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23日四川雅江-康定M6.0地震灾情调查及经济损失快速评估

2001年2月23日四川雅江-康定M6.0地震灾情调查及经济损失快速评估

一、2001年2月23日四川省雅江—康定6.0级地震震灾调查及经济损失快速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张力方[1](2019)在《强震构造区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潜在震源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及周边为研究示范区,开展强震构造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该断裂带为我国南北地震带的西北分支,地震构造复杂,历史上大震频发,是人口稠密的峡谷型人口聚集带。未来仍将面临强震破坏及诱发型地质灾害的巨大风险,一直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关注地区,因此在该地区开展针对性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尤为必要。由于整个地区贯穿一条由多个分段组成全新世走滑断裂,其地震活动具有典型的特征地震特征,同时受到较活跃的本底地震和中强地震的影响。故在本文中,根据研究区的地震构造环境与地震活动特征进行多种地震潜源建模,并采用时间相依的地震复发模型进行未来不同时间窗的地震危险性分析。为实现该目的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对于活动断裂分段上可能发生的大地震,尤其是鲜水河断裂带具有典型的特征地震活动特征,故根据特征断层的三维构造参数建立三维断面源,震级频度关系采用特征地震模型;大震复发性描述除了采用常规的泊松分布模型,并采用以离逝时间为条件的布朗过程时间模型;用多种震级-破裂经验关系综合评价特征震级大小与平均复发周期及方差,得到不同时间窗内大地震的发震概率;采用断层距的衰减关系得到近断层区域的地震动分布。采用断层距衰减关系可体现逆冲构造发震时的地震动上下盘效应,并有望解决经典水平面源容易低估近断层地震的问题。在布朗过程时间模型中特征震级大小、复发周期和非周期因子是影响时间相依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因子,在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信息不很完备的情况下,需慎重使用,地震复发模型应采用泊松模型以降低系统不确定性。(2)对于强震构造区的本底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成丛性和条带性,为了体现这种空间不均匀性,采用网格化的点源模型,地震发生率估计采用考虑构造对其影响的椭圆平滑算法;震级频度关系为截断的G-R分布,地震复发采用泊松分布模型表达。最终得到的地震危险性与本底地震的分布具有很好的空间相关性,有效解决了经典水平面源模型无法体现本底地震分布不均匀性的问题。(3)对于强震构造区本底地震和特征地震之间的中强地震活动,其发震位置和时间依然与活断层活动性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只是相关性要比特征地震的弱很多,在空间与时间上呈现更多的随机性。所以,采用活动性类似的几条断层的包络区作为其潜在震源区,即经典的水平面源模型,采用等效的平均地震深度。考虑的震级范围为本底地震上限到特征断层的次大震级,地震活动为遵循G-R分布的泊松过程,并借鉴空间分布函数以体现地震在各潜源区之间的分布不均匀性。通过对以上三种潜源模型的全概率综合得到三类潜源共同作用下的地震危险性,最终给出多概率(重现期475年、2475年)多频段(峰值、0.2s和1s)的地震动谱参数评估结果。(4)以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三维断层面源中特征断层的震源参数,进行基于设定地震的确定性地震危险性评估,得到近断层的地震动场模拟结果。该方法具有明确的物理机制,由于放弃了地震要素中最难把握的时间因素,得到确定性的结果可视为鲜水河断裂带最大可信地震动,可作为概率地震危险分析中对小概率水准地震动上限的约束值。根据比较分析,在断层30km缓冲区内50年超越概率2%的结果与该确定性结果基本一致。

朱达邈[2](2017)在《地震灾评推演训练中主要情景的客观度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频繁的地震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面对突发的地震灾害,要求地震应急指挥人员应具备快速响应、组织协调和果断决策的能力。近年来旨在检验政府应急处置程序和反应能力的地震应急推演训练逐渐受到各级政府和研究者的重视。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是地震应急推演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建筑物破坏情景、人员死亡情景设定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地震应急推演训练的成功与否。因此,本文尝试将“情景构建”的思想引入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推演训练中,以更加科学可靠而真实地构建地震灾害情景为研究目标,研究地震灾评推演训练中主要情景的客观度优化方法,这对于有效开展地震应急推演训练,提高相关应急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应急处置水平,科学合理地为政府部门提供紧急救灾措施和灾后重建建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上述研究目标,本文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情景客观度推演模型基于历史地震情景数据库,采用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情景客观度推演模型,得出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设施在不同设定地震下可能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条件概率,并将上述结果应用于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推演训练中房屋、工程结构设施破坏情景的构建,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推演训练中各类房屋建筑调查点、工程结构设施的分布。2.构建地震人员死亡情景预估分析客观度模型基于已有的地震人员死亡预估模型,综合考虑预测参数的易获取性和模型算法的准确性,以有约束线性最小二乘法建立人员死亡预估模型,并考虑地理区域特性和震级分档,综合给出了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其他地区对应不同震级的人员死亡客观度预估模型。最终将上述地震人员死亡情景预估分析客观度模型方法应用于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推演训练中,从而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预估地震死亡人数。3.构建地震灾评推演训练中突发事件情景信息难易度分布曲线模型将地震灾害突发事件情景信息划分为容易、较容易、中等、较困难和困难五个等级,采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二项分布函数构建一套由地震灾害突发事件情景信息期望平均分计算难易程度分布曲线的模型,从而使得灾评推演训练组织者可以按照期望值控制一次推演训练的难易程度,实现对于地震灾害突发事件情景信息的客观性与合理性选择。4.构建地震灾评推演训练主要情景的客观度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并结合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的方式,构建一套地震灾评推演训练主要情景的客观度评价体系。用于评价本文构建的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情景和人员死亡情景预估分析结果的客观性。5.情景客观度模型在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推演训练中的应用利用上述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情景客观度推演模型和地震人员死亡情景预估分析客观度模型,完成针对设定地震“云南省双柏县6.5级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推演训练中主要情景的构建。

罗灼礼[3](2017)在《1989年巴塘6.7级地震群现场工作纪事》文中指出1989年4月16日4时34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发生6.7级强烈地震。享有"塞外江南"美誉的巴塘县,顷刻之间房屋倒塌、电信中断、公路塌方、尘埃漫天、一片混乱。这是距1923年巴塘6.5级地震66年后的又一次强震。这次巴塘6.7级地震是中国地震局试行《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震情分析指南》的第1个地震,也是按《四川省地震系统大震应急

