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蒸蟹罐头加工工艺

软蒸蟹罐头加工工艺

一、清蒸河蟹软罐头的加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锐[1](2021)在《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品质变化影响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罗非鱼(Oreochroms niloticus),是我国南方主要养殖的淡水鱼类,因其营养丰富,价格实惠,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我国罗非鱼主要以冻罗非鱼片与冻全鱼等产品形式出口,罗非鱼精深加工产业滞后,经济效益较低。淡水鱼以熟食为主,常见的热加工方式主要有水煮、汽蒸、油炸等,现微波加热、空气炸等较为新型的方式也逐渐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由于传热介质以及加热温度的不同,不同的热加工处理方式对鱼肉品质的影响具有差异。因此,探究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品质的影响,为罗非鱼精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以罗非鱼为原料,探究汽蒸、水煮和空气炸3种加工方式对其品质变化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究了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加工对罗非鱼片食用品质影响较大,不同热加工方式对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热加工处理后鱼肉表面颜色发生变化,L*值、b*值都升高,a*值则是汽蒸、空气炸处理升高,水煮降低;质构方面汽蒸、水煮、空气炸处理后硬度分别由对照组的285.83 g降低至81.50、62.75、148.75 g,咀嚼性由对照组的5.19 m J降低至1.63、1.02、3.87m J,胶着性由对照组的117.42 g降低至23.39、30.03、88.72 g,内聚性由对照组的0.32提高至0.44、0.51、0.63,空气炸处理后样品弹性由对照组的4.17 mm增加至4.33mm,汽蒸和水煮处理弹性分别降低至3.54、3.61 mm。经汽蒸、水煮、空气炸处理后,加工损失率分别为11.51%、9.14%、26.73%;相较于对照组汽蒸、水煮处理p H值分别增加了0.22、0.44,空气炸处理降低了0.51;由于经热处理后水分损失含量降低,导致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相对含量增加。热加工处理后鱼肉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增加,水煮含量最高为38.13%;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减少,汽蒸含量最低为29.2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增加,汽蒸含量高为32.53%。经气质联用(GC-MS)分析,在对照、汽蒸、水煮、空气炸处理的鱼肉中分别检测出38、44、44、4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有醛类、醇类和烷烃类物质组成。2、探究了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脂肪氧化以及蛋白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加工对罗非鱼片脂肪氧化和蛋白理化性质影响较大,不同热加工方式对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热加工过程脂肪发生氧化,以TBARS值判断其氧化程度为:水煮(0.68 mg MDA/kg)>汽蒸(0.58 mg MDA/kg)>空气炸(0.20 mg MDA/kg)(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热加工引起罗非鱼蛋白质发生氧化与热变性,经汽蒸、水煮、空气炸处理后肌原纤维蛋白含量由对照组的107.62 mg/g分别降低至4.16、3.88、4.64mg/g,二级结构由有序转变为无序(α螺旋结构含量由对照组的30.07%分别降低为25.05%、24.73%、14.05%,无规则卷曲结构含量由对照组的25.32%分别升高至38.80%、35.29%、29.84%),羰基值由对照组的1.30 nmol/mgprot升高至3.38、5.00、6.85nmol/mgprot,巯基值由10.22 umol/g降低至4.74、4.05、4.52 umol/g;SDS-PAGE图谱表明鱼肉肌肉蛋白分子量集中在16~220 k Da,主要条带为肌球蛋白重链、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球蛋白轻链,热加工处理后罗非鱼肉肌球蛋白重链条带变浅上移,肌原纤维蛋白SDS-PAGE图谱出现分子量为37~52 k Da的小分子蛋白聚集。3、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二级质谱(UHPLC-Q-TOFMS/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汽蒸、水煮和空气炸3种不同热加工方式引起的罗非鱼小分子代谢物变化进行了鉴定与分析。从罗非鱼样品中一共鉴定到249种代谢物,其中分别在汽蒸/生样、水煮/生样、空气炸/生样中分别检测到24、29、24种差异代谢物,研究了差异代谢物质和罗非鱼片呈味和营养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汽蒸、水煮和空气炸3种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代谢物组成影响不同,其中汽蒸和水煮处理影响结果相似。差异代谢物中磷脂类代谢物和核苷酸类的贡献率较大,有望成为判定汽蒸、水煮和空气炸处理罗非鱼肌肉特征风味和营养特性的重要指标。同时对溶血卵磷脂(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一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谷氨酰胺(Glutamine,Gln)进行了定量分析,与代谢组学分析表达趋势相同。代谢组学为水产品热加工品质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为代谢组学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朱亚军,葛孟甜,林琳,姜绍通,陆剑锋[2](2021)在《清蒸全蟹软罐头加工工艺优化及其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文中研究指明以性早熟蟹为原料,对清蒸全蟹软罐头加工工艺进行研究和优化,检测清蒸全蟹软罐头的营养卫生指标,并监测其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根据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显示:固液比3∶1,盐2%,盐糖比4∶1,增鲜剂0.0045%,味精0.06%,大葱0.5%,大蒜1%,食用油1%,为清蒸全蟹汤料的最优成分配比。产品品质监测结果表明,在37℃贮藏期间,菌落总数未超过限定值;但贮藏至第21天时,感官评分接近感官限值,且TVB-N超过限值。因此,初步确定在37℃贮藏条件下,清蒸全蟹软罐头的货架期为18d。根据最佳工艺制作的清蒸全蟹软罐头,呈鲜红色、香气浓郁,市场前景广阔。

