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成氨变换装置防腐蚀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付先彪[1](2021)在《催化绿色转化小分子至高价值化工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化石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之下,近年来,不依赖化石资源(如石油)来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成为了前沿研究的聚焦点之一。目前分布式能源(如汽车)和基础化工品的生产严重依赖化石资源,化石资源的逐渐枯竭给它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氢能是最有可能代替化石资源的分布式新能源,但是氢能体系不能为基础化工品的生产提供所需的原料。因此本论文提出了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将CO2、CO(CO2衍生得到的)、NO3-和H2O等小分子通过电催化化学升级制备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如乙烯、乙醇、乙酸和氨等)的替代途径。但是目前结构明确的模型催化剂的缺失导致不能获得清晰的构效关系来指导这类反应的高性能催化剂开发,因此本论文旨在设计具有结构明确的模型催化剂用于电催化绿色转化小分子至高价值化工品反应的构效关系研究,深入理解催化过程和性能调控机制,为设计、开发和优化高性能催化剂提供新思路和指导。本论文发展了配位数调控法、超分子自组装热解法和界面限域还原法等多种合成方法用于宏量可控地制备模型催化剂材料,借助分压实验、同位素标记实验、原位波谱和理论计算等手段探究催化过程及反应机制,从微观尺度上揭示催化剂的构效关系。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目前只有铜基催化剂可将CO/CO2(即,单碳)升级至高价值的C2+(即,多碳)产物,因此铜基催化剂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但是铜基催化剂在CO/CO2催化中构效关系并未完全建立,主要是因为在纳米尺度缺失高质量Cu(111)模型催化剂材料,针对此难题,作者首次采用配位数调控法可控制备出了5 nm厚的选择性暴露{111}晶面的铜纳米片,创纪录地实现了高达48%的乙酸选择性,乙酸分电流密度高达131 mA cm-2。该研究不仅使CO高选择性和高效地电还原为有价值的化学品迈上了新台阶,而且作为模型催化剂为CO电还原制多碳产物的机理研究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2.为了探究单位点铜催化剂是否可电催化CO转化为多碳产物,利用超分子自组装热解法制备了单位点铜催化剂Cu-N-C,在CO电还原中实现了接近100%的多碳产物选择性,其中乙酸的选择性为30%,实验表明在单位点铜催化剂上形成的多碳产物可能是CO插入(insertion)机理。3.铜氧化物衍生的铜催化剂可产生较多晶界,有利于增强CO吸附,提升催化性能。基于此,合成了规整的Cu3N(100)纳米立方体,探究铜氮化物衍生的铜催化剂是否会具有催化特殊性,原位STEM电化学还原实验表明Cu3N衍生的Cu选择性暴露更多的(100)晶面及产生了表面缺陷,这为其在CO电还原中实现了36%的乙酸选择性提供了解释。4.为了宏量可控制备Bi模型催化剂,克服其他制备方法不可控、还原不彻底和难宏量制备等问题,作者首次提出了界面限域还原法实现了Bi(001)模型催化剂的宏量制备,得益于选择性暴露的(001)晶面和大量小角晶界,在CO2电还原中实现了95%的甲酸选择性,甲酸分电流密度可达72 mA/cm2。5.为了绿色可持续的电化学合成氨,作者提出了电还原硝酸根合成氨的路径,用Cu纳米片和纳米立方体模型催化剂用于电还原硝酸根,发现在碱性电解液中是结构敏感性反应;在Cu纳米片上的氨选择性接近100%,产氨率高达390.1μg mg-1Cu h-1。该研究为氮循环的闭合和电化学合成氨提供了新途径。
李公伟,常起,周春领[2](2019)在《变换洗氨塔腐蚀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合成氨装置变换系统采用宽温耐硫变换工艺,2017年中修期间发现变换洗氨塔塔盘及筒壁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为此,新疆心连心对业内部分企业洗氨塔的特征及腐蚀情况等进行了调研,通过对比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新疆心连心脱盐水预热器后增设了气液分离器,约23.5 t/h的含氨变换冷凝液没有进入洗氨塔中,而进入洗氨塔的气相中的CO2含量为44%、H2S含量为300×10-6,气相经9.0 t/h的脱盐水洗涤后,洗氨塔塔盘持液呈酸性,造成了洗氨塔的CO2腐蚀;而洗氨塔塔盘持液pH除了与含氨冷凝液进入洗氨塔的量有关外,还与洗氨塔脱盐水用量、酸性气溶解度、变换气中的氨含量、变换气量以及洗氨塔的塔径、塔盘形式、塔盘开孔率等因素有关。