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网站的用户管理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刘雅姝[1](2021)在《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各种利益诉求增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对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研究已经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近平指出,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可见,近年来国家安全思想已上升到重要的指导地位。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各种事故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临巨灾风险的防范问题、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社会安全类风险,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重大突发事件产生的诸多影响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此背景下,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机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立足于系统理论及5W1H方法,融合演化博弈理论、知识图谱理论、事理图谱理论,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机理展开研究,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模型,在对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进行实证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1)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模型,基于系统理论及5W1H分析方法定义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的内涵,突破传统从单一维度研究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的局限,从系统观角度出发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要素、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体行为要素(Who)、事件舆情信息要素(What)、事件事理要素(Why)、事件时间要素(When)、事件环境要素(Where)。系统性地从Who(谁推动、促进了事件演变)、What(事件演变的内容是什么)、Why(事件演变的原因是什么)等多维度视角研究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最终基于事件的演变机理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How)。(2)从重大突发事件主体行为的维度(Who)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解释了事件主体行为演变的问题。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主体行为的演变过程,明确博弈主体是由政府为代表的决策方、以网民为代表的参与方、以媒体为代表的推动方三部分组成,对其博弈动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最后对所构建的主体之间的博弈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模拟了事件发展热度、事件负面影响持续恶化、政府奖惩机制介入情景下三方主体行为的演变,得出的结论为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主体的管理策略提供现实参考依据。(3)从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演变维度(What)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解释了事件演变的内容问题。基于知识图谱理论,提出事件舆情知识图谱的构建框架模型及技术架构,进而构建事件舆情知识图谱,利用舆情知识图谱挖掘舆情知识三元组、网络传播的路径结构等内容。基于数据驱动思想,通过舆情知识的进一步提取分析得到事件舆情的话题演变、舆情知识网络结构演变等过程。所得事件舆情信息演变的分析结论有益于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舆情治理。(4)从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维度(Why)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解释了事件演变的原因问题。基于事理图谱理论,采用事理图谱构建的相关方法,通过本体构建、事件抽取、事件关系抽取等步骤构建了面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理图谱及其抽象事理图谱。基于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挖掘重大突发事件演变过程中的事理逻辑知识,深入分析事件之间的演变规律和模式,弥补以往未能详尽阐述重大突发事件在微观层面的演变机理和运行过程的短板。基于知识驱动视角,通过事件逻辑知识演变分析、事件演变的传导路径挖掘、事件演变的动因剖析等角度揭示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逻辑与规律,进而把握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展脉络,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5)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How)。依据事件的演变机理得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阐述了在突发事件情景下应如何应对的问题。