葛孟甜[3](2019)在《不同生境模式的中华绒螯蟹品质评价及即食蟹产品的加工工艺优化》文中指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又名河蟹,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因其独特的风味、良好的营养品质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养殖条件和养殖方式的差异,不同生境模式出产的河蟹品质各不相同,但人们对于这些差异因素并不是十分了解。同时,随着河蟹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人们对河蟹的品质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以期为优质河蟹品质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基础资料。此外,当前国内河蟹主要是以生鲜或预煮制品的形式销售,限制了销售市场,因此研发和优化深加工即食蟹产品不仅可以提高河蟹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为河蟹产品的生产、加工和综合利用开拓一条新的道路。本文首先对四种生境模式(稻田、湖泊、长江、池塘)雌、雄河蟹三种可食用组织(肝胰腺、性腺和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其次,采用电子鼻(E-nose)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四种不同生境模式河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再次,以小规格河蟹为原料,研究开发蒸煮全蟹软罐头即食产品,同时监测贮藏过程中产品品质的变化并预测货架期;最后,对传统醉蟹工艺进行优化,降低其盐含量,同时监测低盐与传统醉蟹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并预测货架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种不同生境模式河蟹三种可食用组织各自之间的基本成分无明显差异,河蟹性腺中蛋白质含量最高,尤其是雌蟹,河蟹肝胰腺脂肪含量最低。河蟹肝胰腺的矿物质总量最高,其次为性腺和肌肉,长江河蟹富含铜元素,池塘河蟹富含铁元素,湖泊雌蟹富含磷元素。河蟹三种可食用组织中氨基酸总量的规律与蛋白质一致,且肌肉中氨基酸品质最优,其中长江河蟹肌肉氨基酸的营养价值最高。总体来看河蟹肌肉的UFA和PUFA含量最高,其次为性腺和肝胰腺,α-亚麻酸在三种可食用组织的脂肪酸总量中均占据主导地位,长江河蟹肌肉和性腺的脂肪酸营养价值最高,湖泊河蟹肝胰腺的脂肪酸营养价值最高。(2)在四种不同生境模式河蟹的三种可食用组织中,除稻田河蟹外,同种生境模式雄蟹的总挥发性成分含量均高于雌蟹,且同种生境模式河蟹的肝胰腺总挥发性成分含量总高于肌肉和性腺。醛类化合物是河蟹挥发性风味的主体化合物。在四种生境模式河蟹肌肉中共检测出57种化合物:醛类14种、酮类5种、酯类5种、烃类芳香族20种、醇类8种、含O类5种,其中壬醛、癸醛和十六醛对河蟹肌肉香气轮廓贡献显着。长江雌蟹肌肉风味独特,其它蟹肉风味呈现一定相似性。在四种生境模式河蟹的性腺中共检测出77种化合物:醛类23种、酮类4种、酯类7种、烃类芳香族32种、醇类7种、含O类4种,其中壬醛、癸醛和十六醛和2-戊基呋喃对河蟹性腺香气轮廓贡献显着。稻田和湖泊雄蟹性腺的风味相近,长江河蟹性腺风味较独特,而且长江雄蟹性腺风味相对较优质。在四种生境模式河蟹的肝胰腺中共检测出71种化合物:醛类22种、酮类3种、酯类5种、烃类芳香族26种、醇类8种、含O类7种,其中苯甲醛、苯乙醛、2-辛烯醛、壬醛、和2,4癸二烯醛对河蟹肝胰腺香气轮廓贡献显着。长江河蟹及池塘雌蟹肝胰腺的风味较为独特,且长江雄蟹肝胰腺风味相对较优。(3)设计清蒸全蟹软罐头工艺流程,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产品加工工艺,确定清蒸全蟹的最佳汤汁成分的配比为固液比3:1,盐2%,盐糖比4:1,增鲜剂0.0045%,味精0.06%,大葱0.5%,大蒜1%,食用油1%。初步建立清蒸全蟹的营养卫生标准,通过分析知本产品符合相关营养卫生标准。在37℃贮藏期间,清蒸全蟹软罐头的pH值和菌落总数未超过限定值,感官评分到第21 d接近感官极限,但TVB-N在第21 d已超过限定值,故确定其货架期为18 d。采用本工艺制作出的清蒸全蟹软罐头产品色泽鲜红、蟹香浓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4)以菌落总数为指标,对传统醉蟹加工工艺进行优化,确定低盐醉蟹最佳工艺如下:1)选用经暂养肠道干净的鲜活蟹作为腌制醉蟹的原料;2)使用75%食用酒精对原料蟹浸泡1 h杀菌处理;3)采用盐含量为9%的卤液腌制醉蟹,产品4℃贮藏。初步建立低盐醉蟹的营养卫生标准,通过分析知本产品符合相关营养卫生标准。在贮藏期间,低盐与传统醉蟹品质变化较为相似,即pH和TVB-N未超过限定值,然而感官评分到第21 d接近感官极限,菌落总数变化与感官评定结果一致,确定2种醉蟹货架期均为21 d。低盐醉蟹工艺大大减少了腌制时食盐的使用量,克服了传统醉蟹依赖添加较多的食盐防止微生物滋养、肉质腐败等传统工艺存在的缺陷,制得的低盐醉蟹盐含量仅为5.6%,比传统醉蟹降低了29.1%。

王云[4](2015)在《微波加工即食鲭鱼的工艺研究及货架期预测》文中提出本文以鲭鱼为原料,采用微波加工的创新方式来替代传统的加工方式研制出一种微波加工即食鲭鱼产品。通过对鲭鱼的脱腥、腌制、微波加工熟化和杀菌工艺的研究,得到方便性好,货架期长,营养、风味和口感都能较好保持且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冷藏即食鲭鱼产品,为鲭鱼从外销冷冻转化成产品提供数据和试验依据。本论文主要针对以下几点问题进行了研究:1.鱼块的脱腥及腌制工艺。以产品的感官品质为评价指标,通过对比不同脱腥剂对鲭鱼脱腥效果的影响。得出采用4%紫苏液+5‰食用醋,脱腥2 h,鱼块与脱腥液比例为1:2,脱腥温度20℃-25℃。通过研究食盐浓度和盐渍时间对鱼块含盐量和感官评定的影响,确定在4℃下采用6%食盐水浓度进行腌制1.5 h。2.即食鲭鱼的微波加工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法,探讨了一次微波功率、二次微波功率、一次微波与时间与二次微波时间分配、处理量对微波加工即食鲭鱼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模糊感官评定结果为考察指标,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得到了微波加工即食鲭鱼的最佳工艺参数:一次微波功率160w,微波二次功率700w,一次微波与二次微波时间分配为4-2min,处理量为90g。3.对比了四种不同杀菌方式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同时与空白组进行对照,结果显示采用微波杀菌和巴氏杀菌相结合的灭菌方式杀菌效果较好,即先微波功率600w,杀菌时间60s,处理量90g,然后90℃水浴10min处理的样品,肉质损伤小,口感优良,且储存时间较长。4.比较微波、清蒸、水煮三种加热方式熟化后对鲭鱼的品质的影响。得出微波熟化后鲭鱼的蛋白质含量更高,脂肪含量更高,但清蒸、水煮、微波不同熟化方式对鲭鱼过氧化值的变化没有显着影响,不同熟化方式处理后的鲭鱼脂肪酸组分没有显着性差异。5.产品货架期的预测。通过对产品储藏期间理化指标和感官品质的分析,研究了产品感官品质、挥发性 基氮、酸价、和过氧化值随贮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以产品过氧化值为参数,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为方法,预测产品货架期。得出在4℃贮藏下产品关键因子过氧化值的一级动力学方程为A=A0e 0.010469t通过此模型预测在4℃下产品的货架期为82天。

