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施栽培条件下大石早生李授粉树配置距离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威生,章秋平,马小雪,张玉萍,刘家成,张玉君,刘硕,刘宁,徐铭[1](2019)在《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李》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李树在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遗传育种研究(包括李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种间亲缘关系、系统关系和物种形成,品种群的形成和演化,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优异资源的筛选,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育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李芽分化、开花授粉生物学、光合生理、品质形成、环境胁迫、贮藏、加工技术等研究也做了回顾总结,对李种质资源针对性收集、精细评价、育种方向等今后研究的重点提出了建议。
李泰山[2](2017)在《负载量对杏李‘味帝’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杏李种间杂交新品种‘味帝’(Prunus domestica×armeniaca?Weidi‘)属蔷薇科李亚科李属植物,是通过杏(Armeniaca vulgaris Lam.)和李(Prunus salicina Lindl.)反复杂交选育的新品种。多年引种栽培试验表明,‘味帝’在国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且具有成熟早、营养丰富、外观艳丽、甜酸风味适宜等优良特性,深受当今消费者和鲜果市场的欢迎。‘味帝’丰产,但在生产中由于负载量过高造成于其‘味帝’果实品质下降,严重影响其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规模化推广种植。本文通过对盛果期‘味帝’进行不同高(T1)、中(T2)、低(T3)三种负载水平处理,研究负载量对产量、果实大小分布和果实品质(外观品质、风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初步确定‘味帝’适宜的负载水平,为进一步研究杏李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和提升经济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负载量的减小,单株总产量随之降低;同时,一级果(medium-sized fruit)、二级果(small-sized fruit)和无商业价值果(non-commercial fruit)的产量均显着降低,而特级果(large-sized fruit)的产量先上升后降低,在T2处理(中等负载水平)时取得最大值,为12.60kg/株,与对照相比单株产量提升达6.10kg。同时,降低负载量可提升商业果率,但三个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T1、T2和T3的处理后的特级果率分别为40.42%、73.15%和85.53%,与对照相比分别提升了18.94%、51.67%和64.05%。基于留果量和特级果产量的一元二次函数模型表明,当基部每cm2留果量为1.39个(T2处理)时,特级果的产量最大,此时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2)降低负载量可显着提升单果质量和果实大小。和对照相比,T1、T2和T3的平均单果质量分别提高了10.09%、21.06%和34.16%,横径增幅最多达8.09mm,但果形指数未发生显着变化,且T2和T3处理中的平均果实横径均达到特级果标准。降低负载量可显着提升可溶性固形物和有机酸含量,但只有T2显着提升了果实的固酸比。同时,负载量对果肉颜色无显着影响。(3)降低负载量可以显着提高总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等不同类型糖的含量,其中总糖含量提升达40.94%。相关性分析表明4种类型的糖的含量变化呈极显着相关;负载量降低时几种酸的影响呈多元化趋势,其中苹果酸含量显着升高,琥珀酸含量无显着变化,柠檬酸、草酸和奎宁酸含量显着降低,T3水平下总酸含量最高,提高了26.70%。研究确定了‘味帝’果实中5种对风味有贡献价值的游离氨基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和羟脯氨酸。随着负载量的降低,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呈下降趋势。与对照果实中相比,T1、T2和T3处理后果实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降低了531.9、598.8和607.8 mg/100g。随着负载量的减小,T1负载水平的甜酸比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T2负载水平时,甜度值/总酸显着提升,达到最大,继续减小负载量至T3水平时,甜度值/总酸未发生显着变化。T2、T3处理后的果实甜酸风味与照相比,发生显着变化,分别为甜、酸甜,CK与T1的风味均为酸。负载量对果实香气也有影响,随着负载量的降低,果实中挥发性物质的总量呈升高趋势(除T1外),但总香气值无变化。这些挥发性物质中,醇类和酯类化合物的含量随负载量的增加而降低,醇类和内酯类化合物的含量保持不变,而醛类和酮类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呈―U‖型变化。‘味帝’的6种特征香气中,芳樟醇随负载量的降低而升高,而乙酸乙酯的变化与之相反,乙酸丁酯、己醛、壬醛、辛醛这4种特征香气没有明显变化。负载量可影响芳樟醇和乙酸乙酯的香气值,但总香气值未发生变化。(4)降低负载量对果实中黄酮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没有显着影响,总酚和花色素苷的含量分别会在一定程度上升高和降低,但果实的DPPH、ABTS和FRAP等抗氧化活性无明显变化。
