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住院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精神疾病住院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一、住院精神病人家属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闫媛媛[1](2021)在《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文中认为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于叙事循证医学模式理论框架联合行动研究实施,探索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造口专科护理实践现状;探索肠造口患者适应因素影响机制;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检验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护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评估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作为研究实施基本框架,在每阶段实施过程联合不同方法:第一阶段,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调查造口患者适应需求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综述法获取造口适应相关文献,分析造口适应因素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以循证方法检索、筛选、评价、汇总造口适应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级别推荐,包括造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第二阶段获取的造口适应相关文献;第四阶段,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适宜本土特色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确定模式的具体维度和标准实践方案的具体条目;第五阶段,以叙事探究结合个案研究形式,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及临床意义,完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结果:(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通过对11名造口患者及7名相关医务工作者半结构化访谈和现场观察得出四个主题类属: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包含6个次级主题(生理性需求、支持性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文化适应需求、自我护理需求);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2)造口适应因素分析:获取符合评价标准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相关文献22篇,获取45条相关证据,持续比较分析法得出结果,造口适应与支持具有相关性,通过作用于多种适应因素,促进造口患者达到个人-行为-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构建造口适应支持要素模式图,包含3个适应条件:家庭支持、医疗支持、社会支持;9个适应因素:时间、认知、生理、心理、自我护理、信息、经济、文化、同伴支持;3个适应要素:个人、行为、环境。(3)造口适应最佳证据获取:共获取经AGREEII质量评价工具A级和B级推荐的造口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8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6篇,结合前期获取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22篇相关文献,共提取实践者、评估、专项护理、自我护理、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出院前指导、延续护理8个类属,获取最佳汇总证据30项。(4)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实践方案构建:通过一轮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问卷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6,最终确定造口适应实践模式6个维度:时间、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措施、实践工具、评价;时间维度:疾病诊断期、术后住院期、出院准备期、调整适应期4个分期;实践内容:评估、专项护理支持、信息支持、心理社会适应支持4项;实践措施:基于提取的30项最佳证据,以时间维度为纵轴,实践内容为横轴,确定每一阶段相应实践内容下具体执行措施,各执行措施以条目清单形式列出,可根据时间分期选择相应条目内容,共形成73条推荐建议;实践工具:提供经检验有效的相应工具;评价:各阶段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评价。(5)叙事与循证联合可行性评估:以前期拟定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方式介入造口术后患者生活,与患者、家属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形成三维叙事探究空间,选取其中3例造口术后参与者,以个案护理故事形式展示标准化护理方案执行联合叙事干预过程,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未发生并发症,或已发生并发症患者在干预后得到缓解。结论: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可实现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用于造口专科护理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框架为最佳证据与人文关怀在同一情境下发挥共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循证方法构建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在造口专科性护理实践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叙事与循证联合可用于造口适应实践的应用,叙事可发挥评估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质性研究的联合作用,易于探索患者内心体验。

胡洁蔓[2](2021)在《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结直肠外科广泛开展,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缩短。直肠癌临时造口多为回肠造口,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大且腐蚀性强,造口护理难度大。如何让临时造口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造口护理技术成为当前临床造口护理工作的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时造口还纳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造口护理的实践和研究均集中在造口建立期,尚缺乏还纳后患者的护理方案。研究目的:描述并分析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在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护理循证证据;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患者需求、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4个环节开展研究。1.患者需求: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会聚平行混合方法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分别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开展同期的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分别对长春市两所三甲医院行ERAS理念下直肠癌根治术和临时造口术的造口建立期患者,以及行造口还纳术的造口还纳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简版癌症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和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还纳期患者调查问卷还包括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个阶段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合。2.证据综合:采用系统检索的方法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对符合纳入排除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提取和总结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推荐强度划分,最终形成最佳实践信息册或总结。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总结归纳。3.证据传播:基于前期对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阶段患者需求分析的结果,以及关于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循证证据的最佳实践信息册和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通过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开展专家会议法对该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稿。4.证据应用:通过在吉林省两所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同期类实验研究,一所医院采用上述护理方案,另一所采用ERAS理念下常规护理方案,并在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3个月和9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评估以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1.患者需求: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68,四分位间距为19.75,且都有着广泛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支持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分最高,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57.95(47.73)、50.00(50.00)和47.50(40.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造口护理相关信息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支持需求主要为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自卑、无力感、内疚和担忧是该阶段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95,四分位间距为35,略好于造口建立期患者。