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囊切除治疗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1](2022)在《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版)》文中指出胆囊良性疾病是外科常见病,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我国胆囊良性疾病的外科治疗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本共识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 以临床问题为导向,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 对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样变、胆囊腺肌症、胆囊的变异和畸形、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等的诊断和外科治疗问题进行了阐述, 提出诊治相关的推荐意见, 以期进一步规范我国胆囊良性疾病的外科诊治, 达到改善治疗效果, 解除临床危害, 降低胆囊恶性疾病发病率的目标。
温钰鹏[2](2021)在《南疆地区胆囊结石外科治疗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调查南疆3所代表性医院自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研究南疆胆囊结石的治疗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结合医护人员胆囊结石知识认知水平,探索是否存在“不合理医疗干预”,并进行现况调查。方法:选择分布在南疆地区3家医疗机构作为研究现场。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1日至2019年3月1日收入院的胆囊结石患者,查看其病历,并收集信息(一般临床资料、就诊信息、病史、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情况等),得到2256例胆囊结石患者数据,并对胆囊结石相关科室医务人员进行胆囊结石诊疗知识认知问卷调查。将以上资料录入Epidata3.1数据库,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得出不同因素对治疗方式和治疗适宜程度造成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不合理医疗干预”。结果:1.共2256例调查对象,男性患者757例(33.6%),女性患者1499例(66.5%);平均年龄56.26±14.85岁;汉族1558例(69.1%),少数民族698例(30.9%);农民559例(24.8%),其他职业1697例(75.2%)。2.外科手术治疗共1359例(60.3%),保守治疗者673例(39.7%)。三所医院间治疗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三师医院对胆囊结石患者的手术率(79.7%)最高,一师医院(67.5%)次之,二师医院(39.6%)最低,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症状、女性、结石直径≥2cm、病程10年以上以及合并慢性疾病是患者治疗方式构成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215例(89.4%)、开腹胆囊切除术144例(10.6%)。三师医院LC治疗率高于二师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三师医院LC治疗率高于一师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4.胆囊结石总的治疗适宜率为92.82%。二师医院比一师医院治疗的不适宜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者的症状、并发症、结石直径、胆囊炎、慢性疾病5个因素为是否行适宜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医护人员胆囊结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一师医院中位数68分,四分位数间距11分;二师医院中位数67分,四分位数间距17分;三师医院中位数64分,四分位数间距29分;三所医院之间医护人员对胆囊结石的认知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南疆地区胆囊结石住院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三师医院对胆囊结石患者的手术治疗构成最高,一师医院次之,二师医院最低。2.南疆地区胆囊结石的治疗选择受性别、症状、结石直径、病程以及慢性疾病因素影响。3.各个医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医疗干预,其中二师医院比一师医院不适宜率高。4.患者的治疗方式是否合理受症状、并发症、结石直径、胆囊炎、慢性疾病因素影响。5.三所医院胆囊结石相关医护人员对胆囊结石的知识认知水平差异不大。
王向,张永杰[3](2021)在《对保胆取石历史和现状再认知》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尽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主流术式,内镜保胆取石手术在某些医院仍颇为流行。从历史和实践来看,内镜保胆取石并未体现外科技术的突破,反而可能违背了胆囊结石的医疗原则。行保胆取石的病人选择及操作的合理性均存疑问,诸多临床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欠妥,且术后长期随访数据匮乏,相关医生对继发胆囊癌变的问题普遍认识不足,更有一些医生及媒体对其进行夸大甚至错误的宣传。作为一项理念和技术均不成熟的外科操作,该术式目前尚不能作为胆囊结石治疗的规范手段,需医患双方谨慎选择。
李璐璐[4](2021)在《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胆石症患者的住院资料分析,探讨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主要中药的使用频次,总结地域性的用药特色;并通过对其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今后胆石症的防治提供更为完善的临床依据和治疗参考。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2020年纳入诊断标准的胆石症住院患者367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记录其发病节气、主诉、发病病因、住院天数、中医诊断、中医证型、中医药方、服用周期、西医诊断等资料,运用SPSS21.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67例胆石症患者发病的总平均年龄是55.92±16.53。其中男性以中青年为主,在31-60岁之间高发。女性患者以中老年为主,41-70岁之间高发。(2)胆石症临床分型中,发病率最高为胆囊结石患者,其次为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数量最少。胆石症患者男女比例为1.35:1。