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坚实的后台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陈秋瑾[1](2021)在《基于微服务架构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无人机知识库系统》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逐年上涨的市场需求,无人机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且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中信息数据呈现指数增长趋势,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所需的有效信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B/S服务器模式,以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为基础,基于分布式及增量式爬虫技术获取互联网中与无人机等应用领域相关的海量数据,采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算法从海量的非结构化文本数据中提取挖掘隐含及潜在价值知识,并利用Echarts组件及知识图谱等算法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形成定制化的无人机知识库。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知识获取及存储技术。系统以Scrapy为爬虫框架,采用分布式结合增量式爬虫技术从互联网中高效地获取无人机行业相关的海量数据;采用Redis高速缓存数据库存储爬取的URL网址,结合My SQL关系型数据库稳定地存储最终得到的结构化数据。(2)系统构建流程及架构设计。利用云计算技术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基于分布式服务器与大数据技术搭建系统,采用自底向上为主、自顶向下为辅的方式构建知识库;由于系统爬取任务量的增加及分布式服务器的需求,系统的架构也由最初的SMM单体式架构优化升级为Spring Cloud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以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及移植性。(3)数据提取及知识抽取技术。采用类机器学习机制半自动化地提取非结构化文本数据,通过构建自定义的规则库训练样本数据,提取出标签以匹配提取出的结构化数据;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等算法从获取的文本数据中提取关键句并生成文章的摘要信息;通过知识图谱等算法实现对获取的文本数据的知识抽取,最终抽取出结构化的知识元加入进知识库中,以实现知识库的知识发现与知识挖掘功能。(4)知识表示及数据可视化分析。采用知识树形式进行知识表示,并采用Echarts技术、知识图谱等可视化技术对获取及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并以各类统计图表、关键字云图、机构同现及作者同现图等形式展现,直观清晰地展示无人机等行业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闫菁清[2](2021)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的高速发展,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浪潮、公民文化需求兴起的大时代背景下,作为政府制度改革创新产物的行政服务中心是行政服务工作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它通过将行政审批职能部门集中整合形成一站式服务机构,来为企业与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以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消除制度性障碍的同时,提高政府对公众的回应力。行政服务中心在从诞生至今的二十余年内,发挥着巨大成效并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建设。目前,随着各级政府对政务服务建设的重视度逐年提高,各地行政服务中心纷纷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不断进行政务创新,开始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而当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依旧沿用僵化、保守的政务办公建筑设计方法,忽略了行政改革及信息化时代背景发展需求,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明显滞后于新的政务服务模式,而显现出建筑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基于对此的思考,本文以我国各地的市级、区级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针对当下时代发展需求与行政服务中心建筑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梳理,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影响机制为启发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提出策略性意见,从而使行政服务中心建筑顺应时代发展,产生积极效应。本文以当前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阐述,探究阻碍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发展的深层困境。分析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产生背景、作用机制以及它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的影响,总结归纳出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发生的转变,并根据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发展新趋势,总结出行政服务中心在互联网+政务模式下的设计前期和建筑设计的策略,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在建设目标、功能配置、空间构想方面提出前期策划策略,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在空间形态、布局组织与环境设计等方面的设计策略做出详细阐述,为互联网+政务模式下的新型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筑设计提供指导与借鉴。
王宇旸[3](2021)在《北方地区传统观演型建筑的营造与当代适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北方地区是众多传统戏曲剧种的发源与繁荣之地。而观演型建筑作为与戏曲共同衍生出的产物从出现到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初无场所观念的“撂地为场”到场所化后的勾栏瓦舍,又发展为建筑化的庙宇戏楼与城市戏园,最终演变为现代化的大剧院。就现存的观演型建筑来看,北方地区的建筑文物在全国地面文物中占据较大比重。因此,开展对北方地区传统观演型建筑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传统观演型建筑,研究范围为中国北方地区。文章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重点阐述了研究对象的概念,论述了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北方地区观演型建筑的相关理论研究。第二章通过对北方地区的概况与历史文化的分析,梳理了传统观演型建筑历史演变及发展概况,并列举了各地区传统观演型建筑的代表性案例。在第三章中通过对北方地区传统观演型建筑的平面布局、结构造型与装饰艺术进行剖析研究,探索出其“营”与“造”以及独特的空间特性。第四章经过传统与现代的思辨分析出北方地区传统观演型建筑延续于当代的必要价值,总结出传承其建筑特色所需遵循的原则与适用于当代社会的设计策略。第五章通过现代观演型建筑案例,探索出其中对于传统观演型建筑文化与历史地域文化的延续。希望此篇论文的论述可以对传统建筑文化和戏曲文化的传承有所裨益,为未来观演型建筑的设计提供创新思路。
