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拟制造中的网络架构(论文文献综述)
唐铭成,柳先辉,秦修功[1](2021)在《基于虚拟化技术的资源池扁平化架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决网络协同制造技术资源服务平台中异构资源的存储与管理问题,文中借助云计算领域资源池的概念提出一种资源池扁平化架构。资源池扁平化是在充分理解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利用虚拟化、元数据聚合等技术将资源池在逻辑以及物理层面实现服务和资源的分层解耦,从而解决资源集成、配置等问题,实现"厚系统,薄应用"。
徐进[2](2021)在《基于工业装配关系分析及其知识图谱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今,在工业领域中,智能制造是推进工业制造领域快速发展的原动力,数据是联系新兴技术与智能制造的纽带。然而,目前工业产品从设计、制造、加工、生产以及销售产生的庞大数据多以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存储,使用该种方式存储,在增加数据冗余性的同时使得数据的存储聚合度降低,导致知识的潜在价值被埋没。为发挥工业数据价值,发掘工业数据的潜力,本文将知识图谱技术应用于工业设计行业,利用图结构的方式,将工业设计数据进行重组,建立起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发掘工业数据中潜在的知识,从而解决工业知识推理和搜索的低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映射表加倒装树的方式抽取装配信息并构建装配体对象。根据装配设计原则,结合装配设计特点,对装配体设计信息进行采集,同时将对多来源的设计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完成相关准备工作。深入研究装配组成结构、装配特征信息以及特性信息的抽取方法和原理,通过原理分析并结合装配信息的结构,最终选定使用基于规则的抽取方法作为基础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提出一种通过映射表加倒装树的方式抽取并构建装配体对象。通过与正向构建方法进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在抽取效率上可达到改进前的1.5倍。(2)提出多层分布式知识图谱解决工业数据搜索推理低效性。深入研究知识图谱的构建原理,分析知识图谱在工业领域应用的阻碍,提出一种多层分布式知识图谱,针对单一装配数据构建分层知识图谱,针对工业中不同领域装配数据构建分布式知识图谱,通过实验验证,在评价装配知识图谱有效性的同时对装配知识图谱的应用场景进行模拟与评价,验证了装配知识图谱的可行性。本文将知识图谱首次应用到工业产品的装配设计中,包含了理论和应用创新,为后续工业领域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苏宁[3](2021)在《面向管理信息化的服装生产线平衡与可视化研究》文中认为信息化技术的全面提升推动了制造业升级的步伐,在此背景下,服装制造业的变革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迄今为止,我国服装企业产品生产环节的信息化管理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生产线数据的可视化将是提升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标准化向智能化的快速升级,物理信息向数据信息的升级,数据将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因此对生产线数据的分析改进与可视化研究将是未来提高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从论文的基本分析入手,对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方法、基本思路等进行阐述;第二章从现行生产管理模式与漏洞两方面对服装企业进行调研;第三章从服装生产信息化管理需求出发,建立改进蚁群算法对生产线进行编排优化并利用Flexsim软件进行虚拟仿真;第四章提出一套生产信息可视化方案,对其中数据采集与可视化表达环节涉及的相关技术、功能架构、看板设计等进行研究;第五章综合第三章与第四章的研究成果,设计了服装生产管理信息可视化系统,分析了系统的功能架构、数据库技术、仿真模型,最终阐明系统对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帮助,研究结果为下一步软件公司与服装企业合作开发系统提供指导;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中国服装制造业的管理模式信息化转型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发展性,为后续的信息化管理研究和系统的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袁少光,耿俊成,张小斐,万迪明[4](2020)在《输电线缆制造全过程质量管控系统架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制造模式的创新和制造系统的数字化演进。面对输电线缆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订单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问题追溯等业务需求,本文结合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设计一种输电线缆生产质量管控系统架构,支撑输电线缆生产全过程质量管控。
