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会“听”MP3吗?(论文文献综述)
廖小红[1](2018)在《高中生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崇义中学为例》文中认为众所周知,高中生在课堂中学习英语的时间是比较有限的,所处的环境不能很好的练习英语。而高中生在英语课堂出现问题行为已成为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的现象,因此就如何能够有效解决这些英语课堂问题行为,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是每个学校、英语教师和家长关心的问题。这不仅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及英语教师的管理水平,还能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氛围,从而更好地完善英语教学工作。而当代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中英语课堂管理的难度,所以本研究就高中生英语课堂出现的一些问题行为,进一步分析高中生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的基本类型及影响因素,最终提出英语教师应如何处理高中生课堂问题行为。本文采用对文献的分析、发放问卷调查表以及通过对师生的访谈等方法,来研究高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并就这些问题行为提出切实有效的策略。为此,本研究选取了研究者所在的一所高中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其中问卷调查对象共计500名高中生;访谈对象由高中英语教师37人,学生20人组成,并对高中英语课堂进行一周的观察。获得如下结论:高中生的英语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显性无意识的;高中英语课堂问题行为因学科的特殊性,也呈多样化,并且高中生因性别不同,英语成绩的差异同样也会造成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差异。但高中生出现这些英语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由问卷调查可知,高中生更倾向于把自己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归因于自身、教师和环境三个方面。在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管理中,英语教师可以采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提升英语教师对课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和谐师生情;优化周边环境,减少对学生学习不利的因素等方法来改善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问题行为。
莫·海德,辛媛媛[2](2013)在《失踪》文中提出1布里斯托尔重案调查组探长杰克卡弗里在弗罗姆市中心用10分钟查看了罪案现场。他跨过路障,越过不断闪烁的蓝色警戒灯,穿过警戒线,绕过挤成一团看热闹的人群——都是些周六下午来购物的人,手里拎着购物袋,拼命想看上一眼那些手持刷子和证据袋的证据组工作人员的取证过程。到达案发地点之后,他在那里站了好久,周围地面上是斑斑油迹,以及被丢在地下停车场的购物车。他竭力想要
顾建梅[3](2012)在《情理情理,情在理前》文中提出听不进道理的孩子初三的李鸣一进门就气冲冲地把书包扔向沙发,口中愤愤地说:"讨厌的地理课,讨厌的范老师,讨厌的板块漂移……我再也不想学地理啦!"妈妈猜测儿子受刺激了,便问:"怎么了?地理课和范老师惹着你了?""就惹着了!"李鸣犟犟地
查冲平[4](2012)在《协同学习系统的协调机制研究 ——协同脚本与使能技术的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时代下,日益丰富强大的数字化设施、设备,为信息的流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知识的出版、存储、获取、传播带来极大便利,人们的社会交往也变得空前多样化,普遍百姓也有机会发表意见、出版书籍,这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Internet以及信息化基架(Cyberinfrastructure)的发展下,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卫星网络正呈现的多网合一态势,电脑屏、电视屏、手机屏等正呈现的多屏合一变化,显露了一种可以多渠道、多方式获取知识的时代特征。在当前信息基础设施日渐完备、数字装备多样与普及的时代下,“上学”“学知识”的概念与以往大不一样。一方面,大众参与的网络活动,使信息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的产生和转载变得非常普遍,也由此带来了信息和知识的冗余、错误,这为寻找获取正确、合适的信息和知识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说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角色的界限,已不再那么分明,学习或教学的社会性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信息时代的这些特征,西门子(Siemens)做过较充分的说明,他指出了信息时代下知道在哪里找到知识比获取知识更重要;很多情况下,学习和生活是重合的。由此可见,当前的信息时代特征,需要重新认识学习并重新研究如何干预促进学习。协同学习就是当前时代特征下对学习的新诠释,笔者导师领导的团队已从理论与实践角度论述了协同学习的框架模型和工具套件,但作为一种新时代下的高阶学习,协同学习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还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如何实现、促进协同学习,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协同学习的教学传通模型就是祝智庭教授为如何实现、促进协同学习,而在理论上提出的一个框架原型,但该模型的实现,以及它与协同学习的内在联系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正是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协同学习以情感场、行动场、价值场、信息场、知识场等五场来统一、解释学习,尤其符合当前数字化装备精良、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征。本研究基于五场的理论,进一步深入探讨协同学习五场的组成或属性,提出了协同学习每场的特点、具有的属性,以及用于描述这些属性的场量及其取值。这是对协同学习的继承与发展。