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毕拉河林业局林下多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雪松[1](2021)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经济波动、气候条件变化、资源消耗危机、新冠疫情持续不断等严峻的形势挑战下,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关注性焦点,而林业作为重要的资源供给、生态功能输送与气候环境调节的产业,其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演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都比较有优势的东北国有林区,自然义不容辞的承担了新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向的转型,会给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带来较大程度的发展不协同之状况,资源的衰减会在经济发展、林区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给东北国有林区造成不利的影响。林业产业的运行方式是所有产业中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最为相似的,可以借鉴成熟的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力图使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协同演化逐步缓解资源危机,优化并高效利用可以整合的资源,实现东北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的同步发展,最终满足森林资源可持续运营的发展目标。本研究在集合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林业产业演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发展的研究思路。首先在理论层面,对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概念进行梳理,同时,对相关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做了分析,通过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阐述在组成结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方面的接近性,并对协同演化模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可行性。其次在分析层面,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森林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林业产业技术要求、投资、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或动力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必要性。再次在机制层面,明确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提出了协同演化的四种机制,进而引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立体式研究模型。第四在协同演化研究层面,基于协同演化的机制和研究模型,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形成了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最后在保障层面,为了能够确保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顺利进行,提出需要在企业个体协同、产业种群协同、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三方面进行保障,综合提升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效率。
李威[2](2021)在《基于LANDIS PRO的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森林群落动态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发生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毕拉河“5.2”森林大火过火面积高达11500hm2,属于特别重大森林火灾。火烧迹地处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该地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等重要生态功能,对该地区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因此林火干扰后的植被恢复、群落演替情况备受关注。传统的野外调查方法难以研究较大空间范围火烧迹地植被群落长期演替动态,本文通过使用空间直观森林景观模型LAN DIS PRO 7.0模拟内蒙古毕拉河火烧迹地在天然、采伐及采伐后人工更新三种不同情形下300年内森林群落动态,旨在揭示林火干扰后森林天然演替规律与景观格局变化趋势以及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机制。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22个野外标准样地2017-2019年的树种胸高断面积实地调查数据与LANDI S PRO模型对应年份、对应地点的树种胸高断面积模拟值单因素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LANDIS PRO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处于可接受范围,模拟结果具备较强的可信度。(2)天然情形下,火烧迹地内树种胸高断面积变化趋势为,前期(100年内):白桦、黑桦、山杨等树种比例的持续增长直到最高点后缓缓降低,兴安落叶松、蒙古栎、樟子松和黄檗增长趋势缓慢。中期(100-200年):兴安落叶松增长趋势变快,达到最高点后逐渐降低,其它树种停止增长或持续降低,变化幅度随时间逐渐变小。后期(200-300年):群落处于稳定状态,没有明显变化。(3)随着植被恢复,轻度火烧迹地在演替70年左右群落逐渐稳定,而中度、重度火烧迹地内群落分别在130年、150年后趋于稳定。各树种龄组结构在演替前期低龄林比例上升,高龄林比例下降,在演替中后期逐渐稳定;景观格局变化表现为各树种斑块数量增加,斑块形状趋于复杂,斑块空间分布趋于分散。随着时间推移,树种龄组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景观破碎化与异质性逐渐降低,景观趋于均质化。(4)当前采伐方案显着降低了植被面积并延长树种演替周期,令演替前期较高龄林分面积比例大幅度降低,演替过程中树种龄组结构发生显着变化,延后了龄组结构稳定的时间,并加剧了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了树种的斑块数量,且在景观上的分布更加分散,导致景观异质性升高。当前实施的人工更新方案对演替前中期植被恢复有明显促进效果,但不能有效缓解采伐对景观格局造成的负面效应。
