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减毒疫苗株与其亲本驴毒株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启动子活性比较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减毒疫苗株与其亲本驴毒株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启动子活性比较

一、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及其亲本驴强毒株长末端重复序列(LTR)的启动子活性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峰,张相敏,林跃智,杜承,王晓钧[1](2021)在《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致弱及免疫保护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EIAV)弱毒疫苗是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的世界上首例慢病毒疫苗,是迄今为止唯一在临床大规模应用的慢病毒弱毒疫苗。EIAV弱毒疫苗的成功应用不仅消除了该疫病对马业的威胁,而且在学术上突破了慢病毒不能免疫的理论。该疫苗克服了灭活疫苗免疫原性差的难点,能有效地提供对同源和异源毒株的免疫保护。因此,在分子水平上阐明EIAV弱毒疫苗的减毒机理和免疫保护机制对于研究慢病毒免疫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作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EIAV弱毒疫苗的致弱机理及其诱导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解析了EIAV弱毒疫苗及其强毒株的基因组进化特征、揭示了疫苗致弱规律和疫苗有效组成、提出了"EIAV弱毒疫苗可能起源于EIAV准种的一个小分支"的假说;发现EIAV弱毒疫苗可有效激活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早期诱导的高水平细胞免疫与免疫保护呈正相关;证明了疫苗株的抗原多样性组成是其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的关键因素。相关研究成果拓展了慢病毒疫苗研究理论和实践认知,可为其他慢病毒尤其是HIV-1免疫原的设计以及免疫保护理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秦玉寅[2](2014)在《马传染性贫血病毒gp45基因多样性及其进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EIAV)属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是马传染性贫血(EIA,简称马传贫)的病原体。EIAV中国弱毒疫苗株是唯一被成功大规模应用的慢病毒疫苗,其中EIAV的env基因编码的跨膜蛋白gp45在介导病毒与靶细胞融合、糖蛋白的结合、病毒复制和感染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重要的免疫原。以EIAV gp45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致弱和诱导免疫保护的机制,将对慢病毒免疫机制研究和有效疫苗研制提供参考,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基因序列比较分析的方法,对EIAV弱毒疫苗的亲本强毒株EIAVLN40,EIAV驴强毒株(EIAVDV117),EIAVDV117在驴白细胞传代第32代(EIAVDLV32)、62代(EIAVDLV62)、92代(EIAVDLV92)、121代(EIAVDLV121,即驴白细胞弱毒疫苗)、137代(EIAVDLV137)病毒株,EIAVDLV121在驴胎皮肤细胞传代第4代(EIAVFDDV4)、第13代(EIAVFDDV13)、23代(EIAVFDDV23)病毒株,以及EIAVFDDV13在驴外周血白细胞传代第2代(EIAVFM2)和第6代(EIAVFM6)病毒株的前病毒gp45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①EIAVLN40在体外传代过程中gp45主要有39个核苷酸位点发生变异,其中有16个变异位点引起氨基酸的改变;②不同代次病毒株与EIAVLN40的平均差异在2.122.77%之间;③EIAVLN40有3个(50G、51L和277K)特有的氨基酸位点,有3个变异位点(42E/K、166I/V和256L/F)主要出现在驴胎皮肤细胞适应毒株(EIAVFDDV13和EIAVFDDV23),54V(I)/T变异位点主要发生疫苗株(EIAVDLV121和EIAVFDDV13)及其衍生病毒;④驴胎皮肤细胞适应毒株的所有克隆在核苷酸序列出现了783G/A突变,在gp45基因出现了一个终止密码子781TGA783,导致了gp45截短的现象。病毒在驴外周血白细胞EIAVFM1中有23/25的克隆存在该突变位点,EIAVFM6中有3/21的克隆,在EIAVDV117中有3/22的克隆,其余毒株均为出现该变异。为进一步研究EIAV gp45基因783G/A突变在体内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对EIAVLN40、EIAVDLV121和EIAVFDDV13感染马匹后gp45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分析,结果显示EIAVLN40、EIAVDLV121的克隆存在极低比例的783G/A突变,EIAVFDDV13感染马匹后随着感染时间增加,783G/A突变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丢失。另一方面,本研究根据本课题相关研究单位南开大学研究人员对EIAV gp45的晶体结构解析结果,通过反向遗传学操作手段对影响gp45螺旋六聚体结构稳定性的8个位点分别进行突变,构建感染性克隆并拯救病毒,以及比较各突变病毒株与野生型病毒株在体外复制能力,结果显示,T491I突变病毒株复制能力明显降低,其余7个变异位点对病毒株复制影响不明显。通过病毒感染能力分析,尽管在41℃下各突变株的感染能力均有下降,尤其是V505T和L512T突变株的病毒感染力降低最为明显,表明不同变异位点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推测V505T和L512T的突变株减弱了gp45螺旋六聚体结构稳定性,而其余变异位点可能会增加其稳定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EIAV gp45基因存在明显的基因多样性特点,gp45截短突变是病毒适应在驴胎皮肤细胞培养的结果,在疫苗株中出现的V505/I的突变可能会改变gp45螺旋六聚体结构稳定性进而影响病毒的感染性。

马建[3](2012)在《EIAV中国弱毒疫苗株的抗原多态性及超感染抵制现象在其诱导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EIAV)是感染马属动物的慢病毒。EIAV中国弱毒疫苗株,是可诱导针对同源或异质EIAV毒株的良好免疫保护并唯一被成功大规模应用的慢病毒疫苗。以该弱毒疫苗系统作为慢病毒疫苗的研究模型,明确其致弱和诱导免疫保护的机制,将对慢病毒免疫机制研究和有效疫苗研制提供有益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选择马传染性贫血中国驴胎皮肤细胞适应性弱毒疫苗株EIAVFDDV13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学特性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探讨。关注的重点放在对该弱毒疫苗的病毒种群构成与诱导保护性免疫、弱毒疫苗诱导的超感染抵制现象(Super-infection resistance, SIR)与固有免疫激活和特异性免疫应答建立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等问题的回答。首先,我们比较了弱毒疫苗株EIAVFDDV13和一株拯救于EIAVFDDV13前病毒DNA的分子克隆毒株EIAVFDDV3-8在诱导免疫保护上的差异。基于攻毒试验和对攻毒后无症状马匹进行免疫抑制的试验结果,我们发现EIAVFDDV13免疫马匹诱导出了5/6的发病保护和3/6的完全保护,而EIAVFDDV3-8仅诱导出了2/7的发病保护和未能实现完全保护。同时,前者免疫马匹的血清对致病毒株的中和能力要明显优于后者。上述研究表明,疫苗感染性克隆毒株显然丢掉了亲本疫苗弱毒株诱导免疫保护的能力。此外,比较二者对体外培养巨噬细胞(Monocyte derived macrophage, MDM)的固有免疫激活特征时,发现二者在固有免疫相关分子Toll样受体和I型干扰素(IFNα/β)的诱导上存在差异,而已有研究证明这些差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建立具有联系。这提示病毒株可能通过对感染早期固有免疫的激活影响最终建立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而疫苗弱毒株和疫苗感染性克隆毒株通过何种机制诱导差异的固有免疫激活,以及进一步影响后续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予以阐明。而在病毒株方面,考虑到两毒株在体内、外复制特性上不存在显着差异,我们进一步对二者的gp90基因进行了分析,以探讨感染性克隆毒诱导免疫保护能力丢失的原因。分析结果提示,EIAVFDDV13抗原构成呈高度多样性特征,而EIAVFDDV3-8则构成相对单一且其基因背景源于亲本疫苗多样性的组成成分。由此,我们推测上述差异,是EIAVFDDV3-8未能复制亲本疫苗诱导免疫保护能力的原因。拯救带有疫苗多样性组分囊膜基因的多个感染性克隆毒株,并进行免疫诱导差异比较,是用于验证上述推测所需开展的进一步试验研究。而该差异是否与固有免疫激活存在相关性,亦需要做进一步探讨。