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鸡白痢益生菌株的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柳成东,肖明霞,李琦华,程志斌[1](2021)在《饲用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抑菌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牛津杯法,设金霉素、土霉素及凝结芽孢杆菌等3个处理组,以抑菌圈直径(DIZ)判定凝结芽孢杆菌对肠道主要有害菌、肠道有益菌、饲料源有害菌、商业饲用益生菌等4类11个指示菌的抑制作用。抑菌作用判定标准:"不敏感",DIZ=7.8 mm;"敏感",7.8 mm <DIZ≤16.0 mm;"高敏感",DIZ>16 mm。结果显示:凝结芽孢杆菌对猪霍乱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达到"高敏感",金霉素和土霉素为"不敏感"。凝结芽孢杆菌对大肠杆菌K88和K99、鸡白痢沙门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敏感",且对肠道有益菌罗伊氏乳酸杆菌"不敏感"。凝结芽孢杆菌对商业饲用益生菌中的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屎肠球菌抑制作用判定为"敏感",但对粪肠球菌、产朊假丝酵母"不敏感"。综上,与广谱饲用抗生素相比,凝结芽孢杆菌具有平衡畜禽肠道菌群的作用,建议复合饲用益生菌产品要充分考虑凝结芽孢杆菌与其他饲用益生菌之间可能的拮抗效应。
吴正可[2](2021)在《嗜酸乳杆菌对肉鸡的益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家禽感染病原菌后往往伴随着免疫性能的下降和肠道健康的受损,被污染的家禽及其肉、蛋产品是病原菌重要的携带者,这不仅在全世界范围内给畜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通过营养调控措施减少养殖过程中病原菌感染、氧化应激等因素引起的肠道损伤,对于维持家禽肠道及整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乳酸菌作为肉鸡肠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肉鸡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性能,在动物肠道健康调控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本研究通过七个试验在体内和体外水平上探讨了嗜酸乳杆菌的益生作用及其缓解肉鸡肠道炎症反应的机制。试验一评估了十株益生菌体外对病原菌大肠杆菌O157(以下简称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以下简称沙门氏菌)的抑菌活性,并挑选出一株抑菌效果较好的嗜酸乳杆菌E继续探究其抑菌物质及其对肉鸡饲喂效果。嗜酸乳杆菌E代谢产物中乳酸含量随培养时间线性升高,且其浓度与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R2=0.9780)和沙门氏菌(R2=0.9714)的抑制能力呈线性相关。嗜酸乳杆菌E无溶血现象发生,抗生素敏感性良好,肉鸡饲喂结果发现嗜酸乳杆菌E显着提高了肉鸡1~14日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5),并有提高肉鸡14日龄体重(BW,P=0.09)的趋势。血清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E降低了肉鸡21日龄血清中葡萄糖、总胆固醇、尿素氮(P>0.05)和甘油三酯(P<0.05)的含量。试验二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固态发酵饲料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2×4因子试验设计,研究嗜酸乳杆菌E发酵饲料(制粒与不制粒)和添加水平(0,5%,10%,15%)及二者的交互作用,试验期为42d。试验结果表明,制粒与发酵对1~21日龄肉鸡BW、ADFI和饲料转化率(FCR)存在显着交互作用(P<0.05);10%的发酵饲料显着提高了肉鸡全期ADG和ADFI(P<0.05)。嗜酸乳杆菌E发酵饲料提高了肉鸡42日龄小肠总长度和总重量,并提高了空肠绒毛高度与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比值和养分消化率(P<0.05),促进了肉鸡肠道发育。此外,发酵饲料下调了肉鸡空肠炎症因子IL-6、IL-8及i NOS m RNA的表达(P<0.05),并上调了空肠屏障功能蛋白Occludin和Claduin-1 m RNA的表达(P<0.05),提高了肉鸡肠道免疫功能和屏障功能。试验三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试验采用3×2因子试验设计,研究嗜酸乳杆菌E(0,5×108CFU/kg和10×108CFU/kg)和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攻毒和不攻毒)及其交互作用。大肠杆菌感染降低了肉鸡第15~21日龄的ADG(P<0.05)、ADFI(P<0.05)和BW(P=0.083);嗜酸乳杆菌E显着提高了肉鸡1~14日龄和15~21日龄的ADG和ADFI(P<0.05),显着降低了大肠杆菌感染组肉鸡死亡率(P<0.05)。大肠杆菌感染降低了肉鸡外周血中CD3+(P<0.05)和CD8+(P>0.05)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P<0.05)。嗜酸乳杆菌E干预显着增加了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P<0.05)。5×108CFU/kg和10×108CFU/kg水平的嗜酸乳杆菌E显着抑制了大肠杆菌感染肉鸡14日龄空肠NF-κB、TNF-α和IL-8 m RNA表达上调(P<0.05),并上调了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量;嗜酸乳杆菌E干预下调了大肠杆菌感染组肉鸡21日龄脾脏i NOS和空肠IL-8 m RNA表达(P<0.05)。肉鸡日粮中添加嗜酸乳杆菌E提高了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性能,缓解了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试验四在试验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发育和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感染显着增加了肉鸡14和21日龄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二胺氧化酶(DAO)和内毒素LPS(P<0.05)含量,并有降低肉鸡小肠总长度的趋势(P>0.05);同时,大肠杆菌感染下调了肉鸡14日龄空肠Occludin-1和Claudin-1 m RNA的表达。嗜酸乳杆菌干预则降低了大肠杆菌感染组肉鸡血清CRP、DAO和LPS的含量(P<0.05),并上调了肉鸡14日龄和21日龄空肠Occludin和Claudin-1 m RNA和21日龄回肠Occludin、ZO-1和Claudin-1m RNA的表达(P<0.05),缓解了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及其导致的肠道损伤。试验五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大肠杆菌感染增加了肉鸡回肠中变形菌门和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大肠埃稀氏-志贺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等致病菌的相对丰度,嗜酸乳杆菌E干预则显着降低了大肠杆菌感染组肉鸡回肠中幽门螺旋杆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大肠埃稀氏-志贺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P<0.05)。嗜酸乳杆菌E和大肠杆菌感染均增加了肉鸡21日龄回肠食糜微生物Ace指数和Chao指数(P<0.05),并降低了肉鸡回肠厚壁菌门的丰度,增加了蓝藻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丰度(P<0.05)。肠道中致病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大肠埃稀氏-志贺菌属与肠道炎症因子和肠道屏障功能m RNA表达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大肠杆菌感染增加了肉鸡回肠致病菌相关菌群的丰度,嗜酸乳杆菌E干预改善了由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试验六基于Lab-free蛋白组学技术进一步解析嗜酸乳杆菌E缓解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损伤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感染上调了回肠中凝血、止血、伤口愈合、体液水平调节、应对损伤、细菌防御反应、细胞死亡、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并通过上调NOD样和PPAR信号通路等过程启动免疫应答;嗜酸乳杆菌E干预上调了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Pyrin-like、溶菌酶、组蛋白、核糖体蛋白等的表达,并通过降低肉鸡肠道内分子转录水平及相关基因沉默调控,阻断了病原菌在炎症反应中的信号传递,下调了大肠感染肉鸡回肠中凝血、止血、伤口愈合、体液水平调节、应对损伤、氧化还原过程和应激反应等不利生物学过程,缓解了大肠杆菌感染对肉鸡肠道的损伤。试验七通过Caco-2细胞模型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抑制大肠杆菌诱导肠道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表明,大肠杆菌通过识别TLR-4/My D88依赖型途径激活NF-κB信号通路显着上调了Caco-2细胞炎症因子IL-6、IL-8和TNF-αm RNA的表达(P<0.05),并显着上调了调控细胞凋亡过程关键蛋白Caspase-3、Capase8和P53-R m RNA的表达(P<0.05),诱导细胞坏死。嗜酸乳杆菌E及其上清液提前干预可降低大肠杆菌在Caco-2细胞上的黏附(P<0.05),缓解大肠杆菌感染Caco-2细胞的炎症反应,减少坏死细胞的数量并降低Caco-2单层细胞的通透性,对细胞起到保护作用。综上所述,嗜酸乳杆菌E对肉鸡具有促进生长和改善肠道健康的益生作用。大肠杆菌O157感染通过TLR-4/My D88依赖型途径激活NF-κB信号通路产生炎症反应,激发肠道细胞坏死性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嗜酸乳杆菌E提前干预从降低黏附、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和机械、免疫屏障促进肠道发育等途径缓解了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及其导致的肠道损伤。
