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经济一体化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力量

两岸经济一体化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力量

一、两岸经济融合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力量(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21)在《弘扬辛亥精神 共创复兴伟业——第八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论文选载》文中指出2021年12月26日,以"弘扬辛亥精神共创复兴伟业"为主题的第八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全国台湾研究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共同举办,90余位两岸专家学者和台商台青等通过视频连线共同参与,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刘结一,全国台联会长黄志贤、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翔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二十一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赵建民通过视频致辞。本届论坛首次采用融媒体方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设主会场,同步连线北京、武汉和广州三个分会场,并与台北连线互动,全景立体展现大陆三座城市与辛亥革命的历史关联及11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两岸专家学者还就当前台海形势和新时代的两岸关系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现将部分学者文章摘编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田赐[2](2021)在《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为此不懈努力,制定出一整套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坚决粉碎"台独"分裂图谋、挫败外国势力干涉企图,确保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局面,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在推进国家统一进程的过程中,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逐渐形成了坚持底线思维、顺应时代主题调整对台方略、坚持扩大机遇和管控危机的工作思路、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调整政策及坚持多样化的工作方式等宝贵历史经验。这些历史经验是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卓越政治智慧的反映,对于进一步维护和发展新时代两岸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刘国深,王贞威,郑振清,王鹤亭[3](2021)在《国家完全统一进程中的渐进治理(笔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问题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已经在人们熟悉的一个中国原则、国家统一等话语基础上,发展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融合发展、涉台公共政策等新元素,这是台湾问题内外环境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显示台湾研究正在朝向深层次发展。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层面思考台湾问题,让我们有可能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新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两岸完全统一问题。治理理论的引进,让我们发现除了公权力部门这一传统的两岸关系行动者之外,还存在大量的民间社会力量。即使是公权力部门内部,也有众多平行的部门关系和垂直的府际关系,笼统的"公权力部门"并不足以反映机构之间的相对自主性;而民间社会组织的创造力正在全方位改变着两岸关系的环境体系。

朱友城[4](2021)在《福建时期习近平对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研究(1985-2002)》文中研究说明

刘凌斌,苏美祥[5](2021)在《“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文中研究说明"一国两制"最初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战略构想和伟大创举,并被率先运用于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实践中。"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创新实践是历史的选择,理论内涵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在香港和澳门回归20多年来的历史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总体上维持了港澳地区的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对台工作中始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冲破人为阻隔和政治藩篱,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和一系列进展,为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国正(Kuo-Cheng Lee)[6](2021)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是中国大陆吸引台湾青年赴陆“创业、就业、实习”以实践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旨趣为探讨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示范点)的政策执行上是否能体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精神,扩大吸引台青西进;促进台青融入中国大陆经济、社会生活;并进一步对台湾青年的政治偏好产生影响。本文实地访查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共20处国台办授牌之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就业基地(示范点),透过访谈前述青创基地之营运管理团队和进驻基地之台籍青年,分析中国大陆各地方政府政策落实状况,以及分析个别青创基地或不同区域的两岸青创实践工作成果。本文另以电子问卷形式调查于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实习、就业、创业之台籍青年对中国大陆市场环境、社会生活的观感以及其政治态度。研究发现:(1)北京、上海、江苏地区两岸青创基地吸引台湾青年进驻创业、就业、实习的人数极少。多数基地营运出现困境,除零星具持续发展潜力的案例外,前述地区之两岸青创基地已出现退场、低度运作甚至与进驻台青发生纠纷等现象。(2)两岸青创基地政策及惠台措施并非台青西进发展的主要考虑因素,影响台青西进与否的主要因素为中国大陆经济与市场潜力。(3)两岸青创基地对台青的社会融合影响、政治偏好影响尚不显着。本文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说明本文架构、第二章建立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架构与实践分析指标,据此设定两岸青创基地之理想政策目标,以及政策执行力评估指标。第三章分类评述两岸青创基地的营运现况以及落实政策目标的程度。第四章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探讨两岸青创基地对台湾青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第五章总结两岸青创基地的发展与挑战、两岸青创基地对台湾青年的影响程度,以及政策展望。

