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淮阴工学院学报》引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游庆红,陈梅琳,赵增东,李彦良,邓永智,周孟婷,尹秀莲,罗楚平[1](2022)在《响应面法优化酶解草菇蛋白制备抗氧化肽工艺》文中提出以草菇蛋白为原料,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酶解工艺,探讨酶种类、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抗氧化肽活性的影响,并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的响应面(response surfacemethodology,RSM)分析方法优化工艺。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为最佳酶,酶解草菇蛋白制备抗氧化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浓度1.0%、底物浓度2.0%、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180 min,所得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5.16%,与预测值相近。对最佳工艺所得抗氧化肽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还原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李凌宇,常春[2](2020)在《面向叙词表编制的生物、医学、农业间学科交叉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叙词表覆盖学科的学科交叉现象及交叉程度,优化叙词表专业概念的收录比例,促进叙词表概念关系的构建。方法:基于传统的分类法体系—类号,统计生物、医学、农业三大学科的文献产出数量及其拥有的多个分类号的文献数量,分析3个学科间的交叉现象及程度。结果:医学领域文献产出数最多,生物与农业两学科的交叉现象最明显。结论:研究与分析文献分类信息、学科交叉现象可以促进叙词表交叉概念的遴选。
施佳露[3](2020)在《基于知识图谱的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可视化分析》文中认为文化产业是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能够提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长三角文化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创新活力强、人才储备充裕,拥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强劲优势。以长三角文化产业为对象的研究,已有30年左右的历史,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基于此,本文以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融入知识图谱分析方法,探讨其中的核心作者、核心机构、重要期刊,揭示研究热点及前沿发展方向。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对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分析。确定本研究所需文献数据来源及检索方式,获取1989-2019年间CNKI收录的4338篇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的期刊和硕博士论文,以此为样本数据绘制文献产出量年度分布图并结合相关政策法规划分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的发展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文献数量变化特点及背景。使用SATI和Cite Space对作者和机构发文数量进行统计并基于共现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绘制作者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等,分析该研究领域的主流学术群体及其合作关系,同时统计期刊文献的来源以此确定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刊物。(二)对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的热点内容进行分析。使用Vosviewer、Pajek、Cite Space统计高频关键词并采用共词分析法,绘制高频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结合文献内容发现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有五大研究热点。为了进一步了解研究热点的演变状况,依据前文的阶段划分,绘制每个阶段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做到整体性研究和阶段性研究相结合。(三)结合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现状及文化产业实践发展状况,提出一些发展建议,并分析在这些样本文献当中,与设计相关的文献主要讨论的内容。本次研究运用知识图谱的方式进行研究热度变化、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内容演变等情况进行分析,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丰富了文化产业研究的方式,同时,将研究视角放在长三角这一特定区域,相比于以往同类研究以全国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此次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本文将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并发现研究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明显,具有封闭性,地区之间有一定发展差距。目前已经具备“政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力量,形成五大研究热点。文创产品设计、文化产业集聚区设计以及设计人才培养是该研究领域内与设计相关的三个主要方面。此次研究成果能够为未来长三角文化产业实践和理论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袁耀辉[4](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5](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杨其珍,王惠,聂凌鸿[6](2019)在《基于CSSCI收录的情报学期刊基金资助论文的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选取"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图书情报工作》《情报杂志》《现代情报》等7种情报学期刊(统称为C刊)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基金论文的比例、基金资助的级别、基金论文的主题、基金论文的合着比例及合作比例、基金论文的核心发文机构、基金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在区域和职称等角度,对《图书情报工作》等7种C刊2016年所刊载的1 661篇基金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总结被CSSCI收录情报学期刊的研究成果,揭示当前情报学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为情报研究人员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项怡[7](2018)在《价值管理视域下高校绩效评价研究 ——以江苏省属理工类本科院校为例》文中认为伴随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高校办学质量提高的现实需要,对高等学校开展绩效评价成为政府管理高校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提升高校内部管理水平的核心环节。