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研究内容,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应对策略,(1)基于事件主体行为演变的主体管理策略;(2)基于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演变的舆情信息治理对策;(3)基于事件主体行为演变、事件舆情信息演变、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三个维度的重大突发事件管控问题。理论层面上,立足于系统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知识图谱理论、事理图谱理论、5W1H等多种理论方法,从事件的主体演变、事件舆情信息演变以及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挖掘等多维视角入手,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模型。通过博弈论、知识图谱、事理图谱等方法剖析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阐述事件演变的本质,发现事件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应对策略。基于数据驱动思想,多维度揭示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过程,基于知识驱动思想,挖掘重大突发事件演变逻辑,促进了传统研究范式转型,科学地认识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过程,可以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分析研判和预警,提高事件的总体态势感知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践层面上,通过爬取微博、中国新闻网、世界卫生组织网站等平台上重大突发事件的相关数据,构建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和事理图谱,基于真实数据对理论推演部分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服务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研究逻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为相关部门进行科学研判、精准施策提供依据,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和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杜永欣,周茂君[2](2021)在《我国网站个人信息保护的合规性考察——基于九家网站隐私政策的文本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变革与数据价值应用所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促使个人信息保护成为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议题。制定隐私政策是当前信息保护领域网络服务提供者自律规约的主要途径,结合法律规范框架下的十一项要求指标,通过对九家网站隐私政策的一般及特殊规定、信息收集与使用、信息保存与管理以及信息共享、转让与公开披露四大方面内容条款的合规性考察发现,当前,我国网站隐私保护政策虽渐趋完善,但存在着明显的自主规约匮乏与法律规制依赖困境,自律效力依然堪忧。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并根据行业特性实施相应的个人信息保护特别法;设立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机构,完善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协调管理机制;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提升个人信息保护的行业自律规约能力,通过法律规制与行业自治的有效协同,推进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化进程。
李梦媛[3](2021)在《M公司数字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吕霄汉[4](2021)在《在线电影票务网站UGC对用户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熊回香,陈琦,代沁泉[5](2021)在《基于CRM-BSC的学术社交网站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结合国内外的文献调研与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用户视角出发,基于CRM-BSC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the balanced score card)理论模型,构建了学术社交网站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了实证研究,以期在充实已有研究的同时,为学术社交网站提供综合评价标准与工具。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网络调研,从CRMBSC理论模型的四个维度出发,自上而下地设计了学术社交网站评价模型一级指标、三级指标,进而利用小样本问卷测试,对评价指标进行检验与完善,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自下而上提取的二级指标;其次,本文设计了正式版网络调研问卷,结合样本的数据结果,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性检验,运用变异系数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最后,本文选取了国内外典型的三个学术社交网站(ResearchGate、科学网和小木虫)进行实证研究。实证评价结果表明,科学网和小木虫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提供方面与ResearchGate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从整体上来看,目前,主流学术社交网站在"用户价值"与"用户满意"的维度表现不佳;在"用户知识"与"用户互动"维度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术社交网站存在不足的原因,并从CRM-BSC模型的四个维度提出了学术社交网站提升的对策。