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后,新疆心连心采取了调整洗氨塔洗氨水(脱盐水)用量以及变更洗氨塔塔盘结构及材质的应对措施,使得变换洗氨塔的腐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陈亮[3](2016)在《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在合成氨生产中的应用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简单介绍了国内外合成氨工艺及氨冷冻工艺技术进展,并对国内合成氨生产中的各类压缩机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实例介绍,归纳了离心式压缩机的工业应用情况。通过对比各种制冷压缩机的工业应用来突出他们的优势和劣势,并分析了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的特点和影响制冷效率的因素。介绍了氮肥厂改造前后的基本情况和改造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分析新上节能设备的各种外部影响因素来说明氮肥厂应用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的必要性。重点介绍了武汉新世界制冷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LG31.5Ⅲ-A型螺杆式氨冷冻压缩机和重庆通用有限公司生产的KLDASN-C型的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的各种性能参数,应用原理,工艺流程,以及在三宁氮肥厂氨冷冻工艺中的应用情况。针对两种类型的压缩机,从能源消耗和提供冷量方面进行了计算,从密封装置和循环冷却水的技术水平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实际运行、设备开停、操作难易度以及异常情况处理方面进行了实践,全方位分析了应用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的优势。虽然在应用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过程中存在三方面的问题,设计安装、运行和改造均存在一定缺陷,但是经过优化处理后有很大改善。通过分析这些问题,针对目前对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的应用中各种不足提出了制度上的优化方案,包括运行管理优化、故障处理优化和工艺流程优化,并用实际运行证明了优化效果。经过实践证明,机组通过稳定蒸汽来源维持汽轮机组稳定,通过控制机组转速和喘振阀门开度来减小振动,通过稳定氮气来源确保干气密封稳定运行,通过备用螺杆压缩机维持工艺稳定的方法对氨冷冻系统甚至是整套合成氨系统的长周期稳定运行是非常重要的。最后针对合成氨系统对氨冷冻稳定运行的高要求做出了常开离心式压缩机,异常情况下备用螺杆式压缩机的工艺方案。通过这几种手段控制机组运行的效果是明显的,满足了生产需要,也提高了整套装置的效益,为吨氨成本的降低做出了贡献,满足公司安全环保的理念。通过应用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积累了蒸汽轮机驱动大型设备的经验,优化辅助装置的同时为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艳锋[4](2016)在《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氮肥厂合成氨系统污水处理工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氮肥厂合成氨系统产生的污水成分比较复杂,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如硫化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且含量较高。在常规的生化污水处理系统中,有毒有害物的积累会严重影响微生物活性及生长繁殖,增加污水处理站末端的处理负荷,影响其平稳运行,从而影响污水的达标排放。本污水处理工艺对制气、脱硫循环水系统外排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采取较强针对性措施,先采用脱硫、破氰除酚、沉降等预处理方式降低废水中的硫化物、氰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再采用氨氮吹脱塔在较高p H值和水温条件下脱除大部分气态氮,另外合成氨废水中COD都是短链有机物(主要是甲醇)、氨氮主要是氨水外排污易于处理,因此在设计时本着经济效益考虑,采取预处理+生化处理A/O法工艺处理合成氨系统污水,去除有机物、氨氮、TN等。