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致嗜睡症病例

耳针致嗜睡症病例

一、耳穴贴压致嗜睡症案(论文文献综述)

魏华[1](2020)在《滋阴清热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评价滋阴清热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失眠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本临床观察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法,选取60例失眠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均为30例,治疗组的治疗干预为滋阴清热方,对照组的治疗干预为艾司唑仑,两组疗程均为4周。两组均在试验前和试验后,分别测评和记录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中医证候评分量表。本研究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滋阴清热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失眠症的有效性进行判定。所有的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中的一般情况比较是对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进行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对两组用药前PSQI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积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的PSQI各项目和总分,P<0.05,有统计学差异。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的PSQI各项目和总分,P<0.05,有统计学差异。比较治疗后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PSQI各项目和总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为评分标准,两组药物疗效明确,且无统计学差异。3、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各项目和总分,P<0.05,有统计学差异。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各项目和总分,比较失眠和总分方面,两项均显示P<0.05,有统计学差异;比较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及耳鸣方面,7项均显示P>0.05,无统计学差异。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各项目和总分,比较失眠方面,P>0.05,无统计学差异;比较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急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和总分方面,8项均显示P<0.05,有统计学差异。以中医证候积分为评分标准,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评价临床疗效时,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减分率为疗效评价指标,治疗组痊愈3人,显效10人,有效13人,无效4人,总有效率86.7%;对照组痊愈2人,显效14人,有效11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90.0%;经统计分析后,P=0.563>0.05,说明两组药物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以肝肾阴虚型失眠证候量表减分率为评价指标,治疗组痊愈5人,显效11人,有效11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90.0%;对照组痊愈0人,显效2人,有效6人,无效22人,总有效率26.7%;经统计分析后,P=0.000<0.05,说明两组药物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滋阴清热方和艾司唑仑均能改善失眠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两组药物均疗效明确,但无统计学差异。2、滋阴清热方可以改善中医证候的各项症状,且疗效明确;艾司唑仑仅能改善中医证候中的失眠这1项症状,其他7项症状均无改善;滋阴清热方的疗效明显优于艾司唑仑。

林文颖[2](2018)在《耳穴贴磁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将耳穴贴磁应用于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患者,观察耳穴贴磁对其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指数)、睡眠效率(国际统一睡眠效率值)、生活质量(脑卒中特定生活质量量表)的影响,旨在评价耳穴贴磁改善PSSD的疗效,为PSSD患者提供一种简便、有效、安全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根据诊断、纳入、排除标准,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选取符合条件的PSSD患者93例,用Excel产生随机数字将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常规护理组,每组各31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耳穴贴磁组患者予以耳穴磁疗贴按压,王不留行籽组予以王不留行籽按压,两组均选择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肾、枕、垂前耳穴,采用对压法,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按压耳穴4次(三餐后及睡前),每次每穴按压20~30秒,两耳交替,每隔3天更换一侧耳廓贴压,共治疗4周。试验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睡眠效率值、生活质量(SS-QOL)量表评分,观察并记录患者睡眠状况、生活质量的变化,评价其疗效。结果1 PSSD患者的基线资料情况试验前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职业等)、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居住环境、饮酒、吸烟、熬夜、午休等)、评价指标基线(PSQI量表评分、睡眠效率值、SS-QOL量表评分)比较分析,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PSSD患者完成试验情况本研究共纳入93例患者,其中83例完成试验,耳穴贴磁组完成28例,剔除1例(原因:患者在试验期间未配合试验研究),脱落2例(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出院失访);王不留行籽组完成27例,剔除2例(原因:患者在试验期间未配合试验研究),脱落2例(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出院后失访;患者依从性差);常规护理组完成28例,剔除1例(原因:患者在试验期间未配合试验研究),中止1例(原因:患者出现病情恶化),脱落1例(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出院后失访)。3 PSSD患者试验后的临床效果评价3.1睡眠质量3.1.1 PSQI评分三组试验后比较,耳穴贴磁组睡眠质量的提高优于王不留行籽组(P<0.05),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睡眠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其中:耳穴贴磁组在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维度的评分较王不留行籽组有所下降(P<0.05);耳穴贴磁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维度评分上较常规护理组有明显下降(P<0.01);王不留行籽组在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维度评分上较常规护理组有明显下降(P<0.01),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维度评分上较常规护理组有所下降(P<0.05)。三组试验前后比较,患者睡眠质量均较试验前有所改善。其中,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在各维度评分方面较试验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护理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方面较试验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3.1.2睡眠效率值比较三组试验后比较,耳穴贴磁组与王不留行籽组睡眠效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睡眠效率值较常规护理组有所提高(P<0.01、P<0.05)。三组试验前后比较,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试验后睡眠效率值有明显提高(P<0.01);常规护理组睡眠效率值试验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生活质量三组试验后SS-QOL量表评分比较,耳穴贴磁组生活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王不留行籽组、常规护理组(P<0.01);王不留行籽组生活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具体表现,耳穴贴磁组在改善患者精力、家庭角色、个性、社会角色方面明显优于王不留行籽组(P<0.01);耳穴贴磁组在改善患者精力、家庭角色、情绪、个性、社会角色、工作或劳动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王不留行籽组在改善精力、家庭角色、情绪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在改善个性、社会角色方面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三组试验前后比较,除视力方面的变化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观察经安全性观察,三组患者在试验期间并未出现晕厥、异常感觉、皮肤损伤或过敏等耳穴疗法的不良反应。结论1耳穴贴磁、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均可一定程度改善PSSD患者的睡眠状况。耳穴贴磁组的疗效优于王不留行籽组。2耳穴贴磁、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可有助于提高脑PSSD患者的生活质量。耳穴贴磁组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王不留行籽组。

