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污染与防治

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污染与防治

一、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李峥峥[1](2021)在《基于舒适度评价的城区自行车专用路优化设计方法 ——以北京西二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快速城镇化和“车本位”思想下粗放的城市规划模式,已经致使国内诸多城市面临众多挑战,城市发展的重点由拓宽机动车道、增量开发转向以“以人为本”、“精细化”为原则的高品质空间建设。自行车交通系统是目前公认的高效可靠的城市交通问题解决方案之一,许多城市正在积极地建设“自行车友好”城市。自行车专用路的建设开始逐渐得到重视,各大城市积极完善自行车专用路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扩大管理和维护力度,营造骑行的良好社会氛围,客观上促进了自行车专用路的研究,对如何保障自行车专用路骑行的舒适程度进行研究探讨,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自行车专用路的建设提供指导。文章首先在确定研究自行车专用路舒适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界定了自行车专用路以及舒适度的定义,分析了自行车专用路的由来和发展,对当前自行车专用路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构建自行车专用路舒适度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其次确定自行车专用路的研究范围,总结现状及问题,阐述在自行车专用路研究中引入舒适度评价的意义,并梳理国内外目前舒适度评价的研究现状,为构建舒适度评价体系提供指导。在明确自行车专用路舒适度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之后,基于前文的研究选取评价指标,并结合现有规范、前人研究以及实地调研确定评价基准。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构建判断矩阵,确定权重,构建最终以设施水平指标、环境水平指标、运营管理水平指标三大类26项指标的自行车专用路舒适度评价体系。引入CASBEE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用于评价改善效率。基于自行车专用路舒适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市西二旗的自行车专用路进行舒适度评价,自行车专用路划分为路基段、接驳段和跨高速段,并针对评分结果较低的薄弱之处加以改善,提出优化策略,针对风热环境采取包括加设太阳能顶、布置单侧绿植和建设绿色隧道的方法,通过软件ENVI-met对现状和改善后策略进行模拟评价比较,结论为建设绿色隧道的改善效果更为显着,针对自行车专用路停车点密度,建立停车正负面清单和集约空间结合设施带划定停车区域的策略,针对自行车专用路路网密度,提出利用现状,结合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进行空间重新划分的思路,针对过街设施种类,提出绿波交通和停车等候区的方式,保障骑行的安全与通畅。最后通过计算改善前后自行车专用路的环境效率BEE,验证改善结果有效性,并验证了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改善效率。本文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自行车专用路优化设计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以期对城市自行车专用路舒适度的提升提供方法借鉴。

卞吉玮[2](2021)在《上海市交通道路路边站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环境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公众和政府都高度关注的问题,随着霾污染和臭氧污染治理的深入,固定源的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的降低,移动源污染的贡献越来越得到重视。交通道路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城市道路环境空气污染的首要来源,并对城市居民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和影响。本文结合2013至2020年间上海市的典型交通道路路边站和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的监测数据,研究了交通道路环境污染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并采用ADMS模型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环境空气污染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本市道路交通环境空气污染的影响因子主要是NOx和PM10;2014年至2020年,国控站和交通路边站点PM2.5,PM10,CO和NOx这四种空气污染物的年均浓度都有了比较明显的下降,月均浓度值变化总体上呈均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U字型特征;国控站和交通站所有污染物浓度低值均在凌晨出现;国控站点CO,NOx,PM10,PM2.5的小时均值浓度只在早上8点出现一个峰值;交通站点CO,NOx,PM10,PM2.5呈现非常明显的双驼峰形态,于早上7,8点和晚上5,6点出现;交通站的BC的峰值比其他污染物提前出现于早上6点;国控站与交通站之间PM2.5和PM10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系数均在0.89及以上,显示出颗粒物污染物之间较强的相关性;而CO,NOx等相关系数在0.61至0.95,显示气态污染物因各站点自身因素而导致相关性强弱不一致;为了降低柴油车尾气排放的BC、NO和颗粒物,近几年柴油车都被要求设有DOC(氧化催化器)和DPF(颗粒物捕集器),通过DOC和DPF装置大大降低柴油车在行驶过程中尾气排放BC和NO,由于催化氧化的温度非常高,NO被间接转化为NO2,从交通站NO2/NOx的比率与BC浓度对应关系来看,当NO2/NOx比率较高时对应BC浓度则较低,反之BC浓度较高,显示当交通站点周边没有固定排放源的情况下,柴油车对交通站周边NOx、颗粒物污染有较大影响;而交通站和国控站各污染物与气象参数无相关性;经过对上海市NOx污染相关情况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NOx浓度在上午6-8和下午17-18点时段出现两个高值,与观测数值高度一致。通过空间模拟分析,NOx浓度在上海市区域分布就有空间差异性,在相同的扩散条件下,交通量大且严重拥堵区域同时也是NOx浓度较高的区域。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模拟结果,本文为交通道路监测站点布局、监测因子、监测频率等提出优化建议,并从改善城市环境、治理交通拥堵、优化车辆构成等方面提出可行性政策讨论。

