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区缓激肽含量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波[1](2021)在《冰片配伍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冰片配伍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Ⅳ,AST Ⅳ)和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后脑组织损伤、神经血管单元主要组分(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的结构、主要组分特异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 specific nuclear,Neu N)、层黏连蛋白(Laminin,LN)、内皮屏障抗原蛋白(Endothelial barrier antigen,EBA)及相关功能蛋白--αII-血影蛋白(αII-Spectrin,αII-SP)、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通过Notch信号通路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SOG)、模型组(Model Group,MG)、冰片组(Borneol Group,BG)、AST Ⅳ组(AST Ⅳ Group,AG)、PNS组(PNS Group,PG)、AST Ⅳ+PNS组(AST Ⅳ+PNS Group,APG)、冰片+AST Ⅳ+PNS低剂量组(Borneol+AST Ⅳ+PNS Low-dose Group,LDG)、冰片+AST Ⅳ+PNS高剂量组(Borneol+AST Ⅳ+PNS High-dose Group,HDG)、依达拉奉组(Edaravone Group,EG)。EG腹腔注射给药,其他组灌胃给药,2次/d。采用线栓法阻断右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建立大鼠CIRI模型。缺血2h,再灌注后22h,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大脑缺血皮质区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脑缺血皮质区GFAP、Neu N、LN、EBA的表达;免疫荧光三标法检测大脑缺血皮质区GFAP、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200,NF-200)、LN的蛋白表达;Westrn blot检测大脑缺血皮质区αII SP、AQP-4、MMP-9、VEGF、Notch1、Notch胞内域(Intracellular domain of Notch,NICD)、Hes1、Delta-like ligand 4(DLL4)蛋白的表达。结果:缺血2h,再灌注22h后,MG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右侧局灶性脑梗死、神经细胞损伤。各药物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神经细胞损伤率显着降低(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缺血2h,再灌注22h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G的Neu N、LN、EBA阳性细胞显着减少(P<0.01),GFAP阳性细胞显着增加(P<0.01);冰片、PNS、AST Ⅳ、AST Ⅳ+PNS与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增强Neu N、LN、EBA蛋白表达(P<0.05、0.01),显着降低GFAP蛋白表达(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免疫荧光三标结果显示,MG的NF-200、LN阳性细胞显着减少(P<0.01),GFAP阳性细胞显着增加(P<0.01);冰片、AST Ⅳ、PNS、AST Ⅳ+PNS与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降低GFAP蛋白表达(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冰片、AST Ⅳ+PNS与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增强LN蛋白表达(P<0.05、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增强NF-200蛋白表达(P<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AST Ⅳ+PNS(P<0.05)。Westrn blot结果显示,MG大鼠缺血皮质区AQP-4、MMP-9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αII S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VEGF、NICD、Notch1、Hes1、DLL4蛋白表达无显着变化(P>0.05),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上调αII SP、VEGF、NICD、Notch1、Hes1、DLL4蛋白的表达(P<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冰片+AST Ⅳ+PNS能显着下调AQP-4、MMP-9蛋白的表达(P<0.01),且冰片+AST Ⅳ+PNS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P<0.05、0.01)。结论:1.冰片配伍AST Ⅳ和PNS对大鼠CIRI后具有脑保护作用,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神经细胞损伤率、减少脑梗死体积,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2.冰片配伍AST Ⅳ和PNS对大鼠CIRI后神经血管单元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神经元和微血管基底膜损伤、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减轻脑水肿,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Ⅳ+PNS。维持神经血管单元结构完整性,且冰片+AST Ⅳ+PNS的作用强于AST Ⅳ+PNS。3.冰片配伍AST Ⅳ和PNS对大鼠CIRI后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otch信号通路,上调NICD、Notch1、Hes1、VEGF、DLL4表达,从而发挥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有关。
任义昆[2](2021)在《Spata2沉默对大鼠局灶性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炎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Spata2在正常大鼠脑中的表达与分布情况;2.研究Spata2在局灶性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3.研究Spata2沉默对大鼠局灶性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炎症的影响;4.研究Spata2沉默影响大鼠局灶性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炎症的可能机制。方法:1.利用实时定量多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Spata2的m RNA和蛋白在正常SD大鼠的各脑区(前额叶、全皮质、海马和小脑)以及睾丸中的表达与分布情况。利用免疫荧光研究SPATA2的亚细胞定位以及与CYLD的共表达情况;2.通过简单随机分组法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短暂脑中动脉梗塞/再灌注手术(t MCAO/R)组。利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利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在脑缺血/再灌注后6 h、12 h、24 h、48 h和72 h检测Spata2在梗死周围区皮质的表达情况。利用q RT-PCR在脑缺血/再灌注后6 h、12 h、24 h、48 h和72 h检测TNF-α,IL-1β和IL-18的在脑皮质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荧光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检测SPATA2与Neu N、GFAP和Iba-1的共表达情况;3.通过脑皮质原位注射慢病毒沉默Spata2的表达。利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SD大鼠分为sham(假手术组)、t MCAO/R(短暂大脑中动脉梗塞/再灌注手术+慢病毒空载)、短暂大脑中动脉梗塞/再灌注手术+慢病毒空载(t MCAO/R+LV-scramble)短暂大脑中动脉梗塞/再灌注手术组+Spata2沉默(t MCAO/R+LV-sh Spata2)组。在缺血/再灌注24 h后,利用Garcia神经评分评价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利用TTC染色观察大鼠脑梗塞体积;4.利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SD大鼠分为sham、t MCAO/R、t MCAO/R+LV-scramble和t MCAO/R+LV-sh Spata2四组。在缺血/再灌注24 h后,利用q RT-PCR检测TNF-α,IL-1β和IL-18的在脑皮质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检测Iba-1阳性细胞数。利用Western Blot检测CYLD、p-IκBα、t-IκBα、p-P65、t-P65、p-JNK、t-JNK、p-P38、t-P38和NLRP3的表达情况。结果:1.Spata2在正常SD大鼠的各脑区和睾丸均有表达。Spata2的蛋白在细胞核和细胞浆均有表达。SPATA2与CYLD共表达。2.在大鼠大脑梗死周围区的皮质中,Spata2主要表达于神经元,少量表达于小胶质细胞,未见星形胶质细胞中有表达。与sham组相比,Spata2的表达在t MCAO/R组呈现降低的趋势。其m RNA表达在缺血/再灌注后的5个时间点均显着降低(在6 h、24 h、48 h和72 h,P<0.01,在12 h,P<0.01);其蛋白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和48 h显着降低(P<0.01)。t MCAO/R组的TNF-α和IL-1β的m RNA的表达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在脑缺血/再灌注后6 h、12 h、24 h和48 h均显着高于sham组(TNF-α在6 h和24 h,P<0.01,在12 h和48 h,P<0.05;IL-1β在6 h、12 h和24 h,P<0.01,在48 h,P<0.01)。IL-18的m RNA的表达在sham组与t MCAO/R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3.慢病毒介导的sh RNA在m RNA和蛋白水平显着降低Spata2的表达(P<0.01)。在大鼠局灶性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t MCAO/R+LV-sh Spata2组的Garcia神经评分显着低于其它三组(P<0.05),梗死体积显着高于其它三组(P<0.01)。t MCAO/R与t MCAO/R+LV-scramble两组在梗死体积和Garcia神经评分两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4.