汪敏[3](2021)在《种鸡生产链沙门菌污染的研究及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门菌(Salmonella)能侵害各日龄的鸡只,存在于家禽生产的不同阶段。因此,了解Salmonella在种鸡生产链中的分布状况,对防控养殖过程中Salmonella的污染及传播至关重要。目前,抗生素疗法是治疗沙门菌病(salmonellosis)最主要的方式,但由于细菌耐药性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使临床治疗难度加大并存在重大食品安全危害,因此寻找有效的抗生素替代品就显得十分重要。噬菌体作为一种能裂解细菌的病毒,具有专一性强、不易产生抗性菌株的特点,正成为各国研发新型抗生素替代产品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广西五家黄鸡种鸡公司多个生产环节中Salmonella的流行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各公司Salmonella的污染状况、耐药性及其潜在的关键控制点;通过基因分型对同一公司内、不同公司之间的Salmonella分离株之遗传关系进行研究,以评价基因分型技术的应用价值;以鸡白痢沙门菌(S.pullorum,SP)为宿主菌,从某种鸡场的鸡粪样品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强裂解性噬菌体,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测定体外抑菌的效果,评估其开发应用的潜在价值。本课题从5家种鸡公司共采集样品1 325份,包括未消毒蛋壳表面、消毒蛋壳表面、叮壳蛋表面、孵化后期死胚、1日龄弱雏以及鸡白痢-伤寒(pullorum disease-fowl typhoid,PD-FT)抗体阳性、阴性的种鸡等6个环节7类样品。结果显示,共有232份样品呈Salmonella阳性,分离率为17.51%。其中,DGGX12公司的检出率最高(32.08%,85/265),DGGX11公司分离率最低(11.70%,31/265);不同环节/样品的Salmonella检出率也有差异,PD-FT抗体阳性鸡检出率最高(48.00%,24/50),其次依次为孵化后期死胚(30.40%,76/250)、1日龄弱雏(26.00%,65/250)、叮壳蛋表面(23.20%,58/250)、PD-FT抗体阴性鸡(8.00%,2/25)、未消毒蛋壳表面(2.00%,5/250)和消毒蛋壳表面(0.80%,2/250);对50只PD-FT抗体阳性种鸡体内不同部位的带菌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24只为带菌鸡,不同部位均可检出Salmonella,卵巢(37.50%,9/24)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输卵管(33.33%,8/24)、脾脏和肺脏(29.17%,7/24),盲肠及其内容物(4.17%,1/24),肛拭子的检出率最低(4.17%,1/24);所有分离株的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SP为优势血清型(85.17%),其余依次为S.give(8.48%)、S.kedougou(2.97%)、S.london(1.69%)和S.weltevreden(1.27%),还有1株未能定型;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17种供试药物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磺胺异恶唑(99.0%)、复方新诺明(98.01%)、甲氧苄胺嘧啶(97.51%)、萘啶酸(97.51%)、阿莫西林(96.02%)、氨苄西林(94.53%)的耐药性最高,其次为链霉素(74.13%)、头孢他啶(57.71%)、四环素(34.83%)、头孢曲松(30.85%)、头孢噻肟(30.35%)、丁胺卡那(30.35%),对环丙沙星、卡那霉素、呋喃妥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较为敏感。此外,分离株耐3重及以上药物的比例达99.00%。本课题利用ERIC-PCR技术对来自5家公司不同生产环节的367株Salmonella进行分型,然后根据不同的年份、公司及ERIC基因型选取31个代表菌株进一步用MLST分型。结果表明367株Salmonella分属17类共24个ERIC基因型,每家公司的分离株均有其独特的基因型,也有少数基因型在不同公司呈交叉分布。MLST分型结果表明所有代表株均为ST92型(5-2-3-7-31-41-11)。本课题还从某种鸡公司的新鲜鸡粪样品中分离出了2株SP裂解性噬菌体,分别命名为SP11和SP19,其噬菌斑中心透亮、边缘清晰,直径分别为2.5 mm和3.5 mm,效价分别为2.45×108PFU/m L、1.08×109PFU/m L;对包括13个血清型的Salmonella、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在内的218株细菌的宿主谱测定结果显示,两株噬菌体仅特异性裂解Salmonella,其中SP19的宿主范围与裂解能力均优于SP11;进一步对噬菌体SP19的研究显示,透射电镜观察有明显尾部,头部呈多面体对称,直径约为52 mm;最佳感染复数为0.1,一步生长曲线表明其潜伏期为5 min,裂解期为45 min,裂解量为11 PFU/cell。在40~70℃能保持较高活性,在pH值为3.0~12.0也可稳定保持较高活性,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SP19可有效抑制宿主菌的增殖。综上所述,目前广西种鸡公司的生产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Salmonella污染,其中SP为优势血清型,分离株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且不同地区、不同环节的菌株存在交叉污染的现象;噬菌体SP19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且能有效控制宿主菌SP04-111的增殖,因此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张甜甜,鹿瑶,吕文亮,林显华,徐海燕,谷巍[4](2021)在《具有沙门氏菌拮抗能力的植物乳杆菌益生特性评价》文中提出对筛选出的具有较强沙门氏菌拮抗能力的植物乳杆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评价其作为饲用益生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通过牛津杯法抑菌试验对乳酸菌进行抑菌性能的初筛,选择抑菌性能最强的菌株与沙门氏菌共培养,测定其对沙门氏菌的拮抗能力。随后研究其生长性能、对不良环境耐受能力、对肠黏膜的黏附性、安全性、传代稳定性等。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BLCC2-0410细菌培养液对鸡白痢沙门氏菌抑制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植物乳杆菌BLCC2-0410和鸡白痢沙门氏菌CVCC533共培养24 h,鸡白痢沙门氏菌数量降低了约3个对数值。植物乳杆菌BLCC2-0410接种后2 h即进入对数生长期,最高活菌数可达4.7×109 cfu/mL,发酵液最低pH值为3.74,耐受pH值2.5和3.0的环境,对0.1%~0.3%的禽胆盐环境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在胃蛋白酶液和胰蛋白酶液中处理4 h存活率分别为34.3%和77.8%,对肠黏膜的黏附率为18.2%。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灌喂植物乳杆菌BLCC2-0410未对雏鸡饮食造成影响,剖检未发现肺脏、脾脏、肝脏、肾脏等有肉眼可见病变;植物乳杆菌BLCC2-0410连续传5、15、25代,培养物在活菌含量、细菌形态、发酵液pH值、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方面均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植物乳杆菌BLCC2-0410的抑菌特性明显,生长特性优良,产酸能力强,对酸、胆盐和消化酶等不良环境的耐受能力强,具有一定的黏附于肠黏膜的能力,且对雏鸡无毒副作用,传代稳定性良好,可作为潜在鸡用益生菌进行进一步研究。
杨杨[5](2020)在《鸡白痢沙门菌减毒DIVA疫苗候选株的无痕构建及其安全性与免疫保护效力研究》文中指出鸡白痢沙门菌是严重危害我国家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常见病原菌之一,雏鸡被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该菌既可以水平传播,也可以垂直传播,难以在种禽养殖场被清除净化。简单高效低成本地防控鸡群中鸡白痢沙门菌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疫苗接种被认为是降低鸡群感染和防控鸡白痢沙门菌的有效措施之一。沙门菌spiC基因是重要的毒力基因,该基因缺失可显着致弱沙门菌的毒力,并恰当地平衡疫苗候选株的毒力和免疫原性。脂多糖不仅是细菌外膜的组成部分,也是沙门菌毒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被选为DIVA疫苗的靶标分子。沙门菌减毒疫苗候选株主要运用现代基因工程的同源重组方法敲除一个或多个基因所得,具有遗传背景清晰,操作容易,制备快捷等优点;但常用的同源重组方法,由于筛选的需要,基因缺失株往往残留抗生素基因或部分外源片段,给缺失基因的恢复或其它外源基因的插入提供可能性,遗传稳定性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为了满足转基因微生物安全评估的要求,通过无痕基因敲除技术构建基因缺失疫苗候选株,不残留有任何外源基因或碱基,就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利用无痕敲除的同源重组方法,同时缺失spiC和rfaL或rfaH基因,构建鸡白痢沙门菌S06004△spiC△rfaH和S06004△spiC△rfaL双基因缺失株,并进行实验室的安全性与免疫保护效力评估。1.鸡白痢沙门菌疫苗候选株的无痕构建与生物学特性研究本研究通过改良的自杀质粒pGMB152介导的同源重组的方法无痕构建了鸡白痢沙门菌S06004△spiCΔrfaH和S06004ΔspiC△rfaL双基因缺失株,并评价了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安全性与免疫保护效力。PCR和测序结果表明,无痕双基因缺失株成功构建。生物学特性分析显示,这两株双基因缺失株生化特性没有发生改变,生长速度相比于野生株也没有明显变化;半数致死量结果显示两株双基因缺失株的毒力均下降了 100倍左右。以禽巨噬细胞HD-11为感染模型结果显示双基因缺失株对HD-11细胞的黏附、侵袭以及在细胞内的增殖能力相比于野生株无明显差异。2.鸡白痢沙门菌疫苗候选株安全性与免疫保护效力评价对双基因缺失株S06004△spiCΔrfaH和S06004ΔspiC△rfaL进行减毒疫苗候选株的安全性与免疫保护效力评价,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对3日龄海兰白雏鸡进行免疫,免疫后雏鸡的存活情况以及临床反应均表现良好,且体重相比于对照组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病理结果显示,疫苗组相比于空白对照组没有发现明显病变。细菌在体内动态消长分析显示,2株双基因缺失疫苗株21天在肝脏和脾脏就被完全清除,而野生组细菌在28天仍能在肝脏和脾脏中被检测到,结果说明2株双基因缺失疫苗株相比于野生株能够更快被机体清除。间接ELISA检测血清中IgG抗体,结果显示免疫2周后能检测到高水平的沙门菌抗体。荧光定量PCR检测免疫后雏鸡脾脏中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IL-2、IFN-γ和 IL-1β在免疫初期大量表达,而IL-4在免疫后14天表达量明显上调。免疫2周后,使用用野生株鸡白痢沙门菌S06004进行攻毒,发现雏鸡存活率可以达到90%左右,而对照组只有27%。以上结果表明,疫苗候选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免疫保护效力。同样口服免疫结果显示,免疫2周后,用野生株进行攻毒,发现雏鸡存活率可以达到100%左右,而对照组只有20%。血清玻板凝集试验表明,2株疫苗候选株免疫后的血清不能与商品化抗原凝集,具有鉴别野生菌感染和疫苗免疫的DIVA能力。无痕基因敲除构建的S06004△spiCΔrfaH和S06004△spiCΔrfaL缺失株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力良好,并具有DIVA能力,为我国家禽养殖业中鸡白痢沙门菌防控提供帮助。