刘佳豪[3](2020)在《石家庄市城市道路交通排放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地快速推进,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急速攀升。居民在享受交通设施便利的同时,所受机动车排放污染的困扰也越来越重。《中国机动车管理年报》指出,当前道路移动源排放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理念,统筹油、路、车治理,有效防治公路运输大气污染的要求。鉴于石家庄市空气质量越发严峻的现状,及时进行石家庄市城市道路交通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在当前尤为重要。首先,本文以实际调研交通数据为基础,通过引用由VISSIM-MOVES模型建立的石家庄市典型交叉口及市区路段交通排放量清单,耦合CALPUFF污染源排放扩散模型对城市交叉口及路段交通排放的动态扩散特征进行研究。通过使用模型耦合后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石家庄市各类交通污染物的扩散特点。研究结果发现,在定性层面,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相较其它种类污染物扩散范围更大,且扩散过程中受风向、风速的影响明显;在数值层面,笔者从当前少有研究的个人角度出发分析得出:交通流高峰期间道路范围内环境各项指标浓度远大于周边居住环境,而日均浓度指标与之相反。其次,本文以Green-Shield线性交通流模型为基础,通过与MOVES排放因子、CALPUFF稀释因子联合建立了环境容许交通量计算模型。将新建立模型运用于对交叉口和路段环境容许交通量阈值的计算,进而评估实际交通量是否超过环境标准交通量限制。研究结果发现当前交通环境排放存在部分问题,交通排放使得整个大气环境承受了一定的压力。最后,本文针对交叉口及路段分别提出减排情景并以环境容许交通量为评价指标进行减排效果评价。结果显示,交叉口采取新能源替代减排措施后,各类污染物排放量有从10%到20%之间不同程度地减少,交叉口环境容许交通量指标增幅为26.5%,减排效果显着;路段采取AER情景减排措施后,各污染物总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各道路实际交通量与环境容许交通量之差也明显提升。通过减排策略的研究,本文最终落脚于以环境条件为约束的交通管理政策建议,如新能源车辆替代传统能源车辆等。

张玉[4](2020)在《考虑交通环境影响的封闭小区开放决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封闭小区导致了我国“大街区—宽马路”的城市布局,封闭小区开放原则上可以增加路网密度,缓解交通拥堵,但同时也会带来汽车尾气污染和交通噪声污染等问题,这一矛盾性,使得封闭小区的开放问题变得复杂,因此本文对考虑环境影响的封闭小区开放决策模型进行了研究。根据封闭小区特点及其开放影响,从封闭小区规模、内部道路和位置确定了封闭小区的研究范围,从交通安全和交通环境污染问题两个方面考虑,给出了模型假设。对比现有交通环境污染预测模型,考虑国V排放标准、小区内部车流特性、噪声能量叠加等因素对模型进行修正。以行程时间最短、汽车尾气污染最少和交通噪声污染最少三个目标作为封闭小区开放决策目标,分析各目标与费用间的关系,将多目标问题转换为系统费用最小的单目标问题。设置封闭小区是否开放、单双行和限速等决策,通过0-1变量、约束条件等实现上述决策,并进一步分析了封闭小区决策与道路车流量的相互影响机理,形成主从递阶问题,建立了上层系统费用最小和下层用户均衡的封闭小区双层决策模型。应用启发式遗传算法、Frank-Wolfe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采用二进制编码、随机产生初始种群、适应度函数标准化、轮盘赌法选择、单点交叉、设置变异概率等进行遗传算法设计,采用Dijkstra标号法、最短路流量分配法、相继平均法等进行Frank-Wolfe算法设计。设计算例网络,设定初始参数进行求解,得到封闭小区开放最优方案。最后随机生成10个初始种群,观察决策结果是否一致,进行模型和算法的检验。从封闭小区规模、位置和时间成本三个方面,应用封闭小区开放双层决策模型,通过改变封闭小区道路长度、路网交通需求和时间价值等参数,观察封闭小区开放决策变化,总结得到封闭小区开放的相关规律。

王方彪[5](2020)在《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对居民区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日益增长,随之而来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也逐渐成为公众不可忽略的问题。在当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加强声环境的建设与保护,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环境以及具体的措施和内容也逐渐成为政府和公众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各种有效与合理的降声减噪措施来对居民的实际生活环境进行改善,也成为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主要措施之一。而在声环境的改善过程中,噪声预测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噪声预测的传统方法中,首先需要对预测区域进行噪声的预测和分析,并通过相关数据,对该区域进行噪声地图的绘制,随后逐步扩展。噪声预测和相关噪声地图的绘制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多年,而我国则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研究了大量的关于交通噪声方面的文献,对于城市中心老城区和新小区交通噪声污染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包括测量现场噪声情况,并分析现场噪声情况。对于义和路交通噪声污染采用功能区评价标准法、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噪声综合污染指数法、模糊综合多级评判方法等各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当前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并且提出了有效性的措施。对吉林大路附近居民区的噪声问题研究,基于义和路研究方法之上又增加了CADNA/A软件模拟,通过对研究地域的地图形式进行截取,并对此区域内部的地形和实际环境进行合理的数学建模,并在软件的辅助性作用下来对预定的区域实现噪声地图的有效绘制。将绘制的结果与实际内容和模式进行比较,并预测了减少主要噪声源的情况下噪声污染情况,并重点对噪声的环境以及具体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和总结归纳。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状况入手,加强在现实生活中城市道路交通情况与问题的具体应用和分析,以此来相应的得出噪声的预测与实际测量的结果。