2017年1月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再次提出要建立健全高校的绩效评价机制。开展绩效评价对于当前我国高校实现“双一流”建设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价值管理的系统思想和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将其引入高校绩效评价。其次,通过分析当前高校绩效评价现状及其不足,提出价值管理应用于高校绩效评价在概念的价值导向、过程的问题导向、结果的诊断导向三方面的特征和优势。最后,站在政府和第三方的立场,结合高等教育服务的特殊性,对高校运行过程中的成本和功能进行分析和界定,构建高校运行绩效的价值评估模型。运用层次分析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同一类型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和所实现的功能进行评价,确定绩效价值水平。在此基础上,以江苏省属12所理工类本科院校为例,开展高校绩效价值评估的实证研究。将样本高校的实证结果放入4个不同的价值区域,划分为10种不同的绩效价值状态。通过研究发现,样本高校总体绩效价值水平良好,覆盖8种绩效价值类型,其中4所处于近理想价值状态,4所处于高效率价值溢出状态,4所处于低效率价值短缺状态。不同的样本高校绩效价值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决定高校绩效价值水平关键因素在于其投入成本和功能产出的匹配关系,对各不同价值类型高校而言,其价值优化对策如下:近理想状态的高校,实现的功能和投入的成本匹配度较好,只要有成本投入就会实现好的产出,需要保持发展的稳定性。高效率价值溢出状态的高校,投入的成本实现了溢出的功能产出,处在一种高效率的不稳定状态,需要加大成本的投入,使功能产出相匹配,实现发展的持续性。低效率价值短缺状态的高校,投入的成本没有实现预期的功能产出,处在一种低效率的运行状态,需要厘清发展的复杂性,采取措施降低投入成本或者保持成本不变而大大提高其功能产出。
黄风燕,刘廷武[8](2018)在《基于InCites和ESI的学科发展分析与评价——以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学科为例》文中提出本文基于ESI、InCites和WOS数据库,统计了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学科2007年-2017年论文收录情况,并从被引频次、被引百分比、发文期刊影响力、合作机构、关键词词频等方面具体分析。最后提出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学科需提高发文数量和质量,加强与国内外一流机构和高校合作,进一步提高学科竞争力。
翟明女[9](2016)在《论《周易通义》的引《书》训《易》》文中提出深受社会重视和欢迎的《易经》研究专着《周易通义》,共引用《尚书》13处,涉及篇章10篇,用以训释《易》经文的卦名、卦辞、爻辞。其优点在于:引《书》次数较多且来源可信;基本引用《周书》的篇章;训诂准确性较高;训释对象丰富;引文涉及面广泛。其不足在于:异体字并存;有错别字;对引文理解有误。
章家谊[10](2015)在《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一项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关于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批评语言学研究。母语教育是应用语言学研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语文教科书则是母语教育最重要的媒介。然而,我国目前对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即使是学术层面的研究,也多是在学科教育学框架下开展,很少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语文教科书可以说是人类言语行为的一种,“分析任何言语行为都应当从这一行为的本质入手”(胡范铸)。而要有效地认识语文教科书的本质,就必须理解“语文”的本质。传统语文教育理论一直纠缠于语文的性质问题,其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说最为流行。那么,到底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母语的性质?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育即母语教育的行为本质?母语教育是否只是一个学科的教学行为?甚至只是一个语言知识的教学行为?如果不是,那么,应该如何重构母语教育?我们认为,语言不但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而语文教科书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知识的样本,“不仅仅是‘事实’的‘传输系统’,它还是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斗争及相互妥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阿普尔等);而语文教科书提供的知识类型、呈现的认知水平、构建的意识形态更是对于未来社会人群的一种塑造方案,是“关于未来的一个预言”(阿普尔等)。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汉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获得以外,——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怎样的知识类型,这一知识类型是否均衡?是否存在缺失?——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呈现了一个怎样的认知水平,这—认知水平是否有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构建了—个怎样的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一致?——在对于上述一系列问题有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能否提出一套新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建议和规则?由此,本文选取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的四种版本的初中阶段语文教科书,以书中所含所有名词为分析比较对象,综合运用依据观念结构理论、批评语言学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教科书政治学理论、预设理论等相关理论,针对上述四版本语文教科书的知识类型、认知水平、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论述,从而考察当今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是否符合语文教科书的行为本质,并就此对于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原则提出我们的批评和建议。本文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综述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并介绍本文研究思路,据此提出在语文教科书研究方面前人未涉及而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第二章论述语文教科书行为的本质。