张思思[6](2021)在《统计联网直报网站满意度测评 ——以D市Z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统计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统计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并多次在重要讲话当中做出批示与指示,而中央也陆续出台多个事关统计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文件,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在这样的多重背景下,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数据归集系统即统计联网直报平台十分必要。因此,本文以用户角度出发,参考了国内外多个经典顾客满意度模型同时结合统计联网直报平台的特征,构建了统计联网直报平台用户满意度模型,确定6个潜在变量包括公众期望、感知质量以及两个质量因子感知性能和感知功能、政府形象、用户满意度。根据政府网站唯一性和免费性的特点,本模型去除了感知价值变量。采用了结构方程模型理论分析办法,结合实际设定可测变量,并提出研究假设,分别阐述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的构建,之后以D市Z区报表单位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首先简要介绍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然后经过了问卷的设计、预测试、最终本次调查收集到有效问卷317份,根据收集到的样本数据使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正态检验、信效度检验、因子分析和结构模型分析多重统计分析方法,得出分析结论,信度效度良好,模型的拟合度在标准之上,各条研究假设均成立,各条路径系数均具有显着正向作用,政府形象、公众期望、感知质量均不同程度的影响用户对统计联网直报平台的满意度,改进策略也从这几方面入手,最终给出优化平台的参考建议。
樊亮琪[7](2021)在《垂直视频网站的估值方法研究 ——以哔哩哔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行业中垂直类网站平台日益增加,垂直化特征越发明显。其中,基于日益富足的物质生活,人们对于精神文明有了更多元化的追求,因而垂直视频网站平台越来越多,其基本定位是以视频为载体满足特定人群对信息的特定需求。但是目前对于这类型企业估值方法的研究并不深刻,传统的估值方法在实际应用于垂直视频网站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对垂直视频网站这类企业的商业模式、行业特点等进行分析,研究其价值驱动因素,选取适合的估值模型。本文对垂直视频网站进行全面分析后,选取基于用户价值的估值方法——DEVA估值模型,并以传统的DEVA估值模型为基础结合垂直视频网站的具体价值驱动因素对该模型进行适当的改进,使其更适用于垂直视频网站。改进估值模型主要引入了用户贡献、用户忠诚度等指标,并以哔哩哔哩公司为例验证模型的实际适用性。案例中以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作为对比模型,将两种模型的结果与实际市值进行比较分析,根据估值结果显示,引入用户价值相关指标的改进后的DEVA估值模型是适用于垂直视频网站的价值评估的。研究表明,随着用户价值在企业价值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进行估值时应更加注重用户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基于用户价值的估值方法也应有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
闫慧珍[8](2021)在《基于数据爬取的新闻宣传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计算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信息爆炸式增长,每天产生的数据难以计数,种类繁多。新闻类数据是时效性很强的信息,如何在新闻网站发布的海量信息中采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Python环境为基础,以特定关键词为爬取对象,在学习并分析当前爬虫技术的原理、核心模块以及运行流程的基础上,探索性地针对多种网站实现多个网络爬虫,完成数据抓取等目标。旨在提高新闻管理系统数据挖掘的效率,便于更加科学和系统的规范新闻管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常见爬虫的实现原理、工作流程、抓取策略、网页文本提取等相关方法和技术,对Python爬虫的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流程进行了研究分析。(2)本系统通过使用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Flask后台程序框架、Layui前端UI框架、My SQL数据库进行系统搭建,实现了一种针对新闻媒体网站自动化解析的、高效率的、支持多种爬虫策略的新闻管理系统。(3)经过系统测试,实现了系统登录,查看任务信息,对特定的各级新闻媒体根据关键词进行数据爬取,新闻管理及任务管理等功能。通过系统高效快速的获取新闻网站有价值的信息,提升了新闻信息系统化管理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杨蕙鸣[9](2021)在《预印本文献影响力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目前,随着预印本数量的不断增长,预印本文献对科研领域以及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同于传统的对已发表论文进行评价时的标准,即论文发表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这种评价标准对于评估预印本文献的影响力来说并不适用,因为预印本很多还没有被正式出版。因此,如何对预印本文献影响力进行评估就成为了迫切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需求,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可以对预印本文献的影响力进行评估的系统。本系统的核心是确定预印本文献评估影响力时所使用的指标,包括阅读数、引用数、代码标星数以及系统对文章内容进行自动评分的分值等,并按这些指标进行排序,从而实现对文献影响力的评估。本文使用Spring Boot搭建后端服务框架,使用关系型数据库My SQL对预印本文章的基本信息与指标信息进行管理,选用Tomcat进行系统服务器的开发,使用Vue.js技术对系统前端进行开发,最终实现了预印本文献的影响力评估系统。系统满足的需求以及最终实现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1)对预印本信息进行管理,主要是对预印本文章的基本信息与预印本文章的指标信息进行管理。(2)对预印本文献进行搜索,系统提供与主流论文搜索网站相一致的搜索功能,方便用户熟悉系统,用户可以对预印本文章的标题、作者、主题、领域以及发表年份等方面进行搜索。(3)对预印本进行高级筛选,用户可以对文章发表年份及内容所涉及领域对文章进行筛选,以精准地得到所需要的预印本文章。(4)预印本按指标排序,用户可以对文章进行多指标的加条件排序显示,从而对预印本文章的影响力进行评估,获得影响力较大的文章。最后对系统功能进行页面展示以及对应的用例测试。经过测试与运行,本系统的功能完备、运行稳定、性能良好,页面简洁友好。有助于用户对预印本文献的影响力进行评估,使用户可以准确快速地得到所需文章,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
