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倾家荡产——21世纪的全球经济展望

千禧年,倾家荡产——21世纪的全球经济展望

一、千禧年,抛出你的美元——21世纪全球经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贾凌昌[1](2012)在《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方位推进的伟大事业。然而,我国仍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这四个方面发展的位阶性,因此,在不同历史阶段我党对发展的侧面强调不尽相同。换言之,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同步化发展,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仅重视经济或社会的发展,相反,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消极影响、意识形态终结论不良冲击、政治多极化深度映射以及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我国的文化安全和长远建设日益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意气风发的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困难所惑,更没有在挑战面前退缩,从党的十七大到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从建党90周年到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无一不在反复强调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深度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重要指针。如果说民族国家的核心实力从根本上表现为文化软实力,那么,民族凝聚力就是文化软实力的一般表征。而民族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又来因于一国居民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国家加快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保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或者说,提升和建设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言之,文化软实力与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高度的互动和正比关系,于是,一方的建设成功必然意味着他方建设成就的取得,他方建设成就的取得也必然意味着己方建设成就的提高。既然文化软实力建设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效,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宏伟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实践规范。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孪生关系决定了在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引领和传播先进文化,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先进文化的传播,不仅能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而且能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吸收传统文化,夯实民族文化的基础力,通过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不仅能有效传播传统文化,而且能巩固传统文化传播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借鉴西方文化,彰显民族文化的包容力,通过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因子,不仅能提高对西方文化的辨识力,而且能说明“北京共识”的包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防控落后文化,争取民族文化的优秀力,通过落后文化批判与防控,不仅能界别优秀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界限,而且能消除落后文化的影响,从而使民族文化的优秀力得到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现需要在文化软实力视野下处理好若干关系,并把握好几个关键。通过处理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研究与建设、国家理性与人民理性的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平衡中获得水平的提升。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把握的关键的阐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前进。作为文化软实力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不同的路径。通过研究,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动力,设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动力模型;指出了教育培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了要继续以“学科”教育方式和“非学科”教育方式即人文与素质教育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导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化交往新视角,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路径,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注重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路径,积极开展文化事业,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丰富文化产业。

尚绪芝[2](2006)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决定政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治领域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引致的政治领域的诸多新变化中有关国家主权的争论就成为一个特别容易触及且分歧较大的论题。本文分五个部分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部分就“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两个基本概念进行了阐释。在分析比较中外学者有关全球化的论述的基础上,认为:全球化的首要之意是经济全球化;全球化不是西方化;全球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进程;全球化不是趋同而是发展。通过对国家主权发展史考察,认为国家主权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对其基本内涵的理解也应有历史的眼光。因此在认识国家主权时要注意区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通过对学界存在的正相关、负相关关系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相互为用,具体表现为主权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经济全球化为国家主权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可能。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影响国家主权的因素。从国际和国内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国际方面的因素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区域经济组织、新技术的发展、全球性问题等;国内方面的因素包括民族分裂主义、国内民主改革、民族国家认同危机等。 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新国家主权理论”。通过对这些国家主权理论分析评价,认为这些国家主权理论是站在西方国家的立场上,来认识乃至推动国家主权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其否定、限制、削弱国家主权的主张是不可取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主权作为一种价值、制度安排,仍是国家社会生活、安身立命的基点,且积极主动地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此并不必然地推导出应该一味地、绝对地固守主权的基本属性。本文认为在国家主权属性中,补充主动性这一属性,不仅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国家主权理论,而且也有利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的发展。

