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普通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中馆藏指标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郑诗枫[1](2020)在《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电子资源的大力发展使得电子图书在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比例不断增长,主要体现为电子书采购经费和电子书馆藏量占比的增加,而纸质书在出版商、读者、图书馆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影响下仍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并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现如今学术界和业界对应以何种资源优先发展及纸电图书的收藏比例等问题的探讨在不断深入,在纸电融合出版的发展背景下,协同建设势必将成为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源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基于协同理论即在整个系统环境中,各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的关系,综合采用文献调查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研究方法,较为科学合理地完成了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并通过实证研究对案例馆的纸电图书资源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本研究旨在梳理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建设研究的发展脉络,明确影响其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要素,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的评价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谢军[2](2019)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S省“转型试点”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新时代包括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内的我国高等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自1999年以来,在高等教育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的进程中,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势而生并快速发展。截止2018年底,我国共有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721所,数量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58%,占据“半壁江山”以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办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提升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水平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关于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均还比较欠缺,需要全面、深入的进行探索。本研究以“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为题,以S省“转型试点”高校为对象,按照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深入探究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提出系统加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作出贡献。在实践层面,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相结合,着眼S省11所“转型试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整体状况和A高校及其三个系(专业),综合运用文本分析、访谈法和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激励措施等现状进行整体扫描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依据调查问卷数据和访谈获取的资料,从人力资源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和激励理论等视角,探究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理论层面,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及其“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根据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特点,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因子分析法等,构建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合格标准的指标,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目标导向”。研究发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双师”内涵各不相同,缺乏统一认定标准;“双师型”教师数量少,学历和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应用能力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措施缺乏,保障条件有限等问题,不能适应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导致这些问题,主要有主观认识不到位、院校研究开展不够、增量补充渠道不畅通、能力提升激励机制不健全、硬件条件保障不得力、建设发展的合力未形成等多方面原因。研究还发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合格标准,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实践应用能力、课程教学能力、理论知识水平和性格心态特征五个方面。其中实践应用能力的占比最高,体现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研究建议,加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综合施策。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改革编制管理办法,制定“双师型”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履行责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发挥主体作用,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培训、引进、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实践条件建设、院校研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教师个体要主动顺应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强化以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专业发展观,增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积极投身实践教学,努力促进自身专业不断成长。
