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展医学继续教育的几个因素

浅谈发展医学继续教育的几个因素

一、浅谈发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几个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刘利君[1](2021)在《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实施的瓶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了解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的实施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瓶颈,为政策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孕产妇贫血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实施情况。2定量研究:选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6个省(自治区)中的11个县作为研究地区,于2019年10月-2020年2月对研究地区42家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这些机构的201名医务人员及1714名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于2019年12月—2020年5月对东、中、西部地区3个省中2713名0-6岁儿童母亲进行问卷调查。3定性研究:选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4个省中的4个县,作为研究地区,于2021年1-2月对研究地区的35名医务人员及33名孕产妇进行深入访谈。4瓶颈分析:通过瓶颈分析方法从支持性环境、供方、需方和服务质量四个方面对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的实施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影响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的障碍和瓶颈。结果1支持性环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国策为改善孕妇营养,降低孕产妇贫血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性环境。2服务提供方2.1医疗机构:所调查的医疗机构均可检测血红蛋白,只有66.7%的机构可以检测铁蛋白。平均每家机构配备2.8种铁剂和1.4种叶酸,省级医疗机构平均配备的铁剂和叶酸种类最多,分别有5.3种和2.3种,乡级医疗机构平均配备的铁剂和叶酸种类均较少,分别只有1.2种和1.1种。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医疗机构平均配备铁剂和叶酸的种类较少,分别只有1.9种和1.3种。2.2医务人员:只有47.3%的医生知晓本机构孕产妇贫血患病状况。所调查的医生均要求孕产妇检测血红蛋白,87.6%的医生要求检测铁蛋白。41.3%的医生建议在整个孕期补充铁剂,建议补充的铁剂和叶酸最常见的是多糖铁复合物(66.7%)和叶酸片(89.6%)。医生有关孕产妇贫血知识题合格率为79.1%,75.1%的医生参加过孕产妇贫血相关培训。3服务需求方95.2%的孕产妇在孕期检测过血红蛋白,但仅47.9%检测过铁蛋白。10.8%的贫血孕产妇,没有得到医生的任何处理,仅23.4%的贫血孕产妇同时接受饮食指导和铁剂、叶酸补充处理。孕产妇每天都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的占比较高,但每天吃红肉的只有24.3%,每周1次及以上吃动物血或畜禽肝肾类只有38.3%。孕产妇在孕期的叶酸、铁剂、维生素制剂、钙制剂以及其他矿物质补充率分别为 91.1%、38.1%、49.7%、55.2%及 21.8%。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北方、中孕期妇女、晚孕期妇女、产妇、在孕期进行过铁蛋白检测、贫血者、铁缺乏症者是在孕期补充铁剂的保护因素;中部地区、南方、早孕期妇女、没有检测铁蛋白、不贫血者以及无铁缺乏者是在孕期补充铁剂的危险因素。孕产妇贫血相关知识题合格率为85.5%,88.8%从医生那获取知识。儿童母亲回答可以促进铁吸收的维生素正确率占比最高为69.1%,59.3%从医生那获取。结论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实施的瓶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支持性环境方面:孕产妇贫血预防技术指南种类多、来源广,未进行统一;一些政策的硬性规定,限制了贫血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制约孕产妇贫血防治措施落实的重要因素;传统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2服务提供方面:基层医疗机构铁蛋白检测能力欠缺;铁剂和叶酸配备种类少、预防性剂量普及性较低;医生对孕产妇贫血的重视度不足,采取干预措施知识和意识不强。3服务需求方面:孕产妇饮食结构不合理;孕产妇及儿童母亲对营养及贫血的认知不足;孕产妇对于贫血防治措施的依从性不足。4服务质量方面:常规检测提供不足;铁叶酸制剂补充不规范;治疗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根据上述瓶颈显示,建议形成国家级统一的孕产妇贫血技术指南,形成有针对性的孕产妇贫血防治策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铁蛋白检测能力;促进预防性制剂的可及性;加强对医生有关孕产妇贫血危害及防治措施等相关内容的培训;通过多种途径以及利用已有资源加大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的力度。

王功[2](2021)在《随迁老年人焦虑与抑郁情绪意识水平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国家经济水平迅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居民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目前,随迁老年人的数量急剧增长,这一群体的生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状况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目前对该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学领域,心理学领域对该群体的关注较少。随迁老年人在新环境适应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为客观考察其焦虑、抑郁情绪状况,研究采用特质焦虑量表和简版老年抑郁量表测量随迁和本地老年人的外显焦虑和外显抑郁状况,并以IAT内隐联想范式测量两组老年人的内隐焦虑与内隐抑郁状况。结果显示,在问卷测量结果上,随迁老年人的焦虑与抑郁水平显着高于本地老年人;女性老年人的焦虑与抑郁水平显着高于男性老年人。在内隐测量上,男性老年人的焦虑与抑郁水平显着高于女性老年人,但是,随迁与本地老年人的内隐焦虑水平不存在显着差异,且二者的内隐抑郁水平也不存在显着差异。结论:相比于本地老年人,随迁老年人在意识层面表现出更高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但是在潜意识层面,二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水平相当;女性老年人会更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男性老年人更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消极情绪。

郭强[3](2021)在《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加工与心理理论关系及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孤独症作为一种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在社会交往、语言交流等方面存在障碍。Baron-Cohen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该群体存在心理理论缺陷有关。心理理论主要涉及个体对自我或他人在意图、愿望、信念等心理状态方面的认识,并根据这些认识对他人行为做出推断。已有研究表明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存在密切联系,因为补语句法可以允许一个命题或句子嵌套在另一个句子中,而命题的真假性并不影响整个句子的真值。de Villiers等研究者认为补语句法为心理理论表征提供了思维框架,有助于儿童理解他人信念。然而另有研究者认为该句法对心理理论理解并无独特作用。补语句法与汉语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关系如何?该句法能否促进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理解?这对揭示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表征,理解他人心理状态有重要意义。因而,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已有成果,通过横断研究方法、干预研究方法来系统探讨补语句法加工与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对比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此关系中的异同,揭示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理解的潜在表征方式。本研究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首先阐释了孤独症和心理理论的概念、相关理论模型以及研究范式。其次,梳理了语言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任务语言形式在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理解中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研究继续探讨的问题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共有三个研究。研究一,从句子层面探讨补语句法与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分为两个实验,实验一考察了不同结构类型补语句法对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匹配的正常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动词短语结构补语句法、小句结构补语句法理解能力显着弱于正常儿童。不论是语言形式还是非语言形式心理理论,孤独症儿童得分都显着落后于正常儿童。在非语言形式心理理论任务下,孤独症儿童可以通过动词短语结构补语句法、小句结构补语句法预测心理理论;在语言形式心理理论任务下,只有小句结构补语句法能预测心理理论。这表明随着心理理论任务语言要求提高,孤独症儿童对其表征的句法更加复杂。正常儿童仅在语言形式任务中采用小句结构补语句法预测心理理论。这表明正常儿童与孤独症儿童在心理理论表征上有不同的表征方式。实验二考察了补语句法句义因素对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匹配正常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句义一致补语句法、句义不一致补语句法理解能力弱于正常儿童。不论是语言形式还是非语言形式心理理论任务,句义不一致补语句法都能显着预测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孤独症儿童能通过补语句法的句法知识理解表征心理理论,但仅在语言要求较低的心理理论任务中体现出来。当心理理论任务的语言要求提高时,孤独症儿童需要整合补语句法句义知识来理解表征心理理论。研究一从句子层面支持了de Villiers等人的观点,也为孤独症儿童通过语言等社会认知成分表征心理理论提供了证据支持。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从谓语动词角度探讨了补语句法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同样分为两个实验,实验三分析了不同类型谓语动词在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关系中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加工含有交流动词、感官动词补语句法的能力与同语言能力水平的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异,但显着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含有交流动词的补语句法能够预测孤独症儿童、正常儿童语言形式心理理论。