于淑媛[6](2020)在《乳酸乳球菌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抑菌活性及机制分析》文中认为牛乳铁蛋白肽是牛乳铁蛋白在酸性环境下经胃蛋白酶水解,从N端释放出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短肽,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牛乳铁蛋白肽应用于食品中,安全无毒副作用、没有残留的隐患、更不会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被广泛用作食品防腐剂、营养添加剂等。由于牛乳铁蛋白肽广谱的抑菌活性,以及其对抗生素耐药菌株的杀伤作用,使其在新型抗菌肽类药物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牛乳铁蛋白肽的来源受限,生产成本高,近年来借助外源基因表达系统可以显着降低牛乳铁蛋白肽的生产成本,为其应用于生产实践提供了基础。乳酸乳球菌作为食品级微生物,既有天然的益生作用,同时并不会受到牛乳铁蛋白肽的抑制作用,是理想的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宿主菌,因此本研究利用乳酸乳球菌表达的牛乳铁蛋白肽,明确其抑菌活性及抑菌机制,为重组菌表达牛乳铁蛋白肽作为微生态制剂应用于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实验室已成功构建的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p AMJ399-LFcin BA/MG1363展开实验。首先制备抗牛乳铁蛋白肽LFampin的单克隆抗体,将牛乳铁蛋白作为免疫原,对SPF级的BALB/c小鼠进行腹腔免疫,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将完成免疫程序的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体外细胞融合,利用牛乳铁蛋白肽LFampin对融合后的细胞进行筛选克隆,最终制备了3株可以稳定分泌抗牛乳铁蛋白肽LFampin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将其命名为:2C5、2C6、3E2。并对其稳定性、特异性、亚类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证明筛选出的三株杂交瘤细胞能稳定的分泌单克隆抗体,可以与LFampin特异性的结合,确定2C5和2C6抗体亚类为Ig G1,3E2为Ig M,将单克隆抗体2C6及实验室保存的抗LFcin单克隆抗体4E10进行纯化,分别用TRITC、FITC将纯化后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标记。利用单克隆抗体2C6和4E10对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进行鉴定,确定重组菌p AMJ399-LFcin BA/MG1363的上清中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浓度为24.39μg/m L,菌体中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含量为33.51μg/mg。探究重组菌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体外细胞毒性作用,利用CCK-8检测其对RAW 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并对小鼠红细胞溶血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重组菌表达的牛乳铁蛋白肽对小鼠红细胞及RAW 264.7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为了探究重组菌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抑菌活性,利用牛津杯法检测重组菌上清对35株细菌的抑菌圈直径大小,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重组菌表达的牛乳铁蛋白肽对25株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范围在16-128μg/m L,对10株益生菌及粪肠球菌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证明重组菌表达的牛乳铁蛋白肽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但对特定的益生菌没有抑制作用。为了探究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的抑菌机制,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荧光显微镜观察重组菌表达的牛乳铁蛋白肽对菌体结构的影响,利用凝胶阻滞实验探究其对细菌基因组DNA的影响,利用粘附实验探究其对大肠杆菌、鸡白痢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酿脓链球菌粘附Caco-2和IPEC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菌表达的牛乳铁蛋白肽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鸡白痢沙门菌菌体的完整性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其主要作用靶点为细菌的细胞膜;凝胶阻滞实验结果表明重组菌表达的牛乳铁蛋白肽可以抑制细菌DNA的迁移,证明其可能与细菌DNA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粘附实验结果表明重组菌表达的牛乳铁蛋白肽可以有效减少细菌对细胞的粘附作用。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重组乳酸乳球菌表达的牛乳铁蛋白肽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对真核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可以安全的应用于机体,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发挥抑菌活性,降低了单一靶点易产生耐药性的风险,为重组菌表达牛乳铁蛋白肽作为微生态制剂提供理论依据。
郭荣显[7](2019)在《鸡白痢沙门菌致病多样性及DIVA疫苗候选株的构建与免疫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我国禽养殖业发展的常见性疫病。通常,鸡白痢沙门菌以侵害21日龄以内雏鸡为主,以白色下痢为致病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成年种鸡多呈慢性或隐性感染,表现为无症状带菌,然而可以经过种蛋将病原垂直传播给子代导致孵化率和出雏率的降低。近年来,我国鸡白痢沙门菌的流行呈现新的特点,引起的感染表现出鸡群易感日龄增加以及临诊病型多样的趋势,其中以关节肿胀、跛行等为主要症状的关节炎致病型的疫情具有蔓延态势。鸡白痢既能水平传播又能垂直传播的流行特点,为其防控增添了难度。种群净化是控制鸡白痢的根本措施。然而,就目前我国养鸡业的现状而言,产业分散、饲养模式多样、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鸡白痢疫情多发,检疫淘汰的策略实际操作起来成本过高,短期内尚无法广泛实施。在外界的关注和呼吁下,家禽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也正逐步减少。《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提出,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种鸡场沙门菌病净化方案。根据我国养鸡业现状和长期以来对鸡白痢防控措施的探索,制定控制鸡白痢的方法应该取决于一个地区的感染水平。感染水平低或可实施检疫淘汰的地区可采取血清学检测和扑杀阳性鸡的手段进行净化,感染水平高或者无法进行淘汰扑杀的地区则考虑使用疫苗免疫和种群净化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相较于灭活疫苗、菌影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等,减毒活疫苗免疫途径及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反应多样,能提供更有效的免疫保护。传统的疫苗免疫雏鸡后刺激产生的抗体与野生型细菌感染所产生的抗体无法区分,干扰沙门菌血清监测程序的正常实施。DIVA疫苗具有区分感染和免疫动物(Differentiationof Infected and Vaccinated Animals)的特征,应用于畜禽疫病的预防控制更显重要意义。沙门菌的血清监测主要依靠于检测动物针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产生的抗体,玻板凝集试验是目前国内外广泛用于鸡白痢检疫诊断的方法。O-特异多糖(即O-抗原)由重复的寡糖单位呈链状结构排布于LPS最外层,是沙门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与致病性密切相关,参与维持细菌稳态、抵御环境压力、信号识别、黏附和定殖等。缺乏O-特异多糖链的LPS称为粗糙型LPS,含有一定数量或完整O-特异多糖结构的LPS称作光滑型LPS。沙门菌光滑型和粗糙型菌株之间无血清学交叉反应,因此,LPS是构建鸡白痢沙门菌DIVA疫苗合适的选择靶标。本文对致关节炎鸡白痢沙门菌的病原学及致病特征进行研究,以雏鸡感染模型成功复制出关节炎症状;证明了鸡白痢沙门菌O-特异多糖的致病作用;构建了 7个LPS合成相关基因突变株,从中筛选出具有理想的减毒效应、免疫保护力和DIVA特性的疫苗候选株S06004△spiC△rfaL,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疫苗评价。1.致关节炎鸡白痢沙门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特征从表现有关节肿胀或破行等临床症状的病死鸡关节组织中分离鉴定鸡白痢沙门菌,对分离株进行抗生素耐药性、生物膜形成能力、CRISPR分子分型和毒力等分析,建立雏鸡感染模型复制关节炎症状,同时,利用全基因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分析致关节炎鸡白痢沙门菌的基因组特征。结果显示,关节组织中分离到的5株沙门菌经生化鉴定和血清型分析均为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对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和萘啶酮酸普遍耐药,对卡那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和呋喃妥因等抗生素较敏感。5株鸡白痢沙门菌的CRISPR间隔序列相同,CRISPR1 位点上依次为 Ent1、Ent2 和 Ent3,CRISPR2 依次为 EntBO、GallB1、GallB2、EntB8和EntB9var2,属于我国鸡白痢沙门菌CRISPR聚类分析中的最大分支。