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形态学特征探讨榕属(Ficus)部分植物的系统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黄钰涵[1](2020)在《南宁市城市公园植物季相美景度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公园是季相表现最显着的地方,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公园季相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宁市南湖公园、狮山公园、金花茶公园、花卉公园4个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对季相景观展开深入研究。首先阅读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植物季相景观现状进行梳理,得出国内欠缺植物季相不显着地区的研究成果以及试图从使用者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因此本文首次提出以公众喜欢何种季相景观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为植物的季相提供新的思路。随后统计4个公园的植物种类,分析归纳南宁市植物景观季相现状特点。同时整理出南宁市的季相植物种类,为南宁市季相景观造景提供可靠依据。最后筛选出20个样地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首次提出根据苑敏渭先生定制的标准把南宁市全年划分为春夏秋三个季节,请公众对样地三个季节的照片进行美景度评价,回收有效问卷339份。同时邀请20个景观专业人员对样地的三季景观进行语义差异分析法评价。利用SPSS软件对二者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影响各季节及全年的景观因子,其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有:意境美和色彩美是影响公众全年景观喜爱度的主要因素。合理使用季相植物,注意水生植物的配比,通过构筑物与植物的结合提升意境感,可以达到提升全年美景度的目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不论季相变化是否有优势地区的公众都认为植物季相景观变化具有意义,表明本文的研究具有意义。研究结论为南宁市季相设计提供了理论知识,且根据结论笔者提出了如何设计公众喜爱的季相景观的方法。望能抛砖引玉,为今后南宁市的植物季相造景提供一定的启示。
康梓杭[2](2020)在《海口城市绿地常用乔木生长模型研究》文中指出乔木对城市绿地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城市绿化的骨干。本研究从海口市常用园林乔木生长模型入手,用具象的模型来表现海口市城市绿地常用乔木的动态变化规律,这将有助于景观设计师对该地乔木的生长发育过程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预估,并进行兼容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乔木种植设计,也将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乔木后期管理养护等相关方面的策略,为海口市绿地植物规划设计、群落构建与调控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本研究将乔木分为两类进行调研,从海口市城市绿地中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附属绿地和区域绿地中选取部分区的乔木进行调研,选取了斯里兰卡天料木(Homalium ceylanicum)、秋枫(Bischofia javanica)、五月茶(Antidesma bunius)、凤凰木(Delonix regia)、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糖胶树(Alstonia scholaris)、黄槿(Hibiscus tiliaceus)、非洲楝(Khaya senegalensis)、白兰(Michelia alba)、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木棉(Bombax ceiba)、吉贝(Ceiba pentandra)、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绿黄葛树(Ficus virens)、榕树(Ficus microcarpa)、菩提树(Ficus religiosa)、波罗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小叶榄仁(Terminalia neotaliala)、洋蒲桃(Syzygium samarangense)、杧果(Mangifera indica)、红花玉蕊(Barringtonia acutangula)、火焰木(Spathodea campanulata)共26种乔木,对其调查所得的胸径、树高、冠幅等数据进行统计,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对乔木分别进行树高—胸径和冠幅—胸径相关性分析,再利用SPSS22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比较决定系数R2、P值等相关数据,再通过拟合精度检验值(总误差、平均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均方根误差)检验拟合效果,最终从8个预选模型中选出20种A类乔木的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和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20种B类乔木的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和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海口市城市绿地常见乔木名录在海口市城市绿地中共发现了150种(含部分品种)乔木,隶属于37个科,104个属。(2)最优生长模型成功构建并筛选出了20种A类乔木的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20种A类乔木的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20种B类乔木的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20种B类乔的木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各模型相关性显着。(3)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生长模型比较同一种乔木,不同立地条件,其树高—胸径和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类型和参数不相同;B类乔木的两种模型拟合效果好于A类乔木两种模型拟合效果;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拟合效果整体上好于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拟合效果。(4)最优生长模型应用乔木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和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是众多研究的基础数据,可以为城市绿地群落营造和调节改善提供数据支持(种植密度指导);也可以以此计算单木三维绿量;本研究还将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和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和植物图鉴知识结合,运用前端开发常用的三个语言软件,HTML、CSS和Java Script,构建海口市城市绿地常用乔木单木生长模型信息库。