在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城市声环境的细化分析和总结,并在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基本环境问题的改善,这对于城市的综合性布局和现有环境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徐燕玲[6](2020)在《基于交通安全的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系统地研究城市道路植物景观,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保护城市安全。文章以交通安全为切入点,从行车安全、行人安全方面研究道路植物景观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同时兼顾植物景观的生态性和观赏性,建立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评价体系。以桂林市为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4条主干道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景观及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运用熵权法和K-means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其植物景观安全水平,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验证评价模型,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优化建议。研究成果如下:(1)城市主干道绿地植物调查与分析调查发现绿化植物60种,分属44科53属,以乡土植物为主。植物配置方式多样,以乔-灌-草为主,景观层次分明,交通视觉干扰性小,满足行人、行车安全的要求。浅根性树种与深根性树种的比例为1:1.9,行道树以深根性树种为主,树种稳定性好。速生树种与中生树种的比例为1:2.3,中生树种占优势,景观绿化效果好,但部分速生树种的根系生长对道路基础产生破坏性大。植物色彩以红色、黄色为主,对交通活动起引导和警示作用;51.67%的植物种类具有较强抗污染性,有效保障道路生态环境安全。(2)基于交通安全的城市主干道植物景观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的空间环境对交通安全影响最大,交通空间、视线视距和环境改善是主要影响因素,人行道净空高度、单位面积乔木占有量和遮挡交通视线是关键影响指标。植物景观安全水平属于Ⅰ级水平的主干道占4.17%,Ⅱ级水平占37.50%,Ⅲ级水平占41.67%,Ⅳ级水平占12.50%,Ⅴ级水平占4.17%。桂林市主干道植物景观整体安全等级处于Ⅱ~Ⅲ级,属于较安全偏安全水平。(3)存在问题及优化建议综合实地调查和评价结果,发现桂林市主干道存在植物遮挡交通视线、防眩效果不佳、遮挡交通设施等问题。基于交通安全视角,提出了道路绿化安全设计的基本要求,主要有注重科学选树、合理搭配植物色彩、严格控制植物高度和间距、发挥植物生态性。同时,针对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增强绿化防眩效果;保障行车视线安全;增强人行绿化防护;整改绿化隐蔽工程。

刘明秀[7](2020)在《城市公交站台交通噪声特征分析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快速发展的公共交通在给人们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方面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在公交站台附近,大型公交车辆进出公交站台需要频繁加减速,加剧了公交站台的交通噪声污染,对公交站台周边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息造成了严重影响。研究公交站台交通噪声的特性及影响因素,对公交站台交通噪声控制和噪声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城市公交站台交通噪声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监测、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公交站台交通噪声强度和频率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交叉表法对交通噪声水平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分别建立了直线式和港湾式两种类型公交站台瞬时交通噪声水平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以及连续公交站台附近交通噪声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交站台交通噪声控制措施。本文取得的成果如下:(1)通过交叉表分析,阐述了两类公交站台各影响因素与交通噪声水平的分布和卡方检验的统计力检验,得出了公交站台噪声与公交车辆数、司机操作是否平稳和车流密度等因素存在关联的结论。(2)建立了直线式和港湾式两种公交站台瞬时交通噪声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于第一类直线式公交站台,出站公交车辆数、司机操作是否平稳、是否有语音提示、同向和对向车流密度是公交站台交通噪声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第二类港湾式公交站台,司机操作是否平稳、是否有语音提示、同向和对向车流密度以及公交站台位置会影响公交站台噪声水平。(3)采用分段叠加的方法对公交站台附近的平均等效声级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4)采用VISSIM仿真从噪声控制角度对公交站台位置选址及站台形式选择进行优化,并从抑制噪声源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途径及对受声者进行保护几个方面对公交站台其它交通噪声控制措施进行研究。本文进行公交站台噪声强度和频率特征、公交站台交通噪声影响因素研究,建立公交站台瞬时及连续交通噪声模型,对公交站台及站台附近交通噪声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杨角[8](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赵海生[9](2020)在《基于微观交通尾气模拟平台的机动车交叉口尾气排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持续快速增长,机动车在为现代人们的日常出行和交通运输带来不少便利的同时,其也导致了一系列能源消耗,尾气排放污染等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在安全保证机动车出行的必要情况下,如何将机动车对生态环境的尾气污染影响降至最低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国家不断地加大对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的力度、多管齐下的政策同时,通过制定更优化的交通管理和控制策略等措施来有效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无疑是一种相对安全经济且有效的交通管理手段。