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用内燃机车注意的几个问题

青藏铁路用内燃机车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内燃机车柴油机用于青藏铁路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胡佳钰[1](2020)在《纪实文学汉译英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第10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报告是基于《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的第10章汉译英翻译实践撰写的。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再到自主创新、享誉世界的故事细节,源语文本展现了中国高铁的先进技术和发展历程。源语文本为纪实文学,兼具信息型与表情型文本特征,前景化语言丰富。根据英国文体学家利奇和肖特对前景化理论的阐述,同时结合文本特点,笔者从质量前景化和数量前景化两方面对翻译难点进行探讨。质量前景化主要表现为语音偏离、词汇偏离和语义偏离;数量前景化主要通过反复结构和平行结构展现。笔者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以及直译、意译、创译等翻译方法,以期实现前景化语言的翻译再现。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对纪实文学的文本特征及前景化语言的翻译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译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唐丹凤[2](2016)在《避难线设置必要性检算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原有作为避难线设置检算和计算基础的线路设施技术标准、机车车辆运行与制动性能、人工作业规范与运营组织方式等均产生了较大变化,既有规范已不能覆盖上述装备和组织手段的更新所提出的新要求,也未能充分考虑运输组织工作所要求的避难线与行车设备的相互配合关系;而另一方面,由于西部发展和出境通道建设的需要,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山区铁路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山区铁路安全问题是设计环节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避难线设置必要性的研究十分必要,传统的检算办法主要是图解法,耗费大量的劳动量又不能保证必要的检算精度,已经不能适应列车线路设计自动化的要求。因此本文在列车牵引计算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开发一套避难线设置必要性检算系统,并利用该系统进行避难线设置的检算,得出避难线设置与否的结论。首先,对国内外避难线设置和应用情况进行介绍,并对避难线设置、列车牵引计算相关研究论文进行总述,从而引出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适用性。在分析列车放飏事故原因的基础上给出失控列车的定义,并在铁路技术条件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列车颠覆条件的变化。其次,在长大下坡道的受力情况分析、运行策略以及误差影响分析等牵引计算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检算系统的数学模型,确定系统的工作过程,并进行系统的开发和数据库的设计。再次,采用《避规》中的“二次制动,部分制动力失效法”和“逐次制动,制动力减弱法”进行避难线设置的检算;再分析原检算办法的不足,以及提出改进的检算办法,并以改进的检算办法检算;得出三种检算办法下不同坡度避难线设置必要性的结论。最后,以川藏铁路雅安至新都桥段作为案例分析,利用检算系统对该段铁路线路进行检算,得出是否需要设置避难线的相关结论。

华梦圆[3](2014)在《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国际铁路机车车辆市场保持着连续多年的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国际铁路机车车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长期依靠技术引进为主的发展模式的局限、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标准的研制体系的不协调、技术标准管理模式的不足、技术标准体系的不完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等因素严重阻碍了我国铁路机车车辆业更好的“走出去”;外部形势的严峻性和内部提升的迫切性都要求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业加强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与技术标准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形成一批系统的、完善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论文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为研究对象。从其国际化现状进行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标准的国际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旨在提高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的国际竞争力。论文首先结合我国铁路技术发展的背景,从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出发,对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次,分析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及地区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和其他工程领域技术标准国际化的经验启示,以借鉴其成功之处。最后,从国家层面、协会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增强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竞争力的措施建议。本文图9幅,表7个,参考文献43篇。

