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易拉罐的设计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寿开,肖中荣[1](2021)在《基于认知模型的“铝和铝合金”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以"铝和铝合金"的教学为例,创设真实情境,构建驱动任务,通过实验探究、证据推理、模型认知,探索了素养为本的元素化合物教学新样态。
金群[2](2021)在《STEM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英文首字母的缩写,最早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2001年提出。是通过跨学科融合与整合,以项目学习、问题探究为途径进行学习,从学科知识、认知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STEM教育的兴起,以STEM教育中的教学创新和跨学科研究发展速度开始加速。但是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了不少的困惑和亟需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师资培养、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课程设计方案与拓展学习方式模式等方面。本课题首先调研了国内外STEM教育研究现状,重点对国内,特别是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实施STEM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发现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融合的案例较少,并与学校生物教师讨论发现初中阶段生物学科知识内容多,偏重于应试教育,实际运用学科融合的教学时间不充足,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设计方案实际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多,基于这些原因系统分析,形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方案。以孝感市楚澴中学七八年级师生为对象,进行了实践探索:1.运用STEM理念,对人教版七八年级的生物学教材进行分析、归纳,筛选出了可融入STEM的知识点;2.基于问题探究、项目化学习、实验观察、问题导向,围绕生物大概念,运用提出问题,规划方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反思等流程进行设计教学实践教案,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设计环节。教学设计分为三种类型:1.应用模型制作思路设计课题《动物细胞》;2.应用探究实验的构思设计课题《食物中的营养》;3.应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设计课题《植物的生殖》。教学设计的顺序为创设情境,问题引入;设计方案,聚焦概念;分享设计,理解概念;设计制作,感悟新知;优化设计,提升效果;交流展示,总结反思。紧接着,笔者在孝感市楚环中学,将七年级两个平行的班级学生作为STEM课堂和传统课堂实践的对象,运用设计的《动物细胞》《食物中的营养》《植物的生殖》教案进行了STEM教育教学实践。最后,笔者对七八年级的七位生物教师进行教师访谈、对STEM课堂实践前学生生物考试成绩和STEM课堂实践后学生成绩进行了对比,结合学生前测和后测调查问卷。得出结论:从学生方面来看,STEM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是很喜欢的;对教师而言,他们普遍对生物课堂开展STEM教育保持积极的态度,认为完全可以将STEM理念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也愿意在自己的教学中逐步开展相关教学改革。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运用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生物课堂实践提升了教师课堂组织能力,提升了学生整体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STEM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整体思维能力,更好地掌握学科大概念,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初中生物中选取的STEM课程设计内容不够丰富,课堂实践时间还不够充足,对STEM生物课程实践的评价维度不够详细,评价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侯松青[3](2021)在《基于机器视觉的易拉罐打标区域定位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兴起了一种以实物馈赠进行广告宣传的方式,营销者购买罐装饮料后,使用激光打标机在易拉罐表面空白处打印企业的宣传信息,馈赠给消费者,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这种方式新颖独特,并且宣传成本低,受到不少商家的青睐。在易拉罐罐体上打印企业广告信息时,首要和关键的任务是确定出易拉罐表面可以用于打标的空白区域。目前易拉罐表面打印广告信息时由人工凭眼睛寻找空白打标区域,将其放置在打标机下方进行打标。该方法定位精度低,难以保证产品的一致性;且长时间的工作,易造成操作者眼睛的疲劳和不适,不适合大批量生产。