协同学习教学传通模型是实现协同学习的理论框架,但尚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本研究就此提出了一整套切实可操作的方法,构成了该模型的协调机制空间。协调空间由八大机制组成,分别是感知、诊断、调配、比较、排序、推送、收集、记录。这些机制将分别与模型中的角色空间、内容资源空间、媒体工具空间进行通信,由此动态地生成学习者工作信息空间,最终实现本研究对该模型赋予的“通”“达”的特征。在对协同学习教学传通模型的协调机制建设完成后,本研究进一步提出实现这些机制的具体方法,即解决如何干预促进学习的问题。这是通过协同脚本与使能技术来实现的。协同脚本是国外CSCL脚本的发展和突破,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它通过一定强度的“程序化”“处方式”指令来规范学习者学习行为,追求学习者在这种规范下逐渐将学会学习的行为内化在自己的记忆结构中,以使他们在将来的学习中发挥作用。协同脚本是实现协调空间各机制的具体操作方案,而使能技术就是保障这些方案能够顺利实施的技术手段。使能技术即“使之能”的技术。教学或学习中,人们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不会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相对应,一些学习技术系统具备众多优秀功能,同样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功能并没有被发挥出来。使能技术的目标就是找出这些原因,并提供方法、策略来消除这些原因,以推动人们去完成任务,或者促进系统去实现它本已具备的功能。在以场的概念诠释了学习,并提出通过教学传通模型的协调机制空间来干预、促进学习,又通过协同脚本与使能技术来实现协调空间的各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协同脚本与使能技术的设计方法、实现方法、适用场景等完整论述,并通过网络教学模式下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三次实证,一方面演示了本研究所提方法的操作过程;另一方面获取了本研究所提方法的实施效果,以为将来的改进打下基础。
潘祝英[5](2011)在《高中生使用便携式媒体的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甚至已经成为部分人生活的必需品,MP3和MP4因为它们的外观漂亮、携带方便,深受高中学生的喜欢。通过对高中生便携式媒体使用现状的研究,能促进高中生合理使用媒体,特别是文中提出相关对策,对从事中学教育的管理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人自制调查问卷,对湖南省长沙市和浏阳市的四所高中进行了抽样调查,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视角出发,主要探究了以下问题:(1)便携式媒体使用对高中生产生的积极影响;(2)便携式媒体使用对高中生产生的多种不良影响;(3)分析了高中生便携式媒体使用产生不良影响的形成原因,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原因。针对高中生便携式媒体使用产生的不良影响,本文提出如下对策:1、要控制便携式媒体使用行为对高中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有赖于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养成良好的便携式媒体使用习惯。2、学校要加强对教学和教师的引导,提高课堂的针对性和趣味性,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要多理解,多关怀。3、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校联系,对孩子媒体使用行为采取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加强和孩子的平等交流和沟通,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媒体。4、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为我们的高中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不良信息对高中生成长的影响。
周琼[6](2010)在《中学地理课堂有效管理的策略构建》文中提出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课堂管理是指为了创建和维持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取得成就的课堂环境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管理好课堂秩序是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管理技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即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地理课程。地理科学前沿领域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都对现今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要求。地理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各大环境和生态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各大地理问题,寻找最佳解决办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地理课的使命。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地理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自己原有的严格固守的旧有的课堂管理理念和组织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会如何应对迅速变化的种种地理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文献分析法了解地理课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良行为,然后从课堂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氛围三方面探讨地理课堂有效的管理方法。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说明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课堂管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第三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地理课堂管理的因素:第四章说明了有关该研究的调查结果和原因分析;第五章从课堂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氛围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地理课堂管理的有效策略。