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一、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陈晨,王福华,郭靖涛,周江,罗东雷,代燕燕[1](2021)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研究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世界范围内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尽早恢复心肌再灌注在急性STEMI患者救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恢复心肌再灌注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溶栓治疗和急诊介入治疗(PPCI),急诊介入治疗是目前急性STEMI患者最优的治疗手段,普遍采用的急诊介入治疗,虽然明显改善了STEMI的预后,但是选择药物溶栓策略,还是急诊介入治疗策略的争论仍在继续。检索近些年的文献显示溶栓与介入治疗(PCI)相结合,即药物介入策略,临床疗效不劣于急诊介入治疗,部分文献显示先溶栓后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有下降的趋势。药物溶栓治疗,对于急性STEMI患者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两种手段联合用于STEMI患者治疗,优势互补,或可发挥最佳的临床效果,本文就目前急性STEMI药物溶栓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张优,王山,高传玉,刘馨允,程倩倩,张军慧,齐大屯,王宪沛,朱中玉,李牧蔚,胡大一[2](2021)在《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EMI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河南STEMI注册登记研究在河南省66家医院总共入选的5 479例STEMI患者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接受溶栓药物情况,分为尿激酶原组(n=638)和瑞替普酶组(n=702)。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危险因素、既往病史、入院时信息、院内治疗情况等。比较两组临床再通率、住院病死率、住院死亡或放弃治疗、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死亡或放弃治疗、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缺血性卒中)和溶栓后出血情况。出血采用欧美出血学术研究会(BARC)制定的出血分级。结果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两组STEMI患者的年龄分别为61.8(53.2,69.0)和62.6(52.1,69.8)岁,女性分别占23%(147/638)和25.1%(176/7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两组患者的临床再通率相似[82.1%(524/638)比84.9%(596/702),P=0.172],两组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分别为194.5(135.0,290.0)min和190.0(126.0,292.0)min,溶通的时间分别为95.0(67.5,120.0)min和95.0(71.0,119.0)min。两组以上时间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尿激酶原组和瑞替普酶组的住院病死率[5.5%(35/638)比5.1%(36/702),P=0.770],住院死亡或放弃治疗的比例[8.9%(57/638)比7.7%(54/702),P=0.410],住院MACCE的发生率[13.0%(83/638)比10.4%(73/702),P=0.137]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瑞替普酶组溶栓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尿激酶原组[7.8%(55/702)比3.8%(24/638),P=0.002]。进一步分析发现,瑞替普酶组口腔出血和BARC 1~2级出血的比例较尿激酶原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两组脑出血的发生率相似[0.6%(4/638)比0.4%(3/702),P=0.715]。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调整基线资料后,两组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的比较结果与调整前一致。对于住院病死率、住院死亡或放弃治疗和住院MACCE,在调整基线资料的基础上加溶栓后出血事件,两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两种溶栓药物治疗STEMI的临床疗效相似。安全性方面,脑出血的发生率相似。虽然,瑞替普酶BARC 1~2级出血和口腔出血的发生率高于尿激酶原,但不影响住院结局。