随着智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机器视觉以其非接触测量、检测精度高、智能化程度高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智能加工领域。为此本文研究了基于机器视觉的易拉罐表面空白打标区域的自动定位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根据易拉罐打标的工艺流程,设计了易拉罐自动化打标设备,并根据所需检测的易拉罐尺寸和定位精度,选取了工业相机和镜头,对设备中定位打标区域的机器视觉部分进行了着重设计,搭建了易拉罐表面图像采集系统。研究了易拉罐表面图像的展开和拼接方法。利用柱面反投影将易拉罐柱面图像展开为平面图像,针对易拉罐表面图像拼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模板匹配的图像拼接算法,具有很好的拼接效果。研究了自动检测图像中合适打标区域的方法。提出了采用残差神经网络对拼接好的易拉罐表面图像进行二值化分割的解决思路,并根据二值图像自动搜寻符合打标要求的空白区域,计算从当前位置到空白区域所需旋转角度。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适用于不同种类易拉罐空白区域的精确定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通过实验对确定出的空白区域和旋转后位置精度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法确定出的空白区域均符合打标需求,且根据计算出的角度旋转后,打标区域中心与相机视野中心偏移量均在±2mm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满足打标要求。
李健凯[4](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机器人垃圾分拣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实现中国梦,完成伟大复兴的任务取得了关键性进展,但是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2005年我国就提出“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其中垃圾分类和处理是关键。我国仍采用流水线人工分拣的方式进行垃圾分类,这种传统方式存在自动化程度低,对人力劳动力需求大,环境恶劣和分拣效率低等问题,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垃圾处理需求。随着我国逐渐在人工智能领域完成“弯道超车”和我国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动化工厂的经验与技术不断提升。提出并完成一套利用机器视觉对垃圾进行无接触式分类检测并利用工业机器人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垃圾分拣的系统具有可行性,同时该系统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完成智能垃圾分拣系统的硬件搭建,包括工控机、工业机器人和工业相机等,并在工控机上搭建系统控制软件,完成机器人控制和系统各元件间调度。通过实验测试,完成对工业机器人的精准控制。其次,完成机器视觉算法,包括用于检测垃圾类别与定位的深度学习网络和用于检测垃圾姿态的图像处理算法。本文的深度学习采用SSD作为基础网络,对主干结构进行修改并增加注意力机制以提取更优的图像特征,利用特征金字塔的方式进行跨层式特征融合,使用于检测的特征图包含多元信息,采用更优的激活函数和损失函数,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利用传统数字图像处理简易,计算速度快和算力需求低的优势,对已定位到的垃圾进行姿态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机器视觉算法可以满足垃圾分拣的实际应用需求,机器人通过已知姿态信息可以大幅提高垃圾分拣的准确率和成功率。最后,提出一套系统标定的方法和系统协作控制策略。为了统一系统的世界坐标系,本文以传送带作为中间媒介,先完成传送带与工业相机的标定,再完成传送带与工业机器人的标定,从而完成工业相机与工业机器人的标定。为了满足智能垃圾分拣系统的实际使用需求,本文将控制软件,工业机器人控制和视觉算法计算分别用不同的线程完成,提高系统的易用性、可靠性、准确性和实时性。本文改进的深度学习算法相比于原始算法准确度提高了6.5%,姿态检测的平均误差为1.5°,提高了垃圾的自动化分拣水平,对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且本文的分拣模型在工业流水线中具有很高的移植性和扩展性。
程承平,徐展[5](2020)在《静电现象应用的系列创新实验》文中提出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文章结合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中"静电现象的应用"一课的系列实验设计和遇到的问题,介绍高中物理创新实验的设计策略与改进方法,实施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
董友军,翟春城[6](2020)在《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文中研究表明用实验形成学生的物理观念,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构建了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理论模型,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实践路径,可以划分为8个基本环节: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操作实验、处理数据、提炼结论、分析误差、应用生活.以气体实验定律(I)为例,阐述了实现实践路径的方法.
