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开放式组织培养外植系统的建立

葡萄开放式组织培养外植系统的建立

一、葡萄开放式组织培养外植体系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李庆华[1](2021)在《裸燕麦转基因体系的建立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8个裸燕麦品种的成熟胚为外植体,通过对愈伤组织培养中不同品种、培养基、激素种类及浓度配比之间的研究,探究裸燕麦成熟胚脱分化、再分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从中筛选出再生频率高的品种;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创伤胚转化,通过对培养基中抗生素浓度、农杆菌侵染浓度以及移栽时间进行研究,获得创伤胚培养的最佳条件,并建立创伤胚快速遗传转化体系。结果如下:1.品种与培养基存在互作关系,不同品种的裸燕麦成熟胚在同种培养基上出愈率不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相同品种的出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坝莜1号”在MS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最为适宜,出愈率为87.33%,植株再生率为32.99%,可用于裸燕麦再生体系的建立和进一步的遗传转化。2.适合裸燕麦“坝莜1号”愈伤组织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2.0 mg/L 2,4-D+1.0 mg/L NAA+1.0 mg/L IAA+500 mg/L水解酪蛋白(CH)+25 g/L蔗糖;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MS+1.5 m g/L 2,4-D+1.0 mg/L NAA+1.0 mg/L 6-BA+30 g/L蔗糖;愈伤组织绿芽分化培养基:MS+1.5 mg/L 6-BA+0.5 mg/L NAA+0.5 mg/L IAA;愈伤组织生根培养基:1/2 MS+0.5 mg/L NAA+0.1%生根粉。3.以“坝莜1号”为材料,农杆菌转化创伤胚过程中抑菌剂氨苄青霉素在培养基中添加的最适浓度为200 mg/L,选择剂卡那霉素的最适浓度为40 mg/L。4.使用不同浓度的农杆菌侵染“坝莜1号”创伤胚,最适浓度的OD600为0.8。5.创伤胚在培养基中培养不同的时间影响成活率。转化后在培养基内培养10天移栽为最佳。6.将质粒pBI121-GFP转化“坝莜1号”创伤胚,经筛选培养后获得126株再生转化植株,对再生转化植株进行PCR检测,获得4株阳性植株,裸燕麦创伤胚的转化率为3.17%。

张莹[2](2021)在《基于‘霞多丽’葡萄花蕾与种子的体细胞胚再生体系建立及农杆菌介导基因转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葡萄遗传背景相对复杂、染色体高度杂合,新品种的培育受到季节、地域等因素的限制,致使传统育种方式年限较长,体细胞胚发生途径是当前性状改良的热点。然而其中存在着外植体受采收季节的限制、胚性细胞诱导率低下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体细胞胚途径的发展。因此,优化葡萄体细胞胚途径成为葡萄体细胞胚再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欧亚种酿酒葡萄‘霞多丽’葡萄未开放的小花蕾为试材,研究褪黑素和2,8-高油菜素内酯对体细胞胚的诱导作用,以期建立稳定的体细胞胚再生体系,通过细胞染色分析不同状态下愈伤组织的结构差异;同时,为打破外植体采收时期限制,以‘霞多丽’不同成熟度种子为外植体,诱导初生子叶胚萌发后,将其进行切段循环诱导二次体细胞胚,建立以种子为外植体的体细胞胚循环诱导体系;并以‘霞多丽种子为受体进行农杆菌介导的VvHOS1基因遗传转化试验,为基因工程技术提供新可能。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以‘霞多丽’花蕾为外植体的体细胞胚再生体系。以开放前7~12 d的小花蕾为供试材料,接种于不同种类培养基,其中MC、M0培养基可诱导出紧实状金黄色愈伤组织,而褪黑素、油菜素内酯多诱导出水渍化愈伤组织,而在诱导体细胞胚时MC、M0需经过原胚团时期,而1.0 mg·L-1褪黑素、0.4、0.6mg·L-1油菜素内酯直接由水渍化愈伤组织诱导出了体细胞胚,诱导率分别为8.57%、6.25%和3.81%。2.建立了以‘霞多丽’种子为受体材料的体细胞胚循环诱导体系。以‘霞多丽’葡萄种子为试材,通过不同培养基的诱导,发现MC、M0培养基不利于初生子叶胚萌发,0.6mg·L-1褪黑素对初生子叶胚萌发效果最好,为18.33%;通过对已萌发子叶胚不同部位进行循环诱导研究,结果表明:子叶、胚轴、胚根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76.18%、42.86%和33.33%,初步确定子叶诱导效果最佳。且0.6 mg· L-1褪黑素浓度有利于二次体细胞胚的形成。3.建立了以‘霞多丽’种子为受体材料的农杆菌介导转化体系。以花后80 d的成熟葡萄种子为外植体,泛素连接酶VvHOS1为目的基因进行农杆菌介导试验,通过调节培养基中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抗生素浓度、筛选方式等,试验结果表明,MC培养基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褪黑素有利于初生子叶胚萌发;利用荧光蛋白检测技术对转基因愈伤组织其进行检测分析,其中17.69%可观察到GFP绿色荧光,经不同抗生素浓度筛选测试发现,30mg·L-1 Kan筛选效果较弱,抗性胚获得率为59.12%;70mg·L-1 Kan筛选作用最强,仅存在35%抗性胚。初步确定了该途径的可行性。

张婷婷[3](2021)在《罗布麻基因功能分析体系构建及AvFLS基因家族分析》文中认为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为荒漠植物,不仅具有很强的抗旱、耐盐性而且兼具经济和药用价值。罗布麻全草入药,其主要药用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和强心苷等。目前罗布麻黄酮和强心苷等药用次生代谢物合成调控机制还未明确。为了解析其生物合成调控机制,成熟便捷的基因功能分析体系是首要前提。因此,本研究从内参基因的筛选、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与优化、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优化等方面建立罗布麻基因功能分析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建立的基因功能分析体系研究黄酮合成关键酶黄酮醇合酶(FLS)基因家族在黄酮合成中的功能。主要结果如下:1、内参基因的筛选及验证对 TUA、TUB、ACT、CYP、EF-1α、PPP2R2、PPP2R3、PPP2R5 和 PGK 9 个内参基因进行稳定性分析和验证表明,适合罗布麻叶、茎、根和整株基因表达分析较稳定的内参基因分别是CYP和TUA、PGK和PPP2R3、TUA和EF-1α以及CYP和PPP2R3。并克隆了上述筛选的内参基因。2、罗布麻再生体系的建立和优化将罗布麻根、茎、叶和毛状根分别接种到添加0.5~4mg/L 6-BA、0.1~0.6mg/L NAA和0.2~0.5mg/L 2,4-D的MS培养基中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植株考察,研究发现适合根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mg/L 6-BA+0.1mg/L NAA+30g/L蔗糖+6g/L琼脂(B4),适合茎和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均为 MS+1mg/L 6-BA+0.2mg/L NAA+30g/L 蔗糖+6g/L 琼脂(E4)。根、茎和叶最高不定芽诱导率分别为68.33%、58.33%和65.00%,平均出芽数分别为5.02、1.34和2.31。在此基础上,以根段为外植体建立了完整的愈伤组织再生体系,其生根率为100%,驯化移栽成活率为93%。3、罗布麻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将C58C1发根农杆菌分别侵染罗布麻根、上胚轴、下胚轴和叶片,并对影响毛状根遗传转化的侵染时间、OD600值、乙酰丁香酮(AS)浓度及共培养时间等分析表明,不同外植体毛状根的转化率为下胚轴>叶片>上胚轴>根,侵染时间为20min>25min>15min,OD600 值为 0.6>0.8>0.4,AS 浓度为 100μmol/L>200μmol/L>0,共培养时间为3d>4d>2d。由此可见,罗布麻毛状根的最佳遗传转化条件为:将OD600值为0.6的C58C1侵染下胚轴20min后置于含有100μmol/L AS的培养基上共培养3d,其毛状根的转化率可达42.25%。4、罗布麻AvFLS基因家族的鉴定、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基于罗布麻转录组数据,共鉴定了 2个AvFLS1和AvFLS2基因,且该基因与咖啡亲缘关系最近。采用PCR方法克隆了上述鉴定的AvFLS1和AvFLS2基因,其长度分别为951bp和1008bp。表达模式分析表明,AvFLS1和AvFLS2在根、茎和叶中的表达趋势不同,AvFLS1在根中表达量最高,而AvFLS2在叶中表达量最高。AvFLS1和AvFLS2基因表达对镉胁迫的响应也不同,在0~160μmol/L镉胁迫处理下,随镉浓度增加AvFLS1在根部表达呈上升趋势,在茎和叶中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AvFLS2在根部表达呈降低趋势,在茎和叶中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5、罗布麻AvFLS基因家族在黄酮合成中的作用构建了 AvFLS1和AvFLS2基因过表达和干扰载体,并将其分别转入C58C1发根农杆菌中,采用上述优化的遗传转化条件分别获得AvFLS1和AvFLS2基因过表达和干扰毛状根;将AvFLS1和AvFLS2基因过表达和干扰载体分别转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中,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获得抗性愈伤。