崔丽娟,徐莹,刘爱霞[5](2015)在《绿豆芽软罐头加工工艺》文中提出在试验工艺条件范围内,以食盐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和氯化钙添加量为因素,以绿豆芽软罐头感官评价为评价标准进行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品质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为食盐添加量>氯化钙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最佳工艺配比为食盐添加量1.5%,白砂糖添加量4%,柠檬酸添加量1%,氯化钙添加量0.1%。

梅灿辉[6](2011)在《即食梅香鱼加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梅(酶)香鱼是广东、福建等气温较高地区的一种盐渍自然发酵鱼制品。本论文主要考察了梅香黄鱼低盐腌制过程中渗透规律、品质变化规律,以及脱盐后预烘干、热杀菌等工艺对即食梅香黄鱼品质的影响。1、为研究梅香黄鱼在低盐腌制过程中的渗透规律,考察了不同温度(10℃、25℃、32℃)下,不同用盐量(5%、10%、15%)对相关渗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含盐率、含水率为指标建立的渗盐脱水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拟合效果均达到显着水平(P<0.01),根据各拟合模型的系数可以得知各温度下,不同用盐量腌制的平衡含盐(水)率、含盐(水)率变化速率系数。(2)各温度下,用盐量在15%以内时,平衡含盐率、含水率与用盐量有较好的线性关系;5%的用盐量时,渗透平衡系数较小。(3)10%的用盐量时,含盐率、含水率变化速率系数均较高,有利于渗盐脱水。(4)根据对渗盐率和脱水率的相关性分析,在低(高)渗盐率范围内,随着渗盐率的增加,脱水率增加较快(慢);在1432 g/ 100g (NSS)的渗盐率范围内,渗盐率与脱水率有较好的线性关系。2、为研究梅香黄鱼在低盐腌制-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考察了不同用盐量(5%、10%、15%)、温度(10℃、25℃、32℃)和腌制时间(05d)对主要理化指标和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用盐量对含盐率、含水率、质量变化率、汁液流失率的影响比温度大。用盐量越大或温度越低,AAN、TVBN含量的增加速率均越慢。用盐量越大,pH值下降程度越大,回升时间越迟。温度越高,最终pH值越高。(2)32℃下,用盐量为10%腌制3d的样品和用盐量为15%腌制4d的样品的感官品质均较好。对于用盐量为10%时,25℃腌制的样品感官品质比32℃好;对于用盐量为15%时,25℃和32℃的腌制效果差不多。(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理化指标与感官指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因此可以作为品质指标控制如下:含盐率< 7g/ 100g (WB),含水率在5460 g/ 100g (WB),AAN> 0.2 g/ 100g (WB),TVBN< 96 mg/ 100g (WB)。3、为研究预烘干程度对即食梅香黄鱼热杀菌前后色泽和质构特性的影响,腌制脱盐后的梅香黄鱼烘干至不同含水率(57%、54%、51%、48%、45%和42%)后进行高温杀菌,以烘干前样品作为对照,测定了杀菌前后色差指标(L*值,a*值,b*值)、质构指标(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回复性、剪切力、韧性)和汁液流失率的变化。结果表明:(1)烘干前不同部位的色差、质构指标均有显着差异(P<0.05)。(2)烘干过程中,总体来说,L*值下降、a*值和b*值升高,硬度、咀嚼性先增后减,弹性、内聚性和回复性均减小,剪切力、韧性均增大.(3)杀菌后,总体来说,L*值下降、a*值和b*值均上升,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减小,剪切力、韧性增大。(4)含水率为57%54%时样品杀菌前后各色泽指标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含水率为48%45%时各质构指标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含水率小于51%时汁液流失率相对较小。总言之,预烘干对即食梅香黄鱼热杀菌前后色泽和质构特性有较大影响,适当的预烘干程度有利于减少产品杀菌后品质破坏的程度。综合色差、质构指标和汁液流失率来考虑,可选含水率51%作为适宜烘干程度。4、为研究软包装即食梅香黄鱼在热杀菌过程中的热穿透特性及品质变化规律,首先采用热验证仪器测定了不同杀菌温度(115℃,121.1℃和127℃)、杀菌时间(12 min 40 min)、环境升降温速率(fh(W)= 8 min、10 min、12 min,fc(W)= 6 min、8 min、10 min)、样品重量(88 g 132 g)时的传热特性同时计算其传热曲线参数(fh(S)值、fc(S)值、jh(S)值、jc(S)值、g值),然后比较不同杀菌温度时间组合、不同环境升降温速率的F0值、C0值和品质指标(色泽、质构、汁液流失率)。结果表明:(1)杀菌时间越长,fh(S)值、fc(S)值越小,jh(S)值、jc(S)值变化不大;高温短时与低温长时相比,后者fc(S)值更小,jc(S)值相差不大,g值更大。(2)环境升温速率越快,fh(S)值越小、jh(S)值越小;环境降温速率越快,fc(S)值越小、jc(S)值越小。(3)样品重量越小,fh(S)值、fc(S)值、jh(S)值、jc(S)值均越小,g值也越小。(4)杀菌时间越长,所带来的F0值的增加越明显;杀菌温度越高,增加单位时间所带来的F0值、C0值的增加越明显;高温短时的C0/ F0较小。(5)环境升降温速率快慢相比,在达到相同F0值时,所需的杀菌恒温时间是前者大于后者,前者表面C0值更大,两者中心C0值接近,前者C0/ F0也更大。(6)高温短时杀菌色泽、质构好、汁液流失率少。(7)环境升降温速率快,汁液流失率少。综上所述,在实验范围内适宜的杀菌条件为:127℃、fh(W) = 8min,fc(W) = 6min。

朱文慧[7](2008)在《水产品“三品”标准研究与《绿色食品 鱼罐头》标准的制定》文中研究表明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和有机水产品(简称水产品“三品”)在水产品质量安全范畴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三品”认证工作的开展,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和有机水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水产品“三品”标准体系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水产标准的集合体功不可没。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水产品“三品”标准和标准体系进行了对比研究。经研究得出,在标准体系的完善性方面,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动,无公害水产品标准体系较完善,绿色水产品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以满足认证要求,而有机水产品认证尚未形成规模,具体的产品标准仍需研究探讨,使其更具操作性;在标准的适用性方面,绿色水产品制定了通用类标准,无公害水产品标准体系中产品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规范相对较独立,使用时应注意;在标准的指标要求方面,多数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只规定了部分重金属、污染物和农药限量指标,与绿色食品水产品标准相比,无公害水产品标准缺乏微生物的限量要求,且多数农药、兽药限量也只在标准中注明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操作的可塑性较大。