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舒颗粒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高卓林[1](2020)在《促消化颗粒的药学研究》文中指出消化不良是指由于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情绪抑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起的上腹疼痛,常见排气增多、食欲下降、腹胀等现象。近年来人们的学习、工作压力较大,饮食不规律、睡眠质量下降及情绪不稳定,这些因素均会造成消化不良,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胃肠道疾病。我国临床就诊中,消化不良占到30%以上,累计时间较长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精神状态,因此研究一种保健食品来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是十分有必要的。本课题在现有保健食品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出由山楂、麦芽、莱菔子、陈皮、山药五味药材组成的处方,经提取后与各辅料混合制成复方颗粒剂,以此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查阅相关文献后确定本次试验采取水煎煮法对五味药材进行提取。首先通过吸水性试验,考查中药材对水的吸水率;其次,以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加水量为自变量,提取后的干膏得率及提取物中的橙皮苷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方法考察三个单因素对两指标的影响;最后,进行浓缩和干燥工艺的简单优化,得到如下结果:共提取3次,每次3h,第一次加药材10倍的水量,后两次均为9倍,提取液滤过后合并,减压浓缩至稠膏时,转至真空干燥箱(60℃、0.06-0.08MPa)中干燥。进一步对制剂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吸湿性试验确定使用乳糖与可溶性淀粉作为本试验的混合填充剂,提取物与混合填充剂质量比为1.5:1;再通过响应面法考察乳糖与可溶性淀粉比例、甜蜜素、糖精钠、柠檬酸加入量对成型率、休止角、脆碎度和口感的影响及交互作用,确定最佳制剂工艺为:60g提取物干膏粉末+16g乳糖+24g可溶性淀粉+0.575g甜蜜素+0.375g糖精钠+3.75g柠檬酸,上述原辅料混合均匀后,喷以5%PVP-K30的70%乙醇溶液,湿颗粒于40℃干燥后,过16目筛整粒,即得最终产品。对经上述工艺制得的促消化颗粒进行质量标准的建立。按照药典中的要求对促消化颗粒进行溶化性、粒度、装量差异等常规性检查,结果均符合相应规定;采用薄层鉴别法对颗粒中山楂与山药水提成分进行鉴别,均检出;橙皮苷、芥子碱硫氰酸盐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对产品中两成分的含量进行了如下规定,橙皮苷≥0.25g/100g,芥子碱硫氰酸盐≥60mg/100g。对最终制得的颗粒进行稳定性检查。试验表明,各项检查结果均在指标范围内,表明该颗粒性状较为稳定,可为其生产、储存、运输条件及保质期的设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许宗仁[2](2020)在《如意珍宝片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如意珍宝片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解决片剂在生产过程中成品率较低、质量标准落后等问题,以降低药品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控制水平。通过香旱芹和黄葵子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建立和完善药材标准,为入库提供检验依据。方法:运用现代药剂学和质量控制方法,并结合医学统计学知识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研究。1.如意珍宝片的制备工艺研究。根据藏医传统用药特点和现代制药工艺,本课题采用全粉压片工艺,将药物粉碎成细粉,添加适宜辅料,制粒后压制成片。首先采用单因素考察法研究粉碎时间、制粒筛号、药片片型、黏合剂种类、润湿剂含量、压片机压力的影响。在前者的基础上,选择对片剂成型性影响较大的润湿剂用量、药片直径、压片机压力做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考察,筛选出制剂最佳工艺并做重复性验证实验。另外,考察最佳工艺条件下的颗粒含水量、粒径分布、颗粒得率、颗粒休止角、压缩度等,为如意珍宝片半成品(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2.如意珍宝片的质量标准研究。通过文献查阅结合实验研究,新建了处方中乳香、降香、木香和丁香4个药材的薄层色谱(TLC)鉴别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建立了以红花的主要有效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荜茇的主要有效成分胡椒碱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按照药典的制剂通则要求,对6个批次的如意珍宝片做了质量分析,检查其外观、片重差异、片剂硬度、脆碎度、崩解时限等项目,并符合规定。3.香旱芹和黄葵子质量标准研究。以现有的藏药材和中药材标准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6个批次的药材实验,研究其粉末显微鉴别的图片、横切面显微鉴别项、薄层色谱鉴别、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等项目。结果:1.最佳制剂工艺及参数:加40%的温水(约4060℃)作为润湿剂将甘草膏溶解,与如意珍宝片其余药物细粉混合均匀后,用24目筛制粒,烘干,整粒,在压片机压力为35KN、药片直径为10mm、转速为20rpm的条件下压制成片剂。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制剂通则进行评价,发现所制的片剂表面光洁,呈棕黄色,平均片重为0.5g,平均硬度为35.9N,脆碎度、崩解时限符合规定。2.如意珍宝片中乳香、降香、木香、丁香4味药材的TLC斑点清晰,Rf值适中,且阴性无干扰,可作为薄层鉴别项下的质量标准。根据HPLC含测结果,如意珍宝片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为0.37 mg/g0.755 mg/g,组间均值为0.567mg/g;胡椒碱的含量在0.26mg/g0.37mg/g,组间均值为0.325mg/g。最终建立了新的如意珍宝片质量标准草案。3.香旱芹和黄葵子基源明确,外观易于辨识。香旱芹的显微鉴别以维管束、油管、子叶、草酸钙方晶、石细胞、油滴、螺纹导管为特征;黄葵子的显微鉴别以种皮栅状细胞、色素细胞群、子叶、胚乳、胚、外表皮绒毛、草酸钙簇晶为特征。薄层色谱(TLC)鉴别方面,与对照药材相比,二者均能显示相同颜色和位置的斑点,重现性良好。通过对6批药材的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发现药材香旱芹的平均浸出物含量为21.82%,最高值为25.16%,最低值为18.62%。药材黄葵子的平均浸出物含量为10.67%,六批药材中含量最高值为11.52%,最低值为9.79%。最终建立了新的香旱芹药材质量标准草案和黄葵子药材质量标准草案。结论:如意珍宝片制备工艺稳定可行,符合生产规范。其成药质量标准较之前有明显提高,可更好地控制药品质量。香旱芹和黄葵子的质量标准增加了横切面显微、薄层色谱、醇溶性浸出物方面的补充,变得更加完善。