包燕[3](2005)在《悬浮中的自救焦虑和艰难确认——转型文化语境下当代中国电影场域的多重身份认同(1983-2004)》文中研究说明“身份”(Identity)、“文化身份”(Culture Identity)在晚近的文化研究学界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关注。作为从属于社会学、心理学范畴的指涉着角色意识的重要概念,“身份”一词正被移用或延伸到文化研究的各个场域。对于当代转型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社会来说,一方面是以精英文化为主导的80年代向以大众商业文化为主场的90年代的文化换幕,一方面是强势的全球化语境对自足的本土文化想象的解构和冲击,个体及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于是凸现为问题。而以此“身份概念”和“问题意识”考察当代转型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场域,由批评者确立的电影本体身份、作为艺术精英的电影导演身份、纳入影像叙事的文化震荡中的“大众”身份、大众文化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本土电影的身份认同等诸多问题得以呈现,而其间,电影制作者/评论者/接受者/主导决策者也在充满对抗与妥协的多方会谈中,参与了电影场域的多重身份认同。文章主体共分五部分。首先,在批评/政治/市场的三方会谈中,梳理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中“电影本体”的主导身份的叙述置换。同时,聚焦于90年代中国商业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氛围,在艺术/政治/市场的三方会谈中,考察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第五代导演的立场移位和身份重写。而作为在体制/市场/艺术三方“无法缝合”的现实下入场的新生代导演,其影像叙事则呈现为面向“都市现代性”的三副面孔--怀旧/悬浮/直面。这一方面作为大众文化语境中新生代导演的身份书写的隐喻存在,另一方面也直接地指向都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各阶层大众的身份认同。最后,本文置中国电影于大众文化的全球化和好莱坞电影的强势化语境,在大众心态/导演心态/体制心态的三方会谈新动向中,以“开放的本土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为关键词,对中国电影可能的多元身份认同提出启示性的建构策略。

王向前[4](2000)在《千禧年,抛出你的美元——21世纪全球经济展望》文中提出新千年,新气象。从本期开始,我们对企业经营、管理以及经济现象的关注将在《策略》这块“地”儿里得到体现。真实、亲切、实用是我们的宗旨。让我们陪伴您一起走过新的世纪!本期我们重点介绍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栏目《CIO 管家》,说它熟悉,是因为它出现过一次;说它陌生,是因为它作为2000年《策略》重要栏目之一,将被我们重新演绎。这一次我们讲的是胜利油田如何利用 IT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故事。下一次……您就等着看吧!