在用的无公害国家标准GB 18406.4-2001和农业行业标准NY 5073-2006在安全指标限值方面存在冲突。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基本安全问题,安全水产品应以发展无公害水产品为重点、绿色水产品为先导、有机水产品为补充。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标准制定的要求和危险性评估的原则,运用调查、检测及实验验证等技术方法,研究制定了NY/T 1328-2007《绿色食品鱼罐头》标准。主要就本标准中感官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的确定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讨论了卫生指标限量值的依据和确定过程。为了确保限量指标的可行性,分别委托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青岛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三家单位进行了卫生指标检测验证。在《绿色食品鱼罐头》标准制定指标验证过程中,发现组胺的测定方法和多数淡水鱼罐头氟含量超标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国家标准方法GB/T 5009.45-2003测定水产品的组胺含量存在操作繁琐、重复性差等问题。对此进行了研究改进,使样品前处理过程简单、快速,同时保证了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并运用改进后的方法,对香酥丁香鱼、鲜炸沙丁鱼、五香黄花鱼、茄汁鲭鱼和鲜得味金枪鱼等5种鱼罐头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组胺含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盖后的鱼罐头在室温和冷藏条件下,组胺含量迅速增加,且品质劣变速度大于组胺含量增加的速度;在冻藏条件下,组胺含量增加缓慢,说明在该冻藏条件下可部分抑制鱼罐头中的微生物生长繁殖和鱼罐头制品内的酶活性,然而冻藏并不能完全抑制鱼罐头产品的品质劣变。针对淡水鱼罐头氟含量超标的问题,对淡水鱼罐头加工过程中氟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鱼罐头经过预热处理后,原料中的部分水分损失、鱼骨中氟化物高温高压下析出和加工用水的氟含量超标是淡水鱼罐头加工后氟含量超标的原因,但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确认,鉴于上述问题,听取了专家意见暂不对氟制定限量指标。

陶玉贵,黄金铃[8](2001)在《清蒸河蟹软罐头的加工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贵良[9](1996)在《精深开发冷冻蟹的产品》文中研究说明 我国海面辽阔、江河湖塘众多,淡、海水蟹资源众多,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海蟹又称三疣梭子蟹含蛋白质14%、脂肪2.5%、水份80%、灰分2.7%。河蟹(中华绒螯蟹)含水份71.01%、蛋白质14%、脂肪

二、清蒸河蟹软罐头的加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蒸河蟹软罐头的加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品质变化影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罗非鱼及其在我国的加工研究现状
        1.1.1 罗非鱼简介
        1.1.2 我国罗非鱼加工现状
    1.2 热加工对鱼肉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1.2.1 热加工概况
        1.2.2 鱼肉品质概况
        1.2.3 热加工对鱼肉品质的影响
    1.3 代谢组学在水产品品质与安全中的研究进展
        1.3.1 代谢组学概述
        1.3.2 代谢组学技术
        1.3.3 代谢组学技术在水产品品质与质量安全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4.1 目的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食用品质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样品
        2.2.2 主要化学试剂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处理
        2.3.2 加工损失率的测定
        2.3.3 色差的测定
        2.3.4 质构的测定
        2.3.5 pH 值的测定
        2.3.6 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2.3.7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3.8 挥发性香气成分测定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加工损失的影响
        2.5.2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色差影响
        2.5.3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质构特性的影响
        2.5.4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p H值的影响
        2.5.5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基本营养成分的影响
        2.5.6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脂肪酸组成含量的影响
        2.5.7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2.6 小结
第3章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脂肪氧化和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样品
        3.2.2 主要化学试剂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处理
        3.3.2 TBARS值的测定
        3.3.3 全蛋白质提取与测定
        3.3.4 肌原纤维蛋白提取与测定
        3.3.5 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测定
        3.3.6 羰基、巯基含量测定
        3.3.7 SDS-PAGE电泳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分析
        3.5.1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脂肪氧化(TBARS值)的影响
        3.5.2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肌原纤维蛋白含量的影响
        3.5.3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3.5.4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羰基含量的影响
