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外伤性脑肿胀诊治体会

急性外伤性脑肿胀诊治体会

一、急性外伤性脑肿胀的诊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勇[1](2021)在《急性脑肿胀为主的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体会》文中指出目的研讨急性脑肿胀为主的重型颅脑外伤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急性脑肿胀为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对患者实施保守治疗。若血肿量超过30 mL,通过影像学检查,患者环池、脑肿胀完全消失,患者存在低血压、误吸以及脑缺氧等状况,而且保守治疗后颅内压仍然升高以及血肿有增大趋势,建议对患者尽早开展手术治疗。结果 100例患者实施保守治疗87例,手术治疗10例,死亡3例,残疾8例。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优于治疗前(P <0.05)。结论针对急性脑肿胀为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建议先开展保守治疗,若病情持续恶化,再开展手术,从而减低手术对机体损伤性。

王守森,鲜亮[2](2020)在《静脉循环障碍在颅脑创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颅脑创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是脑组织向骨窗外急性膨出的一种危急状况,易造成脑梗死、缺血等弥漫性脑组织损害。虽然已有很多文献报道,但现有的假说不能解释所有情况,需要重新审视。除了手术继发的颅内血肿和术前已存在的脑梗死和脑肿胀等因素之外,容量血管的急速充血可能是脑向外膨出的关键因素。为此,本文提出"静脉开关"理论,即颅内静脉系统的开启滞后机制可能导致血液循环淤滞,造成单纯性急性脑膨出。本文主要针对颅内静脉系统在颅脑创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作用展开述评。

郑亚北[3](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进行归纳,并分析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从而提高对迟发性颅内血肿高危因素的认识。通过对DTICH的早期预测,以保证患者手术干预后的存活率,提高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预防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临床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同时已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病例。随后根据病例术后是否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为标准对收集的病例进行分组:病例组(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n=35)、对照组(未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n=79)。两组患者进行相关临床数据采集,对DTICH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同时对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瞳孔改变、术前病灶分型,术前Rotterdam CT评分、受伤距离手术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本课题114例患者中,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病例为35例,其发生率为30.7%。2.通过对参与课题的114例患者相关影响因素数据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秩和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术前Rotterdam CT评分、术前病灶分类、合并颅骨骨折、合并对侧颅骨骨折和受伤距离手术时间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存在相关性(P<0.05);而两组患者在性别、中线偏移程度、术前瞳孔改变情况、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创伤类型、手术时间、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值、随机血糖、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方面无相关性,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以及专业上认为对结局有影响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年龄[OR=1.060,95%CI(1.010,1.112)]、合并对侧颅骨骨折[OR=25.297,95%CI(4.629,138.229)]和术前Rotterdam CT评分[OR=6.733,95%CI(1.360,33.342)]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受伤距离手术时间[OR=0.959,95%CI(0.922,0.999)]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保护因素。4.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病例组:恢复良好1例(2.9%)、中度残疾3例(8.6%)、重度残疾11例(31.4%)、植物生存16例(45.7%)、死亡4例(11.4%);对照组:恢复良好13例(16.5%)、中度残疾18例(22.8%)、重度残疾31例(39.2%)、植物生存10例(12.7%)、死亡7例(8.9%)。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对照组的预后情况显着优于病例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668,P<0.05)。结论:1.患者年龄、合并手术对侧颅骨骨折及术前Rotterdam CT评分是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2.患者受伤距离手术时间是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保护性因素。3.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增加了术后致死、致残率。4.患者存在高龄、术前Rotterdam CT评分较高、合并手术对侧颅骨骨折、受伤距离手术时间短等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

刘光辉,王富喜,周春鹏[4](2019)在《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神经外科2014-11~2017-12期间诊治的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选取94例作研究对象,并按降压方案不同分组:对照组(n=47)应用保守降颅内压疗法,研究组(n=47)则采取双额大骨瓣减压术,就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颅内压变化、入院24h后环池受压好转率以及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颅内压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其中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组间与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研究组患者入院24h后环池受压好转率是91.49%,高于对照组的入院24h后环池受压好转率74.47%(P<0.05);(3)研究组患者的死亡率6.38%低于对照组的21.28%(P<0.05)。结论: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颅内压,快速解决环池受压问题,改善病人预后,值得借鉴。

