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个不允许的 .com - 管理

50 个不允许的 .com - 管理

一、.com的50种不允许──管理篇(论文文献综述)

刘增强[1](2017)在《清代度量衡知识形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度量衡,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管理、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一个文明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传统度量衡起源很早,至迟在春秋时已形成严密的计量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具有独特礼乐特征的度量衡文化,表现在多种构思巧妙的度量衡器具上。虽然,随着王朝的兴替,器具淹没存留不定,但历代典籍对度量衡制度、器物形制的记载,从未间断。后代据存世古器和史籍文献的片断记忆,多次尝试恢复度量衡古制,当然也曾因时制宜的创制。有清一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在国家度量衡制度、管理上,仍然因循前朝,并以不滋扰百姓为其宗旨,在度量衡制度建设方面并无显着建树,似无足观。然而,前辈度量衡史家,对清代部颁度量衡器的形制、量值标准、制度建设及管理等方面,仍然作了有益的总结,取得了重要成果。而本文则转换视角,基于对清代复兴古学与西学渗透并存的学术特点的认识,试图从学术史角度,讨论清代度量衡的知识存在状态和演化情形。由于清人在这方面工作众多,本文仅做了初步的研究,选取律学中、经学中、西学下的部分工作进行梳理,希望对理清清代度量衡学术和深化认识有所裨益。第一章,首先对度量衡的一般认识和明末至清末的总体学术背景做了交待;接着简要介绍了西方度量衡和近代计量发展的情况。在这一章,重点梳理了清代以前中国度量衡相关文献,分析了民国以来学者对古代度量衡的研究成果。其中,着重讨论了前人对明末至清末度量衡的研究情况,并尽可能的介绍与度量衡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如律与度量衡关系、民间度量衡及海关度量衡、清宫仪器、物质比重、清代测量以及科技翻译中的度量衡问题。总之,本章尽可能的梳理清人学术之外的度量衡研究成果,以作为后面研究清代度量衡学术之基础。第二章,探讨清代学者律学中的度量衡研究。首先讨论了清人对律与度量衡关系的认识,发现康熙及之后的官方表述不打算脱离《汉书·律历志》以黄钟律为根本、度量衡为其用的藩篱,这也是清代大多数律学家的一般认知;而仍有一些律学家有不同的观点,江永从早期的以象数为本、度量衡为范、律生于度数之中的认识到宗承朱载堉的观点,认为律度相互为用而无相生关系。揭示安清翘超越前此众家的认识,律与度本无相生,也无须相互未用,律仅是一种数学比率,这是一种与今人观点相近的认识。本章又从度、量、衡三个方面梳理了清人的研究。在考度方面,指出康熙累黍工作与朱载堉的异同之处,并揭示了康熙考尺度时曾使用西法验证;首次梳理江永考古尺的工作,指出其在朱载堉学说之外,坚持以人体起度、用水银校准并完善数学计算等不同认识;首次讨论了孔尚任及之后清代学者群体对建初铜尺的狂热追踪及鉴赏考证;揭示了钱塘在考证历代尺度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及前人成果,驳乱反正,认清了周尺、汉尺的不同,在清人尺度考证上成就最高,其汉尺尺度与今日所得基本相同。在容量考证方面,本章梳理并重新解读了江永、戴震、钱塘、徐养原、成瓘、邹伯奇对《考工记》“栗氏量”的考证工作,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并发现成瓘试图解释《九章算术·商功章》粟斛、米斛、菽麻麦斛斛积的工作;全面梳理了钱塘因律考律的工作,认为其汉斛研究是闭门造车之举,但其对《隋书·律历志》所载晋以来及唐宋造律考律工作能追溯源流并纠正史书错误,功力独到;并考察了孔继涵所作周代、汉代容量与清代量值折算表。在权衡考证方面,梳理了江永、钱塘、孔继涵所得古今量值,指出清人使用传统的以黍定权、以钱定权、以米定权,虽有实验验证,但均为间接方法,与今人依据出土古权直接测量所得,差距很大。第三章,选取《小尔雅》“度量衡”三篇作为窗口,考察清代经学研究中的度量衡问题。首先介绍了《小尔雅》的版本、体例以及清代注解情况。接下来,围绕戴震以《小尔雅》中度量衡进位关系的混乱为判据、贬低《小尔雅》的观点,以此讨论了莫栻、王煦、胡承珙、胡世琦、葛其仁、宋翔凤对“度量衡”三篇的解读,发现王煦和胡承珙、胡世琦的解读最详尽,对《小尔雅》的维护最有力;并介绍了诸家的生平和着述情况以见其人学术工作之概况;同时,探讨了诸家的研究方法;并揭示了胡世琦《小尔雅义疏》参考了胡承珙的工作;另外,对胡世琦、洪亮吉、段玉裁围绕《小尔雅义疏》书信交流的情况,做了分析。本章还统计分析了这些注家注释《小尔雅》度量衡三篇时所引用的文献,发现以经部文献最多,而经部中又以三礼文献最多,并专门讨论了《考工记》、《汉书·律历志》、《说文解字》、《春秋》的引用情况。指出清代诸家注解《小尔雅》“度量衡”主要使用经部文献,是为读经、读礼服务的。也可以认为,清代考据家眼中的“度量衡”是存在于经学和及其礼学中的,这是其知识存在的状态。同时,本章讨论了清人注解《小尔雅》的缘由及其价值,认为注解缘由是随清代考据学之潮流,提升《小尔雅》的地位;也考察了这些注家对《小尔雅》度量衡三篇并没有区别对待,而是基于名物之学的训诂研究;至于其价值,仍然是经学之羽翼,潜在的目标是求古礼以治世。最后又介绍了晚清学者邹伯奇补充《小尔雅》度量衡三篇的工作,笔者对其内容作了分类,并逐条考察了其内容,认为邹伯奇与此前诸家不同,对经学中的度量衡,已区别对待,有客观的度量衡标准意识,并形成认知体系。第四章,论述晚清西学东渐影响下,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及庚子事变后政体改革中,清代学者的度量衡研究状况。首先讨论了冯桂芬在洋务时期,以今文经学家托古改制的目标,撰述《校邠庐抗议》,提出《一权量议》;但在此后的丈量田亩实践中,遇到阻碍而无法统一步弓,最终妥协,并以清代官方文献为准,施行新旧两套办法,取得相对统一;并统计分析了戊戌变法中朝廷官员对冯桂芬《一权量议》的签注意见,揭示了庚子事变后的意见与戊戌时期截然不同。