吴玉[3](2020)在《湘西州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湘、鄂、渝的交界处,属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带(巫山与雪峰山一线),紧邻植物避难所“川东—鄂西地区”,因此在植物区系方面具有研究价值。但目前该区域尚缺乏较全面的种子植物区系研究。为了了解该区系的特性,作者系统地整理了相关的馆藏标本(总计25236号)、文献和实地调查数据。在此基础上对科和属的分布型、特有性、过渡性、古老性、区系归属及疑问种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主要结果如下:该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64科、856属、2457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12属15种,被子植物157科844属2442种。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蔷薇科(Rosaceae)、豆科(Fabaceae)、唇形科(Lamiaceae)等是该地区的数量优势科;悬钩子属(Rubus)、苔草属(Carex)、蓼属(Polygonum)、铁线莲属(Clematis)、冬青属(Ilex)等是该地区的数量优势属。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多样,具有过渡性和热带亲缘性。首先,热带型科明显多于温带型科。164个科可划分为12个分布型,其中热带型科69个,占非世界分布科的58.47%,以樟科(Lauraceae)、荨麻科(Urtic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和大戟科(Euphorbiaceae)等为代表;温带型科49个,占非世界分布科的41.53%,以百合科(Liliaceae)、壳斗科(Fagaceae)、槭树科(Aceraceae)和小檗科(Berberidaceae)等为代表。其次,温带型属多于热带型属。856个属可划分为14个分布型,其中温带型属431个,占非世界分布属的54.90%,以栎属(Quercus)、杜鹃属(Rhododendron)、枫属(Acer)和荚蒾属(Viburnum)等为代表;热带型属354个,占非世界分布属的45.10%,以榕属(Ficus)、云实属(Caesalpinia)、花椒属(Zanthoxylum)和冬青属(Ilex)等为代表。种子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古老性,拥有许多孑遗的中国特有类群。该地区有中国特有的孑遗单种科2个,即杜仲科(Eucommiaceae)和银杏科(Ginkgoaceae);中国特有属38个,其中许多为古老的孑遗属,如水杉属(Metasequoia)、杉木属(Cunninghamia)、松属(Pinus)、银杏属(Ginkgo)、蜡梅属(Chimonanthus)、珙桐属(Davidia)、杜仲属(Eucommia)。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应归属于东亚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中省、川鄂湘亚省,以杜仲科(Eucommiaceae)、银杏科(Ginkgoaceae)、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等科;栎属(Quercus)、水杉属(Metasequoia)、杜仲属(Eucommia)、大血藤属(Sargentodoxa)、血水草属(Eomecon)等属为代表。其与华中地区的壶瓶山、金佛山、神农架的属相似性最高,与华中地区的湖北、四川贵州共有许多中国特有种。此外该地区植物区系与我国华东植物区系有密切的联系。在此次区系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个植物新种和一个地理间断分布新记录种,即湘西过路黄(Lysimachia xiangxiensis)和浙江光叶柿(Diospyroszhejiangensis);确立了一个疑问种的系统学地位,即华中枳橙(Citrus ×centrochinensis)。这些物种丰富了该地区的植物区系资料,在植物区系地理研究方面有重要意义。
张达源[4](2020)在《西双版纳榕树与榕小蜂共生体系中线虫的鉴定》文中提出榕树-榕小蜂协同进化的共生体系是国际上研究植物-昆虫互作的热点。人们发现,该共生体系还包含线虫。榕属(Ficus)作为植物界最大的属之一,有着约750种榕树,目前仅发现榕树相关线虫40种。中国有约100种榕树,在云南西双版纳有69种,在云南西双版纳仅发现4种相关线虫。本文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特征,在云南西双版纳29种榕树中分离鉴定了14种榕树相关线虫,其中新种9种,中国新记录种1种,西双版纳新记录种4种,结果如下:1.木瓜榕嗜榕线虫新种Ficophagus auriculatae n.sp.鉴别特征是短的后阴子宫囊(6-16μm或0.3 VBD),排泄孔位于中食道球与口针基部球之间,精巢多回折,精子变形虫状,雄虫尾部具有3对乳突,圆形的雄虫尾尖,无尾尖突。SSU、LSU D2-D3和COX1的分子序列证实其作为独特物种的地位。2.钝叶榕嗜榕线虫Ficophagus curtipes n.sp.鉴别特征在于交合刺末端带有尖锐的倒刺,短的后阴子宫囊(8-13μm或0.4 VBD),存在受精囊,位于头部附近的排泄孔,变形虫状精子,雄虫尾部有3对乳突,尾尖圆形,没有尾尖突,没有抱片。SSU、LSU D2-D3和COX1的分子序列证实其作为独特物种的地位。3.环纹榕嗜榕线虫新种Ficophagus annulatae n.sp.鉴别特征为交合刺中部向腹面强烈弯曲,弯曲程度接近90°,交合刺喙突出现退化,非常短,钝三角形,具有3对乳突,第2对乳突与第3对乳突相隔约5μm,排泄孔位于口针基部球与中食道球之间,后阴子宫囊非常短(<0.4 VBD),具有受精囊。SSU和LSU D2-D3的分子序列证实其作为独特物种的地位。4.环纹榕嗜榕线虫新种Ficophagus xishuangbannaensis n.sp.鉴别特征为具有3对乳突,第3对乳突靠近第2对乳突,排泄孔靠近头部,具有非常短的后阴子宫囊(<0.5 VBD),变形虫状的精子,存在受精囊,没有尾尖突,没有抱片。SSU和LSU D2-D3的分子序列证实其作为独特物种的地位。5.豆果榕嗜榕线虫新种Ficophagus pisocarpatae n.sp.鉴别特征是具有短的后阴子宫囊(<0.4VBD),排泄孔靠近头部,精巢多回折,雄虫尾尖为圆锥形,无尾尖突,雌虫具有受精囊,雄虫具有尾尖突,具有3对乳突。SSU和LSU D2-D3的分子序列证实其作为独特物种的地位。6.鸡嗉子榕马丁线虫新种Martininema semicordatae n.sp.鉴别特征是排泄孔位于神经环水平,具有长的后阴子宫囊(88-120μm或>7.0 VBD),精子变形虫状,雄虫尾部具有3对乳突,雄虫尾尖具有尾尖突,无抱片。SSU、LSU D2-D3和COX1的分子序列证实其作为独特物种的地位。7.木瓜榕畸形双胃线虫新种Teratodiplogaster auriculatae n.sp.鉴别特征是具有特别的口腔,牙齿尖锐,挡板状,排泄孔位于后食道前端水平,引带侧面形状位瓢形,腹面位西瓜子形。具有7对生殖乳突。SSU和LSU D2-D3的分子序列证实其作为独特物种的地位。8.聚果榕畸形双胃线虫新种Teratodiplogaster xishuangbannaensis n.sp.鉴别特征是具有特别的口腔结构,牙齿大,钝三角形,排泄孔位于后食道末端水平,交合刺末端膨大,引带形状为长瓶状,前端平截,逐渐变细,末端细长。具有8对生殖乳突。SSU和LSU D2-D3的分子序列证实其作为独特物种的地位。9.木瓜榕Acrostichus线虫新种Acrostichus auriculatae n.sp.鉴别特征是具有J形的交合刺,末端膨大。排泄孔位于后食道后部。具有带状的引带,具有9对生殖乳突,雄虫具有长且尖锐的尾尖突,雌虫尾尖燕尾形,具有尾尖突。SSU和LSU D2-D3的分子序列证实其作为独特物种的地位。10.胜特嗜榕线虫Ficophagus centerae鉴别特征为EP位于口针基部球前,后阴子宫囊短(<0.5 VBD),交合刺喙突几乎退化模糊,雄虫尾尖平截,雄虫尾部具有3对乳突,雌虫尾尖呈棱形。该种为西双版纳新记录种,首次在异形花榕中发现该种。11.大叶榕嗜榕线虫Ficophagus virens鉴别特征为排泄孔靠近头部,后阴子宫囊非常短(<0.5 VBD),玫瑰刺状的交合刺,精子变形虫状,没有尾尖突,雄虫具有3对乳突。该种为中国新记录种。12.粗叶榕嗜榕线虫Ficophagus chaozhouensis鉴别特征有短的后阴子宫囊(15(13-18)μm或0.5(0.4-0.5)VBD),排泄孔位于头部,具有3对乳突,雄虫具有长的尾尖突(尖圆形或中间膨大),雌虫受精囊缺失和号角状的交合刺。该种为西双版纳新记录种,首次在Ficus tralobia上发现该种。13.广州马丁线虫Martininema guangzhouensis鉴别特征是具有非常长的后阴子宫囊(>7.0 VBD),排泄孔位于中食道球附近,雄虫交合刺喙突略呈指状,整体似连指手套状,雄虫尾部具有2对乳突。首次在异形花榕上发现该种。该种为西双版纳新记录种,首次在异形花榕中发现该种。14.水同木马丁线虫Martininema fistulosus鉴别特征是具有长的后阴子宫囊(2.3-4.3 VBD),EP位于中食道球附近,精子为变形虫状,雄虫尾部具有尾尖突,具有3对乳突,牛角状的交合刺。该种为西双版纳新记录种。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了解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榕树与榕小蜂共生体系中相关线虫的种类多样性,以及进一步研究线虫与榕小蜂之间的进化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朱炫熹[5](2020)在《深圳滨海地区抗风性园林乔木的选择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圳市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点滨海城市,也是台风灾害影响频率高的城市,其城市绿化景观常因台风侵袭而受到极大破坏。