        3.5.5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巯基含量的影响
        3.5.6 SDS-PAGE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究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品质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样品
        4.2.2 主要化学试剂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处理
        4.3.2 代谢物提取
        4.3.3 色谱质谱分析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不同热加工方式处理罗非鱼片代谢物鉴定概况
        4.5.2 不同热加工处理方式罗非鱼片代谢物主成分分析(PCA)
        4.5.3 不同热加工处理方式罗非鱼片代谢物聚类热图分析
        4.5.4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4.5.5 不同热加工处理罗非鱼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4.5.6 不同热加工处理罗非鱼差异代谢物的相关性分析
        4.5.7 与罗非鱼热加工品质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分析
    4.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清蒸全蟹软罐头加工工艺优化及其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材料与设备、仪器
        1.1.1 原材料、辅料
        1.1.2 仪器与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工艺流程
        1.2.2 工艺操作要点
        1.2.2.1 柠檬酸浸泡
        1.2.2.2 汤料配方
        1.2.2.3 装袋
        1.2.2.4 真空包装
        1.2.2.5 反压灭菌
        1.2.3 单因素试验
        1.2.3.1 固形物与汤料比例单因素实验
        1.2.3.2 食盐用量单因素实验
        1.2.3.3 食盐与白砂糖比例单因素实验
        1.2.3.4 味精用量单因素实验
        1.2.3.5 增鲜剂用量单因素实验
        1.2.3.6 大蒜用量单因素实验
        1.2.3.7 大葱用量单因素实验
        1.2.3.8 食用油用量单因素实验
        1.2.4 正交试验
        1.2.5 感官评定的方法
        1.2.6 清蒸全蟹软罐头营养成分和理化性质的测定
        1.2.6.1 基本成分测定
        1.2.6.2 含盐量的测定
        1.2.6.3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1.2.6.4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1.2.6.5 微生物的测定
        1.2.6.6 pH值的测定
        1.2.7 清蒸全蟹软罐头营养卫生指标的建立
        1.2.8 贮藏过程中产品品质的变化及货架期的预测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2.1.1 固汤比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
        2.1.2 食盐用量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
        2.1.3 盐糖比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
        2.1.4 味精用量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
        2.1.5 增鲜剂用量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
        2.1.6 大蒜用量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
        2.1.7 大葱用量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
        2.1.8 食用油用量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
    2.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清蒸全蟹软罐头营养卫生指标的确定
        (1)产品说明。
        (2)感官要求。
        (3)基本成分及微生物指标。
    2.4 清蒸全蟹软罐头在贮藏过程中感官评分的变化
    2.5 清蒸全蟹软罐头在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变化
    2.6 清蒸全蟹软罐头在贮藏过程中pH值的变化
    2.7 清蒸全蟹软罐头产品在贮藏过程中TVB-N的变化
3 结论

(3)不同生境模式的中华绒螯蟹品质评价及即食蟹产品的加工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华绒螯蟹
        1.1.1 中华绒螯蟹外形特征
        1.1.2 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发展
    1.2 螃蟹等水产品的品质研究
        1.2.1 螃蟹等水产品营养成分研究概况
        1.2.2 螃蟹等水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概况
    1.3 螃蟹等即食水产品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立题依据、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立题依据及来源
        1.4.2 课题意义
        1.4.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生境模式中华绒螯蟹的营养成分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2.2.3 矿物质元素组成的测定
        2.2.4 脂肪酸的测定
        2.2.5 氨基酸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2.3.2 矿物质分析
        2.3.3 氨基酸分析
        2.3.4 脂肪酸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生境模式中华绒螯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处理
        3.2.2 电子鼻检测
        3.2.3 GC-MS检测
        3.2.4 气味活度值(OAV)分析法
        3.2.5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肌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
