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处理对大叶黄杨叶片表面气孔结构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书恒,朱晓宇,田如男,文书生[1](2021)在《南京市6种常见园林植物滞尘效益的综合分析》文中认为为充分发挥植物在城市生态化建设中的滞尘作用,以南京市6种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并对叶表微结构特征及滞尘粒径分布进行观测、分析,结合单株叶面积总量、年滞尘量、抗尘能力等指标计算树种的滞尘效益综合指数,为园林植物配置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6种园林植物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洒金桃叶珊瑚>锦绣杜鹃>红花檵木>山茶>夹竹桃>广玉兰;2)供试树种的滞尘粒径分布范围主要在10~100μm,且PM>10占比最高;3)植物叶片上表面的微结构特征对滞尘能力起主要影响作用,且单位叶面积滞尘量与沟壑数量呈正相关。
刘云[2](2020)在《多组学联合分析解析柑橘有色体质体小球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机制》文中提出柑橘是最重要的园艺植物之一,其果实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柑橘中丰富多样的类胡萝卜素是其主要特征。过去,柑橘类胡萝卜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代谢通路的解析和调控机理上,对类胡萝卜素的检测分析水平依然停留在色谱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对其深入研究的需求。同时,有色体是一类大量积累类胡萝卜素的非光合作用质体,但是对于有色体中参与类胡萝卜素代谢的超微结构质体小球的特征以及作用机理研究不够深入。本研究以甜橙、橘和柚等为主要实验材料,通过植物化学、系统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主要柑橘品种中类胡萝卜素的代谢特征,从蛋白组、脂质组以及转录组水平揭示了有色体质体小球的主要特征和参与类胡萝卜素代谢的机理,从代谢库的角度为柑橘类胡萝卜素代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主要结果如下:1.多萜代谢组学方法的建立与应用利用植物化学方法,建立了适合高分辨质谱分析的柑橘类胡萝卜素提取、分离、波谱解析和统计分析的技术路线,解析了多萜的断键规律并建立多萜代谢组学方法。对主要柑橘品种中的多萜进行质谱分析,总结和归纳了多萜物质在高分辨质谱中的断键规律,运用该方法共检测到一百余种类胡萝卜素(包含类胡萝卜素酯)和23种三萜类衍生物(柠檬苦素类化合物),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纽荷尔甜橙、高班柚和温州蜜柑的特征性类胡萝卜素。其中,甜橙类胡萝卜素表现出杂交后代的特征,类胡萝卜素种类多于橘和柚,且含量分布相对均匀,具有杂交后代的超亲优势特征。2.有色体中质体小球的分离纯化为了深入分析参与类胡萝卜素代谢的超微结构质体小球,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甜橙质体小球分离纯化流程。对初步分离的有色体进行液氮速冻,然后超低温处理1.5h,通过超声破碎之后释放质体小球,将得到的质体小球的粗提液置于离心管底部,依次覆上15%、12.5%、10%和5%的Nycodenz梯度液,30000g相对离心力,4℃条件下超速离心得到浮于离心管顶部的质体小球富集液。对离心之后的缓冲液,进行分层取样,通过Western Blotting(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发现最上层为有色体质体小球,有色体膜结构和基质也同时被分离,主要集中在离心管中部和底部。3.柑橘质体小球特征分析及参与类胡萝卜素代谢的研究质体小球的分离纯化为后续深入分析奠定了基础。将得到的有色体各个组分进行系统生物学分析(蛋白组、脂质组和转录组),首次定义了柑橘中质体小球的44个核心蛋白和脂质组分(主要为三酰甘油TAG,triacylglycerol),结合转录组分析,揭示了质体小球在果实发育时期主要功能是参与物质的合成与代谢。在比较蛋白组分析中发现参与类胡萝卜素代谢的酶主要集中在有色体膜结构中,部分在有色体基质中。脂质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质体小球中的主要脂类物质可能来源于有色体膜结构。根据蛋白组和脂质组结果我们推测质体小球在有色体中可能主要在膜结构上形成。核心蛋白中的ELTs(Esterases/lipases/thioesterase)蛋白家族可能参与质体小球类胡萝卜素积累,其中Cs ELT1在蛋白和转录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四个成员,亚细胞定位验证结果显示Cs ELT1/2/3与质体小球标志蛋白共定位。在柑橘愈伤中超表达Cs ELT1进行功能分析,发现愈伤中脂类物质和类胡萝卜素增加;为了进一步验证该蛋白是否具有催化类胡萝卜素酯的功能,通过酵母和类胡萝卜素工程菌实验结果显示,其并不能催化类胡萝卜素酯的形成。Cs ELT1可能通过参与脂类物质的合成而促进类胡萝卜素积累。基于以上结果,我们首次提出了有色体中质体小球的模型。在有色体内部质体小球的形成与膜结构息息相关。质体小球自身并不形成类胡萝卜素和中性脂质,其主要代谢物都来源于有色体膜结构,质体小球在有色体内部与膜结构相连,然后将膜上形成的类胡萝卜素和部分与类胡萝卜素相互作用的脂类物质储藏在质体小球中,在特定条件下质体小球从膜结构上分泌出来,既避免了在膜结构上积累过量的类胡萝卜素而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同时也促进类胡萝卜素高效合成和储藏。其中,质体小球核心蛋白在行使以上功能中扮演特殊的角色。例如,ELTs蛋白家族通过促进脂类物质的合成来增加类胡萝卜素的储藏能力;FBNs蛋白家族可能参与质体小球的形成以及类胡萝卜素和脂类物质的转运等。
王璐,李艳丽,熊欢,袁德义,张勖,邹锋[3](2020)在《温度胁迫对锥栗幼苗叶片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基本的生命活动,而温度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弱的重要因子。探究锥栗幼苗在温度胁迫下的叶片结构变化和光合响应特征,为锥栗苗木培育的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两年生锥栗嫁接苗为试材,分别置于8,28,38℃的人工气候室中处理一个月,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叶片超微结构,采用指甲油法观察叶片气孔变化,使用光合仪测定其光合参数和荧光参数。【结果】结果表明,28℃处理下锥栗叶片叶肉细胞内叶绿体超微结构正常,叶绿体紧挨细胞膜排列,膜结构完整,存在淀粉粒,叶绿体长度、宽度和面积分别为4.94μm、3.15μm和13.59μm2。8℃低温胁迫和38℃高温胁迫下,叶绿体结构均膨胀,淀粉粒增大,叶绿体面积增大。气孔长度和气孔宽度随温度变化无显着差异,但气孔密度在38℃高温处理下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达548.63个/mm2,且大多数气孔已经闭合。在所设置的温度范围内,锥栗叶片净光合速率(Pn)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28℃处理下,锥栗叶片Pn最大,达3.86μmol/(m2·s)。在8℃和38℃处理下,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下降,而胞间CO2浓度(Ci)上升。与28℃处理相比,8℃低温和38℃高温处理下的初始荧光(Fo)显着升高,光化学猝灭系数(qP)、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均下降。【结论】8℃低温和38℃高温胁迫均会对幼苗叶绿体和气孔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导致锥栗幼苗光合作用的减弱。
赵海燕[4](2020)在《银杏幼树耐盐生理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银杏(Ginkgo biloba L.)耐盐生理机制对选育优良耐盐品种以及在盐渍化区域扩大银杏种植面积、解决融雪剂对银杏行道树生长影响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利用条件控制法,研究不同浓度Na Cl胁迫(质量百分数分别为0%、0.2%、0.4%、0.6%、0.8%、1.0%)对三年生银杏幼树生长、组织形态、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特性、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的影响,提出银杏耐性能力评价监测指标,为深入研究植物耐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该三年生银杏幼树具有一定耐盐性,0.2%-0.8%Na Cl处理组的存活率均达到100%。随着盐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银杏株高和地径的相对增长率呈降低趋势。在胁迫64d时,0.2%Na Cl处理组(实测盆土浓度0.44%)株高增长率达到最高值26.8%,说明该幼树可以在0.44%Na Cl盐渍化土壤中保持良好长势。2.银杏幼树的组织形态和解剖结构对盐胁迫具有一定适应性。从扫描电镜结果发现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布、闭合时间和程度不一,保卫细胞下陷,副卫细胞隆起,说明银杏可能通过气孔调节来控制水蒸气和CO2出入,降低蒸腾速率,维持光合速率。叶片角质层增厚,叶表面包被一层管状蜡质晶体,这可能是减少蒸腾、降低叶温的自我保护方式。在茎薄壁细胞中可见大量盐簇晶体,说明银杏幼树具有一定储盐能力。在髓薄壁细胞中布满椭圆形淀粉粒,这也许与盐胁迫和银杏的季节生长规律有关。3.银杏幼树光合作用对盐胁迫有一定适应性。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效率Tr、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在中午12:00有“午休”现象,可能是中午光照太强导致部分气孔关闭或PSII光反应中心发生过激化,使光化学反应钝化抑制了光合作用。