刘相平[7](2021)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 推进祖国统一进程——对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建议”涉台论述精神之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蓝图。"会议公报"、"规划、建议"有关台湾问题、两岸关系的论述,主要聚焦以下三个层面:一、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三、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融合发展。这些论述在"十九大报告"、"1·2讲话"基础上,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两岸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做出了具体谋划,将有力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胡石青[8](2021)在《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发展促进台胞融入大陆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推动两岸社会融合,促进台湾同胞更好更快地融入大陆社会的工作已经成为对台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大陆从中央到地方不断推出相关政策措施,取得了较好成效,但鉴于相关政策措施推出时间不长,其中仍存在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如何在具体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帮助台湾同胞应对因为两岸政治与社会制度差异造成的种种不适应,从而协助其更好更快地适应在大陆工作与生活。只有做好这项工作,两岸社会融合才有望真正取得进展,从而为两岸和平统一夯实基础。

周志怀[9](2020)在《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及其深化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大陆对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基础工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大陆在1995—1996年台海危机后两岸关系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开始强化争取台湾民心的政策论述,并将之作为对台工作的战略任务,对"两个寄希望"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40年来,大陆逐步形成了以理解、尊重、福祉、融合与中国梦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政策,不断丰富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政策的内容,在争取台湾民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新形势下的两岸民心相通工作虽依然艰巨复杂,但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特别是在处理岛内民意对大陆对台政策的某些反弹时,绝不能姑息岛内违反国家核心利益与民族整体利益的虚假民意;与此同时,与台湾当局的互动对争取台湾民心依然十分重要。

周建昌[10](2020)在《厦门构建“两岸共同精神家园”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引言厦门是两岸交流中心。厦门地处海峡两岸前沿,历史上一直是两岸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出入口,是两岸交流的中心和枢纽,在两岸各项交流中起着沟通、联结、桥梁、枢纽的作用。随着两岸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扩大,两岸原有的"共同精神",

二、两岸经济融合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力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岸经济融合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力量(论文提纲范文)

(1)弘扬辛亥精神 共创复兴伟业——第八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论文选载(论文提纲范文)

辛亥110年:国家统一才能振兴中华
    一、辛亥革命与台湾光复
        (一)孙中山三次到台湾
        (二)台湾抗日深受孙中山影响
        (三)孙中山精神长存台人心中
    二、从辛亥110周年看两岸关系前景
        (一)大陆推动统一的决心与能力更为坚强
        (二)民进党执政陷台湾于险境
        (三)中国国民党应努力“聚同化异”
    三、两岸统一才能振兴中华
“纪念辛亥革命讲话”对两岸共创复兴启示
    一、习近平总书记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讲话的启示
        (一)辛亥革命是两岸重要纽带
        (二)辛亥革命理想正在大陆实现
        (三)辛亥革命希望两岸能统一
    二、两岸关系的主导权与主动权
        (一)宣示粉碎“台独”的决心
        (二)详实说明统一的好处
从多元文化与孙中山民族思想看两岸融合
    一、民进党以“多元文化”为名行“台独”之实
    二、孙中山思想也有多元文化面向
    三、孙中山民族思想中的多元文化融合
    四、从孙中山民族思想看两岸的群族融合
从辛亥精神看共同富裕的时代意义
    一、期待共同富裕时代的来临:切中时弊的普世价值
    二、从辛亥精神看共同富裕的时代价值
    三、两岸在“共同富裕”方面的合作建议
        (一)资产价格决定的研究交流
        (二)共同富裕下住房机制的研究交流
        (三)协助年轻人建立新技术或新事业的交流
由“绵力促统”向“强力促统”的应时之变
治理理论对两岸完全统一的启示
巩固国际一中框架 维护台海局势稳定
弘扬辛亥精神,共襄复兴大业