信息需求和支持需求是该阶段患者得分最高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72.73(36.36)和40.00(45.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支持需求包括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同伴支持。2.证据综合阶段:通过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分别纳入指南文献5篇和系统评价7篇,以及指南文献9篇和系统评价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汇总以及专家小组的论证,最终形成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因缺乏造口还纳期护理指南,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归纳出9个方面的系统评价结果。3.证据传播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构建了《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两阶段护理子方案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子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家论证法将该方案进行简化和修订,形成终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三个部分,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延续性护理三个方面。4.证据应用阶段: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在性需求维度外,干预组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时间以及LARS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造口护理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2.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和同伴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3.构建的《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我国结直肠ERAS临床情境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并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尉纳[3](2021)在《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了解国内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模式的研究现况;2、明确ICU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核心和原则,并以此为框架,制订ICU的探视方案;3、汇集与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相关的证据,基于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构建相关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降低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和抑郁,降低患者和家属ICU后综合征的发生率,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研究方法: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主题,设计研究方案。2、循证护理学研究方法。(1)文献质量评价:系统检索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 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获取系统评价以及原始研究,追溯系统评价的相关参考文献。运用使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进行相关证据提取。(2)相关指南分析:检索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网,如美国国立指南库(NGC)、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RNAO)等,获取相关指南,追溯指南的相关参考文献。运用Johns Hopkins-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评估法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进行相关证据提取。(3)汇总以上相关证据,并根据JBI证据预分级系统对证据条目进行分级。(4)形成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的初稿。3、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使用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甄选浙江省内危重症领域的18名临床医生和护理专家进行2轮函询,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汇总专家的反馈意见,最终确立本土化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研究结果:1、共有32篇文献纳入最终研究,其中临床实践指南2篇,临床实践标准2篇,JBI证据总结3篇,系统评价及综述8篇,原始研究17篇;初步制定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涵盖了尊重并满足患者和家属合理的探视需求、促进医患之间的合作、加强医患之间的信息共享、鼓励并指导家属参与患者的生活照护4方面内容和37项具体指标内容。2、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有效率分别是89%和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0,其中第二轮函询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变异系数在0.00-0.23之间、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在0.11-0.25之间、协调系数分别为0.266和0.178,Ρ值均<0.01。3、最终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共包括4个维度和37项具体指标内容。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护理学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构建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包括尊重并满足患者和家属合理的探视需求、促进医患之间的合作、加强医患之间的信息共享、鼓励并指导家属参与患者的生活照护四方面内容,方案构建过程严谨规范,结果科学可靠,适合我国的ICU临床现状。该方案为我国实行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提供了证据支持,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子晴[4](2021)在《卒中后疲劳护理干预现状及非药物护理方案构建》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质性和量性研究方法,了解我国卒中后疲劳护理干预现状及临床需求,并检索国内外各大指南网和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指南及文献,提取最佳证据。在现状调查和证据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经过专家会议调整和修改条目,构建一个基于循证的、适合本土的、具有可实施性的卒中后疲劳非药物护理方案。研究方法(一)现状调查和需求收集1.质性访谈:(1)通过文献回顾和课题小组讨论,制定访谈提纲。目的抽样法选取广东省7家三甲医院卒中相关科室的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护士对卒中后疲劳的认知、临床干预情况及需求。(2)通过文献回顾和课题小组讨论,制定访谈提纲。目的抽样法选取广州市1家三甲医院的卒中患者和照顾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患者和照顾者对卒中后疲劳的真实心理体验和需求。2.问卷调查:基于文献回顾和质性访谈结果,依照一般资料、卒中后疲劳临床发生现况、护理干预现状及护士对干预措施的必要性评价自行编制问卷。便利抽样法对全国卒中相关科室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卒中后疲劳护理干预现状及护士对干预措施的认可,为构建干预方案提供线索。(二)临床证据总结检索国内外各大指南网和数据库中与卒中后疲劳干预和管理相关的指南及文献。使用工具对纳入的指南及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最终纳入的指南及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按照主题和内容归类整理、提炼形成证据总结,为构建干预方案提供依据。(三)干预方案形成在质性访谈、问卷调查和证据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成立专家小组,开展专家会议,对方案内容进行讨论,经过调整和修改,最终形成卒中后疲劳非药物护理方案。研究结果(一)现状调查和需求收集1.质性访谈:护士访谈结果:(1)护士对卒中后疲劳认知不足;(2)疲劳对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3)患者和家属寻求医护帮助的情况不佳;(4)医、护、技在有限认知范围内对疲劳进行干预;(5)必须重视卒中后疲劳,积极发挥护士作用;(6)完善相关制度和管理建设是护士的迫切需求。患者和照顾者访谈结果:(1)疲劳具有多样化表现;(2)患者和照顾者深受疲劳困扰;(3)患者和照顾者对疲劳认知不足;(4)患者和照顾者尝试采取应对方法;(5)患者和照护者获得的医疗帮助不足;(6)加强疲劳宣教和心理疏导是患者和照顾者的殷切需求。2.问卷调查结果:(1)患者疲劳发生情况:93.9%被调查者遇到患者因疲劳导致治疗和康复不配合。(2)不同人群对疲劳的反应:71.1%家属因患者疲劳导致治疗和康复不配合时产生抱怨和苛责,72.0%被调查者对患者有过抱怨和误解。(3)护士对疲劳的认知情况:只有39.2%被调查者听过疲劳的定义和概念,仅有9.1%参加过培训。(4)护士自身和所在科室疲劳护理干预情况:71.4%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对疲劳进行干预,本人或同事干预过的有74.8%,主要为心理疏导;所在科室对39项干预措施的实施率为13.7%~76.6%,在60%~80%之间的有7项,低于60%的有32项,实施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饮食干预、持续不间断刺激、睡眠干预等。(5)护士对干预措施的必要性评价:被调查者对39项措施的认可率为78.1%~96.7%,80%以上的有38项,低于80%的仅有1项,认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评估心理、调整运动强度和量、睡眠干预等。(6)科室干预措施实施情况与护士对措施必要性评价的分析:科室对各项措施的实施低于护士需求,除评估心理、制定疲劳管理策略以外,其他37项干预措施实施情况与护士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临床证据总结共检索出380篇文献,筛选后纳入指南4份,共识1份,系统评价6份。剔除2份低质量的系统评价,纳入的9份文献共析出3个方面35项涉及卒中后疲劳干预和管理的推荐意见,提炼出18条证据,按照主题归类为人员资质、评估、干预和随访四大内容。(三)干预方案形成总结出21条经验做法和42条不同人群的需求,加上18条证据总结,整理形成方案初稿。参考专家意见调整和修改,形成31个条目,包含制度和管理建设、评估、干预和随访四个方面的卒中后疲劳非药物护理方案。研究结论本研究从护士、患者和照顾者的角度出发,通过质性和量性研究方法了解到目前我国卒中后疲劳护理干预现状不容乐观,护士缺乏相关知识,干预以心理疏导为主,难以满足患者和照顾者的需求,因此制定卒中后疲劳护理方案用于临床实践非常必要。将现状调查了解到的经验做法、临床需求与证据总结出的推荐措施相结合,再经专家评议,形成一个基于循证的、适合本土的、具有可实施性的卒中后疲劳非药物护理方案。不仅可以指导护理临床工作,而且可以弥补目前国内这一方面的空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未来,学者也可以在更多临床证据的基础上对本方案进行完善,丰富和成熟本方案。