胆石症不同临床分型的发病数量在各个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数量在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胆石症患者常住地以城镇为主。(3)胆石症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关系与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质量指数主要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占比例49.1%。BMI在胆石症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在胆囊结石中所占比例比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中高。(4)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及节气分布情况为:春季(30.0%)>夏季(28.3%)>秋季(22.3%)>冬季(19.3%)。发病节气前六位分别为:立秋(7.4%)>谷雨(6.3%)=小暑(6.3%)>春分(5.5%)>小寒(5.2%)=惊蛰(5.2%)。胆石症患者发病节气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壅滞证(47.1%)>热毒内蕴证(16.6%)>瘀血阻滞证(15.8%)>肝郁气滞证(13.1%)>肝阴不足证(7.2%)。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胆石症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结石病中医证型里,湿热壅滞证最多;肝外胆管结石病中医证型里,热毒内蕴证最多。肝内胆管结石中医证型里,瘀血阻滞证最多。肝郁气滞证、湿热壅滞证、瘀血阻滞证主要集中在胆囊结石中;热毒内蕴证主要集中在肝外胆管结石中。(7)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瘀血阻滞证主要分布在61-70岁阶段。湿热壅滞证主要分布在51-60岁阶段。肝阴不足证主要分布在80岁之后。热毒内蕴证主要分布在31-40岁阶段。(8)胆石症证型分布与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湿热壅滞证、瘀血阻滞证均除了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其余主要分布在超重组和肥胖组。从纵向分析,体重过低组的中医证型主要是肝阴不足证;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中医证型主要是湿热壅滞证。(9)使用率最高6个中医基础方依次为:大柴胡汤(32.7%)>半夏泻心汤(19.7%)>柴胡疏肝散(14.6%)>大承气汤(8.6%)>贯煎(7.3%)>少腹逐瘀汤(6.0%)。(10)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依次为柴胡、鸡内金、白芍、甘草、金钱草、黄芩、炒麦芽、延胡索、枳壳、陈皮、半夏、白术、郁金、木香、香附。以理气药、清热祛湿药、理血药以及利胆排石药为主。手术组和非手术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纯西医综合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胆石症男、女性患者数量相差不大,胆石症主要以胆囊结石病为主,不同胆石症临床分型及性别患者其发病起始年龄、峰值以及衰减时间不同。胆石症发病与BMI、年龄相关,与季节无关,四季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胆石症中医证型在性别分布上无差异,不同BMI指数、胆石类型和年龄其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对胆石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时可作适当参考。(3)胆石症患者中药内服以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为主。所用中药中以理气药、清热祛湿药、理血药以及利胆排石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胆石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刘泽良,李锡霞,朱建方[5](2021)在《无症状性胆囊结石215例外科治疗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胆囊结石是临床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15%,约有30%~50%的患者会因不同程度的症状而就诊,余下者为无症状性胆囊结石[1],即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患者往往是在健康体检或其他疾病相关检查中发现。目前,此类疾病的治疗在临床上常常存在过度治疗与治疗不足的现象,如何判断手术指征和时机,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两种治疗现象的发生,成为外科医生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本文探讨我院215例无明显症状而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术后临床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卢绮萍[6](2021)在《慎重对待胆囊良性疾病的外科诊治问题》文中研究指明胆囊良性疾病的外科治疗看似相对简单,然而引发的问题和争议较多,不容轻视。本文根据目前已发表的相关共识指南精神和临床实际,归纳分析了治疗抉择时应注意的五个方面的临床问题,并对"盲目保胆的问题"和"谨慎抉择胆囊切除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问题"进行了重点阐述,以期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慎重对待胆囊良性疾病的诊治。
洪翼兮[7](2021)在《中药预防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利用Meta分析方法进一步明确中药预防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对保胆取石手术适应症的确立和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医预防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提供更客观、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材料与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收集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学术论文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CBM)、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已发表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12月。