其次,本研究中我们开展了有关EIAV中国弱毒疫苗诱导超SIR的相关研究。SIR是指一种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以诱导细胞产生抵抗相同和近似病毒超感染的能力。包括HFV、EIAV在内的慢病毒可诱导SIR。本研究中,我们使用EIAVFDDV13和有致病力的EIAV感染性克隆毒株EIAVUK3作为慢病毒强、弱毒株的模式毒株,就二者在诱导SIR能力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可特异性区分强、弱毒株的病毒定量PCR (qPCR)和病毒RNA原位杂交技术(ViewRNA)证实,EIAVFDDY13体外感染宿主细胞MDM后诱导的针对EIAVUK3株的SIR,要强于EIAVUK3诱导的针对EIAVFDDY13的干扰作用。基于分支链DNA检测技术(Branch DNA)进一步证实,EIAVFDDY13感染MDM后,相对于EIAVUK3感染组,其上调了细胞内可溶性病毒受体ELR-IN、TLR3、INFβ和Tetherin等分子的表达。这些分子可对EIAV在MDM内的感染和复制过程通过不同机制产生抑制作用。通过适量Poly I:C激活MDM内的TLR3,可在MDM细胞中模拟出近似于EIAVFDDY13感染MDM后细胞内上述分子的表达水平,且该状态细胞获得了抵抗EIAV感染的能力。据此,推测TLR3通路的激活,在EIAVFDDY13诱导更强的SIR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考虑到Toll样受体、I型干扰素等在激活固有免疫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EIAV强、弱毒株间诱导的SIR差异与二者激活固有免疫应答时的差异,并借由该差异进一步影响到特应性免应答的建立,尤其是疫苗诱导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建立的相关性和作用机制,是需要进一步关注和阐明的问题。本论文获得的上述研究结果,将促进我们对EIAV中国弱毒疫苗株生物学特性的更多了解。同时,基于对该疫苗株诱导保护性免疫机制的探讨,也将为如何设计可诱导保护性免疫的慢病毒疫苗提供参考。尽管把弱毒疫苗作为慢病毒疫苗的设计策略应用于HIV疫苗的研究,还存在争议。但在全世界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耗费了近30年的时间用于HIV相关研究,而取得的结果却只是在攻克疫苗诱导免疫保护难关上举步维艰时,对作为AIDS动物模型的EIA的研究,特别是成功的诱导了免疫保护的中国EIAV弱毒疫苗的作用机制研究,这种“从成功中学习”的策略,无疑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王雪峰[4](2011)在《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致弱过程病毒基因的进化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成功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EIAV)弱毒疫苗为控制马传染性贫血(Equine InfectiousAnemia,EIA)在我国的流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该研究成果荣获1982年国家发明一等奖。该疫苗克服了慢病毒疫苗的开发难点,能在被免疫动物体内产生坚强的保护性免疫,是迄今为止唯一广泛应用并证明确实有效的慢病毒疫苗。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的成功,其中必定蕴藏着慢病毒致弱或诱导保护性免疫的机制,在HIV疫苗开发屡受挫折的背景下,系统阐明EIAV疫苗的减毒和保护机理,为HIV等慢病毒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EIAV弱毒疫苗是由自然野毒株经马体、驴体和体外培养的驴外周血白细胞及驴胎皮肤细胞长期传代培养而成。本文通过PCR和RT-PCR的方法分别扩增EIAV弱毒疫苗制备过程中不同代次病毒株的前病毒基因组序列、EIAV驴白细胞弱毒疫苗(EIAVDLV121)及其亲本毒株EIAVLN40感染马匹后5个月内病毒S2/gp90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EIAV在体外传代致弱过程中LTR、env和S2等区域是主要的变异区域:随着病毒在体外传代培养次数的增加,各病毒株与亲本毒株的遗传距离逐渐增加;伴随着病毒毒力的逐渐减弱,在基因组的各个区域出现了一系列稳定变异位点,包括Gag的100A/T、103T/S和484D/N的替换;Pol的16K/E、598K/R和619N/D的替换;gp90的46A/E、98G/R、103H/Y、189K/E、190E/K、193S/N、236D/-、237N/K、247E/K和321K/E的替换;Tat的7R/H的替换;S2的41T/I、51T/I和55Q/K的替换;Rev的74V/I的替换;LTR负调节区的细胞因子AP-1结合位点、增强子区E box基序、R区的转录起始位点和TAR的起始位点的变异。(2)EIAVLN40在体内进化过程中病毒分为两个大的分支,感染早期和无症状阶段的病毒处在同一分支,发病阶段的病毒和EIAVLN40处在进化树的另一分支;gp90的变异主要分布在8个变异区,V3、V4和V5区的糖基化位点的变化通常与发病状态有关,EIAVLN40和多数发病后的序列在这三个区域都具有糖基化位点191NSSN194、237NNTW240和280NDTS283;病毒进化过程中,S2有12%以上的氨基酸出现稳定的替换,这些变异的出现与疾病发展相关。(3)EIAVDLV121在体内进化过程中病毒gp90分成三个大的分支,各时间点分离的病毒gp90与EIAVLN40的平均差异在0.91%-6.49%之间,与EIAVDLV121的差异在3.88%-6.73%之间;病毒S2基因进化过程中分为两个分支,各时间点分离的病毒S2与EIAVLN40的平均差异在0.79%-8.83%之间,与EIAVDLV121的差异在.3.08%-8.14%之间。研究证实:在EIAV弱毒疫苗制备过程中,随着病毒毒力减弱在基因组的各个区域都出现了一系列稳定的变异:EIAVLN40在体内进化过程中gp90和S2的变异与疾病进程的发展相关;EIAVDLV121在体内低水平复制过程中,病毒基因会继续进化,特别是主要的抗原基因gp90的多样性得到进一步丰富,其中包括与强毒株相似的抗原成分。

王雪峰,杨彬,韩秀娥,林跃智,姜成刚,吕晓玲,赵利平,周建华,王凤龙[5](2010)在《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致弱过程中不同代次病毒LTR的进化分析》文中指出为揭示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弱毒疫苗的减毒机理,本研究对EIAV弱毒疫苗株在体外驴白细胞传代过程中不同代次毒株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进行扩增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病毒在体外传代次数的增加,各病毒株遗传多样性逐渐增加,并与致弱前亲本株EIAVDV117的遗传距离逐渐增大;EIAV在体外传代过程中LTR的变异主要集中在U3区和R区的转录起始位点,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在负调节区丢失了GATA结合位点,并在增强子区出现了E-box基序。此外,传代初期低代次病毒株与后期的高代次弱毒株在负调节区的AP-1结合位点和转录起始位点以及TAR的起始位点存在明显差异。

李强[6](2009)在《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部分致弱毒株体外和体内的进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研制成功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DLV是将一株来源于马体的EIAV强毒LV (辽毒株)经过驴体连续传代100余代使其病毒毒力增强后获得了驴强毒株DV(对马和驴致死率为90%),然后将该驴强毒株通过驴白细胞体外连续培养驯化120余代,使该毒株病毒毒力丧失的同时又保持了良好的免疫原性,最终培育成功了EIAV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将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进一步通过驴胎皮肤细胞继代,又获得比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免疫保护效果更好的驴胎皮肤细胞弱毒疫苗FDDV。为探讨驴胎皮肤细胞弱毒疫苗株FDDV在免疫成熟马体内的进化规律,本研究采用nest PCR方法对FDDV免疫成熟马(FDDV免疫24个月后)体内的低拷贝的FDDV前病毒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段(5段)扩增和序列分析,旨在找出FDDV长期在免疫马体内的进化规律并推导出其在体内的优势序列,通过与体外FDDV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找到驴胎皮肤细胞弱毒疫苗株FDDV体内体外演化过程中保守及变化区域。最终每段得到5个阳性克隆的序列。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免疫马体内LTR与FDDV3-8 LTR的同源率平均为98.8%,env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率平均为96.1%。免疫马体内外FDDV的囊膜蛋白gp90变异较大,与体外gp90相比免疫马体内gp90的N-糖基化位点有增加现象。为阐明EIAV疫苗的致弱机制和免疫保护机理,本研究采用LA-PCR技术对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减毒过程中第92代次毒株(DLV92)前病毒基因组DNA进行了扩增和序列分析,旨找出潜在的与毒力变化和免疫保护相关的稳定变异位点和相关特性。