马辉[3](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在2019年3月18号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出“八个相统一”原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六条标准”,为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理论动力和精神指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对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实践意义,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积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坚强支撑。教学评价是评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课程建设提供方向引领和根本保障。为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坚持顶层设计、从实际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进行总体设计。本文首先概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基本概念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功能、特点、理论。其次,从六种层面探讨教学评价指标的要素构成——包括教学设计评价指标、教学组织评价指标、教学效果评价指标、教学管理评价指标、教学研究与成果评价指标、教学特色与创新创新评价指标。在针对4所高水平大学调研的基础之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其中涉及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框架结构和权重确定。再次,详细描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其背后的本质原因。最后,对黑龙江省81所不同层次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评价模型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方面并无重大差异。在对比分析高水平大学、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之间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三类高校分别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以及在全省高校实施应用的对策建议。
周星[4](2019)在《推荐免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业表现研究 ——基于E高校的问卷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招生政策推行至今,推荐免试生人数大幅增长,并由此引发了硕士研究生学业表现问题的热议。基于此,本研究从各高校选拔出的推免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学术能力与培养潜质这一问题入手,探讨推荐免试生学业表现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深入探究推免生学业成绩和科研产出的影响机制。研究以E大学为例,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对2018届全体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业表现及学习科研心理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推免生与统考生的学业表现存在显着差异,即推免生在学业成绩、获奖项荣誉方面的表现显着好于统考生,但科研产出方面显着弱于统考生,两者在学位论文评阅成绩和升学就业方面无显着差异。第二,推免生群体内部的学业表现也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在本科院校类别、硕士学科类别及性别三个方面。第三,控制相关变量后,入学方式显着影响硕士研究生学业成绩、学位论文评阅成绩、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概率和毕业后升学的概率,但其对学生科研产出的影响并不显着。第四,导师指导频率对于统考生的科研产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但其对推免生的影响则不显着。第五,学习投入、科研投入和导师指导频率是影响推免生学业表现的重要变量。同时学习目标与动机和学习自主性也会通过学习投入、科研投入两个中介变量来影响学习成绩和科研产出,并且学习目标与动机会直接影响推免生的科研产出,学习自主性则会直接影响学业成绩。着眼于探究推免生在个体学术成长环节中学业表现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从国家、高校、个体三个层面对推免生的科研生产力及其学业发展提出建议:国家应当适度扩大“双非”高校的推免生比例、建立大学生本科学习跟踪评估系统,同时应当确立学习目标与动机的招生政策导向;高校应当建立不问“出身”的招生选拔机制、完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办法,并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外部支持与管理;学生个体应当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树立良好的学习科研态度,增加自我学习科研投入。
陶鑫馨[5](2017)在《“985”高校投入与学生培养质量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才兴国”是我国一直以来的发展战略之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1990年开始我国就出现了学校增建和学生规模扩招等现象,学者们开始对高校的教育模式、教育资源使用、学生培养方式和培养质量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社会上涌现出大批量高校评估排名机构。在近期召开的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也强调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并且确定了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方向。在这样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合理分配高校教育资源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就成了学者们研究的焦点,所以本文研究“985”高校的资源投入和学生培养质量的关系。为了提高“985”高校的学生培养质量,此文对“985”高校投入与学生培养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由于高校性质和数据收集等原因本文选取了37所“985”高校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是运用了文献调研、专家访问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三方面分析了高校投入指标,基于研究理论基础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理论模型,从人力投入、物力投入和财力投入三方面选取高校投入指标作为自变量,选取中国校友会艾瑞深研究机构的毕业生质量得分作为因变量,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和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985”高校的基本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分析投入指标与学生培养质量的关系,发现生均教学与科研人员、生均仪器设备值和生均科研经费对学生培养质量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校园面积、图书馆藏量与学生培养质量无显着相关性。在回归的基础上本文运用DEA分析37所“985”高校在回归指标方面资源效率情况,发现有7所学校是资源使用效率最优,其他30所都存在着综合效率低的情况,并针对效率较低的高校给出了资源投入和使用的改进意见。本研究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可参考的分析模型,希望能为高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学生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柯乐乐[6](2017)在《研究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活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如何,最终也应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通过学生学习成果的测量和评定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内部保障。但目前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本科生,对于研究生学习成果的测量和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如何对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人才培养成效进行量化的评估,是本文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从以往主要以宏观层面探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视角转向微观的学生学习成果,力图以此为切入点,从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多学科交叉专业出发,探讨其培养的研究生学习成果状况。根据研究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成果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在阐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成果的概念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有关学生学习成果指标的筛选修订,确定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习成果的初步指标。其次是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形成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成果的指标体系以及各级指标的权重。