井智鹏[4](2021)在《基于雨课堂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注入了新活力,尤其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国家也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建设目标和要求。基于此,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混合式教学吸取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各自优势,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也是“互联网+教育”时代思维方式与教学模式的重大创新与变革。本研究使用雨课堂作为混合式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各环节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数据化的平台支持,为本文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保障。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国内有关雨课堂应用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相关理论,包括教学内涵与特征、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设计模式,从而为本文的教学实践探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分析了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并针对三轮行动研究设计了三个教学方案,包括《工作表数据的运算》、《工作表数据的管理》、《演示文稿对象的编辑》。每个教学方案从“前期分析—策略制定—设计反思”三个环节进行设计。最后,在实践部分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三轮混合式教学活动实践,每一轮的教学实践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在行动研究之后,采用雨课堂平台的数据对比、学生自评表分析、问卷调查分析、访谈分析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应用效果分析,以探究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实践表明,在三轮行动研究之后,雨课堂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效果等方面有所成效。文中利用雨课堂平台,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持,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一次全新的教学探索。期望本研究能够对我国中职院校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提供参考价值,以不断促进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于丽春[5](2020)在《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组织活动中,通过合作能够提升组织效率、服务质量,而合作缺失,则会带来服务质效的下降。政府组织亦如此,即政府部门间合作与否会对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间合作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社会转型带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提升治理能力加以解决;其次,发展经济的压力,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提高办事效率;再次,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满足公众需求;最后,信息化的推进,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打破传统的“碎片化”运行模式。在具体实践中,我国政府逐步加强对政府部门间合作问题的关注,并通过“大部制”改革、跨部门协调机制等方式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大部制”改革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关系调整,但没有形成顺畅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关系;建立协调机制对高效推动特定跨部门事项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推动了政府部门间合作,但容易带来机构林立,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长效性、内生性不足等问题。并联审批是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而产生、发展的一种促进审批效率提升的运行方式,外在形式上,其是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一个微观切口;内在本质上,并联审批通过流程优化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避免了组织机构变动和新的机构设置,有助于形成长效性、内生性的合作机制,是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一个必要切口。所以,基于现实问题与实践考量,本研究聚焦并联审批这一运行方式,对其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进行分析。那么,并联审批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通过何种机制、何种路径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这构成了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首先,政府部门间合作需求与合作困境共存,对合作困境生成逻辑的探索有助于破解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难题。在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的场域内,政府部门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二是经济、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而政府部门间合作是应对以上挑战的必然选择。合作需求是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逻辑起点,其形成源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实现更高效率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是形成合作需求的直接原因;第二,提升政府整体效能以获得更大效用,是形成合作需求的深层原因。虽然,政府部门间合作具有理论上的基础和实践中的需求,但是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常常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产生合作困境。主要体现在“权责壁垒”使政府部门间整体性价值缺失、增加沟通成本、阻碍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导致形成合作难;“分割式”审批使审批流程破碎、审批标准不一,导致合作执行难。那么,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逻辑为何?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目标不一致、行动不一致是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前者表现为,政府部门的“自利”导致部门间目标各异、政府部门的“利他”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一致;后者表现为,分散化审批、流程破碎、信息不畅致使部门间行动不一致。但分化的组织结构是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其纵向关系瓦解政府部门间合作意愿,横向关系削弱政府部门间合作动力。其次,并联审批作为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微观且必要的切口,具有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并联审批经历了萌芽、发展和相对成熟阶段,其发展历程中体现了各政府部门从简单的联合办公逐步转化为相互合作的过程。进一步地,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体现在形成过程和执行过程之中。第一,并联审批的形成过程包含了政府自身改革因素,以及来自群众和企业的经济社会因素,其有利于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也体现在政治和经济社会方面。政治方面,并联审批是产生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种创新方式,目的在于提升政府的审批效能;经济社会方面,并联审批是相对于串联审批的一种高效运行的审批方式,强调各审批部门的共同推进;基于以上方面,其有利于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第二,并联审批的执行过程,强调一个部门或者窗口向申请人收取申请材料,通过后台并联式运行对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受理,各部门在规定时限内提出意见,对符合要求的申请送达审批结果。