该污水处理装置建成投入运行后,外排废水COD、氟化物、硫化物、氟化物、酚、总氮、总磷、氨氮、SS等污染物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治理,解决了氮肥厂合成氨系统间歇式固定床型煤制气工段和脱硫工段小水量、难生化含酚类、硫类及氰化物废水处理的技术难题;设计为A/O/O/O二沉池流程,其中第二个O池在总氮较高情况下可以当做A池用,该技术特点是A池较大,占整个生化池的1/3,可以较好实现总氮的脱除,较好的实现了总氮脱除的目的,同时调节较为灵活;解决了氮肥厂各工段来250T/h污水进终端生化处理课题,确保生化系统在进水COD不超过500mg/L,氨氮不超过300mg/L情况下,具有可生化性,保证系统污水稳定运行,处理后外排水中氨氮不超过15 mg/L,COD不超过50 mg/L,最终实现水质达标排放。实现氮肥厂污水处理吨水成本不超过2.45元,经济效益明显。本污水系统处理工艺秉持可持续发展观念,使用高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在实现高效脱氮的环境治理目标的同时,注重节能降耗、避免了二次污染。
王兵槐,杨树敏[5](2015)在《HT-L粉煤加压气化制合成氨装置的腐蚀浅析与防护措施》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以煤为原料,采用HT-L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制粗煤气并用于合成氨的工艺流程;结合装置中各单元的流程,以流程的顺序列举了装置内会出现的高温氢腐蚀、高温硫化、氮化脆化、湿H2S和硫酸的露点腐蚀、液氨应力腐蚀等各种腐蚀形态;了解这些腐蚀的理论,选择正确的腐蚀控制和防护措施,是保证装置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
崔广东[6](2012)在《合成氨装置中脱碳单元的技术改造》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齐鲁二化肥厂搬迁至四川达州项目为背景,使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苯菲尔脱碳工艺的模型,通过确定各设备的物性计算方法后,对整个脱碳装置进行了模拟计算,并进行了节能分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原装置流程的基础上,对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合理部分进行了优化,通过增加换热器和闪蒸塔/闪蒸汽洗涤塔,使再生液再生时的低压蒸气能耗从1000kCal每标准立方米CO2降到728kCal每标准立方米CO2,输送到后续尿素工序的H2含量从1.1%降到0.3%;通过在原吸收剂中添加新型活化剂AMP,使再生塔顶部CO2的纯度由原来的98.74%提高到99.48%,CO2的回收率分别为98.33%和99.92%,增加了此工序向尿素装置供应原料气的量,扩大了装置的产能。
刘新阳[7](2009)在《制氢装置腐蚀与防护》文中提出文章阐述了制氢装置的易腐蚀部位、腐蚀机理及主要腐蚀形态。分析了近年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65000 Nm3/h制氢装置腐蚀失效案例的失效原因。从选材、工艺防腐蚀、腐蚀检测和运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防护对策,以解决装置因腐蚀导致停车影响生产的问题。
王敏[8](2008)在《合成氨变换装置防腐蚀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内中小氨厂变换装置存在的腐蚀问题和总结本企业变换装置10年来的实际腐蚀状况,分析并确定其问题的根源,在本企业4.5×104t/a氨变换新装置中实施非传统的防蚀设计,取得良好效果。
陈鹏[9](2007)在《高中温变换炉及加氢反应器的腐蚀与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属腐蚀危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包括冶金、交通、石油化工、军工、航天航空、能源、信息等各个部门,尤其是化学工业。由于其复杂的运行环境和苛刻的生产条件而使得腐蚀与防护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合成氨生产是巴陵石化就化肥生产的一个重要工序部门;制氢是己内酰胺生产的龙头装置。本文就合成氨及制氢生产过程中几个关键设备的腐蚀与防护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具体成果如下:1.对104DA合成氨高温变换炉的腐蚀失效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根据宏观检测,金相分析,磁粉及超声探伤,材料成分分析,机械性能测定等方法对设备腐蚀部位的分析检测结果,认为104DA合成氨高温变换炉的氢腐蚀开裂是由于材料选择不当所致,并根据设备的腐蚀现状及运行状态,制定了详细的修复措施和运行管理办法,经近四年的生产运行结果表明,该设备再未出现引起氢腐蚀鼓包开裂异常运行情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2.