李雨彤,高恒波,姚冬奇,肖浩,董艳玲,吕宝谱,刘亮,陈慧,孙艺青,田英平[3](2021)在《河北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急诊医疗服务系统现状分析及对治疗和预后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河北省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使用急诊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EMS)现状及其对患者急性期治疗和近、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河北省主要三级及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二级医院在2016年1至12月期间住院的AMI患者。根据其不同就诊方式分为EMS组和自行就诊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到就诊时间、治疗方法、院内病死率及3年病死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纳入2 961例患者,采用EMS方式就诊患者占33.13%,自行就诊患者占66.87%。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以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更倾向于选择EMS方式就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EMS组患者更倾向于前往三级医院就诊(88.58%vs 85.76%,P=0.033)。EMS组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明显短于自行就诊组患者(160 minvs 185 min,P<0.01),且EMS组从症状发作到就诊时间在<3 h及3~6 h时间段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自行就诊组(55.76%vs 49.14%,21.41%vs 19.09%,P<0.01)。相比自行就诊组,EMS组患者有更高的再灌注治疗率(67.48%vs 61.67%,P=0.002)。EMS组患者的急性期院内病死率较高(7.03%vs 4.44%,P=0.003),但其3年病死率低于自行就诊组(17.31%vs 20.77%,P<0.05)。结论 EMS能够缩短AMI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增加患者再灌注治疗率,并且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孙杏梅[4](2021)在《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在基层医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在基层医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为基层医院STEMI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方法将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实施前(2016年1月—2018年1月)救治的29例患者为对照组,将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实施后(2018年2月—2020年1月)救治的35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急救时间及溶栓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患者接诊到院时间、院内急救时间、溶栓等待时间及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溶栓开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时间窗内患者例数所占比为74.29%,溶栓成功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41.38%、51.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可明显缩短基层医院对STEMI患者的院前及院内急救时间,提高溶栓成功率,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石梦然[5](2021)在《总缺血时间对STEMI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影响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进入了轻度老龄化社会。目前影响老年人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排在前列的疾病当属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并且有逐步年轻化的趋势。研究表明,梗死动脉缺血再灌注治疗时间与STEMI患者的长短期预后密切联系,伴随总缺血时间(total ischemic time,TIT)的延长,STEMI患者的年病死率将逐步升高。因此,缩短TIT、快速及时的再灌注治疗能够有效保护心肌避免长期缺血损害,进而降低STEMI患者严重不良预后。为缩短TIT,经过10余年国内外研究探索,逐渐形成了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能提高AMI患者的早期确诊率,减少其因诊断、转运等因素导致的延误,能显着缩短首诊于下级无PCI能力医院患者闭塞动脉的再灌注时间,降低其短期死亡率及改善长期预后。目的:本研究为探讨TIT对STEMI患者PCI术后的影响及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且满足入选标准的STEMI患者500例。根据不同来院方式分为基层转入组、“120”送入组、自行来院组。基层转入组再根据有无与我院建立区域协同救治协作,分为协作组(A组)与非协作组(B组)。主要记录并分析不同分组的总缺血时间,肌钙蛋白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入院时的Killip分级、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出院后通过随访门诊及有无再住院记录等方式随访。通过以上数据统计其院内及1年后病死率;1年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TEMI患者PCI术后1年病死率的影响因素。结果:1.与自行来院组(263.22±185.35min)相比,120送入组(196.67±150.66min)患者的TIT明显缩短(P=0.002);与自行来院组(75.32±13.43min)相比,120送入组(65.43±9.62min)患者的D-to-W时间明显缩短(P<0.01)。基层转入组中,与B组(413.23±315.02min)相比,A组(257.85±136.80min)患者的TIT明显缩短(P<0.01);与B组(88.67±20.28min)相比,A组(76.49±15.74min)患者的D-to-W时间明显缩短(P<0.01);2.与自行来院组相比,120送入组患者院内病死率[1%(1/100)比6.8%(17/250),P=0.02]、术后1年病死率[1.01%(1/99)比6.52%(15/230),P=0.04]、术后1年MACE发生率[12.1%(12/99)比22.6%(52/230),P=0.02]均降低;基层转入组中,与B组相比,A组患者术后院内病死率[2.86%(2/70)比11.25%(9/80),P=0.03]、1年病死率[3.125%(2/64)比13.3%(8/60),P=0.03]、术后1年MACE发生率[18.75%(12/64)比35%(21/60),P=0.04]均降低;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T>180 min(OR 5.335,95%CI1.257~22.648,P=0.023)、术前Killip分级≥Ⅱ级(OR 4.147,95%CI 1.083~15.878,P=0.038)、多支血管病变(OR 7.597,95%CI 1.321~43.684,P=0.023)、CTn I峰值(OR 1.076,95%CI 1.025~1.130,P=0.003)及CKMB峰值(OR 0.990,95%CI 0.984~0.995,P<0.01)均是STEMI患者PCI术后1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TIT越短,STEMI患者心功能越好,病死率及MACE发生率越低;2.STEMI患者发病后及时呼叫120,在适当情况下绕行非PCI医院、急诊科和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Care Unit,CCU),能最大限度缩短TIT。3.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缩短TIT,有效提高区域内STEMI救治水平。

