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素中毒死亡未检出斑蝥素一例分析

斑蝥素中毒死亡未检出斑蝥素一例分析

一、斑蝥中毒死亡未检出斑蝥素1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严慧,史格非,沈敏[1](2019)在《基于SCIE收录的中国大陆地区法医毒物学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1998—2018年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SCIE收录法医毒物学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应用Gephi 0.9.2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通过对机构合作、作者协作、基金资助、关键词共现等数据的分析以及文献解读,对我国法医毒物学研究状况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现。结果近20年我国大陆学者发表法医毒物学SCIE论文共242篇,呈逐年上升趋势,毛发中毒物分析及评价、新精神活性物质的鉴定、苯丙胺类光学对映体分析、有毒动植物成分分析等主题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结论近年来,我国法医毒物学学科发展迅速,高校法医学科的开设和发展,新研究团队的不断涌现,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的资助,促进了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以及中国法医毒物学在国际舞台上学术地位的提升。

于洪礼,于冬梅[2](2019)在《斑蝥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斑蝥的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和特点,以期为安全合理使用斑蝥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斑蝥相关的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斑蝥的不良反应特点及风险因素。结果纳入文献84篇,病例报告112例。斑蝥的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个系统-器官。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毒性反应和不合理用药。结论加强监管对斑蝥的安全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刘晓曼[3](2018)在《从黄柏炭止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探讨“炒炭止血”与“烧灰存性”》文中认为背景:中药炭药的临床应用历史悠久,仲景《金匮要略》中有数个处方与中药制炭相关。如王不留行散后注“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枳实芍药散中注“枳实(烧令黑,勿太过)”,其所提出的“烧灰存性,勿令灰过”是最早的炭药炮制标准。目前制炭多以经验判断,临床疗效良莠不齐,炭药用于止血在历代中医用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探究“炒炭止血”关键物质基础成为炭药现代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黄柏炭(PCC)是黄柏高温炭化的产物,苦寒之性大减,清热燥湿之中兼有收涩之性,临床常用于治疗便血、崩漏下血等。黄柏含有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等活性成分,在高温炭化后,原有的这些主要成分几乎完全消失,但却产生了止血作用。虽然PCC的止血效果得到了相当多的临床证据的支持,但其止血作用的物质基础及机制尚不明了。目的:本研究引进纳米学科表征技术,以黄柏炭为研究对象,探究新发现的存在于PCC水煎液中的黄柏炭碳点(PCC-CDs)的制备工艺标准,基于多种出血模型评价PCC-CDs的止血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证实PCC-CDs是黄柏高温炭化后产生止血作用的关键物质基础之一,为阐明“炒炭止血”物质基础与仲景炭药“烧灰存性”科学内涵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1.建立PCC-CDs的制备方法及分离纯化方法,以白眉蛇毒血凝酶(HC)为止血阳性对照药,利用小鼠断尾出血模型初步评价PCC-CDs的止血作用。2.考察马弗炉锻烧温度及时间,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技术(TEM),以电镜结果和止血效果为评价指标,优化PCC-CDs的制备条件。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PCC-CDs水溶液进行成分分析;运用TEM、HRTEM、EDS和XPS等技术,结合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等现代中药研究常用分析技术,对优选出的PCC-CDs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并计算其量子产率。4.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浓度PCC-CDs水溶液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评价其细胞毒性,初步获取PCC-CDs的安全性参数。5.运用断尾出血模型考察皮下注射(sc),灌胃注射(ig)和腹腔注射(ip)3种给药方式PCC-CDs的止血效果。运用毛细玻璃管法,测定PCC-CDs单次给药后10min、45min、90min、120min、180min、300min和480min各时间点的凝血时间。采用小鼠断尾出血、肝脏损伤出血模型,考察PCC-CDs止血作用的量-效关系。通过PCC-CDs肝素钠拮抗实验及其对小鼠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四项(PT、APTT、TT、FIB)的影响,探究PCC-CDs发挥止血作用可能的途径。6.建立五步蛇毒(AAV)急性出血模型,设对照组、模型组、PCC-CDs高、中、低剂量组,每组按时间点(1h、3 h、12 h、1d、2d和5d)设6个亚组。各组各时间点取全血检测PLT,取血浆检测6-keto-PGF1α、TXB2、t-PA和PAI-1的含量,探究PCC-CDs对AAV急性出血模型的止血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各组各时间点取血清检测BUN、CRE,取肾脏行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光镜改变,以ELISA法检测肾组织中IL-10、IL-1β和MCP-1的含量,探究PCC-CDs对AAV出血致小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1.在马弗炉300℃煅烧1h的制备条件下,所得PCC-CDs电镜下呈较均匀分散的球形,粒径小于10 nm,晶格间距约为0.24 nm。