卜美玲[3](2017)在《健脾开窍法治疗脾虚湿盛型嗜睡症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为改善脾虚湿盛型人群的倦怠、嗜睡等症状,此次研究观察了治疗组(健脾开窍针刺法)及对照组(口服西药)的临床疗效差异,进而为针灸治疗嗜睡症的进一步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有效方式。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脑病科确诊为脾虚湿盛型嗜睡症的患者,并且符合中、西医学的诊断标准,共收集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健脾开窍针刺组)和对照组(口服盐酸哌甲酯组)。在治疗过程中有5例患者脱落,最终治疗组实收28例,对照组实收27例。对照组口服方法:成人,每次1片,每天23次,饭前45分钟服用。13岁以下的儿童,每次半片,每天2次,早或午餐前服用;之后每周递增0.51片,但是每天不可多过4片;6d为1疗程,间歇1d,共4个疗程;治疗组施针1次/d,6d为1疗程,间歇1d,连续施针4个疗程。每例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SAS评分测定,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进行ESS评分测定。疗程结束后记录患者的睡眠时间,并根据变化的情况建立数据并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嗜睡症状的改善情况。研究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临床疗效都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睡眠时间、ESS、S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睡眠时间、ESS、SAS评分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数据统计分析整理,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2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健脾开窍法治疗脾虚湿盛型嗜睡症是一种安全并无副作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治疗效果优于口服西药盐酸哌甲酯片,在改善睡眠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健脾开窍法治疗脾虚湿盛型嗜睡症操作简单、安全,患者易于接受,是治疗嗜睡症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