为达此要求,并联审批基于组织载体进行集中审批、以优化流程为运行前提、以信息科技为技术支撑,从而有利于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从最终效果来看,并联审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合作,表现为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的联合行动、增进了公共价值。但是,政府组织结构的分化不可避免、政府部门间的利益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调和,这决定了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限度。最后,为了化解合作困境,实现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需要对政府部门间的目标和行动进行一致性协调。第一,基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在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提升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宏观背景下,跨部门行政审批中的政府部门需要进行合作,并联审批在不改变原有制度设置和职能划分的基础上,以审批事项为中心,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第二,通过组织、流程和技术三个方面,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组织方面,政务服务中心和行政审批局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组织载体;流程方面,审批流程的整体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运行前提;技术方面,电子政务建设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技术支撑;以此为基础,并联审批促进了传统上以政府部门为核心的“职能驱动型”服务模式向以审批流程为核心的“流程驱动型”服务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通过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并联审批促进了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本文最后一章,以J省不动产登记改革为例对前文的理论分析部分进行验证。第一,从合作需求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引发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需求;但是,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存在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即“权责壁垒”导致形成合作难、“分割式”审批导致合作执行难;而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在于相关部门间的目标不一致、行动不一致,分化的组织结构则是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第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不动产登记已经从简单的部门联合办公转化为部门间的相互合作,与此同时,从其形成过程和执行过程来看,具有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形成、行动一致生成的优势;并且,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也因分化的组织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限度。第三,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具体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维度;以及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具体包括组织载体、运行前提和技术支撑。综上,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逻辑包括生成机理和深层诱因两个层面;第二,并联审批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合作,但面对合作困境生成逻辑的不同层面,其有效性与有限性并存;第三,基于目标一致和行动一致构建的分析框架,能够对并联审批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进行解释,而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是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效路径。
胡月怡[6](2020)在《基于社群理论的短视频社交产品服务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5G时代的到来,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移动社交行业迅速发展,线上社交习惯已经基本养成。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融合产业发展,短视频成为了一种新型社交语言,引发了新一轮的发展浪潮,未来“短视频+社交”模式将会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趋势,所以对于短视频社交产品的服务设计研究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社群视角出发,首先对社群理论和服务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提出将社群理论导入到短视频社交产品服务设计中。其次对社群理论在移动社交产品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选取了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了社群理论在移动社交产品中的应用启示。然后,笔者选取抖音为例,对其目标用户进行了问卷调研和深入访谈,得出了四种类型的用户画像,并且基于KANO模型对用户需求进行详细地分析,确定了需求的类别属性和优先级。接着对短视频社交服务系统利益相关者和服务流程及触点进行分析,得出短视频社交服务的痛点与创新机会点。在此基础上,笔者从系统构建、内容生态、社群关系、体验流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短视频社交产品服务设计优化策略。最后以实际产品“抖音”为例,对短视频社交产品的创新策略进行实践运用,梳理出产品的服务流程,输出产品的原型和界面,并对服务原型进行设计评估。在当今社交市场蓬勃发展的趋势下,本课题研究为今后短视频社交产品的服务设计提供探索的参照。
陈路[7](2020)在《w村镇银行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随着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的铺展开来,其大队农村金融的输血作用越来越显着。村镇银行的成立在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意义。也正是因为村镇银行的存在,我国的金融体系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然而,村镇银行在不断的为我国经济创造优势的同时,也暴露了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w村镇银行的业绩评价方法不能满足银行未来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的需求和业绩评价的矛盾逐渐突出,阻碍了银行人力资源构建的脚步。为此,有必要对企业自身业绩绩效评价相关的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建立更加有效的评价系统,推动企业朝更好方向迈进。文章经过对国内以及国外绩效方面考核的方式进行整合研究,综合w村镇银行目前的绩效考核相关内容,将优化银行的绩效考核作为研究课题。通过文献调查、问卷调查和采访,总结了w村镇银行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基于平衡计分制度,将该行的绩效考核过程进行完善。经过优化的员工绩效考核,能够更好的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及进行科学和正确的评估工作,促进w村镇银行各项业务更好更快的发展,为进一步实现企业长期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优化w村镇银行的绩效考核可为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解决这一类问题时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w村镇银行绩效考核进行探讨,通过整合现有的理论,构筑一套适合w村镇银行的新的绩效考核,有助于对w村镇银行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针对该评价指标的不完整设定等的绩效评价问题,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及手段来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对该系统的实际操作和执行水平进行提升。通过改善村镇银行绩效考核机制,从优化绩效考核指标的视角来研究优化绩效考核绩效将会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对w村镇银行本身的绩效考核优化将会拥有显着的意义。
