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研发新思路

中医药研发新思路

一、中药研发中的新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梁晟楠[1](2021)在《中药甘松治疗心脏肥大的药效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病理性心脏肥大是心肌细胞对高血压、瓣膜病、急性心肌梗死及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一种应答,使患者面临心力衰竭或猝死的风险。当前治疗心脏肥大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基于中药疗效好、毒性小的特点,在丰富的中药资源中开发治疗心脏肥大的中药具有巨大的潜力。古籍记载和现代临床应用表明,甘松在治疗心律失常等疾病方面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清楚。为充分发挥甘松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有必要对甘松的药理药效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明确甘松治疗心脏肥大的作用机理,为甘松的进一步应用打下基础。本文以甘松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药理学的方法计算机模拟结合体内外实验探究甘松治疗心脏肥大的药效作用,并对最有潜力的化合物组合进行分析,为后期开发新药提供依据。方法:(1)以系统药理学为基础,通过药代动力学(ADME)筛选甘松活性化合物,并对其作用靶点进行网络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将心脏肥大作用靶点对应的相关通路进行网络分析,最后将结果整合成甘松治疗心脏肥大的作用机制图并筛选甘松活性化合物。(2)基于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脏肥大小鼠模型,获取小鼠的心脏体重比,监测小鼠心率相关数据,检测血清肌钙蛋白(CTn T)、脑钠肽(BNP)水平,心脏组织Anp、Myh7 m RNA表达,分析病理切片染色,评估筛选出的甘松活性化合物治疗作用。(3)通过HL-1小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和ISO诱导的心脏肥大小鼠模型,采用试剂盒和Western Blot对甘松活性化合物治疗心脏肥大作用机制进行验证。结果:(1)通过药物的ADME评价,从甘松的56个化合物中筛选出14个活性成分,对应靶点181个,其中70个靶点是与心脏肥大相关的潜在治疗靶点。靶点的功能富集分析表明甘松与调节“活性氧代谢过程”、“炎症反应调节”和“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等心脏肥大相关的生物学过程相关。通过整合通路的分析,发现甘松与调节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细胞周期、增殖及凋亡相关。随后筛选出甘松活性化合物中协同疗效最好的化合物组合。(2)小鼠心脏体重比、心率、CTn T、Bnp、Anp、Myh7的表达水平及病理切片结果表明甘松活性化合物甘松新酮、柚皮素给药能够有效缓解心脏肥大。(3)验证甘松活性成分甘松新酮、柚皮素起到抗氧化、抑制肥大、抗凋亡及抗炎作用,可能与协同调节Keap1-Nrf2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有关。结论:中药甘松通过多靶点多通路的调节能有效缓解心脏肥大;甘松活性成分甘松新酮、柚皮素作为最有潜力的化合物组合,起到抗氧化、抑制肥大、抗凋亡及抗炎作用。本研究为心脏肥大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并为后续治疗心脏肥大的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蔡永鑫[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古籍中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中药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探析古籍中中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疾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更多文献资料的依据。材料与方法:查阅目前中医内科学及中医外科学等相关的教材、专着以及文献中有关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的文献记载,选出如下关键词“突眼”、“鹘眼凝睛”、“鱼睛不夜”、“状如鱼胞”、“神目自胀”、“目珠突出”等,利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数据库》对关键词进行古籍文献检索。检索到的文献按照病因、病机,病名,治法、治则,方药等进行分类,输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筛选,在所建立的数据库中进行频数频率的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在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时应用统计软件SPSS24.0,在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应用SPSS Modeler 18.0,得出药物间配伍规律。结果:1.频数、频率分析:根据纳入标准及排出标准对所收集古代医藉文献中的方剂进行统计和筛选,在通过查阅相关的医学教材、医学专着以及医学文献所收集的中国古代的63本医籍中,共筛选出古籍中历代治疗“突眼”的方剂80首,排除重复共录得方剂60首,其中所使用的药物品种共117种,其药物的类别共16类,药物使用的总频数为464次。其中大黄、防风、栀子、当归、黄芩、甘草、黄连、川芎、羌活、赤芍药为使用频率排在前10味的中药。在药物归经方面,归肺经、归肝经、归心经的药物位列前三位。在药物四气分类方面:寒性药、温性药、平性药的用药频次位列前三位。在药物五味分类方面,苦味药、甘味药、辛味药物的用药频次位列前三位。在药物分类方面,清热药,解表药,补虚药的用药频次位列前三位。2.关联规则分析:对117味中药使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20,置信度≥80,一共产生34条规则。两味药的组合、三味药的组合及四味的药组合中,常见的组合分别为甘草+防风药组、甘草+防风+羌活药组及川芎+甘草+防风+羌活药组。3.聚类分析:对117味药物采用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得出3组聚类方。分别为第一组:薄荷、赤芍、玄参、菊花、荆芥、柴胡、木贼、细辛;第二组:甘草、羌活、防风、川芎;第三组:大黄、栀子。结论:1.古代医籍中医家在使用方剂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时多以清热类药物作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配合应用解表类药物、补益类药物,以求标本兼治。其中所使用的药物归经大多归肺经、肝经、心经;其中五味中甘味类药物、辛味类药物与苦味类药物的使用较多,药物的四气多以寒性药物、温性药物、平性药物为主。2.大黄、防风、栀子、当归、黄芩、甘草、黄连、川芎、羌活、赤芍药是古代医籍中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核心用药。

