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蒸汽发生器控制系统实验台设计与计算

直流蒸汽发生器控制系统实验台设计与计算

一、直流蒸汽发生器控制系统实验台架设计与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王雨[1](2021)在《基于“两流体+湍流”模型的蒸汽发生器三维热工水力数值模拟》文中指出蒸汽发生器作为一回路和二回路的换热枢纽,其流动传热特性对核电站安全与经济运行至关重要。由于其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难以直接探测,不能直观的观察蒸汽发生器内部汽液两相流真实的流动特性;但蒸汽发生器内部汽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与寿期内传热管和其他部件的振动、热损、应力腐蚀和凹陷等都有直接关系,从世界范围内核电站的运行经验来看,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是核电厂发生频率较高的事故之一。因此有必要对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的流动行为和传热特性进行研究,为机械设计、水化学、材料技术等的研究提供基础信息,以期为蒸汽发生器的结构设计提出优化方案,提高传热效率和安全性。目前,对于蒸汽发生器热工水力学的研究一般分为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多为工程性试验,试验中大多采用局部或缩比模型装置来验证工程设计的合理性,由于真实蒸汽发生器体型巨大、传热管数目众多加之高温高压参数,试验中难以获得其内部三维流场和温度场的精确参数,而这些参数对于蒸汽发生器的优化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在数值模拟方面,虽然商业CFD软件发展相对成熟,功能也齐全,但其应用于蒸汽发生器的数值模拟因其注重于通用性而缺少专用性,在蒸汽发生器的设计中未能广泛应用。因此,世界上大多数蒸汽发生器专业机构还是致力于专用蒸汽发生器三维热工水力程序的研究与开发。在现有的专用软件开发研究中,对于二次侧汽液两相流的描述大多使用均相流或漂移流模型。近几年为了更精确的描述流场流动行为,已有学者采用了两流体模型分别对汽液两相进行精确描述,但在数值模拟程序中,并未考虑湍流模型,但湍流对流场流动和传热影响不可忽视。另一方面,为提高计算效率,大多数程序采用多孔介质模型,但多孔介质的计算精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上述数值模拟的结果也有待进一步获得实验数据的验证。综上所述,开发基于“两流体+湍流”模型的蒸汽发生器三维数值模拟程序、优化多孔介质计算方法和验证计算方法的有效性等工作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应用两流体模型对蒸汽发生器二次侧流场进行描述,考虑到二次侧汽液两相流流动复杂,引入了同时考虑液相流动和相间动量交换的三维各向异性代数湍流模型。加入了一、二次侧热量耦合传递模型、流动阻力模型及相间的传质传热和动量交换模型。应用多孔介质模型模拟蒸汽发生器内部复杂结构,提出了能够精确快速计算多孔介质系数的方法:基于传热管和网格位置关系的优化多孔介质计算方法(Modified method based on grid combined with tube geometry,M-GTG)。应用国际水和蒸汽性质协会发布的最新标准(IAPWS-IF97公式)实现对物性参数的实时更新。基于Fortran语言编写程序对蒸汽发生器开展真实建模仿真,开发出蒸汽发生器三维瞬态热工水力数值模拟程序2T-THAP(Thermo-Hydraulic Analysis Program based on Two fluid-Turbulence model)。选取以大亚湾蒸汽发生器为原型的小型缩比可视化实验台架的实验数据对程序进行验证,完成合理性验证后,将其应用于大亚湾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中,对不同给水方式和不同负荷下的热工水力特性进行分析,将含汽率、一次侧温度、二次侧温度压力及传热系数等关键参数及其分布规律与同类程序的计算结果及蒸汽发生器设计参数进行对比,程序对比结果显示各参数变化趋势一致,计算结果与设计参数符合良好,初步验证了多孔介质模型的有效性及程序的准确性。经分析发现:二次侧汽相速度大于液相速度,两者增长趋势一致,流速在直管段出口达到最大值,进入上方倒锥形环腔后,由于流通面积扩大且受传热管阻碍,流速减小。在直管段,受密度差驱动,流体出现从冷侧向热侧的微小偏转;在弯管段,受结构影响,流体出现从热侧向冷侧旋转流动的趋势。流体横向流动对直管段产生的作用力十分小,流体能量(平均横向流体动能)小于10J/m3,对于弯管段,流体能量在冷侧40°和热侧140°左右最大,且相比之下,冷侧流体能量较大。冷、热两侧含汽率呈不均匀分布,改变给水方式对含汽率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束入口段,非均匀给水时,壁面温降较快,减少了传热管热疲劳失效的风险。传热管热阻占比最大,约占50%以上。传热管出现结垢会使总传热系数减小,降低传热效率,因此随着蒸汽发生器运行年限增长,结垢和堵管增多,需要优化运行方案保证设计功率输出。

丰立[2](2021)在《多孔喷洒器蒸汽喷放冷凝传热特性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事故工况下AP1000反应堆中一回路的高温高压蒸汽通过自动降压系统ADS 1~3注入安全壳内置换料水箱(IRWST)中,在IRWST内发生直接接触冷凝现象(DCC),可防止高温高压蒸汽直接进入安全壳,保证安全壳的完整性。随着蒸汽持续喷入,IRWST中的水温逐渐升高,且可能在IRWST内出现热分层,这不利于堆芯温度和压力的快速下降。此外,蒸汽喷放过程中的传热系数(HTC)决定了蒸汽冷凝速率,这直接影响一回路冷却速率和降压速率。因此,深入研究蒸汽喷放冷凝传热特性,对于优化喷头设计、确保反应堆安全至关重要。针对自动降压系统及蒸汽喷放行为,目前国内外的试验主要针对系统设计的可靠性验证,重点关注蒸汽喷放时IRWST内整体流动特性,局部冷凝特性研究往往仅限于单孔蒸汽喷放模型,对于多孔喷放时孔间效应关注极少。有限的研究也仅是双孔模型冷凝的局部温度特性研究,没有研究孔间效应对水箱内整体流动特性的影响,更没有四臂模型喷放时相邻臂之间的相互影响效应的研究。因此针对多孔及四臂、异形喷洒器的蒸汽喷放冷凝实验研究亟需进行。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文采取整体缩比水箱及多孔喷洒器进行蒸汽喷放实验,利用高速摄像机及热电偶矩阵等设备获得喷放过程中的流型和温度场。实验结果表明,蒸汽质量流量密度和过冷度会影响蒸汽羽型。蒸汽质量流量密度、孔径以及孔间距与孔径之比P/d等均会影响多孔喷放时相邻孔间蒸汽开始发生联结时的过冷度及联结时的剧烈程度。蒸汽相互联结后,会降低蒸汽传热效率,本文将其定义为相邻孔间联结时的相互屏蔽效应。本文通过实验测量及使用半经验关系式计算同时获得0 了无量纲穿透长度和HTC,测量值与预测值吻合度较高。蒸汽无量纲穿透长度在3.5-11.9之间,多孔蒸汽喷放平均HTC在0.4-2.0MW/(m2·K)之间。本研究获得多孔蒸汽喷放过程中的热工参数,分析其传热特性,定义了相邻喷孔之间的相互屏蔽效应。这对于优化多孔喷洒器的设计具有重要工程价值。此外,本文基于系统软件RELAP5、COSINE对蒸汽喷放过程进行模拟,得到的温度分布与实验测量的温度分布大致相同。其中RELAP5模拟结果最大误差为7.13%,平均误差为2.97%,验证了采用系统程序能够模拟蒸汽喷放过程,但是模拟值与实验值仍有一定的差异;基于COSINE程序对喷放冷凝过程进行模拟时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改进,模拟结果最大误差为4.91%,平均误差为1.89%,与实验结果吻合度较高。