袁少光,耿俊成,张小斐,万迪明[5](2020)在《输电线缆制造全过程质量管控系统架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制造模式的创新和制造系统的数字化演进。面对输电线缆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订单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问题追溯等业务需求,本文结合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设计一种输电线缆生产质量管控系统架构,支撑输电线缆生产全过程质量管控。
范烨博[6](2020)在《基于Leap Motion的采煤设备虚拟装配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采煤设备的制造以及装配领域,由于传统制造与装配方式存在的大型机械移动不便、装配成本高、装配训练受时间地点等种种约束,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增加了采煤机、掘运机等设备新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过程中的困难。近些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令其已经成为计算机视觉和人机交互等研究领域中的研究主向,与此同时,虚拟装配技术作为VR技术的衍生品,也逐渐成为虚拟现实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虚拟现实技术和虚拟仿真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虚拟装配技术可以确定采煤设备在装配的过程中装配、拆卸以及重组的最优次序,还能对整体的装配过程进行验证和修改,并分析装配的可用性、可造性和可维护性。国内相应的采煤机、掘运机等设备的装配和研发主要是在学习和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在此情况下,先进的虚拟装配与场景仿真技术开发出一个更实用、更高效的采煤设备的虚拟装配方法就显得更加必要。本文基于局域网内协同技术,利用Leap Motion作为主要硬件设备,对采煤设备进行多人协同手势控制的虚拟装配。首先导入三维模型,基于Leap Motion传感器,获取手势数据,精确计算手部移动速度、位置和方向进行手势识别;然后通过光线追踪、进行碰撞检测,若有碰撞则对模型变换坐标进行旋转,实现装配部件的拾取及装配;再通过局域网内协同技术,利用Unity进行多用户局域网互联,将虚拟试验场景网络化,在多用户手势控制下,进行操作者与装配部件的交互,实现装配部件的拆分与装配。本文提出的方法致力于解决对采煤机、掘运机等采煤设备的设计研发过程中的装配困难问题,可以实现在对采煤设备进行装配过程中的多人手势协同控制,拓宽了操作者的操作空间,让虚拟装配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操作者的操作空间。
张宏伟[7](2019)在《SMT大数据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表面贴装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是电子制造业的关键技术,随着电子产品微型化、复杂化的发展,对SMT的核心工艺——锡膏印刷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印刷生产实践中,由于印刷参数设置不当,往往会导致印刷位置不准确、印刷次品多及印刷参数调试验证周期长等问题。目前锡膏印刷质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人工经验、做试验及传统的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技术等。面对SMT海量数据,这些方法存在分析效率低、分析准确性不足、对SMT数据利用率低及缺乏有效的验证手段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发了面向SMT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可通过数据分析方法,挖掘出印刷参数中隐含规律,帮助质量分析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发现产生印刷问题的原因;并利用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构建SMT产线的SPI检测仿真验证模块来验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SMT大数据分析平台的需求分析,按照分层思想将平台划分为数据支撑层,数据存储计算层,平台功能层及平台应用层;并基于平台的功能层,制定了技术路线,设计了功能模块。(2)针对锡膏印刷参数推荐这一实际业务需求,设计了SMT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流程,并完成了SMT产线数据采集方案及实时数据处理架构的设计。根据SMT产线数据特点,利用K-means算法实现了对数据异常值的检测,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另外设计了基于Spark的关联规则印刷参数推荐模型,并实例验证了通过并行化处理的Apriori算法效率明显提高。(3)基于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完成了SPI检测仿真验证模块的设计与开发;设计了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SPI检测仿真验证模型,实例验证该模型的最大平均相对误差为5.1374%,满足锡膏印刷质量的精度要求;完成了对SMT产线设备虚拟模型的构建。利用该仿真验证模块对推荐的5组印刷参数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验证结果的准确率为95%以上,准确率较高,证明基于关联规则的锡膏印刷参数推荐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4)基于Hadoop、Spark等开源大数据框架,利用Java Web开发相关工具,完成了SMT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开发。