包智影[3](2021)在《微生物法提取黄精多糖及其降脂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鲜黄精为原料,探究热水浸提法、超声辅助提取法和微生物法对黄精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确定黄精多糖的提取技术。利用单因素响应面试验确定黄精多糖提取技术的最佳工艺参数。通过体外胆固醇和胆酸盐结合能力考察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黄精多糖的降脂活性。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探究黄精多糖的纯化工艺。最后,进行小鼠试验验证黄精多糖的降血脂功能,并且探讨黄精多糖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中药黄精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发酵菌种及最佳发酵工艺条件的确定。采用热水浸提法、超声辅助提取法和微生物法,进行多糖含量、得率及提取率的测定。其中采用微生物法提取的黄精多糖含量及得率最佳,比热水浸提法分别提高了 0.50倍和1.11倍,因此对微生物法提取黄精多糖工艺进行优化。以总糖含量为考察指标,首先选择植物乳杆菌、青春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面包酵母及枯草芽孢杆菌进行单菌株及复合菌株的筛选,实验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发酵后的多糖含量最高,可达30.41%,因此确定后续实验的发酵菌种为植物乳杆菌。以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原料添加量、接种量、葡萄糖添加量为考察对象,并通过单因素响应面方法进一步优化,确定微生物法提取黄精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时间26 h、发酵温度37℃、接种量7%、黄精粉添加量4%、葡萄糖添加量0.40%,在此条件下黄精多糖含量可达33.1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黄精多糖工艺的确定。首先在5种型号大孔树脂中进行筛选,实验结果显示AB-8型大孔树脂的纯化效果最优,其对多糖的吸附量、吸附率和解析率分别为1.73±0.23mg/g、89.09±1.75%、83.38±2.49%。以吸附率及解析率为指标,考察大孔吸附树脂动态吸附及解析工艺。试验研究表明,微生物法提取的黄精多糖的纯化工艺为:上样浓度1.50 mg/mL、上样流速2 BV/h、上样体积55 mL、上样液pH为7.0,洗脱液乙醇浓度30%、洗脱流速1 BV/h、洗脱体积140 mL,经纯化后的黄精多糖含量提高3.88倍。以胆固醇及胆酸盐的结合能力为指标考察三种方法制备的黄精多糖的体外降脂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微生物发酵法制备的黄精多糖对胆固醇和胆酸盐(pH为7.0)结合量最高,分别为297.10±0.71 mg/g、96.58±0.48 mg/g,因此选择微生物法制备的黄精多糖进行纯化工艺的探究。动物试验考察微生物法提取的黄精多糖的降脂功能,及其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高脂饮食建立高脂模型小鼠,对试验小鼠进行为期8周黄精多糖的干预。试验结束时记录小鼠的体质量、脂肪指数、肝脏指数以及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发现经黄精多糖干预后对高脂小鼠均有显着作用,分别可降低16.13%、18.79%、15.70%、43.19%、23.07%、10.90%;另外对试验小鼠肝脏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指标也进行了测定,发现经微生物法制备的黄精多糖干预后两指标分别降低26.48%和37.70%;同时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现经黄精多糖干预后,在门水平上,小鼠粪便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总相对丰度增加至91.94%;在属水平上,高脂饮食喂养后小鼠肠道菌群中乳酸菌属比例从58.39%降至1.72%,经8周干预后乳酸菌属比例升高了 20.51%;另外,一些致病菌的相对丰度有降低趋势。

张雷,陶倩倩,朱彦[4](2021)在《3D生物打印组织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在中药研究中的可期应用》文中认为3D生物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可以精确定位生物材料及细胞来构建具有特定结构的体外仿生组织,为体外药物筛选、疾病建模提供有力工具。复方中药由于其成分复杂,药理和毒理效应交互重叠,现有研发模式和方法存在一定局限。3D生物打印技术也为中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本文综述了可用于个性化药物筛选和疾病建模的功能组织模型所需的生物打印技术和生物材料的选择,重点关注了生物打印的癌症、肝脏组织及心脏组织模型,因为它们在中药药物发现、药理和毒理机制及其他临床前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丹,李爱平,李科,刘月涛,秦雪梅[5](2020)在《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定性分析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寻找中药化学成分快速识别与定性的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液质联用技术具有分离能力强、检测灵敏度高和专属性强等特点,在中药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寻找快速定性中药化学成分的方法,加快中药现代化的步伐,从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和离子淌度质谱3种质谱技术以及诊断离子、分子网络、最佳碰撞能、碰撞截面、定量结构-保留关系模型5种研究方法对近年来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定性分析方面的发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质量控制和中药现代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毛超一[6](2020)在《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中药质量评价中指标性成分的确定是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大多数中药的指标性成分与安全性、有效性关联甚少,与临床价值严重脱节,因此创新和完善中药质量评价标准的需求日益迫切。