李筱婧[3](2020)在《哈药玄灵化瘀膏的药学研究及初步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医药秘方哈药玄灵化瘀膏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自治州中医院的临床经验方,主要由五灵脂、延胡索、大黄等药材组成,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行气消肿,促进骨愈合的作用,是外敷治疗外伤性肿痛的“明珠”,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四肢疼痛等血瘀症和痹证,效果明确。在临床中已经验证多年,深受广大患者欢迎。门诊及病房的患者运用已经达到四万余人,无中毒及严重的过敏反应患者。本课题主要包括生产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稳定性试验及皮肤安全性研究,为开发质量稳定和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提供理论指导。制备工艺研究:根据哈药玄灵化瘀膏处方中各药味粉碎特性,制定其药材前处理方法,结合出粉率综合考虑选择全方混合粉碎;比较不同总混时间粉末中延胡索乙素含量的RSD值,选择使用三维运动混合机混合20~30分钟为优;通过比较不同炼制时间炼蜜物理性质及其与药粉混合特性,选用相对密度在1.410~1.420,水分含量在17.50%~18.50%,炼制时间为15~20min的炼蜜作为制剂辅料:采用单因素及正交L9(34)试验考察搅拌时间、搅拌温度、搅拌转速对哈药玄灵化瘀膏成型的影响,确定搅拌时间30min,搅拌温度100℃,搅拌转速150r/min。最终确定成型工艺为: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入炼蜜714.3g,100℃保温搅拌30分钟,制成1000g,即得。质量标准研究:为建立哈药玄灵化瘀膏质量标准,对性状、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方面进行了考察,建立了五灵脂、延胡索、大黄、当归、补骨脂、三七、制马钱子七味药的薄层鉴别方法以及哈药玄灵化瘀膏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制定了质量标准草案。由于处方中要药五灵脂暂无药典标准,故建立五灵脂药材中穗花杉双黄酮的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稳定性研究:根据《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考察制剂的稳定性,采用加速试验、长期试验法对哈药玄灵化瘀膏进行了初步稳定性考察,考察结果显示本品质量稳定。安全性研究:研究分为兔完整皮肤急性毒性实验、兔皮肤刺激性实验和豚鼠皮肤过敏性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本制剂外用对皮肤无毒性、无刺激性、无致敏性。
王潇霖[4](2018)在《皮寒感舒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流感是一种季节性的、多发的常见疾病。抗流感药物需求量大,故本课题以中医药理论与民间验方相结合,并采用现代中药制备技术,以单验方形式,开发具有发汗解表,止痛功效的抗流感制剂皮寒感舒颗粒,对常见流感疾病进行防治。方法:本课题从皮寒感舒颗粒原料药材筛选、制备工艺、中试、质量标准、体外抗菌实验五个方面进行研究。1、通过对收集到7批皮寒药原料样品展开质量检查,对比检测数据,优选适宜的批次作为制备颗粒的原料药。同时,优化原料药高效液相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色谱条件。2、采用正交设计,以干膏收率、芒柄花素及高丽槐素含量为评价指标,对皮寒感舒颗粒原料药水提醇沉及浓缩条件进行优选;采用单一变量法,以成型率、溶化性及吸湿率为评价指标,对皮寒感舒颗粒制粒工艺条件进行优选,确立制备方法及工艺路线。并深入成都市50家医院诊所调查市场现有颗粒剂的包装材料及用量,缩小皮寒感舒颗粒包装材料考查对象,以成型率、溶化性及吸湿率为评价指标优选包装材料。建立工艺路线和制备方法。3、根据筛选得到的工艺条件,连续试制3批中试样品,通过中试原料药质量检查、中试样品试制、中试样品一般性检查等研究,确定工艺连续生产的稳定性、合理性。4、对3批中试颗粒样品进行了来源、制法、性状、薄层色谱鉴别、检查、有效成分高丽槐素与芒柄花素含量测定及规格、贮藏等研究,制订了皮寒感舒颗粒质量标准(草案)。5、对皮寒感舒颗粒中试样品进行体外抗菌试验,采用固体连续稀释法观察皮寒感舒颗粒对四种易引起流感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鸭沙门菌)的抑菌情况及最低抑菌浓度(MIC),初步确立皮寒感舒颗粒抗菌作用。结果:1、从产地收集到的7批样品中选取了第1批西昌礼州镇白沙村购买的家种皮寒药作为原料药。并优化了皮寒药有效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条件,条件为DiamonsilTMC18 HPLC色谱柱(4.6×250mm,5ul,Ser.No.:8132964.),流动相:乙腈-水(40:60),流速:1.0ml·min-1柱温:3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10nm,分析时间:25min。2、确定了皮寒感舒颗粒的制备中各工艺为:最佳水提工艺A3B2C1D3,即样品药材粒度为粗粉,分别提取2次,一次加水量为12倍。提取时间为每次0.5h。最佳醇沉工艺A2B2C3,即将药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0,用60%乙醇,醇沉18h。最佳浓缩工艺:在减压70℃条件下,将药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25。最佳制粒工艺:以葡萄糖为辅料,浸膏与辅料比例为1:4,采用75%乙醇为润湿剂,适量,在温度60℃,干燥时间2h。3、试制3批中试样品质量稳定、可控。4、拟订了皮寒感舒颗粒质量标准(草案)。5、皮寒感舒颗粒对四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鸭沙门菌)均有抑菌作用,但抑菌的效果有所差异,最低抑菌浓度(MIC)相对大小为: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鸭沙门菌<表皮葡萄球菌。结论:本研究优化了皮寒药原料药材的质量分析方法,优选了合理稳定的皮寒感舒颗粒工艺制备方法,并建立了皮寒感舒颗粒质量标准草案,同时对皮寒感舒颗粒进行了体外抗菌实验,初步探索其抗流感作用。为开发出适宜于规模化生产的、可预防或治疗季节性流行感冒的安全、有效、价廉物美的医院制剂皮寒感舒颗粒提供了研究基础。