张霖[3](2020)在《内蒙古毕拉河森林火灾受害程度遥感评价及其早期植被恢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Landsat OLI卫星遥感影像,使用卫星遥感数据构建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对识别火烧迹地面积与林火烈度的方法展开研究分析,同时与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以及草地、森林等植被类型因子联系起来对过火区域的火烈度在空间上的分布与植被类型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并且利用多时相的植被指数变化时间序列对过火区域的植被早期恢复过程展开研究。针对2017年5月2日发生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局北大河林场的森林火灾形成的火烧迹地展开研究,通过收集2016年~2019年间每年5月~10月的Landsat 8卫星遥感影像衍生出来的各类火产品数据作为数据源,收集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作为地形因子数据来源,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得出差分归一化燃烧率(differenced Normalized Burn Ratio,d NBR)的阈值范围,利用归一化燃烧率(Normalized Burn Ratio,NBR)、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NDVI)、归一化水汽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MI)、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等遥感指数构建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对此研究地的火烈度地进行识别,利用ENVI5.3软件将研究地的海拔、坡度与坡向和火烈度逐个叠加进行分析,同时利用ENVI中的监督分类功能划分出森林、草地两个土地类型后也和火烈度逐个叠加进行分析。而后,在NDVI、EVI、NDMI和NBR等不同指数之间对比不同火烈度、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植被指数的恢复情况,最后选出可以更好的反映植被生长恢复特征的指数进行火后植被早期恢复研究,得到的结果如下:(1)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建立的分类模型整体上看效果较好,对于林火烈度的总体分类精度达到了88.3%,KAPPA系数值是0.857。利用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得出d NBR四个等级:未燃烧、轻度火烧、中度火烧、重度火烧。中度火烧区域和轻度火烧区域的面积较大,分别为2888hm2和2590hm2,分别占总过火面积的40.2%和36%。(2)林火烈度会受到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以及植被类型的影响。在海拔450~550m的区域火烧面积最大,轻度林火烈度主要分布在海拔450~550m的区域,中度与重度火烈度在450~1000m的海拔范围内均有分布;在Ⅱ级坡(2°~6°)的火烧面积最大,坡度在15°以上时几乎没有轻度火烧;在阳坡的火烧面积要相对阴坡大一些。植被类型方面,森林主要受到中度、重度的火烧,而草地主要受到了轻度火烧的影响,受害程度较低。(3)火灾发生后的早期时间内植被恢复在不同强度的林火烈度作用,以及不同植被类型的影响下具有较大差异性。同时,草地比森林的恢复水平高出很多,大部分草地在火烧当年就可以快速恢复100%水平,而森林因火烧强度较大,需要到第二年才逐渐恢复至火前80%水平。该研究结果可以为森林火灾的火烈度等级评价以及火烧迹地中的植被恢复研究提供参考案例。
玮丽斯[4](2019)在《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研究 ——以根河林业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保护森林和生态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森林与生态保护制度是重要任务。国有林区是我国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培育的战略基地,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因国有林区管理制度不完善,过度的开发森林资源,导致民生问题较突出,严重制约了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为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及全面停止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确定和全面停止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国有林区必须要进行的一次新的发展方式转型。随着这种转型,国有林区职工的角色从“伐木人”转变成了“护林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林区职工的生活相对落后,并且由于大部分林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再加上近几年林业产品的替代品增加等原因,相关林业企业的收入减少,林区职工的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有力的提升,林区职工家庭生活、发展出现困境。原以林木采伐的收入来维持生计的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将以怎样的生计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什么因素会影响他们的生计问题。本文以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以内蒙古根河林业局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式研究根河林业局职工家庭生计问题。之后,在相关调研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总结国有林区改革后转岗职工家庭的实际情况,了解根河林业局职工家庭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以及生计现状,并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的影响因素(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提出国有林区职工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保障措施。本文在综合前文研究内容和根河林业局职工家庭生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分析了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等都对参与林下经济产业和兼业经营生计策略呈现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与单一工作岗位(是指只有一个工资性收入来源)是呈现负相关关系的,而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与单一工作岗位是呈现正相关关系的,因为政策原因和地区的特殊性所以自然资本几乎没有差异,所以自然资本不计入模型当中。最后,总结相关文献中和结论对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可持续生计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徐安虬[5](2019)在《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 ——各省林业概况(节选)英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各国不仅在经济文化层面加强了相互之间交流与合作,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一系列的环保研究与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作为生态环境交流的媒介和桥梁,林业信息资料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林业信息资料翻译的目的在于向译入语读者客观真实地介绍中国的林业概况,以便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作者认为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目前我国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首先,我国林业信息资料的翻译研究在国内刚兴起,相关的翻译研究类的文献并不多。其次,此类文章并未研究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特点,也未提出合适的翻译方法与策略。基于此种考虑,本文运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方法,指导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并提出个人的拙见。本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章节一介绍背景信息,即翻译任务和翻译项目背景;章节二交代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译中、译后修改三个部分。章节三详细阐述了中国林业年鉴中的文化特色词;章节四对语料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认为,在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法指导下,通过运用直译,音译,意译翻译策略,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将更好地进行。
