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钢3200m~3高炉的建设——我国高炉炼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次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朱妍[1](2019)在《工业文化城市视角下鞍山工业遗产活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遗存,其作为城市工业文化的物质载体,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城市总体风貌,是城市发展建设过程的历史见证,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与科学价值。鞍山地处辽东半岛中南部,是随着钢铁工业生产与发展而诞生的新兴工业城市,蕴藏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工业文化有着不同于其他文化类型的构成要素,而鞍山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工业文化的载体,具有极高的内在价值与延伸价值,因此对鞍山工业遗产的活化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本文以我国老牌工业城市鞍山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在工业文化城市视角总指导因素下的工业遗产活化策略,避免对于工业遗产的单一保护,而是更加强调工业遗产在城市文化层面上所代表的内涵。通过工业文化城市的定义延伸出工业文化城市的判别条件,即工业文化城市首先应属历史文化城市范畴,其次应具有突出的工业文化、具有长足发展的工业文化事业与产业与具有足以代表工业文化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方面,并探究工业文化城市与城市工业遗产之间的关系,即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化的物质载体、工业文化城市特性促进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工业遗产的活化激发工业文化城市活力。在场所理论、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鞍山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明确鞍山的城市发展定位,另一方面对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与评估标准进行研究,进而总结适合鞍山工业遗产的评估标准。通过对鞍山工业遗产现状与特征的分析,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方面提出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问题成因,最后通过整理分析归纳提出鞍山市工业遗产的活化思路,依据思路提出鞍山市工业遗产的活化规划,基于活化规划分别提出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策略。有别于以往对鞍山工业遗产单体、静止的保护,本文基于工业文化城市与工业遗产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应从工业文化城市的视角对城市工业遗产进行活化,希望可以对日后鞍山工业遗产活化相关实践以及城市发展与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之间诸多矛盾的解决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王宏宇[2](2015)在《邯钢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建设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钢铁冶炼技术设备更新的时间越来越快,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邯钢若想在钢铁冶金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邯钢发展循环经济道路,建设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为主要目标,以资源和能源利用最大化为载体,以消纳社会废弃物为企业社会职责,通过工艺优化、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等措施,从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从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的传统钢铁企业向无污染、低能耗、高效能的现代钢铁企业转型。首先,从资源方面、环境方面,以及钢铁当前面临国内国际形势上,分析了邯钢建设循环型冶金原料基地的必然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明确了邯钢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国家法律法规要求,更是所处区域环境和中国现状决定的,进一步分析了邯钢发展循环经济从管理经验、技术人员、主体设备、区域以及资源等方面具备很大优势。然后,结合邯钢所处环境以及自身优势,提出了邯钢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的优化方案。钢铁冶金原料基地重点是焦炭和活性石灰的生产,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论述了在邯钢需要建设适合自己的麦尔兹活性石灰窑,运用PEST分析法阐述了需要建设捣固焦炉。按照资源和能源利用最大化,污染物无害化或资源化,社会废弃物资源化的特点,配置了石灰窑和焦炉的附属项目,其中包括炼焦配入社会垃圾废弃塑料,干熄焦余热发电,焦油和粗苯深加工,焦炉烟道气合理利用,石灰窑废气中二氧化碳回收,城市废水处理利用等节能、消废、创效的项目。最后,利用构建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邯钢冶金原料基地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邯钢冶金原料基地的循环经济建设正处在“循环经济完善”阶段,虽然其在技术、经济、生态环保和资源循环力这四个方面的建设效果都在国内处于领先的水平,但是还有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仍需继续完善。
王晓波[3](2014)在《Y集团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工业气体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航天、电子、材料、食品制造等各个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国内的工业气体市场中,既有如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德国林德集团、美国空气化工产品公司、美国普莱克斯集团等多家跨国工业气体公司,也有像Y集团这样的专注本土市场的本土品牌。伴随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国外品牌的工业气体公司不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推进本地化的战略,依托管理、资金、技术和品牌的优势,不断压缩本土品牌工业气体公司的发展空间。作为本土品牌代表的Y集团,必须要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竞争战略,以抵消外部竞争的威胁并建立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本文将着重于对Y集团目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价值链进行分析,对外部的环境、市场的机会、行业的竞争结构以及企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等进行分析,得出Y集团应采用集中成本领先战略,避免在更大范围内与竞争对手进行直接竞争,集中全部的资源于现场供气这一细分市场,通过低成本的优势快速捕获业务发展机会,以确保和巩固Y集团在该领域的领先优势。同时,为迎合化工及能源化工行业带来的更大的增长机会,Y集团可以采用将低成本和差异化整合的战略,以实现服务行业的更加多元化,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
张寿荣[4](2012)在《关于我国炼铁高炉的长寿问题》文中认为1武钢高炉长寿技术发展的回顾1.1问题出现武汉钢铁公司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兴建的第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属于"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工业项目之一。钢厂部分由苏联列宁格勒黑色冶金设计院(Γипромец)提供设计。武钢1号高炉于1957年开始施工,1958年9月13日点火投产。1号高炉容积1386m3,是我国第一座1000 m3以上的大型高炉。当时我国没有大型高炉的操作经验,是全面学习苏联的高炉技术。武钢1号高炉的投产总的来看是成功的。1959年7月,武钢2号高炉投产。1961年下半年,1号高炉炉腹冷却板(铸钢)出现烧坏漏水现象。1962年