(2)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底线思维
    (二)顺应时代主题调整对台方略
    (三)坚持扩大机遇、管控危机的工作思路
    (四)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调整政策
    (五)坚持多样化的工作方式
二、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历史经验的启示意义
    (一)坚定不移强化底线思维
    (二)保持充分的战略定力
    (三)进一步提升危机管理能力
    (四)顺应人民诉求推进两岸民间交流
    (五)充分运用系统思维
三、结语

(3)国家完全统一进程中的渐进治理(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论推进两岸完全统一的渐进治理路径
    一、渐进推动“两岸完全统一”之道
    二、治理理论对两岸完全统一的启示
    三、两岸渐进治理的局限性
渐进治理:一种可行的两岸治理路径新探索
    一、渐进治理概念提出的重要意义
        (一)渐进治理是在既有治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二)渐进治理概念的提出丰富了两岸关系理论
        (三)渐进治理是“退而求其次”的务实政策选择
    二、新形势下涉台渐进治理的角色和特点
        (一)在两岸公权力部门共同治理难以开展的情况下可继续有效推进融合发展进程
        (二)渐进治理的主体和客体相较于共同治理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三)渐进治理相较于共同治理更高效更易于贯彻中央战略意图
    三、当前渐进治理的一般样态与实践成效
        (一)对台公共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二)对台公共治理实践不断丰富
        (三)台湾同胞获得感不断提升
    四、渐进治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渐进治理的客体较为受限,规模仍需扩大
        (二)渐进治理和共同治理如何更好平衡需要深入探索
        (三)台当局对大陆涉台公共政策的阻挠影响渐进治理效果
        (四)渐进治理下的涉台公共政策体系的回应性有待提高
    五、结论
涉台公共政策体系的形成与运作———制度变革与政府职能的视角
    一、制度变革意义上的对台经济政策演变
        (一)对外开放的制度变革与台资政策体系:“台资比照外资”的制度根源
        (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与涉台公共政策:“同等待遇”的制度基础
    二、两岸关系变化与涉台公共政策的启动
        (一)融合方针
        (二)政策试点
    三、央地政府职能差异与涉台公共政策体系的运作
        (一)涉台公共政策体系的“纵横”结构
        (二)涉台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与运行机制
        (三)区域发展差异下的地方涉台公共政策
    四、总结:涉台公共政策体系的理论意义
对台渐进治理:外部环境与因应之道
    一、对台治理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一)正在失衡的“平衡”。
        (二)难以维持的“模糊”。
        (三)实质提升的“关系”。
        (四)不断打破的“现状”。
    二、以渐进治理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
        (一)以渐进治理应对内外部挑战。
        (二)以“内战状态”回应台美挑衅。
        (三)逐步落实中央对台实际治理。
        (四)以“同等待遇”推进涉台公共政策体系建设。

(5)“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国两制”构想是推进国家统一的伟大创举
二、“一国两制”构想在港澳地区的成功实践与理论创新
    (一)“一国两制”构想在港澳地区实践的成就与挑战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国两制”构想在港澳地区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对台工作中的实践探索与创新
    (一)“一国两制”构想在对台工作中的实践成就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国两制”构想在对台工作中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四、结语

