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永县上甘棠村考察记(论文文献综述)
章纪缘[1](2020)在《基于CAS理论的传统村落演变与保护研究 ——以江永县上甘棠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载体,其间饱含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是当代人们需要关注和保护的重点。自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近三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越来越成为科学实施该战略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乡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随着国家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传统村落的演变与发展成为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传统村落的系统构成及其内在逻辑,对于推动传统村落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地理学视角出发,以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为基础,从全局上树立一个系统观念来探索传统村落系统的本质,了解其复杂性、适应性等特征;以位于湖南西南部的传统村落——千年古村上甘棠作为案例地,对其进行了演变历程的梳理和动力机制的剖析;最后基于以上提出了适应性保护策略,为该村及其他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传统村落的系统关系和特征与CAS理论相契合,它的本质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因此在探索其演变过程及规律、提出保护策略之时需要树立一个系统的观念。传统村落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包括:生态环境系统、村落主体系统、社会文化系统以及物质支撑系统,四大子系统在非线性作用下共同促进了整个村落系统从混沌到秩序性的跃升。(2)运用历史的动态发展观点,纵向视角上从上甘棠建村以来至现在划分了唐中期-明前期、明中期-清中期、晚清-建国、建国后-当下四个历史阶段;横向视角上,对每一阶段中的四个子系统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发生着的变化复杂性进行阐述与分析。(3)以CAS理论的系统思想为基础对上甘棠村落系统演变动力及机制进行剖析。认为系统演变与发展的动力分别来源于内部主体的适应性与外部环境的推动,系统演变机制首先是微观层面的适应性主体的行为模式,引起宏观层面的系统整体分岔与突变、涌现机制,通过这些共同推动系统的演变与进化。(4)基于对上甘棠村落系统演变机制及动力的分析,在回顾保护历程之上,分别从内、外部动力上提出对应的保护策略。第一,内部主体驱动:包括主体自适应能力的提升、尊重自适应生长规律、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第二,外部适度干预:复合生态系统的塑造是持续基础,物质空间的保护更新建设是有力支撑。在以上保护策略导向下,最终达到系统主体自适应能力的提高,在系统外部作用的适度推动下村落走上可持续稳定发展道路的目的。
何文庆[2](2019)在《湘南江永县上甘棠村传统村落建筑空间形态及其保护利用研究》文中提出传统村落是社会文明发展历程强有力的记录本,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活化石,它记载着传统村落的兴衰荣辱,也传承着传统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最近几年传统村落及民居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湖南省大部分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分布在湘西和湘南这两大区域,其中关于湘西地区的传统村落已有大量相关学术科研文章;然而,相对而言关于湘南地区传统村落方面学术研究有所欠缺与不足,特别在村落格局、建筑风格、空间形态、村落发展规划等方面缺乏一定深度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湘南地区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特的地理区域,该区域内山地丘陵覆盖率大,人口众多,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和强烈的宗族观念。由于紧挨少数民族聚集区,该区域内传统村落多多少少受其影响,各种民族文化火花的交融是难免的;上甘棠村传统村落就是典型多民族文化共存的汉族聚落,先民很注重村落选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民居建筑布局也体现出浓厚的古代“家族制”。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实地调研走访考察,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料,对江永县上甘棠村传统村落进行了具有针对性、客观性的研究。本论文最初从上甘棠村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特征、历史沿革等三个角度上粗略介绍村落总体概况,接着从上甘棠传统村落村落布局、街巷空间形态、建筑空间形态、节点空间四方面进一步分析上甘棠村传统村落布局、街巷空间形态、建筑空间形态与特殊文化内涵,并且提炼出其价值;紧接着从上甘棠村传统村落现状与问题来分析出湘南江永县传统村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基于上甘棠村传统村落的价值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利用建议。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上甘棠村在地域文化、建筑空间形态、村落布局、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与众不同之处;不单单从外在的建筑风格,更是站在保护利用角度上,鲜明映射出古人高超建造技巧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总之,上甘棠村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彰显出湘南江永县地区传统村落独具魅力的文化。