致关节炎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鸡胚致死能力,对1日龄雏鸡的LD50在1.7×107CFU~7.2×107CFU之间。通过雏鸡致病模型,成功复制出关节炎症状,多数病例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跗关节及周围组织肿大,逐渐发展为跛行、站立或行走困难。剖检病变可见跗关节明显肿胀,触之柔软有波动感,腱鞘略微肿大,关节腔内有淡黄色、清亮渗出液。组织病理切片主要表现为肝脏局部有坏死灶和炎性细胞浸润,脾脏淋巴细胞减少、坏死,有异嗜性粒细胞浸润等。致关节炎鸡白痢沙门菌在感染雏鸡的肝脏、脾脏、盲肠和跗关节腔等组织中均有分布。分离株的基因组长度为4855288 bp,核苷酸GC含量为52.1%,共注释到5006个基因。通过比对沙门菌MLST分型的管家基因序列,确定5株鸡白痢沙门菌的ST型均为ST92。鸡白痢沙门菌关节炎致病型菌株与白痢致病型菌株S06004基因组差异分析表明,两种致病型菌株同源性极高,存在46个非同义突变的ORF以及221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以上结果为致关节炎鸡白痢沙门菌的病原学特征、分子致病机制和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鸡白痢沙门菌O-特异多糖的致病作用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敲除编码O-抗原连接酶的waa(同rfaL)基因,构建鸡白痢沙门菌S06004AwaaL::cat缺失株,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缺失株与沙门菌09单因子诊断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而吖啶橙凝集为阳性,LPS结构不完整,O-特异多糖链缺失。鸡白痢沙门菌O-特异多糖的缺失,会影响细菌群体之间的凝集效应,缺失株表现出明显的自凝集现象。在酸性(pH 5.0)培养条件下,O-特异多糖的缺失影响鸡白痢沙门菌分泌蛋白的表达。LPS结构的完整性对于鸡白痢沙门菌抵抗蛋清和血清杀伤作用至关重要,O-特异多糖的缺失增强了细菌对蛋清和血清的敏感性。鸡白痢沙门菌waaL基因缺失后,细菌对DF-1细胞的黏附能力显着降低。通过鸡胚致死性试验,发现缺失株对12日龄鸡胚的致死性显着降低,在肝脏、脾脏、尿囊液和羊膜液中的定殖量明显低于野生株,表明O-特异多糖是鸡白痢沙门菌感染鸡胚和胚内定殖的关键毒力因子。与野生株相比,S06004△waaL::cat的LD50提高了近100倍,说明鸡白痢沙门菌O-特异多糖对于雏鸡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这些发现为进一步认识鸡白痢沙门菌的致病性和垂直传播的特征,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以及开发有效的疫苗提供了依据。3.鸡白痢沙门菌LPS合成相关基因的缺失对毒力和免疫原性的影响为获得鸡白痢沙门菌粗糙型LPS突变株,研究不同结构的LPS对细菌生长、免疫原性、安全性和DIVA特性的影响,本部分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缺失鸡白痢沙门菌rfaL、rfaJ、rfaI、rfaH、wzy、wzzB和fepE等基因,对其LPS结构进行定向改造,构建不同糖链结构或长度的突变株。其中,鸡白痢沙门菌S06004△spiC△rfaL::cat、S06004△spiC△rfaJ::cat、S06004△spiC△rfaH::cat、S06004△spiC△rfaI::cat和S06004△spiC△wzy::cat等缺失株的核心多糖或O-特异多糖的合成受阻,符合粗糙型LPS的特点。以上5个LPS合成相关基因的缺失均未引起鸡白痢沙门菌生化特性的改变,对生长速率也无显着影响。粗糙型鸡白痢沙门菌缺失株对鸡胚的毒力显着降低,对1日龄雏鸡的LD50与野生株相比均提高了 400倍以上。鸡白痢沙门菌粗糙型缺失株接种雏鸡后,在感染初期,S06004△spiC△rfaJ和S06004△spiC△rfaI在组织中的定殖量略低于其他3株。缺失株在肝脏中的定殖周期维持在21 d左右,在脾脏中维持约28d,随后即被机体清除。粗糙型突变株免疫组雏鸡经S06004攻毒后存活率均为 100%,S06004AspiC△rfaL、S06004△spiC△rfaH和 S06004△spiC△wzy 同时具有良好的对鸡伤寒沙门菌的交叉保护能力。LPS结构充分截短的缺失株(△rfaL、△rfaJ、△rfaI与△rfaH)接种雏鸡后,血清与检测抗原不发生凝集反应,S06004△spiC△wzy免疫组所制备的血清与检测抗原混合后有微弱的凝集颗粒。通过毒力、免疫保护效力和DIVA特征等方面综合评价,所构建的LPS合成相关基因缺失株中,S06004△spiC△rfaL::cat和S06004△spiC△rfaH::cat可作为疫苗候选株进一步评价。4.鸡白痢沙门菌DIVA疫苗候选株的构建与免疫作用利用重叠延伸PCR(SOEing PCR)和自杀性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无痕敲除rfaL基因的鸡白痢沙门菌疫苗候选株S06004△spiC△rfaL。疫苗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传代后其生物学性状未发生改变,基因回复突变或毒力返祖的能力完全丧失。鸡白痢沙门菌疫苗候选株S06004AspiC△rfaL在干燥、缺乏营养的不利条件下持续生存能力显着降低,对紫外线暴露、氧应激、NaOH和消毒剂的敏感性增强,表明疫苗被接种动物排泄后更容易从环境中清除,具有良好的环境安全性。通过观察不同接种剂量的雏鸡反应,发现疫苗候选株以低于108CFU的免疫剂量接种雏鸡具有绝对的安全性。利用“seederchick”模型,对鸡白痢沙门菌疫苗株S06004△spiC△rfL的水平传播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与野生株S06004相比,疫苗株在鸡群中的水平传播能力较低。疫苗接种不影响雏鸡生长,在免疫14 d以后,免疫组雏鸡的抗体水平持续增高,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鸡白痢沙门菌疫苗株S06004AspiC△rfaL能诱导雏鸡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应答。通过细胞增殖ELISA定量分析,疫苗株免疫后第21 d,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SI值(3.197±0.068)显着高于对照组(1.05±0.1)。而且疫苗接种组CD4+和CD8+T细胞的相对数量均显着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约2倍和1.5倍。以上说明,疫苗株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显着的细胞免疫应答。雏鸡攻毒保护试验表明,疫苗不仅具有理想的针对不同致病型鸡白痢沙门菌感染的保护效力,还具有针对鸡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的交叉保护能力,同时免疫雏鸡后能有效地诱导机体清除强毒菌株的感染和定殖。疫苗株缺失的spiC基因和rfaL基因可作为分子鉴别标记,通过PCR与野生株菌株区分。鸡白痢沙门菌疫苗候选株S06004△spC△rfaL缺少O-抗原结构,雏鸡免疫后血清不与鸡白痢鸡伤寒多价染色抗原发生凝集反应,通过简单易行的血清玻板凝集试验,即可有效区分疫苗免疫雏鸡和野生菌感染雏鸡,表现出显着的DIVA特征。
刘晓兰[8](2019)在《益生菌发酵椰子水制备鸡仔饲喂辅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海南省椰子加工产业中以成熟椰肉为原料生产椰汁、椰浆、椰子油等,成熟椰子水是椰子加工的副产物。近年来,海南椰纤果企业因受国外廉价产品及本国成熟椰子产量远远不足的冲击而纷纷倒闭,大量成熟椰子水得不到有效利用,只能作为废弃物倒掉,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同程度地污染环境。因此如何把目前海南的椰子水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成为迫在眉睫的新课题。另一方面,在家禽养殖业中由于抗生素的普遍使用、耐药菌株频繁出现,使得家禽养殖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抗病抗菌挑战。因此,在禁抗、限抗、减抗的需求背景下,研发出绿色天然的、能改善畜禽肠道健康状况的、具有防病抗病作用的深加工产品成为相关研究的热点和方向。(1)益生菌株的筛选以来源于病死鸡的致病菌株为指示菌,先测试其抗药性,后以平板抑菌圈法筛选抑菌活性较强的益生菌。指示菌的抗药性试验表明9株指示菌中有1株大肠杆菌ECjx和2株沙门氏菌株Sxs,Swx同时对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耐药。之后,通过平板抑菌试验发现,供试的22株菌中有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fermentum)L20(简作 L20)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Wae)1-11-1(简作 S11)在椰子水中发酵后,其发酵液能够强烈抑制前述三株强致病菌的生长,且对高酸性和高胆盐环境耐受性较强,提示这两株菌可能产生对鸡强致病菌具有抑菌活性的物质。(2)益生菌对椰子水的发酵培养及其优化将所筛的高抑菌活性菌株分别对椰子水进行发酵培养。通过发酵条件的优化,确定了Lactobacillus fermentum L20在椰子水中生长的最适初始pH为5.5,发酵时间72h,发酵终了时pH稳定在3.6,此时抑菌活性最强,活菌数为2.74×109CFU/mL。Saccharaomyces cerevisiae 1-1 1-1 在椰子水中生长的最适初始 pH为5.0,发酵时间72h,发酵终了 pH稳定在3.5时抑菌活力最强,活菌数为1.79×1 08CFU/mL。(3)不同菌株椰子水发酵液对鸡仔生长性能的影响到第5周龄时,1)所有公鸡组平均日增重(ADG)都比母鸡组增重要多,约为6.5%-19.4%。2)同一性别的鸡组中,每克饲料的平均日增重率(ADGR)比对照组高出的程度在公母中都呈一致的规律,即MIX>S11>FCW>L20,公鸡组分别高 18.33%、17.14%、15.26%、14.05%。母鸡组分别高 17.35%、15.33%、13.13%、11.05%。说明酵母菌S11与乳酸菌L20混合发酵液的饲喂增重效果最显着,单株发酵液以酵母菌S11最好,单株乳酸菌L20的饲喂增重效果不显着。(4)不同菌株椰子水发酵液对鸡仔粪便理化特征的影响到第5周龄时,S1 1和L20的混合发酵液对鸡仔粪便的臭味具有较明显的改善效果,与其1周龄相比,鸡仔粪便仅有轻微臭味,饲喂混合发酵液的公鸡组和母鸡组粪便中氨态氮含量分别降低了0.69mg/g、0.57mg/g;吲哚乙酸含量分别降低了 1.76μg/g、2.05μg/g。(5)不同菌株椰子水发酵液对鸡仔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一周龄开始饲喂椰子水发酵液时相比,到4周龄时母鸡对照组和S11组,公鸡FCW组和S11组的优势菌属相较于7d时无变化,依然是乳杆菌属和肠杆菌属。母鸡FCW组和公鸡L20组的优势菌属从乳杆菌属和肠杆菌属分别发展为库特氏菌属和肠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和Barnesiella。母鸡L20组和MIX组的优势菌属由肠杆菌属和瘤胃球菌属分别发展为Rummeliibacillus和肠杆菌属,乳杆菌属和Barnesiella;公鸡对照组的优势菌属由肠杆菌属和肠球菌属发展为乳杆菌属和Barnesiella;公鸡MIX组的优势菌属由Faecalibacterium和肠杆菌属发展为Rummeliibacillus和肠杆菌属。根据a-多样性分析可知,公母鸡FCW组、S11组、L20组和MIX组四个处理组的微生物群落比对照组丰富。根据β-多样性分析可知,公母鸡FCW组、S11组、L20组和MIX组与CK组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有益菌属含量增加,有害菌属含量降低。
