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余弦降次公式的推广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岩[1](2021)在《基于合作学习的高中三角函数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
王雨阳[2](2021)在《具有有源滤波功能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国都面临着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问题。太阳能作为一种储量大且无污染的新能源,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非线性负载的不断投入,向电网注入了大量的谐波,电能质量明显降低。本文提出在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基础上增加有源滤波功能,使得光伏系统在实现并网发电的同时对电网中的谐波进行治理,有效改善电网电能质量,解决光伏并网逆变器在光照条件较差时利用率低的问题。本文针对光伏并网逆变器利用率低及有源电力滤波器(Active Power Filter,APF)功能单一的问题,通过分析两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和并联型APF在功能、控制方式和拓扑结构等方面的相似性,得到在同一套光伏并网逆变设备上,同时实现光伏并网与有源滤波功能的理论依据。设计提出了一种统一控制的整体方案,并对该系统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分别是谐波电流检测和电流跟踪控制技术。在谐波电流检测环节中,将p-q检测法和ip-iq检测法进行分析比较,采用在电网电压畸变情况下检测结果更准确的ip-iq检测法。针对ip-iq检测法中的锁相环在电压不对称时无法准确锁相的问题,采用基准电压提取法代替传统锁相环电路,该方法在非理想电网工况下仍能准确提取正序电压,提高了锁相的准确度;考虑到ip-iq检测法中使用的低通滤波器使系统在实际补偿时存在延迟,采用电流平均值模块代替低通滤波器获取基波分量,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并对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系统指令电流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对改进的ip-iq检测法进行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谐波电流检测方法能够精准锁相且响应速度较快。在电流跟踪控制方面,本文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复合控制策略实现系统的统一控制模式,其中电压外环采用PI控制器,保证逆变器直流侧电压稳定的同时输出有功指令电流。单独光伏并网模式只需要使用PI控制器即可对有功指令电流进行跟踪控制,本文所提系统为了同时实现光伏并网与有源滤波的功能,需要对有功指令电流和谐波指令电流同时进行跟踪控制。但dq坐标系下只使用单一的PI控制器不能无静差跟踪谐波电流,故提出在PI控制的基础上并联多个准PR控制器,使系统能够对基波分量和主要次谐波分量进行精准跟踪,实现统一控制功能。在MATLAB仿真平台上建立统一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对分别运行于完全光伏并网、只进行滤波及光伏并网与有源滤波统一控制三种不同工作模式的系统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统一控制策略效果良好,能够满足三种不同工作状态的要求,有效提高了并网逆变器的利用率。
刘慧昭[3](2021)在《高中文科生数学概括能力的培养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所接触的那些数学概念或者原理都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掌握好概括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基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中文科生在概括能力水平上普遍较薄弱,这不仅给数学教学带来巨大挑战,也为文科数学老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増加了难度。本文通过对概括能力的研究,希望通过强化学生的概括能力来解决目前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的困难,也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意义所在。在对概括能力的相关核心概念进行分析与界定后,结合课程标准、高考考试大纲以及概括能力的内容与特点,确定高中文科生概括能力的要求,以此作为测试卷编制的依据,通过对随机抽查的106名高中文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高中文科生在概括能力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数学概括能力的基础差、接受慢、理解弱、归纳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缺乏。针对上述问题,论文分析了影响高中文科生概括能力发展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高中文科生数学概括能力培养的原则和思路,即过程性原则、引导性原则、渗透性原则,遵循“设计问题、创设情景→学会探索、尝试解决→交流信息、揭示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变练演编、深化提高→反思总结、观点提炼”的思路,提出了提高高中文科生数学概括能力的教学策略,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重视基础知识理解、改善教育教学手段、加强识图画图训练和注重多媒体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即教会学生预习和听课、分析与综合能力、归纳与演绎能力、类比与概括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综上所述,通过本论文最后的教学实验,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分别42名学生的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出,概括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数学成绩,值得去推广应用,为更多的高中文科生摆脱数学学习难度创造了可行性的方式方法。同时,通过培养和教学双管齐下的方式来提高高中文科生的概括能力,在提高学生概括能力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朱云[4](2020)在《高中数学函数化归思想的应用与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数学是学生课程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必修科目,它富有逻辑性、抽象性、严密性。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经常会运用到各种数学解题方法,其中包括化归与转化法。