凌翔[3](2017)在《湘南地区传统村落水系与建筑格局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村落是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载体,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徽州地区的马头墙、北方四合院住宅等,而湖南省内民居大多集中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对于湘南地区整体研究尚有空白,特别是传统村落建筑格局,村落与水文环境的关系研究较少。湘南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多山地丘陵,人口稠密,有着浓厚的人文底蕴和强烈的家族观念。湘南先民重视水系,因水而生,长期与水相生相伴,具有完善的村落水系管理技艺。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后,对湘南地区传统村落与水系进行针对性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及实地调研考察,从水系与传统村落的关系入手,明确研究方向,总结提取出水系与传统村落选址的关系类型和水系对传统村落的功能性影响。其次,结合现存保留完整的传统村落,分析水系与村落的布局的特点,以及水口空间的特点。通过图表分析的方式,总结归纳出不同类型水系对传统村落的布局影响和传统村落水口空间的位置和营造元素。最后,归纳整理出水文化和水信仰的表现形式,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水资源对人类的影响。结合起来探讨传统村落的价值,并分析出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主要特色。同时分析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对现状进行评估,寻找传统村落延续的对策,以及传统村落解决问题途径的探讨,将传统村落继承下去。并且从中找到适应于现代城市建设和乡镇规划的手法。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湘南地区因其地域性,建筑形式、村落规划、人文价值等都有其自身特点。无论从保护价值还是借鉴意义,都体现出古人的智慧,以及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可以说湘南地区村落与水源远流长,形成独特的水文化,水资源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湘南地区传统文化,湘南地区传统村落彰显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孙红涛,廖雅琴[4](2013)在《石刻资源的教育功能——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文中指出永州石刻资源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永州最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州石刻资源不仅蕴含很高的文献史料、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旅游经济等价值,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永州石刻资源的教育内涵,合理规划,深度开展永州石刻文化专题旅游,积极教改,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永州石刻资源的教育功能。
廖雅琴[5](2013)在《永州石刻文化价值探析》文中认为永州石刻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永州最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也是湖湘文化以及中国石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州石刻文化根植于永州这块土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旅游经济、爱国主义教育等价值。
段洁馨[6](2011)在《基于女书传统文化元素在江永瑶族服饰上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奇观,也是中国语言生活中一个植根甚古、牵涉面颇广、信息含量十分丰富的文化现象。女书既是江永瑶族女性的交流工具,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字载体,这种独特文化现象所蕴涵的是江永瑶族女性在创造、传承、使用、发展女书过程中所彰显的一种精神魅力,它涵盖了江永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各个方面,展现了江永瑶族女性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强烈的认知需要,以及江永瑶族女性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几千年的瑶族历史、人文社会、民族文化等极其丰富,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女书是江永瑶族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书传统文化是江永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女红文化与江永瑶族服饰相辅相成。用艺术的思维去看待当今女书传统文化,将这些古与今的元素结合起来,在继承瑶族传统服饰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女书文化元素的流行趋势加以改进,使之融民族化、时装化、生活化于一体,运用丰富的想像力,加以敏锐的时代触觉重新演绎,创作焕然一新的女书时尚,因为这种行为不仅元素是新的,而且组合也是新的,所传达的感性意义和价值都是永恒的,女书是一种传统文化元素,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烙印。