含有感官动词的补语句法对心理理论没有显着预测作用。这表明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受到补语句法谓语动词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实验四考察了谓语动词不同事实性词义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事实性和非事实性补语句法成绩与语言能力匹配正常儿童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显着落后于年龄匹配正常儿童;在反事实性补语句法任务上显着落后于语言能力匹配、年龄匹配正常儿童。孤独症儿童在理解事实性补语句法任务上表现最好,反事实性补语句法任务次之;而两组正常儿童的结果与之相反。这表明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含有三种词义的补语句法理解上存在不同特点。反事实性补语句法能够显着预测孤独儿童语言形式、非语言形式心理理论;当心理理论任务语言要求较小情况下,孤独症儿童还可以通过事实性补语句法预测心理理论。正常儿童只能通过反事实补语句法预测语言形式心理理论。研究二从补语句法谓语动词类型和词义层面,进一步证实了补语句法对心理理论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心理理论上存在不同的表征方式。研究三,基于研究一、二以及已有研究结果,采用干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补语句法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实验五中,非语言智力及语言理解能力接近的四组孤独症儿童分别接受补语句法的句法结构干预、补语句法句义干预、补语句法反事实动词及句义干预、简单句子干预。研究结果显示,三种补语句法干预都提升了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成绩;反事实动词结合句义的补语句法干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补语句法句义干预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要优于句法结构干预;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能力提升需要进行专门干预,无法从一般语言干预中迁移泛化。第三部分为综合讨论,首先从语法成分角度探讨了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对心理理论的影响。其次,从语义成分角度进一步阐述两者关系,并结合研究结果讨论了语言等社会认知成分在汉语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理解中的适用性。最后,指出本研究在孤独症儿童语言康复中的临床意义、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的方向。本研究创新点:系统探讨了补语句法与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关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表征方式,为心理理论两成分理论模型的社会认知成分提供证据支持。采用干预研究方法进一步考察了补语句法干预对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理解以及心理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支持了补语句法促进心理理论发展的理论观点,为孤独症儿童语言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海客(HAYKEL T0UMI)[4](2021)在《多语背景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突尼斯中文教育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师资、教材、教学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突尼斯中文教育的良好发展。本文立足于语言规划和汉语国际传播理论,对突尼斯中文教育进行历时与共时的研究,聚焦突尼斯中文教育的“三教”(师资、教材、教法)问题,分析突尼斯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影响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评析中文教育在突尼斯的地位,提出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的对策,不仅可以为中文教育国别化研究增加一个个案,丰富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同时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促进突尼斯中文教育水平的提升,并且对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的中文教育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研究资料。我们对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布尔吉巴语言学院和19所开设中文课程的高中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在大学任教的7位本土汉语教师和1位输入式教师以及在高中任教的7位本土汉语教师进行了访谈,实地走访了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布尔吉巴语言学院、马尔萨高中等开设中文教育的学校和机构,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研究材料,在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师资方面,突尼斯中文教师数量较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输入型教师,即由中国国家汉办派出的中国教师(7人);一类是突尼斯本土汉语教师(25人),其中在中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毕业于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汉语本科专业的教师21人。突尼斯汉语师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合格中文教师短缺;中文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缺乏中文教师选拔和评估标准;中文教师的专业培训不足;教师收入偏低导致教师热情不高。改进突尼斯中文师资的对策为:制定突尼斯本土中文教师标准;加大本土教师培养力度,充实突尼斯中文师资力量;加强中文教师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提高中文教师待遇水平。教材方面,40年以来突尼斯各高校中文教育一直使用中国政府赠送的通用型教材,以《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主,本土中文教材只有一套在高中使用的教材《龙》,缺乏针对高校和培训机构的本土中文教材。教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输入型教材缺乏对突尼斯学习者的针对性;本土中文教材严重缺乏;教材种类不够丰富。改进突尼斯本土中文教材的对策为:培养汉语知识足以承担编写任务的本土教师;本土教师和中国教师一起参加编写教材的项目;注重开发纵向的系列教材和横向的配套教材;根据突尼斯学习者的特点筛选教材内容。课程与教学方面,突尼斯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法来支撑中文教学,教师常常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决定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教学法以语法翻译法为主,部分教师也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汉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不利于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教学中缺乏中国文化元素,不能满足学习者需求。改进突尼斯汉语教学的对策为: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听说能力培养;创造中文情景,营造轻松氛围,增加学习者的开口率;采用任务教学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为汉语学习者创造更多文化体验和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语言规划角度看,突尼斯是一个多语社会,中文在突尼斯的地位不太高,中文教育的竞争力有待提升。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中文教育缺乏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中文教育体系不完整,教育机构数量无法满足中文学习需求;突尼斯中文教育存在“四缺”现象,即:缺乏行业标准、缺少专业的汉语师资、缺少有针对性的本土汉语教材、缺少适合突尼斯学习者的汉语教学法,直接影响了中文教育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发展突尼斯的中文教育,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一)政府应更加重视中文教育,为中文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二)增加各级各类中文教育机构的数量,扩大中文教育规模;(三)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包括汉语能力标准、教学大纲、教师标准等),确保中文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四)解决“三教”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中文教育水平;(五)加强与中国高校和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六)借鉴法国中文教育的有关标准和汉语教材。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在中文教育发展上存在一些共同特点,因此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的解决方案对其他非洲和阿拉伯国家有一定借鉴意义。

赵亚芳[5](2021)在《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文中提出研究背景2020年全球艾滋病防控的3个90%目标亟待推进实现,我国在发现HIV感染者、衔接感染者进入后续医疗环节的前两个90%目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均呈日趋严重势态。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从而最大限度发现其中的HIV感染者,并在确诊后及时衔接入医疗系统获得抗病毒治疗,是实现感染者达到病毒学抑制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更是实现全球以及中国艾滋病“90-90-90”防控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构建理论化、综合性的行为模型,深入理解和分析MSM人群HIV规律检测和确诊后衔接医疗行为,可为进一步完善现有艾滋病相关医疗服务措施和政策方针提供实用性的参考和建议。研究目的一、基于三元影响理论,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并在人群中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HIV检测行为的可行性;二、基于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并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一、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并验证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一)经文献回顾筛选10个男男性行为人群HIV规律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检测意图、检测态度、社会规范信念、检测自我效能、HIV危险感知、HIV检测相关知识、社会凝聚力、获取医疗服务舒适度、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三元影响理论为模型构建框架,形成行为模型假设。