虽然传统的交通管控措施更多的注重对机动车交通流运行效率的提高和改善,但随着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愈演愈烈,将其环境指标的有效性纳入评价城市交通管控和措施的重要指标范畴已经逐渐引起了更多的专家学者及交通决策者的高度关注。本文将落脚点放在城市交叉口路段交通管理和控制手段的组合方案研究上,通过对交叉口晚高峰状态时的车流情况实施仿真研究,分析多种交通管控手段在相互交叉组合时对于减少交叉口路段的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重要有效性,为地方政府及道路交管部门关键时期进行交通系统的优化管理提供良好的交通决策数据支持。基于此研究目的,为了研究制定有效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总量的有效措施和策略,在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微观交通尾气排放技术研究领域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本文选择将先进的微观交通流仿真模拟软件Vissim和先进的车辆性能分析系统软件Autonomie衔接整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微观交通尾气仿真平台,选取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一段十字路口作为模拟仿真研究的对象,构建了路网实例进行分析,随后分别选择了几种典型的符合模拟仿真实验条件的交通管控手段,设计不同的管控手段组合仿真方案,进行仿真模拟实验,并通过计算所得尾气排放结果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交通管控手段和措施的不同设置方案对机动车交通尾气总量排放的影响。进一步总结这些管控措施手段在实际应用的具体有效性与措施的优劣性及其适用的条件,为政府和道路交通管理相关部门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廖继轩[10](2020)在《明挖地铁车站社会交通成本计算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机动车拥有量不断提高,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需求愈加旺盛,供求矛盾日益凸显;另一方面,作为解决城市交通供求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的“良药”——城市轨道交通蓬勃发展,其占道施工无疑又加剧了这一矛盾。造成施工工点交通拥挤,社会交通成本高企。因此,研究明挖施工对社会交通成本的影响并评估其影响程度,有助于判断明挖施工的交通影响效应能级,为施工工法的选取、施工期交通优化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就明挖地铁车站施工过程中对交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了地铁车站施工特点和常用的施工工法的基础上,重点就明挖法施工对车站施工区域交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明确明挖施工对交通影响的表现形式,为明挖地铁车站社会交通成本计算模型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基于外部性理论建立了明挖地铁车站社会交通成本计算模型。利用外部性理论将明挖地铁施工导致的社会交通成本进行界定,将明挖地铁车站社会交通成本限定在交通拥堵成本、交通事故成本、交通环境成本这三个方面,并就各个分项提出其计算方法,建立明挖地铁车站社会交通成本定量计算模型。再次,建立明挖地铁车站社会交通成本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以“成都轨道交通6号线兴盛站”为案例,采用上述模型计算施工期社会交通成本,明确明挖施工社会交通成本的主要组成成本,确定评估地铁车站明挖施工对社会交通成本影响的主要评价指标。最后,提出明挖地铁车站施工对社会交通成本影响的评价方法。在建立明挖地铁车站施工社会交通成本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仿真和理论计算等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级,提出明挖地铁车站施工社会交通成本影响评价参考标准。参考运行状态分类原理和优劣解距离法建立综合评价方法,确定影响程度阀值,对影响程度进行分级,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应用。

二、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舒适度评价的城区自行车专用路优化设计方法 ——以北京西二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由“车本位”思想回归到“人本位”思想
        1.1.2 建设“自行车友好”城市的需要
        1.1.3 自行车专用路建设亟待深化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自行车专用路
        1.4.2 舒适度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自行车专用路发展与体系基础研究
    2.1 自行车专用路的由来和发展
        2.1.1 自行车专用路由来
        2.1.2 国内外自行车专用路发展情况概述
        2.1.3 国外自行车专用路优秀案例分析
        2.1.4 我国自行车专用路建设研究
    2.2 自行车专用路体系基础研究
        2.2.1 功能与布局
        2.2.2 车道设计
        2.2.3 接驳换乘
        2.2.4 人性化服务设施
        2.2.5 绿化景观
    2.3 自行车专用路体系研究现状
        2.3.1 国内外自行车专用路体系研究现状
        2.3.2 我国相关规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舒适度评价引入自行车专用路研究的必要性
    3.1 研究范围
    3.2 自行车专用路现状及问题
    3.3 在自行车专用路中引入舒适度评价的意义
        3.3.1 舒适度评价在设计领域运用的意义
        3.3.2 在自行车专用路设计中引入舒适度评价的作用
    3.4 国内外舒适度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行车专用路舒适度评价体系指标构建路径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4.2 体系构建原则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4.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3.2 评价方法的介绍
        4.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流程
