一、以新课程理念构建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林其[1](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双主体互动教学法应用研究 ——以简阳市三所高中为例》文中指出
冯春苗[2](2021)在《“让学引思”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提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2017年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提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实现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教师要坚持学生发展的导向,使课堂师生的角色实现转变。“让学引思”理念直击教育的实质,有利于让学生进入课堂,实现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让学引思”理念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该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在一线实习教学上常利用“让学引思”这一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想通过研究自己及同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让学引思”理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使“让学引思”理念能更有效地服务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获得感,促进有效课堂教学,最终实现教育本质回归。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组成,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阐明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归纳总结当下“让学引思”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中的研究现状,然后厘清论文的脉络,采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创新点。第一部分:主要概述“让学引思”理念的相关理论。一方面,对于“让学引思”理念的概念进行定义,提出“让学引思”理念的特点,并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的相关论述、生活教育理论、儿童中心理论及反省思维理论的角度阐释“让学引思”理念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深刻解析“让学引思”理念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主要分析“让学引思”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现状。首先,笔者在认真分析广东省湛江市各地中学的教师问卷调查与学生访谈结果的基础上,指出当下“让学引思”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存在的问题。然后,挖掘问题背后存在的原因。第三部分:基于“让学引思”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笔者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出发,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三方面上提出“让学引思”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策略。第四部分:主要选取《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框作为“让学引思”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的课例,分析“让学引思”理念应用的成功所在,提出展望。
张静[3](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研究 ——以上海市H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政治是一门具有理论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的人文学科。一直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师对课本已有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忽视了学生本人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的主动性。新课改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进行改进和转变,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辩论式教学则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因此,将高中思想政治课与辩论式教学相结合是本文研究的课题。本文一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笔者主要介绍了选定该研究主题的相关背景、国内外有关中学思想政治课开展辩论式教学的研究现状、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意义、开展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进行了相关概述,主要是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进行了概念界定,阐述了辩论式教学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以及自身存在的特点。第三部分阐述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辩论式教学方法的价值和意义,从教学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对政治课堂实施辩论式教学的效果进行论述,即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建构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课堂主体”这一角色定位,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思考的逻辑思维,有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第四部分对当前辩论式教学开展的状况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为提高本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笔者将研究范围精确到上海市H中学,对辩论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的有效性以及伴随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说明,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述。第五部分是结合实践经历,对辩论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实施策略进行了优化构思,主要包括准备策略、组织策略和评价策略,同时引用《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辩论式教学片段进行具体说明。笔者通过实地的学习调研,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辩论式教学方法相结合,力求找到能够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方式。本文仅是一次初步的探索尝试,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将不断完善。
韦凤银[4](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本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构建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探索更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方式。《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式教学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大多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缺乏实践验证。因而本文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探究式教学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收集和整理探究式教学和行动研究的相关文献,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明确研究目的、意义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界定清楚本文的核心概念,阐述相关的理论基础;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本文行动研究的具体操作程序。第三部分,设计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行动研究方案。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假设、研究内容、时间安排、研究步骤及流程、研究参与者以及相应的研究工具,并明确研究中应遵守的伦理原则。第四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前测。在行动研究开始之前,以问卷调查方式,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设计方案。第五部分,实施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行动研究方案。开展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束后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和反思,明确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以此作为第二轮行动研究的依据;最后进行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后测,对比前后测数据,分析本次行动研究的实践效果。第六部分,研究结果与反思。在归纳分析所收集到资料的基础上得出本次行动研究的结果并对本次行动研究进行反思。第七部分,研究结论与建议。从整个行动研究教学实践中归纳本次研究的结论,并提出自己的研究建议,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参考。