苏翠丽[5](2018)在《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研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针对“白花香莲解毒汤”的经方进行新药研发,将其制成颗粒剂,对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急性毒性、抗乙肝病毒作用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提高制剂的稳定性、使其携带和服用方便、质量保障、药效稳定,更好服务于临床。方法:以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和出膏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正交试验方法,优选出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以成型率、溶化性、流动性等多项指标,对辅料种类、用量、工艺等条件进行考察,筛选处方的成型工艺。通过中试试验,最终确定处方的成型工艺。利用薄层色谱法对白花香莲解毒颗粒中白花蛇舌草、三叶香茶菜进行薄层鉴别。用HPLC法测定白花蛇舌草的特异性成分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的含量。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颗粒剂制剂通则的要求对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进行检查。按照中药民族药研发的要求,以外观性状、薄层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考察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稳定性。采用最大给药量法评价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急性毒性。体外用药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1.3P细胞的HBV DNA表达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内HBs Ag、HBe Ag的表达量;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内HBe Ag的表达强度。结果: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1.5h;成型工艺为:按稠膏:糊精=1:2比例加入糊精,以糊精稠膏混合物总量的0.25%的阿司帕坦和0.25%甜菊素作为矫味剂,再加入75%乙醇作为润湿剂,混匀,过14目筛制粒,80℃鼓风干燥,整粒,即得。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白花蛇舌草和三叶香茶菜。鉴别结果供试颗粒溶液在与对照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的相同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颗粒在相应位置无干扰。HPLC法测定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的含量,结果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回收率均符合规定。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检查结果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颗粒剂制剂通则项下的规定。稳定性考察结果显示,三批中试颗粒外观性状、薄层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方面均符合规定,说明该制剂在模拟市售包装贮藏6个月期间质量稳定。急性毒性试验过程中,经最大剂量多次给药后,试验组小鼠的活动状态、摄食、饮水、排泄等情况均正常。整个实验期间,小鼠无死亡、中毒现象;小鼠体重呈增长趋势,与对照组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主要脏器经剖检体积、颜色、质地未发现明显异常改变;主要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抗病毒实验结果表明,在用药量不影响感染HBV肝细胞增殖的情况下,持续用药的时间越长,对HBV的抑制作用越强;用药量的增加对HBV的抑制作用也在增强。结论:优选出的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制备工艺,方法合理、可行,制定的质量标准可有效控制该制剂的质量。该制剂无明显急性毒性,安全性好,体外具有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滕影[6](2018)在《益胃舒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益胃舒片是以延胡索、白及、麦冬三味药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片剂,具有治疗胃溃疡,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国内外本提取物制剂较少,因此本提取物制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益胃舒片的提取工艺研究:根据中药材特性,并且根据提取设备原理,尽可能的使各单味中药材所含有效成分浸出,确定了提取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工艺路线。本文采用正交实验法,以延胡索乙素含量为考察指标,考察了煎煮药液需冰醋酸量、煎煮药液需要的冰醋酸浓度和煎煮药液的次数,优先对延胡索乙素进行提取研究;采用醇沉条件,把乙醇浓度、药液浓缩比例和静置时间作为优选醇沉工艺的条件。可知益胃舒片提取工艺考察工艺稳定可行。制备工艺研究:本部分研究采用一步制粒的方式进行颗粒的制备,通过辅料种类的选择及用量对制粒因素情况的考察,结果表明该片剂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条件合理可靠,可进行大量生产。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处方的三味中药材成分进行鉴别。延胡索中的乙素为主要有效成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同时对成品片剂进行相关规定的检查。稳定性研究:按照新药研发要求,对益胃舒片剂进行初步稳定性试验,加速稳定性试验,留样考察6个月并进行外观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检测。结果表明:益胃舒片提取的最佳工艺:采用醋酸提取法对延胡索进行提取,以加冰醋酸量、冰醋酸浓度、煎煮药液的次数为考察对象,最终确定提取工艺为药材加6倍量水,5%冰醋酸浓度,煎煮3次。浓缩方式为减压浓缩。在制剂质量标准研究中,分别建立并检出延胡索、白及、麦冬的薄层鉴别,结果表明薄层鉴别斑点清晰易辩,重复性好,阴性对照无干扰。延胡索乙素的含量测定研究结果:延胡索乙素在进样量为0.1~0.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标准曲线图得线性回归方程为y=16219x-19.335,r=0.9999,重复性 RSD = 0.61%,回收率 99.87%,RSD = 0.41%。本课题研究表明:益胃舒片的制备工艺稳定,质量标准研究全面,稳定性结果良好,科学可行,有能力支持大规模生产。