贺虹[4](2014)在《王少杰教授对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认识与诊治经验》文中研究说明发作性睡病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属罕见病,发病率约为0.03%一0.16%。本病的发生率无显着的性别差异,但在不同人种及不同地域之间其发病率不同。国外已有相关研究,我国对于本病的流行病学尚无系统研究。一旦发病常持续终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甚至造成交通意外,伤及生命,需引起关注。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多认为其发病机制多与神经生化改变、神经功能异常及下丘脑分泌素减少有关,后者被认为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白天难以抑制的发作性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入睡幻觉以及夜间睡眠紊乱,前四种临床特征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此外还伴随有心理、肥胖等表现。西医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控制症状,主要包括中枢兴奋剂与抗抑郁剂。治疗EDS的一线用药是莫达非尼,是一种新型中枢兴奋剂,而唯一对发作性睡病四联症均有疗效的药物是3一羟丁酸钠。但这些药物副反应大,尤其对发病较早的早发型患者副作用大,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或依赖性,且没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需要探索出更好的治疗方法。中医古籍对本病没有明确的记载,本病属中医多寐、嗜睡、嗜卧、晕厥等范畴,目前中医基于对睡眠的认识来阐释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认为本病与人体之卫气、阴阳、脏腑及经络有关。不同医家对其病因病机、临床辨证分型与治疗的看法各有不同,尚未取得统一标准。中医治疗本病方法多样,且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特点。主要有中药汤剂内服、中药结合针灸治疗以及中西结合治疗等,均有较好的疗效。但目前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学标准及诊疗标准无统一认识,使临床医师无据所依,且对于中药治疗疗效的判定亦无规范化的标准,因此需进一步加强本病中医方面的研究,发挥祖国医学的特色,从根本上治疗本病。导师王少杰教授诊治发作性睡病患者已逾千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导师对本病的认识是建立在对睡眠的认识之基础上的,属于中医多寐的范畴,睡眠主要与卫气之出入运动及阴阳的升降出入相关。故导师认为本病之基本病机为阴盛阳虚,神蒙窍闭,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导师根据临床所见将本病辩证分为以下7个证型:脾虚湿困证、脾虚肝旺证、湿热困脾证、痰浊蒙窍证、脾肾阳虚证、瘀阻脑窍证、胆热痰扰证,以调和阴阳、醒神通窍为基本治疗原则,自创醒神通窍汤,取得了显着疗效。本文查阅、分析了近年来关于发作性睡病的的文献资料,从本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本病之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及临床用药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根据导师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将导师对本病的中医认识及临床用药经验进行归纳阐述,为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认识与治疗提供参考,以便探索出更好的治疗方法,造福广大患者。

王丽梅,杜艳军[5](2013)在《“针灸不良反应”的再认识》文中提出针灸疗法不是绝对安全有效的,也有其不良反应,但因种种原因,很少被人重视及进行相关研究。该文探讨了针灸不良反应的定义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几种常见的针灸不良反应进行了探究,同时探讨了针灸不良反应、针灸意外及针灸异常情况之间的关系,以加强针灸临床对针灸不良反应的重视。