雅蓉[4](2020)在《‘霞多丽’葡萄体细胞胚再生体系建立及畸形胚发生机理解析》文中研究指明体细胞胚发生途径是实现葡萄遗传转化进行性状改良的基础。然而,胚性细胞诱导效率低、保持与扩繁能力差、畸形胚发生频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体细胞胚发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特别是,大量畸形胚的发生严重制约体细胞胚的正常成苗。因此,解析畸形胚的发生机理或对畸形胚循环利用是葡萄体细胞胚再生体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研究以白色酿酒葡萄品种‘霞多丽’葡萄为试材,通过调节植物激素浓度与配比优化,建立高效稳定的酿酒葡萄‘霞多丽’体胚再生体系,以再生途径中产生的四种不同形态胚(正常胚、胚轴伸长胚、玻璃化胚、子叶融合胚)为材料进行畸形胚的循环利用研究,并从组织学鉴定、内源激素水平以及miRNAs调控层面解析了畸形胚发生的内在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霞多丽’体细胞胚再生体系。以未开放的小花蕾为试材,采用NaClO二次消毒进行花蕾接种时污染率与采样保存时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在六种不同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MC(NN69+0.55 mg·L-1 2,4-D+0.5 mg·L-1 NOA+1.24 mg·L-1 4-CPPU+30 g·L-1 Sucrose+3 g·L-1 Phytagel)、PIV(NN69+1.0 mg·L-1 2,4-D+2.0 mg·L-1 6-BA+30 g·L-1 Sucrose+ 3 g·L-1 Phytagel)、MEL2(NN69+2.0 mg·L-1 Melatonin+2.0 mg·L-1 6-BA+30 g·L-1 Sucrose+3 g·L-1 Phytagel)培养基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诱导率分别为9.52%、8.63%、5.06%。初步确定了 4 μmol·L-1 ABA有利于体细胞胚的形成。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组织和细胞的微观结构,发现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的表面形态差异明显;而原胚团与胚性愈伤组织显微结构相似。萌发的胚置于添加0.2 mg·L-1 6-BA与0.1 mg·L-1 NOA的MS培养基可促进萌发。2.建立了‘霞多丽’葡萄体胚的循环诱导体系。将成熟子叶胚置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C、PIV、CIM上进行体胚的循环诱导,其中,CIM培养基(MS+0.5 mg·L-12,4-D+3.0 mg·L-1 Picloram+2.0 mg·L-1 6-BA+30 g·L-1 Sucrose+3 g·L-1 Phytagel)有利于体胚形成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33%。通过对体细胞胚的不同部位子叶、胚轴、胚根进行循环诱导研究,结果表明子叶、胚轴愈伤组织诱导作用明显,诱导率达80%以上。不同类型体胚,即正常胚(Normal embryoids,NE)、胚轴伸长胚(Elongated cotyledonary embryoids,ECE)、子叶融合胚(Fused cotyledonary embryoids,FCE)对体胚循环诱导效果不同,仅正常胚与子叶融合胚诱导形成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 8.42%、4.44%。玻璃化胚(Vitrified embryoids,VE)在 X6 培养基(MS+60 g·L-1 Sucrose)上干枯褐化,直接形成原胚团或二次体胚。通过改良的苯酚品红溶液染色观察了胚性愈伤组织与非胚性愈伤组织,其细胞表面形态存在较大差异。3.对‘霞多丽’葡萄畸形胚进行了形态组织学鉴定表明,畸形胚的维管系统与顶端分生组织较正常胚发育不完全。通过测定不同胚的内源激素含量,结果表明,在体细胞胚发育过程中,玻璃化胚的细胞分裂素(Cytokinin,CK)含量最少,为0.061 ng·g-1;正常胚内源生长素(Indole-3-acetic acid,IAA)与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较畸形胚高,特别是正常胚ABA含量是胚轴伸长胚、玻璃化胚与子叶融合胚的4倍;胚轴伸长胚的内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最高,玻璃化胚最低,分别为7.40 ng·g-1与1.99 ng·g-1;四种畸形胚的JA含量差异不显着。测定不同种类的内源激素比值以检验内源激素平衡,结果表明:正常胚中ABA/IAA、ABA/CK、CK/IAA均较畸形胚高。4.对‘霞多丽’不同形态的畸形胚进行高通量miRNAs测序。从三种畸形胚中共鉴定出51个显着差异表达的miRNAs,且下调miRNA数目居多;对潜在的靶点进行预测,共鉴定出59个共同的靶基因,且大部分的靶基因富集于多细胞生物发育与生物过程、解剖结构发育与内源刺激响应通路;并从共有靶基因中筛选出2个与激素相关、12个与转录因子相关的靶基因。对‘霞多丽’三种畸形胚中特异性miRNA-靶基因调控关系分析,发现有16个特异性表达的miRNA靶向82个转录因子参与畸形胚发生的调控,其中vvi-miR2950-5p与vvi-miR156b、vvi-miR172d与vvi-miR3935-3p、vvi-miR166a 与vvi-miR3630-3p 分别在 ECE、VE、FCE 中特异性表达,且调控的转录因子数量最多。此外,ECE中vvi-miR156b、vvi-miR2950-5p、vvi-miR397a调控的与激素相关的基因数量最多,VE与FCE靶向的基因数量较少。三种胚中与生长素(Auxin,AUX)和ABA相关的基因数量最多。

胡计红[5](2019)在《屏南四季开花杜鹃古树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针对福建省屏南县两处四季开花杜鹃古树的树龄大、分生能力弱、树体内积累内生菌、树体表面附着寄生物,加上生长环境恶劣,营养不良,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以棠口乡龙源村的约430 a锦绣杜鹃古树和熙岭乡九峰寺的560 a以上的映山红杜鹃古树的顶芽为外植体,建立和优化了常规组培和开放式组培快繁体系,筛选出最佳的取材时间、最佳的外植体表面消毒条件、开放式组培最佳的抑菌剂组合、外植体污染挽救的方法以及快繁各环节(芽苗诱导培养、继代增殖、壮苗培养和生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生根苗移栽的最佳基质配比,为四季开花杜鹃古树的保护、开发和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和优化了锦绣杜鹃的常规组培快繁体系以不同生长季节新梢的顶芽为外植体,筛选最佳消毒方式;结果表明,430 a生锦绣杜鹃和5 a生锦绣杜鹃的最佳取材时间分别为5月中旬和4月中旬,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时间为8 min,430 a生和5 a生锦绣杜鹃的成功率分别达到44.6%和50%。对430 a生锦绣杜鹃无菌系建立中污染的外植体进行挽救;结果表明,75%酒精消毒20 s,0.1%升汞消毒5 min,在基本培养基上经过4次转瓶,污染外植体挽救成功率可达71%。无菌外植体诱导不定芽,结果表明,430 a生和5 a生锦绣杜鹃的最佳诱导培养基组合分别为WPM+ZT 3.0 mg/L(下同)+NAA 0.1和1/4 MS+ZT 3.0+0.1,有效芽数分别为3.45和2.85。无菌芽苗的带腋芽茎段和顶芽分别诱导丛生芽,结果表明,430 a生和5 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诱导丛生芽的效果均优于顶芽,最佳基本培养基分别为Anderson、WPM;最佳细胞分裂素均为TDZ;最佳增殖培养基配方分别是Anderson+TDZ 0.5+NAA 0.1和WPM+TDZ 1.0+NAA 0.1,增殖系数为13.23和9.67;增殖系数分别是顶芽的1.4倍和2.75倍。丛生芽苗壮苗培养,结果表明,430 a生锦绣杜鹃最佳壮苗培养基为WPM+ZT 0.5+GA3 0.5,培养周期为60 d左右;5 a生锦绣杜鹃在WPM+ZT 0.5+NAA 0.5+GA3 0.1上长势最好,换瓶周期在70 d左右。无根苗的生根培养,结果表明,430 a生和5 a生锦绣杜鹃均在WPM+ZT 0.1+NAA 0.5上生根效果最佳,前者生根率达92.6%,后者达到98.6%。2.建立和优化了九峰寺560 a生映山红杜鹃的组培快繁体系以不同生长季节新梢的顶芽为外植体,经消毒处理后,结果表明,映山红古树的最佳取材时间为5月中旬,成功率达到60.39%。对映山红杜鹃无菌系建立中污染的外植体再消毒,结果表明,最佳处理方式为75%酒精消毒20 s,0.1%升汞消毒5 min,再经过4次转瓶,成功率达65%。映山红杜鹃无菌苗诱导不定芽,结果表明,最佳诱导培养基配方为WPM+ZT 3.0+NAA 0.1,有效芽数为3.2。映山红杜鹃无菌芽苗带腋芽茎段和顶芽继代增殖培养,诱导丛生芽的结果表明,带腋芽茎段诱导丛生芽的效果优于顶芽,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ZT 3.0+NAA 0.1+GA3 0.5,增殖系数为3.35,是顶芽的2.2倍。映山红杜鹃丛生芽壮苗培养,结果表明,最佳壮苗培养基为WPM+ZT 0.05+GA3 0.05,培养周期为60 d左右。3.建立和优化了锦绣杜鹃的开放式组培快繁体系在自然环境下落菌,或人工接种真菌与细菌,筛选抑菌剂及其有效浓度,结果表明,抑制自然菌体的最佳抑菌剂浓度:次氯酸钠为0.005%和代森锰锌为100 mg/L;人工接种菌体时,抑制细菌有效浓度:次氯酸钠0.01%和代森锰锌100 mg/L,抑制真菌有效浓度:次氯酸钠0.15%-0.20%和代森锰锌600 mg/L以上。无菌外植体接种在开放式培养基上,结果表明,开放式无菌系建立,最佳消毒方式为0.1%的次氯酸钠消毒15 min,最佳抑菌剂为0.01%次氯酸钠,5 a生锦绣杜鹃和锦绣杜鹃古树成功率分别达到60%和46.67%。430 a生锦绣杜鹃开放式无菌系建立的污染外植体挽救,结果表明,酒精30 s+升汞1 min浸泡消毒,外植体接种在含200 mg/L代森锰锌抑菌剂的培养基中,污染外植体挽救成功率为40%。外植体在半开放式环境下诱导培养,筛选最佳的抑菌剂浓度,结果表明,5 a生锦绣杜鹃最佳诱导培养基为WPM+ZT 3.0+NAA 0.1+GA3 0.1+代森锰锌20 mg/L,芽诱导率85%,有效芽数为2.88;430 a生锦绣杜鹃古树最佳诱导培养基为WPM+ZT 3.0+NAA 0.1+GA30.5+代森锰锌100 mg/L,芽诱导率96.5%,有效芽数为4.52。5 a生锦绣杜鹃无菌苗的顶芽或带腋芽茎段开放式培养,筛选抑菌剂的种类和最佳浓度,结果表明,代森锰锌为最适抑菌剂,最佳浓度为50 mg/L。5 a生锦绣杜鹃无菌苗顶芽或带腋芽茎段开放式增殖培养,结果表明,顶芽最佳开放式增殖培养基为WPM+ZT 3.0+NAA 0.1+GA30.5+代森锰锌50 mg/L,芽增殖系数3.5,带腋芽茎段开放式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TDZ 1.0+NAA 0.1+GA3 0.5+代森锰锌50 mg/L,芽增殖系数5.2。430 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开放式增殖培养,最佳增殖培养基配方为WPM+ZT 3.0+NAA 0.1+GA3 0.1+代森锰锌50 mg/L,不定芽诱导率100%,芽增殖系数3.35。430 a生锦绣杜鹃无菌苗开放式壮苗培养,结果表明开放式壮苗最佳培养基配方为WPM+ZT 0.5+NAA 0.1+GA3 0.1+代森锰锌50mg/L。

焦楠[6](2019)在《西番莲快繁体系建立及脱毒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西番莲(Passiflora caerulea L.)属西番莲科(Passiflora ceae)西番莲属(Passiflora L.),是亚热带地区的一种多年生常绿攀援植物。其果实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果汁气味馥郁,故有“百香果”的美名,在世界饮品市场占据重要席位。近年来随着西番莲的大量引种种植,病毒病害侵染情况愈发严重,使西番莲果实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严重阻碍了我国乃至世界西番莲产业的发展。因此,对西番莲进行优质种苗快速繁育以及病毒苗木的脱毒工作尤为重要。本研究建立并优化了西番莲离体再生体系,将获得的无菌苗进行炼苗及移栽管理;针对侵染西番莲的两种病毒建立了TeMV和CMV双重RT-PCR病毒检测体系,进一步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建立了微量直接RT-PCR检测方法;通过构建CP-GFP的表达载体对TeMV外壳蛋白展开亚细胞定位研究,进一步对感病西番莲体内的TeMV表达特性进行定量分析;以感病西番莲茎尖为材料,通过建立的小滴玻璃化法进行超低温脱毒处理,探究了影响脱毒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对脱毒过程进行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西番莲快繁体系的建立及优化以西番莲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材料,对不同消毒剂种类和消毒时间进行筛选,优化外植体灭菌体系。结果表明:西番莲外植体的最佳灭菌方法为使用75%乙醇浸没处理30s,随后转入0.1%HgCl2溶液中消毒12min,可以显着降低外植体的污染率和褐化率,接种后可获得较高的存活率。