在大鼠局灶性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t MCAO/R+LV-sh Spata2组的TNF-α和IL-1β的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余三组(P<0.01),IL-18的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t MCAO/R组或t MCAO/R+LV-scramble组(P<0.01),但是和sham组无显着差异(P>0.05)。t MCAO/R+LV-sh Spata2组的Iba-1阳性细胞计数显着高于其余三组(P<0.01)。t MCAO/R与t MCAO/R+LV-scramble两组在炎症因子的m RNA表达量以及Iba-1阳性细胞计数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5.在大鼠局灶性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与sham组相比,t MCAO/R或t MCAO/R+LV-scramble组的IκBα和P65的磷酸化比例更高(P<0.01)。t MCAO/R+LV-sh Spata2组的IκBα和P65的磷酸化比例显着高于其余三组(P<0.01)。JNK的磷酸化比例在sham、t MCAO/R、t MCAO/R+LV-scramble和t MCAO/R+LV-sh Spata2四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t MCAO/R+LV-sh Spata2组的P38的磷酸化比例显着高于其余三组(P<0.01)。P38的磷酸化比例在t MCAO/R、t MCAO/R+LV-scramble和t MCAO/R+LV-sh Spata2三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t MCAO/R+LV-sh Spata2组的NLRP3的表达量显着高于t MCAO/R或t MCAO/R+LV-scramble组(P<0.01)。NLRP3的表达量在t MCAO/R、t MCAO/R+LV-scramble和t MCAO/R+LV-sh Spata2三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Spata2沉默加重局灶大鼠局灶性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使预后变差。其机制可能与P38MAPK和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激活以及NF-κB通路的过度激活有关。因此,Spata2在局灶性短暂脑缺血/再灌注的炎性损伤中发挥保护性的作用。
钟鲁玉[3](2021)在《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影响及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采用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脑缺血模型,观察针刺、低频rTMS及二者合用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以及对缺血侧大脑皮质BDNF、TrkB相对表达及神经元树突棘数量变化的影响,探讨针刺、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方法:60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rTMS组和针刺结合rTMS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左侧MCAO大鼠模型。造模术后,按照Zea Longa法进行纳入排除,1-3分者纳入本实验。于术后24h开始对MCAO大鼠进行干预。针刺组选取如下穴位:“百会”及患侧的“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申脉”“照海”穴;经颅磁组:设置刺激部位为健侧M1区,1 Hz,100%MT,刺激时间3s,间歇2s。手术组及模型组仅进行相同程度的抓捉干预。7天为一个疗程,1次/天,连续干预6天,休息1天,共干预2周。于造模后24h、7、14d进行m NSS(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评分、Clark评分大鼠一般功能损伤评分、Clark评分大鼠局灶功能损伤评分,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缺血侧大脑皮质内BDNF、TrkB的表达,高尔基染色(Golgi-cox)测定神经元树突棘的数量。所有实验数据用SPSS 23.0创建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 NSS评分结果:造模前后假手术组的m NSS评分均为0。造模后1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m NSS评分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各治疗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下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干预7 d,结合组较针刺组评分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4d,结合组较针刺组、rTMS组评分均明显下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Clark评分大鼠一般功能损伤评分结果:造模前后假手术组的Clark评分大鼠一般功能损伤评分均为0。造模后1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功能损伤评分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针刺组、rTMS组与模型组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下降趋势;针刺结合rTMS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一般功能损伤评分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Clark评分大鼠局灶功能损伤评分结果:造模前后假手术组的Clark评分大鼠局灶功能损伤评分均为0。造模后1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局灶功能损伤评分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各治疗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局灶功能损伤评分均明显下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干预14d,结合组较针刺组、rTMS组评分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4.各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中BDNF、TrkB相对表达量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中BDNF、TrkB的表达均明显下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各治疗组的BDNF、TrkB的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明显上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结合组较针刺组、rTMS组的BDNF、TrkB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各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中神经元树突棘的数量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后,各治疗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数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增多,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结合组较针刺组、rTMS组的神经元树突棘数量均明显增多,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造模成功后,大鼠的运动神经功能明显下降,针刺、rTMS干预均能一定程度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缺损的症状;2.针刺、rTMS干预下,MCAO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与上调缺血侧大脑皮质BDNF、TrkB的表达,重建和修复大脑结构、神经功能相关;3.针刺、rTMS干预均可促进梗死灶及周围脑组织神经元树突棘的再生,提示针刺、rTMS干预能够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树突棘可塑性恢复;4.针刺结合rTMS治疗效果最显着,优于单一的针刺、rTMS治疗手段。
陈杨伊芷[4](2021)在《梓醇注射液对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大鼠行为、皮质血管修复及BrdU、GFAP、Nestin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脑卒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脑缺血发生后,因血栓堵塞血管,脑供血受到阻碍,血管周围神经元因未及时受到供给大量死亡。界内公认有效的脑卒中治疗药物t PA是一种溶栓药物,它的治疗时间窗狭窄,适应症严格,很少有患者能及时受益。目前国际上除溶栓外大力研究的是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使其迁移到缺血脑区,解决缺血脑区神经元存活问题。梓醇是中药地黄的主要成分,课题组前期结果发现梓醇对脑缺血急性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且对中晚期的神经血管重塑具有良性的调控作用,还能促进永久局灶性脑缺血大鼠SVZ区神经干细胞增殖。但因为缺血脑区的血管微系统尚未重建,新生神经元可否迁徙至缺血脑区分化存活下来是个问题。脑缺血时,如果有药物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新生,同时还能促进大脑缺血区的微环境改善,给新生神经元在缺血脑区定植创造条件,促进新生神经在缺血脑区的存活,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这对脑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意义。目的本课题拟在课题组前期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梓醇给药后,对脑缺血大鼠皮质区梗死和血管堵塞的改善作用,评价脑缺血大鼠相应时点的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观测缺血脑皮质区相关细胞的存活情况,为梓醇对缺血脑区新生神经元存活的后续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用电凝法制备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造模后1h给药组(给药剂量5mg/kg,10mg/kg),造模后24h给药组(给药剂量5mg/kg,10mg/kg),给药组按剂量腹腔注射梓醇,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7天。分别于造模后1、4、7、14、21、28d进行行为学评价,评测梓醇给药后脑缺血大鼠相应时点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2、对健康SD大鼠进行不同浓度不同剂量的明胶墨汁灌注(15%,20%,25%;5ml,10ml,15ml),脑组织取材观测进行比较,选取合适的浓度和剂量。按第一章进行动物造模分组,于造模给药后4d,7d,14d,21d取材进行明胶墨汁灌注法显示血管,进行拍照分析,再结合TTC染色,初步观察梓醇用药后脑缺血大鼠皮质区梗死和血管堵塞的恢复情况。