王晶晶[5](2011)在《资源型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以翼城县为例》文中指出“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行政区域经济,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基本的载体。翼城县作为一个有32万人口地级县,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为了很好的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提出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县域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介绍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包括循环经济的提出和概念、四种基本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特征和原则以及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然后详细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和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紧接着着手分析翼城县在发展经济中遇到的问题,其深层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找到一个长期有效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理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思考研究的方向。最后结合循环经济的内涵并针对翼城县的发展现状和深层矛盾,应该建立起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体制,使政府、企业、公众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发展循环经济当中来。翼城县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有:以首旺煤业为试点实行企业内部循环、以中卫钢铁工业园区为中心实现园区内部之间的循环、以翼城县为核心与相邻县域建立区域循环、促进静脉产业的发展。翼城县发展循环经济除了基本途径外还要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来促使基本对策的实施,首先,要求人们转变观念;第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技术支持体系;第五、选择发展与资源无关的产业;第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的责任感和公众的环保意识。以上的这些途径和措施有助于翼城县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其发展为一个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相互和谐的县域。
孙雁红[6](2011)在《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影响》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今世界,汇率作为联系各国贸易活动的重要变量,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运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渐增大,并开始进入升值阶段。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国际上关于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在这种宏观大背景下,我国众多的外贸部门会受到何种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因此,本文选择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行业—钢铁行业为代表,研究汇率变动对其各方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简单梳理后,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钢铁行业目前的发展情况,随后选择钢铁行业的进出口贸易和国内需求为研究重点,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这三方面的影响。理论上说,我国钢铁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人民币升值会对出口造成冲击,导致出口成本增加,降低国际竞争力,进一步降低企业利润。进口方面,我国的进口产品多为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这些产品价格较高且用途明确,因此人民币升值未必会刺激国内需求,导致进口大幅增加。此外,升值对行业的原材料进口带来一定的利好效应。总体说来,升值的冲击有利有弊,定性描述无法做出准确估计,具体影响通过实证建模来验证。实证方面,本文使用1999到2010年6月的季度数据,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和VAR模型,得出了人民币升值对行业的出口和国内需求不利的结论,但两个模型对进口的考察有所差异,ECM模型认为进口的数量效应小于价值效应,升值导致进口也下降,而VAR模型认为汇率对进口的影响较为复杂,人民币升值在前期不利于进口,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转为促进进口。另外,实证结果还显示汇率冲击对行业的长期影响大于短期,对外贸易直接受到汇率变化的影响,反应快敏感高,而汇率冲击需通过一系列变量间接传导至国内生产,国内生产受到的影响相应减小。总体来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钢铁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进出口贸易进而影响国内经济,且这种影响将持续较长的时间。近些年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这使钢铁行业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因此,本文也对于政府和企业分别提出了一些建议,政府应灵活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对人民币升值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钢铁企业则需要转变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的升级调整,紧跟市场需求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地调整品种结构,同时应加强环保力度,坚持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将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蒋佐斌[7](2009)在《中国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矿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铁矿资源约束问题和生产、消费铁矿制成品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2003年以来铁矿资源价格高位振荡和“环境事件”时有爆发,国内对如何实现铁矿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关注日益强烈。铁矿作为最重要的一种矿产资源,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之一,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战略的意义。目前,我国铁矿资源循环经济正处于从理念创导、局部试验、典型示范向全面实践推进的转折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有相当部分的地方政府和铁矿资源利用企业对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实现机制的原理缺乏系统认识,政府在制定有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时,没有遵循经济规律;铁矿资源利用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只是为了完成“行政指令”,导致“循环不经济”。要改变上述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中存在的不足,从经济系统和铁矿资源利用系统来看,应该立足于我国铁矿资源的条件及其利用的经济环境,研究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的动力来源、实现机制以及实现的原理,为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铁矿资源循环的实现。本论文的焦点在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实现机制,主要从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市场机制、规制机制、技术机制等方面研究我国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机制,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是通过对我国铁矿资源禀赋特征、供求状况和利用模式的分析,认为我国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是必由之路。