由3位评价员形成筛查小组,先由2位评价员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初步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整理出初步纳入文献,然后两人进行全文阅读,若出现分歧,经过讨论协商或第三位评价员共同分析裁决,决定最终纳入的文献之后,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中医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12篇研究均为中文文献,共纳入患者1077例,其中研究组538例,对照组53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胆囊结石复发率:共有11项研究报道了胆囊结石复发率,观察组结石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OR=0.20,95%CI(0.12,0.33),P<0.0001;(2)胆囊壁厚度:共有11项研究报道了胆囊壁厚度的评价指标,观察组保胆取石术后胆囊壁厚度的减小优于对照组,MD=-0.65,95%CI(-0.83,-0.48),P<0.0001;(3)胆囊收缩率:共有11项研究报道了胆囊收缩率,观察组提高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率水平优于对照组,MD=12.52,95%CI(9.29,15.75),P<0.0001。以上结果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药在预防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上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中药能够明显提高胆囊收缩率,减小胆囊壁厚度,不良反应较少。
陈世勇[8](2021)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评分筛选模型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并初步建立用于临床决策的胆囊癌高危人群评分筛选模型。方法第一部分,建模队列(回顾性研究)建立,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的16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时期就诊于我院的322例性别比例与前者相近(1:2近似匹配)的未合并胆囊癌的胆囊结石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两组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建立胆囊癌高危人群评分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验证其预测效能。第二部分,验证队列(前瞻性研究)建立,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4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患者为病例组以及212例胆囊结石患者为对照组,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胆囊结石病程、胆囊结石直径、合并胆囊息肉、胆囊壁钙化及血清学指标(糖类抗原199(CA199)、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年龄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在性别、肥胖、糖尿病史、嗜烟史和危险饮酒史等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胆囊结石病程、胆囊结石直径、合并胆囊息肉、胆囊壁钙化及血清学指标(CA199、MPV、PDW)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胆囊结石病程、胆囊结石直径、合并胆囊息肉、胆囊壁钙化和联合诊断指标是胆囊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5岁、结石病程≥10年、结石直径≥3cm、合并有胆囊息肉、胆囊壁钙化、血清学联合指标CA199≥132.25 U/ml或PDW≥15.63%或MPV≤9.15 fl的胆囊结石患者发生胆囊癌的风险增加。3.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胆囊癌高危人群评分模型如下:Y=20×年龄+15×结石直径+15×结石病程+35×胆囊息肉+20×胆囊壁钙化+35×联合指标。胆囊癌低危人群0-29分,胆囊癌高危人群30-79分,胆囊癌极高危人群80-140分。4.对模型进行内验证和外验证,均得到较高的区分度(AUC 0.919和0.938),根据Hosmer-Lelneshow检验绘制的校准曲线均与标准曲线基本重合(P>0.05),表明本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能力。结论1.年龄≥55岁、结石病程≥10年、结石直径≥3cm、合并有胆囊息肉、胆囊壁钙化、血清学联合指标CA199≥132.25 U/ml或PDW≥15.63%或MPV≤9.15 fl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2.对于初步检查后,模型评分在30-79分的胆囊结石患者,应视为高危人群,建议进一步完善CT、MRI等相关检查明确病情;对于模型评分≥80分的胆囊结石患者,应视为极高危人群,可考虑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
刘杰[9](2021)在《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及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尚未有对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患者进行风险预测和获益评估的量化工具。本研究旨在分析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建立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临床预测模型。同时探讨胃癌切除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prophylactic cholecystectomy,PC)在短期和长期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894例患者和自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150例患者。其中兰州大学第二医院894例患者分为单纯胃癌切除术组800例,PC组9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评估胆囊结石形成对术后累积生存时间的影响。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单纯胃癌切除术的800例患者按7:3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n=561,70%)和验证集(n=239,30%),Lasso回归在训练集筛选预测指标并将筛选的预测因子纳入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结果在验证集中进行内部验证。