        3.3.2 性腺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
        3.3.3 肝胰腺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蒸全蟹软罐头加工工艺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工艺流程
        4.2.2 工艺要点
        4.2.3 单因素试验
        4.2.4 正交试验
        4.2.5 感官评定的方法
        4.2.6 清蒸全蟹软罐头营养成分和理化性质的测定
        4.2.7 清蒸全蟹软罐头营养卫生指标的建立
        4.2.8 贮藏过程中产品品质的变化及货架期的预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4.3.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3.3 清蒸全蟹软罐头营养卫生指标的建立
        4.3.4 贮藏过程中清蒸全蟹感官评分的变化
        4.3.5 贮藏过程中清蒸全蟹菌落总数的变化
        4.3.6 贮藏过程中清蒸全蟹pH的变化
        4.3.7 贮藏过程中清蒸全蟹TVB-N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盐醉蟹加工工艺的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设备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工艺流程
        5.2.2 工艺要点
        5.2.3 原料蟹预处理
        5.2.4 原料蟹预杀菌
        5.2.5 卤液盐含量及贮藏温度的设定
        5.2.6 感官评定的方法
        5.2.7 低盐醉蟹营养成分和理化性质的测定
        5.2.8 低盐醉蟹营养卫生指标的建立
        5.2.9 低盐与传统醉蟹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及货架期的预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肠道洁净程度对原料蟹菌落总数的影响
        5.3.2 酒精和超声波杀菌对原料蟹菌落总数的影响
        5.3.3 卤液盐含量和贮藏温度对醉蟹菌落总数的影响
        5.3.4 低盐酔蟹营养卫生指标的建立
        5.3.5 贮藏过程中低盐和传统醉蟹盐分的变化
        5.3.6 贮藏过程中低盐和传统醉蟹感官评分的变化
        5.3.7 贮藏过程中低盐和传统醉蟹微生物的变化
        5.3.8 贮藏过程中低盐和传统醉蟹pH的变化
        5.3.9 贮藏过程中低盐和传统醉蟹TVB-N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微波加工即食鲭鱼的工艺研究及货架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鲭鱼的简介
        1.1.1 鲭鱼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1.1.2 鲭鱼的营养价值
        1.1.3 鲭鱼的加工利用现状
        1.1.4 鲭鱼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5 鲭鱼的加工技术难点
    1.2 海鱼加工产品的研究进展
        1.2.1 罐头制品加工
        1.2.2 鱼糜制品加工
        1.2.3 干制品加工
        1.2.4 熏制品加工
        1.2.5 冷冻鱼制品加工
    1.3 微波技术
        1.3.1 微波加热的主要机理
        1.3.2 微波加热的特点
        1.3.3 微波技术在水产品加工中方面的应用
        1.3.4 微波对食品品质影响的研究现状
        1.3.5 微波技术现存问题及研究发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主要试剂
    2.3 实验主要仪器
    2.4 测定方法
        2.4.1 鲭鱼鱼肉基本组分的测定
        2.4.2 盐含量的测定
        2.4.3 过氧化值的测定
        2.4.4 酸价的测定
        2.4.5 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2.4.6 脂肪酸的测定
        2.4.7 色度的测定
        2.4.8 菌落总数测定
        2.4.9 综合模糊感官评定与分析
    2.5 实验方法
        2.5.1 调昧酱工艺研究
        2.5.2 微波加工即食鲭鱼的工艺路线及操作要点
        2.5.3 鱼块脱腥方法的确定
        2.5.4 腌制最佳条件的确定
        2.5.5 感官评定
        2.5.6 微波加工工艺研究及优化
        2.5.7 比较传统蒸煮和微波处理对靖鱼品质的影响
        2.5.8 杀菌方式的确定
        2.5.9 产品贮藏期间品质变化及货架期预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鲭鱼块脱腥方法的确定
    3.2 食盐浓度及腌制时间的确定
    3.3 调味酱配方研究
    3.4 微波加工即食鲭鱼工艺的单因素研究
        3.4.1 不同一次微波功率对产品的品质的影响
        3.4.2 二次微波功率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3.4.3 不同处理量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3.4.4 一次微波与一次微波不同时间分配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3.5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与分析
        3.5.1 各质量因素权重集的确立
        3.5.2 感官评定结果
        3.5.3 综合模糊评定矩阵的确立
        3.5.4 评定结果的模糊变换及综合评分
    3.6 最佳工艺验证试验
    3.7 不同杀菌方式对产品品质影响
        3.7.1 不同杀菌方式处理后酱汁色泽的变化
        3.7.2 不同杀菌方式处理后产品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变化
        3.7.3 不同杀菌方式处理后的感官评价结果
    3.8 微波与传统蒸煮熟化方式对鲭鱼品质的影响
        3.8.1 不同熟化方式对鲭鱼基础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3.8.2 不同熟化方式对鲭鱼过氧化值的影响
        3.8.3 不同熟化方式对鲭鱼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3.9 产品货架期预测
        3.9.1 影响品质下降的关键品质因子的确定
        3.9.2 不同贮藏温度下PV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动力学模型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附录一:不同方式熟化后鲭鱼的脂肪酸气象图谱
附录二:产品包装图