吐尔得古丽·吐尔汗别克[5](2020)在《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A学校高一为例》文中认为在思想政治学科领域,进行教学时主要采取的是议题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这种模式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有趣,并且是得活动课程更加的完整,而且能够对教学的理论内容进行丰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教师的素养以及教学的能力,并且对教学的过程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从而使得对这门课程的评价机制也进行进一步的变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模式,一部分学者已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所以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从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对教学环节进行细致的研究,找出议题式教学的基本环节以及现存的一些问题,然后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教学建议。本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主要是分为了四个小部分:第一部分,将本文所需用到的具体有关的理论进行整合,并且将其进行完整的阐述,包括一些有关的概念,还有关于议题式教学的具体内容以及特点,并且阐释出议题教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对现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出现的问题及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从教学的认知态度以及议题的选择,还有在课堂气氛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且对于议题式教学的评价也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为三个方面,然后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三部分,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中,存在不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对于获取一体信息的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从而使得可以从多方面进行问题到选择;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所选的活动内容一定要是紧紧围绕着议题来进行的,使得学生能够更准确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第四部分,针对髙中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运用议题式教学的实例分析,针对议题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且总结关于议题式教学的一些关键信息,总结的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评价。在议题式教学设计上需要遵循主体性、创新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原则,将素材进行收集之后,并且进行有效的整理,然后再对中心议题进行确定,并且对紫怡题也要认真的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且对活动设计进行进一步探究等过程。
杨红红[6](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参与的,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而教学设计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有效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实效性。而《文化生活》则是以文化现象为依托,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学习文化课程对于帮助高中学生鉴别生活中的各类文化现象,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查阅以往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习中获得的经验,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进一步对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课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全文除引言部分以外,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该部分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界定了教学设计、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文化生活》课程等相关概念,并在阐述本文理论基础的同时,演绎出了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二部分,分析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文化生活》教学设计中设置的教学目标缺乏综合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性,教学评价缺乏系统性。究其原因,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不够透彻,对学生实际生活了解不够深入,对活动型课程的开展不够积极,对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不够重视。第三部分,提出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的实施建议。该部分为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通过对上述理论内容的研究并且结合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实际教学体验,认为可以通过深入分析教学学情,正确制定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适当选择教学方法,多元设计教学评价等方式改善上述问题。第四部分,展示“传统文化的继承”框题内容的教学设计并作以简要评析。该部分内容是在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实践设计的案例,是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对该成果的评析也从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吴启[7](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其促进建议》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进一步满足发展需求、培育时代新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实现学习目的在学习过程中自发表现出来的包含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功能特征,它的有效发挥能够丰富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有利于充分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转变教学模式,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学生主体性发挥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全文除去导论和结语部分,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学生主体性及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的必要性,主要对学生主体性的含义和表现进行了阐述,并从教育教学理论的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需要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学生主体性发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的主要问题。该部分从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出发,主要介绍了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三部分:对调查情况呈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原因探究。发现主要问题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教育观尚未完全转变;学生自身主体性意识薄弱;思想政治课程相关机制有待完善。第四部分:在分析主要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出三点建议。主要从改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目标;变革教学模式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完善相关机制保障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等方面进行论述。