菊花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被全世界广泛应用,由于基原多、成分复杂,菊花化学成分受到生长环境、产地、种质资源、采收期等各个环节的影响。为推进以临床为导向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发展,本研究以菊花的指标性成分筛选为核心,以成分与药效关联作为突破口,开展了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研究目的以菊花为例,形成了基原多、成分复杂中药品种质控指标成分确定的系统研究方法,建立一种基于成分与药效关联的菊花质量控制方法,形成客观反映中药质量内涵的多层级等级评价体系,推动中药质量标准向因药制宜、效用关联的评控方向转变,保证菊花质量可控,产品优质,临床有效,为中药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研究内容综述部分,从中药质量评价研究进展,菊花的品种、分类、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传统功效与作用机理、质量评价现状等几方面进行阐述,表明菊花传统功效与抗炎作用存在较为密切的对应关系,为菊花基于药效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实验部分开展了如下研究:1.菊花代谢组学研究。采用UPLC-Q-TOF-MS液质联用系统,全面分析了菊花的代谢成分。对27个不同品种的菊花鲜品进行研究,每一品种选择3种不同花期,全面定性表征菊花化学成分组,并以峰面积作为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T-test检验等方法,寻找菊花共性指标成分,差异性指标成分,特征性指标成分。通过研究品种、采收期对成分的影响,筛选菊花稳定、可控的质量评价指标成分。建立一种准确、快速、高效的方法对菊花化学成分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2.基于化学基准和效应基准相结合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成分筛选。基于文献研究确定抗炎作用是菊花临床的主要功效。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围绕化学成分与抗炎活性的关联,展开如下研究:2.1采用虚拟技术,对菊花中成分进行与药效相关的预测和筛选。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菊花的抗炎作用机制及可能参与的炎症通路和潜在的活性成分。采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分子对接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将菊花中主要化合物与炎症因子进行分子对接。2.2菊花提取物的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含量测定分析。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筛选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成分。采用HPLC分析法对52个菊花提取物中13个指标性成分进行分析,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热图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方差分析、T-tes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不同品种、不同花期、不同提取方式的菊花提取物中13种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和比较研究,筛选适宜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代表性指标成分。2.3通过药效学实验研究,筛选潜在的活性指标成分。采用体外细胞炎症模型进行药效学实验研究,通过PCR、Elisa等分子生物技术,方差分析、T-tes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检测细胞活力,NO浓度,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NOS、COX-2、PGE2 mRNA表达水平,评价不同品种菊花抗炎活性差异。以菊花预测和拟定的指标成分含量作为自变量,炎症因子、炎性介质指标结果作为因变量,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结合变量重要性投影得分、二值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成分-药效的关联性分析,筛选菊花潜在的活性指标成分。3.建立一种基于化学成分-药效活性关联的菊花质量标准。以同类成分总量作为指标,运用一测多评法结合外标法作为菊花质量标准的测定方法。4.对市场上50批菊花进行综合性质量等级评价,并对来自49个厂家56批菊花的市场价格进行调研。运用中药饮片质量常数评价方法建立菊花等级评价标准。该标准是集形态特征和指标成分的综合性质量等级划分方法,并与生物活性关联,优于目前的商品规格等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菊花植物代谢组学研究,共鉴定菊花中咖啡酰基奎宁酸、黄酮、花青素、胡萝卜素、其他5大类成分,共计化合物73种。咖啡酰基奎宁酸和黄酮是菊花最主要的成分类别,菊花质量评价指标可从这两类中指认。共有代谢成分中,含量较高且品种间差异大的化合物,如咖啡酰基奎宁酸类中的4,5-DCQA等、黄酮类中的Acn等,这些成分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性成分的筛选对象。在菊花中含量较高且对菊花分类贡献度大的化合物:Lut(1),Acn等,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其中4,5-DCQA等在大部分品种中含量较高,个别品种含量较低,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定量指标性成分;3-CQA在所有样品中含量均高,且品种间差异小,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定性指标性成分。菊花中含量低的代谢成分,不能代表菊花的化学特征,如1-CQA等以及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类等认为不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采收期对于菊花鲜品中的各主要化合物含量影响较小,鲜品中同品种不同花期的化合物含量差异远小于品种间化合物含量差异。有些化合物有望成为特定品种潜在的标识性化合物,如3-CQA可鉴别麻城本地菊等。基于化学基准和效应基准的菊花成分指标筛选,检测到菊花提取物指标性成分13个,共性成分10个。含量高且稳定,随品种、花期、提取方法都变化较小的化合物可以作为菊花定性鉴别的指标,如3-CQA。