刘海楠[7](2020)在《幼儿园队形学习活动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序的队形是幼儿园组织集体活动的基本保障。然而经研究者观察,当前幼儿园队形学习活动以教师反复提醒、幼儿机械化训练为主,既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为此,研究者与G老师、Q老师形成研究小组,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遵循“计划——实施——反思——调整”的螺旋式流程,在H市S幼儿园大班进行了幼儿园队形学习活动行动研究,以期将游戏精神融入队形学习。研究准备阶段,研究者首先探讨了幼儿队形学习的价值,认为队形是群居动物的进化结果,在人类发展史上不可或缺,同时对幼儿的生活与学习都有重要意义。接着,研究者分析出合作班级队形学习活动在教学目标、方法、评价、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制定行动计划。行动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借早操学习为契机,改进了队形集体教学活动。参考体育活动集体教学模式,研究者为移位接力、互换位置、双圈以及持物走圆四套早操队形设计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力求使幼儿愉悦、高效地掌握早操队形。为解决上阶段不足,研究者开展了第二阶段行动——幼儿自主队形学习区域活动。本阶段行动经历了铺垫经验——初步尝试——创造升华三个子阶段,幼儿通过自己设计队形方案并组织队员排练,充分发挥了积极性、主动性。在总结阶段,研究者分析资料,认为可通过借鉴其他教育活动的研究成果,合理组织队形学习活动,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体验中得到发展。研究者建议教师尊重、信任幼儿,为队形学习活动制定目标合理、流程清晰的计划,采用灵活策略进行指导,适当让位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刘志强[8](2019)在《高性能微波频率源与毫米波FMCW射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微波毫米波频率源是雷达、通信、电子对抗和测试测量设备等电子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件,其相位噪声特性、杂散抑制性能和扫频线性度等指标对系统性能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系统射频前端向更高频段和更宽带宽的方向发展,对频率源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实现高性能微波频率源和毫米波射频前端为目标,研究了基于Delta-Sigma调制器(Delta-Sigma Modulator,DSM)的宽带小数N分频锁相环(Phase-Locked Loop,PLL)、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Direct Digital Synthesizer,DDS)、DDS驱动PLL的高线性度扫频源、低相位噪声的混频PLL等频率源,以及毫米波调频连续波(Frequency-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FMCW)射频前端中的相关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对频率源扫频状态下的相位噪声理论模型、扫频线性度精确测量方法、杂散抑制技术、频率源相位噪声和扫频线性度对射频前端性能的影响,以及基于相参本振源的毫米波射频前端中相位噪声抵消效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主要进展包括以下内容:1、应用线性时不变连续时间模型(Linear Time Invariant Continuous Time Model,LTI-CTM),建立了基于高阶有源环路滤波器的DSM宽带小数N分频PLL在线性扫频状态下的相位噪声理论模型。将环路滤波器的传递函数和线性扫频稳态条件相结合,得到了PLL线性扫频稳态相位误差与环路参数的函数关系,将传统的基于低阶无源环路滤波的PLL的稳态相位误差理论模型推广应用到了宽带扫频源中更加常用的基于三阶、四阶有源环路滤波器的PLL的相位噪声分析,得出了在给定稳态相位误差情况下扫频斜率和环路参数应满足的条件。设计了基于DSM小数N分频PLL技术的双频X波段频率源和C波段宽带扫频源,对其相位噪声、杂散抑制等指标进行了仿真、测试与分析。测量了宽带线性扫频状态下不同电荷泵增益和扫频斜率时的小数N分频PLL分频端口输出信号的相位噪声,验证了关于扫频状态下相位噪声的理论模型。2、提出了一种分段采样并结合数字域Weaver接收机架构信号处理方案的宽带线性扫频信号线性度的精确测量方法。该方法采用下变频技术,通过切换本振频率将高频宽带线性扫频信号变换为可直接采样的中频扫频信号,在扫频同步信号和延时采样触发信号的控制下,对指定时间长度的扫频信号采样,在数字域拟合出与采样信号扫频斜率相同的理想线性扫频信号作为Weaver接收机的第一本振,采样信号经过数字混频后变换为近似于点频的低中频信号,解决了宽带扫频信号的滤波和镜频干扰抑制问题,降低了幅度噪声和杂散对瞬时频率解调精度的影响,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进行实验验证,设计了高线性度的DDS和DDS驱动的宽带整数分频PLL电路,实验结果表明频率步进、时间步进和扫频斜率是影响扫频线性度的重要因素。上述方法还应用于测量基于DSM的宽带小数N分频PLL的扫频线性度,考察了环路带宽、电荷泵增益和扫频斜率对线性度的影响。本文所提出的线性度测量方法为线性FMCW雷达研制生产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简单实用、高精度的线性度测量手段。