3、按第一章进行动物造模分组,于造模给药后4d,7d,14d,21d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标记Brd U,GFAP,Nestin在脑缺血大鼠缺血皮质区中的表达,以确定梓醇对脑缺血后缺血皮质区相关细胞的干预情况。结果1、行为学结果表明,梓醇给药组相比模型组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脑缺血大鼠的体重增长,降低了脑缺血大鼠的Bederson评分和m NSS评分,减少了脑缺血大鼠对非受损侧前肢的偏向使用,于术后7天评分显着改善,21天时基本恢复至假手术水平。2、选取20%的明胶墨汁浓度和5ml的明胶墨汁灌注浓度和剂量,取材后统计结果表明:梓醇给药能在中动脉栓塞急性期改善缺血脑区的梗死情况,术后14天时,肉眼可见梓醇给药组的缺血脑区栓塞中动脉几乎畅通,且高于模型组自身修复水平。3、相较于模型组,7至21天,梓醇给药后均促进了永久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缺血皮质区的细胞增殖。4、7天时,1h梓醇给药组脑缺血皮质区星型胶质细胞新生较模型组更加明显(P<0.05),推测梓醇促进星胶细胞新生以分泌神经营养活性物质,促进神经细胞存活、轴突再生和突触塑型。到21天时,梓醇给药组能减缓星胶细胞的数量,推测梓醇能减少星胶细胞的过度增生,同时减少其神经炎症的发生。5、脑缺血发生后,各实验组Nestin阳性细胞数量均有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性细胞数量下降了。给药组和模型组的Nestin阳性细胞均较假手术组增多,于21天时Nestin表达降低恢复至接近假手术组水平。结论1、梓醇能促进局灶永久性脑缺血大鼠体重增长,促进其神经行为评分的改善,并改善其对非受损侧前肢的偏向使用。2、采用明胶墨汁结合TTC染色的方法,从宏观角度证明梓醇能促进脑缺血大鼠皮质区梗死和血管堵塞的改善。3、梓醇对缺血脑皮质区的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对星胶细胞有双重调控的作用,既帮助活化,提供神经营养物质,促进神经元存活;又抑制星胶细胞过度增生,防止星胶细胞因过度增生导致神经炎症和生成瘢痕影响新生神经元迁徙。为后期新生神经元迁徙至缺血皮质区提供了良好的微环境。
邵亚丽[5](2020)在《梓醇延迟给药对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大鼠的效应及促神经新生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梓醇是中药地黄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既往研究表明,梓醇在脑缺血急性期给药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够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功能,促进缺血区周围血管新生和成体神经干细胞增殖存活,但梓醇延迟给药对于脑缺血大鼠的效应以及对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作用暂未研究。基于治疗脑缺血疾病药物匮乏的现状,且目前唯一公认有效的静脉溶栓药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的治疗时间窗狭窄(3-4.5 h),该时段内极大多数患者不能及时就医。梓醇作为缺血性脑损伤的潜在保护剂,如果在t PA治疗时间窗外能够保护缺血脑区及周围组织,研究其药效学作用及对新生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意义。本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873034)资助。目的观察梓醇延迟给药对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学影响以及神经新生效应和神经干细胞分化作用研究。方法1.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造模后6 h首次给药组(5 mg/kg和10 mg/kg),造模后4 d首次给药组(5 mg/kg和10 mg/kg),电凝法制备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 MCAO)模型,给药组腹腔注射梓醇,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每日一次,连续7天。各组大鼠分别于给药后1,4,7,14,21,28天进行体重测量及Bederson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 severity score,m NSS),肌力测试评分(muscle strength),对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价。2.结合Brd U体内标记细胞增殖,梓醇给药7,14,21,28天后各组大鼠取材,免疫荧光双标Brd U/Nestin检测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干细胞增殖存活情况,Brd U/GFAP,Brd U/DCX和Brd U/Neu N荧光双标检测神经干细胞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情况;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各组损伤侧SVZ区Nestin/DCX以及损伤侧皮层GFAP和Neu N的蛋白表达。3.由于新生鼠SVZ数量少且难以分离,本研究选择原代培养24 h内新生鼠海马区神经干细胞,进行纯化鉴定,Brd U标记细胞增殖,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梓醇对神经干细胞活力的影响,加入分化培养基诱导干细胞分化,免疫荧光MAP-2,GFAP,MBP检测细胞分化,WB检测分化表型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成功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梗死体积为9.62±2.43%。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梓醇给药组不同程度促进脑缺血大鼠体重增长,降低脑缺血大鼠Bederson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肌力测试评分,6h,5mg/kg组肌力测评分在14天时有显着差异(P<0.05,vs model),21天时各组神经功能基本恢复至假手术水平,各给药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vs sham)。2.梓醇给药后不同时点促进局灶永久性脑缺血大鼠损伤侧SVZ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存活,Brd U/Nestin荧光结果提示脑区成体神经干细胞存在的事实。脑缺血后7天及14天,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显着增加(P<0.05,vs model),新生神经干细胞与神经元数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vs model),14天时DCX表达增强,6 h,5 mg/kg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vs model),其余给药组与假手术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vs sham),21天时各给药组GFAP表达降低,Nestin,Neu N表达增强,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vs model),与行为学结果基本一致。3.海马神经干细胞培养7 d后可增殖为直径为200μm左右的神经球,神经球呈现Brd U/Nestin免疫双标阳性;cck-8筛选出促进神经干细胞生长的梓醇浓度为0.1,1,10,100μM;用不同浓度的梓醇诱导P3代神经干细胞分化7天,可见MAP-2阳性的神经元,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及MBP阳性表达的少突胶质细胞;10μM梓醇促进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0.1μM促进向星型胶质细胞方向分化。结论1.梓醇延迟给药促进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大鼠体重增长,改善神经行为学评分。2.梓醇延迟给药促进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大鼠损伤侧SVZ区神经干细胞增殖,促进缺血区域附近神经元存活,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增殖。3.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干细胞具有旺盛的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梓醇对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分化的作用有剂量效应。
王艳秋[6](2020)在《川芎嗪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干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前期实验研究发现,脑缺血后可以一定程度的刺激脑内内源性神经发生,参与缺血后的自发性修复,但是内源性神经发生并不能产生足够数量的成熟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因此对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的关注与研究逐渐增多。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川芎嗪(TMP)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大鼠神经发生及NSCs向缺血损伤区定向迁移有明显促进作用。SDF-1/CXCR4是经典的促进干细胞迁移的调控通路,Nrf2作为正性调节因子能够促进SDF-1的受体CXCR4的转录来促进骨髓干细胞迁移。本研究通过观察TMP联合移植NSCs对MCAO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并基于干细胞生物学行为调控探讨TMP联合移植NSCs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使用线栓法建立大鼠MCAO模型,缺血后90min后再灌注。造模成功的大鼠按照神经功能评分随机分层分为模型组(Model)、川芎嗪(TMP)组、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组、TMP联合NSCs移植组。同时设立伪手术(Sham)组做为对照。TMP及TMP+NSCs移植组术后次日进行腹腔注射给药TMP 40mg/kg,1次/d;NSCs移植组及TMP+NSCs移植组术后3天向缺血侧纹状体移植NSCs 3*107个/只。术后3d及取材前3d连续腹腔注射50 mg/kg BrdU。进行神经功能评分(mNSS)、肌力测验、网格行走、旷场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来考察TMP对大鼠神经功能和行动能力的改善;免疫荧光法检测 BrdU+、BrdU+/DCX+、BrdU+/NeuN+、BrdU+/GFAP+细胞分布情况观察NSCs的增殖、迁移、分化情况;PKH26+染色检测移植的NSCs的存活及迁移情况。Western blot检测SDF-1、CXCR4的蛋白表达及信号通路Nrf2、KEAP1、HO-1、NQO1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XCR4、SDF-1、VEGF和NGF基因的mRNA水平,研究NSCs发生迁移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TMP联合NSCs移植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修复效果评价:与伪手术组相比,缺血后MCAO模型大鼠体重、肌力、旷场行动能力明显下降,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着升高,缺血病变对侧前肢错步指数升高,游泳静止时间变长,证明我们成功复制MCAO模型。