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赤峰市人口、耕地及粮食系统的分析与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郜晗希[1](2021)在《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重要支撑。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的城市,其中,煤炭资源型城市是以煤炭资源采掘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受主导产业煤炭采掘业和加工业的影响,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利用形态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分散格局,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整体效率不高,采矿区面临不同程度的土地塌陷、土壤退化等次生地质灾害问题。如何与资源转型相结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的宜居性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晋陕蒙21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投入产出经济分析原理,从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能源投入四个方面选取了投入指标,从经济产出、生态产出、非期望产出三个方面选取了产出指标,构建了测度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Super-SBM模型,基于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应用MAX-DEA软件进行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建设用地利用的综合效率做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水平、社会建设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六个解释变量,运用Tobit回归分析方法,采用stata15.0软件分析了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表明:从总体水平看,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率逐年提升,规模效率普遍高于技术效率;从区域差异看,山西省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在2016年前低于陕西和内蒙古,2016年后优于陕西和内蒙古;从城市间差异看,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山西省变化幅度分别为0.1616-1.1706、0.2409-1.1415、0.2036-0.9692;陕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变化幅度分别为0.2205-1.0239、0.2546-1.2148、0.2456-0.992;内蒙古煤炭资源型城市变化幅度分别为0.1765-1.0294、0.1564-1.0619、0.2036-0.9787;从空间分布和时序看,高效率城市对低效率城市的拉动效应不明显。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建设状况、环境机制、产业结构是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导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建设状况、环境机制、科技发展水平是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导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建设状况、环境机制、人力资本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是陕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导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型发展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与建议。研究成果为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能够提供参考。
王晶婷[2](2018)在《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处于快速上升时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赤峰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业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为促进赤峰市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为响应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号召,在科学技术与农业实践相结合的契机下,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进行研究的,首先,对全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梳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确定全文的理论框架。其次,对现代农业的相关概念进行整理,对其特点与发展模式进行概述,并对农业产业结构理论、农业发展阶段性理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进行综述。再次,对赤峰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其区域概况、农业资源分布情况进行概述,分析赤峰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并通过典型案例对其进行论证,总结其发展中存在问题,即: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现代农业技术水平较低、现代农牧业结构不合理、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差等,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较少、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贡献率较低、现代农业发展产业结构不健全、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如美国、日本、荷兰、台湾、成都等,提出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可借鉴之处,即政府要利用政策引导农业发展、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要结合自然资源条件促进其发展、要利用信息化调整农业服务体系、要多渠道拓宽现代农业经济资源投入等,为促进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合理性建议,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力量投入、加快农业结构改革、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等,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郝军,李宽[3](2018)在《内蒙古自治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资源环境的本底要素,构建了寒旱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获得了内蒙古各盟市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条件、生态条件以及区域的综合承载力状况,深入分析各类要素的承载特征,提出了各盟市资源环境承载状况的短板因素和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为内蒙古各类空间规划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刘富松[4](2018)在《赤峰市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化农业的关键时期。在传统农业的革新,农业现代化必然实现的趋势下,推广设施农业工作有了快速的进展。其具有技术含量高,产品增加值高,土地利用率高和劳动效益率高的特点。松山区是赤峰市的农业种植大区,其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占全市的比重较大。松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丰富的劳动力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本论文通过对当地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首先,对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种植面积、发展模式、作物类型、销售渠道、合作组织与质量监管组织的建立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了温室大棚的投入成本及效益,介绍了特色农业园区等。其次,通过调查,发现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设施大棚类型发展滞后,建设结构简单;相关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市场开拓重视程度不够;科技支撑薄弱,缺乏设施农业人才;建设资金短缺,政府扶持项目资金规模较小;设施农产品质量监管不到位,化肥农药使用不规范等。再次,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了赤峰市松山区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研究显示,赤峰市松山区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优势表现为:自然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良好的经济基础;劣势表现为:技术劣势、产业化经营体制不健全、农业推广体系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弱;机遇与挑战是:政策机遇、社会经济发展机遇、自然风险、生态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最后,提出了松山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对策:丰富大棚类型,合理利用资源;加大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扶持龙头企业;优化人才环境,培养新型产业带头人;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大建设资金,增加扶持力度;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赤峰市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建议。