语文是人的存在方式,因而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就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教育,是人的存在性教育,必然要求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知道语言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以显示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因此,语文教科书,作为传达语文教育行为本质理念的载体和主要途径,其行为本质和本质功能必然是提供语言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以显示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性。本章还介绍了本文选取的分析对象——四版本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原因和其所含全部名词概貌。第三章——第五章以四版本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所有名词为对象,进行语文教科书的知识类型分析、认知水平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其中,第三章是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基于“现行大学学科分类基本合理有效”和“母语既构成学习人类全部知识的必须,也开启学习人类全部知识的可能”的假设,通过对于语文教科书名词所反映的观念和观念结构与大学现行学科分类的对比,努力客观描写初中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结构。并进而对各种版本教科书的知识类型分析比较,得出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虽然总体上均具有比较完整的大的知识类型框架,但是深入到具体的知识类型却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观念结构之间不均衡、知识类型缺失等问题。第四章是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可以从很多角度加以研究,本文主要讨论“认知强化功能”、“深度思维功能”及“多元思维观功能”。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初中语文教科书存在认知强化功能弱化、深度思维能力弱化、多元思维观能力弱化的问题,并提出其主要原因源于语文教科书编写存在的最大弊病——“角色预设偏误”。第五章是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分析。在回顾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最能体现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的名词还是与人有关的名词,因此本文通过对四版本所含的人物类名词本身属性隐涵的意识形态的分析来考察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意识形态倾向,揭示了教科书存在的“意识形态简单化”、“意识形态刻板化”的问题。第六章是教科书“叙说”(编写)行为的规则分析。结合对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所含全部名词的分析结论,提出针对四版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语文教科书编写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和“策略性规则”。第七章为结语,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的研究展望。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切实的意见,为语文教科书的语言学视角研究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二、《淮阴工学院学报》引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淮阴工学院学报》引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响应面法优化酶解草菇蛋白制备抗氧化肽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草菇蛋白粉的制备 |
1.2.2 蛋白酶筛选 |
1.2.3 单因素试验 |
1.2.3. 1 酶浓度对制备抗氧化肽的影响 |
1.2.3. 2 酶解温度对制备抗氧化肽的影响 |
1.2.3. 3 酶解时间对制备抗氧化肽的影响 |
1.2.3. 4 底物浓度对制备抗氧化肽的影响 |
1.2.4 响应面优化试验 |
1.2.5 DPPH自由基清除率试验 |
1.2.6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 |
1.2.7 还原能力的测定 |
1.2.8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酶的筛选 |
2.2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2.2.1 酶浓度对制备抗氧化肽的影响 |
2.2.2 酶解温度对制备抗氧化肽的影响 |
2.2.3 酶解时间对制备抗氧化肽的影响 |
2.2.4 底物浓度对制备抗氧化肽的影响 |
2.3 响应面试验与结果分析 |
2.4 抗氧化活性研究 |
3 结论 |
(2)面向叙词表编制的生物、医学、农业间学科交叉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学科交叉现象研究现状 |
1.1 基于文本内容的学科交叉度测量 |
1.2 基于引文关系的学科交叉度测量 |
2 基于分类号的研究思路 |
2.1 分类号相关概念 |
2.2 学科交叉研究试验方法 |
3 学科交叉研究试验结果与讨论 |
3.1 数据来源 |
3.2 数据统计与数据分析 |
3.2.1 生物、医学、农业单学科研究 |
3.2.2 两两学科间交叉现象研究 |
4 结语 |
(3)基于知识图谱的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理论 |
1.2.1 文化产业 |
1.2.2 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
1.2.3 知识图谱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知识图谱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知识图谱研究现状 |
1.3.3 国内文化产业研究现状 |
1.3.4 国外文化产业研究现状 |
1.3.5 知识图谱视角下的文化产业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知识图谱平台及相关技术介绍 |
2.1 样本数据分析工具 |
2.1.1 分析流程 |
2.1.2 工具介绍 |
2.1.3 本文使用各工具的用途及联系 |
2.2 样本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三章 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外部特征分析 |
3.1 年度文献产出量分析 |
3.2 研究作者分析 |
3.2.1 高产作者分析 |
3.2.2 作者合作分析 |
3.3 研究机构分析 |
3.3.1 高产机构分析 |
3.3.2 高产机构地域分布分析 |
3.3.3 机构合作分析 |
3.4 文献来源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热点分析 |
4.1 词频统计分析 |
4.2 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热点整体分析 |
4.2.1 文化资源开发及城市文化发展研究 |