李琼燕[9](2019)在《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沙门氏菌的保护性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门氏菌病是全球范围内流行的人畜共患病,对畜禽的繁殖和幼畜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某些菌株对人类也具有致病性。目前,我国畜禽养殖预防沙门氏菌病主要依靠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因抗生素的大量长期使用导致耐药菌株出现,以及耐药性的不断提高,使发病率逐渐上涨。因此,抗生素替代物的研究备受重视,益生菌就属于其中一种,益生菌中的芽孢杆菌因其对严峻环境的高抵抗力而在商品化加工、运输和储存上具有很大优势。为了获得性状优良的芽孢杆菌,本研究以蜂蜜为样品,从中筛选出耐高温、耐酸、耐胆盐的芽孢杆菌菌株,通过秀丽隐杆线虫动物模型和雏鸡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动物模型研究其益生作用。本研究从蜂蜜中初筛出3株耐高温的疑似芽孢杆菌,并复筛出一株耐酸耐胆盐的菌株,通过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16S rDNA测序等方法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命名为BSH,并建立基因进化树,绘制生长曲线,明确其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将BSH饲喂秀丽隐杆线虫实验结果表明,BSH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寿命有延长作用。通过体内脂褐素观察得出BSH能减少肠道细胞脂褐素累积,提示有延缓线虫衰老的作用。预先饲喂BSH后给线虫感染肠炎沙门氏菌LT2,发现BSH对秀丽隐杆线虫感染S.LT2具有保护作用。通过给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CVCC533)的雏鸡饲喂添加BSH菌株的饲料,观察雏鸡肝脏病理变化、检测肝脏和脾脏活菌数量,记录雏鸡的死亡情况。观察雏鸡肝脏石蜡切片可发现BSH能够减轻雏鸡的肝脏病变;对雏鸡肝脏和脾脏进行沙门氏菌活菌计数,结果显示BSH能减少鸡白痢沙门氏菌对肝脏和脾脏的入侵;此外,菌株BSH对雏鸡感染鸡白痢有保护作用。最后,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对9日龄雏鸡粪便菌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沙门氏菌感染能够导致肠粘膜损伤和肠道菌群改变,而BSH能减缓这种改变。此外BSH还能促进肠道中唾液乳杆菌的增殖。以上试验结果证明,本研究筛选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BSH对秀丽隐杆线虫和雏鸡有抗沙门氏菌感染的作用,可以作为微生态制剂候选菌株。
赵世义[10](2019)在《罗伊氏乳杆菌调控雏鸡肠黏膜屏障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酸杆菌作为机体的益生菌,在机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要依赖于乳酸杆菌良好的耐受性与优良的益生性能。肠道是营养吸收与免疫防御的主要场所,而乳酸杆菌既可以抑制病原的黏附定植,又可以分泌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等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本研究筛选到一株耐受性能好、抑菌效果佳和黏附性能好的罗伊氏乳酸杆菌,并深入探究乳酸杆菌对雏鸡肠道黏膜屏障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乳酸杆菌的筛选和鉴定乳酸菌在家禽中应用广泛,乳酸菌对机体的胃酸、胆汁、各种酶等机体生理环境有一定的耐受能力。本研究首先模拟机体正常的生理环境,对实验室已有的26株乳酸菌进行耐酸耐胆盐试验,发现不同菌株之间的相对存活率差异很大;通过SPSS17.0软件数据分析,筛选出耐酸与耐胆盐存活率高的8株菌,用于后续试验。接下来,采用了牛津杯打孔平板扩散法探究乳酸菌对家禽中常见的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如:鸡白痢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发现单独加入MRS培养基并不会抑制致病菌,但加入乳酸菌菌液后有明显的抑菌圈,但是抑菌圈的大小不同。抑菌能力强的菌株会产生较大且清晰的抑菌圈,其中罗伊氏乳杆菌22对鸡白痢沙门氏菌抑菌效果最强,抑菌面积大而且抑菌圈清晰。此外,不仅不同种属菌株的抑菌效果是不同的,而且同一种属的菌株有时抑菌效果也差异很大,也就是说菌株的抑菌性能有个性差异存在。本试验还以Caco-2细胞作为研究细菌黏附性能的体外模型,结果表明,筛选的8株菌对Caco-2黏附性能存在明显差别。黏附能力最强的是第22号菌株,经16sRNA鉴定为罗伊乳杆菌,遂命名为罗伊氏乳杆菌22。2.罗伊氏乳杆菌对雏鸡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雏鸡在运输、饲喂、以及高度集约化的养殖过程中极易造成严重的应激,该应激会使得雏鸡的肠道绒毛严重萎缩,从而肠道病原微生物有可乘之机。本试验想探究罗伊氏乳杆菌22对雏鸡肠道屏障的影响。结果表明,罗伊氏乳杆菌22组体重有升高趋势(P=0.108);HE染色结果表明,乳酸菌处理后绒毛长度无明显变化而隐窝深度有略有升高。此外,对雏鸡空肠杯状细胞染色及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Muc-2、lyz-1等基因,发现乳酸菌处理后杯状细胞数量显着增加,并且Muc-2基因表达水平显着提高,同时发现,乳酸菌激活了 Notch通路,Hes1基因下调,从侧面解释了分泌型细胞(包括杯状细胞)的数量增多。与此同时,肠上皮的紧密连接蛋白的相关基因claudin-1与occludin的表达在乳酸菌处理组也有升高的趋势。同时ELISA检测空肠组织中IgA以及常见炎性因子TNF-α、IL-1β,结果表明,乳酸菌处理组空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有升高趋势;乳酸菌处理组空肠各炎性因子略有下降。以上结果表明,罗伊氏乳杆菌22促进雏鸡肠道屏障的发育,并提升肠道免疫水平。3.罗伊氏乳杆菌激活Wnt/β-catenin途径对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有关乳酸菌维护肠道屏障,抑制病原菌的机制的研究很多,但对于乳酸菌是否是通过调控肠道干细胞,促进肠上皮道增殖维护肠黏膜屏障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与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发现,罗伊氏乳杆菌22处理后肠上皮细胞增殖基因(c-Myc等)有一致的增殖趋势,Wnt/β-catenin相关基因Wnt3、Axin2、Lrp5等基因显着升高,Lgr5+活跃性干细胞肠道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上升而静止性型肠道干细胞Bmi1的基因表达量并无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表明,罗伊氏乳杆菌22能够激活Wnt/β-catenin促进肠道干细胞活化,维护肠黏膜屏障。
二、抗鸡白痢益生菌株的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鸡白痢益生菌株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饲用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抑菌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牛津杯抑菌试验步骤及抑菌作用判定 |
1.3.1 凝结芽孢杆菌及指示菌的培养 |
1.3.2 指示菌涂布平板制备 |
1.3.3 指示菌液稀释涂布 |
1.3.4 牛津杯抑菌测定 |
1.3.5 抑菌作用判定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凝结芽孢杆菌对肠道主要有害菌的抑制作用 |
2.2 凝结芽孢杆菌对肠道主要有益菌乳酸杆菌的抑制作用 |
2.3 凝结芽孢杆菌对饲料源有害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
2.4 凝结芽孢杆菌对主要商业饲用益生菌的抑制作用 |
3 讨论 |
3.1 凝结芽孢杆菌对肠道主要有害菌的抑制作用 |
3.2 凝结芽孢杆菌对肠道主要有益菌的抑制作用 |
3.3 凝结芽孢杆菌对饲料源有害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
3.4 凝结芽孢杆菌对商业饲用益生菌的抑制作用 |
4 结论 |
(2)嗜酸乳杆菌对肉鸡的益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肉鸡肠道屏障功能研究 |
1.1.1 肠道机械屏障 |
1.1.2 肠道化学屏障 |
1.1.3 肠道微生物屏障 |
1.1.4 肠道免疫屏障 |
1.2 肉鸡肠道微生物区系 |
1.2.1 肉鸡肠道微生物菌群发育规律 |
1.2.2 肉鸡不同肠段菌群结构差异 |
1.3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
1.3.1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发育及稳态的影响 |
1.3.2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免疫的影响 |
1.3.3 肠道微生物对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
1.4 乳酸菌对肠道健康的调控作用 |
1.4.1 调控肠道菌群 |
1.4.2 影响肠道屏障功能 |
1.4.3 缓解肠道氧化应激 |
1.5 乳酸菌调节肉鸡肠道健康机制 |
1.5.1 代谢产物 |
1.5.2 表面活性成分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饲用益生菌筛选及其体外抑菌功能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菌株 |
2.1.2 试验培养基及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菌株活化及培养 |
2.2.2 双层琼脂斑点法测定益生菌抑菌能力 |
2.2.3 扩散法测定益生菌培养液抑菌能力 |
2.2.4 嗜酸乳杆菌E抑菌物质确定 |
2.2.5 有机酸含量及抑菌能力关系 |
2.2.6 抗生素敏感试验和细胞溶血试验 |
2.2.7 嗜酸乳杆菌E肉鸡饲喂效果 |
2.2.8 数据处理 |
2.3 试验结果 |
2.3.1 琼脂斑点法益生菌抑菌活性 |
2.3.2 琼脂扩散法益生菌抑菌活性 |
2.3.3 p H值对嗜酸乳杆菌E无菌上清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2.3.4 嗜酸乳杆菌E胞外蛋白和多糖抑菌活性 |
2.3.5 有机酸含量对嗜酸乳杆菌E p H值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
2.3.6 嗜酸乳杆菌E抗生素敏感性及溶血性 |
2.3.7 嗜酸乳杆菌E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8 嗜酸乳杆菌E对肉鸡血清指标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嗜酸乳杆菌E抑菌物质及机理 |