王丽丽[5](2017)在《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的教子诗,给无数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一个启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作为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和规律,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是易于理解、掌握并运用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巧妙的运用身边的地理课程资源,相信学生一定能够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提升。本文以课程理论为基础,首先运用调查法,了解目前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实际利用情况。其次整理叙述赤峰市现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再次列举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应用案例,最后提出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及建议。论文主要有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绪论。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数次强调重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受教育专家重视身边地理的思想熏陶,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数量与利用现状的不和谐,是本研究的背景。乡土地理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地理学科的特性得到充分体现,众多的教学原则得到更好的运用,运用专业的知识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分别分析国外、国内研究现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乡土地理研究现状。叙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第二部分: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调查。通过对赤峰市数名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进行调查,了解赤峰市地理教师基本情况及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赤峰市在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分别从赤峰市地理概况、赤峰市自然地理课程资源、赤峰市人文地理课程资源和中国北方草原旅游胜地四方面叙述赤峰市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第四部分: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应用案例。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笔者列举了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应用案例。第五部分: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根据赤峰市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现状和资源赋存情况,为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提出策略和建议。第六部分:结论。简单为本研究总结并说明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常立新,王学文[6](2016)在《赤峰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现状评价和未来预测为手段,研究了赤峰市耕地、人口、粮食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据赤峰市近年来耕地、人口、粮食的基本情况,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对该市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预测,提出耕地与人口协调发展的途径,为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王倩[7](2014)在《蒙东地区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城镇化作为21世纪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发展机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就决定了农业在我国的基础地位。我国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目前的现实都要求坚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农业现代化。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表明我国已经高度重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理清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对于更好地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蒙东地区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蒙东地区包括五个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它们无论是在历史、地理、人文,还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体现出极强的关联性,所以本文从蒙东地区区域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主要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不足点。第二部分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作用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文章第三部分深入分析了蒙东地区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促进作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再通过计量方法协整检验和VAR模型论证了蒙东地区的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有促进作用。其中协整检验得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脉冲响应函数直观的证明了蒙东地区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不是即刻反应,也不是持久影响,而是在接受冲击后影响慢慢产生再慢慢消失。方差分解得出了农业现代化的进步中,城镇化可以解释的成分,从而得出了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促进作用的结论。在借鉴国内外关于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作用的经验和启示的基础上,提出了蒙东地区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李文斌[8](2013)在《内蒙古赤峰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经济发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人们的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对环境质量的敏感程度日益增加。人们在追逐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上,更渴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革开放以来,赤峰市的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并已成为制约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赤峰市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赢。