论文根据实现机制构成的三个部分,分别对市场机制、规制机制和技术机制进行了分析,铁矿资源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往往不选择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规制机制是必要的。激励性的规制机制、技术机制会促进铁矿资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自觉地选择循环经济模式,实现激励相容。铁矿资源企业是否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是利益博弈的结果,本研究对博弈双方策略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最后,论文对武汉钢铁公司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评述。论文有八章,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的综述,归纳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机制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不足,概括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成果与创新点。第二章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机制的理论基础及实践阐述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清洁生产理论、生态工业理论、绿色制造理论、循环经济的理论、协同论、博弈论。总结分析了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在国内外的实践。中国铁矿资源禀赋条件较差,铁矿资源供不应求,铁矿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客观上要求中国铁矿资源走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我国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发展在企业的技术层面上已经展开,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先进钢铁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需要完备的循环经济支撑体系。第三章中国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的动力系统及市场机制研究首先,提出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动力系统的概念。铁矿资源开发、利用企业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动力来源于市场的需求,市场需求是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动力源,由动力源派生出竞争驱动力、政府规制力、技术推动力。其次,简述了市场机制的内涵、特征、作用,分析了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市场机制实现过程。最后,利用边际分析方法,探讨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对均衡产量和利润的影响,认为:铁矿资源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往往不会选择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第四章中国铁矿资源循环经济政策矩阵与规制机制分析了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市场失灵的特点,认为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依赖政府的规制。政府对循环经济的规制,是通过法律法规来实现的。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依据内容构成不同的向量,形成政策矩阵,包括:税收政策向量、金融政策向量、财政政策向量和产业政策向量。对于某一个企业,其享受到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组合是确定的,可以根据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最优的政策向量。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政策矩阵的设计属于机制设计的范畴,涉及资源的有效配置、信息的有效利用及激励相容。在铁矿资源循环经济政策矩阵的设计中,应遵循两个原则:信息最有效利用、激励相容。政策矩阵是政府及权力部门设计的,政策分为强制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在强制性政策下,铁矿资源企业的市场均衡产量会减少。在实行价格补贴的激励政策下,当单位铁矿资源循环经济补贴额不足以补偿因执行铁矿资源循环经济标准而造成单位投资的收益净损失时,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市场均衡产量小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市场均衡产量;当补贴额足以补偿因实施循环经济造成的收益净损失时,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时的市场均衡产量大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市场均衡产量。第五章中国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产业流程与技术机制概述了铁矿资源循环利用流程,分析了铁矿资源循环涉及的地质勘查关键技术链、采矿工程关键技术链、选矿工艺关键技术链、冶金工艺关键技术链、回收利用关键技术链,透过铁矿资源产业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技术链的存在。在铁矿资源技术系统中,非稳定模支配稳定模,非稳定模称为技术系统的序参量,决定技术系统的运作过程和演化状态。技术协同的关键是要找到系统本质特征的序参量,也就是促进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本研究应用AHP方法,以冶金工艺中的炼铁技术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铁矿资源循环经济链中的序参量决定过程。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实现依赖于科技的创新,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资源投入是有限的,而企业技术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创新的需求,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需要对企业技术链上的创新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价,本章应用DEA技术对铁矿资源循环经济技术链中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分析,确定最有效的创新项目组。本章最后利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认为:1.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降低边际成本曲线,进而降低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成本,是推进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期实施策略。2.激励性政策促使更多的企业选择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及其较高发展水平。3.与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相比,激励性政策更能够激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铁矿资源循环经济投资成本,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促进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实现。第六章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的博弈分析本章建立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之上,探讨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铁矿资源企业是否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是利益博弈的结果。铁矿资源企业在一定条件下,不会选择循环经济的模式,政府对企业是否采用循环经济的模式的规制力度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2.通过对铁矿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中脱磷工艺的博弈分析,认为:铁矿资源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为了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结果是次优策略得到实施。要使占优策略的实施,即:铁矿资源产业链的利益最大化,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进行干预是非常必要的。