李景周[5](2019)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术后脑膨出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重型颅脑损伤(sTBI)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非常高,外科手术仍是抢救sTBI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尽早解除占位、有效降低颅内压是治疗sTBI的关键。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快速降低sTBI患者颅内压,具有暴露范围广、减压充分、止血方便、利于脑疝复位、术后顺利度过脑水肿高峰期等优点,已成为公认的挽救sTBI患者生命的标准术式。本文对比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和常规骨瓣开颅术对sTBI的治疗效果,旨在为外科医生救治sTBI患者提供参考。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sTBI的疗效,并分析术后脑膨出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2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sTBI患者354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202)和对照组(n=152)。实验组患者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炎性因子水平及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及预后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和脏器功能,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死亡情况。依据术后是否发生脑膨出分为脑膨出组(n=54)和非脑膨出组(n=300),采用统计学分析筛选术后脑膨出的影响因素。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颅内压均明显降低(P<0.01),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NSE、GFAP、MBP及S-100B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TNF-α、IL-6及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4)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Vs、Vd、Vmean、PI及R均明显降低(P<0.01),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Qmean明显增加(P<0.01),且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2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6)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2组患者MMSE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7)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8)实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9)实验组患者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2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1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2组患者SOFA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12)实验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3)二分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GCS较低、术前中线移位≥1 cm、术中未行人工硬膜减张缝合、术后迟发性创伤性颅内血肿与术后脑膨出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是术后脑膨出的危险性因素(OR>1)。结论(1)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更明显地降低sTBI患者颅内压,减轻sTBI患者机体炎症状态,扩张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sTBI患者身体健康情况及预后情况,保护患者脏器功能,降低死亡率,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2)术前GCS较低、术前中线移位≥1 cm、术中未行人工硬膜减张缝合、术后迟发性创伤性颅内血肿是术后脑膨出的危险性因素,术中采用人工硬膜减张缝合可以预防术后脑膨出的发生。

何鹏臣[6](2019)在《额叶脑挫裂伤患者间脑期手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额叶挫裂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及治疗经验,提倡早期判断额叶挫裂伤脑中心疝间脑期,早期手术,改善患者预后。临床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2012年1月到2015年12月共例60例双额叶挫裂伤手术的病例的常规资料、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结果、手术方式及术后结果。根据术前Plum脑中心疝分期分为间脑期手术组与非间脑期手术组,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急诊开颅血肿及挫裂伤灶清除术,根据血肿的大小以及位置决定单侧开颅还是双侧开颅,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行去骨瓣减压。所有患者均给予6个月2年随访,我们运用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并判断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患者术前术后的GC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多数患者影像学提示额角受压程度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所有患者均给予6个月2年随访,我们运用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间脑期手术组36例,其中18例恢复如常人,回归社会,恢复良好,16例患者轻度残疾,2例患者重度残疾。非间脑期手术组24例,其中2例轻度残疾,18例重度残疾,4例死亡。间脑期手术组预后明显好于非间脑期手术组预后,差异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额叶挫裂伤尤其是双额叶挫裂伤患者早期病情发病较轻,脑中心疝是额叶挫裂伤常出现的情况。脑中心疝作为一种特殊的脑疝类型,其较轻微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不易得到患者家属及临床医师的重视,导致临床医师不能正确把握手术指针,待到病情进展迅速,往往进展为脑疝时,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需正确早期判断额叶挫裂伤脑中心疝患者临床表现及体征,分析影像学检查,正确识别脑中心疝间脑期,争取早期手术。2.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患者双侧瞳孔缩小、双侧病理征阳性、尿失禁等是脑中心疝间脑期典型的症状及体征。双额叶挫裂伤脑中心疝CT影像学提示双侧侧脑室额角受压超过120°,双侧额叶血肿及水肿超过蝶骨嵴连线,需警惕脑中疝间脑期的发生。脑中心疝非间脑期患者,不仅有侧脑室双侧额角不同程度的受压,并伴有环池、四叠体池以及鞍上池受压或者消失,这也是双额叶挫裂伤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之一。术后双侧侧脑室受压夹角恢复程度可以判断脑中心疝“预警”是否解除。3.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中血肿的位置以及范围,应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包括根据脑挫裂伤的部位及范围决定单侧开颅还是双侧开颅,术中根据颅内压及脑搏动情况决定否去骨瓣。熟练的处理术中出现的紧急情况,可及时有效的减轻颅内压,避免盲目去骨瓣。额叶挫裂伤开颅术后往往需要专业神外ICU的专业治疗,包括合理的脱水、合理的激素运用、高渗性治疗、亚低温治疗等是患者综合治疗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4.有条件的医院,大力提倡ICP监测的运用,可为术前及术后颅内压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降颅压的阶梯性治疗理论的运用使患者的并发症大大减少。ICP监测更可为在手术中有效的控制颅内压,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提供依据,减少患者治疗及经济负担。但是ICP监测数值是否与双额叶挫裂伤脑中心疝间脑期数值是否有对应关系尚缺乏文献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

