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第四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一、第四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罗薇[1](2021)在《《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专为高等教育编写的汉语语法教科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既是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也是一部传承俄罗斯汉学研究传统、充分吸收以往欧洲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较早以普通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的学术着作。本文将以1902年首版为基础,结合施密特个人档案、拉脱维亚大学所藏施密特个人藏书中的相关资料,从成书的历史背景、俄罗斯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传统、欧洲人学习汉语的历史、世界语言学史以及俄罗斯汉语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写作的主要基础来源于俄罗斯人研究与学习汉语的传统。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学所受的东方学专业训练,俄国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汉学学派汉语教学的传统、以及俄国人的语言研究传统对施密特写作《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俄国汉语研究的强项方面,如语法分析系统、汉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广泛采纳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并且在传统汉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局势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俄国人学习汉语的继承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续俄国汉学研究的传统项目,同时关注汉、满、蒙三语,又根据海参崴东方学院对学生掌握东亚语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等语言材料。其次,继承彼得堡学派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一样,可以通过一般方法被科学地认识、研究,汉语并非是某些欧洲汉学家认为的“停滞不前”的、处于其原始状态的一种低级语言,而是具有与其文化相关的理据性,需要理性地认识。再次,彼得堡汉学学派注重积累史实材料,在研究汉语时,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例证,这也是施密特作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传承特点之一。俄罗斯人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驻北京东正教使团成员论着和西方人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有大量从中国运回的中文原典。俄罗斯人对汉语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视野,他们既传承本国人的研究,又善于参考西方、中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一方面,该书吸收了当时欧洲和中国学术界对汉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统、科学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的学术着作,对欧洲其他汉学家的观点、成果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从中得出更进一步的观点,从而成为外国人汉语教材编着史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具有综述性、整合性的一部着作。另一方面,《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中对欧洲人汉语学习资料的运用还在于对其中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精选,找到最适合编入该书的范例。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特点还在于将以往欧洲汉学家、语言学家的资料,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之整合纳入他的语法系统中—一汉语实用语法系统是作者要着重教授的内容,也是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欧洲汉学家语料搜集式的汉语教科书更具优势之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并非只有零散的语法点汇集,而是强调汉语语法规则的整合归纳,并且首次在俄语语境下构建一套新的汉语实用语法体系。是明清时期以来外国人对汉语语法科学研究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继往开来之作,也是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的现代汉语研究往纵深方向开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从欧洲语言学史和俄罗斯语言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到19世纪末,欧洲和俄国语言学经过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积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经为学界所接受,这些思想对这一时期包括施密特在内的俄国语言工作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语言学的新思想在外语教材编纂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汉学史上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着作。一方面来说,以汉语为参照、拓宽了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围,反过来说,也从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出发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内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词日渐成为时尚,北方官话口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标准语,白话文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来自西欧语言学的发展——经过19世纪的发展,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实践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书中证实了运用产生于印欧诸语言框架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本书的研究,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汉语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挖掘汉语对历史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补充意义,加深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观念下对汉语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出版使用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言实践教材,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规则、掌握用法,作者不仅善于描写语法规则时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表述,注重使用条件、搭配对象、适用范围、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语法规则呈现出严谨、易懂、实用的特色,同时还配有大量精选范例。此外,教材的内容还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教育政策、教育历史,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汉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施密特本人的教学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内容折射出这一时期俄国汉语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即19、20世纪之交)、特定教育场所中(即海参崴东方学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导下、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即就读于海参崴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军官和少量其他社会人士)的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总之,俄国汉学家施密特专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编写、并于1902年出版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既继承了俄罗斯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学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传统,采用了俄国人头脑中相对成熟的俄语语法框架基础,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鉴当时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其他国家汉学家所着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成功运用最新的俄国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截止到清末时期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成就来科学地描写汉语,是俄国汉语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语法教科书。本文将结合教材原着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本书的编写特点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罗巍(ORLANDI GIORGIO)[2](2019)在《欧美学者汉语上中古音研究史》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欧美学者上中古音研究进行穷尽式的分析,并且强调欧美学者在上古音和中古音研究上的成绩(和局限),以及对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西方学者的构拟和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的介绍。本文以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对上古音和中古音研究为核心部分,但这一点并不代表本文将忽略近代欧美先驱者,如马士曼(Joshua Marshman)、艾约瑟(Joseph Edkins)、湛约翰(John Chalmers),等等。本文主要分六章:(一)第一章,主要讨论研究欧美汉语上中古音学史的价值、理论、方法以及创新点;(二)第二章,可被视为“中外对比视野下的中国上中古音研究回顾”。本章按照音韵学发展来分期。在回顾中国传统研究史之後,本章主要讨论中国传统学者的成绩和局限,将中国研究方法与每外形成对比,尤其是西方研究方法,即分析欧美学者大规模的研究所继承的学术传统这样就构成了下一章展开的欧美学术史背景;(三)第三章,主要讨论近代欧美人尤其是传教士对汉语上中古音研究的贡献。其中,成就最大的是英国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最早的汉语上古音构拟出自艾约瑟的笔下;(四)第四章主要讨论高本汉对汉语音韵学和形态学所作出的贡献。此外本章还讨论高氏系统对後人(包括中国和日本学者在内)的影响,以及後人对高氏系统的接受度和批评;(五)第五章,主要讲高本汉之後的学者,从着名的法国语言学家马伯乐(Henri Maspero)和奥德利库尔(Andres Georges Haudricourt)到加拿大汉学家和历史学家蒲立本(Edwin Pulleyblank)到苏联的雅洪托夫(Sergei Yaxontov),从俄罗斯的斯达罗斯金(Sergei Starostin)到美国汉学家白一平(William Baxter)教授;(六)第六章,主要讨论白式系统後新的研究方法和构拟系统,如许思莱(Axel Schuessler)或白沙(Baxter&Sa.gart)系统。本章还讨论有关上古音构拟的一些问题以及上中古音研究的未来。