就己内酰胺制氢装置加氢反应器(位号:R3002)下封头腐蚀开裂事故原因进行检测与研究。采用宏观检查,壁厚,硬度和机械性能检验,同时通过化学元素,金相显微分析,显微硬度测量和断口扫描电镜分析与讨论,认为由于下封头的用材错误,导致其机械性能达不到设计要求,同时由于在设备运行中出现超温现象是导致设备腐蚀开裂的直接与根本原因。由此制定了设备的验收检测方法及相应的运行检测措施,以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3.采用金相检测,磁粉与超声探伤等方法以及通过对容器壁厚的仔细检测,就R3004中变炉氢腐蚀原因以及设备腐蚀程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探讨,认为R3004容器内表面发生严重脱碳(氢腐蚀)的原因是中变炉上下部运行温度长期处于超设计壁温造成的,但根据检测结果,设备目前的腐蚀程度并不十分严重,通过制定严格的安全运行措施及相应的工艺操作条件,R3004中变炉仍可继续使用一个生产周期。
徐永刚[10](2002)在《合成氨和尿素生产装置的腐蚀与选材》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合成氨厂和尿素厂工艺装置和有关设施的腐蚀问题。并根据装置的实际操作提出了应选择的材料
二、合成氨变换装置防腐蚀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成氨变换装置防腐蚀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催化绿色转化小分子至高价值化工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碳循环 |
1.3 电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进展 |
1.3.1 电化学还原CO_2的反应装置 |
1.3.2 直接法电还原CO_2简介 |
1.3.3 CO_2RR制甲酸的研究进展 |
1.3.4 直接电还原CO_2制C_(2+)产物的研究进展 |
1.3.5 两步法(串联催化)电还原CO_2简介 |
1.3.6 第一步:CO_2转化为CO |
1.3.7 第二步:CO转化为C_(2+)产物 |
1.3.8 串联策略应用于CO_2RR |
1.4 电化学合成氨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思路及创新性 |
第二章 二维铜纳米片的可控制备及其电还原一氧化碳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模型催化剂合成 |
2.2.2 催化剂结构表征 |
2.2.3 电化学测试 |
2.2.4 原位实验和同位素实验 |
2.2.5 理论计算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Cu纳米片和Cu纳米立方体的结构表征 |
2.3.2 Cu(111)纳米片形成机理 |
2.3.3 Cu(111)纳米片的稳定性 |
2.3.4 电还原CO性能研究 |
2.4 理论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原子级分散的单位点铜催化剂的构筑及其电还原一氧化碳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铜单位点催化剂的合成 |
3.2.2 催化剂结构表征 |
3.2.3 电化学测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Cu-N-C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3.3.2 电还原CO性能研究 |
3.3.3 反应机理探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氮化铜衍生的铜催化剂用于高效电还原一氧化碳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催化剂合成 |
4.2.2 催化剂结构表征 |
4.2.3 电化学测试 |
4.2.4 原位电化学STEM实验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Cu基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4.3.2 Cu_3N纳米立方体原位电化学STEM研究 |
4.3.3 电还原CO的性能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界面限域还原法制备铋多孔纳米片用于电还原二氧化碳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模型催化剂制备 |
5.2.2 催化剂结构表征 |
5.2.3 电化学测试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BiOBr纳米片和Bi多孔纳米片的结构表征 |