4.2.2 文化体制改革研究 |
4.2.3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
4.2.4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
4.2.5 文化产业链及文化产业影响因素研究 |
4.3 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热点阶段分析 |
4.3.1 各阶段研究热点 |
4.3.2 演变情况分析 |
4.4 文献被引用情况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的建议和思考 |
5.1 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的建议 |
5.2 文化产业与设计学 |
5.2.1 文创产品设计 |
5.2.2 文化产业集聚区设计 |
5.2.3 设计人才培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 样本选择针对性有待加强 |
(2) 缺乏引文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缘起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说明 |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
2.7 小结 |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
4.1 俗语词概述 |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
4.5 小结 |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
5.8 小结 |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
7.3 小结 |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
8.1 语言学价值 |
8.2 文化学价值 |
8.3 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可能的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基础 |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
二、研究方法 |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
四、辅助软件 |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后续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
附录二 数据索引 |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CSSCI收录的情报学期刊基金资助论文的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和计量方法 |
1.1 数据检索方式 |
1.2 计量方法 |
2 定量分析 |
2.1 基金论文比 |
2.2 基金论文的级别构成 |
2.3 基金论文的主题 |
2.4 研究方法的统计 |
2.5 基金论文的合着比例和合作比例 |
2.6 基金论文产权分布 |
2.7 核心发文机构 |
2.8 作者所在区域的分析 |
2.9 作者职称、职务分析 |
3 结论 |
3.1 基金资助力度不平衡 |
3.2 研究热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3.3 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 |
3.4 基金研究课题团队力量加强 |
(7)价值管理视域下高校绩效评价研究 ——以江苏省属理工类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1.2.2 价值管理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重点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概述 |
2.1 价值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1 价值管理的基本术语 |
2.1.2 价值管理的基本特征 |
2.1.3 价值管理的基本原理 |
2.1.4 价值提升的有效途径 |
2.1.5 价值管理的实施步骤 |
2.2 高校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2.2.1 高校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 |
2.2.2 高校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
2.3 价值管理应用于高校绩效评价的学理基础 |
2.3.1 用户需求的功能本质性原理 |
2.3.2 功能/成本统计相关性原理 |
2.3.3 价值准则性原理 |
2.3.4 高校绩效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要点 |
第三章 现有高校绩效评价的分析 |
3.1 当前三种代表性高校绩效评价方法 |
3.1.1 产出成果型 |
3.1.2 投入/产出型 |
3.1.3 投入/产出/效益型 |
3.2 现有绩效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
3.2.1 高校绩效评价概念存在误区 |
3.2.2 高校绩效评价主体不够明晰 |
3.2.3 高校绩效评价标准有待规范 |
3.2.4 高校绩效评价结果导向不够 |
3.3 高校绩效价值评估方法的特征及优势 |
3.3.1 绩效评价概念的价值导向 |
3.3.2 绩效评价过程的问题导向 |
3.3.3 绩效评价结果的诊断导向 |
第四章 高校绩效价值评估模型的理论构建 |
4.1 高校绩效价值评估的功能界定 |
4.1.1 高校绩效价值评估功能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2 高校绩效价值评估功能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3 高校绩效价值评估功能值的计算 |
4.2 高校绩效价值评估的成本界定 |
4.2.1 人力资源成本 |
4.2.2 物力资源成本 |
4.2.3 财力资源成本 |
4.3 高校绩效价值评估的价值界定 |
4.3.1 高校绩效的价值内涵 |
4.3.2 高校绩效的价值系数 |
4.3.3 高校绩效的价值分析 |
第五章 高校绩效价值评估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属理工类本科院校2016年度办学绩效为例 |
5.1 选择价值评估研究的对象 |
5.1.1 高校分类体系的构建 |
5.1.2 选择江苏高校绩效价值评估的对象 |
5.2 成立价值管理专业小组 |
5.2.1 价值管理小组的组成 |
5.2.2 价值管理小组的职责 |
5.3 功能绩点成本级点及其赋值标准 |
5.3.1 功能绩点的概念及赋值标准 |
5.3.2 成本级点的概念及赋值标准 |
5.4 江苏省属理工类高校绩效的功能成本分析 |
5.4.1 收集功能信息并作功能分析 |
5.4.2 收集成本信息并作成本分析 |
5.5 江苏省属理工类高校绩效评价的价值分析 |
5.5.1 计算各高校绩效的价值系数 |
5.5.2 对各高校绩效进行价值分析 |
5.6 江苏省属理工类高校绩效的价值优化路径分析 |
5.6.1 近理想状态的选择路径:保持发展的稳定性 |
5.6.2 高效率状态的选择路径:注重发展的持续性 |
5.6.3 低效率状态的选择路径:厘清发展的复杂性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基于InCites和ESI的学科发展分析与评价——以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二、数据结果分析 |
(一) WOS论文产出量及被引频次分析 |
1. 化学学科2007—2017年分年度发文量分析 |
2. 发文量及影响力 |
3. 化学学科分年度论文被引状况分析 |