王谢思齐[8](2020)在《洛丽塔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洛丽塔”(Lolita)文化由日本向各国传播开来,并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逐渐发展成型。互联网将一大批洛丽塔亚文化爱好者聚合成群,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更是近年来洛丽塔亚文化在我国流行的重要推手,使其从一种新兴的小众文化形态逐渐闯入大众视野。本文选择了洛丽塔亚文化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综合了亲身经历及各种文献资料,梳理出了洛丽塔亚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并且对该群体的话语体系、群体规则等进行了概括整理。本文主要采用了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两种研究方法,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观察与参与,深入探究群体成员的心理动机,在青年亚文化和消费文化等理论框架下探索该群体身份认同的形成,强调从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两个维度深入揭示洛丽塔亚文化群体的内在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洛丽塔亚群体成员间共享着一套价值理念,对洛丽塔文化高度认同和喜爱,她们通过穿着这类服饰获得自信,自由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对理想化生活的追求。群体身份认同有着严格的边界,通过话语体系和群体规范树立与“圈外人”的准入门槛。作为通过服饰外在表达的亚文化,在面对主流文化群体的偏见与误读时,群体成员会通过群际比较和群内互动来增强群体认同。洛丽塔亚文化在我国流行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问题,如消费主义的盛行、群体成员低龄化和被“复制”的独特性等。本文通过对洛丽塔这类从日本传入中国的亚文化进行深度剖析,对该文化进行引导和收编,并对受众的误读进行纠偏,有利于树立我国的文化自信,促进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与共存。
张荣铮[9](2020)在《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对象,研究“一网通办”改革的协调机制,论文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等内容,对“一网通办”和行政协调机制进行概念界定,详细介绍了政府流程再造理论的概念、分析框架以及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对于解决本研究核心问题的适切性,并尝试性提出基于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的“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分析框架。其次梳理了“一网通办”改革背景下X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结合相关理论和在X区行政服务中心实地调研所获取的一手资料,对目前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现状和运行成效进行分析。然后在“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实现机制”分析框架下对目前“一网通办”协调机制存在的困境进行阐述,通过访谈法发现了协调主体方面存在区级行政服务中心权责不匹配、基层行政服务单位改革需求反馈流程繁琐等困境;在协调客体层面,牵头单位与配合单位部门利益冲突、政府部门间改革合作意愿不足等成为困境所在;在实现机制方面出现线上服务与群众信息素养间存在缝隙、改革事中事后监管评估体系相对脱节等问题。同时上述困境的成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官僚科层体制自身弊端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序性协调机制中技术安排选择与政务职能整合相矛盾、政府权力部门化与改革宏观目标的冲突以及风险规避思想增加部门间协调的难度。最后尝试从顶层设计、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实现机制四个维度提出优化目前“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有效路径,在顶层设计维度以法治为原则,明确顶层设计基本原则,健全“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法制体系;在协调主体维度,推动事权向行政服务中心下沉,同时打通行政体制内上行沟通渠道;在协调客体维度,加大“一网通办”平台在政府内部的延伸应用来缓解部门利益冲突,也要加强政府内部合作,营造“一网通办”文化氛围;在实现机制维度,提出强化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健全“一网通办”绩效评估体系、推动政务服务基础数据标准化、构建“一网通办”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创新“一网通办”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方式等多个角度的优化路径。
李新胜[10](2020)在《基于对话的电影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进步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话系统和推荐系统逐渐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常见的比如语音助手“Siri”,电影推荐网站“豆瓣”等。对话推荐系统逐渐成为一种新颖的推荐手段,系统能够在和用户进行对话时完成推荐任务。传统的对话推荐系统对话部分需要大量的人工制定的规则,推荐系统部分大多也采用的是基于检索的方法,通过不断获取用户需要的信息,在系统知识库中检索得到符合用户要求的物品。本文针对电影推荐任务,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对话的电影推荐系统。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用户调研,将本系统的实现分为了:基于对话的电影推荐模型的构建、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三个部分。模型构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本论文根据ReDial数据集创建了一个情感分析数据集,使用双向门控循环单元和BERT词嵌入构建了用于在对话中获取用户电影喜好的情感分析模型,并得到了 0.8362的F1分数。结合情感分析模型和基于AutoRec的推荐系统完成了整个基于对话的电影推荐模型的构建工作。通过人工测评的方式,基于对话的电影推荐模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基于对话的电影推荐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详细设计,实现了包含: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电影统计展示、电影随机推荐、电影数据获取和对话电影推荐六个功能模块,使用Flask框架和Vue.js框架完成系统的后台和前台开发工作。最后对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进行了测试工作。对主要的功能模块通过设计测试用例的方式,经测试系统各个模块能够实现需求中所述功能;通过Jmeter从吞吐量、异常率和平均响应时间三个角度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经测试系统表现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本论文实现了一种新颖的基于对话的电影推荐的系统,能够在对话过程中完成电影推荐,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吸引用户使用。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研究价值。