本实验成功的得到了8株接近DLV92全长的8Kb的前病毒基因组核酸序列。通过比较分析得出:DLV92与DLV878(疫苗株DLV ,GenBank中登陆号为AF327878)同源率平均为98.1%,与LV877 (EIAV强毒辽宁株LV,GenBank中登陆号为AF327877)核苷酸序列的同源率平均为97.7%。DLV92囊膜蛋白gp90上存在17个N-糖基化位点,与疫苗株DLV878一致,比亲本强毒LV877的囊膜蛋白gp90少4个糖基化位点,比DLV61少2个糖基化位点。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EIAV致弱过程中毒力的变化和免疫保护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王雪峰,姜成刚,郭巍,项伟,吕晓玲,赵立平,王凤龙,孔宪刚,张晓燕,邵一鸣,周建华[7](2008)在《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白细胞弱毒疫苗株及其亲本毒驴强毒株前病毒基因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阐明马传染性贫血白细胞弱毒疫苗株(EIAVDLV)的致弱和免疫保护机理,对EIAVDLV121及其亲本驴强毒株(EIAVDV117)前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结合准种理论,分析了EIAV疫苗致弱过程中基因组进化特点。利用LA-PCR技术对EIAVDV117和EIAVDLV121的前病毒基因组分两段进行扩增,分别获得4个和10个前病毒全基因组序列。EIAVDV117前病毒基因组平均为8236bp,G+C含量38.0。EIAVDLV121前病毒基因组平均8249bp,G+C含量37.3。两者的前病毒基因组平均差异率为2.8。其中S2、LTR和env基因差异较大,分别为4.1、3.9和3.1。此外,S2、S3和env推导的氨基酸的差异明显,分别为10.4、5.6和4.8(gp90为6.8)。EIAVDLV121各基因的异质性均显着高于EIAVDV117。研究发现体外培养的EIAVDLV121至少有5种类型的LTR混合存在。在gp90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上,EIAVDV117比EIAVDLV121平均多2个N-糖基化位点,总数为19,其中3个为EIAVDV117特有。EIAVDLV121有1个疫苗株特有N-糖基化位点。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生物学特性提供信息。

马建[8](2008)在《EIAV疫苗株gp90基因的多克隆构成和体内进化与免疫保护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马传贫(EIA)弱毒疫苗,是可良好诱导针对慢病毒的免疫保护并唯一被成功大规模应用的慢病毒疫苗。明确EIA弱毒疫苗致弱和诱导免疫保护的机制,将对慢病毒免疫机制研究和制定疫苗研制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选择中国EIA驴胎皮细胞适应性弱毒疫苗EIAVFDDV为研究对象,对该弱毒疫苗的病毒种群构成和体内复制特点及二者与诱导免疫保护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使用RT-PCR和克隆测序技术,对EIAVFDDV gp90基因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随机获得的52个gp90基因的不同克隆,同源率在96%-100%不等,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最高可达6.5%。该差异结合进化树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提示经过无宿主特异性免疫压力的长期体外传代培养得到的EIAVFDDV ,其病毒种群存在着丰富的基因多样性、呈混合构成状态。我们将该构成特性,称作“多克隆构成”。通过分析免疫成熟过程中不同时间点EIAVFDDV免疫马匹外周血中EIAVgp90基因的序列,可对多克隆构成的EIAVFDDV在免疫马匹体内的进化动态做如下描述:免疫后15天,EIAVFDDV的部分毒株可以克服宿主的天然免疫压力对宿主进行感染。2-4个月时,疫苗弱毒株在宿主体内以趋于单一的、且可能相对于亲本强毒珠出现回复突变的准种形式存在。免疫后4-6个月时,趋于单一的、且基因构成与EIAVFDDV较为相近的病毒种群,将替代2-4个月时发生突变的病毒种群作为免疫成熟时的准种,相对稳定地存在于宿主血浆中。同时,血浆病毒载量监测结果表明,免疫成熟过程中,外周血游离病毒粒子的RNA拷贝数在102-105拷贝/ml范围内的低拷贝水平波动。使用连续给予地塞米松的方法,对EIAVFDDV免疫成熟马匹进行了免疫功能抑制,并对比监测了免疫抑制前后马匹血浆中疫苗毒株的载量。监测结果表明,3匹免疫马在免疫功能受抑制后,2匹血浆中EIAV载量中略有下降,而1匹略有上升,但载量水平均处于免疫马匹体内EIAVFDDV载量变化的正常范围。该实验结果提示,疫苗毒株的生物学特性,而非免疫压力是EIAVFDDV在宿主血浆中低拷贝存在的主要原因。而在免疫系统功能受抑制状态下,疫苗株在马体内仍维持稳定的低拷贝复制状态,支持了疫苗株EIAVFDDV应用中的安全性。使用EIAVFDDV与基于EIAVFDDV单一毒株基因背景构建和拯救出的疫苗感染性克隆毒EIAVFDDV3-8,分别免疫马匹,并在免疫成熟后进行攻毒。攻毒实验结果表明,多克隆构成的EIAVFDDV诱导的免疫保护明显优于构成相对单一的感染性克隆毒EIAVFDDV3-8。同时中和实验提示,能够诱导明显优于EIAVFDDV3-8的高水平中和抗体,可能是EIAVFDDV诱导良好免疫保护的主要原因。该实验结果支持EIAVFDDV的多克隆构成特性,在其诱导免疫马匹产生良好免疫保护中起作用。本论文获得的研究结果,作为对EIAV疫苗弱毒株生物学特性评价的基础数据,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多的了解疫苗弱毒株的生物学特性,而且对深入研究疫苗弱毒株诱导免疫保护的机制也十分必要。

全滟平[9](2007)在《中国马传染性贫血病毒LTR启动子活性及EIAVFDD弱毒株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研制成功的马传染性贫血驴白细胞弱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donkey leukocyteattenuated,EIAVDLA)疫苗成功控制了马传染性贫血病在我国的流行。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成为研究包括人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慢病毒疫苗的良好自然动物模型。EIAV弱毒疫苗研制成功的路线是:将一株来源于马体的EIAV强毒(辽毒株、EIAVL)经过驴体连续传代100余代使病毒毒力增强后获得了驴强毒株(EIAVD,对马和驴90%致死率),然后将驴强毒株通过驴白细胞体外连续培养驯化120代,使病毒毒力丧失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免疫原性,最终培育成功了EIAV驴白细胞弱毒疫苗(EIAVDLA)。将驴白细胞弱毒疫苗进一步通过驴胎皮肤细胞继代,又获得比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免疫保护效果更好的驴胎皮肤细胞(fetal donkey dermal cells,FDD)弱毒疫苗。前病毒DNA基因组两端是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LTR含有控制病毒RNA转录的启动子和增强子。LTR是基因组变异率最高的区域。本研究对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EIAVDLA)及其在驴胎皮肤细胞上传代获得的各代次驴胎皮肤细胞弱毒(第1-26代EIAVFDD)LTR进行测序分析及LTR的启动子功能比较。EIAV以准种形式存在,EIAVDLA、EIAVFDD LTR存在多种类型,一些类型占主要优势。EIAVDLA LTR按负调节区(NRE)序列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NREⅠ型与强毒株NRE区长度相同但存在点突变现象,占EIAVDLALTR的1/3;NREⅢ型的NRE有17nt插入、10nt缺失,占EIAVDLALTR的2/3,而只插入17nt的NREⅡ型、只缺失10nt的NREⅣ型每种类型只检测到1个克隆。增强子区部分克隆有一段16nt的插入序列,其中包含1个PU.1细胞转录因子结合位点。EIAVDLA LTR转录起始位点分为GGTC、AAAC、AGAC和GAAC等四种类型,在所测序的21个克隆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3.8%、47.6%、14.3%和14.3%。强毒株的转录起始位点为GGAC。启动子活性比较实验说明负调节区的插入序列对LTR的启动子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增强子区插入序列对LTR的启动子活性有一定增强作用,但均未达到显着性差异。转录起始位点对LTR启动子活性大小的影响顺序为:GGTC>AAAC>AGAC>GGAC,但差异不显着。第13、26代EIAVFDD LTR的启动子活性在马巨噬细胞和驴胎皮肤细胞中显着高于EIAVDLA、EIAVD LTR的启动子活性,EIAVD LTR的活性最低。疫苗培育过程中不同阶段EIAV随着病毒毒力的降低,LTR的启动子活性逐渐增加。实验表明LTR是EIAV细胞嗜性及毒力的影响因素之一。EIAVDLA在驴胎皮肤细胞传代过程中LTR负调节区也发生了明显变异。第10代EIAVFDDLTR开始出现11nt的插入序列(GATGACTAGCT);第13代插入序列发生突变(CCCTTATGA CTAGCT),但不占主要优势,在第23代含有这段插入序列的LTR序列成为绝对优势的类型;第21代EIAVFDD LTR 49nt后缺失了CTCTCA。第23代LTR序列的第24-63nt有10个A→G的突变,在第23、26代LTR序列中占主要优势。由于大量点突变的出现,使第23代LTR的第54-68nt与第70-83nt形成不完全重复。LTR的启动子活性比较实验说明:随着EIAVDLA在驴胎皮肤细胞中传代次数的增加,EIAVFDD LTR的启动子活性逐渐增强,但差异不显着(P>0.05)。病毒感染细胞提供Tat,LTR启动子的激活活性是基础活性的1.5-2.7倍。EIAVDLA LTR启动子活性在皮肤细胞中显着低于EIAVFDD LTR,P<0.01。用PCR方法对第19、26代EIAVFDD前病毒全基因进行分段克隆与测序。对无免疫保护性的第19、26代EIAVFDD全基因序列与四个参考毒株比较分析发现,gag只有1个氨基酸与四个参考毒株不同,但与国外毒株1369株相应位置氨基酸相同;pol复制酶发生8处氨基酸变异,有3处氨基酸变异导致疏水性改变。env基因发生了多处稳定性点突变,Env的gp90缺失了2个N-连接糖基化位点,主要中和决定区有1个氨基酸突变,但亲水性没有改变。gp45与EIAVFDD疫苗株一样有TM截短现象。S1基因编码的Tat蛋白氨基酸序列未发生变异。S2蛋白氨基酸序列无变异。S3编码的Rev发生3处突变,有两处氨基酸的突变,其中1个氨基酸突变位点位于Rev功能的基本区,基本区前还出现一段26个氨基酸缺失,这3个突变位点对Rev的功能及病毒毒力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将第26代EIAVFDD弱毒接种马体后,病毒载量处于极低水平,接近检测下限,诱导的抗体反应微弱,接种后6个月内未检测到LTR序列的变异。