化归方法能够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可以大大地提升解题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笔者选择了高中函数解题中化归思想的应用进行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数学化归思想的本质、理论依据和研究背景。经过调查和分析高中教材,笔者发现化归思想在高中函数解题中运用颇多,因此在文章的第四章对高中函数常见问题的基本型化归作了表述和举例,在第五章讲述了函数问题中的基本化归方法。由于笔者认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学生,给学生提供最巧妙的解题方法,并且应该具备透过数学方法看到数学思想的能力。因此笔者选择了 T市五所高中的数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高中教师对于函数解题中化归思想的掌握与课堂中应用的程度如何,并且在第六章进行了相关分析。总结出如下结论:(1)高中数学教师本身缺乏有关函数化归思想的主题培训;(2)教师缺乏系统化提升自身函数化归思想水平的环节;(3)高中数学教师普遍意识到函数化归思想的重要性;(4)在贯彻化归思想的函数教学方面,教师重视不够或者面对实践的困难;(5)多数教师认为在高三开设函数化归思想的专题教学课比较合适;(6)对于高中的知识点,教师认为函数解题中最容易渗透化归思想。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经验请教、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第七章笔者给出一些渗透化归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并针对如何提高高中生函数化归思想解题应用能力提出了笔者的建议,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帮助。
许长芳[5](2020)在《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微视频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试卷讲评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课时中占有很大比例。一堂优秀的试卷讲评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找到知识上的盲区,还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但是,我们发现,当前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常常存在着课前教师备课不充分、课堂氛围枯燥、课后学生仍然疑点重重等问题,教学效率不够理想。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教师应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课堂教学,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而微视频具有图文声像化的表现形式,同时具有形象化、生动化、精炼化以及形态多样化的特征,希望借助微视频可重复性、针对性强的优势,提高试卷讲评课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笔者试图将微视频与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结合起来,设计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微视频教学流程,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对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学的作用。本文所涉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核心部分:第一部分,详见第4章: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现状调查。通过对万州某中学高一年级的120名学生随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成绩及考试扣分原因、学生对试卷讲评课的态度、教师对试卷讲评课的态度、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对变式题的看法、学生及家长对使用手机学习的态度、学生对微视频学习的期待值这六个维度进行分析,以及对个别教师进行访谈,得出调查的结果。其目的是充分的了解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中教师、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了解微视频运用于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必要性、可行性,为后面的微视频设计与实践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部分,详见第5章: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微视频设计。通过对微视频内容选取、微视频制作过程、微视频上传、二维码生成、课前学习任务单设计等五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其目的是通过微视频相关设计的流程,为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希望对广大一线教师在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提供一点参考。第三部分,详见第6章: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微视频实践研究。通过选取万州某中学高一年级x教师任课的两个平行班的11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践研究。采取两种教学模式的试卷讲评课教学,在实验班结合微视频教学,在对比班用传统的方式教学,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班级后测试题成绩,以及分析践后问卷调查、个别学生访谈结果,得出研究的结论。其目的是检验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教学是否比传统的试卷讲评课教学更有效,是否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两次教学实践,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2)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教学得到了学生的喜欢和认可;(3)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学习差异性问题;(4)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某些能力。最后,总结分析了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第一,微视频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二,教学实践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还有待于加强。