随着盐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Pn、Gs、Tr呈降低趋势,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整体升高,气孔限制值Ls和WUE呈先升后降趋势。在胁迫期间,Pn的降低在低浓度处理组以气孔限制为主,高浓度处理组以非气孔限制为主,可能是高浓度使银杏叶肉细胞光合活性下降所致。0.2%Na Cl胁迫可促进银杏光合作用,超过这一浓度银杏的碳同化被抑制。4.在盐胁迫下,银杏幼树光合色素合成受阻。随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Chlt、Chla、Chl b、Car含量呈下降趋势,但是0.2%Na Cl处理组的Chlt、Chl b含量在胁迫64d时仍达到同期最高值,分别为1.851 mg g-1 FW、0.562 mg g-1 FW。这可能是盐胁迫使叶绿素酶活性增强或叶绿素结构被破坏等原因造成的,也说明在0.44%Na Cl土壤中,银杏幼树光合色素捕获和传递光能的能力并没有减弱。5.银杏幼树叶绿素荧光对盐胁迫的响应。在胁迫前期所有处理组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无显着差异,表明PSII反应中心尚未遭受破坏。在胁迫后期,低浓度处理组(0.2%、0.4%)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中高浓度处理组(0.6%、0.8%、1.0%)比对照组显着降低,且浓度越大响应时间越早、降低幅度越大。如0.6%、0.8%、1.0%Na Cl处理组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Fv/Fm分别从胁迫第50d、36d、29d起比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II分别从64d、36d、22d起显着降低(P<0.05)。由此可见,土壤盐浓度超过0.87%、胁迫时间延长可能会导致PSII遭受破坏和光能转换效率降低。6.抗氧化系统活性的提高是银杏幼树抵御盐胁迫的积极响应。盐胁迫后银杏幼树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强。随胁迫时间延长,银杏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片提取物的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类黄酮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对对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对羟基自由基·OH自由基的清除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CAT和对·OH自由基的清除率在15d达到峰值,SOD、POD、GSH含量在36d达到峰值,类黄酮含量在64d达到峰值。7.银杏幼树可通过增加渗透调节物质来提高耐盐性。0.4%Na Cl处理组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06 mg·g-1。随着盐胁迫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银杏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显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盐胁迫后期脯氨酸含量显着提高。这说明在胁迫初期,可溶性蛋白发挥了渗透调节作用,而在胁迫后期脯氨酸成为主要渗透调节物质。8.银杏幼树生长和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在胁迫64d时,盐浓度与幼树株高和地径相对增长率、土壤和枝条水势以及叶片的Pn、Gs、Tr、Ls、WUE、Chlt、Chla、Fv/Fm、ΦPSII呈显着负相关(P<0.01),与qN、qP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Ci、细胞膜透性、SOD、POD、GSH、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显着正相关(P<0.01),与chlb、Car、MDA、CAT和对·OH自由基清除率不相关。综上,银杏的耐盐性是组织形态和解剖结构的适应、渗透调节和抗氧化系统等多个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主成分和隶属函数分析得出,可以在小于0.44%Na Cl土壤中种植该银杏品种。根据耐盐指标的贡献率,枝条水势、叶绿体色素、光合作用参数和POD活性对盐胁迫较敏感,在实践中可用于监测和评价银杏的耐盐性。
张晓[5](2019)在《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介导的弱光下荷花花芽败育机理分析》文中指出荷花(Nelumbo nucifera Gaern)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具有很高的观赏、经济和文化价值。弱光条件下荷花花芽易败育、无法开花,极大影响了它的广泛应用和产业价值。持续时间的弱光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对于植物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其光合效率下降,碳水化合物合成的减少。在花芽分化以及花器官形成与生长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其中糖类物质对花芽的形成尤为重要。糖代谢中重要的一个途径是海藻糖途径,其中的海藻糖-6-磷酸对植物的开花具有调控作用,而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是合成海藻糖-6-磷酸的关键酶,在植物的胚芽发育、开花调控中发挥重要功能。目前对荷花分子育种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弱光下荷花花芽败育的成因尚未报道。本研究以荷花种藕‘霞光染指’、‘红盏托珠’和‘雪恋’为供试材料,通过设置遮光处理,对其生长指标、开花品质、光合指标、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量比较,对败育花芽进行切片观察及细胞凋亡检测,通过转录组筛选响应弱光的关键基因及其在不同逆境下的表达特点,对荷花中的TPS1(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 1)及SnRK1(sucrose-non-fermentingl-related kinase1)进行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构建 NnTPS1基因过表达载体至拟南芥进行异源表达,对酵母TPS突变株进行互补实验验证功能,旨在探究弱光下荷花花芽败育的成因及相关机理。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遮阴条件下荷花的生理响应相比于全日照,遮阴处理迫使荷花生长受阻,开花量显着下降,花期延迟并缩短;光合特性分析显示3个品种光补偿点下降,其中‘雪恋’品种光补偿点下降幅度最大;弱光下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其中根状茎中蔗糖含量受遮阴度影响最大,分别下降5.3倍、4.8倍、2.4倍;叶绿素总量上升,其中‘雪恋’的总量及增长量最为显着,遮阴后总量为6.878±0.959amg·g-1,增幅为20.5%;相关性分析表明荷花开花量与荷花的光补偿点、总糖含量及叶片数呈显着相关。2败育花芽的组织切片观察通过对荷花败育花芽切片的观察发现,相比于正常花芽,荷花花芽败育后花柄出现离层现象,花瓣原基呈现缩水干瘪状态,雄蕊原基呈现出瓦解断裂状态,而心皮原基部分也表现出断层发育畸形的特征,这表明该花芽停留在荷花花芽的心皮和花托继续分化期,之后终止发育,走向衰老。通过Tunnel染色技术,发现败育花芽相比于正常花芽细胞凋亡数量显着增加,证实细胞凋亡是弱光引起花芽败育的主要原因。3响应弱光的关键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分析转录组学分析筛选到响应弱光的两个关键基因——NnTPS1 及NnSnRK1。弱光处理定量结果证明Nn TPS1及NnSnRK1强烈响应遮阴、水淹等弱光胁迫,且两基因表达之间存在拮抗关系;蔗糖处理定量结果表明NnTPS1表达量在一定蔗糖浓度内随蔗糖浓度升高而上升。从荷花中成功克隆得到NnTPS1及NnSnRK1基因,两个基因ORF全长分别为2802 bp、1527 bp,与拟南芥、水稻的亲缘关系较近。构建pFastR05-NnTPS1过表达载体,异源表达拟南芥,利用RT-PCR鉴定技术,确定过表达NnTPS1的转基因株系,初步验证结果表明过表达NnTPS1的拟南芥相比于野生型拟南芥莲座叶数量减少、开花提前。利用酵母TPS突变株的功能互补实验,证明NnTPS1可以互补酵母突变株的TPS功能,证明其是有功能的TPS基因。
秦江南[6](2019)在《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土壤养分、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实核桃是新疆南疆的优势树种,同时也是当地农户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主干形核桃由于在生产上见效快、结果早、产量高等特点,易使树体养分消耗过大,加之生产中普遍存在果农对核桃需肥规律不明确,易出现施氮不足或施氮过量两个极端,造成树体营养生长过慢或过旺,导致核桃产量和品质急剧下降。甲哌鎓作为一种控制植物细胞伸长和增大的高效外源植物生长延缓剂。氮肥与甲哌鎓配合施用,最终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精准施肥化控技术。本试验选取主干形‘温185’核桃为试材,设置氮肥与甲哌鎓各4个梯度耦合处理,研究其对主干形核桃生长、光合、叶绿素荧光、叶片解剖结构、土壤养分含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利用主成分法综合分析比较,筛选出最佳氮肥施入量耦合最适甲哌鎓喷施浓度,为核桃的科学管理、提质增效提供重要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结果枝节间长度及径粗产生一定调控作用。适宜的施氮量和甲哌鎓喷施浓度均可缩短节间长度、增加径粗。其中在施氮量为1.425 kg·株-1耦合甲哌鎓喷施浓度为800mg·L-1(A2B3)处理下,成熟期核桃结果枝节间较对照缩短79.03%,径粗增加20.34%。