在断尾出血模型中,PCC组和PCC-CDs组的止血时间无差别(P>0.05),二者与NS组、黄柏生药组相比,止血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与HC组止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PCC-CDs制备方法的考察中,马弗炉煅烧温度分别为250℃、300℃、350℃、400℃和450℃时,所得PCC的制炭产率及电镜下粒径和形状均存在差异,止血效果也不尽相同,综合电镜结果和止血效果,优选出350℃组。进一步考察350℃条件下的煅烧时间,分别为15 min、30 min、45 min和60min,综合电镜结果和止血效果优选出60min组。最终PCC-CDs的最优化制备条件为马弗炉350℃煅烧1 h。3.PCC-CDs成分分析及理化性质表征:(1)HPLC法检测PCC-CDs水溶液,未检测到存在于生黄柏中的生物碱类和柠檬苦素类等活性成分。(2)PCC-CDs的形貌:PCC-CDs在TEM下呈球形并均匀分布,直径范围为1.2-4.8nm,粒径分布为2.640±0.694 nm;经HRTEM衍射测得PCC-CDs的晶格间距约为0.232 nm。(3)PCC-CDs光谱性质:①UV-Vis显示PCC-CDs在270 nm处有一个弱吸收峰。②FL结果显示PCC-CDs的最强发射波长为438 nm,最强激发波长为363 nm。③FTIR结果显示PCC-CDs在3385、3130、2925、2860、1566、1401 和 1121 cm-1 处显示特征吸收峰。3385cm-1处为-N-H基团;在3130cm-1处可观察到-O-H基团的存在;在2925和2860cm-1处的微弱吸收归属于-CH的伸缩;此外,PCC-CDs中1566 cm-1处的吸收峰被认为是-C=O的特征吸收峰;PCC-CDs在1401cm-1处的吸收峰可能为C-N,N-H或COO-基团;在1121cm-1处的吸收峰为-C-O。(4)PCC-CDs的元素及表面结构:EDS结果表明PCC-CDs主要由C和O组成,含量比为575:175,接近于3,与XPS的结果相一致。XPS结果表明PCC-CDs主要由碳(71.64%,原子百分比),氮(1.30%,原子百分比)和氧(23.26%,原子百分比)组成。经XPS分峰分析得PCC-CDs表面可能存在C-C/C=C、C=O、C-O、C=N、O-C=O、C-OH、C=O、N=C、C-N-C和N-(C)3等官能团。XPS的分析结果与FTIR结果相一致。(5)PCC-CDs提取率为0.26%,相对量子产率为9.62%。4.在CCK-8细胞毒性实验中,当PCC-CDs水溶液浓度为0、0.01、0.1、1、10、100和1000μg/mL时,细胞活力均在100%左右,而浓度为5000μg/mL时细胞活力开始下降,浓度为10000 μg/mL时细胞活力逐渐下降至52.78%。5.PCC-CDs的止血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1)与NS组相比,sc、ig和ip3种给药方式断尾止血时间均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和ip组止血时间与阳性对照组无差别(P>0.05)。(2)PCC-CDs单次给药后,10 min已表现出促凝作用,10 min、45 min、90 min、120 min、180 min和300 min各时间点给药组凝血时间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300min至480min,给药组凝血时间逐渐延长至与对照组趋同(P>0.05)。(3)在小鼠断尾出血和肝脏损伤出血两种实验模型中,PCC-CDs组止血时间明显缩短,与NS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阳性药无差别(P>0.05)。(4)PCC-CDs肝素钠拮抗实验中,与NS组相比,HC组、PCC-CDs组和HS+PCC-CDs组止血时间均缩短(P<0.05);PCC-CDs组与HC组止血时间无差别(P>0.05);与PCC-CDs组相比,HS+PCC-CDs组止血时间明显延长(P<0.05)。(5)PLT与凝血四项测定结果:与NS相比,PCC-CDs组PLT、FIB升高(P<0.05),PT降低(P<0.05)。6.PCC-CDs对AAV急性出血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1)在AAV造模剂量考察实验中,LD50组(2mg/kg)死亡4只小鼠,其余组小鼠无死亡;1/2倍LD50组和1/4倍LD50组小鼠均出现了中毒症状。LD50组PLT下降至(134.00±42.81)× 109/L,1/2 倍 LD50 组 PLT 下降至(343.80±63.41)× 109/L,1/4 倍 LD50 组下降至(751.30±70.64)× 1 09/L,与 NS 组[(1160.10±77.38)× 1 09/L]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分析筛选出的建立AAV急性出血模型的AAV剂量为1 mg/kg。(2)AAV急性出血实验中,模型组在1h、3h、12h、1d和2d,5个时间点的PLT均比NS组下降(P<0.05),而治疗组抑制了AAV所导致的PLT下降,其中高剂量组3 h、12 h、1d和2d4个时间点与模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相比,模型组的6-keto-PGF1α和t-PA升高(P<0.05)、TXB2和PAI-1下降(P<0.05),而治疗组可明显抑制AAV造成的TXB2和PAI-1的下降,且可缓解6-keto-PGF1α和t-PA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探究PCC-CDs对AAV出血致小鼠急性肾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中,1 d、2d和5d,3个时间点模型组BUN、CRE比NS组升高(P<0.05),而治疗组可抑制AAV造成的BUN、CRE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肾脏病理形态学结果:1h即可见肾小球充血,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充血,肾小管肿胀扩张,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变性,而治疗组肾小管肿胀和充血均较模型组减轻。模型组IL-10、IL-1β和MCP-1,与NS组相比升高(P<0.05),而治疗组可抑制AAV造成的IL-10、IL-1β和MCP-1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首次发现黄柏炭碳点,优选出的制备条件为马弗炉350℃锻烧1h。所得黄柏炭碳点为直径1.2-4.8nm、晶格间距0.232nm、制炭产率39.28%,主要由C、O、N元素组成,表面存在羰基、羧基、羟基、醚基和氨基等活性官能团的类碳点成分。黄柏炭碳点水溶液中不存在小分子、金属离子或盐类等常规的中药药效活性成分。2.黄柏炭碳点水溶液浓度低于1000μg/mL(约相当于PCC3g/mL)时无细胞毒性,体内外均具有与白眉蛇毒血凝酶相当的止血作用,单次给药其止血效应自10 min起至5h维持在较高水平,5-8 h逐渐降至正常,推荐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3.黄柏炭碳点主要通过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增加血小板含量、提高TXB2含量促进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的生成,提高PAI-1含量抑制纤溶系统活性发挥止血作用。4.以黄柏炭为例,“炒炭止血”物质基础与仲景炭药“烧灰存性”科学内涵可阐释为“表面存在大量可塑性活性基团的黄柏炭碳点是黄柏炭发挥止血作用的关键物质基础之一。在制备黄柏炭时,马弗炉350℃锻烧1h以制备止血作用最佳的黄柏炭碳点,太过或不及不能产生止血作用或止血作用较弱”。