第二部分是将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编制成问卷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10所样本学校的调查来验证所构建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并且了解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现状。本研究的基本结论:(1)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由两个一级指标,六个二级指标以及二十七个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为通用学习成果和专业学习成果,下一级均是对上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及内容描述说明;(2)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成果均正向,但幅度不一;(3)各学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成果总体无显着差异,华东师范大学均值略高;(4)不同学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在专业理论与知识与专业创新能力有显着差异;(5)不同学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和目前的能力水平各有优势;(6)不同特征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在个别学习成果维度上显着差异。针对以上发现,本文试图从培养单位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生源质量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对研究发现进行了初步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培养单位和研究生自身的角度对提高学生学习成果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即严格控制专业布点、有条件的高校实行硕博连读、合理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对学生专业学习成果的提高以及以成果为导向,逆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生自身要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对专业的认识,多途径锻炼,提升总体学习成果以及注重情感态度,坚守思想品德与学术道德。
刘爽[7](2016)在《基于熵权法与TOPSIS模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悄然走进大数据时代。在传统图书馆向虚拟图书馆过渡的数字图书馆阶段,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担当着传递全球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角色,它们对高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论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1.结合国内外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构建出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初始),包括5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13个定性指标和17个定量指标;23个正指标和7个逆指标)。2.结合国内外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研究方法,本文选取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熵权法,该方法是通过一系列数学公式最终计算出来的熵权,因此它的精确性非常高,在精确的同时,也使它的难度系数大增。3.本文属实证研究,选取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3个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SD、EBSCO、SPr.为样本,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为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2014年3个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使用情况的统计结果,以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初始)为样本,通过熵权法计算出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熵权,只有16项指标熵权≥0.03,结合沈阳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将30项指标削减成26项指标,重新计算指标熵权,26项指标熵权都≥0.03,可以得出: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修改)是经得起理论推敲和实践检验的相对科学的、全面的指标体系。4.熵权法只能用于计算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权重,无法进行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本文又通过TOPSIS模型确定电子资源绩效评价得分,最终得出各样本电子资源分层及综合指标贴近度与排名,并进行贴近度值排名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直接用来评价电子资源。计算权值的方法除了熵权法外,还有层次分析法、网络分析法等等,希望可以结合不同的方法,按照同一原始数据来计算权值,横向对比一下权值的差别。本文利用TOPSIS模型来评价电子资源绩效,虽然计算结果比较精准,但是,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希望可以有更简单、更实用的方法来评价电子资源的绩效。
李雪松[8](2010)在《对高职高专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中读者服务指标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读者服务是高职高专图书馆评估中的重要指标。本文分析了高职高专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高职高专图书馆读者服务评估指标的建议。
梁海岫[9](2009)在《协同发展观念下的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建成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大学校园并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中针对占据50%高等教育容量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的较少,高职院规划设计基本套用本科研究型大学的设计模式,不完全符合高职院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空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深入研究高职院这一细分的大学类型是我国大学规划研究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广东高职院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江浙高职院作为参考对比,用案例分析、理论推演、访谈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是结合职业教育学回顾了当前高职教途径总结高职院不同的发展特点,引入协同发展观念探寻高职院协同发展理论框架,分析了高职院功能经济、校园形态、人文地域三个层面的协同内容,论述了高职院在规划设计、单体设计与建设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设计与管理方面的策略: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教不同,前者是培养高技能操作性人才的教育培训机构,后者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高职院校发展趋势是学校与企业、社区的一体化。校园规划建设应围绕实训进行。高职院校园应拓展到外置实训基地、社区培训中心。规划设计应重视高职教育的内涵实质,符合高职院协同发展要求。职教园区应以共享实训为中心,以产业链中端的制造生产为依托,教育与产业并行,不能简单套用研发型高科技产业园区模式或者快速发展的大学城模式来建设职教园区,否则无法形成相互依托聚集发展的优势。高职院单体建设应以实训中心为重点。应根据高职教学特点、学生特点、产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单体建筑设计。本文研究了高职院发展中出现的新类型校舍。提出高职院的部分指标和评估依据应根据各地的特点加以修正,不应一刀切。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实质、区域产业经济特点和地域文化特点,吸收合理的规划建设模式,建设协同发展和兼收并蓄的校园。