晏焕霞[8](2020)在《“同课异构”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进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同课异构”是中小学基于课例改进课堂教学的一种教研活动。“同”即相同的课题,相同的课程内容,甚至是相同的教师;“异”是基于不同的教学思想、理念、对教学的理解,以及对多种因素的考虑而进行的设计。“同课异构”指的是相同教师或者不同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解读,依据学生的不同理解、教材编写者的解读以及研究人员的建议等,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设计、研磨以及教学的过程。“同课异构”在教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对“同课”进行“异构”,寻找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化的教学,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同时也可以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同课异构”本是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教研活动,但是当前这样的教研活动已经异化为教学的展示甚至比赛活动,其存在意义与本真价值被忽视。面对当前课堂教学改进的现实状况,有必要认清“同课异构”的本质,厘清“同课异构”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对“同课异构”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现实情况进行探索与研究。而“同课异构”以什么方式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同课异构”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具体表现以及影响因素有哪些?“同课异构”如何有效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这些问题也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回答。因此,本研究对“同课异构”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搜集与梳理,分析归纳了“同课异构”的组织形式与一般的实施过程。在调研前期利用调查问卷了解了“同课异构”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进的基本情况,进而运用参与式观察进入Y小学深入调查与研究,在此过程中深入课堂进行观察,并选取典型的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从而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同时在调研过程中收集了不同学科的教学课例和实物资料,作为调查研究的补充材料。本研究通过文献的梳理,以及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总结出个案学校“同课异构”的四种组织形式与三种运行方式,并且通过参与个案学校不同的活动,归纳总结出“同课异构”的实施过程,主要有计划与准备、课堂实施与观察、教学研讨与评价三个大的环节。在参与研究对象Y小学不同学科以及不同形式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梳理与分析,提炼出了“同课异构”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进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同课异构”的认同与理解,“同课异构”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进的积极作用以及差异性比较等方面。同时也深入剖析了“同课异构”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教师教学观念与课程意识、教师的学习与反思意识、教师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教师的“同课异构”观念以及“同课异构”的组织策略。最后针对“同课异构”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伍丹[9](2019)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及其发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的主体性发展是人充分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伴随着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的一轮教育改革拉开了序幕。2018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强调了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以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中强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认识并尊重学生主体性,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自发的参与教学,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对帮助学生形成主体人格,发展主体能力,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具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已有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文献资料搜索与整理的基础上,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对主体性相关概念的阐述,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义的分析,提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出现了学生主体存在自主性不够、能动性不足、创造性不强等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学生自身、教师教学模式、班级教学环境以及学校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其原因,从而提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对策,即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服务学生学习;坚持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性的课堂环境。
王磊磊[10](2019)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前三者属于观念层面的素养,公共参与是具体的行为层面素养,且观念层面的素养最终要落实到行为层面中才得以升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符合思想政治学科育人要求,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及提高教学有效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阐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含义、原则、实施的意义及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结合观察访谈和案例,分析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并从应试化教育、课内外教学、评价方式等角度进行了归因。最后针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的策略,主要包括:树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理念,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外活动教学,突出四大必修模块对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完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共参与素养培育评价方法等。
二、以新课程理念构建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新课程理念构建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2)“让学引思”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让学引思”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让学引思”概念界定 |
第二节 “让学引思”理念的特点 |
一、启发性 |
二、反思性 |
三、建构性 |
四、发展性 |
第三节 “让学引思”理念应用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论述 |
三、生活即教育 |
四、儿童主体 |
五、反省思维 |
第四节 “让学引思”理念应用的原则 |
一、学生主体原则 |
二、教师引导原则 |
三、让引适度原则 |
四、学思结合原则 |
第二章 “让学引思”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让学引思”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说明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让学引思”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方面 |
(一)教师“不给思” |
(二)教师“不敢让” |
(三)教师“不会引” |
(四)教师“不让学” |
二、学生方面 |
(一)学生“不想思” |
(二)学生“不懂学” |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教师方面 |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轻视育人导向性 |
(二)教材和学情研究不够,缺少深层次分析 |
(三)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不满足学生期待 |
二、学生方面 |
(一)学习方法不科学,主体意识薄弱 |
(二)学习探究不起效,合作拘泥形式 |
第三章 “让学引思”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策略 |
第一节 教学准备——引导学生“乐学乐思” |
一、教师准备 |
(一)了解各层次的教学对象 |
(二)挖掘丰富性的教学资源 |
(三)布置明确性的课前任务 |
二、学生准备 |
(一)完成课前预习,生成疑问 |
(二)建构知识框架,自学思考 |
第二节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会学会思” |
一、教师行为 |
(一)树立生成性理念,重视育人 |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巧妙设疑 |
(三)开展合作性探究,让出时空 |
(四)发挥引导性作用,引领学思 |
二、学生行为 |
(一)培养学习动机,参与课堂互动 |
(二)体验课堂情境,学会主动思考 |
(三)自探合探再探,尝试求学求思 |
(四)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
第三节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学会“学思” |
一、教师反思 |
(一)反思教学准备,以思定教 |
(二)反思教学过程,以学促教 |
二、学生反思 |
(一)及时进行复习,查疑求解 |
(二)强化体验感悟,深化学思 |
第四章 “让学引思”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课例、分析和展望 |
第一节 课例展示 |
第二节 课例分析 |
