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仪器的机载电源在线检测系统

基于虚拟仪器的机载电源在线检测系统

一、基于虚拟仪器的机载电源在线检测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郭璞[1](2021)在《高光谱油液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机械设备之间的润滑不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事故发生,及时对机械设备中的润滑油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高光谱数据分析处理技术进行油液检测,不仅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还有较高的灵敏度。研究基于高光谱分析原理的油液检测技术,构建油液检测系统,可快速高效地获取油液中的参数信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高光谱采集分析技术的油液检测系统。首先,本文详细介绍了油液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其次,基于Insion型号光谱仪采集到的高光谱数据,从油液高光谱数据检测算法出发,分析了每种算法的优缺点,研究实现了油液参数检测的回归模型。然后,从油液检测系统的需求分析出发,设计了系统的整体方案,对系统硬件进行了选型与搭建,开发了软件系统。为满足检测系统运行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中,选用Qt开发环境,C++语言开发了系统软件;为满足远端操作,本论文在Android Studio开发环境中利用Java语言开发了基于Android手机客户端的APP软件。软件系统可实现高光谱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数据计算及展示等功能。系统测试结果表明,高光谱油液检测系统具有实时、快速、便捷等优势。测试软件功能健全,操作方便,完成了预期的功能需求。

王发麟,李志农,王娜[2](2021)在《飞机整机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文中指出飞机整机线缆集成检测是飞机总装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关乎线缆制造质量高低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航空制造企业受到了广泛重视。对飞机整机线缆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介绍了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的内涵和主要研究内容,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的研究现状,分析和指出了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最后对数字孪生技术在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杜思雨[3](2020)在《城市燃气输配管道泄漏检测实验系统研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规模的日益增加,管道运输在五大运输方式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输气管道使用年限过久、施工时密封圈和焊缝不严、腐蚀、第三方破坏等都会造成管道发生泄漏,燃气泄漏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甚至引发爆炸,危害城市的公共安全,造成人员伤亡。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管道泄漏检测和定位技术仍在探索,找寻更优化的技术,所以建立一套可开展燃气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实验的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使用价值。本文从实验角度出发,在调研国内外泄漏检测的方法、国内外实验系统搭建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动力学理论、信号检测方法和燃气管道类国家标准规范,研发了一套模拟城市燃气输配管道的实验系统。系统由气源模块、埋地直钢管模块、埋地直PE管模块、架空环状钢管模块、架空环状PE管模块、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组成。管道采用法兰连接,具有易拆装的特点,能根据实验要求更换管道,可以进行直管道、弯管道和变径管道等复杂运行条件下的燃气泄漏检测实验。实验管道模块选择可用阀门控制,可以满足支状管道、直管道的实验要求。实验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系统的性能和安全,确定了实验系统的总体架构、基本组成和设备布置,详细介绍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原理;依据模型相似原理和燃气设计规范,确定实验管道的设计压力、流量、温度、管壁厚度等参数,并结合水力计算、热力计算,对管道、气源系统、变送器组和阀门进行选型;分析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的组成,用GX works软件编写PLC逻辑程序控制阀门,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编写上位机系统,实现各个功能模块要求。依据实验系统设计,搭建城市输配燃气管道实验泄漏检测系统。对实验系统软件功能、管道强度、管道气密性、电气元件进行测试,改进测试过程发现的不足。开展基于流量法的泄漏检测实验,实验显示可以检测到泄漏发生。实验系统的功能满足了设计要求,可初步满足研究人员实验需求。图[98]表[16]参考文献[123]