朱桂春[10](2021)在《暗网追踪溯源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暗网构建在公共网络之上,需要特殊的软件、配置或者认证才能访问,相对传统的互联网网络,暗网具有匿名性强、溯源难、动态性高等特点。暗网建立的初期目的是保护互联网用户的通信隐私,但现在的暗网中存在着大量违反法律的信息,不法分子在暗网中从事非法活动,暗网已经严重威胁了网络空间安全。暗网之所以对网络空间安全构成一大威胁,很大原因是因为它难以实现追踪溯源,能够实现对暗网的追踪溯源,将可以对暗网中的非法行为起到威慑作用,有效的减少暗网中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本文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对暗网追踪溯源技术展开研究,重点通过暗网客户端和暗网服务器端两个维度进行追踪溯源研究。在暗网服务器端追踪溯源技术研究中,通过对暗网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来实现追踪溯源。进行暗网追踪溯源研究,需要对暗网网址进行收集,面对暗网网址不公开,难以收集的难题,本文采用基于Tor2web和基于暗网爬虫的方法来收集暗网地址,并对暗网网站内容进行了收集。针对暗网信息繁多而且冗余的问题,对爬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对关键信息进行提取,提取的关键信息将用于暗网网站识别和暗网用户行为画像的研究,其次是对暗网网站中敏感信息进行提取,这些敏感信息可以暴露暗网用户身份,通过这些信息可以追溯到暗网用户的真实身份,在研究过程中,用实际案例展示了分析得到的信息在暗网服务器端追踪溯源中的关键作用。在暗网客户端追踪溯源技术研究中,通过暗网流量实现追踪溯源。访问暗网使用了特殊的软件和配置,暗网流量经过多层加密,使得传统的流量识别方法不再适用于暗网流量识别,针对这一问题,对利用暗网流量实现用户追踪溯源的过程进行分析,追踪溯源过程主要包括流量收集、特征提取、模型训练和用户追溯,目前使用Tor网络的人数最多,本文对Tor网络进行重点研究,通过对暗网流量特征分析,设计了暗网流量识别算法用于在加密的流量数据集中识别暗网流量,对识别出来的暗网流量进一步分析,设计了暗网流量行为识别算法用于暗网客户端追踪溯源,通过对暗网流量识别分析,实现暗网客户端追踪溯源。
二、信息网站的用户管理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网站的用户管理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研究进展 |
1.2.2 国外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基于事理图谱的事件演变研究进展 |
1.2.4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知识图谱理论 |
2.2 事理图谱理论 |
2.3 5W理论 |
2.4 演化博弈理论 |
2.5 自然语言处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基本内容 |
3.1 重大突发事件内涵与分类 |
3.1.1 重大突发事件内涵 |
3.1.2 重大突发事件分类 |
3.1.3 重大突发事件特征 |
3.2 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构成要素及关系 |
3.2.1 事件演变的构成要素 |
3.2.2 事件构成要素的关联关系 |
3.3 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 |
3.3.1 演变机理内涵 |
3.3.2 演变机理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重大突发事件的主体行为演变 |
4.1 问题描述 |
4.2 事件主体的演化博弈分析 |
4.2.1 博弈主体分析 |
4.2.2 博弈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
4.3 假设与模型构建 |
4.3.1 模型假设 |
4.3.2 模型构建 |
4.3.3 均衡点与稳定性分析 |
4.4 模拟仿真分析 |
4.4.1 重大突发事件热度影响下的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
4.4.2 负面影响持续恶化情景下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
4.4.3 政府介入采取奖惩机制情景下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演变 |
5.1 舆情信息演变概述 |
5.1.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 |
5.1.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 |
5.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理论模型构建 |
5.2.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构建框架模型 |
5.2.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技术架构 |
5.3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模式层构建 |
5.3.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本体构建 |
5.3.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模式层构建 |
5.4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数据层构建 |
5.4.1 数据源选取及采集 |
5.4.2 数据预处理 |
5.5 基于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的舆情演变分析 |
5.5.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时序演变分析 |
5.5.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传播路径结构解析 |