第三节 “让学引思”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展望 |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
二、增强学生自我体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
三、促进有效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本质回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研究 ——以上海市H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方法 |
五 创新点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概述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概念界定 |
二 辩论式教学的发展阶段 |
三 辩论式教学的特点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运用的意义 |
一 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二 有利于凸显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 |
三 有利于发展学生问题意识和辩论能力 |
四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应用现状分析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实际应用成效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优化策略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准备策略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组织策略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评价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设计—《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
附录B “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4)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课题来源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综述 |
2.关于行动研究的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1.行动研究 |
2.文献分析法 |
3.问卷调查 |
4.课堂观察 |
5.访谈法 |
(五)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1.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
2.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
3.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4.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 |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1.行动研究的含义 |
2.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
3.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行动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假设 |
(三)研究内容 |
(四)时间安排 |
(五)研究步骤及流程 |
(六)研究参与者 |
1.研究者 |
2.研究对象 |
3.协同教师 |
(七)研究工具 |
(八)研究伦理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量表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
(二)量表数据分析 |
1.总体情况 |
2.具体情况 |
四、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行动研究 |
(一)以《企业的经营》为例开展的第一轮行动研究 |
1.课前教学准备 |
2.实施课堂教学 |
3.第一次行动研究的记录与分析 |
4.第一次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记录 |
(二)以《股票、债券和保险》为例开展的第二次行动研究 |
1.课前教学准备 |
2.实施课堂教学 |
3.第二次行动研究记录与分析 |
(三)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后测 |
(四)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效果分析 |
五、研究的结果与反思 |
(一)研究的结果 |
1.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2.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
3.探究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 |
(二)研究的反思 |
1.对探究式教学的反思 |
2.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反思 |
3.对行动研究的反思 |
六、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的结论 |
1.探究式教学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可行性 |
2.初步总结出一些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经验 |
(二)研究的建议 |
1.对教师的建议 |
2.对学生的建议 |
3.对学校的建议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A学校高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法 |
1.3.2 实地研究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相关理论概述及重要性 |
1.1 议题式教学相关概念界定 |
1.1.1 议题 |
1.1.2 议题式教学 |
1.1.3 议题式教学与其它教学的辨析 |
1.2 议题式教学的特点 |
1.2.1 教学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化 |
1.2.2 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活动化 |
1.3 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1.3.1 观察认知学习理论 |
1.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3.3 自我调节理论 |
1.4 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议题式教学的重要性 |
1.4.1 议题统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
1.4.2 自主探究,显着突出学生主体性原则 |
1.4.3 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全面发展能力 |
第2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议题式教学现状调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
2.1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2.2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议题式教学时遇到的问题 |
2.2.1 学生对议题的思考能力较弱,对自我展示不自信 |
2.2.2 活动秩序难以掌控,小组讨论环节的有效性难以保障 |
2.2.3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缺乏有效反馈 |
2.3 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3.1 教师围绕议题开展政治课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
2.3.2 学生对基于议题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参与能力不够 |
2.3.3 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未及时建立且缺乏可操作性 |
第3章 提升议题式教学在髙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实效的对策 |
3.1 综合开发利用议题资源,拓宽议题选择的渠道 |
3.1.1 挖掘教材,围绕教材的综合探究开发议题 |
3.1.2 回归社会,开发社会热点为教学议题 |
3.2 围绕议题展开活动设计,有效引导学生参与议题教学 |
3.2.1 指导学生运用资料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
3.2.2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教给学生共同探究的策略 |
3.3 关注学生发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
3.3.1 兼顾过程与结果,全面评价议题教学 |
3.3.2 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评价的价值导向 |
第4章 议题式教学在髙中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中的教学实例分析 |
4.1 议题式教学的实例设计 |
4.1.1 议题式教学设计遵循的基本环节 |
4.1.2 分析教材和搜集教学素材 |
4.2 议题式教学确定中心议题和子议题 |
4.2.1 确定中心议题 |
4.2.2 划分子议题 |
4.3 议题式教学明确议题问题链 |
4.4 议题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
4.4.1 议题导入 |
4.4.2 自主学习 |
4.4.3 表达总结 |
4.5 议题式教学的学生评价 |
4.5.1 评价原则 |
4.5.2 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6)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动态与趋势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创新之处 |
2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相关概述界定 |
2.1.1 教学设计 |
2.1.2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