谢宜南[6](2010)在《耳穴贴压致嗜睡1例》文中认为

刘耀岽[7](2010)在《《黄帝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的意义、目的、方法针灸禁忌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其进行整理。《内经》有关针灸禁忌的论述,已经基本完成了针灸禁忌理论体系的构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针灸大成》针灸禁忌,是对《内经》针灸禁忌的继承与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古代针灸禁忌的内容。目前对《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尚未见专题研究,有必要将分散于其中的针灸禁忌总结整理。古代针灸禁忌,多为古人针灸临床的经验教训总结,很多内容对现代临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减少医疗事故,有利于针灸医学的健康发展;《内经》针灸禁忌是针灸禁忌之源,《针灸大成》针灸禁忌是针灸禁忌之流,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有利于溯源穷流,探求针灸禁忌的历史演变。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中医学术研究等方法。借鉴了张景岳编辑《类经》的方法,首先选取针灸经典名作《内经》作为古代早期针灸代表作,将《内经》针灸禁忌的内容分门别类,以此作为针灸禁忌内容的主体框架;再选取明代针灸巅峰之作《针灸大成》作为古代后期针灸代表作,将《针灸大成》的针灸禁忌按《内经》的分类法附在《内经》之后,以类相从,共归纳为五个层面二十四项内容,如此则《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在结构上纲举目张,在时代上前后交相辉映。通过归类整理,初步构建《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的理论框架,比较全面地了解针灸禁忌的主要构成与内容;通过分析对比,探求《内经》和《针灸大成》针灸禁忌的异同点、历史演变及其与现代针灸临床的关系。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一)针灸禁忌的研究状况与研究趋势;(二)《黄帝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概述。这部分主要从宏观上描述《黄帝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的总体情况;(三)《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的五个层面与二十四项内容。这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对二书的针灸禁忌整理分类,具体阐述针灸禁忌的各项内容。(四)《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若干问题的探讨分析。操作技术层面的针灸禁忌是针灸禁忌最基础最直观的内容,至今对临床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生理层面的针灸禁忌重视患者个体生理特点,辨证辨病论治层面的针灸禁忌重视患者个体病理特点,二者对预防医疗事故、提高疗效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时间禁忌层面的针灸禁忌以“天人合一”为理念,极具特色,然而古今争议不断;医生素质层面的针灸禁忌是预防医疗意外的重要保证。《内经》禁针穴记载的并不多,只有十个左右,《内经》倾向指出针刺的禁忌部位,警示在某一个区域针刺时应当慎针或禁针;《针灸大成》禁针穴则达三十多个,明显多于《内经》,由《内经》以指明禁针部位为主到《针灸大成》以记录禁针穴为主,提示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针灸禁忌的内容在不断地具体化、细节化。《针灸大成》针灸部位禁忌虽不如《内经》详尽,但极为简明,具有高度概括性。《内经》既注重针刺深浅与疗效的关系,又注重针刺深浅与针刺安全性的关系。《内经》对针刺浅深的衡量比较模糊,很少对具体穴位的针刺深度进行量化,《针灸大成》“考正穴法”则对大部分腧穴都注明了针刺的安全深度,对针刺安全和针灸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内经》认为留针过长过短都有害;《针灸大成》则认为可以根据针感的松紧确定补泻及出针的时机,增强了针刺临床的可操作性。《内经》针刺消毒意识不强,《针灸大成》中的消毒意识明显增强,有选择制针材料以及药物煮针消毒的记载。《内经》已经注意采取一些针灸事故的预防措施,如防止滞针、折针的措施等,在针灸救误方面,《内经》只记载了晕针后“闷则急坐之”;《针灸大成》预防救误方面的内容则更为丰富,记载了多种晕针、断针之后的处理措施,还记载了防止灸疮感染的外敷药方。人处于大醉、大饥等异常生理状态下,此时人体“脉乱气散”,针后易引发晕针等不良后果。《内经》与《针灸大成》已经认识到针灸禁忌的性别与年龄差异,某些可以用于男患者的针灸治疗却不能用于女患者,尤其是孕期妇女;小儿囟门未合者,禁针灸囟门。疾病的病情往往错综复杂,如果离开了正确的诊断,就有可能出现重大的针刺事故。《内经》认为,针灸者首先必须明白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还要辨明疾病的病位病性,针灸治疗才不会违背“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才不会犯虚虚实实之戒,才不会补泻过度。与后世针灸古籍相比,《内经》在讨论针灸禁忌时,特别强调辨证辨病的准确性,并把辨证辨病误差作为导致的针灸不良后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内经》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强调“天忌不可不知也”,明确提出“因天时而调气血”的针刺原则。《内经》针灸时间禁忌内容十分丰富,有四时禁忌、月相禁忌、用天干地支表述的针灸忌日、根据昼夜时辰变化的针刺禁忌等,《针灸大成》的针灸时间禁忌大部分内容可以从《内经》上找到源头。《内经》针灸时间禁忌在后世发展过程中常被任意推衍,并不断地注入阴阳术数方面的内容,使得时间禁忌的内容越来越多,有些时间针灸禁忌甚至变得不可理喻,受到古今医家的质疑。《内经》和《针灸大成》都认识到:提高医德修养和医术水平,对于预防针灸意外具有重要作用。《内经》的艾灸禁忌、火针禁忌主要着眼于治疗大法;《针灸大成》则记载了一些操作细节方面的禁忌。《内经》列举了几种不可艾灸的情况;《针灸大成》的艾灸禁忌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涉及到禁灸穴,部位禁忌,刺激量的禁忌,时间禁忌,点火禁忌,体位禁忌,逆针灸禁忌,灸后调摄禁忌,艾灸顺序禁忌等多个方面。《内经》提出火针不能用于热痹证,火针不适于体弱者;《针灸大成》则提出不可以用没烧红的火针针刺治病,火针进针切忌太深等。《内经》刺络放血疗法禁忌内容也较为丰富。《内经》与《针灸大成》都非常重视针灸禁忌,《内经》与《针灸大成》五个层面二十四项针灸禁忌是一个有机的总体。二书中很多针灸禁忌内容在现代临床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代对针灸禁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经》操作技术层面,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内经》其它层面的针灸禁忌的研究则相对不足,尚有待加强。