(6)即食梅香鱼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1.1 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1.1.2 传统特色水产品的工业化加工的意义
        1.1.3 梅香鱼加工现状与前景分析
        1.1.3.1 传统发酵鱼制品加工现状与存在问题
        1.1.3.2 特色即食梅香鱼现代加工技术的研究意义及其即食产品的开发前景
    1.2 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1.2.1 发酵鱼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趋势
        1.2.2 水产品罐头热杀菌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本文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梅香黄鱼低盐腌制过程中的渗透规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腌制方法
        2.2.2.2 盐腌过程中相关渗透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方法
        2.2.2.3 数据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温度、用盐量腌制的含盐率、含水率变化规律及数值拟合
        2.3.1.1 10℃、25℃、32℃下不同用盐量腌制的含盐率、含水率变化规律
        2.3.1.2 含盐率、含水率变化曲线的数值拟合
        2.3.2 平衡问题
        2.3.3 速率问题
        2.3.4 渗盐与脱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梅香黄鱼低盐腌制-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腌制方法
        3.2.2.2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3.2.2.3 感官评价方法
        3.2.2.4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梅香黄鱼腌制-发酵过程中的主要理化指标变化
        3.3.1.1 梅香黄鱼腌制-发酵过程中的含盐(水)率和质量变化
        3.3.1.2 梅香黄鱼腌制-发酵过程中的AAN、TVBN、pH 值变化
        3.3.2 梅香黄鱼腌制-发酵过程中的感官特性变化
        3.3.3 梅香黄鱼主要理化指标与感官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预烘干对即食梅香黄鱼热杀菌前后色泽和质构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腌制方法
        4.2.2.2 脱盐方法
        4.2.2.3 烘干方法
        4.2.2.4 包装及杀菌方法
        4.2.2.5 色泽测定方法
        4.2.2.6 质构测定方法
        4.2.2.7 汁液流失率测定方法
        4.2.2.8 数据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测定部位色泽、质构特性的比较
        4.3.1.1 不同测定部位色泽特性的比较
        4.3.1.2 不同测定部位质构特性的比较
        4.3.2 烘干过程中色泽、质构特性的变化规律
        4.3.2.1 烘干过程中色泽特性的变化规律
        4.3.2.2 烘干过程中质构特性的变化规律
        4.3.3 不同预烘干程度对杀菌后色差、质构特性和汁液流失率的影响
        4.3.3.1 不同预烘干程度对杀菌后色差特性的影响
        4.3.3.2 不同预烘干程度对杀菌后质构特性的影响
        4.3.2.3 不同预烘干程度对杀菌后汁液流失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即食梅香黄鱼热杀菌过程中的热穿透特性及品质变化规律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2.1 盐腌方法、脱盐方法、烘干方法、包装方法、杀菌方法
        5.2.2.2 杀菌公式(升温速率f_h(W)、降温速率f_c(W))的设计
        5.2.2.3 热穿透特性基本数据(杀菌锅环境温度及鱼体表面温度、中心温度)的测定方法
        5.2.2.4 传热曲线参数(加热/冷却速率系数 f_h(S)/f_c(S)、加热/冷却滞后因子j_h(S)/j_c(S)、升温/降温时间CUT/CDT、g 值)的计算方法
        5.2.2.5 F_0 值、C_0 值的计算方法
        5.2.2.6 色差测定方法
        5.2.2.7 质构测定方法
        5.2.2.8 汁液流失率测定方法
        5.2.2.9 数据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梅香黄鱼热杀菌过程中的传热规律
        5.3.1.1 不同杀菌温度(115℃、121.1℃、127℃)、杀菌时间的传热特性比较
        5.3.1.2 不同升温速率(f_h(W)=8min、10min、12min)、降温速率(f_c(W)=6min、8min、10min)的传热特性比较
        5.3.1.3 不同样品重量的传热特性比较
        5.3.2 热杀菌对梅香黄鱼品质(色泽、质构、汁液流失率)的影响规律
        5.3.2.1 相同升降温速率下不同杀菌温度时间组合的F_0 值、C_0 值比较
        5.3.2.2 相同升降温速率、杀菌强度下不同杀菌温度时间组合的品质比较
        5.3.2.3 相同杀菌温度下不同升降温速率时的F_O 值、C_O 值和品质比较
    5.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水产品“三品”标准研究与《绿色食品 鱼罐头》标准的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2 研究技术路线
    0.3 相关概念
        0.3.1 无公害食品和无公害水产品(Safety Food and Safety Aquatic Products)
        0.3.2 绿色食品和绿色水产品(Green Food and Green Aquatic Products)
        0.3.3 有机食品和有机水产品(Organic Food and Organic Aquatic Products)
    0.4 国内外研究现状
        0.4.1 国外有机食品和有机水产品发展
        0.4.2 国内水产品“三品”的发展状况
        0.4.2.1 无公害食品和无公害水产品的发展状况
        0.4.2.2 绿色食品和绿色水产品的发展状况
        0.4.2.3 有机食品和有机水产品的发展状况
        0.4.3 国内鱼罐头生产加工与管理状况
        0.4.3.1 国内鱼罐头标准
        0.4.3.2 鱼罐头生产过程中HACCP 体系的建立
        0.4.4 国外鱼罐头管理状况
        0.4.4.1 国外鱼罐头及相关标准
        0.4.4.2 国外关于鱼罐头中安全危害因素的研究
第一部分 水产品“三品”标准体系研究与产品认证
    1 “三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1.1 “三品”之间的内在联系
        1.2 “三品”之间的相同点
        1.2.1 安全性
        1.2.2 产地环境都要求无污染