本项目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得出以下结论:1.构建良好的地理课堂环境是课堂管理有效的基础,地理教师既要营造好生态的课堂物理环境,还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心理环境。2.地理教师应该制定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地理课堂纪律来帮助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化成有意注意,减少无意违纪行为,让全班学生在教学活动上协调一致。3.地理教师还可以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来有效地培养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形成良性互动。
王莉[7](2009)在《儿童产品的人机界面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儿童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大消费群体和未来发展的希望,其产品的设计拥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本文针对当前儿童产品的人机界面设计缺乏系统的理论方法指导等问题,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以及对儿童产品界面设计的实际需求分析,以612岁儿童为对象,对儿童产品的人机界面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1)分析了人机界面设计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了儿童在生理、心理和认知方面的特点,为研究儿童产品人机界面的设计提供了依据。2)提出了儿童产品人机界面设计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安全性、人机性、情感与个性化、文化趣味性、体验性、益智性六个方面。3)提出了儿童产品人机界面设计的特征要素,主要包括功能因素的设计、约束因素的设计、形式因素的设计以及人机因素的设计。4)应用儿童产品人机界面的设计原则及界面特征因素设计方法,指导了儿童产品人机界面的设计实践,并进行用户问卷的评估分析,以此验证所提出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的可行性。5)通过设计实践,给出了儿童产品人机界面设计的具体程序方法,体现了儿童产品人机界面设计实践体系的完整性。
唐凤碧[8](2008)在《轻轻松松玩MP3》文中研究说明MP3的风靡不仅让人听到最新潮的音乐,还越来越多地成为学习、工作的工具。但在享受MP3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
唐朝[9](2008)在《我衰我帅》文中研究表明中午,蝉儿闷得烦躁地鸣叫着。十月的北方已是秋高气爽,十月的成都夏日还在作最后的挣扎。赵求思一个人呆呆地倚着校园里的四号银杏树。他剑眉星目,整个脸部轮廓分明,鼻子高挺,右眼角一条淡淡的疤痕衬着,身材瘦削高挑,明显一个帅哥。
黄荣光[10](2006)在《三还MP3》文中研究表明下课后,小龙跟了过来。我回头问他干什么,他低着头,说想要Mp3,请我还给他。我说“:就这么还给你,你自己说行吗?”他说“:那就请老师处罚我吧。”
二、你会“听”MP3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会“听”MP3吗?(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崇义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相关文献综述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中生英语课堂问题行为调查 |
一、调查方案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一) 调查工具 |
二、高中生英语课堂问题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
三、高中生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类型的确定和分析 |
(一) 高中生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类型的因素分析 |
(二) 高中生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类型的效度分析 |
(三) 高中生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类型的信度分析 |
四、高中生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高中生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的性别差异分析 |
(二) 高中生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的年级差异分析 |
(三) 高中生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的成绩差异分析 |
(四) 高中生英语课堂问题行为学生自我归因差异分析 |
第三章 高中生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的案例分析 |
一、W同学在高中英语课堂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
二、H同学在高中英语课堂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策 |
(一)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
(二) 提升英语教师对课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和谐师生情 |
(三) 优化周边环境,减少对学生学习不利的因素 |
第五章 结束语 |
附录Ⅰ |
附录Ⅱ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失踪(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4)协同学习系统的协调机制研究 ——协同脚本与使能技术的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价值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学习与协同学习 |
2.1 学习与学习的态 |
2.1.1 学习定义概述 |
2.1.2 学习者学习的状态 |
2.1.3 学习最终都是个人的 |
2.1.4 学习的态与多态 |
2.2 协同学习的高阶学习态 |
2.3 协同学习态的五场及其场量与取值 |