李敏[5](2021)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关怀需求、一线护理人员的临床人文护理举措,为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提供相关策略及依据。(2)构建适用于卒中病房的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以期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现象学研究法,在文献研究、课题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来自13个市的18位卒中专科人员(医生、护士、康复技师)进行质性访谈,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通过Colaizzi主题聚类分析数据。(2)通过现象学研究法,运用半结构式质性访谈,分别对21名脑卒中患者和21名家属进行调查,深度挖掘其关怀需求。(3)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来自全国24个城市65所医疗机构的10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为调查对象,运用自制问卷,了解其在照护脑卒中患者过程中的人文护理举措,并用词频分析和主题聚类分析处理数据。(4)通过专题研讨会,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以圆桌讨论形式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构建草案修改讨论,形成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5)通过横断面调查,以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为内容制定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卒中平台二、三级综合医院卒中病房的265名护士和250名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护士和患者对该指引具体内容的重要性认知情况,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护患双方重要性认知差异。(6)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以目的抽样,采用函询问卷的形式对来自全国15家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校的25名专家进行2轮的咨询,以最终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结果(1)医、护、技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4个主题,12个亚主题。具体为:(1)卒中病房工作人员对卒中患者的关怀行为逐步提升(卒中救治理念发生改变、关注解决患者的现存问题、主动营造关怀氛围)、(2)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者的关怀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自身职业价值感不强、主动关怀行为落实不够、全程康复欠重视)、(3)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的主要困难和矛盾(医疗机构现行管理与需求有差距、康复条件与需求存在差距)、(4)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工作人员的迫切需求(增设专职岗位、有效的人文关怀培训、构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2)脑卒中患者与患者家属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6个主题,14个亚主题。具体为:(1)生理关怀、(2)安全关怀(专业操守、应答及时)、(3)情感关怀(服务意识、正性激励、同理心、有效沟通、提供交流平台、个性化关怀)、(4)尊重权利、(5)康复关怀(康复计划、专业指导、康复配置、延续服务)、(6)家属关怀(身心支持、照护指导)。(3)共计收到610条临床人文护理举措,经主题归纳,内容主要集中在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康复五大方面。排名前20的高频词组分别聚焦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卒中康复、环境改造、出院随访等方面,其中:(1)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具体项目开展和不同指导形式;(2)心理护理多体现在言语沟通和服务态度;(3)康复多为提供辅助器具和开展早期康复;(4)环境改造多为增设保护性安全措施;(5)出院随访集中在居家访视和居家改装,调查对象一致认为该部分是关怀中的短板。(4)专题研讨会共收到86条文字性建议,涉及45个条目。根据讨论意见,意见归类、主题分析,经课题组讨论决定,合并指标20项,修改语言描述36项,删除指标49项,初步形成了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案,其中包含5个维度(生命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共46个条目。(5)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中,护患双方各条目得分分别为(4.75±0.32)分和(4.50±0.35)分,在B2(安全管理方案)、B6(安全设置)、B7(辅具性能良好)、C4(认知障碍管理)、C6(亲属陪伴)、D2(知情告知)、D3(参与决策)、D6(不敬言行)、D7(满足需求)、E8(专业指导)等10个条目无统计学差异,余36个条目均有显着差异(P<0.05)。(6)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实践条目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2、0.10和0.09、0.11。2轮的修改建议分别为95和42条,分别修改条目36条和21条。2轮咨询后,所有指标赋值均在4.5分以上、变异系数在0~0.17之间。最终确立了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结构框架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包含5个维度,共46条目。结论(1)人文关怀实践已在我国广泛开展,但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并不乐观,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亦无法满足,临床护士眼中的人文护理多集中对患者的常规指导和日常护理操作,缺乏对患者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关怀措施、对人文护理实质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关怀实践的整体概念,建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迫在眉睫。(2)构建了包含生理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5个维度、46个条目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专家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等主要结果均体现出专家意见的一致性高、可靠性强,表明本研究方案有较高科学性,可规范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内容,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借鉴。

周舟[6](2021)在《情境互动理论视角下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研究 ——以某精神病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康复问题是研究精神病人的中心议题,从“病人”的身份出发去探讨精神病人的行为状态,是学界长期以来的方向,“人”的身份受到忽视。特别对于住院精神病人而言,他们的内心究竟怎样,往往鲜有人知。由此,本文试图转换研究视角,抛开传统治疗客体视角而从生命主体视角出发考察精神病人,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住院精神病人的主体世界,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以此丰富国家政策和主流社会对精神病人的理解和想象,揭示将精神治疗、护理等干预手段真正落到实处、行之有效的新的思路。本研究以情境互动论为理论基础,围绕时间、空间、身体、习性四个方面,描绘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看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主体能动性,并梳理能动性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最后,运用文化的概念对之作出分析和解释,将微观的个体行为与宏观的结构性因素结合起来,阐释思想文化对精神病人生活的影响,从而补充有关精神病人研究的理论形态。本研究发现:第一,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具有封闭性、纪律性、同质性、流动性四个特征。第二,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情境主要分为治疗、休闲、亲友会客、节日与仪式四大类,他们的互动具有极高的情境性,不同情境中精神病人的互动表现不同,情境秩序决定了互动方式。第三,住院精神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在神智清晰认知恢复的情况下,他们会根据对周遭环境变化的思考做出符合情理的决定,在此,能动性不是个体的心理品质,而是个体与环境、文化对话理解的动态过程。第四,文化对于住院精神病人的主体能动性具有相当的指引性作用。通过对“中庸”和“逆袭”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因子下精神病人主体能动性的不同呈现。基于以上讨论,本文认为,在经过急性期治疗后,精神卫生服务应回归精神生活本身,重视病人思想灵魂,打破非正常人偏见,建设良好文化氛围,帮助其发挥主体能动性,进而重拾人生信念和价值。