将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150例患者进行外部验证。同时对比PC组(n=94)和单纯胃癌切除组(n=800),分析胃癌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在短期和长期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发病率为38.0%(304/800),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炎或(和)胆管炎的发病率为11.8%(94/8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95%CI):1.371(1.287–1.467),P<0.001),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OR(95%CI):1.075(1.049–1.102),P<0.001),全胃切除(OR(95%CI):7.787(5.151–11.983),P<0.001)和近端胃切除(OR(95%CI):2.325(1.309–4.108),P=0.0037)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OR(95%CI):1.1443(1.0706-1.2243),P<0.001),TBIL(OR(95%CI):1.0270(1.0006-1.0524),P=0.036)和Roux-en-Y消化道重建(OR(95%CI):2.3219(1.5551-5.1102),P=0.025)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组(n=304)的总体生存时间显着低于胃癌切除术后无胆囊结石组(n=496)(log-rank检验:P=0.005)。4.Lasso回归筛选以下变量建立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预测模型:BMI,TBIL,胃切除范围。并将预测模型以nomogram的形式表现出来。Nomogram的判别能力,校正能力和临床效能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C统计量等于0.816。5.将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和0.729,内部验证组和外验证组的校准度和DCA决策曲线均显示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稳定性、普遍性和临床实用性。6.胃癌切除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胃癌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组较单纯胃癌切除术组不会增加住院时间(21.65d vs 21.21d,P=0.779),术后并发症(32(34.0%)vs 209(26.1%),P=0.130),首次通气时间(3.33d vs3.68d,P=0.002),禁食时间(6.34d vs 6.78d,P=0.012),首次下床时间(2.16d vs 2.55d,P<0.001),术后30天内死亡(0 vs 1(0.1%),P=1),住院费用(81388.34RMB vs 81998.27RMB,P=0.954),二次手术发生率(1(1.1%)vs 13(1.6%),P=1),术后总体生存时间(log-rank检验:P=0.4),且患者3年生存率显着高于单纯胃癌切除组(62.8%vs 40.9%,P<0.001)。7.胃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相关性:胃癌合并胆囊结石组(n=94)与单纯胃癌组(n=800)的术前谷氨酰转移酶值(36.93U/L vs 31.63U/L,P<0.001)、p TNM分期(Ⅱ期:16.0%vs 34.1%;Ⅲ期:68.0%vs 50.0%,P=0.002)、T分期(T1:7.5%vs 15.4%;T2:11.7%vs 34.1%;T3:20.2%vs 50.0%;T4:60.6%vs 0.5%,P<0.001)和肿瘤分化等级(P<0.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发病率高(38.%),且97%是在术后1年内发生。2.BMI,TBIL,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BMI,TBIL,Roux-en-Y消化道重建是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炎或(和)胆管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4.基于BMI,TBIL,胃切除范围构建了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临床预测模型,并用nomogram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nomogram在预测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可帮助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治疗。5.胃癌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在短期和长期内安全有效,但是否成为一个常规手术仍需后期研究。
王芳[10](2021)在《治疗性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多数人习惯了高脂低纤维的生活方式,导致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s,CBDS)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据报道,CBDS在发达国家发病率已经达到8%-18%,我国CBDS发病率也高达8%-10%。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花费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目前已成为CBDS取石的首选方法。但是ERCP取石相关的并发症仍困扰着广大临床内镜医师和病患。其中ERCP操作治疗后最多见的远期并发症是C BDS复发。近年来研究表明,CBDS复发率随着ERCP取石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现阶段报道CBDS的复发率约4%-26%。CBDS复发后需要再次取石治疗,给患者心身和经济均带来了巨大压力。关于CBDS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现阶段国内外虽然有很多研究对其进行分析,但是争议仍然很大。本课题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CBDS病患经ERCP治疗后影响CBDS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将来病患ERCP取石术后制定预防CBDS复发的方案提供临床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纳入从2016年01月至2020年05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ERCP成功取石的229例CBDS患者。随访方式包括:查阅患者住院期间电子病例档案、门诊复诊记录或电话回访是否有CBDS复发以及再次复发时治疗情况。