谢应举,谢祥熹,谢红伟,谢晓峰[7](2010)在《古谢国故址应在今湖南江永》文中研究指明周宣王封申伯于谢而建立的谢国在何处,自来众说不一,没有定论。近年来历史地理学界已认定谢国故址是在河南省南阳市,这是错误的。根据《诗经》中的《黍苗》《崧高》《甘棠》三篇及明代《永明周氏族谱》的记载,可以断定谢国故址是在湖南省江永县,其都城就是江永县的上甘棠村。
许宁[8](2007)在《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以湖南省永州上甘棠村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城镇和建筑的面貌日新月异,而传统聚落正因为城镇化的发展而消逝,如何保护传统聚落这类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以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甘棠村为例,主要致力于对传统聚落保护原则、对策的研究,试图探索、整理出行之有效的、适合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的原则和策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同时在现场调研、测绘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开展研究。从范例研究开始,逐步将研究工作向纵深和广度展开,从自然环境空间、人工物质空间、精神文化空间三个方面入手,分别对上甘棠古村的人居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提出保护规划方案,从多个层次总结、提炼出如下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保护对策:①遵循三条基本理念、两条保护原则的保护对策;②对自然环境空间体系方面的保护对策;③对人工物质空间体系方面的保护对策;④对精神、文化空间体系方面的保护对策;⑤旅游开发的保护对策。这些对策和建议能帮助设计和管理人员做出科学的决策,明确对传统聚落进行保护与发展的适宜的途径,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传统聚落的保护,最终使传统聚落能可持续发展与生存。
罗树杰,盘美花,徐杰舜[9](2003)在《江永县上甘棠村考察记》文中研究表明江永县上甘棠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庄,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丰富多样的节日信仰、习俗。
二、江永县上甘棠村考察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永县上甘棠村考察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AS理论的传统村落演变与保护研究 ——以江永县上甘棠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
1.2.2 基于系统科学的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传统村落 |
2.1.2 演变与演化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2.2.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3 基于CAS理论的传统村落系统分析 |
3.1 CAS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系统分析 |
3.1.1 传统村落系统构成 |
3.1.2 传统村落系统演变关系 |
3.2 传统村落系统的复杂适应性特征 |
3.2.1 CAS理论基本特征与村落系统 |
3.2.2 传统村落的复杂适应性特征 |
3.3 小结 |
4 上甘棠村落系统演变过程 |
4.1 上甘棠村区位概况 |
4.2 上甘棠村演变过程 |
4.2.1 唐中期-明前期 |
4.2.2 明中期-清中期 |
4.2.3 晚清-建国 |
4.2.4 建国后-当下 |
4.3 小结 |
5 基于CAS理论的上甘棠村落系统演变动力与机制 |
5.1 村落系统演变动力 |
5.1.1 内部:主体的自适应 |
5.1.2 外部:外部环境推动 |
5.2 村落系统演变机制 |
5.2.1 主体的自适应机制 |
5.2.2 系统分岔与突变机制 |
5.2.3 整体涌现机制 |
5.3 老村的自适应性——基于新老村聚落形态的对比 |
5.3.1 街巷空间的定量分析 |
5.3.2 整体布局的定量分析 |
5.3.3 新老村聚落形态特征对比总结 |
5.4 小结 |
6 基于CAS理论的上甘棠村保护策略 |
6.1 上甘棠村保护概况 |
6.2 内部动力驱动 |
6.2.1 提升主体自适应能力 |
6.2.2 尊重自适应生长规律 |
6.2.3 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 |
6.3 外部适度干预 |
6.3.1 塑造复合生态系统 |
6.3.2 物质空间保护更新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调查问卷 |
2.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湘南江永县上甘棠村传统村落建筑空间形态及其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传统村落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相关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框架 |
2 上甘棠传统村落概况 |
2.1 上甘棠传统村落自然环境 |
2.1.1 上甘棠传统村落地理区位 |
2.1.2 上甘棠传村统落气候特征 |
2.2 上甘棠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特征 |
2.2.1 上甘棠传统村落耕读文化 |
2.2.2 上甘棠传统村落亦农亦商的务实精神 |
2.2.3 上甘棠传统村落多元文化交融 |
2.3 上甘棠传统村落历史沿革 |
2.3.1 湖南省江永县历史沿革 |
2.3.2 上甘棠传统村落历史沿革 |
2.4 本章小结 |