(二)便利抽取351名MSM人群,对HIV规律检测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进行测量,以研究对象HIV规律检测行为水平为结局变量,使用MPlus软件以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三)重新便利抽取212名MSM人群对HIV检测行为模型进行验证,以研究前期构建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为基础,使用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通过拟合评价指标,判断并验证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规律HIV检测的可行性。二、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一)文献回顾纳入9个HIV感染者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HIV相关歧视、家庭歧视、社会支持、精神健康、衔接医疗态度、消极应对、首次CD4+T细胞计数、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结合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为模型构建参考,形成行为模型假设。(二)描述经便利抽取的257名近1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以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为结局变量,经SEM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三)目的抽取12名近半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开展个人深度访谈,通过Colaizzi分析法结合Nvivo11.0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并将所得主题和主题间的关系,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的变量及变量间的作用路径对比。研究结果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中包含11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3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检测意图、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直接作用于规律检测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77、0.420、-0.137,检测自我效能、社会规范信念、检测态度直接作用于检测意图,且个人、社交、环境因素存在跨领域的作用关系,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χ2/df=1.403,CFI=0.926,TLI=0.918,RMSEA=0.034,SRMR=0.057。351 名 MSM 人群中 63.82%具有 HIV 规律检测行为。二、对HIV检测行为模型的验证发现3条在原构建模型路径作用系数上未达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模型拟合指标:χ2/df=1.136,CFI=0.955,TLI=0.950,RMSEA=0.025,SRMR=0.064。三、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包含9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4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社会支持、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首次CD4+T细胞计数直接作用于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06、0.222、0.148、-0.172,HIV相关歧视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057,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χ2/df=1.160,CFI=0.967,TLI=0.959,RMSEA=0.025,SRMR=0.044。257 名新近确诊的 MSM 人群HIV感染者中63.42%具有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四、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中,根据12名MSM人群HIV感染者的访谈资料分析结果,最终形成10个主题、17个亚主题、9条主题间的作用关系,在原模型基础上发现2个新主题。研究结论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以个体、社交、环境以及意图多重因素的角度,解释了 MSM人群的HIV规律检测行为,但还需进一步结合我国社会文化、医疗系统的特征以及MSM人群就医经历等因素进一步调试。社会凝聚力在模型中的作用路径,提示未来在促进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行为中,应重点关注社交圈和社交团体的影响在男男性行为人群在树立检测信念过程中广泛而积极的效应,以社交因素作为切入点,发展并推动干预策略的实践。二、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以HIV相关歧视为源头,社会支持、精神健康等因素为中间机制,深入解读新近确诊HIV感染的MSM人群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但就MSM人群对疾病预期、性格特征和既往就医经历等个体性因素在其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分析。未来针对我国MSM人群在确诊HIV感染后的就医行为研究,应关注HIV相关歧视和中国家庭文化对MSM人群的广泛、深远影响,早期并针对性开展HIV检测后转介相关问题的咨询服务,树立疾病正确认知;强调同伴和社交圈的力量,并促进医疗机构与社会组织的紧密连接。三、综合分析HIV检测行为模型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结果,社交领域因素在MSM人群规律进行检测以及在确诊后感染者及时就医行为的决策和实践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实践意义;社会支持对HIV相关歧视的降低作用暗示了社会网络的积极效应能够降低HIV感染者延迟就医的源头阻碍。提示未来应进一步理解和早期关注MSM人群同志圈、社交圈文化,与社会组织早期建立合作联系,通过社会支持、同伴影响的干预手段,提高MSM人群对HIV感染风险的正确认知、促进检测、并缩短感染后就医治疗的衔接时间。

孙荣廷[6](2021)在《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文中研究说明《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是音乐表演研究领域的代表性着作,它旨在以新的角度审视音乐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音乐家提供实用指导。此书涉及可能性和限制因素、练习策略、技法和措施三个部分,讨论了音乐内的策略和音乐外的技术对音乐家演奏和表演水平的提升。第一部分提供了实现卓越音乐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介绍了提高练琴有效性和高效性的策略,介绍了针对各式各样表演环境的练习特征,并根据其所依赖的心理学机制来组织练习策略,以生成高效实用的练习方法;第三部分向读者介绍的是多学科层面的前沿技法和提升手段,包括用于提升音乐演奏的运动科学、心理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医学。从生理、心理、药理方面阐释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同时强调了音乐家身心意义的问题及保护措施;后记则提出了提升音乐表演的未来研究方向。

王凯[7](2021)在《数学师范生顶岗实习期间课堂听课研究》文中指出在新的发展时期,国家要想得到长足发展进步,必然无法离开优秀人才,而教育人才的培育是创造人才的关键。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一项培养师范生的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其中顶岗实习模式在实践中展现了它巨大的生命力。通过前期的调查与访谈,发现数学师范生在教学顶岗实习中学到的教学技能很少。在查阅文献时发现有相关研究表明,在顶岗实习师范生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里,听指导教师的课是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一项重要途径,较之其他教学技能发展形式来说,课堂听课有着更高的被认可度。因此可以推断师范生所学到的教学技能少可能与听课效果不好有关。并且能够发现,目前人们对这个方面的研究很少并且不够深入,这说明人们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因此揭示学生现场听课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实现其自身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将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对影响师范生教学技能学习的听课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为今后顶岗实习数学师范生的听课提供确切可实施的参考方案。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法、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对问题展开研究。第一步,笔者先查阅了大量参考文献,对顶岗实习听课的相关问题进行整理综述。在有关研究中,按照顶岗实习的定义与特征、顶岗实习的意义、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对顶岗实习的提高建议、相关实证研究等进行了综述;第二步,综合理论基础中当前学者对于听课的说法,发现这几年受专家学者认可范围最广的一是听课前的准备、二是在听课现场的行为、三是听课后的反思与总结、四是听课时采用的方式,因此本文基于此编制调查问卷;第三步,将问卷发放给省内五所师范院校的曾参与顶岗实习的2016届数学师范生,请他们完成问卷的填写;第四步,将回收的调查问卷按照五级评分法进行打分,得到评分表,计算出平均分。第五步,对调查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得到初步的结论;第六步,请指导教师对数学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习得的教学技能进行打分,得到打分表。第七步,将调查问卷结果结合教师对其教学技能的打分的基本数据导入SPSS22.0软件,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计算找出数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得分低的听课因素;第八步,对用Logistic回归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回答解释提出的研究问题,最终提出有效提高数学师范生顶岗实习期间课堂听课的对策。本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影响数学师范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教学技能习得少的听课因素主要有9个,包括基本情况中的师范生不参加培训、培训收获小是教学技能得分少的主要原因;课前准备状况中预设上课程度低是教学技能得分少的主要原因;听课过程中对知识复习、问题提问方式、修改学生错误的关注程度低是教学技能的分少的主要原因;听课后与讲课老师的交流、回看听课记录、做教学评价的程度低是教学技能得分少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分析,提高数学师范生听课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数学师范生应多参加与听评课有关的培训;第二,丰富数学师范生听课的类型;第三,丰富数学师范生听课的形式;第四,在听课前预设自己该如何上课;第五,重视授课过程中的知识复习环节、授课教师问题提问的方式、授课教师对于学生错误的修改;第六,听课结束后注重与讲课老师进行交流、及时回看听课记录、应重视教学评价。

