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10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惠珠,李青青,潘瑞琳,徐玉妹,耿先龙[1](2021)在《医院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子分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医院感染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耐药谱和分子分型研究分析,为制订合理的感染控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分离的4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用质谱仪进行鉴定并分析其耐药表型,根据其对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及头孢吡肟5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的不同分组,药敏结果相同的菌株分为一型,药敏结果不同的分为另一型;采用PFGE对其做分子分型分析。结果:4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为6个不同的耐药表型;对42个株菌株做PFGE电泳,共得到A-D 4个基因型。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谱特征和PFGE分型检测结果对抗生素选择性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石磊,吴安华,曹岚,黄勋,彭小贝,李春辉,孙士昌,周鹏程[2](2019)在《重症监护病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疾病负担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综合ICU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每1例病例组患者配对2例性别相同、年龄相差≤3岁的无感染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各组的人口学信息、疾病严重程度、住院时长、住院费用、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ICU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1.47%(29/1 973),例次发病率为1.57%(31/1 973)。入院至感染时长为(17.86±16.51)d,入ICU至感染时长为(7.34±9.12)d。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占74.19%)。病例组的住院时长、ICU住院时长、住院费用、抗菌药物费用均高于对照组,而治愈比例低于对照组。该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和米诺环素敏感率在90%以上,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不敏感的比率超过75%。病例组共有27例(93.10%)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出其他细菌82株,其中多重耐药菌59株(71.95%);10例次(34.48%)患者分离出真菌13株。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患者年龄较大,男性比例高,入住ICU时间长,APACHEⅡ评分、空腹血糖高,血红蛋白低,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使用纤支镜、血液净化治疗、输血、化学治疗、使用头孢菌素+酶抑制剂、青霉素类+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糖肽类的比例高。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使用头孢菌素+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多发生于年龄大、病情重、住院时间长和使用强力广谱抗菌药物的患者,需加强监测和防控。ICU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疾病负担较重,同时该菌耐药性也在不断增强。
姚文腾[3](2019)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总结常见致病菌类型及耐药性,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住院超过48小时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记录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首发症状、感染部位、致病菌及药敏结果等相关指标,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常见感染部位、首发症状及常见致病菌的种类和耐药性。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单因素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符合入组条件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共981例,发生医院感染的260例,总感染率为26.5%,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401例,发生医院感染132例,感染率32.9%,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血液病患者(22.1%),P值<0.05。2、年龄≥60岁、住院天数≥30d、中性粒细胞数目≤0.5×109/L、接受化疗、原发病未缓解等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3、呼吸道是医院感染的最常见感染部位,260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中呼吸道感染161例(61.9%),泌尿系感染33例(12.7%),血流感染26例(10.0%),皮肤软组织感染18例(6.9%),感染部位不明22例(8.5%)。4、在260例医院感染患者中,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150例(57.7%),以咳嗽、咳痰为首发症状的71例(27.3%),以尿频、尿痛为首发症状的21例(8.1%),其他症状18例(6.9%)。5、260例医院感染患者中,单纯细菌感染227例(87.3%),细菌合并真菌感染14例(5.4%),单纯真菌感染19例(7.3%)。其中145例获得病原学资料,检出致病菌167株。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G-)125株,占74.8%,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tive,G+)24株,占14.4%,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真菌18株,占10.8%,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菌。6、药敏分析显示,革兰氏阴性杆菌中,除氨苄西林外,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均敏感,而ESBLs(+)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明显增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药物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等药物敏感。7、药敏分析显示,革兰氏阳性菌球菌中,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仅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81.8%),而MRSA除对苯唑西林耐药外,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与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类似;除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外,屎肠球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结论:1、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急性白血病患者高于非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患者高于非化疗患者。2、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龄、长期住院、中性粒细胞缺乏、应用化疗、原发病未缓解等。医院感染的发病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后依次为泌尿系、血流、皮肤软组织。3、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G-菌。4、ESBLs(-)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除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增高外,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菌敏感。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对四代头孢菌素敏感,而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与此相反,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两者相近。