黄静宜[4](2016)在《强震地表破裂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强震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产生地表破裂,地表破裂通常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工程建设中必须回答建设场地是否存在地震地表破裂的潜在危险这一问题,因此,地震地表破裂的评估是当前岩土工程抗震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对城市防灾规划、工程建设以及探索地震的发生机理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在地震地表破裂问题的研究中,工程上感兴趣的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发震断层发生强震时,地表产生破裂的可能性有多大;第二,如果产生地表破裂,破裂的长度和宽度多大,覆盖的范围有多大;第三,在覆盖范围内可能产生哪些震害。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十分困难,这是因为地表破裂的发生受断层的活动性、强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并且与地震的发生一样,地表破裂的产生同样具有不确定性。一百多年来,学术界在这一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地震地表破裂数据库建设、地震地表破裂的概率计算方法、破裂规模的估计和地震地表破裂评估方法的工程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地震地表破裂的研究综述。本文系统的总结、归纳了地震地表破裂这一科学和技术问题的研究历程,评述了当前地震地表破裂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在这一领域需要继续开展的研究工作。本文的这一部分工作对有兴趣开展这一方面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建立了有工程特色的地震地表破裂数据库。广泛收集了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资料,对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了认真的辨析和核实,给出了可靠度的标识,制定了数据录入标准,建立了目前国内最为丰富的地表破裂的数据资料库。这一工作为开展地震地表破裂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3、本文将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引入到地震地表破裂评价中。逻辑回归分析是研究多变量参与、预测某一事件发生概率的数学分析模型,由于对自变量约束弱化而广泛应用于工程、经济和医学等领域。本文介绍了逻辑回归方法的原理和用于地震地表破裂概率预测的适宜性,确定了评价因子及分级,应用SPSS软件及matlab程序进行了数据计算和显着性检验,并用汶川地震和于田地震等实例证明了这一方法应用于地震地表破裂概率评估是合适的。这一工作实现了地表破裂评估结果的概率表达。4、统计给出了地表破裂的几何参数与震级的关系。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地表破裂长度、宽度、水平位错和垂直位错与震级的关系,分别给出了中国大陆、中国西部、中国东部、中国西部走滑断层、中国西部正断层和中国西部逆断层对应的统计关系式,给出了相关系数和剩余方差。同时,统计了震级分别为6.0-6.4、6.5-6.9、7.0-7.4、7.5-7.9和8.0-8.5时,不同破裂长度、宽度、水平位错和垂直位错量的发生频度。上述工作建立了适用于中国大陆地区的震级与地表破裂参数关系式。5、提出了地震地表破裂的工程评估方法。本文在综合考虑断层的活动性、发震断层的上限震级以及覆盖层厚度的基础上,应用本文提出的地震地表破裂可能性的概率评估方法和几何评估方法,给出了地震地表破裂的工程评估方法、危险性分级和工程评价的建议。本文的这一工作推进了活断层研究成果与工程应用的密切结合,为工程场地活断层工程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建立的地震地表破裂数据库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本文将Logistic分析方法应用到地震地表破裂的评价中,实现了地震地表破裂的概率表达,丰富了地震地表破裂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的地震地表破裂评估的工作流程和统计给出的地震地表破裂几何参数表达式对工程场地地震地表破裂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许立红[5](2016)在《基于快速评估的地震人员伤亡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收集了1990-2013年间的82次地震人员伤亡相关数据,对影响地震伤亡的诸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满足震后快速估计死亡人数,尽快调度救援队伍的要求,估算死亡人数的方法应简单,参数易获取,为此可以适当降低一点精度要求。据此,本文提出用地震烈度做为自变量,死亡率(死亡人数/受灾人口)为因变量,通过实际地震伤亡资料,建立经验统计关系。首先通过1970年以来云南发生的六次地震人员伤亡数据,建立地区性(单个)地震和平均的地震烈度-死亡率经验关系,其次,用汶川地震中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地震死亡人数资料,建立三个省基于乡镇级别的地震烈度-死亡率模型;所得结果与实际死亡人数均处于同一数量级,符合快速评估结果要求。由于房屋倒塌破坏是地震伤亡的直接因素,在初步评估后,可以通过房屋倒塌分布进一步估计地震伤亡人数和分布。为此,本文以尼泊尔地震某一建筑区域为例,根据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震前震后的遥感图像进行了分类,发现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较准确,提取的建筑物数量精度达到97.25%,这一结果为利用GIS系统在震后快速判断建筑物倒塌和人员伤亡提供了途径。

丁宝荣[6](2016)在《地震烈度表中相关定量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烈度表以房屋震害程度为主要评定指标,水平向地震动参数等为参考评定指标。目前该烈度表虽然与其他国家烈度表相比,有许多先进之处,但仍存在一定问题有待改进。一方面,现行烈度表中的地震动参数仍然延续烈度表(1980)的数值,30余年未曾修订,近期统计的烈度与强震动参数的经验关系又表明,当前采用的数值与烈度的相关性较差;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房屋类型发生较大的变化,量大面广的钢筋混凝土房屋并未包含其中,给烈度评定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需要补充新类型房屋的烈度评判标准。鉴于此,本文将围绕地震烈度表中的地震动参数、烈度评定中的房屋震害定量参数开展研究,主要工作与结果如下:1.提出我国目前采用的烈度对应的PGA、PGV值偏低的意见。总结了百年来(19042014年)国内外关于烈度与PGA、PGV关系的研究成果,将众多成果分为远、中、近期三个阶段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各阶段成果均值与现行烈度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比。结果表明,烈度对应的PGA、PGV均值在这三阶段不断提高,其增长趋势前期较快,后期放缓,现行烈度标准中的相应值偏低。2.提出了烈度与PGA、PGV新的定量关系公式,以及不同烈度下PGA、PGV的均值和应用范围。通过收集国内外强震动记录和相应震后烈度调查数据资料,涉及19332014年间的97次地震以及800个强震动观测台站。在不同背景的基础数据分析与整理的基础上,采用箱线图检验数据中的离群值,层次分析法设置权重的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烈度与PGA、PGV的定量关系,即I=3.73logPGA-1.23,I=3.61logPGV+2.72,该定量关系得到的不同烈度对应的PGA、PGV值大于现行烈度标准中相应值。3.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和穿斗木屋架房屋的烈度评定定量参数和评定指标,并对现行烈度标准中的3类房屋的烈度评定定量指标提出修订建议,并给出或修订了5类房屋不同烈度下的平均震害指数。系统地收集整理了19762014年间的112次地震的房屋震害资料,按照房屋类型对震害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经过统计分析,给出5类房屋在不同烈度下各破坏等级对应的破坏比、地震易损性曲线以及平均震害指数。4.探讨了烈度与地震动参数关系研究的数学统计方法,引入机器学习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标准均方误差评价各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应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烈度与PGA、PGV的关系进行统计回归,采用机器学习中的最近邻方法对地震动参数进行烈度指标的分类研究。