赵清[4](2018)在《变质与未变质僵蚕毒性物质基础解析与炮制原理炮制减毒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中药炮制是一项古老的制药技术,中药经过炮制后能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应用辅料和加热炮制是传统炮制技术的两大法宝。中药僵蚕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息风止痉、化痰散结之功效,药用历史久远,临床应用范围广泛。但本品为富含蛋白质、多糖和油脂的动物类中药,在贮存和保管的过程中极易发生霉变、虫蛀等质量变异情况。被霉菌污染的僵蚕,如果未经质控和处理,一旦被患者服用,很容易诱发不良反应。不仅如此,即使是未变质的正常僵蚕,临床上也有引发不良反应的诸多报道。但是目前僵蚕引发不良反应的机理尚不明确。为了对僵蚕进行脱毒和阐明僵蚕的毒性物质基础,本研究需要探明几个问题,即僵蚕存放时容易感染哪些霉菌,这些霉菌又会产生哪些毒素,这些毒素作用于人或实验动物时会引起哪些毒性反应,这些毒素是否具有热不稳定性,通过不同加热炮制的方法能否使变质僵蚕快速脱毒等,同样,未变质僵蚕的毒性物质基础是什么,毒性剂量情况如何,这些物质是否也具有热不稳定性,加热炮制能否使其毒性降低等。材料与方法:为了回答上述几个问题,本研究首先对七个产地收集到的十二批僵蚕进行了外观性状检查研究,以发霉的僵蚕作为继生真菌来源,采用固体培养,传代纯化,基因鉴别的方式对变质僵蚕的真菌种属进行了鉴别研究。对鉴定完毕的单一菌种进行固体或液体大规模培养,所得培养基经过有机试剂萃取后,对毒性明显的特定提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和波谱结构分析。鉴定出的毒素,通过医学实验动物急性毒性试验和细胞毒性实验来阐明毒力的大小和对组织及细胞的损伤方式。所获得的化学物质以固体或溶于特定试剂中形成的液体方式进行炮制加热的测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分析技术来测定其加热前后含量的变化,以及表征加热前后离子碎裂方式的差异。变质僵蚕经过特定辅料和加热方式解毒后,采用薄层色谱分析法,对其脂溶性毒性成分和僵蚕本身所含极性较小的化学成分进行轮廓表征和对比,找寻差异物质。对僵蚕的不同提取部位进行了毒性筛选。在毒性部位中获得的含量较高的毒性物质,进行结构解析和鉴别。这些毒性物质经过加热炮制后,测定其含量的变化,以判断其是否具有热不稳定性。此外,对僵蚕及其各种炮制品的抗惊厥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查,以验证古人对僵蚕炮制作用的认识--“生品偏于息风止痉,麸炒后偏于化痰散结”是否具有科学性。最后,对僵蚕特异性富集的小分子生物碱1-DNJ对抗小鼠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以db/db小鼠为模型来检测糖尿病心肌在初始阶段N-糖基化的变化,并明确1-DNJ治疗前后心肌糖基化的差异。采用亲水色谱固相萃取富集和LC-MS/MS鉴定技术来表征蛋白质糖基化的变化。同时,用LCA凝集素印迹和FITC标记的凝集素亲和组织化学分析N-聚糖α-1,6-岩藻糖基化改变。结果:1.从变质僵蚕中获得的继生真菌,经过纯化和基因鉴别,发现是产黄青霉和黄曲霉。2.产黄青霉经过扩大培养,从其液体培养基当中得到展青霉素、青霉酸、细胞松弛素B和麦角甾醇等物质。文献查阅验证,这些物质都具有一定的毒性。炮制加热前后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细胞松弛素和麦角甾醇等物质具有热不稳定性,加热炮制可以使其毒性降低。3.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B1,B2,G1,G2经过特定辅料和加热方式处理后,含量有所降低。4.从球孢白僵菌液体培养基中得到的化学成分白僵菌素和细胞松弛素,同样具有热不稳定性,采用特定加热方式处理后,这两种化合物含量降低的都较为明显。5.对正常僵蚕不同极性部位进行了毒性筛选,发现水提取部位的毒性最为明显。通过对水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的进一步分离纯化,发现球孢白僵菌代谢产物草酸盐对实验动物的毒性和刺激性最为明显,且在水提取物中的含量较高。这些草酸盐同样具有热不稳定性,加热炮制可以使其含量适当降低。6.僵蚕及其不同炮制品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但此作用不及阳性对照药卡马西平、阿普唑仑等明显。僵蚕提取物在对抗硝酸士的宁和青霉素点燃杏仁核惊厥模型作用较为明显,无力对抗戊四氮致惊厥和电惊厥模型。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显示,僵蚕提取物能够降低关键通路分子GRP78,CAP3的表达,提升CHOP10的表达。7.僵蚕中的1-DNJ能够抑制糖尿病小鼠心肌纤维化,降低db/db小鼠心肌蛋白N-糖基化表达和α1,6-岩藻糖基化表达。结论:1.僵蚕变质程度较明显时应弃之不用。2.药材中混有少量变质僵蚕时,应当及时挑拣出去。如果僵蚕表面和外观性状质变不明显,应当及时对僵蚕进行处理。僵蚕极易被黄曲霉污染,此外,产黄青霉等霉菌也会污染僵蚕。通过对比和筛选,采用生姜汁及生姜挥发油,结合麦麸来共同炮制变质僵蚕,可以起到快速脱毒的作用。3.黄曲霉、产黄青霉以及球孢白僵菌,这些真菌菌株产生的某些次生代谢产物都具有一定的热不稳定性,可以采用加热炮制的方法来降低其含量。4.微波加热炮制法对某些真菌次生代谢产物能起到高温破坏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减毒作用。5.僵蚕虽然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但是在对抗某些刺激方式导致的机体惊厥效果不明显。并且本研究的结果与古人对僵蚕炮制作用认识之“生品僵蚕偏于息风止痉,炮制后偏于化痰散结”并不完全一致,说明古人的理解还需要通过进一步实验研究来加以验证。6.僵蚕中的1-DNJ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此化合物对抗小鼠糖尿病心肌病的纤维化作用通过抑制心肌蛋白质N-糖基化和α-1,6-岩藻糖基化来实现,但是对关键糖基转移酶表达量的测定发现,该化合物也许是通过降低关键通路中底物的浓度作用来实现的。