金婷[10](2009)在《基于DEA模型的图书馆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今天,在信息化、知识化时代,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的蕴藏地,在传播知识及培养人才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图书馆的办馆效益是评价图书馆管理及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考察高校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十年来,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的扩招、调整及合并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加大了高校图书馆的用户规模,同时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使得信息量激增,图书、期刊等信息资源也层出不穷,这就使得有限的投入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用户的需求,因此,如何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读者的需求,发挥其职能,增加其效益使得图书馆能够科学持续长远的发展就成为当前首要研究的课题。目前,对高校图书馆的评价一般都是定性的,主观性过强,不能为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客观的指导意见。同时,人们对图书馆的评价往往注重馆藏的规模,重藏轻用,重投入轻产出,重规模轻效益的观念比较普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都是比较重视硬件设施,而忽视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然而,只有最大程度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满足教学科研需要,才是高校图书馆实现社会价值的根本职责。有产出的效益才有投入的必要,良好的办馆效益是高校图书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有效地、合理地、实事求是地评价高校图书馆的效益,就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本文在对影响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和产出效益主要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对图书馆效益评价的研究现状,并借鉴前人研究成熟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图书馆效益评价的内涵、原则等相关理论,优化和建立了具有可比性的图书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使该指标体系不仅可以用于一个图书馆在不同年份的纵向评价,同时也适用于不同高校图书馆之间的横向评价,扩充其评价范围;同时,在指标赋权的方法上,本文采用组合赋权法,规避了只用主观赋权法的缺陷,加之客观赋权法可以使指标权重更客观化,科学化。在此基础上,本文开展了实证分析研究,通过收集2008年十所高校图书馆的投入产出数据加以分析,利用DEA的方法加以评价,研究不同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利用效益上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可以计算出投入的冗余及产出的不足,为高校图书馆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科学的指导,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改善管理模式。在最后一部分,总结了目前高校图书馆所存在的普遍的共同问题,并给出了解决的方法及途径,帮助管理者提出整改方案,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提高图书馆效益,使图书馆能够健康良性的发展。
二、关于《普通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中馆藏指标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普通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中馆藏指标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
2.2.2 文献老化理论 |
2.2.3 协同理论 |
3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3.1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
3.1.1 有利于剔除老化文献,释放馆舍空间 |
3.1.2 有利于完善馆藏结构,促进学科发展 |
3.1.3 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缓解经费压力 |
3.1.4 有利于满足读者需求,发挥资源效用 |
3.2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
4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指标 |
4.1 绩效评价指标确立的初步思路 |
4.2 绩效评价的要素分析 |
4.2.1 资源建设 |
4.2.2 资源管理 |
4.2.3 效果评估 |
4.3 绩效评价指标的调整及确立 |
4.3.1 研究方法与过程 |
4.3.2 调查结果分析 |
4.3.2.1 专家基本情况和权威度 |
4.3.2.2 专家反馈意见和指标调整 |
4.3.3 评价指标的确立 |
4.3.3.1 协同采访 |
4.3.3.2 协同管理 |
4.3.3.3 协同服务 |
4.3.3.4 效果评估 |
5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
5.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5.2 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5.2.1 研究方法 |
5.2.2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5.2.3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
5.2.4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5.2.5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5.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5.3.2 构建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5.3.3 专家群决策计算 |
5.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6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6.1 评价对象的确定 |
6.2 评价方法 |
6.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6.3.1 资源建设现状 |
6.3.2 评价过程 |
6.3.3 评价结果 |
7 结论、不足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附录1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录2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录3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
附录4 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现状了解访谈大纲 |
附录5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建设的读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S省“转型试点”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关键 |
三、现实需要与问题聚焦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 |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 |
三、教师队伍建设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一、高等教育功能向应用型拓展的国际趋势 |
二、我国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 |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三、管理学激励理论 |
四、研究的政策依据 |
第三章 S省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
第一节 S省转型试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研究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
二、转型试点高校探索应用型发展道路基本情况 |
三、转型试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扫描 |
四、转型试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 |
第二节 A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个案研究 |
一、研究方法、思路和案例选择 |
二、A学院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困惑 |
三、A学院三个专业(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
第四章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双师”内涵各不相同,缺乏统一认定标准 |
二、“双师型”教师数量少,学历和结构不合理 |