期望本文对从事相关教学或研究的人员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也希望有兴趣的读者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杜星煜[6](2020)在《高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高一函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六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运算是六大核心素养之一,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高一学生的数学运算仍然存在众多问题,因此,了解高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现状、问题,探索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测试法、问卷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参考已有研究成果,了解研究现状,编制测试卷和调查问卷。其次对高一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进行测试与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和EXCEL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其现状、问题。最后结合相关教学理论,以高一函数为例,研究提升数学运算素养的教学策略,并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其有效性。通过对学生的测试与问卷调查,得到以下结论:(1)数学运算素养达到较高水平层次的学生极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学生对运算的理解不够深刻,没有理解运算的本质;(3)学生缺乏优化运算方法的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4)学生对于数学运算的总体认识、态度、习惯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运算不够重视,运算习惯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学生的运算策略存在较大问题。基于上述问题与相关理论依据,提出以下提升数学运算素养的策略:(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揭示运算的本质属性;(2)注重发现运算的过程,注重对运算的“再发现”、“再创造”;(3)注重培养运算的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4)注重培养良好的运算习惯于运算策略;(5)合理利用现代技术简化运算。
钱晨[7](2020)在《高中数学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研究 ——基于近五年全国高考试题的分析》文中提出三角函数是一类最典型的周期函数,也是一类典型的基本初等函数。作为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高考主要考查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突出考查形如y(28)Asin(?x(10)?)的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考查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是对三角形的边与角的进一步研究,在高考中重点考查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及其应用。当然,近年的高考题也经常把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结合考查,故本文也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共同研究。这一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尤其对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专题的学生备考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篇论文的研究,通过收集近五年各省的数学高考题,归纳整理出“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方面的题目,一一进行解答,按“选择、填空、解答题”分类,首先,确定各部分题目所占分值,分析高考动向,确定“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在高考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确定每道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为易、中、难三个级别,按此再进行分类;再次,确定各题目的考查范围,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在综合题的作用等:最后,提出高三复习中应对这类题目的方法与复习方案。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1、采取统计的方法,收集“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相关题目;2、对所收集题目进行归类,分别为选择、填空和解答题三类;3、逐一解答,之后分析、整理、归纳出相应的数据,如每年高考所占分值,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考查范围,是否与其他知识有交叉考查,以及综合题的作用;4、提出解决的方案,制定高三复课计划,制出相应习题册,以便一轮二轮复习使用。由此,根据以上研究内容确定出复习的方向,制定“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部分内容的复习计划,归纳出常考题目、典型题型,制定出复习题册,以便高三总复习时使用。本科毕业后,一直在高中任教,已带了两轮,有两次毕业班经历,对高考题有一些研究,希望通过此次论文研究,对“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这一专题,有一个深入透彻的理解,对提高高三复课效率,指导高一高二的课堂教学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马成成[8](2020)在《旋转超声电机的拍行波理论及其在振动马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行波型旋转超声电机是目前运用最为广泛、技术最成熟的超声电机。它是利用压电陶瓷的逆压电效应,激励定子弹性体的振动模态,从而在其结构内形成行波,并由此在其表面产生了微幅高频、具有驱动作用的椭圆运动。在定子圆周上各质点轮流交替的椭圆运动下,依靠摩擦力推动与之接触的转子连续转动,这是它区别于电磁电机最大的特点。