李泽栋,陈东辉[3](2017)在《蒋礼鸿先生研究文献目録》文中认为説明:蒋礼鸿先生(1916-1995),字云从,浙江嘉兴人,现代着名学者和教育家,在语言文字学、敦煌学等领域成就卓着,尤以《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而享誉海内外学术界。爲了纪念蒋礼鸿先生诞辰100周年,总结历年来关於蒋礼鸿先生研究之成绩,并给相关研究者提供资料检索的便利,特编纂本目録。本目録收録中国(包括、台湾、香港)以及日本刊布的相关研究论着,时间下限大体爲2016年9月(个别论着系2016年10月之後刊布)。本目録包括着

毛文伟[4](2017)在《2016年度中国日语语言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2016年度我国日语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科研立项、论文发表、专着出版以及学术会议举办等情况进行综述,并简要概括了其主要特点,即理论性有所提高,实证性不断增强,研究视野不断拓展,应用价值得以凸显,研究队伍持续壮大。

本刊特约评论员[5](2010)在《语言研究所六十年》文中研究指明

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务组[6](2009)在《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文中指出

魏兆惠[7](2009)在《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文中研究指明由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联合主办,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8月20日至23日

魏兆惠[8](2009)在《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由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联合主办,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于8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分设青年论坛和专家论坛两大版块,共收到青年论坛论文