5.5.3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内容分析 |
5.5.4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评论话题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 |
6.1 重大突发事件的事理图谱研究范式 |
6.1.1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内涵 |
6.1.2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构建的逻辑模型 |
6.1.3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的事理挖掘流程 |
6.2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构建 |
6.2.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6.2.2 事理图谱构建流程 |
6.3 重大突发事件抽象事理图谱构建 |
6.3.1 事件泛化 |
6.3.2 公共卫生事件抽象事理图谱 |
6.3.3 事件知识存储 |
6.4 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分析 |
6.4.1 因果事件提取 |
6.4.2 事件的因果逻辑知识分析 |
6.4.3 事件演变的传导路径挖掘 |
6.4.4 事件演变的动因剖析 |
6.5 重大突发事件的动态演变 |
6.5.1 事件演变的动力学流图构建 |
6.5.2 仿真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
7.1 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概述 |
7.1.1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时代背景 |
7.1.2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目标 |
7.1.3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特征 |
7.2 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思路及过程 |
7.2.1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思路 |
7.2.2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过程 |
7.3 重大突发事件主体管理策略 |
7.3.1 重大突发事件的参与用户管理 |
7.3.2 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平台管理 |
7.3.3 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府管理 |
7.4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治理研究 |
7.4.1 事件舆情信息治理问题的提出 |
7.4.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治理对策 |
7.5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模型构建 |
7.5.1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的重大意义 |
7.5.2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面临的挑战 |
7.5.3 重大突发事件的管控模型 |
7.5.4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模型功能 |
7.6 本章小节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我国网站个人信息保护的合规性考察——基于九家网站隐私政策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问题与缘起 |
二、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标准与自律规约要点梳理 |
(一)法律框架下的个人信息保护要求 |
(二)网络隐私政策的自律规则 |
三、法律规制与合规审视:我国网站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考察 |
(一)一般及特殊规定的考察 |
(二)个人信息的收集与使用 |
(三)个人信息的保存与管理 |
(四)个人信息的共享、转让与公开披露 |
四、我国网站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进程及问题透视 |
(一)从自律到自觉:网站个人信息保护的自我规约进程 |
(二)自主匮乏与法制依赖:网站个人信息保护自律规约的合规性困境 |
五、法律规制与自律协同:我国网站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应对策略 |
六、结语 |
(5)基于CRM-BSC的学术社交网站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学术社交网站与CRM-BSC |
2.1 学术社交网站 |
2.2 CRM-BSC理论模型 |
3 学术社交网站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学术社交网站评价指标体系初步设计 |
3.2 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与完善 |
3.2.1 预调研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3.2.2 描述性分析与信度效度分析 |
3.2.3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二级指标提取 |
3.2.4 基于开放性题目的评价指标优化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检验 |
3.3.1 正式调研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3.3.2 描述性分析与信度效度分析 |
3.4 指标权重赋值及评价模型最终确立 |
4 基于CRM-BSC的学术社交网站实证研究 |
4.1 实证研究设计与实施 |
4.2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4.2.1 学术社交网站评分结果对比分析 |
4.2.2 学术社交网站整体评分结果分析 |
5 学术社交网站建设的对策 |
6 结语 |
(6)统计联网直报网站满意度测评 ——以D市Z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政务网站现状 |