    4.4 体系指标初选
        4.4.1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4.4.2 初选评价指标来源
        4.4.3 指标初选
    4.5 体系优化及构建思路
        4.5.1 评价指标的优化和筛选
        4.5.2 评价指标体系架构
        4.5.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4.6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项研究
        4.6.1 评价基准的确定方法
        4.6.2 指标及评价基准研究
    4.7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7.1 构造判断矩阵
        4.7.2 权重结果
    4.8 评价结果的优化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西二旗自行车专用路的舒适度评价
    5.1 北京西二旗自行车专用路概况
    5.2 数据来源与模拟方法介绍
        5.2.1 气象气候
        5.2.2 模拟方法
        5.2.3 评价方法
    5.3 北京西二旗自行车专用路的舒适度评价
        5.3.1 设施水平指标获取
        5.3.2 环境水平指标获取
        5.3.3 运行水平指标获取
        5.3.4 路基段指标评分结果
        5.3.5 接驳段指标评分结果
        5.3.6 跨高速段指标评分结果
    5.4 自行车专用路舒适度重点改善指标选取与评价
        5.4.1 风环境舒适度和热环境舒适度改善策略
        5.4.2 自行车停车点密度改善策略
        5.4.3 自行车专用路路网密度改善策略
        5.4.4 过街设施种类改善策略
    5.5 自行车专用路的环境效率BEE计算
    5.6 本章小结
结论
    1 主要工作和成果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致谢

(2)上海市交通道路路边站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交通道路污染与主要污染物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 国内外环境空气监测网络
        2.3.1 美国环境空气监测网络
        2.3.2 欧盟的环境空气监测网络
        2.3.3 中国香港环境空气监测网络
        2.3.4 上海市环境空气监测网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道路交通污染的观测点
    3.3 研究的方法
        3.3.1 回归分析
        3.3.2 “机动车实时排放空气污染预警系统”介绍
    3.4 观测仪器与分析方法
    3.5 技术路线
第4章 交通道路附近环境污染特征
    4.1 机动车与交通现状
        4.1.1 机动车保有量与结构
        4.1.2 道路行驶特征
    4.2 上海市交通道路网络现状
    4.3 国控站和交通站污染物浓度变化的总体比较
        4.3.1 年均浓度比较
        4.3.2 月均浓度比较
        4.3.3 小时均值比较
    4.4 不同交通站污染物的污染特征比较
        4.4.1 NO_x
        4.4.2 CO
        4.4.3 PM_(2.5)
        4.4.4 BC
        4.4.5 国控站与交通站的相关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海典型交通道路污染影响因素
    5.1 典型交通道路污染物影响因素研究
        5.1.1 污染物的相互关系
        5.1.2 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5.1.3 影响因素的检验
    5.2 气象影响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上海典型区域空气污染物分布的模拟研究
    6.1 上海地区典型区域道路机动车排放特征研究
        6.1.1 典型区域机动车行驶规律
        6.1.2 不同类型车辆小时排放分担率
        6.1.3 各车型日排放分担率
    6.2 ADMS-Urban交通影响预测
        6.2.1 ADMS-Urban模型的介绍
        6.2.2 ADMS-Urban模型特点
        6.2.3 移动源扩散数学模式
        6.2.4 模型运行所需参数
        6.2.5 模型输出结果
        6.2.6 ADMS-Urban模型计算案例
    6.3 上海典型区域NO_x污染物模拟及分布规律研究
        6.3.1 NOx污染模拟时间分布规律
        6.3.2 NOx污染模拟空间分布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石家庄市城市道路交通排放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排放清单的研究综述
        1.2.2 CALPUFF扩散分布的研究
        1.2.3 机动车环境容许量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意义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域交通排放清单
    2.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2.1.1 石家庄市交通状况
        2.1.2 石家庄市大气质量状况
    2.2 研究数据获取
        2.2.1 路网交通流量数据
        2.2.2 研究区域地理数据
        2.2.3 研究区域气象数据
    2.3 路网排放清单获取
        2.3.1 交叉口排放清单
        2.3.2 路段排放清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网交通排放扩散模拟与分析
    3.1 CALPUFF模型基本理论
        3.1.1 CALPUFF模型简介
        3.1.2 路网扩散模型运行
    3.2 交叉口交通排放扩散结果分析
        3.2.1 交通系统层面扩散特征分析
        3.2.2 个人层面暴露程度分析
    3.3 路段交通排放扩散结果分析
        3.3.1 快速路扩散结果分析
        3.3.2 非快速路扩散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容许交通量研究
    4.1 环境容许交通量基本理论
        4.1.1 内涵及分类
        4.1.2 特性
        4.1.3 影响因素分析
    4.2 环境容许交通量模型
        4.2.1 容许交通量约束条件
        4.2.2 容许交通量与交通流的关系
        4.2.3 容许交通量与时间的相关性
        4.2.4 容许交通量模型运算法则构建