陆桃红,张庆芳,朱晓丽,袁单丹,李忻[4](2018)在《某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临床特征、分离率及耐药性变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泰州市人民医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危险因素、感染临床特征、分离率及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微生物室非重复分离出的31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病例资料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数据。结果 313例感染患者按样本来源分为呼吸道感染260例,非呼吸道感染53例;病区分布以呼吸内科为主。高龄、抗菌药物长期使用、原发肺部基础疾病等为主要感染高危因素;2012—2016年每年分离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当年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的比例分别为5.3%(97/1 831)、3.2%(59/1 818)、3.7%(60/1 616)、2.3%(51/2 212)和1.5%(46/3 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恶唑、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9.6%、20.4%、3.8%、68.9%、44.4%和20.9%,2012—2016年菌株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上升,对复方磺胺甲恶唑、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氯霉素的耐药率下降(P<0.001)。呼吸道样本来源菌株对头孢他啶、米诺环素和氯霉素的耐药性与非呼吸道样本来源菌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高危因素主要为高龄、原发肺部基础疾病、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气管切开和入住重症监护室等。临床应根据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米诺环素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可能效果更好。
刘阳[5](2018)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和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m)是近年新兴的多药耐药条件致病菌,尤其对免疫受损或免疫低下的患者,逐渐成为医院和社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或存在合并其他细菌感染,因其对磺胺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等几乎所有抗菌药物均产生一定的耐药性,且耐药机制复杂,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目前,关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治疗方案仅基于一些临床回顾性研究和病例报告,尚无学者提出统一的治疗方案,国内外一致提倡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治疗,使临床治疗受到了严峻挑战。本文将对我院重症医学科近4年所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和耐药现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该菌感染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90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的一般情况、抗生素应用和抗生素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同期30例未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从感染患者收集的各类临床标本,如痰液、尿液、血液、胸腹水等共分离获取14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全部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13项可能影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如年龄、住院时间、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以及肿瘤,是否曾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静脉置管及其它手术,是否曾使用糖皮质激素、碳青霉烯类药物以及使用三种以上抗菌药物情况逐个纳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进一步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可能导致该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70岁及以上患者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的分离人群,占55%。我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离的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率最高为痰液,占72.5%。住院时间、使用三种以上抗菌药物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061,7.085,95%CI均大于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其中对米诺环素耐药率最低,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复方磺胺甲恶唑,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33.6%,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表现为天然耐药。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在自然界和临床较常见。对于各类临床标本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前,需考虑一定比例定植菌的存在,应参考患者的一般状况、病情转归及相关辅助检查区别定植菌与感染菌。通过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菌株的来源及分布可见,呼吸道是该菌的主要感染部位。住院时间、使用三种以上抗菌药物可能为该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表现为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其中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天然耐药,且耐药机制较复杂,对临床治疗该菌所致感染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定期监测和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根据药敏结果正确、合理的选择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控制该菌引起的感染。临床上应加强对医疗环境、医疗器械和医务人员手的消毒灭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介入性诊疗操作,减少高频危险因素的出现。积极加强对症支持治疗,改善患者全身状况,提高患者抵抗力。同时应使用敏感的窄谱抗菌药物,尽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最终降低该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刘阳,汤雪萍,尚学义,李艳[6](2018)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和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某医院重症医学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和耐药现状。方法以2014年1月-2017年10月90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同期30例未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一般资料、抗菌药物应用和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回顾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该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住院时间、使用3种以上抗菌药物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061,7.085,95%CI均>1.00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米诺环素耐药率最低,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复方磺胺甲恶唑,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33.6%,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耐药率达100%。结论住院时间、使用3种以上抗菌药物为该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根据药敏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控制该菌引起的感染。