2.4.2 嗜酸乳杆菌E的益生潜能 |
2.5 小结 |
第三章 嗜酸乳杆菌E发酵饲料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和试验地点 |
3.1.2 饲养管理 |
3.1.3 试验设计和日粮 |
3.1.4 生产性能 |
3.1.5 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 |
3.1.6 屠宰性能 |
3.1.7 免疫器官指数 |
3.1.8 肠道组织形态 |
3.1.9 小肠发育 |
3.1.10 空肠总RNA提取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3.1.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试验结果 |
3.2.1 日粮乳酸菌活菌计数 |
3.2.2 生产性能 |
3.2.3 屠宰性能 |
3.2.4 免疫器官指数 |
3.2.5 小肠发育 |
3.2.6 肠道形态 |
3.2.7 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 |
3.2.8 空肠细胞因子m RNA表达量 |
3.2.9 空肠肠道屏障功能蛋白m RNA表达量 |
3.3 讨论 |
3.3.1 嗜酸乳杆菌E发酵饲料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3.2 发酵饲料对肉鸡饲料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3.3.3 发酵饲料对肉鸡肠道发育的影响 |
3.3.4 发酵饲料对肉鸡空肠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和试验地点 |
4.1.2 饲养管理 |
4.1.3 试验设计及日粮 |
4.1.4 攻毒模型 |
4.1.5 生长性能 |
4.1.6 血清免疫指标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
4.1.7 肠道和脾脏RNA提取及基因表达量分析 |
4.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试验结果 |
4.2.1 肉鸡生长性能及死亡率 |
4.2.2 血清免疫球蛋白 |
4.2.3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 |
4.2.4 脾脏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 |
4.2.5 肉鸡14 日龄空肠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 |
4.2.6 肉鸡21 日龄空肠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 |
4.3 讨论 |
4.3.1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4.3.2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细胞免疫的影响 |
4.3.3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体液免疫的影响 |
4.3.4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细胞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发育和屏障功能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动物和试验地点 |
5.1.2 饲养管理 |
5.1.3 试验设计及日粮 |
5.1.4 攻毒模型 |
5.1.5 血清内毒素 |
5.1.6 肠道组织形态 |
5.1.7 小肠长度 |
5.1.8 肠道RNA提取及基因表达量分析 |
5.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试验结果 |
5.2.1 肉鸡血清内毒素含量 |
5.2.2 肉鸡小肠发育 |
5.2.3 肉鸡空肠肠组织形态 |
5.2.4 肉鸡回肠组织形态 |
5.2.5 肉鸡空肠肠道屏障功能蛋白m RNA表达量 |
5.2.6 肉鸡回肠肠道屏障功能蛋白m RNA表达量 |
5.3 讨论 |
5.3.1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小肠发育的影响 |
5.3.2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6.1 试验材料 |
6.1.1 试验动物及地点 |
6.1.2 饲养管理 |
6.1.3 试验设计及日粮 |
6.1.4 样品采集 |
6.1.5 试剂耗材 |
6.2 试验方法 |
6.2.1 肉鸡回肠内容物DNA提取、检测及测定 |
6.2.2 PCR扩增及文库构建 |
6.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6.4 结果 |
6.4.1 测序基本数据和信息 |
6.4.2 稀释曲线与Rank-abundance曲线分析 |
6.4.3 Alpha多样性分析 |
6.4.4 Beta多样性分析 |
6.4.5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菌群门水平多样性分析 |
6.4.6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菌群属水平多样性分析 |
6.4.7 LEf Se多级别物种差异分析 |
6.4.8 肉鸡回肠微生物与生产性能和肠道免疫Spearman关联分析 |
6.4.9 PICRUSt1 功能预测 |
6.5 讨论 |
6.6 小结 |
第七章 嗜酸乳杆菌E缓解肉鸡肠道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7.1 试验材料 |
7.1.1 试验动物及试验地点 |
7.1.2 饲养管理 |
7.1.3 试验设计及日粮 |
7.1.4 样品采集 |
7.1.5 试剂耗材 |
7.2 试验方法 |
7.2.1 蛋白提取与浓度测定 |
7.2.2 肉鸡回肠蛋白液内酶解 |
7.2.3 质谱分析 |
7.2.4 质谱数据检索 |
7.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7.3 试验结果 |
7.3.1 不同处理肉鸡回肠表达蛋白功能注释定性分析 |
7.4 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差异蛋白GO注释和KEGG分析 |
7.4.1 大肠杆菌感染组与对照组肉鸡回肠差异蛋白Heatmap图与互作关系 |
7.5 嗜酸乳杆菌E干预肉鸡回肠差异蛋白GO注释和KEGG分析 |
7.5.1 嗜酸乳杆菌E干预与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差异蛋白与互作关系 |
7.5.2 嗜酸乳杆菌E干预与大肠杆菌感染回肠差异表达蛋白GO注释 |
7.6 讨论 |
7.6.1 大肠杆菌感染致肉鸡肠道损伤的蛋白组分析 |
7.6.2 嗜酸乳杆菌E缓解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损伤的蛋白组分析 |
7.7 小结 |
第八章 嗜酸乳杆菌E调控大肠杆菌诱导Caco-2 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试验菌株和细胞 |
8.1.2 大肠杆菌O157 毒素基因鉴定 |
8.1.3 细胞复苏与培养 |
8.1.4 大肠杆菌感染诱导Caco-2 细胞炎症反应模型建立 |
8.1.5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Caco-2 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
8.1.6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Caco-2 细胞粘附性的影响 |
8.1.7 嗜酸乳杆菌E和大肠杆菌对Caco-2 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
8.1.8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Caco-2 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
8.1.9 数据统计 |
8.2 结果 |
8.2.1 大肠杆菌O157 毒素基因鉴定 |
8.2.2 不同感染复数对Caco-2 细胞毒性和细胞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
8.2.3 不同感染时间对Caco-2 细胞毒性和细胞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
8.2.4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诱导Caco-2 细胞炎症反应的缓解作用 |
8.2.5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Caco-2细胞屏障功能及细胞凋亡的调控 |
8.2.6 嗜酸乳杆菌E及其上清液对大肠杆菌Caco-2 细胞粘附性的影响 |
8.2.7 嗜酸乳杆菌E和大肠杆菌对Caco-2 单层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
8.2.8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Caco-2 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
8.3 讨论 |
8.4 小结 |
第九章 全文结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的创新点 |
9.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种鸡生产链沙门菌污染的研究及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语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Salmonella病原学 |
1.1.1 Salmonella的形态结构 |
1.1.2 Salmonella的理化特性 |
1.1.3 Salmonella的培养特性 |
1.1.4 Salmonella的生化特性 |
1.1.5 Salmonella的分类 |
1.2 鸡源Salmonella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1 鸡养殖链Salmonella的污染情况 |
1.2.2 禽类产品中Salmonella污染情况 |
1.2.3 禽salmonellosis的危害 |
1.2.4 Salmonella耐药现状 |
1.3 鸡产业链防控Salmonella的措施 |
1.3.1 种鸡群Salmonella的净化 |
1.3.2 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
1.3.3 药物预防和治疗 |
1.3.4 微生态制剂 |
1.3.5 噬菌体治疗 |
1.4 Salmonella分型研究 |
1.4.1 表型分型 |
1.4.1.1 血清分型 |
1.4.1.2 生化分型 |
1.4.1.3 噬菌体分型 |
1.4.2 分子分型 |
1.4.2.1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
1.4.2.2 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 |