二、千禧年,抛出你的美元——21世纪全球经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千禧年,抛出你的美元——21世纪全球经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硬实力与软实力互推共进的辩证过程
        1.1.2 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应有之义
        1.1.3 市场经济良性运行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进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支撑
        1.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水平的提升意味着文化软实力成绩的取得
    1.2 研究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1.2.1 研究意义
        1.2.2 创新之处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文化软实力的历史与现代诠释
        1.3.2 价值理论的历史回瞻与时代阐释
        1.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内研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重点与难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历史与当代考察
    2.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化思想解读
        2.1.1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逻辑展开
        2.1.2 列宁文化革命与建设理论的辩证致思
    2.2 文化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
        2.2.1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探索和思考
        2.2.2 邓小平文化理论的设计与思索
        2.2.3 江泽民文化思想的结构和要旨
        2.2.4 胡锦涛文化思想的内在意蕴
第3章 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成的时代性境遇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球化时代文化自觉的理性呼应
        3.1.1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催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1.2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冲击促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1.3 政治多极化的深度映射缔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2 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遭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2.1 文化安全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稳健保障
        3.2.2 价值多元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引领
        3.2.3 生存“危机”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理破解
第4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
    4.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指针
        4.1.1 真与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与指针决定论地位的确立
        4.1.2 主导下的差异与多元下的统一
        4.1.3 乡土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传播的理性选择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宏伟目标
        4.2.1 未来学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审视
        4.2.2 本质与扩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检视
        4.2.3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具体展视
    4.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动力
        4.3.1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内涵析疑
        4.3.2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价值分析
        4.3.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双重弘扬
    4.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实践规范
        4.4.1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中国伦理与法律的必然选择
        4.4.2 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知识、规则和转变的三位一体
        4.4.3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生活中形成
第5章 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
    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引领和传播先进文化,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
        5.1.1 科学定位:先进文化是映射着民族先进性的不可逆转的国家力量
        5.1.2 内在价值:先进文化为人类平静的生活提供了栖息之所
        5.1.3 主导路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先进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吸收传统文化?,穷实民族文化的基础
        5.2.1 动态内涵:传统文化是勾连古代和当代的桥梁
        5.2.2 特征彰扬:传统文化中的强家庭观念及引申
        5.2.3 模式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收传统文化的重点
    5.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借鉴西方文化,拓展民族文化的视野
        5.3.1 本质特征:西方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关怀
        5.3.2 必要分析: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视角
        5.3.3 合理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对待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5.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防控落后文化,优化民族文化的内容
        5.4.1 内涵、特质与危害:落后文化的构成与表现
        5.4.2 生成思考:落后文化发生的原因分解
        5.4.3 系统构筑:落后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防控
第6章 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处理的关系和把握的关键
    6.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处理的关系
        6.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处理好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的关系,切忌“以硬带软”或“以软代硬”
        6.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思考研究与建设的关系,避免研究的建设缺场和建设的研究缺场
        6.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衡平国家理性与人民理性的关系,防止国家理性的无限扩张和人民理性的销声匿迹
    6.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把握的关键
        6.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继续推进城市性建设的同时更加突出乡村性
        6.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保持同步与匹配
        6.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避免陷入功利主义漩涡,确立一种正确的发展观规导加以正确的规导
第7章 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思考
    7.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认同的动力模型路径
        7.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认同的动力来源
        7.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认同的动力模型
    7.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教育培育路径
        7.2.1 教育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方式
        7.2.2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继续以“学科”教育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培育
        7.2.3 以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两翼,用“非学科”教育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培育
    7.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化交往路径
        7.3.1 文化交往:成就、困难与原因
        7.3.2 文化交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应内涵
        7.3.3 实现路线:在多维互动中推进文化交往
    7.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化事业产业发展路径
        7.4.1 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式
        7.4.2 文化事业和产业:成就与困境
        7.4.3 开展文化事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模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对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阐释
    1.1 经济全球化
        1.1.1 欧美学者的经济全球化观念
        1.1.2 中国学者的经济全球化观念
        1.1.3 对经济全球化的几点认识
    1.2 国家主权
        1.2.1 西方国家主权观念的演进
        1.2.2 中国国家主权观念及特点
        1.2.3 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主权观念的差异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2.1 有关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的两种观点
        2.1.1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相辅相成
        2.1.2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彼此矛盾
    2.2 对两种观点的认识
        2.2.1 两种观点的启示
        2.2.2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第三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3.1 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的挑战
    3.2 跨国公司对国家主权的冲击
    3.3 非政府组织对国家主权的挑战
    3.4 区域经济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冲击
    3.5 新技术的发展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3.6 全球性问题对国家主权的冲击
    3.7 民族(分裂)主义对国家主权的挑战
    3.8 国内民主改革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3.9 民族国家的认同危机对国家主权的挑战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国家主权理论
    4.1 “新国家主权理论”
        4.1.1 民族国家终结论
        4.1.2 国家主权过时论
        4.1.3 国家主权弱化论
        4.1.4 国家主权让渡论
        4.1.5 世界政府理论
        4.1.6 全球治理理论
    4.2 “新国家主权理论”评析
        4.2.1 “主权过时论”的谬误
        4.2.2 “主权让渡论”的局限
        4.2.3 “全球治理理论”的不足
    4.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的强化
        4.3.1 强化国家主权的理论依据
        4.3.2 强化国家主权的现实依据
第五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主权
    5.1 中国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5.1.1 经济主权方面
        5.1.2 文化主权方面
        5.1.3 政治主权方面
        5.1.4 其他主权方面
    5.2 中国应对挑战的对策与原则
        5.2.1 中国应对挑战的对策
        5.2.2 中国应对挑战应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相关科研工作:

(3)悬浮中的自救焦虑和艰难确认——转型文化语境下当代中国电影场域的多重身份认同(1983-2004)(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序言: “身份认同”--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和路径一种
第一章 渐行渐远的“精英文化”和长袖善舞的“大众文化”
    第一节 处处皆“文化”:消费主义时代中“文化”身份的泛审美化
    第二节 边缘向中心的挺进:西方批评话语中“大众文化”身份的暖昧和尴尬
    第三节 以大众的名义:中国“文化大众化”的几幅面孔和晚近大众文化的多重身份
第二章 批评/政治/市场:“三方会谈”下的由“剧场”而“市场”--中国大众文化兴起语境中“电影”主导身份的叙述置换
    第一节 1983:“黄土地”上的精英光芒对“少林寺”里大众趣味的遮蔽--电影“大众身份”的隐性生存
    第二节 1987:“红高粱”地的大众狂欢和“孩子王”的寂寞背影--电影“大众身份”的“娱乐性”着陆
    第三节 1993:“霸王别姬”的国际光环和“进口大片”的国内称霸--电影“大众身份”的“商业性”移位
    第四节 2002:“英雄”的大众神话/“和你在一起”的大众策略--电影“大众身份”的产业化认同和“大众接受”的对象化匮乏
第三章 艺术/政治/市场:“多方缝合”策略下的茫然失措与多重裂缝--大众文化语境中第五代精英导演的立场移位和身份重写
    第一节 走向“90年代”的陈凯歌/张艺谋:激进向保守的文化转型及错位表达--精英身份的大众下移与尴尬悬置
        一 从《黄土地》-《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文化意识的二度转型
        二 作为“浮桥”的“老上海”:平面化寓言写作和现代性道德拒斥的失效表达
        三 作为历史文本的“刺秦”:新意识形态的合法化认同和多重裂缝
        四 作为现实文本的“平民”:精英的平民高调和大众的平民困惑
    第二节 凝视“90年代”的田壮壮:古典情怀的回归与无以回归--影像的多重裂缝背后无法自洽的传统精英身份
        一 视角转换中传统/现代/亲现代者的三方会谈和精英话语的时代改写
        二 艺术文本/精英批评/大众接受的三方会谈与各行其是
    第三节 走进“90年代”的黄建新:世俗情怀的执着表达和平和立场--大众文化语境中“精英身份”的平民化/凡俗化认同
        一 不变:“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混杂的无奈微笑
        二 变化:政治权威/知识精英/普通大众的三方会谈和知识分子谱系的影像变迁
第四章 怀旧/悬浮/直面:“都市现代性”叙事的几副面孔--大众文化语境中新生代导演的弱势立场和身份书写
    体制/市场/艺术:“无法缝合”现实下尴尬的入场仪式和弱者的文化姿态
    第一节 回望“传统”的“都市现代性”叙事立场--“前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小武》
    第二节 悬浮在传统/现代/后现代之间的“无法彻底的怀旧”--《苏州河》上《阳光灿烂的日子》?
    第三节 直面“物质现代性主场”的沉静叙事--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
    第四节 新生代的别一种“大众”叙事:直面大众消费语境的市民乌托邦叙事--《美丽新世界》里的《爱情麻辣烫》和《自娱自乐》
终章 发送者/接收者/引导者: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三方会谈和身份认同
    第一节 大众文化全球化的语境意识和好莱坞强势的危机意识
    第二节 三方会谈的新动向和中国电影可能的多元文化身份
        关键词: 大众心态和“开放的本土文化”
        关键词: 导演心态和“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兼及冯小刚电影的身份建构和意义考察
        关键词: 体制心态和“电影政策的中国速度”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千禧年,抛出你的美元——21世纪全球经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D]. 贾凌昌. 南昌大学, 2012(11)
  •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问题研究[D]. 尚绪芝. 天津师范大学, 2006(02)
  • [3]悬浮中的自救焦虑和艰难确认——转型文化语境下当代中国电影场域的多重身份认同(1983-2004)[D]. 包燕. 浙江大学, 2005(03)
  • [4]千禧年,抛出你的美元——21世纪全球经济展望[J]. 王向前. 每周电脑报, 2000(01)

标签:;  ;  ;  ;  ;  

千禧年,倾家荡产——21世纪的全球经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