潘运秋[7](2020)在《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因社会转型、生存加大等原因造成的个体精神、心理问题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社会治安混乱、群体幸福感缺失等问题交错重叠,使得现阶段精神病患者的数量持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对精神病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管理工作更显重要。笔者作为一名在徐州市铜山区济复医院从事精神病人管理的工作人员,针对精神病人管理问题,从所就职的单位入手,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多种理论出发,利用资源便利与优势,对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通过对文献、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并进行理论分析等,详细对现阶段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成效、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的成效体现为精神卫生立法工作逐渐规范、精神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升以及患者管理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该区精神病人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缺乏、医疗机构收治患者困难、当前报销补偿政策执行困难以及职能部门履职不到位等;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滞后、法律制度不健全、精神卫生投入过少以及相关管理不完善等。随后结合理论和国内外精神病人管理经验,从转变对精神病人管理的思想认识、加强对精神病人相关立法工作的推进、加大对精神卫生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管理运行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为解决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的问题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建议。本选题本着提高精神病人管理效率及效果的目的,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从实地调研理性思考分析精神病人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究其深层次原因,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在借鉴国内外精神病人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该区现实问题,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李爽[8](2020)在《基于IKAP理论协同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患者住院满意度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乳腺癌患者住院满意度情况,进一步分析乳腺癌患者信息需求优先度的影响因素及与家属的差异,并探讨基于IKAP理论协同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患者及其家属健康素养、住院满意度和免疫功能的干预效果。为今后制定乳腺癌住院患者合理、有效的信息支持策略和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7月山西省某肿瘤专科医院乳腺癌住院患者及家属各216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癌症患者住院满意度量表、乳腺癌信息需求调查问卷和一般资料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了解乳腺癌患者住院满意度和信息需求优先度情况,并分析患者信息需求优先度的影响因素及与家属的差异。第二部分:使用类实验研究中非同期对照实验,依据患者入院时间将2019年4月-9月在山西省某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的100例乳腺癌患者及家属作为研究对象并分组。对照组(n=50)乳腺癌患者及家属由护士提供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n=50)在常规健康教育上参加基于IKAP理论协同健康教育活动。在研究对象干预前、干预后,采用健康素养量表、癌症患者住院满意度量表和血液免疫功能检测指标进行评价。用Excel进行双人数据交叉录入,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瑟斯顿缩放,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横断面调查结果(1)乳腺癌患者住院满意度得分为(81.65±3.64)分,每个维度的得分为:医生专业技能(85.18±4.33)分、护士专业技能(85.47±8.44)分、医生人文关怀(84.08±10.27)分、护士人文关怀(88.44±7.77)分、医生信息提供(81.90±5.37)分、护士信息提供(80.79±6.40)分、医生可获得性(83.13±7.55)分、护士可获得性(84.88±7.49)分、团队间交流(80.29±9.50)分、医院便利性(73.55±5.97)分、其他人员服务(78.01±5.81)分、医院环境(83.98±8.17)分、等待时间(76.21±9.22)分、总体评价(81.42±6.52)分。(2)乳腺癌患者住院满意度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入院次数、病理类型、疾病分期、手术类型,是否复发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疾病分期、手术类型、是否复发进入回归方程(P<0.05),可解释住院满意度评分总变异的33.2%。(3)乳腺癌患者及家属信息需求各维度Z分数存在差异,其中患者与家属在患者病情、治疗副作用、治疗方案选择、性魅力影响维度的信息需求优先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乳腺癌患者信息需求优先度各维度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病情维度在复发、入院次数、疾病分期、病理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人生活影响维度在年龄、工作情况、入院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风险维度在肿瘤家族史、是否有女儿、复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家照顾维度在文化程度、工作情况、人均月收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案选择维度在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疾病分期、病理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机会维度和治疗副作用维度经单因素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影响维度和性魅力影响维度的资料不到10%的乳腺癌住院患者需求较高,因此该两项目未纳入影响因素分析中。(5)乳腺癌患者信息需求优先度各维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发、疾病分期、病理类型为患者病情维度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入院次数为危险性因素(OR>1,P<0.05);年龄、工作情况为家人生活影响维度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入院次数为危险性因素(OR>1,P<0.05);患病风险维度影响因素有肿瘤家族史、是否有女儿、复发,且均为危险性因素(OR>1,P<0.05);人均月收入为居家照顾维度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文化程度和工作情况为危险性因素(OR>1,P<0.05);年龄、疾病分期及病理分型为治疗方案选择维度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文化程度和人均月收入为危险性因素(OR>1,P<0.05)。(6)与乳腺癌患者不同亲属关系的家属分别是父母与子女、配偶、兄弟姐妹。他们在病情进展维度、治疗副作用维度、家人生活影响维度、家人患病风险维度、居家照顾维度、治疗方案选择维度、性魅力影响维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类实验研究结果在类实验研究中依据住院时间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乳腺癌患者及家属各49例,干预组乳腺癌患者及家属各48例,研究对象完成全部干预方案需两周时间。(1)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健康素养、负性情绪及免疫功能情况较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干预组研究对象住院满意度评分、健康素养评分和免疫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接受基于IKAP理论协同健康教育后,健康素养和免疫功能水平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乳腺癌患者住院满意度水平较低,医务人员对患者提供健康信息指导方面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年龄、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疾病分期、手术类型、是否复发影响患者的住院满意度评价。2.乳腺癌患者和家属对健康信息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年龄、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疾病分期、病理分型、肿瘤家族史、是否复发、是否有女儿影响患者的信息需求优先度。3.基于IKAP理论协同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住院满意度和免疫功能,对患者和家属提升健康素养也有一定的效果。

戴进军[9](2020)在《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编制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编制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对量表进行评价,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1)以华森(Jean Harman Watson)人文关怀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小组讨论法构建条目池,经过两轮共计21名专家函询和对60名患者进行预调查后,形成初始量表;(2)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8年7-11月在全省3所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和设置有精神科的三级综合医院住院的516例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采用条目分布法、离散趋势法、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内部一致性分析法进行条目的分析和筛选;采用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对量表效度进行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最终形成正式版量表;(3)以正式形成的量表为研究工具,对抽样调查收集的516例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情况进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4)采用SPSS18.0录入数据、分析数据,主要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a=0.05,P值取双侧概率。结果:(1)编制的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包含6个维度,共49个条目,即人道主义的利他行为的需求(11个条目),帮助和信任的需求(6个条目),鼓励情感表达的需求(3个条目),健康教育的需求(9个条目),提供安全、保护、支持性环境的需求(13个条目),满足基本护理的需求(7个条目)。量表的计算方法:量表条目的选项从“不需要”到“非常需要”,分别计1~5分,总分49~245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越强烈。(2)效度分析:(1)结构效度:经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6个公共因子,可解释变异量为65.71%。