二、构建坚实的后台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坚实的后台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服务架构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无人机知识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专家系统及知识库研究现状 |
1.2.2 知识图谱技术研究现状 |
1.2.3 Web文本挖掘技术研究现状 |
1.2.4 无人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知识库 |
2.2.2 知识发现 |
2.2.3 知识图谱 |
2.2 知识获取技术 |
2.2.1 数据获取技术 |
2.2.2 数据去重技术 |
2.2.3 数据提取技术 |
2.2.4 数据存储技术 |
2.3 知识抽取技术 |
2.3.1 实体抽取技术 |
2.3.2 关系抽取技术 |
2.3.3 事件抽取技术 |
2.3.4 实体链接与消岐 |
2.4 知识表示技术 |
2.5 自动文摘技术 |
2.5.1 自动文摘生成原理 |
2.5.2 TextRank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知识库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
3.1 系统非功能需求 |
3.2 系统性能设计 |
3.2.1 系统可靠性设计 |
3.2.2 系统安全性设计 |
3.3 系统架构设计 |
3.3.1 整体架构设计 |
3.3.2 技术架构设计 |
3.3.3 分布式微服务架构 |
3.3.4 Scrapy爬虫框架 |
3.3.5 基于Swagger框架管理API |
3.4 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 |
3.4.1 知识库的构建方式 |
3.4.2 系统的技术路线 |
3.4.3 系统的实施方案 |
3.4.4 开发环境与开发语言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知识图谱的实现与应用 |
4.1 知识获取 |
4.1.1 定制化设置关键字 |
4.1.2 定制化爬取专业网站 |
4.2 数据提取 |
4.2.1 半自动化提取数据 |
4.2.2 自动文摘的提取 |
4.3 知识抽取 |
4.3.1 实体抽取(命名实体识别) |
4.3.2 实体关系抽取 |
4.3.3 元事件抽取 |
4.3.4 实体发现与链接 |
4.4 知识表示 |
4.5 文本数据可视化 |
4.5.1 数据可视化 |
4.5.2 关键字云图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功能与实现 |
5.1 系统整体功能结构 |
5.2 系统前端功能实现 |
5.2.1 查询信息模块 |
5.2.2 台风实况模块 |
5.2.3 数据可视化模块 |
5.2.4 热门推送模块 |
5.2.5 关键期刊模块 |
5.3 系统后台功能实现 |
5.3.1 用户管理模块 |
5.3.2 菜单管理模块 |
5.3.3 采集设置模块 |
5.3.4 任务管理模块 |
5.3.5 专家知识模块 |
5.3.6 外部系统模块 |
5.3.7 期刊大全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1 Swagger在微服务架构上的部署与集成 |
附录2 Echarts组件实现折线图/柱状图形式的数据可视化 |
附录3 BiLSTM+CRF模型构建过程 |
附录4 利用TF-IDF进行实体链接关键代码 |
(2)“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治体制改革与信息化快速发展 |
1.1.2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提出 |
1.1.3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问题亟待解决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概念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行政服务中心的研究现状 |
1.4.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概况与现状问题 |
2.1 行政服务中心的演变与发展概述 |
2.1.1 行政服务中心的历史演变 |
2.1.2 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概况 |
2.2 当前行政服务中心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 |
2.2.1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浪潮 |
2.2.2 人民公共文化需求兴起 |
2.2.3 信息化发展与广泛应用 |
2.3 行政服务中心的现状调研及存在问题 |
2.3.1 调研总体框架 |
2.3.2 问卷调查分析 |
2.3.3 当前存在问题 |
2.4 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现状问题成因分析 |
2.4.1 政务服务职能定位的失衡 |
2.4.2 传统官僚管理体制的弊病 |
2.4.3 传统政务服务模式的僵化 |
2.4.4 政务服务的服务理念偏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形成及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的影响 |
3.1 “互联网+”介入政务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3.1.1 “互联网+”的发展概况 |
3.1.2 “互联网+”引入政务服务模式的可行性 |
3.1.3 “互联网+”对政务服务模式的指导意义 |
3.2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综合概述 |
3.2.1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产生背景 |
3.2.2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范式转变 |
3.2.3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基本要素 |
3.3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的影响 |
3.3.1 服务体系指引建筑建设方向 |
3.3.2 运行机制催化空间形态变化 |
3.3.3 办理模式衍生布局组织转变 |
3.3.4 服务理念主导空间情景氛围 |
3.4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新趋势 |
3.4.1 功能构成标准化与复合化 |
3.4.2 空间形态多义性与开放化 |
3.4.3 布局组织集约化与灵活化 |
3.4.4 环境氛围智能化与体验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设计前期策略 |
4.1 适应新模式的科学化建设目标 |
4.1.1 基于体系的职能定位重构 |
4.1.2 协同城市发展的规划选址 |
4.1.3 满足发展需求的建设规模 |
4.2 协同政务服务体系的功能配置 |
4.2.1 市级——拓展复合化服务功能 |
4.2.2 区级——设定标准化服务功能 |
4.2.3 基层——与社会资源功能整合 |
4.3 契合政务服务新模式的空间构想 |
4.3.1 功能空间类型划分 |
4.3.2 功能空间配置标准 |
4.3.3 功能空间规模构想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策略 |
5.1 增强建筑空间的适应性 |
5.1.1 网络化取代等级化的办公空间 |
5.1.2 信息化整合趋势的服务空间 |
5.1.3 强化多义与复合的交往空间 |
5.1.4 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辅助空间 |
5.2 布局组织的整体性优化 |
5.2.1 集约整合的整体布局 |
5.2.2 灵活自由的空间组织 |
5.2.3 优化高效的流线组织 |
5.3 强化服务意识的环境塑造 |
5.3.1 增强建筑空间的体验感 |
5.3.2 建筑边界的开放性塑造 |
5.3.3 环境氛围的人性化营造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北方地区传统观演型建筑的营造与当代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背景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
1.2.1 北方地区 |
1.2.2 观演型建筑 |
1.2.3 研究范围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5.1 国外研究概况 |
1.5.2 国内研究概况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北方地区传统观演型建筑历史演变及发展概况 |
2.1 北方地区的概况与历史文化分析 |
2.1.1 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分析 |
2.1.2 北方地区历史与文化概况分析 |
2.2 北方地区传统戏曲文化及发展概况 |
