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肠炎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关系分析

轮状病毒肠炎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关系分析

一、轮状病毒性肠炎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关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素平[1](2020)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乳糖不耐受与肠炎转归的相关性及影响乳糖不耐受转归的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乳糖不耐受(LI)与肠炎转归的相关性,以及影响轮状病毒性肠炎并LI患儿LI转归的因素,选择我院收治的197例轮状病毒性肠炎婴幼儿,依据粪便还原糖检测结果分为LI组(98例)和非LI组(99例),除LI组接受去乳糖奶粉喂养,非LI组接受常规奶粉喂养外,其他治疗2组相同,比较2组患儿临床表现(发热、脱水、腹泻症状)及肠炎转归情况(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持续时间、腹泻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另外,将治疗后LI组患儿按照尿半糖试验结果分为LI康复组(58例)和LI未康复组(40例),比较2组患儿性别、年龄、喂养方式、腹泻持续时间、腹泻程度、肠外表现、肠道排毒情况之间的差异,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LI转归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1)LI组和非LI组发热、脱水发生率及腹泻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I组和非LI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持续时间、腹泻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LI康复组和LI未康复组之间患儿性别、年龄、喂养方式、肠外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泻持续时间、腹泻程度、肠道排毒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道排毒阳性是影响轮状病毒性肠炎并LI患儿LI转归的危险因素,P <0.05。结果表明,LI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转归影响较小,肠道排毒阳性是影响轮状病毒性肠炎致LI患儿LI转归的危险因素。

缪添义,周颖,阮晓宇[2](2019)在《乳糖酶改善轮状病毒性肠炎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乳糖酶改善轮状病毒性肠炎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台州市立医院与椒江区洪家卫生社区服务中心收治的8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继发乳糖不耐受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乙两组,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无乳糖饮食和乳糖酶,喂养2周,比较临床疗效、止泻时间和治疗4天后排便次数,并且观察不良反应和治疗依从性。结果甲组和乙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61%(31/41)和92.31%(36/3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P=0.04);治疗4天后乙组排便次数小于甲组(t=3.98,P<0.05),止泻时间亦短于甲组患儿(t=5.74,P<0.05);两组患儿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情况,亦无因口感或厌食而提前出组的病例。结论乳糖酶改善轮状病毒性肠炎继发乳糖不耐受的治疗效果优于无乳糖喂养,同时临床依从性高。

吴昱,岳彬,刘佳,马娜[3](2017)在《尿半乳糖测定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尿半乳糖测定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症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4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行尿半乳糖测定,对比分析不同年龄阶段患儿乳糖不耐症阳性率情况。结果:140例中,尿半乳糖测定阳性110例,继发乳糖不耐受发生率78.57%,不同年龄组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612个月患儿的阳性率高于1224个月组(P<0.05),其余各年龄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岁以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易发生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对患儿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早期行尿半乳糖测定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腹泻患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患儿的早日康复。

马晓菊,陈艺,李苑[4](2016)在《去乳糖饮食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以去乳糖饮食为主要措施对轮状病毒肠炎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以去乳糖饮食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追索已纳入的参考文献,对文献进行评价与资料提取,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检出的574篇文献中,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其中621例为干预组,615例为对照组。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呕吐消失时间(MD=-5.20,95%CI:-7.88-2.52)、止泻时间(MD=-1.08,95%CI:-1.50-0.67)、总体有效率(OR=3.85,95%CI:2.136.95)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去乳糖饮食治疗能有效减轻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的症状,促进其尽早康复,降低死亡风险。