3、在全面分析频率源和射频收发系统中的常见杂散来源的基础上,研究了包括优化频率分配和PLL环路带宽、带通/带阻滤波、吸收型滤波、优化射频方案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杂散抑制方法,为后续研制高性能雷达、通信系统等提供了丰富、灵活的技术手段。为了减小传统波导滤波器的体积且便于与平面电路集成,基于空气填充基片集成波导(Air-Filled 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AFSIW),设计了多款新型的高性能滤波器及过渡电路。此外,基于高品质因数的AFSIW谐振器设计了一款低相位噪声振荡器,由于消除了谐振器内部的介质损耗,实现了比传统SIW振荡器低约10d B的相位噪声指标。4、深入研究了基于相参本振源架构的FMCW雷达系统的相位噪声对消机理,提出了包含本振源相位噪声与射频链路附加相位噪声的完整的相位噪声分析模型,详细分析了系统中各节点的相位噪声特性及其抵消效应,讨论了系统附加相位噪声对接收机输出信号相位噪声的影响,为相参本振源设计和系统相位噪声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短毫米波人体安检主动成像雷达为应用背景,设计了一种采用混频锁相架构的C波段低相位噪声双路频率源,并成功应用于W波段FMCW收发前端中。W波段收发前端的实测相位噪声抵消比达到了17 d B以上,验证了所建立的相位噪声模型及理论分析结果。5、针对机场跑道外来物(Foreign Object Debris,FOD)检测雷达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以宽带DSM小数N分频PLL为扫频源的W波段FMCW雷达射频前端的系统设计方案。根据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quivalent Isotropically Radiated Power,EIRP)、探测距离、FOD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adar-Cross Section,RCS)和分辨率等系统指标,确定了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接收输入功率范围等射频链路关键技术指标。在深入分析频率源相位噪声和扫频线性度对FMCW雷达系统性能影响的基础上,确定了基于DSM小数N分频PLL的点频源和三角波调制线性扫频源的方案与相关指标。进行了射频前端详细方案设计,研制了关键电路模块并完成了系统集成与测试,系统具备自检、状态监测和接收保护能力。将射频前端与天线系统集成,成功实现了FOD检测雷达前端样机,并在实验室环境下完成了多种FOD样品的探测。
黄国维[9](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垃圾桶智能分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城市生活中的垃圾也在飞速增长。大量的垃圾被运送到城市外填埋或焚烧,仅有部分垃圾进行了无害处理,垃圾的处理速度慢而且垃圾分类智能化水平低。如何实现垃圾的快速分类已成为国家乃至全球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本课题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垃圾桶智能分类设计,具体方法:通过NB-IOT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垃圾桶监测网络,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构建了垃圾智能分类模型和分类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分类算法响应速度快,准确率高。课题主要针对国内外的垃圾分类进行分析,对智能垃圾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构建基于NB-IOT的垃圾桶远程监测网络,对垃圾桶总体结构和硬件控制系统电路进行了设计;软件方面,对垃圾图像进行了预处理,完成了垃圾图像特征提取,以纹理、形状融合特征和HSV颜色特征分别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样本,完成BP神经网络的训练,另一方面,对Alexne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后三层网络结构进行了修改,并将垃圾RGB图像作为Alexnet卷积神经网络的输入样本,进行迁移学习,从而构建了垃圾智能分类模型。利用matlab进行垃圾智能分类仿真实验,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智能垃圾分类仿真结果与BP神经网络等传统的智能分类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90个测试样本进行分类判别试验,结果表明迁移后的卷积神经网络对垃圾图像分类的准确率达到100%,与传统的BP神经网络图像分类(准确度70%左右)相比较,迁移后的卷积神经网络训练速度更快,识别率更高。研究结果表明,卷积神经网络的迁移学习算法对于垃圾图像智能分类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图[57] 表[8] 参[50]。