蒋飞[6](2021)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自发再灌注因素分析及对预后影响》文中指出背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成为危害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有效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最大程度保护心肌功能。急诊冠脉造影时,部分STEMI患者IRA出现自发再灌注(SR)。自发再灌注能提高PCI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改善预后。国内外已有自发再灌注影响因素的报道,但研究结果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探讨急性STEMI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灌注因素,评价自发再灌注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9月发病12 h内并直接行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288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自发再灌注组(SR组,TIMI血流2、3级,70例)和非自发再灌注组(对照组,TIMI血流0、1级,218例),分析两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影像资料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果SR组多为年轻患者,梗死前心绞痛、长期使用他汀比例较高,入院时血压较高,发病到就诊时间较短(P<0.05)。SR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比值(NAP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血肌酐、血尿酸、CK-MB与c Tn I峰值低于对照组(P<0.05);SR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SR组多为前壁心梗、IRA为LAD比例较高,且多为单支病变,侧枝循环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SR组平均住院时间较短,住院期间及术后6个月MACE发生率较低,左心功能较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PR、PLR、MHR、梗死部位、D-二聚体与SR独立相关(P<0.05)。对研究较少的三项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显示:PLR、NAPR、MHR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95%CI=0.699,0.825)、0.749(95%CI=0.689,0.809)、0.63(95%CI=0.554,0.707),P<0.05。其中PLR、NAPR预测价值较好,诊断截断值分别为:89.21、1.56,敏感度分别为:80%、74.3%,特异度分别为:63.8%、66.5%。结论急性STEMI自发再灌注与多因素有关,有些因素是可控的,如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缩短发病到就诊时间,可提高自发再灌注率,改善患者预后。

战洋[7](2021)在《尿激酶原溶栓术后联合半量替罗非班对急性STEMI多支病变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尿激酶原溶栓术后联合半量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多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方法:入选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61例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为STEMI多支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在发病6小时内接受尿激酶原溶栓并且在发病24h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尿激酶原50mg溶栓治疗,将入选患者按是否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分为研究组(36例),对照组(25例)。研究组均为在获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给予负荷量盐酸替罗非班12.5μg/kg于3min内静脉推注,后以0.075μg/(kg.min)维持泵点24-36h,观察组则不给予替罗非班泵点。两组基础用药:普通肝素泵点,维持24h左右,根据ACT调整用量(维持ACT在250-300秒),停用普通肝素后应用低分子肝素70-80iu/Kg皮下注射2/日,其它基础口服用药包括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antiplatelet therapy,DAPT)、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硝酸酯类等。收集两组住院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血压、心率、心肌损伤标志物、冠心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病史等),并观察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情况、心肌灌注情况(TIMI血流分级、CTFC、TMPG)、心功能情况、心肌梗死面积情况、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个月的心功能情况、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发生率(主要包括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等)。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25.0统计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计入选病例61例,其中研究组36例,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性别、体重、年龄、基础用药、合并基础疾病、心功能Killip分级、血红蛋白及血肌酐水平、CRUSADE评分及GRACE评分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all P>0.05)。两组患者在梗死相关血管(IRA)分布、梗死部位及SYNTAX评分均无明显差异(all 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TIMI血流分级状态及TMPG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栓负荷积分(3.0(2,4.5)vs.4(3,5),P<0.05)明显降低。两组术后TIMI 3级血流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术后TMPG 3级比例(86.1%vs.64%,P=0.043)明显高于对照组,CTFC计数(23.93±3.20 vs.27.20±6.02,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发生无复流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支架长度、支架直径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患者术后1天及术后1个月的LVEF、LVEDD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oth 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LVEF较对照组有改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CK-MB及c Tn I峰值均明显降低(207.19±99.137 vs.271.84±148.418,78.5(67.25,88)vs.93(79.35,98.5),both P<0.05)。两组均无TIMI严重出血发生,研究组小出血、微出血、前臂肿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MACEs发生率均无显着差异(all P>0.05)。结论:尿激酶原溶栓术后联合半量替罗非班治疗STEMI多支病变患者可减轻冠脉血栓负荷,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再灌注水平,对短期预后显示出有改善趋势,且不明显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及MACEs事件发生率。