周涛[10](2007)在《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的基因变异与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EIAV),慢病毒属成员,主要引起马属动物慢性、终生感染,以周期性发热、病毒血症、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为特征。70年代,EIAV弱毒疫苗通过以下策略成功研制:首先,将马强毒EIAV-L经过驴体体内传代113次,获得了高毒力的驴强毒EIAV-DA;然后,将EIAV-DA经驴白细胞体外传125代,获得弱毒疫苗EIAV-DLA,该疫苗可保护马和驴免受同源和异源的野生型高毒力EIAV的攻击。中国EIAV的弱化过程可以为研究其他慢病毒疫苗提供有益借鉴,然而EIAV-L和EIAV-DLA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还有待澄清。基于这个原因,本研究中将7匹试验马分别接种EIAV-DLA、vOK8266、vOK8266chltr或者空白对照,之后用EIAV-L对所有试验马进行攻击。vOK8266是EIAV-DLA的感染性分子克隆(命名为pOK8266)的衍生病毒。将pOK8266的5’和3’LTR替换成EIAV-L的5’和3’LTR得到嵌合感染性分子克隆(命名为pOK8266chltr),vOK8266chltr则是pOK8266chltr的衍生病毒。攻毒前后,对每种病毒的体内复制动力学以及抗gp45、p15、p26、p11和p9抗体进行定期监测。此外,对于EIAV两个重要的基因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和表面糖蛋白(gp90)的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进行探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免疫期和攻毒期观察试验马EIA疾病进展7匹血清抗EIAV抗体阴性马分别命名为1#、2#、4#、5#,6#、7#和8#。4#和5#接种克隆毒vOK8266,6#和7#接种嵌合毒vOK8266chltr,8#接种疫苗毒EIAV-DLA,1#和2#为接种对照。6个月后,对5匹接种马和2匹接种对照马以野生型强毒EIAV-L攻击。攻毒前后,每天观察各试验马直肠温度和临床症状。免疫期的6个月中,各试验马没有出现发热现象,表明各接种毒株对试验马是安全的,即使vOK8266chltr的LTR是来源于强毒EIAV-L的。攻毒后,1#、2#和7#出现典型的马传贫症状,经过数个发热期后死亡,其余各试验马在攻毒后13个月的观察期内没有出现任何发病症状。2、马体内EIAV的复制动力学为了研究每种病毒在试验马体内的复制情况,攻毒前后对各试验马血浆中病毒RNA载量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前病毒DNA载量进行了定期检测。进行检测之前,首先建立了用于检测EIAV基因组的realtime PCR和realtime RT-PCR的标准曲线。攻毒前的大多数时期,vOK8266chltr接种的试验马血浆RNA载量为每毫升血浆104到105拷贝,比vOK8266和EIAV-DLA接种的试验马在同时期的血浆RNA载量要高,后两者的RNA载量一般低于104拷贝。结果表明EIAV-L的LTR比EIAV-DLA在体内有更高的启动子活性。然而,并没有发现PBMC前病毒DNA载量有类似的差异。攻毒后,与未发病马相比,发病马血浆在发热期含有高得多的病毒RNA载量(高于每毫升106拷贝),而在发热间歇期,病毒RNA载量也高于每毫升血浆105拷贝。结果表明高水平的病毒复制可促进疾病进展。攻毒3个月后,多数未发病马检测不到血浆病毒RNA,表明在这些未发病马体内病毒复制受到抑制。然而,攻毒前后的任何采样时期,在发病马和未发病马体内都能检测到前病毒DNA。体内前病毒DNA的持续存在对EIAV持续感染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抗体反应为了评价感染动物对疫苗毒和强毒的免疫反应,攻毒前后,利用ELISA方法定期检测所有试验马针对病毒gp45、p15、p26、p11和p9的特异性抗体。免疫后,4#和5#体内的抗gp45、p15和p26的抗体早于或高于其它试验马,可能是由于vOK8266chltr在马体内的复制水平高于vok8266和EIAV-DLA。攻毒后,发病的1#和7#体内抗gp45,p15和p26的抗体很快达到峰值并一直维持在高水平,而2#在大多数抗体产生前死亡。与之不同的是,除6#外,其余未发病马体内抗gp45,p15,p26,p11和p9的抗体水平在攻毒后一直不高。攻毒前后,未发病的6#与发病的7#有着相似的抗体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它们都接种vOK8266并都用EIAV-L攻击所致。以上结果表明,高的抗体水平与试验马的保护之间没有必然联系。p11和p9抗体只有在攻毒后的发病马体内能被检测到,提示这两种抗体的产生可能预示着EIA的疾病进展。4、体内和体外前病毒gp90的变异趋势病毒gp90和LTR是EIAV基因组变异最大的区域,两者对病毒致病性都起着重要作用。了解这两个基因的变异趋势对研究EIAV控制策略是至关重要的。攻毒前后从定期采集自1#,4#(或5#),7#和8#的白细胞样品中提取总DNA,巢式PCR扩增包含前病毒gp90基因高变区2(V2)到高变区5(V5)的片段。对免疫期获得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EIAV-DLA的gp90是一个准种,而在EIAV-DLA接种马体后它会变为一个更为复杂的准种。在8#体内,EIAV-DLA序列有向EIAV-L突变的趋势,提示我们可能存在EIAV-DLA毒力返强的危险。免疫了vOK8266和vOK8266chltr的试验马体内病毒gp90也有类似的变化。所有试验马用EIAV-L攻击后,只有EIAV-L的序列被克隆到。发病马体内病毒gp90发生了高度的序列变异,且变异比较集中于V3区,而未发病马体内的gp90只有中等程度的变异。新的发热期伴随着新gp90准种的出现,新准种带有大量的PND变异,提示PND的突变可能对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监视起重要作用,免疫逃避可以造成EIAV持续性感染和促进疾病进展。病毒gp90序列的ds/dn值表明机体对病毒的免疫选择压力在发病马的慢性感染期是强阳性的,但是未发病马的免疫选择压力一直较弱。此外,只有在未发病马体内获得了大量gp90缺陷突变体,这可能是使病毒复制水平降低而使感染马存活的原因之一。突变产生的终止密码子多数位于V4区的缺陷“热点”。5、体内和体外前病毒LTR的变异趋势分别从感染EIAV-DA或EIAV-DLA的体外培养驴MDM、感染EIAV-L的马PBMC、定期采集的试验马1#,4#和8#的PBMC等样品中半巢式PCR扩增前病毒LTR。从EIAV-L、EIAV-DA和EIAV-DLA中分别获得11、10和14个LTR序列,比较结果表明LTR-L和LTR-DA都为单一序列,而LTR-DLA则是一个由不同序列构成的准种,提示我们病毒在体外传代弱化的过程是LTR-DLA复杂准种形成的主要原因。在LTR-DLA的U3和R区分别定义了两个高变区。有意思的是LTR-DLA准种接种8#后,LTR-DLA12被迅速选择为优势序列并且此后高度保守。从1#和4#获得的序列也表明LTR在病毒的体内感染过程中是高度保守的。6、不同EIAV毒株LTR的启动子活性研究为了阐明LTR-DLA的高变区A和B的突变对LTR功能的影响,分别从EIAV-L、EIAV-DA和EIAV-DLA中选择1个或2个具有代表性的LTR序列,构建pLTR/CAT系列质粒。通过EIAV-L的LTR R区替换EIAV-DLA的R区获得了2个嵌合pLTR/CAT质粒。在加或不加EIAV-L Tat表达质粒的情况下,pLTR/CAT质粒转染马单核巨噬细胞。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细胞中,所有LTR的基础转录活性都很低,并且它们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在共转染Tat表达质粒时,LTR-DLA较EIAV-L和EIAV-DA有更高的LTR启动子增强活性。强弱毒LTR的嵌合体pLTR/CAT质粒的转染结果表明,强弱毒LTR之间启动子活性差异主要是由R区的序列差异造成的,与U3区序列关系不大。特别是LTR TAR起始位置从强毒到弱毒的突变(A到G)改变了TAR的二级结构,这可能会影响Tat与TAR的相互作用。此外,在U3-R交界处发生的核苷酸变异可能会对病毒RNA的合成产生影响。