周荣军,赖敏,李大虎,梁明剑,龙锋,黎小刚,龚宇[7](2013)在《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 5.3级地震强震记录与震害特点》文中认为四川数字强震台网中的9个台站获取了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5.3级地震完整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高频成分丰富,频谱主要成分集中在0.1~0.3s之间,最大加速度值为炉霍台EW向405.8cm/s2。震后的地震宏观考察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极震区地震烈度达Ⅶ度,等震线沿鲜水河断裂呈NW-SE向的不规则椭圆形,NW部的面积明显大于SE部。综合分析认为,震区建筑物自振周期与本次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的高频成分高度吻合是震害偏重的主要原因,"崩科"藏式建筑抗震性能较差亦加重了震害。联系到本次地震P波向NW方向传播速度明显快于SE方向、等震线形态以及余震稀少等事实,推测这次地震系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的远程触发,导致鲜水河断裂上应力调整而产生弹性回跳的结果。

段胜[8](2012)在《中国巨灾指数的理论建构与实证应用 ——基于综合巨灾风险管理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巨灾风险的防范应对形势更加复杂,传统的保险与再保险机制由于承保能力的有限性和风险转移模式的局限性,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转移分散巨灾风险的需要。为克服巨灾风险发生时间、地点以及规模的不确定性对风险管理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美国阿姆斯风险管理公司RMS、美国ABSG咨询公司下属的巨灾模型公司EQECAT、美国环球公司AIR等巨灾损失模型公司:瑞士再保险(Swiss Re)、慕尼黑再保险(Munich Re)等国际再保险公司:以及美国保险服务局(ISO)、美国保险财产理赔服务署(PCS)等保险监管机构开始对世界范围内各种自然灾害资料进行搜集和统计,建立巨灾风险数据库和损失分布图,并定期公布巨灾风险的发生频率、密度、财产损失重要信息,通过跨学科的综合风险管理技术,构建出各种能够模拟巨灾风险事件损失分布及其赔付参数的巨灾指数。巨灾指数已经在风险应急体系的建立、风险物理属性的度量、风险灾害损失的评估,以及灾后重建资金的安排等多个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如任何异质性的实践经验需要通过抽象化的思辨总结才能提炼出同质化的理论精华一样,虽然实践中的国际巨灾模型公司已经开发出各类巨灾指数,但是由于巨灾指数产生发展时间短,重视程度低,加上指数体系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巨灾指数的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实践发展。在国外,虽然部分文献曾提及到巨灾指数,但是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巨灾的损失规律描述,以及指数型巨灾衍生产品的定价,研究观点分散、手段单一、结论模糊,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综合化的分析框架;而国内对于巨灾指数的理论研究几乎一片空白,有限的文献资料难以支撑起复杂而又庞大的理论研究需要,更谈不上对实践应用提供科学的借鉴和指导,巨灾指数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的盲点。为此,本文立足于中国巨灾风险管理与巨灾指数的现实情况,借鉴巨灾风险管理的组织流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案例与实证相匹配,国际与国内相对比的跨学科综合分析方法,系统梳理巨灾指数与巨灾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全面总结巨灾指数参与巨灾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并通过地震指数的试点方案探索,编制与构建出中国自身的巨灾指数指标体系。希望以此,在理论上为我国巨灾指数研究提供思路,在实践中为我国巨灾指数构建提供参考。本文从概念解析和含义界定出发,以巨灾指数与巨灾风险管理的关系为重点,对巨灾、巨灾风险以及巨灾指数的基本属性进行分析,并立足于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两个角度,论述巨灾指数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巨灾风险管理与巨灾指数现状,从宏观层面上探讨我国巨灾指数的编制方案和具体政策,从微观层面上构建出我国首款地震指数体系,再利用四川省的地震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以此就未来巨灾指数的发展提出展望。本文的研究内容具体如下:导论部分。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概括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以及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巨灾指数及其相关概念。作为认识事物和判断命题的逻辑起点,科学合理的概念界定可以用简洁直观的文字抽象出事物的本质。本章从巨灾、巨灾风险以及巨灾指数的基本概念入手,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对国外内有关巨灾的概念进行回顾,在对相关结论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得到巨灾的界定;通过对巨灾风险和巨灾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出巨灾风险管理的主要模式、传统工具和现代方法;最后从巨灾指数的概念定性描述出发,就巨灾指数与经济指数和传统自然灾害指数之间的异同,以及巨灾风险与巨灾风险管理的关系进行剖析,希望以此为铺垫,为后续章节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巨灾指数风险管理功能的理论分析。理论作为描述分析事物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推论性观点,往往是实践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本章以理论剖析为主线,在对巨灾指数风险管理功能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别从灾害学的孕灾环境、承灾载体、致灾因子三个角度分析巨灾指数的风险识别功能;再从保险学的巨灾损失分布估计、巨灾保险费率测算、巨灾索赔次数统计,以及指数保险的触发参数四个视角总结巨灾指数的风险评估功能;最后从金融学的指数型天气期货开发、指数型期权模型构建,以及指数型巨灾债券定价三个层面论证巨灾指数的风险转移功能。第三章、巨灾指数风险管理功能的国际经验。实践作为概括分析事物运行中合乎规律的经验型总结,往往是理论研究的拓展与参考。