狄威[4](2009)在《铁路内燃机车修程修制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我国内燃机车“修程修制”优化为目标,针对现行“计划预防修”制度下“定期维修”和“视情维修”中“过剩维修”与“维修不足”并存的现象,从系统可靠性理论和机电系统损伤机理角度出发,在理论上着重探讨了内燃机车的系统可靠性评价,机车损伤度与检修周期的确定方法,机车检修的动态优化三个关键问题。重点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内燃机车维修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趋势,从“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理论出发,提出了以内燃机车整体可靠性、累积损伤度为基础,进而优化检修范围和周期,降低维修成本的方法。(2)在RCM理论指导下,结合我国内燃机车的功能、结构和维修特点,针对常见的故障模式,提出了内燃机车RCM维修逻辑决断图。(3)针对内燃机车系统可靠性评价问题,建立了内燃机车系统的可靠性框图;给出一套机车各部件可靠度评价指标,建立了一种机电一体化系统可靠度计算模型,以及基于串并联系统可靠度评价方法,进而从整体角度出发提出内燃机车系统可靠度计算模型及算法。(4)依据线性累积损伤理论,针对内燃机车机械、电气部分的不同损伤机理,提出内燃机车累积损伤度的新概念,建立了内燃机车柴油机、电机和车轴的累积损伤度计算模型,基于系统串并联关系,给出了整车累积损伤度计算方法,并提出了一种重要部件损伤度检测的技术方案。(5)根据部件的可靠度,以系统预期的可靠性水平为目标,针对固定检修周期,提出了一种通过构造状态筛选矩阵,优化检修部件范围的方法,有利于减少过剩维修现象;从内燃机车实际损伤状态出发,以检修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了计算动态检修间隔的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6)基于内燃机车的实际统计数据,进行了内燃机车可靠度、累积损伤度和检修范围优化的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述方法可行,可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铁路机车检修水平、降低检修成本、确定机车检修规程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文骐,朱志军,许志敏[5](2009)在《足印——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轨迹(1970~1979)》文中研究说明 1970年 1970年/1月 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农垦部直属的云南、福建、广西和广东汕头橡胶垦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海南、湛江橡胶垦区及其所属企业单位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分别下放给所在省、自治区革命委

宋炜[6](2009)在《铁路提速期西安车辆厂实现技术跃迁的动力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家在资金和政策方面支持力度的加大,铁路高速重载的发展带动了我国铁路装备现代化进入实质性阶段,为我国铁路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铁路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而言,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高速、重载的机车车辆设计与制造的某些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铁路运输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铁路企业技术创新成为了解决运力矛盾的重要手段。我国铁路企业以独特的技术跃迁模式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有力保障了中国铁路运输的六次大提速。因此,对铁路企业实现技术跃迁动力因素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车辆厂(以下简称西安车辆厂)1997以来铁路罐车技术跃迁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借鉴层次分析法、目标规划法、线性规划法以及拉格朗日函数等方法,对技术跃迁的动力演进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推动企业实现技术跃迁的外部动力因素、内部动力因素和机会动力因素,通过对1996-2007年西安车辆厂罐车产量、产值的实地调研,建立了各动力因素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测度模型并实测了各因素间关联作用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力系数,确定了产业政策、行业竞争和突发事件是铁路企业实现技术跃迁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动态过程分析,提出以耦合参数和因素阈值作为耦合度变量,建立了最优耦合度测度模型,认为铁路企业技术跃迁的实现有赖于动力因素最优化一阶条件的离差最小化,而离差最小化则归因于耦合度的最大化,因此适当调整各动力因素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是提高其耦合关系的有效手段。另外,针对机会动力因素的适时选择问题,在分析机会窗口对推动企业实现技术跃迁作用的基础上,以单个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内机会窗口出现的频次、时间以及密度等作为数值因子建立了测度模型,为实现技术跃迁提供了阈值条件,从而有助于企业建立技术领先优势。最后,分别从控制外部动力因素、加强内部动力因素、培育机会动力因素三个方面提出了西安车辆厂进一步实现技术跃迁实施方案以及进一步实现技术跃迁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王大伟[7](2008)在《大功率内燃机车交流传动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根据近年来在机车上成熟运用的交流电传动技术以及相关的控制技术,结合铁路需要的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对机车交流电传动以及相关控制进行研究、分析,在使用交流电传动技术,充分发挥内燃机车交流电传动的优势的前提下,提出一种内燃机车交流电传动以及相关控制方案。该方案考虑内燃机车运用需求发展的趋势,从机车性能要求入手,分析内燃机车电传动所涉及的相关控制技术和所面临的问题,对包括内燃交流电传动所涉及到的交流异步电动机调速控制、机车粘着控制、机车主传动控制、机车辅助传动控制、机车级微机控制系统、机车性能复核、功率控制、PWM控制以及由于采用PWM控制所衍生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交流电传动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内燃机车上的交流电传动又要和内燃机车独特的技术特征和运用要求相结合,使得机车电传动系统非常复杂。