接着,研究了叶在扬的《度量衡新议》,指出其着作综合中、西两种办法,取长补短,以数理协和为宗旨创制新度量衡,是出于对时局的忧虑和强烈的民族自尊;文章对其着作做了详细分析,纠正一些错误;并交代了该着作产生的时代背景;最后揭示了清末政府颁定度量衡改革办法和章程时参考了叶在扬的着作,并推断叶氏可能直接参与了清末度政改革。本章最后,对清末众多的中西度量衡用表,作了考察,介绍了其基本情况、对各表翻译名词作了统计、分析了中西尺度折算的数据来源;并讨论了这些数表的流传和影响,指出其对民国时期划一度量衡的工作作了铺垫。最后一章,对前面三章的工作作了总结,同时提出并讨论清代度量衡学术研究的若干问题。如,清代学者的学术旨趣、度量衡知识的存在情状及在时间向度的演化、度量衡研究者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清代学者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成果、官方学术对民间学者的影响等等。文章最后,分析了本文的不足,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有待深化、拓展的内容。本文仅仅是对清代度量衡学术的初步研究,还有很多工作可以从事,研究清人的度量衡学术,对认识清代学术的整体面貌,将有助益。

孙地冰[2](2011)在《两种入侵烟粉虱之间的竞争取代及其行为机制》文中认为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属半翅目、粉虱科,其种群遍布全球热带、亚热带及相邻温带地区。近二十多年来,所谓的“B型烟粉虱”和“Q型烟粉虱”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入侵并取代了多个入侵地的土着烟粉虱,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和损失,使得烟粉虱成为全球密切关注的重要害虫。根据最新的系统发育分析,烟粉虱是一个包含至少24个隐种的复合种,其中“B型烟粉虱”和“Q型烟粉虱”分别属于"Middle-East-Asia-Minor 1"(以下简称MEAM1)和"Mediterranean"(以下简称MED)隐种。尽管现有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从遗传结构水平对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但该分析所推测的隐种组成尚需更多的生物学证据来支持,因此仍需开展多个隐种之间的杂交试验。此前已有一些关于MEAM1隐种和MED隐种之间生殖隔离程度的研究,但这些报道中大部分都只提及了结论而没有涉及具体的试验方法和试验数据,并且缺少对F1代杂合子及其可育性的检测。与此同时,英国、西班牙、美国、以色列等地区的研究人员通过室内试验发现,MEAM1隐种和MED隐种之间会发生竞争取代,并且这种取代结果根据喷施农药与否而不同。浙江省近年的田间调查数据也显示,在一些这两个入侵隐种共同发生的地区,其种群常常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但关于这两个入侵隐种之间竞争取代的机制尚缺乏深入了解。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烟粉虱复合种的分类,为其系统发育分析提供更多的试验数据,同时为了揭示两个外来隐种入侵扩张和竞争取代的机制,本研究分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浙江省境内入侵的MEAM1隐种和MED隐种之间的生殖隔离程度、竞争取代以及交配行为互作。(1)MEAM1隐种和MED隐种之间的生殖隔离程度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的杂交试验表明,即使是在实验室适宜条件下,MEAM1隐种和MED隐种的杂交组合中只有极少数重复能产生雌性F1代个体,并且相比于对照组高达58-68%后代雌性比例,杂交组合的后代平均雌性比例只有O-2%。经检测这些F1代雌性个体都是不育的。同时,录像观察显示,在虫口密度较低的情况下,羽化后的3天内MEAM1隐种和MED隐种之间没有交配行为的发生,即使在虫口密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羽化后的5天内也只偶尔交配一两次。因此,这两个隐种之间存在着完全的生殖隔离,并且这种隔离主要来源于强烈的交配前生殖隔离,极少数个体也存在着交配后生殖隔离。(2)MEAM1隐种和MED隐种在无农药喷施情况下的竞争取代在不喷施农药的情况下,当MEAM1隐种和MED隐种以1:1的起始比例开始在棉花上竞争,经过5代之后MEAM1隐种完全取代了MED隐种。同时在取代过程中,混合种群中MEAM1隐种数量快速增长,其雌性比例迅速上升,经过一代之后就已达到71.4%,此后一直稳定地维持在67-71%的较高水平;而MED隐种在混合种群中的比例逐渐减少,直至最后被完全取,在此过程中其雌性比例逐渐降低,在第1-2代维持在58-60%,从第3代开始下降,到第4代结束时已降至40%以下。(3)MEAM1隐种和MED隐种之间的交配行为互作详细的交配行为观察表明,当两个隐种共存时,MEAM1隐种雄虫的求偶和求偶干扰能力较强,能够更加频繁有效地对同隐种或不同隐种的雌虫求偶;而MED隐种雄虫对MEAM1隐种雄虫求偶的干扰能力较弱。因此,在MEAM1隐种雄虫存在的情况下,MED隐种雌雄虫之间的求偶受到MEAM1隐种雄虫的干扰,这导致了MED隐种雌雄虫之间的交配次数有所下降;相反,MED隐种雄虫的存在并不影响MEAM1隐种雌雄虫之间的交配次数。因此,作为这种非对称交配互作的结果,交配次数的不对称变化导致了竞争取代中MEAM1隐种后代性比的上升,MED隐种后代性比的下降。这表明非对称交配互作可能是这两个入侵隐种之间竞争取代的一个重要行为机制。

