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三代移动通信与中国提案TD-SCDMA(论文文献综述)
田雨欣[1](2020)在《制度创业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与技术演进的不断发展,技术标准竞争已经不再单单以国家作为主导力量,市场与企业逐渐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获得技术标准优势地位,各企业、政府部门及其他行动者积极利用资源采取行动,配置、协调资源以改变现有制度环境,推动制度向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本研究首先基于Web of Scienc核心合集数据库19902019年发表于技术管理领域顶级期刊的关于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将已有文献划分为规制理论、技术管理、产业组织和战略管理四个理论视角。经过文献梳理,本研究发现,现有相关文献大多聚焦于技术标准竞争过程中企业如何受到外部环境如政府、市场、标准委员会的影响,对于企业在标准竞争过程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文献相对较少。制度创业视角关注行动者如何利用资源改变环境以满足自身利益,尤其适合弥补移动通信行业现有理论视角的不足。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制度创业理论视角,对中国移动通信行业TD-SCDMA与TD-LTE技术发展与标准竞争过程进行了案例研究。其次,在对中国3G技术研发背景与大唐电信面临的挑战的相关分析基础上,本研究回顾了制度创业理论的核心概念:合法性、制度创业行为和制度创业模型。通过将大唐电信公司推动TD-SCDMA成为中国3G技术标准之一所采取的制度创业行为及策略进行阶段性划分,选取了推动制度创业进程的关键事件,并参考其他学者关于制度创业的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该模型将大唐电信的制度创业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制度创业准备阶段、制度创业能动变化阶段及制度再生阶段。进一步地,本研究通过分析4G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中TD-LTE合法性确立验证了该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最后,上述案例分析证实了制度创业理论可以适用于分析技术标准这一特殊“制度”的产生。本研究经过案例分析与模型建立得出以下结论:(1)制度创业动因与情境影响制度创业者行为方式;(2)新制度产生是不同行动者共同推动的结果;(3)新制度不一定代表行业效率最优解,而且制度创业者也并不一定是新制度下的最大受益者。本研究结论为政府及企业在未来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
李心[2](2019)在《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对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继产品和技术竞争后技术标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力量,它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经济主体更多的通过制定和拥有标准来获得竞争优势。信息通信产业作为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与信息通信技术标准相关的产业发展,常常伴随着激烈的技术标准竞争。因此,技术标准及其产业化对通信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通信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等外部环境都变得越来越复杂,环境的不确定性对通信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标准化能力都提出新的挑战。而现有文献中关于技术标准化的研究很少系统、全面的考察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能力对技术标准化的交互作用。鉴于此,本文将企业技术标准化过程中面临的环境特征和企业吸收能力作为主要研究变量,考察外部环境特征和吸收能力是如何影响企业技术标准化,以及如何影响组织绩效的,具体来说,研究包括三个问题:(1)环境不确定性如何影响技术标准化?(2)吸收能力在技术标准化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3)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中,技术标准化扮演者何种角色?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对标准化理论、动态能力等理论,技术标准化、环境不确定性和吸收能力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借助大唐电信TD-SCDMA标准和中国移动TD-LTE标准两个典型案例对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提炼出对企业技术标准化产生影响的政策环境不确定性、技术环境不确定性、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和联盟环境不确定性以及吸收能力等因素。结合案例分析的初步结论和现有文献构建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技术标准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最后,基于现有成熟量表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到365家中国通信企业的样本数据,以此为基础借助SPSS和AMOS统计分析软件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从而检验前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文发现技术标准化在市场、技术、政策和联盟等方面面临的不确定性是巨大的,企业自身对外界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也对通信企业的技术标准化过程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与此同时,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间接调节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体现在企业的绩效水平中。具体来看,本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对技术标准化有直接影响效应。其中环境不确定性变量的不同维度对技术标准化的影响效应不同,而吸收能力变量的不同纬度均对技术标准化有显着正向影响。这一结果直接证明了吸收能力在企业应对高度复杂和模糊环境方面的重要价值。(2)吸收能力对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关系有显着调节效应。吸收能力变量的不同维度对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调节效应。