邱晨[3](2014)在《野生欧洲李自然生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了解和掌握野生欧洲李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殖特性,在2012-2013年研究了野生欧洲李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相关特性,包括结果枝、花粉、授粉受精、种子相关特性、根蘖分布规律等内容,探讨了其自然状态下的繁殖方式和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生欧洲李的结果枝以短果枝和中果枝为主,其次为花簇状果枝和长果枝,徒长性果枝最少。结果枝主要形成于植株的上部。花簇状果枝主要形成于主枝50~100cm,短果枝和中果枝形成于整个主枝,长果枝和徒长性果枝主要形成于50~100cm。2.资源圃的野生欧洲李花柄长与直径大于博尔赛和伊力格代,花萼大小、花冠大小、子房大小均明显小于博尔赛和伊力格代。资源圃的欧洲李雄蕊数目与伊力格代相近,均少于博尔赛雄蕊数目。单花花药数为24~28粒,不同时期单粒花药花粉量由多到少为:初开时期>已开时期>大蕾期>小蕾期。1号和5号极显着高于其他5个单株。野生欧洲李花粉量与澳李14、紫李花粉量相当,少于平顶香、密思李和早生月光。野生欧洲李花粉为单粒花粉,个体赤道面观为长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辐射对称,花粉粒极端比较平滑,呈纺锤状。花粉粒萌发沟明显,沟边平,细长,长至两极附近。花粉粒的极轴长范围在26.30~28.68μm,平均长27.52μm,花粉赤道轴长范围在10.28~14.55μm,平均12.69μm,P/E范围在1.99~2.60之间,平均值2.22。野生欧洲李花粉为中等花粉,超长球形。花粉外壁纹饰为条纹或波纹,有穿孔和穴,单株之间存在差异。3.异花授粉和自花授粉坐果率分别为11.95%和9.92%;自然授粉坐果率8.46%。自然授粉和异花授粉均能观察到花粉在柱头的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进入柱头。授粉2h后可以观察到花粉在柱头萌发,第1天在花柱浅层萌发,第2天可萌发至花柱1/4处,第3天可萌发至花柱1/2处,第5天就可到达花柱基部(即子房)。4.野生欧洲李种子为椭圆形,核面不平滑,较粗糙。出种率为8.77%,平均千粒重524.35g,种子含水量31.89%,湿种子生活力可达85%,干种子生活力可达77.5%。野生欧洲李种子的种壳和种皮对种子的萌发均有极强的机械阻碍作用。去除种壳后的种子发芽时间提前,发芽率也提高。去除种皮能够立即打破种子的休眠。野生欧洲李种子吸水率在前24h呈现较快上升趋势,到3d后,上升趋势比较缓慢,7d达到饱和。干种子吸水性高于湿种子。不同处理的干种子吸水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刺破种皮>完整种皮>带壳;不同处理的湿种子吸水性由高至低的顺序依次为:完整种皮>刺破种皮>带壳。种壳和种皮具有较强的阻碍种子吸水作用。野生欧洲李萌发抑制物为水溶性物质,大量存在于种胚内,少量存在于种皮。萌发抑制物不影响种子的发芽率,主要抑制胚根的生长,并且影响程度随浓度的增长而增加。萌发抑制物的多少与层积天数呈负相关。低温沙藏层积的野生欧洲李种子,在层积处理后80d,种子逐渐开始萌发,萌发率随着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层积200天萌发率达10.67%。5.野生欧洲李在不同分布地的根蘖分布情况总体相差不大,只在数量上有一定差异。野生欧洲李发生根蘖苗的能力比较强,根蘖苗的发生数量多,面积广。各级根蘖苗在调查地点均有分布,但数量差异比较大。根蘖苗数量最多的为II级,其次为I级和III级。根蘖苗数量众多,但能够成长为幼树的非常少。野生欧洲李成龄株的数量、分布与根蘖苗的数量、分布呈正相关:成龄株越多,其周围的根蘖苗数量就越多;成龄株的密度越大,根蘖苗的密度也越大。
冯殿齐[4](2008)在《设施果树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就设施栽培条件下杏、桃、樱桃、葡萄、李子的需冷量、光合特性展开系统深入研究;同时根据十多年来的杏树设施栽培的试验研究成果,制定出其丰产栽培技术规程,旨在解决设施栽培中的适时扣棚、补光、补充二氧化碳等重点和难点问题,为设施果树的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应用花枝水培、盆栽试验等方法,确定出杏、樱桃不同品种的自然休眠结束期,依此为基础,根据0-7.2℃模型,结合当地气象资料,测算出2个树种不同品种的需冷量,樱桃需冷量为1100—1280,杏的为860—910小时。这为各地科学合理地确定适宜扣棚时间提供了依据。系统地对杏、桃、樱桃、李子、葡萄在保护地条件下的光合性能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保护地果树的日变化规律,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找出了影响光合作用的主导因子是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测算出5个树种13个品种的光与二氧化碳的饱和点、补偿点。杏的光饱和点在840—1500μmol.m-2.s-1间,光补偿点在40—110μmol.m-2.s-1间;杏的CO2饱和点在1000—1600μl.l-1间,多为1200μl.l-1;补偿点在60—90μl.l-1间。葡萄的光饱和点为840—1140μmol.m-2.s-1,光补偿点为175.9—209.2μmol.m-2.s-1 ;葡萄的CO2饱和点为980—1515μL.L-1,补偿点为52—250μL.L-1。