过超[4](2020)在《采煤机状态参数远程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是我国现在的重要能源之一,所以煤炭的开采过程十分重要,是关乎国民经济的大事。随着电子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发展,井下生产日益机械化、自动化,这些进步促进了煤矿的高效生产。但井下开采仍存在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井下工作环境较恶劣,采煤机容易发生故障,从而影响煤矿生产的正常运转,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对采煤机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之前传统的有线监测方式灵活性差、适用性不强、系统不稳定,难以达到采煤机的实时监测需求。本系统设计了一种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相结合的采煤机远程监测系统,可以灵活稳定的对采煤机进行远程监测,提高采煤机的工作效率。论文研究分析了传统的有线监测方式,结合对比目前的几种主流的通信和有线通信方式,最后采用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数据的通信:在井下开采面,由于环境较差,不易布线和维护,选用低功耗、低成本的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在巷道中,由于距离较远,环境整体较好,可以进行布线所以选用CAN总线的有线通信方式。结合采煤机的实际应用背景,在机载PC端和地面控制中心都选用LabVIEW平台设计的监控系统来直观的监测采煤机运行状况和发出控制指令。本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对于无线通信模块,硬件上确定选用无线CC2530芯片进行数据的收发,同时分别与机载PC端和CAN总线节点进行数据通信,软件上在IAR平台进行软件设计,利用Z-Stack协议栈来实现了节点间组网,数据收发和串口通信等。对于CAN总线,采用CAN控制器内嵌于MCU的方式,采用STM32F103单片机为主控芯片,配合周围电路来完成数据的收发,同时分别与地面PC机及ZigBee节点进行数据通信;软件上使用Keil MDK对单片机进行编程即可。使用LabVIEW平台设计的上位机监控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显示和存储,界面直观,为工作人员决策提供了依据。最后,在实验室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包括各模块测试和系统整体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采煤机远程监测系统具有远程查看采煤机工况参数、远程发送控制指令和本地测控等功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良好的稳定性、低功耗等特点。可实现对采煤机远程监测的功能,对于提高煤矿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价值。图[55]表[6]参[84]

李泽麒[5](2020)在《基于TDLAS技术云水含量检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水含量检测在气象探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人工降雨过程中,准确测定高空中云雾含水量,可以有效提高降雨成功率,增加降水量。目前已有的云水含量传感器依赖于粒子、微波和热线仪测量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体积大、功耗大和精度低等问题。本文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吸收光谱(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TDLAS)技术,研制了一种机载云水含量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单板实现了激光器驱动、谐波信号处理、浓度反演功能,具有检测精度高,体积小,响应速度快,温度稳定性好的特点。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云水含量检测系统整体设计方案。通过分析大气组分和水分子红外吸收光谱,选取1368.6 nm分布式反馈半导体激光器作为检测光源,并针对激光器温漂特性和可调谐功能,设计了驱动信号合成电路和基于MAX1968芯片的温控系统,用于稳定激光器输出频率。选用XMEGA64A3U微控制器作为主控芯片,由RS485通信协议完成上位机与下位机的数据传输。设计电流自平衡探测系统用于前置放大电路,可有效消除检测信号直流分量,提高信噪比。设计基于TLC7528芯片的正交锁相放大器,提高了测量的稳定性和抑制噪声的能力。(2)基于DDS技术通过CPLD合成了激光器驱动信号和用于谐波提取的倍频信号。采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结合激光器温控电路调节TEC热电制冷器,稳定激光器工作温度,保证系统检测精度。在Lab Windows/CVI开发环境下编写了上位机程序,实现数据实时显示和储存功能。(3)搭建可用于测量云水含量的试验平台。系统在不同浓度、不同温度下进行实时检测,与标准露点仪测量结果进行比对。实验结果表明,水含量在0~16 g/m3范围内,误差小于5%,系统响应时间为10 s左右,在-55~+60℃条件下可正常工作,满足机载云层探测需求。

王雪松[6](2020)在《电牵引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煤炭智能开采从概念逐步且越来越富有内涵地走向工程实践,作为其中最为关键的开采装备——采煤机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智能化功能。本文立足于作者的工作岗位,结合太重煤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矿)智能开采装备研发规划,对电牵引采煤机新一代分布式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实用产品的开发。首先,根据煤炭智能开采对采煤机的智能化要求,结合太矿采煤机及其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现有水平,以及应对未来智能开采时代的煤机发展战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制定了新一代电牵引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功能模块构成:采用32位主、从控制器(主控制器型号DX-M3530,从控制器型号DX-M302)、CAN总线通讯方式的分布式控制模式;将整个控制系统按照功能划分为主控制单元、高压测控单元、本安测控单元、无线4G信号转换模块、本安信号采集模块、传感器单元等,并进行了主控制器的开发及检测检验。第二,研发了分布式电控系统中主要监控模块,用于监测8路PT100温度信号、三轴倾角、环境温湿度等。从该分布式模块的功能需求入手,分析并设计了该模块的硬件电路,具体包括:输入、输出量接口模块、电源模块、MCU控制部分、PT100检测部分、CAN通信部分、环境温湿度检测、倾角检测等,并进行了可靠性测试设计。第三,研究了采煤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并加以实现。状态监测除了常规的电机温度、电流、牵引速度、角度等检测量以外,还通过安装旋转编码器、压力、温度、振动、电缆张力等传感器实现了太矿采煤机更加全面的工况监测,首次实现了太矿采煤机拖曳电缆的张力监测,增强了采煤机机载预警与故障提示功能,故障代码达到了81个;通过新研发的机载数据记录仪,可采集、存储采煤机的110种状态数据,数据记录可长达90天、约90亿条记录;井下实时监测的采煤机通讯状态、关键部位温度、压力及流量值、摇臂角度、煤机位置、记忆截割等数据,通过机载无线通信单元和防爆天线经矿井环网传输至太矿采煤机云端远程运维中心,为后期实现采煤机远程信息融合故障诊断和预测预警奠定了基础。第四,主持设计的基于分布式电控系统的采煤机智能化功能实现突破:首次实现了摇臂高度自动调节、牵引速度自动调节和基于TD-LTE制式的4G采煤机信息无线传输等功能,显着提升了采煤机的智能化水平。