2.2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2.2.1 系统和传播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有效教学理论 |
2.3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的原则 |
2.3.1 系统性原则 |
2.3.2 生活化原则 |
2.3.3 针对性原则 |
2.3.4 渗透性原则 |
3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调研现状概述 |
3.2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
3.2.1 教学目标设计重双基轻情态,缺乏综合性 |
3.2.2 教学内容设计重教材轻生活,缺乏针对性 |
3.2.3 教学方法设计重讲授轻活动,缺乏实践性 |
3.2.4 教学评价设计重结果轻过程,缺乏系统性 |
3.3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不够透彻 |
3.3.2 对学生实际生活了解不够深入 |
3.3.3 对活动型课程的开展不够积极 |
3.3.4 对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不够重视 |
4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的实施建议 |
4.1 深入分析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学情 |
4.1.1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
4.1.2 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 |
4.1.3 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
4.1.4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 |
4.2 正确制定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目标 |
4.2.1 知识目标 |
4.2.2 能力目标 |
4.2.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4.2.4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
4.3 合理组织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内容 |
4.3.1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大纲要求 |
4.3.2 以教材为主体,辅助其他参考资料 |
4.3.3 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开展活动型课程 |
4.4 适当选择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方法 |
4.4.1 运用传统方法,讲授抽象理论知识 |
4.4.2 借助信息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4.4.3 开展活动课程,提高解析问题能力 |
4.4.4 综合多种方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
4.5 多元设计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评价 |
4.5.1 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
4.5.2 教师评价与多元主体相结合 |
4.5.3 肯定评价与奖惩分明相结合 |
5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内容设计案例及其评价 |
5.1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内容设计案例 |
5.1.1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程性质、地位及作用 |
5.1.2 “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情分析 |
5.1.3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目标 |
5.1.4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重难点 |
5.1.5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方法 |
5.1.6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过程 |
5.2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内容设计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论文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其他: |
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其促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
1. 问题提出的缘由 |
2. 问题提出的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问卷调查法 |
3. 观察法 |
4. 例证法 |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 创新之处 |
2. 不足之处 |
一、学生主体性及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的必要性 |
(一) 学生主体性的含义和要求 |
1. 含义 |
2. 表现 |
(二) 学生主体性发挥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
1. 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要求 |
2.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3. 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4.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 |
(一) 学习较为盲目,能动性有待提升 |
1. 学习目标浅显,目的性单一 |
2. 学习兴趣偏低,积极性不足 |
3. 学习内容不明确,自觉选择性弱 |
(二) 学习依赖性强,自主性有待提升 |
1. 学习不够主动,自主学习的意识薄弱 |
2. 不擅长管理自己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
(三) 学习较为刻板,创造性有待提升 |
1. 缺少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尚未养成 |
2. 分析解决问题模式单一,创造性能力较差 |
3. 不敢于表达批判和质疑,创造性人格尚未形成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 教师的教育观尚未完全转变 |
1. “教师主体”的理念仍占主导地位 |
2. 教育目的注重“社会本位” |
(二) 学生自身主体性意识淡薄 |
1. 对思想政治课具有负面的刻板印象 |
2. 身心不成熟,认知水平有限 |
3. 自我管理欠缺,良好学习习惯未养成 |
(三) 思想政治课程相关机制有待改善 |
1. 课程地位相对较低,育人价值未充分发挥 |
2.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评价制度尚未建成 |
3. 师生关系欠佳,抑制学生主体性发挥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促进建议 |
(一) 改变教育理念,转变教学目标 |
1. 树立相关的现代教育理念 |
2. 转变教学目标,推进素质教育 |
(二) 变革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
1. 开展议题式教学,构建活动型课程 |
2. 加强学习指导,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认知 |
3. 开展特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
(三) 完善相关机制,保障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
1. 提升课程地位,强化育人作用 |
2. 推动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模式 |
3.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相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8)“同课异构”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进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同课异构 |
(二)课堂教学改进 |
三、理论基础 |
(一)主体性教学理论 |
(二)课堂教学改进理论 |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四、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同课异构”的兴起与发展 |
(二)“同课异构”的内涵探讨 |
(三)“同课异构”的类型与功能分析 |
(四)“同课异构”的实施流程与现实问题 |
(五)已有研究的反思与启示 |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六、“同课异构”在个案学校的组织形式与实施过程 |
(一)“同课异构”的组织形式 |
(二)“同课异构”的实施过程 |
七、“同课异构”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进的成效分析 |
(一)教师对“同课异构”的认同与理解 |
(二)“同课异构”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进的积极作用与体现 |
(三)“同课异构”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进的差异性分析 |
八、“同课异构”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进的影响因素 |
(一)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与理解 |
(二)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课程意识 |
(三)教师的学习与反思意识 |
(四)教师教学过程的复杂性 |
(五)教师的“同课异构”观念 |
(六)“同课异构”的组织策略 |
九、“同课异构”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进的问题与建议 |
(一)“同课异构”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进中存在的问题 |