本研究对深圳前湾片区中,被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侵袭后的道路绿地41种和公园绿地51种常见园林乔木的风害受损情况和形态学抗风性指标进行调查研究,利用专家咨询法对指标进行确定,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两种综合评价体系,对所测指标进行量化和权重处理,再用综合评价法对植物风害受损特征指标、模糊隶属函数法对抗风性植物形态学指标,分别进行综合评分与抗风性强弱排序。根据园林乔木的风害受损特征指标综合评分总值和形态学抗风性指标隶属函数总值进行聚类结果对比分析,探索道路绿地和公园绿地园林乔木的抗风性强弱。另外,运用园林乔木风害受损特征评价结果去验证其与植物形态学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植物抗风性形态学指标预测体系,旨在为后人提供一种可验证植物抗风性强弱的方法,为道路绿地和公园绿地筛选出抗风能力强的园林乔木进行种植。抗风性景观营造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过程,从规划设计、施工和养护层面上,建立一套园林植物应用管理体系,并通过推荐具防风功能与景观要求相结合的园林乔木应用模式,提出抗风性园林绿化种植应用、抗风前提下典型风貌景观营造及其植物搭配建议、灾后道路绿化带种植修复思路,旨在为滨海城市建设和植物防风减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前湾片区园林乔木风害受损特征的5个评价指标:主干断裂率、主干倒伏率、枝稍断裂率、主干倾斜率和叶片撕毁率;确定前湾片区园林乔木抗风性形态学的10个评价指标:冠高比、胸径、冠幅、植株受风面积、植株重心高度、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冠形、叶层状况和根系情况。(2)园林乔木的风害受损特征综合评分总值和形态学抗风性隶属函数总值与其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可通过植物形态学指标来预测园林乔木抗风性的强弱。通过两种评价体系的聚类结果分析发现,道路绿地中有17%园林乔木为分类结果完全吻合、76%的为分类结果相近、7%的为分类结果完全相反的情况;公园绿地中有10%园林乔木出现分类结果完全吻合、73%的相近、17%的完全相反的情况。(3)前湾片区园林乔木根据聚类分级结果分为抗风性Ⅰ、Ⅱ、Ⅲ级,并对其进行抗风性选择。其中,抗风性Ⅰ级的有13种,如霸王棕、狐尾椰、海南红豆、洋蒲桃、杨梅等,为抗风能力强的树种,不易发生折断与倒伏;抗风性Ⅱ级的有26种,如大王椰子、加拿利海枣、扁桃、小叶榕、小叶榄仁等,抗风性一般;抗风性Ⅲ级的有11种,如红花羊蹄甲、黄花风铃木、水翁、假苹婆、蓝花楹等,抗风能力相对较差,建议在特定种植环境条件下选用或少用。(4)从“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层面建立一套园林植物应用管理体系,可用于指导滨海地区绿化建设。规划设计方面,需要尽量根据地理环境因素完成不同抗风树种的选择与配置类型的设计;施工方面,需要注重绿化种植施工过程中的要点;养护方面,需要做好植物种植后初期的成活养护和后期的常规养护管理。(5)道路绿地和公园绿地中防风功能与景观要求相结合的景观营造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形成防护林区、迎风面、背风面、风口区和避风区的5种植物种植应用模式;二是在抗风前提下,营造典型风貌的景观类型,包括绿荫型、椰风海韵型、色彩对比型、丰富季相型、芳香型5类景观;三是根据道路绿地和公园绿地受灾情况的特点,运用种植修复思路“保留植物、替换植物和后退植物”进行灾后绿地绿化带的恢复。
董俊玲[6](2019)在《福建中新世植物化石、古大气CO2及植物—昆虫关系》文中认为陆生植物的起源和演化受其生存环境的调控和制约,植物物种及其组合特征能够反映植物生长时期的气候环境特点,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植物化石的气孔参数为研究pCO2浓度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成为重建pCO2浓度最可靠的代用指标之一。植物和昆虫是陆地生态系统上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作用的古生物数据记录了陆地生态系统的进化历史。昆虫摄食行为留下的痕迹是植食性昆虫活动的直接证据,为研究植物与昆虫之间的营养共生关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福建中新世佛昙植物群中丰富的植物化石是记录这一时期气候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叶片上丰富的取食痕迹为研究新近纪昆虫取食学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本文对福建漳浦中新世佛昙群中的植物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植物化石宏观形态及微细结构特征的详细描述,对比现生种及化石种,利用聚类分析法,准确鉴定14科16属27种被子植物化石(含17个新种)。其中单子叶植物2科2属2种,双子叶植物12科14属25种。佛昙植物群物种的生长型和生活型特征表明佛昙植物群是以常绿阔叶植物为主的地带性植被。灌木、藤本植物、攀援植物、乔木和草本植物的出现表明佛昙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多层结构。植物组合的生境特征也说明沉积地层在中新世时可能是湿润的湖泊或沼泽盆地环境。植物化石的气孔密度与外界大气CO2浓度变化呈反比关系,是重建地史时期pCO2浓度重要的理论支持。本论文选用三种植物Liquidambar fujianensis,Calophyllum zhangpuensis,Syzygium fujianensis sp.nov.,结合气孔参数和碳同位素数据,利用气体交换模型,包括Franks模型和Konrad模型对福建漳浦中新世的pCO2浓度进行重建。结果显示:福建漳浦中新世的pCO2浓度为394–743 ppmv。这一估算值高于多数利用海洋地球化学指标和陆地指标获得的中新世时期的CO2浓度估算值。本文重建的数据值与中新世温暖的气候背景相符合,支持了大气温度与pCO2浓度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同时也证明了气体交换模型在CO2浓度比较高的情况下能够保持高的灵敏度。本文对佛昙植物群第二沉积层两个层位中3420个植物叶片上出现的昆虫取食频率和取食多样性进行评估。识别5种功能取食组,包括叶外部取食、刺吸、产卵、潜叶及虫瘿,并记录了85种具体的损害类型(DTs),揭示了中新世福建漳浦地区植物与昆虫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此外,高丰度的昆虫取食频率和取食多样性反映了中新世温暖的气候环境和较高的pCO2浓度,这与气候重建的结果相符合,说明昆虫取食规律可以用来评估古气候特征和提供气候变化的证据。对比现生寄主植物上昆虫取食发生的类型及形态,推断中新世佛昙群中可能存在的植食性昆虫包括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缨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翅目等,具体可能包括瘿蚊科、姬小蜂科、盲蝽科、瘿蜂科、叶蜂科、榕小蜂科、蛾类以及蚜虫等。佛昙群两个单层中叶片上昆虫取食情况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层位中的昆虫取食多样性具有显着差异,反映了降水、植物多样性、昆虫组成和密度及植物防御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