(6)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回顾
        1.2.1 两岸关系研究的路径:以经促统
        1.2.2 对台工作的政策受众与场域:台青与两岸青创基地
        1.2.3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经济治略与社会融合理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设计
        1.4.1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4.3 研究方法
        1.4.4 章节安排
        1.4.5 研究流程
第二章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政策目标与理论建构
    2.1 分享经济机遇
        2.1.1 以经促统
        2.1.2 对台工作配合发展中国大陆经济
    2.2 深化经济社会融合与促进政治认同
        2.2.1 化敌为友与社会整合
        2.2.2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观与实践
        2.2.3 从融合到认同
        2.2.4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理论架构与两岸青创基地三阶段政策目标
    2.3 两岸青创基地政策执行与政策影响评估指标建构
        2.3.1 两岸青创基地分类
        2.3.2 政策执行力1:营运理念
        2.3.3 政策执行力2:台湾青年进驻状况
        2.3.4 台青意向先期调查结果
        2.3.5 台青问卷调查指标
        2.3.6 “分享机遇”评估指标:台青发展状况
        2.3.7 “社会融合”评估指标
        2.3.8 “政治偏好转变”评估指标
第三章 两岸青创基地运作现况
    3.1 两岸青创基地分布
    3.2 台青进驻状况
    3.3 两岸青创基地类型与发展现况
        3.3.1 天使型两岸青创基地
        3.3.2 企业型两岸青创基地
        3.3.3 园区型两岸青创基地
        3.3.4 空间型两岸青创基地
        3.3.5 实验型两岸青创基地
    3.4 小结:两岸青创基地的营运挑战与转型
        3.4.1 分享机遇效果衰退:两岸青创基地招募台青成果进入高原期
        3.4.2 营运模式具经济吸引、社会融合发展潜力案例
        3.4.3 其他两岸青创基地的转型
        3.4.4 青创基地营运困难,但26条对台措施政策补助门坎过高
第四章 两岸青创基地的融合发展作用:台青意向调查
    4.1 受访者基本数据
        4.1.1 两岸青创基地是否真的接触到台湾青年世代?
    4.2 两岸青创基地对台青融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影响
        4.2.1 台青赴陆发展理由
        4.2.2 发展阶段
        4.2.3 创业挑战
        4.2.4 是否准备撤离大陆市场?
    4.3 两岸青创基地与台青对中国大陆社会的态度
        4.3.1 归属认知
        4.3.2 他我之隔
        4.3.3 对31 条与26 条对台措施的观感
        4.3.4 最不适应中国大陆的主要因素
    4.4 两岸青创基地与台青的政治态度
        4.4.1 统独观点
        4.4.2 国族认同
        4.4.3 投票行为与政党偏好
        4.4.4 厘清影响台青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4.5 小结
        4.5.1 两岸青创基地接触到更多长期在陆的“资深台青”
        4.5.2 市场前景是台青赴陆发展的主要考虑
        4.5.3 创业台青发展阶段与主要挑战
        4.5.4 两岸青创基地吸纳人文、艺术设计领域的基层就业台青
        4.5.5 台青发展挑战与回流与否与中国大陆景气较为相关
        4.5.6 两岸青创基地不是影响台青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第五章 结论:两岸青创基地对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理论化与实践的启示
    5.1 经济劝诱
    5.2 社会融合
    5.3 政治偏好转化
    5.4 后新冠肺炎时期台青的迁徙与两岸青创基地政策的可持续性
        5.4.1 大陆仍具吸引力,但吸引、融合台青相关政策配套需更细致
        5.4.2 强化“青创基地经理人”、“台湾媒介团体”的角色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访谈清单汇总表
    附录2:两岸青创基地经营团队问卷
    附录3:两岸青创基地台湾青年问卷
致谢

(7)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 推进祖国统一进程——对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建议”涉台论述精神之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1、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3、推进祖国统一,统一方式包括“和平统一”和“非和平统一”
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
三、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融合发展
    1、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建构两岸共同市场
    2、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发展
        1)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
        2)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少年交流,巩固和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群众基础
结语

(8)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发展促进台胞融入大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进两岸社会融合的必要与难点
    (一)必要性
        1、推动和平统一进程的必然要求。
        2、消除和平统一进程阻力的有力手段。
        3、减少实现和平统一后社会磨擦的需要。
        4、展示大陆和平统一决心与信心的最佳平台。
    (二)难点
        1、两岸政治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2、岛内分离势力的宣传与阻力。
        3、岛内社会对大陆的不信任心理。
        4、国际上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力的干扰。
二、促进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的政策与现状
    (一)大陆最新政策与利好因素
    (二)现状
        1、台籍专业人士融入大陆进程已经展开。
        2、困难与隐忧。
三、改进台湾同胞融入大陆工作的途径与意义
    (一)做好工作的意义
        1、为两岸“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模式探索新的可行模式。
        2、为两岸和平统一建立更广阔深入的社会基础。
        3、孤立与分化岛内“台独”势力。
    (二)做好工作的途径
        1、站在推进和平统一大战略的高度谋篇布局。
        2、设身处地解决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的心理压力与困境。
        3、注意处理两岸制度无缝接轨的细节。
        4、处理好台湾同胞出入大陆的路径问题。
    (三)工作的未来展望