5.3.2 电还原CO_2 性能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二维铜催化剂用于电还原硝酸根合成氨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模型催化剂合成 |
6.2.2 催化剂结构表征 |
6.2.3 电化学测试 |
6.2.4 氨的定量 |
6.2.5 同位素标记实验 |
6.2.6 反应平衡电势的计算 |
6.2.7 法拉第效率和产氨率计算 |
6.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6.3.1 铜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6.3.2 电还原硝酸根的性能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变换洗氨塔腐蚀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变换系统工艺流程 |
2 洗氨塔概况 |
2.1 新疆心连心洗氨塔概况 |
2.2 同行业企业洗氨塔状况 |
3 腐蚀原因分析 |
3.1 变换冷凝液回收利用流程的对比 |
3.2 洗氨塔腐蚀原因分析 |
3.3 洗氨塔凝液呈中性而塔盘腐蚀程度不同的原因分析 |
4 防腐蚀措施 |
4.1 调整洗氨塔洗氨水 (脱盐水) 用量 |
4.2 变更洗氨塔塔盘结构及材质 |
5 结束语 |
(3)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在合成氨生产中的应用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合成氨生产的技术进展及应用 |
1.1.1 合成氨工艺路线 |
1.1.3 合成氨中气体压缩类型 |
1.1.4 合成氨中制冷工艺类型 |
1.1.5 氨冷冻应用范围及流程 |
1.2 离心式压缩机的发展及应用 |
1.2.1 离心压缩机的分类和特点 |
1.2.2 离心压缩机的结构和原理 |
1.2.3 各种制冷机与离心式制冷剂的对比 |
1.2.4 影响离心压缩机制冷的因素 |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章 三宁氮肥厂现状分析 |
2.1 氮肥厂合成氨技术改造的基本情况和必要性 |
2.2 氮肥厂应用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的必要性 |
2.3 氮肥厂合成装置氨冷冻工段冷量需求和设备选型 |
第3章 氮肥厂对氨冷冻压缩机应用优化 |
3.1 氮肥厂氨冷冻压缩机的应用 |
3.1.1 螺杆式氨冷冻压缩机的应用及能量衡算 |
3.1.2 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的应用及能量衡算 |
3.1.3 离心式与螺杆式氨冷冻压缩机应用对比 |
3.1.4 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2 氮肥厂对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的优化 |
3.2.1 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运行管理优化 |
3.2.2 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故障处理优化 |
3.2.3 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工艺流程优化 |
3.2.4 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指标分析优化 |
3.3 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应用优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
3.3.1 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 |
3.3.2 公司战略转型奠定基础 |
3.3.3 新设备新工艺应用优势与瓶颈 |
3.3.4 人才培养与新设备的完美结合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氮肥厂合成氨系统污水处理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公司简介 |
1.2 合成氨工艺简介 |
1.3 合成氨工艺主要废水污染源 |
1.3.1 原料气制备产生的污水 |
1.3.2 原料气净化产生的污水 |
1.4 废水水质特点分析 |
1.4.1 高氨氮 |
1.4.2 中等浓度COD |
1.4.3 难降解有机物 |
1.5 生化脱氮工艺 |
1.5.1 缺氧工艺 |
1.5.2 好氧工艺 |
1.6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2章 工艺设计 |
2.1 工艺设计要求 |
2.1.1 出水要求 |
2.1.2 总体设计要求 |
2.1.3 防腐要求 |
2.1.4 抗冲击能力要求 |
2.2 处理规模设计 |
2.2.1 污水水质情况 |