卢巧琴[9](2009)在《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整理的内容、方法及整理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共分八章:第一章简述选题缘由、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第二章简述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概况及各种版本情况,同时讨论译经的语言性质,指出学界在引用译经语料时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轻信题署、忽略版本异文、轻信不当断句。第三章讨论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在词汇学、文字学及其在大型字书编纂中的价值。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富含新词新义、有助于揭示词义的由来;可为字书提供确切的释义;有利于厘清正、俗字的语境差异;在大型字书编纂中,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可纠《汉语大字典》不恰当的释义、补充义项、提供恰当例证等。第四章探讨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整理的内容。译经语料整理不仅应考虑其不同于传统文献的特殊性,更应结合微观、宏观两个层次。单篇译经语料的微观整理内容包括译经年代、译人、译经地点三个主要方面。译经语料的宏观整理内容包括校勘、注释等。第五、六、七章讨论译经语料整理的方法。第五章具体阐述译经语料鉴别的方法。译经语料可从文献学、语言学(语法、词汇、语音)、文化学等方面进行鉴别,并综合考证了《昙无德羯磨》的年代、《五阴譬喻经》的译人及《撰集百缘经》的翻译地点。第六章阐述译经中俗字的考辩方法。根据不同版本对“(?)”、“(?)”、“(?)”、“(?)”、“(?)”、“(?)”、“(?)”等俗字进行考辩;用演绎类推考辩了“(?)”、“(?)”、“(?)"、“(?)”、“(?)”等俗字;根据字、韵书,结合文义,比对版本及异出经等方法综合考辩了“(?)”、“(?)”、“(?)”、“(?)”、“(?)”、“(?)”、“(?)”、“(?)”等俗字。第七章是关于校勘学整理的方法。通语法、明语词、破假借、审文义可用来整理译经语料的句读;利用不同版本及同经异译等方法可纠正译经语料的脱、衍、错倒等讹误。第八章讨论译经语料整理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语料鉴别时应注意参照译经的选择、区别性语料的提取、考证方法的应用;语料注释应结合实际语言用例、兼顾译经语言的地域性、审慎对待孤证;校勘时应注意选择善本、通晓译经文体、注意文字的使用等。

柳士镇[10](2008)在《车淑娅《古代汉语语义语法发展专题研究》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第四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四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1.1 海参崴东方学院及其培养目标
        1.1.1 办学背景
        1.1.2 学院设置
    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作者施密特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学、实习生涯
        1.2.2 赴海参崴东方学院任教后的汉学研究
    1.3 教材的学习者与使用情况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响
        1.3.2 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国传统汉学背景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语音系统考辨
        2.1.1 南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汉语音韵研究
        2.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注音方案
        2.1.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发音规则
    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比丘林汉语语法体系的突破
        2.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词法体系
        2.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句法体系
    2.3 施密特对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汉字理论的发展
        2.3.1 汉字的起源问题
        2.3.2 关于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讨论
        2.3.3 汉字的“六书”
        2.3.4 施密特对瓦西里耶夫汉字体系的增补
    2.4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满、蒙、日、朝、越等语言的关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汉语研究史框架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3.1 例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欧美汉学的反思
    3.2 以“声调”为例谈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音研究的整合
        3.2.1 声调的本质
        3.2.2 汉语声调的发音特点
        3.2.3 汉语声调的标调系统
        3.2.4 汉语方言的声调语音规律
        3.2.5 中外学者论“汉语声调的演变”
        3.2.6 “入声”之争
    3.3 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3.3.1 某些语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异
        3.3.2 各国汉学家对若干语法规则的不同观点
        3.3.3 欧洲汉学家普遍忽略的汉语语法知识
    3.4 选编欧美、日本汉语教材及中文原典的书面官话范例
        3.4.1 筛选范围:标准北方书面官话材料
        3.4.2 筛选入编:符合语法规范、排列顺序合理
    3.5 个案研究:德国汉学家阿恩德对施密特的影响
        3.5.1 阿恩德及其《官话手册》
        3.5.2 两部教材的总体设计
        3.5.3 以重音理论为例讨论施密特对阿恩德的取舍
    3.6 个案研究:《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中国传统文献的改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世界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4.1 施密特的汉语观
        4.1.1 对汉语的两种定位
        4.1.2 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
    4.2 汉语语音史的构建: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
        4.2.1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4.2.2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辅音音变考察
        4.2.3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元音音变考察
        4.2.4 语言史的社会性——汉语官话的形成
        4.2.5 语言现象的“类推作用”:汉语词根溯源问题
    4.3 俄国语言学成果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4.3.1 用“形式语法”思想分析汉语的词法
        4.3.2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汉语与中国人的心理
        4.3.3 波捷布尼亚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语言教育及应用视角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5.1 一部“研究—学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汉语教科书
    5.2 从课程理论分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材料建构
        5.2.1 横向组织:课程教学板块的功能分析
        5.2.2 纵向组织:螺旋渐进的主题序列性
    5.3 从应用语言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教学大纲
        5.3.1 字词大纲及词汇控制
        5.3.2 语法大纲及翻译训练
    5.4 本章小结
余论 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价值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书影及相关影像资料
附录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序言及目录
附录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俄语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附录4 阿恩德《官话手册》序言及目录
致谢