第七章武汉钢铁公司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机制首先介绍了武汉钢铁公司的基本情况、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背景、公司拟定的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其次,分析了武汉钢铁公司自有矿山、冶金过程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及实现机制。再次,总结了武钢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取得的效果。最后,对武钢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机制展开评述,认为:武钢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动力来源于市场的需求,这种需求表现为社会公众的需要和政府的各种规制。市场机制在武钢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规制机制在武钢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中起着约束作用,技术机制在武钢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中起着推动作用,武钢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有力的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总之,武钢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实现机制的各个部分协调运行,在循环经济的实现中,通过节能减排,不仅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还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激励相容。第八章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提出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概念,认为铁矿资源开发、利用企业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动力来源于市场的需求,在目前我国铁矿资源循环经济推进阶段,这种市场需求是社会大众依靠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体现出来的,因此市场需求是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动力源,动力源派生出竞争驱动力、政府规制力、技术推动力。2.提出了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机制中的激励相容原理。论文根据实现机制构成的三个部分,分别对市场机制、规制机制和技术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铁矿资源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往往不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规制机制。激励性的规制机制、技术机制会促进铁矿资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促使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自觉地选择循环经济模式,实现激励相容。3.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实现是利益博弈的结果。本研究以博弈论的均衡分析为工具,探讨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铁矿资源企业是否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是利益博弈的结果。铁矿资源企业为了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可能不会选择循环经济的模式,政府的规制力度直接影响铁矿资源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2)通过对铁矿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中脱磷工艺的博弈分析,认为:铁矿资源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为了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结果是次优策略得到实施。要使占优策略的实施,即:铁矿资源产业链的利益最大化,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进行规制是非常必要的。
薄洪光[8](2008)在《钢铁行业集成生产物流管理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生产物流是钢铁企业物流的主体,它与钢铁生产工艺过程密切融合。伴随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生产物流管理方法在强化钢铁行业生产物流管理方面显得乏力,这为钢铁行业生产物流管理的创新带来机遇。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研究和应用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东北特钢集团大连基地生产物流管理实践为背景,综合运用系统化、集成化管理思想,研究了钢铁行业集成生产物流管理(Integrated ProductionLogistics Management for Iron & Steel Industry,SIPLM)的框架体系及技术方法。运用集成管理的理论,提出了钢铁行业集成生产物流管理(SIPLM)体系结构,并分别构建了支持过程集成的钢铁行业物料清单多视图管理模型、基于ERP/MES/PCS的SIPLM层次管理模型和基于生产批次的SIPLM物料跟踪管理模型。面向钢铁生产物流过程,提出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属性集、简单赋意产品物料代码和描述过程状态的产品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BOM)的钢铁产品结构设计方案,建立了统一的产品结构数据模型。以设计BOM和工艺BOM为源BOM,提出了基于属性辨识的钢铁行业BOM数据多视图映射方法,建立了钢铁行业BOM多视图过程集成模型,实现了BOM多视图间的映射转换,为SIPLM提供了数据基础与依据。基于钢铁产品特征的分层设计和逐级求解的方式,运用粗糙集方法,挖掘生产物流工艺规划指导性规则。提出工艺实例检索网络(PCRN)模型,设计了基于SH-CBR钢铁行业生产物流工艺规划的流程和算法,进而提出基于PCRN模型SH-CBR策略的钢铁行业生产物流工艺规划方法。运用制造资源计划、准时制生产等生产管理理论,提出了钢铁集团企业的集成化生产物流计划管理模型,并给出相关的模型求解方法及实例。提出了基于生产批次的SIPLM物料工序状态描述方法,构建基于工序维、属性维和时间维的三维描述模型,实现了对钢铁生产物流过程物料工序状态的描述,保证了质量、成本状态的可追溯性。基于SIPLM物料工序状态描述方法建立SIPLM生产物流跟踪模型,提出了生产物流跟踪数据向质量、成本数据的转换模型及相关的转换算法。为按炉号、作业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提供了作业管理基础,并给出了企业应用的计算实例。将SIPLM方法体系与信息技术集成运用,提出了SIPLM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并结合案例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现状,给出了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及系统设计方法。SIPLM支持系统的企业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SIPLM方法及其信息支持系统的研究,有利于推动钢铁行业生产物流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现阶段我国钢铁行业具有现实意义。
柯业[9](2007)在《“四大联盟”呼出产学研结合新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我国的产学研结合工作。十一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2006年初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又作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为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联合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各部门、各地方的推动下,我国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创造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和模式。但是,我国产学研结合以“短、平、快”的项目合作为主,战略层次的合作少,组织形式松散,缺乏成果产业化的持续保障机制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协同不够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从本期开始,本刊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筹)联合开辟《产学研合作》栏目,以期能够为产学研合作各方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为各方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实现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新发展提供资讯。