2.2.1 传统戏曲发展历程 |
2.2.2 北方地区传统戏曲概况 |
2.3 北方地区传统观演型建筑的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 |
2.3.1 无观演场所意识时期 |
2.3.2 出现场所意识时期 |
2.3.3 建筑形式正式形成时期 |
2.4 北方地区传统观演型建筑的分类 |
2.5 北方各地区传统观演型建筑案例分析 |
2.5.1 关中地区——三原县城隍庙戏楼 |
2.5.2 关东地区——济南明湖居 |
2.5.3 华北地区——北京恭王府戏楼 |
2.5.4 东北地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方地区传统观演型建筑的“营”与“造” |
3.1 北方地区传统观演型建筑的“营” |
3.1.1 选址 |
3.1.2 基本格局 |
3.1.3 建筑位置 |
3.1.4 戏台构成方式 |
3.1.5 空间尺度 |
3.2 北方地区传统观演型建筑的“造” |
3.2.1 屋顶 |
3.2.2 墙柱构造 |
3.2.3 台基 |
3.3 北方传统观演型建筑中的装饰文化 |
3.3.1 装饰题材 |
3.3.2 装饰位置 |
3.4 北方地区传统观演型建筑特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方地区传统观演型建筑的当代适应性研究 |
4.1 “传统”与“现代”的思辨 |
4.1.1 戏曲文化内涵 |
4.1.2 选址及位置变化 |
4.1.3 建筑思潮 |
4.1.4 功能设置与空间组织方式 |
4.1.5 构建技术 |
4.1.6 传播媒介 |
4.2 传统观演型建筑延续于当代的必要性探讨 |
4.2.1 延续传统戏曲的精神演绎 |
4.2.2 传承传统观演型建筑中的文化内涵 |
4.2.3 履行传统观演型建筑的特色职能 |
4.3 传承传统观演型建筑特色需要遵循的原则 |
4.3.1 立足本土的文脉传承 |
4.3.2 从区域角度借鉴和创新 |
4.3.3 周边建筑环境控制协同 |
4.4 传统观演型建筑适用于当代社会的设计策略 |
4.4.1 对于“旧”的延续 |
4.4.2 对于“形”的引借 |
4.4.3 对于“色”的提取 |
4.4.4 对于“技”的运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现代观演型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
5.1 左权莲花岩民歌剧场 |
5.1.1 项目概况及用地分析 |
5.1.2 设计定位与理念 |
5.1.3 功能设置及其组织方式 |
5.1.4 建筑形态 |
5.1.5 左权莲花岩民歌剧场传承传统观演型建筑手法解析 |
5.2 延安大剧院 |
5.2.1 项目概况 |
5.2.2 设计定位与理念 |
5.2.3 功能与流线 |
5.2.4 延安大剧院传承传统观演型建筑手法解析 |
5.3 滨城现代观演型建筑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基于雨课堂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教育”带来了学习革命 |
1.1.2 混合式教学日益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 |
1.1.3 雨课堂为中职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
1.2 研究现状 |
1.2.1 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1.2.2 雨课堂应用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混合式教学 |
2.1.2 雨课堂 |
2.2 理论基础 |
2.2.1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内涵和特征 |
2.2.2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理念与方法 |
2.2.3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
2.2.4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评价 |
2.2.5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 |
3 基于雨课堂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
3.1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分析 |
3.1.1 课程性质 |
3.1.2 课程内容 |
3.2 《工作表数据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
3.2.1 教学前期分析 |
3.2.2 教学策略制定 |
3.2.3 教学设计反思 |
3.3 《工作表数据的管理》的教学设计 |
3.3.1 教学前期分析 |
3.3.2 教学策略制定 |
3.3.3 教学设计反思 |
3.4 《演示文稿对象的编辑》教学设计 |
3.4.1 教学前期分析 |
3.4.2 教学策略制定 |
3.4.3 教学设计反思 |
4 基于雨课堂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 |
4.1 教学实施对象 |
4.2 教学实施计划 |
4.3 教学实施过程 |
4.3.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3.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3.3 第三轮行动研究 |
4.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4.1 雨课堂平台数据分析 |
4.4.2 学生自评表分析 |
4.4.3 问卷调查分析 |
4.4.4 访谈分析 |
4.5 教学实施效果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课堂满意度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述评 |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相关研究 |
(二)并联审批相关研究 |
(三)既有研究的启示与可供拓展的空间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概念界定 |
(二)并联审批的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
(二)无缝隙政府理论 |
(三)协同学 |
三、分析框架 |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政府部门间合作需求、困境及其生成逻辑 |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发生场域、需求与困境 |
(一)合作的发生场域: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 |
(二)合作需求的形成 |
(三)合作困境的外在表现 |
二、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基于目标和行动的解释 |
(一)目标不一致 |
(二)行动不一致 |
三、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分化的组织结构 |
(一)纵向关系:瓦解政府部门间合作意愿 |
(二)横向关系:削弱政府部门间合作动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及其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与效果 |
一、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 |
(一)并联审批的萌芽阶段(2001年以前) |
(二)并联审批的发展阶段(2001-2012) |
(三)并联审批的相对成熟阶段(2013年以来) |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 |
(一)形成过程:有利于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 |
(二)执行过程:有利于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 |
三、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效果 |
(一)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效性 |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限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并联审批: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 |
一、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 |
(一)政治维度 |
(二)经济维度 |
(三)社会维度 |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 |
(一)组织载体 |
(二)运行前提 |
(三)技术支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案例分析:以J省不动产登记改革为例 |