王婧[7](2017)在《草莓叶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遗传机制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草莓具有丰富的营养,较高的药用和医疗价值,随着草莓的栽种遍布世界各地,各类侵染草莓病害也随之出现,常见的有草莓枯萎病、根腐病、炭疽病和灰霉病等,这些病害对草莓栽种和草莓果实的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实验利用组织分离法从草莓叶片中分离出一株病原细菌(SPBWSM001)。根据柯赫法则,本实验将致病菌SPBWSM001回接至草莓叶缘、叶面、茎部和根部,通过SPBWSM001对草莓各部位致病性的测定,确定SPBWSM001为草莓叶片的致病菌,并且发现该致病菌可以通过叶缘水孔、叶缘伤口和叶面伤口侵染植物,其中叶缘伤口和叶面伤口为主要侵染方式。本文随后又对致病菌SPBWSM001侵染叶缘水孔的致病温度和湿度条件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在30℃,95%RH条件下,SPBWSM001侵染草莓叶缘发病率最高。本实验通过观察其细胞形态学特征,测定其碳源利用、厌氧性、糖醇发酵产酸、耐盐性、水解明胶、水解淀粉、生长pH、抗生素敏感性等生理生化反应以及对16SrRNA及rpoB基因序列系统发育进行分析,最终确定病原菌SPBWSM001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本实验通过菌液喷施的方法测定其对黄瓜、拟南芥、番茄等植株的致病性,发现SPBWSM001对黄瓜、拟南芥以及番茄均无致病性,说明SPBWSM001只对草莓植株具有致病能力。使用不同浓度的SPBWSM001菌液对番茄进行灌根处理,观察番茄生长情况并测定不同处理组根际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未稀释的SPBWSM001菌液以及稀释10倍的SPBWSM001菌液对番茄株高有明显的促生作用,显着高于对照组;而不同浓度的处理液对根长及茎围均无促生作用。番茄根际的细菌和真菌数量与SPBWSM001菌液浓度呈正相关,推断这一现象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PBWSM001在根和土壤中的定殖有关。采用接合转移的方法建立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规模插入突变体,利用SPBWSM001高度耐药的特点对硫酸卡那霉素突变体进行筛选,然后运用巢式PCR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PBWSM001硫酸卡那霉素耐药基因进行鉴定,发现该突变基因为23SrRNA。本文初步研究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PBWSM001生长阶段和电击电压条件对其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PBWSM001进行电击转化的最优条件为OD600=0.5,电压=20 KV/cm,且转化效率达到406 CFU/μl。
华茂红[8](2017)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和预后,为临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防治提供有力证据。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诊断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进行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以及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54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平均年龄50.5岁,检出前平均住院16天。17例(31%)合并有其他细菌感染,43例(80%)合并其他系统感染,其中合并肺部感染最常见(32例,占59.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多发生于恶性实体肿瘤、血液病患者(各占29.6%),最常见于肝胆外科(25.9%)等科室,37例患者存在中心静脉置管(68.5%)。在血培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阳性前,54例患者中52例使用了抗菌药物;在血培养阳性后,54例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其中有42例调整了抗菌药物。治疗药物主要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29例(53.7%),喹诺酮类11例。54例患者好转32例(59%),死亡22例(41%);好转组 APACHEII 评分(14.13±4.54)、死亡组 APACHEII 评分(27.59±8.17),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有中心静脉置管、高APACHEII评分组死亡率更高(P<0.05),而血培养阳性后拔除中心静脉管,使用敏感抗生素组死亡率更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PACHEII评分、检出前住院时间、CRP水平、有中心静脉置管及合并器官感染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预后呈现明显负相关(P<0.05),血培养阳性后拔除中心静脉置管、使用敏感抗生素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0.05)。进一步进行多元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中心静脉置管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预后呈负相关(OR值为174.461,P<0.05),拔除中心静脉置管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预后呈正相关(OR值为0.018,P<0.05)。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危重患者,多发生在院内外科手术操作的科室,多伴有中心静脉置管,且容易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目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预后一般,APACHEII评分高,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培养检出前住院时间长、多合并其他部位感染以有炎症表现的患者病死率更高,预后差。而血培养阳性后拔除中心静脉置管、及时使用敏感抗菌药物可改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良好。尤其影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中心静脉置管,保护因素为拔除中心静脉置管。这提示临床防治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的一个重要措施应减少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操作,以切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的途径。
朱岩,闫美凤,郑林[9](2016)在《煤工尘肺结核合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3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煤工尘肺结核患者合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6例煤工尘肺结核合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36例患者3次以上痰培养的结果均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阳性,临床表现以咳嗽、咯痰、发热和肺部湿性啰音为主,胸部X射线检查结果多呈淡薄、斑片状浸润阴影。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广泛耐药,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氨曲南、头孢哌酮的耐药率依次为100.0%、96.1%、94.5%和89.8%;对复方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庆大霉素敏感率均>60.0%。经抗结核治疗,并依据痰培养结果选择2种或2种以上敏感抗生素联合治疗,治愈21例(占58.3%),好转2例(占5.6%),无明显改善3例(占8.3%),死亡10例(占27.8%)。