本文在赤峰市的经济状况和环境状况的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全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促进赤峰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本文以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大量的数据和图表,采取比较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总体概况、三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阶段三方面来描述赤峰市整体经济变动趋势,并将大量的经济发展数据和环境相关数据与其他的盟市及全区的情况进行比较,指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全市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污染的情况及恶化的情况。文中重点部分,一方面阐述了赤峰市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情况。首先,从以高投入、高排放、高耗能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来详述赤峰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其次,从赤峰市重工业阶段的工业化阶段,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来阐述工业化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最后,叙述了环保投入的增加,促进了空气质量改善。另一方面阐述了赤峰市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情况。首先从环境污染对以粮食和肉类为主的农畜产品的人均拥有量减少,农畜产品质量下降,来叙述环境污染对农业的影响;其次,从环境污染导致工业企业成本增加和人才流失两方面,来叙述环境污染给工业带来的影响,最后,叙述了环境污染带动环保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了全市就业压力。经过详细的分析,赤峰市的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急需解决。要想缓解经济增长给环境带来的称重压力,必须采取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环保投资三方面措施,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秦山[9](2013)在《近二十年内蒙古城市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当今人类主要的生活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带来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本文以内蒙古为研究区域,对内蒙古各盟市进行了城市化的研究。研究表明:(1)1991-2011年期间,城市化水平高速发展的盟市有: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发展的盟市:呼和浩特市、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城市化水平较高但缓慢发展的盟市:包头市、乌海市、阿拉善盟。城市化水平较低却缓慢发展的盟市:兴安盟。城市化水平较高并稳定波动的盟市:呼伦贝尔市。(2)在1991-1996年期间,城市化综合测度水平较高的盟市集中于内蒙古东部地区。从1996年开始,城市化综合测度水平较高的盟市开始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2006-2011年期间,城市化综合测度水平较高的盟市重心转移到内蒙古中部。呼包鄂经济圈成为内蒙古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较高盟市的突出区域。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大体呈现中部凸起的空间格局。(3)在1991-2011年期间,城市化综合测度水平高的盟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东部地区综合测度水平高的盟市有赤峰市。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包括: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和乌兰察布市。城市化水平中等地区包括: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城市化水平较低地区包括:乌海市和阿拉善盟。
路海娇[10](2012)在《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结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已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结构成为当今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课题,例如人口的性别比例、老龄化问题等等。这是因为人口结构是否合理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就业结构影响区域经济的三次产业的发展,人口城乡比例影响城市化发展,人口文化素质结构影响区域的人力资源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而这些方面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如果能够通过分析内蒙古全局和各盟市的人口结构的差异,并采取相应措施优化人口结构,势必会加快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本文首先对人口结构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进行了概述;其次,描述了内蒙古自治区及十二盟市的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以及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文化素质结构和民族结构的现状,并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口结构特征;再次,以前一部分中描述的人口结构为数据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2001年至2010年的人口结构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并以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为数据基础,对内蒙古自治区及十二盟市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人口结构综合水平进行评价;然后,对十二盟市人口结构综合水平进行分析和对比,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主要结论,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赤峰市人口、耕地及粮食系统的分析与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峰市人口、耕地及粮食系统的分析与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尺度 |
1.2.2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研究 |
1.2.3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指标体系研究 |
1.2.4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
1.2.5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驱动因素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4.1 主要工作 |
1.4.2 创新之处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煤炭资源型城市相关概念 |
2.1.1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及分类 |
2.1.2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征 |
2.1.3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 |
2.2 土地利用效率相关概念 |
2.2.1 土地利用 |
2.2.2 土地利用效率 |
2.2.3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
2.3 理论基础 |
2.3.1 规模经济理论 |
2.3.2 生命周期理论 |
2.3.3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2.3.4 土地利用可持续理论 |
2.4 小结 |
第3章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概况分析 |
3.1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概况 |
3.1.1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土地与人口规模 |
3.1.2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 |
3.1.3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布局 |
3.2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分析 |
3.2.1 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分析 |
3.2.2 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分析 |
3.2.3 建设用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3.3 小结 |