本研究为COSINE软件的后续改进提供参考,对系统软件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郭景新[3](2021)在《基于正交分析法的浮动核电站抑压水池抑压特性分析》文中认为浮动核电站是核电工程和海洋工程的结合,浮动核电站采用小型堆,固有安全性高,但是海上的风浪会对浮动核电站内部设备产生影响。安全壳是核能发电重要的安全屏障,它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发电安全和发电效率。浮动核电站借鉴沸水堆经验,在安全壳底部布置抑压水池,一旦抑压水池发生热分层,会大大削弱抑压水池的抑压能力,从而破坏安全壳的完整性。因此需要对浮动核电站抑压水池的抑压特性进行研究。本文建立了抑压式安全壳模型,并把抑压式安全壳模型分别应用于抑压实验装置和小型堆抑压水池。采用正交设计法确定数值模拟方案,并利用正交试验极差分析法分析模拟结果。两组计算都以干阱峰值压力为数值模拟试验指标,选择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表。抑压实验装置选择蒸汽质量流速、抑压管直径和不凝性气体含量为影响因素,小型堆抑压水池正交试验选择气水容积比、干阱和抑压水池容积比、干阱到抑压水池的距离为影响因素。每个影响因素选择四个水平,分别进行了 16组试验。通过计算结果分析得到了影响因素与干阱峰值压力的关系,为后续实验时工况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郭政[4](2020)在《基于多孔介质模型的蒸汽发生器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研究》文中提出蒸汽发生器是核电站中重要的热交换设备。蒸汽发生器中的上千根传热管是较为薄弱的部分,传热管一旦发生破损可能引起含辐射流体泄露的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和经济损失。流致振动是引起传热管破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振幅与二次侧横流能量成正比。而二次侧流体温度、空泡份额等热工水力特性与横流能量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对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在不同工况、支撑板型式、中央隔板高度下的横流能量等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揭示这些影响因素与传热管破损之间的规律,同时为优化蒸汽发生器热工水力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根据秦山一期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的结构和运行参数,采用Gambit软件建立了包含整个管束区域、扩锥体、汽水分离器的二次侧几何模型。利用Fluent软件中的多孔介质模型模拟传热管、汽水分离器和支撑板阻力;一次侧向二次侧的传热以内热源的形式加载到模型中;采用Lee模型计算相变传质率,基于k-ε湍流模型,并结合两相漂移流模型对二次侧的流动、传热与传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设计工况下,二次侧流体温度、空泡份额、速度、压力沿轴向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直管区和弯管区二次侧流体的横流速度和横流能量。揭示了非设计工况下,计算区域入口处不同温度和流速对二次侧空泡份额、横流速度、横流能量等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三种支撑板型式和不同中央隔板高度对二次侧横流速度和横流能量等流动与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二次侧的冷侧和热侧温度、空泡份额、速度沿轴向高度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对蒸汽发生器的稳定运行会产生一定影响;直管区2.3m高度和弯管区沿周向从热侧向冷侧80°以及100°附近的横流能量较大,传热管破损概率较大。提高入口温度,导致二次侧空泡份额、流速增大,直管区最大横流能量减小,弯管区最大横流能量增大。增大入口流速,引起二次侧温度、空泡份额减小,直管区最大横流能量增大,弯管区最大横流能量减小。不同支撑板型式对直管区横流能量影响较大,对弯管区横流能量影响较小。采用栅格型支撑板时,直管区横流能量最小。中央隔板越高,在汽水分离器入口,热侧流速和空泡份额越大,冷侧流速和空泡份额越小,直管区最大横流能量越小,弯管区最大横流能量越大。与无中央隔板相比,安装5.65m高度的中央隔板后,直管区最大横流能量降低了76%,弯管区最大横流能量提高了8.9%。

张惠民[5](2020)在《压水堆控制棒流致振动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致振动,即流体诱发振动是流体工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在压水堆核电站,由于流致振动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控制棒组件是核电站的关键部件,在控制反应堆的启停、调节反应性、特别是在紧急故障时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反应堆控制棒组件具有细长的结构,在堆芯冷却剂的冲刷下,容易出现流致振动现象。流致振动可能导致控制棒的磨损和变形,进而影响控制棒的可靠下落,威胁到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因此,研究控制棒的流致振动行为和特性,评估其流致振动情况下的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的有效性,对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针对结构的流致振动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针对控制棒的流致振动研究还开展得较少。前人针对控制棒的流致振动行为通常采用计算分析的方法,在他们的研究中常常将控制棒流致振动行为简化为横向流冲刷下的圆柱体振动,进行包络谱的分析。但足由于控制棒是细长结构,其周围的流场比较复杂,所以这样的简化常常与实际的情况有一定的差异。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开展了基于简化模型的实验研究,由于规模的限制,这些实验通常采用缩比模型,流场也做了很多简化处理,所以实验结果和实堆情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从工程的角度看,十分有必要更真实地获得控制棒在实堆情况下的流致振动行为。同时,也有必要为控制棒流致振动行为的评价建立更为现实的实验平台与评价方法。综上所述本研究有重要的工程价值,也有显着的学术价值。本研究首先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关于核电站控制棒及关键设备流致振动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基础上,以压水堆控制棒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托国家“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的资助,搭建了全尺度的控制棒流致振动实验台架,并采用了局部可视化的设计解决了内部结构复杂结构带来的流场与结构位移难以测量难题。