三、“双师型”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应用能力不足 |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措施缺乏,保障条件有限 |
第二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主观认识不到位 |
二、院校研究开展不够 |
三、增量补充渠道不畅通 |
四、能力提升激励机制不健全 |
五、硬件条件保障不得力 |
六、推进发展的合力未形成 |
第五章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合格标准的指标构建 |
第一节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合格标准要素的获取 |
一、文献回顾法初步筛选合格标准要素 |
二、行为事件访谈法再次筛选合格标准要素 |
三、问卷法最终筛选合格标准要素 |
第二节 合格标准指标因子的提取 |
一、因子的适应性检验 |
二、因子提取 |
三、因子旋转 |
第三节 合格标准指标的确定 |
一、合格标准要素命名及解释 |
二、合格标准指标及内涵 |
第四节 信度和效度分析 |
一、信度分析 |
二、效度分析 |
第六章 加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
第一节 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
一、制定“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引导高校规范认定 |
二、改革编制管理办法,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 |
三、制定“双师型”激励政策,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
四、引导企业履行责任,强化校企合作意识 |
第二节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教师队伍管理体系 |
一、加强计划管理,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
二、完善“双师型”职称评审办法,强化实践能力导向 |
三、加大“双师”培训工作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
四、拓宽渠道,做好“双师型”教师招聘工作 |
五、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发挥激励导向作用 |
六、加强实践基础设施建设,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
七、大力开展院校研究,建立完善教师发展工作机构 |
第三节 教师个体努力提升自身“双师”能力和素养 |
一、秉持以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专业发展观 |
二、增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 |
三、大力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 |
四、积极投身实践教学,推进“产学研”协调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概述 |
2.1 相关基本概念 |
2.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
2.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 |
2.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
2.2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功能及主要特点 |
2.2.1 主要功能 |
2.2.2 主要特点 |
2.3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理论概述 |
2.3.1 理论依据 |
2.3.2 政策依据 |
2.3.3 现实依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要素构成 |
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评价指标 |
3.1.1 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 |
3.1.2 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 |
3.1.3 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 |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评价指标 |
3.2.1 影响教学组织的因素 |
3.2.2 教学组织遵循的原则 |
3.2.3 教学组织的相关内容 |
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
3.3.1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
3.3.2 教学效果遵循的原则 |
3.3.3 教学效果的相关内容 |
3.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评价指标 |
3.4.1 影响教学评价的因素 |
3.4.2 教学管理遵循的原则 |
3.4.3 教学管理的相关内容 |
3.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成果评价指标 |
3.5.1 影响教学研究与成果的因素 |
3.5.2 教学研究与成果的相关内容 |
3.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色与创新评价指标 |
3.6.1 影响教学特色与创新的因素 |
3.6.2 教学特色与创新的相关内容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设计 |
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 |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4.1.2 指标选取的依据 |
4.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
4.2.1 总体框架结构 |
4.2.2 教学设计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
4.2.3 教学组织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
4.2.4 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
4.2.5 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
4.2.6 教学研究与成果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
4.2.7 教学特色与创新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
4.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构建判断矩阵 |
4.3.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4.3.3 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最终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分析 |
5.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运用成效 |
5.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提出 |
5.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历程 |
5.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1 指标体系标准缺乏权威性 |
5.2.2 指标权重的配置不合理 |
5.2.3 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不强 |
5.2.4 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用不高 |
5.3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因 |
5.3.1 理论研究深度不够 |
5.3.2 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不科学 |
5.3.3 对于教与学的理解不到位 |
5.3.4 对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5.3.5 对建构指标体系工作重视不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
6.1 高校的应用背景 |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概述 |
6.2.1 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过程的设计 |
6.2.2 高校的问卷调查情况 |
6.3 应用高校评分情况分析 |
6.3.1 高校总评分情况分析 |
6.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情况分析 |
6.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情况分析 |
6.3.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情况分析 |
6.3.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情况分析 |
6.3.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成果情况分析 |