各个条目与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11~0.740之间,各个条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574~0.774之间;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11~0.884之间,各个维度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862~0.925之间,显着性均小于0.05,各维度均为正相关。(2)内容效度:问卷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经专家评定后为0.914。(3)信度分析:总量表Cronbach’s a系数为0.979,各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在0.801~0.938之间;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24,各维度的折半信度为0.795~0.905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39。(4)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整体得分总分为(202.85±35.06)分,总条目均分为(4.14±0.16)分。患者认为关怀性最强的条目和维度分别为“准时为我做治疗及给药”(4.39±0.79)分和“提供安全、保护、支持性环境的需求”(54.79±9.52)分,最不具有关怀性的条目和维度分别为“用适当的肢体接触(如握手、拍肩)表达对我的关心”(4.02±1.06)分和“鼓励情感表达的需求”(11.97±2.73)分。(5)影响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主要因素为患者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家庭人均月收入,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高;婚姻稳定患者比婚姻不稳定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高中(含中专)学历的患者比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但初中及以下学历患者在某些维度不遵循此规律;收入2000元及以上的患者比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结论:(1)编制的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于评估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文关怀需求情况。(2)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程度较高且呈多样化,应根据患者需求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规范化的护理。

王秋晨[10](2020)在《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临床护士作为医疗活动最直接和主要的参与者,是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满足状况堪忧,护士主导的心理护理在维护患者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护士缺乏足够的心理护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尽管部分医院已认识到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尝试对医院内护士开展了部分心理护理在职培训,但尚存在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培训形式过于理论化、培训效果难以实践化等不足,难以满足护士全面、专业、持续推进临床心理护理的现实需求。因此,本课题基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分析参照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经过临床护士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及专家论证,构建形成“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以期为临床护士系统性、专业化心理护理在职培训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方法1、护患双方心理护理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根据现象学方法论原则,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2名护士及护理管理者、16名患者及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明晰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及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2、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析出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的相关工作内容;3、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将质性研究所得学习者(护士)需求和社会(患者/患者家属)需求与内容分析所得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整合,形成包括培训模块、子模块以及学习单元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草案经专家小组会议讨论,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4、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根据“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软件,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初稿中涉及的113项学习单元的培训需求程度进行调查,共调查6省市8家综合医院的1017名临床护士对各知识单元的培训需求;依据此调查结果调成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并邀请18位专家对调整后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结果1、通过对护患双方的深度访谈,共归纳出患方主题2个:“患方可从心理护理中获益但尚存未满足的心理需求”、“患方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护方主题3个:“护士认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自认能力不足”、“护士亟需心理护理专业化培训”、“护士期待系统规范的实操性培训内容”。整合护患双方需求,将需要培训的18项具体内容归纳为7类:(1)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患者心理评估与异常心理识别;(4)临床心理护理常用技术;(5)心理治疗的专业方法;(6)危机中患者的心理支持;(7)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2、通过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的内容分析,析出了护士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内容,包括护患沟通与护患关系、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危机中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4个方面。3、结合质性研究与文献分析的结果,构建包括5个培训模块,26个培训子模块,118个学习单元(分为基础级和进阶级)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经过专家小组会议,初步形成适用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包括5个培训模块、25个培训子模块、113个培训学习单元(分为入门级、进阶级和高阶级三级),并对培训模块及子模块的内涵进行了描述。4、针对6省市8家综合性医院1017名临床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对心理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总体需求得分为(4.369±0.577)分,依据培训需求得分,调整E模块下部分学习单元的分级。之后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包括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和107个培训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培训学习单元中包括入门级培训内容59项、进阶级培训内容35项和高阶级培训内容13项。结论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明晰了患者心理护理需求、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经专家论证,确定了 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107个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形成了系统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该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培训内容的临床实践性,提升实践技能占比,致力实现培训迁移;模块化、内容进阶式分级的培训设置,既有利于有针对性、灵活性地开展培训,又为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开展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本研究不仅在心理护理培训内容设置方面做出了探索,丰富了我国临床护士在职培训的理论体系,还为未来培训教材以及心理护理能力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二、住院精神病人家属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院精神病人家属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造口适应意义
        1.2 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研究
    2 理论基础
        2.1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
        2.2 行动研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技术路线图
    5 概念界定
    6 研究内容
        6.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6.2 研究步骤
        6.3 研究方法
    7 伦理问题
    8 质量控制过程
        8.1 方法控制
        8.2 研究团队协作完成
        8.3 提高研究者可信度
第一部分 造口适应需求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参与者
    3 研究内容
        3.1 研究过程
        3.2 研究工具
        3.3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
        4.2 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4.3 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
        4.4 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
    5 讨论
        5.1 造口患者多元适应需求亟待关注