王晨光[7](2020)在《基于振动试验多机电系统指标测试研究》文中认为电子设备必须在振动条件下进行环境适应性测试,来满足电子设备在振动条件下的可靠性。导弹安保系统是导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负责导弹安全起爆的保险装置,必须保证导弹在整弹运输、存放、测试以及发射后载机处于安全距离,保证人和设备的安全。本文通过对某型安保系统的原理和安保系统的参数进行分析,结合检测系统的设计原理,制定出合适的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的方案,并根据这个方案设计出合理的硬软件,完成对某型安保系统检测系统的开发。本次设计需要对多个安保系统在振动条件下完成测试。设计中利用单片机TMS320F28335作为本次检测系统的硬件系统的控制芯片,本次芯片主要负责系统进行数据的测试、采集以及和上位机通信,围绕该芯片,本文还完成了相应的时序检测电路、电流检测电路、采样电路、系统电源供电电路等电路的硬件设计,实现了对某型安保系统的测试功能。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上位机部分的设计和下位机软件部分的设计,其中上位机模块设计是利用LabVIEW软件,并使用了数据库技术、生成报表技术等多种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完成对上位机测试模块的各部分的设计;下位机软件模块设计是针对TMS320F28335进行编程,来实现测试目标。最后,通过在不同的振动频率下,对6个安保系统进行时序以及输入电流测试并且对测试出来的结果进行误差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本次设计的测试系统工作比较稳定,软件比较流畅,人工交互界面比较人性化,并且每一项测试的结果准确可靠,能满足设计要求,可以达到本次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胡媛元[8](2020)在《基于ARM处理器的便携式机载线缆故障检测系统研制》文中认为机载线缆是飞机的神经系统,负责输送动力电源、传递控制信号和数据信息等。线缆系统电气环境复杂,其潜在故障是造成许多空难事故的原因,因此实现整机线缆的故障检测,对保证飞行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国内外学者研究故障检测方法时,大多使用离位检测,需拆卸线缆,检测设备体型较大,不利于便携,并且检测线缆的芯数固定,不利于扩展。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ARM处理器的便携式机载线缆故障检测系统,可以实现对多芯线缆的原位检测。论文提出一种便携式线缆故障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利用ARM处理器代替PC机,对检测结果进行图形化显示。通过系统主机、子机及继电器阵列板的相互配合,实现快速检测多芯线缆有无短路和断路现象,并对线缆导通电阻和绝缘电阻进行测量。测量系统利用无线通信实现了线缆的原位检测,并提出一种总线级联方式,能快速无限扩展线缆的检测芯数。论文使用34401A数字万用表、DP832数字电源搭建系统标定平台,分别对两种量程内导通电阻值进行标定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0~20?和0~1k?量程区间内,测量系统测得电阻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4%。分别对两种32芯线缆进行测试,测量结果相对误差均小于±4%,并且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短路、断路现象。系统主机尺寸为196mm×133mm×48mm,重量为0.847kg,续航时间为4.2h。

曹相[9](2020)在《高精度GNSS接收机计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量关系到科技进步和产品质量效益,在GNSS产品计量方面,随着各种GNSS接收机定位终端市场比重的快速增长,其规范性和合格率检测是需要开展的重要工作。随着新兴行业(如无人车、自动驾驶技术、无人机等)的发展,对高精度GNSS产品的精度、可靠性、实时性、动态性、连续性等指标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对GNSS产品的检测主要采用基线场法,常规静态基线场检测方法的弊端是不能准确地评定GNSS终端各状态下的技术指标;此外,相对于静态场景,GNSS动态定位的瞬时性和空间变化特征显着,定位误差内部产生机制与外部环境影响更加复杂。如何有效评价动态条件下的GNSS定位性能一直是国际上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GNSS定位终端静态和动态工作能力的准确检测是保证GNSS行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基于上述需求,本文围绕高精度GNSS定位终端动态检测系统的建立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涉及GNSS定位模型研究、空间检测基准的构建、网络RTK静态检测参考标准方法的研究、GNSS终端动态检测技术及系统建设、GNSS动态检测规范研制几个部分。通过相关定位模型和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研究,建立了综合多系统GNSS数据、CORS技术和INS技术的GNSS定位终端动态检测系统,提升了检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研究了多频多模GNSS融合定位模型相对于单系统GNSS,多系统数据能够提高模型强度,进而提升定位精度和稳定性。本文分别对多系统GNSS系统内差分模型(松组合模型)和系统间差分模型(紧组合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实测数据对两种模型定位性能进行验证。在松组合定位模型方面,阐述了多系统GNSS伪距单点定位模型和差分相对定位模型。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GPS单系统定位,多系统GNSS定位精度显着提高。其中平面方向定位精度提高58.4%,高程方向定位精度提高46.7%。在紧组合定位模型方面,针对GPS/BDS伪距紧组合定位模型,提出了BDS-3/GPS/GALILEO三系统实时估计系统间偏差(DISB)参数的紧组合定位模型。验证结果表明伪距DISB参数稳定,在紧组合定位中可以提前校正。对紧组合模型在不同观测卫星数模拟环境的定位结果显示,紧组合模型能有效提高定位精度,在观测卫星数少的情况下效果尤其明显。当观测卫星数在5颗时,精度提升幅度达到25%以上。2、构建了GNSS/INS融合的高精度空间检测基准阐述了多系统GNSS的CORS基准建立方法和虚拟观测值的生成算法。分别从CORS系统建立目标、各子系统的建立方法和测试方法等部分说明用于动态基准获取的CORS系统构建过程。