孟金良[8](2020)在《社会性别视角下普洱两区县农村地区居民健康及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文中认为[目 的]了解云南省普洱市不同性别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评价整体居民和不同性别居民的健康公平性和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并探索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为改善云南省居民健康公平性和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实现全民健康目标提供参考。[方 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云南省普洱市年满16周岁403户,共1291名居民进行入户面对面问卷调查。研究采用构成比或率对调查对象的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进行描述。单因素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和零膨胀模型等方法对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集中指数和泰尔指数评价健康公平性和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并通过集中指数的分解探索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结 果]调查对象的两周患病率为15.4%,两周患病平均持续天数5.90天,平均卧床0.94天,平均休工休学1.59天。女性的两周患病率(18.7%)高于男性(12.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高龄、农民、患有慢性病更易两周患病。两周患病的集中指数为-0.1052,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657,说明不论是否消除“需要变量”的影响,两周患病均呈现倾贫不公平。根据两周患病集中指数分解的贡献率大小,对两周患病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人均年收入(-219.72%)、婚姻状况(31.42%)、年龄(24.74%);人均经济收入的增加会降低两周患病的倾贫不公平,在婚者、离异及丧偶者、年龄的增长会加强两周患病的倾贫不公平。男性的两周患病集中指数为-0.1526,女性的集中指数为-0.0667,均表现为倾贫不公平,且男性的不公平程度大于女性。男性的泰尔指数为0.0465,女性的泰尔指数为0.0212,泰尔指数的结果显示男性的不公平程度大于女性。调查对象的慢性病患病率为13.0%,慢性病平均卧床天数34.01天,慢性病平均休工休学8.87天。女性的慢性病患病率(15.2%)高于男性(11.0%)(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高龄、人均年收入低的人群更易慢性病患病。慢性病患病的集中指数为-0.1118,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1655,说明不论是否消除“需要变量”的影响,慢性病患病均呈现倾贫不公平。根据慢性病患病集中指数分解的贡献率大小,对慢性病患病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人均经济收入(-164.91%)、年龄(-60.86%)、婚姻状况(-20.72%);人均经济收入和年龄的增加、在婚者、离异及丧偶者会加强慢性病患病的倾贫不公平。男性的慢性病患病集中指数为-0.1129,女性的慢性病患病集中指数为-0.1078,均表现为倾贫不公平,且男性的不公平程度大于女性。慢性病患病男性的泰尔指数为0.0456,女性的泰尔指数为0.0262,泰尔指数的结果显示男性的不公平程度大于女性。调查对象的应住院率为11.0%,平均住院天数12.89天,高于国家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的11.60天,住院机构的选择以县级医院和县级以上医院为主,分别占到51.4%,41.8%。男性的应住院率(10.0%)和女性(12.1%)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婚姻状况为在婚、离异或丧偶、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应住院率更高。应住院的集中指数为-0.0450,水平不公平指数-0.0162,说明不论是否消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应住院均呈现倾贫不公平。根据应住院集中指数分解贡献率大小,应住院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为是否两周患病(94.58%)、民族(39.89%)、婚姻状况(33.59%)。男性和女性的应住院集中指数为-0.0439,表示男女的不公平程度相同。但男性的应住院泰尔指数为0.0587,女性的泰尔指数为0.0205,显示男性的不公平程度大于女性。调查对象的两周患病就诊率为78.9%,未就诊原因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自己买药(31.7%)、病轻(24.4%)、经济困难(14.6%)、丧失信心(9.8%)、没时间(9.8%)。男性的两周患病就诊率(77.1%)和女性(80.2%)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职业为非农民和民族为汉族两周患病后更不易就诊。两周患病就诊的集中指数为-0.04823,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452,说明不论是否消除“需要变量”的影响,两周患病就诊均呈倾贫不公平。两周患病就诊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人均年收入水平(-110.35%)、民族(20.24%)、年龄(4.63%)。男性的两周患病就诊集中指数为-0.02108,女性为-0.06952,女性的两周患病就诊不公平程度比男性更为明显。调查对象的慢性病患病就诊率为82.7%,其中患慢性病未就诊的原因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经济困难(34.4%)、病轻(34.4%)、自己买药(6.3%)、丧失信心(6.3%)、交通不便(3.1%)。男性的慢性病就诊率(77.0%)和女性(87.2%)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离异及丧偶组的男性慢性病患病就诊率(37.5%)低于女性(95.0%)(P<0.01)。慢性病患病就诊的集中指数为0.01948,说明慢性病患病就诊集中在高收入人群,男性的集中指数为0.02750,女性0.01427,男性的慢性病患病就诊不公平程度比女性更为明显。调查对象的应住院者住院率为97.9%,男性的应住院者住院率(98.5%)和女性(97.3%)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应住院者住院的集中指数为0.00532,其中男性70.01108,女性0.02192;总体呈倾富不公平,男性呈倾贫不公平,女性呈倾富不公平,女性的不公平程度较男性更为明显。[结论]1.总体调查对象的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应住院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大多数沿海发达省市,原因可能与医疗、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健康意识,指标的计算口径等有关。不同性别的健康状况比较,男性优于女性。2.女性、高龄、农民、患有慢性病是两周患病的危险因素;女性、高龄、低收入人群是是患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在婚、离异或丧偶、患有慢性病是应住院的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人群,我们应该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扩宽宣传方式,促使他们改善高危因素行为,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定期体检。3.调查对象的两周患病、慢性病患病、应住院情况都呈倾贫不公平,集中指数和泰尔指数结果都接近0,不公平程度低。男性的不公平程度大于女性,我们要更加关注低收入男性的卫生服务需求。4.总体调查对象的两周患病就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大多东部省市,调查对象的应住院者住院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可能与医疗保险的普及有关。不同性别间的卫生服务利用没有统计学差异。5.职业为非农民、民族为汉族是两周患病后更不易就诊,离异及丧偶组的男性慢性病就诊率低于女性,这可能与女性的社会性别功能有关。6.两周患病就诊呈倾贫不公平,慢性病患病就诊和应住院者住院情况呈倾富的不公平,且不公平程度低。

周斌[9](2020)在《谷歌机器翻译系统英译汉评测与译后编辑 ——以信息型文本为例》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跨国间井喷式的信息交换需求对翻译的及时性提出了巨大挑战。面对如此庞大的翻译市场,昔日“手工作坊式”的翻译活动早已在很大程度上无法适应这种需求。鉴于此,机器翻译成为语言服务行业的重要工具。机器翻译拥有即时译文产出,快速获取信息文本内容的优势,且目前在非文学翻译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盲目崇拜的声音。过度夸大机器翻译的效果不仅扰乱翻译市场秩序,而且也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为客观评测机器翻译效果与实用性,本翻译实验报告将测试对象为机器翻译应用领域内的信息型文本——美国白宫公开报告,并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机器翻译译文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译后编辑修正。本翻译实验报告由翻译实验报告文本介绍、机器翻译概述、机器翻译错误类型研究综述、译后编辑、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典型错误类型分析及PE修正以及报告总结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翻译实验文本的来源以及文本类型;第二章详细阐述了机器翻译目前的发展现状与应用、优势与劣势;第三章为以往研究机器翻译错误类型研究综述;第四章分述译后编辑对于机器翻译的辅助必要性、分类以及可能影响译后编辑效果的各类因素;第五章为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通过描述实验基本流程、评测文本译文总正误率、机器翻译系统常见错误类型错误发生率以及分类图,实现本实验报告的数据支持目标;第六章从语言学研究分支下的词项、语法意义、语境意义、其他错误以及风格修正层面详细归纳机器翻译在被测文本中存在的典型错误,并进行相应的译后编辑修正;第七章为本次实验报告总结。本报告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翻译市场关于机器翻译夸大的成分,帮助消除翻译行业未来走势的焦虑感,使翻译行业内外人士能够更为客观、辨证地看待机器翻译,正确利用机器翻译。

杨茜[10](2020)在《中国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的相关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人口发展趋势,而中国作为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正经历着迅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不断延长。但寿命的延长并非一直伴随着健康的延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这无疑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挑战。积极老龄化作为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战略被提出,健康、参与和保障是这一发展战略政策框架的三大支柱,这三者相互促进的同时又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循环体系。健康和社会参与的关系是使这个循环成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关键。因此研究二者的关系对于实现积极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较多研究关注了社会参与对于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而忽略了健康对于社会参与的作用,并且对于二者的关系也未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在对国内外关于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的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5年的数据,分别从社会参与的类型和频率两方面对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开发老年人的自身潜能以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本文的正文主要分为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和结论三个部分。