使用高技术武装内燃机车的一个主要的初衷是得到系统高性能下的高可靠性和经济性。因此,对这种复杂多领域技术的成功运用的标志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得到预期性能参数。通过对内燃机车交流电传动相关理论和重要部件的分析研究,构建完整的模型用于优化核心部件和系统的参数体系,从而实现内燃机车交流电传动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研制,是实现上述初衷的重要基础。这正是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程驰[8](2008)在《长大隧道施工期空气环境质量分析及其控制措施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地下空间大开发的世纪,更是可持续发展的世纪,而隧道建设又是地下工程的重要部分,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同时对于任何土木工程建设来说,安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良好的施工环境是保证施工安全的必要条件。本论文将以在建的长大铁路隧道为研究对象,现场调查隧道施工中的空气环境质量,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对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进行现场采样、监测与分析。长大隧道的通风问题是隧道施工中一直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还将从隧道通风方式选择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改善隧道施工空气环境状况。地下洞室群施工十分复杂,作业面多,钻孔、爆破、装渣、运输、喷锚支护、二次衬砌等多道工序平行作业,施工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不仅有爆破后的气体,还有装渣机和汽车等机械化设备排放的气体、烟气,混凝土作业中产生的粉尘等。为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保障施工人员的健康和安全,维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保证工程的进度,必须对洞内施工地点进行良好的通风,改变隧道内空气化学组成,降低有害气体成分的浓度。本文将主要分析隧道施工时产生的有害气体成分及其产生的途径。通风技术是制约长大隧道能否修建和隧道建成后能否成功运营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它也是隧道快速施工的主要影响因素。隧道施工通风的目的是供给洞内足够的新鲜空气,稀释、排出各种有害气体,降低粉尘浓度,以保证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施工安全、提高作业效率。隧道通风方式可分为巷道通风和风管式通风。本文将结合具体的隧道施工实例来分析,如何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才能起到最好的环境保护效果。

李卫东[9](2007)在《提升兰铁机电工厂核心竞争力的途径研究 ——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兰铁机电工厂是从事内燃、电力机车配件制造的专业化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中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如何形成企业独特的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增强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首先对兰铁机电工厂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进行分析,找出了企业在行业中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在目前的机车配件市场状况下,兰铁机电工厂的生产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大,企业现有的生产规模、生产体系不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增长,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后,基于价值链理论,认为应通过生产体系、外包管理体系的优化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表明,企业应从两个方面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对产品的价值进行分析,以明确产品的增值过程,确定产品的核心价值;按照产品与企业生产能力匹配的思路,通过对部分产品的价值分析,优化企业生产流程。另一方面,在进行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部分产品进行外包,进而在对企业目前外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外包管理体系,从而打造出更加有效率的生产体系的具体方法。本文基于价值链分析提出的提升兰铁机电工厂核心竞争力的方案,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实现企业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竞争力。对兰铁机电工厂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任素慧[10](2007)在《机车柴油机的高原工作过程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柴油机以其热效率最高、适应性好、功率范围宽广,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建设事业。但是柴油机在高原地区运行时,其性能指标大幅度下降,难以保证在高原地区的使用要求。目前,完全依靠实验来确定柴油机在不同大气条件下的性能在许多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而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柴油机工作过程进行模拟,不但计算速度快、调试周期短、研究成本低,而且其准确度也可满足一定的要求。然而国内外公开报道针对高原地区不同海拔高度下柴油机工作过程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还不是很多,直接影响了产品的研究、设计和开发。