早美丽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分别为1620、280 umol.m-2.s-1;红美丽的分别为2000μmol.m-2.s-1和192 umol.m-2.s-1樱桃的光饱和点为978-1036μmol.m-2.s-1,光补偿点为40-200μmol.m-2.s-1;CO2饱和点为840-978μL.L-1,补偿点为24-39μL.L-1。早露蟠桃光饱和点、补偿点分别为860 umol.m-2.s-1、103.2 umol.m-2.s-1制定了杏树保护地丰产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主要包括保护地选择、设施建造、建园及管理、微环境调控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内容。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其内容细致、全面,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标准中规定的技术易于掌握和操作,易于推广和应用。
窦春蕊[5](2007)在《陕北黄土丘陵区仁用杏良种选择及其光合特性与水分生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陕北黄土丘陵区仁用杏基地目前的主栽品种龙王帽开花早且抗冻性差,加之仁用杏多栽植于环境恶劣的山区,其经济效益并不显着,因而急需引进抗霜冻和晚开花品种,改良品种结构,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栽培与水分管理措施。因此,本研究于1996年从河北等地引进了龙王帽、一窝蜂、白玉扁和优一等仁用杏品种,从其生长状况、物候期、产量、杏仁品质及抗冻性等方面对各品种进行了比较,并对其光合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龙王帽的水分特征和生长规律。主要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综合分析龙王帽、一窝蜂、白玉扁和优一4个仁用杏品种的树势、物候期、产量、杏仁品质和抗冻性后认为,优一和一窝蜂抗性强、丰产性能好、出仁率较高、杏仁品质较好,其中又以优一表现最好,适于在陕北黄土丘陵区大面积推广。(2)在陕北黄土丘陵区,生长于阳坡和半阳坡的仁用杏树的物候期较半阴坡和阴坡早5~7 d,更易遭受晚霜危害,因此建园地应选择半阴坡或阴坡。对龙王帽、一窝蜂和优一3个仁用杏品种光响应曲线的测定结果表明,其光饱和点分别为600,600和400μmol/(m2·s),远低于扁桃和桃的1 714和1 479μmol/(m2·s),这可能就是仁用杏在半阴坡和阴坡的生长与结果状况优于阳坡和半阳坡的内在原因之一。(3)龙王帽、一窝蜂和优一的气孔导度(Gs)日变化趋势与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Pn的变化主要受气孔因素的影响,非气孔因素起次要作用。综合分析3个仁用杏品种的日均Pn和蒸腾速率(Tr)可知,一窝蜂和龙王帽相较而言属高光合、强蒸腾品种,优一属弱蒸腾、低光合品种。可见,一窝蜂和龙王帽适宜栽植在水分和光照条件较好的地方,而优一则可在光照和水分条件稍差的地方生长。(4)在沙盖黄土和黄绵土上,龙王帽叶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饱和亏和叶组织密度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趋势均表明,仁用杏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随土壤水分下降,黄绵土上的仁用杏累计失水率下降幅度较沙盖黄土大,表明生长在黄绵土上的仁用杏对干旱的适应能力更强。(5)对龙王帽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测算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仁用杏明显存在过量蒸腾的浪费现象,而土壤适度干旱能显着提高仁用杏的水分利用率。(6)龙王帽的地径、枝长、根重、茎重和生物量随土壤水分减少而减小,其在黄绵土上的生长量明显高于沙盖黄土上,要获得较大的生物量,土壤含水率不应低于52%θf。
高清华[6](2004)在《油、蟠桃设施栽培关键技术及其生理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树势调控,改善设施内的光照通风条件,协调树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平衡,这是设施果树优质高产稳产的关键。限根栽培和应用PP333控冠在平衡树势、协调果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中起关键作用,对限根和PP333控冠技术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以一、二年生玉露蟠桃(Prunus Persica Var. platycarpa)和油桃(Prunus Persica var. Nectarina)早红宝石、沪油018、沪油004幼树及7年生沪油004成龄树为试材。定植同时,作限根处理:定植穴直栽(容积0.21m3/株),编织袋限根(容积0.067m3/株,网孔小于1cm),竹筐限根(容积0.0567m3/株,网孔小于3cm),无纺布限根(规格0.5kg/m2,厚0.20mm,容积折算合计0.5m3/株)。果树生长季节不同浓度PP333控冠处理,浓度范围0~1500mg/l。完全随机区组,每区组重复30次。研究结果如下: 1 不同油桃品种对限根处理的敏感程度沪油018>早红宝石>沪油004,早红宝石、沪油004采用编织袋限根对果树生长发育比较有利,而沪油018以竹筐限根更为合适;不同限根处理对同一品种的生长和结果调控作用明显不同,以早红宝石为例编织袋限根效果最明显,幼树形成各类结果枝数及其所占总枝数的百分率均比竹筐限根提高,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编织袋限根对果枝形成的促进效应最明显,总花芽数/总枝数、当年生枝土形成花芽数/叶芽数最多,对幼树枝条生长(伸长和加粗)抑制作用最明显。限根能够改良树冠内叶片的水平分布、叶倾角,降低光在冠层内的损失。限根对幼树当年生枝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叶干重的变化动态有明显影响。