TMP、NSCs移植、TMP+NSCs移植治疗后的大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降低,肌力恢复,行动能力提升,错步指数下降,游泳时间增加,尤其以TMP+NSC移植组的治疗效果最佳。2.TMP联合NSCs移植对MCAO模型大鼠外源性NSCs存活、迁移和分化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检测法观察到PKH26阳性的细胞,提示NSCs成功注射到纹状体并存活;而且除移植位点外,在附近也可以观察到PKH26阳性的细胞,提示存活的NSCs发生一定范围的迁移,且TMP+NSCs移植组迁移细胞数量更多、迁移距离更远。同时我们还检测了 PKH26分别与NeuN、GFAP双标的细胞,并没有发现双标阳性的细胞,提示移植到脑内的NSCs在目前检测范围内,未发现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3.TMP联合NSCs移植对内源性NSCs增殖、迁移、分化的影响:缺血后,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 BrdU+、BrdU+/DCX+、BrdU+/NeuN+、BrdU+/GFAP+细胞数有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MP、NSCs移植单独治疗以及两者联合组的BrdU+、BrdU+/DCX+、BrdU+/NeuN+、BrdU+/GFAP+细胞数均明显升高,且以联合治疗组最明显。4.TMP和NSCs移植对Nrf2/HO-1/CXCR4通路的影响:TMP组、NSCs移植组和TMP+NSCs移植组的CXCR4蛋白的表达均显着升高,同时三个治疗组Nrf2、HO-1、NQO1的蛋白表达上调、KEAP1蛋白表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TMP组、NSCs移植组和TMP+NSCs移植组可以上调SDF-1、CXCR4、VEGF、NGF基因。研究结论:1.TMP、NSCs移植以及TMP联合NSCs移植均可改善MCAO模型大鼠的神经行为学变化,尤以TMP联合NSCs移植作用最佳;2.提高移植到MCAO模型脑内NSCs的存活、迁移和分化,为TMP联合NSCs移植治疗MCAO模型大鼠的作用途径之一;3.促进脑区神经营养因子分泌,改善脑内微环境,并促进内源性NSCs增殖、迁移和分化,为TMP与联合NSCs移植对MCAO模型大鼠发挥神经保护的另一重要途径;4.激活Nrf2/HO-1/CXCR4通路,可能是TMP联合NSCs移植促进内源神经发生以及外源移植性NSCs存活、迁移和分化的部分作用机制。
张宝瑜[7](2020)在《基于GluN2B/m-Calpain/p38 MAPK路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SD大鼠实验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为损伤模型,基于谷氨酸诱导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的分子生物学路径,探讨电针预处理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为针刺防治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构建SD大鼠MCAO/R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模型,大脑中动脉梗阻缺血90min后恢复灌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进行比较。末次干预后2h进行造模,造模后24h通过Garcia行为学评分评价大鼠神经运动机能、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以及TUNEL阳性神经细胞染色计数评价各组脑细胞的保护效应。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胞外谷氨酸浓度。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海马GluN2B、m-Calpain、p38 MAP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Garcia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着降低(P<0.001),电针预处理能显着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行为学表现(P<0.01)。TTC染色提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大脑出现明显的梗死灶(P<0.001),而电针预处理组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较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有所减少(P<0.001)。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与单纯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相较,电针预处理能够显着减少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的数量(P<0.001)。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海马神经元胞外谷氨酸浓度,发现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胞外谷氨酸浓度升高,而电针预处理组胞外谷氨酸浓度较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电针预处理对GluN2B受体的调控作用,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GluN2B表达升高(P<0.001),且海马CA1区GluN2B/NeuN共定位细胞增多;相比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电针预处理降低海马GluN2B表达(P<0.01),并减少海马CA1区GluN2B/NeuN共定位细胞。4.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m-Calpain的表达及电针的调控作用,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m-Calpain表达升高(P<0.001),且海马CA1区m-Calpain/NeuN共定位细胞增多;相比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电针预处理降低海马m-Calpain表达(P<0.01),并减少海马CA1区m-Calpain/NeuN共定位细胞。5.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神经元p38 MAPK表达,发现各组大鼠t-p38表达水平之间无差异,但p-p38/t-p38比值观察p38磷酸化水平发现,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大鼠相较,电针预处理能够显着降低海马p38 MAPK磷酸化水平(P<0.01)。结论:1.电针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延迟性神经保护作用。2.电针预处理的延迟性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不能通过调节胞外谷氨酸浓度实现。3.电针预处理可以通过调节GluN2B蛋白表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在损伤级联反应的最上游起始点终止缺血性卒中诱导的兴奋毒性。4.电针预处理可下调海马神经元m-Calpain、p-p38 MAPK的表达,在电针脑保护中发挥重要效用,这可能是电针预处理抑制神经元凋亡分子生物学路径的下游机制。
李彦橙[8](2020)在《电针水沟、足三里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微循环的影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电针水沟、足三里干预SD大鼠大脑中动脉局部灶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检测大鼠神经行为学、脑组织学情况,用影像学观察脑组织梗死、血流情况,探讨电针对MCAO大鼠脑微循环的改善情况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雄性SD大鼠17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4只和造模组136只。造模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MCAO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其分组为模型组、电针组、非穴组。电针组取穴水沟、足三里,非穴组取双侧胁下非经非穴处,于手术后六小时开始干预,采用频率1-20Hz的疏密波,20min/次,每日一次,连续7天。各组大鼠于造模后24小时、3天、7天,分别采用Zea-longa方法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在3小时、3天、7天行小动物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观察脑梗死情况;以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检测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积(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及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sit time,MTT),观察电针水沟、足三里后MCAO大鼠脑梗死区的脑血流情况;在第7天通过心脏灌注方法固定大鼠脑后取材行HE染色和TTC染色做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1.神经行为学评分:三组大鼠第1天、第3天、第7天行为学分值逐渐降低。电针组神经评分优于模型组和非穴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组与模型组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2.脑组织形态变化:HE染色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结构形态层次清楚、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形态大小正常,核仁清晰、核质染色均匀。锥体细胞有明显突起,神经细胞与毛细血管周围间隙正常,未见细胞肿胀,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与非穴组脑组织神经元有大片坏死细胞,细胞排列混乱,形态不规则,呈菱形或三角形等,多数区域为红染颗粒状,核固缩、深染,结构消失,部分细胞溶解,细胞浆水肿,崩解,坏死区域可见小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增生、坏死区泡沫样细胞增多;细胞和血管周围间隙疏松水肿明显。电针组也可见脑组织神经元有坏死,亦可见红染颗粒状区域,小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增生,细胞及血管周围间隙缩小,细胞形态呈圆形或椭圆,组织形态较之模型组和非穴组有改善,排列较为有序,崩解细胞数量少。影像学观察假手术组脑组织结构清晰且左右对称,脑室居中,灰质无水肿、无坏死、无结构紊乱,图像无异常信号改变;模型组、电针组、非穴组右侧额叶、顶叶、纹状体区高信号改变,部分相应区域脑组织水肿、肿胀;脑室水肿明显,波及对侧脑室。3.脑梗死体积:TTC染色显示正常脑组织呈红色,梗死区为白色。