6.3.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色与创新情况分析 |
6.4 改进教学评价指标及加强应用的对策建议 |
6.4.1 高水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及应用优化的对策建议 |
6.4.2 普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及应用优化对策建议 |
6.4.3 高职(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及应用优化对策建议 |
6.4.4 在全省高校实施应用的对策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表1: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1年)——教学管理 |
附表2: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5年)——教学管理 |
附表3: 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
附表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问卷调查(教师、专家问卷) |
(4)推荐免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业表现研究 ——基于E高校的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推荐免试招生政策变迁的研究 |
二、推荐免试招生政策的问题研究 |
三、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推荐免试生 |
二、全国统考生 |
三、学业表现 |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内容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检验 |
一、问卷设计与修正 |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
三、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
二、推免生与统考生的个体特征差异 |
第三章 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学业表现现状 |
第一节 推免生学业表现基本现状——以统考生为参照群体 |
一、推免生与统考生的学业成绩差异分析 |
二、推免生与统考生的科研产出差异分析 |
三、推免生与统考生的学位论文评阅成绩差异分析 |
四、推免生与统考生所获奖项荣誉的对比分析 |
五、推免生与统考生就业升学情况的对比分析 |
第二节 推免生学业表现内部差异 |
一、本科院校类别差异分析 |
二、学科类别差异分析 |
三、性别差异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推荐免试硕士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推免生与统考生学业表现差异的影响因素 |
一、硕士研究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推免生与统考生学业表现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推免生群体内部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 |
一、推免生学业成绩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二、推免生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三、推免生学位论文评阅成绩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四、推免生获国奖影响因素的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
五、推免生升学影响因素的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
第三节 投入对推免生学业表现影响的作用机制 |
一、学业成绩与科研产出的理论模型构建 |
二、学业成绩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分析 |
三、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推免生与统考生学业表现存在显着差异 |
二、推免生群体内部学业表现异质性较大 |
三、入学方式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业表现具有显着影响 |
四、学习科研态度是推免生与统考生科研产出差异的重要原因 |
五、学习科研投入是影响推免生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 |
六、投入在学习动机、学习自主性对学业表现的影响上具有中介作用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国家层面:扩大“双非”高校的推荐比例,发挥招生政策导向作用 |
二、院校层面:完善招生选拔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外部支持 |
三、个体层面: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加自我学习科研投入 |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985”高校投入与学生培养质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高校投入与学生培养质量关系的研究现状 |
2.2 高校投入与学生培养质量关系的文献评述 |
第三章 高校投入与学生培养质量的指标选取 |
3.1 “985”高校投入指标选取 |
3.2 人才培养质量指标选取 |
第四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4.1 研究假设 |
4.1.1 人力资源投入指标与学生培养质量的关系假设 |
4.1.2 物力资源投入指标与学生培养质量的关系假设 |
4.1.3 财力资源投入指标与学生培养质量的关系假设 |
4.2 样本选择 |
4.3 变量选取 |
4.4 理论模型构建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5.1 数据来源 |
5.2 实证研究 |
5.2.1 描述性统计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2.4 多元线性回归 |
5.2.5 数据包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高校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 |
6.2.2 高校资源投入效率的建议 |
6.2.3 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研究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学生学习成果及其评价内涵 |
(一) 学生学习成果(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
(二) 学生学习成果评价(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 |
(三) 相关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指标 |
四、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思路 |
(二)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一、研究综述 |
(一)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相关研究 |
(二) 有关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的研究 |
(三)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成果的确定依据 |
(四) 研究述评 |
二、理论基础 |
(一)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BE) |
(二)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第三章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成果指标体系构建 |
一、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对象 |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成果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一) 科学性原则 |
(二) 全面性原则 |
(三) 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
(四) 发展性与动态性原则 |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成果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一) 德尔菲法实施步骤 |
(二) 初步建立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
(三) 德尔菲法调查结果与分析 |
四、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成果指标权重设计 |
(一) 层次分析法实施步骤 |
(二)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成果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的确定 |