(2)综合比较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各处理中,在施氮量为1.425 kg·株-1耦合甲哌鎓喷施浓度为800mg·L-1(A2B3)处理下,膨大期20-40cm土层含氮量较对照低了8.90%,说明该期核桃植株对土壤氮肥利用效率较高。施氮量为1.425 kg·株-1耦合甲哌鎓喷施浓度为800 mg·L-1(A2B3)处理下,膨大期20-40cm土层深度含磷量最低为13.58mg·kg-1。施氮量为1.425 kg·株-1耦合甲哌鎓喷施浓度为1000 mg·L-1(A2B4)处理下,油脂转化期20-40cm土层土壤中钾含量较对照低了20.92%。(3)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各处理均对核桃叶片光合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存在不同的影响。膨大期净光合速率(Pn)在施氮量为0.475 kg·株-1耦合甲哌鎓喷施浓度为1 000 mg·L-1(A1B4)存在最高值26.95 mol·m-2·s-1。蒸腾速率(Tr)在施氮量为0.475 kg·株-1耦合甲哌鎓喷施浓度为800 mg·L-1(A1B3)存在最大值较对照高了5.49%。在硬核期施氮量为3.158 kg·株-1耦合甲哌鎓喷施浓度为1 000mg·L-1(A4B4),初始荧光(Fo)存在最高值151.00。(4)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枝条混合芽密度存在较大影响,其中施氮量为1.425 kg·株-1耦合甲哌鎓喷施浓度为600 mg·L-1(A2B2)处理下混合芽密度存在最高68.97个·m-1。核桃单株果数在各耦合处理均有所提高,其中在施氮量为0.475 kg·株-1耦合甲哌鎓喷施浓度为600 mg·L-1(A1B2)处理下存在最高值138.5个·株-1。(5)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各处理均对核桃外观指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核桃果实出仁率和还原糖含量在施氮量为1.425 kg·株-1耦合甲哌鎓喷施浓度为600 mg·L-1(A2B2)处理下,较对照高了63.45%和4.09%。核桃果实单株产量、果仁重与脂肪含量在施氮量为1.425 kg·株-1耦合甲哌鎓喷施浓度为800 mg·L-1(A2B3)处理下,分别较对照提高了65.28%、18.93%、24.00%。综上所述,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各处理均对核桃生长发育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主成分分析综合排名结果表明,各耦合处理对核桃生长发育调控效果依次为,施氮量1.425 kg·株-1与甲哌鎓喷施浓度为800 mg·L-1(A2B3),其次是施氮量1.425 kg·株-1与甲哌鎓喷施浓度为600 mg·L-1(A2B2),第三名是施氮量1.425 kg·株-1与甲哌鎓喷施浓度为1 000 mg·L-1(A2B4)。
祝少良[7](2019)在《广州市基质植物墙调查、水培及雾培植物墙研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城市用地紧张,绿化面积越来越少,随之而来的是热岛效应、噪声污染、雾霾(PM2.5)等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近几年,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开始大力推广各式植物墙。对广州市17处基质墙的调查结果表明:使用植物共45种,其中草本植物共29种,木本植物共16种;使用频率最高的植物,室内植物墙分别为绿萝、袖珍椰子、肾蕨,室外植物墙为肾蕨、鸭脚木、吊竹梅。基质植物墙大致有植生毯式、布袋式、种植盒式和模块式4大类;但基质墙普遍存在不少技术和后期养护管理问题。基于此,我们进行了水培植物墙的研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框架、种植模块、灌溉系统等的设计与制作,水培植物诱导、配件与安装及补光灯设计。水培墙与基质墙在多数性能比较上具有优势,得到业界的认可,做了不少经典案例,目前推广的面积超过基质墙的1.28倍。雾培与水培相比,其水肥利用率更高,植物生长更快,制作成本下降。因此,开始探讨雾培植物墙的设计与制作。雾培植物墙设计制作主要内容包括:框架的设计与制作、灌溉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种植模块的设计与制作。设计制作基本成功,但仍然需要作进一步改善。以广州市的维多利亚广场、东方宝泰广场、W-Coffee等基质墙及一米森林水培墙等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植物墙的温度和湿度变化。结果表明:1)植物墙对于空气中的湿度有提高作用,面积越大的植物墙,对湿度的影响也越明显;2)植物墙的植物越丰富,对于空气中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也越大。测定和分析了水培植物墙对PM2.5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垂直距离固定时,随着测量地点水平距离的增加,水培植物墙对PM2.5的影响越来越小,当水平距离超过3m后,水培植物墙对PM2.5影响不显着。2)室内水培植物墙与普通建筑墙相比,水培植物墙可以显着降低PM2.5浓度,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加及测量时间的推后,水培植物墙对PM2.5的影响逐渐降低。3)室外水培植物墙对PM2.5影响较小,基本上水平距离在0.5m以内对PM2.5有影响,水平距离超过了1m对PM2.5的影响基本消失。
徐兴龙[8](2018)在《地被菊耐盐生理机制与地被茶菊营养品质评价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被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一系列植株低矮、观赏价值高、抗逆性强的菊花品种群,少数品种具备饮用、药用价值,可做茶菊应用。本研究首先对供试地被菊品种的耐盐生理机制进行分析,并对3个地被茶菊品种的营养品质进行评价。对耐盐地被菊的育种、应用以及地被茶菊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第一部分,首先对7个地被菊品种在5个NaCl浓度水平(Ommol/L、50mmol/L、100mmol/L、150mmol/L、200mmol/L)处理 15d,观察供试材料的形态变化,同时测定其生理指标数据,研究盐胁迫下地被菊的生理响应;并以此为依据综合评价了供试地被菊的耐盐能力,初步确定了供试地被菊耐盐阈值,构建了地被菊耐盐性评价体系。然后,选择2个耐盐能力差异较大的品种’圆冠紫’、’ty51’,研究它们在离子的吸收、运输方面的特性,进一步揭示地被菊的耐盐生理机制。本研究第二部分,以3个优良的地被茶菊品种为材料,全面解析供试地被茶菊花头内营养成分,并与传统’杭白’菊对比评价,筛选出2个具有推广价值的优良茶菊品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盐胁迫下,供试地被菊的形态特征:在50mmol/L盐浓度下,基本表现正常的生长状态。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地被菊开始出现叶片失水、黄化甚至死亡。地被菊整株水平上的盐害表现为:茎底部叶片先萎焉、发黄,之后逐渐出现在顶端的幼嫩组织。地被菊叶片水平上的盐害表现为:叶缘、叶尖先出现失水、黄化,逐渐扩展到叶片内部。(2)盐胁迫下地被菊的生理响应:在50mmol/L盐浓度处理下,地被菊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升高,其他各项生理指标没有显着变化。在100~150mmo/L盐浓度处理下,地被菊的叶片含水量、比叶重显着降低,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质膜透性(相对电导率、MDA)、抗氧化酶(SOD、POD)活性显着升高;地被菊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叶绿素(chla、chlb)含量降低,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降低,胞间CO2浓度Ci先降低后升高。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Fv/Fm、φPSⅡ、qP降低,NPQ升高。在200mmo/L盐浓度处理下,地被菊的叶片含水量、比叶重达到最小值,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开始降低且显着低于对照;地被菊的光合作用仍然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以及Pn、Gs、Tr、Fv/Fm、φPSⅡ、qP显着下降,但Ci显着升高。(3)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地被菊叶片中的总黄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总酚、绿原酸含量与盐处理浓度间没有发现明显一致的规律。(4)对’圆冠紫’、’ty51’的离子吸收、运输的研究结果: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升高,’圆冠紫’、’ty51’根、茎、叶中Na+含量显着升高,K+、Ca2+含量显着降低;K+/Na+、Ca2+/Na+比值以及K+、Ca2+的选择性运输能力也显着降低。与’圆冠紫’相比,’ty51’根、茎、叶中具有较低的Na+含量,较高的K+、Ca2+含量;以及对K+、Ca2+较强;选择性运输能力和更为稳定的K+/Na+、Ca2+/Na+离子平衡比。(5)7个地被菊的耐盐性由高到低依次为:’ty51’>’毛香玉’>’繁白露’>’早白龙’>’金乳荷’>’yy3’>’圆冠紫’。(6)筛选出的地被菊耐盐性鉴定指标为:比叶重(X1)、电导率(X2)、MDA含量(X3)、Fv/Fm(X4)。构建的耐盐性评价方程如下:y=3.13-0.90 Xi-0.08 X2-0.87 X3+0.27 X4,R2=0.929。(7)初步确定供试地被菊耐盐阈值:’早白龙’、’繁白露’、’圆冠紫’、’ty51’、’金乳荷’、’yy3’的耐盐阈值为100mmol/L,’毛香玉’的耐盐阈值为150mmol。7个供试地被菊品种可在中盐化土正常生长。(8)4个品种茶菊营养品质的由高到低依次为:’ty51’>’yy3’>’杭白’菊>’早白龙’。