本章以经验梳理为中心,将国际巨灾指数分为三类,分别就以Sigma指数、NatCat Service指数为代表的以风险识别为核心的巨灾指数:以Paradex指数以及PERILS指数为代表的以损失评估为核心的巨灾指数;以ISO指数、PCS指数、GCCI指数和CHI指数为代表的以转移定价为核心的巨灾指数进行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巨灾指数的运行规律进行总结,并对国际巨灾指数的主要经验进行评述。第四章、中国的巨灾风险管理与巨灾指数——历史现状的对比研究分析。本章以研究我国主要巨灾风险及其分布情况为出发点,就地震、洪水、干旱、台风等四类典型巨灾风险的主要运行规律进行总结;通过对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产生发展、组织框架以及运行模式的梳理.指出我国现行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回顾我国传统灾害管理中主要指数的基础上从意识形态、运行机制以及技术条件三个角度分析我国巨灾指数缺失的原因,并结合当前的巨灾风险管理实际对其潜在影响进行相关说明。第五章、中国巨灾指数构建的方案和思路——综合巨灾风险管理的视角。本章提出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具体实施方案和主要思路。虽然在当前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中缺少巨灾指数,但是具有构建巨灾指数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基于此,提出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总体思路与方案;并按照巨灾指数构建的基本流程和运行组织模式,分别从编制主体、编制原则、编制方法,以及编制内容四个视角探讨中国巨灾指数编制的总体框架;从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两个方面分析巨灾指数的管理机制;以及从运行结构和运行结果两个维度总结巨灾指数运行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及其产出结果。第六章、中国地震巨灾指数的指标编制与试点。本章以地震指数为试点,从研究分析我国地震指数编制的主要目标和具体原则出发,提出构建地震指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地震应急能力指数、地震破坏能力指数、地震损失程度指数,以及地震恢复能力指数等四类指数的编制,创新性的构建出中国首款地震指数体系;并以地震指数指标之间的层次构造和功能交叉分析为重点,就地震指数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必要的论证和说明。第七章、中国地震巨灾指数的四川省实际应用。本章利用四川省的地震数据对地震指数的指标体系进行实际测算,以检验地震指数构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前文为基础,设定四川地震指数的目标函数;通过权重计算方法的比较,选择层次分析法对地震指数二级指标体系内的各个指数权重进行计算;并以2001年的雅江—康定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为样本,采用指标无量纲化技术,实际测算四川地震指数的指标值;同时对四川地震指数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改进方向进行了必要的说明;最后就地震指数的未来应用与推广进行概述,并指出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难点及其解决思路。第八章、主要结论与展望。本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和补充。论述本文研究中所得到的主要结论、核心观点,以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展望。通过上述分析和探索,本文在中国巨灾指数的理论构建与实证应用过称中取得了如下的创新:1.丰富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研究内容我国当前的巨灾风险管理研究由于起点低、发展慢,在研究过程中存在很多盲点和不足之处。本文从巨灾、巨灾风险管理以及巨灾指数的基本属性研究出发,提出巨灾指数的概念,充分合理的论证巨灾指数与巨灾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较为创造性的回答诸多巨灾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的尚未明确的基础性命题,丰富了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内容。2.弥补我国巨灾指数研究中的空白点本文摆脱过去传统的分散性研究思路,从综合性巨灾风险管理制度构建的整合性视角出发,运用多种研究理论与研究工具,采用跨学科的分析手段,较为全面的梳理巨灾指数风险管理功能的灾害学、精算学以及金融学等方面的理论,较为系统的总结国际代表性巨灾指数风险管理功能的构建与编制运行经验,拓展巨灾指数研究分析的理论视角,填补了国内有关巨灾指数理论研究中的不足。3.探索我国巨灾指数研究的新思路在全面分析中国当前巨灾风险管理与巨灾指数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摒弃传统巨灾风险管理研究中过于空洞的口号式思维,突破研究范式狭隘、研究视角单一、研究方法落后,以及研究文献欠缺等诸多困难,从中国具体的国情实际出发,构建出中国的巨灾指数,并对巨灾指数的编制内容、管理模式以及运行机理进行详细的介绍和阐述,补充完善并且发展了中国巨灾风险管理研究理论。4.构建首款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指数为论证巨灾指数在实践应用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深入细致而又全面的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地震指数指标体系,创造性的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无量纲化技术,对四川省的地震数据进行实证性的测算和标准化的分析。该项指数体系在国内尚属首例,其构建地完整性和编制地科学性,不仅对类似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也将对日后其他巨灾指数的实际编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巨灾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在国内外都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既缺乏理论上可直接借鉴的资料与文献,也没有实践中丰富的经验与总结,更没有出台具体的指标标准和政策实施指导意见。作为一项全新的探讨,理论分析可能难免挂一漏万,实践探索可能出现以偏概全,相关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会存在一定的质疑,本文研究难免存在一定局限和遗漏,需要今后长期追踪和持续深入研究,才能使我巨灾指数更加深入和完善。