一、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需求、困境及生成逻辑 |
(一)合作需求 |
(二)合作困境 |
(三)生成逻辑 |
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及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与效果 |
(一)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 |
(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 |
(三)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效果 |
三、并联审批促进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 |
(一)目标一致的形成 |
(二)行动一致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不动产登记改革案例相关材料收集 |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社群理论的短视频社交产品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验经济下服务与产品相结合成为必然趋势 |
1.1.2 移动互联网社交产品发展迅速 |
1.1.3 通信技术的进步引发短视频热潮 |
1.2 研究现状 |
1.2.1 社群理论研究现状 |
1.2.2 服务设计研究现状 |
1.2.3 短视频社交产品研究现状 |
1.2.4 社群理论在短视频社交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社群理论与服务设计的相关理论分析 |
2.1 社群理论的基本内容 |
2.1.1 社群的定义及发展 |
2.1.2 社群的要素与类型 |
2.1.3 社群的特征与结构 |
2.1.4 社群认同的相关理论 |
2.2 服务设计的基本理论 |
2.2.1 服务设计的定义及发展 |
2.2.2 服务设计的流程与方法 |
2.2.3 服务接触理论 |
2.3 社群理论导入短视频社交产品服务设计研究 |
2.3.1 社群理论导入短视频社交产品的可行性 |
2.3.2 社群理论下服务对象研究 |
2.3.3 社群理论下社交服务模式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社群理论在移动社交产品中的应用现状及案例分析 |
3.1 应用现状分析 |
3.2 典型案例分析 |
3.2.1 典型案例综述 |
3.2.2 目标用户对比分析 |
3.2.3 社群体系对比分析 |
3.2.4 案例成败原因分析 |
3.3 社群理论在移动社交产品中的应用启示 |
3.3.1 以内容为中心聚合社群 |
3.3.2 给予用户充分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
3.3.3 丰富社群的互动形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短视频社交产品服务要素分析——以抖音为例 |
4.1 短视频社交产品目标用户调研 |
4.1.1 问卷调查实施情况 |
4.1.2 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
4.1.3 目标用户深入访谈 |
4.1.4 用户访谈结果整理 |
4.2 短视频社交产品用户分析 |
4.2.1 用户画像分析 |
4.2.2 用户需求归纳 |
4.3 基于KANO模型的短视频社交产品用户需求分析 |
4.3.1 KANO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
4.3.2 KANO问卷数据分析 |
4.3.3 KANO模型下的需求分析结论 |
4.4 短视频社交服务系统利益相关者分析 |
4.5 短视频社交产品内容与服务流程分析 |
4.5.1 产品内容分析 |
4.5.2 服务流程分析 |
4.5.3 服务触点分析 |
4.6 短视频社交服务痛点与机会点分析 |
4.6.1 拍摄阶段 |
4.6.2 内容消费阶段 |
4.6.3 互动分享阶段 |
4.6.4 交友阶段 |
第5章 基于社群理论的短视频社交产品服务策略 |
5.1 基于社群理论的短视频社交服务系统优化策略 |
5.1.1 增加服务系统中社群文化的建设 |
5.1.2 导入完善的用户成长体系 |
5.1.3 构建以社群为核心的新系统 |
5.2 社群共创下短视频社交产品的内容生态设计策略 |
5.2.1 激励和引导短视频内容创作 |
5.2.2 引导社群成员参与共创 |
5.2.3 加强视频内容的审核和运营 |
5.3 社群共创下短视频社交产品的关系设计策略 |
5.3.1 丰富社群互动体验 |
5.3.2 打通线上线下关系链 |
5.4 短视频社交产品服务接触前后的流程设计策略 |
5.4.1 现有触点优化 |
5.4.2 引入新触点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社群理论的短视频社交产品创新设计实践——以抖音为例 |
6.1 设计定位 |
6.2 服务流程创新设计 |
6.2.1 拍摄视频流程创新设计 |
6.2.2 内容消费流程创新设计 |
6.2.3 社交互动流程创新设计 |
6.3 服务蓝图和信息架构设计 |
6.3.1 服务蓝图设计 |
6.3.2 信息架构设计 |
6.4 创新功能交互设计 |
6.4.1 拍摄视频功能交互设计 |
6.4.2 实时话题聊天室功能交互设计 |
6.4.3 关注话题圈功能交互设计 |
6.4.4 主题活动周交互设计 |
6.5 界面创新设计 |
6.5.1 色彩定位 |
6.5.2 字体规范 |
6.5.3 主要界面视觉设计 |
6.6 设计验证与设计评估 |
6.6.1 设计评估的目的和内容 |
6.6.2 设计评估过程与实施情况 |
6.6.3 设计评估结果整理与分析 |
6.7 设计总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抖音app的用户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抖音app用户深入访谈提纲 |
附录3 基于KANO模型的抖音用户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4 设计手册 |
(7)w村镇银行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绩效考核 |
2.1.2 绩效考核方法 |
2.2 理论基础 |
2.2.1 激励理论 |
2.2.2 胜任力理论 |
3 w村镇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现状 |
3.1 企业简介 |
3.2 w村镇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现状分析 |
3.2.1 员工绩效考核总体要求 |
3.2.2 员工绩效考核的方法 |
3.2.3 员工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 |
3.2.4 员工绩效考核的反馈 |
3.3 问卷设计 |
3.4 样本选择 |
3.5 调查问卷结果的数据分析 |
3.5.1 绩效考核整体评价 |
3.5.2 绩效目标设定 |
3.5.3 绩效指导与反馈 |
3.5.4 绩效评估 |
3.5.5 绩效结果的使用 |
3.6 访谈调查 |
3.6.1 访谈调查提纲设计 |
3.6.2 访谈数据分析 |
3.7 w村镇银行绩效考核问题及要因分析 |
3.7.1 w村镇银行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
3.7.2 w村镇银行绩效考核体系问题的主要原因 |
4 w村镇银行绩效考核体系优化 |
4.1 w村镇银行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设计原则 |
4.2 w村镇银行绩效考核体系优化方案及建议 |
4.2.1 w村镇银行绩效考核配套制度优化设计 |
4.2.2 w村镇银行绩效考核系统优化设计 |
4.3 w村镇银行各岗位员工优化前考核指标现状 |
4.3.1 网点负责人考核指标现状 |
4.3.2 总行员工考核指标现状 |
4.3.3 柜员考核指标现状 |
4.3.4 客户经理考核指标现状 |
4.3.5 中后台人员考核指标现状 |
4.4 w村镇银行各岗位员工优化后考核指标设计 |
4.4.1 高级管理人员考核指标优化设计 |
4.4.2 总行员工考核指标优化设计 |
4.4.3 柜员考核指标优化设计 |
4.4.4 客户经理的考核指标优化设计 |
4.4.5 中后台人员考核指标优化设计 |
4.5 w村镇银行员工绩效等级划分 |
5 w村镇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保障 |
5.1 员工绩效考核优化保障措施 |
5.1.1 加强绩效考核制度建设 |
5.1.2 加强绩效考核信息管理技术建设 |
5.1.3 加强绩效人员管理、培训 |
5.1.4 加强银行绩效文化建设 |
5.1.5 完善绩效考核申诉机制 |
6 w村镇银行绩效考核体系优化实施情况 |
6.1 弥补原有考核方案的不足 |
6.2 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
6.3 进一步的促进银行战略目标落实以及实施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洛丽塔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问题与理论基础 |
1.5 总体框架与研究方法 |
2 洛丽塔亚文化的内涵、风格与形成 |
2.1 洛丽塔亚文化的内涵 |
2.2 洛丽塔亚文化的风格类型 |