郭晓英,孙旭,马晓昱,刘云云,陈瑶[7](2017)在《胃舒康颗粒质量标准的修订与完善》文中提出目的建立完善的胃舒康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对胃舒康颗粒处方中的药材成分黄芪、原儿茶醛、黄连、红花、川芎和当归进行定性鉴别,并用HPLC对胃舒康颗粒中的有效成分丹参素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胃舒康颗粒中黄芪、原儿茶醛、黄连、红花、川芎和当归的供试品薄层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丹参素钠含量在10.17162.77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102.2%(n=6),精密度RSD=0.15%。结论该方法简单,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
楚庆霞[8](2017)在《儿泻停颗粒质量标准完善与提升》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儿泻停颗粒的产品质量,同时加强对其君药茜草藤药材的质量控制,因此对儿泻停颗粒及茜草藤药材质量标准进行提升和完善。2方法对茜草藤药材的性状、鉴别、浸出物、含量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采用HPLC法构建了茜草藤药材特征图谱。修订了茜草藤药材的质量标准,增加指标成分芦丁的含量测定。采用HPLC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儿泻停颗粒中甘草酸与甘草苷的含量,采用薄层鉴别色谱对茜草藤、乌梅的鉴别方法进行了修订,并新增了甘草的鉴别。3结果儿泻停颗粒中:采用HPLC法一测多评法测定甘草酸与甘草苷的含量,甘草苷含量区间为:0.253.97mg/g,甘草酸含量区间为:5.5710.24mg/g。拟定每袋(1g/袋)含甘草以甘草酸和甘草苷总量计不得少于2.8mg。茜草藤药材中:采用HPLC法测定茜草藤中指标成分芦丁的含量测定,结果平均值为:0.0501%,拟定茜草藤药材中芦丁含量不得低于0.01%。特征图谱以芦丁作为参照峰,获得了6个共有峰,平均相对保留时间分别为0.15、0.30、0.45、0.55、0.63、1.00,根据19批样品的测定结果和中国药典编写技术要求规定,暂定相对保留时间误差范围为小于±5%。4结论采用同一色谱系统同时测定儿泻停颗粒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好,精密度、重复性、准确度均符合要求。修订和新增的薄层鉴别专属性好,斑点清晰,能较好的控制产品质量。茜草藤中指标成分芦丁的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易于操作,适宜做为茜草藤中芦丁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建立的特征图谱特征峰明显,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均较好。构建的茜草藤特征图谱所包含的特征峰信息全面,定位准确,且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能较好的评价和控制茜草藤药材的质量。
邓中银,伍振峰,艾志福,陈伟良,韩飞,朱根华,杨明[9](2013)在《复方胃舒胶囊提取工艺优选及质量标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优选复方胃舒胶囊的提取工艺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以干膏得率和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提取量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及料液比对提取工艺的影响,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次数;薄层色谱法对复方胃舒胶囊中黄连、吴茱萸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测定小檗碱含量。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1倍量6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薄层色谱鉴别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线性范围分别为3.156~202,1.375~88 mg.L-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2%,99.7%,RSD分别为1.76%,1.89%。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复方胃舒胶囊的工业化生产;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有效控制本品质量。
弓晓东[10](2012)在《通腑颗粒药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炎症、创伤后所形成的肠粘连引起的肠管急性梗阻,是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多数患者有腹部手术、炎症,创伤或结核病史,发作前有暴饮暴食或剧烈运动。症状主要有阵发性腹绞痛与反复呕吐,吐物为黄绿色液体,手摸能触到肠型及听到高亢肠鸣音。通腑颗粒为临床多年验方,具有理气通腑、燥湿健脾之效,并微和胃气。对于大肠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炎症性肠梗阻、肠粘连的发生均有帮助。本课题按照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六类技术要求,对制剂原料、制剂工艺、质量标准和初步稳定性进行研究。制剂工艺研究部分: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枳实、陈皮、青皮、苍术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得最佳挥发油提取工艺为浸泡0.5h,加饮片总量8倍量水,水蒸气蒸馏6h。以挥发油的包结率、包合物得率、包合物含油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进行研究,得最佳挥发油包合工艺为挥发油:β-环糊精(1:6),加10倍量水,包合60min,包合物40℃真空干燥。以总蒽醌、和厚朴酚、厚朴酚含量及醇提浸出物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大黄、厚朴饮片的醇提工艺进行研究,得最佳醇提工艺为每次加饮片6倍量的70%乙醇,提取3次,每次1.5h。以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含量及水提浸出物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水提工艺进行研究,得最佳水提工艺为每次加饮片8倍量的水,提取2次,每次1.5h。采用水提醇沉法进行精制工艺研究,将水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02~1.122(60℃),加乙醇至含醇量达40%,放置48h。离心(4800转/分),所得澄清液与醇提浓缩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稠膏,在80℃减压干燥,干燥后粉碎成细粉。取浸膏粉与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充分混匀,制剂成型工艺为混合浸膏粉:糖粉:糊精(1:0.2:0.6),以90%乙醇湿法制颗粒,50℃干燥,整粒,即得。