        5.2 造口患者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具有相关性
        5.3 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5.4 造口专科实践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6 反思评价
第二部分 造口适应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过程
        3.1 确定研究主题
        3.2 文献检索
        3.3 证据筛选与提取
        3.4 数据评估
        3.5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第三部分 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肠造口护理相关指南评价研究
        2.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2.3 肠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纳入指南整体质量较高
        4.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定位
    5 反思评价
第四部分 造口适应模式实践方案的初步建构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对象
    4 研究内容与统计结果
        4.1 文献回顾与证据整合
        4.2 改良德尔菲函询调查
        4.3 改良德尔菲专家论证会
    5 研究结果
        5.1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构建
        5.2 《造口适应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
    6 讨论
        6.1 造口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6.2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6.3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7 反思评价
第五部分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可行性评估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收集数据方法
        2.4 数据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资料
        3.2 个案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叙事在造口适应实践中的作用
        4.2 叙事在护理中的应用
    5 反思评价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1 讨论
        1.1 研究设计的适宜性分析
        1.2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2 未来建议
        2.1 加强造口专科护理体系完善
        2.2 研究的可持续性改进与优化
        2.3 本研究后续展望
    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一个理论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核心概念界定
        1.2.2 相关理论
        1.2.3 ERAS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1.2.4 ERAS在结直肠外科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的文献回顾
        1.2.5 癌症患者需求测评工具
        1.2.6 结直肠癌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患者需求
    2.1 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2 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3.1 造口建立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3.2 造口还纳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3.1 成立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护理循证实践小组
    3.2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3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4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方法
        3.4.3 研究结果
    3.5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5.1 研究目的
        3.5.2 研究方法
        3.5.3 研究结果
    3.6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
        3.6.1 研究目的
        3.6.2 研究方法
        3.6.3 研究结果
    3.7 讨论
        3.7.1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2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3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证据传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4.1 成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4.2 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4.3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4.3.1 研究目的
        4.3.2 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方法
        5.2.3 评价指标
        5.2.4 资料收集
        5.2.5 质量控制
        5.2.6 伦理许可
        5.2.7 统计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失访情况
        5.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5.3.3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5.3.4 干预方案对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5 干预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6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
        5.3.7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造口还纳时间比较
        5.3.8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LARS严重程度比较
    5.4 讨论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造口建立期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造口建立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四 造口建立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五 造口还纳后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六 造口还纳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七 造口还纳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八 中文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附录九 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附录十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 版)
    附录十一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护理
        1.2.2 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
        1.2.3 循证护理学
        1.2.4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1.3 研究现状
        1.3.1 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ICU探视方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的初稿
        1.4.2 基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最终确立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
    1.5 技术路线
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检索策略
        3.2.2 纳入、排除标准
        3.2.3 文献筛选
        3.2.4 文献质量评价
        3.2.5 文献资料提取
        3.2.6 证据分级和证据汇总
    3.3 质量控制
    3.4 研究结果
        3.4.1 文献筛选结果
        3.4.2 文献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结果
        3.4.3 证据汇总结果及方案初稿
4 形成本土化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4.2.2 遴选函询专家
        4.2.3 函询过程
        4.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4.2.5 指标筛选标准
    4.3 质量控制
        4.3.1 专家甄选
        4.3.2 专家函询问卷的制订
        4.3.3 匿名性
    4.4 研究结果
        4.4.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4.4.2 第一轮函询过程
        4.4.3 第一轮函询结果
        4.4.4 第二轮函询过程
        4.4.5 第二轮函询结果
        4.4.6 确立方案终稿
5 讨论
    5.1 方案的具体内容分析
        5.1.1 尊重并满足患者和家属合理的探视需求
        5.1.2 促进医患之间的合作
        5.1.3 加强医患之间的信息共享
        5.1.4 鼓励并指导家属参与患者的生活照护
    5.2 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5.2.1 专家的代表性
        5.2.2 专家的积极程度
        5.2.3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5.2.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5.2.5 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