高省,于建云,高静,李志雄,张桓,王尚文[5](2016)在《非易中毒类中药中毒死亡的法医学鉴定2例》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昆明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2例非易中毒类中药中毒死亡案例的法医学尸体检验,探讨非易中毒类中药中毒死亡的法医学鉴定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应用非易中毒类中药中毒的临床资料、尸体检验特点。结果:2例患者均有明确的非易中毒类中药的用药史,用药后出现中毒症状,经积极有效的临床救治后症状未缓解,经抢救无效死亡,尸检中发现明确的肝肾中毒损伤的证据。结论:非易中毒类中药也有副作用,应用时要掌握剂量和使用方法才能更好治疗疾病,中药毒性的作用,还与患者的年龄、体质以及服药季节、时辰等有关。

宋春阳,王志军,马龙[6](2015)在《生物毒素中毒死亡尸体检验方法及毒素检出率探讨》文中提出1案例介绍1.1案例1女,28岁,2003-07-04日17时在家中食用自采野生蘑菇,后出现腹痛,恶心伴呕吐,经本村村医肌注阿托品等药物治疗未见缓解。同日18:30分送乡医院抢救,肌注可拉明、阿托品未见缓解,于当日19时死亡。其夫即向县防疫站报案,防疫部门提取死者呕吐物及食剩蘑菇化验,未检出毒蕈毒素及其分解产物。死者父亲怀疑其女系被人投毒中毒后死亡,7月10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尸检。,尸检情况:尸体己中度腐败,肩部、腹部及四肢可见腐败静脉网;口、鼻腔黏膜皮革样化,脑组织质

陈雪婷[7](2013)在《布渣叶总黄酮微丸的药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具有良好的调血脂作用,本文旨在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资源等优势的基础上,制备布渣叶总黄酮微丸,并按照中药新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进行布渣叶总黄酮微丸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稳定性试验、药效学等实验研究工作,为将其开发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奠定基础,并为广大高脂血症患者带来福音,提高其生活质量,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方法:1.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质量分析方法研究:(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中三种主要黄酮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2)以牡荆苷、异牡荆苷、水仙苷为评价指标,对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包括溶解性、稳定性、粉体学基本性质及布渣叶总黄酮在体小肠吸收动力学等研究内容。2.优化制备工艺研究:以收率、圆整度、溶出度等为评价指标,采用挤出滚圆法分别对处方因素(填充剂、粘合剂、崩解剂、载药量)、工艺因素(挤出速度、滚圆速度、滚圆时间)分别进行考察,优选最佳制备处方及制备工艺。并按优选工艺条件进行三批中试放大验证研究,以证实工艺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每批投料量均大于10倍处方量。3.布渣叶总黄酮微丸的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三批中试样品进行了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样品中牡荆苷、异牡荆苷、水仙苷的含量,色谱柱:Waters Xbridge TMC18(4.6mm×250mm,5μm);柱温:25℃;流动相: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流速0.8mL-min-14.稳定性试验研究:在常温(25±2℃,RH60±5%)和加速(40±2℃,RH75±5%)条件下对三批样品进行9个月的初步稳定性考察,并按质量标准建立的方法分别检测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5.药效学研究:以TC、TG、LDL-C、HDL-C、SOD活性、MDA含量等为评价指标,观察布渣叶总黄酮微丸对小鼠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作用效果;采用最大耐受量试验方法,获得布渣叶总黄酮微丸的初步毒性资料。结果:1.通过方法学考察证实,建立的布渣叶总黄酮质量评价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为后续的处方设计及制剂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评价手段。2.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流动性较小;牡荆苷、异牡荆苷、水仙苷三个指标成分溶解性均较差,加入表面活性剂后溶解度得到部分改善;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三个指标成分对光、热、湿基本稳定;另通过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初步确定三个指标性成分在大鼠小肠内主要通过被动转运机制吸收,符合一级吸收过程。3.根据制备工艺研究结果,布渣叶总黄酮微丸处方确定为: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30%,填充剂:MCC:乳糖(3:1)60%,粘合剂:30%乙醇(5%pvpk30),崩解剂:羧甲基淀粉钠10%。中试试验结果显示该制剂工艺稳定,重现性良好。4.建立了布渣叶总黄酮微丸的质量标准,薄层色谱法可检出牡荆苷、异牡荆苷、水仙苷、山奈素斑点,图谱清晰,且阴性对照无干扰,可以作为其定性鉴别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实现对三种黄酮苷类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布渣叶总黄酮微丸的质量控制方法。另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样品在贮存过程中未出现明显变化,表明样品稳定性良好。5.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布渣叶总黄酮微丸可以明显抑制小鼠实验性高脂血症、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毒性试验研究表明,当使用剂量为布渣叶总黄酮微丸临床拟用剂量的330倍时,动物无死亡及无明显毒性反应情况出现,证明其临床拟用量每日30g生药处于安全剂量范围。结论:本研究工艺合理可行,制剂质量稳定、可控,调脂作用明确,符合现代中药制剂要求,为布渣叶总黄酮微丸临床研究和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实验依据。