郭宁[9](2012)在《南北地震带具有区域特殊性的典型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历次地震震害资料中发现,具有区域特殊性的典型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在地震中的表现好坏不一,如1996年丽江7.0级地震中民族木结构房屋,即穿斗木构架房屋的震害指数仅为0.26,而普通砖木结构房屋的震害指数却为0.51。由此可见,具有区域特殊性的房屋在地震中的表现必然会影响到当地当地因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因此,对具有区域特殊性的典型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南北地震带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震带,分布范围广、地震发生频度高、地质情况极其活跃。故本文对该区域内的典型房屋建筑进行了震害统计分析,给出各类典型房屋建筑的易损性分析结果,并选取当地具有该区域特殊性的房屋-穿斗木构架房屋,建立了相应的地震反应分析模型,而且对该类房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统计了自1966年以来南北地震带上发生的所有6级以上地震,而且对1993年以后的所有地震震害进行了整理统计,得到了南北地震带所属区域各类建筑类型在不同烈度区的破坏情况,并根据统计的结果进行各类建筑抗震能力对比分析以及易损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给出该区域内各类典型建筑房屋的抗震能力的区别:C类结构,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历次地震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抗震性能,实际统计结果中震害程度最轻;其次为B类结构(砌体结构)和A+类结构(穿斗木构架房屋);由木构架和土、石、砖墙房屋组成的A类建筑在历次地震中破坏最为严重。(2)本文对穿斗木构架房屋榫卯连接方式的传力机理、破坏形态以及抗震耗能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由榫卯连接形式的传力机理可以得出榫卯节点是一种特殊的半刚性节点,这种连接形式可以有效的降低结构的整体刚度,增大其延性水平;②通过对榫卯节点破坏形态的研究,发现榫卯节点的榫头颈部和卯口扩口处都是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的部位,也是榫卯节点发生破坏失效的部位,而且榫卯节点的破坏形态跟木材的材料力学性能密切相关;③榫卯节点具有与摩擦阻尼器大致相同的减震耗能机理。这部分研究工作为本文建立穿斗木构架房屋榫卯连接形式的简化模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也为穿斗式木屋架整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奠定了基础。(3)从研究穿斗木构架房屋的构造特点及震害情况出发,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穿斗木构架房屋的分析模型和抗震性能进行研究。由于穿斗木构架房屋构造复杂,为了保证数值模拟和有限元分析的可行性,根据其结构的构造特点,建立了两类有限元分析模型,即未简化有限元模型和简化有限元模型,并将它们在ABAQUS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进行了实现。通过三个算例对简化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简化有限元模型在小变形阶段内可以得到很好的解答,随着地震荷载峰值的增大,误差也越来越大,这主要是本文假设半刚性节点处于弹性阶段造成的,但是误差值还是可以接受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取了一栋典型穿斗木构架房屋作为算例,对其自振特性和抗震性能分别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穿斗木构架房屋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都是随着地震荷载峰值的增大呈非线性增长,其中在Ⅱ类场地地震荷载作用下整体结构的响应值最大,而在Ⅰ类场地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值最小。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了解南北地震带上具有区域特殊性的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建立南北地震带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基础工作,为后续建立南北地震带区域典型经济承载体地震灾害评价模型和方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根据,并为该区域制定相应地防灾减灾对策奠定基础。

王伟锞,李志强,李晓丽[10](2011)在《利用余震法快速判定宏观震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在震后快速响应阶段的盲场快速评估过程中,震中位置普遍采用速报震中,而速报震中与实际宏观震中之间存在客观的不一致性,会给震灾评估结果带来较大的误差。而在震后短时间内可用信息量极少的情况下,判断宏观震中的位置存在较大的困难,本文通过引入余震法,为震后快速判定宏观震中提出了新的思路。通过对1970年以来近40组破坏性地震的研究,利用余震法可在震后6h根据地震破裂性质推断宏观震中,其准确度、时效性都能为震后快速评估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二、2001年2月23日四川省雅江—康定6.0级地震震灾调查及经济损失快速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2月23日四川省雅江—康定6.0级地震震灾调查及经济损失快速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强震构造区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潜在震源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强震构造区面临巨大的地震风险
        1.1.2 经典概率性地震危险性方法的三个基本假设面临的挑战
        1.1.3 地震危险性技术发展的需求
    1.2 国内外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1 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2 美国地震危险性分析发展状况
        1.2.3 我国概率地震危险性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4 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与选题意义
        1.3.1 科学问题
        1.3.2 选题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强震构造区多层异构潜在震源区划分
    2.1 引言
    2.2 研究区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概况
    2.3 研究区地震目录资料及预处理
        2.3.1 地震活动概况
        2.3.2 研究区地震目录
    2.4 面波震级与矩震级之间的统计关系
    2.5 鲜水河断裂带的特征地震研究
        2.5.1 鲜水河断裂带的特征地震活动特征
        2.5.2 鲜水河断裂带的特征地震复发周期研究
        2.5.3 鲜水河断裂带分段上滑动速率研究
        2.5.4 鲜水河断裂带的单段破裂统计
    2.6 多层异构潜源模型的建立
        2.6.1 多层异构潜源模型方法与原则
        2.6.2 鲜水河断裂带的三层异构潜源模型建立
    2.7 衰减关系选取
    2.8 小结
第三章 三维潜在震源模型建立与危险性分析
    3.0 引言
    3.1 三维断层面源的建立
    3.2 三维断层面源上震级-频度分布
    3.3 地震复发概率模型
        3.3.1 时间独立的泊松模型
        3.3.2 时间相依的复发概率模型
    3.4 三维断层面源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方法
    3.5 三维断层面源上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3.5.1 利用活断层规模与滑动速率评估活动性参数
        3.5.2 蒙特卡洛模拟古地震进行活动性参数评估
    3.6 三维断层源的不同计算模型结果比较
        3.6.1 相同震级-频度模型下不同概率分布函数(Poisson+BPT)
        3.6.2 计算结果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空间平滑模型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本底地震潜源的空间平滑方法
        4.2.1 背景点源的震级-频度分布关系
        4.2.2 考虑断层导向性的空间平滑方法
        4.2.3 二阶空间平滑方法
    4.3 不同地震目录建立计算模型
    4.4 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方法
    4.5 断层导向性的椭圆空间平滑结果
    4.6 由背景网格点源模型得到的地震危险性结果
    4.7 经典水平面源模型
        4.7.1 利用空间分布函数得到水平面源的活动性参数
        4.7.2 经典水平面源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4.8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特征地震的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区历史破坏性地震重现模拟
        5.2.1 地震动模拟方法
        5.2.2 康定MW6.0 级地震动模拟与验证
        5.2.3 康定MW6.0 地震动模拟结果
        5.2.4 地震动的衰减特征
    5.3 基于特征断层的区域性地震动场模拟
        5.3.1 特征地震的震源参数确定
        5.3.2 区域地震动场模拟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强震构造区地震危险性多模型融合方案
    6.1 不同潜源的全概率综合方法
    6.2 不同潜源模型的全概率综合结果
        6.2.1 时间相依的综合危险性结果
        6.2.2 时间独立的综合危险性结果
    6.3 概率地震危险的逻辑树加权分析
        6.3.1 逻辑树方法介绍
        6.3.2 逻辑树加权结果
    6.4 地震危险性的震级与距离反聚合分析
    6.5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与确定性结果比较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的课题
攻读博士期间期刊论文