电针组梗死体积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0<0.05)。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梗死体积率无明显差异(P=0.086>0.05)。4.脑血流量变化:CBF:第三天,电针组CBF值高于模型组、非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0.05,P=0.564>0.05,)。第七天,电针组与假手术组CBF值相比,无显着差异(P=0.114>0.05);电针组CBF值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电针组CBF值高于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第三天和第七天不同时间的同组比较,电针组第三天与第七天相比,第七天CBF值高于第三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假手术、模型组、非穴组第三天和第七天相比,CBF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618>0.05,P=0.512>0.05,P=0.155>0.05)。CBV:第三天,电针组CBV值高于模型组、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P=0.004<0.05,)。第七天,电针组CBV值高于模型组、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第三天和第七天不同时间的同组比较CBV值,电针组第三天与第七天相比,第七天CBF值高于第三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5);假手术、模型组第三天和第七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4>0.05,P=0.842>0.05)。MTT:第三天,电针组MTT值低于模型组、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P=0.000<0.05);模型组MTT值低于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5)。第七天,电针组MTT值低于模型组、非穴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P=0.011<0.05)。第三天和第七天不同时间的同组比较MTT值,电针组第三天与第七天相比,第七天MTT值高于第三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假手术、模型组、非穴组第三天和第七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4>0.05,P=0.861>0.05,P=0.209>0.05)。结论:电针水沟、足三里可以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减轻MCAO大鼠脑水肿,降低MCAO大鼠模型脑梗死体积百分率,提高MCAO大鼠梗死病灶周围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积,降低局部血流平均通过时间,有利于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的损伤,改善MCAO大鼠脑低灌注状态,促进脑组织修复。
吴芳芳[9](2019)在《环状RNA TLK1调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导致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如溶栓治疗,往往受到狭窄治疗时间窗的限制,并且长期疗效不佳。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程度是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拯救受损神经元的治疗选择十分必要。然而,据报道迄今只有少数治疗药物可以缓解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因而迫切需要寻找能够降低神经元损伤的新型治疗方法。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新近发现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其特征在于由反向剪接产生的共价闭合的连续环。许多circRNA在大脑中高表达,尽管其生理功能尚未完全确定,但研究发现circRNA参与神经发育以及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circHECTD1通过调节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加重缺血性脑损伤;此外,过表达circDLGAP4改善了卒中后血脑屏障的完整性。然而,circRNA在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神经元损伤中的潜在作用仍然未知。本课题组前期circRNA表达谱芯片结果发现,circTLK1在缺血皮层组织中表达上调;但circTLK1是否参与调控缺血性脑损伤,特别是神经元损伤,尚未确定。因此,本研究首先探讨circTLK1在成年小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MCAO)再灌注后对神经损伤的调控作用,其次探讨circTLK1调控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分子机制,进一步基于临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样分析circTLK1表达变化,探讨circTLK1作为脑缺血神经损伤的生物标志的潜力,为阐明circRNA在脑缺血损伤中的功能提供新的理论支持,有助于深入理解缺血性脑卒中病理生理的调控机制,为今后寻找基于circRNA的缺血性脑卒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奠定基础。第一章circTLK1在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目的:探讨circTLK1在成年小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circTLK1在氧糖剥夺诱导的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为circRNA在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神经元损伤中的调控作用提供新的实验证据。方法:(1)在整体水平,利用干扰慢病毒、神经元特异性干扰腺相关病毒等工具,在小鼠tMCAO再灌注模型后,通过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圆筒试验、粘附-移除试验等行为学检测方法进行脑缺血后小鼠神经功能评估;通过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磁共振成像、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测定脑缺血后小鼠脑梗死体积或脑萎缩体积;运用高尔基染色技术观察脑缺血后小鼠皮层梗死周围区的神经元的树突形态学以及树突棘数目;运用免疫印迹检测皮层组织凋亡相关蛋白或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2)在离体细胞水平,利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circTLK1的细胞定位;利用原代皮层神经元制备氧糖剥夺/再灌注(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OGD/R)模型,结合干扰慢病毒、细胞活力检测、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评估神经元损伤、神经元树突和树突棘形态学以及轴突长度;运用免疫印迹检测原代神经元的凋亡相关蛋白或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circTLK1在tMCAO小鼠缺血皮层和血浆中表达升高;(2)敲低circTLK1表达可减少tMCAO小鼠的脑梗死体积;(3)敲低circTLK1可改善tMCAO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长期功能预后;(4)脑缺血后下调脑内circTLK1可显着改善tMCAO小鼠神经功能缺损和躯体感觉功能障碍;(5)神经元特异性干扰circTLK1可改善tMCAO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脑萎缩体积;(6)在离体水平,敲低circTLK1可改善OGD/R诱导的神经元细胞活力降低,减少凋亡蛋白表达;(7)在离体水平,敲低circTLK1可改善OGD/R诱导的突触相关蛋白表达降低,增加OGD/R后神经元树突总长度和树突复杂性,增加神经元轴突长度和树突棘密度。结论:circTLK1与小鼠脑缺血后的神经损伤有关,并且参与调控氧糖剥夺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元损伤。第二章circ TLK1调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的机制研究目的:研究circTLK1调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元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1)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以及课题组前期mRNA芯片数据,筛选出能够同时与circ TLK1和靶基因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诱导性聚(ADP-核糖)聚合酶(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inducible poly(ADP-ribose)polymerase,TIPARP)相互作用的mi RNAs;利用亲和分析实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q PCR实验等技术,验证mi RNA与circ TLK1的相互作用,以及mi RNA与TIPARP的相互结合。(2)在整体水平,利用神经元特异性干扰腺相关病毒下调TIPARP在脑内表达水平,通过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圆筒试验、粘附-移除试验等行为学检测方法进行脑缺血后小鼠神经功能评估;通过磁共振成像测定脑缺血后小鼠脑梗死体积和脑萎缩体积;运用免疫印迹检测皮层组织的凋亡相关蛋白或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3)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TIPARP参与调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的潜在机制。结果:(1)circ TLK1通过与mi R-335-3p结合调节下游靶蛋白TIPARP;(2)circ TLK1/mi R-335-3p轴通过下游靶蛋白TIPARP加重神经元损伤;(3)神经元特异性敲低TIPARP可改善t MCAO小鼠神经功能缺损和躯体感觉功能障碍,减少脑萎缩体积,减少凋亡蛋白表达,改善脑缺血诱导的突触相关蛋白表达降低;(4)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发现,t MCAO复灌后24小时,在t MCAO+AAV-SYN-sh RNA-TIPARP组和t MCAO+AAV-SYN-sh RNACon组之间的存在516个差异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参与细胞过程、信号传导途径和神经系统相关的通路中富集;(5)t MCAO复灌后28天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发现,t MCAO+AAV-SYN-sh RNA-TIPARP组和t MCAO+AAV-SYNsh RNA-Con组之间存在192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参与神经病学、信号传导途径和免疫学调节的生物学过程中富集。