(3)技术标准化对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启发:首先,理论研究方面:从内、外部因素出发系统地探讨影响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及其经济效益问题,构建并实证检验了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技术标准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丰富并推进了技术标准化的理论研究,为学者们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传承和参考。其次,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实践活动启示方面:本文在新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围绕信息技术标准化的重要议题展开研究,从企业层面剖析破解我国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难题的途径,为我国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有利于企业更加积极有效地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加快新型网络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应用。
雷鸣,黄晓红[3](2009)在《基于TD-SCDMA的移动通信精确定位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TD-SCDMA是由中国提出并由中国企业主导开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针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终端精确定位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介绍了一种基于TD-SCDMA的移动通信精确定位仪。
符贝贝[4](2008)在《近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正在迅速改变我们的生活,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手段越来越体现"个人化",即所谓的几个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erminal, Any-means等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与想要交流的任何对象进行任何形式的信息互动以及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如AMPS,TACS,NTM出现于70年代后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GSM,CDMA相继出现,并一直演变到现在的3G技术,以及未来的4G技术,整个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是迅猛和健康的。本文先提出移动通信领域目前存在的热点问题,包括光纤通信,网络通信,宽带接入,第三代移动通信,经营,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的目标等,然后详细介绍几个热门的技术标准。首先,简单介绍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和组成部分,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欧洲电信标准协会提出的GPRS(全称Genenal Packec Radio Service,即通用分组无线服务)的系统结构,协议结构及系统的优点,然后介绍了CDMA(全称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即码分多址)的特征,系统结构及功能。接下来,详细介绍并探讨了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ARIB(日本无线工业及商贸联合会)提出的W-CDMA(全称Wir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即宽带码分多址),ITU(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的IMT-2000(全称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phone -2000,即国际移动电话2000),北美提出的cdma2000和大唐电信自主开发的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即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最后,文章在结束语中对移动通信的未来进行展望。
杨松鹤[5](2006)在《浅谈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尚学忠[6](2006)在《GSM/3G无缝网络融合技术及网关解决方案》文中指出移动通信诞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近十年来发展尤为迅猛。虽然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移动用户的增长,对通信要求的不断提高,GSM系统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正逐渐被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所取代。本文简要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主流体制WCDMA、TD-SCDMA和cdma2000。综合比较了三种体制的优缺点。CDMA系统有着GSM系统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GSM网络比CDMA网络发展早,CDMA网络在全球的覆盖范围相比GSM网络小很多,对于具有GSM和CDMA两个网络的运营商来说,迫切需要解决两网融合的问题以支持移动通信用户在GSM和CDMA两网之间漫游。本文主要针对WCDMA、cdma2000 1x网络,GSM和cdma2000 1x网络双向融合的GSM 1X技术及其MSN及GGG网关解决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做具体分析。同时深入讨论GSM和WCDMA无缝网络,WCDMA和TD—SCDMA的无缝网络以及WCDMA和TD—SCDMA等混合组网策略的探讨。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列举了WCDMA的组网模型。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系统分析了辽宁移动的网络状况,以及规划3G后的网络状况的探讨。最后给出了本论文的结论。
乔楠,鲁义轩[7](2006)在《TD-SCDMA正传 上篇:TD-SCDMA标准的诞生》文中研究说明2006年,是TD-SCDMA标准诞生后的第八个年头。“很多人问我有没有想过到待遇更高的一些公司去做,我说没想过。我一直在做TD-SCDMA,时间很长,而且是我自己一直想做下去。因为,我想看到一个结果。”说这番话的人叫徐铁铸,最直接接触TD-SCDMA的幕后研发人员之一,今年也是他从事TD-SCDMA研发的第七个年头。无数个徐铁铸,在TD-SCDMA标准发展及产业化之路上默默地努力着。从试着了解TD-SCDMA历史轨迹的每一处细节开始,我们发现,原先对TD-SCDMA标准的很多表层的认识和评论,其实都是那么粗浅。