张源[7](2019)在《传粉榕小蜂和线虫的鉴定及分子系统发育》文中研究指明在榕树与传粉榕小蜂的共生体系中涉及到线虫,相关线虫和榕小蜂的种类及相互关系还不是很清楚。本研究2016-2019年从广州和西双版纳地区部分榕树,包括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粗叶榕(F.hirta)、笔管榕(F.wightiana)、水同木(F.fistulosa)、对叶榕(F.hispida)、钝叶榕(F.curtipes)、高山榕(F.altissima)、菩提榕(F.religiosa)的果实中获得传粉榕小蜂和相关线虫,依据形态学和分子特征对榕小蜂和线虫种类进行了鉴定;同时针对榕小蜂和线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mtDNA COI)、线虫核糖体大、小亚基RNA基因(LSU rRNA、SSU rRNA),采用相应引物,进行PCR扩增及其产物测序,并利用Mega7.0分别构建榕小蜂和线虫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结合形态和分子特征,共鉴定出3个属8种相关传粉榕小蜂,即:Ceratosolen solmsi,C.fusciceps,C.emarginatus,C.armipes,Eupristina altissima,E.verticillata,E.koningsbergeri和Platyscapa quadraticeps。另有2个未鉴定种:Ceratosolen sp.和Eupristina sp.。2.从菩提榕(F.religiosa)果中发现和描述了1个线虫新种:Parasitodiplogaster religiosae n.sp.其重要形态鉴别特征是雄虫交合刺特别细长呈针状。其它主要特征有:雄虫头部不缢缩,口腔由短环形的Cheilostom,短管状的Gymnostom和漏斗状的Stegostom三部分构成。无牙齿。前食道(前体部+中食道球)肌肉发达,后食道(峡部+后食道球)腺质。神经环环绕峡部中部。排泄孔开口在后食道球基部后。精子变形虫状。引带细长,前端钝圆,稍向腹弯,中点向背弯,形成拉长的“?”形,腹面观呈菱形。尾尖具短尾尖突。无交合伞。有9对(p1-p8,p9d)生殖腺乳突。p1,p2和p3位于泄殖腔前,p4恰好在泄殖腔附近,p5位于泄殖腔后,p6在侧面,p7和p8相邻,几乎在侧尾腺口的水平。p9d在背侧,近尾端。雌虫表皮、食道和口腔形态与雄虫相似。阴门位于体后部。单卵巢。卵母细胞单列。阴门唇突起,有四个大的阴道腺细胞。尾圆锥形,无尾尖突。3.结合形态和分子特征,鉴定出其它6种相关线虫,即:Schistonchus superbus,S.hirtus,Martininema(Schistonchus)fistulosus,Ficophagus(Schistonchus)microcarpus,Ficophagus(Schistonchus)altissimus和Ficophagus(Schistonchus)centerae。4.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在基于rDNA SSU 18S、LSU D2/D3和mtDNA COI三个基因序列构建的线虫系统发育树中,本研究相关线虫的位置是正确的;在基于mtDNA COI基因序列构建的传粉榕小蜂系统发育树中,各种传粉榕小蜂的位置是合理的;来自粗叶榕的线虫Schistonchus hirtus与笔管榕果中的S.superbus亲缘关系较近,来自高山榕的线虫Ficophagus altissimus与细叶榕果中的F.microcarpus亲缘关系较近;相对应的传粉榕小蜂也表现出相似的特点,例如,来自高山榕的传粉榕小蜂Eupristina altissima与细叶榕果中的E.verticillata亲缘关系较近。
张振[8](2019)在《攀缘榕亚属的系统发育研究及亚属下匍茎榕复合群的物种划分》文中提出榕属(Ficus)以其极高的物种多样性、复杂的地理分布格局以及与榕小蜂特殊的协同进化关系,一直吸引着植物学、昆虫学、进化生物学等相关领域专家的广泛关注。作为相关研究的基石,榕属的系统学和分类学研究也同样备受关注,其属下等级划分和近缘类群的物种界定一直是榕属研究的难点。Berg提出的六亚属体系是榕属备受关注的属下分类系统,分子证据证明Berg的六亚属中存在一些不自然的类群,薜荔(F.pumila)和光叶榕(F.laevis)系统位置十分意外,使得攀缘榕亚属(subgen.Synoecia)和无花果亚属(subgen.Ficus)的系统发育关系需要重新检视。同时,攀缘榕亚属建立时所主要依赖的攀缘习性,在无花果亚属中也有呈现,攀缘习性作为亚属划分标准的合理性值得探讨。为解决这些问题,基于3个榕属系统发育研究常用的核基因片段ITS、ETS和G3pdh,本研究采用来自攀缘榕亚属的约1/2的种类和无花果亚属2/3的种类,这些材料覆盖了两亚属的所有亚组和全部地理分布范围,同时挑选了榕属其余亚属的代表种类,共147个物种用于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利用祖先地理和生活型重建来探究属内演化历史。匍茎榕复合群(F.sarmentosa complex)是攀缘榕亚属下的一个形态极度多样化的复合群,该复合群类群众多,涉及近缘种、卫星种以及变种等多个层级,大量类群同域分布,类群间遗传关系不明、界限模糊。因此,本研究将该复合群作为一个研究物种形成、杂交和基因流等生物学过程的典型案例,来探讨复合群的物种划分问题。考虑到利用单一数据源进行复合群物种划分的片面性,本研究运用整合分类学的思想,结合形态数据、核基因、叶绿体基因和SSR分子标记等多个数据源,对复合群的物种划分和演化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态方面,本文记录了80份材料的35个形态性状数据,对其进行PCo A、UPGMA以及相关性分析;基因片段方面,本文选择了3个核基因(ITS、ETS和G3pdh)和4个叶绿体片段(psb K-psb I、trn H-psb A、trn L-trn F和trn S-trn G),对98份复合群样品进行了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网络以及贝叶斯物种划分分析;SSR数据方面,采用来自39个居群的662份样品,基于12个SSR多态性位点对复合群的群体遗传参数和贝叶斯遗传聚类格局进行探究。最后综合分析以上多证据源的结果,完成匍茎榕复合群的整合分类。根据上述系统学和分类学研究所获得的数据,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攀缘榕亚属和无花果亚属都不是单系,但二者共同组成了一个支持良好的单系(除subsect.Ficus)。该单系又分为获得较强支持的两枝,第一枝由subsect.Frutescentiae(sect.Ficus)和subsect.Plagiostigma(sect.Pogonotrophe)组成,第二枝由sect.Pogonotrophe的剩余部分、sect.Eriosycea和sect.Apiosycea组成。2.祖先地理重建显示前述第一枝为东亚起源,而第二枝的起源地暂不清楚。祖先生活型重建证明,攀缘习性这个用于区分攀缘榕亚属和无花果亚属的关键特征,在榕属内至少独立起源4次,并不是一个合适的亚属区分特征。3.基于系统发育树和祖先地理与生活型重建的结果,将无花果亚属(除subsect.Ficus)并入攀缘榕亚属,并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组sect.Apiosycea和sect.Plagiostigma,共包括9个新异名。4.匍茎榕复合群是一个在形态和遗传背景上低分化的类群,该复合群正处于快速的物种形成阶段,同时存在大量的杂交、基因流和不完全谱系分选现象。5.复合群中薜荔(F.pumila)的物种地位得到承认。薜荔原变种(F.pumila var.pumila)和爱玉子变种(F.pumila var.awkeotsang)在遗传背景上无明显分化,但由于二者在形态、传粉生态上存在差异,所以二者的变种地位仍然予以承认。6.褐叶榕的变种大果褐叶榕(F.pubigera var.maliformis)和原变种(F.pubigera var.pubigera)应各自独立成种;网果褐叶榕(F.pubigera var.reticulata)应并入大果褐叶榕。定安榕(F.dinganensis)的物种地位也得到了确认,并发现了从褐叶榕(广义)到定安榕的近期单向基因流。7.匍茎榕的两个变种少脉爬藤榕(F.sarmentosa var.thunbergii)和尾尖爬藤榕(F.sarmentosa var.lacrymans)都应独立成种。根据二者的遗传背景和地理分布,本研究推测二者的成种模式分别为边域成种和出芽成种。8.复合群的其余类群,包括大果爬藤榕(F.sarmentosa var.duclouxii)、珍珠莲(F.sarmentosa var.henryi)、爬藤榕(F.sarmentosa var.impressa)、长柄爬藤榕(F.sarmentosa var.luducca)、无柄爬藤榕(F.sarmentosa var.luducca f.sessilis)、白背爬藤榕(F.sarmentosa var.nipponica)、匍茎榕原变种(F.sarmentosa var.sarmentosa)、广西榕(F.guangxiensis)、贵州榕(F.guizhouensis)、那坡榕(F.napoensis)以及多脉榕(F.polynervis)都应该归并入匍茎榕(F.sarmentosa)。9.复合群18个传统分类群处理后仅为7种1变种,本研究同时给出了分类处理和检索表。本研究为榕属的亚属新分类框架的建立贡献了新成果,为复合群物种划分提供了整合分类学实践案例。