3 上甘棠传统村落布局与建筑空间形态 |
3.1 上甘棠传统村落布局浅析 |
3.1.1 上甘棠传统村落选址及布局 |
3.1.2 上甘棠传统村落布局人文思想因素 |
3.2 上甘棠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形态 |
3.2.1 上甘棠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平面形态 |
3.2.2 上甘棠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功能 |
3.2.3 上甘棠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界面 |
3.3 上甘棠传统村落建筑空间形态 |
3.3.1 上甘棠传统村落公共建筑空间浅析 |
3.3.2 上甘棠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空间浅析 |
3.3.3 上甘棠传统村落节点空间分析 |
3.3.4 上甘棠传统村落景观节点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上甘棠村传统村落现状与问题 |
4.1 上甘棠村传统村落现状 |
4.1.1 上甘棠村传统村落人口与经济现状 |
4.1.2 上甘棠村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现状 |
4.1.3 上甘棠村传统村落历史遗存 |
4.1.4 上甘棠村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 |
4.2 上甘棠传统村落发展面临的问题 |
4.2.1 村落风貌受到破坏 |
4.2.2 消防火灾隐患严重 |
4.2.3 谢沐河防洪问题严峻 |
4.2.4 道儒文化的传承乏力 |
4.2.5 给水排水及环境卫生问题 |
4.2.6 村落旅游缺乏统一规划 |
4.3 本章小结 |
5 上甘棠村传统村落价值与保护建议 |
5.1 上甘棠村传统村落价值概述 |
5.1.1 历史价值 |
5.1.2 艺术价值 |
5.1.3 科学价值 |
5.2 上甘棠村传统村落发展原则与保护更新 |
5.2.1 上甘棠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原则 |
5.2.2 上甘棠村传统村落保护对象 |
5.2.3 上甘棠村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 |
5.2.4 上甘棠传统村落保护新设想 |
5.3 上甘棠村发展与利用建议 |
5.3.1 上甘棠村发展利用定位 |
5.3.2 上甘棠村用地布局设想与建议 |
5.3.3 上甘棠村道路交通规划及建议 |
5.3.4 上甘棠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新设想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成果 |
致谢 |
(3)湘南地区传统村落水系与建筑格局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1.3 研究范围及对象 |
1.3.1 相关概念 |
1.3.2 范围及对象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湘南地区传统村落选址与水系的关系 |
2.1 湘南水系分布概况 |
2.2 湘南地区传统村落选址与水域的整体关系 |
2.3 水系对湘南地区传统村落选址影响的功能性分类 |
2.3.1 水系对村落选址的基础性作用 |
2.3.2 水系对村落选址的防灾、防卫作用 |
2.3.3 水系对村落选址的人文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湘南地区传统村落布局与水系的关系 |
3.1 动态水对传统村落布局的影响 |
3.1.1 单侧型水系 |
3.1.2 贯穿型水系 |
3.2 静态水对传统村落布局的影响 |
3.3 航运水系对传统村落布局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湘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与水口空间 |
4.1 传统村落水口空间释义 |
4.1.1 传统村落水口的风水学意象 |
4.1.2 传统村落水口的审美价值 |
4.2 传统村落水口空间营造位置 |
4.2.1 村口水口空间营造 |
4.2.2 村内水口空间营造 |
4.3 传统村落水口空间营造要素 |
4.3.1 植被树木 |
4.3.2 井、泉、月塘 |
4.3.3 桥、亭、塔、庙、戏台 |
4.4 临水建筑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湘南地区传统村落水系价值和特色 |
5.1 水文化与水信仰 |
5.1.1 水文化 |
5.1.2 水信仰 |
5.2 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价值 |
5.2.1 历史价值 |
5.2.2 科学价值 |
5.2.3 艺术价值 |
5.3 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特色 |
5.3.1 建筑的多样性 |
5.3.2 文化的丰富性 |
5.3.3 社会的传承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湘南地区传统村落水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
6.1 传统村落与水系现状及其问题 |
6.1.1 自然因素 |
6.1.2 人为破坏 |
6.2 传统村落与水系的保护措施 |
6.2.1 政府引导 |
6.2.2 提高意识 |
6.2.3 严格审批 |
6.3 传统村落与水系的借鉴意义 |
6.3.1 传统村落对新农村防洪借鉴 |
6.3.2 传统村落对海绵城市的借鉴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附录D 湘南地区传统村落名录(第一批到第四批) |
(4)石刻资源的教育功能——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育功能 |
二、智育功能 |
三、美育功能 |
(5)永州石刻文化价值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永州石刻文化的沿革 |
二、永州石刻遗存的分布状况 |
三、永州石刻文化的价值 |
(一) 文献史料价值 |
(二) 文学艺术价值 |