郭凯凯[10](2019)在《巴渝主题插画在重庆啤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现如今,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并不仅仅只停留在产品的实用主义上,而趋向于产品所传递出来的品牌文化价值与形式内涵。而插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附加在产品的包装之中时,饱含的浓厚的传统文化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韵味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让人们在嘈杂繁乱的现代社会中得到精神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愉悦。(1)对于巴渝文化来讲,传承与弘扬地域文化,展现在商业品牌的包装设计中,是当下时代快速发展的设计需求。随着啤酒品牌的市场同质化,以及进口啤酒的市场冲击,啤酒企业更应该使产品在消费者的心智中树立良好的信赖感与认知感。消费人群的审美需求已经在不断的提升,产品的包装设计,占据着产品宣传推广的主要环节,那么在包装形式上,就需要区别于同类产品。而针对产品的消费市场定位来讲,逐渐趋于“年轻化”,对时尚、潮流的文化更有吸引力。插画有别于其它的设计形式,近些年来,这种形式在很多产品包装中都有体现。独特的艺术风格,结合产品特性,展现在包装设计中,从而能够与同类产品产生一定的差异性。
二、易拉罐的设计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易拉罐的设计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2)STEM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STEM教育研究综述 |
1.2.1 国外STEM教育研究现状 |
1.2.2 国内STEM教育研究现状 |
1.3 STEM理论的概念界定 |
1.3.1 STEM教育 |
1.3.2 STEM素养 |
1.3.3 生物科学素养 |
1.4 理论基础 |
1.4.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1.4.2 探究性学习理论 |
1.4.3 缄默知识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第2章 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 |
2.1 STEM教育的特点 |
2.1.1 体验性 |
2.1.2 跨学科 |
2.1.3 情境性 |
2.1.4 设计性 |
2.1.5 协作性 |
2.2 STEM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
2.2.1 严格依据课程标准 |
2.2.2 多维度设计教学目标 |
2.2.3 基于核心概念和学生实践 |
2.3 基于STEM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材内容选择 |
2.4 基于STEM理念的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流程 |
2.5 基于STEM理念的生物教学设计实例 |
2.5.1 “《动物细胞》-可视化模型项目”教学设计 |
2.5.2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种子能量知多少教学设计 |
2.5.3 “我是园艺师---《植物的生殖》”教学设计 |
第3章 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1.1 访谈对象 |
3.1.2 问卷调查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调查问卷法 |
3.2.3 案例教学法 |
3.2.4 访谈法 |
3.2.5 观察讨论法 |
3.3 教学实践过程 |
3.3.1 教学内容 |
3.3.2 教学实践 |
实践一:动物细胞-可视化模型项目 |
实践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种子热量知多少 |
实践三:“我是园艺师--《植物的生殖》” |
3.4 教学实施结果与分析 |
3.4.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3.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4.3 前后考试成绩结果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研究不足 |
4.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STEM课程教育调查问卷 |
附录Ⅱ 基于STEM理念探究报告——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
附录Ⅲ STEM理念下的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Ⅳ 生物试题(前测) |
附录Ⅴ 生物测试(后测) |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机器视觉的易拉罐打标区域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定位方法现状 |
1.2.2 国内定位方法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易拉罐打标区域定位总体方案 |
2.1 易拉罐自动化打标总体方案 |
2.2 易拉罐打标区域定位方案设计 |
2.2.1 总体方案设计 |
2.2.2 相机选型 |
2.2.3 光源选型 |
2.2.4 图像获取 |
2.3 本章小结 |
3 图像预处理 |
3.1 图像滤波 |
3.2 图像裁剪 |
3.3 本章小结 |
4 易拉罐表面图像展开方法研究 |
4.1 柱面反投影 |
4.2 图像拼接 |
4.2.1 图像配准 |
4.2.2 图像融合 |
4.3 本章小结 |
5 易拉罐空白打标区域定位方法研究 |
5.1 自适应ROI定位 |
5.1.1 构建模板库确定打标区 |
5.1.2 残差神经网络 |
5.2 旋转角度计算 |
5.3 实验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及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机器人垃圾分拣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垃圾自动化分类研究现状 |