在实验台架上研究了控制棒悬挂状态下流致振动特性及控制棒导向筒下部流水孔对控制棒流致振动的影响。其次,开展了控制棒流致振动数值模拟程序的开发,该程序含有流体力计算模块和结构有限元求解模块。流体力计算模块的结果可自动导入有结构限元求解模块,进行压水堆控制棒流致振动参数的求解。再次,针对目前控制棒流致振动分析中缺少专用激振谱的问题,在对功率谱密度理论和归一化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开展了针对控制棒的无量纲流体激振力包络谱的研究。最后,针对导向筒流水孔尺寸引发的落棒延迟和控制棒流致振动过大问题,提出了设置阻流板的新型改进方案,并对原型和改进后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评价改进后设计的抗流致振动效果。本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建立了一套全尺度规模的压水堆控制棒流致振动试验台架,通过数值计算与实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台架流场与实堆的一致性。该台架可以对压水堆控制棒开展流致振动工程试验,解决了我国压水堆控制棒流致振动试验缺少全尺度与真实流场试验台架的问题。2.在控制棒导向筒周围流场的数值模拟和测量试验中发现,下部流水孔对控制棒周围流场的影响较大。PIV测量的结果显示靠近流水孔处流体的流速和压力较大,流体搅混现象明显,这一结果也与前期的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3.在控制棒的流致振动实验中,获得了以下结论:(1)在横向流流量小于300t/h时,控制棒的振动不明显,当流量增加到300t/h~500t/h范围时,控制棒的振动明显增强;(2)实验测得的位移数据显示,相对于纵向流引起的控制棒振动位移变化,横向流的增加对控制棒的振动影响更加剧烈,横向流是影响控制棒流致振动的主要因素;(3)提出了控制棒振动最大位移与周围流体流速的经验关系式,对控制棒的流致振动工程应用具有参考价值。4.开发了控制棒流致振动模拟程序。通过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程序的实用性。5.根据对实验测量结果的归纳和处理,获得了控制棒专用的考虑了纵向流影响的无量纲流体激振力包络谱,该包络谱能够有效降低目前工程设计所使用的通用谱的保守性,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6.提出了新型阻流板设计方案,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得到结论:八组阻流板设计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控制棒导向筒内整体横向流动速度,横向流速仅为原型设计方案水平合速度的20%-30%,有利于减小控制棒流致振动振幅。在控制棒导向筒流水孔附近增加阻流板可能是解决压水堆控制棒导向筒内控制棒所受阻力与流致振动之间不平衡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林志广[6](2020)在《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资源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所需专业人才也随之增多,中职院校从19年开始可以招收新能源汽车装配、调试和维修人才。由于中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发展时间过短,相应的专业建设不完善。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建设不被重视,而且在市面上存在的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资源参差不齐,对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帮助有限。而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为动手要求较高的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课堂建设提供了发展机会,但其相应的教学资源比较欠缺,不利于理实一体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现存电工电子类教学资源的调查,了解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类教学资源的情况。并通过对当下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工的电学能力分析,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的分析和学生、教师对教学资源需求分析,提炼出中等职业院校理实一体化实验的典型电路,并以此展开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笔者利用ADDIE教学资源开发的方法,进行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资源的开发,来解决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推动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并为其它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研究开发方法。

梁永浩[7](2019)在《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故障诊断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大国,国内外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纷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其中以纯电动汽车发展最为迅猛。纯电动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是动力系统的动力电池系统、驱动电机系统和整车控制系统三大技术。面对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压系统,开发、调试和维护起来既困难又危险。为了更有效学习与培养纯电动汽车相关技术型综合人才,开发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故障诊断系统势在必行。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故障诊断系统的技能训练主要通过开发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故障诊断实验台架来提高该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构建。本课题从目前市场纯电动汽车车型成熟度、二手车流通市场与配件市场获取相应零部件的渠道等参数考虑,选取江淮i EV4纯电动汽车作为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故障诊断系统的原车车型。开发的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故障诊断实验台架主要由动力电池组、驱动电机总成、整车控制器、DC/DC直流转换器、车载充电机等江淮i EV4实车拆卸的零部件构成。