许辉[6](2017)在《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经营与发展模式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天然林禁伐的不断推进,林下经济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怎么发展林下经济,全国各地区的模式不尽相同,文章在参阅了大量全国各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经营模式和发展模式,充分分析研究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具体情况,试着把一些经营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引进来,供决策者和广大林区职工参考。
曲利贵[7](2016)在《内蒙古北大河林业局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及保护利用》文中指出文章简要论述了内蒙古北大河林业局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分布及主要药用植物生境、分布及用途,提出了保护开发利用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原则及建议。
李京华[8](2016)在《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国有林区是我国木材生产储备和生态建设重要战略基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国有林区建设停滞不前,职工生活困难。针对这一状况,国家和国有林区自身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但由于历史积弊已久,贫穷落后的面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农村地区,国家扶贫政策在也主要在农村地区实施,尚未完全覆盖至国有林区这一“不城不乡,非工非农”的特殊区域。基于上述背景,以内蒙古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贫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怎么发生的?在哪个阶段出现?具有的特点是什么?形成的机制是什么?二是,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发生的范围和程度如何?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特殊区域的贫困问题?根据福利经济学理论,贫困会影响整体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以此为主线,研究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从森林资源利用和变化的角度,梳理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历程,探究贫困发生的阶段及特点。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随着可采森林资源的减少出现的,贫困状况表现在林业产值水平及增长速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岗职工工资水平较低、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方面,贫困具有对森林资源依赖程度大、个人生产资料稀缺、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更多、人力资本水平低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贫困发生机制。宏观方面,可采森林资源量减少引起产业结构变化、企业经济危机,产权制度安排造成国有林区企业社会负担沉重、企业生产效率较低、个人生产资料稀缺,自然区位劣势导致的接续产业发展不足、林地生产力低,国家投入和支持不足等是贫困产生的重要原因;微观方面,个人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社会资本等方面的弱势是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导致了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的发生。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表现在区域整体贫困落后和微观个体贫困两个方面,利用贫困测度理论和方法从区域贫困和人口贫困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建立了包含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共22个指标的综合贫困指标体系,选取27个林业局2004年—2014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因子分析方法进行贫困综合评价,提取出产业结构与资源量、森林资源潜力、就业与发展等8个公因子。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产业和资源量因子、森林资源生态潜力因子是综合贫困的两个最重要公因子,贡献率达到40%。(2)各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五岔沟贫困度最高,为0.784,红花尔基贫困度最低,为-0.527。对各地区综合贫困度进行聚类分析,五岔沟、白狼、免渡河为重度贫困地区,南木、乌奴耳为中度贫困地区,甘河、巴林等5个地区为轻度贫困地区,毕拉河、满归等15个地区为脱贫地区,红花尔基、莫尔道嘎为较富裕地区。(3)各区域每个公因子的得分不同。在2004—2009年、2010年—2014年两个阶段内,贫困度及相对排名位置也有所变化。微观个体的贫困不仅表现在收入方面,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下,贫困更表现在教育、健康、生活等多个方面。利用内蒙古国有林区607户有效家庭调研样本数据,从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两个角度对人口贫困进行实证分析。(1)国有林区人口属于城镇人口,以年人均收入7644元为相对贫困线,利用FGT指数测算贫困发生的广度和程度。结果表明,内蒙古国有林区收入贫困发生率为8.07%,贫困缺口率为19.63%,平方贫困距指数为0.64%,综合贫困指数为0.79%。(2)建立包含教育、健康、生活水平三个维度共8指标的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有3个及3个以上指标贫困的家庭为多维贫困户。从单维贫困来看,卫生贫困发生率最高,为50.9%,其次为饮用水46.13%、燃料43.49%、住房33.11%。多维贫困发生率为43.16%,平均被剥夺指数为30.17%。(3)以是否贫困为因变量,选取家庭中在岗职工人数、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所在社区等家庭特征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对贫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中在岗职工人数、是否有领导干部、是否兼业、户主年龄都对家庭收入有显着影响,但仅在岗职工人数一项对收入贫困有显着影响,家庭中每增加1名在岗职工,陷入收入贫困的概率降低1.8989。家庭中是否有领导干部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最大,若有领导干部,则家庭陷入多维贫困的概率降低1.4160,其次所在社区、在岗职工人数、户主年龄也对家庭多维贫困有显着影响。