结论煤工尘肺结核合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细菌耐药严重,及时进行病原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对于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郭嘉红,王文生,周敬华,闫东辉[10](2015)在《20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医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特征,指导临床更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PI20NE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药物敏感性纸片琼脂扩散(K-B)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并用WHONET 5.6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占83.9%(172/205),其对米诺环素、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啶、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2.2%(25/205)、17.6%(36/205)、28.3%(58/205)、32.2%(66/205),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吡肟、美洛培南、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唑肟、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在90.0%以上。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感染以呼吸道为主,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其为严重的多重耐药,应积极开展病原学检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二、310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10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医院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子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 |
1.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 方法 |
1.2.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 |
1.2.2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
2 结果 |
2.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谱分型结果 |
2.2 CR-KPN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 |
2.3 院内感染分析 |
3 讨论 |
(2)重症监护病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1.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培养及药敏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疾病负担 |
2.3 药敏试验结果 |
2.4 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定植情况 |
2.5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一般情况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一般资料 |
1.2.2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感染率 |
1.2.3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
1.3 讨论 |
1.3.1 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的感染率分析 |
1.3.2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
1.4 小结 |
二、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 |
2.1 目的和方法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常见感染部位 |
2.2.2 首发感染症状 |
2.2.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
2.3 讨论 |
2.3.1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发病部位分析 |
2.3.2 医院感染患者的首发症状分析 |
2.3.3 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
2.4 小结 |
三、医院感染的致病菌特点分析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感染类型及致病菌类型 |
3.2.2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性 |
3.3 讨论 |
3.3.1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分析 |
3.3.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特点 |
3.3.3 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的流行及治疗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表1 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一) |
表.2 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二) |
表.3 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三) |
表4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率 |
表5 革兰氏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一) |
表6 革兰氏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二) |
综述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某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临床特征、分离率及耐药性变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材料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感染病区分布 |
2.2 感染样本来源 |
2.3 感染高危因素 |
2.3.1 原发基础疾病 |
2.3.2 患者年龄分布 |
2.3.3 分离前患者用药情况 |
2.3.4 分离前侵入性操作情况 |
2.4 年度菌株分离率的变迁情况 |
2.5 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 |
2.5.1 5年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情况 |
2.5.2 耐药率的变迁情况 |
2.5.3 呼吸道样本与非呼吸道样本来源菌株的药物敏感性 |
2.6 混合菌感染情况 |
3 讨论 |
(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和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
1.2.1 感染诊断标准 |
1.2.2 临床初步诊断 |
1.2.3 感染的确认 |
1.3 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 |
1.4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标本来源 |
2.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4 14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和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
1.2.1 感染诊断标准 |
1.2.2 临床初步诊断 |
1.2.3 感染的确认 |
1.3 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 |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标本来源 |
2.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4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
3 讨论 |
(7)草莓叶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遗传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草莓主要病害 |
1.1.1 草莓枯萎病 |
1.1.2 草莓根腐病 |
1.1.3 草莓炭疽病 |
1.1.4 草莓灰霉病 |
1.1.5 草莓病毒病 |
1.1.6 草莓白粉病 |
1.1.7 草莓疫霉果腐病 |
1.1.8 草莓蛇眼病 |
1.1.9 草莓青枯病 |
1.1.10 草莓褐斑病 |