杨博辉[3](2006)在《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及Web数据库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满足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性研究的需求,实现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在国内乃至全球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通过系统分析现有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对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及其Web数据库构建进行了三方面的专题研究。1.西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研究通过系统分析现有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对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编目、种和亚种分类及濒危等级,种群动态预测与生物地理分布,濒危动态估算和濒危动物模型建立,保护利用模式及保护级别提案等遗传资源层面尚存在的数据信息混乱、缺乏或空白的领域进行了重点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2目7科7亚科26属46种83亚种,其中,特异种1目5科4亚科8属9种9亚种,半特异种2目4科4亚科7属9种19亚种。46种83亚种分别占全国野生偶奇蹄目动物51种96亚种的比例为90.20%和86.46%,我国的野生偶奇蹄目动物主要分布在西部,其遗传资源区系和分布型复杂多样,遗传资源多样性十分丰富。已编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目7科7亚科27属40种6亚种,其中特异种2目5科4亚科9属9种,半特异种1目3科3亚科7属9种4亚种。RE:1目1科1亚科1属1种。EW:1目1科1亚科1属1种,其中半特异种1目1科1属1种。CR:1目2科3亚科4属4种1亚种,其中半特异种1目1科1亚科1属1种1亚种。EN:2目5科5亚科14属21种4亚种,其中特异种2目4科4亚科5属6种,半特异种1目2科3亚科3属5种4亚种。VU:1目2科5亚科8属11种1亚种,其中特异种1目2科2亚科2属2种,半特异种1目2科2亚科2属2种。NA:1目1科1亚科1属1种。LC:1目1科1亚科1属1种。需要重新评估濒危等级和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提案的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有:1目3科3亚科4属6种3亚种和其他列入种的74亚种,其中,特异种其他列入种的9亚种,半特异种其他列入种的15亚种。已编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目6科6亚科21属34种5亚种,特异种2目5科4亚科7属7种,半特异种2目4科4亚科6属8种4亚种;其中,Ⅰ级:2目5科4亚科14属17种4亚种,其中,特异种2目4科2亚科4属4种,半特异种2目2科3亚科3属5种4亚种。Ⅱ级:1目3科4亚科9属

孙毅[4](2006)在《面向动态需求的双向驱动生产计划生成及在叉车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二十世纪末以来,企业面对的是一个需求动态变化的市场。新的市场环境使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很多企业不得不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在这种生产模式下,企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快速、低成本地设计和生产出来;如何更好地适应用户订单的变更。本文针对企业的以上现实问题,对面向动态需求的生产计划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开发的系统进行应用实施。 第一章,分析了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传统大批量生产模式构成的挑战,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了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并介绍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给出了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阐述了传统生产计划基本理论,分析了它在动态需求环境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双向驱动式生产计划生成方法,并分析了其总体流程和技术基础。 第三章,分析了双向驱动式生产计划中的部件主生产计划的基本原理和功能需求,并用实例介绍了部件主生产计划的编制过程。 第四章,分析了双向驱动式生产计划中的面向订单的产品组装计划的基本原理和功能需求,介绍了组装计划的编制过程和对生产过程驱动方式,并分析了订单动态变更的应对策略。 第五章,提出了面向动态需求的物料需求计划算法,阐述了其基本原理,并给出面向对象的算法实现。 第六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信息化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项目开发了面向动态需求的生产管理系统,介绍了其体系结构及各主要功能模块。 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研究工作,并展望了面向动态需求生产计划研究的进一步工作。