2.国内政府网站现状 |
3.国外政府网站公众满意度研究现状 |
4.国内政府网站公众满意度研究现状 |
5.研究述评 |
(三)研究对象和组织架构 |
1.研究对象 |
2.组织架构 |
二、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政府统计的现状以及统计联网直报统计平台的介绍 |
(二)用户满意度理论 |
1.用户满意度的概念 |
2.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3.用户满意度的形成机制 |
(三)经典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
1.瑞典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SCSB) |
2.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 |
3.欧洲顾客满意度指数(ECSI)模型 |
4.中国顾客满意度指数(CCSI)模型 |
5.美国公共部门ACSI模型 |
6.国内外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特征分析 |
三、统计联网直报平台用户满意度测评模型的构建 |
(一)统计联网直报平台公众满意度的特点 |
(二)潜在变量的定义 |
1.公众期望 |
2.感知质量 |
3.网站功能质量因子 |
4.网站性能质量因子 |
5.用户满意度 |
6.政府形象 |
(三)模型构建分析与研究假设 |
(四)模型中可测变量的建立 |
(五)结构方程理论 |
1.结构模型 |
2.测量模型 |
四、实证分析 |
(一)案例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实施 |
1.初稿设计 |
2.预测试 |
3.样本选择和问卷收集 |
(四)数据分析方法 |
1.描述性统计分析 |
2.因子分析 |
3.信度和效度分析 |
4.结构模型分析 |
(五)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
1.基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2.信度分析 |
3.效度分析 |
(六)结构模式分析 |
1.初始模型设定 |
2.参数检验 |
3.模型拟合度检验 |
4.内生变量R |
2 值 |
(七)结果分析与假设验证 |
1.模型的整体分析 |
2.假设验证结果分析 |
五、提升统计联网直报平台用户满意度的策略分析 |
(一)模型中用户满意度的总效应简析 |
(二)统计联网直报平台改进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统计联网直报平台满意度测评 |
致谢 |
(7)垂直视频网站的估值方法研究 ——以哔哩哔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估值模型的发展研究 |
1.2.2 互联网企业估值模型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垂直视频网站估值的相关理论 |
2.1 估值的目的和对象 |
2.1.1 估值的目的 |
2.1.2 估值的对象 |
2.2 估值方法 |
2.2.1 传统估值方法 |
2.2.2 基于用户价值的估值方法 |
第三章 垂直视频网站及其估值概述 |
3.1 垂直视频网站的背景分析 |
3.1.1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互联网企业的影响 |
3.1.2 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垂直化 |
3.2 垂直视频网站的行业分析 |
3.2.1 垂直视频网站的定义 |
3.2.2 垂直视频网站的基本特征 |
3.2.3 垂直视频网站的商业模式 |
3.2.4 垂直视频网站的行业现状 |
3.3 垂直视频网站的价值来源分析 |
3.4 垂直视频网站的估值难点 |
3.5 传统评估方法的局限性 |
第四章 垂直视频网站基于用户价值的估值方法改进 |
4.1 垂直视频网站具体价值驱动因素分析 |
4.2 DEVA估值模型的局限性 |
4.3 DEVA估值模型的改进 |
4.3.1 用户贡献值的修正 |
4.3.2 网络价值与用户规模关系的修正 |
4.3.3 用户留存率的引入 |
4.4 改进后DEVA估值模型的适用性 |
第五章 哔哩哔哩案例模型应用 |
5.1 哔哩哔哩企业介绍 |
5.1.1 哔哩哔哩的商业模式分析 |
5.1.2 哔哩哔哩的财务数据分析 |
5.2 哔哩哔哩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应用 |
5.2.1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 |
5.2.2 公司自由现金流的计算 |
5.2.3 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估值结果 |
5.3 哔哩哔哩改进后的DEVA估值模型的应用 |
5.3.1 月活跃用户数MAU的确定 |
5.3.2 用户贡献指标的确定 |
5.3.3 用户忠诚度指标的确定 |
5.3.4 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
5.3.5 改进后的DEVA估值模型的估值结果 |
5.4 估值结果比较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6.2.1 研究局限性 |
6.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8)基于数据爬取的新闻宣传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网络爬虫技术 |
2.1 网络爬虫概述 |
2.2 网络爬虫及其应用 |
2.3 爬取数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Python的新闻信息爬取与数据存储 |
3.1 基于Python的新闻爬取 |
3.2 目标网站分析 |
3.3 获取网页源代码 |
3.3.1 伪装请求头 |
3.3.2 设置代理IP |
3.4 通过Lxml库抓取网页内容 |
3.4.1 正则表达式、Lxml库、Beautiful Soup三者性能比较 |
3.4.2 通过Xpath语法抓取新闻内容 |
3.4.3 遍历页面 |
3.5 数据存储 |
3.5.1 使用可视化工具Navicat Premium |
3.5.2 将爬取到的数据写入数据库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需求分析 |
4.1.1 任务管理功能 |
4.1.2 数据爬取功能 |
4.1.3 用户管理功能 |
4.2 系统框架设计 |
4.2.1 前台框架Layui |
4.2.2 后台框架Flask |
4.3 系统实现 |
4.3.1 系统登录 |
4.3.2 新闻管理 |
4.3.3 任务管理 |
4.3.4 查看任务信息 |
4.4 系统测试 |
4.4.1 程序调试 |