建成国内首个计量检测行业多系统多频CORS系统,是国内首个为GNSS定位终端提供基准数据的检测基站。对CORS系统性能测试表明,在数据连接方面,系统24小时可用性为100%,数据丢包率小于0.01%,流动站接入初始化时间小于30s,通讯平均数据延迟小于10ms。在定位精度方面,测试点内符合定位偏差最大值为2.96cm,平均值最大值为1.50cm,内符合中误差最大值为1.65cm。外符合定位偏差最大值为3.54cm,平均值最大值为2.40cm,中误差最大值为2.60cm。提出了INS增强GNSS技术的动态高精度空间检测基准构建方法。分别包含INS结合GNSS技术高精度基准建立过程中误差来源、误差测定和误差溯源问题,详细阐述了INS增强GNSS的基准建立方法。用户终端定位测试表明,融合系统定位内符合精度N、E、U三方向分别为0.36cm,0.51cm,1.12cm,外符合精度N、E、U三方向分别为0.80cm,0.97cm,1.51cm。3、提出了网络RTK接收机静态检测标准方法通过分析传统基线法检测接收机的弊端,建立了完善的网络RTK接收机检测参数指标体系。一方面从单点、浮点、固定解三阶段对接收机各指标进行量化,综合评定网络差分接收机的技术指标。另一方面,通过搭建零基线测试环境,采用单差滤波模型方法固定单差模糊度,通过对固定残差的粗差分析及精度统计,实现待检接收机的粗差检测及观测值精度评定。4、研制了高精度GNSS车载动态导航计量检测系统并起草了检测规范在INS增强的GNSS基准建立基础上,通过CORS和高精度车载动态导航检测系统的无缝对接,集成一个车载检测基准系统、监控显示系统、GNSS信号转发系统、待检设备测量单元、供电系统、通讯系统于一体的计量检测系统。该计量检测系统稳定性强、可靠度高,可实时输出位置、姿态、速度、差分龄期、卫星观测能力等检测信息。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各功能满足要求,在位置精度方面,测试结果为平面0.4cm,高程0.8cm;在姿态精度方面,俯仰角、横滚角、航向角分别为0.002°,0.002°以及0.008°;在速度精度方面,测试结果为水平0.2cm/s,高程0.3cm/s;达到毫米级定位精度。并通过实验分析了卫星失锁10s和60s时的定位精度、姿态精度和速度精度的指标,验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面向高精度GNSS设备动态检测的需求,在研制高精度GNSS车载动态计量检测系统的基础上,起草了“高精度北斗/GPS定位终端动态检测规范(备案稿)”,该规范规定了车载高精度卫星导航动态检测系统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终端设备的动态性能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评价标准等,为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动态定位计量检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了参考。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基于虚拟仪器的机载电源在线检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虚拟仪器的机载电源在线检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高光谱油液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油液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油液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1.2.2 油液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1.2.3 油液检测技术对比及存在的问题
    1.3 高光谱技术简介
        1.3.1 高光谱技术原理
        1.3.2 高光谱技术在油液检测中的应用优势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的安排
第二章 高光谱数据来源及相关算法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预处理
        2.2.1 平滑处理
        2.2.2 白板校正
    2.3 回归模型计算方法
        2.3.1 最小二乘法
        2.3.2 偏最小二乘法
        2.3.3 BP神经网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光谱油液检测系统设计方案
    3.1 高光谱油液检测系统需求分析
        3.1.1 系统功能需求
        3.1.2 系统非功能需求
    3.2 本系统采用的润滑油检测指标
    3.3 数据处理系统选型
    3.4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3.4.1 嵌入式Linux系统
        3.4.2 Android系统
    3.5 WIFI通信技术
    3.6 高光谱油液检测系统整体架构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光谱油液检测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功能概述
    4.2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4.2.1 嵌入式Linux系统环境搭建
        4.2.2 Android Studio开发环境搭建
    4.3 基于Linux平台的系统设计与实现
        4.3.1 系统整体架构
        4.3.2 操作面板模块
        4.3.3 菜单命令模块
        4.3.4 专业模式模块
        4.3.5 结果展示模块
    4.4 基于Android平台的系统设计与实现
        4.4.1 APP整体架构
        4.4.2 系统登录模块
        4.4.3 信息采集处理模块
        4.4.4 历史记录查询模块
        4.4.5 曲线展示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试验与测试
    5.1 系统整体概况
    5.2 系统模拟试验
        5.2.1 油液样品收集
        5.2.2 算法回归模型建立
    5.3 系统现场试验与测试
        5.3.1 试验方法
        5.3.2 基于Linux平台的系统测试
        5.3.3 基于Android平台的系统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和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飞机整机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飞机整机线缆检测方法比较与分析
    1 传统手工线缆检测方法
    2基于转接电缆的线缆检测方法