罗解三[5](1999)在《着眼教育 多出精品——评《广西通志·出版志》》文中研究指明翻开《广西通志·出版志》(下称《出版志》),首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邓小平同志的题词。1963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为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西革命回忆录》的题词是:“用革命的事来教育我们的子孙万代:像我们前辈那样,像我们的先烈那...

二、.com的50种不允许──管理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m的50种不允许──管理篇(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度量衡知识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前人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
        1.2.1 西方度量衡史及近代计量史的研究简述
        1.2.2 明末之前中国度量衡相关史料及研究简述
        1.2.3 对明末至清末中国度量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1.3 概念界定
    1.4 本文的目标及研究思路
    1.5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律学与度量衡:清代学者律学研究中的度量衡问题
    2.1 清代对律与度量衡关系的讨论
        2.1.1《律吕正义》、《律吕正义后编》及嘉庆御制诗中的认知
        2.1.2 江永对律与度量衡的认识
        2.1.3 钱塘《律吕古谊》所述观点
        2.1.4 安清翘《律吕心得》之见解
        小结
    2.2 清代学者对古代尺度的考订
        2.2.1 清代学者古尺考订的基础:朱载堉考历代尺度
        2.2.2《律吕正义》及其后编论古尺
        2.2.3 江永的考订
        2.2.4 孔尚任及钱塘的考订
        2.2.5 陈澧《声律通考》中的考订
    2.3 清代学者对量之考订
        2.3.1 清代官方文献历代量考
        2.3.2 江永对古代量值的讨论
        2.3.3 戴震、徐养原、成瓘、邹伯奇对栗氏量形制的探讨
        2.3.4 钱塘因律考量
        2.3.5 孔继涵《同度记》推算古今量值
    2.4 清代学者对权衡之考订
        2.4.1 清代官方文献论历代权衡
        2.4.2 江永宗承朱载堉论权衡
        2.4.3 钱塘因律考权
        2.4.4 孔继涵《同度记》推算古今权重
第3章 经学与度量衡:清代学者注解《小尔雅》度量衡三篇研究
    3.1《小尔雅》编辑体例、度量衡三篇内容及注本简介
        3.1.1 编辑体例
        3.1.2 度量衡三篇内容
        3.1.3 注本简介
    3.2 清代学者注解《小尔雅》之成果
        3.2.1 莫栻《小尔雅广注》
        3.2.2 王煦《小尔雅疏》
        3.2.3 胡承珙及胡世琦《小尔雅义证》
        3.2.4 宋翔凤《小尔雅疏证》及葛其仁《小尔雅训纂》
    3.3 清代诸家注疏《小尔雅》度量衡三篇所引用文献
        3.3.1 清代诸家注解《小尔雅》引文统计分析
        3.3.2 清代其它学者对度量衡相关引文的统计
    3.4 清代诸家注解《小尔雅》之缘由及价值
    3.5 乾嘉经学之余绪:邹伯奇《补小尔雅释度量衡》
        3.5.1 邹伯奇及其着述
        3.5.2 邹伯奇对度量衡的关注
        3.5.3《补小尔雅释度量衡》着述方式及内容
        3.5.4 小结
第4章 西学与度量衡:晚清度量衡礼乐特征蜕变后的研究
    4.1 晚清官绅对度量衡统一的认识:围绕冯桂芬及其《一权量议》讨论
        4.1.1 冯桂芬及其《校邠庐抗议》
        4.1.2 冯桂芬《一权量议》及其划一度量衡的思想演变
        4.1.3 戊戌时期朝廷官员对划一度量衡的看法
        4.1.4 庚子事变后《一权量议》的影响
        4.1.5 余论
    4.2 叶在扬对中西度量衡的研究与清末度量衡的改制——以《度量衡新议》为中心
        4.2.1《度量衡新议》着者的一度误解
        4.2.2 叶在扬对度量衡划一的理论探讨
        4.2.3《度量衡新议》产生的时代背景
        4.2.4《度量衡新议》与《画一章程》关系
        4.2.5 小结
    4.3 清末度量衡用表浅谈
        4.3.1 清末度量衡表简介
        4.3.2 中西度量衡表术语统计
        4.3.3 各表数据分析
        4.3.4 中西度量衡表用途及影响
        4.3.5 小结
第5章 结语
    5.1 清代度量衡知识的存在状态
    5.2 清代度量衡知识在时间向度的演化
    5.3 清代学者对于度量衡的学术旨趣
    5.4 清代学者研究度量衡的方法
    5.5 清代学者研究的成就
    5.6 度量衡研究者之间知识共享及交流
    5.7 官方学术对民间学者的影响
    5.8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两种入侵烟粉虱之间的竞争取代及其行为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
    1.1 生物入侵影响生态安全
    1.2 烟粉虱概述及分布危害
    1.3 烟粉虱系统分类学
    1.4 烟粉虱的入侵历史和现状
        1.4.1 烟粉虱MEAM1隐种的入侵历史和现状
        1.4.2 烟粉虱MED隐种的入侵历史和现状
    1.5 烟粉虱的种间竞争与地理扩张机制
        1.5.1 入侵隐种与土着隐种之间的非对称交配互作
        1.5.2 入侵隐种与双生病毒之间的互惠共生