(三) 哲学宗教价值 |
(四) 旅游经济价值 |
(五) 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
(6)基于女书传统文化元素在江永瑶族服饰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
1.1.1 研究的意义 |
1.1.2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女书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及元素 |
2.1 女书概述 |
2.1.1 女书起源的历史背景 |
2.1.2 女书的发掘 |
2.1.3 女书的地理与人文分布 |
2.2 女书的特色及性质 |
2.2.1 女书的特色 |
2.2.2 女书的功能 |
2.3 女书的分类 |
2.3.1 按作品内容分 |
2.3.2 按作品载体形式分 |
2.3.3 按层次形式分 |
第三章 女书传统文化元素在江永瑶族服饰上的渗透 |
3.1 传统女书文化元素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
3.2 女书传统文化元素在江永瑶族服饰中的表现 |
3.2.1 女红文化之上衣 |
3.2.2 女红文化之红裙 |
3.2.3 女红文化之云肩 |
3.2.4 女红文化之帽子 |
3.2.5 女红文化之口水片 |
3.2.6 女红文化之香囊钱袋 |
3.2.7 女红文化之单裙头 |
3.2.8 女红文化之脚包袜筒 |
3.2.9 女红文化之三寸金莲鞋 |
3.2.10 女红文化之绣花枕 |
3.2.11 女红文化之花带 |
3.2.12 女红文化之八宝被 |
3.2.13 女红文化之三朝帕与三朝扇 |
3.2.14 女红文化之剪纸 |
第四章 当代艺术思维中传统女书文化元素的延续 |
4.1 女书的困境与现状 |
4.1.1 女书的困境 |
4.1.2 女书的现状 |
4.2. 女书传统文化元素在江永瑶族服饰中的应用与融合 |
4.2.1 高山瑶服饰 |
4.2.2 平地瑶服饰 |
4.3 旧元素新组合,用设计的思维看当代女书文化 |
4.3.1 女红花样与女书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 |
4.3.2 女书传统文化元素的延伸融合 |
4.3.3 女书传统文化元素与江永瑶族服饰再融合 |
4.4 后现代中女书传统文化元素的多维思考 |
4.4.1 后现代主义中的书法艺术形态 |
4.4.2 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对女书传统文化元素的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古谢国故址应在今湖南江永(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诗经》看古谢国的大致方位 |
二、对《古谢邑故址应在今南阳县境》一文的质疑 |
三、古谢国故址应在今湖南江永 |
(一) 《甘棠》是谢国人民为怀念召穆公 (召虎) 对谢国的恩德而作 |
(二) 据上甘棠村明代《永明周氏族谱》的记载, 可以断定谢国故址是在湖南省江永县, 谢国的都城就在江永县的上甘棠村 |
(三) (三) 江永女书——谢国故址在江永县的又一佐证 |
(8)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以湖南省永州上甘棠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上甘棠村的聚落现状分析 |
2.1 上甘棠村的自然环境 |
2.2 上甘棠村的人文背景 |
2.3 上甘棠村聚族而居的民居建筑群 |
2.4 上甘棠村的乡土社会环境 |
第三章 上甘棠村人居环境的保护 |
3.1 传统聚落保护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
3.2 上甘棠村自然环境空间体系的保护 |
3.3 上甘棠村人工物质空间体系的保护 |
3.4 上甘棠村的精神、文化空间体系的保护 |
3.5 对上甘棠村进行旅游开发的建议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保护对策 |
4.2 展望:传统聚落保护发展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目录) |
(9)江永县上甘棠村考察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然条件优越的上甘棠 |
二、历史悠久的上甘棠 |
三、人才辈出的上甘棠 |
四、遍地文物的上甘棠 |
1. 月陂亭石刻 |
2.古桥 |
3.古宅 |
4.古阁 |
5.古亭 |
6.古祠 |
7.古道 |
五、上甘棠的族群关系、习俗采撷 |
1.族群关系 |
2.信仰 |
(1) 对龙的崇拜 |
(2) 对龟的崇拜 |
(3) 对泰山石的崇拜 |
3.节日 |
4.婚俗 |
四、江永县上甘棠村考察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AS理论的传统村落演变与保护研究 ——以江永县上甘棠村为例[D]. 章纪缘.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湘南江永县上甘棠村传统村落建筑空间形态及其保护利用研究[D]. 何文庆. 中原工学院, 2019(01)
- [3]湘南地区传统村落水系与建筑格局关系[D]. 凌翔. 湖南大学, 2017(07)
- [4]石刻资源的教育功能——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J]. 孙红涛,廖雅琴. 文史博览(理论), 2013(10)
- [5]永州石刻文化价值探析[J]. 廖雅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6]基于女书传统文化元素在江永瑶族服饰上的研究[D]. 段洁馨.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7]古谢国故址应在今湖南江永[J]. 谢应举,谢祥熹,谢红伟,谢晓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8]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以湖南省永州上甘棠村为例[D]. 许宁. 长沙理工大学, 2007(02)
- [9]江永县上甘棠村考察记[J]. 罗树杰,盘美花,徐杰舜.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