    3整机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方法
        3.1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内涵
        3.2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技术
    4线缆检测方法比较
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研究内容
    1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工艺方法设计
2 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转接电缆优化设计
3 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故障快速定位技术
4 工艺转接电缆智能存储技术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2国内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发展趋势
    1转接电缆数量最小化和轻量化设计技术
    2线缆故障在线诊测与性能衰退预测技术
    3线缆健康状态评估技术
    4 线缆工艺知识管理技术
数字孪生技术在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中的应用展望
    1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线缆检测的优势
    2基于数字孪生的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

(3)城市燃气输配管道泄漏检测实验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说明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管道泄漏检测定位方法综述
        1.2.1 直接检测法
        1.2.2 间接检测法
    1.3 国内外泄漏检测方法研究
        1.3.1 直接检测研究现状
        1.3.2 间接检测研究现状
        1.3.3 实验系统构建现状
        1.3.4 泄漏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实验系统结构和参数设计
    2.1 实验系统总体结构
    2.2 实验系统基本组成
        2.2.1 气源系统
        2.2.2 实验管道系统
        2.2.3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
    2.3 实验系统工作原理
    2.4 实验系统参数设计
        2.4.1 相似理论
        2.4.2 系统流速设计
        2.4.3 设计压力
        2.4.4 管材壁厚选择及强度校验
        2.4.4.1 管壁厚度计算
        2.2.4.2 管道稳定性校验
        2.4.5 水力计算
        2.4.6 热力计算
    2.5 实验仪器的选型
        2.5.1 气源系统的选型
        2.5.2 变送器的选型
        2.5.3 阀门的选型
    2.6 本章小结
3 实验系统数据采集与控制
    3.1 总体架构
    3.2 硬件组成
        3.2.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3.2.2 高速数据采集卡
        3.2.3 串口服务器
    3.3 PLC逻辑控制
        3.3.1 PLC编程软件介绍
        3.3.2 PLC逻辑控制程序实现
    3.4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4.1 虚拟仪器介绍
        3.4.1.1 虚拟仪器的概念与特点
        3.4.1.2 虚拟仪器开发软件LabVIEW
        3.4.2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3.4.2.1 系统通讯模块和参数设置模块
        3.4.2.2 数据采集与显示模块
        3.4.2.3 数据保存模块
        3.4.2.4 阀门控制模块
        3.4.2.5 历史数据查询模块
        3.4.2.6 泄漏检测模块
        3.4.2.7 信号处理与泄漏定位模块
    3.5 本章小结
4 实验系统构建与测试
    4.1 实验系统搭建
        4.1.1 架空环型管道搭建
        4.1.2 埋土直管道搭建
        4.1.3 气源系统搭建
        4.1.4 数采与控制模块硬件搭建
    4.2 系统测试
        4.2.1 管道强度和气密性测试
        4.2.2 系统软件测试
        4.2.3 基于流量法的泄漏检测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采煤机状态参数远程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采煤机状态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采煤机状态监测研究现状
        1.2.2 国内采煤机状态监测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 采煤机状态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采煤机状态监测系统设计原则
    2.2 采煤机状态监测系统通信方案研究
        2.2.1 系统无线通信方案研究
        2.2.2 系统有线通信方案研究
    2.3 系统上位机系统方案设计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采煤机远程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ZigBee通信模块
        3.1.1 ZigBee技术介绍及ZigBee协议栈
        3.1.2 ZigBee网络的设备类型和拓扑结构
        3.1.3 ZigBee模块硬件设计
    3.2 CAN总线通信模块
        3.2.1 CAN总线工作原理
        3.2.2 CAN总线硬件电路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采煤机远程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ZigBee模块软件设计
        4.1.1 ZigBee网络软件开发环境
        4.1.2 协调器节点程序设计
        4.1.3 路由节点程序设计
        4.1.4 终端节点程序设计
    4.2 CAN总线模块软件设计