其中,’ty51’、’yy3’的营养品质优于’杭白’菊,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初步解析了地被菊的耐盐生理机制,同时评价了供试地被菊的耐盐能力;并筛选出2个营养品质较高的地被茶菊品种,为地被菊的推广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梁文斌[9](2015)在《短梗大参生理生态特性及繁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短梗大参(Macropanax rosthornii)为五加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耐荫性强,其株形、叶形和叶色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且易于修剪,是一种开发前景广阔的优质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可作为优良的园林观赏耐荫新树种,应用于园林绿化、盆景制作及室内观赏等。短梗大参的引种栽培对于丰富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提高城市生态效益和增添城市景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省永顺县引种至长沙市的短梗大参为试验材料,首次系统地开展了生理生态特性和繁育研究,为短梗大参的驯化栽培及园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短梗大参根系不发达,根和茎的维管束分化程度不高,海绵组织发达;生长季长,抽梢能力强;在适宜的遮荫环境下生长良好。(2)引种栽培于林下的短梗大参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4:00,不存在“午休”现象,光合速率的年周期变化曲线也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夏季6-7月。短梗大参净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没有强光抑制现象,采用修正的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估算出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为6.902 μmol·m-2·s-1,光饱和点(LSP)为1013.163 μmol·m-2·s-1,光补偿点为(LCP) 4.794 μmol·m-2·s-1,暗呼吸速率(Rd)为0.290 μmol·m-2·s-1,表明短梗大参耐荫性强,具有较强的弱光适应能力,适合于遮荫环境下栽培。(3)在不同光照环境下,地栽和盆栽短梗大参生长和光合作用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地栽短梗大参在全光照下(郁闭度0)生长速率、植株高度、茎粗及叶片大小明显高于半光照(郁闭度约0.5)和弱光照(郁闭度约0.8),但叶片颜色暗绿且有灼伤斑,观赏价值低,而在半光照下叶色翠绿,观赏价值高;比叶重(LMA)随着光照增强而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随光照强度降低而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的值则下降。地栽短梗大参在半光照、弱光照环境下光响应曲线属强度抑制型,光合速率易受强光抑制,而在全光照环境下光响应曲线为饱和趋近饱和型;最大光合速率(Pmax)、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和呼吸速率(凡)均随着光照强度增大而增加,表观量子产量(AQE)则以半光照环境下的最高;在不同光照环境下初始荧光(F0)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没有明显的差异。盆栽短梗大参在遮荫处理(70%光日照和40%光日照)下,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的含量显着高于全光日照(100%光日照)(P<0.05),且随着遮荫程度增强而增加,而叶绿素a/b比值则呈下降趋势;与全光日照相比,遮荫处理提高短梗大参表观量子效率(AQY)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同时明显降低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遮荫处理提高PS 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c/Fm)和潜在活性(Fo/Fm),尤其是40%光日照下Fv/Fm和F0/Fm均显着高于全光日照(P<0.05)。遮荫处理下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显着低于全光日照(P<0.05),并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而进一步降低,以减少热耗散等途径来提高PS Ⅱ光能转化效率;在夏季全光照下叶绿体易受强光伤害,基粒类囊体变得疏松、膨胀,基质片层扭曲,脂质体增多,70%光照处理能缓解强光对叶绿体结构的伤害,在40%光照下叶绿体为正常状态。(4)盆栽干旱胁迫试验表明:在干旱胁迫下,短梗大参光合速率受强光抑制明显,气孔导度下降,光合作用能力降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深和胁迫时间增加,初始荧光及最大光化学效率明显降低,光合器官遭到破坏,光合作用停止。短梗大参叶片相对含水量、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在干旱胁迫下降低,而质膜相对透性、MDA含量升高、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POD活性则升高。在干旱胁迫下内源激素ABA、IAA、ZR及GA均上升。(5)短梗大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试验表明:光照有利于种子萌发;合适的萌发温度为15-25℃;萌发率由高到低的基质依次为琼脂(27%)、滤纸(24%)、黄泥(15%)、沙子(13%)、珍珠岩(7%);50 mg·L-1赤霉素处理显着提高种子萌发率(P<0.05);沙藏处理可显着促进种子萌发(P<0.05)。不同栽培基质对短梗大参幼苗生长影响明显(P<0.05),筛选出最佳基质配方为园土+牛粪+珍珠岩。(6)扦插生根效果表明:3年生硬枝生根效果明显优于1年生嫩枝(P<0.05),黄土和椰糠的生根效果优于河沙和谷壳灰,珍珠岩最差;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浓度对短梗大参扦插生根有明显的影响(P<0.05),以2000 mg·L-1IBA处理的插穗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达98.8%;不同生长调节剂混合使用不利于短梗大参的扦插生根。本研究中短梗大参合适的扦插条件为:扦插基质为黄土,插穗为3年生硬枝,速蘸2000 mg-L-1 IBA溶液处理。扦插生根机理研究表明:短梗大参在扦插生根过程中不产生愈伤组织,生根类型为皮部生根型,其不定根形成过程大致可划分为诱导阶段、表达阶段和生长阶段3个阶段,并伴随明显的生理生化变化,可溶性糖含量在根诱导和表达阶段均比扦插前降低,最大降幅达64.75%,而在根生长阶段升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根诱导阶段比扦插前明显下降,最大降幅达69.18%,而在表达和生长阶段均比扦插前上升,最大增幅为55.51%;PPO活性在根诱导阶段比扦插前增加,最大增幅达515.85%,在表达阶段下降至最低,在生长阶段又上升,与扦插前相比,最大增幅达590.24%;POD活性在根诱导阶段和生长阶段均增加,与扦插前相比,最大增幅为59.20%;IAAO活性在根诱导阶段逐渐升高,在表达阶段达到峰值,比扦插前增加了14.84%,生长阶段则下降至扦插前水平;与对照相比,IBA处理可提高插穗不定根数量及生根过程中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含量,但PPO、POD和IAAO活性几乎不受外源IBA的影响。
赵文,秦智伟,吴鹏,周秀艳[10](2013)在《黄瓜低农药残留品种的外果皮组织解剖学特征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黄瓜低农药残留品系D0351及其相对应的高农药残留品系D9320作为材料,在始收期分别喷施霜霉威和毒死蜱两种农药,对两个品系外果皮细胞的形态、气孔、叶绿体以及线粒体超微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两个品系的最大差异是外果皮细胞结构,D0351品系外果皮细胞呈长条形,D9320品系呈近正方形,D0351品系的外表皮细胞面积小于D9320品系。两个品系经农药处理后,D0351外果皮细胞变成近圆形或长圆形,D9320外果皮细胞形态没有改变,两个品系的外果皮细胞面积都增加,且D0351的细胞面积仍小于D9320;气孔开口度D0351的增大程度比D9320小;两个品系的叶绿体内的嗜锇颗粒数量变多、体积变大;线粒体形态及内部结构没有改变。
二、超声处理对大叶黄杨叶片表面气孔结构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处理对大叶黄杨叶片表面气孔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市6种常见园林植物滞尘效益的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采样 |
1.2 叶面滞尘量测定 |
1.3 叶表颗粒物粒径分析 |
1.4 叶表微形态结构观察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树种的滞尘能力比较 |
2.2 叶片滞尘粒径组成分析 |
2.3 叶面微结构分析 |
2.4 植物滞尘能力综合评价 |
3 结论与讨论 |
3.1 讨论 |
3.2 结论 |
(2)多组学联合分析解析柑橘有色体质体小球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课题的提出 |
2 前人研究进展 |
2.1 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
2.1.1 类胡萝卜素结构特殊性和重要价值 |
2.1.2 类胡萝卜素有机波普学与代谢组学研究现状 |
2.1.3 植物类胡萝卜素代谢调控和生物强化策略 |
2.2 质体内超微结构研究进展 |
2.2.1 质体起源、结构和功能研究 |
2.2.2 有色体和叶绿体等主要质体研究进展 |