苏成捷,张宇[8](2012)在《堕胎在明清时期的中国——日常避孕抑或应急性措施?》文中指出中国明清时期据说已经使用了一些堕胎方法,但是事实上谁在尝试堕胎,又在什么情况下尝试呢?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堕胎可用于日常避孕,这一观点的前提是已知的堕胎方法安全、可靠且易得。本文挑战这些历史学家所依靠的质性证据,并从清代法律资源和现代医学报告中提取新的证据,以此证明传统的堕胎方式(最常用的是堕胎药)危险、不可靠且比较昂贵。因此,堕胎在实践中是一种处理危险情况的紧急手段,要么是因为怀孕危及妇女的生命,要么是源于社会性的危机,因为怀孕将暴露一个女性的婚外性行为。而且,即使是对于那些急切需要的女性来说,堕胎也未必是可获得的。

张蕾萍,于忠山,董颖,崔巍,杜鸿雁[9](2012)在《斑蝥素中毒检验1例》文中指出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李某,女,10岁。2010年10月12日11时李某因银屑病,在全身外敷了由某私人诊所自制的中药粉末(成份比例是斑蝥40%、生川乌15%、生草乌15%等),出现头痛、头晕、呕吐、敷药部位起水泡,第二天

闻彬[10](2012)在《解毒利水方外敷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外敷中药解毒利水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并探讨此方所具有的临床疗效,以期说明本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胸腔积液量,改善晚期肿瘤合并恶性胸水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50例肺癌或乳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外敷组)和对照组(香菇多糖胸腔内灌注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在患侧外敷解毒利水方,每天一次,每次3小时。对照组予香菇多糖2mg胸腔内灌注,每周一次。2周后观察胸水量是否减少,治疗无效者剔除出组,余者继续治疗4周及8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胸腔积液改善率、血常规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评价药物安全性。[结果]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控制胸腔积液的有效率为60.80%、对照组为61.9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尤其在改善气喘、咳嗽及胸痛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治疗组在血常规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解毒利水方外敷具有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功效,能够较好的改善晚期肿瘤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方便、无创、安全性高,总体疗效优于香菇多糖胸腔内灌注。

二、斑蝥中毒死亡未检出斑蝥素1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斑蝥中毒死亡未检出斑蝥素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CIE收录的中国大陆地区法医毒物学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文献总体情况
    2.2 研究机构
    2.3 作者
    2.4 基金资助
    2.5 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分析
    2.6 关键词共现和研究热点分析
        2.6.1 毛发中毒物分析及评价
        2.6.2 新精神活性物质的鉴定
        2.6.3 有毒动植物成分分析
        2.6.4 毒品来源追溯
        2.6.5 光学对映体分析
        2.6.6 有毒气体与挥发性毒物鉴定
        2.6.7 组学方法研究
        2.6.8 其他研究
3 结语

(2)斑蝥不良反应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来源
    1.3 方法
        1.3.1 统计方法
        1.3.2 关联性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报告关联性
    2.2 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2.3 用药原因
    2.4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2.5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2.6 不良反应用法用量
    2.7 不良反应转归
    2.8 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情况
3 讨论
    3.1 斑蝥引起不良反应的特点
    3.2 斑蝥的用药安全风险
    3.3 斑蝥使用注意事项
        3.3.1 药材来源
        3.3.2 药材炮制
        3.3.3 用法用量
        3.3.4 禁忌
4 结语