        1.5.3 抗药性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1.6.1 本研究的目的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基本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植物和昆虫
        2.1.1 供试植物
        2.1.2 供试昆虫
    2.2 生态学研究相关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2.2.1 养虫笼
        2.2.2 吸虫器
        2.2.3 小型夹叶笼
        2.2.4 人工气候室
        2.2.5 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和记录设备
        2.2.6 形态观察、行为观察和记录以及图像分析设备
    2.3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相关的主要试验仪器和化学试剂
        2.3.1 主要试验仪器
        2.3.2 主要化学试剂
    2.4 烟粉虱隐种鉴定
        2.4.1 烟粉虱总DNA提取方法
        2.4.2 RAPD-PCR方法
        2.4.3 线粒体CO1基因序列测序方法
    2.5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3 MEAM1隐种和MED隐种之间的生殖隔离程度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植物与供试昆虫
        3.1.2 未交配初羽化成虫的获取
        3.1.3 烟粉虱MEAM1隐种与MED隐种在个体水平上的杂交
        3.1.4 烟粉虱MEAM1隐种与MED隐种在群体水平上的杂交
        3.1.5 烟粉虱MEAM1隐种与MED隐种杂交F1代杂合子可育性检测
        3.1.6 烟粉虱MEAM1隐种与MED隐种能否交配的录像观察
        3.1.7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烟粉虱MEAM1隐种与MED隐种的杂交试验结果
        3.2.2 烟粉虱MEAM1隐种与MED隐种的交配行为观察结果
    3.3 讨论
4 MEAM1隐种和MED隐种在棉花上的竞争取代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植物与供试昆虫
        4.1.2 初羽化成虫的获取
        4.1.3 供试药剂
        4.1.4 MEAM1隐种和MED隐种烟粉虱成虫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测定
        4.1.5 竞争取代试验设计
        4.1.6 种群维持和种群密度控制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喷施农药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4.2.2 不喷施农药条件下的两隐种比例变化趋势及性比变化趋势
    4.3 讨论
5 MEAM1隐种和MED隐种之间的交配行为互作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植物与供试昆虫
        5.1.2 初羽化成虫的获取
        5.1.3 烟粉虱MEAM1隐种与MED隐种的交配行为互作观察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雄虫的体长
        5.2.2 MEAM1隐种受同隐种或不同隐种雄虫的影响
        5.2.3 MED隐种受同隐种或不同隐种雄虫的影响
        5.2.4 交配前求偶时间
        5.2.5 交配持续时间
    5.3 讨论
6 总讨论
    6.1 浙江省境内入侵的MEAM1隐种与MED隐种之间的生殖隔离程度
    6.2 烟粉虱MEAM1隐种与MED隐种在棉花上的竞争取代
    6.3 烟粉虱MEAM1隐种与MED隐种之间的交配行为互作
    6.4 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6.5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及Web数据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1.1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的范畴和定义
        1.1.1 濒危野生偶奇蹄目动物
        1.1.2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
        1.2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本底
        1.2.1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编目
        1.2.2 野生偶奇蹄动物遗传资源特点
        1.2.3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基础学科研究
        1.2.4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兽类遗传资源调查监测
        1.2.5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现状
        1.2.6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种群恢复