1.4.2.3 肠杆菌间重复共有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RIC-PCR)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种鸡生产链中Salmonella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
2.1 材料 |
2.1.1 样品 |
2.1.2 Salmonella分离鉴定所需仪器及材料 |
2.1.3 标准菌株 |
2.2 方法 |
2.2.1 采集样品 |
2.2.2 样品的处理 |
2.2.3 Salmonella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
2.2.4 Salmonella的血清型鉴定 |
2.2.5 Salmonella分离株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2.2.6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不同种鸡公司Salmonella的分离情况 |
2.3.2 不同环节Salmonella的分离情况 |
2.3.3 PD-FT抗体阳性种鸡体内不同器官Salmonella检出结果 |
2.3.4 Salmonella血清型鉴定结果 |
2.3.5 Salmonella分离株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 |
2.3.6 Salmonella分离株多重耐药测定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种鸡生产链Salmonella优势血清型基因分型的研究 |
3.1 材料 |
3.1.1 菌株来源 |
3.1.2 试验用仪器及材料 |
3.2 方法 |
3.2.1 受试菌株的复苏及血清型的鉴定 |
3.2.2 受试菌株DNA的提取 |
3.2.3 ERIC-PCR分型 |
3.2.3.1 ERIC-PCR引物 |
3.2.3.2 ERIC-PCR扩增 |
3.2.3.3 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 |
3.2.4 MLST分型 |
3.2.4.1 管家基因及引物 |
3.2.4.2 MLST扩增及测序 |
3.2.4.3 分型 |
3.3 结果 |
3.3.1 沙门菌鉴定结果 |
3.3.2 ERIC-PCR的扩增结果 |
3.3.3 SP分离株的ERIC-PCR聚类分析结果 |
3.3.3.1 DGGX04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
3.3.3.2 DGGX11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
3.3.3.3 DGGX12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
3.3.3.4 DGXX13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
3.3.3.5 DGGX17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
3.3.3.6 各公司代表性ERIC型 SP分离株的聚类分析结果 |
3.3.4 MLST分型结果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鸡白痢Salmonella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4.1 材料 |
4.1.1 样品 |
4.1.2 菌株 |
4.1.3 主要的实验设备 |
4.1.4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的制备 |
4.2 方法 |
4.2.1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
4.2.1.1 宿主菌菌液的制备 |
4.2.1.2 样品处理 |
4.2.1.3 验证噬菌体 |
4.2.1.4 分离与纯化噬菌体 |
4.2.1.5 测定噬菌体效价 |
4.2.1.6 噬菌体的宿主谱筛选 |
4.2.2 噬菌体SP19 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
4.2.2.1 噬菌体的形态观察 |
4.2.2.2 噬菌体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
4.2.2.3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
4.2.2.4 噬菌体的温度稳定性 |
4.2.2.5 噬菌体的pH稳定性 |
4.2.2.6 噬菌体对氯仿的敏感性试验 |
4.2.2.7 噬菌体对宿主菌的抑制试验 |
4.3 结果 |
4.3.1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
4.3.1.1 噬菌体的分离 |
4.3.1.2 噬菌体的纯化 |
4.3.1.3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
4.3.1.4 噬菌体宿主谱的筛选 |
4.3.2 噬菌体SP19 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
4.3.2.1 噬菌体电镜形态观察结果 |
4.3.2.2 噬菌体MOI的测定结果 |
4.3.2.3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4.3.2.4 噬菌体温度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
4.3.2.5 噬菌体pH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
4.3.2.6 噬菌体氯仿敏感性试验的测定结果 |
4.3.2.7 噬菌体对宿主菌SP04-111 的抑制作用结果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具有沙门氏菌拮抗能力的植物乳杆菌益生特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培养基及缓冲液 |
1.2 供试菌株 |
1.3 供试粪便 |
1.4 抑菌试验 |
1.5 植物乳杆菌BLCC2-0410与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共培养试验 |
1.5.1 菌液的制备 |
1.5.2 共培养 |
1.6 植物乳杆菌BLCC2-0410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
1.6.1 生长曲线的测定 |
1.6.2 耐酸性试验 |
1.6.3 胆盐耐受性试验 |
1.6.4 消化酶耐受性试验 |
1.6.5 肠道黏附试验 |
1.6.6 植物乳杆菌BLCC2-0410安全性试验 |
1.6.7 植物乳杆菌BLCC2-0410传代稳定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株初筛试验结果 |
2.2 植物乳杆菌BLCC2-0410与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共培养试验结果 |
2.3 植物乳杆菌BLCC2-0410的生物学特性 |
2.3.1 生长曲线的测定 |
2.3.2 耐酸性试验结果 |
2.3.3 胆盐耐受性试验结果 |
2.3.4 消化酶耐受性试验结果 |
2.3.5 肠道黏附试验结果 |
2.3.6 植物乳杆菌BLCC2-0410安全性试验结果 |
2.3.7 植物乳杆菌BLCC2-0410传代稳定性试验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
(5)鸡白痢沙门菌减毒DIVA疫苗候选株的无痕构建及其安全性与免疫保护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 禽沙门菌病的危害与防控研究进展 |
1 禽沙门菌病的流行与危害 |
2 致病机制 |
3 禽沙门菌病防控措施 |
3.1 噬菌体 |
3.2 益生菌 |
3.3 抗生素 |
3.4 疫苗 |
3.4.1 灭活疫苗 |
3.4.2 亚单位疫苗 |
3.4.3 减毒活疫苗 |
3.4.4 基因工程构建新型疫苗 |
3.4.4.1 构建有痕的基因工程疫苗 |
3.4.4.2 减毒活疫苗的无痕构建 |
3.4.5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安全评估要求 |
4 结语 |
第一章 鸡白痢沙门菌疫苗候选株的无痕构建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与质粒 |
1.1.2 实验动物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2 靶片段的扩增 |
1.2.3 线性自杀载体的制备 |
1.2.4 感受态细菌的制备 |
1.2.5 电击转化 |
1.2.6 供体菌E.coli.χ7213与受体菌S06004△spiC接合转移及筛选阳性菌 |
1.2.7 双基因缺失株S06004△spiC△rfaH、S06004△spiC△rfaL的生化特性鉴定 |
1.2.8 双基因缺失株S06004△spiC△rfaH、S06004△spiC△rfaL的生长特性鉴定 |
1.2.9 双基因缺失株S06004△spiC△rfaH、S06004△spiC△rfaL的LD_(50)毒力测定 |
1.2.10 双基因缺失株S06004△spiC△rfaH、S06004△spiC△rfaL对HD-11细胞的黏附、侵袭以及增殖实验 |
1.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S06004△spiC△rfaH和S06004△spiC△rfaL的构建与鉴定 |
2.2 双基因缺失株S06004△spiC△rfaH和S06004△spiC△rfaL的生化特性鉴定 |
2.3 双基因缺失株S06004△spiC△rfaH和S06004△spiC△rfaL的生长特性鉴定 |
2.4 双基因缺失株S06004△piC△rfaH和S06004△spiC△rfaL的LD_(50)毒力测定 |
2.5 双基因缺失株S06004△spiC△rfaH和S06004△spiC△rfaL对HD-11细胞的黏附与侵袭 |
2.6 双基因缺失株S06004△spiC△rfaH和S06004△spiC△rfaL在HD-11细胞内增殖 |
3 讨论 |
第二章 鸡白痢沙门菌疫苗候选株安全性与免疫保护效力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 |
1.1.2 实验动物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2 疫苗候选株的制备与免疫 |
1.2.3 雏鸡接种后体重变化 |
1.2.4 疫苗候选株在雏鸡体内动态消减情况 |
1.2.5 疫苗候选株免疫雏鸡后组织病理学观察 |
1.2.6 间接ELISA测定血清IgG抗体效价 |
1.2.7 细胞因子检测 |
1.2.8 疫苗候选株肌注途径对雏鸡的免疫保护效力 |
1.2.9 疫苗候选株口服途径的免疫保护效力 |
1.2.10 疫苗候选株的DIVA功能 |
1.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雏鸡接种后体重变化 |
2.2 疫苗候选株在雏鸡体内定殖情况 |
2.3 疫苗候选株免疫雏鸡后组织病理学观察 |
2.4 间接ELISA测定血清IgG抗体效价 |
2.5 细胞因子检测 |
2.6 疫苗候选株肌注途径对雏鸡的免疫保护效力 |
2.7 疫苗候选株口服途径的免疫保护效力 |
2.8 疫苗候选株的DIVA功能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乳酸乳球菌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抑菌活性及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牛乳铁蛋白肽结构 |
1.1.1 LFcin的结构 |
1.1.2 LFampin的结构 |
1.2 乳铁蛋白肽的生物学功能 |
1.2.1 乳铁蛋白肽的抑菌活性 |