李萍[8](2021)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STEMI患者转运行PPCI救治效率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在胸痛中心基础上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前、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诊疗情况,研究具有昆明地区特色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首诊于未具备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能力医院的STEMI患者转运至我院急诊行PPCI治疗的救治效率及短期预后的影响,了解我院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下一步不断优化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通过回顾性收集分析自2017年05月01日至2020年05月31日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收治的首诊于与我院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非PCI医院,经转诊至我院行急诊PPCI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STEMI患者302例。根据我院建立胸痛中心的时间及胸痛中心认证通过的时间分为三组:胸痛区域协同体系建立前(A组)86例、运作前期(B1组)75例、运作后期(B2组)141例。收集并分析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心脏彩超、PCI手术相关情况、相关救治时间节点、住院期间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社会经济效益指标、院内病死率等相关数据,并结合住院期间情况及电话随访、门诊复查、再住院等方式随访记录患者术后30天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1、S2B时间、S2FMC时间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STEMI 患者的 FMC2B、D2B、DIDO、FMC-DAPT、FMC-ECG 时间进行总体比较,各时间节点较前缩短显着,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FMC2B、D2B时间在CPC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认证过程中仍持续缩短(PB1-B2<0.05);FMC2B≤120min 达标率 A、B1、B2 组分别为(18.60%、57.33%、76.60%)、D2B≤90min 达标率 A、B1、B2 组分别为(68.60%、94.67%、97.16%),DIDO≤30min达标率A、B1、B2组分别为(6.98%、80.00%、83.69%),达标率均有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S2FMC 时间与 S2B 高度正相关[r=0.82,95%CI(0.71,0.91),P<0.001],FMC2B、D2B、DIDO 与 S2B 呈正相关[r=0.35,95%CI(0.14,0.53),P<0.001;r=0.32,95%CI(0.07,0.51),P<0.001;r=0.20,95%CI(0.08,0.32),P=0.001]。3、三组患者CTnI、NT-proBNP峰值均减低,术后TIMI血流2-3级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95),CTnI峰值在体系运作过程中持续降低(PB1-B2<0.001);LVEDD 缩小[A 组 46.40±2.88、B1 组 45.43±7.00,B2 组 44.52±3.57,P<0.05];院内病死率有下降趋势[A 组:5.81%,B1 组:5.33%,B2 组:4.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天MACE发生率[A组26.74%,B1组20.00%,B2组1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住院天数[A 组 7.98±2.57,B1 组 7.83±2.68,B2 组 7.20±2.18,P<0.05],住院费用[A 组 38571.33± 10390.52,B1 组 37650.53±10642.42,B2 组 35222.84± 7717.2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在认证过程中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明显(PB1-B2>0.05)。[结论]1、区域协同STEMI救治体系,可有效缩短FMC2B、D2B、DIDO、FMC-to-DAPT、FMC-to-ECG时间,明显增加FMC2B、D2B、DIDO达标率,提高STEMI患者的救治效率。2、区域协同STEMI救治体系,没有显着缩短S2B、S2FMC时间,需进一步完善救治体系,尽可能缩短院前延误,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3、区域协同STEMI救治体系,可减少STEMI患者MACE发生率,改善预后。4、区域协同STEMI救治体系,能减少STEMI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减轻患者负担、节约社会资源。

张伟杰[9](2020)在《不同再灌注方法对老年STEMI患者的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不同发病时间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直接PCI(PPCI)、静脉溶栓以及补救PCI治疗这几种不同再灌注治疗方法及不同发病时间接受再灌注治疗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近期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符合STEMI诊断标准并完成随访的1338例65岁~75岁(包括65岁)的老年患者。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患者的就诊时间的早晚及接受的再灌注方式的不同分组:A组即PPCI治疗(1109例),发病12h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B组为发病12h内接受静脉溶栓未接受补救PCI治疗的患者(184例),C组为发病12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和补救PCI治疗的患者(45例)。D组为发病3 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64例);E组为发病3h-12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165例)。补救PCI为发病12h内在外院或本院接受静脉溶栓,溶栓治疗后60-90分钟内仍有持续性逐渐加重的剧烈胸痛或持续性缺血ECG表现或者ST段抬高最大导联回落小于50%,或者提示血管再闭塞或再发心肌梗死的证据如ST段再次抬高,或者冠脉造影不符合冠脉再通标准的STEMI患者,在本中心行补救PCI治疗的STEMI患者。所有患者治疗方案均遵循STEMI治疗指南。随访指标:1338例患者均在出院后30 d、1年接受门诊或电话随访。比较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及住院和随访期间的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即MACE事件)和心脏彩超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133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1)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住院期间各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30天随访时,仅A组与B组、A组与E组在心力衰竭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间比较MACE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1年随访:A组心血管死亡率、心衰均低于B组、C组和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D组心血管死亡无统计学差异(P>0.05),余组间MACE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出院后30天及1年随访心脏彩超指标:A组、D组的LVEF、LVEDD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天、1年随访:两次随访A组LVEF均高于B组、C组和E组,A组LVEDD均低于B组、E组,A组LVEDD仅在1年随访时低于C组;两次随访D组LVEDD均低于E组,D组LVEF仅在1年随访时高于E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PCI是老年STEMI患者最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发病3 h内的老年STEMI患者,溶栓治疗的即刻效果及30 d和1年预后不劣于直接PCI。溶栓治疗在老年STEMI患者中是安全的,溶栓治疗并不是老年STEMI患者的治疗终点,溶栓后需要常规行CAG检查,了解患者冠脉血流恢复情况,必要时行补救PCI。