阳建国,钟兴明,汪一棋,赵朝辉,蔡勇,费振海,张磊,顾华,杨涛[7](2018)在《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在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对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入住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86例PADBS患者,在入院后均常规给予脑室型有创颅内压监测,同时根据病情对部分患者予去骨瓣减压术及血肿清除术,术后依据患者家属意愿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n=43)术后在颅内压监测基础上采取PICCO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对照组(n=43)术后则在颅内压监测基础上依据传统的中心静脉压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目标性地控制脑灌注压在50~70mmHg时的颅内压为(14.36±2.82) mmHg,与对照组[(18.58±2.25)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0.87±1.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18±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治疗组外伤性脑梗死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率(11.6%、18.6%)较对照组(25.6%、34.9%)明显降低,恢复良好率(76.7%)较对照组(60.5%)明显提高,死亡率(9.3%)较对照组(18.6%)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室型有创颅内压监测基础上联合PICCO监测能有效地控制好PADBS患者的颅内压,改善脑灌注,减少外伤性脑梗死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从而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王昊[8](2018)在《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新型气动式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目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轻度至重度的颅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学表现是不同的。为研究TBI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生理学机制,目前有几种啮齿类动物颅脑损伤的模型包括液压冲击(Fluid percussion impact,FPI)、可控皮层冲击系统(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 systems,CCI)和落锤撞击模型(weight-drop models)用来模拟和研究颅脑损伤。虽然这些模型可以模拟人类TBI后的某些病理特征,但没有一种较好的动物模型可用来再现人类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本研究旨在改变以往的致伤方式,建立以气动冲击产生加速装置的一种新可分级的大鼠闭合性颅脑撞击伤(closed head impacts,CHI)模型,以模拟人类真实环境下的颅脑撞击伤后产生的颅脑及神经功能损伤。方法:选择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75只,平均体质量(200±20)g,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Sham)、0.5、0.6、0.7和0.8 MPa组,每组15只。应用自制空气驱动装置产生加速度撞击大鼠头部致伤,气压范为0.5-0.8兆帕(MPa),对应的冲击力和加速度分别为:I组(0.5 Mpa):785.3±14.12牛顿(N)、5.71米/秒(m/s);II组(0.6 MPa):837.72±10.41 N、6.06 m/s;III组(0.7 MPa):857.65±11.11 N、6.25 m/s;IV组(0.8 MPa):955.6±16.35 N、6.67 m/s。致伤过程中的运动参数由力学传感器和高速摄像机记录。伤后检测死亡率、昏迷时间(翻正反射时间)、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脑含水量(BWC)。HE染色和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病理改变。结果:随缸内气压的升高,力学输出也随之升高,导致大鼠损伤程度加重。0.5、0.6、0.7和0.8 MPa组的翻正反射时间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CHI后24 h检测mNSS评分、BWC值和MRI定量分结果发现CHI伤后24 h时0.8 MPa组损伤程度明显高于0.6和0.7 MPa组,但后两组又明显高于0.5 MPa组(P<0.05),0.6与0.7 MPa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检测CHI大鼠脑内APP时发现在大脑皮层、胼胝体和脑干区域其表达增加,这也明确提示在模拟CHI后脑组织出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表现。随气压的提高产生的加速度也越大,造成的损伤也逐渐加重,因此可根据给予0.5/0.6-0.7/0.8 MPa的来进行伤情分级。结论:本实验建立的CHI大鼠模型是一种操作简便、可控性强、重复性好的模拟不同程度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CHI所致的损伤程度与气缸内压力改变引起的冲击速度变化呈正相关,可根据调节气压来控制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本研究为不同损伤程度的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式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模型。第二部分: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对伤情的影响目的:由于高原地区的特殊的地理环境,目前对低压、低氧后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伤情及病理生理变化仍未有深入的了解。发生损伤后的不适当运输会对患者健康带来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旨在观察急进高原地区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mild-to-moderate closed head injury,mmCHI)急性期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下的伤情变化并提出救治策略,以期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而提高生存质量。方法:健康平原饲养的雄性SD大鼠108只,首先称量基础体质量。模拟海拔6,000m持续低压、低氧处理24 h后再次称体质量。