第四章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成果的实证研究 |
一、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对象 |
(四)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过程 |
二、问卷信效度分析 |
(一) 效度检验 |
(二) 信度检验 |
三、调查数据分析 |
(一)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成果现状分析 |
(二)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成果差异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 构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成果指标体系的主要结论 |
(二) 运用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建议 |
(一) 对培养单位的建议 |
(二) 对研究生自身的建议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基于熵权法与TOPSIS模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0.2.1 系统了解电子资源的内容 |
0.2.2 优化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整体结构建设 |
0.2.3 深入了解读者的文献需求,切实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
0.2.4 客观评价电子资源以及提供商的服务 |
0.2.5 促进高校图书馆整体评估建设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0.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0.4 研究方法 |
0.4.1 国外的研究方法 |
0.4.2 国内的研究方法 |
0.5 创新之处 |
0.5.1 选题新颖 |
0.5.2 研究方法独特 |
0.5.3 客观实用 |
1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之思考 |
1.1 电子资源的阐释 |
1.1.1 电子资源的内涵 |
1.1.2 电子资源的类型 |
1.2 绩效评价的阐释 |
1.2.1 绩效评价的内涵 |
1.2.2 评估的发展历程 |
1.2.3 绩效的发展历程 |
1.3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情况 |
1.3.1 使用现状 |
1.3.2 高校师生利用电子资源的特点 |
1.4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4.1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 |
1.4.2 我国的电子资源绩效评价需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2 基于熵权法的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2.1 熵权法的原理 |
2.2 熵权法赋权模型 |
2.2.1 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2.2.2 特征比重值的计算 |
2.2.3 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熵值的计算 |
2.2.4 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熵权的计算 |
2.3 应用TOPSIS模型计算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分值 |
2.3.1 TOPSIS模型的原理 |
2.3.2 利用TOPSIS模型确定电子资源绩效评价得分的方法 |
3 基于熵权法与TOPSIS模型的电子资源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3.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3.1.1 样本的选取 |
3.1.2 数据来源 |
3.2 基于熵权法与TOPSIS模型的电子资源绩效评价 |
3.2.1 样本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
3.2.2 利用熵权法对样本电子资源计算绩效指标权重 |
3.2.3 样本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权重分布合理性测度公式及结果分析 |
3.2.4 样本电子资源绩效得分及其综合排名 |
3.3 基于熵权法与TOPSIS模型的样本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3.3.1 贴近度值排名分析 |
3.3.2 样本电子资源综合贴近度值影响因素分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8)对高职高专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中读者服务指标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高职高专图书馆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开馆时间 |
借阅方式 |
馆藏利用率 |
自动化服务 |
数字资源服务 |
读者培训服务 |
个性化服务 |
如何完善读者服务评估指标 |
基本服务 |
信息服务 |
信息素质教育 |
读者评价 |
特色服务 |
(9)协同发展观念下的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背景 |
1.1.2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 |
1.1.3 高职院校园建设新动向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2.3 制度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 |
1.3.1 与普通大学的共性与个性差异 |
1.3.2 高职院之间的共性与多样性、差异性的问题 |
1.3.3 功能经济、校园形态、人文地域的问题 |
1.4 文献综述 |
1.4.1 对高校规划与设计的研究 |
1.4.2 对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 |
1.4.3 对文献综述分析 |
1.5 本研究创新之处 |
1.5.1 对细分的大学类型的研究 |
1.5.2 结合教育学研究大学校园建设发展与规划设计 |
1.5.3 引入协同发展的观点研究高校发展与规划设计 |
1.5.4 实地调研与理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
1.6 研究的范围 |
1.6.1 高职教育的相关概念 |
1.6.2 研究的范围 |
1.7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7.1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
1.7.2 比较分析归纳 |
1.7.3 实地调研 |
1.7.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
2.1 世界范围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简述 |
2.1.1 古代萌芽时期 |
2.1.2 近代发端期 |
2.1.3 现代发展期 |
2.1.4 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多样化 |
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的发展 |
2.2.1 匠人、实业到职业的发展路线 |
2.2.2 90 年代至今广东高职教育发展历程 |
2.2.3 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发展简述 |
2.3 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现状 |
2.3.1 广东高等教育的层次与产业结构 |
2.3.2 高职院校发展类型溯源 |
2.3.3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及转变 |
2.4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动力 |
2.4.1 大众化教育 |
2.4.2 政府 |
2.4.3 企业 |
2.4.4 学校 |
2.4.5 其他 |
2.5 当代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问题分析 |
2.5.1 功能经济问题 |
2.5.2 校园形态问题 |
2.5.3 人文及地域方面的问题 |
2.6 政府相关文件梳理及调研数据整理 |
2.6.1 政府文件及评估指标梳理 |
2.6.2 调研数据的整理与使用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协同发展观的建立 |
3.1 协同发展视角的引入 |
3.1.1 协同的内涵与作用 |
3.1.2 协同发展的分析 |
3.2 协同发展观的原则与方法 |
3.2.1 原则、目标与方法 |
3.2.2 协同发展观念的含义 |
3.2.3 协同发展观念下的建筑设计观 |
3.3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协同发展观的构成 |
3.3.1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发展的内容 |
3.3.2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发展的子层次构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 |
4.1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总体规划理论研究 |