以腋芽发育得到的无菌苗为材料,采用正交法研究6-BA和NAA两种外源激素对西番莲增殖效果的作用。结果显示,两种激素存在显着的交互效应,将2.0mg/L6-BA和0.1mg/LNAA加入增殖培养基时,西番莲的增殖系数最高,为5.09。对四周苗龄的西番莲试管苗进行生根诱导时,探究了IBA和NAA两种激素对植株生根的影响。由试验结果得知,1.5mg/LIBA和0.5mg/LNAA组合为最佳诱导生根培养基,平均可诱导生根数为5.53。对根系生长健壮且达到34条主根的无菌苗进行移栽管理,根据移栽苗的成活率及生长势可以判断最适移栽基质为草炭土和珍珠岩混合比为4:1的营养基质,移植后植株成活率达93%,生长势也明显优于其他试验组。2西番莲相关病毒的检测技术研究以感染病毒病的西番莲叶片为试验材料,对四种西番莲常见病毒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在采集的西番莲样叶中,可检测到黄瓜花叶病毒(CMV)、夜来香花叶病毒(TeMV)、东亚西番莲病毒(EAPV)和西番莲木质化病毒(PWV)四种病毒侵染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复合感染TeMV和CMV的西番莲建立了双重RT-PCR检测体系,并且对反应参数中的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及循环次数进行优化。改良后的双重RT-PCR检测系统反应参数为:最佳引物浓度比为TeMV:CMV=1:4,即TeMV反应终浓度为2.0mmol/L,CMV终浓度为8.0mmol/L;最佳退火温度为57℃;最佳循环次数为35次。针对优化后的双重RT-PCR检测体系进行灵敏度检验,结果显示,当样叶cDNA稀释到原液的10-5时,仍能够扩增出特异性条带,检测灵敏度等同于10-5mg组织量。将优化后的双重RT-PCR体系应用于36份西番莲样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来自不同产区的样品中,有8份样品复合感染TeMV及CMV,18份样品单感TeMV或CMV。本研究还建立了西番莲微量直接RT-PCR检测体系,针对不同取样部位和不同尺寸的针头进行试验。由检测结果可知,选择尺寸为23G(0.6×25TW LB)的注射器针头,以健壮的茎段或叶片为检测部位可以对PWV病毒达到较好的检测效果,此研究可为西番莲的田间检测提供便利。3 TeMVCP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特性分析以感染TeMV的西番莲植株为试验材料,对TeMV外壳蛋白进行克隆验证。通过构建CP-GFP融合载体并转化至烟草植株进行亚细胞定位试验,定位结果表明:TeMVCP蛋白定位于叶绿体中,与网站预测结果一致,由此推测TeMV感染西番莲后作用位点位于叶片的叶绿体处。为研究TeMV在西番莲寄主体内的表达特点,对不同西番莲品种以及不同组织部位进行RNA提取和反转录操作,以eIF-5A作为内参基因,进行定量表达分析。定量结果显示:TeMV在感病西番莲不同部位的表达量差异显着,在叶片部位表达量最高,花药处表达量最低,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对“福建百香果一号”和“福建百香果三号”两个感病品种进行定量表达分析后发现,前者较后者具有显着高表达的情况,表达量约为后者的三倍,推测“福建百香果三号”具备较强的抗病性。4西番莲茎尖超低温脱毒技术研究及脱毒苗遗传稳定性检测以携带TeMV病毒的西番莲组培苗茎尖为材料,运用小滴玻璃化法对西番莲茎尖采取超低温处理。针对影响小滴玻璃化法的预培养时间和脱水时间两个因素进行优化试验,优化后的小滴玻璃化法操作程序为:剥取1mm的西番莲茎尖投入液体预培养基中预培养24h,随后转入PVS2脱水剂中50min进行脱水处理,在1×4cm大小的铝箔纸上制作PVS2小滴并转入脱水后的茎尖,将铝箔纸转移至液氮冻存1h,冻存结束后进行卸载处理并转移茎尖至再生培养基上恢复培养。根据优化后的小滴玻璃化法对西番莲茎尖进行超低温脱毒研究,设置不同的茎尖大小研究不同尺寸的茎尖对超低温脱毒效果的影响。设置不同的茎尖大小研究不同尺寸的茎尖对超低温脱毒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当剥取的茎尖尺寸在0.81.0mm时,经超低温脱毒后茎尖存活率和再生率最高,分别为83.3%和60%,脱毒率达100%。对超低温脱毒后的组培苗进行ISSR扩增,结果显示:试验共扩增得到2550条条带,每组引物可扩增出49条条带,与母株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脱毒苗无特异性条带产生,超低温脱毒后的再生苗未发生遗传变异。

方学敏[7](2019)在《玫瑰功能性成分分析及毛状根诱导研究》文中指出玫瑰(Rosarugosa Thunb.)不仅是观赏和经济价值俱佳的园林植物,也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其花朵可提取玫瑰精油、制作玫瑰花茶,其根可入药,药用和保健价值高,且产品越来越多样化,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不同玫瑰制品的选材及加工方式不同,导致其功能性成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以我国传统玫瑰为试材,检测比较了不同开放程度、不同干燥方式下制作的玫瑰花茶水提取液中功能性成分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差异。建立了玫瑰根中具有艾滋病毒抗性的功能性成分-野蔷薇苷的提取与检测技术体系,并比较了其在不同种质资源中的含量差异,并初步建立了玫瑰毛状根诱导的技术体系,可作为野蔷薇苷等代谢产物的扩大反应容器,为玫瑰功能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以水为溶剂的热回流方法提取了不同开放程度和不同烘干工艺制备的玫瑰花茶的水提取液,检测了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和活性成分。结果显示,在负离子模式下检测并通过标准品确证,分离鉴定了9种成分,分别是多酚类物质为丹皮酚和没食子酸,黄酮类物质为原花青素B3、表儿茶素、二氢槲皮素、芦丁、槲皮素-3-0-葡萄糖苷、番石榴苷和槲皮苷。玫瑰花的抗氧化能力可能与这些活性成分及其含量有关。试验结果表明,原花青素B3和表儿茶素在半开期含量最高,二氢槲皮素、没食子酸和丹皮酚在花蕾期含量最高,槲皮素-3-O-葡萄糖苷、番石榴苷、芦丁和槲皮素盛开期含量最高;真空冻干干燥制备的玫瑰花茶水提取液中没食子酸、芦丁、原花青素B3、槲皮素-3-O-葡萄糖苷、表儿茶素、番石榴苷、槲皮苷的含量均高于低温烘干制备的玫瑰花茶水提取液,而二氢槲皮素与丹皮酚刚好相反;总抗氧化能力、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和抑制羟自由基能力在花蕾期较强;低温烘干工艺制备的玫瑰花茶水提液在的总抗氧化能力、抗超氧阴离子能力、抑制羟自由基能力均显着低于真空冻干干燥工艺下的水提取液。为进一步研究玫瑰花的不同药理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2.建立了玫瑰根中野蔷薇苷提取与含量检测技术体系,并比较了 11种蔷薇属植物根中野蔷薇苷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山刺玫根中野蔷薇苷含量最高,为20.233 μg/mL,狗蔷薇、伞房蔷薇中的含量也较高。珲春野生玫瑰根中野蔷薇苷含量明显高于威海野生玫瑰,说明野蔷薇苷的含量在不同蔷薇属植物根中存在明显差异。山刺玫作为我国常见的蔷薇属植物,其根系富含野蔷薇苷,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3.对无菌苗叶片采取毛状根诱导处理,通过对毛状根诱导存在影响的相关因素和条件(包括外植体、共培养时间、菌液浓度、浸润时间、培养基等)进行优化,可实现高于32%的毛状根诱导率。建立了系统的玫瑰毛状根诱导技术体系如下:以紫枝玫瑰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培养基为1/2B5,预培养2d,采用ATCC15834发根农杆菌侵染,选择菌液OD600值0.6,侵染时间15 min,共培养时间3d,最高诱导率可达到32.86%。侵染时间与共培养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伤口处的菌株富集,菌株生长难以被抗生素控制,过度繁殖以至于将外植体吞没。毛状根PCR检测结果显示,Ri质粒的T-DNA已经整合到玫瑰毛状根基因组中,表明获得了玫瑰毛状根。毛状根作为次生代谢产物的反应容器,可为后续玫瑰产品开发提供工厂化生产基础。

李昱莹,郭丽丽,廉小芳,郭大龙,侯小改[8](2018)在《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从外植体选择及分化途径、影响增殖的主要因素、影响生根的主要因素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牡丹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褐化、玻璃化3大难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并就传统组织培养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光自养、开放组培等新型组培技术,以期为今后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朱梦珠[9](2018)在《切花菊‘白扇’开放式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白扇’是从日本引进的优良切花白菊品种,花色洁白、花型端庄,广泛应用于祭祀和殡葬业,市场需求量大,出口韩国、日本、荷兰等国家,目前生产这种切花菊的繁殖以扦插为主,但扦插繁殖速度较慢,种苗花期参差不齐;常规组培虽然能生产开花期整齐一致的种苗,但需要较高的投资(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等)、生产成本高,不利于规模化生产,为解决常规组培快繁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切花菊’白扇’原种插穗的带腋芽茎段作为外植体,以次氯酸钠为消毒剂,在初代培养基、继代增殖培养基和瓶内生根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抑菌剂(代森锰锌、山梨酸钾和次氯酸钠),建立’白扇’开放式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找出外植体的最佳表面消毒条件,筛选出初代培养基、继代增殖培养基和瓶内生根培养基中最适的抑菌剂配方、无根苗瓶外生根和瓶内生根苗移栽的最佳基质配比;以’白扇’母株为对照,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比较开放式继代增殖芽苗与母株的遗传差异,检测开放式增殖芽苗的遗传稳定性。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切花菊’白扇’种苗产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确定了外植体的最佳表面消毒条件:以切花菊’白扇’插穗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以不同浓度次氯酸钠进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最佳的消毒条件为0.1%次氯酸钠消毒15 min,污染率为53.3%,成活率为46.7%。2.确定了开放式培养基中琼脂的最适添加量:在煮好的开放式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琼脂粉,搅拌均匀,调好pH,直接分装到培养瓶中,冷却后观察凝固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开放式培养基的琼脂最佳添加量为4.5 g/L,比常规组培培养基的添加量(7.0 g/L)低得多。3.