采用气动式撞击装置制作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观察大鼠致伤后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分,随机分为3个不同海拔高度组[ND(Non-descending altitude)、D-4,500m(descent to 4,500m altitude)、D-3,000 m(descent to 3,000 m altitude)]进行观察,并分别对相应海拔高度下大鼠在mmCHI后6 h、12 h、24 h的NSS评分、体质量(body weight,BW)、脑含水量(brain water content,BWC)、脑含水量与体质量的比值(BWC/BW)及颅脑核磁(MRI)检查。结果:急进高原mmCHI大鼠在致伤后6 h各海拔高度组mNSS评分减少值明显低于伤后12 h、24 h评分减少值,P<0.05;伤后快速下降的D-3,000 m组大鼠体质量下降最少,与伤后滞留于6,000m的ND组及下降海拔高度的D-4,500 m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各海拔高度组脑含水量(BW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伤后计算各组脑含水量占体质量(BWC/BW)的比值发现,伤后快速下降的D-3,000 m组大鼠BWC/BW的值高于伤后D-4,500 m组且低于滞留于海拔6,000m(ND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在mmCHI后6 h、12 h、24 h的动态MRI检查后定量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伤后下D-4,500 m组的大鼠在胼胝体水肿及脑室扩张程度明显低于其他海拔高度组,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结论:高海拔极限环境下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24 h内伤情变化在不同海拔高度下表现不同,急进高原mmCHI后可引起较严重的脑水肿和体重减轻,应予以高度高重视。在伤后应尽早改善通气、补液、缓解脑水肿,同时进行早期、阶段转运至低海拔地区治疗,避免大跨度降低海拔高度,有利于缓解脑外伤后的继发性损伤,早期动态进行MRI检查可提示脑组织损伤程度,对预后判断及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第三部分: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脑损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脑组织GFAP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目的:急进高原mmCHI后大鼠免疫应激反应及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尚未澄清。急性缺氧和颅脑损伤均可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是继发性颅脑损伤的机制之一。为研究在相同致伤因素下不同低压、缺氧条件对颅脑损伤伤情影响的可能机制。本研究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致伤后不同低压、缺氧状态下脑组织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情况,研究其在急性低压、缺氧大鼠颅脑损伤后不在同海拔高度下表现的关系及炎症反应过程中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索高原颅脑损伤后早期转运对伤情变化的影响及继发性脑损伤可能机制。方法:将健康SD大鼠18只模拟海拔6,000 m持续低压、低氧处理24 h后采用气动式撞击装置制作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致伤后按的海拔高度[6,000m(ND)、4,500 m(D-4,500 m)、3,000 m(D-3,000 m)]随机按分成三个组(n=6/组),ND组作为阳性对照。将致伤后大鼠置于低压舱内,自由饮食、水,于伤后24 h时进行头部MRI扫描后处死,取大鼠脑组织作GFAP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检测伤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急性低压、缺氧状态的脑损伤后24 h,各组大鼠脑内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表及炎症因子达量明均显增多。定量分析发现,D-3,000 m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比率(45.32±4.17)显着高于D-4,500 m组(36.26±3.55),但明显低于ND组(56.88±5.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4,500 m和D-3,000 m组IL-1β和TNF-α水平分别为:IL-1β/GAPDH:0.69±0.07、0.78±0.08;TNF-α/GAPDH:0.72±0.06、0.84±0.08,与ND组(IL-1β/GAPDH:1.00±0.09;TNF-α/GAPDH:1.00±0.10)相比显着降低(P<0.05)。同时,D-4,500 M组IL-1β和TNF-α水平与D-3,000m组比较也有所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NF-κB phospho-p65和p65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发现D-4,500 m和D-3,000 m组phospho-p65和p65水平分别为:0.62±0.06、0.76±0.07;0.48±0.05、0.78±0.08,与ND组(phospho-p65/GAPDH:1.00±0.09;p65/GAPDH:1.00±0.10)相比显着降低(P<0.05)。同时,D-4,500 m组phospho-p65和p65的水平也显着低于D-3,000 m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量可作为一种判断急进高原mmCHI严重程度以及指导临床在伤后转运中判断伤情变化的标志物之一。低压、缺氧性颅脑损伤后NF-κB的激活参与了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调控,与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有关,NF-κB的抑制或激活与不同的低压、缺氧状态有关。调节低压、缺氧状态将对减轻高原颅脑损伤后的脑继发脑性损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田正丰[9](2016)在《急性弥漫性脑肿胀3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病机理、诊断、分类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37例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19例,死亡12例;保守治疗18例,死亡10例;生存患者GOS评分5分9例,4分3例,3分2例,2分1例。结论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是急性脑血管扩张、进展性脑水肿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分类采取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死亡率高。