2.2.3 PG的形成、起源和功能研究 |
2.3 园艺植物质体和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
2.3.1 园艺植物中质体的观察和分析 |
2.3.2 园艺植物类胡萝卜素代谢多样性特征分析 |
2.3.3 园艺植物类胡萝卜素代谢调控研究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多萜代谢物质谱解析和代谢组学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样品前处理和总类胡萝卜素提取 |
2.3 仪器条件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类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酯的质谱解析 |
3.2 胡萝卜素的鉴定 |
3.3 叶黄素的鉴定 |
3.4 类胡萝卜素酯的鉴定 |
3.5 宽皮橘、甜橙和柚中类胡萝卜素代谢组学研究 |
3.6 柚子果实不同组织的三萜代谢组学研究 |
4 讨论 |
4.1 类胡萝卜素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与意义 |
4.2 柑橘类胡萝卜素代谢代谢组特征的揭示 |
第三章 甜橙汁胞PG分离纯化技术建立与优化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甜橙果实样品 |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提取液成分与配制 |
2.2.2 PG分析纯化方案 |
2.2.3 蛋白提取与Western blot分析 |
2.2.4 细胞学观察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有色体和类胡萝卜素的细胞学观察 |
3.2 PG分离纯化流程的建立与效果图 |
3.3 CPG分离效果验证与分析 |
4 讨论 |
4.1 有色体和叶绿体中PGs比较分析 |
4.2 细胞器生物学研究的特征与优势 |
第四章 CPG参与类胡萝卜素代谢的系统生物学和代谢调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柑橘发育时期汁胞 |
2.1.2 分析仪器与试剂耗材 |
2.1.3 有色体各组分的收集与保存 |
2.1.4 载体质粒和菌株 |
2.2 实验方法 |
2.2.1 蛋白组样品的制备与LC-MS/MSF检测分析 |
2.2.2 蛋白组下机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3 PGs核心蛋白筛选确定 |
2.2.4 脂质组样品制备和LC-MS/MS检测 |
2.2.5 ELTs基因家族分析 |
2.2.6 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 |
2.2.7 亚细胞定位验证 |
2.2.8 愈伤培养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2.2.9 转基因材料类胡萝卜素、脂质分析 |
2.2.10 RNA-seq分析 |
2.2.11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分离液中亚细胞器标志性蛋白丰度分析 |
3.2 CPG核心蛋白鉴定和分析 |
3.2.1 CPG核心蛋白 |
3.2.2 不同物种中PGs核心蛋白比较分析 |
3.2.3 CPG核心蛋白组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
3.2.4 CPG部分蛋白亚细胞定位验证和新蛋白的功能分析与预测 |
3.3 比较脂质组学结果分析 |
3.3.1 有色体各组分脂质的分布情况 |
3.3.2 CPG中特征脂质的确定和分析 |
3.3.3 CPG脂质代谢物的合成和来源 |
3.4 候选基因CsELT1分析和功能验证 |
3.4.1 CPG核心蛋白中Cs ELTs综合分析 |
3.4.2 Cs ELTs亚细胞定位分析 |
3.4.3 超量转化愈伤组织表型分析 |
3.4.4 类胡萝卜素工程菌和酵母验证CsELT1功能 |
4 讨论 |
4.1 CPG的主要组成成分与功能分析 |
4.2 有色体中类胡萝卜素代谢模式的特殊性 |
4.3 CPG在有色体中的形成与作用机制 |
4.4 CPG在类胡萝卜素代谢强化中的应用与前景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图片与表格 |
附录Ⅱ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温度胁迫对锥栗幼苗叶片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试验方法 |
1.2.1光合参数的测定 |
1.2.2荧光参数的测定 |
1.2.3超微结构的观察 |
1.2.4气孔的观察 |
1.3数据处理与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温度对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2.2温度对气孔结构的影响 |
2.3温度对锥栗幼苗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2.4温度对锥栗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结论与讨论 |
(4)银杏幼树耐盐生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1 引言 |
1.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1.1 对植物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2 对植物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3 对植物组织的原初伤害 |
1.1.4 对植物组织的次生伤害 |
1.2 植物耐盐生理机制的研究 |
1.2.1 耐渗透胁迫机制 |
1.2.2 耐离子胁迫机制 |
1.2.3 活性氧清除机制 |
1.2.4 植物代谢途径的改变 |
1.3 银杏及耐盐性研究进展 |
1.3.1 银杏的进化史 |
1.3.2 银杏种质资源的分类 |
1.3.3 银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4 银杏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1.3.5 银杏耐盐性研究 |
1.4 融雪剂及其对绿化带植物生长的影响 |
1.4.1 融雪剂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
1.4.2 融雪剂的类型和组成成分 |
1.4.3 融雪剂的融雪原理 |
1.4.4 融雪剂对植物逆境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思路 |
1.6.2 技术路线 |
1.6.3 创新点 |
2 盐胁迫对银杏幼树生长发育和组织解剖结构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仪器 |
2.2 研究方法 |
2.2.1 土壤含盐率的测定 |
2.2.2 土壤和枝条水势的测定 |
2.2.3 株高的测量 |
2.2.4 地径的测量 |
2.2.5 组织形态和解剖结构观测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分析 |
2.4.1 土壤含盐率和水势变化 |
2.4.2 幼树生长的变化 |
2.4.3 组织解剖结构的变化 |
2.5 小结 |
3 银杏幼树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对盐胁迫的响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 |
3.1.3 试验方法 |
3.2 数据处理 |
3.3 结果分析 |
3.3.1 光合作用的变化 |
3.3.2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3.3.3 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 |
3.3.4 银杏幼树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
3.4 小结 |
4 银杏幼树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对盐胁迫的响应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仪器 |
4.1.3 试验方法 |
4.2 数据处理 |
4.3 结果分析 |
4.3.1 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4.3.2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4.3.3 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4.3.4 抗氧化剂的变化 |
4.3.5 对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羟基(·OH)自由基的清除 |
4.3.6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4.3.7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4.3.8 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4.3.9 银杏幼树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及渗透调节物质的相关性 |
4.4 小结 |
5 银杏幼树耐盐性的综合评价 |
5.1 相关性分析 |
5.2 主成分分析 |
5.2.1 数据处理 |
5.2.2 结果分析 |
5.3 隶属函数分析 |
5.3.1 数据处理 |
5.3.2 结果分析 |
6 讨论 |
6.1 银杏幼树生长和组织形态对盐胁迫的适应性 |
6.1.1 银杏幼树生长的适应 |
6.1.2 银杏幼树组织形态及解剖特性的适应 |
6.2 银杏幼树光合作用对盐胁迫的适应性 |
6.2.1 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
6.2.2 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
6.2.3 气孔导度的变化 |
6.2.4 胞间二氧化碳的变化 |