(2)地震灾评推演训练中主要情景的客观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应急演练研究现状
    1.2.2 情景分析与推演
    1.2.3 地震灾害情景推演
    1.2.4 小结
1.3 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
    1.3.1 地震灾害损失的构成
    1.3.2 烈度评定
    1.3.3 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推演训练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情景客观度推演模型
2.1 贝叶斯网络及其构建过程
    2.1.1 贝叶斯网络模型
    2.1.2 贝叶斯网络的构建流程
2.2 贝叶斯网络节点及其值域的确定
2.3 历史地震情景数据库
2.4 经济损失的折算
2.5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情景客观度概率估计
2.6 房屋建筑情景构建
    2.6.1 房屋直接经济损失现场调研与评估
    2.6.2 基于房屋直接经济损失的灾区房屋调查点分配
2.7 工程结构和设施情景构建
2.8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估算方法对比
2.9 小结 第3章 地震人员死亡情景预估分析客观度模型
3.1 引言
3.2 地震人员死亡影响因素的分析与选取
3.3 地震人员死亡预测模型的优选与组合
    3.3.1 人员死亡模型优选
    3.3.2 人员死亡模型地域划分与分类组合
3.4 地震实例验证
3.5 小结 第4章 情景信息难易度分布曲线模型和主要情景客观度评价体系
4.1 地震灾害突发事件情景信息难易度分布曲线模型
4.2 地震灾评推演训练主要情景的客观度评价体系
    4.2.1 建立地震灾评推演训练主要情景客观度评价模型递阶层次结构
    4.2.2 构建两两比较判别矩阵
    4.2.3 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及一致性验证
    4.2.4 地震灾评推演训练主要情景客观度评价各指标权重及其排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情景客观度模型在地震灾评推演训练中的应用
5.1 地震灾害情景信息设定
5.2 情景模型的应用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1989年巴塘6.7级地震群现场工作纪事(论文提纲范文)

1心系巴塘急前行, 一路风雪伴征程
2坚守地震现场, 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2.1巴塘台为确保地震记录, 不顾个人安危, 视地震资料如生命
    2.2克服重重困难, 迅速架台布线, 增加现场地震监测能力
    2.3兄弟情谊
    2.4出色完成宏观考察和震灾损失调查任务
3巴塘地震群地震类型和震后趋势判定的经验教训
    3.1地震简况
    3.2巴塘地震类型和震后趋势判断的经验教训
        3.2.1地震现场分析预报方法
        3.2.2开始时误判巴塘地震类型
        3.2.3 4月25日6.7级地震后的判定
        3.2.4 1976年松潘7.2级地震类型判断的经验教训
        3.2.5误判原因初探
4不一样的地震现场工作场景, 不一样的感受和心情
    4.1松潘平武地震、道孚等地震现场工作回顾
    4.2巴塘地震现场工作
5结语

(4)强震地表破裂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强震地表破裂的评估方法
        1.2.1 震例统计法
        1.2.2 模拟方法
    1.3 地表破裂研究的工程应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地表破裂及其灾害
    2.1 强震与地表破裂
        2.1.1 强震的概念
        2.1.2 地表破裂的概念
        2.1.3 强震与地表破裂的关系
    2.2 地表破裂的特征及灾害
        2.2.1 地表破裂的特征
        2.2.2 地表破裂在中国的分布特征
        2.2.3 地表破裂的震害
        2.2.4 地表破裂诱发的次生灾害
    小结
第三章 强震地表破裂数据库的建立
    3.1 中国历史地震概况
        3.1.1 历史地震记载
        3.1.2 历史地震地表破裂资料整理
    3.2 强震地表破裂资料
        3.2.1 地表破裂资料的整理方法和原则
        3.2.2 中国历史强震统计
    3.3 地表破裂资料库的建立
        3.3.1 数据库的内容
        3.3.2 数据库的形式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逻辑回归分析的地表破裂估计方法
    4.1 Logistic回归的基本原理
        4.1.1 Logistic回归模型
        4.1.2 Logistic回归模型的检验
    4.2 地表破裂的Logistic回归因子
        4.2.1 影响因子
        4.2.2 影响因子分级与量化处理
    4.3 Logistic回归分析的实现过程
        4.3.1 SPSS软件的应用
        4.3.2 参数估计方法
    4.4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地表破裂估计
        4.4.1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应用
        4.4.2 回归结果及检验
        4.4.3 实例验证
    小结
第五章 地表破裂参数与震级的统计关系
    5.1 震级与破裂长度
        5.1.1 震级与地表破裂长度的统计关系
        5.1.2 基于蒙特卡罗方法对L与Ms关系的分析
        5.1.3 震级与地表破裂长度的频度统计
    5.2 震级与破裂宽度
        5.2.1 震级与地表破裂宽度的统计关系
        5.2.2 基于蒙特卡罗方法对lg Dh与Ms关系的分析
        5.2.3 震级与地表破裂宽度的频度统计
    5.3 震级与位错
        5.3.1 震级与水平位错的统计关系
        5.3.2 基于蒙特卡罗方法对lg Dh与Ms关系的分析
        5.3.3 震级与地表破裂水平位错的频度统计
        5.3.4 震级与垂直位错的统计关系
        5.3.5 基于蒙特卡罗方法对lg Dv与Ms关系的分析
        5.3.6 震级与地表破裂垂直位错的频度统计
    小结
第六章 地表破裂评估方法的工程应用
    6.1 危险性等级划分和评估流程
        6.1.1 危险性等级划分
        6.1.2 评估流程
    6.2 活断层判定
        6.2.1 活断层的鉴别
        6.2.2 活断层年代的确定
    6.3 评估因子的获取
        6.3.1 发震断层震级上限的估计
        6.3.2 震源深度的获取
        6.3.3 断层性质的获取
        6.3.4 覆盖层厚度的获取
    6.4 工程应用实例
        6.4.1 孤店断裂
        6.4.2 安宁河断裂
    小结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今后工作展望
附录1 中国历史强震目录
附录2 中国历史强震震害及地表破裂简介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5)基于快速评估的地震人员伤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已有的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地震人员伤亡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影响地震人员伤亡的因素
    2.2 地震人员死亡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统计关系
    2.3 地震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参数选取
第三章 云南地震人员死亡快速评估研究
    3.1 概述
    3.2 云南地震烈度-死亡率模型研究
第四章 汶川地震快速评估模型研究
    4.1 研究地区基本情况介绍
    4.2 数据资料的收集
    4.3 不同灾区死亡人数相关数据统计
    4.4 不同地区死亡人数相关数据统计
    4.5 汶川地震乡镇级别数据统计分析
    4.6 基于不同灾区的地震烈度-死亡率拟合结果
    4.7 基于乡镇行政单元的地震烈度-死亡率拟合结果
    4.8 验证
    4.9 小结
第五章 地震死亡人数空间分布的快速判定
    5.1 地震死亡空间分布
    5.2 利用遥感解译建筑物破坏情况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6)地震烈度表中相关定量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地震烈度与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相关性研究现状
        1.2.1 地震烈度与PGA相关性的早期研究
        1.2.2 美国相关研究现状
        1.2.3 中国相关研究现状
        1.2.4 日本相关研究现状
        1.2.5 欧洲相关研究现状
        1.2.6 其它国家相关研究现状
    1.3 基于房屋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研究现状
        1.3.1 房屋类型
        1.3.2 房屋破坏等级
        1.3.3 数量词的界定
        1.3.4 震害指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地震烈度与PGA、PGV定量关系现状分析
    2.1 引言
    2.2 地震烈度与PGA、PGV定量关系比较分析
        2.2.1 均值比较分析
        2.2.2 年代比较分析
        2.2.3 区间比较分析
    2.3 地震烈度与PGA、PGV定量关系的适用性检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震烈度与PGA、PGV相关性研究
    3.1 引言
    3.2 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3.3 数据资料的建立
        3.3.1 基础数据
        3.3.2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3.3.3 离群值检验
        3.3.4 均值比较分析
        3.3.5 烈度表(1980)中烈度与PGA、PGV关系的检验
    3.4 回归分析
    3.5 对比分析
    3.6 偏差分析
    3.7 分析结果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震烈度与PGA、PGV关系统计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机器学习算法的数学背景介绍
        4.2.1 决策树方法
        4.2.2 自适应助推法
        4.2.3 自助整合法
        4.2.4 随机森林方法
        4.2.5 支持向量机方法
        4.2.6 最近邻方法
    4.3 烈度与PGA、PGV关系的回归方法比较
    4.4 烈度与PGA、PGV关系的分类方法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房屋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研究
    5.1 引言
    5.2 评定烈度的房屋类型
    5.3 房屋震害数据统计分析
        5.3.0 搜集统计数据的基本信息
        5.3.1 单层或多层砖砌体房屋震害数据处理
        5.3.2 各类型房屋破坏比分析
        5.3.3 各类型房屋累积破坏比和易损性曲线分析
        5.3.4 各类型房屋的破坏概率分析
    5.4 地震烈度与震害指数的对应关系研究
        5.4.1 各类房屋平均震害指数统计分析
        5.4.2 各类房屋平均震害指数推断分析
    5.5 地震烈度与房屋震害对应关系的建议值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附录1 地震烈度与强震记录对应的基本信息
    附录2 房屋震害资料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 5.3级地震强震记录与震害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强震记录
    1.1 仪器与资料
    1.2 资料分析
2 震 害
    2.1 震区地震构造环境
    2.2 震害宏观调查
    2.3 发震构造判定
3 讨 论
4 结 论