筛选出开放式初代培养的最佳抑菌剂浓度配比组合:在常规组培的最适初代培养基MS+1.0mg/L6-BA+0.1 mg/LNAA中,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复合抑菌剂,比较污染率、成活率和芽苗质量,结果表明:开放式初代培养的最佳抑菌剂组合为:50 mg/L代森锰锌+0.010%(v/v)次氯酸钠+5mg/L山梨酸钾,污染率36.7%,成活率63.3%,诱导芽生长良好。4.筛选出开放式继代增殖培养的最佳抑菌剂组合:在常规组培继代增殖培养基MS+1.5 mg/L6-BA+0.1 mg/LNAA中,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抑菌剂,以初代诱导的无菌苗带腋芽茎段为接种材料,比较污染率、增殖系数和芽苗质量,结果表明:开放式继代增殖培养的最佳抑菌剂浓度配比组合为:40 mg/L代森锰锌+0.010%(v/v)次氯酸钠+5 mg/L山梨酸钾,平均污染率为10%,平均增殖系数为5.93,芽苗底部叶片有部分枯黄,略差于常规组培。5.筛选出开放式生根培养的最佳抑菌剂组合:在常规组培生根培养基1/2MS+0.1 mg/LNAA中,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抑菌剂,以继代增殖的3 cm左右无根苗为接种材料,诱导不定根,比较污染率、生根率和生根质量,结果表明:开放式生根培养的最佳抑菌剂浓度配比组合为:40 mg/L代森锰锌+0.010%(v/v)次氯酸钠+5 mg/L山梨酸钾,平均生根率为80%,平均根长为2.93 cm,平均根数8.68根,生根质量较好。6.筛选出开放式组培苗最佳生根移栽条件:将开放式生根苗炼苗不同时间后,移栽到不同配比的移栽基质中,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炼苗时间为3d,最佳移栽基质为草炭土:蛭石:珍珠岩=2:1:1,成活率100%,植株长势旺盛。7.筛选出开放式培养最佳的瓶外生根条件:将开放式继代组培苗炼苗3d,在60mg/L的NAA溶液中,浸泡不同时间,再移栽到不同的生根基质中,进行生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继代组培苗在60 mg/L的NAA溶液中的最佳浸泡时间为10 min,成活率为94%;最佳的生根基质为河沙,成活率为100%,生根时间为6 d。8.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开放式组培苗遗传稳定性: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比较开放式继代组培苗与母株的遗传差异,试验结果表明:15株开放式继代3次的组培苗共扩增出105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27个,变异率为23.8%。

张俊杰[10](2018)在《辣木再生体系的优化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四倍体诱导育种》文中认为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又名鼓槌树,是辣木科(Moringaceae)辣木属(Moringa Adans.)多年生木本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目前,辣木仍主要以播种育苗的传统方式进行种植生产,实生群体性状分离严重,难以进行规范化栽培管理。值得庆幸的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日趋成熟,并且辣木全基因组测序和注释工作也已基本完成,为克隆生产性状整齐划一的辣木种苗和开展辣木分子育种提供了先决条件。本研究首先在辣木全基因组范围内进行了WRKY基因家族的搜索,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全面分析基因组中WRKY基因家族成员的数目、种类、结构、保守基序,并进行了筛选压及表达模式分析。另一方面,本研究还通过不定芽直接发生途径建立辣木再生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构建辣木遗传转化体系,以及秋水仙素处理诱导染色体加倍以创制新的种质资源。主要结果如下:以辣木全基因组及蛋白质序列为材料,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在全基因组内进行搜索、比对和筛选,同时结合Pfam在线工具进行验证,共获得54个WRKY基因,命名为MoWRKY1-54。对获得的辣木WRKY基因及保守结构域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并构建MoWRKY结构域及基因的系统进化树,二者得到类似的进化关系,表明WRKY结构域是WRKY基因重要进化单位。参照Somssich的分组原则并结合辣木WRKY结构域多重比对结果对其进一步分组,将辣木WRKY基因分为I、II、III三组,其中II组又可分为IIa、IIb、IIc、IId和IIe五个亚组。对54个辣木WRKY基因保守结构域进行蛋白序列分析,发现MoWRKY24存在变异,核心序列由WRKYGQK变异为WRKYGKK。在MEME网站上,对获得的WRKY蛋白进行保守基序分析,结果显示在MoWRKY基因中可以找到20个保守基序,同一类型的WRKY基因含有的基序类型和数目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环境选择压力分析表明WRKY基因家族主要经历了强烈的纯化选择作用,有少数基因经历着正向选择,也有少数基因处在中性选择下不存在任何的选择压力。进一步比较不同亚组间的进化速率,发现辣木WRKY基因不同的亚组进化速率并不一致,其中II c组进化速率最快。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辣木WRKY基因在不同生长条件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较大。以辣木叶片为外植体成功构建了一套全新的、高效的不定芽直接发生体系。基因型、发育时期、接种方式及激素均对辣木叶片再生效率有影响。在MS基础培养基中添加0.8 mg/L BA,0.2 mg/L KT和0.05 mg/L NAA不定芽再生效果最佳,再生效率高达93.3%,平均每个外植体获得不定芽4.4个。另外,叶片外植体远轴端直接接触培养基的接种方式效率高于近轴端直接接触培养基。虽然该再生体系受基因型影响,仍具有较广的适用性。以构建的辣木再生体系为基础,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成功建立了一套辣木遗传转化体系。用携带质粒pCAMBIA1301的农杆菌菌株EHA105直接侵染未经预培养的外植体,抽真空,侵染后共培养2天,可显着提高侵染效率。基因的整合和表达通过GUS染色、PCR、Southern杂交和RT-qPCR得到了确认。该体系可为辣木的基因功能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基础。在构建的辣木不定芽直接再生体系基础上,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辣木。秋水仙素对外植体都有一定的毒害作用,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外植体的再生效率大幅度下降。权衡再生效率和四倍体诱导比率,发现用500 mg/L秋水仙素处理3 d加倍效果最好,四倍体诱导比率达21%。四倍体辣木较二倍体叶面积大,气孔大。同时比较了四倍体和二倍体辣木枝叶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钙和磷7种饲料相关营养物质,四倍体均不同程度地高于二倍体。

二、葡萄开放式组织培养外植体系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葡萄开放式组织培养外植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裸燕麦转基因体系的建立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燕麦概述
    1.2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开放组培技术
        1.2.2 无糖组培技术(光独立培养法)
        1.2.3 新型光源的应用
    1.3 燕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1 品种
        1.3.2 外植体
        1.3.3 培养基
        1.3.4 外源激素
    1.4 燕麦遗传转化
        1.4.1 基因枪法
        1.4.2 花粉管通道转化法
        1.4.3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裸燕麦成熟胚组织培养
    2.1 材料与试剂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基的配制
        2.2.2 种子预处理
        2.2.3 诱导培养
        2.2.4 继代培养
        2.2.5 分化培养
        2.2.6 生根培养
        2.2.7 炼苗移栽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供试裸燕麦品种的筛选
        2.4.2 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2.4.3 愈伤组织绿芽分化培养基的筛选
        2.4.4 不定根的诱导
    2.5 小结
3 裸燕麦创伤胚遗传转化
    3.1 材料与试剂
        3.1.1 植物材料
        3.1.2 质粒和菌种
        3.1.3 引物设计
        3.1.4 仪器及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裸燕麦创伤胚处理
        3.2.2 侵染液的制备
        3.2.3 培养基中抗生素浓度的筛选
        3.2.4 菌液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2.5 移栽时间对胚出芽率、成活率的影响
        3.2.6 转化植株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筛选培养基中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3.3.2 菌液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3.3 移栽时间对胚出芽率、成活率的影响
        3.3.4 转化植株的检测
4 讨论
    4.1 品种对裸燕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 培养基成分对裸燕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
    4.3 影响农杆菌转化的因素
    4.4 创伤胚移栽时间的影响
    4.5 再生植株的检测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2)基于‘霞多丽’葡萄花蕾与种子的体细胞胚再生体系建立及农杆菌介导基因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再生体系建立研究进展
        1.1.1 葡萄器官发生途径
        1.1.2 葡萄体细胞胚再生途径
    1.2 葡萄体细胞胚再生的影响因素
        1.2.1 外植体类型
        1.2.2 培养基类型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
        1.2.3.1 褪黑素
        1.2.3.2 油菜素内酯
    1.3 葡萄遗传转化影响研究
        1.3.1 基因工程原理
        1.3.2 葡萄遗传转化影响因素
        1.3.3 HOS1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褪黑素与油菜素内酯在‘霞多丽’花蕾体细胞胚诱导中的作用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试剂配制