结论:circ TLK1/mi R-335-3p/TIPARP轴参与脑缺血性损伤,特别是神经元损伤。上调的circ TLK1与mi R-335-3p结合并充当内源性mi R-335-3p海绵,抑制mi R-335-3p活性以增加mi R-335-3p靶基因TIPARP的表达,导致神经元损伤,进而导致神经功能缺陷。第三章circTLK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表达上调目的:研究circ TLK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变化。方法:(1)对71名(男性59名,女性12名)AIS患者和71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血浆样本通过实时q PCR检测circ TLK1表达水平。(2)根据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分型标准,将AIS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artery arteriosclerosis,LA),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mall-artery occlusion,SA)以及心源性脑栓塞三个亚型,分析各亚型患者血浆的circ TLK1表达水平变化。(3)根据影像学检查资料,将AIS患者按照梗死部位分为:皮层梗死、皮层下梗死和幕下梗死三类,分析各类患者血浆的circ TLK1表达水平变化。(4)通过接收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血浆circ TLK1水平的诊断价值。Pearson相关性检验用于评估circ TLK1和LA患者的脑梗死体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circ TLK1在AIS患者血浆中表达上调;(2)LA和SA患者的血浆circ TLK1水平较对照组显着升高;(3)皮层梗死和皮层下梗死的AIS患者的血浆circ TLK1水平显着增加,但幕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circ TLK1水平没有显着改变;(4)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浆circ TLK1的AUC为0.868,灵敏度为0.789,特异性为0.915;(5)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AIS患者的脑梗死体积越大,血浆circ TLK1表达越高(r=0.7197,p=0.0017)。结论:circ TLK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中表达上调,血浆circ TLK1水平与LA患者脑梗死体积相关。
梁伟东[10](2019)在《RIPC预激活Notch1信号通路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通过短暂、亚致死性的远端肢体缺血再灌注,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可有效诱导脑缺血耐受,减轻后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由于RIPC具有安全、无创、有效、简便等特点,而被认为是具有较好临床转化前景的一种预处理方式,对缺血或炎症相关的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神经系统疾病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RIPC的远端器官保护机制可能与体液循环、外周传入神经及自主神经的传导、免疫以及一系列分子和通路相关。但RIPC抗脑缺血神经保护作用的确切机制比较复杂,尚不明确。阐明RIPC诱导脑缺血耐受的机制,对脑卒中及其他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CIP)可激活缺血脑区Notch1介导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RIPC能否通过激活缺血脑区Notch1信号,产生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阐明Notch1及NF-κB信号通路在RIPC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实验方法:采用SD大鼠的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模型和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的糖氧剥夺/复糖复氧(OGD/R)模型分别模拟I/R损伤的体内及体外模型。RIPC在MCAO损伤前72h开始,连续三天,每天5min*4次左下肢缺血/再灌注。采用侧脑室注射通路抑制剂DAPT和sh-Notch1慢病毒干扰技术以分别抑制体内和体外实验中Notch1通路的信号传导。再灌注24小时后,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Tunel/NeuN免疫荧光双标及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CCK-8法检测神经元细胞活力;Westerm blot 检测 Notch1 及 NF-κB 通路相关蛋白 NICD、Hes1、p-Ikkα/β、p-NF-κB p65及Bcl-2,Bax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第一部分动物实验一:RIPC可明显减轻MCAO/R损伤,改善MCAO/R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缩小脑梗死体积(P<0.01)。RIPC可以显着提高RIPC+MCAO/R 组 Notch 通路和 NF-κB 通路相关蛋白 NICD,Hes1,IKKβ和 NF-κB p65的表达。第二部分细胞实验:糖氧剥夺预处理(OGD-Pre)可以有效提高海马神经元细胞OGD/R损伤后第1、3、7天的细胞活力(P<0.05),减少OGD/R损伤后3、7天神经元细胞的总凋亡率。用Notch1-RNAi抑制Notch1信号后,OGD-Pre对神经元细胞活力的保护和抗凋亡作用被逆转。同时,Notch1-RNAi阻断Notch1信号也可以提高OGD/R损伤后第3、7天的细胞活力,减少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比率。OGD-Pre可以预先激活Notch1和NF-κB信号通路,提高NICD,Hes1,p-Ikkα/β,p-NF-κB p65 和 Bcl-2 蛋白的表达。Notch1-RNAi 阻断 Notch1信号后,IKKα/β及NF-κB p65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提示NF-κB通路活性受到Notch1信号的调节。第三部分动物实验二:RIPC可以减少MCAO/R损伤后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DAPT阻断Notch1信号后RIPC改善神经功能评分,缩小脑梗死体积,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被逆转。同时,与MCAO/R组相比,DAPT阻断Notch1信号也可以改善MCAO/R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缩小脑梗死体积,减少神经细胞凋亡。RIPC可激活脑缺血区Notch1和NF-κB信号通路,提高通路相关蛋白 NICD,Hes1,p-Ikkα/β,p-NF-κB p65,Bcl-2 的表达。DAPT 抑制同侧脑区Notch 1信号后,IKKα/β及NF-κB p65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P<0.05),NF-κB通路活性受到Notch1信号的调节。结论:RIPC介导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预先激活缺血脑区神经元细胞的Notch1信号并上调NF-κB信号通路活性有关。在RIPC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中,NF-κB信号通路作为Notch1通路的下游效应通路,其活性受Notch1通路的调控,共同参与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二、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区缓激肽含量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区缓激肽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冰片配伍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索引 |
前言 |
第一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行为学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受试药物、剂量确定及药物配制 |
1.3 试剂及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MCAO模型的评价 |
2.2 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
2.3 Garcia JH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
2.4 脑梗死体积的比较 |
2.5 脑组织病理形态的比较 |
3 讨论 |
3.1 实验模型及动物的选择 |
3.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及中药治疗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特异性结构蛋白及其结构完整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受试药物、剂量及浓度 |
1.3 实验器材、耗材、试剂及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euN表达的影响 |
2.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Laminin表达的影响 |
2.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GFAP表达的影响 |
2.4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 脑缺血皮质区EBA表 达的影响 |
2.5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VU的主要组分结构关系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指标选择依据 |
3.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eu N、 EBA和Laminin及 GFAP表达的影响 |
3.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VU主要组分的结构关系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血管单元主要组分相关功能蛋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受试药物、剂量及浓度 |
1.3 实验器材、耗材、试剂及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αII-Spectrin表达的影响 |
2.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AQP-4表达的影响 |
2.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VEGF表达的影响 |
2.4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MMP-9 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指标选择依据 |