郑巧英,石会昌,廖君[8](2004)在《大唐电信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标准战略》文中研究说明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市场部[9](2003)在《为什么要大力发展TD-SCDMA产业?》文中认为
杨运年[10](2003)在《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标准的提出与形成》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 3G的主要目标、提供的业务、标准及 ITU对 3G通信的基本要求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详细论述了 TD- SCDMA标准的提出与形成过程。
二、第三代移动通信与中国提案TD-SCDM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代移动通信与中国提案TD-SCDMA(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创业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数据 |
2.2 描述性统计: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相关文献的全景图 |
2.2.1 发文数量与发文机构分析 |
2.2.2 发文期刊分析 |
2.2.3 发文作者和合着网络分析 |
2.3 共词分析 |
2.4 不同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的文献梳理 |
2.4.1 基于规制理论视角的研究 |
2.4.2 基于技术管理理论视角的研究 |
2.4.3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视角的研究 |
2.4.4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视角的研究 |
2.5 已有文献的研究局限 |
第三章 中国3G技术研发背景与大唐电信面临的挑战 |
3.1 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代际更迭 |
3.2 中国政府与企业支持本土3G技术的原因 |
3.2.1 经济原因 |
3.2.2 政治原因 |
3.3 大唐电信开发TD-SCDMA技术标准面临的挑战 |
3.3.1 来自内部技术资源的挑战 |
3.3.2 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 |
第四章 大唐电信制度创业行为与TD-SCDMA合法性确立 |
4.1 TD-SCDMA技术标准发展历程 |
4.2 制度创业相关概念及理论 |
4.2.1 制度创业与制度创业者 |
4.2.2 合法性 |
4.2.3 制度创业行为 |
4.2.4 制度创业模型 |
4.3 数据来源 |
4.4 制度创业准备阶段——制度变化、标准构建及寻求技术可行性 |
4.4.1 直接参与策略与代言人策略 |
4.4.2 协作R&D |
4.4.3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 |
4.5 制度创业能动变化阶段——标准的理论化与扩散 |
4.5.1 产业联盟 |
4.5.2 开放型标准战略 |
4.5.3 调动社会力量 |
4.5.4 信息咨询策略 |
4.6 制度再生阶段——TD-SCDMA合法性确立 |
4.7 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构建 |
第五章 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验证:TD-LTE合法性确立案例 |
5.1 数据来源 |
5.2 TD-LTE发展概述 |
5.3 制度创业阶段划分及模型构建 |
5.3.1 制度创业准备阶段 |
5.3.2 制度创业能动变化阶段 |
5.3.3 制度再生阶段 |
5.4 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TD-LTE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与启示 |
6.1.1 结论 |
6.1.2 启示 |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对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论文框架和结构安排 |
1.2.3 技术路线 |
1.2.4 研究方法 |
1.3 研究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难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背景和文献综述 |
2.1 基础理论 |
2.1.1 标准化理论 |
2.1.2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
2.2 技术标准化的相关研究 |
2.2.1 技术标准化的内涵 |
2.2.2 技术标准化的实现路径及评价方法 |
2.2.3 技术标准化对企业的作用 |
2.2.4 技术标准化的影响因素 |
2.3 环境不确定性的相关研究 |
2.3.1 环境不确定性的内涵和分类 |
2.3.2 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2.3.3 环境不确定性对技术标准化的影响 |
2.4 吸收能力的相关研究 |
2.4.1 吸收能力的内涵与分类 |
2.4.2 吸收能力的测量维度 |
2.4.3 吸收能力与技术标准化 |
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
3.1 理论预设 |
3.2 研究设计 |
3.2.1 研究方法 |
3.2.2 案例选择 |
3.2.3 数据收集 |
3.2.4 数据处理 |
3.3 大唐电信集团TD-SCDMA标准化案例 |
3.3.1 大唐电信集团简介 |
3.3.2 TD-SCDMA标准的演化进程 |
3.3.3 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征 |
3.3.4 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
3.4 中国移动集团TD-LTE标准 |
3.4.1 中国移动集团简介 |
3.4.2 TD-LTE标准的演化进程 |
3.4.3 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征 |
3.4.4 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
3.5 案例间对比分析 |
3.5.1 研究构念的提炼 |
3.5.2 理论预设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4.1 理论模型 |
4.2 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
4.2.1 技术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
4.2.2 市场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
4.2.3 政策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