夏永欣,李沫民[5](2016)在《南阳地区儿童乳糖不耐受情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南阳地区不同年龄腹泻儿童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感染性腹泻儿童468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该院行健康体检的非腹泻儿童285例为对照组。采用尿半乳糖氧化酶法测定两组儿童的乳糖不耐受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儿童乳糖不耐受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儿童中女性乳糖不耐受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儿童中不同性别间乳糖不耐受情况无差异(P>0.05)。研究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乳糖不耐受阳性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儿童中轮状病毒性肠炎引发的乳糖不耐受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腹泻特别是轮状病毒性肠炎易出现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江爱清[6](2014)在《益生菌辅助治疗婴幼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疗效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来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科就诊,并确诊为SLI的住院婴幼儿,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制剂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2016名门诊和住院急性腹泻婴幼儿,经饮奶处理后收集其尿液,采用北京中生金域诊断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尿半乳糖测定试剂盒进行尿半乳糖测定,对347例确诊为SLI的住院婴幼儿进行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将其分为治疗上添加益生菌组和未添加益生菌组;现回顾性分析347例病历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入选125例,治疗中添加益生菌制剂组为观察组(69例);未加用益生菌制剂组为对照组(56例),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一般情况和疾病的好转、转归情况及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学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一般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治疗前发病情况和伴随症状等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48小时后两组好转率、治疗72小时后两组治愈率比较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天、第5天大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两组比较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止泻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时间≤7天所占比率分别为:82.6%,76.8%,比较分析,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辅助治疗婴幼儿SLI效果显着,可明显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总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

顾冬云,陈志宏,黄蕴,赵映敏[7](2013)在《去乳糖饮食和口服葡萄糖酸锌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去乳糖饮食和口服葡萄糖酸锌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选择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89例,分为治疗组95例,对照组9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去乳糖饮食和口服葡萄糖酸锌;观察两组疗效,发病后3个月内随访患儿再次发生腹泻的情况。结果 189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继发性乳糖不耐受130例(68.78%);治疗72h后,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90.53%vs.21.28%)(P<0.05);出院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再次发生腹泻率较对照组低(6.32%vs.15.96%)(P<0.05)。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发生率高,加用去乳糖饮食和葡萄糖酸锌口服疗效显着。

周颖,马坚,张健[8](2013)在《尿半乳糖测定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症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尿半乳糖测定对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该院2011年11月到2012年5月间确诊的145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按年龄分组,进行尿半乳糖测定。结果 145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中,106例尿半乳糖测定阳性,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继发乳糖不耐受发生率高达73.1%。其中1~6月组患儿发生率为52.2%,7月至1岁组患儿发生率为76.9%,1岁至3岁组患儿发生率为78.6%。经统计学处理,各年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应及早测定尿半乳糖,以便及早诊断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并针对此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唐静[9](2013)在《双歧杆菌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双歧杆菌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80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大便中RV抗原检测均阳性。粪便中乳糖≥(++),pH<5.5为乳糖不耐受。对照组给予补液、口服蒙脱石散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腹泻持续时间、大便次数及粪乳糖转阴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治疗婴幼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景景[10](2013)在《运脾止泻颗粒治疗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主要疗效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运脾止泻颗粒治疗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将符合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中药颗粒剂敷脐,以苍术、苏梗、葛根、焦山楂为主方,根据临床辨证脾虚证加入木香、草果,湿热证加入黄芩、地锦草,伤食证加入神曲、鸡内金,风寒证加入羌活、佩兰、皂角刺。对照组予礞脱石散联合思连康治疗。两组均以5天为1个疗程,治疗并观察1个疗程。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大便次数、大便质地、大便量、腹胀、呕吐以及食欲等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研究结果:共收集60例符合要求的观察病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积分、病情分度等方面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30例,痊愈7例(23.30%),显效11例(36.7%),有效10例(33.30%),无效2例(6.70%);对照组30例,痊愈3例(10.00%),显效3例(10.00%),有效15例(50.00%),无效9例(30.00%)。治疗组总有效率93.30%,痊愈显效率6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痊愈显效率20.00%,治疗组在总有效率、痊愈显效率上显着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在总积分、主症积分及次症积分方面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两组在大便次数、大便量、腹胀、呕吐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然而在大便质地、食欲方面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运脾止泻颗粒治疗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且无明显副作用,是有效、安全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轮状病毒性肠炎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关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轮状病毒性肠炎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乳糖不耐受与肠炎转归的相关性及影响乳糖不耐受转归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筛选标准
    1.2 LI诊断标准
    1.3 临床资料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
        1.4.2 LI与轮状病毒性肠炎转归的相关性:
        1.4.3 LI康复判定方法:
        1.4.4 LI转归影响因素分析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LI组和非LI组临床表现比较
    2.2 LI组和非LI组肠炎转归指标比较
    2.3 影响轮状病毒性肠炎并LI患儿LI转归的单因素分析
    2.4 影响轮状病毒性肠炎并LI患儿LI转归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2)乳糖酶改善轮状病毒性肠炎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研究方法
    1.3评价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4天后的排便次数及止泻时间
    2.4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不良反应情况
3讨论
    3.1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3.2乳糖酶对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治疗效果
    3.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3)尿半乳糖测定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症的临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1.2.2 尿半乳糖检测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乳糖不耐症阳性率情况
3 讨论