1.2.2 目标识别与定位算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工作与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能垃圾分拣系统设计 |
2.1 智能垃圾分拣系统设计方案 |
2.2 智能垃圾分拣系统硬件选型 |
2.2.1 相机选型 |
2.2.2 镜头选型 |
2.2.3 编码器选型 |
2.2.4 工业机器人选型 |
2.2.5 机器人夹具选型 |
2.2.6 气动装置选型 |
2.2.7 传送带选型 |
2.2.8 工控机选型 |
2.3 智能垃圾分拣系统控制软件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垃圾分拣系统的标定与联动 |
3.1 系统标定 |
3.1.1 相机与传送带标定 |
3.1.2 机器人与传送带标定 |
3.2 系统间通讯方式 |
3.2.1 相机与计算机间通信 |
3.2.2 工业机器人与计算机间通信 |
3.3 垃圾分拣系统多线程多元件联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垃圾分类中的定位与姿态检测算法 |
4.1 垃圾图像数据集的建立 |
4.2 基于SSD的垃圾目标检测算法 |
4.2.1 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的结构框架 |
4.2.2 改进的主干结构 |
4.2.3 注意力机制 |
4.2.4 激活函数 |
4.2.5 损失函数 |
4.3 垃圾姿态检测算法 |
4.3.1 待检测区域提取 |
4.3.2 图像预处理 |
4.3.3 姿态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垃圾分拣系统实验与验证 |
5.1 垃圾识别与定位实验 |
5.1.1 主干结构性能对比 |
5.1.2 垃圾检测网络性能对比 |
5.2 垃圾姿态检测实验 |
5.3 智能垃圾分拣系统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静电现象应用的系列创新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静电现象的应用中四类实验的设计、改进与创新 |
1.1 导体是等势体的论证实验 |
1.2 导体上的电荷分布探究实验 |
1.3 尖端放电实验与模拟雷击实验 |
1.4 静电屏蔽实验 |
2 结语 |
2.1 课前录像,两手准备 |
2.2 实验的意义和策略 |
(6)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理论模型 |
1.1 用实验形成学生的物理观念 |
1.2 用实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 |
1.3 用实验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 |
1.4 用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
2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实践路径 |
2.1 观察现象 |
2.2 提出问题 |
2.3 设计方案 |
2.4 操作实验 |
2.5 处理数据 |
2.6 提炼结论 |
2.7 分析误差 |
2.8 应用生活 |
3 结束语 |
(7)幼儿园队形学习活动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缘于幼儿园队形学习活动现状 |
(二)缘于研究者实践中的困惑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队形的相关研究 |
(二)低龄儿童队形活动的相关研究 |
(三)教育行动研究的相关研究 |
(四)相关研究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启示幼儿学习游戏化 |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启示尊重幼儿学习主动性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队形 |
(二)队形学习 |
(三)幼儿园队形学习活动 |
六、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
(二)研究现场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二章 行动研究的准备阶段 |
一、幼儿队形学习价值探寻 |
(一)队形是群居动物进化的必然现象 |
(二)队形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
(三)队形学习对于幼儿来说不可或缺 |
二、幼儿园队形学习活动问题分析 |
(一)教学目标指向于完成园部的任务 |
(二)教学计划制定时缺乏周密的考虑 |
(三)教学方法有时会违背儿童的特点 |
(四)教学评价仅关注部分违规的幼儿 |
(五)教学环境创设中缺失了队形元素 |
第三章 行动研究的实施阶段 |
一、第一阶段:对教师开展队形集体教学活动的改进 |
(一)设计思路 |
(二)实施与观察 |
(三)结果与反思 |
二、第二阶段:改变教师高控,开展幼儿自主队形学习活动 |
(一)设计思路 |
(二)实施与观察 |
(三)结果与反思:幼儿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借鉴集体教学活动流程和区域活动指导策略,提高幼儿学习队形的游戏体验 |
(二)教师适当让位有利于凸显幼儿在队形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
(三)队形学习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与之相关的多项智能的发展 |
二、对教师开展队形集体教学活动的建议 |
(一)教师应强化目标意识,关注幼儿情感体验 |
(二)教师要制定队形计划,遵循一定流程 |