周春月[8](2019)在《AR技术背景下博物馆数字化视觉再现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博物馆承载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特征,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博物馆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全新发展阶段。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以下简称AR)技术作为当前研究热点,为文物资源的数字活态展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有力助推手段。但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尚缺乏系统性理论支撑和多维度设计方法指导,偏向于现状总结和应用分析。视觉再现作为艺术理论之一,主张对客观事物的“再现”化设计,与“活化”文物资源的理念所契合,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创新思路。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设计学、博物馆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结合AR技术和视觉再现理论,旨在探索AR技术背景下博物馆数字化视觉再现(Digital Visual Representation,以下简称DVR)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流程。全文共6章,按照论文的研究内容体系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绪论。全面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述评,指出研究难点与创新点,并确定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研究基础。对相关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系统性阐述,结合对视觉再现理论的创新思考,总结了博物馆三大DVR模式,并以AR技术为切入点对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当前发展趋势;第三部分是论文研究的重点与核心。在论证研究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指出博物馆DVR三大设计原则。随后,以中心化、模块化和系统化三个步骤构建了AR技术背景下的博物馆DVR设计方法,并形成创新开发模式,为未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第四部分为设计实践。主要根据上述设计方法进行实验性探索研究。结合初步调研结果,构建了湖北省博物馆AR智慧系统的开发框架与应用策略,并完成《钟意》AR应用程序的设计开发。本文所研究的博物馆DVR设计方法以AR技术为背景,是集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创新方法,在相关研究与实践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理念上的新尝试、方法上的新突破以及实践应用上的新效果。
杜鑫[9](2018)在《HXN3B型内燃调车机车转向架虚拟装配及关键工艺研究》文中提出转向架作为机车的走行部,是铁路机车车辆所受载荷的主要承受体,其装配质量好坏直接与铁路运营的安全息息相关。由于国内经济的发展,机车使用频次的显着增加,对机车的使用安全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进而迫切需要提高机车转向架的组装工艺质量,以有效地保证行车安全。本文以HXN3B机车转向架为研究对象,对虚拟装配工艺与仿真以及关键技术难题进行了研究,创建了基于Creo对机车转向架虚拟装配分析方法,提出了一套详细的虚拟装配建模方案,实现了三维结构化工艺设计,取代了传统的基于二维卡片的工艺过程设计,提高了三维可视化模型的装配过程动画仿真模拟能力,实现卡片式工艺设计管理向以三维直观图形支撑的结构化工艺设计和管理的转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内燃机车转向架的整体结构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转向架装配工序。(2)选择了合适的建模平台并对仿真软件进行了功能介绍,以转向架的装配工序和转向架的结构分析为依据,提出了一套详细的虚拟装配建模方案,为虚拟装配的实现提供了基础。(3)对轮对组装工艺和转向架总装工艺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对应的虚拟装配方案并进行了设计,实现了虚拟装配真实模拟装配现场工艺过程。(4)用虚拟装配解决装配实际问题和工序排序的优化及其效果验证了虚拟制造中应用虚拟装配的合理性,为实现机车转向架的数字化装配提供了实例,对机车转向架的虚拟制造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王妙琼,马鹏玮,魏凯,姜春宇[10](2018)在《工业大数据架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数据红利逐渐开始助推以传统工业企业为代表的重资产行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当前,工业大数据尚处于发展初期,工业大数据架构仍没有形成统一、稳定的理论体系。如何将新型大数据技术与工业场景进行结合成为工业大数据发展的首要问题。文章从工业大数据概述、相关技术处理体系及流程以及实施应用路径等多方面介绍了工业大数据架构的意义、现状及趋势,为后续工业大数据的应用及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二、虚拟制造中的网络架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制造中的网络架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虚拟化技术的资源池扁平化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源池架构设计需求分析 |