2.3.1 协同学习态五场的文化隐喻 |
2.3.2 协同学习态的场量与取值 |
2.4 协同学习态下的学习者模型 |
第三章 协同学习态的教学传通模型 |
3.1 教学传通模型 |
3.1.1 教学传通模型的五空间及其关系 |
3.1.2 角色空间 |
3.1.3 内容资源空间 |
3.1.4 媒体工具空间 |
3.1.5 协调空间 |
3.1.6 工作信息空间 |
3.2 以空间元素干预五场场量的可能性与方法 |
3.2.1 场量干预的可能性与方法 |
3.2.2 干预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协同脚本与使能技术 |
4.1 脚本与脚本现象 |
4.2 CSCL脚本 |
4.2.1 CSCL脚本的发展 |
4.2.2 CSCL脚本的类型 |
4.2.3 CSCL脚本案例 |
4.2.4 CSCL脚本的缺陷 |
4.3 协同脚本 |
4.3.1 协同脚本概念的提出 |
4.3.2 协同脚本的理想目标及其理论支持 |
4.3.3 协同脚本、CSCL脚本、脚本的联系与区别 |
4.4 协同脚本设计原则 |
4.4.1 设计者的协同 |
4.4.2 设计领域的协同 |
4.4.3 内化的形式与目标 |
4.5 使能技术 |
4.5.1 使能技术概述 |
4.5.2 使能技术模型 |
4.6 使能技术与协同脚本的啮合 |
第五章 协同脚本与使能技术的设计与实施 |
5.1 协调机制实现的宏脚本设计 |
5.1.1 宏观设计的总体框架 |
5.1.2 宏脚本 |
5.1.3 感知机制 |
5.1.4 诊断机制 |
5.1.5 调配机制 |
5.1.6 比较排序机制 |
5.1.7 推送维护机制 |
5.1.8 收集记录机制 |
5.1.9 宏脚本的意义 |
5.2 协调机制实现的微脚本设计 |
5.2.1 选定学习系统 |
5.2.2 学习系统的动态形成 |
5.2.3 感知机制的微脚本 |
5.2.4 诊断机制的微脚本 |
5.2.5 调配机制的微脚本 |
5.2.6 比较排序机制的微脚本 |
5.2.7 推送维护机制的微脚本 |
5.2.8 收集记录机制的微脚本 |
5.3 使能技术的设计 |
5.4 协同脚本与使能技术的循环实施 |
5.4.1 循环实施的方法和意义 |
5.4.2 循环实施的周期量规 |
5.5 协同脚本与使能技术的分场景实施 |
5.6 网络环境下的实现方案 |
5.6.1 表现层模型实现 |
5.6.2 数据层模型实现 |
5.6.3 业务层模型实现 |
5.7 传统课堂下的实现方案 |
5.7.1 脚本化与角色的交互 |
5.7.2 脚本化与内容资源的交互 |
5.7.3 脚本化与媒体工具的交互 |
5.8 初论脚本化教学 |
第六章 协调机制的实证过程与分析 |
6.1 实证的第一轮循环 |
6.1.1 协调机制设计 |
6.1.2 数据收集 |
6.1.3 实施结果 |
6.1.4 结论 |
6.1.5 反馈 |
6.2 实证的第二轮循环 |
6.2.1 协调机制设计与实施 |
6.2.2 结果与分析 |
6.2.3 反馈 |
6.3 实证的第三轮循环 |
6.3.1 协调机制设计 |
6.3.2 感知、诊断学习者 |
6.3.3 感知结果分析 |
6.3.4 调配、推送与交互设计 |
6.3.5 收集与记录 |
6.3.6 使能技术的实施 |
6.3.7 结论与反馈 |
6.4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4.1 研究结论 |
6.4.2 展望 |
结束语 回顾与反思 |
附录1 第一次实证循环问卷 |
附录2 第三次实证循环问卷(一) |
附录3 第三次实证循环问卷(二) |
附录4 第三次实证中学习者i的答卷 |
附录5 第三次实证中学习者j的答卷 |
附录6 第三次实证学习效果统计结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高中生使用便携式媒体的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主题与意义 |
1.1.1 研究的缘起 |
1.1.2 研究的主题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文献回顾 |
1.2.2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几个基本概念 |
1.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中生便携式媒体使用的现状 |
2.1 高中生便携式媒体使用的现状 |
2.2 便携式媒体使用对高中生产生的积极作用 |
2.2.1 对学习的积极作用 |
2.2.2 对个体心理的积极作用 |
2.2.3 对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 |
2.3 便携式媒体使用对高中生产生的不良影响 |
2.3.1 对学习的不良影响 |
2.3.2 对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 |
2.3.3 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
2.3.4 对家庭经济的影响 |
第三章 便携式媒体使用不良影响产生的成因 |
3.1 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原因 |
3.1.1 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 |
3.1.2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
3.2 学校方面的原因 |
3.3 家庭方面的原因 |
3.4 社会方面的原因 |
3.4.1 来自媒体本身的原因 |
3.4.2 三位一体的利益追逐 |
3.4.3 网络德育的不完善 |
第四章 促进高中生合理使用便携式媒体的对策 |
4.1 从学生入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
4.1.1 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
4.1.2 如何实施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
4.2 从学校入手,加强对教学和教师的引导 |
4.2.1 提高课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4.2.2 直面学生行为问题,做关怀型教师 |
4.3 从家庭入手,家长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 |
4.3.1 重视家庭教育,监督孩子对媒体的使用 |
4.3.2 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应对学生过度使用媒体行为 |
4.4 举社会之力,建和谐社会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中学地理课堂有效管理的策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1.1 中学地理学科特点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 |
1.1.2 学生的心理特点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 |