(3)从黄柏炭止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探讨“炒炭止血”与“烧灰存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炭药研究进展
        1 炭药的现代研究概况
        2 制炭方法及控制标准的研究
        3 炭药药效的研究
        4 炭药止血物质基础的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出血性五步蛇毒研究进展
        1 五步蛇咬伤的危害
        2 五步蛇咬伤的治疗
        3 五步蛇毒的治疗作用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文献研究 仲景“烧灰存性”思想对炭药传承与发展的影响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小结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黄柏炭碳点止血活性的发现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小结
    第二章 黄柏炭碳点制备条件的优化
        引言
        实验一 黄柏炭碳点煅烧温度的考察
        实验二 黄柏炭碳点煅烧时间的考察
        小结
    第三章 黄柏炭碳点的理化性质表征及成分分析
        引言
        实验一 HPLC法测定黄柏炭碳点水溶液的成分
        实验二 黄柏炭碳点的理化性质表征
        实验三 黄柏炭碳点相对量子产率的计算
        小结
    第四章 黄柏炭碳点的细胞毒性实验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小结
    第五章 黄柏炭碳点止血作用评价及其机制初探
        引言
        实验一 黄柏炭碳点给药方式比较
        实验二 黄柏炭碳点凝血时效关系
        实验三 黄柏炭碳点对断尾出血与肝损伤出血的影响
        实验四 肝素钠拮抗实验
        实验五 黄柏炭碳点对凝血四项及PLT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黄柏炭碳点对五步蛇毒急性出血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引言
        实验一 五步蛇毒急性出血模型的建立
        实验二 黄柏炭碳点对五步蛇毒急性出血模型血小板计数及尿蛋白含量的影响
        实验三 黄柏炭碳点对五步蛇毒急性出血模型的止血作用及其机制探究
        实验四 黄柏炭碳点对五步蛇毒急性出血致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初探
        小结
讨论
    1 黄柏炭碳点是黄柏炭发挥止血作用的关键物质基础之一,而煅烧温度及时间决定了其止血效果
    2 黄柏炭碳点的止血作用及机制
        2.1 黄柏炭碳点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2.2 黄柏炭碳点通过提高血小板计数、促进血小板聚集发挥止血作用
        2.3 黄柏炭碳点通过提升PAI-1含量抑制纤溶系统活性发挥止血作用
    3 黄柏炭碳点的制备及止血效应研究为阐明“炒炭止血”物质基础及仲景炭药“烧灰存性”科学内涵提供部分实验依据
结语
    创新点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变质与未变质僵蚕毒性物质基础解析与炮制原理炮制减毒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变质僵蚕继生真菌的培养与纯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辅料吸附与炮制加热对僵蚕中四种黄曲霉毒素含量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产黄青霉代谢产物的毒性研究和炮制减毒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第四章 球孢白僵菌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第五章 僵蚕水提物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第六章 不同炮制方法对僵蚕抗惊厥作用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第七章 僵蚕提取物的抗惊厥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第八章 自制僵蚕1-DNJ提取物降低心肌蛋白N-糖基化对db/ db小鼠糖尿病心肌病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5)非易中毒类中药中毒死亡的法医学鉴定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典型病例
2 讨论
    2.1常见引起中毒死亡的中药种类及中毒原因
    2.2中药中毒死亡的法医学鉴定

(7)布渣叶总黄酮微丸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高脂血症的概述
    1.2 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
    1.3 高脂血症的治疗
    1.4 布蜜叶研究概况
    1.5 微丸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布渣叶总黄酮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仪器