6.2.5 蒸腾速率的变化 |
6.2.6 气孔限制值的变化 |
6.2.7 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
6.3 银杏幼树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6.3.1 叶片光合色素的变化 |
6.3.2 光合作用光化学特性的变化 |
6.4 银杏幼树抗氧化系统对盐胁迫的适应性 |
6.4.1 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6.4.2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6.4.3 酶促系统的调节 |
6.4.4 非酶促系统的调节 |
6.4.5 对DPPH 自由基和·O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6.5 银杏幼树渗透调节对盐胁迫的适应性 |
6.5.1 渗透调节能力的变化 |
6.5.2 有机物积累的特性 |
6.6 银杏幼树其他代谢物积累的特性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5)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介导的弱光下荷花花芽败育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弱光逆境研究进展 |
1.1 弱光逆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 弱光逆境对植物光合机理的影响 |
1.3 弱光逆境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
2 荷花花芽分化的相关研究 |
2.1 荷花花芽的形态学研究及形态建成进程 |
2.2 荷花花芽分化的影响因素 |
3 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在植物转基因中的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弱光条件下糖含量的减少导致荷花成花率下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方法与步骤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遮阴对荷花形态特征的影响 |
2.2 遮阴对荷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
2.3 遮阴对荷花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4 弱光对荷花叶片内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5 败育花芽的形态学观测及PCD检测 |
2.6 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荷花在弱光下的开花量与其响应策略有关 |
3.2 弱光下蔗糖含量的下降影响荷花的花芽发育 |
3.3 弱光下花芽PCD是引起败育的主要原因 |
第三章 组学分析揭示TPS基因可能在弱光诱导的荷花花芽败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TPS基因家族可能参与植物对弱光的响应 |
2.2 水淹诱导的弱光环境对荷花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 WGCNA分析揭示关键TPS候选基因 |
2.4 qRT-PCR定量验证 |
3 讨论 |
第四章 荷花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基因(NnTPS1)功能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方法与步骤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nTPS1及NnSnRK1基因全长扩增及序列分析 |
2.2 NnTPS1转拟南芥的研究 |
2.3 酵母互补实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攻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6)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土壤养分、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文献综述 |
前言 |
1.1 国内外核桃栽培研究现状 |
1.1.1 国外核桃栽培研究趋势 |
1.1.2 我国核桃栽培研究现状 |
1.2 氮肥在果树上的研究现状 |
1.2.1 氮肥对果树花芽分化、生长量的影响 |
1.2.2 氮肥对果树叶片叶绿素、光合的影响 |
1.2.3 氮肥对果树产量、品质的影响 |
1.2.4 氮肥对核桃的影响 |
1.3 植物生长延缓剂在果树上的研究现状 |
1.3.1 延缓剂对果树营养生长的影响 |
1.3.2 延缓剂对果树花芽量的影响 |
1.3.3 延缓剂对果树叶片结构的影响 |
1.3.4 延缓剂对果树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1.3.5 延缓剂对果树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1.3.6 延缓剂对果树产量、品质的影响 |
1.3.7 延缓剂对果树抗性的影响 |
1.3.8 甲哌鎓对果树的影响 |
1.4 氮素与甲哌鎓交互作用对果树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与材料 |
2.1.1 试验地概要 |
2.1.2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3.1 生长指标的测定 |
2.3.2 土壤养分的测定 |
2.3.3 光合参数的测定 |
2.3.4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 |
2.3.5 产量及品质指标的测定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土壤中N、P、K含量的影响 |
3.1.1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土壤中N含量的影响 |
3.1.2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土壤中P含量的影响 |
3.1.3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土壤中K含量的影响 |
3.2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枝条叶片的影响 |
3.2.1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结果枝增长量的影响 |
3.2.2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结果枝节间增粗量的影响 |
3.2.3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叶片气孔密度的影响 |
3.2.4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叶片栅海比的影响 |
3.3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3.3.1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3.3.3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叶片气孔导度(Gs)的影响 |
3.3.4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叶片胞间CO_2浓度(Ci)的影响 |
3.3.5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叶片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3.4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
3.4.1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叶片叶初始荧光(Fo)的影响 |
3.4.2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叶片叶最大荧光(Fm)的影响 |
3.4.3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影响 |
3.4.4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叶片光化学量子产额(Yield)的影响 |
3.4.5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叶片表观电子传递效率(ETR)的影响 |
3.4.6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叶片光化淬灭系数(qP)的影响 |
3.4.7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叶片非光化淬灭系数(qN)的影响 |
3.5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果实的影响 |
3.5.1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混合芽密度的影响 |
3.5.2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单株果数的影响 |
3.6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外观品质的影响 |
3.7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内在品质的影响 |
3.8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各指标主成分分析 |
3.8.1 主成分提取 |
3.8.2 主成分分析 |
3.8.3 主成分得分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叶片、枝条形态的影响 |