本课题也总结了从江淮i EV4实车拆卸各零部件的过程和选用材料制作台架框架结构、布置零部件等内容,还介绍故障诊断方案设计与故障点设计相关技巧。开发的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故障诊断实验台架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纯电动汽车相关员工上岗前培训需求、各大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纯电动汽车课程教学需求等,为进一步研究高压系统故障奠定基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设计手册,学习故障诊断实验台架设计知识,借鉴前人纯电动汽车设计成果,分析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高压系统故障诊断实验台架的结构特点、控制原理、相关尺寸及参数计算。本课题主要是研究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驱动电机系统和整车控制系统电路常见故障,结合纯电动汽车高压故障诊断系统,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与维修技能,设置相应的故障点,进行了有计划的实践。将高压故障诊断系统的故障设置控制器与纯电动汽车部件连接形成样机,并通过运行样机验证了所设计的故障设置有效性。

李晓伟,吴莘馨,张作义[8](2019)在《高温气冷堆螺旋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热工水力学》文中提出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具有一次侧氦气工质、二次侧直流、螺旋管结构、工作温度高等特点,其热工水力特性与传统压水堆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存在很大区别。针对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的特点,对其基础热工水力及特有热工水力学问题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螺旋管内单相及两相流阻及换热计算、横掠螺旋管束流阻及换热计算、温度均匀性及两相流不稳定性等。同时介绍了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针对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热工设计、温度均匀性及两相流不稳定性等热工水力学问题所开发的一维稳态程序、一维瞬态程序、二维分析程序和方法,并对分析结果和结论进行了讨论。相关研究方法、程序和结论对其他相似参数螺旋管和直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毛峰[9](2019)在《波形板干燥器分离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波形板干燥器是压水堆核电站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汽水分离装置中的两大关键部件之一,决定着蒸汽发生器出口蒸汽品质。当前核电工业单堆功率逐渐增大,为了保证在较高的蒸汽负荷下,蒸汽发生器仍能产生品质合格的蒸汽,须提高波形板干燥器的综合性能,充分理解干燥器分离特性与机理是优化其性能的前提。因干燥器内部的两相流动、分离、二次携带等物理现象非常复杂,现阶段其分离特性与机理并未完全明确,基于此,本文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结合实验与理论分析,本文研究了波形板干燥器的分离特性与机理,详细工作如下:首先设计、搭建并改进用于研究干燥器性能特性的实验台架,优化了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干燥器入口参数(粒径分布、入口湿度、入口速度)、研究结构参数(板间距、钩间距、挡钩形式)以及疏水槽结构对其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此外还实验研究了疏水槽结构对干燥器二次携带特性的影响,及波形板壁面液膜破裂的临界条件。最后推导了壁面液膜破裂模型与液滴分离模型来解释了以上实验现象。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前宽后窄的楔形混合段可使干燥器入口处达到较高的湿度,实验中须控制工作喷嘴的数量使干燥器入口处保持恒定,否则干燥器分离效率的变化规律中将同时夹杂着入口速度与入口湿度的影响,与此同时,雾化水滴在空气中的蒸发效应无法忽略,否则将有可能在实验数据中引入错误。(2)入口粒径增大,干燥器分离效率升高,压降及临界入口速度无变化;入口湿度升高,分离效率升高,压降无变化,临界入口速度降低;入口速度增大,分离效率先增大至稳定阶段后减小,压降呈指数次方增大;板间距增大,分离效率及压降降低,临界入口速度升高;干燥器的分离效率决定于波形板通道的通流面积,受钩间距影响较小;相比于有隔板水槽,无隔板疏水槽使干燥器的分离效率与临界速度降低,因气流通过疏水槽流出干燥器,造成干燥器“短路”。(3)液膜临界破裂理论判据指出板型板结构因子k1与流体物性参数因子k2以及液膜厚度h决定着液膜破裂的临界条件,k1越大,h越小,越有利于提高临界入口速度,延缓二次携带现象。实验数据表明,当液膜较薄时,本文推导的液膜临界破裂理论判据与实验值有差距,当液膜厚度较大时,两者符合较好。液膜的波定性及气流在波形板折角下游形成的漩涡均加速了液膜的破裂。综合考虑干燥器的分离效率与二次携带,波形板折边角度在30.6°附近、板间距在11.2mm附近是理想结构参数。

隋增光[10](2019)在《基于CFD的压水堆蒸汽发生器热工水力特性数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作为压水堆核电站的枢纽设备,在反应堆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压水堆堆芯热量通过一回路冷却剂传递到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的二次侧,同时蒸汽发生器U型管作为一回路的压力边界,可以阻止一回路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因此,对蒸汽发生器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的研究有助于预防发生传热管破裂事故和提高核电站的安全运行。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多孔介质模型和均相流模型对蒸汽发生器进行数值计算,但是难以揭示管束间的局部热工水力特性。以AP1000蒸汽发生器为研究对象,建立蒸汽发生器U型管束一次侧、二次侧和三叶梅型支撑板的耦合计算模型。利用CFX软件中的热相变模型,数值模拟U型管束间流体流动与传热过程,揭示U型管束间关键热工水力参数的分布规律,如质量含汽率、温度、速度、传热系数等,同时还分析了二次侧不同入口过冷度对传热管热工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次侧汽液滑速比沿着轴向方向先急剧增加后又快速降低,二次侧平均表面传热系数模拟值与理论公式计算值吻合较好。根据弯管区二次侧流体速度与密度分布规律,可以预测传热管束发生流致振动最严重的位置应在弯管区冷端约θ=60°和热端约θ=110°。通过对比有、无支撑板模型,得出三叶梅型支撑板对传热管热工水力特性的影响规律。三叶梅支撑板使传热管圆周温度呈周期性分布,支撑板起到了强化传热的作用,且在支撑板区域二次侧流体发生回流,这些现象可能导致支撑板附近产生杂质沉积及传热管应力腐蚀。在反应堆失水事故自然循环条件下,蒸汽发生器部分传热管内一次侧冷却剂可能出现回流现象。根据蒸汽发生器内U型管长度,选取六组U型管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U型管内单相流体的流动传热特性。得出六组U型管进口质量流量与进出口压降的关系曲线,并分析了U型管长度、水力直径和一、二次侧壁面温度等参数对流体回流现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差一定时,随着进出口压降的降低,长管内更容易发生回流。当管长度一定时,温差越小越时,越容易发生回流。