(8)中国巨灾指数的理论建构与实证应用 ——基于综合巨灾风险管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0. 导论
    0.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巨灾风险管理
        0.2.2 巨灾指数的风险管理功能
        0.2.3 巨灾指数体系的编制与构建
    0.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3.3 研究内容
    0.4 研究创新与不足
        0.4.1 主要创新
        0.4.2 不足之处
1. 巨灾指数及其相关概念
    1.1 巨灾的界定和诠释
        1.1.1 国内外的巨灾界定
        1.1.2 巨灾的诠释与本文标准
    1.2 巨灾风险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1.2.1 巨灾风险与巨灾风险管理
        1.2.2 巨灾风险管理的主要模式
        1.2.3 巨灾风险管理的传统工具与现代方法
        1.2.4 巨灾风险管理与灾害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异同
    1.3 巨灾指数的定义与比较
        1.3.1 巨灾指数的定义
        1.3.2 巨灾指数的概念比较
        1.3.3 巨灾指数与巨灾风险管理的关系
    本章小结
2. 巨灾指数风险管理功能的理论分析
    2.1 巨灾指数的风险管理功能概述
    2.2 巨灾指数的风险识别功能——灾害学原理分析
        2.2.1 识别孕灾环境
        2.2.2 量化致灾因子
        2.2.3 分解承灾载体
    2.3 巨灾指数的风险评估功能——保险学原理分析
        2.3.1 估计巨灾损失分布
        2.3.2 测算巨灾保险费率
        2.3.3 预测巨灾索赔次数
        2.3.4 触发指数保险赔付
    2.4 巨灾指数的风险转移功能——金融学原理分析
        2.4.1 指数型天气期货的开发
        2.4.2 指数型期权模型的构建
        2.4.3 指数型巨灾债券的定价
    本章小结
3. 巨灾指数风险管理功能的国际经验
    3.1 以风险识别为核心的巨灾指数
        3.1.1 瑞士再保险Sigma巨灾指数
        3.1.2 慕尼黑再保险NatCat Service巨灾指数
    3.2 以损失评估为核心的巨灾指数
        3.2.1 巨灾模拟公司Paradex巨灾指数
        3.2.2 泛欧风险服务公司PERILS巨灾指数
    3.3 以转移定价为核心的巨灾指数
        3.3.1 美国保险服务所ISO巨灾指数
        3.3.2 美国财产理赔服务署PCS巨灾指数
        3.3.3 百慕大再保险GCCI巨灾指数
        3.3.4 飓风专属再保险CHI飓风指数
    3.4 国际巨灾指数的运行规律及其缺陷
        3.4.1 国际巨灾指数的运行规律
        3.4.2 国际巨灾指数的主要缺陷
    本章小结
4. 中国的巨灾风险管理与巨灾指数——历史现状的对比研究分析
    4.1 中国主要巨灾风险及其分布情况
        4.1.1 中国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4.1.2 中国洪水灾害的损失分布规律
        4.1.3 中国干旱灾害的季节区域特点
        4.1.4 中国台风灾害的地域频数规律
    4.2 中国现行巨灾风险管理框架与运行模式
        4.2.1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4.2.2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组织和框架
        4.2.3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运行模式
        4.2.4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
    4.3 中国当前巨灾风险管理中的指数
        4.3.1 中国的传统自然灾害管理指数
        4.3.2 中国巨灾指数缺失的主要原因
        4.3.3 中国巨灾指数缺失的潜在影响
    本章小结
5. 中国巨灾指数构建的思路和方案——综合巨灾风险管理的视角
    5.1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5.1.1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现实性分析
        5.1.2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可能性分析
    5.2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总体思路与方案
        5.2.1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总体思路:从区域化到综合化
        5.2.2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具体方案:代表性巨灾指数试点
    5.3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基础——指数的前期编制
        5.3.1 编制主体:巨灾指数研究院
        5.3.2 编制方法:加权综合指数法
        5.3.3 编制标准:层次递进的指标体系
    5.4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难点——指数的中期管理
        5.4.1 管理模式:会员制与市场化经营
        5.4.2 管理流程:从要素分析到风险决策
    5.5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关键——指数的后期运行
        5.5.1 运行结构:系统性流程化运行
        5.5.2 运行结果:数据库和研究报告
    本章小结
6. 中国地震巨灾指数的指标编制与试点
    6.1 地震指数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6.1.1 地震指数编制的主要目的
        6.1.2 地震指数编制的具体原则
    6.2 地震指数编制的主要指标体系
        6.2.1 地震应急能力指数
        6.2.2 地震破坏能力指数
        6.2.3 地震损失程度指数
        6.2.4 地震恢复能力指数
    6.3 地震指数各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
        6.3.1 地震指数指标体系之间的层次构造
        6.3.2 地震指数指标体系之间的功能交叉
    本章小结
7. 中国地震巨灾指数的四川省实际应用
    7.1 四川地震指数的目标函数设定
    7.2 四川地震指数的指标权重计算
        7.2.1 地震指数指标的权重计算方法
        7.2.2 地震指数指标的权重统计基础
        7.2.3 地震指数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
    7.3 四川地震指数的加权指数结果
        7.3.1 地震指数的样本事件选择
        7.3.2 地震指数的指标数值确定
        7.3.3 地震指数的指标无量纲化
        7.3.4 地震指数的指标结果分析
    7.4 四川地震指数构建中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7.4.1 地震指数构建中的主要问题
        7.4.2 地震指数构建中的改进方向
    7.5 四川地震指数的应用与推广
        7.5.1 地震指数应用推广的主要方向
        7.5.2 地震指数应用推广的核心难点
        7.5.3 解决地震指数推广难题的思路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巨灾的分级与界定标准
    附录2:Paradex指数的指数体系及其构成
    附录3:巨灾指数认知状况调查表
    附录4: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地震指数中的应用
    附录5:层次分析法在地震指数中的应用
    附录6:巨灾指数指标量化决策分解表
    附录7:MATLAB 2007A软件在层次分析中的程序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南北地震带具有区域特殊性的典型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南北地震带房屋建筑震害统计及易损性分析
    2.1 概述
    2.2 南北地震带历次大震总结
    2.3 南北地震带历次大震下房屋建筑震害总结
    2.4 南北地震带具有区域特殊性房屋建筑的选取
        2.4.1 房屋建筑结构分类
        2.4.2 各类房屋建筑震害统计数据分析
        2.4.3 各类典型结构震害情况比较
        2.4.4 各类房屋建筑的易损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穿斗木构架房屋连接方式及其破坏特点和耗能机理分析
    3.1 概述
    3.2 榫卯连接方式
    3.3 榫卯节点传力机理和破坏形态
        3.3.1 榫卯节点的传力机理
        3.3.2 木材的力学特性及破坏形态的力学描述
        3.3.2.1 木材的力学特性
        3.3.2.2 榫卯节点的破坏形态的力学描述
    3.4 榫卯节点的抗震耗能机理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穿斗木构架房屋的数值模拟方法及抗震性能分析
    4.1 概述
    4.2 穿斗木构架房屋的构造特点及震害形式
        4.2.1 穿斗木构架房屋的构造特点
        4.2.2 穿斗木构架房屋的震害特点
    4.3 穿斗木构架房屋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4.3.1 未简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2 简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2.1 结构体系的简化模型
        4.3.2.2 半刚性节点单元刚度的确定
        4.3.2.3 主体结构与基础连接形式的简化模型
    4.4 简化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验证
        4.4.1 算例一
        4.4.2 算例二
        4.4.3 算例三
    4.5 穿斗木构架房屋抗震性能分析
        4.5.1 算例
        4.5.2 自振特性分析
        4.5.3 抗震性能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附录 震害资料
参考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利用余震法快速判定宏观震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震中偏离与余震研究现状
    1.1 微观震中与宏观震中的偏离
    1.2 余震研究
    1.3 余震法判定震中位置的思路
2 余震法快速判定时间分析
3 余震质心与宏观震中位置关系的讨论
    3.1 余震质心与微观震中和宏观震中偏移的分析
    3.2 余震质心与震中位置的关系
    3.3 从地震破裂性质讨论余震质心分布的两种情况
4 结论