4.2.4 联盟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
4.3 知识吸收能力与技术标准化 |
4.3.1 潜在知识吸收能力与技术标准化 |
4.3.2 现实知识吸收能力与技术标准化 |
4.4 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
4.4.1 潜在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
4.4.2 现实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
4.5 技术标准化的中介作用 |
4.6 研究假设 |
第5章 研究设计 |
5.1 变量测量 |
5.1.1 环境不确定性 |
5.1.2 吸收能力 |
5.1.3 技术标准化 |
5.1.4 企业绩效 |
5.1.5 控制变量 |
5.2 问卷设计与修正过程 |
5.2.1 问卷内容 |
5.2.2 定性测试 |
5.2.3 预测试 |
5.3 正式问卷的发放、回收与数据处理 |
5.3.1 问卷发放方式 |
5.3.2 问卷回收统计 |
5.3.3 数据分析工具及方法 |
第6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
6.1 描述性统计、信度和效度分析 |
6.1.1 样本特征描述 |
6.1.2 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3 信度分析 |
6.1.4 效度分析 |
6.2 假设检验 |
6.2.1 Pearson相关分析 |
6.2.2 主效应的检验 |
6.2.3 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检验 |
6.2.4 技术标准化的中介效应检验 |
6.3 结果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
7.2.1 理论贡献 |
7.2.2 实践启示 |
7.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基于TD-SCDMA的移动通信精确定位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TD-SCDMA在我国的应用发展前景 |
2 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
2.1 联合检测技术 |
(1) ZF-BLE |
(2) MMSE-BLE |
2. 2 高精度高稳定时钟实现技术 |
2.3 高精度定位算法 |
(1) ToA |
(2) TDoA定位方式 |
3 TD-SCDMA移动通信精确定位仪 |
3.1 产品组成 |
3.2 产品功能 |
3.3 产品关键性能指标 |
4 结论 |
(5)浅谈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性能 |
3G简介 |
3G的基本特征 |
3G标准中的主要技术 |
1、TD-SCDMA技术 |
2、智能天线技术 |
3、WAP技术 |
4、快速无线IP技术 |
5、软件无线电技术 |
6、多载波技术 |
7、多用户检测技术 |
8、功率控制技术 |
3G的新增业务 |
(6)GSM/3G无缝网络融合技术及网关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
1.2 GSM 与 CDMA 网络双向融合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2.1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要目标 |
2.2 第三代移动通信提供的主要业务 |
2.3 IMT-2000 概述 |
2.4 WCDMA 系统结构、关键技术及其主要特点 |
2.5 CDMA 2000 系统结构、关键技术及其主要特点 |
2.6 TD-SCDMA 系统结构、关键技术及其主要特点 |
2.7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流体制的比较分析 |
第三章 GSM 与3G 网络双向融合的解决方案 |
3.1 GSM 与3G 网络融合的组网策略 |
3.2 GSM/WCDMA 无缝网络解决方案 |
3.3 GSM 与 CDMA 2000 网络融合解决方案 |
第四章 针对某一地区网络状况规划3G 后的网络情况 |
4.1 某一地区 GSM 数字移动通信网现状 |
4.2 本地区 GSM 数字移动通信网现状 |
4.3 某一地区设计3G 网络后的数字移动通信网探讨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9)为什么要大力发展TD-SCDMA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 什么是第三代移动通信 |
2.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国际标准是怎样制定出来的 |
3. TD-SCDMA成为国际标准的意义 |
四、第三代移动通信与中国提案TD-SCDMA(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创业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研究[D]. 田雨欣. 山西大学, 2020(01)
- [2]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对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的影响研究[D]. 李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3]基于TD-SCDMA的移动通信精确定位的技术研究[J]. 雷鸣,黄晓红.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 [4]近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A]. 符贝贝. 海南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2008
- [5]浅谈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J]. 杨松鹤. 厦门科技, 2006(06)
- [6]GSM/3G无缝网络融合技术及网关解决方案[D]. 尚学忠. 吉林大学, 2006(10)
- [7]TD-SCDMA正传 上篇:TD-SCDMA标准的诞生[J]. 乔楠,鲁义轩. 通信世界, 2006(10)
- [8]大唐电信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标准战略[J]. 郑巧英,石会昌,廖君.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4(02)
- [9]为什么要大力发展TD-SCDMA产业?[J].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市场部.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3(08)
- [10]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标准的提出与形成[J]. 杨运年. 数据通信, 2003(03)
标签:中国移动论文; 通信论文; td-scdma论文;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论文;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