1.1.11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 |
1.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
1.2.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简介 |
1.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生物学特性 |
1.2.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致病性研究进展 |
1.2.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 |
1.2.5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机制 |
1.2.6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基因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常用培养基及试剂 |
2.3 草莓叶片致病菌SPBWSM001 的分离筛选 |
2.3.1 草莓叶片致病菌SPBWSM001 的分离 |
2.3.2 致病菌SPBWSM001 的对草莓不同部位的致病性实验 |
2.3.3 不同生长条件对病原菌侵染草莓叶缘的影响 |
2.4 病原菌SPBWSM001 鉴定 |
2.4.1 病原菌SPBWSM001 细胞形态观察 |
2.4.2 病原菌SPBWSM001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4.3 病原菌SPBWSM001 生理生化鉴定 |
2.5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PBWSM001 对黄瓜、拟南芥及其番茄致病性实验 |
2.6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PBWSM001 对番茄生长及其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
2.7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PBWSM001 抑菌活性的检测 |
2.8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硫酸卡纳霉素抗性基因鉴定 |
2.8.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试 |
2.8.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接合转移 |
2.8.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硫酸卡纳霉素抗性基因突变体筛选 |
2.8.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硫酸卡纳霉素抗性基因鉴定 |
2.9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及电击转化 |
2.9.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PBWSM001 感受态细胞制备 |
2.9.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PBWSM001 电击转化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草莓叶片致病菌SPBWSM001 的致病性实验 |
3.1.1 病原菌SPBWSM001 致病性测定 |
3.1.2 温度对病原菌SPBWSM001 侵染草莓叶缘的影响 |
3.1.3 湿度对病原菌SPBWSM001 侵染草莓叶缘的影响 |
3.2 病原菌SPBWSM001 鉴定 |
3.2.1 病原菌SPBWSM001 形态学观察 |
3.2.2 病原菌SPBWSM001 分子生物学鉴定 |
3.2.3 病原菌SPBWSM001 生理生化特征观察 |
3.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PBWSM001 对黄瓜、拟南芥及其番茄致病性实验 |
3.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PBWSM001 对番茄生长及其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
3.4.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PBWSM001 不同浓度发酵液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
3.4.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PBWSM001 不同浓度发酵液对番茄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
3.5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PBWSM001 抑菌活性的检测 |
3.5.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PBWSM001 细菌素检测 |
3.5.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PBWSM001 对病原真菌抑制作用 |
3.6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PBWSM001 硫酸卡纳霉素抗性基因鉴定 |
3.6.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试 |
3.6.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硫酸卡纳霉素抗性基因鉴定 |
3.7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及电击转化 |
3.7.1 不同生长阶段感受态细胞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化效率的影响 |
3.7.2 不同电压条件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绪论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病例来源 |
2.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分析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基础病、科室分布及显管 |
3.3 合并感染 |
3.4 抗生素使用 |
3.5 治疗 |
3.6 顸后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煤工尘肺结核合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3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分析内容 |
1.2.2 X射线检查 |
1.2.3 实验室检查 |
2 结果 |
2.1 症状及体征 |
2.2 胸部X射线检查结果 |
2.3 痰液标本及药敏试验结果 |
2.4 诊断 |
2.5 治疗及转归 |
3 讨论 |
(10)20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四、310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医院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子分型研究[J]. 宋惠珠,李青青,潘瑞琳,徐玉妹,耿先龙.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1(11)
- [2]重症监护病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J]. 石磊,吴安华,曹岚,黄勋,彭小贝,李春辉,孙士昌,周鹏程.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9(05)
- [3]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D]. 姚文腾.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某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临床特征、分离率及耐药性变迁分析[J]. 陆桃红,张庆芳,朱晓丽,袁单丹,李忻. 检验医学, 2018(06)
- [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和耐药性分析[D]. 刘阳. 军事科学院, 2018(01)
- [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和耐药性分析[J]. 刘阳,汤雪萍,尚学义,李艳.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8(04)
- [7]草莓叶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遗传机制初步研究[D]. 王婧. 天津农学院, 2017(07)
- [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D]. 华茂红. 浙江大学, 2017(01)
- [9]煤工尘肺结核合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36例临床分析[J]. 朱岩,闫美凤,郑林. 中国职业医学, 2016(03)
- [10]20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郭嘉红,王文生,周敬华,闫东辉. 临床荟萃,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