(二)“同课异构”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进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同课异构”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同课异构”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情况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及其发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1. 选题缘由 |
2.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和意义 |
(一) 主体性的内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
1. 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根本要求 |
2.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做学习的主人 |
3.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
4. 有利于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不够的表现 |
(一)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够 |
1. 学生的依赖性太强 |
2. 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薄弱 |
(二) 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不足 |
1. 学生被动参与课堂学习 |
2. 学生难以主动建构知识 |
(三) 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不强 |
1. 缺乏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 |
2. 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能力欠缺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不够的原因 |
(一) 学生主体意识和认知水平的制约 |
1. 学生主体意识淡薄 |
2. 学生认知水平制约主体性发挥 |
(二) 教师教学模式有待改善 |
1. 单维的教学目标 |
2.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 |
3. 传统的讲授法占据主导 |
(三) 班级教学环境有待调整和完善 |
1. 大班教学环境使得学生主体性边缘化 |
2. 教室课桌布局不利于师生与生生交流 |
(四) 学校单一的评价方式抑制了学生主体性 |
1. 评价主体单一化 |
2. 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对策 |
(一) 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 |
1. 改变不良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
2. 改变不良的学习方式,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
3. 强化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培养创造性思维 |
4. 强化成功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 |
(二) 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
1. 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 |
2.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3.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
(三) 坚持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
1. 重视课堂即时性评价的运用 |
2. 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
3. 坚持学生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
4. 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
(四) 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性的课堂环境 |
1.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
2. 缩小班级人数规模,变大班制为小班制 |
3. 改变传统课桌摆放布局,促进师生和生生交流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1. 研究缘起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 创新之处 |
2. 不足之处 |
一、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 公共参与的含义 |
2. 公共参与素养的含义 |
(二)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原则 |
1. 把握培育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方向性原则 |
2. 着眼培育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系统性原则 |
3. 保证培育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连续性原则 |
(三)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
1.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2. 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 |
3. 满足中学生个体社会化需要 |
(四)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
1. 理论基础 |
2. 思想资源 |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现状调研 |
1. 取得的成绩 |
2. 存在的问题 |
(二)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归因 |
1. 应试功利化教育阻碍了公共参与素养培育 |
2. 活动型教学的欠缺不利于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 |
3. 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仍占主导地位 |
4.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教学缺乏对公共参与素养培育 |
5. 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欠缺有效的评价方式 |
三、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策略 |
(一) 树立高中思想政治课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理念 |
1. 强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主体性”教学理念 |
2. 加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参与促发展教学理念 |
3. 提升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理念 |
(二) 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外活动教学对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 |
1. 优化课内活动教学对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 |
2. 增强课外活动教学对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 |
(三) 突出四大必修模块对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 |
1. 在经济模块中加强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适应力的培育 |
2. 在政治模块中加强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吸引力的培育 |
3. 在文化模块中加强中学生参与文化生活创新力的培育 |
4. 在哲学模块中加强中学生参与实践生活探索力的培育 |
(四) 完善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评价方式 |
1. 突出形成性评价 |
2. 有效利用非正式评价 |
3.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以新课程理念构建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思想政治课双主体互动教学法应用研究 ——以简阳市三所高中为例[D]. 林其.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让学引思”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探究[D]. 冯春苗.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研究 ——以上海市H中学为例[D]. 张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行动研究[D]. 韦凤银.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5]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A学校高一为例[D]. 吐尔得古丽·吐尔汗别克.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6]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研究[D]. 杨红红.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7]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其促进建议[D]. 吴启.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同课异构”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进的个案研究[D]. 晏焕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及其发挥的研究[D]. 伍丹.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D]. 王磊磊. 苏州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