政府、国有林区、个人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保护与培育森林资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反贫困起到了促进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覆盖范围较窄,各层级目标不同,侧重于“输血”、而非“造血”等问题。在气候变化、经济新常态等背景下,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还面临着资金困难和就业压力的挑战,应将国有林区反贫困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从以救济性政策为主向以救济政策为基础、开发政策为主转变,从收入贫困救助转向多方位救助。因反贫困具有的巨大外部性、市场的逐利性和国有林区自身发展的弱质性,单独依靠某一方都不能实现全面反贫困和可持续发展。在继续以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为主要任务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建立政府—市场双导向、国有林区参与的反贫困机制。政府主要在公共服务产品提供机制的完善与改革,反贫困制度与政策法规的制定,贫困标准的认定、测度与反贫困效果评估等方面发挥职能。市场在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培育增长极、调整产业布局,促进经济成分和主体多元化。国有林区通过为反贫困提供具体信息,提高劳动力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借助产业的布局调整促进劳动力转移等,提高自主脱贫的能力,积极参与反贫困。并提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国有林区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国有林区改革步伐,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政策建议。
许玉成[9](2015)在《浅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文中认为文章根据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紧紧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时,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作为发展原则,依靠地缘交通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培植、经济林果种植、特种动物养殖等林下经济产业,对发展林下经济在产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李京华,包庆丰[10](2015)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增长、改革、产业发展和民生等情况进行梳理、总结,提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做好产业规划、扶贫政策惠及国有林区、推进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和启动碳汇交易项目等政策建议。
二、对毕拉河林业局林下多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毕拉河林业局林下多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应用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态学的概念界定 |
2.1.2 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 |
2.1.3 协同演化的概念界定 |
2.1.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演化相关的其他概念 |
2.2 理论应用分析 |
2.2.1 生态学理论应用分析 |
2.2.2 协同演化理论应用分析 |
2.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生态性特征分析 |
2.2.4 林业生态系统与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内在联系 |
2.3 本章小结 |
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动因分析 |
3.1 环境层方面林业资源禀赋的限制 |
3.1.1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
3.1.2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
3.1.3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
3.1.4 东北国有林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
3.2 市场需求方面变化的压力 |
3.2.1 市场需求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影响机制 |
3.2.2 主要林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状况 |
3.3 自身发展方面林业产业技术升级的趋势要求 |
3.4 资本方面林业投资的激发力 |
3.4.1 林业投资总量 |
3.4.2 林业产业投资结构 |
3.5 宏观方面林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拉力 |
3.6 制度方面林业管理体制的活力 |
3.7 本章小结 |
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框架 |
4.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 |
4.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机制 |
4.2.1 稳定机制 |
4.2.2 动力机制 |
4.2.3 竞合机制 |
4.2.4 协同机制 |
4.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模型 |
4.3.1 协同演化理论模型 |
4.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研究层次 |
4.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研究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协同演化 |
5.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 |
5.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 |
5.2.1 生态位“态”、“势”评价研究思路 |
5.2.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发展现状 |
5.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模型构建 |
5.2.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结果 |
5.2.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演化路径选择 |
5.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测度及优化 |
5.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关系测度思路 |
5.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重叠度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
5.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关系测度 |
5.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优化 |