2.3 洛丽塔亚文化的形成因素 |
3 “lo娘”的自我身份认同 |
3.1 自我发现:洛丽塔文化投射“理想自我” |
3.2 寻求认同:自我意向与他者评价的统一 |
3.3 角色扮演:洛丽塔爱好者的自我呈现 |
4 “lo圈”的群体身份认同 |
4.1 边界划分:我们是“lo娘” |
4.2 群际比较:在差异中寻求认同 |
4.3 群内互动:在互动中强化认同 |
5 洛丽塔亚文化群体的问题与引导 |
5.1 洛丽塔亚文化群体的主要问题 |
5.2 洛丽塔亚文化群体的引导建议 |
6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文框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一网通办” |
(二)行政协调机制 |
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一)政府流程再造的概念 |
(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分析框架 |
(三)政府流程再造理论与“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
三、基于政府流程再造视角的“一网通办”协调机制分析框架 |
第三章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运行现状 |
一、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改革基本概况 |
二、基于政府流程再造理论的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协调机制 |
(一)以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单元的“一网通办”协调组织体系 |
(二)以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单元的“一网通办”协调机制 |
三、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协调机制运行成效 |
(一)理顺改革条块关系,打通部门内外沟通渠道 |
(二)改善行政服务环境,倒逼行政服务方式转变 |
(三)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降低企业市民办事成本 |
(四)增强组织凝聚力,营造“一网通办”改革文化 |
第四章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困境及原因探究 |
一、“一网通办”协调机制中协调主体方面的困境 |
(一)区级行政服务中心权责不匹配 |
(二)基层行政服务单位改革需求反馈流程繁琐 |
二、“一网通办”协调机制中协调客体方面的困境 |
(一)牵头单位与配合单位部门利益冲突 |
(二)政府部门间改革合作意愿不足 |
三、“一网通办”协调机制中实现机制方面的困境 |
(一)线上服务与群众信息素养间存在缝隙 |
(二)改革事中事后监管评估体系相对脱节 |
四、原因探究 |
(一)官僚科层体制自身弊端带来的负面影响 |
(二)程序性协调机制中技术安排选择与政务职能整合相矛盾 |
(三)政府权力部门化与改革宏观目标的冲突 |
(四)风险规避思想增加部门间协调的难度 |
第五章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优化路径 |
一、以法治为原则,强化制度建设 |
(一)明确“一网通办”协调机制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 |
(二)健全“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法制体系 |
二、以组织为载体,促进协调主体优化 |
(一)推动事权向行政服务中心下沉,平衡权责关系 |
(二)打通行政体制内上行沟通渠道,提高反馈效率 |
三、强化服务理念,推动协调客体优化 |
(一)平台延伸推动缓解部门利益冲突 |
(二)加强政府内部合作,营造“一网通办”文化氛围 |
四、强调标准化,推进实现机制优化 |
(一)强化信息教育,提高群众的信息素养 |
(二)健全“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绩效评估体系 |
(三)打破“信息孤岛”,推动政务服务基础数据标准化落地 |
(四)构建“一网通办”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
(五)创新“一网通办”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方式 |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基于对话的电影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对话系统 |
1.2.2 推荐系统 |
1.2.3 对话推荐系统数据集 |
1.2.4 对话推荐系统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简介 |
2.1 神经网络 |
2.1.1 感知机 |
2.1.2 卷积神经网络 |
2.1.3 长短期记忆网络 |
2.1.4 门控循环单元 |
2.2 对话系统 |
2.2.1 管道模型 |
2.2.2 端到端模型 |
2.3 词嵌入技术 |
2.3.1 Word2Vec |
2.3.2 GloVe |
2.3.3 BERT |
2.4 深度推荐系统 |
2.5 Vue.js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对话的电影推荐模型构架与训练 |
3.1 模型整体架构 |
3.2 用户情感分析模型 |
3.2.1 数据集获取 |
3.2.2 模型介绍 |
3.2.3 实验结果 |
3.3 基于用户的电影推荐系统 |
3.3.1 数据集介绍 |
3.3.2 模型介绍 |
3.3.3 实验结果 |
3.4 基于对话的电影推荐模型 |
3.4.1 数据集介绍 |
3.4.2 模型介绍 |
3.4.3 实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对话的电影推荐系统的需求分析及概要设计 |
4.1 功能性需求 |
4.1.1 用户管理 |
4.1.2 权限管理 |
4.1.3 电影统计展示 |
4.1.4 电影随机推荐 |
4.1.5 电影数据获取 |
4.1.6 对话电影推荐 |
4.2 非功能性需求 |
4.2.1 性能需求 |
4.2.2 可扩展性 |
4.2.3 系统兼容性 |
4.3 系统概要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对话的电影推荐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5.2 功能性需求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1 用户管理 |
5.2.2 权限管理 |
5.2.3 电影统计展示 |
5.2.4 电影随机推荐 |
5.2.5 电影数据获取 |
5.2.6 对话电影推荐 |
5.3 非功能性需求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对话的电影推荐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
6.1 测试环境展示 |
6.2 功能性需求测试 |
6.3 非功能性需求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构建坚实的后台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服务架构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无人机知识库系统[D]. 陈秋瑾. 厦门理工学院, 2021(08)
- [2]“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 闫菁清.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北方地区传统观演型建筑的营造与当代适应性研究[D]. 王宇旸. 鲁迅美术学院, 2021(09)
- [4]基于雨课堂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D]. 井智鹏. 扬州大学, 2021(09)
- [5]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D]. 于丽春. 吉林大学, 2020(03)
- [6]基于社群理论的短视频社交产品服务设计研究[D]. 胡月怡.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7]w村镇银行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D]. 陈路.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6)
- [8]洛丽塔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D]. 王谢思齐. 暨南大学, 2020(04)
- [9]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D]. 张荣铮.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20(08)
- [10]基于对话的电影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新胜.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