6 总结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性
    6.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ICU弹性探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卒中后疲劳护理干预现状及非药物护理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护士对卒中后疲劳认知与临床干预行为的质性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资料收集方法
        2.2.3 资料分析方法
        2.2.4 质量控制
    2.3 结果
        2.3.1 受访者信息
        2.3.2 析出主题
    2.4 讨论
        2.4.1 护士在临床中关注到的疲劳现象及其危害
        2.4.2 医、护、患三方普遍缺乏PSF相关知识
        2.4.3 医、护、技在有限认知范围内对疲劳进行干预
        2.4.4 完善PSF相关制度建设,积极发挥护士角色和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患者和照顾者对卒中后疲劳认知与应对行为的质性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资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资料收集方法
        3.2.3 资料分析方法
        3.2.4 质量控制方法
    3.3 结果
        3.3.1 受访者信息
        3.3.2 析出主题
    3.4 讨论
        3.4.1 患者与照顾者深受疲劳困扰,需要心理疏导和支持
        3.4.2 患者与照顾者未获得有效医疗帮助,以自我应对为主
        3.4.3 患者与照顾者在疲劳宣教和心理支持上希望获得更多的帮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卒中患者疲劳护理现状及管理需求调查
    4.1 研究目的
    4.2 资料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调查工具
        4.2.3 样本量
        4.2.4 质量控制
        4.2.5 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
        4.3.1 一般资料
        4.3.2 临床卒中后疲劳发生情况
        4.3.3 调查人群所在科室卒中后疲劳护理干预现状
        4.3.4 调查人群对卒中后疲劳护理干预措施的必要性评价
        4.3.5 科室卒中后疲劳护理干预情况与护士对措施必要性评价的分析
        4.3.6 个人因素对护士卒中后疲劳干预措施必要性评价的影响
    4.4 讨论
        4.4.1 卒中后疲劳发生普遍且贯穿卒中后的全过程
        4.4.2 护士缺乏知识,干预方法较为单一,难以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
        4.4.3 科室对疲劳相关制度的建设落后于护士需求,亟需完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卒中后疲劳非药物护理干预措施的证据总结
    5.1 研究目的
    5.2 资料与方法
        5.2.1 文献检索
        5.2.2 文献筛选策略
        5.2.3 文献质量评价方法
        5.2.4 内容分析法
    5.3 结果
        5.3.1 检索结果及筛选过程
        5.3.2 质量评价结果
        5.3.3 内容分析结果
        5.3.4 证据总结
    5.4 讨论
        5.4.1 纳入指南和文献的特征
        5.4.2 疲劳相关指南和文献的措施缺乏细节性,有待完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卒中后疲劳非药物护理干预方案的形成
    6.1 研究目的
    6.2 资料与方法
        6.2.1 初步方案的形成
        6.2.2 组建专家小组
        6.2.3 组织召开专家会议
        6.2.4 最终方案的形成
    6.3 结果
        6.3.1 分类归纳结果
        6.3.2 形成的初步方案
        6.3.3 专家会议结果与修改意见
        6.3.4 卒中后疲劳非药物护理干预方案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局限性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护士质性访谈同意书
附录2 -患者和照顾者质性访谈同意书
附录3 -卒中患者疲劳护理现状及管理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4 -卒中后疲劳非药物护理干预方案专家评分表
附录5 -卒中后疲劳非药物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相关理论阐述
    1.4 文献回顾
        1.4.1 人文护理的含义
        1.4.2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理论
        1.4.3 人文护理实践的学者研究倾向
        1.4.4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模式、标准、指引
        1.4.5 卒中专科人文护理实践
        1.4.6 小结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初步制定
    2.1 医、护、技对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体验的质性研究
        2.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关怀需求的质性研究
        2.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2.3 临床人文护理举措调查
        2.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3.4 小结
    2.4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构建研讨会
        2.4.1 参会对象
        2.4.2 实施过程
        2.4.3 结果
        2.4.4 讨论
        2.4.5 小结
第三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
    3.1 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样本量计算
        3.1.3 研究工具
        3.1.4 研究过程
        3.1.5 质量控制
        3.1.6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2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情况
        3.2.3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前后5 位的条目
        3.2.4 Cronbach'sα系数
    3.3 讨论
        3.3.1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认同度高
        3.3.2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存在差异
        3.3.3 对卒中病房人文护理实践的启示
    3.4 小结
第四章 运用德尔菲法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
    4.1 研究过程
        4.1.1 形成函询问卷
        4.1.2 专家遴选
        4.1.3 调查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专家基本情况
        4.3.2 积极系数和意见权威程度
        4.3.3 意见集中与协调程度
        4.3.4 数据汇总分析
    4.4 讨论
        4.4.1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4.4.2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的科学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
    5.4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人文护理实践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同意书(医护版)
附录2 访谈同意书(患者及家属版)
附录3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举措调查问卷
附录4 专题研讨会知情同意书
附录5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护士版)
附录6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患者版)
附录7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1 轮)
附录8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2 轮)
附录9
附录10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情境互动理论视角下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研究 ——以某精神病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二)学术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概念界定
        (一)住院精神病人
        (二)日常生活
        (三)能动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住院精神病人的研究
        (一)住院精神病人现状的研究
        (二)干预的研究
    二、日常生活研究
        (一)日常生活的社会学研究范式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研究
    三、现有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视角
        (二)分析框架
    二、研究参与者与资料收集方法
        (一)研究参与者
        (二)资料收集方法
    三、研究实施
    四、资料分析方法
    五、研究检核与伦理
第四章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秩序
    一、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
        (一)物理环境
        (二)人文环境
    二、集体时间与个人时间
        (一)集体时间
        (二)个人时间
    三、本章小结:秩序的特征
第五章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情境与互动
    一、治疗情境:紧密的共同卷入的焦点式互动
    二、休闲情境:松散的适当卷入的非焦点式互动
    三、亲友会客情境:松散的自主卷入的焦点式互动
    四、节日与仪式情境:松散的共同卷入的焦点式互动
    五、本章小结:情境中的身体与互动
第六章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能动性
    一、个案分析:阿柯的生活史
        (一)原生性格的使动
        (二)再生的“自我”
        (三)阿柯个案的反思:主体能动性的产生与表现
    二、文化与能动性
        (一)“中庸”的意义
        (二)“逆袭”的精神
        (三)文化与能动性的整合性解释