4.1.2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土壤N、P、K的影响 |
4.1.3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叶绿、光合和荧光的影响 |
4.1.4 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广州市基质植物墙调查、水培及雾培植物墙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植物墙(Morden Vegetal Wall)的发展现状 |
1.1.1 Patrick Blanc和他的部分作品 |
1.1.2 植物墙在国外发展情况 |
1.1.3 国内植物墙发展与推广情况 |
1.1.4 植物墙未来发展的方向 |
1.2 植物墙对环境的生态因子及净化的影响 |
1.2.1 植物墙对环境生态因子的影响 |
1.2.2 植物墙对环境的净化作用 |
1.2.3 植物墙对PM2.5影响 |
1.3 植物水培诱导研究进展 |
1.3.1 植物种类及品种的水培适应性差异 |
1.3.2 植物的苗龄与水培诱导 |
1.3.3 植物水培诱导的技术体系 |
1.4 本试验研究目的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广州市基质植物墙种类及问题调查 |
2.1 调研内容 |
2.2 广州市基质植物墙的调查结果 |
2.2.1 基质植物墙空间分布 |
2.2.2 基质植物墙使用的植物种类 |
2.2.3 基质植物墙类型 |
2.2.4 基质植物墙各部分结构分析 |
2.3 广州基质植物墙存在问题 |
2.3.1 基质植物墙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 |
2.3.2 基质植物墙后期养护管理不善 |
第三章 水培植物墙的研制 |
3.1 水培植物墙的设计与制作 |
3.1.1 框架的设计与制作 |
3.1.2 种植模块的设计与制作 |
3.1.3 灌溉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
3.1.4 水培植物诱导、配件与安装 |
3.1.5 补光灯设计 |
3.1.6 后期系统调试及植物养护 |
3.2 水培植物墙的推广与案例 |
3.2.1 广州白云机场贵宾厅水培植物墙 |
3.2.2 广州白云机场登机口水培植物墙 |
3.2.3 佛山禅医集团水培植物墙 |
3.2.4 广东省公安厅宿舍大院水培植物墙 |
3.2.5 三亚凤凰兰海仙谷水培植物墙 |
3.2.6 琼海龙寿洋田野公园水培植物墙 |
3.2.7 广州岭南创意园水培植物墙 |
3.2.8 武汉军运会水培植物墙 |
第四章 雾培植物墙的研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雾培植物墙框架的设计与制作 |
4.1.2 雾培植物墙灌溉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
4.1.3 雾培植物墙种植模块的设计与制作 |
4.1.4 雾培植物墙栽培植物的选择与日常管理 |
4.2 讨论与分析 |
4.2.1 雾培植物墙技术特点 |
4.2.2 雾培植物墙的优势 |
第五章 植物墙对周围环境因子影响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植物墙位置概况 |
5.1.2 试验仪器、材料、方法 |
5.1.3 统计分析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维多利亚广场2 楼基质植物墙对温度、湿度的影响 |
5.2.2 W-Coffee店内基质植物墙对温度、湿度的影响 |
5.2.3 东方宝泰广场Pafcal基质植物墙对温度、湿度的影响 |
5.2.4 一米森林室内水培植物墙对温度、湿度的影响 |
5.2.5一米森林室外水培植物墙对温度、湿度的影响 |
5.2.6 一米森林室外水培植物墙对PM2.5变化的影响 |
5.2.7 一米森林室内水培植物墙与普通建筑墙PM2.5对比 |
5.2.8 一米森林室内水培植物墙对PM2.5变化的影响 |
5.2.9 一米森林室外水培植物墙与普通建筑墙PM2.5对比 |
5.3 讨论与结论 |
5.3.1 植物墙对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 |
5.3.2 植物墙对环境PM2.5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地被菊耐盐生理机制与地被茶菊营养品质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盐胁迫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
1.1.1 盐胁迫对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1.1.2 盐胁迫对质膜透性的影响 |
1.1.3 盐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1.4 盐胁迫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1.2 植物耐盐机理的研究进展 |
1.2.1 植物的渗透调节 |
1.2.2 植物对活性氧的清除 |
1.2.3 盐害离子区域化 |
1.3 植物耐盐性评价的研究 |
1.3.1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
1.3.2 耐盐阈值的研究 |
1.4 地被菊抗性研究进展 |
1.4.1 地被菊抗寒性研究 |
1.4.2 地被菊抗旱性研究 |
1.4.3 地被菊耐阴性研究 |
1.4.4 地被菊耐盐性研究 |
1.5 地被茶菊的研究进展 |
1.6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2. 盐胁迫下地被菊的生理响应 |
2.1 试验材料 |
2.2 材料处理 |
2.3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2.3.1 地被菊叶片盐害指数 |
2.3.2 比叶重及叶片含水量 |
2.3.3 相对电导率 |
2.3.4 叶绿素含量测定 |
2.3.5 MDA含量测定 |
2.3.6 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 |
2.3.7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2.3.8 总黄酮含量测定 |
2.3.9 总酚含量测定 |
2.3.10 绿原酸含量测定 |
2.3.11 SOD活性测定 |
2.3.12 POD活性测定 |
2.3.13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2.3.14 光合参数测定 |
2.3.15 数据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盐胁迫对地被菊形态特征和耐盐指数的影响 |
2.4.2 盐胁迫对地被菊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2.4.3 盐胁迫对地被菊比叶重的影响 |
2.4.4 盐胁迫对地被菊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4.5 盐胁迫对地被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2.4.6 盐处理对地被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4.7 盐处理对地被菊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4.8 盐处理对地被菊SOD活性的影响 |
2.4.9 盐处理对地被菊POD活性的影响 |
2.4.10 盐处理对地被菊光合作用的影响 |
2.4.11 盐处理对地被菊叶片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2.5 7个地被菊品种耐盐性评价 |
2.5.1 各项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与相关性分析 |
2.5.2 主成分分析 |
2.5.3 隶属函数分析 |
2.5.4 7个供试品种耐盐能力比较 |
2.5.5 地被菊耐盐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
2.5.6 供试地被菊品种耐盐阈值的确定 |
2.6 讨论 |
2.6.1 盐胁迫对地被菊盐害指数的影响 |
2.6.2 盐胁迫对地被菊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2.6.3 盐胁迫对地被菊比叶重的影响 |
2.6.4 盐胁迫对地被菊质膜透性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6.5 盐胁迫对地被菊渗透调节的影响 |
2.6.6 盐胁迫对地被菊光合作用的影响 |
2.6.7 盐胁迫对地被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2.6.8 地被菊耐盐耐盐性评价 |
3 盐胁迫对2个地被菊品种的离子吸收、运输的影响 |
3.1 材料与处理 |
3.2 试验方法 |
3.2.1 Na~+、K~+、Ca~(2+)含量测定方法 |
3.2.2 离子选择性运输能力S_(X,Na)的计算 |
3.2.3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盐胁迫对Na~+含量的影响 |
3.3.2 盐胁迫对K~+含量的影响 |
3.3.3 盐胁迫对Ca~(2+)含量的影响 |
3.3.4 盐胁迫对地被菊各组织离子含量比值的影响 |
3.3.5 盐胁迫对地被菊K~+、Ca~(2+)选择性运输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盐胁迫对供试地被菊离子含量、离子平衡以及选择性运输的影响 |
3.4.2 2个供试地被菊离子含量、离子平衡以及选择性运输能力的对比 |
4 3种地被茶菊营养品质的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茶菊营养成分测定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品种茶菊各营养指标的测定结果 |
4.2.2 不同品种茶菊营养品质的综合评价 |
4.3 讨论 |
4.3.1 地被茶菊营养品质评价指标的选择 |
4.3.2 地被茶菊绿原酸含量 |
4.3.3 地被茶菊营养品质评价体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9)短梗大参生理生态特性及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园林树种引种研究进展 |