以中试样品进行质量标准研究。以对照品、对照药材及相应的阴性制剂为对照,建立了制剂中大黄、枳实、厚朴、陈皮、青皮、山楂的薄层定性鉴别方法。按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Ⅰ C颗粒剂项下要求,对该制剂粒度、水分、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及砷盐进行相应的检查。HPLC测定制剂中总蒽醌含量,并进行方法学研究,包括专属性试验、系统耐用性试验、线性关系的考察、精密度试验、供试品提取条件考察、稳定性试验、重复性试验以及准确度试验等。并起草了通腑颗粒质量标准草案。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大黄、枳实等饮片的TLC鉴别方法,专属性良好,阴性样品无干扰;颗粒剂检查均符合药典相关要求;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在对应的线性范围之间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及RSD均符合药品含量测定相关要求。参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及颗粒剂要求,对三批中试样品进行初步的加速和常规(6个月)稳定性试验研究,结果考察期内,制剂质量稳定可控。研究结果表明该制剂的制剂工艺合理、可行,质量标准可控,成品质量稳定。实验对本方进行系统的药学研究,制定了通腑颗粒的质量标准。对指导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胃舒颗粒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舒颗粒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促消化颗粒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认识与中医药治疗 |
1.1.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认识 |
1.1.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 |
1.2 处方选择 |
1.2.1 山楂 |
1.2.2 麦芽 |
1.2.3 莱菔子 |
1.2.4 陈皮 |
1.2.5 山药 |
1.3 剂型选择依据 |
第2章 提取与干燥工艺研究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提取工艺试验设计、方法与结果 |
2.2.1 吸水率试验 |
2.2.2 干膏得率测定 |
2.2.3 橙皮苷含量测定 |
2.2.4 单因素考察 |
2.2.5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试验设计 |
2.2.6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 |
2.3 浓缩及干燥工艺研究 |
2.3.1 浓缩工艺的确定 |
2.3.2 干燥工艺的确定 |
2.4 最佳提取工艺与干燥工艺的确定及验证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制剂工艺优化 |
3.1 仪器和试剂 |
3.2 颗粒的制备 |
3.3 考察指标 |
3.3.1 性状及口味 |
3.3.2 成型率 |
3.3.3 休止角 |
3.3.4 脆碎度 |
3.4 辅料的筛选 |
3.4.1 填充剂种类的筛选 |
3.4.2 填充剂与提取物比例的筛选 |
3.4.3 润湿剂与黏合剂的筛选 |
3.4.4 矫味剂的筛选 |
3.4.5 响应面法优化制剂工艺试验设计 |
3.4.6 响应面法优化制剂工艺结果 |
3.5 处方的最佳配比及验证 |
3.6 临界相对湿度的考察 |
3.7 结论与小结 |
第4章 质量标准研究 |
4.1 原辅料的质量标准 |
4.2 仪器与试剂 |
4.3 常规检查 |
4.3.1 性状及口味 |
4.3.2 粒度 |
4.3.3 水分 |
4.3.4 溶化性 |
4.3.5 装量差异 |
4.3.6 微生物限度及其他检查 |
4.4 薄层鉴别 |
4.4.1 山楂的薄层鉴别 |
4.4.2 山药的薄层鉴别 |
4.5 橙皮苷的含量测定 |
4.5.1 液相条件 |
4.5.2 试样制备 |
4.5.3 专属性试验 |
4.5.4 橙皮苷检出限测定 |
4.5.5 橙皮苷线性范围 |
4.5.6 橙皮苷精密度测定 |
4.5.7 橙皮苷重现性测定 |
4.5.8 橙皮苷稳定性测定 |
4.5.9 橙皮苷加样回收率测定 |
4.5.10 颗粒中橙皮苷的含量测定 |
4.6 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含量测定 |
4.6.1 液相条件 |
4.6.2 试样制备 |
4.6.3 专属性试验 |
4.6.4 芥子碱硫氰酸盐检出限测定 |
4.6.5 芥子碱硫氰酸盐线性范围 |
4.6.6 芥子碱硫氰酸盐精密度测定 |
4.6.7 芥子碱硫氰酸盐重现性测定 |
4.6.8 芥子碱硫氰酸盐稳定性测定 |
4.6.9 芥子碱硫氰酸盐加样回收率测定 |
4.6.10 颗粒中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含量测定 |
4.7 小结与结论 |
第5章 初步稳定性研究 |
5.1 检查项目 |
5.2 加速稳定性试验 |
5.3 长期稳定性试验 |
5.4 小结与结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如意珍宝片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如意珍宝片制剂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如意珍宝片的处方及药材来源 |
2.1 如意珍宝片的处方 |
2.2 如意珍宝片中处方药材的来源 |
3 实验方法及结果 |
3.1 制剂工艺流程图 |
3.2 实验方法 |
3.3 影响因素的考察 |
3.4 运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压片参数进行优化 |
3.5 验证试验 |
4 如意珍宝片半成品(颗粒)的质量控制研究 |
4.1 考察不同批次颗粒含水量 |
4.2 粒径分布及颗粒得率的测定 |
4.3 颗粒流动性考察 |
5 本章小结 |
5.1 如意珍宝片在全粉压片条件下的最佳制备工艺 |
5.2 半成品颗粒的考察结果及质量标准 |
第二章 如意珍宝片质量标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薄层色谱鉴别 |
2.2 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测定 |
2.3 胡椒碱的含量测定 |
3 色谱结果讨论 |
3.1 薄层色谱研究 |
3.2 含测药材的筛选 |
3.3 羟基红花黄色素A提取溶媒、提取方法的选择 |
3.4 胡椒碱提取溶媒、提取方法的选择 |
3.5 不同色谱柱的比较 |
4 如意珍宝片的质量分析及结果 |
4.1 外观检查 |
4.2 片重差异检查 |
4.3 片剂硬度检查 |
4.4 片剂脆碎度检查 |
4.5 崩解时限检查 |
5 本章小结 |
5.1 薄层色谱鉴别 |
5.2 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 |
5.3 质量分析 |
6 如意珍宝片质量标准草案 |
第三章 香旱芹和黄葵子质量标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试药 |