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内外机车柴油机工作性能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国内外对机车柴油机的高原工作特性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水平,探讨了东风4B型机车柴油机在高原地区运行时提高功率和降低燃油消耗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内容主要是以东风4B型机车柴油机为原模型,参考其几何结构参数及性能参数建立其整机的一维计算模型,对柴油机在不同大气环境中、不同转速工况下工作过程进行计算模拟;然后比较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计算结果,提出了在结构不做大改动的情况下东风4B型机车柴油机在高原运行环境中恢复功率的总体思路,确定了需改进的系统和研究方法。其改进的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改进废气涡轮增压器、二是初步设想利用改变配气正时的方法使得该柴油机在不同海拔下的高原地区正常运行。研究柴油机的高原工作过程非常困难,受到地理上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因此难于获得符合试验要求的物理参数和测试条件,而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柴油机的高原工作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一定程度弥补高原现场实验及模拟实验台的不足,可对柴油机的高原车型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内燃机车柴油机用于青藏铁路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燃机车柴油机用于青藏铁路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纪实文学汉译英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第10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介绍
    1.2 文本特征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计划制定
        2.1.2 技术和资源支持
        2.1.3 理论与策略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事项
        2.3.1 自我审校
        2.3.2 他人审校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质量前景化的翻译
        3.1.1 语音偏离的翻译
        3.1.2 词汇偏离的翻译
        3.1.3 语义偏离的翻译
    3.2 数量前景化的翻译
        3.2.1 反复结构的翻译
        3.2.2 平行结构的翻译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纪实文学的翻译难点及应对策略
    4.2 译者的专业素养
    4.3 未解决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及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2)避难线设置必要性检算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铁路避难线的设置和应用情况
        1.2.2 国内铁路避难线的设置和应用简况
        1.2.3 避难线设置研究现状
        1.2.4 列车牵引计算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说明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说明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长大下坡道列车颠覆条件
    2.1 失控列车的定义
        2.1.1 铁路放飏事故定义及特点
        2.1.2 放飏事故原因
        2.1.3 失控列车
    2.2 铁路技术条件变化分析
        2.2.1 铁路技术条件变化总述
        2.2.2 线路条件变化
        2.2.3 机车的牵引方式变化
        2.2.4 机车车辆采用的闸瓦变化
    2.3 长大下坡列车颠覆条件分析
        2.3.1 颠覆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2.3.2 列车限制速度
        2.3.3 列车颠覆速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仿真系统的基本原理
    3.1 长大坡道列车受力情况分析
        3.1.1 列车牵引力
        3.1.2 列车运行阻力
        3.1.3 列车制动力
        3.1.4 列车合力
    3.2 长大下坡列车运行策略
        3.2.1 总体原则
        3.2.2 调速制动操纵方法的确定
        3.2.3 工况选择及转换原则
        3.2.4 制动初速的确定
    3.3 误差对长大下坡列车运行影响分析
        3.3.1 线路条件选择
        3.3.2 牵引系统误差
        3.3.3 制动系统误差
        3.3.4 阻力系统误差
    3.4 检算原理
        3.4.1 模型假设
        3.4.2 数学模型描述
        3.4.3 检算系统的工作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避难线设置检算系统开发
    4.1 系统分析
        4.1.1 系统需求分析
        4.1.2 系统功能分析
        4.1.3 系统结构设计
    4.2 数据库设计
        4.2.1 数据库概念
        4.2.2 数据库概念设计
        4.2.3 数据库逻辑设计
    4.3 检算系统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仿真系统的避难线设置检算
    5.1 避难线设置条件
    5.2 二次制动部分失效法仿真结果
        5.2.1 二次制动部分制动力失效法检算办法
        5.2.2 单机牵引的情况
        5.2.3 双机牵引的情况
        5.2.4 不同检算结果图形示例
    5.3 逐次制动,制动力减弱法仿真结果
        5.3.1 逐次制动,制动力减弱法检算办法
        5.3.2 单机牵引的情况
        5.3.3 双机牵引的情况
        5.3.4 不同检算结果图形示例
    5.4 改进的避难线检算办法仿真结果
        5.4.1 原检算办法分析
        5.4.2 改进的检算办法的提出
        5.4.3 单机牵引的情况