郑丽屏[9](2018)在《桑树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化感、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植物内生菌是在健康植物组织和器官内、与之共生的一类微生物,内生菌不仅能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还能提高宿主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内生菌独特的生境以及和宿主亲密的互共生关系,造就了它们丰富的生物活性。近年来,内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在医药和害病虫生物防治领域上的应用已显示出良好前景。作为特境微生物的一种,内生菌已成为天然活性产物的新型资源。桑树(Morus alba L.)是我国广泛种植的重要的经济作物和传统的药用植物,桑树内生菌的存在已引起关注,鉴于桑树在提供家蚕饲料、桑果和药材之功用,桑树内生菌在绿色农药和医药领域上的开发特别引人瞩目。本文对桑树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及多样性分析,筛选出具有化感效应(除草、抑藻和抗菌)、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桑树内生真菌,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和活性代谢物质分析,探讨了内生真菌作用的生理机制。主要结果如下:本文首次结合组织块培养分离法和宏基因组r DNA序列分析法对桑树内生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通过组织块分离法共分离得到桑树内生菌132株,其中内生真菌106株、内生细菌23株、内生放线菌3株,内生菌数量分布情况根部>茎部>叶部,不同季节内生菌的数量基本都遵循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桑树86株内生真菌分属5个目、18个属。在目的分类水平上桑树内生菌以半知菌中的丝孢目(Moniliales)为优势菌群,占总菌株数的28.3%;在科分类水平上以瘤座孢科(Tuberculariaceae)、暗色孢科(Dematiaceae)为优势菌群,分别占总菌株数的22.64%和16.04%;以镰孢霉属(24株,占22.64%)和链格孢属(16株,占15.1%)为桑树内生真菌中的优势菌群。镰孢霉属(Fusarium sp.)是根部的优势种群,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在茎、叶中均为优势种群。基于宏基因组的内生细菌16S r DNA和18S r DNA的多样性分析表明:桑树内生菌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大于4,菌群丰度指数(Chao)大于12800,提示桑树中内生菌多样而且丰富。桑树内生细菌优势种群为:薄层菌属Hymenobacter(5.65%)、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61%)、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3.55%)、拟杆菌属Bacteroides(2.42%)、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2.05%)等。不可培养内生真菌主要分布在Knufia属(20.75%)、刺盾炱菌属Cantharellula(4.99%)、竹鞘多腔菌属Myriangium(2.30%)、翅孢壳属Emericellopsis(1.97%)等。研究结果表明桑树内生菌遗传多样性丰富,是潜在的生物活性资源宝库。本实验筛选了106株桑树内生真菌发酵滤液对黄瓜、生菜、高羊茅、稗草等7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筛选到对种子萌发有显着影响的SZ-21、SZ-42、SZ-55、SZ-60、SZ-83、SZ-102(菌株编号)的6种菌株发酵液。其中菌株SZ-21的发酵滤液显着抑制生菜、黑麦草和稗草种子的萌发,对稗草地上部和根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3.85%和71.87%,而且对多数蔬菜和草坪植物幼苗生长无显着抑制作用,提示该菌有较好的除草活性。SZ-21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稀释倍数?5)显着降低稗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降低19.82%、23.69%和90.37%),并抑制了稗草根和茎的生长(抑制率81.79%和34.85%)。SZ-21菌代谢产物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可降低稗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为46.38%、21.43%和78.84%),抑制稗草幼苗根和茎的生长(抑制率87.64%和75.37%),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作用弱于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为该菌的化感物质。结合该菌的生长和显微形态以及r DNAITS序列分析,该菌株鉴定为桑树内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p.SZ-21。进一步考察了桑树内生真菌对3种淡水蓝藻铜绿微囊藻、水华微囊藻和假鱼腥藻的生长抑制,筛选到具有显着抑制作用的SZ-5、SZ-11、SZ-18、SZ-21、SZ-24、SZ-67和SZ-69菌株,桑树内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p.SZ-21对三种藻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研究表明SZ-21可能通过菌丝直接接触的方式抑制藻水华微囊藻的生长,以蛋白类成分抑制铜绿微囊藻。SZ-21菌代谢物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抑藻效果明显(抑藻率62.26%),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在培养前期作用稍弱,但在第8天抑藻率也达52.83%。桑树内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p.SZ-21具有开发成除草和抑藻的微生物制剂的潜在可能。本研究以桑树和其他作物、人类病原菌为靶标,应用平板对峙培养法进行拮抗筛选,并对内生真菌的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进一步筛选,发现SZ-30、SZ-48和SZ-74的菌株显示较广泛的抗真菌作用,抑菌率为20-80%。特别是菌株SZ-48对6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长抑制率高于50%,SZ-48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灰葡萄孢菌、香石竹镰刀菌和露湿漆斑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0.5-1.0 mg/m L,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潜力。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分析表明:SZ-48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含有23种化合物。环(亮氨酸-脯氨酸)二肽[cyclo(leucylprolyl)]和环(苯丙氨酸-脯氨酸)二肽[cyclo(penprolyl)]占51.31%,其次是3-苯甲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还有正三十四烷、正四十烷、正四十四烷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麦芽醇。Cyclo(Leu-Pro)、cyclo(Phe-Pro)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为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谢物。我们以桑树露湿漆斑菌为病原菌,探讨了内生菌SZ-48的抑菌机制,发现SZ-48提取物可抑制露湿漆斑菌孢子萌发和孢子芽管生长。在内生真菌代谢物的诱导下,病原菌可产生活性氧积累,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伤害、生长受抑或死亡。结合该菌的生长和显微形态以及r DNA ITS序列分析,该菌株鉴定为桑树内生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SZ-48。本研究还从桑树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的内生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SZ-2。应用胰蛋白酶法和Sevag联用纯化多糖(EPS),产率为6.96%,多糖含量为92.4%。进一步利用阴离子交换色谱DEAE-52柱和丙烯葡聚糖凝胶Sephacryl S-400柱层析,得到均一的胞外多糖EPS2和EPS3,其分子量分别为5.8×104 Da和1.5×105Da,分别由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及葡萄糖醛酸组成,组成比约为8.5:9.2:1.1:1:1.3和12:16:1:2.4:0.5。EPS2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在浓度为1-4 mg/m L时,其对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和DPPH清除率可达38.2-60.3%、68.2-85.2%和10.7-49.6%。在Fenton反应导致的DNA链断裂实验中,EPS2具有较显着地降低·OH对DNA的损伤的能力。