2 香旱芹的质量标准研究 |
2.1 基原和产地 |
2.2 基本性状 |
2.3 性味与功用 |
2.4 主要化学成分 |
2.5 粉末显微鉴别方法及结果 |
2.6 横切面显微鉴别方法及结果 |
2.7 薄层色谱鉴别的方法与结果 |
2.8 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 |
3 黄葵子的质量标准研究 |
3.1 基原和产地 |
3.2 基本性状 |
3.3 性味与功用 |
3.4 主要化学成分 |
3.5 粉末显微鉴别方法及结果 |
3.6 横切面显微鉴别方法及结果 |
3.7 薄层色谱鉴别的方法与结果 |
3.8 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方法与结果 |
4 本章小结 |
4.1 香旱芹的质量标准研究结果 |
4.2 黄葵子的质量标准研究结果 |
4.3 香旱芹和黄葵子的药材标准研究与原标准相比存在的提升 |
5 药材质量标准草案 |
5.1 香旱芹的质量标准草案 |
5.2 黄葵子的质量标准草案 |
结语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3)哈药玄灵化瘀膏的药学研究及初步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外伤性肿痛的研究现状 |
2. 哈药玄灵化瘀膏的处方来源与组成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哈药玄灵化瘀膏的制备工艺研究 |
1. 处方组成与剂型选择 |
2. 药材前处理工艺研究 |
3. 混合工艺研究 |
4. 成型工艺研究 |
5. 中试研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哈药玄灵化瘀膏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 |
2. 哈药玄灵化瘀膏的质量标准研究 |
3. 哈药玄灵化瘀膏质量标准(草案)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哈药玄灵化瘀膏的稳定性研究 |
1. 加速稳定性试验 |
2. 长期稳定性试验 |
3. 小结 |
第五章 哈药玄灵化瘀膏的初步安全性研究 |
1. 兔完整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
2. 兔皮肤刺激性试验 |
3. 豚鼠皮肤过敏性试验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皮寒感舒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本论文中缩略语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制剂可行性分析、收集并检查原料药质量 |
2.2 制剂工艺研究 |
2.3 中试研究 |
2.4 质量标准研究 |
2.5 体外抗菌实验研究 |
3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皮寒感舒颗粒原料药质量对比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样品来源 |
1.2 试药 |
1.3 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性状鉴别 |
2.2 显微鉴别 |
2.3 检查 |
2.3.1 水分 |
2.3.2 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 |
2.4 浸出物 |
2.5 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 |
2.5.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5.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5.3 色谱条件的考察 |
2.5.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5.5 方法学考察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皮寒感舒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
1 提取工艺研究 |
1.1 材料 |
1.1.1 试剂及试药 |
1.1.2 仪器设备 |
1.2 提取工艺路线的初步确定 |
1.2.1 处方剂型 |
1.2.2 剂型的选择 |
1.2.3 皮寒药饮片吸水时间及吸水率 |
1.2.4 皮寒药药材出粉率考察 |
1.3 皮寒感舒颗粒水提工艺 |
1.3.1 正交实验设计 |
1.3.2 皮寒感舒颗粒水提工艺正交实验分析 |
1.3.3 皮寒感舒颗粒水提工艺验证 |
2 浓缩工艺研究 |
3 分离与纯化工艺研究 |
3.1 分离与纯化方法考察 |
3.2 醇沉工艺正交试验设计 |
3.3 醇沉正交工艺验证 |
4 皮寒感舒颗粒成型工艺研究 |
4.1 皮寒感舒颗粒成型工艺研究方法 |
4.1.1 皮寒感舒颗粒的评价指标综合评分规则 |
4.1.2 辅料种类的选择 |
4.1.3 辅料配比的考察 |
4.1.4 单一辅料与浸膏比例的选择 |
4.1.5 润湿剂浓度及用量考察 |
4.1.6 成型工艺验证 |
5 半成品质量控制 |
5.1 皮寒感舒颗粒休止角的考察 |
5.2 堆密度的考察 |
5.3 颗粒的吸湿性考察 |
5.3.1 吸湿平衡时间的考察 |
5.3.2 临界相对湿度的研究 |
6 包装材料研究 |
6.1 医院中成药类颗粒剂包装材料现状调查 |
6.2 皮寒感舒颗粒包装材料的选择 |
6.2.1 试药与仪器 |
6.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6.3.1 实验方法 |
6.3.2 实验结果 |
7 规格确定 |
8 分装 |
9 工艺流程图与制备方法 |
9.1 工艺流程图 |
9.2 制备方法 |
第四章 中试研究 |
1 中试原辅料的来源 |
2 仪器设备 |
3 中试样品原料药检查 |
3.1 性状 |
3.2 薄层色谱鉴别 |
3.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3.2.3 点样、展开与检视 |
3.3 检查 |
3.3.1 水分 |
3.3.2 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 |
3.4 浸出物 |
3.5 含量测定 |
4 皮寒感舒颗粒中试生产资料 |
5 皮寒感舒颗粒中试样品一般性检查报告 |
第五章 皮寒感舒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1 样品来源 |
2 仪器与试药 |
2.1 仪器 |
2.2 试药 |
3 皮寒感舒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3.1 颗粒性状 |
3.2 薄层色谱鉴别 |
3.2.1 供试品的制备方法考察 |
3.2.2 展开剂极性比例筛选 |
3.2.3 薄层板类型的考察 |
3.2.4 检视方法的考察 |
3.2.5 点样量的考察 |
3.2.6 皮寒感舒颗粒薄层鉴别方法 |
3.3 检查 |
3.3.1 一般性检查 |
3.3.2 微生物限度检查 |
3.3.3 重金属 |
3.4 高丽槐素、芒柄花素含量测定 |
3.4.1 色谱条件 |
3.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4.3 系统适应性试验 |
3.4.4 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考察 |