        5.4.4 双机牵引的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分析
    6.1 川藏铁路(雅安至新都桥段)简介
    6.2 川藏铁路(雅安至新都桥段)仿真结果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3.3 研究方法
2 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现状分析
    2.1 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发展历程
        2.1.1 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历史沿革
        2.1.2 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分类
    2.2 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2.2.1 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存在问题
        2.2.2 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影响因素
    2.3 本章小结
3 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态势及经验启示
    3.1 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态势
        3.1.1 工程技术标准国际化态势
        3.1.2 中外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情况对比
    3.2 国外及相关国际组织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经验启示
        3.2.1 北美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的经验启示
        3.2.2 欧洲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的经验启示
        3.2.3 ISO/IEC及韩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的经验启示
    3.3 其他工程技术标准国际化经验启示
        3.3.1 我国电信行业技术标准国际化经验启示
        3.3.2 韩国照明行业技术标准国际化经验启示
    3.4 本章小结
4 提升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竞争力的路径及策略
    4.1 战略定位
        4.1.1 SWOT分析
        4.1.2 战略目标
    4.2 实施策略
        4.2.1 政府层面
        4.2.2 协会层面
        4.2.3 企业层面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铁路内燃机车修程修制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设备维修理论研究现状
        1.3.2 内燃机车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1.3.3 内燃机车检修制度现状
        1.3.4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路线
2 内燃机车的RCM分析
    2.1 RCM基本理论
        2.1.1 RCM的基本思想
        2.1.2 RCM研究的信息准备
        2.1.3 RCM分析的一般步骤
    2.2 基于RCM的内燃机车检修特点
        2.2.1 内燃机车系统划分与功能分析
        2.2.2 内燃机车检修特点
    2.3 内燃机车RCM分析方法
        2.3.1 内燃机车故障定义及影响分析
        2.3.2 内燃机车重要功能产品的FMEA
        2.3.3 内燃机车检修的逻辑决断分析
        2.3.3.1 内燃机车检修工作类型的确定
        2.3.3.2 内燃机车RCM逻辑决断分析
        2.3.4 内燃机车检修级别分析
    2.4 内燃机车RCM分析的关键问题研究
3 内燃机车的可靠性分析与评价
    3.1 内燃机车可靠性分析
        3.1.1 内燃机车RAMS要素
        3.1.2 基于机电一体化的内燃机车可靠性
        3.1.3 内燃机车系统结构与可靠性分析
        3.1.4 影响内燃机车系统可靠性的因素
    3.2 内燃机车可靠性指标
    3.3 内燃机车可靠度计算
        3.3.1 串并联系统的可靠度
        3.3.2 机电一体化系统可靠度计算模型
        3.3.3 内燃机车的可靠度计算模型
    3.4 小结
4 内燃机车累积损伤度估算方法
    4.1 累积损伤度的概念
    4.2 内燃机车累积损伤度估算原理
    4.3 内燃机车累积损伤度估算模型
        4.3.1 柴油机的累积损伤度估算
        4.3.2 电机的累积损伤度估算
        4.3.3 车轴的累积损伤度估算
        4.3.4 内燃机车的累积损伤度估算
        4.3.5 累积损伤度与内燃机车大修周期的关系
        4.3.6 各部件累积损伤度表征参数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4.4 内燃机车检修档案
        4.4.1 建立内燃机车检修档案的必要性
        4.4.2 检修档案系统模块组成
        4.4.3 硬件方案
    4.5 小结
5 机车动态检修优化模型
    5.1 动态检修过程分析
    5.2 基于固定检修周期情况下的检修范围优化
        5.2.1 机车部件可靠度矩阵
        5.2.2 检修范围确定模型
        5.2.3 检修范围确定方法
    5.3 基于成本的机车动态检修间隔的确定
        5.3.1 动态检修分析
        5.3.2 动态检修模型
        5.3.3 动态检修间隔确定方法
    5.4 小结
6 实证分析
    6.1 内燃机车系统可靠度算例
    6.2 内燃机车累积损伤度算例
        6.2.1 柴油机累积损伤度计算
        6.2.2 电机累积损伤度计算
        6.2.3 车轴累积损伤度计算
        6.2.4 整车的累积损伤度计算
    6.3 机车动态检修优化算例
        6.3.1 检修范围优化
        6.3.2 检修间隔时间确定
7 结论
    7.1 论文主要工作
    7.2 论文主要结论
    7.3 论文主要创新点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DF4型内燃机车质量统计情况
    1 配属情况