理论部分回顾和评述了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与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从而提出了本文的分析框架。实证研究部分,首先对样本的基本情况以及健康和社会参与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其中利用虚弱指数法分别构建了老年人身体和心理虚弱指数,运用了潜类别分析法对社会参与的类别进行了分类;然后利用单因素分析探讨了健康和社会参与之间的简单相关关系;接下来重点考察了健康和社会参与关系的大小和方向,利用多因素分析,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无序多分类Logit模型探讨了健康和社会参与类型之间的相互影响,构建潜变量增长模型探讨了健康和社会参与频率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刻画了老年人身心虚弱指数和社会参与频率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趋势;接着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健康和社会参与二者相互影响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同时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我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一般,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虚弱程度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的身体虚弱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攀升,且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和城乡差异,男性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好于女性老年人,且老化速度较女性老年人慢。城镇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优于农村老年人,直至85岁之后高龄组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优于城镇老年人。老年人的心理虚弱指数在平稳中略有波动,且同样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异。男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比女性老年人要好,城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好于农村老年人。2、我国老年人整体社会参与水平较低,参与形式不够多样化。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比例不高,有超过一半的老年人没有进行任何社会活动参与。根据老年人参与各项活动条件概率的特点对社会参与进行分类之后发现,“不愿参与”型的老年人比例最高,其次是“人际互动”型、“帮助他人”型,“多样参与”型老年人的比例最低,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项目较为单一,不够多样化。3、老年人口健康是社会参与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老年人才有可能进行多样化的社会参与,如果健康状况较差则会制约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范围和水平。从健康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类型的影响来看,在不考虑其他控制因素的情况下,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则进行多样化社会参与的可能性越低,“不愿参与”型的可能性越高。从健康对老年人社会参与频率的影响来看,老年人个体的社会参与频率在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上均存在显着的个体间差异,社会参与频率的增长变化率与初始水平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反向关系。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较少进行社会参与。4、积极的社会参与是老年人健康促进的有效途径。通过定量研究分析发现,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类型来看,“多样参与”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最好,“不愿参与”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最差,即进行多样化的社会参与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均有积极的影响。从社会参与频率来看,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在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上均存在个体差异。身体虚弱指数的增长变化率和初始水平呈现显着的反向关系,而心理虚弱指数的变化速率和初始状态间则无显着关联。社会参与频率对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健康均有显着的预测作用,社会参与频率的增加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5、老年人健康和社会参与的个体差异显着。通过潜变量增长模型的分析可以发现,老年人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在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上均存在着显着的个体间差异。基期身体健康较差的老年人个体其身体状况的下降速度较慢,而心理健康的变化速度和基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则不存在显着的联系。与此同时,老年人个体的社会参与频率在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上均存在显着的个体间差异,增长变化率与初始水平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反向关系。6、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循环关系。这种循环关系既包括“健康状况好——参与多样化/频率高——健康状况好”的良性循环,也包括“健康状况差——不愿参与/频率低——健康状况差”的恶性循环。本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过虚弱指数方法分别构建了老年人的身体虚弱指数和心理虚弱指数,用来综合反映当前我国老年人口的身心健康状况。第二,运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口社会参与呈现出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以识别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类型,进而检验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是否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类型的选择,以及不同类型的社会参与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的差异。第三,运用潜变量增长模型分别刻画了老年人身体虚弱指数、心理虚弱指数、社会参与频率随着时间的变化过程。同时根据无条件模型分析了老年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参与频率在初始水平以及增长速度上的个体间差异。第四,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相互影响的机理,指出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之间存在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论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未来的研究中,一方面应尽可能纳入更多的社会参与种类,以期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有更为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利用更长跨度的数据,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出发,对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社会参与的因素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

二、浅谈发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几个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发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几个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实施的瓶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偏倚及质量控制
六、技术路线
七、研究结果
    1 支持性环境
    2 服务提供方
        2.1 医疗机构
        2.1.1 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2.1.2 血红蛋白及铁蛋白的检测情况
        2.1.3 铁剂配备情况
        2.1.4 叶酸配备情况
        2.2 医务人员
        2.2.1 医务人员基本情况
        2.2.2 医生对本机构孕产妇贫血患病率的知晓情况
        2.2.3 医生要求孕产妇检测血红蛋白及铁蛋白的情况
        2.2.4 医生建议孕产妇补充铁剂的情况
        2.2.5 医生建议孕产妇补充叶酸的情况
        2.2.6 医生建议同时补充铁剂和叶酸的状况
        2.2.7 医生有关孕产妇补充铁剂及叶酸知识知晓情况
        2.2.8 医生有关贫血知识来源途径及培训情况
    3 服务需求方
        3.1 孕产妇
        3.1.1 孕产妇基本情况
        3.1.2 孕期血红蛋白和铁蛋白检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3.1.3 孕期贫血和铁缺乏症治疗情况
        3.1.4 孕期饮食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1.5 孕期营养剂补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1.6 孕期未补充铁剂和叶酸制剂的原因
        3.1.7 孕产妇有关贫血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获取途径
        3.2 儿童母亲
        3.2.1 儿童母亲基本情况
        3.2.2 儿童母亲有关贫血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获取途径
八、讨论及建议
    1 支持性环境
        1.1 孕产妇贫血预防技术指南种类多、来源广,未进行统一
        1.2 一些政策的硬性规定,限制了贫血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
        1.3 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制约孕产妇贫血防治措施落实的重要因素
        1.4 传统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
    2 服务提供方
        2.1 基层医疗机构铁蛋白检测能力欠缺
        2.2 铁剂和叶酸配备种类少、预防性剂量普及性较低
        2.3 医生对孕产妇贫血的重视度不足,采取干预措施知识和意识不强
    3 服务需求方
        3.1 孕产妇饮食结构不合理
        3.2 孕产妇及儿童母亲对营养及贫血的认知不足
        3.3 孕产妇对于贫血防治措施的依从性不足
    4 服务质量
        4.1 常规检测提供不足
        4.2 铁叶酸制剂补充不规范
        4.3 治疗有待进一步提高
九、结论
十、本研究的特色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孕产妇营养性贫血状况及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随迁老年人焦虑与抑郁情绪意识水平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焦虑