王召义[10](2020)在《对胸痛中心建设下STEMI管理的质量控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胸痛中心认证对STEMI患者救治效率的影响,同时为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下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且发病在12小时以内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280例。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认证日期2016年11月为分组时间点,将符合纳入标准的STEMI患者分为认证前组(n=104)和认证后组(n=176)。通过对一般基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等)、BNP、LEVF、入院途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冠脉造影结果、住院期间药物使用情况、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以及D2B、FMC2B、S2B等相关时间节点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入院方式及首次医疗接触方式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证后患者的S2FMC时间、S2B时间较认证前有所下降,ECG远程传输比例较认证前有所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证后患者的STEMI确诊至双抗药物服用时间、直达导管室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证后患者的FMC2ECG时间(Z=-5.631,P<0.001)、首份ECG确诊时间(Z=-3.562,P<0.001)、D2B时间(Z=-3.310,P=0.001)、FMC2B时间(Z=-2.124,P<0.005)、DIDO时间(Z=-2.421,P<0.005)、导管室激活时间(Z=-2.877,P<0.005)较认证前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居住地点、医保支付方式、住院期间药物使用情况、自动出院比例、检查检验指标、冠脉造影结果、MACE发生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证后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较认证前减少(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痛中心认证所推动的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能够较好的提高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的效率,缩短了患者的缺血再灌注时间,使更多的STEMI患者能够在指南推荐的时间内完成首次医疗接触后的早期诊疗工作,同时还能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二、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溶栓治疗概况
2 溶栓药物发展与应用现状
    2.1 溶栓药物
    2.2 药物选择与时机
    2.3 常用溶栓药物疗效评价
        2.3.1 UK与rt-PA、r-PA比较
        2.3.2 rt-PA全量与半量比较
        2.3.3 院前溶栓与院内溶栓比较
3 溶栓与PCI结合,即药物介入策略
    3.1 溶栓治疗、PPCI、药物介入策略早期研究状况分析
    3.2 药物介入策略新进荟萃分析结果

(4)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在基层医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溶栓时间窗内患者所占比例及溶栓成功率比较
3 讨论

(5)总缺血时间对STEMI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影响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1.TIT
    2.区域协同救治
    3.小结
二、资料与方法
    1.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2.方法
        2.1 PCI治疗方法
        2.2 资料搜集
        2.3 分组
        2.4 临床随访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1.基线资料
    2.生化指标及心肌梗死相关生物标志物等
    3.救治时间节点比较
    4.心功能及超声随访情况
    5.近期及远期预后
四、讨论
    1.总缺血时间与心肌梗死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
    2.STEMI患者救治时间分析
    3.TIT对患者心功能、病死率及MACE发生率影响的分析
    4.STEMI患者术后1年病死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5.基于总缺血时间探讨区域联合救治的临床意义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总缺血时间对STEMI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自发再灌注因素分析及对预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灌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尿激酶原溶栓术后联合半量替罗非班对急性STEMI多支病变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策略及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STEMI患者转运行PPCI救治效率及短期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不同再灌注方法对老年STEMI患者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不同再灌注方法对老年 STEMI 患者的疗效比较
    1.1 不同再灌注方式对老年STEMI患者的疗效比较
        1.1.1 对象和方法
        1.1.2 结果
    1.2 不同再灌注时间对老年STEMI患者的疗效比较
        1.2.1 对象和方法
        1.2.2 结果
2 讨论
结论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STEMI患者的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
致谢
个人简历

(10)对胸痛中心建设下STEMI管理的质量控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展望
6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研究新进展[J]. 陈晨,王福华,郭靖涛,周江,罗东雷,代燕燕. 临床荟萃, 2021(10)
  • [2]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EMI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 张优,王山,高传玉,刘馨允,程倩倩,张军慧,齐大屯,王宪沛,朱中玉,李牧蔚,胡大一.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09)
  • [3]河北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急诊医疗服务系统现状分析及对治疗和预后影响[J]. 李雨彤,高恒波,姚冬奇,肖浩,董艳玲,吕宝谱,刘亮,陈慧,孙艺青,田英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07)
  • [4]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在基层医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孙杏梅.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12)
  • [5]总缺血时间对STEMI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影响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临床意义[D]. 石梦然.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2)
  • [6]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自发再灌注因素分析及对预后影响[D]. 蒋飞.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尿激酶原溶栓术后联合半量替罗非班对急性STEMI多支病变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D]. 战洋.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STEMI患者转运行PPCI救治效率及短期预后的影响[D]. 李萍.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9]不同再灌注方法对老年STEMI患者的疗效比较[D]. 张伟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对胸痛中心建设下STEMI管理的质量控制分析[D]. 王召义.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  ;  ;  ;  

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