二、直流蒸汽发生器控制系统实验台架设计与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流蒸汽发生器控制系统实验台架设计与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两流体+湍流”模型的蒸汽发生器三维热工水力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实验研究现状
        1.2.2 数值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与方法
    2.1 蒸汽发生器两流体计算模型
    2.2 一、二次侧热量传递
        2.2.1 一、二次侧耦合换热
        2.2.2 传热热阻计算
    2.3 流动压降计算
    2.4 湍流模型
        2.4.1 选择湍流模型依据
        2.4.2 Van Der Welle湍流模型
    2.5 两相相变模型
        2.5.1 汽泡热力学
        2.5.2 汽泡动力学
        2.5.3 两相界面传递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值方法及程序开发
    3.1 数值离散方法
        3.1.1 控制方程离散
        3.1.2 速度压力修正
        3.1.3 边界条件
    3.2 多孔介质计算方法及验证
        3.2.1 多孔介质参数计算
        3.2.2 计算方法流程
        3.2.3 方法验证
    3.3 水和蒸汽物性参数计算方法及验证
        3.3.1 计算理论模型
        3.3.2 热力学物性参数计算
        3.3.3 热迁移物性参数计算
        3.3.4 程序结构
        3.3.5 程序验证
    3.4 程序编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程序验证
    4.1 实验简介及主要参数
    4.2 对实验建模与分析
        4.2.1 对比计算模型
        4.2.2 对比结果及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程序应用
    5.1 蒸汽发生器主要技术参数
    5.2 程序计算模型
        5.2.1 计算模型及控制体
        5.2.2 边界条件与换热面积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5.3.1 满负荷下计算结果分析
        5.3.2 不同工况下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多孔喷洒器蒸汽喷放冷凝传热特性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实验台架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台架介绍
        2.1.1 电蒸汽发生器及控制系统
        2.1.2 实验主系统
        2.1.3 水净化和供应系统
        2.1.4 数据测量和采集系统
    2.2 实验工况与实验操作规程
        2.2.1 实验工况
        2.2.2 实验操作规程
    2.3 实验数据不确定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喷放流型分析
    3.2 温度分析
        3.2.1 蒸汽温度分析
        3.2.2 水箱内温度分析
    3.3 蒸汽喷放无量纲穿透长度分析
    3.4 蒸汽冷凝换热系数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1 RELAP5程序计算模型及分析
        4.1.1 模型建立及关键边界条件
        4.1.2 计算结果分析
    4.2 COSINE程序计算模型及分析
        4.2.1 模型建立及关键边界条件
        4.2.2 计算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正交分析法的浮动核电站抑压水池抑压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浮动核电站及抑压水池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浮动核电站抑压特性研究的必要性
        1.2.2 海洋核动力平台热工水力研究现状
        1.2.3 抑压水池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
    2.1 计算模型
        2.1.1 软件介绍
        2.1.2 抑压式安全壳建模
    2.2 正交分析法
        2.2.1 正交设计原理
        2.2.2 正交分析法流程
        2.2.3 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抑压实验装置数值模拟分析
    3.1 抑压实验装置介绍
        3.1.1 抑压实验装置组成
        3.1.2 实验回路主要设备
    3.2 抑压式安全壳模型
    3.3 模型可靠性验证
    3.4 正交方案设计
        3.4.1 确定正交方案
        3.4.2 正交方案计算
    3.5 计算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型堆抑压水池数值模拟分析
    4.1 抑压式安全壳模型
    4.2 正交方案设计
        4.2.1 确定正交方案
        4.2.2 正交方案计算
    4.3 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基于多孔介质模型的蒸汽发生器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实验研究
        1.2.2 数值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蒸汽发生器二次侧数值模型的建立
    2.1 CFD方法简介
    2.2 数学模型
        2.2.1 多孔介质模型
        2.2.2 漂移流模型
        2.2.3 漂移速度模型
        2.2.4 湍流模型
        2.2.5 传质模型
    2.3 用户自定义函数
    2.4 物理模型
        2.4.1 蒸汽发生器结构和工作原理
        2.4.2 几何模型与边界条件
        2.4.3 收敛标准
    2.5 网格划分与无关性验证
    2.6 算法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工况下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3.1 设计工况下二次侧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