4.4.2 性能调试 |
4.4.3 测试分析 |
4.4.4 系统评价 |
5 总结及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预印本文献影响力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及研究进展 |
1.2.1 关于预印本文献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预印本影响力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与思路 |
1.4 论文的内容结构 |
2 相关技术介绍 |
2.1 网页框架 |
2.1.1 Spring框架 |
2.1.2 Spring Boot框架 |
2.2 网页前端 |
2.3 数据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 系统用例分析 |
3.2.1 系统管理员 |
3.2.2 系统用户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性能需求分析 |
3.3.2 安全性需求分析 |
3.3.3 可靠性需求分析 |
3.3.4 可维护性与可拓展性需求分析 |
3.3.5 易用性分析 |
3.4 可行性分析 |
3.4.1 技术可行性 |
3.4.2 经济可行性 |
3.4.3 操作可行性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4.1.1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4.1.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4.1.3 系统物理架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2.1 预印本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
4.2.2 预印本搜索模块设计 |
4.2.3 预印本高级筛选模块设计 |
4.2.4 预印本排序显示模块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 |
4.3.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3.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5 系统实现 |
5.1 系统主页面显示 |
5.2 预印本搜索与高级筛选 |
5.3 预印本按指标排序 |
5.4 预印本文章详情页面 |
6 系统测试 |
6.1 测试方法 |
6.2 测试标准 |
6.3 主要测试用例与测试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暗网追踪溯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暗网服务器端追踪溯源研究现状 |
1.3.2 暗网客户端追踪溯源研究现状 |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暗网追踪溯源相关技术 |
2.1 暗网网络 |
2.1.1 暗网网络服务分类 |
2.1.2 暗网网络类别 |
2.2 暗网客户端追踪溯源技术 |
2.2.1 协议识别技术 |
2.2.2 深度流的检测技术 |
2.2.3 流量探针技术 |
2.3 暗网服务器端追踪溯源技术 |
2.3.1 暗网网址的发现 |
2.3.2 暗网内容收集分析 |
2.4 总结 |
第3章 暗网追踪溯源总体框架 |
3.1 暗网追踪溯源总体框架 |
3.1.1 暗网客户端追溯溯源模块 |
3.1.2 暗网服务器端追踪溯源模块 |
3.1.3 暗网追踪溯源模型总体设计 |
3.2 数据库设计 |
3.3 可视化展示 |
3.4 总结 |
第4章 暗网服务器端追踪溯源模块 |
4.1 暗网服务器端追踪溯源技术研究 |
4.2 暗网数据收集 |
4.2.1 暗网网址的收集 |
4.2.2 暗网服务内容的收集 |
4.3 暗网数据分析 |
4.3.1 暗网内容分析 |
4.3.2 暗网关键信息获取 |
4.4 结果展示 |
4.4.1 暗网网址收集结果 |
4.4.2 暗网数据分析结果 |
4.4.3 追踪溯源案例分析 |
4.5 总结 |
第5章 暗网客户端追踪溯源模块 |
5.1 暗网客户端追踪溯源技术研究 |
5.2 流量识别分析 |
5.2.1 Tor流量分析 |
5.2.2 流量采集 |
5.2.3 流量分类算法 |
5.3 暗网流量识别 |
5.3.1 数据集介绍 |
5.3.2 特征选择 |
5.3.3 算法设计 |
5.4 暗网流量行为识别 |
5.4.1 问题的提出 |
5.4.2 数据集介绍 |
5.4.3 特征的选择 |
5.4.4 算法设计 |
5.5 实验结果 |
5.5.1 实验配置与实验评价指标 |
5.5.2 流量识别实验结果 |
5.5.3 追踪溯源实例分析 |
5.6 总结 |
第6章 总结 |
6.1 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四、信息网站的用户管理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D]. 刘雅姝. 吉林大学, 2021(01)
- [2]我国网站个人信息保护的合规性考察——基于九家网站隐私政策的文本分析[J]. 杜永欣,周茂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M公司数字营销策略研究[D]. 李梦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4]在线电影票务网站UGC对用户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D]. 吕霄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5]基于CRM-BSC的学术社交网站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J]. 熊回香,陈琦,代沁泉. 情报学报, 2021(06)
- [6]统计联网直报网站满意度测评 ——以D市Z区为例[D]. 张思思.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垂直视频网站的估值方法研究 ——以哔哩哔哩为例[D]. 樊亮琪.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8]基于数据爬取的新闻宣传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闫慧珍. 中北大学, 2021(09)
- [9]预印本文献影响力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蕙鸣.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10]暗网追踪溯源技术研究[D]. 朱桂春.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