不同限根处理沪油004幼树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现为双峰曲线,竹筐限根峰值出现比其它处理提前一个多月。 2 限根对幼树光合特性的影响:限根后叶片Pn均随PPFD的增加而升高,但增加的幅度有很大差异;对照条件下,当PPFD达到800μmol.m-2.s-1时Pn的变化趋于平缓。而编织袋和竹筐限根处理的饱和光强分别为1200μmol.m-2.s-1和1600μmol.m-2.s-1。限根可以通过降低Tleaf而极明显地提高叶片WUE。 3 PP333处理后叶片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展叶后叶施PP333能增加比叶重、叶干重和叶片展开速率,PP333对不同品种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效应曲线明显不同。 4 油桃幼树叶片Pn的季节性变化呈双峰曲线,PP333累积施用浓度达到1500mg/l能明显提高生长后期叶片Pn,达到2000mg/l后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叶片Pn;750mg/l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浓度和对照,叶片Ci和Gs的季节变化曲线起伏不大呈现典型的双峰曲线,主峰出现在花后190d(9月),次峰在花后98d(6月)。不同浓度PP333处理后,幼树叶片PUE的季节变化均呈现单峰曲线,峰值在花后158d;叶片Tr明显高于对照,而WUE则低于对照;对Tleaf、Gs和VpdL的季节变化影响与对照差异不明显。 5 随着PP333浓度的增加,枝条营养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抑制作用持续1个月左右;PP333可明显提高中、长果枝的花芽密度和座果率,提高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蛋白和Vc含量;但游离总氨基酸含量低于对照,且随着施用浓度的递增游离总氨基酸含量递减。PP333处理能够改良树冠内叶片的水平分布、叶倾角,降低光在冠层内的损失,有利于提高果树群体光能利用率。油、蟠桃设施栽培关键技术及其生理基础研究6相同限根处理,不同浓度PP333处理对树高、冠幅和干粗的抑制作用明显;编织袋限根辅之以中等浓度PP 333控冠处理对冠幅和树高有明显影响.无纺布限根设施栽培中,随着PP 333浓度的递增,幼树单株平均果实数、产量和平均亩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幼树的果枝率增加,枝条节间长缩短.限根与PP333控冠处理对不同品种座果的影响沪油0 04>沪油018>早红宝石.产曰民同时以较低浓度PP333处理,可以增加树冠LAI、MF认、TDP、Tr和K,降低光在冠层内的损失.70一75om留l范围内,叶片L场人、Chla、Chlb、C址(a+b)随PP33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1 00omg/l时Chia、Chib、Chi(a+b)则随Pp333施用浓度的递增而持续下降,但chi(的)的比值略有回升.限根与PP333以soom幼叶面喷施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明显提高。500一1 25om幼浓度范围内,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随PP333浓度递增而增加。
周怀军,宋小双,张元慧,赵阿曼,刘从霞[7](2001)在《设施栽培条件下大石早生李授粉树配置距离初步研究》文中认为以日光温室内栽植的 4a生大石早生李为试材 ,分析了大石早生李结实能力与枝径、冠径、干径、树高、分枝数、离授粉树的距离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授粉树距离是影响结果数量的主要因素。根据回归方程可得出授粉品种配置的最佳距离。为大石早生李保护地栽培授粉品种的配置提供了参考依据
陆婷[8](2000)在《巴旦杏成花生物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旦杏(学名扁桃,Amygdalus communis L.),属蔷薇科李亚科桃属植物,1999年至2000年春季我们对巴旦杏成花生物学的一些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以及同一品种的不同枝梢上的花芽生理分化时期不一致,选择适当的时期,喷施GA3和摘叶均能抑制花芽形成。2)巴旦杏花芽形态分化可分为6个时期:分化前期、分化初期、花萼分化期、花瓣分化期、雄蕊分化期和雌蕊分化期。3)“双果”、“纸皮”、“麻壳”、“鹰咀”、“双软”五个品种花期相遇,可搭配栽植。“双果”、“纸皮”花粉量大,败育率低,萌发率高,是优良的授粉树品种。4)“麻壳”是自交不亲和品种,“双果”、“纸皮”是部分自交亲和品种,“鹰咀”是自交亲和品种。5)冬季休眠期,花芽内部仍在进行小孢子及雄配子体的分化,其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类型,小孢子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类型为同时型。雌性孢原在翌年花芽萌动时出现,开花时胚囊尚未发育成熟。雌配子体发育类型为蓼型。雌雄蕊存在明显异熟现象。6)巴旦杏败育花的形成与树势强弱密切相关,良好的树体营养条件是丰产的前提。7)花期放蜂和人工辅助授粉可显着提高座果率。本试验结果可为巴旦杏栽培管理中的花芽形成控制、负载量调控、乃至提高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二、设施栽培条件下大石早生李授粉树配置距离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施栽培条件下大石早生李授粉树配置距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李(论文提纲范文)