2 扁平化资源池架构关键技术 |
2.1 异构资源虚拟化技术 |
2.2 元数据聚合关键技术 |
3 扁平化资源池架构设计 |
3.1 扁平化资源池总体架构设计 |
3.2 资源层 |
3.3 数据层 |
3.4 链路层 |
3.5 技术支撑层 |
3.6 接口层 |
3.7 安全层 |
4 应用 |
5 结语 |
(2)基于工业装配关系分析及其知识图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知识图谱研究现状 |
1.2.2 虚拟装配信息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全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虚拟装配技术 |
2.1.1 装配信息模型 |
2.1.2 装配序列规划与评价 |
2.1.3 虚拟装配应用 |
2.2 知识图谱 |
2.2.1 知识抽取 |
2.2.2 知识融合 |
2.2.3 知识加工 |
2.2.4 知识存储与更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装配特征信息的提取 |
3.1 装配层次信息提取 |
3.1.1 装配树信息的提取 |
3.2 装配属性信息提取 |
3.2.1 基于STEP文件的装配信息提取 |
3.2.2 基于UG接口的装配属性信息提取 |
3.2.3 属性融合 |
3.3 装配关系信息提取 |
3.3.1 连接关系 |
3.3.2 约束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Neo4j的装配知识图谱构建 |
4.1 装配知识融合 |
4.1.1 数据预处理 |
4.1.2 相似度计算与记录链接 |
4.1.3 结果质量评估 |
4.2 装配本体库的构建 |
4.2.1 装配顶层本体 |
4.2.2 装配对象本体和属性本体 |
4.2.3 装配关系本体和功能本体 |
4.3 装配知识存储 |
4.3.1 基于Neo4j的知识存储策略 |
4.4 装配图谱可视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装配知识图谱有效性及应用场景验证与分析 |
5.1 实验环境 |
5.2 实验内容 |
5.2.1 航模发动机的辅助装配 |
5.2.2 装配辅助检测 |
5.2.3 构建结果分析及辅助决策准确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面向管理信息化的服装生产线平衡与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对服装生产管理的基本分析 |
1.1.1 服装企业管理模式信息化的必要性分析 |
1.1.2 服装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路径分析 |
1.1.3 生产车间信息化管理方法 |
1.2 国内外服装信息化管理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亟待解决的问题 |
1.3 课题概述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1.3.3 技术路线与要点 |
1.3.3.1 研究内容 |
1.3.3.2 研究路线 |
1.3.4 创新点 |
第二章 对F服装公司的调研分析 |
2.1 调研设计说明 |
2.1.1 确定企业类型 |
2.1.2 调研方法及说明 |
2.1.3 调研内容 |
2.2 调研结果分析 |
2.2.1 结果分析 |
2.2.2 问题的提出 |
2.3 服装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 |
2.3.1 生产线的优化与仿真 |
2.3.2 生产线的可视化管理 |
2.4 小结 |
第三章 生产线的平衡与优化 |
3.1 企业车间的生产数据实测 |
3.1.1 流水线作业实测 |
3.1.2 基于人因的生产线评价指标 |
3.1.2.1 理性平均节拍 |
3.1.2.2 方案编制效率 |
3.1.2.3 流水线损失效率 |
3.1.3 流水线平衡优化管理 |
3.2 改进蚁群算法优化 |
3.2.1 构建生产线数学模型 |
3.2.2 IACO优化研究 |
3.2.2.1 IACO性能分析 |
3.2.2.2 IACO流程设计 |
3.2.3 IACO优化结果 |
3.3 生产线虚拟仿真 |
3.3.1 服装厂流水线仿真模型的构建 |
3.3.1.1 流水线仿真模型的搭建 |
3.3.1.2 流水线仿真模型参数设置 |
3.3.2 仿真运行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生产线的信息可视化研究 |
4.1 基于数据可视化的生产线信息采集 |
4.1.1 生产信息的采集分析 |
4.1.2 信息采集技术的选择 |
4.1.2.1 RFID及其工作原理 |
4.1.2.2 QR及其工作原理 |
4.1.2.3 采集技术对比 |
4.1.3 生产线信息采集模式 |
4.2 流水线信息的可视化技术 |
4.2.1 信息可视化分析 |
4.2.2 信息数据的可视化原则 |
4.2.2.1 数据图表设计原则 |
4.2.2.2 数据产品设计原则 |
4.3 流水线生产可视化管理 |
4.3.1 可视化管理的层级架构 |
4.3.2 管理信息的可视化设计 |
4.3.2.1 可视化数据挖掘 |
4.3.2.2 可视化人机交互看板设计 |
4.4 小结 |
第五章 服装生产管理信息可视化系统设计 |
5.1 服装生产管理信息可视化系统需求分析 |
5.1.1 虚拟制造技术 |
5.1.2 系统需求 |
5.2 服装生产信息可视化管理系统功能架构 |
5.2.1 系统数据库技术 |
5.2.1.1 数据库建立 |
5.2.1.2 数据库的录入 |
5.2.2 系统体系架构 |
5.2.3 系统可视化仿真架构 |
5.3 服装信息化管理模式在系统作用下的优化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成果的应用性分析 |