4.1.1 城市空间形成的两种方式 |
4.1.2 现代建筑思潮与大学校园规划 |
4.1.3 校园空间协同发展与建序过程 |
4.1.4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内涵 |
4.1.5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特点 |
4.2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子系统的规划研究 |
4.2.1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功能系统 |
4.2.2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交通系统 |
4.2.3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景观环境系统 |
4.3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模、选址 |
4.3.1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模研究 |
4.3.2 校园发展决策与选址 |
4.4 改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建设研究 |
4.4.1 SWOT 分析法的引入 |
4.4.2 改建更新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分析 |
4.4.3 改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协同发展策略 |
4.5 扩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建设研究 |
4.5.1 扩建的机遇 |
4.5.2 扩建中的问题 |
4.5.3 扩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协同发展策略 |
4.6 新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建设研究 |
4.6.1 新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分析 |
4.6.2 新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发展策略 |
4.7 职业教育园区规划建设研究 |
4.7.1 职教园区的功能组成 |
4.7.2 职教园区的发展模式 |
4.7.3 职教园区的形态模式 |
4.7.4 职教园区协同发展策略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与建设研究 |
5.1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与管理 |
5.1.1 举办的途径 |
5.1.2 单体分期建设时序 |
5.1.3 校企合作模式 |
5.2 单体建设趋势 |
5.2.1 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 |
5.2.2 更弹性的单体建设 |
5.2.3 “亦厂亦校”的趋势 |
5.3 实训中心 |
5.3.1 实训中心的形式 |
5.3.2 实训中心的功能要求 |
5.3.3 实训中心的设计分类 |
5.3.4 实训中心的设计 |
5.3.5 实训中心的地域与人文特点 |
5.4 图书馆 |
5.4.1 大学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
5.4.2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功能定位 |
5.4.3 图书馆评估体系与建设现状 |
5.4.4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设计与建设协同策略 |
5.5 教学楼 |
5.5.1 公共教学楼 |
5.5.2 阶梯课室 |
5.5.3 教学工厂概念下的一体化教学楼 |
5.5.4 教学楼的改造 |
5.6 学生宿舍 |
5.6.1 宿舍建设现状 |
5.6.2 在校生、居住人员的结构 |
5.6.3 学生宿舍作为实训场地 |
5.6.4 宿舍发展趋势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回顾与反思 |
6.1.1 建设回顾 |
6.1.2 对政府行为的反思 |
6.1.3 对学校行为的反思 |
6.1.4 对企业行为的反思 |
6.1.5 对规划设计的反思 |
6.2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规划建设发展趋势 |
6.2.1 适应功能需求、高效利用资源 |
6.2.2 建立多元化、开放性的校园形态 |
6.2.3 建设人文与地域性兼顾的环境 |
6.2.4 建设兼收并蓄的南粤高职院校园新风貌 |
6.3 工作总结与研究成果 |
6.3.1 工作总结 |
6.3.2 研究成果 |
6.4 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项目实践 |
附录二:广东高职院部分数据汇总 |
附录三:广东省教育厅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访谈节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DEA模型的图书馆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 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图书馆效益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图书馆效益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
1.4.1 论文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图书馆效益评价的基本理论 |
2.1 图书馆效益的概念 |
2.2 图书馆效益的特点 |
2.3 图书馆效益评价原则 |
2.4 图书馆效益的评价标准 |
第3章 图书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3.1 图书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 图书馆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图书馆投入-产出模型分析 |
3.2.2 图书馆的投入指标 |
3.2.3 图书馆的产出指标 |
第4章 高校图书馆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层次分析法 |
4.2 熵值法 |
4.3 组合赋权法 |
4.4 构建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包络(DEA)评价模型 |
4.4.1 数据包络的基本概念 |
4.4.2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优势 |
4.4.3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第5章 实例应用研究 |
5.1 层次分析法赋权重 |
5.1.1 投入指标权重 |
5.1.2 产出指标权重 |
5.2 熵值法赋权重 |
5.2.1 投入指标权重 |
5.2.2 产出指标权重 |
5.3 组合赋权确定权重 |
5.4 DEA 模型的应用 |
5.5 高校图书馆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第6章 改善高校图书馆效益的建议与途径 |
6.1 高校图书馆效益评价现存的问题 |
6.2 改善高校图书馆效益的建议 |
6.2.1 科学合理利用投入资源,不断优化资源结构 |
6.2.2 实行“藏、借、阅、咨”一体化的先进服务管理模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关于《普通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中馆藏指标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图书馆纸电图书资源协同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 郑诗枫.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S省“转型试点”高校为例[D]. 谢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马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4]推荐免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业表现研究 ——基于E高校的问卷调查[D]. 周星.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6)
- [5]“985”高校投入与学生培养质量的关系研究[D]. 陶鑫馨. 河北工业大学, 2017(12)
- [6]研究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D]. 柯乐乐.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7]基于熵权法与TOPSIS模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实证研究[D]. 刘爽. 辽宁大学, 2016(02)
- [8]对高职高专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中读者服务指标的探讨[J]. 李雪松. 职业教育研究, 2010(03)
- [9]协同发展观念下的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研究[D]. 梁海岫. 华南理工大学, 2009(10)
- [10]基于DEA模型的图书馆效益评价研究[D]. 金婷.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