        1.2.2 抑郁障碍
        1.2.3 焦虑和抑郁的外显和内隐测量
        1.2.4 随迁老年人研究现状
        1.2.5 老年人焦虑与抑郁情绪研究现状
2 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2 方案思路
        2.2.1 研究假设
        2.2.2 研究思路
        2.2.3 实验设计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2.3.3 研究创新
3 研究1:随迁与本地老年人外显焦虑和抑郁状况特征
    3.1 研究1a:随迁与本地老年人外显焦虑状况特征
        3.1.1 引言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1.5 小结
    3.2 研究1b:随迁与本地老年人外显抑郁状况特征
        3.2.1 引言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小结
4 研究2:随迁与本地老年人内隐焦虑和抑郁状况特征
    4.1 研究2a:随迁与本地老年人内隐焦虑状况特征
        4.1.1 引言
        4.1.2 材料与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1.5 小结
    4.2 研究2b:随迁与本地老年人内隐抑郁状况特征
        4.2.1 引言
        4.2.2 材料与方法
        4.2.3 词语评定结果
        4.2.4 结果
        4.2.5 随迁老年人与本地老年人内隐焦虑与抑郁相关分析
        4.2.6 讨论
        4.2.7 小结
5 综合讨论
    5.1 随迁与本地老年人外显焦虑与抑郁情绪状况特征
    5.2 随迁与本地老年人内隐焦虑与抑郁情绪状况特征
    5.3 男性与女性老年人外显焦虑与抑郁情绪状况特征
    5.4 男性与女性老年人内隐焦虑与抑郁情绪状况特征
    5.5 焦虑和抑郁得分在内隐和外显测量结果上的差异
    5.6 随迁老年人焦虑与抑郁情绪影响因素
6 建议
    6.1 对随迁老年人子女及自身的建议
        6.1.1 对随迁老年人子女的建议
        6.1.2 对随迁老年人自身的建议
    6.2 对随迁老年人所在社区的建议
        6.2.1 对社区管理工作者的建议
        6.2.2 对社区心理工作者的建议
    6.3 对社会大众的建议
        6.3.1 对中青年群体的建议
        6.3.2 对老年群体的建议
    6.4 对社会医疗体系的建议
    6.5 对政府的建议
    6.6 对各类媒体的建议
7 总结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加工与心理理论关系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1.1 引言
    1.2 心理理论概述
        1.2.1 心理理论概念
        1.2.2 心理理论相关理论模型
        1.2.3 心理理论研究范式
        1.2.4 孤独症心理理论相关研究
    1.3 语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1.3.1 语言能力与心理理论关系
        1.3.2 任务语言形式对心理理论影响
    1.4 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关系
        1.4.1 补语句法概念及习得历程
        1.4.2 补语句法句子信息对心理理论影响
        1.4.3 补语句法词语信息对心理理论影响
        1.4.4 补语句法干预对心理理论影响
    1.5 问题提出及研究架构
        1.5.1 问题提出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补语句法类型及句义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2.1 实验1 补语句法类型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2.1.1 引言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1.4 讨论
        2.1.5 研究结论
    2.2 实验2 补语句法句义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2.2.1 引言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结果
        2.2.4 讨论
        2.2.5 研究结论
第三章 补语句法谓语动词类型及词义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3.1 实验3 补语句法谓语动词类型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3.1.1 引言
        3.1.2 研究方法
        3.1.3 研究结果
        3.1.4 讨论
        3.1.5 研究结论
    3.2 实验4 补语句法谓语动词词义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3.2.1 引言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2.4 讨论
        3.2.5 研究结论
第四章 补语句法干预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干预设计
        4.2.3 实验材料
        4.2.4 研究程序
        4.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前测结果分析
        4.3.2 心理理论分析:补语句法干预的促进效应
        4.3.3 补语句法训练效应分析
        4.3.4 意外内容增值与补语句法增值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4.4.1 补语句法干预对心理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
        4.4.2 补语句法干预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
    4.5 研究结论
第五章 综合讨论
    5.1 补语句法语法成分与心理理论关系
    5.2 补语句法语义成分与心理理论关系
    5.3 语言等社会认知成分在心理理论表征中的作用
    5.4 研究创新点
    5.5 研究临床意义
    5.6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多语背景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动态
        (一) 国别化汉语传播研究
        (二) 国别汉语教学的“三教”问题研究
        (三) 有关国家的中文教育研究
        (四) 突尼斯中文教育研究
    四、研究内容
    五、理论基础
        (一) 语言规划理论
        (二) 语言传播理论
    六、研究方法
        (一) 问卷调查法
        (二) 访谈法
        (三) 文献法
第一章 突尼斯国情及中文教育概况
    第一节 突尼斯共和国概况
        一、突尼斯的地理位置优势
        二、突尼斯历史回顾
        三、突尼斯的政治格局
        四、突尼斯经济概况
    第二节 突尼斯的语言使用情况与语言政策
        一、突尼斯的语言使用情况
        二、突尼斯语言政策
    第三节 突尼斯中文教育概况
        一、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历史
        二、突尼斯的中文教育机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突尼斯中文教师研究
    第一节 突尼斯中文教师发展背景
        一、突尼斯国民教育体制
        二、突尼斯教师培养体系
        三、突尼斯教师在职培训体系
        四、突尼斯本土中文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第二节 突尼斯中文教师队伍状况
        一、突尼斯中文教师的来源
        二、突尼斯高校的中文教师
        三、突尼斯中学的中文教师
        四、突尼斯中文教师的构成
        五、突尼斯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三节 突尼斯中文师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突尼斯中文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突尼斯中文教材研究
    第一节 突尼斯中文教材概况及输入型教材的适用性
        一、突尼斯中文教材概况
        二、输入型教材对突尼斯大学生的适用性分析
    第二节 突尼斯本土中文教材《龙》分析
        一、《龙》的结构
        二、《龙》的内容分析
        三、《龙》的使用情况分析
    第三节 突尼斯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一、突尼斯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二、编写突尼斯本土汉语教材的几点建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突尼斯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法研究
    第一节 突尼斯中文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初期(1977-1990年)的课程设置
        二、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第二个时期(1990-1998年)的课程设置
        三、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第三个时期(1998年-2007年)的课程设置
        四、突尼斯中文发展第四个时期(2007至今)的课程设置
    第二节 突尼斯中文教学方法
        一、语法翻译法
        二、任务型教学法
        三、游戏教学法
    第三节 突尼斯中文课程与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一、突尼斯中文课程与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二、改进突尼斯中文教学效果的对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言规划视角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突尼斯中文教育的地位及发展困境
        一、突尼斯的外语教育政策
        二、突尼斯各种外语的地位
        三、中文教育在突尼斯的地位及发展困境
    第二节 突尼斯民众对汉语的态度及学习需求
        一、对汉语的态度
        二、汉语学习倾向
    第三节 中阿合作背景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对策
        一、中阿关系及其对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的影响
        二、语言规划背景下的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对策
    第四节 本研究对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发展的共同问题
        二、突尼斯解决方案对其他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发展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本文研究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突尼斯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汉语)
    附录2: 突尼斯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阿拉伯语)
    附录3: 补充调查: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针对《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内容的调查)(汉语)
    附录4: 补充调查: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针对教材内容的调查)(英语)