    2 质量保证期
    3 机破统计(来源:铁道部运输局)
附录B 材料疲劳特性
    1 材料的疲劳强度曲线
    2 有限寿命设计原理
    3 材料的疲劳特性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铁路提速期西安车辆厂实现技术跃迁的动力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铁路高速重载技术的发展历程
        1.1.2 我国铁路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1.1.3 西安车辆厂罐车发展状况
    1.2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技术创新综述
    2.2 动力因素综述
    2.3 耦合机理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车辆厂实现技术跃迁的动力演进评价
    3.1 技术跃迁的实现条件
        3.1.1 铁路罐车技术的高度发展
        3.1.2 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积聚
        3.1.3 技术创新方向的正确定位
        3.1.4 生产技术装备的创新投入
    3.2 动力演进评价体系
        3.2.1 评价体系的建立
        3.2.2 评价过程
        3.2.3 评价结果
    3.3 技术跃迁的发生机理
        3.3.1 "高速重载"发展方向导致的技术跃迁
        3.3.2 "技术瓶颈"制约运力导致的技术跃迁
        3.3.3 动力因素重组整合导致的技术跃迁
        3.3.4 动力因素互补强化导致的技术跃迁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车辆厂实现技术跃迁的动力因素分析
    4.1 外部动力因素
    4.2 内部动力因素
        4.2.1 铁路罐车竞争格局分析
        4.2.2 铁路罐车市场需求分析
        4.2.3 西安车辆厂竞争对手分析
    4.3 机会动力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车辆厂实现技术跃迁的动力因素测度
    5.1 西安车辆厂技术跃迁的回顾
    5.2 动力因素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贡献率的测度
        5.2.1 贡献率模型的建立
        5.2.2 贡献率模型的评价
        5.2.3 贡献率模型的优化
    5.3 动力因素的最优耦合度测度
        5.3.1 耦合机理的表述
        5.3.2 耦合模型的建立
        5.3.3 耦合程度的度量
        5.3.4 耦合模型的评价
    5.4 技术跃迁的机会窗口测度
        5.4.1 机会窗口的定性分析
        5.4.2 机会窗口模型的建立
        5.4.3 机会窗口的定量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推动西安车辆厂进一步实现技术跃迁的对策及其建议
    6.1 推动西安车辆厂进一步实现技术跃迁的改进方案
        6.1.1 指导原则
        6.1.2 目标定位
        6.1.3 实施内容
    6.2 推动西安车辆厂进一步实现技术跃迁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大功率内燃机车交流传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交流传动的优点
    1.2 国内外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
        1.2.1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1.2.2 微电子技术与控制理论的发展
    1.3 国内的引进与开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交流内燃机车传动形式
    2.1 内燃机车的传动类型和形式
    2.2 内燃机车交流传动系统设计方案
        2.2.1 系统原理图
        2.2.2 功率运行模式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流主传动系统
    3.1 主发电机及其励磁
        3.1.1 主辅发电机总体设计
        3.1.2 主辅发电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及结构材料
    3.2 异步牵引电动机
        3.2.1 异步牵引电动机特性
        3.2.2 异步电动机的选用
        3.2.3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
    3.3 牵引逆变器
        3.3.1 牵引逆变器工作原理
        3.3.2 HXN3 型机车牵引逆变器
    3.4 粘着控制和机车性能
        3.4.1 粘着及其控制
        3.4.2 粘着及机车性能参数
    3.5 机车牵引、制动工况特性分析
        3.5.1 机车牵引工况分析
        3.5.2 电阻制动工况分析
        3.5.3 HXN3 型机车牵引、制动特性
    3.6 主电路设计
        3.6.1 主发电机及整流装置电路
        3.6.2 逆变牵引电路
        3.6.3 电阻制动电路
        3.6.4 主发电机励磁电路
        3.6.5 主电路接地缺相保护电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流辅助传动设计
    4.1 机车柴油机冷却风扇异步电动机控制
    4.2 空压机电机和牵引电动机通风机电机驱动控制
    4.3 冷却风扇电机、空压机电机供电电路
    4.4 辅助电机
    4.5 辅助电源变换器
    4.6 辅助电源变换器APC 电路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车微机控制系统
    5.1 微机控制系统
        5.1.1 微机控制系统功能
        5.1.2 微机控制系统组成
    5.2 柴油机燃油喷射装置EMDEC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WM 供电对异步电动机的影响和电磁兼容
    6.1 PWM 供电对异步牵引电机的影响
    6.2 PWM 供电系统电磁兼容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长大隧道施工期空气环境质量分析及其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分析
        1.2.1 隧道施工大气环境质量分析
        1.2.2 隧道通风技术分析