1.2.2 乳铁蛋白肽的抗病毒活性 |
1.2.3 乳铁蛋白肽的抗真菌及抗寄生虫活性 |
1.2.4 乳铁蛋白肽的抗肿瘤活性 |
1.2.5 乳铁蛋白肽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1.2.6 乳铁蛋白肽的免疫调节作用 |
1.3 乳酸菌表达外源基因的研究进展 |
1.3.1 乳酸乳球菌表达外源蛋白的特点 |
1.3.2 乳酸乳球菌外源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 |
1.4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研究 |
1.4.1 桶板模型 |
1.4.2 环孔模型 |
1.4.3 地毯模型 |
1.4.4 凝聚模型 |
1.4.5 抗菌肽的胞内作用机制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与细胞 |
2.1.2 实验动物 |
2.1.3 引物 |
2.1.4 主要试剂 |
2.1.5 主要试剂配制 |
2.1.6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2.2.2 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乳酸乳球菌的鉴定 |
2.2.3 重组菌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抑菌活性分析 |
2.2.4 重组菌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抑菌机制分析 |
3 结果 |
3.1 牛乳铁蛋白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3.1.1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和筛选 |
3.1.2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反应鉴定 |
3.1.3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 |
3.1.4 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稳定性鉴定 |
3.1.5 抗原表位预测 |
3.1.6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及效价测定 |
3.1.7 荧光素标记单克隆抗体结果 |
3.2 重组乳酸乳球菌鉴定 |
3.2.1 重组质粒鉴定 |
3.2.2 重组菌表达鉴定 |
3.2.3 重组质粒稳定性 |
3.2.4 重组菌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定量分析 |
3.2.5 重组菌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毒性分析 |
3.3 重组菌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抑菌活性 |
3.3.1 抑菌圈直径 |
3.3.2 最小抑菌浓度 |
3.4 重组菌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抑菌机制 |
3.4.1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3.4.2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3.4.3 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
3.4.4 凝胶阻滞实验结果 |
3.4.5 粘附实验 |
4 讨论 |
4.1 牛乳铁蛋白肽在乳酸乳球菌中的表达 |
4.2 重组乳酸乳球菌表达的牛乳铁蛋白肽的细胞毒性分析 |
4.3 牛乳铁蛋白肽抑菌活性评价 |
4.4 牛乳铁蛋白肽抑菌机制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鸡白痢沙门菌致病多样性及DIVA疫苗候选株的构建与免疫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鸡白痢沙门菌研究进展 |
1 病原学 |
2 流行病学 |
3 基因组学 |
4 感染模型 |
5 致病与感染机制 |
6 检测诊断 |
7 预防控制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禽源沙门菌疫苗研究进展 |
1 血清型分布 |
2 鸡白痢/鸡伤寒沙门菌疫苗 |
3 肠炎沙门菌疫苗 |
4 鼠伤寒及其他血清型沙门菌疫苗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致关节炎鸡白痢沙门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特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鸡白痢沙门菌O-特异多糖的致病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鸡白痢沙门菌LPS合成相关基因的缺失对毒力和免疫原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鸡白痢沙门菌DIVA疫苗候选株的构建与免疫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
(8)益生菌发酵椰子水制备鸡仔饲喂辅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椰子水及其加工利用现状 |
1.1.1 椰子 |
1.1.2 椰子水 |
1.1.3 椰子水的应用 |
1.2 益生菌及其发酵利用概况 |
1.2.1 益生菌及分离株的益生潜力 |
1.2.2 益生菌产品的应用 |
1.3 微生物发酵饲料 |
1.4 鸡的饲养及疾控情况 |
1.5 益生菌对家禽肠道的作用 |
1.6 高密度培养技术 |
1.7 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 |
1.7.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原材料 |
2.2 实验菌种及培养基 |
2.2.1 供筛菌株 |
2.2.2 抑制试验指示菌及其来源 |
2.2.3 培养基 |
2.3 试剂及仪器 |
2.3.1 试剂 |
2.3.2 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供筛菌的活化 |
2.4.2 供筛菌种子液的制备 |
2.4.3 指示菌的活化 |
2.4.4 指示菌悬液的制备 |
2.4.5 椰子水培养液的制备 |
2.4.6 指示菌的抗药性测试 |
2.4.7 平板抑菌实验 |
2.4.8 耐酸性和耐胆盐实验 |
2.4.9 pH值的测定 |
2.4.10 活菌数的测定 |
2.4.11 发酵条件的优化 |
2.5 鸡群饲喂试验 |
2.5.1 试验动物与分组 |
2.5.2 采食 |
2.5.3 饲喂试验的过程管理 |
2.5.4 鸡仔生长性能与采食量的测定 |
2.5.5 鸡粪便的采集与处理 |
2.5.6 鸡粪便臭味的测定 |
2.5.7 鸡粪便理化性质的测定 |
2.5.8 鸡仔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益生菌株的筛选 |
3.1.1 鸡源致病菌株的获取 |
3.1.2 鸡源致病菌的抗药性测试 |
3.1.3 供筛菌株平板抑菌筛选试验 |
3.1.4 菌株的耐受性测试 |
3.2 益生菌对椰子水的发酵培养及其优化 |
3.2.1 初始pH值的优化 |
3.2.2 发酵时间的优化 |
3.3 鸡群饲喂试验 |
3.3.1 饲喂模式的确定 |
3.3.2 饲养过程中鸡仔的生长性能 |
3.3.3 鸡粪便的理化特征 |
3.3.4 鸡肠道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9)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沙门氏菌的保护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1 沙门氏菌病概述 |
1.2 养禽业微生态制剂研究进展 |
1.3 益生芽孢杆菌在疾病防治中的发展及应用 |
1.4 秀丽隐杆线虫研究进展 |
1.5 鸡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试验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分离菌株BSH对秀丽隐杆线虫预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分离菌株BSH对雏鸡感染沙门氏菌保护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罗伊氏乳杆菌调控雏鸡肠黏膜屏障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鸡肠道健康的研究进展 |
1.1 鸡肠黏膜屏障的组成和功能 |
1.2 鸡肠炎的危害与防治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乳酸菌的研究进展 |
2.1 乳酸菌的生理功能 |
2.2 乳酸菌的筛选方法 |
2.3 乳酸杆菌在家禽养殖中的使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部分 |
第一章 乳酸杆菌的筛选和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罗伊氏乳杆菌对雏鸡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罗伊氏乳杆菌激活Wnt/β-catenin途径对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四、抗鸡白痢益生菌株的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 [1]饲用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抑菌性能的研究[J]. 柳成东,肖明霞,李琦华,程志斌. 中国畜牧杂志, 2021(10)
- [2]嗜酸乳杆菌对肉鸡的益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吴正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种鸡生产链沙门菌污染的研究及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D]. 汪敏. 广西大学, 2021(12)
- [4]具有沙门氏菌拮抗能力的植物乳杆菌益生特性评价[J]. 张甜甜,鹿瑶,吕文亮,林显华,徐海燕,谷巍. 河南农业科学, 2021(02)
- [5]鸡白痢沙门菌减毒DIVA疫苗候选株的无痕构建及其安全性与免疫保护效力研究[D]. 杨杨. 扬州大学, 2020(01)
- [6]乳酸乳球菌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抑菌活性及机制分析[D]. 于淑媛.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7]鸡白痢沙门菌致病多样性及DIVA疫苗候选株的构建与免疫作用[D]. 郭荣显. 扬州大学, 2019(02)
- [8]益生菌发酵椰子水制备鸡仔饲喂辅料的研究[D]. 刘晓兰. 海南大学, 2019(06)
- [9]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沙门氏菌的保护性实验研究[D]. 李琼燕.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罗伊氏乳杆菌调控雏鸡肠黏膜屏障机制的研究[D]. 赵世义. 南京农业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