    4.3 容许交通量研究
        4.3.1 交叉口容许交通量计算
        4.3.2 路段容许交通量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减排策略研究
    5.1 减排情景确定
    5.2 减排效果评价
        5.2.1 交叉口减排效果
        5.2.2 路段减排效果
    5.3 环境条件约束下的交通管理政策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附表
    附录 B 儒略日和公历日期格式转换程序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考虑交通环境影响的封闭小区开放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封闭小区开放影响及环境模型修正
    2.1 封闭小区开放影响分析及模型假设
        2.1.1 封闭小区的产生与发展
        2.1.2 封闭小区开放影响
        2.1.3 封闭小区研究范围确定
        2.1.4 封闭小区开放模型假设
    2.2 汽车尾气排放预测模型
        2.2.1 现有汽车尾气排放预测模型适用性分析
        2.2.2 汽车尾气排放预测模型修正
    2.3 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2.3.1 现有交通噪声预测模型适用性分析
        2.3.2 交通噪声预测模型修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封闭小区开放双层决策模型
    3.1 封闭小区开放决策模型分析
        3.1.1 决策模型特点
        3.1.2 决策模型求解
        3.1.3 权重确定
    3.2 评估指标与费用关系分析
        3.2.1 行驶时间与费用关系
        3.2.2 汽车尾气排放量与费用关系
        3.2.3 交通噪声与费用关系
    3.3 交通网络平衡模型
        3.3.1 交通分配模型
        3.3.2 阻抗函数
    3.4 双层决策模型分析与建立
        3.4.1 模型分析
        3.4.2 双层决策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封闭小区开放双层决策模型求解
    4.1 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4.1.1 模型求解步骤
        4.1.2 路径搜索算法
    4.2 数值仿真
        4.2.1 算例网络结构
        4.2.2 模型初始参数设定
        4.2.3 仿真结果
    4.3 模型算法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封闭小区开放决策影响分析
    5.1 封闭小区规模对封闭小区开放决策的影响
        5.1.1 不同封闭小区规模对应的决策
        5.1.2 封闭小区规模影响分析
    5.2 封闭小区位置对封闭小区开放决策的影响
        5.2.1 不同封闭小区位置对应的决策
        5.2.2 封闭小区位置影响分析
    5.3 时间成本对封闭小区开放决策的影响
        5.3.1 不同时间价值对应的决策
        5.3.2 时间价值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5)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对居民区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预期目标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本原理与方法
    2.1 城市道路交通分析
    2.2 城市交通噪声评价方法
        2.2.1 城市交通噪声评价量
        2.2.2 噪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2.3 权向量的确定
    2.4 小结
第三章 传统分析法(案例一)
    3.1 义和路附近居民区现状采样分析
        3.1.1 监测点的选取及设备的选用
        3.1.2 噪声及交通量监测时间
        3.1.3 噪声及交通量监测条件
        3.1.4 噪声及交通量监测注意事项
    3.2 监测数据整理分析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等级评判
        3.3.2 对居民区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分析法和CADNA/A预测模型联合分析(案例二)
    4.1 高格蓝湾小区现状采样分析
        4.1.1 监测点的选取及设备的选用
        4.1.2 噪声及交通量监测时间
        4.1.3 噪声及交通量监测条件
        4.1.4 噪声及交通量监测注意事项
    4.2 吉林大路监测数据整理分析
    4.3 案例模拟预测分析
        4.3.1 CADNA/A噪声模拟软件原理
        4.3.2 CADNA/A模型的建立和参数设置
        4.3.3 CADNA/A模型有效性验证
        4.3.4 基于实测与模拟数据的复合性分析
        4.3.5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对居民区环境影响分析
    4.4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对居民区环境影响分析的大胆假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交通安全的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查法
        1.4.3 景观评价法
    1.5 研究内容
        1.5.1 建立城市道路植物景观安全评价体系
        1.5.2 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1.5.3 基于安全视角的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综合评价
        1.5.4 城市道路植物景观优化建议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解读
        2.1.1 城市道路
        2.1.2 城市道路绿地
        2.1.3 城市道路绿带
    2.2 园林植物造景理论
        2.2.1 生态学原理
        2.2.2 美学原理
        2.2.3 空间构成原理
    2.3 城市道路植物景观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
        2.3.1 植物种植间距
        2.3.2 植物种植高度
        2.3.3 植物组合尺度