1.1.3 新课改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 |
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访谈法 |
1.3.4 观察法 |
1.3.5 实验法 |
第2章 关于课堂管理的研究综述 |
2.1 国外对课堂管理的研究概述 |
2.2 国内对课堂管理的研究概述 |
2.3 国内对地理课堂管理的研究概述 |
2.4 课堂管理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2.4.1 课堂管理的界定 |
2.4.2 课堂管理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章 地理有效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
3.1 地理有效课堂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
3.1.1 教师是影响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因素 |
3.1.2 教学内容的有效是保证地理课堂管理有效的重要条件 |
3.1.3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
3.2 课堂管理的功能 |
3.2.1 组织功能 |
3.2.2 促进功能 |
3.2.3 协调功能 |
3.2.4 维持功能 |
第4章 地理课堂失范行为的调查及其原因分析 |
4.1 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结果 |
4.2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
4.2.1 教师方面的原因 |
4.2.2 学生方面的原因 |
4.2.3 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
第5章 地理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构建 |
5.1 地理课堂环境的策略构建 |
5.1.1 优化课堂物理环境 |
5.1.2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
5.2 地理课堂纪律的策略构建 |
5.2.1 制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纪律 |
5.2.2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行为规范 |
5.2.3 课堂纪律的执行 |
5.2.4 课堂纪律的调整 |
5.2.5 惩罚的使用 |
5.3 地理课堂氛围的策略构建 |
5.3.1 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部分 |
5.3.2 改变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7)儿童产品的人机界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界面的本质和分类 |
1.1.2 人机界面的定义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界面设计的现状 |
1.3.2 界面设计的发展趋势 |
1.3.3 儿童产品的界面设计现状 |
1.3.4 儿童产品的界面设计发展趋势 |
1.4 研究方法与步骤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步骤 |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人机界面设计的基本理论 |
2.1 人机工程学原理 |
2.2 认知心理学原理 |
2.3 艺术设计原理 |
2.4 产品语意学原理 |
2.5 符号学原理 |
2.6 界面设计理论的相互关系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儿童的特征分析 |
3.1 儿童的生理特点 |
3.2 儿童的心理特点 |
3.3 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 |
3.4 儿童特征的调查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儿童产品的人机界面设计 |
4.1 以用户为中心的界面设计 |
4.1.1 儿童产品界面设计需求分析 |
4.1.2 细分儿童用户 |
4.2 儿童产品界面的设计原则 |
4.2.1 安全性原则 |
4.2.2 人机性原则 |
4.2.3 情感与个性化原则 |
4.2.4 文化趣味性原则 |
4.2.5 体验性原则 |
4.2.6 益智性原则 |
4.3 儿童产品界面的设计特征要素 |
4.3.1 功能因素设计 |
4.3.2 约束因素设计 |
4.3.3 形式因素设计 |
4.3.4 人机因素设计 |
4.4 界面设计评价 |
4.4.1 界面设计评价的方法 |
4.4.2 界面设计的评价标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实践—儿童mp3 人机界面设计 |
5.1 现有mp3 类型及其界面设计分析 |
5.1.1 mp3 类型特点 |
5.1.2 现有mp3 界面设计分析 |
5.2 儿童mp3 界面设计方法和原则 |
5.2.1 儿童用户研究 |
5.2.2 儿童mp3 界面的特征要素设计 |
5.2.3 儿童mp3 界面设计原则的体现 |
5.2.4 儿童的使用体验与评估 |
5.3 儿童mp3 的概念设计方案 |
5.3.1 整体设计框架 |
5.3.2 方案展示 |
5.3.3 设计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I 儿童特征的问卷调查 |
附录II 儿童mp3 产品设计调查问卷 |
附录III 儿童手机的人机界面设计 |
四、你会“听”MP3吗?(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崇义中学为例[D]. 廖小红.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2]失踪[J]. 莫·海德,辛媛媛. 译林, 2013(04)
- [3]情理情理,情在理前[J]. 顾建梅. 检察风云, 2012(20)
- [4]协同学习系统的协调机制研究 ——协同脚本与使能技术的实现研究[D]. 查冲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5]高中生使用便携式媒体的现状调查研究[D]. 潘祝英. 湖南科技大学, 2011(05)
- [6]中学地理课堂有效管理的策略构建[D]. 周琼.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3)
- [7]儿童产品的人机界面设计研究[D]. 王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2)
- [8]轻轻松松玩MP3[J]. 唐凤碧. 科学24小时, 2008(12)
- [9]我衰我帅[J]. 唐朝. 博客族小说榜, 2008(01)
- [10]三还MP3[J]. 黄荣光. 新课程(初中版),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