1 李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 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与收集 |
1.2 种间的系统关系及物种形成 |
1.3 中国李栽培品种群的形成与演化 |
1.4 种质资源的评价与优异种质筛选 |
2 李性状遗传规律与育种研究 |
2.1 重要性状遗传规律 |
2.2 育种研究 |
3 李的花芽分化与授粉生物学 |
3.1 花芽分化的特点 |
3.2 开花授粉和结实性 |
4 李的栽培生理研究 |
4.1 光合生理 |
4.2 果实品质形成 |
4.3 逆境生理 |
5 采后贮藏与加工 |
5.1 贮藏技术 |
5.2 加工技术 |
6 研究展望 |
(2)负载量对杏李‘味帝’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3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杏李的研究进展 |
1.2.2 果树负载量研究进展 |
1.2.3 负载量对产量和果实大小分布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
1.2.4 果实甜酸风味的研究进展 |
1.2.5 果实香气的研究进展 |
1.2.6 抗氧化能力的研究进展以及负载量对果实抗氧化能力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与材料 |
2.2 方法 |
2.2.1 不同负载水平的处理方法 |
2.2.2 采样方法 |
2.2.3 测定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负载量对果实产量和果实大小分布的影响 |
3.2 负载量调控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
3.3 负载量对果实风味的影响 |
3.3.1 负载量对糖酸组分的影响 |
3.3.2 糖酸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3 负载量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3.4 负载量对果实甜酸风味的影响 |
3.3.5 糖酸组分与甜酸风味之间的回归分析 |
3.3.6 负载量对‘味帝’果实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
3.3.7 负载量对‘味帝’果实中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负载量对产量和果实大小分布的影响 |
4.2.2 负载量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
4.2.3 负载量对果实甜酸风味的影响 |
4.2.4 负载量对果实中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3 展望 |
4.3.1 特色与创新 |
4.3.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
致谢 |
(3)野生欧洲李自然生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野生欧洲李的相关研究 |
1.2 果树有性繁殖研究 |
1.3 果树无性繁殖研究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野生欧洲李有性生殖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野生欧洲李无性生殖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4.1 果枝类型及形成规律与结果的关系 |
4.2 花部特征与授粉受精的关系 |
4.3 种子特性与繁殖的关系 |
4.4 根蘖发生分布规律与繁殖的关系 |
4.5 结论 |
附录:图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设施果树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果树设施栽培现状 |
1.1.1 世界果树设施栽培现状 |
1.1.2 我国古代设施栽培历史 |
1.1.3 中国果树设施栽培现状 |
1.2 果树低温需求量研究进展 |
1.2.1 诱导芽休眠的因素 |
1.2.2 果实成熟早晚与需冷量的关系 |
1.2.3 低温对休眠解除的影响 |
1.2.4 中温对休眠解除的影响 |
1.2.5 高温热激对休眠解除的影响 |
1.2.6 变温对休眠解除的影响 |
1.3 国内外果树光合作用研究概述 |
1.3.1 设施桃光合特性研究 |
1.3.2 设施杏光合特性研究 |
1.3.3 设施李子光合特性研究 |
1.3.4 设施葡萄光合特性研究 |
1.3.5 设施樱桃光合特性研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设施果树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
1.4.2 亟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 |
1.4.3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果树低温需求量的研究 |
2.1.1 花枝采集 |
2.1.2 花枝水培 |
2.1.3 萌芽率统计 |
2.1.4 自然休眠结束期确定及需冷量确定 |
2.2 设施果树光合特性研究 |
2.2.1 杏 |
2.2.2 葡萄 |
2.2.3 大樱桃 |
2.2.4 李子 |
2.2.5 桃 |
2.2.6 数据计算 |
2.3 杏树保护地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
2.3.1 编制原则 |
2.3.2 编制过程 |
2.3.3 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内容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果树低温需求量的研究 |