        2.2.2 材料预处理
        2.2.3 褪黑素、油菜素内酯对愈伤组织的诱导
        2.2.4 愈伤组织细胞活力检测
        2.2.5 原胚团的诱导、保持与扩繁
        2.2.6 体细胞胚的萌发与成苗
        2.2.7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及分析
        2.3.1 愈伤组织的诱导
        2.3.2 不同状态愈伤组织细胞活力差异
        2.3.3 原胚团的保持与扩繁
        2.3.4 体细胞胚的诱导与成苗
        2.3.5 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2.4 讨论
第三章 ‘霞多丽’种子诱导体细胞胚循环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葡萄种子诱导初生子叶胚萌发
        3.2.2 褪黑素对二次体细胞胚的诱导
        3.2.3 体细胞胚的成苗与移栽
        3.2.4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及分析
        3.3.1 种子成熟度及褪黑素浓度对种子诱导的影响
        3.3.2 不同接种方式对种子诱导的影响
        3.3.3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二次胚诱导的影响
        3.3.4 子叶胚不同部位对循环诱导的影响
        3.3.5 体细胞胚的再生与保持
    3.4 讨论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霞多丽’种子基因转化研究
    4.1 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植物表达载体与菌株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葡萄种子预处理
        4.2.2 农杆菌活化
        4.2.3 侵染、共培养、脱菌、筛选
        4.2.4 卡那霉素抗性实验及成苗
        4.2.5 转基因材料GFP荧光蛋白检测
        4.2.6 数据统计
    4.3 结果及分析
        4.3.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过程
        4.3.2 卡那霉素最佳筛选浓度的确定
        4.3.3 荧光蛋白检测
    4.4 体细胞胚成苗诱导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罗布麻基因功能分析体系构建及AvFLS基因家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罗布麻研究概述
    1.2 基因功能分析概述
    1.3 内参基因研究概述
    1.4 组织培养研究概述
    1.5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研究概述
    1.6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概述
        1.6.1 黄酮类化合物及其代谢途径
        1.6.2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中的作用
        1.6.3 黄酮醇合酶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PacBio Sequel Ⅱ全长转录组测序
        2.3.2 内参基因筛选及克隆
        2.3.3 实验材料的获得
        2.3.4 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分化
        2.3.5 不定根的诱导
        2.3.6 遗传转化植株获得
        2.3.7 转基因毛状根材料获得
        2.3.8 罗布麻AvFLS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3.9 罗布麻AvFLS基因克隆
        2.3.10 罗布麻AvFLS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2.3.11 黄酮含量的测定
        2.3.12 氯化镉、氯化钠胁迫处理方法
        2.3.13 DAB、NBT和Evns Blue染色
3 结果与分析
    3.1 罗布麻三代全长转录组分析
    3.2 基于二代、三代转录组测序的内参基因筛选与克隆
        3.2.1 RNA质量检测
        3.2.2 内参基因筛选
        3.2.3 内参基因Ct值分析
        3.2.4 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
        3.2.5 内参基因验证
        3.2.6 内参基因克隆
    3.3 罗布麻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3.3.1 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分化
        3.3.2 不定根的诱导
        3.3.3 根段再生体系的建立
    3.4 罗布麻遗传转化植株的获得
        3.4.1 受体农杆菌的验证
        3.4.2 遗传转化植株的获得
    3.5 罗布麻毛状根转化材料的获得
        3.5.1 不同外植体对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3.5.2 侵染时间对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3.5.3 OD_(600)值对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3.5.4 AS浓度对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3.5.5 共培养时间对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3.5.6 转基因毛状根体系的鉴定
    3.6 罗布麻AvFLS基因家族的鉴定、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3.6.1 AvFLS基因家族的鉴定及理化性质分析
        3.6.2 AvFLS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6.3 AvFLS基因家族克隆
        3.6.4 AvFLS基因家族表达模式分析
    3.7 罗布麻AvFLS基因家族在黄酮合成中的作用
        3.7.1 镉胁迫对黄酮含量的影响
        3.7.2 镉胁迫对ROS含量及细胞活性的影响
        3.7.3 胁迫下AvFLS基因家族表达与黄酮含量相关性分析
        3.7.4 AvFLS基因家族转基因毛状根和抗性愈伤的获得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霞多丽’葡萄体细胞胚再生体系建立及畸形胚发生机理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葡萄再生体系建立研究进展
        1.1.1 葡萄器官发生途径
        1.1.2 葡萄体细胞胚再生途径
    1.2 葡萄体细胞胚再生的影响因素
        1.2.1 基因型
        1.2.2 外植体
        1.2.3 激素在植物体细胞胚发育途径中的应用
    1.3 畸形胚发生与影响因素
        1.3.1 畸形胚发生的形态表现
        1.3.2 畸形胚发生的影响因素
    1.4 畸形胚发生的内在机理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1 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欧洲葡萄‘霞多丽’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试剂配制
        2.2.2 材料预处理
        2.2.3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2.2.4 原胚团的诱导、保持与扩繁
        2.2.5 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及体细胞胚扫描电镜观察
        2.2.6 体细胞胚的萌发与成苗
        2.2.7 体胚再生苗的炼苗与移栽
        2.2.8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及分析
        2.3.1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因素
        2.3.2 胚性愈伤组织保持与扩繁培养基的筛选
        2.3.3 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及体细胞胚显微结构观察
        2.3.4 体细胞胚再生与成苗培养
    2.4 讨论
第三章 ‘霞多丽’体细胞胚的循环诱导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不同培养基诱导体胚再利用
        3.2.2 体胚不同部位循环诱导愈伤组织
        3.2.3 不同类型体胚循环诱导胚性愈伤组织
        3.2.4 胚性愈伤组织细胞活力检测
    3.3 结果及分析
        3.3.1 不同培养基对体细胞胚循环诱导的影响
        3.3.2 体细胞胚不同部位对循环诱导的影响
        3.3.3 不同类型体胚对循环诱导的影响
        3.3.4 胚性愈伤组织的细胞活力检测
        3.3.5 体细胞胚的再生与保持
    3.4 讨论
第四章 ‘霞多丽’畸形胚发生的内在机理研究
    4.1 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形态组织学观察
        4.2.2 畸形胚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4.2.3 Small RNA测序样品预处理
        4.2.4 总RNA的提取与Small RNA文库构建
        4.2.5 miRNA-Seq数据分析
    4.3 结果及分析
        4.3.1 畸形胚形态组织学特征
        4.3.2 畸形胚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4.3.3 畸形胚miRNA-seq测序结果及分析
        4.3.4 畸形胚差异表达miRNAs分析
        4.3.5 ‘霞多丽’畸形胚中miRNA-转录因子/激素响应基因的调控网络分析
        4.3.6 ‘霞多丽’畸形胚中特异性表达miRNA靶向基因的功能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屏南四季开花杜鹃古树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杜鹃花常规组培快繁的研究现状
        1.2.1 外植体选择
        1.2.2 外植体消毒方式
        1.2.3 基本培养基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
    1.3 植物开放式组培快繁的研究现状
        1.3.1 抑菌剂
        1.3.2 器械灭菌