超声电机的这种工作机理决定了它具有启动停止响应时间快、断电自锁、无磁和运动分辨率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精密定位、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本文基于行波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驱动方式,它是由两相频率不同、振幅相近,在空间上相差90°相位差的驻波叠加得到。其运行时具有拍振和行波的特征,因此本文命名其为拍行波。拍行波的运行方向和转子的输出速度都随时间以频率差的倒数(?)为周期变化。此外由实验证明在合适的频率差下,电机可作为振动马达使用。与电磁振动马达比较,该马达将会拥有响应时间快、断电自锁、无电磁干扰等优势,在未来人工智能触觉反馈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基于行波超声电机,设计一款利用拍行波驱动的,应用于移动设备的振动马达。首先,本文提出了拍行波理论模型,揭示了其运行特点和规律。其次,根据拍行波理论模型,得到了定子表面质点的运动方程,建立了拍行波定子的动力学数学模型。然后分别通过定子的测振实验和电机的转速实验,验证了拍行波理论。最后设计了利用拍行波驱动的振动马达原理样机,该马达结构新颖,压电振子会在其摩擦接触面产生的往复驱动力作用下,产生振动效果。本文以振动加速度幅值为指标,测量了样机产生的振动强度。实验证明,利用该原理的振动马达的输出振动频率和振动强度能满足振动触觉反馈的需要。
李天[9](2019)在《基于参考波形设计的BOC无模糊同步方法》文中提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性能的定位、导航与授时(PNT)服务,是关键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随着GNSS应用场景日益泛化,服务需求呈多样化趋势,各大系统相继进行现代化演进,导航信号数量逐步增加,兼容性及性能约束开始凸显。二进制偏移载波(BOC)调制信号通过使用方波子载波实现了调制信号的频谱搬移,相对于传统BPSK调制方式,不仅能够改善系统兼容性,还能够提供更好的码跟踪精度和抗多径性能潜力,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GNSS系统中。然而,由于BOC调制信号的自相关函数存在多个副峰,使用传统的同步方法会引入模糊问题,导致最终的定位结果可能出现巨大偏差。因此,消除BOC调制信号同步过程中的捕获和跟踪模糊问题是BOC调制信号接收处理的关键。本文针对BOC调制信号无模糊同步过程中捕获灵敏度与跟踪精度损失大、余弦较正弦BOC调制信号同步方法跟踪精度下降明显、现有无模糊同步方法实现复杂度高等现状和问题,分别提出了基于组合自相关函数的适用于正/余弦BOC调制信号的无模糊捕获跟踪方法,基于BOC调制信号特性的适用于正弦BOC调制信号的低复杂度无模糊捕获方法,基于加权组合鉴别器(Weighted Combination of Discriminators,WCD)的余弦BOC调制信号高精度无模糊跟踪方法,基于自相关函数与互相关函数相乘直接构建鉴别器曲线跟踪模型(Discriminator via Product of Autocorrelation and Cross-correlation,DPAC)的低复杂度正弦BOC信号无模糊跟踪方法及基于互相关函数相乘直接构建鉴别器曲线跟踪模型(Discriminator via Product of Cross-correlations,DPC)的低复杂度余弦BOC信号无模糊跟踪方法。具体工作如下:(1)针对BOC信号同步方法消除模糊在捕获灵敏度和跟踪精度方面性能损失大的现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正/余弦BOC调制信号的高精度高灵敏度无模糊捕获跟踪方法。首先构建了基于多延时自相关线性组合的组合相关函数模型,结合无模糊同步对一个码片时延范围内组合相关函数形状的约束,给出了组合系数的解析求解方法;进一步地,引入组合相关函数与ACF的乘积操作,消除组合相关函数在一个码片外的旁瓣,且避免了码同步受载波相位同步误差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自相关组合的无模糊捕获和跟踪方法。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已有方法,基于自相关组合的无模糊捕获跟踪方法可显着提升捕获灵敏度、码跟踪精度及灵敏度,是一种面向高精度及高灵敏度接收机的解决方案。(2)针对已有BOC信号无模糊跟踪方法无法兼顾灵敏度与复杂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正弦BOC调制信号的无模糊捕获方法。该方法基于BOC调制信号子载波的周期性及奇偶对称性,设计了一个脉冲信号作为本地参考信号,将该信号与BOC调制信号的互相关函数和通过优化得到的互相关函数相乘,得到了可以实现无模糊捕获的相关函数。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该无模糊捕获方法与现有的无模糊捕获方法相比具有复杂度低、搜索速度快及捕获灵敏度提升明显的优点,在复杂度受限条件下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实现方案。(3)针对已有无模糊跟踪方法应用于余弦BOC信号时跟踪精度较正弦BOC显着恶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鉴别函数组合的跟踪模型(WCD),通过将本文提出的高精度准无模糊鉴别函数和已有的大牵引范围无模糊鉴别函数组合,实现了余弦BOC信号的高精度无模糊跟踪。其中前者的作用是确保组合后的方法具备高精度特性而后者的作用是消除前者的模糊残留,二者的加权系数及相关器间隔是以精度最佳为目标搜索优化求得。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已有方法,该方法在不影响抗多径性能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了余弦BOC信号的跟踪精度,代价是复杂度的提升。上述基于WCD的无模糊跟踪方法是针对余弦BOC信号高精度需求非常有效的无模糊跟踪方法。(4)针对已有BOC信号无模糊跟踪复杂度高的问题,构建了一种通过自相关函数与互相关函数相乘直接构建鉴别器曲线的低复杂度跟踪模型DPAC,以拓展阶梯信号模型作为设计手段,提出了一种基于DPAC模型的适用于正弦BOC信号无模糊跟踪方法和适用于余弦BOC信号的准无模糊跟踪方法,并通过优化搜索改进出了一种基于DPC模型的余弦BOC信号的无模糊跟踪方法。与现有方法相比,基于DPAC的正弦BOC无模糊跟踪方法减少了75%的相关器数量而基于DPC的余弦BOC无模糊跟踪方法减少了50%的相关器数量,大幅降低了无模糊跟踪实现复杂度。在多径环境下,上述两无模糊跟踪方法的抗多径性能优势明显。该基于DPAC的正弦BOC无模糊跟踪方法与基于DPC的余弦BOC无模糊跟踪方法分别是实现复杂度受限及强多径环境下正弦BOC与余弦BOC调制信号非常有效的同步方法。