6.2 总结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输电线缆制造全过程质量管控系统架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 |
2 输电线缆制造过程采集数据特征 |
3 基于TSN网络的数据采集架构 |
4 数据处理技术架构 |
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6 结论 |
(5)输电线缆制造全过程质量管控系统架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 |
2 输电线缆制造过程采集数据特征 |
3 基于TSN网络的数据采集架构 |
4 数据处理技术架构 |
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6 结论 |
(6)基于Leap Motion的采煤设备虚拟装配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现实技术在煤矿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2 虚拟装配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虚拟交互技术与设备 |
2.1 虚拟交互技术 |
2.2 虚拟交互设备 |
2.2.1 Leap Motion手势识别设备 |
2.2.2 Kinect光学设备 |
2.2.3 头戴式显示器 |
2.3 本章小结 |
3 虚拟场景中的手势识别 |
3.1 手势数据处理 |
3.1.1 坐标转换 |
3.1.2 Leap Motion的数据获取 |
3.2 手势特征提取 |
3.3 手势识别 |
3.3.1 手势识别算法 |
3.3.2 辅助交互设备 |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 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4 采煤设备虚拟装配系统 |
4.1 系统功能模块 |
4.2 虚拟协同装配的总体设计 |
4.3 装配交互 |
4.3.1 交互时的视觉反馈机制 |
4.3.2 碰撞检测 |
4.3.3 装配部件的坐标变换 |
4.3.4 手与装配部件的交互 |
4.3.5 装配部件之间的交互 |
4.3.6 装配交互效果展示 |
4.4 协同操作 |
4.4.1 协同架构设计 |
4.4.2 基于TCP协议的网络通信 |
4.4.3 虚拟实验场景网络化 |
4.4.4 虚拟场景的实时同步 |
4.5 系统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SMT大数据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业大数据研究现状 |
1.2.2 SMT锡膏印刷质量提升方法研究现状 |
1.2.3 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SMT大数据分析平台总体设计 |
2.1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
2.2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2.2.1 平台架构 |
2.2.2 技术路线 |
2.3 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MT产线大数据预处理与分析方法 |
3.1 SMT产线生产流程 |
3.1.1 SMT产线生产工艺 |
3.1.2 SMT产线组成设备 |
3.2 SMT产线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流程 |
3.3 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
3.4 数据预处理 |
3.4.1 数据准备 |
3.4.2 基于K-means的数据异常值检测 |
3.4.3 数据归一化 |
3.5 基于Spark的关联规则印刷参数推荐 |
3.5.1 Apriori算法原理 |
3.5.2 Spark运行机制 |
3.5.3 Apriori算法基于Spark并行化方案设计 |
3.5.4 实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PI检测三维可视化仿真验证 |
4.1 SPI检测仿真验证模块设计 |
4.2 SPI检测仿真验证模型设计 |
4.2.1 神经网络的基础理论 |
4.2.2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4.2.3 基于GA-BP的SPI检测仿真验证模型设计 |
4.2.4 模型验证 |
4.3 SMT产线虚拟模型构建 |
4.3.1 关键技术分析 |
4.3.2 建模方法研究 |
4.3.3 模型构建 |
4.4 SPI检测三维可视化仿真验证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MT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 |
5.1 平台开发基础 |
5.1.1 平台开发工具 |
5.1.2 平台运行环境 |
5.2 平台开发关键技术 |
5.2.1 基于jsPlumb的流程建模工具 |
5.2.2 基于PMML的算法封装技术 |
5.2.3 基于Livy的算法提交技术 |
5.3 平台运行实例与功能界面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AR技术背景下博物馆数字化视觉再现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博物馆数字化研究现状 |
1.3.2 AR技术研究现状 |
1.3.3 视觉再现研究现状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博物馆数字化的概念与要素 |
2.1.1 博物馆的起源、定义与类别 |
2.1.2 博物馆数字化的概念与类别 |
2.2 AR技术的概念与要素 |
2.2.1 AR技术的定义与特征 |
2.2.2 AR技术的构成要素 |
2.3 再现论与视觉再现的理论内涵 |
2.3.1 再现论的历史演变 |