张可,魏晓东,张建华,柳少光,张冬志[10](2016)在《MSCT联合CTPI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综合分析MSCT联合CTPI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MSCT诊断方法,实验组应用MSCT联合CTPI诊断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在颅脑外伤中的检出率,并分析损伤区域的局部脑血流量(CBF)、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超清彩色图像与外伤性弥漫性损伤预后的关系。结果 1实验组检出率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CBF、CBV、MTT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GOS评分为(4.22±0.28)分,对照组GOS评分为(1.85±0.19)分,实验组患者预后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MSCT联合CTPI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效果显着。

二、急性外伤性脑肿胀的诊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外伤性脑肿胀的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脑肿胀为主的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治疗情况
    2.2 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比较
3 讨论

(2)静脉循环障碍在颅脑创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术中脑膨出的概念
二、术中脑膨出的危险因素及机制
三、术中脑膨出的静脉因素
四、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对颅内静脉系统的影响
五、关于静脉开关理论的提出
六、总结与展望

(3)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分组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资料收集
        2.3.1 一般临床资料
        2.3.2 临床观察指标
        2.3.3 影像学表现
        2.3.4 实验室检查指标
    2.4 治疗手段
        2.4.1 术前准备
        2.4.2 手术方式
        2.4.3 术后处理
        2.4.4 术后随访
    2.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术前GCS评分比较
    3.3 术前Rotterdam CT评分比较
    3.4 术前瞳孔改变、中线偏移及病灶分类情况比较
    3.5 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3.6 DTICH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6.1 单因素分析结果
        3.6.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7 病例组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
    3.8 两组患者近期预后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一般临床资料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术前Rotterdam CT评分影响因素分析
    4.3 凝血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4.4 颅骨骨折影响因素分析
    4.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对侧DTICH的发生机制
    4.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对侧DTICH对预后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迟发性创伤性颅内血肿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颅内压水平
    2.2 观察两组患者入院24h后环池受压好转率
    2.3 观察两组患者的死亡率
3 讨论

(5)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术后脑膨出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额叶脑挫裂伤患者间脑期手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语
(一)前言
(二)资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新型气动式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伤情变化的观察
    3.1 材料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脑损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脑组织GFAP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血清GFAP蛋白的变化与伤情及预后的Meta分析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高原颅脑创伤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急性弥漫性脑肿胀3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10)MSCT联合CTPI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实验组
    1.3 预后效果判断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出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CBF、CBV、MTT比较
    2.3 两组患者预后效果比较
3 讨论
    3.1 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临床症状
    3.2 CTPI功效与作用
    3.3 预后效果分析

四、急性外伤性脑肿胀的诊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脑肿胀为主的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体会[J]. 王勇.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19)
  • [2]静脉循环障碍在颅脑创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作用[J]. 王守森,鲜亮.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06)
  • [3]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D]. 郑亚北. 河北大学, 2020(08)
  • [4]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效果[J]. 刘光辉,王富喜,周春鹏.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9(03)
  • [5]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术后脑膨出影响因素分析[D]. 李景周.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6]额叶脑挫裂伤患者间脑期手术分析[D]. 何鹏臣.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7]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探讨[J]. 阳建国,钟兴明,汪一棋,赵朝辉,蔡勇,费振海,张磊,顾华,杨涛.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8(11)
  • [8]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D]. 王昊.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9]急性弥漫性脑肿胀37例临床分析[J]. 田正丰. 浙江创伤外科, 2016(06)
  • [10]MSCT联合CTPI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研究[J]. 张可,魏晓东,张建华,柳少光,张冬志. 中国现代医生, 2016(32)

标签:;  ;  ;  ;  ;  

急性外伤性脑肿胀诊治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