        1.2 7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保护、获取、惠益分享的国际系统、挑战及对策建议
        1.2 8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引出引进及管理现状总体评估与能力建设需求
    2. 数据库技术、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及我国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Web 数据库的研究和建设进展
        2.1 全球数据库技术研究进展
        2.1.1 第一代数据库系统
        2.1.2 第二代数据库系统
        2.1.3 第三代数据库系统
        2.1.4 Internet时代的数据库
        2.1.5 Web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
        2.1.6 当前流行的Web数据库系统
        2.2 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信息系统建设进展
        2.3 中国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Web 数据库研究和建设进展
        2.3.1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数据现状
        2.3.2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数据管理能力建设
        2.3.3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数据库建设进展
        2.3.4 全球与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数据库数据和信息相关的主要信息资源
第二章 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野外数据和信息的采集方法
        2.1.1 直接相对数量样带调查法
        2.1.2 间接相对数量调查法
        2.1.3 相关调查方法
        2.2 室内数据和信息的研究
        2.3 数据和信息的统计方法
    3 结果和分析
        3.1 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编目、种和亚种分类及濒危等级
        3.2 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地理分布和种群动态
        3.2.1 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地理分布分析结果
        3.2.2 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种群动态分析结果
        3.3 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濒危动态估算和濒危动物模型建立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鹅喉羚与野牦牛种群生存力分析
    1 前言
    2 盐池湾自然保护区鹅喉羚种群生存力分析
        2.1 鹅喉羚的生活史
        2.2 数据来源与分析软件
        2.2.1 数据来源
        2.2.2 分析软件
        2.3 参数估计
        2.3.1 种群基本参数
        2.3.2 模拟种群数量
        2.3.3 相互之间的迁移概率
        2.4 鹅喉羚种群生存力分析结果
        2.4.1 几种情况的模拟
        2.4.2 模拟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3 羌塘自然保护区阿鲁盆地野牦牛种群生存力分析
        3.1 野牦牛的生活史
        3.2 数据来源与分析软件
        3.2.1 数据来源
        3.2.2 分析软件
        3.3 参数估计
        3.3.1 种群基本参数
        3.3.2 模拟种群数量
        3.3.3 相互之间的迁移概率
        3.3.4 灾害
        3.4 野牦牛种群生存力分析的结果
        3.4.1 几种情况的模拟
        3.4.2 模拟结果
        3.5 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Web 数据库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数据和信息来源
        2.1.1 数据和信息获取
        2.1.2 数据库的主要信息项
        2.2 数据库构建组件与方法
        2.2.1 数据库结构系统
        2.2.2 数据模型
        2.2.3 关系数据库
        2.2.4 数据库语言
        2.2.5 元数据和数据字典
        2.3 数据库设计技术
        2.4 数据库支持系统和开发环境
        2.4.1 Microsoft Access 数据库
        2.4.2 ASP(Active Server Pages)动态网页
        2.4.3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网络服务
        2.4.4 网站架构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与信息的获取结果.