        4.2.1 开发平台介绍
        4.2.2 CAN总线工作流程
        4.2.3 CAN总线节点软件设计
    4.3 上位机程序设计
        4.3.1 上位机开发环境
        4.3.2 NI-VISA
        4.3.3 LabVIEW各模块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调试测试
    5.1 采煤机实验台装置组成
    5.2 ZigBee模块通信测试
    5.3 CAN总线与ZigBee相互通信测试
    5.4 系统总体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基于TDLAS技术云水含量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云水含量检测方法
        1.2.1 光学测量法
        1.2.2 微波测量法
        1.2.3 热线仪测量法
    1.3 气体浓度检测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云水含量研究现状
        1.4.2 TDLAS气体浓度检测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TDLAS技术原理
    2.1 分子吸收光谱理论
        2.1.1 分子能级结构
        2.1.2 分子吸收光谱谱线展宽和吸收线型
        2.1.3 分子红外吸收光谱特征
    2.2 TDLAS检测基本原理
    2.3 谐波检测技术
        2.3.1 分子红外吸收光谱特征
        2.3.2 调制频率及谐波次数选取
    2.4 水分子吸收谱线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DLAS云水含量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和工作原理
    3.2 激光器选择和驱动系统设计
        3.2.1 激光器的选择
        3.2.2 激光器驱动系统设计
    3.3 吸收池设计
    3.4 光电转换器的选择
    3.5 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
    3.6 双路正交锁相解调系统的设计
    3.7 信号处理终端和串口通信
    3.8 电源电路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DLAS云水含量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要求
    4.2 信号发生器程序设计
    4.3 数据采集处理和激光器温控
    4.4 上位机显示程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浓度下系统检测精度
    5.2 系统响应时间测试
    5.3 不同温度下的系统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电牵引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Introduction)
    1.1 世界电牵引采煤机发展概述(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lectric Haulage Shearer)
    1.2 太矿电牵引采煤机及其电控系统的发展历程(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ompany's Electric Haulage Shearer and its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1.3 电牵引采煤机及其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Electric Haulage Shearer and its Control System)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The Main Work of this Article)
2 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架构设计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for Shearer)
    2.1 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总体架构(The Overall Architecture of the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of the Shearer)
    2.2 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网络模型(Distributed Control Network Model for Coal Shearer)
    2.3 采煤机分布式电控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The Overall Functional Design of Shearer Distributed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3 基于CAN总线的控制器的研发与检测(Development and Test of CAN Bus Controller)
    3.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应用经验(Experience in PLC Application)
    3.2 主控制器的技术参数(Technical Parameters of the Master Controller)
    3.3 从控制器的技术参数(Technical Parameters of the Secondary Controller)
    3.4 控制器软件设计(Software Design of Controller)
    3.5 控制器的可靠性(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ntroller is Defined)
    3.6 控制器的检测及检验(Controller Test and Inspection)
4 分布式监控模块的开发(Development of Distributed Monitoring Module)
    4.1 分布式模块的研究(The Research of the Distributed Module)
    4.2 分布式模块的可靠性测试(Reliability Testing of Distributed Modules)
5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研究(Research on Multi-sensor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y and Fault Diagnosis)