牟世平[10](2018)在《基于波利亚理论的高一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以三角函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数学的学习离不开解题,解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成绩和学习兴趣。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何时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更加有效,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对上述的思考,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知识测试、访谈等研究方法研究波利亚问题解决理论以及利用此理论解决高中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对波利亚问题解决理论进行梳理归纳,从而形成论文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实际解题能力,并通过知识测试了解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步骤中存在的不足,还通过访谈补充了解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归纳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最后,根据学生在解题中所存在的不足,结合波利亚问题解决理论中“解题表”,以三角函数内容为背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论文的主要结构为:第1章为问题的提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理论研究现状,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其中理论研究主要总结波利亚问题解决理论的发展、高一学生解题能力研究现状、三角函数教学研究现状等。第2章为高一学生解题能力的现状调查,主要通过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了解学生的解题能力的现状,学生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知识测试、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解题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师方面主要调查教师在问题解决中方法的讲授情况。第3章为影响高一学生解题能力的因素分析,通过上文调查,整理归纳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解题策略和自我效能感等几方面分析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为下文案例分析提供依据。第4章为高一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主要以波利亚问题解题表为理论基础,从知识生成的掌握、数学模型的应用和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等三方面策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第5章为案例分析,选择三角函数中主要的两部分内容:最值问题和将三角函数的有关问题“类比、化归”为正余弦型函数问题,以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第6章为结束语,论文的结论,实施中的困难与不足。
二、正余弦降次公式的推广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余弦降次公式的推广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具有有源滤波功能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光伏发电发展现状 |
1.3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发展概述 |
1.3.1 谐波的产生及危害 |
1.3.2 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的发展现状 |
1.4 具有APF功能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光伏并网逆变器与APF的统一控制原理 |
2.1 光伏并网装置与APF系统的对比分析 |
2.1.1 三相光伏并网装置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 |
2.1.2 并联型APF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 光伏并网装置与并联型APF系统的异同点 |
2.3 光伏并网逆变器与APF统一控制的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流检测及指令电流合成技术研究 |
3.1 常用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 |
3.2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谐波检测技术 |
3.2.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
3.2.2 瞬时无功功率的谐波检测法 |
3.3 改进的ip-iq谐波检测法 |
3.3.1 锁相环的改进 |
3.3.2 低通滤波器的改进 |
3.4 有功指令电流的获取 |
3.5 指令电流的合成 |
3.5.1 系统工作模式的选择 |
3.5.2 指令电流合成 |
3.6 电流检测仿真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统一控制系统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 |
4.1 常见的电流跟踪控制策略 |
4.1.1 滞环比较控制方法 |
4.1.2 三角波比较控制方法 |
4.1.3 PI控制 |
4.1.4 准比例谐振控制 |
4.2 dq坐标系下的复合控制策略 |
4.3 脉宽调制算法 |
4.4 直流侧电压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统一控制系统仿真及分析 |
5.1 统一控制系统建模 |
5.2 仿真结果分析 |
5.2.1 完全并网发电系统仿真 |
5.2.2 单独有源滤波系统仿真 |
5.2.3 光伏并网与有源滤波统一控制系统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高中文科生数学概括能力的培养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理论基础 |
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3 数学概括能力 |
3.1 数学概括能力内容 |
3.2 数学概括能力特点 |
4 高中文科生数学概括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 |
4.1 高中文科生数学概括能力学习现状 |
4.2 主观因素 |
4.3 客观因素 |
5 高中文科生数学概括能力培养 |
5.1 高中文科生数学概括能力培养原则 |
5.2 高中文科生数学概括能力培养思路 |
5.3 高中文科生数学概括能力培养方法 |
6 高中文科生数学概括能力教学策略 |
6.1 高中文科生数学概括能力弱的表现 |
6.2 提高高中文科生数学概括能力的教学策略 |
7 教学实验 |
7.1 实验方案 |
7.2 实验设计 |
7.3 实验过程 |
7.4 实验结果 |
7.5 实验结论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高中数学函数化归思想的应用与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研究背景 |
1.1 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概述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国外研究现状 |
2、研究内容 |
3、研究目的 |
4、研究意义 |