四、2001年2月23日四川省雅江—康定6.0级地震震灾调查及经济损失快速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强震构造区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潜在震源模型研究[D]. 张力方.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9(01)
  • [2]地震灾评推演训练中主要情景的客观度优化研究[D]. 朱达邈.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7(04)
  • [3]1989年巴塘6.7级地震群现场工作纪事[J]. 罗灼礼. 国际地震动态, 2017(08)
  • [4]强震地表破裂评估方法研究[D]. 黄静宜.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6(02)
  • [5]基于快速评估的地震人员伤亡研究[D]. 许立红. 防灾科技学院, 2016(02)
  • [6]地震烈度表中相关定量参数研究[D]. 丁宝荣.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6(02)
  • [7]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 5.3级地震强震记录与震害特点[J]. 周荣军,赖敏,李大虎,梁明剑,龙锋,黎小刚,龚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8]中国巨灾指数的理论建构与实证应用 ——基于综合巨灾风险管理的视角[D]. 段胜.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9]南北地震带具有区域特殊性的典型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分析[D]. 郭宁.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2(10)
  • [10]利用余震法快速判定宏观震中的研究[J]. 王伟锞,李志强,李晓丽. 震灾防御技术, 2011(01)

标签:;  ;  ;  ;  ;  

2001年2月23日四川雅江-康定M6.0地震灾情调查及经济损失快速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