        2.3.4 植物色彩搭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地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条件
        3.1.4 城市园林绿化现状
        3.1.5 城市道路交通现状
    3.2 实地调查与研究方法
        3.2.1 调查道路的选择依据
        3.2.2 调查道路概况
        3.2.3 调查取样
    3.3 主干道植物现状分析
        3.3.1 植物配置方式
        3.3.2 植物种类与组成分析
        3.3.3 植物树种特征分析
        3.3.4 植物色彩及气味分析
        3.3.5 抗污染性分析
    3.4 主干道植物景观对交通功能的影响分析
        3.4.1 道路绿化植物辅助交通功能
        3.4.2 道路绿化植物妨碍交通功能
    3.5 主干道植物景观特征
        3.5.1 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组成稳定
        3.5.2 植物配置合理,引导交通运行
        3.5.3 注重生态效益,景观效果明显
        3.5.4 突出乡土特性,体现城市风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安全视角下的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4.1 构建评价体系
        4.1.1 选择评价指标
        4.1.2 建立指标评价体系
        4.1.3 量化评价指标
    4.2 评价过程
        4.2.1 建立初始数据矩阵
        4.2.2 初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2.3 计算指标熵值、权重
        4.2.4 计算综合评价值与等级划分
    4.3 评价结果分析
        4.3.1 各评价层权重及得分分析
        4.3.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3.3 主干道植物景观的安全类型
    4.4 基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的评价模型验证
        4.4.1 因子信度检验
        4.4.2 主成分因子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5.1 桂林市主干道植物景观中存在的问题
        5.1.1 行车安全隐患
        5.1.2 行人安全隐患
    5.2 基于交通安全的植物景观优化建议
        5.2.1 道路绿化安全设计的基本要求
        5.2.2 满足安全需求的景观优化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6.2.1 本文创新点
        6.2.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申请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7)城市公交站台交通噪声特征分析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通噪声特征研究
        1.2.2 交通噪声预测研究
        1.2.3 降噪措施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交站台交通噪声调查与特征分析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公交站台环境区域分析
        2.1.2 公交站台形式布局特征
        2.1.3 交通噪声计量与评价指标
        2.1.4 交公交站台交通噪声构成
    2.2 公交站台交通噪声调查
        2.2.1 调查内容
        2.2.2 主要调查方法
        2.2.3 测量仪器
        2.2.4 测量时间及地点选择
        2.2.5 实验注意事项
    2.3 公交站台交通噪声强度及频谱特征分析
        2.3.1 公交站台交通噪声强度
        2.3.2 公交站台交通噪声频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交站台交通噪声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3.1 数据处理
        3.1.1 数据提取
        3.1.2 数据基本属性分析
    3.2 单一因素与交通噪声相关性分析
        3.2.1 研究方法
        3.2.2 交叉表分析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交站台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4.1 公交站台瞬时交通噪声水平预测模型
        4.1.1 模型基础理论
        4.1.2 直线式公交站台交通噪声模型建立
        4.1.3 港湾式公交站台交通噪声模型建立
        4.1.4 对比分析
    4.2 公交站台连续交通噪声计算
        4.2.1 模型介绍
        4.2.2 公交站台连续交通噪声计算
        4.2.3 模型验证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交站台交通噪声控制措施
    5.1 公交站台交通噪声仿真实验
        5.1.1 仿真实验设计
        5.1.2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5.2 基于噪声控制的公交站台优化措施
        5.2.1 公交站台位置选址
        5.2.2 公交站台形式布局
        5.2.3 公交站台开放形式及结构设计
    5.3 其它控制措施
        5.3.1 抑制噪声源
        5.3.2 景观设置
        5.3.3 受声者保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8)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微观交通尾气模拟平台的机动车交叉口尾气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1.2.2 国内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搭建智能交通场景
        1.3.2 建立车辆性能模型
        1.3.3 交通环境分析平台的搭建
        1.3.4 交叉口的组合管控策略研究
    1.4 总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道路机动车尾气排放与环境现状分析
    2.1 机动车尾气排放现状
        2.1.1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
        2.1.2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变化趋势