二、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及其亲本驴强毒株长末端重复序列(LTR)的启动子活性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及其亲本驴强毒株长末端重复序列(LTR)的启动子活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致弱及免疫保护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IAV弱毒疫苗的创制历史
2 EIAV弱毒疫苗致弱的分子机制
    2.1 EIAV弱毒疫苗致弱过程中病毒基因组进化特征
    2.3 EIAV弱毒疫苗致弱的关键因素
3 EIAV弱毒疫苗诱导免疫保护的相关因素
    3.1 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在EIAV弱毒疫苗诱导免疫保护中的作用
    3.2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在EIAV弱毒疫苗诱导免疫保护中的作用
    3.3 EIAV基因组进化与疫苗免疫保护的关系
4 结语

(2)马传染性贫血病毒gp45基因多样性及其进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概述
        1.1.1 EIAV 的历史及分类地位
        1.1.2 EIAV 形态、理化性质
        1.1.3 EIAV 基因组结构
        1.1.4 EIAV 的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1.1.5 调节蛋白及其编码的蛋白
        1.1.6 长末端重复序列(LTR)
        1.1.7 EIAV 的感染过程
        1.1.8 EIAV 中国弱毒疫苗研制的路线
    1.2 跨膜蛋白( TM ,GP45)概述
    1.3 本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EIAV GP45 基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
        2.1.1 病毒和细胞
        2.1.2 质粒和菌株
        2.1.3 引物
        2.1.4 试剂
        2.1.5 仪器
    2.2 方法
        2.2.1 驴白细胞的培养
        2.2.2 驴胎皮肤细胞的培养
        2.2.3 病毒复壮
        2.2.4 核酸提取
        2.2.5 cDNA 的合成
        2.2.6 引物设计和目的片段扩增
        2.2.7 PCR 产物的电泳检测及纯化
        2.2.8 目的片段与 pMD18-T 载体的连接
        2.2.9 转化及鉴定
        2.2.10 序列分析比较
    2.3 结果
        2.3.1 EIAV 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及体内 gp45 PCR 结果鉴定
        2.3.2 EIAV 在体外培养过程中 gp45 的变异
        2.3.3 EIAV gp45 在体内的变异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EIAV GP45 突变株的拯救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3.1 材料
        3.1.1 病毒
        3.1.2 细胞和菌株
        3.1.3 引物
        3.1.4 试剂
    3.2 方法
        3.2.1 EIAVUK3GP45 基因突变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3.2.1.1 EIAVuk3 的点突变
        3.2.1.2 电泳检测
        3.2.1.3 PCR 产物的纯化
        3.2.1.4 PCR 产物的消化
        3.2.1.5 转化
        3.2.1.6 质粒大量提取
        3.2.2 病毒拯救
        3.2.2.1 细胞转染
        3.2.2.2 病毒的收获及浓缩
        3.2.2.3 马胎皮肤细胞培养
        3.2.2.4 逆转录酶活性检测
        3.2.2.5 病毒盲传
        3.2.2.6 突变病毒株拷贝数定量
        3.2.3 突变病毒在宿主细胞 ED 上的复制动力学分析
        3.2.3.1 接毒及培养
        3.2.3.2 病毒 RNA 的提取
        3.2.3.3 cDNA 的合成
        3.2.3.4 REAL-TIME PCR 试验检测病毒体外复制能力
        3.2.4 强毒株与突变毒株的温度敏感性实验
        3.2.4.1 强毒株与衍生毒株在不同温度下的培养
        3.2.4.2 病毒感染细胞 RNA 的提取
        3.2.4.3 cDNA 的合成
        3.2.4.4 Real-time PCR 引物
        3.2.4.5 标准品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3.2.4.6 强毒株和突变毒株的 ED 上清病毒载量的定量分析
    3.3 结果
        3.3.1 序列比对结果
        3.3.2 逆转录酶活性检测
        3.3.3 检测强毒株和突变毒株的 Real-time PCR 标准曲线的建立
        3.3.4 qPCR 对突变病毒拷贝数定量
        3.3.5 强毒株和突变毒株在宿主细胞 ED 上的复制特性比较
        3.3.6 强毒株和突变毒株不同温度下在宿主细胞ED 上的感染能力比较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EIAV中国弱毒疫苗株的抗原多态性及超感染抵制现象在其诱导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EIAV中国弱毒疫苗研制的路线
    1.2 EIAV中国弱毒疫苗的致弱和诱导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
        1.2.1 强弱毒株基因组间的差异分析及对病毒致弱机制的提示意义
        1.2.2 免疫指标检测平台的建立与强弱毒诱导免疫差异的初步分析
    1.3 本论文中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及意义
2 研究报告一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细胞和病毒株
        2.2.2 实验材料、临床指标评价和样本采集
        2.2.3 免疫和攻毒
        2.2.4 免疫抑制实验
        2.2.5 病毒RNA的提取和RT-PCR
        2.2.6 克隆和测序
        2.2.7 测序分析
        2.2.8 病毒载量的确定
        2.2.9 反转录酶活性检测
        2.2.10 血清学分析
        2.2.11 Branch-DNA技术检测细胞内多种分子mRNA的表达
    2.3 实验结果
        2.3.1 EIAV_(FDDV13)对强毒株的攻毒发病保护明显优于EIAV_(FDDV)3-8
        2.3.2 免疫抑制状态下,EIAV_(FDDV13)诱导的感染保护明显优于EIAV_(FDDV)3-8
        2.3.3 EIAV_(FDDV13)诱导中和抗体能力明显高于EIAV_(FDDV)3-8
        2.3.4 EIAV弱毒疫苗株和其感染性克隆株体外和体内复制特性相似
        2.3.5 EIAV_(FDDV13)和EIAV_(FDDV)3-8感染MDM后激活Toll样受体的差异比较
        2.3.6 EIAV_(FDDV13)和EIAV_(FDDV)3-8感染MDM内Ⅰ型干扰素mRNA的表达差异
        2.3.7 EIAV_(FDDV13)和EIAV_(FDDV)3-8gp90基因的体内演化具有相似特征
        2.3.8 EIAV_(FDDV13)和EIAV_(FDDV)3-8gp90基因的相关性和多样性比较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报告(二)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病毒株和细胞
        3.2.2 Realtime定量RT-PCR检测
        3.2.3 EIAV感染细胞内基因组RNA的原位荧光杂交
        3.2.4 基于Branch-DNA技术对细胞内多种分子mRNA表达的检测
        3.2.5 Poly I:C处理细胞和EIAV的感染
        3.2.6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EIAV_(FDDV13)和EIAV_(UK3)在宿主细胞MDM上的复制特性比较
        3.3.2 EIAV_(FDDV13)和EIAV_(UK3)在MDM上诱导的SIR
        3.3.3 EIAV_(FDDV13)和EIAV_(UK3)感染MDM后诱导的ELR1和可溶性ELR1(ELR1-IN)的表达差异
        3.3.4 EIAV_(FDDV13)和EIAV_(UK3)感染MDM后诱导TLR3、7、8、9的表达差异
        3.3.5 EIAV_(FDDV13)和EIAV_(UK3)感染MDM后诱导Ⅰ型干扰素的表达差异
        3.3.6 EIAV_(FDDV13)和EIAV_(UK3)感染MDM后诱导的A3Z3、Trim5a、SAMHD1和Tetherin的表达差异
        3.3.7 TLR3的激活有效抑制了EIAV对MDM的感染
    3.4 讨论
    3.5 本章小节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致弱过程病毒基因的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概述