含量高且品种间存在差异,认为可以作为菊花定量鉴别的指标,如:Lut-7-O-G、Api-7-O-G、Lut-7-O-β-G、Api-7-O-6-AG。含量高且品种间离散程度大,分类贡献度大的成分,可作为菊花品质优劣、品种鉴别的评价指标,如:3,5-DCQA、4,5-DCQA、3,4-DCQA、3-CQA、Api-7-O-6-AG。含量较低,品种间差异大如 Api、Dio、5-CQA、4-CQA、Acn,且在部分品种中未能检测出的成分如:Api、Acn,认为均不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所以从化学基准分析认为,3-CQA、3,5-DCQA、4,5-DCQA、3,4-DQA、Lut-7-O-G、Api-7-O-G、Lut-7-O-β-G、Api-7-O-6-AG 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成分。菊花提取物的聚类情况与传统菊花分类基本一致,说明传统分类与基于化学成分的分类存在相关性。采收期对成分存在一定影响,胎菊与全菊在成分组成上基本一致,但胎菊主要化合物含量均高于全菊。虚拟技术的指标预测和筛选表明,Lut-7-O-β-G、3,5-DCQA等与炎症靶点蛋白结合能力最强。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菊花抗炎作用参与的通路中最主要的是PTGS等。药效学实验表明,菊花提取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的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炎性介质、炎症因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不同品种菊花的抗炎药效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贡菊,特色品种#1表现出较强的炎症抑制作用,这与基于化学成分的质量评价结果一致。滁菊的抗炎作用较差,毫菊次之。菊花的活性成分对炎症因子COX-2和iNOS的调控作用最强。成分与药效关联结果表明,能够下调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化合物可能为:1,3-DCQA、3,5-DCQA、Lut-7-O-β-G。抑制炎性介质释放量的化合物可能是3,5-DCQA、4,5-DCQA、3-CQA、Api。综合以上因素认为,菊花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可能是:3,5-DCQA、4,5-DCQA、Lut-7-O-β-G、1,3-DCQA、3-CQA 等,这些指标可以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综合化学成分、活性筛选、药效关联的研究结果,最终确定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菊花质量标准检测指标为:1,3-DCQA、3-CQA、Lut-7-O-G、3,5-DCQA、4,5-DCQA、Lut-7-O-β-G、1,5-DCQA。研究发现,1,3-DCQA 只存在于菊花水提取物中,是由1,5-DCQA经水加热回流转化而来,1,5-DCQA在菊花乙醇提取物中稳定,确定其转化是受温度影响。所以最终确定:3-CQA、Lut-7-O-G、3,5-DCQA、4,5-DCQA、Lut-7-O-β-G、1,5-DCQA 6 个指标成分作为菊花质量标准评价的指标成分。采用一测多评结合外标法,运用加和控制总量的计量方法,成功建立了一种新的菊花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测定了菊花中的6种化合物,其成分的峰面积和浓度在测定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稳定性、精密度、重复性均符合标准,该方法简单、准确、经济、高效。该方法符合中药质量评价从单指标向多指标,从指标性成分向药效成分评控的发展方向,与2015版《中国药典》“菊花”项下含量测定标准相比:确定了 6个质控指标成分,较药典标准增加了 3个指标成分,且均与功效相关,增强了菊花质量控制的代表性和整体性;采用一测多评法结合外标法测定,运用同类别指标成分的总量作为评控指标,更加简便、经济、实用。可为药典标准的提升提供参考,为菊花的质量控制提供可行的分析手段。根据菊花等级评价结果,将市场上贡菊,杭菊,胎菊共50种菊花分为3个等级,分级结果表明等级与重量呈正相关,等级与内在指标成分含量呈正相关,等级越低,内在指标成分含量越低。该标准更加全面、准确的对菊花进行了等级评价,为中药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建立提供了参考,对规范市场,提高菊花质量,引导优质优价,保证临床药效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姚吉强[7](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赶黄草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赶黄草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文献检索的方式获取赶黄草中的化学成分,通过TCMSP数据库,结合口服生物利用度(>30%)和类药性分析(>0.10)参数,筛选赶黄草的活性成分。从TCMSP、PhamMapper数据库中检索化合物的蛋白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获得相关蛋白和基因名称。利用Cytoscape软件建立蛋白互作网络(PPI),将筛选出的核心靶标提交到OMIM、DisGeNET、PharmGKB、NCBI和GeneCards等数据库,收集疾病信息。对所有疾病按ICD-10分类法进行分类和对单类疾病出现频率进行排列,预测出赶黄草新的适应症,提出科学假说并通过建立试验动物模型,验证赶黄草对大鼠模型的脏器指数、尿蛋白、血清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寻找到赶黄草成分和新适应症之间的交集靶标,作为赶黄草治疗新适应症的作用靶标。利用Cytoscape软件建立“成分-靶标”网络图,其中度值靠前的成分作为赶黄草治疗新适应症的主要物质成分。利用String数据库筛选度值靠前的靶标作为主要作用靶标。运用Systems dock Web Site对关键活性成分及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网络分析结果。利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对赶黄草作用靶标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赶黄草中活性成分119种,筛选出22种活性成分。导入至TCMSP数据库和PharmMapper数据库后得到其对应靶标541个,经Uniprot数据库转化后得到472个标准人源靶标。PPI网络分析并筛选得到144个核心靶标蛋白,将之输入疾病数据库后得到401个对应的疾病信息。按ICD-10分类法分类,401种疾病分属18种疾病类目,肿瘤类疾病、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为最主要的疾病类型;对单类疾病出现频率进行排列,结果孤立性蛋白尿伴有(弥漫性)膜性肾小球损害、前列腺癌、炎症等26种疾病是出现频率高的单类疾病,推测肾病综合征可能为赶黄草新的适应症,提出了“赶黄草可能具有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的科学假说。