2.2.2 进水水质情况 |
2.2.3 设计规模 |
2.3 工艺选择 |
2.3.1 脱氮工艺 |
2.3.2 水解池 |
2.3.3 A/O生化处理单元 |
2.4 工艺流程 |
2.4.1 造气、脱硫处理段 |
2.4.2 综合处理段 |
2.4.3 深度处理段 |
2.5 预期处理效果 |
第3章 工艺设计说明 |
3.1 A/O生化系统 |
3.1.1 设计依据 |
3.1.2 平面尺寸计算 |
3.1.3 污泥量计算 |
3.2 穿孔旋流反应器 |
3.2.1 设计参数选取 |
3.2.2 旋流反应区计算 |
3.2.3 各段水头损失 |
3.3 电气 |
3.3.1 负荷计算 |
3.3.2 节能设计 |
3.4 自控及仪表 |
3.4.1 设计范围 |
3.4.2 控制水平 |
3.4.3 仪表布线 |
3.5 建筑设计 |
3.5.1 建筑标准 |
3.5.2 设计荷载 |
3.5.3 建筑材料 |
3.5.4 地基基础处理及场地平整 |
第4章 运行控制 |
4.1 调试准备 |
4.2 设备联动调试 |
4.3 系统启动 |
4.3.1 水解系统调试 |
4.3.2 生化系统调试 |
4.4 运行管理 |
4.4.1 初沉池运行管理 |
4.4.2 水解池运行管理 |
4.4.3 好氧池运行管理 |
4.5 生物相观察 |
4.6 运行负荷控制 |
4.7 运行成本 |
4.7.1 重污水预处理系统验收综合评价 |
4.7.2 预处理系统原料消耗 |
4.7.3 生化处理运行成本估算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图 |
(5)HT-L粉煤加压气化制合成氨装置的腐蚀浅析与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技术方案 |
2 工艺流程简述 |
3 装置单元腐蚀分析 |
3.1 气化单元 |
3.1.1 含固介质的磨损冲蚀 |
3.1.2 湿H2S腐蚀 |
3.1.3 灰水的碱腐蚀 |
3.2 变换单元 |
3.2.1 高温氢侵蚀 |
3.2.2 高温硫化物腐蚀 (H2+H2S) 。 |
3.2.3 湿硫化氢腐蚀 |
3.3 低温甲醇洗单元 |
3.4 硫磺回收单元 |
3.4.1 高温硫化 |
3.4.2 硫酸的露点腐蚀 |
3.5 合成氨单元 |
3.5.1 高温氢腐蚀 |
3.5.2 氮化脆化 |
3.5.3“碳钢-液氨”应力腐蚀 |
3.6 其他腐蚀问题 |
3.6.1“奥氏体不锈钢—连多硫酸”体系 |
3.6.2 孔蚀 |
4 防护措施 |
4.1 高温氢侵蚀 |
4.2 高温硫化物腐蚀 (H2+H2S) |
4.3 湿硫化氢腐蚀 |
4.4 工艺防腐 |
5 结束语 |
(6)合成氨装置中脱碳单元的技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合成氨工业发展简介 |
1.2 我国的合成氨工业发展概况 |
1.3 合成氨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 |
1.4 脱碳工艺在合成氨装置中的重要性 |
1.5 脱碳的基本工艺 |
1.5.1 物理吸收法 |
1.5.2 化学吸收法 |
1.5.3 物理化学吸收法 |
1.6 国内大型氨厂应用的主要脱碳工艺 |
1.7 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 |
第二章 脱碳系统吸收和再生的理论基础 |
2.1 脱碳溶液再生指数 |
2.2 传质过程和溶液中组分的计算 |
2.3 溶液中CO_2的总传质系数K_L的计算 |
2.4 CO_2在溶液中传质速率的计算 |
2.5 H_2O的传质 |
2.5.1 H_2O传质系数 |
2.5.2 气相传质系数K_G |
2.5.3 液相传质系数K_L |
2.5.4 总传质系数 |
第三章 齐鲁二化合成氨脱碳工艺流程简介及脱碳工艺的搬迁改造 |
3.1 齐鲁二化工艺 |
3.2 齐鲁二化合成氨脱碳工艺的改造 |
3.2.1 现有装置的特点 |
3.2.2 与MDEA溶液吸收工艺的比较 |
3.2.3 脱碳工艺的选择 |
3.3 现有装置存在的问题及改造后预期的效果 |
3.3.1 目前装置存在的问题 |
3.3.2 改造措施 |
3.3.3 改造后需要达到的效果 |
3.4 改造后脱碳工艺流程 |
第四章 齐鲁二化合成氨脱碳工艺的改造与计算机优化 |
4.1 齐鲁二化脱碳过程Aspen流程模拟 |
4.1.1 齐鲁二化合成氨脱碳过程流程模型假定 |
4.1.2 齐鲁二化合成氨脱碳单元流程模型全局物性方法 |
4.1.3 齐鲁二化合成氨脱碳模型单元操作模块选择 |
4.1.4 齐鲁二化合成氨脱碳工艺流程模型建立 |
4.1.5 齐鲁二化合成氨脱碳单元模拟模型计算结果 |
4.2 达州合成氨脱碳工艺Aspen模拟模型 |
4.2.1 达州合成氨脱碳工艺流程模型假设 |
4.2.2 达州合成氨脱碳单元生产流程模型全局物性方法 |
4.2.3 达州合成氨脱碳模型单元操作模块选择 |
4.2.4 达州合成氨脱碳单元流程模型建立 |
4.2.5 达州合成氨脱碳单元模拟模型计算结果 |
4.3 模拟计算改造后效果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制氢装置腐蚀与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 腐蚀部位及腐蚀机理 |