        1.1.1 EIAV形态结构和理化特性
        1.1.2 EIAV的细胞嗜性
        1.1.3 EIAV的致病性
    1.2 EIAV的分子生物学特特性
        1.2.1 EIAV的复制过程
        1.2.2 EIAV基因组结构
        1.2.3 EIAV的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1.3 国内外不同EIAV毒株及其分子特征
    1.4 我国EIAV弱毒疫苗致弱路线及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EIAV弱毒疫苗制备过程中前病毒基因组变异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EIAV前病毒基因组的扩增
        2.2.2 EIAV弱毒疫苗致弱过程中前病毒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
        2.2.3 EIAV弱毒疫苗致弱过程中前病毒基因组变异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3 EIAV弱毒疫苗亲本强毒株EIAVLN40的进化特点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EIAVLN40感染马匹临床症状
        3.2.2 目的片段的扩增与序列比较分析
        3.2.3 EIAVLN40的GP90基因进化特点
        3.2.4 EIAVLN40的S2基因进化特点
    3.3 讨论
        3.3.1 EIAVLN40 GP90的变异与疾病发展的关系
        3.3.2 EIAVLN40 S2的变异与致病性的关系
    3.4 结论
4 EIAV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在体内进化特点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EIAVDLV121免疫马匹临床症状
        4.2.2 目的片段的扩增与序列比较分析
        4.2.3 EIAVDLV121的GP90基因在体内的进化特点
        4.2.4 EIAVDLV121的S2基因在体内的进化特点
    4.3 讨论
    4.4 结论
5 论文结论与创新点
    5.1 论文结论
    5.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致弱过程中不同代次病毒LTR的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毒株
    1.2 主要试剂
    1.3 引物设计
    1.4 病毒制备及核酸的提取
    1.5 PCR扩增与克隆
2 结果
    2.1 LTR序列变异分析
    2.2 LTR中细胞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变化插入、
    2.3 EIAV传代过程中LTR的进化分析
3 讨论

(6)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部分致弱毒株体外和体内的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 论
    1.1 EIAV 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1.2 EIAV 形态结构和理化特性
    1.3 EIAV 的生物学特性
        1.3.1 EIAV 的血凝性
        1.3.2 EIAV 的细胞嗜性
        1.3.3 EIAV 的致病性
    1.4 国内外EIAV 毒株及特性
    1.5 中国EIA 弱毒疫苗研制的路线
    1.6 EIAV 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6.1 gag 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1.6.2 pol 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1.6.3 env 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1.6.4 EIAV 的其它小开放阅读框架及其编码产物
        1.6.5 EIAV 的非编码区一LTR
    1.7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EIAV 驴白细胞弱毒疫苗致弱过程中第92 代次毒株全基因组DNA 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1 材料
        2.1.1 病毒和细胞
        2.1.2 载体和菌株
        2.1.3 试剂及药品
        2.1.4 培养基
        2.1.5 引物
        2.1.6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驴白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2.2.2 DLV92 前病毒基因组DNA 的提取
        2.2.3 DLV92 全序列的PCR 扩增
        2.2.4 DLV92 PCR 产物的克隆及测序
        2.2.5 序列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DLV92 前病毒DNA 的PCR 扩增产物及所得阳性克隆的鉴定
        2.3.2 DLV92 全序列核苷酸比较分析
        2.3.3 DLV92 LTR 序列比较分析
        2.3.4 DLV92 gag 基因比较分析
        2.3.5 DLV92 pol 基因比较分析
        2.3.6 DLV92 env 基因比较分析
        2.3.7 DLV92 51 基因比较分析
        2.3.8 DLV92 52 基因比较分析
        2.3.9 DLV92 53 基因比较分析
    2.4 讨论
        2.4.1 DLV92 LTR 的变异及生物学分析
        2.4.2 DLV92 gag 和pol 的变异分析
        2.4.3 DLV92 env 的变异分析
第3章 免疫马体内EIAV 驴胎皮肤细胞疫苗株基因组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1 材料
        3.1.1 病毒与免疫马
        3.1.2 载体和菌株
        3.1.3 试剂及药品
        3.1.4 培养基
        3.1.5 引物
        3.1.6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免疫马体内FDDV 前病毒基因组DNA 的提取
        3.2.2 免疫马体内FDDV 各片段序列的PCR 扩增
        3.2.3 PCR 产物的克隆及测序
        3.2.4 序列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免疫马体内FDDV 前病毒DNA 的PCR 扩增产物及所得阳性克隆的鉴定
        3.3.2 免疫马体内FDDV LTR 序列比较分析
        3.3.3 免疫马体内FDDV gag 基因比较分析
        3.3.4 免疫马体内FDDV pol 基因比较分析
        3.3.5 免疫马体内FDDV env 基因比较分析
        3.3.6 免疫马体内FDDV S1 基因比较分析
        3.3.7 免疫马体内FDDV S2 基因比较分析
        3.3.8 免疫马体内FDDV S3 基因比较分析
        3.3.9 免疫马体内FDDV 的优势序列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白细胞弱毒疫苗株及其亲本毒驴强毒株前病毒基因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病毒
    2 工具酶与主要试剂
    3 病毒制备和核酸提取
    4 前病毒基因组的扩增
    5 序列分析
结 果
    1 EIAVDV117和EIAVDLV121前病毒基因组和各基因序列分析
    2 LTR序列比较分析
    3 gag基因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较
    4 pol基因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较
    5 env基因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较
    6 S1基因及其编码的Tat蛋白
    7 S2基因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8 S3基因及其编码的Rev蛋白
讨 论

(8)EIAV疫苗株gp90基因的多克隆构成和体内进化与免疫保护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外 EIAV 的研究进展
        1.1.1 EIAV 基因结构和病毒蛋白功能研究
        1.1.2 EIAV 与感染马间的相互作用
    1.2 中国 EIA 弱毒疫苗及相关研究进展
        1.2.1 中国EIA 弱毒疫苗研制的路线
        1.2.2 中国EIA 弱毒疫苗致弱和诱导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
    1.3 将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及本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EIAVFDDVgp90 基因的多克隆构成及体内复制动态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病毒和细胞