    1.4 古树组培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5.1 常规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1.5.2 开放式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第二章 龙源锦绣杜鹃古树常规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无菌系的建立
        2.2.2 污染外植体的挽救
        2.2.3 诱导培养
        2.2.4 增殖培养
        2.2.5 壮苗培养
        2.2.6 生根培养
        2.2.9 相关统计分析公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消毒时间对430 a生锦绣杜鹃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2.3.2 消毒时间对5 a生锦绣杜鹃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2.3.3 取材时间对430 a生锦绣杜鹃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2.3.4 取材时间对5 a生锦绣杜鹃无菌苗建立的影响
        2.3.5 消毒方式对430 a生锦绣杜鹃污染苗挽救的影响
        2.3.6 培养基对430 a生锦绣杜鹃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3.7 培养基对5 a生锦绣杜鹃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2.3.8 基本培养基对430 a生锦绣杜鹃顶芽增殖的影响
        2.3.9 基本培养基对5 a生锦绣杜鹃顶芽增殖的影响
        2.3.10 基本培养基对430 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增殖的影响
        2.3.11 基本培养基对5 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增殖的影响
        2.3.12 细胞分裂素对430 a生锦绣杜鹃顶芽继代增殖的影响
        2.3.13 细胞分裂素对5 a生锦绣杜鹃顶芽继代增殖的影响
        2.3.14 细胞分裂素对430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的影响
        2.3.15 细胞分裂素对5 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增殖的影响
        2.3.16 培养基配方对430 a生锦绣杜鹃顶芽继代增殖的影响
        2.3.17 培养基配方对5 a生锦绣杜鹃顶芽继代增殖的影响
        2.3.18 培养基配方对430 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继代增殖的影响
        2.3.19 培养基配方对5 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继代增殖的影响
        2.3.20 培养基配方对430 a生锦绣杜鹃壮苗培养的影响
        2.3.21 培养基配方对5 a生锦绣杜鹃壮苗培养的影响
        2.3.22 培养基配方对430 a生锦绣杜鹃瓶内生根的影响
        2.3.23 培养基配方对5 a生锦绣杜鹃瓶内生根的影响
        2.3.24 基质对锦绣杜鹃生根苗移栽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映山红杜鹃古树常规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映山红杜鹃无菌系建立
        3.2.2 映山红杜鹃污染外植体挽救
        3.2.3 映山红杜鹃诱导培养
        3.2.4 映山红杜鹃增殖培养
        3.2.5 映山红杜鹃壮苗培养
    3.3 数据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取材时间对映山红杜鹃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3.4.2 映山红古树污染外植体挽救对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3.4.3 培养基配方对映山红杜鹃诱导培养的影响
        3.4.4 培养基配方对映山红杜鹃顶芽增殖的影响
        3.4.5 培养基配方对映山红杜鹃带腋芽茎段增殖的影响
        3.4.6 培养基对映山红杜鹃壮苗的影响
    3.5 讨论
第四章 锦绣杜鹃的开放式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自然落菌试验
        4.2.2 人工接菌试验
        4.2.3 锦绣杜鹃开放式无菌系建立
        4.2.4 锦绣杜鹃开放式诱导培养抑菌剂筛选
        4.2.5 430 a生锦绣杜鹃污染外植体开放式挽救
        4.2.6 5 a生锦绣杜鹃开放式抑菌剂筛选
        4.2.7 5 a生锦绣杜鹃开放式增殖基本培养基筛选
        4.2.8 锦绣杜鹃开放式增殖培养基配方筛选
        4.2.9 430 a生锦绣杜鹃壮苗抑菌剂筛选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自然落菌抑菌剂的筛选
        4.3.2 人工接种细菌的抑菌剂筛选
        4.3.3 人工接种真菌的抑菌剂筛选
        4.3.4 抑菌剂及消毒方式对5 a生锦绣杜鹃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4.3.5 抑菌剂对430 a生锦绣杜鹃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4.3.6 抑菌剂对5 a生锦绣杜鹃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4.3.7 抑菌剂对430 a生锦绣杜鹃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4.3.8 抑菌剂对污染苗挽救的影响
        4.3.9 抑菌剂对5 a生锦绣杜鹃无菌苗生长的影响
        4.3.10 基本培养基对5 a生锦绣杜鹃顶芽开放式增殖的影响
        4.3.11 基本培养基对5 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开放式增殖的影响
        4.3.12 培养基配方对5 a生锦绣杜鹃顶芽开放式增殖的影响
        4.3.13 培养基配方对5 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开放式增殖的影响
        4.3.14 培养基配方对430 a生锦绣杜鹃增殖的影响
        4.3.15 抑菌剂对430 a生锦绣杜鹃壮苗培养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340 a生锦绣杜鹃和5 a生锦绣杜鹃的常规组培快繁
        5.1.2 锦绣杜鹃的开放式组培快繁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及图版说明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西番莲快繁体系建立及脱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西番莲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1.1 外植体类型
        1.2 培养基类型对西番莲离体培养的影响
        1.3 激素对西番莲离体培养的影响
        1.4 西番莲组培苗的生根与移栽
    2 西番莲病毒病研究进展
        2.1 西番莲病毒病的种类
        2.2 西番莲病毒病的侵染特性及传播途径
    3 植物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3.1 指示植物法
        3.2 电镜检测法
        3.3 血清学检测法
        3.4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4 病毒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功能及定位研究
        4.1 CP的功能研究进展
        4.2 CP的亚细胞定位研究进展
    5 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5.1 热处理脱毒
        5.2 化学疗法脱毒
        5.3 组织培养脱毒
        5.4 超低温脱毒
    6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6.1 研究意义
        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西番莲快繁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西番莲外植体消毒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培养条件
        1.4 计算方法及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消毒剂种类对西番莲再生的影响
        2.2 不同消毒时间对外植体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节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西番莲增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培养条件
        1.4 计算方法及数据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西番莲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培养条件
        1.4 计算方法及数据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西番莲组培苗的炼苗与移栽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西番莲相关病毒检测技术研究
    第一节 西番莲多种病毒的单重RT-PCR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西番莲Te MV和 CMV双重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部分感病西番莲样品表型
        2.2 RT-PCR扩增结果
        2.3 双重RT-PCR扩增
        2.4 应用双重RT-PCR检测西番莲样品Te MV和 CMV感染情况
        3 讨论
    第三节 西番莲微量直接RT-PCR(Microtissue direct 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针头尺寸对微量直接RT-PCR检测的影响
        2.2 不同部位对微量直接RT-PCR检测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西番莲Te MV_CP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
    第一节 Te MV外壳蛋白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TeMV_CP基因克隆验证