3.1.1 杏需冷量测算 |
3.1.2 大樱桃休眠期确定 |
3.2 设施果树光合特性研究 |
3.2.1 杏光合特性 |
3.2.2 葡萄光合特性 |
3.2.3 李子光合特性 |
3.2.4 樱桃光合特性 |
3.2.5 桃光合特性 |
3.2.6 光合速率日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3.2.7 小结 |
3.3 杏树保护地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
3.3.1 范围 |
3.3.2 术语和定义 |
3.3.3 保护地选择 |
3.3.4 设施的建造 |
3.3.5 杏树栽植 |
3.3.6 现有杏园保护地利用 |
3.3.7 扣棚时间与人工预冷技术 |
3.3.8 杏树管理 |
3.3.9 杏树大棚微环境调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5)陕北黄土丘陵区仁用杏良种选择及其光合特性与水分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仁用杏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及其他用途 |
1.2 仁用杏的国内外市场发展前景 |
1.3 仁用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1.4 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
1.4.1 苗木繁育 |
1.4.1.1 砧木的选择 |
1.4.1.2 优良嫁接品种的选择 |
1.4.1.3 嫁接方法与嫁接时间的确定 |
1.4.2 丰产园的建立与经营管理 |
1.4.2.1 园址选择 |
1.4.2.2 整地与定植 |
(1) 营造仁用杏园的主要方法 |
(2) 整地方式 |
(3) 定植方式 |
(4) 栽植密度 |
(5) 授粉树的选择与配置 |
1.4.2.3 土肥水管理 |
(1) 土壤管理 |
(2) 施肥 |
(3) 水分管理 |
1.4.2.4 整形与修剪 |
1.4.2.5 防霜保果 |
1.4.2.6 病虫害防治 |
1.5 仁用杏抗寒与抗旱机理研究现状 |
1.5.1 仁用杏的抗寒机理 |
1.5.1.1 冰核细菌与仁用杏抗寒性的关系 |
1.5.1.2 铜、锌元素与仁用杏抗寒性的关系 |
1.5.1.3 有关仁用杏抗寒性的其他研究成果 |
1.5.2 仁用杏的抗旱机理 |
1.5.2.1 甜菜碱对仁用杏抗旱性的影响 |
1.5.2.2 天然芸苔素内脂对仁用杏抗旱性的影响 |
1.5.2.3 施肥对仁用杏抗旱性的影响 |
1.6 陕北仁用杏发展与研究现状 |
1.6.1 陕北仁用杏发展现状 |
1.6.1.1 陕北仁用杏的面积与分布 |
1.6.1.2 陕北仁用杏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1.6.1.3 陕北发展仁用杏的不同观点 |
1.6.2 陕北仁用杏研究现状 |
1.6.3 今后研究重点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仁用杏优良品种选择研究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研究内容及其观测方法 |
2.1.3.1 生长情况调查 |
2.1.3.2 物候观察 |
2.1.3.3 产量及杏仁品质调查 |
2.1.3.4 抗冻性观测 |
2.2 坡向对仁用杏结果与产量的影响研究 |
2.2.1 试验地概况 |
2.2.2 试验材料 |
2.2.3 试验方法 |
2.3 仁用杏光合特性研究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2.4 仁用杏水分生理研究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方法 |
2.4.2.1 试验设计 |
2.4.2.2 测定方法 |
2.3.2.3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仁用杏良种选择研究结果 |
3.1.1 不同仁用杏品种的年生长量调查结果 |
3.1.2 不同仁用杏品种的物候调查结果 |
3.1.3 不同仁用杏品种的单株产量与杏仁品质 |
3.1.4 不同仁用杏品种的抗冻性调查结果 |
3.2 坡向对仁用杏结果与产量的影响 |
3.3 不同仁用杏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 |
3.3.1 3个仁用杏品种的光响应曲线 |
3.3.2 3个仁用杏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 |
3.3.3 3个仁用杏品种的蒸腾速率(Tr)日变化 |
3.3.4 3个仁用杏品种的气孔导度(Gs)日变化 |
3.3.5 3个仁用杏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WUE)比较 |
3.4 仁用杏水分生理研究 |
3.4.1 土壤水分对仁用杏水分特征的影响 |
3.4.1.1 对仁用杏叶水势、叶相对含水率、饱和亏和组织密度的影响 |
3.4.1.2 对仁用杏叶片保水力的影响 |
3.4.2 土壤水分对仁用杏单株耗水量的影响 |
3.4.2.1 每5 d的耗水量变化 |
3.4.2.2 月耗水量变化 |
3.4.2.3 总耗水量的变化 |
3.4.3 土壤水分对仁用杏生长特征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4个仁用杏品种在黄土丘陵区的生长表现 |
4.2 坡向对仁用杏结果与产量的影响 |
4.3 3个仁用杏品种的光合特性 |
4.4 仁用杏水分生理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油、蟠桃设施栽培关键技术及其生理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与符号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国内外果树设施栽培研究现状 |
2 果树设施栽培的环境调控技术研究 |
3 设施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 |