    5.1 采煤机故障及诊断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Main Problems of Shearer Fault and Diagnosis Technology)
    5.2 基于CAN总线的采煤机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设计与研制(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Shearer Condition Monitoring and Fault Diagnosis System Based on CAN Bus)
    5.3 采煤机远程诊断系统设计(Design of the Remote Diagnosis System of the Shearer)
6 采煤机智能化功能设计与实现(Intelligent Design of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Shearer)
    6.1 滚筒高度自动调节技术(Roller Height Automatic Adjustment Technology)
    6.2 牵引速度自动调节技术(Automatic Haulage Speed Adjustment Technology)
    6.3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采煤机定位与煤层识别技术(Shearer Positioning and Coal Seam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6.4 基于TD-LTE制式的采煤机无线数据传输系统(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of Shearer Based on TD-LTE)
7 结论与展望(Conclusion and Expectation )
    7.1 结论(Conclusion)
    7.2 展望(Expectation)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振动试验多机电系统指标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2 振动试验以及其国内外发展
    1.3 测试技术简述
        1.3.1 自动测试技术的国内外发展
        1.3.2 虚拟仪器的国内外发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2.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导弹安保系统的工作原理
    2.2 测试指标及要求
    2.3 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原理
    2.4 测试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4.1 上位机总体设计方案
        2.4.2 下位机总体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3.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3.1 主控模块设计
        3.1.1 主控芯片的选型
        3.1.2 主控芯片最小系统设计
    3.2 时序测试模块设计
        3.2.1 脉冲发生器
        3.2.2 脉冲检测电路
    3.3 电流测量模块设计
    3.4 电源模块设计
    3.5 本章小结
4.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1 PC机软件模块设计
    4.2 计算机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4.2.1 用户登录模块
        4.2.2 用户管理模块
        4.2.3 数据库模块
        4.2.4 人机交互模块
        4.2.5 串口通信模块
        4.2.6 生成报表模块
    4.3 硬件电路模块设计
        4.3.1 硬件电路的工作过程
        4.3.2 硬件模块主控程序
        4.3.3 硬件系统与上位机通信
    4.4 本章小结
5.检测系统调试与结果
    5.1 通信接口检测
    5.2 时序检测
        5.2.1 时序测试原理
        5.2.2 时序测试结果
    5.3 电流检测
    5.4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ARM处理器的便携式机载线缆故障检测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线缆故障检测系统设计方案
    2.1 系统检测内容及参数指标
    2.2 线缆故障检测方法分析
        2.2.1 线缆导通电阻测量方法
        2.2.2 线缆断路检测方法
        2.2.3 线缆短路检测方法
        2.2.4 线缆绝缘电阻测量方法
        2.2.5 继电器阵列切换方法
    2.3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线缆故障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结构及组成
        3.1.1 系统主机硬件设计
        3.1.2 系统子机硬件设计
    3.2 线缆切换继电器阵列电路
        3.2.1 继电器驱动电路
        3.2.2 继电器级联电路
    3.3 系统信号处理电路
        3.3.1 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3.3.2 模数转换器电路设计
        3.3.3 恒流源电路设计
    3.4 系统电池电源管理电路
        3.4.1 锂电池充电电路
        3.4.2 电源自动切换电路
        3.4.3 电池电压检测电路
    3.5 系统核心控制电路
        3.5.1 子机控制单元设计
        3.5.2 主机控制模块选型
        3.5.3 系统显示模块设计
        3.5.4 无线通信模块选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线缆故障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设计整体方案
    4.2 系统检测程序设计
        4.2.1 系统自检程序
        4.2.2 线缆导通性测试程序
        4.2.3 线缆绝缘性测试程序
        4.2.4 液晶屏驱动程序
        4.2.5 系统通信程序设计
    4.3 系统控制软件设计