        2.1.2 EIAVFDDV免疫马匹及实验样本的采集
        2.1.3 马PBMC 的分离及前病毒DNA 的提取
        2.1.4 病毒RNA 的制备和反转录
        2.1.5 PCR 和nest PCR
        2.1.6 Nest PCR 的敏感性实验
        2.1.7 PCR 产物的克隆、测序和分析
        2.1.8 Real time RT-PCR 标准曲线建立
        2.1.9 免疫马体内病毒载量的定量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Nest PCR 敏感性实验结果
        2.2.2 EIAV_(FDDV) gp90 基因的多样性构成
        2.2.3 EIAV_(FDDV) gp90 基因在免疫马体内的进化动态
        2.2.4 Real time RT-PCR 标准曲线建立
        2.2.5 EIAV_(FDDV)在免疫马体内的载量动态
    2.3 讨论
第三章 免疫抑制对 EIAV_(FDDV)免疫马体内 EIAV 载量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临床指标监测与样本采集
        3.1.2 免疫抑制程序与抑制效果评价(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和DTH 检测)
        3.1.3 Nest PCR 和real time RT-PCR
    3.2 实验结果
        3.2.1 免疫抑制过程中的临床指标监测
        3.2.2 DTH 实验结果
        3.2.3 PHA-P 作为刺激原的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结果
        3.2.4 Nest PCR 检测和序列分析结果
        3.2.5 Real time RT-PCR 的检测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EIAV_(FDDV)与感染性克隆毒 EIAV_(FDDV)3-8 诱导免疫保护的差异比较
    4.1 材料方法
        4.1.1 实验动物和细胞
        4.1.2 病毒
        4.1.3 攻毒实验
        4.1.4 反转录酶活性检测
        4.1.5 Nest PCR 和real time RT-RCR
        4.1.6 中和实验(中和实验、MTT 染色和巨噬细胞生长状态的显微镜观察)
    4.2 实验结果
        4.2.1 攻毒后实验马匹的临床体征和病毒载量
        4.2.2 中和抗体水平检测
        4.2.3 攻毒后未出现EIA 临床症状免疫马体内病毒gp90 基因序列的扩增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中国马传染性贫血病毒LTR启动子活性及EIAVFDD弱毒株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EIAV认知历史和现状
    1.2 EIAV形态结构和理化特性
    1.3 EIAV的生物学特性
        1.3.1 EIAV的血凝性
        1.3.2 EIAV的细胞嗜性
        1.3.3 EIAV的致病性
    1.4 EIAV的分子生物学
        1.4.1 EIAV基因组结构
        1.4.2 EIAV的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1.5 EIAV基因非编码区LTR相关研究进展
        1.5.1 EIAV LTR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1.5.2 LTR增强子区与细胞嗜性密切相关
        1.5.3 与病毒致病性相关的LTR转录因子基序
        1.5.4 LTR转录因子基序及其变异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1.5.5 体外细胞培养过程中LTR的变异
        1.5.6 在中国EIAV弱毒疫苗致弱过程中LTR的变化
    1.6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胎皮肤细胞株不同代次毒LTR的序列分析及启动子活性比较
    2.1 材料
        2.1.1 病毒
        2.1.2 质粒
        2.1.3 试剂
        2.1.4 仪器
    2.2 方法
        2.2.1 驴胎皮肤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2.2.2 EIAV_(FDD)病毒培养及前病毒DNA提取
        2.2.3 EIAV_(FDD)前病毒DNA LTR PCR扩增与克隆
        2.2.4 pCAT-LTR质粒构建
        2.2.5 转染用质粒纯化
        2.2.6 转染
        2.2.7 CAT含量测定
        2.2.8 β-galactosidase活性测定
    2.3 结果
        2.3.1 驴胎皮肤细胞毒株前病毒LTR的扩增及克隆测序
        2.3.2 pCAT-LTR质粒的酶切鉴定
        2.3.3 EIAV_(FDD)前病毒LTR序列分析
        2.3.3.1 前病毒LTR负调节区基因变异
        2.3.3.2 前病毒LTR增强子区基因变异
        2.3.3.3 前病毒LTR转录起始位点变异
        2.3.4 病毒传代过程中准种的LTR进化分析
        2.3.5 EIAV_(DLA)、EIAV_(FDD) LTR的启动子活性比较
    2.4 讨论
第三章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不同代次毒株LTR启动子活性比较
    3.1 材料
        3.1.1 质粒
        3.1.2 试剂
        3.1.3 仪器
    3.2 方法
        3.2.1 马巨噬细胞培养
        3.2.2 驴胎皮肤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3.2.3 驴白细胞培养及病毒繁殖
        3.2.4 EIAV_(DLA)前病毒LTR PCR扩增与克隆
        3.2.5 pGL-LTR质粒构建
        3.2.6 pGL-DL25突变质粒构建
        3.2.7 转染用LTR质粒的选择
        3.2.8 转染驴胎皮肤细胞比较不同代次毒LTR启动子活性
        3.2.9 转染马巨噬细胞比较不同代次毒LTR启动子活性
        3.2.10 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3.3 结果
        3.3.1 EIAV_(DLA) LTR测序及比较分析
        3.3.2 EIAV强毒株、驴白细胞毒株LTR负调节区序列变异
        3.3.3 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LTR多样性分析
        3.3.4 不同代次毒株LTR启动子活性比较
        3.3.4.1 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不同类型LTR启动子活性比较
        3.3.4.2 EIAV_D,EIAV_(DL),EIAV_(DLA)和EIAV_(FDD) LTR启动子活性比较
    3.4 讨论
第四章 高代次EIAV_(FDD)弱毒株的全基因序列分析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材料
        4.1.1 病毒
        4.1.2 试剂
        4.1.3 仪器
    4.2 方法
        4.2.1 驴胎皮肤细胞(FDD)的制备与培养
        4.2.2 EIAV_(FDD)前病毒DNA提取
        4.2.3 第19、26代驴胎皮肤细胞毒(EIAV_(FDD))全基因序列扩增
        4.2.4 PCR产物的克隆与测序
        4.2.5 试验马分组及病料采集
        4.2.6 试验马血清p26抗体检测
        4.2.7 试验马外周血白细胞制备
        4.2.8 Real-time RT-PCR标准曲线建立
        4.2.8.1 PCR扩增EIAV gag基因片段及克隆
        4.2.8.2 体外转录
        4.2.8.3 转录产物纯化
        4.2.8.4 RNA标准品制备
        4.2.8.5 Real-time RT-PCR标准曲线建立
    4.3 结果
        4.3.1 全基因PCR扩增结果
        4.3.2 第19、26代EIAV_(FDD) LTR序列比较分析
        4.3.3 第19、26代EIAV_(FDD) gag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4.3.4 第19、26代EIAV_(FDD) pol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4.3.5 第19、26代EIAV_(FDD) env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4.3.6 第19、26代EIAV_(FDD) S1蛋白序列比较分析
        4.3.7 第19、26代EIAV_(FDD) S2蛋白序列比较分析
        4.3.8 第19、26代EIAV_(FDD) S3蛋白序列比较分析
        4.3.9 攻毒后各试验马抗p26抗体的变化