收集并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合并疾病:患者性别、年龄、长期饮酒史、长期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胃及十二指肠手术史;胆道及结石情况:有无十二指肠壶腹周围憩室、胆囊状态(合并胆囊结石未切除胆囊、ERCP后切除胆囊、ERCP前切除胆囊、以及不合并胆囊结石且未切除胆囊)、术前胆囊炎/胆管炎、胆总管直径、结石数量、结石大小;ERCP相关: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 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 y balloon dilation,EPBD)、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 ge,ENBD)、机械碎石。所有患者随访观察至2021年2月,依据取石后CBDS复发与否,将患者划分成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影响CBD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共计纳入229名病患进行随访观察,平均年龄61.40±16.70岁,男性共计137名,占总体59.8%,女性共计92名,占总体40.2%。42名病患出现CBD S复发,结石复发率达到18.3%,平均复发时间15.31月,其中男性30名,占71.4%,女性12名,占28.6%,复发组平均年龄62.29±16.10岁。2、两组行χ2检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即糖尿病、术前胆囊炎/胆管炎、乙肝、十二指肠壶腹周围憩室、胆总管直径(≥13mm)、EST、胆总管结石数目(≥2枚)、胆总管结石大小(≥1cm)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观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糖尿病(OR=2.633,95%CI:1.113-6.227,P=0.028)、术前胆囊炎/胆管炎(OR=4.774,95%CI:1.881-12.115,P=0.001)、乙肝(OR=9.744,95%CI:1.960-48.441,P=0.005)、胆总管直径(OR=2.800,95%CI:1.068-7.343,P=0.036)、结石数目(OR=3.899,95%CI:1.637-9.289,P=0.002)、结石大小(OR=2.985,95%CI:1.074-8.301,P=0.036)是ERCP术后CBD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ERCP术后CBDS复发率达到18.3%,CBDS平均复发时间是15.31月,合并糖尿病、乙肝、术前胆囊炎/胆管炎、胆总管直径增宽(≥13mm)、胆总管结石多发(数目≥2枚)、胆总管结石直径≥1cm是ERCP术后CBD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胆囊切除治疗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切除治疗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南疆地区胆囊结石外科治疗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简表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胆囊结石患者的一般资料 |
2.2 胆囊结石患者治疗方式概况 |
2.3 治疗构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他 |
2.4 胆囊结石医疗干预适宜率分析 |
2.5 医护人员知识态度行为认知情况 |
3.讨论 |
3.1 胆囊结石治疗概况 |
3.2 影响胆囊结石治疗构成的因素 |
3.3 南疆胆囊结石治疗中的不合理医疗干预分析 |
3.4 医护人员胆囊结石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胆囊结石的临床治疗现状 |
1 非手术治疗 |
2 经皮经肝介入治疗 |
3 手术治疗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对保胆取石历史和现状再认知(论文提纲范文)
1 保胆取石术式的形成、发展和探索 |
2 保胆取石的长期随访及评价 |
3 我国内镜保胆取石现状及研究分析 |
3.1 我国内镜保胆取石现状 |
3.2 我国保胆取石认知及技术缺陷总体分析 |
3.3 我国保胆取石研究质量亟待提升 |
3.4 保胆取石忽视了复杂多样的成石“温床” |
(4)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1 先天和后天因素学说 |
1.1.2 化学成分代谢异常学说 |
1.1.3 胆道系统感染学说 |
1.1.4 胆囊收缩异常学说 |
1.1.5 机体代谢紊乱影响学说 |
1.2 现代医学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 |
2.1 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辨证证型 |
2.4 中医药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胆石症分类标准 |
1.3.1 胆囊结石 |
1.3.2 肝内外胆管结石 |
1.4 身体质量指数 |
1.5 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标准 |
1.6 治疗原则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1.8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内容 |
2.4 收集和整理数据 |
3 数据统计 |
4 结果 |
4.1 胆石症分类与性别分布情况 |
4.2 胆石症发病年龄与性别分布的情况 |
4.3 胆石症患者临床分型与年龄分布 |
4.4 胆石症患者病源地分布情况 |
4.5 胆石症BMI分布情况 |
4.5.1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性别分布情况 |
4.5.2 胆石症患者BMI与年龄分布情况 |
4.5.3 BMI在胆石症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情况 |
4.6 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与节气分布情况 |
4.7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7.1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的分布情况 |
4.7.2 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布情况 |
4.7.3 胆石症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的分布情况 |
4.7.4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与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分布情况 |
4.8 胆石症患者中药内服基础方的使用情况 |
4.9 常用中药使用频次分布情况 |