3.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αII-Spectrin、AQP-4、MMP-9及VEGF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损伤局部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受试药物、剂量及浓度 |
1.3 实验器材、耗材、试剂及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otch1表达的影响 |
2.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ICD表达的影响 |
2.3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Hes1 表达的影响 |
2.4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DLL4 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指标选择依据 |
3.2 冰片配伍AST Ⅳ和 PNS对 CIRI后脑缺血皮质区Notchl、NICD、Hesl及 DLL4 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个人简历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的缺血性脑卒中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黄芪、三七及冰片抗脑缺血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Spata2沉默对大鼠局灶性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炎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从调控生精到调节泛素化,SPATA2 的“前世今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影响及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实验一 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小结 |
实验二 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缺血侧皮质BDNF、TrkB及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 |
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刺治疗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梓醇注射液对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大鼠行为、皮质血管修复及BrdU、GFAP、Nestin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梓醇注射液对脑缺血大鼠相应时点的神经功能的影响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主要试剂 |
1.1.2 实验主要仪器 |
1.1.3 主要试剂配置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 |
1.2.2 电凝法制备永久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 |
1.2.3 永久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成功评价标准 |
1.2.4 药物干预 |
1.2.5 行为学 |
1.2.6 统计学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3.1 电凝法制备永久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 |
1.3.2 梓醇对脑缺血大鼠体重的影响 |
1.3.3 梓醇对脑缺血模型大鼠Bederson评分的改善作用 |
1.3.4 梓醇对脑缺血模型大鼠m NSS评分的改善作用 |
1.3.5 梓醇对大鼠圆筒测试的评分影响 |
1.4 讨论 |
1.4.1 动物模型、给药剂量及时间点的选择 |
1.4.2 行为学评价方法的选择 |
1.5 结论 |
第二章 梓醇注射液对脑缺血大鼠皮质区梗死表观和血管梗塞的改善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主要试剂 |
2.1.2 实验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配置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及药物干预 |
2.2.2 明胶墨汁灌注剂量及浓度的选取 |
2.2.3 脑组织取材进行明胶墨汁灌注 |
2.2.4 TTC染色 |
2.3 实验结果 |
2.3.1 明胶-墨汁浓度剂量的选择 |
2.3.2 4 天各实验组明胶墨汁灌注及TTC染色情况 |
2.3.3 7 天各实验组明胶墨汁灌注及TTC染色情况 |
2.3.4 14 天各实验组明胶墨汁灌注及TTC染色情况 |
2.3.5 21 天各实验组明胶墨汁灌注及TTC染色情况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梓醇注射液对脑缺血皮质区 Brd U、GFAP、Nestin表达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主要试剂 |
3.1.2 实验主要仪器 |
3.1.3 主要试剂配置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动物分组及药物干预 |
3.2.2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 |
3.2.3 脑组织取材 |
3.2.4 石蜡包埋与切片 |
3.2.5 免疫组化染色 |
3.2.6 图像采集与量化 |
3.3 实验结果 |
3.3.1 梓醇促进永久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大脑缺血皮质区细胞增殖 |
3.3.2 梓醇对永久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大脑缺血皮质区GFAP表达的影响 |
3.3.3 梓醇对永久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大脑缺血皮质区Nestin表达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及意义 |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脑缺血与神经新生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工作汇报 |
致谢 |
附:中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
(5)梓醇延迟给药对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大鼠的效应及促神经新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梓醇延迟给药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影响 |
引言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主要试剂 |
1.1.2 实验主要仪器 |
1.1.3 主要试剂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 |
1.2.2 电凝法制备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模型 |
1.2.3 药物干预 |
1.2.4 模型纳入标准 |
1.2.5 神经行为学评分 |
1.2.6 数据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3.1 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
1.3.2 脑缺血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失 |
1.3.3 梓醇延迟给药对脑缺血大鼠体重的影响 |
1.3.4 梓醇延迟给药对脑缺血大鼠Bederson评分的影响 |
1.3.5 梓醇延迟给药对脑缺血大鼠肌力的影响 |
1.3.6 梓醇延迟给药对脑缺血大鼠mNSS评分的影响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2章 梓醇延迟给药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侧脑区神经干细胞分化作用研究 |
引言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主要试剂与材料 |
2.1.2 实验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动物分组及药物干预 |
2.2.3 BrdU体内标记 |
2.2.4 脑组织取材 |
2.2.5 脑组织冰冻切片 |
2.2.6 免疫荧光染色 |
2.2.7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
2.2.8 免疫荧光染色图像采集与量化分析 |
2.2.9 数据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梓醇对脑缺血大鼠SVZ区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
2.3.2 梓醇对脑缺血大鼠SVZ区未成熟神经元的影响 |
2.3.3 梓醇对脑缺血大鼠缺血周围区成熟神经元的影响 |
2.3.4 梓醇对脑缺血大鼠缺血周围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3章 梓醇对离体神经干细胞分化作用研究 |
引言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实验试剂及材料 |
3.1.2 实验主要仪器 |
3.1.3 主要试剂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
3.2.2 神经干细胞的传代培养 |
3.2.3 免疫荧光鉴定NSCs |
3.2.4 免疫荧光鉴定NSCs增殖 |
3.2.5 cck-8 检测NSCs细胞活力 |
3.2.6 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分化 |
3.2.7 WB检测细胞分化相关蛋白表达 |
3.2.8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细胞形态观察 |
3.3.2 神经干细胞鉴定 |
3.3.3 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测定 |
3.3.4 神经干细胞分化能力测定 |
3.3.5 梓醇对神经干细胞细胞活力影响 |
3.3.6 梓醇对神经干细胞分化作用影响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及意义 |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汇报 |
致谢 |
附:中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
(6)川芎嗪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干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川芎嗪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抑制炎性反应 |
2 抑制细胞凋亡 |
2.1 Caspase-3途径 |
2.2 Bcl-2家族 |
3 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 |
4 抑制神经细胞兴奋性中毒 |
5 清除自由基降低氧化应激反应 |