5、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5.1 研究思路 |
5.2 研究方法 |
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关于化归思想方法的概念界定 |
1.1 数学思想方法 |
1.2 化归思想方法 |
2、关于化归思想方法的理论研究 |
2.1 化归思想方法的作用 |
2.2 化归思想方法的策略 |
2.3 化归思想方法的步骤 |
2.4 常见的转化与化归方法 |
3、关于化归思想方法的应用研究 |
第三章 理论依据 |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4、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理论 |
5、建构主义学习观 |
第四章 高中函数常见问题中的基本型化归 |
1、高中基本型函数二次函数 |
1.1 高中二次函数的主要性质 |
1.2 高中二次函数的值域问题 |
1.3 以二次函数为基本型的常见类型函数 |
2 、高中基本型函数y=ax+b/x函数 |
2.1 y=ax+b/x函数的主要性质 |
2.2 可化归为y=ax+b/x函数常见类型函数 |
3、高中基本型函数正弦型函数 |
3.1 正弦型函数的主要知识点 |
3.2 可化归为正弦型函数的常见函数类型 |
4、正切函数与万能公式的化归作用 |
第五章 常见函数化归问题的基本方法 |
1、换元法 |
2、分离参数法 |
3、数形结合法 |
4、导数法 |
第六章 调查设计与结果分析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2.1 问卷调查对象 |
2.2 访谈对象 |
3、调查时间 |
4、问卷编制剖析 |
5、访谈内容分析 |
6、关于教师函数化归思想问卷调查的分析 |
7、关于教师函数化归思想访谈记录的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
1、结论 |
1.1 问卷调查结论 |
1.2 访谈调查结论 |
1.3 研究结论 |
2、反思 |
2.1 如何提升学生函数解题中化归思想方法的应用能力 |
2.2 问卷编制方面 |
2.3 样本容量方面 |
2.4 研究深度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问卷调查统计表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附录四: 访谈结果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微视频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 |
1.1.2 试卷讲评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 |
1.1.3 微视频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的内容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微视频 |
2.1.2 试卷讲评课 |
2.2 微视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微视频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微视频国内研究现状 |
2.3 试卷讲评课的研究现状 |
2.3.1 试卷讲评课的问题研究 |
2.3.2 试卷讲评课的建议研究 |
2.3.3 试卷讲评课的实践研究 |
2.4 述评 |
3 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理论 |
3.1.1 建构主义理论内涵 |
3.1.2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意义 |
3.2 自主学习理论 |
3.2.1 自主学习理论内涵 |
3.2.2 自主学习理论在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意义 |
3.3 学习迁移理论 |
3.3.1 学习迁移理论内涵 |
3.3.2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意义 |
3.4 信息化教学理论 |
3.4.1 信息化教学理论内涵 |
3.4.2 信息化教学理论在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意义 |
4 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2.1 学生 |
4.2.2 教师 |
4.3 调查设计 |
4.3.1 学生问卷设计 |
4.3.2 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
4.4 调查过程 |
4.5 调查结果分析 |
4.5.1 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
4.5.2 教师访谈记录分析 |
4.6 存在问题分析 |
4.6.1 学生存在问题分析 |
4.6.2 教师存在问题分析 |
4.7 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研究与实践的必要性 |
4.8 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研究与实践的可行性 |
5 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微视频设计 |
5.1 微视频内容的选取 |
5.1.1 试卷的选取 |
5.1.2 试题的选取 |
5.2 微视频的制作 |
5.2.1 ppt制作 |
5.2.2 微视频录制 |
5.3 微视频的上传 |
5.4 二维码的生成 |
5.5 课前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
6 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微视频实践研究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对象 |
6.3 实践教学流程 |
6.4 案例分析 |
6.4.1 案例分析A |
6.4.2 案例分析B |
6.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6.5.1 后测成绩分析 |
6.5.2 践后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与分析 |
6.5.3 学生访谈记录分析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教学调查问卷 |
附录3 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基于微视频的试卷讲评课教学实践研究——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5 第一实践相关资料 |
材料一:第一次实践试卷 |
材料二:第一次实践试题微视频 |
材料三:第一次实践学生课前学习任务单 |
材料四:第一次实践后测试题 |
附录6 第二实践相关资料 |
材料一:第二次实践试卷 |
材料二:第二次实践试题微视频 |
材料三:第二次实践学生课前学习任务单 |
材料四:第二次实践后测试题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6)高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高一函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缘由 |