        3.1.1 温度特性分析
        3.1.2 空泡份额特性分析
        3.1.3 速度特性分析
        3.1.4 压力特性分析
        3.1.5 横流速度和横流能量特性分析
    3.2 入口温度对二次侧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
        3.2.1 入口温度对空泡份额的影响
        3.2.2 入口温度对流速的影响
        3.2.3 入口温度对直管区横流速度和横流能量的影响
        3.2.4 入口温度对弯管区横流速度和横流能量的影响
    3.3 入口流速对二次侧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
        3.3.1 入口流速对温度的影响
        3.3.2 入口流速对空泡份额的影响
        3.3.3 入口流速对直管区横流速度和横流能量的影响
        3.3.4 入口流速对弯管区横流速度和横流能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撑板和中央隔板对二次侧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
    4.1 支撑板型式对二次侧横向流动的影响
        4.1.1 支撑板型式
        4.1.2 边界条件的设置
        4.1.3 支撑板型式对直管区横流速度和横流能量的影响
        4.1.4 支撑板型式对弯管区横流速度和横流能量的影响
    4.2 中央隔板高度对二次侧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
        4.2.1 带有中央隔板的蒸汽发生器物理模型
        4.2.2 中央隔板高度对速度的影响
        4.2.3 中央隔板高度对空泡份额的影响
        4.2.4 中央隔板高度对直管区横流速度和横流能量的影响
        4.2.5 中央隔板高度对弯管区横流速度和横流能量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压水堆控制棒流致振动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本概念及相关基础研究现状
        1.2.2 核电站关键设备流致振动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流致振动的研究方法
    2.1 理论方法
    2.2 实验方法
    2.3 数值计算方法
    2.4 归一化方法
    2.5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压水堆控制棒导向筒周围流场分析
    3.1 引言
    3.2 模型建立
    3.3 数值模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压水堆控制棒流致振动实验研究
    4.1 模化分析
    4.2 实验设计及装置
    4.3 控制棒导向筒内外流场扰动实验
        4.3.1 实验内容
        4.3.2 测量方式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控制棒流致振动特性研究实验
        4.4.1 实验内容
        4.4.2 测量方式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实验数据不确定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压水堆控制棒流致振动程序开发
    5.1 技术路线
    5.2 流体力计算模块
        5.2.1 流体力的PSD谱
        5.2.2 流体力的时程
        5.2.3 流体力计算方法的验证
    5.3 有限元求解模块
        5.3.1 单元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
        5.3.2 振动方程的建立
        5.3.3 方程的求解
        5.3.4 有限元求解模块验证
    5.4 控制棒流致振动响应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包络谱分析和归一化研究
    6.1 引言
    6.2 包络谱归一化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压水堆控制棒抗流致振动新型设计
    7.1 引言
    7.2 抗流致振动设计数值计算
        7.2.1 计算模型结构
        7.2.2 不同设计方案网格划分
        7.2.3 主要边界条件及计算方法
    7.3 计算结果分析
        7.3.1 原型(改进前)方案计算结果分析
        7.3.2 阻流板改进方案计算结果分析
        7.3.3 不同方案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内容总结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资源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快速发展
        1.1.2 新能源汽车专业师资建设的困境
        1.1.3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认可度越来越高
        1.1.4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的短缺
        1.1.5 现存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2.1 概念界定
        2.1.1 教学资源
        2.1.2 专业教学资源
        2.1.3 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2.2 教学资源开发的理论支撑
        2.2.1 实用主义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人本主义理论
        2.2.4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2.2.5 任务驱动
        2.2.6 ADDIE方法
第3章 前端分析
    3.1 团队建设
    3.2 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工工作内容及电学知识储备调查分析
        3.2.1 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工访谈分析
        3.2.2 新能源汽车初中级技工培训标准的分析
        3.2.3 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工应具备的电学知识储备
    3.3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分析
        3.3.1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3.3.2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目标