5.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策略 |
5.4.1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扩展策略 |
5.4.2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分离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6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协同演化 |
6.1 东北国有林区各区域内的种群发展分析 |
6.1.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分析数据说明 |
6.1.2 研究林业产业种群发展的区位熵法 |
6.1.3 基于区位熵的林业产业种群发展分析 |
6.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演进阶段判别 |
6.2.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生命周期划分 |
6.2.2 各种群产业生命周期演进阶段判别 |
6.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及模拟仿真 |
6.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相关性测度 |
6.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关系分析 |
6.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 |
6.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拟仿真 |
6.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7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 |
7.1 研究思路和模型构建 |
7.1.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7.1.2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机理分析 |
7.1.3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评价模型 |
7.2 序参量的选择和数据处理 |
7.2.1 协同度测算指标体系构建 |
7.2.2 数据来源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
7.2.3 序参量权重的确定 |
7.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与序参量有序度的测算与评价 |
7.3.1 生态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
7.3.2 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
7.3.3 社会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
7.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测算与评价 |
7.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策略 |
7.6 本章小结 |
8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保障措施 |
8.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
8.1.1 加强林业企业个体的创新力度 |
8.1.2 开发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
8.1.3 在思想上层面上提升创新意识 |
8.1.4 加强对林业辅助产业的开发 |
8.1.5 加强林业企业与林业院校的人才合作 |
8.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
8.2.1 加强对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8.2.2 注重非木材林产品的培育与利用 |
8.2.3 引导衰退产业的退出 |
8.2.4 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替代产业的发展 |
8.2.5 完善林业生态建设专项基金 |
8.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
8.3.1 强化森林资源培育的力度 |
8.3.2 加强对林业培育技术的重视 |
8.3.3 优化生态补偿机制 |
8.3.4 在林业企业内部完善激励制度 |
8.3.5 落实留住人才及人才引进的工作 |
8.3.6 加大政府的帮扶力度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
附录B 龙江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2)基于LANDIS PRO的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森林群落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森林演替研究进展 |
1.3.2 森林景观研究进展 |
1.3.3 林火干扰研究进展 |
1.3.4 LANDIS模型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水文条件 |
2.4 土壤条件 |
2.5 气候条件 |
2.6 植被条件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数据获取 |
3.2.2 LANDIS PRO7.0 模型简介 |
3.2.3 模型参数化 |
3.2.4 景观格局指数 |
3.2.5 模拟结果检验方法 |
3.2.6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与分析 |
4.1 LANDIS PRO模拟结果精度检验 |
4.1.1 2017-2019 年各树种胸高断面积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 |
4.1.2 树种胸高断面积模拟值与实测值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 |
4.1.3 树种胸高断面积模拟值与实测值线性回归分析 |
4.2 天然演替下300 年内火烧迹地森林群落动态 |
4.2.1 天然演替下300 年内火烧迹地树种胸高断面积变化趋势 |
4.2.2 不同立地类型树种胸高断面积多元方差分析 |
4.2.3 天然演替下300 年内火烧迹地树种龄组结构动态 |
4.2.4 天然演替下300 年内火烧迹地景观指数动态 |
4.3 采伐与人工更新对300 年内火烧迹地森林群落动态的影响 |
4.3.1 三种情形下300 年内火烧迹地树种胸高断面积变化趋势 |
4.3.2 三种情形下300 年内火烧迹地树种龄组结构动态 |
4.3.3 三种情形下不同时期火烧迹地植被空间分布 |
4.3.4 三种情形下300 年内火烧迹地景观指数动态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内蒙古毕拉河森林火灾受害程度遥感评价及其早期植被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林火烈度的研究 |
1.2.2.火烧迹地的研究 |
1.2.3.火烧迹地中植被恢复的研究 |
1.3.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研究目标 |
1.3.2.研究内容 |
1.4.技术路线图 |
2.研究区概况 |
2.1.地理位置 |
2.2.气候 |
2.3.地形 |
2.4.水文 |
2.5.土壤 |
2.6.植被 |
3.研究方法 |
3.1.遥感数据选择与预处理 |
3.1.1.遥感数据的选择与收集 |
3.1.2.遥感数据的预处理 |
3.2.基于遥感的毕拉河森林火烈度评价模型构建方法 |
3.2.1.基于K-means聚类样本提取方法 |
3.2.2.林火烈度通用评价模型建立 |
3.2.3.模型精度评价方法 |
3.3.毕拉河林场林火烈度影响因子分析方法 |
3.3.1.地形因子对林火烈度影响的分析方法 |
3.3.2.植被类型对林火烈度影响的分析方法 |
3.4.基于遥感的毕拉河林场火后植被早期恢复研究方法 |