(三)教师可巧妙运用策略,力求随机应变 |
三、对幼儿自主队形学习活动的建议 |
(一)教师对幼儿产生质疑时,学会克制,信任为先 |
(二)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时,灵活机智,多管齐下 |
(三)教师对幼儿评价反馈时,重视过程,分享经验 |
第五章 研究反思 |
一、研究对象局限 |
二、教育者自身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队形集体教学活动的实验效果访谈提纲 |
致谢 |
(8)高性能微波频率源与毫米波FMCW射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频率合成技术 |
1.2.2 毫米波FMCW雷达系统应用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DSM的小数分频PLL理论模型与实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基于DSM的小数分频PLL特性分析 |
2.2.1 小数N分频PLL |
2.2.2 Delta-Sigma调制器基本理论 |
2.2.3 MASH调制器建模与性能分析 |
2.2.4 PLL的相位噪声特性 |
2.3 双频段LNB中的频率源 |
2.3.1 LNB研究背景与总体方案设计 |
2.3.2 基于DSM的小数N分频双频率本振源 |
2.3.3 LNB模块设计与实验研究 |
2.4 基于DSM的宽带小数分频PLL研究 |
2.4.1 基于连续时间模型的扫频状态下相位噪声特性分析 |
2.4.2 基于DSM的宽带小数分频PLL方案设计 |
2.4.3 PLL性能仿真分析与电路设计 |
2.4.4 点频状态下性能测试与分析 |
2.4.5 扫频状态下性能测试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宽带扫频信号线性度精确测量方法与DDS驱动的锁相扫频源 |
3.1 引言 |
3.2 扫频线性度测量方法研究 |
3.2.1 扫频信号采集方案 |
3.2.2 瞬时频率计算 |
3.2.3 数字信号处理方案 |
3.2.4 仿真验证与分析 |
3.2.5 分段测量结果的整合 |
3.3 DDS电路设计与实验研究 |
3.3.1 DDS电路基本原理与扫频线性度分析 |
3.3.2 整体方案 |
3.3.3 DDS电路设计 |
3.3.4 DDS电路的点频性能测试与分析 |
3.3.5 DDS电路的扫频性能测试与分析 |
3.4 整数分频锁相环电路研究 |
3.4.1 方案设计 |
3.4.2 PLL相位噪声分析、仿真和电路设计 |
3.5 DDS驱动的PLL性能测试与分析 |
3.5.1 单频点输出性能测试与分析 |
3.5.2 扫频输出性能测试与分析 |
3.6 DSM小数N分频PLL扫频线性度的测试与对比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杂散抑制技术研究与低相位噪声振荡器设计 |
4.1 引言 |
4.2 频率源杂散分析与抑制方法 |
4.2.1 器件固有杂散 |
4.2.2 变频杂散 |
4.2.3 电源杂散 |
4.2.4 数字与控制电路杂散 |
4.3 低相位噪声振荡器设计 |
4.3.1 高Q值 AFSIW谐振器设计 |
4.3.2 低相位噪声振荡器设计与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低相位噪声双路相参频率源及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异频双本振架构的LFMCW雷达系统 |
5.2.1 系统概述 |
5.2.2 频谱特性分析 |
5.2.3 相位噪声抵消特性分析 |
5.3 C波段双路频率源方案设计与实验 |
5.3.1 频率源性能指标分析 |
5.3.2 基于混频锁相的双路频率源方案设计 |
5.3.3 双路频率源性能测试 |
5.4 C波段双路频率源在W波段射频前端中的应用 |
5.4.1 W波段射频前端系统方案概述 |
5.4.2 关键电路研制 |
5.4.3 W波段射频前端相位噪声抵消实验研究 |
5.5 X波段低相位噪声频率源研究 |
5.5.1 频率源方案设计 |
5.5.2 频率源性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W波段FMCW雷达射频前端设计与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FOD检测雷达系统概述 |
6.2.1 射频前端架构分析与选择 |
6.2.2 FMCW雷达基本原理 |
6.3 FMCW雷达系统设计考虑与关键指标分析 |
6.3.1 收发链路设计考虑与关键指标分析 |
6.3.2 频率源设计考虑与关键指标分析 |
6.4 射频前端详细设计方案与实验研究 |
6.4.1 射频前端总体方案 |
6.4.2 本振链路设计与实验研究 |
6.4.3 接收链路设计与实验研究 |
6.4.4 发射链路设计与实验研究 |
6.4.5 控制方案 |
6.5 射频前端集成测试 |
6.5.1 发射链路输出功率测试 |
6.5.2 接收链路噪声系数测试 |
6.5.3 接收链路输出频谱及增益测试 |
6.6 FMCW雷达系统目标检测实验 |
6.6.1 雷达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
6.6.2 多目标探测实验 |
6.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垃圾桶智能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外垃圾分类现状及研究现状 |
1.3 国内垃圾分类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2 智能分类垃圾桶的总体设计 |
2.1 智能分类垃圾桶的概述 |
2.2 智能分类垃圾桶监测系统 |
2.3 智能分类垃圾桶整体结构 |
2.4 智能分类垃圾桶监控平台设计 |
2.4.1 监控平台功能设计 |
2.4.2 智能分类垃圾桶的故障诊断 |
2.5 关键技术 |
2.5.1 物联网技术 |
2.5.2 通信技术 |