    附录5: 对突尼斯高中学习者的调查问卷
    附录6: 对突尼斯高中汉语教师的调查问卷
    附录7: 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中国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8: 高校本土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9: 补充访谈(高校本土教师对《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内容的看法)
    附录10: 教师访谈结果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艾滋病流行现状
        (一) 国外艾滋病流行现状
        (二) 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二、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流行现状
    三、HIV检测与衔接医疗行为
        (一) HIV检测行为概述
        (二) HIV检测行为现状
        (三) 衔接医疗行为概述及现状
    四、HIV检测行为和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及作用途径
        (一) 影响HIV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及作用途径
        (二) 影响衔接医疗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途径
    五、理论框架
        (一) 健康行为相关理论概述
        (二) 三元影响理论概述及应用现状
        (三) HIV检测行为模型假设框架
        (四) 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概述及应用现状
        (五)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假设框架
第三章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 资料收集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六) 质量控制
        (七) 伦理原则
    三、研究结果
        (一) HIV检测行为现状描述
        (二) HIV检测行为模型构建
        (三) HIV检测行为模型验证
    四、讨论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性行为特征分析
        (二) HIV检测相关行为特征分析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分析
第四章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 资料收集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六) 质量控制
        (七) 伦理原则
    三、研究结果
        (一) 衔接医疗行为现状描述
        (二)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
        (三)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
    四、讨论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及疾病资料分析
        (二) 研究对象衔接医疗行为现状分析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6)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音乐表演提升指南
    1.1,第I,II和III部分简介
        1.1.1,第一部分:前景和限制因素
        1.1.2,第二部分:练习策略
        1.1.3,第三部分:技法和干预措施
    1.2,提升的潜力
        1.2.1,生理和心理的提升
        1.2.2,管理和克服障碍
    1.3,选择针对个人的提升项目
    1.4,结语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现音乐卓越性的总体审视
    2.1,练习量:十年法则
    2.2,练习的质量
    2.3,卓越音乐的基本特征
        2.3.1,专注
        2.3.2,目标设定
        2.3.3,自我评估
        2.3.4,策略
        2.3.5,大局
        2.3.6,警告
    2.4,音乐卓越的社会心理先决条件
        2.4.1,动力来源
        2.4.2,归因
        2.4.3,自我效能
    2.5,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管理音乐表演的身体需求
    3.1,调查
    3.2,特殊医学诊断
        3.2.1,结构性疾病
        3.2.2,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3.3,非结构性肌肉骨骼问题
        3.3.1,一般说明
        3.3.2,独奏乐器
        3.3.3,预防伤害的一般建议
    3.4,结论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衡量音乐表演的提升
    4.1,评估音乐表演的过程
    4.2,音乐的价值
    4.3,测量误差
    4.4,音乐外的因素
        4.4.1,与表演者相关的方面
        4.4.2,环境相关方面
        4.4.3,评估者的特征
    4.5,非音乐因素
        4.5.1,偏见
        4.5.2,表演顺序
    4.6,具有实际意义的模型:乔哈里窗格
    4.7,总结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个人练习的策略
    5.1,个人练习:历史性考察
    5.2,规划和准备策略
        5.2.1,活动选择和组织的策略
        5.2.2,设定目的和目标的策略
        5.2.3,时间管理策略
    5.3,执行策略
        5.3.1,排练策略
        5.3.2 把练习分散在一段时间里的策略
        5.3.3,公开表演的准备策略
    5.4,评估策略
        5.4.1,评估的必要性
        5.4.2,流程评估策略
    5.5,元策略
        5.5.1,关于策略的知识
        5.5.2,策略的控制和调节
    5.6,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记忆音乐的策略
    7.1, 记忆:结构和一般建议
        7.1.1,结构
        7.1.2,一般性建议
    7.2,音乐的记忆
        7.2.1,死记硬背
        7.2.2,记忆视觉信息
        7.2.3,用耳朵记忆
        7.2.4,将视觉信息转化为想象的声音
        7.2.5,开发并运用概念记忆
        7.2.6,歌唱家的记忆策略:将词与曲结合起来
    7.3,结论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体能
    9.1,背景
    9.2,长期运动
    9.3,临场运动
    9.4,与音乐家合作的研究
        9.4.1,长期运动与音乐表演
        9.4.2,临场运动与音乐表演
        9.4.3,学生的主观回应
    9.5,给音乐家的指导原则
    9.6,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亚历山大技法
    10.1,亚历山大技法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
    10.2,亚历山大技法与科学
    10.3,普通人群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
    10.4,对音乐家的研究
        10.4.1,生理学研究
        10.4.2,行为研究
    10.5,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着作和期刊文章
    音乐期刊文章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生理性自我调节:生物反馈和神经反馈
    11.1,生物反馈
    11.2,生物反馈与音乐表演
    11.3,神经反馈
    11.4,神经反馈与注意力
    11.5,神经反馈与放松
    11.6,音乐家的神经反馈与表演提升
        11.6.1,增强注意力
        11.6.2,抵达演奏的巅峰
    11.7,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心智技能训练
    12.1,放松
    12.2,心智排练
        12.2.1,心智排练简介
        12.2.2,唤起的符号和图象
    12.3,针对特定的表演情况使用和开发心智技能
        12.3.1,表演前的常规活动
        12.3.2,专注
        12.3.3,理想的表演状态和模拟
    12.4,运用心智技能进行长期学习,并为表演做准备
    12.5,总结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13.1,表现力的本质
        13.1.1,关于表现力的常见误解
        13.1.2,来自实证研究的观点
    13.2,一种新颖的方法: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13.2.1,关于有的用教学策略的标准
        13.2.2,透镜模型
        13.2.3,认知反馈
        13.2.4,认知反馈研究
        13.2.5,认知反馈方法的通用性
        13.2.6,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13.3,结论
    致谢
    注释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药物与音乐表演
    14.1,作为精神运动性任务的音乐表演
        14.1.1,焦虑对精神运动性表演的影响
    14.2,药物种类
        14.2.1,生活型药物
        14.2.2,处方药
        14.2.3,违禁药物
    14.3,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结语:展望提升音乐表演品质的愿景
附录 培养天才音乐家的新路径——评《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
    引言
    一、音乐表演研究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二、音乐家的成才新路径
        1, 重要的不是练习,而是如何练习
        2,提升练习有效性的策略
        3,影响表演的限制性因素
    三、多学科联合对音乐表演的价值
        1,提高音乐表演能力的现代科学方法
        2,新学科技术的联合参与
    四、译者翻译心得与研究浅思
        1,中英文表达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成语、多意词以及引申含义的翻译
        3,音乐表演研究文献翻译中的跨学科术语
        4,跨学科音乐文献翻译对译者素质的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数学师范生顶岗实习期间课堂听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提出
    第一节 问题提出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意义及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数学课堂听课
    第二节 教学技能
    第三节 Logistic回归方法
第三章 顶岗实习期间数学师范生课堂听课现状研究
    第一节 数学师范生课堂听课现状的调查
    第二节 数据分析
    第三节 结果分析
第四章 数学师范生教学技能掌握情况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过程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影响因素整体分析
第五章 提高数学师范生听课效果的建议
    第一节 提高数学师范生听课效果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提高数学师范生听课效果的具体建议
    第三节 听课案例