3.4.1.基于植被指数时间序列的植被恢复变化研究 |
3.4.2.遥感时间序列概念 |
3.4.3.火后植被早期恢复程度分析方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基于遥感的毕拉河森林火烈度评价模型 |
4.1.1.分类样本提取结果 |
4.1.2.林火烈度模型评价结果 |
4.1.3.林火烈度评价模型精度验证结果 |
4.2.毕拉河林场林火烈度影响因子分析结果 |
4.2.1.地形因子影响分析结果 |
4.2.2.植被类型对林火烈度影响的分析结果 |
4.3.基于遥感的毕拉河林场火后植被早期恢复研究结果 |
4.3.1.不同火烈度下光谱指数恢复变化 |
4.3.2.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光谱指数恢复变化 |
4.3.3.火后植被早期恢复程度结果分析 |
5.结论与讨论 |
5.1.结论 |
5.2.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4)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研究 ——以根河林业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有林区改革相关研究 |
1.2.2 生计相关研究 |
1.2.3 全面停伐对生计的影响研究 |
1.2.4 林业经济发展对生计的影响 |
1.2.5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国有林区 |
2.1.2 国有林区改革 |
2.1.3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 |
2.1.4 家庭生计 |
2.1.5 家庭收入 |
2.1.6 林下经济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生计理论 |
2.2.2 林区职工林业经济行为理论 |
2.2.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3 国有林区改革概述 |
3.1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主要内容和特点 |
3.1.1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主要内容 |
3.1.2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特点 |
3.2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进展 |
4 根河林业局概况及调查样本情况分析 |
4.1 根河林业局概况 |
4.1.1 地理环境 |
4.1.2 森林经营情况 |
4.2 调查内容 |
4.3 数据来源 |
4.4 样本的基本特征 |
4.4.1 户主的基本特征 |
4.4.2 职工家庭的基本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5 根河林业局转岗职工家庭生计状况案例分析 |
5.1 根河林业局职工转岗安置现状 |
5.2 根河林业局转岗职工家庭对改革政策和收入满意度分析 |
5.2.1 转岗职工对全面停伐政策的满意度 |
5.2.2 转岗职工家庭对收入满意度分析 |
5.3 根河林业局转岗职工收入现状分析 |
5.3.1 收入特征分析 |
5.3.2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支出情况 |
5.4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生计现状 |
5.5 季节性工作职工和非季节性职工的参与林下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
5.6 存在的问题 |
6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
6.1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 |
6.1.1 模型含义 |
6.1.2 模型评价指标 |
6.2 模型构建 |
6.2.1 提出模型研究假设 |
6.2.2 变量选择 |
6.2.3 可持续模型构建 |
6.3 模型信度,效度检验 |
6.3.1 信度检验及结果 |
6.3.2 模型效度检验 |
6.4 实证模型结果及分析 |
6.4.1 模型验证 |
6.4.2 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 |
6.4.3 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完善国有林区职工民生改善方面的保障政策 |
7.2.2 多途径提高林区职工生计资本存量 |
7.2.3 抓好生态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实现职工家庭生计多样化 |
7.2.4 提供林业产业相关技术培训 |
7.3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5)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 ——各省林业概况(节选)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
1.2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
2.1.1 Translation task arrangements |
2.1.2 Theoretical Preparations |
2.2 While-translation process |
2.2.1 Tools used in the process |
2.2.2 Time control and problem-solving in translation process |
2.3 Post- translation process |
Chapter 3 Culture-loaded Words in Chinese Forestry Yearbook |
3.1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
3.2 The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
3.2.1 Ecological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
3.2.2 Material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
3.2.3 Social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
3.2.4 Religious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
3.2.5 Linguistic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
3.3 The Application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Translating Culture-loaded Words |
Chapter 4 Translation Methods in Translating Culture-loaded Words |
4.1 Free Translation |
4.2 Literal Translation |
4.3 Transliteration |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he Target Text |
Acknowledgements |
(6)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经营与发展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经营管理模式 |
1.1 家庭为主个体经营模式 |
1.2 引进龙头企业, 带动个体采摘养殖加工业 |
1.3“林户+公司+…”模式 |
1.4 合作和股份制 |
2 主要发展模式 |
2.1 林下产品经营加工 |
2.2 林禽模式 |
2.3 林畜模式 |
2.4 林游模式 |
2.5 林菌模式 |
2.6 林药模式 |
2.7 林菜模式 |
2.8 林果模式 |
2.9 林水模式 |
3 结语 |
(7)内蒙古北大河林业局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及保护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 |