(4)去乳糖饮食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筛选方法
        1.2.1 文献纳入标准
        1.2.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文献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呕吐消失时间
        2.3.2 止泻时间
        2.3.3 总体有效率
    2.4 偏倚分析
3 讨论
    3.1 轮状病毒感染与乳糖不耐受症的关系
    3.2 去乳糖治疗能有效促进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康复
    3.3 本研究的意义与存在的局限性

(5)南阳地区儿童乳糖不耐受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研究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两组儿童乳糖不耐受筛查
    2.2不同年龄段儿童乳糖不耐受情况
    2.3研究组儿童乳糖不耐受病因分析
3 讨论

(6)益生菌辅助治疗婴幼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图
    2 质量控制
        2.1 资料来源控制
        2.2 专业技术控制
        2.3 资料获取及处理控制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观察组和对照赖察指标比较
讨论
    1 婴幼儿腹湾病及SLI
    2 益生菌作用及本研究所涉及益生菌特点
    3 婴幼儿消化系统特点
    4 本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去乳糖饮食和口服葡萄糖酸锌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8)尿半乳糖测定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症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不同年龄组轮状病毒患儿尿半乳糖测定结果见表1。
3 结 论

(10)运脾止泻颗粒治疗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乳糖不耐受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 西医研究进展
        1.1 西医对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认识
        1.2 西医对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治疗
        2. 中医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中医对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治疗
    三、中西医对敷贴疗法的研究现状
    四、讨论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
        3.1 中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3.3 西医诊断标准
        3.4 纳入病例标准
        3.5 排除标准
        3.6 病例剔除标准
        3.7 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
    4. 研究内容
        4.1 治疗方法
        4.2 记录方法
        4.3 实验室检测方法
        4.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一般资料
        6.2 两组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6.3 疾病情况分析
        6.4 有效性分析
    7. 结论
第三章 讨论
    1. 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2. 贴敷机理的研究
        2.1 神阙穴穴位贴敷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2.2 穴位贴敷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轮状病毒性肠炎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关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乳糖不耐受与肠炎转归的相关性及影响乳糖不耐受转归的因素分析[J]. 何素平.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20(02)
  • [2]乳糖酶改善轮状病毒性肠炎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疗效[J]. 缪添义,周颖,阮晓宇.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9(06)
  • [3]尿半乳糖测定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症的临床诊断价值[J]. 吴昱,岳彬,刘佳,马娜.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10)
  • [4]去乳糖饮食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J]. 马晓菊,陈艺,李苑.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11)
  • [5]南阳地区儿童乳糖不耐受情况调查[J]. 夏永欣,李沫民. 中国妇幼保健, 2016(03)
  • [6]益生菌辅助治疗婴幼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疗效探讨[D]. 江爱清.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3)
  • [7]去乳糖饮食和口服葡萄糖酸锌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影响[J]. 顾冬云,陈志宏,黄蕴,赵映敏. 江苏医药, 2013(19)
  • [8]尿半乳糖测定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症的临床意义[J]. 周颖,马坚,张健.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14)
  • [9]双歧杆菌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疗效[J]. 唐静. 中国实用医刊, 2013(07)
  • [10]运脾止泻颗粒治疗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研究[D]. 王景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轮状病毒肠炎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关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