动物试验中,赶黄草干预后的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脏器指数差异明显,尿蛋白降低,大鼠血清中TP、TC、TG水平和肾组织纤维化病理状态均得到改善。最后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寻找到赶黄草成分和肾病综合征交集靶标32个,分属于18个赶黄草成分。利用Cytoscape软件建立“成分-靶标”网络,结果槲皮素、木犀草素、黄芩苷、乔松素、山奈酚和儿茶素等成分度值较高,即主要活性成分。String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趋化因子2(CXCL2),前列素内环氧化物合成酶2(PTGS2)、趋化因子8(CXC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4(IL-4)度值较高,即主要作用靶标。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与主要靶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基因富集分析显示,32个作用靶标涉及131个GO条目,包括:生物过程条目93个,细胞组成条目15个,分子功能条目23个;涉及KEGG信号通路共55条,包括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等信号通路。结论:赶黄草具有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免疫、抗炎的药理作用有关。

马清林,杜丽东,臧凯宏,孙敏,曹如冰,任远[8](2019)在《网络药理学在复方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查阅近年来关于网络药理学在复方中药应用方面的文献,对网络药理学在复方中药的靶点、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病证结合、新适应证、配伍规律、毒理学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网络药理学在复方中药研发中的应用提供基础和思路。

赵安琳[9](2019)在《一株来源于Xestospongia testudinaria海绵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海洋中蕴藏巨大微生物资源,它们在长期生态胁迫与生态竞争中形成自我防御体系,因为海洋本身的生态环境非常特殊,其具有多种特性,如高压、高盐、低氧等环境,因此生长在海洋里的生物,为了存活下去而产生一些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主要由两大类型构成,一是初级代谢产物,二是次级代谢产物,这些产物都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其中次生代谢产物是生物防御的主要功能分子。这些天然产物中的功能分子不仅有较多新颖的结构,更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在海洋里,微生物种类有很多,如细菌、真菌等。其中,共附生真菌有曲霉属,青霉属等。这些真菌中的许多种常与多种海洋生物,如海绵、海鱼、贝类、被囊动物和许多海洋植物共生,共生的同时,这些真菌会产生毒素、胞外多糖、胞外酶和许多具有抗菌、抗病毒活性的物质。海绵中的共生微生物在海绵中的占比非常大,甚至能占海绵体积的40%,因此,研究这些海绵的共附生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意义十分重要,我们可从中获取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本课题选取一株来自海绵Xestospongiatestudinaria中的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经过对海绵Xe.stospongia testudinaria上的真菌进行分离筛选后,选取其中的曲霉属真菌菌核曲霉Aspergillus sclerotiorum,对其展开以大米为培养基的发酵培养,并提取它的次级代谢产物。采用常规硅胶柱层析、反相ODS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化学分离纯化方法,结合现代波谱技术(UV、IR、NMR、MS、CD等)、X单晶衍射等技术与方法从菌核曲霉Aspergilus sclerotiorurr发酵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 20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2个(1-2)。生物活性方面,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毒活性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化合物9在以6051(枯草芽胞杆菌)为抗菌模型的实验中表现出较弱的抗菌活性。化合物14(青霉酸)在以25922大肠杆菌以及29213金色葡萄球菌为抗菌模型的实验中均表现出中等强度的抗菌活性。化合物5、化合物9在以三种肿瘤细胞(HCT-8结直肠癌细胞、MCF-7人乳腺癌细胞、SMMC-7721人肝癌细胞)为模型的肿瘤细胞抑制实验中均表现出很强的抑制活性,抑制率都超过90%,该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本论文对一株海洋来源的真菌Aspergillussclerotiorum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初步研究,共分离鉴定了 20个化合物结构,包括2个新化合物,丰富了海洋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多样性,并从中发现了抗肿瘤(HCT-8、MCF-7、SMMC-772),抗菌(25922大肠杆菌、29213金色葡萄球菌)的活性分子,为海洋微生物资源的药学开发奠定了基础。

李佼阳[10](2018)在《基于关联网络与系统发育树的中药“药性-科属-成分分子骨架”关联关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中药寒热药性、五味及归经与科属、成分分子骨架之间的复杂关联关系,分析药性、分子骨架在系统发育树上的分布规律,为中药新资源的药性预测提供新的评价指标和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挖掘方法,通过Cytoscape、ITOL等可视化工具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不同药性、成分分子骨架在生物系统发育树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关联关系。结果:筛选2435味中药,涉及3065种基原物种,化学成分26594条,成分分子骨架信息24293条。结果发现,热性、乌头属、带有哌啶和酯基的五元桥环烷烃三者之间的关联性较强,平性、红豆杉属、带有一个环外双键的三元环之间的关联性较强,寒性、贝母属、带有一个羰基和一个哌啶的六元环三者之间的关联性较强。辛味、紫苏属、带有羰基的四元环三者关联性很强,苦味、槐属、带有一个羰基两个哌啶的四元环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肾经、红豆杉属、带有一个环外双键的三元环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结论:来源于亲缘关系相同或相近生物物种的中药可能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寒热药性,部分亲缘相同或相近生物物种的中药可能会具有相同的五味和归经,亲缘相近、药性相同的中药物种在成分上具有某些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分子骨架。