第4章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效率对比分析 |
4.1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方法 |
4.2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模型构建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4.3.2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
4.3.3 数据来源 |
4.4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效率时序对比分析 |
4.4.1 晋陕蒙三地整体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率时序分析 |
4.4.2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
4.5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5.1 指标标准化 |
5.2 Tobit模型 |
5.3 影响因素选取及数据来源 |
5.3.1 影响因素选取 |
5.3.2 数据来源 |
5.3.3 Tobit回归结果及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提高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 |
6.1 产业结构转型带动土地利用结构 |
6.2 治理闲置用地,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
6.3 加大人才和技术投入力度,提高城市用地产出水平 |
6.4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
6.5 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6.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附录 |
附录1 2015、2018年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
附录2 2009-2018年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 |
附录3 2009-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 |
附录4 2009-2018年陕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2)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现代农业的内涵 |
2.1.1 现代农业的概念 |
2.1.2 现代农业的特点 |
2.1.3 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
2.2 相关基础研究 |
2.2.1 农业产业结构理论 |
2.2.2 农业发展阶段性理论 |
2.2.3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2.2.4 比较优势理论 |
第三章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
3.1 区域发展概况 |
3.2 农业资源分布情况 |
3.2.1 气候资源 |
3.2.2 森林资源 |
3.2.3 水文资源 |
3.2.4 生物资源 |
3.3 赤峰市农业发展现状 |
3.3.1 农牧业经济发展能力持续增长 |
3.3.2 粮食产量与播种面积不断增加 |
3.3.3 畜牧业产品加工能力持续增强 |
3.3.4 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
3.4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 |
3.4.1 现代农业的生产率 |
3.4.2 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 |
3.4.3 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程度 |
3.4.4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
3.5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
3.5.1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
3.5.2 农业科技园区模式 |
3.5.3 专业合作社带动型模式 |
3.5.4 外向型创汇模式 |
第四章 赤峰市现代农业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1 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较差 |
4.1.2 现代农业科技水平较低 |
4.1.3 现代农牧业结构不合理 |
4.1.4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差 |
4.2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 |
4.2.1 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较少 |
4.2.2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贡献率较低 |
4.2.3 现代农业发展产业结构不健全 |
4.2.4 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
第五章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及启示 |
5.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
5.1.1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实践 |
5.1.2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实践 |
5.1.3 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
5.2 国内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
5.2.1 台湾现代农业发展实践 |
5.2.2 成都现代农业发展实践 |
5.3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
5.3.1 结合区域基础条件发展现代化农业 |
5.3.2 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 |
5.3.3 政府促进现代农业结构的改革发展 |
5.3.4 多渠道拓宽现代农业经济资金投入 |
第六章 促进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
6.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环境 |
6.1.1 加大节水项目建设 |
6.1.2 加大草场资源保护 |
6.2 加大科技力量投入,转变生产方式 |
6.2.1 提高农机科技创新能力 |
6.2.2 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 |
6.3 加快农业结构改革,优化产业布局 |
6.3.1 调整种植业发展结构 |
6.3.2 调整畜牧业发展结构 |
6.4 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
6.4.1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
6.4.2 加大农业污染治理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相关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赤峰市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
2.1.1 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历程 |
2.1.2 设施农业栽培规模 |
2.1.3 设施农业种植结构 |
2.1.4 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
2.1.5 设施农业成本概况 |
2.1.6 设施农业收益概况 |
2.1.7 设施农业产品销售情况 |
2.1.8 设施农业品质监管体系 |
2.1.9 特色农业园区案例 |
2.2 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2.1 设施大棚类型发展滞后,建设结构简单 |
2.2.2 合作社发展缓慢,市场开拓重视度不够 |
2.2.3 科技支撑薄弱,缺乏设施农业人才 |
2.2.4 设施农产品质量监管不到位,化肥农药使用不规范 |
2.2.5 建设资金短缺,政府扶持项目资金规模较小 |
第三章 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
3.1 赤峰市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优势分析(S) |
3.1.1 自然资源优势(S_1) |
3.1.2 交通区位优势(S_2) |
3.1.3 劳动力资源优势(S_3) |
3.1.4 良好的经济基础(S_4) |
3.2 赤峰市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劣势分析(W) |
3.2.1 技术劣势(W_1) |
3.2.2 产业化经营体制不健全(W_2) |
3.2.3 农业推广体系不完善(W_3) |
3.2.4 创新能力较弱(W_4) |
3.3 赤峰市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机遇分析(O) |
3.3.1 政策机遇(O_1) |
3.3.2 社会经济发展机遇(O_2) |
3.4 赤峰市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挑战分析(T) |
3.4.1 自然风险(T_1) |
3.4.2 生态环境风险(T_2) |
3.4.3 市场风险(T_3) |
3.5 赤峰市松山区设施农业SWOT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赤峰市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