在H2O2-PC12细胞模型中,EPS2可缓解H2O2对PC12细胞的氧化损伤。150 mol/L的H2O2处理PC12细胞1 h后,细胞存活率为30.5%。多糖浓度在2-10 mg/m L时,EPS2可使细胞存活率提高到61.2%以上。EPS2可以显着减少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降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水平,具有抗脂质氧化作用。EPS2处理还通过保护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酶的活性,催化分解H2O2,缓解H2O2的损伤。另一方面,菌丝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量效关系。菌丝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50为6.98 mg/m L,对α-葡萄糖苷酶呈现出典型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内生链格孢菌胞外多糖具有开发成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潜力,可为合理利用桑树资源开发降血糖天然多糖类药物提供新型资源。综上所述,本研究对丰富多样的桑树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为探讨和开发桑树内生真菌资源提供了种质材料。化感(除草和抑藻)作用、抗菌、抗氧化等活性研究为内生菌活性筛选提供了方法参考;内生菌分子鉴定和GC-MS分析工作为内生菌物种和生物活性物质鉴定提供了分析手段。本实验结果为深入理解桑树内生菌化感作用、抗菌和抗氧化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开发桑园绿色除草剂和抗菌剂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内生菌抑藻剂、抗氧化剂和开发降血糖微生物多糖类药物提供了新型资源,也为桑树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颖的途径。
周青梅[10](2014)在《中国榕属冠毛榕—异叶榕复合群的SSR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榕属(Ficus L.)植物数目众多,生活型多种多样,一些物种的形态特征不稳定,榕属植物与传粉小蜂之间存在的独特共生关系,都导致对榕属植物的分类鉴定存在很大困难,尤其是subsect. Frutescentiae中冠毛榕-异叶榕复合群的分类问题。本课题从6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了18对具有较高多态性的引物,通过荧光标记引物、定量扫描PCR产物片段长度,对冠毛榕-异叶榕复合群内12个物种(共144份样本)进行了SSR分析,结果所有样本均成功扩增,每对引物扩增出6-22个等位基因,共获得26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可扩增14.9个等位基因。SSR位点呈现较高的多态性(0.613<PIC<0.893);聚类结果显示该复合群内物种间的关系密切(0.83<SM<0.97)。在此基础上获得以下结论和推论:(1)平塘榕(F. tuphapensis)与楔叶榕(F. trivia)聚在一起,说明二者关系密切,可以确定平塘榕应该是subsect Frutescentiae (sect. Ficus)类群的成员而不属于sect. Eriosycea。(2)大明山榕(F.daimingshanensis)的所有样品嵌于异叶榕(F.heteromorpha)的一个分支中。推断大明山榕是异叶榕的一个变异类型,大明山榕的“种”级地位不能成立。(3)冠毛榕(F.gasparriniana)的聚类情况非常复杂,共聚类为4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与部分矮小天仙果(F.erecta)聚在一起,二者再与台湾榕(F. formosana)构成姐妹群;还有两个分支连同部分异叶榕聚在一起,最后一个分支与由沙坝榕(F. chapaensis)、异叶榕及大明山榕共同构成的分支构成姐妹群关系。考虑到与矮小天仙果、台湾榕及沙坝榕相关联,冠毛榕与琴叶榕(F. pandurata)也相联系。可见这些物种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基因渐渗或杂交现象。(4)石榕树(F. abelii)嵌于舶梨榕(F. pyriformis)所在分支中,形态解剖特征上的显着差异并未反映在SSR聚类树上,提示相关物种间可能存在近期发生的基因交流。冠毛榕-异叶榕复合群内这些物种间复杂的遗传关系,已经模糊了绝大部分物种间的界限,形态学上所划分的“种”,通常只是复杂网络关系中连续变异梯度中的某一个点,并不能代表一个真实的生物学种。然而,要想明确复合群内各生物学种之间的界限,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为榕属植物复合群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更好的理解榕-榕小蜂之间互惠共生关系提供了分类学资料。
二、基于形态学特征探讨榕属(Ficus)部分植物的系统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形态学特征探讨榕属(Ficus)部分植物的系统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1)南宁市城市公园植物季相美景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植物季相的重要性 |
1.1.2 南宁市植物季相变化不明显的现实问题 |
1.1.3 人们对自然景观的需求 |
1.2 国内外植物季相景观设计发展概述 |
1.2.1 国外植物季相景观设计发展概述 |
1.2.2 国内植物季相景观设计发展概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概念释义 |
1.4.1 城市公园 |
1.4.2 季相及季相植物 |
1.4.4 植物季相形态 |
1.4.5 植物的空间变化 |
1.4.6 植物的意境美 |
1.4.7 美景度评价法 |
1.4.8 语义差异分析法 |
1.5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1.5.1 研究的内容 |
1.5.2 研究的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南宁市植物季相景观应用现状调查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环境 |
2.1.3 地形地貌 |
2.1.4 植物资源 |
2.1.5 南宁市公园发展概况 |
2.1.6 选入调研公园概况 |
2.2 研究区域内植物运用现状 |
2.2.1 植物科属种组成 |
2.2.2 植物生活型组成 |
2.2.3 植物观赏特性 |
2.3 研究区域内季相植物 |
2.3.1 观花植物 |
2.3.2 观叶植物 |
2.3.3 观果植物 |
2.3.4 季相植物观赏期总结 |
2.4 研究区域内季相景观特点 |
2.4.1 春夏秋三季景观交织 |
2.4.2 花卉植物资源丰富 |
2.4.3 全年可观赏植物资源丰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景观质量评价——美景度评价法 |
3.1 美景度评价方法选择 |
3.1.1 评价问卷的编制 |
3.1.2 评价方式 |
3.1.3 评价程序 |
3.2 人口学特征信息收集 |
3.3 公众对季相的看法 |
3.3.1 公众对季相变化的看法 |
3.3.2 公众最喜欢的季节 |
3.4 美景度评价 |
3.4.1 样地照片的选取 |
3.4.2 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
3.4.3 各季美景度的分析计算 |
3.4.4 全年平均美景度的分析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景观特征评价——语义差异分析法 |
4.1 语义差异法的评价方法选择 |
4.1.1 景观因子和形容词对的确定 |
4.1.2 评价尺度的选择 |
4.1.3 问卷的编制 |
4.1.4 景观特征评价者的选择 |
4.1.5 评价程序 |
4.2 评价数据的整理 |
4.3 春季景观因子和春季美景度的相关性分析 |
4.3.1 正态性分布检验 |
4.3.2 相关性分析 |
4.4 夏季景观因子和夏季美景度的相关性分析 |
4.4.1 正态性分布检验 |
4.4.2 相关性分析 |
4.5 秋季景观因子和秋季美景度的相关性分析 |
4.5.1 正态性分布检验 |
4.5.2 相关性分析 |
4.6 全年景观因子和全年美景度的相关性分析 |
4.6.1 正态性分布检验 |
4.6.2 相关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季相景观评价及优化建议 |
5.1 构建美景度评价模型 |
5.1.1 春季美景度模型 |
5.1.2 夏季美景度模型 |
5.1.3 秋季美景度模型 |