(2)欧美学者汉语上中古音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欧美汉语中上古音韵学史的意义和价值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欧美学者汉语上中古音研究史的历史与现状
        一、高本汉之前的学术成果
        二、高本汉
        三、高本汉之後继者
    第三节 研究欧美汉语上中古音韵研究史的理论与方法
        一、主要理论依据
        二、主要采用方法
    第三节 研究近代欧美汉语中上古音学史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欧美汉语上中古音韵学史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上中古音学史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中国上中古近代音学史分期及其标准
    第三节 中国传统古音学研究
    第四节 中国传统音韵学研究的特色和不足
第三章 近代欧美学者上中古音研究史
    第一节 最早的先驱者
        一、马士曼(Marshman):最早的先驱者
        1、马士曼构拟的中古声母
        2、马士曼谈中古韵母“合口”和“开口”
        3、小结
        二、艾约瑟(Joseph Edkins):当时举世闻名的语文学家
        1、艾约瑟和“中国文明西来说”
        2、艾约瑟与突雷尼超级语系(Turanian)
        3、艾约瑟对汉语音韵学的贡献
        4、小结
        三、帕克(Edward Harper Parker):最早的偶像破坏者
        1、帕克与翟理斯之间的宿怨
        2、帕克与艾约瑟之间不休的争论
        3、艾约瑟对帕克评论的回答
        4、帕克对艾约瑟的回答
        5、小结
        四、湛约翰(John Chalmers):最早的《诗经》用韵与韵书研究者
        1、湛约翰的生平
        2、湛约翰读中国韵书韵图分析的成果
        3、小结
    第二节 东方主义学派“异说”
        一、儒莲: 法国最最举足轻重的汉学家
        1、儒莲对中国音韵学的贡献
        2、儒莲的研究方法
        3、儒莲指出的梵汉音译列表
        4、如何评价儒莲的《解读梵文名词》?
    第三节 沃尔皮切粒(Zenone Volpicelli):名不见经传的学者
        一、生平
        二、沃尔皮切粒的学术成果
        1、《中国音韵学》中的突破性进展
        2、《汉语古音论》的主要成就
        三、小结:沃尔皮切粒音韵想法的遗产
    第四节 沙昂科(Schaank):欧洲中国音韵学萌芽时期中最伟大的先驱者
        一、生平
        二、沙昂科的音韵学成果
    第五节 对欧美学者对这些研究汉语音韵的学者和着作的评价
    附录一 中古音声母构拟比较表
第四章 欧美学者汉语上中古音学理论及贡献—以高本汉为中心
    第一节 欧洲语言学概况
    第二节 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瑞典架海擎天的玉柱
        一、生平
        二、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
        三、高本汉上古汉语为屈折语之说
        四、高本汉对汉语词族的贡献
        五、高本汉的《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
    第三节 高本汉对後人的影响
        一、高本汉——打碎的偶像,高氏系统的极端批判者