(9)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及其深化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个寄希望”政策主张的实践与演变
二、以争取台湾民心为战略任务的调整与五位一体政策
    第一,理解既包含同理心,也充满同情与悲情色彩。
    第二,尊重的内涵从承诺到平等相待。
    第三,为台湾同胞谋福祉从让利、惠台到趋利避害,去除物质化倾向。
    第四,从经济融合到社会融合,并以制度建设为中心推进融合发展。
    第五,团结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
三、深化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工作的思考
    第一,台湾选举结果和政治版图的变化,与大陆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政策的结果有时并非正相关。
    第二,与台湾当局的互动对争取台湾民心依然十分重要。
    第三,两岸民心相通必须做好台湾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工作。
    第四,祖国大陆发展进步是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关键。
    第五,争取台湾民心必须坚持底线思维。

(10)厦门构建“两岸共同精神家园”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人类的共同精神与社会需要
三、海峡两岸与两岸共同精神
    (一)两岸关系的反复与波动
    (二)“两岸共同精神”内容
        1. 意识信仰上的“民族认同”
        2. 社会经济上的“融合发展”
        3. 政治上的“九二共识”
        4. 国家认同上的祖国统一
        5. 文化上的传统认同
        6. 血脉上的骨肉相连
        7. 民心上的“心灵契合”
四、厦门构建“两岸共同精神家园”的优势
    (一)政策优势——先行先试
    (二)文化优势——以情促融
    (三)社会优势——心灵契合
    (四)交流优势——平台众多
    (五)区位优势——厦台一体
    (六)经济优势——台商投资
    (七)精神优势——培根铸魂
五、厦门构建“两岸共同精神家园”的路径与策略
    (一)认清价值,明确目标
    (二)招商引客,包容增长
    (三)增强互信,铸牢家园
    (四)两岸一家,同心筑梦
    (五)加强交流,传播精神
    (六)针对问题,实时变革
    (七)强化服务,官民协调
    (八)两岸和谐,重在包容
    (九)开拓进取,迎难而上
    (十)互动交流,强化双向
    (十一)五面一体,务求实效
        1、文化:同根同源,剪不断的两岸五缘
        2、科技:“互补性”强,合则造福两岸
        3、学术:促两岸精神之碰撞与融通
        4、艺术:断不了的两岸艺术交融
        5、教育:同文同种,当携手同育强国之才
    (十二)强化两岸的身份认同
六、结论

四、两岸经济融合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力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弘扬辛亥精神 共创复兴伟业——第八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论文选载[J]. 本刊编辑部. 台湾研究, 2021(06)
  • [2]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意义[J]. 田赐. 闽台关系研究, 2021(04)
  • [3]国家完全统一进程中的渐进治理(笔谈)[J]. 刘国深,王贞威,郑振清,王鹤亭. 台湾研究集刊, 2021(06)
  • [4]福建时期习近平对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研究(1985-2002)[D]. 朱友城.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5]“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J]. 刘凌斌,苏美祥. 闽台关系研究, 2021(02)
  • [6]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D]. 李国正(Kuo-Cheng Lee). 北京大学, 2021(09)
  • [7]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 推进祖国统一进程——对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建议”涉台论述精神之解读[J]. 刘相平. 台湾研究, 2021(02)
  • [8]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发展促进台胞融入大陆的思考[J]. 胡石青. 台湾研究, 2021(02)
  • [9]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及其深化路径[J]. 周志怀. 台湾研究集刊, 2020(06)
  • [10]厦门构建“两岸共同精神家园”的路径研究[A]. 周建昌. 第七届海峡两岸(厦门)陈元光文化论坛论文集, 2020

标签:;  ;  ;  ;  ;  

两岸经济一体化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力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