        2.1.3 汽车污染物排放量变化趋势
    2.2 机动车交叉口排放影响因素
    2.3 城市交通管控策略在减少机动车排放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道路交叉口仿真模型建立
    3.1 仿真区域选择和交通特性分析
    3.2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VISSIM
    3.3 交通数据调研和采集
    3.4 WIEDEMANN74跟车模型
    3.5 仿真实验平台的建立
    3.6 仿真平台的模型校正及验证
        3.6.1 模型校正
        3.6.2 模型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观尾气模拟平台的建立
    4.1 AUTONOMIE软件排放测算模型
    4.2 AUTONOMIE的主要计算原理
    4.3 微观尾气模拟平台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叉口处汽车排放特性分析
    5.1 不同燃料类型标准环保指标与排放标准介绍
        5.1.1 燃料类型
        5.1.2 车用汽油标准环保指标
        5.1.3 车用柴油标准环保指标
        5.1.4 燃油消费量
        5.1.5 排放标准
    5.2 交叉口车辆尾气排放空间关系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交通管控措施对机动车排放影响
    6.1 基于机动车减排的交通管控措施探讨
        6.1.1 优化交叉口信号配时措施
        6.1.2 交叉口禁左措施
        6.1.3 公交专用道措施
        6.1.4 实施单向交通措施
        6.1.5 其他交通管控措施
    6.2 仿真实验方案设计
    6.3 各种交通管控措施的仿真策略
    6.4 排放结果分析
        6.4.1 空白试验的尾气排放结果
        6.4.2 单一手段的排放结果分析
        6.4.3 组合管控策略对排放结果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明挖地铁车站社会交通成本计算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
        1.1.2 地铁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地铁车站施工工法特性及交通影响分析
    2.1 地铁车站施工特点
    2.2 地铁车站施工工法
        2.2.1 明挖法
        2.2.2 盖挖法
        2.2.3 暗挖法
    2.3 明挖法施工对道路交通影响分析
        2.3.1 明挖法施工对道路特性的影响
        2.3.2 明挖法施工对车辆运行特性的影响
        2.3.3 明挖法施工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2.3.4 明挖法施工对道路服务水平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社会交通成本计算模型
    3.1 外部性理论
    3.2 道路交通的负外部性构成
    3.3 明挖施工对道路交通负外部性成本的影响
    3.4 外部性成本的分项计算方法
        3.4.1 交通拥堵成本计算方法
        3.4.2 交通事故成本计算方法
        3.4.3 交通环境成本计算方法
    3.5 外部性成本计算模型建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明挖地铁车站社会交通成本关键指标研究
    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4.2 兴盛站施工期社会交通成本测算
        4.2.1 交通拥挤成本
        4.2.2 交通事故成本
        4.2.3 交通环境成本
        4.2.4 兴盛站施工期社会交通总成本
    4.3 明挖地铁车站社会交通成本关键指标
        4.3.1 车辆延误
        4.3.2 饱和度
        4.3.3 通行速度
        4.3.4 噪音值
        4.3.5 车流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明挖地铁车站社会交通成本影响评价方法
    5.1 评价标准
    5.2 综合评价方法
        5.2.1 指标的预处理
        5.2.2 运行状态分类原理
        5.2.3 综合评价
    5.3 评价示例
    5.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1 :兴盛站车流数据
附录2 :梁家巷站车流数据

四、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舒适度评价的城区自行车专用路优化设计方法 ——以北京西二旗为例[D]. 李峥峥.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上海市交通道路路边站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D]. 卞吉玮.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石家庄市城市道路交通排放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研究[D]. 刘佳豪.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4]考虑交通环境影响的封闭小区开放决策模型研究[D]. 张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对居民区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研究[D]. 王方彪. 吉林大学, 2020(08)
  • [6]基于交通安全的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研究[D]. 徐燕玲.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7]城市公交站台交通噪声特征分析及预测研究[D]. 刘明秀.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8]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9]基于微观交通尾气模拟平台的机动车交叉口尾气排放研究[D]. 赵海生.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2)
  • [10]明挖地铁车站社会交通成本计算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D]. 廖继轩.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污染与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