二、中药研发中的新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研发中的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甘松治疗心脏肥大的药效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心脏肥大的现代研究
        1.1.1 心脏肥大的分类
        1.1.2 心脏肥大的特征
        1.1.3 心脏肥大的治疗策略
    1.2 中药治疗心脏肥大的研究现状
        1.2.1 中药对心脏肥大的治疗
        1.2.2 中药甘松对心脏肥大的研究现状
    1.3 系统药理学在中药研发中的现状和应用
        1.3.1 系统药理学
        1.3.2 系统药理学在中药开发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设计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系统药理学预测甘松治疗心脏肥大的作用机理
    2.1 分析方法
        2.1.1 候选化合物数据库的构建
        2.1.2 活性成分药代动力学(ADME/T)筛选
        2.1.3 靶标的预测以及验证
        2.1.4 GOBP分析
        2.1.5 网络构建与分析
        2.1.6 作用通路的构建和分析
        2.1.7 药物组合的预测
    2.2 分析结果
        2.2.1 甘松活性成分分析
        2.2.2 甘松多靶点效应的揭示
        2.2.3 靶点GOBP分析
        2.2.4 治疗心脏肥大相关通路预测
        2.2.5 整合构建“心脏肥大治疗途径”
        2.2.6 最具潜力药物组合的预测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甘松活性成分对心脏肥大小鼠作用研究
    3.1 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溶液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小鼠的分组、造模和治疗
        3.2.2 检测各组实验鼠心率
        3.2.3 小鼠血清肌钙蛋白C(C(Tn-T))和脑钠肽(BNP)酶联反应分析
        3.2.4 测量各组实验鼠心脏体重比
        3.2.5 小鼠心脏组织石蜡切片制作和染色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3.2.7 数据统计
    3.3 实验结果
        3.3.1 甘松活性化合物对心脏肥大小鼠的心脏重量和心率影响
        3.3.2 甘松活性化合物对心脏肥大小鼠的心肌细胞影响
        3.3.3 甘松活性化合物对心脏肥大小鼠心脏中BNP和 CTn T活性的影响
        3.3.4 甘松活性化合物对心脏肥大小鼠心脏组织中Anp和Myh7的mRNA水平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甘松活性成分多途径效应的实验验证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溶液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HL-1 心肌细胞的培养与造模
        4.2.2 甘松活性成分对ROS的影响
        4.2.3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总结
        4.3.1 抗氧化应激功能验证
        4.3.2 抗细胞肥大功能验证
        4.3.3 抗凋亡功能验证
        4.3.4 抗炎功能验证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古籍中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中药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微生物法提取黄精多糖及其降脂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黄精概述
        1.1.1 黄精的活性成分
    1.2 黄精多糖的药理活性
        1.2.1 调节脂代谢
        1.2.2 调节血糖
        1.2.3 抗癌
        1.2.4 提高免疫力
        1.2.5 抗氧化
        1.2.6 抗骨质疏松
        1.2.7 其它
    1.3 植物多糖的提取方法
        1.3.1 溶剂提取法
        1.3.2 辅助提取法
        1.3.3 微生物发酵法
    1.4 植物多糖调节肠道菌群研究现状
        1.4.1 肠道菌群
        1.4.2 肠道菌群与肥胖
        1.4.3 肠道菌群与脂代谢
        1.4.4 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
        1.4.5 肠道菌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1.4.6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肠道菌群中的应用
    1.5 立题的意义和目的
    1.6 研究内容
2 黄精发酵菌种及其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及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原料预处理
        2.3.2 多糖含量测定
        2.3.3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2.3.4 发酵菌种的筛选
        2.3.5 微生物法提取黄精多糖的工艺优化
        2.3.6 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工艺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提取方法对黄精多糖含量的影响
        2.4.2 黄精发酵菌种的优化
        2.4.3 单因素试验结果
        2.4.4 响应面优化试验