1.2.1 数学运算的基础性与必要性 |
1.2.2 函数对发展数学运算素养的作用 |
1.2.3 关于传统函数教学的思考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问题 |
第2章 研究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数学运算素养 |
2.1.2 高一函数 |
2.1.3 数学运算素养的水平层次划分模型 |
2.2 理论基础 |
2.2.1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2.2.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2.3 弗赖登塔尔“再创造”教学理论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数学运算素养相关研究 |
2.3.2 高中函数教学相关研究 |
2.3.3 综述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方案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高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测试卷 |
3.3.2 高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调查问卷 |
3.4 研究实施 |
3.5 数据处理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测试结果分析 |
4.1.1 高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测试基本情况分析 |
4.1.2 高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测试各小题分析 |
4.1.3 数学运算素养水平层次分析 |
4.2 问卷结果分析 |
4.2.1 数学运算问卷整体分析 |
4.2.2 各维度分析 |
4.3 高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现状总结 |
4.3.1 测试卷分析结论 |
4.3.2 问卷分析结论 |
第5章 提升数学运算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
5.1 注重对运算的理解 |
5.1.1 教学建议 |
5.1.2 “对数的概念”教学案例 |
5.2 注重发现运算的过程 |
5.2.1 教学建议 |
5.2.2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案例 |
5.3 注重培养运算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
5.3.1 教学建议 |
5.3.2 “函数的应用”教学案例 |
5.4 注重培养良好的运算习惯和运算策略 |
5.4.1 培养学生的运算兴趣 |
5.4.2 合理利用课堂对学生的运算进行规范 |
5.4.3 注重培养合理的运算策略 |
5.5 合理利用现代技术简化运算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3 反思与展望 |
附录一 高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测试卷 |
附录二 高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中数学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研究 ——基于近五年全国高考试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
2.近五年高考中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的考查情况分析 |
2.1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在近五年全国Ⅱ卷理数高考题中对应的试题及其分析 |
2.1.1 选择题 |
2.1.2 填空题 |
2.1.3 解答题 |
2.2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专题的考查特点 |
3.新课教学建议 |
3.1 整体建议 |
3.2 分章节建议 |
3.2.1 三角函数的教学建议 |
3.2.2 三角恒等变形的教学建议 |
3.2.3 解三角形的教学建议 |
4.复习计划制定建议 |
4.1 模块复习建议 |
4.1.1 任意角、弧度制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
4.1.2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 |
4.1.3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
4.1.4 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及应用 |
4.1.5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与正切公式 |
4.1.6 三角恒等变形 |
4.1.7 解三角形 |
4.2 复习题型归类 |
4.2.1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考查 |
4.2.2 三角恒等变换的考查 |
4.2.3 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结合考查 |
4.2.4 解三角形的考查 |
4.2.5 解三角形与平面向量结合考查 |
4.3 复习习题建议 |
5.教辅资料使用建议 |
6.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旋转超声电机的拍行波理论及其在振动马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超声电机概述 |
1.2.1 超声电机的历史和发展 |
1.2.2 超声电机的分类和特点 |
1.2.3 行波型旋转超声电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行波超声电机的原理和运动传递机理 |
2.1 行波旋转超声电机的结构 |
2.2 行波旋转超声电机定子上行波产生 |
2.2.1 压电陶瓷与压电效应 |
2.2.2 压电陶瓷的极化 |
2.2.3 行波旋转超声电机定子的工作模态及其激发 |
2.2.4 行波的合成条件与正反向行波 |
2.3 行波旋转超声电机定子表面质点的运动 |
2.3.1 定子表面质点椭圆运动方程 |
2.3.2 定子表面质点椭圆运动方向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拍行波的理论建模 |
3.1 拍行波的运转规律和特征 |
3.2 拍行波推导的理论准备----拍振理论的介绍和行波理论方向的推导 |
3.2.1 拍振理论 |
3.2.2 行波波形运行方向的判断准则 |
3.3 拍行波理论的提出和论证 |
3.4 拍行波与行波旋转超声电机的结合 |
3.4.1 拍行波驱动原理 |
3.4.2 拍行波电机定子表面质点的运动方程 |
3.4.3 拍行波电机定子表面驱动力方向和速度的变化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拍行波电机的实验验证 |
4.1 拍行波电机定子测振实验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设备和方案 |
4.1.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4.2 拍行波电机输出转速测量实验 |