5.1.4 全年美景度模型 |
5.2 公众喜爱的季相景观及优化建议 |
5.2.1 公众喜爱的春季景观 |
5.2.2 公众喜欢的夏季季相景观 |
5.2.3 公众喜爱的秋季景观 |
5.2.4 公众喜爱及全年美学价值高的景观 |
5.2.5 提升南宁市公园景观全年美景度的优化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不足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植物统计 |
附录二 南宁市月平均气温统计图 |
附录三 4个公园及美景度样地区位图 |
附录四 调查问卷 |
附录五 样地照片 |
致谢 |
附件 |
(2)海口城市绿地常用乔木生长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低成本风景园林概念及现状 |
1.1.2 乔木的高密度种植 |
1.1.3 乔木种植依据及乔木生长模型 |
1.1.4 海口市绿色生态城市建设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市绿地相关概念 |
2.1.2 生长模型相关概念 |
2.2 乔木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功能 |
2.2.1 环境美化 |
2.2.2 生态防护 |
2.2.3 生产功能 |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3.1 冠幅-胸径生长模型研究现状 |
2.3.2 树高-胸径生长模型研究现状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土壤状况 |
3.1.4 气候条件 |
3.1.5 水文情况 |
3.1.6 城市绿地发展概况 |
3.1.7 城市绿地空间形态 |
3.1.8 海口市城市绿地植被现状 |
3.1.9 城市绿化规范 |
3.2 研究材料概况 |
3.2.1 研究点 |
3.2.2 树种选择标准与依据 |
3.3 数据测量 |
3.3.1 仪器 |
3.3.2 胸径测量法 |
3.3.3 冠幅测量法 |
3.3.4 树高测量法 |
3.4 数据处理 |
3.4.1 数据整理 |
3.4.2 生长模型构建 |
3.4.3 生长模型精度检验 |
3.4.4 判定最优生长模型 |
4 海口城市绿地乔木最优生长模型构建结果与分析 |
4.1 海口市城市绿地乔木调查概况 |
4.1.1 乔木组成分析 |
4.1.2 确定研究树种名单 |
4.2 海口城市绿地A类乔木最优生长模型构建 |
4.2.1 树高-胸径模型 |
4.2.2 冠幅-胸径模型 |
4.3 海口城市绿地B类乔木最优生长模型构建 |
4.3.1 树高-胸径模型 |
4.3.2 冠幅-胸径模型 |
4.4 海口市城市绿地部分常用乔木最优生长模型比较分析 |
4.4.1 整体比较 |
4.4.2 细节比较 |
5 海口市常用园林乔木最优生长模型应用 |
5.1 营造和调节改善城市绿地群落 |
5.1.1 海口市城市绿地乔木种植密度现状 |
5.1.2 海口市城市绿地乔木调控建议 |
5.2 计算城市绿地植物三维绿量 |
5.2.1 材料与方法 |
5.2.2 单木三维绿量 |
5.3 单木生长模型信息库查询系统 |
5.3.1 软件介绍 |
5.3.2 资料收集 |
5.3.3 数据库构建思路与模块 |
5.3.4 数据库的功能 |
6 讨论与结论 |
6.1 结论 |
6.1.1 海口市城市绿地常见乔木名录 |
6.1.2 最优生长模型 |
6.1.3 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生长模型比较 |
6.1.4 最优生长模型应用 |
6.2 讨论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海口市城市绿地常见乔木名录 |
附表2 index.html |
附表3 main.js |
附表4 main.css |
附表5 26种乔木图片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湘西州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植物区系概述 |
1.2 柑橘属疑问种—天然枳橙研究背景 |
1.3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 |
第二章 研究目和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3.2 区系调查新发现 |
3.3 天然枳橙的系统地位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湘西州种子植物区系特点 |
4.2 湘西州种子植物区系的归属及其区系联系 |
4.3 新记录及疑问种的研究意义探讨 |
4.4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取得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DNA序列信息 |
附录Ⅱ 湘西州种子植物科的数量结构及分布型 |
附录Ⅲ 湘西州种子植物属的大小及分布型 |
附录Ⅳ 湘西州种子植物名录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西双版纳榕树与榕小蜂共生体系中线虫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榕树-榕小蜂-线虫,特殊复杂关系 |
1.2 榕树-榕小蜂-线虫体系中线虫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榕树-榕小蜂-线虫体系中线虫研究进展 |
1.2.2 国内榕树-榕小蜂-线虫体系中线虫研究进展 |
1.3 线虫分子鉴定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榕树果(花序)采集地点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试验仪器 |
2.4 试验方法 |
2.4.1 线虫分离 |
2.4.2 线虫形态鉴定 |
2.4.3 线虫永久标本制作 |
2.4.4 线虫的分子鉴定 |
2.4.5 线虫分子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三章 结果 |
3.1 木瓜榕嗜榕线虫新种Ficophagus auriculatae n.sp. Zeng, Huang, Zhang, Zeng, Shi, Zhang, Peng, Ye&Giblin-Davis, 2018 |
3.1.1 分类地位 |
3.1.2 寄主 |
3.1.3 形态测量值 |
3.1.4 形态描述 |
3.1.5 鉴别特征及与其它种关系 |
3.1.6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3.2 钝叶榕嗜榕线虫新种Ficophagus curtipes n.sp. Zhang, Zeng, Huang, Zeng, Peng, Ye,Huang&Giblin-Davis, 2019 |
3.2.1 分类地位 |
3.2.2 寄主 |
3.2.3 形态测量值 |
3.2.4 形态描述 |
3.2.5 鉴别特征及与其它种关系 |
3.2.6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3.3 环纹榕嗜榕线虫新种Ficophagus annulatae n.sp. |
3.3.1 分类地位 |
3.3.2 寄主 |
3.3.3 形态测量值 |
3.3.4 形态描述 |
3.3.5 鉴别特征及与其它种关系 |
3.3.6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3.4 环纹榕嗜榕线虫新种Ficophagus xishuangbannaensis n.sp |
3.4.1 分类地位 |
3.4.2 寄主 |
3.4.3 形态测量值 |
3.4.4 形态描述 |
3.4.5 鉴别特征及与其它种关系 |
3.4.6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3.5 豆果榕嗜榕线虫新种Ficophagus pisocarpatae n.sp. |
3.5.1 分类地位 |
3.5.2 寄主 |
3.5.3 形态测量值 |
3.5.4 形态描述 |
3.5.5 鉴别特征及与其它种关系 |
3.5.6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3.6 鸡嗉子榕马丁线虫新种Martininema semicordatae n.sp. Zhao, Zhang,Zeng, Huang, Zeng, Peng, Huang, Ye, Ye&Giblin-Davis, 2020 |
3.6.1 分类地位 |
3.6.2 寄主 |
3.6.3 形态测量值 |
3.6.4 形态描述 |
3.6.5 鉴别特征及与其它种关系 |
3.6.6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3.7 木瓜榕畸形双胃线虫新种Teratodiplogaster auriculatae n. sp |
3.7.1 分类地位 |
3.7.2 寄主 |
3.7.3 形态测量值 |
3.7.4 形态描述 |
3.7.5 鉴别特征及与其它种关系 |