        1.2.3 隧道施工中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第2章 隧道施工期大气环境质量
    2.1 隧道施工中产生大气污染的主要途径
    2.2 隧道施工中常见的有害气体
第3章 隧道施工通风
    3.1 对卫生标准及通风区段的理解
    3.2 风量计算
        3.2.1 按排除炮烟计算风量
        3.2.2 按隧道内同时作业最多人数计算风量
        3.2.3 按最低允许风速计算风量
        3.2.4 按稀释和排除内燃机废气计算风量
    3.3 通风方式的分类与选择
        3.3.1 自然通风
        3.3.2 机械通风
    3.4 机械通风设备
        3.4.1 风机
        3.4.2 风管
    3.5 推荐的通风模式
        3.5.1 一般的单线(双线)隧道施工通风模式
        3.5.2 有平行导坑隧道施工通风模式
    3.6 隧道施工通风中的有害气体浓度变化分析
        3.6.1 通风时有害气体的浓度变化理论分析
    3.7 对隧道施工通风其他问题的分析
        3.7.1 通风方式
        3.7.2 内燃机械排出的废气
        3.7.3 风管摩擦阻力的影响
        3.7.4 漏风率的影响
    3.8 实例分析
        3.8.1 施工通风中的风量计算
        3.8.2 有害气体浓度变化曲线仿真分析
第4章 隧道施工中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4.1 隧道施工的防尘措施
    4.2 隧道施工的废气防治措施
    4.3 隧道施工的有害气体检测
    4.4 实例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提升兰铁机电工厂核心竞争力的途径研究 ——基于价值链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言
    (一) 兰铁机电工厂概况
    (二) 研究背景与动机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价值链理论概述
    (一) 价值链的概念和特征
    (二) 价值链分析
    (三) 运用价值链分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兰铁机电工厂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 铁路配件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二) 铁路配件制造业的现状
    (三) 行业管理特点
    (四) 竞争结构分析
    (五) 兰铁机电工厂核心竞争力分析
四、基于价值链分析提升兰铁机电工厂核心竞争力的途径研究
    (一) 企业生产体系的价值链优化分析与改进
    (二) 外包体系优化分析与设计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机车柴油机的高原工作过程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柴油机工作过程模拟的理论基础
    2.1 缸内系统的计算模型
        2.1.1 缸内计算的基本方程
        2.1.2 燃烧模型
        2.1.3 传热模型
    2.2 进、排气系统的计算模型
        2.2.1 排气管系统的计算模型
        2.2.2 进气系统的计算模型
    2.3 废气涡轮增压系统的计算模型
        2.3.1 压气机特性参数计算
        2.3.2 轴流式涡轮机特性计算
第3章 整机计算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1 柴油机高原性能模拟的环境条件
    3.2 模型的建立
    3.3 模型的主要参数
    3.4 计算节点的划分
    3.5 计算模型验证
第4章 高原机车柴油机性能分析及改进设想
    4.1 柴油机在不同工况下的示功图计算
        4.1.1 不同转速工况下的示功图
        4.1.2 不同大气压力下的示功图
    4.2 不同大气压力下柴油机的性能指标
        4.2.1 不同压力工况下的有效功率、扭矩
        4.2.2 不同压力工况下的有效热效率、燃油消耗率
    4.3 不同环境温度工况下柴油机性能参数分析
    4.4 改进增压器的研究
        4.4.1 选择压气机参数调整的方式
        4.4.2 最佳流量的确定
        4.4.3 最佳压比的确定
        4.4.4 改进后的增压器模型
    4.5 把改进后的增压器匹配于高原柴油机的分析
    4.6 改变配气正时的计算结果分析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1

四、内燃机车柴油机用于青藏铁路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纪实文学汉译英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第10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胡佳钰.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 [2]避难线设置必要性检算系统研究[D]. 唐丹凤.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2)
  • [3]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发展研究[D]. 华梦圆.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3)
  • [4]铁路内燃机车修程修制优化方法研究[D]. 狄威.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1)
  • [5]足印——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轨迹(1970~1979)[J]. 文骐,朱志军,许志敏. 改革, 2009(04)
  • [6]铁路提速期西安车辆厂实现技术跃迁的动力因素研究[D]. 宋炜.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7]大功率内燃机车交流传动系统设计[D]. 王大伟. 大连交通大学, 2008(04)
  • [8]长大隧道施工期空气环境质量分析及其控制措施研究[D]. 程驰. 西南交通大学, 2008(12)
  • [9]提升兰铁机电工厂核心竞争力的途径研究 ——基于价值链的分析[D]. 李卫东. 兰州大学, 2007(05)
  • [10]机车柴油机的高原工作过程数值模拟[D]. 任素慧.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标签:;  ;  ;  ;  

青藏铁路用内燃机车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