1.1 草甸草原 (南坡荒地) |
1.2 五花草甸 (杂类草草甸) |
1.3 草类—兴安落叶松 (白桦、山杨) 林 |
1.4 杜鹃—兴安落叶松 (白桦) 林 |
1.5 胡枝子—蒙古栎 (柞树) 林 |
1.6 榛子 (草类) —黑桦林 |
1.7 榛丛 |
1.8 苔草沼泽及湿草甸 |
2 主要药用植物的生境、分布及用途 |
2.1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
2.2 黄耆Astragalus membranceus |
2.3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
2.4 白鲜Dittamnus dasycarpus |
2.5 芍药Paeonia lactifora |
2.6 短瓣金莲花Trollius ledebourin |
2.7 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raphylla |
2.8 铃兰Convallavia majalis |
2.9 红花鹿蹄草Pyrola incarnate |
2.10 细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
2.11 草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
2.12 麻叶千里光Senecio cannabifolius |
3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建议 |
(8)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范围与目标 |
1.2.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1.6 本章小结 |
2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福利经济学 |
2.1.2 发展经济学 |
2.1.3 新制度经济学 |
2.1.4 区域经济学 |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相关概念 |
2.2.1 国有林区 |
2.2.2 国有林区的贫困 |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3.1 贫困的内涵 |
2.3.2 贫困的成因理论 |
2.3.3 贫困的测量 |
2.3.4 国有林区贫困 |
2.3.5 文献综述评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历程与贫困现状 |
3.1 内蒙古国有林区概况 |
3.2 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历程 |
3.2.1 森林资源未开发阶段(1898年以前) |
3.2.2 森林资源疯狂掠夺阶段(1898年—1945年) |
3.2.3 森林资源计划开发利用阶段(1946年—1978年) |
3.2.4 森林资源危机阶段(1979年—1997年) |
3.2.5 森林资源恢复与保护阶段(1998年—) |
3.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现状与特点 |
3.3.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现状 |
3.3.2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4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机制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4.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机制 |
4.1.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的宏观原因分析 |
4.1.2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的微观因素分析 |
4.2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4.2.1 贫困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发展 |
4.2.2 贫困影响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 |
4.2.3 贫困影响森林资源的保护效果 |
4.3 本章小结 |
5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综合评价 |
5.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1.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框架 |
5.1.3 指标的筛选与表达 |
5.2 贫困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5.2.1 因子分析及基本思想 |
5.2.2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
5.2.3 因子分析步骤 |
5.2.4 因子分析模型中各变量的统计意义 |
5.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综合评价 |
5.3.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
5.3.2 面板数据贫困综合评价 |
5.4 贫困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4.1 综合贫困度分析 |
5.4.2 各公因子分析 |
5.4.3 分析结果讨论与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6 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家庭视角 |
6.1 调研地选择 |
6.2 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分布 |
6.3 内蒙古国有林区家庭贫困特征 |
6.3.1 人均收入低 |
6.3.2 生活居住条件差 |
6.3.3 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现象普遍 |
6.4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测量 |
6.4.1 收入贫困测量 |
6.4.2 多维贫困测量 |
6.4.3 多维贫困与收入贫困测度结果对比分析 |
6.5 内蒙古国有林区住户家庭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
6.5.1 内蒙古国有林区住户家庭收入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
6.5.2 内蒙古国有林区住户家庭多维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
6.5.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7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政策措施及运作机理 |
7.1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政策措施 |
7.1.1 中央及地方政府帮扶政策 |
7.1.2 企业自身探索 |
7.1.3 林区职工自身的发展与探索 |
7.2 反贫困政策措施成效与运作机理 |
7.2.1 保护与培育森林资源 |
7.2.2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
7.2.3 完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
7.2.4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7.3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7.3.1 政策涵盖范围窄 |
7.3.2 各层级目标不统一 |
7.3.3 仍侧重于“输血”,而非“造血” |
7.4 本章小结 |
8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机制构建 |
8.1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背景分析 |