4.10 胆石症治疗方式及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胆石症发病类型的分析 |
2 胆石症发病与性别分布特点的分析 |
3 胆石症发病与年龄分布关系的分析 |
4 胆石症发病与BMI关系 |
5 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及节气的分析 |
6 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的分析 |
7 胆石症中药内服方分布规律分析 |
8 胆石症患者中药使用频次分析 |
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分析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收集表 |
综述 胆石症的发病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无症状性胆囊结石215例外科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术中标本解剖结果 |
2.2 术后病理结果 |
2.3 术后恢复情况 |
2.4 术后随访结果 |
3 讨论 |
3.1 无症状性胆囊结石治疗的两种不同观点 |
3.1.1 国内不主张手术的学者观点 |
3.1.2 国内主张手术的学者观点 |
3.2 临床两种治疗现象 |
3.2.1 过度治疗的现象 |
3.2.2 治疗不足的现象 |
(7)中药预防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1. 中医药研究 |
1.1 中医学对胆及胆石症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胆石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胆石症治疗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胆结石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胆结石的发病机制 |
2.3 胆结石的诊断 |
2.4 胆结石的治疗 |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检索范围与策略 |
2.1 检索范围 |
2.2 检索策略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4. 文献资料的筛选与提取 |
4.1 文献资料的筛选 |
4.2 数据提取 |
5. 文献质量评价 |
6. 数据分析 |
7. 发表偏倚分析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4. Meta分析结果 |
4.1 主要结局指标 |
4.2 次要结局指标 |
4.3 敏感性分析 |
4.4 发表偏倚 |
5. 我科近3年保胆取石手术病例总结 |
5.1 适应证、禁忌证 |
5.2 利胆排石浓煎剂辅助保胆取石治疗效果 |
5.3 结论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肝胆、胆石症的研究 |
1.1 肝胆的生理功能 |
1.2 胆石症的病因及保胆术后结石复发的病因 |
1.3 胆石症的症状 |
1.4 胆石症的防治原则 |
1.5 中药对胆石症的干预 |
2. 结果分析 |
3. 本Meta分析的局限性 |
第五部分 不足及展望 |
第六部分 结论 |
综述 保胆取石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评分筛选模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胆囊癌危险因素的再探讨-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9)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及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及胆囊炎和胆管炎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预测模型的建立和评估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胃癌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形成预测模型的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胃癌切除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五部分 胃癌与胆囊结石的相关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10)治疗性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对象来源 |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3 CBDS复发定义 |
2.1.4 随访 |
2.1.5 观察指标 |
2.2 手术器械 |
2.3 围手术期处理 |
2.3.1 术前准备 |
2.3.2 术中操作 |
2.3.3 术后处理 |
2.4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3.1 胆总管结石复发单因素分析 |
3.2 胆总管结石复发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无症状胆总管结石诊治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胆囊切除治疗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 中华外科杂志, 2022(01)
- [2]南疆地区胆囊结石外科治疗现状的调查研究[D]. 温钰鹏.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对保胆取石历史和现状再认知[J]. 王向,张永杰.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6)
- [4]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D]. 李璐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无症状性胆囊结石215例外科治疗体会[J]. 刘泽良,李锡霞,朱建方.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21(02)
- [6]慎重对待胆囊良性疾病的外科诊治问题[J]. 卢绮萍. 中华外科杂志, 2021(04)
- [7]中药预防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效果的Meta分析[D]. 洪翼兮.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评分筛选模型的初步研究[D]. 陈世勇.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9]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及预防性胆囊切除的临床价值研究[D]. 刘杰. 兰州大学, 2021(12)
- [10]治疗性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D]. 王芳.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