2.5.3 NB-IOT技术的网络构架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分类垃圾桶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智能分类垃圾桶子桶结构分布 |
3.2 智能分类垃圾桶工作流程 |
3.3 基于STM32 的外围电路设计 |
3.3.1 STM32 微处理器 |
3.3.2 STM32 最小系统设计 |
3.4 电源设计 |
3.5 图像采集模块 |
3.6 电机驱动设计 |
3.7 NB-IOT模块电路设计 |
3.7.1 电源模块 |
3.7.2 开机电路 |
3.7.3 关机时序图 |
3.7.4 复位电路 |
3.7.5 网络状态指示 |
3.7.6 RF接口 |
3.8 垃圾分类模块 |
3.9 本章小结 |
4 垃圾图像的智能分类算法 |
4.1 分类垃圾图像的预处理 |
4.1.1 灰度处理 |
4.1.2 均值滤波器去噪 |
4.2 垃圾图像的特征提取 |
4.2.1 纹理特征的提取 |
4.2.2 Hu不变矩形状特征提取 |
4.2.3 垃圾图像的HSV颜色特征提取 |
4.3 BP神经网络 |
4.3.1 人工神经网络 |
4.3.2 BP神经网络算法 |
4.3.3 BP神经网络设计 |
4.4 卷积神经网络 |
4.4.1 卷积神经网络特点 |
4.4.2 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 |
4.4.3 基于Alexnet卷积神经网络的迁移学习 |
4.5 本章小结 |
5 垃圾分类仿真实验 |
5.1 基于形状和纹理特征的BP神经网络垃圾分类仿真 |
5.1.1 仿真数据及环境 |
5.1.2 BP网络设计 |
5.1.3 BP神经网络训练 |
5.2 基于HSV颜色空间的BP神经网路分类仿真 |
5.2.1 基于HSV颜色空间的仿真数据 |
5.2.2 BP神经网络结构 |
5.2.3 基于HSV特征的分类仿真结果 |
5.3 基于迁移学习与Alexnet网络的的垃圾分类仿真 |
5.3.1 仿真准备 |
5.3.2 模型构建 |
5.3.3 样本数据集 |
5.3.4 训练步骤及matlab仿真代码 |
5.3.5 仿真结果 |
5.4 仿真结果对比 |
5.4.1 识别率对比 |
5.4.2 误检率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10)巴渝主题插画在重庆啤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设计的背景与来源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现状 |
1.3.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巴渝主题插画文化 |
2.1 巴渝文化的起源与价值 |
2.1.1 巴渝文化的起源 |
2.1.2 巴渝文化的价值 |
2.2 巴渝主题插画的符号重组 |
2.2.1 巴渝设计创作的主题插画分类 |
2.2.2 啤酒文化中的符号提取 |
第三章 巴渝啤酒品牌包装的设计定位 |
3.1 重庆啤酒的品牌文化 |
3.2 啤酒包装设计的市场定位 |
3.2.1 啤酒产品设计的定位 |
3.2.2 消费人群市场的定位 |
第四章 插画艺术在重庆啤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
4.1 重庆啤酒包装设计方案展示 |
4.1.1 啤酒包装的平面图展示 |
4.1.2 啤酒包装的瓶身标签设计 |
4.1.3 啤酒包装的盒型设计展开图 |
4.1.4 啤酒包装的周边产品设计 |
4.2 重庆啤酒包装设计的效果图展示 |
4.2.1 啤酒玻璃瓶包装展示 |
4.2.2 啤酒易拉罐包装展示 |
4.2.3 啤酒运输包装展示 |
4.2.4 啤酒产品组合图展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易拉罐的设计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认知模型的“铝和铝合金”教学设计与实践[J]. 寿开,肖中荣.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21(11)
- [2]STEM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研究[D]. 金群.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基于机器视觉的易拉罐打标区域定位方法研究[D]. 侯松青. 中北大学, 2021(09)
- [4]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机器人垃圾分拣系统设计[D]. 李健凯.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5]静电现象应用的系列创新实验[J]. 程承平,徐展. 物理教学探讨, 2020(12)
- [6]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J]. 董友军,翟春城. 物理实验, 2020(11)
- [7]幼儿园队形学习活动行动研究[D]. 刘海楠.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高性能微波频率源与毫米波FMCW射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D]. 刘志强. 东南大学, 2019(01)
- [9]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垃圾桶智能分类研究[D]. 黄国维.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10]巴渝主题插画在重庆啤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D]. 郭凯凯.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