8.1.1 气候变化 |
8.1.2 经济新常态 |
8.1.3 生态功能区划定与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 |
8.1.4 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实施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 |
8.1.5 国有林区改革 |
8.2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面临的挑战与路径选择 |
8.2.1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面临的挑战 |
8.2.2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的路径选择 |
8.3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机制构建 |
8.3.1 政府导向机制 |
8.3.2 市场导向机制 |
8.3.3 国有林区参与机制 |
8.4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 |
9.1.1 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随着可采森林资源的匮乏产生的 |
9.1.2 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宏观环境与微观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
9.1.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程度较高 |
9.1.4 非林产业发展、森林资源量对内蒙古国有林区区域贫困影响最大 |
9.1.5 就业是内蒙古国有林区人口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 |
9.1.6 反贫困需要政府、市场、国有林区的共同努力 |
9.2 政策建议 |
9.2.1 进一步完善国有林区社会保障体系,是反贫困工作的重要基石 |
9.2.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国有反贫困注入新的活力 |
9.2.3 加快国有林区改革步伐,是国有林区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 |
9.2.4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反贫困同时有效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 |
9.3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9)浅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
1.1 食用菌种植在全林区普遍开展 |
1.2 经济林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
1.3 北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
1.4 森林采集业有序发展 |
1.5 特种动物驯养和森林畜牧养殖业稳步推进 |
2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1 投入不足,融资困难 |
2.2 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思想亟待转变 |
2.3 市场信息捕捉相对迟缓 |
2.4 林下经济产品成本较高 |
2.5 产业链过短 |
2.6 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
3 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
3.1 加大政策扶持 |
3.2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
3.3 民生项目扶持向国有林区倾斜 |
3.4 科技支持促进林下经济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
3.5 加强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强化技术支撑 |
3.6 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引导职工参与 |
3.7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业发展意识 |
(10)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森林资源增长情况 |
三、发展沿革与改革 |
( 一) 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发展沿革 |
( 二) 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改革 |
1. 事企分开,剥离社会职能 |
2. 推动辅业改制,注入改革活力 |
3. 实行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四、接续产业发展 |
( 一) 森林旅游业 |
(二)种苗培育 |
( 三) 林下种植和特色养殖 |
( 四) 加工产业 |
(五)其他特色产业 |
五、民生发展 |
( 一) 社会保障与工资收入 |
(二)住房与基础建设 |
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
( 一) 建立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 |
( 二) 做好接续产业发展规划 |
( 三) 扶贫政策惠及国有林区 |
( 四) 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化建设 |
( 五) 启动碳汇交易项目 |
七、结语 |
四、对毕拉河林业局林下多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D]. 马雪松.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基于LANDIS PRO的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森林群落动态研究[D]. 李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内蒙古毕拉河森林火灾受害程度遥感评价及其早期植被恢复研究[D]. 张霖.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研究 ——以根河林业局为例[D]. 玮丽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5]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 ——各省林业概况(节选)英译实践报告[D]. 徐安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6]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经营与发展模式的探讨[J]. 许辉.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7(03)
- [7]内蒙古北大河林业局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及保护利用[J]. 曲利贵.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6(05)
- [8]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研究[D]. 李京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1)
- [9]浅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J]. 许玉成.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5(06)
- [10]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调研报告[J]. 李京华,包庆丰.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