武巍松[8](2000)在《针灸治病机理之我见(灵能医学与针灸治病)》文中研究表明1.以往人们对针灸治病机理的观点: 以往,人们老是争论针灸治病的机理是什么?笔者在临床上,许多人也向这个问题,因为这小小银针太神奇了,这一针下去、不用药,许多病说手到病除,这一点不是夸张,而许多重病,难病,甚至危症,很快就痊愈了。而一般服药、打针,输液,手术,往往治疗时间

霍国庆,周雪云,肖长泉[9](2000)在《耳穴贴压致嗜睡症案》文中研究说明患者,男,43岁,干部,已婚。1992年12月23日以扩张性心肌病收住我院中医科。病史:心悸、气短反复发作1年余,伴不寐,睡眠多梦,胸闷,自汗。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心率92次/分。中医辨证:肝郁脾虚,阴虚火旺。取耳穴心、肝、肺、神门、交感、脾、枕。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

二、耳穴贴压致嗜睡症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耳穴贴压致嗜睡症案(论文提纲范文)

(1)滋阴清热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第一部分 西医对失眠的论述
        1 失眠的社会背景
        2 失眠症的致病因素
        3 失眠症的病理机制
        4 失眠的治疗
        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对失眠的论述
        1 中医经典对失眠的认识
        2 从脏腑论述失眠的病因病机
        3 失眠的中医药疗法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及干预措施
        2.2 观察指标
        2.3 安全性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资料结果
        3.2 一般资料比较
        3.3 临床疗效比较
        3.4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理论依据
        4.2 中药方剂分析
        4.3 单味药材作用及药理分析
        4.4 临床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2.1 问题
        2.2 展望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2)耳穴贴磁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PSSD的认识
        1.1 PS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
    2 祖国医学对PSSD的认识
        2.1 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西医治疗PSSD的临床研究进展
        3.1 药物治疗
        3.2 非药物治疗
    4 耳穴疗法的理论基础
        4.1 耳穴疗法的治病机理
        4.2 常用耳穴疗法
        4.3 耳穴疗法治疗PSSD的研究现状
        4.4 选穴依据
    5 研究假设
    6 创新性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对象来源及研究设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标准者,方可入选)
        1.4 排除标准(符合以下其中一项者,即予排除)
        1.5 病例剔除标准、脱落标准、中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1.6 样本含量估算
        1.7 随机序列的产生及分组
    2 研究方法
        2.1 干预方法
        2.2 评价工具
        2.3 统计学处理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考虑
        2.6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结果
    1 患者入组及完成试验情况
    2 试验前三组基线资料情况
        2.1 试验前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2.2 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比较
        2.3 评价工具基线比较
    3 试验后疗效评价工具
        3.1 主要评价工具
        3.2 次要评价工具—SS-QOL量表评分
        3.3 安全性观察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PSSD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2 试验研究的患者纳入情况分析
    3 耳穴贴磁对PSSD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3.1 耳穴贴磁对PSSD患者的睡眠效果分析
        3.2 耳穴贴磁对PSSD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
    4 安全性观察分析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耳穴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健脾开窍法治疗脾虚湿盛型嗜睡症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嗜睡症的研究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嗜睡症的病因学研究
    2 中医对嗜睡症的认识
        2.1 中医对嗜睡的病因认识
        2.2 中医对嗜睡的治疗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病例标准
    5 剔除及脱落标准
    6 观察指标
    7 研究方法
        7.1 病例分组
        7.2 治疗方法
        7.3 疗效判定
    8 结果
        8.1 一般情况
        8.2 均衡性对比
        8.3 结果分析
讨论
    1 针灸治疗本病的优势
    2“健脾开窍”法概述
    3 临床疗效分析
    4 疗效机制分析
    5 选穴依据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王少杰教授对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认识与诊治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发作性睡病的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3 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表现
        4 实验室检查
        5 发作性睡病的诊断
        6 发作性睡病的鉴别诊断
        7 发作性睡病的治疗
    第二章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现状
        1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2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3 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王少杰教授对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认识与诊治经验
    1 导师思想
    2 病案举例
第三部分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针灸不良反应”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不良反应的定义
    1.1 药物不良反应
    1.2 针灸不良反应
    1.3 针灸不良反应与针灸意外、针灸异常情况的关系
2 常见的针灸不良反应
    2.1 干扰正常生理功能
    2.2 针灸过敏
    2.3 加重病情、诱发宿疾
    2.4 针灸依赖症
    2.5 针感滞留
3 针灸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3.1 患者年龄与性别
    3.2 患者体质
    3.3 患者病情差异
    3.4 刺激量及刺激手法
    3.5 自然界气候环境
4 讨论