    3.4 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和需求分析
        3.4.1 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
        3.4.2 学习者对教学资源需求的分析
    3.5 教学者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的设计
    4.1 教学资源的设计原则
        4.1.1 教学设备设计原则
        4.1.2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原则
    4.2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形式的设计
        4.2.1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设备形式的设计
        4.2.2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形式的设计
    4.3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内容的设计
        4.3.1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台架内容的设计
        4.3.2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实验箱内容的设计
        4.3.3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微视频内容的设计
        4.3.4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指导说明书内容的设计
        4.3.5 任务工单的内容设计
    4.4 本研究的教学资源在理实一体化课堂中的应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的开发
    5.1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台架的开发
        5.1.1 实验台架的开发工具
        5.1.2 实验台架的开发过程
    5.2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实验箱的开发
        5.2.1 实验箱的开发工具
        5.2.2 实验板的开发过程
    5.3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微视频的开发
        5.3.1 微视频的制作方法
        5.3.2 微视频的开发工具
        5.3.3 微视频开发过程
    5.4 实训指导说明书的开发
        5.4.1 实训指导说明书的开发工具
        5.4.2 确定实训指导说明书的表达内容
        5.4.3 实训指导说明书的开发
    5.5 任务工单的开发
        5.5.1 任务工单的开发工具
        5.5.2 任务工单的开发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的实施和评估
    6.1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的实施
        6.1.1 教学对象
        6.1.2 实验实施
    6.2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的评估
        6.2.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6.2.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6.2.3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的评估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 对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工的访谈提纲
附录2 初中电学能力测试卷
附录3 理实一体化课堂及其教学资源的需求调查
附件4 如何构建共射极放大电路
附件5 共射极放大电路实训指导说明书
附录6 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

(7)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故障诊断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我国汽车维修实验设备的发展现状
        1.2.3 纯电动汽车故障诊断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分析纯电动汽车技术特征与运行工况
        1.3.2 调研分析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常见故障与故障设置
        1.3.3 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故障诊断实验台架的结构设计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纯电动汽车的理论研究
    2.1 纯电动汽车的驱动模式
    2.2 纯电动汽车性能分析
        2.2.1 永磁同步电机工作原理及技术参数
        2.2.2 动力电池工作原理及技术参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故障诊断系统设计
    3.1 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实时监控系统
    3.2 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结构设计
        3.2.1 高压系统动力电池控制系统
        3.2.2 DC/DC直流转换器
        3.2.3 驱动电机总成
        3.2.4 车载充电机
    3.3 常见故障类型及处理
        3.3.1 动力系统故障诊断
        3.3.2 驱动电机系统故障诊断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故障诊断实验台架的结构设计
    4.1 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故障诊断实验台架的整体结构设计
    4.2 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故障诊断实验台架的控制柜设计
    4.3 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故障诊断实验台架的故障点设计
    4.4 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故障诊断实验台架的制作过程
        4.4.1 江淮iEV4纯电动汽车零部件的拆卸
        4.4.2 江淮iEV4纯电动汽车实验台架制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片机系统对故障点的设计