        3.1.1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数据库元数据和数据字典
        3.1.2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地理分布数据库元数据和数据字典
        3.1.3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文献数据库元数据和数据字典
        3.1.4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组织管理机构数据库元数据和数据字典
        3.1.5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法律法规数据库元数据和数据字典
        3.2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数据库管理系统”结构与功能构建结果
        3.2.1 查询引擎
        3.2.2 后台管理
        3.2.3 前台系统
        3.2.4 数据库结构
        3.2.5 程序
        3.3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数据库管理系统”实施与运行结果
        3.3.1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数据库管理系统”主页
        3.3.2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数据库及其他数据库
        3.4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数据库管理系统”共享类型
    4. 讨论
        4.1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Web 数据库数据和信息的实现
        4.2 中国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Web 数据库实施与运行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关键程序清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着)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4)面向动态需求的双向驱动生产计划生成及在叉车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动态市场需求对大规模生产的挑战
        1.2.1 动态市场需求的特点
        1.2.2 大规模生产模式存在的问题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
    1.4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
        1.4.1 企业资源计划技术
        1.4.2 动态市场需求下的企业生产计划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第2章 双向驱动式生产计划的原理和方法
    2.1 引言
    2.2 传统主生产计划的基本原理
        2.2.1 传统主生产计划的基本概念
        2.2.2 主生产计划的常用方式
        2.2.3 主生产计划的时间基准
        2.2.4 传统生产计划驱动方式
    2.3 双向驱动式生产计划方法的提出
        2.3.1 动态需求条件下生产计划的基本要求
        2.3.2 双向驱动式生产计划的总流程
        2.3.3 双向驱动式生产计划的技术基础
    2.4 双向驱动生产计划的相关技术
        2.4.1 产品的模块化技术
        2.4.2 市场需求预测技术
        2.4.3 订单分离点延迟策略
        2.4.4 分离式BOM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预测的部件主生产计划驱动方式
    3.1 引言
    3.2 部件主生产计划的功能需求分析
    3.3 部件主生产计划的生成
        3.3.1 主生产计划的原则和基本流程
        3.3.2 主生产计划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订单的产品组装计划驱动方式
    4.1 引言
    4.2 产品组装计划的功能需求分析
        4.2.1 定义
        4.2.2 订单的分类和优先级
        4.2.3 订单动态特征的归纳
        4.2.4 订单变更后生产计划调整策略
        4.2.5 组装计划的驱动流程
    4.3 组装计划的编制和变更
        4.3.1 组装计划的粗排
        4.3.2 组装计划的调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动态需求的物料需求计划
    5.1 引言
    5.2 物料需求计划运算的原理和步骤
        5.2.1 物料需求计划的基本原理
        5.2.2 物料需求计划的运算步骤
    5.3 面向动态需求的毛需求递归算法
        5.3.1 BOM的结构描述
        5.3.2 毛需求量递归算法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开发与应用实例
    6.1 HC叉车产品开发与制造平台概述
    6.2 HC生产管理系统的功能与应用实例
        6.2.1 系统的体系结构
        6.2.2 应用实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com的50种不允许──管理篇(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度量衡知识形态研究[D]. 刘增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4)
  • [2]两种入侵烟粉虱之间的竞争取代及其行为机制[D]. 孙地冰. 浙江大学, 2011(07)
  • [3]西部野生偶奇蹄目动物遗传资源及Web数据库研究[D]. 杨博辉. 甘肃农业大学, 2006(05)
  • [4]面向动态需求的双向驱动生产计划生成及在叉车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 孙毅. 浙江大学, 2006(12)
  • [5]着眼教育 多出精品——评《广西通志·出版志》[J]. 罗解三. 广西地方志, 1999(06)

标签:;  ;  ;  

50 个不允许的 .com - 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