2.3.2 再现论与视觉再现的联系 |
2.3.3 视觉再现的设计内涵 |
2.3.4 视觉再现的设计要素 |
本章小结 |
第3章 AR技术背景下的博物馆DVR应用分析 |
3.1 博物馆DVR模式分析 |
3.1.1 教育导向模式 |
3.1.2 娱乐导向模式 |
3.1.3 创新导向模式 |
3.2 AR技术背景下的博物馆DVR案例分析 |
3.2.1 可移动文物 |
3.2.2 不可移动文物 |
3.2.3 文化创意产品 |
3.3 AR技术背景下的博物馆DVR发展趋势分析 |
3.3.1 强调参观者体验 |
3.3.2 注重互动式效果 |
3.3.3 结合现代科技与跨界合作 |
本章小结 |
第4章 AR技术背景下的博物馆DVR设计方法与流程 |
4.1 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4.1.1 必要性分析 |
4.1.2 可行性分析 |
4.2 AR技术背景下的博物馆DVR设计原则 |
4.2.1 传承性原则 |
4.2.2 功能性原则 |
4.2.3 创新性原则 |
4.3 AR技术背景下的博物馆DVR设计方法 |
4.3.1 中心化——以“人”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
4.3.2 模块化——划分博物馆展示载体 |
4.3.3 系统化——构建博物馆DVR开发模式 |
4.4 AR技术背景下的博物馆DVR设计流程 |
4.4.1 AR规范设计 |
4.4.2 AR虚拟内容设计 |
4.4.3 AR系统开发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湖北省博物馆AR智慧系统的设计实践 |
5.1 湖北省博物馆调研分析 |
5.1.1 湖北省博物馆现状分析 |
5.1.2 湖北省博物馆参观者行为分析 |
5.2 湖北省博物馆AR智慧系统的应用开发 |
5.2.1 开发框架设计 |
5.2.2 应用策略研究 |
5.3 《钟意》AR应用程序的设计开发 |
5.3.1 设计目标 |
5.3.2 系统架构设计 |
5.3.3 信息设计与视觉设计 |
5.3.4 实践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调查问卷 |
(9)HXN3B型内燃调车机车转向架虚拟装配及关键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课题的实际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D公司虚拟装配应用现状分析 |
1.4.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产品结构介绍以及产品装配工序分析 |
2.1 内燃机车转向架简介 |
2.2 内燃机车转向架装配工序 |
2.2.1 装配工序的选定原则 |
2.2.2 转向架装配工序的选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虚拟装配建模过程 |
3.1 Creo仿真软件的介绍 |
3.2 以生产现场为场景的虚拟装配建模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虚拟装配在转向架上的应用 |
4.1 虚拟装配场景的构建 |
4.2 轮对虚拟装配工艺方案设计 |
4.2.1 轮对组装工艺简介 |
4.2.2 轮对虚拟装配方案 |
4.3 转向架虚拟装配工艺方案设计 |
4.3.1 转向架总装工艺简介 |
4.3.2 转向架总装虚拟装配方案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键工艺优化实例及虚拟装配合理性验证 |
5.1 关键工艺优化实例 |
5.1.1 轮对压装轮位差超差的消除 |
5.1.2 一系弹簧压装工艺验证 |
5.2 工序排序的优化 |
5.2.1 装配节拍的调整 |
5.2.2 信息传达的效率与准确度提升 |
5.3 实际装配效果 |
5.4 虚拟装配合理性验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工业大数据架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工业大数据规划建设的关键问题 |
1.1 工业大数据系统技术架构介绍 |
1.2 工业大数据系统技术架构实现 |
1.2.1 数据采集 |
1.2.2 数据存储 |
1.2.3 数据计算 |
2 典型工业场景应用实例 |
3 结束语 |
四、虚拟制造中的网络架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虚拟化技术的资源池扁平化架构研究[J]. 唐铭成,柳先辉,秦修功. 制造业自动化, 2021(06)
- [2]基于工业装配关系分析及其知识图谱的研究[D]. 徐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面向管理信息化的服装生产线平衡与可视化研究[D]. 张苏宁.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4]输电线缆制造全过程质量管控系统架构设计[J]. 袁少光,耿俊成,张小斐,万迪明. 河南电力, 2020(S2)
- [5]输电线缆制造全过程质量管控系统架构设计[A]. 袁少光,耿俊成,张小斐,万迪明. 河南省电机工程学会2020年优秀科技论文集, 2020
- [6]基于Leap Motion的采煤设备虚拟装配研究与实现[D]. 范烨博.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SMT大数据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张宏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8]AR技术背景下博物馆数字化视觉再现的设计方法研究[D]. 周春月.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9]HXN3B型内燃调车机车转向架虚拟装配及关键工艺研究[D]. 杜鑫. 大连交通大学, 2018(08)
- [10]工业大数据架构分析[J]. 王妙琼,马鹏玮,魏凯,姜春宇. 信息通信技术,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