        4.3.10 Real-time RT-PCR标准曲线建立
        4.3.11 试验马血浆病毒RNA载量检测
        4.3.12 试验马外周血白细胞LTR序列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马传染性贫血驴胎皮肤细胞弱毒第19代EIAV_(FDD)前病毒全基因序列
    附录2 马传染性贫血驴胎皮肤细胞弱毒第26代EIAV_(FDD)前病毒全基因序列
    附录3 第19、26代EIAV_(FDD)与中国EIAV强毒株EIAV_L、EIAV_D和弱毒疫苗株EIAV_(DLV)、EIAV_(FDD)全基因序列比较结果
致谢
作者简历

(10)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的基因变异与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概述
        1.1.1 慢病毒属的构成
        1.1.2 EIAV的历史及分类地位
        1.1.3 EIAV的形态和理化特性
        1.1.4 EIAV的血凝性
        1.1.5 EIAV的细胞嗜性和体外培养
        1.1.6 EIAV的致病性
        1.1.7 EIAV检测技术的发展
    1.2 EIA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2.1 EIAV的基因组结构概述
        1.2.2 表面糖蛋白gp90
        1.2.3 穿膜蛋白gp45
        1.2.4 EIAV gp90和gp45的变异
        1.2.5 机体针对gp90和gp45的免疫应答
        1.2.6 EIAV gag蛋白概述
        1.2.7 机体针对gag的免疫应答
        1.2.8 非编码区LTR的序列特征
        1.2.9 LTR与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
        1.2.10 LTR影响病毒的细胞嗜性
        1.2.11 LTR对病毒致病性影响的研究
        1.2.12 Tat蛋白对LTR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1.3 反向遗传操作研究EIAV
    1.4 慢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毒株
        3.1.2 细胞
        3.1.3 试验动物
        3.1.4 质粒与菌株
        3.1.5 细胞培养用试剂
        3.1.6 细菌培养用试剂
        3.1.7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用试剂
        3.1.8 操作核酸用试剂
        3.1.9 寡核苷酸引物与探针
        3.1.10 ELISA缓冲液和包被蛋白
        3.1.11 β-gal和CAT定量检测试剂盒
        3.1.12 其他试剂
        3.1.13 仪器与器材
        3.1.14 生物软件
    3.2 试验方法
        3.2.1 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3.2.2 EIAV接种细胞
        3.2.3 EIAV接种试验马
        3.2.4 监测试验马临床症状
        3.2.5 定期采集试验马血液样品
        3.2.6 建立realtime PCR标准曲线
        3.2.7 建立realtime RT-PCR标准曲线
        3.2.8 测定EIAV前病毒DNA载量
        3.2.9 测定EIAV病毒RNA载量
        3.2.10 血清抗体检测
        3.2.11 测定EIAV前病毒gp90和LTR序列
        3.2.12 EIAV gp90和LTR的序列分析
        3.2.13 pLTR/CAT系列质粒的构建
        3.2.14 LTR启动子活性研究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EIAV的免疫与攻毒
        4.1.1 免疫和攻毒期间的临床观察
    4.2 免疫和攻毒期间的病毒复制特性研究
        4.2.1 Realtime 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4.2.2 免疫期和攻毒期试验马PBMC前病毒DNA载量的变化
        4.2.3 Realtime RT-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4.2.4 免疫期和攻毒期试验马血浆病毒RNA载量的变化
    4.3 免疫和攻毒期间试验马的体液免疫反应
        4.3.1 免疫期和攻毒期试验马血清抗EIAV gp45抗原的抗体变化
        4.3.2 免疫期和攻毒期试验马血清抗EIAV p26抗原的抗体变化
        4.3.3 免疫期和攻毒期试验马血清抗EIAV p15抗原的抗体变化
        4.3.4 免疫期和攻毒期试验马血清抗EIAV p11抗原的抗体变化
        4.3.5 免疫期和攻毒期试验马血清抗EIAV p9抗原的抗体变化
    4.4 免疫期和攻毒期EIAV gp90的进化分析
        4.4.1 PBMC前病毒gp90的扩增与克隆
        4.4.2 免疫期试验马体内gp90的变异分析
        4.4.3 攻毒期试验马体内gp90的变异分析
        4.4.4 攻毒期gp90种群的演化分析
        4.4.5 攻毒后不同时期gp90nt和aa的变异规律
        4.4.6 分析攻毒期间机体对病毒gp90的选择作用
    4.5 体内和体外感染过程中EIAV LTR的变异趋势
        4.5.1 体内或体外感染EIAV的细胞中前病毒LTR的扩增与克隆
        4.5.2 体内传代导致的EIAV LTR的序列变异
        4.5.3 体外传代导致的EIAV LTR的序列变异
        4.5.4 分析EIAV-L与其体内和体外衍生毒株之间的LTR进化关系
        4.5.5 EIAV-DLA LTR在动物体内感染过程中的种群纯化趋势
        4.5.6 攻毒前后未发病马PBMC前病毒LTR的序列分析
        4.5.7 攻毒后发病马PBMC前病毒LTR的序列分析
    4.6 LTR启动子活性的研究
        4.6.1 EIAV LTR启动CAT表达的质粒的构建
        4.6.2 不同LTR启动子在eMDM上启动活性的比较研究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EIAV的复制动力学
        5.1.2 EIAV LTR的序列与启动子活性研究
        5.1.3 EIAV感染中病毒gp90的变异趋势
        5.1.4 感染EIAV后的机体反应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及其亲本驴强毒株长末端重复序列(LTR)的启动子活性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致弱及免疫保护机制研究进展[J]. 王雪峰,张相敏,林跃智,杜承,王晓钧. 生命科学, 2021(01)
  • [2]马传染性贫血病毒gp45基因多样性及其进化特征研究[D]. 秦玉寅. 塔里木大学, 2014(03)
  • [3]EIAV中国弱毒疫苗株的抗原多态性及超感染抵制现象在其诱导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研究[D]. 马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2)
  • [4]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致弱过程病毒基因的进化研究[D]. 王雪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 [5]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致弱过程中不同代次病毒LTR的进化分析[J]. 王雪峰,杨彬,韩秀娥,林跃智,姜成刚,吕晓玲,赵利平,周建华,王凤龙.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0(12)
  • [6]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部分致弱毒株体外和体内的进化分析[D]. 李强. 黑龙江大学, 2009(03)
  • [7]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白细胞弱毒疫苗株及其亲本毒驴强毒株前病毒基因组比较分析[J]. 王雪峰,姜成刚,郭巍,项伟,吕晓玲,赵立平,王凤龙,孔宪刚,张晓燕,邵一鸣,周建华. 病毒学报, 2008(06)
  • [8]EIAV疫苗株gp90基因的多克隆构成和体内进化与免疫保护的相关性[D]. 马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9]中国马传染性贫血病毒LTR启动子活性及EIAVFDD弱毒株生物学特性研究[D]. 全滟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10]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的基因变异与生物学特性研究[D]. 周涛.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减毒疫苗株与其亲本驴毒株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启动子活性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