        2.2 TeMV_CP蛋白同源性分析及蛋白保守结构域预测
        2.3 TeMV_CP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2.4 TeMV_CP蛋白跨膜结构与磷酸化位点预测
        2.5 TeMV_CP蛋白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预测分析
        2.6 TeMV_CP系统进化树构建与分析
        2.7 TeMV_CP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
        3 讨论
    第二节 Te MV_CP蛋白亚细胞定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基因酶切位点分析
        2.2 目的片段及线性化载体的回收
        2.3 重组载体的鉴定
        2.4 TeMV_CP蛋白亚细胞定位
        3 讨论
    第三节 Te MV病毒表达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TeMV在西番莲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分析
        2.2 TeMV在不同品种西番莲中的表达分析
        3 讨论
        3.1 侵染西番莲的Te MV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
        3.2 TeMV在西番莲上的表达具有品种差异性
第五章 西番莲茎尖超低温脱毒技术研究
    第一节 茎尖超低温处理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预培养时间对超低温处理效果的影响
        2.2 不同脱水处理时间对超低温脱毒效果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节 西番莲茎尖超低温脱毒效果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西番莲脱毒苗ISSR遗传稳定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七章 小结与展望
    1 小结
        1.1 西番莲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1.2 西番莲主要病毒检测及双重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1.3 侵染西番莲的Te MV_CP蛋白亚细胞定位研究及表达分析
        1.4 西番莲茎尖超低温脱毒技术的研究
        1.5 西番莲脱毒苗ISSR遗传稳定性检测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玫瑰功能性成分分析及毛状根诱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玫瑰概述
    1.2 玫瑰开发应用价值
        1.2.1 药用价值
        1.2.2 食用价值
        1.2.3 主要化学成分
        1.2.3.1 药理作用研究
        1.2.3.1.1 黄酮类化合物
        1.2.3.1.2 多酚类化合物
        1.2.3.1.3 野蔷薇苷
    1.3 毛状根的研究进展
        1.3.1 发根农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3.2 毛状根概述
        1.3.3 影响毛状根诱导效果的因素
        1.3.3.1 外植体的种类
        1.3.3.2 菌液浓度
        1.3.3.3 预培养时间
        1.3.3.4 侵染时间与共培养时间
        1.3.3.5 培养基类型
        1.3.4 毛状根的应用
        1.3.4.1 生产次生代谢产物
        1.3.4.2 培育新品种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玫瑰花功能性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仪器
        2.1.1.1 试验材料
        2.1.1.2 试验试剂
        2.1.1.3 仪器
        2.1.2 试验方法
        2.1.2.1 样品制备
        2.1.2.2 玫瑰水提取液功能性成分检测
        2.1.2.2.1 色谱条件
        2.1.2.2.2 质谱条件
        2.1.2.3 玫瑰水提取液抗氧化能力测定
        2.1.2.3.1 总抗氧化能力(T-AOC)检测(比色法)
        2.1.2.3.2 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SSARC)测定(比色法)
        2.1.2.3.3 抑制羟自由基能力(SHRC)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玫瑰水提液功能性成分分析
        2.2.2 不同开放时期玫瑰花水提液功能性成分及含量比较
        2.2.3 不同干燥工艺对玫瑰花水提液成分及含量的影响
        2.2.4 不同开放时期的玫瑰花水提液抗氧化能力比较
        2.2.5 不同干燥工艺对玫瑰花水提液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野蔷薇苷的分离提取与含量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试剂
        3.1.2.1 仪器
        3.1.2.2 试剂
        3.1.2.3 标准溶液储备液配置
        3.1.2.4 标准溶液工作液制备
        3.1.3 试验方法
        3.1.3.1 样品制备
        3.1.3.2 野蔷薇苷的HPLC-MS法检测
        3.1.3.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3.1.3.2.2 质谱条件
        3.1.3.3 标准曲线制作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流动相的优化
        3.2.2 标准曲线
        3.2.3 不同蔷薇属植物根系中野蔷薇苷含量的比较分析
    3.3 讨论
        3.3.1 关于前处理条件
        3.3.2 关于液相条件
        3.3.3 关于不同种蔷薇属植物中野蔷薇苷的含量
第四章 玫瑰毛状根诱导体系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1.1 菌种
        4.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4.1.1.2.1 激素配置
        4.1.1.2.2 主要仪器
        4.1.2 试验方法
        4.1.2.1 菌种的保存与活化
        4.1.2.2 发根农杆菌的生长曲线测定
        4.1.2.3 影响毛状根诱导的单因素试验
        4.1.2.3.1 菌液浓度
        4.1.2.3.2 侵染时间
        4.1.2.3.3 预培养时间
        4.1.2.3.4 共培养时间
        4.1.2.3.5 培养基类型
        4.1.2.3.6 毛状根增殖培养
        4.1.2.4 毛状根检测与鉴定
        4.1.2.4.1 形态鉴定
        4.1.2.4.2 分子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发根农杆菌的活化
        4.2.2 抗生素浓度筛选
        4.2.3 玫瑰外植体的获得与培养
        4.2.4 不同因素对玫瑰毛状根诱导的影响
        4.2.4.1 菌液浓度
        4.2.4.2 培养基类型
        4.2.4.3 预培养时间
        4.2.4.4 侵染时间
        4.2.4.5 共培养时间
        4.2.5 玫瑰毛状根的诱导与观察
        4.2.6 毛状根增殖培养
        4.2.7 玫瑰毛状根PCR扩增检测
    4.3 小结
        4.3.1 外植体的预培养
        4.3.2 外植体转化
        4.3.3 共培养与除菌过程
        4.3.4 毛状根液体增殖培养
    4.4 讨论
        4.4.1 关于外植体的选择
        4.4.2 关于预培养时间
        4.4.3 关于侵染时间
        4.4.4 关于共培养时间
        4.4.5 关于培养基类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牡丹再生体系研究
    1.1 外植体的选择及分化途径
        1.1.1 外植体的选择
        1.1.2 腋芽萌发途径
        1.1.3 间接器官发生途径
        1.1.4 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
    1.2 影响增殖的主要因素
        1.2.1 培养基
        1.2.2 生长调节剂
        1.2.3 培养环境条件
    1.3 影响生根的主要因素
2 制约牡丹组织培养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污染
    2.2 褐化现象
    2.3 玻璃化现象
    2.4 生根困难和移栽成活率低
    2.5 成本高
3 组培新技术
4 展望

(9)切花菊‘白扇’开放式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意义与背景
    2 文献综述
        2.1 菊花组培常规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
        2.2 植物开放式组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2.3 组培苗遗传稳定性检测研究进展
    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切花白菊开放式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外植体的表面消毒
        2.2 开放式培养琼脂浓度的筛选
        2.3 开放式初代培养抑菌剂的筛选
        2.4 开放式初代培养抑菌剂的优化
        2.5 开放式继代培养抑菌剂的筛选
        2.6 开放式生根培养抑菌剂的筛选
        2.7 开放式组培生根移栽与瓶外生根
    3 结果与分析
        3.1 表面消毒剂浓度对开放式初代培养效果的影响
        3.2 琼脂添加量对开放式培养基凝固程度的影响
        3.3 抑菌剂组合对开放式初代培养效果的影响
        3.4 优化的抑菌剂组合对开放式初代培养效果的影响
        3.5 抑菌剂组合对开放式继代增殖效果的影响
        3.6 抑菌剂组合对开放式生根培养效果的影响
        3.7 开放式生根组培苗的移栽与瓶外生根
    4 讨论
第三章 开放式培养组培苗遗传稳定性检测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白扇组培苗总D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2 ISSR-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2.3 ISSR-PCR反应体系中引物的筛选
        2.4 ISSR-PCR反应体系中引物退火温度的优化