李毅仁[10](2007)在《邯郸钢铁集团公司战略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战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近年来企业界和学术界都比较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既是在此科学领域的初步探索,也是本人在天津大学完成MBA课程学习后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从而为邯郸钢铁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同时对中国类似的钢铁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钢铁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是资金、技术、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在经过近二十年钢铁产能和产量规模的快速扩张之后,我国钢铁产业进入了以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为重点,实现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的重要阶段,这从品种、质量、数量等各个方面对整个钢铁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钢铁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我国政府将在淘汰落后工艺,控制规模增长,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节能环保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钢铁产业的宏观调控。同时,我国钢铁企业对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跨国钢铁公司兼并重组、构建战略联盟的步伐全面加快,这一切都在深刻改变着钢铁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邯郸钢铁集团公司作为有着48年发展历史的国有钢铁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积累了较强的发展优势,但在体制、机制、品种、质量、成本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劣势也愈加明显。战略必须适应变化。企业应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对战略作出及时调整。本文在对邯郸钢铁集团公司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优势与劣势进行调研、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和SWOT分析研究方法,识别分析了邯郸钢铁集团公司的基本竞争战略。根据公司现状及在产业中的竞争地位,提出了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板材品种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公司战略目标和总体战略规划。围绕总体战略,提出了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产品组合战略、资产重组战略和循环经济战略的基本方案。
二、武钢3200m~3高炉的建设——我国高炉炼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次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钢3200m~3高炉的建设——我国高炉炼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次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文化城市视角下鞍山工业遗产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文化城市研究 |
1.3.2 工业遗产保护研究 |
1.3.3 鞍山工业遗产保护研究 |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范围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文化城市 |
2.1.2 工业文化 |
2.1.3 工业文化城市 |
2.1.4 工业遗产及其相关概念 |
2.1.5 活化及其相关概念 |
2.2 基础理论 |
2.2.1 场所理论 |
2.2.2 城市更新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工业文化城市与工业遗产活化的关系 |
3.1 工业文化城市的判别条件 |
3.1.1 历史文化城市 |
3.1.2 具有突出的工业文化 |
3.1.3 具有长足发展的工业文化事业与产业 |
3.1.4 具有足以代表工业文化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
3.2 工业遗产活化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
3.2.1 工业遗产活化的基本原则 |
3.2.2 工业遗产活化的模式 |
3.3 工业文化城市与工业遗产的关系 |
3.3.1 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化的载体 |
3.3.2 工业文化城市特性促进工业遗产的保护 |
3.3.3 工业遗产的活化激发工业文化城市活力 |
3.4 工业文化城市对工业遗产活化的导向 |
3.4.1 城市功能定位引导工业遗产的活化 |
3.4.2 城市空间结构统制工业遗产的活化 |
3.4.3 城市历史文化风貌辅助工业遗产的活化 |
3.4.4 城市旅游促进工业遗产的活化 |
3.5 本章小结 |
4 鞍山市工业遗产现状与特征分析 |
4.1 鞍山市概况 |
4.1.1 鞍山市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历程 |
4.1.2 鞍山市城市发展定位 |
4.2 鞍山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估 |
4.2.1 鞍山市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 |
4.2.2 鞍山市工业遗产的评估标准 |
4.3 鞍山市工业遗产现状与特征 |
4.3.1 鞍山市工业遗产现状 |
4.3.2 鞍山市工业遗产特征 |
4.4 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4.4.1 存在的问题 |
4.4.2 问题成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思路与策略 |
5.1 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总体思路 |
5.1.1 提高工业遗产保护意识与群众参与性 |
5.1.2 确保充足的工业遗产活化资金 |
5.1.3 探索工业遗产活化的更多可能性 |
5.1.4 注重对非物质工业遗产的活化 |
5.1.5 重视工业遗产活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
5.2 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规划 |
5.2.1 工业遗产的确认 |
5.2.2 确定保护、保存、展示和修复再利用的措施 |
5.3 鞍山市工业遗产活化策略 |
5.3.1 一般性工业遗产活化策略 |
5.3.2 地方性工业遗产活化策略 |
5.3.3 国家性工业遗产活化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2)邯钢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建设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现状 |
1.1.2 邯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1.1.3 邯钢发展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
1.3.2 清洁生产研究综述 |
1.3.3 循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循环经济理论 |
2.1.1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
2.1.2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
2.1.3 循环经济的原则 |
2.2 清洁生产理论 |
2.2.1 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
2.2.2 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
2.2.3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
2.3 效果评价理论 |
2.3.1 效果评价的内涵 |
2.3.2 效果评价方法 |
第3章 邯钢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建设现状 |