6 促进神经结构恢复 |
6.1 增加VEGF表达 |
6.2 增加NGF表达 |
6.3 增加bFGF表达 |
6.4 增加BDNF表达 |
7 促进神经干细胞发挥作用 |
7.1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
7.2 外源性神经干细胞 |
8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一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MCAO大鼠模型制备 |
2.2 细胞培养 |
2.3 神经干细胞移植 |
2.4 分组及给药 |
3 体重及行为学检测 |
3.1 体重检测 |
3.2 行为学检测 |
4 实验动物取材及处理 |
4.1 新鲜组织取材 |
4.2 心脏灌流固定取材 |
4.3 动物组织切片及染色 |
4.4 Western blot法检测 |
4.5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 |
5 图像分析 |
6 统计方法 |
二 结果与分析 |
1 对体重和神经功能影响 |
1.1 对体重的影响 |
1.2 对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
2 对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
2.1 移植的NSCs在MCAO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变化 |
2.2 对MCAO模型大鼠NSCs增殖的影响 |
2.3 对MCAO模型大鼠NSCs迁移的影响 |
2.4 对MCAO模型大鼠NSCs分化的影响 |
3 促进NSCs迁移的机制研究 |
3.1 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HO-1/CXCR4通路的调控因子 |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迁移调控因子及神经营养因子 |
三 讨论 |
1 TMP联合NSCs移植对MCAO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 |
2 外源性NSCs在MCAO模型大鼠中的作用 |
3 内源性NSCs在MCAO模型大鼠神经发生作用 |
4 NSCs迁移的机制探索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基于GluN2B/m-Calpain/p38 MAPK路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效应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兴奋毒性的调控作用 |
实验一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胞外谷氨酸浓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GluN2B受体的调控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电针预处理促进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保护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卒中病理生理概述 |
2 “预处理” |
3 实验配穴及针刺参数探讨 |
4 结果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兴奋毒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及针刺干预研究进展 |
NMDA受体和神经元生存信号通路 |
NMDA受体和神经元死亡信号通路 |
针刺治疗兴奋毒性的机制研究 |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电针水沟、足三里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微循环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电针水沟、足三里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 电针水沟、足三里对MCAO大鼠脑微循环改善的影像学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针刺改善脑微循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磁共振技术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成果 |
(9)环状RNA TLK1调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非编码RNA |
1.1 microRNA |
1.2 lncRNA |
1.3 circRNA |
2 非编码RNA与脑卒中 |
2.1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 |
2.2 microRNA与缺血性脑卒中 |
2.3 lncRNA与缺血性脑卒中 |
2.4 circRNA与缺血性脑卒中 |
3 展望 |
第一章 circTLK1 在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实验材料 |
1.2.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1.3.1 circTLK1 在脑缺血后动物整体水平表达升高 |
1.3.2 circTLK1 对脑缺血所致脑梗死的影响 |
1.3.3 circTLK1 对脑缺血所致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 |
1.3.4 circTLK1 对脑缺血所致长期功能预后的影响 |
1.3.5 脑缺血后下调脑内circTLK1 对卒中小鼠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 |
1.3.6 circTLK1 对氧糖剥夺所致原代皮层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
1.3.7 靶向下调神经元中circTLK1 对脑缺血所致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 |
1.4 讨论 |
第二章 circTLK1 调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的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3.1 circTLK1 通过与miR-335-3p结合调节TIPARP |
2.3.2 circTLK1/miR-335-3p轴通过靶向TIAPRP调控神经元损伤 |
2.3.3 靶向下调神经元中TIPARP对脑缺血所致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circTLK1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表达上调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3.1 circTLK1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表达上调 |
3.3.2 血浆circTLK1 水平与患者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RIPC预激活Notch1信号通路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RIPC的脑保护效应和对Notch1及NF-κB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材料及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神经功能缺陷评分 |
3.2 脑梗死体积 |
3.3 Notch1通路和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Notch1与NF-κB信号通路在糖氧剥夺预处理的神经保护中的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材料及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海马神经元细胞鉴定 |
3.2 质粒构建与干扰效率测定结果 |
3.3 海马神经元细胞活性 |
3.4 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 |
3.5 Western blottting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在体验证Notch1信号通路及NF-κB参与RIPC的神经保护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材料及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DAPT对Notch1信号通路阻断效率检测结果 |
3.2 神经功能缺陷评分 |
3.3 脑梗死体积 |
3.4 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 |
3.5 Notch1通路和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区缓激肽含量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冰片配伍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D]. 欧阳波.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Spata2沉默对大鼠局灶性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炎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任义昆.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影响及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D]. 钟鲁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梓醇注射液对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大鼠行为、皮质血管修复及BrdU、GFAP、Nestin表达的影响[D]. 陈杨伊芷. 西南大学, 2021(01)
- [5]梓醇延迟给药对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大鼠的效应及促神经新生作用研究[D]. 邵亚丽. 西南大学, 2020(05)
- [6]川芎嗪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干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艳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GluN2B/m-Calpain/p38 MAPK路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D]. 张宝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电针水沟、足三里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微循环的影像学研究[D]. 李彦橙.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环状RNA TLK1调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及其机制研究[D]. 吴芳芳. 东南大学, 2019
- [10]RIPC预激活Notch1信号通路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D]. 梁伟东.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