        4.3.1 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4.3.2 用户图形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与数据分析
    5.1 系统样机外形与功耗测试
        5.1.1 系统样机外观与质量
        5.1.2 系统样机功耗测试
    5.2 系统样机标定测试
        5.2.1 标定测试平台搭建
        5.2.2 电流源稳定性测试
        5.2.3 导通电阻标定测试
    5.3 系统样机测量数据分析
        5.3.1 导通电阻测量数据
        5.3.2 线缆故障检测数据
        5.3.3 绝缘电阻测量数据
    5.4 系统测量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
攻读学位期间大赛获奖

(9)高精度GNSS接收机计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NSS定位终端计量检测的现状
        1.2.2 GNSS发展现状
        1.2.3 多系统GNSS数据融合方法
        1.2.4 动态检测基准构建方法
        1.2.5 动态定位性能评估数据处理方法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模GNSS定位终端计量算法研究
    2.1 引言
    2.2 GNSS时空统一理论
        2.2.1 GNSS坐标系统与坐标统一
        2.2.2 GNSS时间系统与时间统一
    2.3 GNSS组合定位模型及参数估计
        2.3.1 GNSS松组合定位模型
        2.3.2 GNSS紧组合定位模型
        2.3.3 参数估计方法
    2.4 多模GNSS组合定位实验验证
        2.4.1 松组合模型定位效果分析
        2.4.2 GPS/BDS伪距DISB参数应用研究
        2.4.3 BDS-3/GPS/GALILEO重叠频率观测值紧组合定位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INS/多系统GNSS融合的空间检测基准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检测基准定位算法
        3.2.1 基于CORS精准计量的GNSS高精度算法
        3.2.2 GNSS/INS松组合原理
        3.2.3 GNSS/INS紧组合原理
    3.3 基于INS/多系统GNSS融合的空间检测基准建设
        3.3.1 基于多系统GNSS的CORS系统建设
        3.3.2 INS增强动态检测基准系统的建设
    3.4 INS/多系统GNSS融合终端空间检测基准测试
        3.4.1 基于多系统GNSS的CORS系统测试
        3.4.2 融合多系统GNSS的检测基准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高精度GNSS静态检测的参考标准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GNSS接收机检测误差理论
        4.2.1 测量误差的定义及其分类
        4.2.2 测量结果质量评定方式
    4.3 常规GNSS网络差分接收机静态检测方法
        4.3.1 测量型GNSS接收机的检测方法和内容
        4.3.2 导航型GPS接收机的定位误差表述
    4.4 网络差分接收机的整体检测指标体系的建立
        4.4.1 单机状态检测(单点)
        4.4.2 联网状态检测(浮点/差分)
        4.4.3 联网状态检测(固定)
    4.5 差分接收机各单项检测量化方法
        4.5.1 单机检测方法
        4.5.2 联网检测方法
    4.6 零基线GPS/北斗快速模糊度固定及残差评测
        4.6.1 单差零基线模糊度快速固定方法
        4.6.2 基于零基线结果的精度统计及指标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精度GNSS导航终端动态检测系统
    5.1 引言
    5.2 系统总体组成与检测流程
        5.2.1 系统总体组成
        5.2.2 数据传输和检测流程的设计
    5.3 系统测试与分析
        5.3.1 车载检测基准系统性能测试
        5.3.2 车载检测平台系统测试
        5.3.3 测试小结
    5.4 高精度BDS/GPS定位终端动态检测标准规范的研制
        5.4.1 标准研制总体设计思路
        5.4.2 各项标准具体内容
        5.4.3 技术指标的标准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四、基于虚拟仪器的机载电源在线检测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光谱油液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郭璞.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飞机整机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J]. 王发麟,李志农,王娜. 航空制造技术, 2021(04)
  • [3]城市燃气输配管道泄漏检测实验系统研发[D]. 杜思雨.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4]采煤机状态参数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 过超.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5]基于TDLAS技术云水含量检测系统研究[D]. 李泽麒.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电牵引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王雪松.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7]基于振动试验多机电系统指标测试研究[D]. 王晨光. 中北大学, 2020(11)
  • [8]基于ARM处理器的便携式机载线缆故障检测系统研制[D]. 胡媛元.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9]高精度GNSS接收机计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制[D]. 曹相. 东南大学, 2020(01)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  ;  ;  ;  ;  

基于虚拟仪器的机载电源在线检测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