3.1 邯钢冶金原料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和原则 |
3.1.1 邯钢冶金原料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 |
3.1.2 邯钢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建设原则 |
3.2 邯钢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清洁生产管理 |
3.2.1 邯钢循环型冶金原料基地主体设备选型 |
3.2.2 邯钢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工艺选择 |
3.3 邯钢循环型冶金原料基地污染物治理管理 |
3.3.1 备煤中储煤配煤系统 |
3.3.2 备煤中废旧塑料处理系统 |
3.3.3 捣固焦炉及配套设施 |
3.3.4 炼焦中的干熄焦工艺 |
3.3.5 焦炉煤气的净化系统 |
3.3.6 粗苯精制和焦油深加工项目 |
3.3.7 活性石灰窑项目 |
3.3.8 二氧化碳回收系统 |
3.3.9 绿化抑尘和消纳工业废气 |
3.4 邯钢循环型冶金原料基地废物利用管理 |
3.4.1 废水循环利用 |
3.4.2 废气处理及再利用 |
3.4.3 固体废弃物再利用 |
3.4.4 热能的利用 |
3.4.5 其它废物的治理与再利用 |
3.5 邯钢循环型冶金原料基地消纳社会废弃物管理 |
3.5.1 消纳居民污水 |
3.5.2 消纳社会废塑料 |
3.6 实施小循环和大循环相结合的战略升级管理 |
第4章 邯钢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建设效果评价 |
4.1 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2 冶金原料基地循环经济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2.1 构建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2.2 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 |
4.3 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主体项目建设效果分析 |
4.3.1 麦尔兹活性石灰窑效果分析 |
4.3.2 捣固炼焦系统效果分析 |
4.3.3 化产深加工项目效果分析 |
4.3.4 干熄焦余热发电效果分析 |
4.3.5 “三废”治理与综合利用效果分析 |
4.3.6 二氧化碳回收项目效果分析 |
4.3.7 利用烟道气效果分析 |
4.4 邯钢冶金原料基地循环经济建设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 |
4.4.1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4.2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章 邯钢冶金原料基地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
5.1 邯钢冶金原料基地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不足 |
5.1.1 捣固炼焦技术经济性优势弱化 |
5.1.2 实际生产中废塑料炼焦配入工艺存在难点 |
5.1.3 城市排水管网未汇集到污水处理站 |
5.2 邯钢冶金原料基地改进措施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Y集团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竞争战略的内涵和类型 |
2.1.1 总体成本领先战略 |
2.1.2 差异化战略 |
2.1.3 集中化战略 |
2.1.4 整合战略 |
2.2 竞争战略的研究设计方法 |
2.2.1 总体环境分析方法 |
2.2.2 行业环境分析方法 |
2.2.3 SWOT分析模型 |
2.2.4 价值链分析模型 |
2.3 对工业气体公司竞争战略问题的研究文献综述 |
第3章 Y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
3.1 总体环境分析 |
3.1.1 政治因素 |
3.1.2 经济因素 |
3.1.3 人口环境因素 |
3.1.4 技术因素 |
3.2 工业气体应用分析 |
3.2.1 工业气体的主要应用 |
3.2.2 主要应用行业简析 |
3.3 工业气体外包市场分析 |
3.3.1 外包的动机分析 |
3.3.2 气体外包与企业自建工厂的比较 |
3.3.3 国内工业气体外包市场分析 |
3.3.4 国内工业气体外包市场预测 |
3.4 行业环境分析 |
3.4.1 新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
3.4.2 供方议价能力分析 |
3.4.3 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
3.4.4 替代品的威胁 |
3.4.5 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
3.5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5.1 法国液化空气集团 |
3.5.2 林德BOC集团 |
3.5.3 普莱克斯集团 |
3.5.4 空气化工产品公司 |
3.6 机会和威胁 |
3.6.1 企业的机会分析 |
3.6.2 企业的威胁分析 |
第4章 Y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
4.1 Y集团现阶段的业务状况 |
4.2 发展速度和增长率 |
4.3 业务细分市场分析 |
4.4 生产能力和在建项目 |
4.5 网络和布局 |
4.6 技术与研发能力 |
4.7 企业的优势分析 |
4.8 企业的劣势分析 |
第5章 Y集团竞争战略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对策 |
5.1 竞争战略的选择 |
5.1.1 集中成本领先战略 |
5.1.2 整合战略 |
5.2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任务 |
5.3 竞争战略实施的管理措施 |
5.3.1 信息的公开 |
5.3.2 组织架构调整与强化 |
5.3.3 制定相应计划与预算 |
5.3.4 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5.3.5 企业文化和员工发展 |
5.3.6 监测和控制系统 |
5.3.7 品牌建设和企业社会责任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5)资源型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以翼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的思路框架 |
1.2.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
2.1 循环经济的提出 |
2.2 循环经济的内涵 |
2.2.1 循环经济的概念 |
2.2.2 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
2.3 循环经济的特征 |
2.4 循环经济的原则 |
2.4.1 减量化原则 |
2.4.2 再使用原则 |
2.4.3 资源化原则 |
2.4.4 资源替代化原则 |
2.4.5 无害化储藏原则 |
2.5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
第三章 资源型县域的概念和得到的启示 |
3.1 资源型县域的概念 |
3.2 国外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得到的经验教训 |
3.2.1 德国——鲁尔区 |
3.2.2 美国——休斯顿 |
3.2.3 法国——洛林 |
3.2.4 日本——北九州市 |
3.2.5 前苏联——顿巴斯的衰落 |
3.2.6 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
第四章 翼城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4.1 翼城县发展现状 |
4.1.1 矿产资源概况及其利用情况 |
4.1.2 经济总体发展状况分析 |
4.1.3 产业结构分析 |
4.2 存在的问题 |
4.2.1 产业结构不合理 |
4.2.2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
4.2.3 影响社会稳定 |
4.3 第二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是翼城县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4.3.1 发展循环经济是翼城县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4.3.2 翼城县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约束条件 |
第五章 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保证 |
5.1 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
5.1.1 以首旺煤业为试点实行企业循环 |
5.1.2 以中卫钢铁工业园区为中心实现工业园区内部循环 |
5.1.3 以翼城县为核心与相邻县域建立区域循环 |
5.1.4 静脉产业 |
5.2 翼城县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保障措施 |
5.2.1 转变思想 |
5.2.2 健全法制,用法律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