        1.2.3 生产技术都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1.2.4 有利于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2.5 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共同需要
        1.3 “三品”之间的区别
        1.3.1 标识不同
        1.3.2 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认证方面的不同
        1.3.3 生产方式及生产过程的不同
        1.3.4 市场及其他方面的不同
    2 水产品“三品”标准和标准体系对比研究
        2.1 水产品质量标准
        2.1.1 国际水产品标准
        2.1.1.1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2.1.1.2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2.1.1.3 世界贸易组织(WTO)
        2.1.2 发达国家和地区水产品标准
        2.1.3 我国水产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及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2.2 水产品“三品”标准体系及产品认证的比较
        2.2.1 水产品“三品”比较
        2.2.2 水产品“三品”标准及认证概况
        2.2.2.1 无公害水产品标准
        2.2.2.2 绿色食品水产品标准
        2.2.2.3 有机水产品标准
        2.2.3 水产品“三品”标准对比分析
        2.2.3.1 产地环境标准要求对比
        2.2.3.2 产品技术标准有差异
        2.2.3.3 产品质量标准包含的参数差异
        2.2.4 水产品“三品”标准与认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2.4.1 标准体系的完善性
        2.2.4.2 标准适用性
        2.2.4.3 标准的指标要求
        2.2.4.4 加快我国标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第二部分 《绿色食品鱼罐头》标准的制定
    3 《绿色食品鱼罐头》标准感官和微生物指标的确定
        3.1 感官指标的确定
        3.2 微生物指标的确定
    4 《绿色食品鱼罐头》标准卫生指标MLS 的确定
        4.1 重金属及其他元素指标MLS 的确定
        4.1.1 卫生指标MLs 确定的原则
        4.1.2 重金属及其他元素指标的测定方法
        4.1.2.1 无机砷
        4.1.2.2 铅
        4.1.2.3 铜
        4.1.2.4 锌
        4.1.2.5 镉
        4.1.2.6 锡
        4.1.2.7 甲基汞
        4.1.3 分析与讨论
        4.1.3.1 国内外鱼罐头市场的重金属含量
        4.1.3.2 重金属及其他元素限量值(MLs)的确定
        4.1.4 重金属和其他元素指标MLs 的确定结果
        4.2 其它卫生指标MLS 的探讨
        4.2.1 其它卫生指标MLs 确定的原则
        4.2.2 其它卫生指标的测定方法
        4.2.2.1 苯并(a)芘
        4.2.2.2 多氯联苯
        4.2.2.3 组胺
        4.2.2.4 孔雀石绿
        4.2.2.5 亚硝酸盐
        4.2.2.6 土霉素、氯霉素和硝基呋喃类代谢物
        4.2.3 分析与讨论
        4.2.3.1 苯并(a)芘(B(a)P)
        4.2.3.2 多氯联苯(PCBs)
        4.2.3.3 组胺
        4.2.3.4 孔雀石绿
        4.2.3.5 土霉素、氯霉素、硝基呋喃代谢物
        4.2.3.6 亚硝酸盐
        4.2.3.7 其他指标
        4.2.4 其它卫生指标MLs 确定结果
        4.3 主要限量指标的验证
    5 鱼罐头中组胺测定方法及贮藏期间变化规律研究
        5.1 鱼罐头中组胺测定方法研究
        5.1.1 材料与方法
        5.1.1.1 样品
        5.1.1.2 仪器与试剂
        5.1.1.3 实验方法
        5.1.1.4 结果计算
        5.1.2 结果与分析
        5.1.2.1 三氯乙酸浸提时间及温度的选择
        5.1.2.2 正戊醇提取方式的改进
        5.1.2.3 样品盐酸提取液的选取
        5.1.2.4 改进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实验
        5.1.3 小结
        5.2 鱼罐头储藏期间组胺含量及其品质的变化
        5.2.1 材料与方法
        5.2.1.1 材料
        5.2.1.2 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2.1 室温条件下(17±2℃,且通风较好)5 种鱼罐头组胺含量及其品质变化
        5.2.2.2 冷藏(4℃)条件下几种鱼罐头组胺含量及其品质变化
        5.2.2.3 冻藏(-18℃)条件下5 种鱼罐头组胺含量及其品质变化
        5.2.3 小结
    6 鱼罐头加工过程中氟含量的变化初探
        6.1 盐腌前后鱼中氟含量变化
        6.2 油炸前后鱼中氟含量的变化
        6.3 淡水鱼罐头中鱼肉和鱼骨及其他物质的氟含量测定
        6.4 鲫鱼高温高压处理前后鱼肉、骨及汤汁中氟含量变化
        6.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绿色食品 鱼罐头
致谢

四、清蒸河蟹软罐头的加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品质变化影响作用研究[D]. 李锐. 烟台大学, 2021
  • [2]清蒸全蟹软罐头加工工艺优化及其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J]. 朱亚军,葛孟甜,林琳,姜绍通,陆剑锋. 肉类工业, 2021(03)
  • [3]不同生境模式的中华绒螯蟹品质评价及即食蟹产品的加工工艺优化[D]. 葛孟甜.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4]微波加工即食鲭鱼的工艺研究及货架期预测[D]. 王云.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5]绿豆芽软罐头加工工艺[J]. 崔丽娟,徐莹,刘爱霞. 农业工程, 2015(01)
  • [6]即食梅香鱼加工技术研究[D]. 梅灿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7]水产品“三品”标准研究与《绿色食品 鱼罐头》标准的制定[D]. 朱文慧.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
  • [8]清蒸河蟹软罐头的加工技术[J]. 陶玉贵,黄金铃. 中国水产, 2001(01)
  • [9]精深开发冷冻蟹的产品[J]. 陈贵良. 冷藏技术, 1996(04)

标签:;  ;  ;  ;  ;  

软蒸蟹罐头加工工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