        二、高氏系统的主要“示范”
第五章 现代欧美汉语上中古音学史(高本汉之後继者)
    第一节 马伯乐(Henri Maspero)
        一、《唐代长安方言研究》
        二、马伯乐系统与高本汉系统的区别
        三、上古汉语前缀和派生系统
    第二节 奥尔利库尔(Andre-Georges Haudricourt)
        一、越南语及汉语的声调形成
        二、中古汉语声调形成说
    第三节 雅洪托夫(Sergey E.Yakhontov)
        一、雅洪托夫二三等来源之说以及上古音声母的构拟
        二、雅洪托夫声调起源之说、韵母以及元音体系
        三、小结
    第四节 蒲立本(Edwin George Pulleyblank)
        一、蒲立本对上中古音研究的贡献
        1、上古汉语辅音系统研究
        2、早期中古汉语音系
        3、晚期中古汉语音系
        二、小结
    第五节 斯达罗斯金(Sergei A.Starostin)
        一、斯达罗斯金的中古音系
        二、斯达罗斯金构拟的上古音系
        三、小结
    第六节 白一平(WilliamH.Baxter)
        一、白一平对前人着述的看法与评估
        二、白一平的《汉语上古音手册》(1992)
        1、上古音系中的韵母
        2、白氏系统中的元音体系
        3、白氏系统对“重纽”问题的看法
        4、“圆唇元音”(rounded-vowel)理论
        5、白氏系统的声母体系
    第七节 罗杰瑞及其构拟的“汉语方言通语”
        一、汉语方言通语的构拟
        二、小结
    第八节 美籍华人
        一、李方桂系统
        二、张琨先生对汉语上中古音研究的贡献
第六章 欧美汉语中上古音学史研究展望及期待
    第一节 汉语上中国古音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 上古音研究仍需解决的问题及思路
    第三节 欧美汉语上中古音研究对中国学界的影响
第七章 欧美学者对汉语音韵学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一节 “语族”的概念
    第二节 复辅音研究
        一、复声母
        二、前缀的构拟
    第三节 四等韵与介音的关系
    第四节 AB类音节的问题
        一、蒲立本和雅洪托夫的革命
        二、长短元音的对立
        三、咽音化
        四、其他观点
    第五节 上古音系中的介音系统
        一、上古汉语介音*-1-的构拟
        二、*-r-介音的构拟
        三、*-rj-介音的构拟
        四、*-j-介音的构拟
    第六节 声调起源之说
    第七节 上古汉语形态说
    第八节 出土文献和上古音研究的关系
    第九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艾约瑟学术成果(按时间顺序)
附录2 蒲立本学术成果(亚洲历史,按时间顺序)
附录3 蒲立本学术成果(当代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按时间顺序)
附录4 蒲立本学术成果(汉语语法,按时间顺序)
附录5 蒲立本学术成果(汉藏语言学及上中古音研究)
附录6 许思莱学术成果
附录7 沙加尔学术成果
附录8 List学术成果(限有审核的期刊)
附录9 韩哲夫(Zev Handel)学术成果
附录10 奥德利库尔的学术成果(按时间顺序)
附录11 斯连罗斯金的主要成就
    印欧语和当代语言学
    阿尔泰语
    叶尼塞语
    汉藏语系
    北高加索语
    超级语系