4.2.1 丰富大棚类型,合理利用资源 |
4.2.2 加大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扶持龙头企业 |
4.2.3 优化人才环境,培养新型产业带头人 |
4.2.4 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 |
4.2.5 加大建设资金,增加扶持力度 |
4.2.6 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
1.1.2 教育思想的影响 |
1.1.3 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价值流失 |
1.2 研究意义 |
1.2.1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直观呈现了地理学的特性 |
1.2.2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准确运用教学原则的媒介 |
1.2.3 了解乡土地理是科学建设家乡的行动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调查法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1.6.1 乡土地理 |
1.6.2 课程 |
1.6.3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
1.7 理论基础 |
1.7.1 建构主义理论 |
1.7.2 行为主义理论 |
2 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
2.1 现状调查 |
2.1.1 对教师进行的访谈调查 |
2.1.2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
2.1.3 对家长的问卷调查 |
2.2 存在的问题 |
2.2.1 学校方面 |
2.2.2 家庭方面 |
2.2.3 社会方面 |
2.2.4 教师方面 |
2.2.5 学生方面 |
3 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
3.1 赤峰市概况 |
3.2 赤峰市自然地理课程资源 |
3.2.1 地形 |
3.2.2 气候 |
3.2.3 水文 |
3.2.4 土壤 |
3.2.5 生物 |
3.2.6 矿产资源 |
3.3 赤峰市人文地理课程资源 |
3.3.1 文化 |
3.3.2 农业 |
3.3.3 工业 |
3.3.4 交通 |
3.3.5 旅游 |
4 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应用案例 |
4.1 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下的应用案例 |
4.2 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下的应用案例 |
4.3 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的应用案例 |
4.4 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应用案例 |
5 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策 |
5.1 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
5.1.1 教师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学案例 |
5.1.2 学校评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 |
5.1.3 市教研室统一建立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 |
5.1.4 网络试用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
5.1.5 编写教材 |
5.2 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
5.2.1 学生的配合 |
5.2.2 政府部门的支持 |
5.2.3 改革考试制度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附录 6 |
附录 7 |
致谢 |
(6)赤峰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 |
2 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变化及现状分析 |
2.1 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变化分析 |
2.2 人口、耕地、粮食产量现状分析 |
3 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预测 |
4 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保障措施 |
4.1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广保护性耕作方式 |
4.2 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加强基本农田管理 |
4.3 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
(7)蒙东地区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引言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意义 |
0.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0.4 创新点与不足 |
1 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作用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1.1 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作用的相关理论 |
1.1.1 有关概念的界定 |
1.1.2 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作用的相关理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2 蒙东地区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促进的现状及突出问题分析 |
2.1 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促进作用的发展现状 |
2.1.1 范围的界定 |
2.1.2 条件分析 |
2.1.3 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促进作用的现状分析 |
2.2 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促进作用存在的突出问题 |
2.2.1 蒙东城市规模偏小,城市分布不均,城镇体系不完善 |
2.2.2 缺乏经济增长极的带动,难以吸收周围经济增长的辐射 |
2.2.3 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
2.2.4 农村劳动者素质较低,现代化农业劳动者不足,阻碍城镇化进程 |
2.2.5 缺乏足够的农业技术推广 |
3 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促进作用的定量分析及结论 |
3.1 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促进作用的定量分析 |
3.1.1 指标构建的原则 |
3.1.2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
3.1.3 评价方法的选择 |
3.2 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促进作用的结论 |
3.2.1 城镇化促进劳动力转移,为农业现代化做好准备 |
3.2.2 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创造需求 |
3.2.3 城镇化能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装备条件 |
3.2.4 城镇化能够为农业现代化拓展资金渠道 |
4 国内外有关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促进作用的经验及启示 |
4.1 国内外有关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促进经验 |
4.1.1 国外经验 |
4.1.2 国内经验 |
4.2 关于推进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促进作用的启示 |
4.2.1 政府引导市场调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
4.2.2 统筹城乡发展 |
4.2.3 重视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
4.2.4 依托地方优势,选择合理适用的发展模式 |
5 蒙东推进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促进作用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政策扶持,加大农业支持力度 |
5.2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
5.3 重视农业技术推广 |
5.4 因地制宜,走特色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内蒙古赤峰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学者在理论发面的研究 |
1.3.2 国内外学者在实证方面的研究 |
1.4 论文结构 |
1.5 论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的相关理论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
2.1.2 可持续发展核心理论的内容 |
2.2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
2.2.1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的提出 |