        2.1.2 材料
    2.2 方法与结果
        2.2.1 色谱条件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4 线性关系考察
        2.2.5 精密度试验
        2.2.6 稳定性试验
        2.2.7 重复性试验
        2.2.8 加样回收试验
        2.2 9 样品含量测定
    2.3 讨论
        2.3.1 指标性成分的选择
        2.3.2 检测波长的选择
        2.3.3 流动相的选择
    2.4 小结
第三章 布渣叶总黄酮微丸处方前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仪器
        3.1.2 材料
    3.2 方法与结果
        3.2.1 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表观溶解度的测定
        3.2.2 堆密度的测定
        3.2.3 休止角的测定
        3.2.4 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3.2.5 指标性成分稳定性试验
        3.2.6 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在体小肠吸收研究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布渣叶总黄酮微丸的制备
    4.1 材料与仪器
        4.1.1 仪器
        4.1.2 材料
    4.2 方法与结果
        4.2.1 制备工艺
        4.2.2 微丸的质量评价
        4.2.3 处方因素考察
        4.2.4 工艺参数的考察
        4.2.5 工艺重现性试验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布渣叶总黄酮微丸质量标准研究
    5.1 仪器与材料
        5.1.1 仪器
        5.1.2 试剂与药品
    5.2 定性鉴别
        5.2.1 牡荆苷、异牡荆苷、水仙苷的薄层色谱鉴别
        5.2.2 山奈素的薄层色谱鉴别
    5.3 定量分析
        5.3.1 色谱条件
        5.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3.3 供试品溶液制备
        5.3.4 空白试验
        5.3.5 线性关系考察
        5.3.6 精密度试验
        5.3.7 稳定性试验
        5.3.8 重复性试验
        5.3.9 加样回收率试验
        5.3.10 样品含量测定
    5.4 布渣叶总黄酮微丸质量标准(草案)
    5.5 布渣叶总黄酮微丸稳定性试验
        5.5.1 影响因素试验
        5.5.2 加速稳定性试验
        5.5.3 常温稳定性试验
        5.5.4 布渣叶总黄酮微丸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
        5.5.5 布渣叶总黄酮微丸常温稳定性试验结果
    5.6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布渣叶总黄酮微丸药效学研究
    6.1 材料
        6.1.1 药物
        6.1.2 仪器
        6.1.3 试剂
        6.1.4 动物
    6.2 统计方法
    6.3 剂量设置
    6.4 实验方法
        6.4.1 布渣叶总黄酮微丸对尾静脉注射Triton WR-1339所致小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考察
        6.4.2 布渣叶总黄酮微丸对腹腔注射蛋黄乳所致小鼠实验性急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影响
        6.4.3 布渣叶总黄酮微丸对尾静脉注射胆固醇-脂肪乳汁所致小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影响
        6.4.4 布渣叶总黄酮微丸对灌服高脂乳剂所致小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影
        6.4.5 布渣叶总黄酮微丸对进食高脂饲料所致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影
    6.5 急性毒性试验
        6.5.1 动物分组
        6.5.2 测定方法
        6.5.3 观察指标
        6.5.4 实验结果
        6.5.5 实验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8)堕胎在明清时期的中国——日常避孕抑或应急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去的研究综述
    (一)人口历史学家:定期避孕来限制家庭人口
    (二)性别历史学家:精英女性所采取的自主生育控制
二、清代法律中关于堕胎的记载
    (一)清代法律中的堕胎
    (二)清代案例中的堕胎行为
    (三)堕胎的费用及易得程度
    (四)因通奸而怀孕的妇女不得已而怀到足月
三、现代中国不安全的堕胎
    (一)传统的堕胎方式在河北,1928年
    (二)1949年以来的传统堕胎技术
    (三)不安全的传统堕胎药的持续存在