    5.1 STM32F4单片机
    5.2 74HC595串行转并行数据芯片
    5.3 实验台架故障电路设计
    5.4 单片机程序设计
    5.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工作原理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温气冷堆螺旋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热工水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热工水力及一维稳态程序
    1.1 螺旋管内单相流动换热
    1.2 螺旋管内两相流动换热
    1.3 壳侧横掠螺旋管束对流换热
    1.4 一维稳态热工水力分析程序
2 温度均匀性及二维分析程序
    2.1 基于Fluent二次开发的二维方法及程序
    2.2 二维多孔介质程序
3 两相流不稳定性及其分析程序和方法
    3.1 频域法分析
    3.2 时域法分析
    3.3 系统参数及模型边界条件对两相流不稳定性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9)波形板干燥器分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不足
    1.3 本文工作
第2章 干燥器分离特性实验装置及优化
    2.1 台架设计及实验方法
        2.1.1 实验系统
        2.1.2 实验方法
        2.1.3 关键参数获取
        2.1.4 实验流程
        2.1.5 误差分析
    2.2 实验台架及方法优化
        2.2.1 混合箱(段)结构优化
        2.2.2 实验方法优化
        2.2.3 水滴蒸发(空气湿度)影响
    2.3 实验现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干燥器分离特性的实验研究
    3.1 粒径分布
        3.1.1 混合段粒径
        3.1.2 干燥器入口粒径
    3.2 入口粒径影响
    3.3 入口湿度影响
    3.4 入口速度影响
    3.5 板间距影响
        3.5.1 对分离效率影响
        3.5.2 对压降的影响
        3.5.3 对二次携带影响
    3.6 钩间距影响
        3.6.1 双钩波形板
        3.6.2 单钩波形板
    3.7 钩型影响
    3.8 疏水槽结构对分离能力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干燥器二次携带特性实验研究
    4.1 二次携带成因
    4.2 疏水结构影响
    4.3 波形板通道内二次液滴产生
        4.3.1 液滴破裂
        4.3.2 液滴溅射
    4.4 实验系统及方法
        4.4.1 实验系统
        4.4.2 实验策略
        4.4.3 液膜厚度测量
        4.4.4 关键参数获取
    4.5 误差分析
    4.6 实验结果
        4.6.1 液膜波动
        4.6.2 液膜厚度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滴分离及二次携带理论研究
    5.1 二次携带解析
        5.1.1 液膜破裂模型
        5.1.2 理论与实验比对
        5.1.3 波形板结构优化
    5.2 液滴分离过程解析
        5.2.1 液滴运动模型
        5.2.2 入口参数影响解析
        5.2.3 结构参数影响解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CFD的压水堆蒸汽发生器热工水力特性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蒸汽发生器研究现状
    1.3 CFD技术在热工水力分析中的应用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2 蒸汽发生器热工水力理论分析
    2.1 蒸汽发生器热工计算
    2.2 蒸汽发生器水力计算
    2.3 本章小结
3 CFD方法与数学模型
    3.1 一次侧及传热管模型
    3.2 二次侧两相流动与沸腾传热模型
    3.3 CFD计算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蒸汽发生器热工水力特性数值模拟
    4.1 数值计算模型
    4.2 传热管热工水力特性
    4.3 支撑板对传热管热工水力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蒸汽发生器U型管内回流现象分析
    5.1 数值计算模型
    5.2 U型管内流体回流特性分析
    5.3 流体温度对回流特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直流蒸汽发生器控制系统实验台架设计与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两流体+湍流”模型的蒸汽发生器三维热工水力数值模拟[D]. 王雨.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多孔喷洒器蒸汽喷放冷凝传热特性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 丰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基于正交分析法的浮动核电站抑压水池抑压特性分析[D]. 郭景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4]基于多孔介质模型的蒸汽发生器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研究[D]. 郭政.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压水堆控制棒流致振动行为的研究[D]. 张惠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资源开发[D]. 林志广.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10)
  • [7]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故障诊断系统设计研究[D]. 梁永浩.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8]高温气冷堆螺旋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热工水力学[J]. 李晓伟,吴莘馨,张作义.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9(10)
  • [9]波形板干燥器分离特性研究[D]. 毛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10]基于CFD的压水堆蒸汽发生器热工水力特性数值研究[D]. 隋增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直流蒸汽发生器控制系统实验台设计与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