第六章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数学专业师范生顶岗实习期间课堂听课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社会性别视角下普洱两区县农村地区居民健康及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相关定义
    3 国外研究状况
    4 国内研究状况
    5 研究意义、目的与内容
        5.1 研究意义
        5.2 研究目的
        5.3 研究内容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1.1 调查对象
        1.2 抽样方法
        1.3 样本量的确定
    2 调查内容及指标定义
        2.1 调查内容
        2.2 指标定义
        2.2.1 健康状况指标
        2.2.2 卫生服务利用指标
    3 研究方法
        3.1 献回顾法
        3.2 专家咨询法
        3.3 定量研究法
    4 统计学分析方法
        4.1 描述性分析
        4.2 影响因素分析
        4.3 公平性评价指标
        4.3.1 集中曲线和集中指数
        4.3.2 泰尔指数
        4.3.3 集中指数的分解
    5 质量控制
        5.1 前期准备
        5.2 预调查
        5.3 调查员培训
        5.4 现场调查
        5.5 数据录入
    6 伦理学问题
结果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1 查对象家庭户数和人口数
        1.2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特征
        1.3 调查对象医疗保险购买情况
    2 不同性别居民健康状况及公平性研究
        2.1 不同性别居民的健康状况
        2.1.1 两周患病情况
        2.1.2 慢性病患病情况
        2.1.2.1 性病病种构成
        2.1.3 应住院情况
        2.2 健康状况多因素影响因素分析
        2.2.1 两周是否患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2.2 两周患病次数多因素零膨胀模型回归分析
        2.2.3 慢性病是否患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2.4 慢性病患病次数多因素零膨胀模型回归分析
        2.2.5 是否应住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2.6 应住院次数多因素零膨胀模型回归分析
        2.3 健康公平性评价
        2.3.1 两周患病公平性评价
        2.3.2 慢性病患病公平性评价
        2.3.3 应住院情况公平性评价
        2.4 健康状况的集中指数
        2.4.1 两周患病率的集中指数分解
        2.4.2 慢性病患病率集中指数分解
        2.4.3 应住院情况集中指数分解
    3 不同性别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研究
        3.1 不同性别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3.1.1 两周患病就诊情况
        3.1.2 慢性病患病就诊情况
        3.1.3 应住院者住院情况
        3.2 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多因素影响因素分析
        3.2.1 两周患病是否就诊多因素分析
        3.2.2 慢性病患病是否就诊和应住院是否住院多因素分析
        3.3 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评价
        3.3.1 两周患病就诊情况公平性评价
        3.3.2 慢性病患病就诊情况公平性评价
        3.3.3 应住院者住院情况公平性评价
        3.4 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的集中指数分解
        3.4.1 两周患病就诊情况集中指数分解
        3.4.2 慢性病患病就诊和应住院者住院的集中指数分解
讨论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 不同性别居民健康状况的讨论
        2.1 不同性别居民健康状况
        2.2 不同性别居民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2.3 不同性别居民健康状况公平性评价
    3 不同性别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讨论
        3.1 不同性别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状况
        3.2 调查对象的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
        3.3 不同性别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社会性别视角下健康公平性及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谷歌机器翻译系统英译汉评测与译后编辑 ——以信息型文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翻译实验报告文本介绍
第2章 机器翻译概述
    2.1 机器翻译发展现状及应用
    2.2 机器翻译的优势与劣势
第3章 机器翻译错误类型研究综述
第4章 译后编辑
    4.1 译后编辑的必要性
    4.2 译后编辑分类与影响因素
第5章 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5.1 实验过程
    5.2 数据分析
第6章 典型错误类型分析及PE修正
    6.1 词项识别错误及PE修正
        6.1.1 词类识别错误
        6.1.2 缩略词识别错误
        6.1.3 专有名词识别错误
        6.1.4 代词指代识别错误
        6.1.5 词义冗余问题
    6.2 语法意义识别错误及PE修正
        6.2.1 形态识别错误
        6.2.2 意群分割识别错误
        6.2.3 语序识别错误
    6.3 语境意义识别错误及PE修正
    6.4 其他识别错误及PE修正
        6.4.1 标点识别错误
        6.4.2 特殊符号识别错误
    6.5 风格修正问题
第7章 翻译实验报告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书目(非直接引用)
附录二: 双语对齐文本
附录三: 缩略词表
附录四: 术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的相关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特色
2.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回顾
        2.1.1 老年健康对社会参与的影响
        2.1.2 社会参与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2.1.3 其他因素的影响
        2.1.4 文献评述
    2.2 相关概念
        2.2.1 老年人口
        2.2.2 老年健康
        2.2.3 社会参与
    2.3 相关理论回顾
    2.4 理论框架
3.研究数据和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变量选取与描述
    3.3 研究方法
        3.3.1 潜在类别分析
        3.3.2 潜变量增长模型
4.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的基本状况分析
    4.1 老年人口健康的现状
        4.1.1 各个健康指标的特征
        4.1.2 健康综合指标的构造
        4.1.3 虚弱指数的特征
    4.2 社会参与的现状
        4.2.1 社会参与的频率
        4.2.2 社会参与的类型
    4.3 本章小结
5.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相关关系的描述性统计
    5.1 健康和社会参与的相关关系
        5.1.1 健康和社会参与频率的相关关系
        5.1.2 健康和社会参与类型的相关关系
    5.2 健康和控制变量的分布
    5.3 社会参与和控制变量的分布
    5.4 本章小结
6.老年人口健康对社会参与的影响实证
    6.1 健康对社会参与类型的影响
        6.1.1 健康对“多样参与/不愿参与”型的影响
        6.1.2 健康对“人际互动/不愿参与”型的影响
        6.1.3 健康对“帮助他人/不愿参与”型的影响
    6.2 健康对社会参与频率的影响
        6.2.1 身体健康对社会参与频率的影响
        6.2.2 心理健康对社会参与频率的影响
        6.2.3 不同老年人群体健康对社会参与频率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实证
    7.1 社会参与类型对健康的影响
        7.1.1 社会参与类型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7.1.2 社会参与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7.2 社会参与频率对健康的影响
        7.2.1 社会参与频率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7.2.2 社会参与频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7.2.3 不同老年群体社会参与频率对健康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8.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相互影响机理探讨
    8.1 健康对社会参与的影响机理
    8.2 社会参与对健康的影响机理
    8.3 相互影响的循环机理
9.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启示
    9.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浅谈发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几个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孕产妇贫血干预措施实施的瓶颈分析[D]. 刘利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随迁老年人焦虑与抑郁情绪意识水平特征研究[D]. 王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加工与心理理论关系及干预研究[D]. 郭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1)
  • [4]多语背景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研究[D]. 海客(HAYKEL T0UMI).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5]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D]. 赵亚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D]. 孙荣廷.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7]数学师范生顶岗实习期间课堂听课研究[D]. 王凯.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8]社会性别视角下普洱两区县农村地区居民健康及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D]. 孟金良.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谷歌机器翻译系统英译汉评测与译后编辑 ——以信息型文本为例[D]. 周斌.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10]中国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的相关关系研究[D]. 杨茜.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标签:;  ;  ;  

浅谈发展医学继续教育的几个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