    三、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一)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能动性
    二、研究反思与讨论
        (一)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二)对社会工作及精神卫生服务的建议
        (三)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观察提纲
    访谈提纲

(7)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精神病人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精神病人管理相关概念
    2.2 精神病人管理相关理论
    2.3 国内外管理经验
3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现状及其成效分析
    3.1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现状
    3.2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成效
4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的问题
    4.2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5.1 转变对精神病人管理的思想认识
    5.2 加强对精神病人管理的立法工作
    5.3 加大对精神卫生建设的投入
    5.4 建立健全对精神病人管理的运行保障机制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IKAP理论协同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患者住院满意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乳腺癌患者及家属住院满意度和信息需求现况调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量估算
        1.3 研究工具
        1.4 数据收集
        1.5 统计方法
        1.6 质量控制及伦理原则
    2.结果
        2.1 乳腺癌患者与家属一般资料及差异比较
        2.2 乳腺癌患者临床疾病相关资料
        2.3 乳腺癌患者住院满意度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4 乳腺癌患者及家属信息需求优先度比较
    3.讨论
        3.1 乳腺癌患者住院满意度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2 乳腺癌患者信息需求优先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3.3 乳腺癌患者与家属信息需求优先度差异比较
        3.4 与患者不同关系家属的信息需求优先度比较
    4.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IKAP理论协同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患者住院满意度影响研究
    1.研究设计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 研究工具
        3.2 干预方法
        3.3 资料收集
        3.4 质量控制
        3.5 伦理学原则
    4.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流失情况
        4.2 两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比较
        4.3 两组乳腺癌患者及家属干预前后健康素养比较
        4.4 两组乳腺癌患者干预后住院满意度比较
        4.5 两组乳腺癌患者干预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5.讨论
        5.1 基于协同模式IKAP健康教育可提高乳腺癌患者及家属健康素养
        5.2 基于协同模式IKAP健康教育可提高乳腺癌患者住院满意度
        5.3 基于协同模式IKAP健康教育可提高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
    6.小结
总结
    1.不足之处与改进
    2.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9)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编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人文关怀
        1.1.2 精神障碍患者及其照顾方式选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量表的编制
        2.1.1 文献分析法
        2.1.2 半结构式访谈法
        2.1.3 小组讨论法
        2.1.4 专家函询法
        2.1.5 预调查
    2.2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工具
        2.2.3 条目分析和筛选
        2.2.4 量表的效度检验
        2.2.5 量表的信度检验
    2.3 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2.4 统计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5.1 研究设计阶段
        2.5.2 研究实施阶段
        2.5.3 研究数据分析和整理阶段
    2.6 伦理原则
    2.7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文献分析
    3.2 患者访谈
        3.2.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3.2.2 主题提炼
    3.3 小组讨论
    3.4 专家函询
        3.4.1 专家一般资料
        3.4.2 专家的积极性
        3.4.3 专家的权威程度
        3.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4.5 第一轮专家函询
        3.4.6 第二轮专家函询
    3.5 预调查
    3.6 抽样调查阶段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7 条目分析和筛选
        3.7.1 条目分布
        3.7.2 离散趋势
        3.7.3 临界比值
        3.7.4 相关系数
        3.7.5 内部一致性分析
    3.8 量表的效度分析
        3.8.1 结构效度
        3.8.2 内容效度
    3.9 量表的信度分析
    3.10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
        3.10.1 各维度得分情况
        3.10.2 各条目得分情况
        3.10.3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10.4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的编制分析
        4.1.1 量表编制的科学性
        4.1.2 量表的项目分析
        4.1.3 量表的效度评价
        4.1.4 量表的信度评价
    4.2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分析
        4.2.1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4.2.2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分析
        4.2.3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研究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1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专家函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 2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专家函询问卷(第二轮)
附录 3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情况调查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10)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心理护理体验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心理护理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一、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特征
    二、培训模块与子模块的拟定
    三、培训学习单元的选择与分级
    四、专家论证
    五、小结
第五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及局限性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检索策略
    附录二: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小组会议讨论草案
    附录三: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综述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学术会议
致谢

四、住院精神病人家属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D]. 闫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胡洁蔓. 吉林大学, 2021(01)
  • [3]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的构建[D]. 尉纳.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4]卒中后疲劳护理干预现状及非药物护理方案构建[D]. 杨子晴.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5]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D]. 李敏.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6]情境互动理论视角下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研究 ——以某精神病院为例[D]. 周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潘运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8]基于IKAP理论协同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患者住院满意度影响研究[D]. 李爽.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9]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编制及评价[D]. 戴进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D]. 王秋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3)

标签:;  ;  ;  

精神疾病住院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