        2.5 开放组培苗遗传稳定性检测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扇开放式组培苗总DNA的质量评价
        3.2 不同引物对ISSR-PCR扩增的影响
        3.3 退火温度对ISSR-PCR扩增的影响
        3.4 ‘白扇'开放式组培苗遗传稳定性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及图版说明
Appendix Plates and description of Plates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辣木再生体系的优化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四倍体诱导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辣木简介
        1.1.2 植物WRKY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1.1.2.1 WRKY转录因子超家族介绍
        1.1.2.2 WRKY转录因子超家族的生物学功能
        1.1.2.3 生物信息学在WRKY基因家族研究中的应用
        1.1.3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3.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况
        1.1.3.2 植物组织培养影响因素
        1.1.4 辣木无性繁殖与多倍体育种现状
        1.1.5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1.5.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概况
        1.1.5.2 影响农杆菌介导林木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
        1.1.5.3 遗传转化在林木育种中的运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辣木WRKY基因家族进化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基因组数据库来源
        2.2.2 辣木WRKY基因鉴定
        2.2.3 辣木WRKY蛋白多重序列比对和进化树构建
        2.2.4 辣木WRKY基因保守基序分析
        2.2.5 辣木WRKY基因结构分析
        2.2.6 辣木WRKY基因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2.2.7 环境选择压力分析
        2.2.8 植物材料及处理
        2.2.9 RNA提取及反转录
        2.2.10 引物的设定
        2.2.11 表达模式分析
        2.2.12 仪器设备
        2.2.13 试剂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辣木WRKY基因的鉴定及命名
        2.3.2 辣木WRKY基因及结构域的系统发生学分析及分类
        2.3.3 辣木WRKY基因保守域的变异
        2.3.4 辣木WRKY基序分析
        2.3.5 辣木WRKY基因结构分析
        2.3.6 第三组WRKY基因在陆地植物中的快速扩增
        2.3.7 辣木WRKY基因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2.3.8 基因重复后的环境选择压力分析
        2.3.9 辣木WRKY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辣木叶片外植体不定芽直接再生体系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外植体来源
        3.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2.3 辣木叶片不定芽的直接诱导及伸长
        3.2.3.1 激素
        3.2.3.2 外植体年龄
        3.2.3.3 基因型
        3.2.4 辣木叶片再生不定芽的生根培养
        3.2.5 再生苗的驯化与移栽
        3.2.6 试剂
        3.2.7 主要仪器设备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激素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3.2 外植体发育阶段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3.3 外植体放置方式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3.4 基因型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3.5 NAA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3.3.6 炼苗及移栽
    3.4 小结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的辣木转化体系的建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材料
        4.2.2 菌株和载体
        4.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4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4.2.5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4.2.5.1 抗生素配制及农杆菌培养
        4.2.5.2 遗传转化操作步骤
        4.2.5.3 头孢霉素抑制农杆菌及对外植体选择压的确定
        4.2.5.4 潮霉素对外植体选择压的确定
        4.2.6 影响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效率相关因素的优化
        4.2.6.1 预培养时间
        4.2.6.2 共培养时间
        4.2.6.3 常压或真空
        4.2.7 GUS基因瞬时表达的组织化学分析
        4.2.8 转基因植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4.2.8.1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4.2.8.2 Southern杂交
        4.2.8.3 RT-qPCR
        4.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头孢霉素对辣木外植体不定芽发生的影响
        4.3.2 潮霉素对辣木外植体不定芽发生及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4.3.3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4.3.4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4.3.5 转化植株GUS瞬时表达
        4.3.6 转化植株PCR鉴定
        4.3.7 转化植株Southernblot检测
        4.3.8 转化植株RT-qPCR检测
    4.4 小结
第五章 四倍体辣木诱导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5.2.3 四倍体辣木的诱导
        5.2.4 倍性鉴定
        5.2.5 二倍体与四倍体辣木比较
        5.2.5.1 二倍体与四倍体气孔比较
        5.2.5.2 二倍体与四倍体辣木叶面积比较
        5.2.5.3 二倍体与四倍体辣木饲料相关营养物质含量比较
        5.2.6 试剂
        5.2.7 主要仪器设备
        5.2.8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根尖染色体计数
        5.3.2 秋水仙素处理对辣木外植体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5.3.3 秋水仙素浓度对辣木多倍体诱导的影响
        5.3.4 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对辣木外植体再生的影响
        5.3.5 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对辣木染色体加倍的影响
        5.3.6 二倍体与四倍体辣木比较
        5.3.6.1 二倍体与四倍体辣木气孔比较
        5.3.6.2 二倍体与四倍体辣木叶面积比较
        5.3.6.3 二倍体与四倍体辣木饲料相关营养物质含量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6.1 辣木WRKY基因家族进化分析
    6.2 辣木再生体系
    6.3 辣木遗传转化体系
    6.4 辣木四倍体育种
    6.5 论文创新之处
    6.6 下一步研究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附录 2 GUS染液配方

四、葡萄开放式组织培养外植体系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裸燕麦转基因体系的建立与优化[D]. 李庆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霞多丽’葡萄花蕾与种子的体细胞胚再生体系建立及农杆菌介导基因转化的研究[D]. 张莹. 宁夏大学, 2021
  • [3]罗布麻基因功能分析体系构建及AvFLS基因家族分析[D]. 张婷婷.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4]‘霞多丽’葡萄体细胞胚再生体系建立及畸形胚发生机理解析[D]. 雅蓉. 宁夏大学, 2020(03)
  • [5]屏南四季开花杜鹃古树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D]. 胡计红.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6]西番莲快繁体系建立及脱毒技术研究[D]. 焦楠.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7]玫瑰功能性成分分析及毛状根诱导研究[D]. 方学敏. 扬州大学, 2019(02)
  • [8]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 李昱莹,郭丽丽,廉小芳,郭大龙,侯小改. 浙江农业科学, 2018(09)
  • [9]切花菊‘白扇’开放式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D]. 朱梦珠.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3)
  • [10]辣木再生体系的优化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四倍体诱导育种[D]. 张俊杰.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葡萄开放式组织培养外植系统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