5.2.3 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制度 |
5.2.4 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
5.2.5 选择发展与资源无关的产业 |
5.2.6 重视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的责任感和公众的环保意识 |
第六章 结语 |
6.1 取得的初步成果 |
6.2 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在校期间参加的课题项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 结构安排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 |
1.4.2 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汇率波动对经济的整体影响 |
2.2 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 |
2.3 汇率波动对产业的影响 |
3. 我国钢铁行业概况 |
3.1 我国钢铁行业的地位和特点 |
3.2 我国钢铁行业的现状 |
3.2.1 钢铁生产、消费、及铁矿石进口大国 |
3.2.2 钢材出口增长迅速,国内市场占有率和自给率不断提高 |
3.2.3 行业区域分布明显 |
3.2.4 技术水平和节能减排工作不断进步 |
3.3 我国钢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汇率变动对钢铁行业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
4.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钢铁行业的实证分析 |
4.1 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特性和原因分析 |
4.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4.2.1 模型设定 |
4.2.2 变量选取 |
4.2.3 数据说明 |
4.3 实证检验 |
4.3.1 数据的时间序列特征 |
4.3.2 Granger因果检验 |
4.3.3 误差修正模型(ECM) |
4.3.4 VAR模型 |
4.4 结果分析 |
5. 结论和政策意义 |
5.1 主要结论 |
5.2 政策意义 |
5.2.1 政府方面的建议 |
5.2.2 企业方面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出口方程及国内需求方程的协整检验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中国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机制的理论基础及实践 |
2.1 循环经济实现机制的理论基础 |
2.1.1 循环经济理论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3 清洁生产理论 |
2.1.4 绿色制造理论 |
2.1.5 生态工业理论 |
2.1.6 协同论 |
2.1.7 博弈论 |
2.2 循环经济在国外的实践 |
2.2.1 循环经济在德国的实践 |
2.2.2 循环经济在丹麦的实践 |
2.2.3 循环经济在美国的实践 |
2.2.4 循环经济在日本的实践 |
2.3 中国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现状 |
2.3.1 中国铁矿资源享赋条件 |
2.3.2 中国铁矿资源供求状况 |
2.3.3 中国铁矿资源利用模式 |
2.3.4 中国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演进历程 |
2.3.5 中国铁矿资源循环利用制度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的动力系统及市场机制研究 |
3.1 促进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 |
3.2 市场机制与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发展 |
3.2.1 市场机制内涵与特征 |
3.2.2 市场机制在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
3.2.3 市场机制在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中的实现 |
3.3 市场机制下铁矿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水平分析 |
3.3.1 基于边际分析的铁矿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水平选择 |
3.3.2 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对其发展规模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铁矿资源循环经济政策矩阵与规制机制 |
4.1 我国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政策矩阵 |
4.1.1 政府规制的的必然性 |
4.1.2 政策矩阵 |
4.2 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政策矩阵的设计与优化 |
4.2.1 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铁矿资源循环经济政策矩阵 |
4.2.2 铁矿资源循环经济政策矩阵的设计 |
4.3 政府调控下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实现 |
4.3.1 强制政策下的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 |
4.3.2 激励政策下的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产业流程与技术机制 |
5.1 铁矿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流程 |
5.1.1 铁矿资源产业链 |
5.1.2 循环经济在铁矿资源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实现 |
5.2 中国铁矿资源循环关键技术链 |
5.2.1 铁矿资源循环中地质勘查的关键技术 |
5.2.2 铁矿资源循环中采矿工程关键技术链 |
5.2.3 铁矿资源循环中选矿工程关键技术链 |
5.2.4 铁矿资源循环中冶金工艺关键技术链 |
5.2.5 铁矿资源循环中的回收利用技术链 |
5.3 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技术协同机制 |
5.3.1 铁矿资源循环中技术协同 |
5.3.2 基于AHP的铁矿资源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序参量的确定 |
5.4 基于铁矿资源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机制 |
5.4.1 铁矿资源产业链的技术创新 |
5.4.2 基于DEA的铁矿资源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项目的决策 |
5.5 基于技术进步的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 |
5.5.1 技术进步对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 |
5.5.2 激励性政策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的博弈分析 |
6.1 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中博弈策略的选择 |
6.1.1 基本假设 |
6.1.2 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
6.1.3 内外部博弈均衡分析 |
6.2 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策略博弈模型仿真案例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武汉钢铁公司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机制 |
7.1 武汉钢铁公司概况 |
7.2 武钢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背景、意义和目标 |
7.3 武钢自有矿山发展循环经济的实现机制 |
7.3.1 武钢自有矿山概况 |
7.3.2 武钢自有矿山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及实现机制分析 |
7.4 武钢冶金过程发展循环经济的实现机制 |
7.4.1 武钢冶金过程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机制 |
7.4.2 武钢冶金过程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制机制 |
7.4.3 武钢冶金过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机制 |
7.5 武钢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实现机制评述 |
7.5.1 武钢发展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实践 |
7.5.2 武钢铁矿资源循环经济的效果 |