4.2.1 实验目的 |
4.2.2 实验设备和方案 |
4.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振动致动电机的设计和实验 |
5.1 拍行波振动电机的原理样机设计和仿真 |
5.1.1 拍行波振动电机结构设计 |
5.1.2 拍行波振动马达振子有限元仿真 |
5.2 拍行波振动电机的组装 |
5.3 拍行波振动电机的激振强度测试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9)基于参考波形设计的BOC无模糊同步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BOC调制信号无模糊同步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BOC信号同步模糊产生机理及消除方法 |
2.1 引言 |
2.2 BOC调制信号及其捕获跟踪模糊问题 |
2.3 BOC信号无模糊同步理论 |
2.4 已有BOC信号无模糊同步方法 |
2.5 BOC信号无模糊同步设计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组合相关函数的BOC调制信号同步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组合相关函数的无模糊同步理论模型 |
3.3 基于组合相关函数的无模糊捕获方法 |
3.4 基于组合相关函数的无模糊跟踪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BOC调制信号特性的无模糊捕获方法 |
4.1 引言 |
4.2 本地参考波形与相关函数 |
4.3 低复杂度无模糊捕获方法理论性能 |
4.4 低复杂度无模糊捕获性能仿真与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WCD的高精度余弦BOC信号无模糊跟踪方法 |
5.1 引言 |
5.2 WCD模型及无模糊跟踪方法 |
5.3 基于WCD的余弦BOC信号无模糊跟踪方法 |
5.4 基于WCD的余弦BOC无模糊跟踪方法性能仿真与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DPAC与 DPC模型的BOC信号无模糊跟踪方法 |
6.1 引言 |
6.2 DPAC与 DPC模型及BOC信号无模糊跟踪方法 |
6.3 低复杂度BOC信号无模糊跟踪方法理论性能 |
6.4 性能仿真与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2 英文缩写对照表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 |
(10)基于波利亚理论的高一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以三角函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波利亚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2 高一学生解题能力研究现状 |
1.2.3 三角函数教学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波利亚理论 |
1.3.2 数学问题 |
1.3.3 解题能力 |
1.4 研究的意义 |
1.4.1 进一步深化波利亚解题理论以及作用 |
1.4.2 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供程序性策略 |
1.4.3 为教师培养学生程序性解题能力提供方向 |
2 高一学生解题能力的现状调查 |
2.1 调查目的 |
2.2 调查对象 |
2.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2.3.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2.3.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2.4 学生测试卷结果分析 |
2.5 访谈记录 |
2.5.1 教师 |
2.5.2 学生 |
3 影响高一学生解题能力的因素分析 |
3.1 内部因素 |
3.1.1 学生对先前知识及其表征的掌握 |
3.1.2 学生在解题时策略的选择 |
3.1.3 学生对解题过程的监控和调整 |
3.1.4 学生对解题的自我效能感 |
3.2 外部因素 |
3.2.1 学生对当前数学问题的熟悉程度 |
3.2.2 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同伴互动 |
3.2.3 数学问题的特点 |
3.2.4 数学问题所处的情境 |
4 高一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
4.1 注重知识生成,构建良好思维能力 |
4.2 应用波利亚解题模型于解题 |
4.2.1 分析问题表征,培养运算能力 |
4.2.2 合理整理材料,构建清晰思维 |
4.2.3 实施计划,回顾创新 |
4.3 关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5 案例分析 |
5.1 三角函数最值求解 |
5.2 函数y=Asin(wx+φ)的图像及其应用 |
6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困难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正余弦降次公式的推广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合作学习的高中三角函数教学实践研究[D]. 刘岩.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具有有源滤波功能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D]. 王雨阳.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高中文科生数学概括能力的培养及教学策略研究[D]. 刘慧昭. 西南大学, 2021(01)
- [4]高中数学函数化归思想的应用与调查研究[D]. 朱云. 扬州大学, 2020(05)
- [5]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微视频设计与实践研究[D]. 许长芳.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6]高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高一函数为例[D]. 杜星煜.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7]高中数学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研究 ——基于近五年全国高考试题的分析[D]. 钱晨. 西南大学, 2020(01)
- [8]旋转超声电机的拍行波理论及其在振动马达中的应用研究[D]. 马成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9]基于参考波形设计的BOC无模糊同步方法[D]. 李天.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8)
- [10]基于波利亚理论的高一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以三角函数为例[D]. 牟世平.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