2 腐蚀案例分析 |
2.1 变换系统CO2腐蚀 |
2.2 转化炉炉管高温蠕变 |
2.3 给水预热器C02腐蚀 |
3 防腐蚀对策 |
3.1 选材 |
3.2 工艺防腐蚀 |
3.2.1 脱碳系统 |
3.2.2 锅炉给水 |
3.3 腐蚀监检测 |
3.3.1 在线腐蚀监控 |
3.3.2 停工腐蚀检测 |
3.4 运行管理 |
4 讨论 |
5 结论 |
(9)高中温变换炉及加氢反应器的腐蚀与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腐蚀及化学工业中的腐蚀危害 |
1.2 化学工业腐蚀破坏的因素 |
1.2.1 腐蚀破坏的原因 |
1.2.2 造成腐蚀破坏的内在因素 |
1.3 国内外化工防腐蚀技术进展 |
1.3.1 耐蚀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
1.3.2 表面防腐蚀技术 |
1.3.3 缓蚀剂 |
1.3.4 电化学保护 |
1.4 化工设备腐蚀破坏的预防措施 |
1.4.1 结构设计要合理 |
1.4.2 材料选择要合理 |
1.4.3 加工制作要合理 |
1.4.4 稳定操作、科学管理 |
1.5 合成氨生产中的腐蚀与防护 |
1.5.1 合成氨概述 |
1.5.2 生产流程简介 |
1.5.3 腐蚀特点及原因分析 |
1.6 课题选择 |
第2章 104DA 合成氨高温变换炉缺陷原因分析与监控使用 |
2.1 设备基本情况 |
2.1.1 设备基本参数 |
2.1.2 设备工艺流程及简图 |
2.2 设备存在的主要缺陷和安全隐患 |
2.3 设备的检测与安全分析 |
2.3.1 容器材质分析 |
2.3.2 宏观检查与壁厚测定 |
2.3.3 磁粉探伤 |
2.3.4 超声波探伤 |
2.3.5 硬度测试 |
2.3.6 金相检验 |
2.4 腐蚀机理分析 |
2.4.1 氢腐蚀产生机理 |
2.4.2 设备氢腐蚀情况分析 |
2.4.3 设备工作条件及其在Nelson 曲线上的位置 |
2.5 设备运行安全分析及监控措施 |
2.5.1 运行安全分析 |
2.5.2 监控使用措施 |
2.6 小结 |
第3章 R3002 加氢反应器破裂原因分析 |
3.1 设备的基本情况及事故经过 |
3.2 设备性能检测与破裂原因分析 |
3.2.1 容器内外部宏观检查 |
3.2.2 容器壁厚测量 |
3.2.3 容器材料化学元素分析 |
3.2.4 硬度分析 |
3.2.5 机械性能检测与分析 |
3.2.6 金相分析 |
3.2.7 显微硬度测量 |
3.2.8 断口扫描电镜分析 |
3.3 失效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R3004 中变炉氢腐蚀分析及防护 |
4.1 设备基本情况 |
4.1.1 设备基本参数 |
4.1.2 工艺流程简介 |
4.2 设备运行及存在问题分析 |
4.3 设备检测情况及分析 |
4.3.1 宏观检查 |
4.3.2 无损探伤检查 |
4.3.3 硬度检查 |
4.3.4 金相组织检查 |
4.3.5 初步检测结果 |
4.4 腐蚀机理分析 |
4.4.1 氢腐蚀分析 |
4.4.2 断裂力学评定 |
4.4.3 保温层厚度计算 |
4.5 设备防护措施 |
4.5.1 监控使用条件 |
4.5.2 设备更新 |
4.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合成氨变换装置防腐蚀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催化绿色转化小分子至高价值化工品的研究[D]. 付先彪.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变换洗氨塔腐蚀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 李公伟,常起,周春领. 中氮肥, 2019(04)
- [3]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在合成氨生产中的应用优化[D]. 陈亮. 武汉工程大学, 2016(06)
- [4]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氮肥厂合成氨系统污水处理工艺设计[D]. 金艳锋. 武汉工程大学, 2016(06)
- [5]HT-L粉煤加压气化制合成氨装置的腐蚀浅析与防护措施[J]. 王兵槐,杨树敏. 甘肃科技纵横, 2015(09)
- [6]合成氨装置中脱碳单元的技术改造[D]. 崔广东.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3)
- [7]制氢装置腐蚀与防护[J]. 刘新阳.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09(S1)
- [8]合成氨变换装置防腐蚀设计[J]. 王敏. 氮肥技术, 2008(01)
- [9]高中温变换炉及加氢反应器的腐蚀与防护研究[D]. 陈鹏. 湖南大学, 2007(05)
- [10]合成氨和尿素生产装置的腐蚀与选材[J]. 徐永刚.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