3.4.5 方法学考察 |
3.4.6 皮寒感舒颗粒样品含量测定 |
第六章 皮寒感舒颗粒体外抗菌试验 |
1 材料与仪器 |
1.1 药物 |
1.2 菌株 |
1.3 培养基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药物制备 |
2.2 菌液准备 |
2.3 培养基准备 |
2.4 接种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1 抗流感药物研究概况 |
2 皮寒感舒颗粒前期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图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 |
1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提取工艺研究 |
1.1 提取工艺路线设计 |
1.2 仪器与试药 |
1.3 药材浸泡时间考察 |
1.4 干膏率测定方法 |
1.5 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1.6 线性及方法学考察 |
1.7 提取工艺的研究 |
1.8 正交试验考察 |
1.9 提取工艺验证试验 |
1.10 最佳提取工艺放大验证 |
1.11 小结与讨论 |
2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成型工艺研究 |
2.1 剂型的选择及试验方法 |
2.2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处方 |
2.3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工艺流程图 |
2.4 仪器与试药 |
2.5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稠膏的制备 |
2.6 辅料的选择 |
2.7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矫味剂的选择 |
2.8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成型工艺验证试验 |
2.9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相对临界湿度的测定(CRH) |
2.10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成型工艺的确定 |
2.11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制剂工艺 |
2.12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制备工艺流程图 |
2.13 小结与讨论 |
3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中试试验 |
3.1 仪器与试药 |
3.2 试验方法 |
3.3 制备参数考察 |
3.4 中试三批颗粒考察结果 |
3.5 结果分析 |
第二部分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1 性状 |
2 仪器与试药 |
3 药材定性鉴别 |
3.1 白花蛇舌草TLC鉴别 |
3.2 三叶香茶菜TLC鉴别 |
4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检查 |
4.1 粒度 |
4.2 水分 |
4.3 溶化性 |
4.4 装量差异 |
4.5 微生物限度检查 |
4.6 检查结果 |
5 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
6 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含量测定方法的确定 |
7 小结与讨论 |
第三部分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剂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考察项目 |
3 影响因素试验方法及结果 |
4 加速试验方法及结果 |
5 长期试验方法及结果 |
6 小结与讨论 |
第四部分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
1.3 观察及统计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部分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HBV全基因组1.3倍体细胞模型病毒复制与表达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细胞干预液的制备 |
1.3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HBV1.3P细胞生长的影响 |
1.3.1 细胞孵育时间和铺板数量的确定 |
1.3.2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HBV1.3P细胞增殖的影响 |
1.3.3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干预HBV复制的最佳浓度与时间确定 |
1.3.4 q PCR检测HBV DNA的水平 |
1.3.5 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内HBs Ag、HBe Ag的表达量 |
1.3.6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内HBeAg的表达强度 |
1.3.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白花香莲解毒方中药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益胃舒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处方中药物研究 |
1.1.1 白及的研究现状 |
1.1.2 麦冬的研究现状 |
1.1.3 延胡索的研究现状 |
1.2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1 课题来源 |
1.2.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益胃舒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基础处方组成 |
2.3.2 药材来源及鉴定 |
2.3.3 工艺路线初步确定 |
2.3.4 提取工艺研究 |
2.3.5 浓缩工艺研究 |
2.3.6 制剂制备工艺研究 |
2.3.7 制备工艺及处方确定 |
2.3.8 中试试验 |
2.4 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益胃舒片质量标准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性状 |
3.3.2 定性鉴别 |
3.3.3 检查 |
3.3.4 延胡索乙素含量的测定 |
3.4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益胃舒片初步稳定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 |