(7)《黄帝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针灸禁忌的研究状况与研究趋势
第二章 《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概述
    第一节 《内经》针灸禁忌概述
    第二节 《针灸大成》针灸禁忌概述
第三章 《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的五个层面二十四项内容
    第一节 操作技术层面的针灸禁忌
        一、部位禁忌
        二、穴位禁忌
        三、针刺深浅禁忌
        四、针具选择禁忌
        五、进针禁忌
        六、行针禁忌
        七、留针与出针禁忌
        八、感染禁忌
        九、针灸事故的预防及救误措施
        小结
    第二节 生理层面的针灸禁忌
        一、异常生理禁忌
        二、妇女儿童的针灸禁忌
        小结
    第三节 辨证辨病论治层面的针灸禁忌
        一、正确诊断对于预防针灸意外的意义
        二、为了防止违犯针灸禁忌所需要注意的治疗原则
        三、与病性寒热虚实相关的针灸禁忌
        四、与病位相关的针灸禁忌
        五、危重病死症针灸禁忌
        六、针灸的疾病进程禁忌
        小结
    第四节 时间医学层面的针灸禁忌
        一、针灸的四时禁忌
        二、针灸的月相禁忌
        三、用天干地支表述的针灸忌日
        四、根据昼夜时辰变化的针刺禁忌
        小结
    第五节 医生素养层面的针灸禁忌
        一、医德修养
        二、医术水平
        小结
    第六节 艾灸禁忌,火针禁忌与刺络放血疗法禁忌
        一、艾灸禁忌
        二、火针禁忌
        三、刺络放血疗法禁忌
        小结
第四章 《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若干问题的探讨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耳穴贴压致嗜睡症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滋阴清热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D]. 魏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耳穴贴磁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D]. 林文颖.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6)
  • [3]健脾开窍法治疗脾虚湿盛型嗜睡症临床研究[D]. 卜美玲.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7(04)
  • [4]王少杰教授对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认识与诊治经验[D]. 贺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5]“针灸不良反应”的再认识[J]. 王丽梅,杜艳军. 上海针灸杂志, 2013(11)
  • [6]耳穴贴压致嗜睡1例[J]. 谢宜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4)
  • [7]《黄帝内经》与《针灸大成》针灸禁忌研究[D]. 刘耀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8]针灸治病机理之我见(灵能医学与针灸治病)[A]. 武巍松. 中国特种针法应用与针灸临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00
  • [9]耳穴贴压致嗜睡症案[J]. 霍国庆,周雪云,肖长泉. 中国针灸, 2000(01)

标签:;  ;  ;  ;  ;  

耳针致嗜睡症病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