7.5.3 武钢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机制的评述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钢铁行业集成生产物流管理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钢铁行业生产物流管理发展历程 |
1.3 钢铁行业生产物流管理研究应用现状及现有问题分析 |
1.3.1 研究应用现状 |
1.3.2 现有问题分析 |
1.4 论文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2 钢铁行业集成生产物流管理(SIPLM)体系研究 |
2.1 引言 |
2.2 钢铁行业生产流程特点及生产物流管理组织方式 |
2.2.1 钢铁行业生产流程概述 |
2.2.2 钢铁行业生产物流总体特点 |
2.2.3 钢铁行业生产物流的管理组织方式 |
2.3 钢铁行业集成生产物流管理体系 |
2.3.1 支持过程集成的钢铁行业物料清单多视图管理模型 |
2.3.2 基于ERP/MES/PCS的钢铁行业集成生产物流层次管理模型 |
2.3.3 基于生产批次的钢铁行业集成生产物流跟踪管理模型 |
2.4 钢铁行业集成生产物流管理的内涵 |
2.4.1 钢铁行业集成生产物流管理的概念 |
2.4.2 钢铁行业集成生产物流管理的特征 |
2.4.3 钢铁行业集成生产物流管理的任务 |
2.5 本章小结 |
3 支持过程集成的SIPLM物料清单多视图管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钢铁产品生命周期数据模型概述 |
3.2.1 概念及构成 |
3.2.2 作用及特点 |
3.2.3 产品需求特征 |
3.3 面向过程集成的钢铁产品结构数据模型研究 |
3.3.1 基于FA的产品需求结构数据模型 |
3.3.2 基于MA的产品配置结构数据模型 |
3.3.3 基于PA的产品制造结构数据模型 |
3.3.4 SIPLM的钢铁产品结构数据模型 |
3.4 BOM多视图过程集成技术研究 |
3.4.1 BOM多视图属性特征分析 |
3.4.2 BOM多视图数据结构 |
3.4.3 BOM多视图的过程集成关系 |
3.4.4 基于属性辨识的BOM多视图映射技术 |
3.5 SR-BOM/MBOM视图转换映射研究 |
3.5.1 EBOM、PBOM和MBOM的数学模型定义 |
3.5.2 SR-BOM/MBOM视图转换规则 |
3.5.3 SR-BOM/MBOM视图转换映射应用实例 |
3.6 面向PLM的BOM多视图过程集成模型 |
3.7 本章小结 |
4 SIPLM的生产物流工艺规划方法及生产物流计划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钢铁生产物流的工艺流程特点 |
4.3 钢铁产品的分层工艺信息模型及支持知识发现的工艺数据集市设计 |
4.4 基于粗糙集的分层工艺知识发现研究 |
4.4.1 工艺知识发现问题的粗糙集描述 |
4.4.2 基于粗糙集的分层工艺知识发现算法 |
4.4.3 分层知识发现算法的实例验证与结果分析 |
4.5 面向CBR的钢铁行业工艺实例库设计 |
4.6 基于PCRN模型及SH-CBR策略的钢铁生产物流工艺规划研究 |
4.6.1 基于PCRN模型的实例检索方法 |
4.6.2 基于PCRN模型及SH-CBR的钢铁生产物流工艺规划方法 |
4.6.3 SH-CBR应用实例 |
4.7 钢铁行业集成化生产物流计划管理模型体系 |
4.7.1 集团-基地级粗-较粗粒度生产物流计划模型 |
4.7.2 分厂-车间级较细-细粒度生产物流计划模型 |
4.7.3 应用实例 |
4.8 本章小结 |
5 SIPLM的物料工序状态描述方法及物流跟踪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钢铁行业物料工序状态描述的要求 |
5.3 现有物料工序状态描述方法的分析 |
5.4 基于生产批次的钢铁物料工序状态描述(SMPSD)方法 |
5.4.1 钢铁制造过程中的物料动态批次管理 |
5.4.2 物料生产批次状态的数学描述方法 |
5.4.3 基于生产批次的物料工序状态描述数据模型 |
5.5 基于SMPSD的钢铁生产物流跟踪模型 |
5.6 生产物流跟踪数据的转换方法 |
5.6.1 生产物流跟踪数据向质量数据的转换模型 |
5.6.2 生产物流跟踪数据向成本数据的转换模型 |
5.7 应用实例 |
5.8 本章小结 |
6 钢铁行业集成生产物流管理(SIPLM)支持系统的企业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案例企业生产物流管理概况分析 |
6.2.1 案例企业生产管理组织结构 |
6.2.2 案例企业生产物流管理基本业务流程 |
6.3 SIPLM支持系统需求分析 |
6.3.1 业务流程分析 |
6.3.2 系统用例分析 |
6.3.3 功能-数据关系分析 |
6.4 SIPLM支持系统建模 |
6.4.1 功能建模 |
6.4.2 信息建模 |
6.4.3 过程建模 |
6.5 SIPLM支持系统设计 |
6.5.1 总体功能设计 |
6.5.2 处理流程设计 |
6.5.3 模块HIPO设计 |
6.5.4 信息编码设计 |
6.6 SIPLM支持系统体系结构 |
6.6.1 软件技术架构 |
6.6.2 软件设计模式 |
6.7 SIPLM支持系统实施应用 |
6.7.1 系统管理 |
6.7.2 基础数据管理 |
6.7.3 生产任务接收与物料清单多视图管理 |
6.7.4 生产物流工艺规划与物流计划管理 |
6.7.5 生产物流跟踪与库存管理 |
6.7.6 生产物流跟踪向质量及成本数据转换管理 |
6.7.7 生产物流数据报表管理 |
6.8 SIPLM支持系统实施成效及问题总结 |
6.9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创新点摘要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缩略语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四大联盟”呼出产学研结合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益尝试 |
政府三项措施引导联盟发展 |
“新机制”推动产学研结合再上新台阶 |
相关链接 |
(10)邯郸钢铁集团公司战略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分析 |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架构体系 |
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2.1 企业战略 |
2.2 企业战略管理 |
2.3 企业战略管理要素 |
2.4 企业战略管理层次 |
2.5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
2.6 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
第三章 邯钢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
3.1 世界钢铁产业发展概况 |
3.2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
3.3 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第四章 邯钢集团内部条件分析 |
4.1 邯钢集团发展背景 |
4.2 邯钢集团管理创新历程 |
第五章 邯钢集团SWOT分析 |
5.1 潜在优势分析(Strength) |
5.2 潜在劣势分析(Weakness) |
5.3 潜在机会分析(Opportunity) |
5.4 潜在威胁分析(Threat) |
第六章 邯钢集团基本竞争战略分析 |
6.1 利用SWOT矩阵进行战略匹配 |
6.2 邯钢集团竞争战略的选定 |
6.3 采用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应避免的风险与控制 |
第七章 邯钢集团战略规划 |
7.1 邯钢集团现有战略分析 |
7.2 邯钢集团战略规划指导思想 |
7.3 邯钢集团战略目标 |
7.4 产品组合战略 |
7.5 产业升级战略 |
7.6 资产重组战略 |
7.7 循环经济战略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武钢3200m~3高炉的建设——我国高炉炼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次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文化城市视角下鞍山工业遗产活化研究[D]. 朱妍.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2]邯钢循环经济型冶金原料基地建设效果评价研究[D]. 王宏宇. 东北大学, 2015(06)
- [3]Y集团竞争战略研究[D]. 王晓波.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4]关于我国炼铁高炉的长寿问题[A]. 张寿荣. 2012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上), 2012
- [5]资源型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以翼城县为例[D]. 王晶晶. 山西大学, 2011(06)
- [6]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影响[D]. 孙雁红.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8)
- [7]中国铁矿资源循环经济实现机制研究[D]. 蒋佐斌. 中国地质大学, 2009(11)
- [8]钢铁行业集成生产物流管理方法及应用研究[D]. 薄洪光.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 [9]“四大联盟”呼出产学研结合新机制[J]. 柯业. 中国科技产业, 2007(06)
- [10]邯郸钢铁集团公司战略规划研究[D]. 李毅仁. 天津大学, 2007(04)
标签:高炉炼铁论文;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工业遗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