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讨论 |
5.1 提取工艺研究 |
5.2 浓缩工艺研究 |
5.3 制备工艺研究 |
5.4 质量标准研究 |
5.5 初步稳定性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胃舒康颗粒质量标准的修订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薄层色谱鉴别 |
2.1.1 黄芪的鉴别[1, 2] |
2.1.2 原儿茶醛的鉴别[1, 2] |
2.1.3 黄连的鉴别[1, 2] |
2.1.4 红花的鉴别[1, 2] |
2.2 丹参素钠的含量测定[2-4] |
2.2.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4 阴性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6 精密度试验 |
2.2.7 重现性试验 |
2.2.8 稳定性试验 |
2.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2.1 0 样品含量测定 |
3 讨论 |
3.1 TLC鉴别 |
3.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3.3 流动相选择 |
(8)儿泻停颗粒质量标准完善与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茜草藤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试药、实验样品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实验样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名称 |
2.2 基源 |
2.3 药用部位 |
2.4 性状 |
2.5 鉴别 |
2.6 检查 |
2.7 特征图谱 |
2.8 含量测定 |
2.9 结果和讨论 |
第二章 儿泻停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样品与对照品 |
2.1 样品 |
2.2 对照品 |
3 鉴别 |
3.1 茜草藤鉴别 |
3.2 甘草鉴别 |
3.2.1 提取方法比较 |
3.2.2 展开剂比较 |
3.2.3 专属性 |
3.2.4 不同厂家薄层板效果比较 |
3.2.5 结论 |
3.3 乌梅鉴别 |
4 含量测定 |
4.1 色谱条件与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2 方法学考察试验 |
4.3 样品测定和含量限度的确定 |
4.4 小结 |
5.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质量标准草案 |
1. 茜草藤质量标准草案 |
2 儿泻停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复方胃舒胶囊提取工艺优选及质量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提取工艺优选 |
2.1.1 正交试验设计[5-7] |
2.1.2 提取次数考察 |
2.1.3 验证试验 |
2.2 质量标准研究 |
2.2.1 含量测定 |
2.2.1.1 色谱条件 |
2.2.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1.4 线性关系考察 |
2.2.1.5 精密度试验 |
2.2.1.6 重复性试验 |
2.2.1.7 稳定性试验 |
2.2.1.8 回收率试验 |
2.2.1.9 样品测定 |
2.2.2 薄层鉴别[8-9] |
2.2.2.1 黄连的薄层鉴别 |
2.2.2.2 吴茱萸的薄层鉴别 |
3 讨论 |
(10)通腑颗粒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粘连性肠梗阻概述 |
2 通腑颗粒组方特点、立题依据、处方来源 |
3 通腑颗粒各组成单味药研究概况 |
第二部分 药学实验研究 |
1 通腑颗粒饮片来源及鉴定 |
2 通腑颗粒工艺研究 |
2.1 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
2.2 环糊精包合工艺的研究 |
2.3 醇提工艺研究 |
2.4 水提工艺研究 |
2.5 水提醇沉工艺研究 |
2.6 浓缩工艺研究 |
2.7 干燥工艺研究 |
2.8 成型工艺研究 |
2.9 中试工艺研究 |
2.10 工艺流程图 |
3 通腑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 |
3.1 名称 |
3.2 处方(剂量略) |
3.3 制法 |
3.4 性状 |
3.5 鉴别 |
3.6 检查 |
3.7 总蒽醌的含量测定 |
3.8 通腑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
4 通腑颗粒初步稳定性研究 |
4.1 常温留样考察 |
4.2 加速留样考察 |
第三部分 小结、讨论与创新点 |
1 小结 |
1.1 制剂原料研究总结 |
1.2 制剂工艺研究总结 |
1.3 制剂质量标准研究总结 |
1.4 制剂初步稳定性试验研究总结 |
2 讨论 |
2.1 制剂原料来源及品质的讨论 |
2.2 挥发油包合工艺的讨论 |
2.3 关于指标性成分含量的测定 |
2.4 成型工艺辅料选择的探讨 |
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胃舒颗粒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促消化颗粒的药学研究[D]. 高卓林. 吉林大学, 2020(08)
- [2]如意珍宝片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许宗仁.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3]哈药玄灵化瘀膏的药学研究及初步安全性研究[D]. 李筱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皮寒感舒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王潇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12)
- [5]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研制[D]. 苏翠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
- [6]益胃舒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滕影.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06)
- [7]胃舒康颗粒质量标准的修订与完善[J]. 郭晓英,孙旭,马晓昱,刘云云,陈瑶. 实用医药杂志, 2017(11)
- [8]儿泻停颗粒质量标准完善与提升[D]. 楚庆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9]复方胃舒胶囊提取工艺优选及质量标准[J]. 邓中银,伍振峰,艾志福,陈伟良,韩飞,朱根华,杨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09)
- [10]通腑颗粒药学研究[D]. 弓晓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