3.1 树势调控技术 |
3.2 高密度栽植,用合理的整形修剪方法,经济高效地利用设施内的空间 |
3.3 花果管理 |
3.4 应用合理配套的土肥水综合管理措施 |
3.5 果树设施促成早熟栽培技术 |
4 果树设施栽培生理基础的研究 |
4.1 低温反应规律及其利用 |
4.2 果树设施栽培光合生理的研究 |
4.3 果树控冠生理的研究 |
4.4 果树控根生理的研究 |
4.5 果树设施栽培生理的研究 |
5 果树设旖栽培存在的问题 |
6 果树设施栽培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
6.1 设施材料的选择,总体成本降低 |
6.2 设施内数字相机的应用 |
6.3 果树设施栽培今后的研究热点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一章 油、蟠桃设施栽培条件下限根处理的生物学效应及其生理生态学基础 |
第一节 设施栽培中限根对油桃幼树生长和结果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限根方式对早红宝石油桃成花和结果枝形成的影响 |
2.2 不同限根处理对油桃幼树树体生长的影响 |
2.3 不同限根方式对早红宝石油桃当年生枝条生长的影响 |
2.4 不同限根方式对油桃幼树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形指数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节 设施栽培中限根对油桃不同品种幼树生长结果的效应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限根对油桃不同品种幼树树体生长的影响 |
2.2 限根对不同油桃品种幼树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形指数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节 设施栽培条件下限根对沪油018幼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干重变化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限根方式对沪油018幼树当年生枝条上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 不同限根方式对沪油018幼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2.3 不同限根方式对沪油018幼树比叶重变化的影响 |
2.4 限根方式对沪油018幼树叶片干重含水量变化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节 设施栽培中限根对油桃幼树冠层结构、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季节变化和叶干重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设施限根栽培对油桃幼树冠层指数的影响 |
2.2 设施栽培下限根对油桃幼树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季节变化的影响 |
2.3 限根对不同油桃品种幼树比叶重、叶干重变化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五节 设施栽培中限根对特种桃幼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沪油004幼树设施限根栽培中光合特性对光强的响应 |
2.2 设施栽培中限根对沪油004幼树光合特性的季节变化的影响 |
2.3 限根栽培中不同天气沪油004幼树光合特性的日变化 |
2.4 设施内外沪油004成龄大树光合特性对光强的响应 |
2.5 设施栽培中限根对玉露蟠桃幼树光合特性季节变化的影响 |
2.6 设施限根栽培中沪油004幼树叶片叶绿素(Chl)含量的季节变化 |
3 讨论 |
第六节 限根对油桃幼树叶片中可溶性糖变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限根对早红宝石幼树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季节变化的影响 |
2.2 限根对沪油004幼树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季节变化的影响 |
2.3 限根对沪油018幼树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季节变化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章 油、蟠桃设施栽培条件下多效唑的控冠效应及其生理生态学基础 |
第一节 设施栽培中多效唑对油桃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P333处理对设施条件下沪油004叶片叶绿素(Chl)含量变化的影响 |
2.2 PP333处理对设施栽培条件下油桃幼树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2.3 PP333处理对设施栽培下油桃幼树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节 设施栽培中多效唑对油桃树冠的调控效应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P333处理对油桃不同品种幼树冠层结构的影响 |
2.2 设施限根(竹筐)栽培中PP333对沪油004幼树的控冠效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设施栽培中多效唑处理对油桃幼树生长、结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P333处理对沪油004幼树当年生枝条生长的影响 |
2.2 设施栽培中PP333处理对油桃成花和结果的影响 |