1.1.1 植物引种驯化理论发展 |
1.1.2 园林植物引种驯化实践研究 |
1.1.3 园林树种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
1.2 林木繁育研究进展 |
1.2.1 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
1.2.2 林木扦插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1.3 短梗大参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概述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3 研究内容 |
1.4.4 试验设计 |
1.4.5 技术路线 |
2 短梗大参的生物学特性 |
2.1 产地自然概况 |
2.2 引种地自然概况 |
2.3 植物形态特征 |
2.4 生态解剖特征 |
2.4.1 材料和方法 |
2.4.2 根的构造特点 |
2.4.3 茎的构造特点 |
2.4.4 叶的构造特点 |
2.4.5 气孔特征 |
2.4.6 短梗大参解剖特征的生态学意义 |
2.5 生境特征 |
2.6 短梗大参生长的物候特点 |
2.6.1 材料与方法 |
2.6.2 枝梢的发生 |
2.6.3 新梢的生长节律 |
2.6.4 短梗大参越夏和越冬生长表现 |
2.7 小结 |
3 短梗大参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光合生理特性的测定 |
3.1.2 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生理生态指标测定 |
3.1.3 遮荫试验 |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短梗大参光合作用及影响因子的日变化 |
3.3.2 净光合速率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3.3.3 短梗大参光合气体交换参数 |
3.3.4 短梗大参光合作用的年变化 |
3.3.5 不同光照强度对地栽短梗大参生长的影响 |
3.3.6 不同光照强度对地栽短梗大参光合作用的影响 |
3.3.7 不同光照强度对地栽短梗大参荧光参数的影响 |
3.3.8 遮荫对盆栽短梗大参光合作用的影响 |
3.4 小结 |
3.5 讨论 |
3.5.1 短梗大参的光合生理特性 |
3.5.2 光照强度与短梗大参植株生长 |
3.5.3 光照强度与短梗大参比叶重的关系 |
3.5.4 光照强度与短梗大参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
3.5.5 光照环境对短梗大参光合作用的影响 |
3.5.6 光照环境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
3.5.7 光照强度对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4 短梗大参对干旱胁迫的光合及生理生化响应 |
4.1 试验材料 |
4.2 干旱胁迫试验设计 |
4.3 研究方法 |
4.3.1 光合参数的测定 |
4.3.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4.3.3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4.3.4 植物内源激素的测定 |
4.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干旱胁迫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
4.5.2 干旱胁迫对短梗大参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5.3 干旱胁迫对短梗大参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4.5.4 干旱胁迫对短梗大参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
4.6 小结 |
4.7 讨论 |
4.7.1 干旱胁迫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
4.7.2 水分胁迫与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
4.7.3 干旱胁迫与膜系统的关系 |
4.7.4 干旱胁迫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 |
4.7.5 干旱胁迫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4.7.6 干旱胁迫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4.7.7 干旱胁迫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5 短梗大参繁育技术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设计 |
5.2.1 试验地概况 |
5.2.2 种子萌发试验 |
5.2.3 幼苗生长的基质配方 |
5.2.4 扦插试验 |
5.3 研究方法 |
5.3.1 种子形态及生活力测定 |
5.3.2 种子萌发测定指标 |
5.3.3 幼苗生长测定指标 |
5.3.4 生根统计 |
5.3.5 生理生化指标 |
5.3.6 扦插生根解剖观察 |
5.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种子的形态特征及生活力 |
5.5.2 不同处理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5.5.3 不同栽培基质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5.5.4 不同插穗类型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5.5.5 不同基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5.5.6 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5.5.7 扦插生根的解剖特征 |
5.5.8 扦插生根过程中生理生化的变化 |
5.6 小结 |
5.7 讨论 |
5.7.1 光照、温度和基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5.7.2 生长调节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5.7.3 低温沙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5.7.4 栽培基质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5.7.5 短梗大参扦插生根的影响因子 |
5.7.6 短梗大参扦插生根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机理 |
6 结论 |
7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10)黄瓜低农药残留品种的外果皮组织解剖学特征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处理 |
1.2.1 农药喷施方法 |
1.2.2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
1.2.3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瓜低农药残留品系D0351和高农药残留品系D9320果实的外部形态 |
2.2 黄瓜低农药残留品系D0351和高农药残留品系D9320在两种农药处理下外果皮细胞结构 |
2.3 黄瓜低农药残留品系D0351和高农药残留品系D9320在两种农药处理下的气孔结构 |
2.4 黄瓜低农药残留品系D0351和高农药残留品系D9320在两种农药处理下的叶绿体结构 |
2.5 黄瓜低农药残留品系D0351和高农药残留品系D9320在两种农药处理下线粒体解剖学特征 |
3 结论与讨论 |
四、超声处理对大叶黄杨叶片表面气孔结构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市6种常见园林植物滞尘效益的综合分析[J]. 王书恒,朱晓宇,田如男,文书生. 中国园林, 2021(06)
- [2]多组学联合分析解析柑橘有色体质体小球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机制[D]. 刘云.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3]温度胁迫对锥栗幼苗叶片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王璐,李艳丽,熊欢,袁德义,张勖,邹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0(04)
- [4]银杏幼树耐盐生理机制的研究[D]. 赵海燕.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5]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介导的弱光下荷花花芽败育机理分析[D]. 张晓.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氮肥与甲哌鎓耦合对核桃土壤养分、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秦江南. 塔里木大学, 2019(07)
- [7]广州市基质植物墙调查、水培及雾培植物墙研制[D]. 祝少良.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8]地被菊耐盐生理机制与地被茶菊营养品质评价的研究[D]. 徐兴龙.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9]短梗大参生理生态特性及繁育技术研究[D]. 梁文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8)
- [10]黄瓜低农药残留品种的外果皮组织解剖学特征比较分析[J]. 赵文,秦智伟,吴鹏,周秀艳. 中国蔬菜, 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