        2.4.5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2.4.6 最佳工艺参数及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微生物法提取黄精多糖的纯化工艺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
        3.3.2 大孔树脂初步筛选树脂
        3.3.3 AB-8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与解析的研究
        3.3.4 AB-8型大孔树脂动态吸附实验
        3.3.5 AB-8型大孔树脂的动态解析试验
        3.3.6 胆固醇结合试验
        3.3.7 胆酸盐结合试验
    3.4 实验结果
        3.4.1 大孔树脂初筛
        3.4.2 静态吸附与解析试验的研究
        3.4.3 动态吸附试验的研究
        3.4.4 动态解析试验
        3.4.5 验证纯化实验
        3.4.6 体外胆固醇、胆酸盐结合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微生物法提取的黄精多糖对高脂血症小鼠及其肠道菌群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及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黄精多糖的制备
        4.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3.3 血清和肝脏中生化指标的确定
        4.3.4 肠道菌群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FPSP对体重及内脏指数的影响
        4.4.2 FPSP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4.4.3 FPSP对促炎因子水平的影响
        4.4.4 FPSP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3D生物打印组织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在中药研究中的可期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墨水的选择
    1.1 天然水凝胶
    1.2 半合成水凝胶
    1.3 合成水凝胶
2 3D生物打印的主要方法
    2.1 3D生物打印的设计思路
    2.2 3D生物打印的技术方法
3 3D生物打印技术在药理和毒理学中的应用
    3.1 癌症模型
    3.2 肝脏模型
    3.3 心脏模型
4 3D生物打印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可期应用
5 评价及展望

(5)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定性分析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1.1 Q-TOF-MS在中药定性方面的应用
    1.2 Orbitrap在中药定性方面的应用
    1.3 IMMS在中药定性方面的应用
    1.4 分析方法小结
2 研究方法的研究进展
    2.1 诊断离子
    2.2 分子网络
    2.3 最佳碰撞能
    2.4 碰撞截面
    2.5 定量结构-保留关系模型
    2.6 研究方法小结
3 结语

(6)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菊花的研究概况
        1 菊花品种及分类
        参考文献
        2 菊花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 菊花药理作用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4 菊花传统功效与作用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菊花质量标准评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菊花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化学基准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第四章 基于成分与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二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参考文献
    三 菊花抗炎药效学实验研究
    四 基于药效-成分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五 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成分确定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研究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菊花的等级评价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一 全文结论
    二 创新点
    三 不足与展望
致谢

(7)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赶黄草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节 赶黄草化学成分及其所对应靶标的收集
    1 赶黄草化学成分收集与转化
    2 收集与转化结果
    3 小结
第二节 核心靶标的确定与其所对应疾病的预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三节 实验验证赶黄草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2 小结
第四节 赶黄草治疗肾病综合征作用的机制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性和特色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网络药理学在复方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药理学简介
2 网络药理学在复方中药研究的应用
    2.1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中药靶点研究
    2.2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
    2.3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中药的病证结合
    2.4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中药新适应证的发现