(10)解毒利水方外敷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文献研究
    1 胸腔积液的定义
    2 恶性胸腔积液的产生机制
    3 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方法
        3.1 影像学检查
        3.2 细胞学检查
        3.3 细胞因子
        3.4 选择素E
        3.5 蛋白质检测
        3.6 酶学检查
        3.7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
        3.8 激素
    4 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
        4.1 外科手术治疗
        4.2 胸腔内灌注化疗药
        4.3 生物免疫治疗
        4.4 胸膜固定术
        4.5 局部放疗
        4.6 热疗
    5 中医对恶性胸腔积液病因病机认识
    6 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药治疗
        6.1 中医内治法
        6.2 中医外治法
        6.3 中药静脉制剂
    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一
实验研究
    临床资料
        1 病历选择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剔除标准
        2 分组及实验方法
        3 药物来源
        3.1 解毒利水方
        3.2 香菇多糖冻干粉
        4 疗效观察指标
        4.1 胸水量评价标准
        4.2 胸水疗效评价标准
        4.3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4.4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4.5 毒副反应发生情况
        5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2周后胸水量观察
    2 治疗4周后疗效观察
        2.1 一般资料
        2.2 胸水治疗疗效
        2.3 血常规治疗前后的变化
        3 治疗8周后疗效观察
        3.1 胸水治疗疗效
        3.2 血常规治疗前后的变化
        3.3 生活质量情况
        3.4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3.4.1 临床症状疗效
        3.4.2 临床症状改善率
        3.5 毒副反应发生情况
        4 小结
    讨论
        1. 研究背景
        2. 解毒利水方作用机理的研究
        2.1 方义解析
        2.2 现代药理研究
        3 解毒利水方的治疗特点
        3.1 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症状
        3.2 安全无创,毒副作用小
    结论
    参考文献二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斑蝥中毒死亡未检出斑蝥素1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CIE收录的中国大陆地区法医毒物学文献计量学分析[J]. 严慧,史格非,沈敏. 法医学杂志, 2019(06)
  • [2]斑蝥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于洪礼,于冬梅. 中国药物警戒, 2019(01)
  • [3]从黄柏炭止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探讨“炒炭止血”与“烧灰存性”[D]. 刘晓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变质与未变质僵蚕毒性物质基础解析与炮制原理炮制减毒机理研究[D]. 赵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5]非易中毒类中药中毒死亡的法医学鉴定2例[J]. 高省,于建云,高静,李志雄,张桓,王尚文. 河南中医, 2016(03)
  • [6]生物毒素中毒死亡尸体检验方法及毒素检出率探讨[J]. 宋春阳,王志军,马龙.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7]布渣叶总黄酮微丸的药学研究[D]. 陈雪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8]堕胎在明清时期的中国——日常避孕抑或应急性措施?[J]. 苏成捷,张宇. 中国乡村研究, 2012(00)
  • [9]斑蝥素中毒检验1例[J]. 张蕾萍,于忠山,董颖,崔巍,杜鸿雁.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2(02)
  • [10]解毒利水方外敷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研究[D]. 闻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斑蝥素中毒死亡未检出斑蝥素一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