(二) 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分析 |
(三) 高被引论文 |
(四) 高产作者分析 |
(五) 科研合作分析 |
三、淮阴师范学院与其他10所高校化学学科对比分析 |
四、结论 |
【相关链接】 |
(9)论《周易通义》的引《书》训《易》(论文提纲范文)
一、《周易通义》“引《书》训《易》”的类型 |
(一) 训释卦名 |
1.“咸”有伤义 |
2.“困”卦是刑狱专卦 |
3.“归妹”卦是婚姻专卦 |
(二) 训释卦辞 |
1. 训释字义:“盥”同“祼”, 祭名 |
2. 训释词义:“原筮”即“并筮” |
3. 训释句意:西南多友邦 |
(三) 训释爻辞 |
1. 训释字义:“依”即“殷” |
2. 训释词义 |
(1) “灵龟”即“大宝龟” |
(2) “牵羊”指牵羊去卖 |
(3) “大作”是大兴土木 |
3. 训释短语义:“十朋之龟”也指大宝龟 |
二、《周易通义》“引《书》训《易》”的优点与不足 |
(一) 优点 |
1. 引《书》次数较多且来源可信 |
2. 基本引用《周书》的篇章 |
3. 训诂准确性较高 |
4. 训释对象丰富 |
5. 引文涉及面广泛 |
(二) 不足 |
1. 异体字并存 |
2. 有错别字 |
3. 对引文理解有误 |
三、结语 |
(10)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
一、教材与教科书概念的界定 |
二、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 |
三、语文教科书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理论假设、理论背景、基本架构 |
一、本文的理论假设 |
二、本文的理论背景 |
三、本文的基本架构 |
第四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语料来源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语料来源 第二章 语文教科书功能定位分析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语文”的重构与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 |
一、“语文”一词的由来 |
二、语文学科的独特性 |
三、语文的重要性 |
四、对“语文”理解的现状和问题 |
五、语文是人的存在方式 |
六、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是人的存在性教育 |
七、“语文”含义重构的框架设想 |
第三节 语文教科书的重构与行为本质 |
一、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变迁 |
二、教科书的功能定位 |
三、语文教科书的功能 |
第四节 语文教科书研究语料概况——以初中段人教版、沪教版、香港启思版和台湾康轩版为例 |
一、语文教科书版本的选取 |
二、四版本名词概貌 第三章 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框架分析 |
一、知识类型框架 |
二、语文教科书名词分析框架 |
三、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比较 |
第三节 结论 |
一、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所含名词数量差距大 |
二、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均具有比较完善的观念结构 |
三、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总体上均具有比较完整的大的知识类型框架 |
四、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具体的观念之间的不均衡和知识类型的缺失 第四章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 |
第一节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框架 |
一、语文教科书的认知 |
二、语文教科书的认知水平 |
三、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框架 |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框架分析比较 |
一、语文教科书认知强化功能的弱化 |
二、语文教科书深度思维能力的弱化 |
三、语文教科书多元思维观能力的弱化 |
第三节 结论 第五章 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分析 |
第一节 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一、何为教科书意识形态 |
二、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现状 |
三、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人物类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语文教科书人物类普通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
三、语文教科书人物类专有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
第三节 结论 |
一、性别意识形态 |
二、年龄意识形态 |
三、身份角色意识形态 |
四、人物形象意识形态 第六章 语文教科书编写规则分析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编写建议 |
一、语文教科书有关知识类型方面的建议 |
二、语文教科书有关认知水平方面的建议 |
三、语文教科书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议 |
第三节 语文教科书编写规则 |
一、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构成性规则 |
二、语文教科书编写的策略性规则 第七章 结语 |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四、《淮阴工学院学报》引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响应面法优化酶解草菇蛋白制备抗氧化肽工艺[J]. 游庆红,陈梅琳,赵增东,李彦良,邓永智,周孟婷,尹秀莲,罗楚平.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2
- [2]面向叙词表编制的生物、医学、农业间学科交叉现象研究[J]. 李凌宇,常春.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20(04)
- [3]基于知识图谱的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可视化分析[D]. 施佳露.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5]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6]基于CSSCI收录的情报学期刊基金资助论文的再分析[J]. 杨其珍,王惠,聂凌鸿. 图书馆研究, 2019(01)
- [7]价值管理视域下高校绩效评价研究 ——以江苏省属理工类本科院校为例[D]. 项怡.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8]基于InCites和ESI的学科发展分析与评价——以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学科为例[J]. 黄风燕,刘廷武. 智库时代, 2018(46)
- [9]论《周易通义》的引《书》训《易》[J]. 翟明女. 晋中学院学报, 2016(06)
- [10]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D]. 章家谊.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