(4)2016年度中国日语语言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科研项目
2论文
    2.1音声和表记研究
    2.2词汇、表达研究
    2.3语法研究
    2.4翻译研究
    2.5二语习得研究
    2.6日语教学研究
3着作及论文集
4学术研讨会
5总结与展望

(9)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提要
Abstract
凡例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材料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概述
    2.1 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概况
    2.2 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版本概况
    2.3 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的性质
    2.4 引用译经语料时的若干问题
第3章 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的价值
    3.1 译经语料在词汇学上的价值
        3.1.1 译经语料富含新词新义
        3.1.2 有助于揭示词义的由来
    3.2 译经语料在文字学上的价值
        3.2.1 可提供更确切的释义
        3.2.2 有利于厘清正、俗字的语用差异
    3.3 译经语料在大型字书编撰中的价值
        3.3.1 可纠《汉语大字典》释义不当
        3.3.2 可补充义项
        3.3.3 可提供恰当例证
        3.3.3.1 可补充例证
        3.3.3.2 可提前首见例时间
第4章 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整理内容
    4.1 单篇译经语料微观整理内容
        4.1.1 译经年代的整理
        4.1.2 译人的整理
        4.1.3 译经地点的整理
    4.2 译经语料宏观整理内容
        4.2.1 译经语料的校勘
        4.2.1.1 句读的整理
        4.2.1.2 译经语料讹误的整理
        4.2.2 译经语料的比对(关于同经异译的整理)
    4.3 译经语料的注释
        4.3.1 俗字注解
        4.3.2 语法说解
第5章 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整理方法(一)——失译语料鉴别
    5.1 文献学鉴别
        5.1.1 利用佛教典籍中的记载
        5.1.1.1 利用译经前序、后跋
        5.1.1.2 利用僧传、尼传
        5.1.2 利用经录鉴别
    5.2 文化学考察
        5.2.1 佛教称谓
        5.2.2 僧徒用物
        5.2.3 居住修行场所
    5.3 语言学考察
        5.3.1 词汇方面的鉴别
        5.3.2 语法方面的鉴别
        5.3.3 词汇、语法等相结合
    5.4 综合考证
        5.4.1 译经年代的综合考证——以《昙无德羯磨》为例
        5.4.2 译人的综合考证——以《五阴件譬经》为例
        5.4.3 译经地点的综合考证——以《撰集百缘经》为例
第6章 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整理方法(二)——俗字考辩
    6.1 审察文义
    6.2 演绎类推
    6.3 版本比对
    6.4 综合考辩
第7章 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整理方法(三)——校勘学整理
    7.1 译经语料句读整理方法
        7.1.1 通语法
        7.1.2 明语词
        7.1.3 破假借
        7.1.4 审文义
    7.2 译经语料讹误整理方法
        7.2.1 利用版本比对
        7.2.2 利用同经异译
        7.2.3 其它方法
第8章 译经语料整理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8.1 语料鉴别应注意的问题
        8.1.1 参照译经的选择
        8.1.2 比较语料的抉择
        8.1.3 区别性语料的提取
        8.1.4 考证方法的应用
    8.2 语料注释应注意的问题
        8.2.1 结合实际语言用例释义
        8.2.2 兼顾译经语言的地域性
        8.2.3 审慎对待孤证
    8.3 译经语料校勘应注意的问题
        8.3.1 选择善本
        8.3.2 通晓译经文体
        8.3.3 注意文字的使用
参考文献
附录
    已作语言学考察的失译、误题之经

四、第四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D]. 罗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欧美学者汉语上中古音研究史[D]. 罗巍(ORLANDI GIORGIO). 厦门大学, 2019(08)
  • [3]蒋礼鸿先生研究文献目録[J]. 李泽栋,陈东辉. 汉语史学报, 2017(02)
  • [4]2016年度中国日语语言研究综述[J]. 毛文伟.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7(01)
  • [5]语言研究所六十年[J]. 本刊特约评论员. 中国语文, 2010(04)
  • [6]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 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务组. 语文研究, 2009(04)
  • [7]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 魏兆惠. 汉语学报, 2009(04)
  • [8]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魏兆惠. 励耘学刊(语言卷), 2009(02)
  • [9]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整理研究[D]. 卢巧琴. 浙江大学, 2009(08)
  • [10]车淑娅《古代汉语语义语法发展专题研究》序[J]. 柳士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8(03)

标签:;  ;  ;  ;  ;  

第四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