    2.5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中药新药研发
    2.6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中药配伍规律
    2.7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中药毒理学研究
3 网络药理学在复方中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9)一株来源于Xestospongia testudinaria海绵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Xestospongia属海绵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1.1.2 海绵来源微生物聚酮类化合物及生物活性
    1.2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Aspergillus sclerotiorum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及其结构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2.2.2 海绵Xestospongia来源真菌的分离鉴定
    2.3 OSMAC培养实验测试结果
        2.3.1 大规模发酵及提取方法
        2.3.2 Aspergillus sclerotiorum次级代谢产物提取与分离
        2.3.3 粗浸膏HPLC指纹图谱
    2.4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5 已知化合物的数据归属
    2.6 本章小结
3 Aspergillus sclerotiorum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的评价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抗菌实验
        3.2.3 细胞毒性评价
    3.3 本章小节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一览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关联网络与系统发育树的中药“药性-科属-成分分子骨架”关联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概述
    1.1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论文技术路线图
2.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文献信息检索及数据库检索
        2.1.2 数据筛选及预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频数分析
        2.2.2 关联规则挖掘与网络可视化
        2.2.3 系统发育树构建和可视化分析
        2.2.4 文献研究法
3.研究结果
    3.1 中药基本情况
    3.2 中药科属-成分分子骨架关联关系分析及可视化
    3.3 寒热药性-科属-分子骨架之间的关联关系
        3.3.1 中药寒热药性与科属之间的关联关系
        3.3.2 中药寒热药性与成分分子骨架的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3.3.3 中药寒热药性-科属-成分分子骨架关联关系分析
    3.4 中药五味-科属-成分分子骨架之间的关联关系分析及可视化
        3.4.1 中药五味与科属之间的关联关系
        3.4.2 中药五味与成分分子骨架的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3.4.3 中药五味-科属-成分分子骨架关联关系分析
    3.5 中药归经-科属-成分分子结构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可视化
        3.5.1 中药归经与科属之间的关联关系
        3.5.2 中药归经与成分分子骨架的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3.5.3 中药归经-科属-成分分子骨架关联关系分析
4.讨论
    4.1 中药寒热药性-科属-成分分子骨架间的相关性
    4.2 中药五味-科属-成分分子骨架间的相关性
    4.3 中药归经-科属-成分分子骨架间的相关性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四、中药研发中的新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甘松治疗心脏肥大的药效及应用研究[D]. 梁晟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古籍中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中药用药规律[D]. 蔡永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微生物法提取黄精多糖及其降脂功能的研究[D]. 包智影.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4]3D生物打印组织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在中药研究中的可期应用[J]. 张雷,陶倩倩,朱彦. 中南药学, 2021(02)
  • [5]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定性分析中的研究进展[J]. 李丹,李爱平,李科,刘月涛,秦雪梅. 药物评价研究, 2020(10)
  • [6]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D]. 毛超一.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赶黄草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姚吉强.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1)
  • [8]网络药理学在复方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J]. 马清林,杜丽东,臧凯宏,孙敏,曹如冰,任远. 中国当代医药, 2019(26)
  • [9]一株来源于Xestospongia testudinaria海绵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赵安琳.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10]基于关联网络与系统发育树的中药“药性-科属-成分分子骨架”关联关系分析[D]. 李佼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中医药研发新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