2.2.2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的内容 |
2.3 循环经济理论 |
2.3.1 循环经济的涵义 |
2.3.2 循环经济理论内容 |
第三章 赤峰市经济与环境状况 |
3.1 赤峰市的自然状况 |
3.2 赤峰市的经济状况 |
3.2.1 赤峰市国民经济总体概况 |
3.2.2 赤峰市三次产业的现状 |
3.2.3 赤峰市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
3.3 赤峰市环境现状 |
3.3.1 赤峰市生态环境现状 |
3.3.2 赤峰市环境污染现状 |
第四章 赤峰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
4.1 赤峰市经济增长对环境影响分析 |
4.1.1 赤峰市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
4.1.2 赤峰市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 |
4.1.3 赤峰市环保投资对环境的影响 |
4.2 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
4.2.1 环境污染对农业的影响 |
4.2.2 环境污染对工业的影响 |
4.2.3. 环境污染对环保产业的影响 |
第五章 促进赤峰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 |
5.1 发展循环经济 |
5.1.1 有效控制赤峰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 |
5.1.2 促进科技进步,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5.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5.2.1 转变传统的数量经济增长的观念 |
5.2.2 推进投资改革和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度 |
5.3 优化能源结构 |
5.3.1 发展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 |
5.3.2 加强环保的宣传和执行力度 |
5.4 增加环境保护的投资 |
5.4.1 加大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 |
5.4.2 加强环境保护项目投资,实现环保投资主体多元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
(9)近二十年内蒙古城市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我国城市化研究进展 |
1.2.1 城市化发展进程研究 |
1.2.2 城市化发展理论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内蒙古概况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三章 内蒙古城市化以及人口与产业分析 |
3.1. 内蒙古人口变化分析 |
3.2 内蒙古城市化分析 |
3.3 内蒙古三大产业变化分析 |
第四章 内蒙古各盟市城市化分析 |
4.1 内蒙古各盟市城市化分析 |
4.1.1 呼和浩特市城市化分析 |
4.1.2 包头市城市化分析 |
4.1.3 呼伦贝尔市城市化分析 |
4.1.4 兴安盟城市化分析 |
4.1.5 通辽市城市化分析 |
4.1.6 赤峰市城市化分析 |
4.1.7 锡林郭勒盟城市化分析 |
4.1.8 乌兰察布市城市化分析 |
4.1.9 鄂尔多斯市城市化分析 |
4.1.10 巴彦淖尔市城市化分析 |
4.1.11 乌海市城市化分析 |
4.1.12 阿拉善盟城市化分析 |
4.2 内蒙古各盟市城市化对比分析 |
4.2.1 内蒙古各盟市总人口比较分析 |
4.2.2 内蒙古各盟市城市人口比较分析 |
4.2.3 内蒙古各盟市乡村人口比较分析 |
4.2.4 内蒙古各盟市城市化比较分析 |
第五章 内蒙古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三大产业分析 |
5.1 内蒙古各盟市第一产业分析 |
5.2 内蒙古各盟市第二产业分析 |
5.3 内蒙古各盟市第三产业分析 |
第六章 内蒙古城市化的其它驱动力分析 |
6.1 农牧区经济分析 |
6.2 社会和地域指标分析 |
第七章 内蒙古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分析 |
7.1 因子成分得分分析 |
7.2 内蒙古各盟市城市化发展水平梯度分析 |
7.2.1 内蒙古各盟市综合城市化水平分析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1.1 内蒙古人口城市化特征 |
8.1.2 内蒙古城市化综合测度特征 |
8.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毕业论文支撑项目 |
(10)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三) 研究思路和框架 |
(四) 研究方法 |
(五) 创新与不足 |
1. 创新 |
2. 不足 |
二、理论和文献综述 |
(一) 理论综述 |
1. 人口结构的涵义 |
2. 理论依据综述 |
(二) 文献综述 |
1. 关于人口结构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的相关研究综述 |
2. 关于人口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或城市化影响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三、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结构现状及特征 |
(一) 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数量情况 |
1. 六次人口普查内蒙古自治区的总人口数 |
2.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内蒙古自治区总人口数分布情况 |
3. 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 |
(二) 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的自然结构 |
1. 性别结构 |
2. 年龄结构 |
(三) 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的社会结构 |
1. 就业结构 |
2. 城乡结构 |
3. 文化素质结构 |
4. 民族结构 |
四、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结构综合评价及各盟市区域间对比 |
(一) 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结构综合水平评价 |
1. 2001年—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结构综合水平 |
2. 2010年各盟市人口结构综合水平 |
(二) 综合对比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人口结构水平 |
1. 在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结构平均水平之上的七个盟市 |
2. 在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结构平均水平之下的五个盟市 |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一) 主要结论 |
(二) 政策建议 |
(三)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内蒙古人口基本情况 |
附表2 内蒙古自治区年末总人口数及构成 |
附表3 内蒙古自治区历年末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 |
附表4 内蒙古自治区历年末人口年龄构成 |
附表5 内蒙古自治区历年末人口民族构成附表 |
附表6 2010年各盟市生产总值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
研究生期间发表习作 |
四、赤峰市人口、耕地及粮食系统的分析与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比较研究[D]. 郜晗希.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晶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2)
- [3]内蒙古自治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研究[A]. 郝军,李宽. 《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 2018
- [4]赤峰市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刘富松.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5]赤峰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 王丽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6]赤峰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 常立新,王学文.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16(03)
- [7]蒙东地区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研究[D]. 王倩. 辽宁大学, 2014(02)
- [8]内蒙古赤峰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 李文斌. 延边大学, 2013(S2)
- [9]近二十年内蒙古城市化发展研究[D]. 秦山. 内蒙古大学, 2013(01)
- [10]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结构分析[D]. 路海娇. 内蒙古大学, 2012(04)
标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农用地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