2.3 PP333处理对沪油004幼树果实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节 设施栽培中多效唑对油桃幼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P333处理后油桃叶片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 |
2.2 PP333处理后与油桃叶片光合作用相关的生理因子的季节变化 |
2.3 PP333处理后油桃叶片的光能利用和水分利用状况的季节变化 |
3 讨论 |
第三章 油、蟠桃设施栽培中限根与多效唑处理对幼树生长发育的效应及其生理基础 |
第一节 设施栽培中限根与PP333处理对沪油004幼树树冠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限根与PP333处理对沪油004幼树树体生长参数的影响 |
2.2 无纺布限根与PP333处理对沪油004树体生长参数的影响 |
2.3 无纺布限根与PP333处理对沪油004冠层指数变化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节 设施栽培中限根与PP333处理对沪油004幼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累积及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限根控冠对油桃幼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2.2 限根控冠对油桃幼树单位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 限根控冠对油桃幼树叶片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2.4 限根与PP333处理对油桃幼树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节 设施栽培中限根与PP333处理对幼树结果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限根控冠处理对早红宝石幼树结果的影响 |
2.2 限根与PP333处理对油桃不同品种幼树结果的影响 |
2.3 限根与PP333控冠处理对早红宝石幼树果实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设施栽培条件下大石早生李授粉树配置距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影响结果数量的因素分析 |
2.2 树势指标对结果数量的影响 |
2.3 距离、枝径、树势指标对结果数量的影响 |
2.4 结果数量与其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8)巴旦杏成花生物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 言 |
文献综述 |
正 文 |
1 材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
2.1 巴旦杏花芽生理分化的研究 |
2.1.1 赤霉素(GA_3)对花密度的影响 |
2.1.2 摘叶对巴旦杏花密度的影响 |
2.1.3 讨论 |
2.2 巴旦杏花芽形态分化的研究 |
2.2.1 巴旦杏花芽分化各阶段的形态特征 |
2.2.2 巴旦杏花芽形态分化进程 |
2.2.3 不同品种花芽形态分化的比较 |
2.2.4 讨论 |
2.3 大、小孢子及雌、雄配子体发生节律及细胞学研究 |
2.3.1 小孢子的发生 |
2.3.2 雄配子体的发育 |
2.3.3 花药壁的发育 |
2.3.4 巴旦杏小孢子及雄配子体发育和绒毡层细胞发育的相互关系 |
2.3.5 大孢子发生与雌配子体发育 |
2.3.6 讨论 |
2.4 授粉生物学研究 |
2.4.1 开花物候期的观察 |
2.4.2 人工辅助授粉试验 |
2.4.3 自花受粉试验 |
2.4.4 人工养蜂对座果的影响 |
2.4.5 蜜蜂传粉距离 |
2.4.6 花粉检测 |
2.4.7 讨论 |
2.5 树势与成花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2.5.1 树势调查 |
2.5.2 成花质量的对比调查 |
2.5.3 讨论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四、设施栽培条件下大石早生李授粉树配置距离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李[J]. 刘威生,章秋平,马小雪,张玉萍,刘家成,张玉君,刘硕,刘宁,徐铭. 果树学报, 2019(10)
- [2]负载量对杏李‘味帝’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D]. 李泰山.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02)
- [3]野生欧洲李自然生殖特性研究[D]. 邱晨.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4]设施果树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冯殿齐.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3)
- [5]陕北黄土丘陵区仁用杏良种选择及其光合特性与水分生理研究[D]. 窦春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6]油、蟠桃设施栽培关键技术及其生理基础研究[D]. 高清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4)
- [7]设施栽培条件下大石早生李授粉树配置距离初步研究[J]. 周怀军,宋小双,张元慧,赵阿曼,刘从霞. 河北林果研究, 2001(04)
- [8]巴旦杏成花生物学的研究[D]. 陆婷. 新疆农业大学,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