3.7.6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3.8 聚果榕畸形双胃线虫新种Teratodiplogaster xishuangbannaensis n.sp. |
3.8.1 分类地位 |
3.8.2 寄主 |
3.8.3 形态测量值 |
3.8.4 形态描述 |
3.8.5 鉴别特征及与其它种关系 |
3.8.6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3.9 木瓜榕Acrostichus属线虫新种Acrostichus auriculatae n. sp |
3.9.1 分类地位 |
3.9.2 寄主 |
3.9.3 形态测量值 |
3.9.4 形态描述 |
3.9.5 鉴别特征及与其它种关系 |
3.9.6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3.10 胜特嗜榕线虫Ficophagus centerae |
3.10.1 分类地位 |
3.10.2 寄主 |
3.10.3 形态测量值 |
3.10.4 形态描述 |
3.10.5 鉴别特征 |
3.10.6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3.11 大叶榕嗜榕线虫Ficophagus virens |
3.11.1 分类地位 |
3.11.2 寄主 |
3.11.3 形态测量值 |
3.11.4 形态描述 |
3.11.5 鉴别特征 |
3.11.6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3.12 粗叶榕嗜榕线虫Ficophagus chaozhouensis |
3.12.1 分类地位 |
3.12.2 寄主 |
3.12.3 形态测量值 |
3.12.4 形态描述 |
3.12.5 鉴别特征 |
3.12.6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3.13 广州马丁线虫Martininema guangzhouensis |
3.13.1 分类地位 |
3.13.2 寄主 |
3.13.3 形态测量值 |
3.13.4 形态描述 |
3.13.5 鉴别特征 |
3.13.6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3.14 水同木马丁线虫Martininema fistulosus |
3.14.1 分类地位 |
3.14.2 寄主 |
3.14.3 形态测量值 |
3.14.4 形态描述 |
3.14.5 鉴别特征 |
3.14.6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裂啮滑刃线虫-榕小蜂寄生关系的建立时期 |
4.2.2 特殊地理隔离是裂啮滑刃线虫分化的主要成因 |
4.2.3 线虫-榕树寄生关系或与榕小蜂-榕树共生关系相似 |
4.2.4 裂啮滑刃线虫或可作为榕属分类上的辅助依据 |
4.2.5 特殊性状裂啮滑刃线虫的出现对其分类规律的打破 |
4.2.6 形态特征仍是裂啮滑刃线虫分类重要依据 |
4.2.7 应用新分子序列对裂啮滑刃线虫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
4.2.8 裂啮滑刃线虫属内种类差异大或因不同进化选择造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本论文COX1分子序列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深圳滨海地区抗风性园林乔木的选择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滨海地区园林植物抗风灾研究动态 |
1.2.2 国内滨海地区园林植物抗风灾研究进展 |
1.2.3 抗风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2.1 风灾前后园林乔木情况调查 |
2.2.2 园林乔木抗风能力评估与形态学抗风性评价指标确定 |
2.2.3 构建两种综合评价模型 |
2.2.4 抗风性园林乔木的筛选 |
2.2.5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原因与影响抗风性强弱因素分析 |
2.2.6 建立抗风性与景观性相结合的园林乔木应用模式 |
2.3 研究方法 |
2.3.1 技术路线 |
2.3.2 实地调查法 |
2.3.3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构建评价体系 |
2.3.4 综合评价法 |
2.3.5 聚类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前湾片区园林乔木应用现状分析 |
3.2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特征综合评价与分级 |
3.2.1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特征情况 |
3.2.2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特征指标评价体系建立 |
3.2.3 指标权重确定与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3.2.4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综合得分与排序 |
3.2.5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情况聚类分析 |
3.2.6 风灾后园林乔木的死亡情况分析 |
3.3 园林乔木形态学指标抗风性综合评价与分级 |
3.3.1 形态学抗风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
3.3.2 园林乔木形态学指标抗风性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数确定 |
3.3.3 指标权重确定与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3.3.4 园林乔木形态学指标抗风性综合得分与排序 |
3.3.5 园林乔木形态学指标抗风性强弱聚类分析 |
3.4 前湾片区抗风性园林乔木的选择 |
3.4.1 园林乔木两种综合评价分级对比 |
3.4.2 推荐适合在前湾区应用的园林乔木 |
3.5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原因分析与抗风灾强弱影响因素 |
3.5.1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原因分析 |
3.5.2 影响园林乔木抗风灾强弱的因素 |
4 前湾片区抗风性与景观性园林乔木应用 |
4.1 风灾后给我们的教训、启示和思考 |
4.2 建立一套园林植物应用管理体系 |
4.2.1 规划设计 |
4.2.2 施工 |
4.2.3 养护 |
4.3 推荐具防风功能与景观要求相结合的园林乔木应用模式 |
4.3.1 前湾片区园林乔木种植应用 |
4.3.2 抗风性典型风貌景观营造及其植物搭配建议 |
4.3.3 灾后道路绿化带种植修复思路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降低园林乔木台风损害的对策 |
5.1.2 抗风性园林乔木配置优化措施 |
5.2 结论 |
5.2.1 园林乔木的受损综合评价与分级 |
5.2.2 园林乔木形态学指标抗风性综合评价与分级 |
5.2.3 两种综合评价分级对比与抗风性园林乔木选择 |
5.2.4 抗风性与景观性相结合的园林乔木应用管理体系 |
5.2.5 推荐具防风功能与景观要求相结合的园林乔木应用模式 |
6 建议与展望 |
6.1 建议 |
6.1.1 台风灾害前的园林乔木栽植与养护措施 |
6.1.2 台风灾害后园林绿化恢复与措施建议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评价指标的含义 |
附录B 深圳前湾片区18个调研样地具体信息 |
附录C 前湾片区常见园林乔木 |
附录D 前湾片区道路/公园绿地园林乔木形态学指标数据 |
附录E 道路/公园绿地园林乔木风害受损指标数据 |
附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福建中新世植物化石、古大气CO2及植物—昆虫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进展与现状 |
1.2.1 福建漳浦佛昙植物群及古气候研究进展 |
1.2.2 中新世古大气CO_2记录 |
1.2.3 昆虫的植食性研究进展 |
1.3 选题依据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6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地理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地层概况 |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
3.1 研究材料 |
3.2 研究方法 |
3.2.1 角质层分析方法 |
3.2.2 古大气CO_2分析方法 |
3.2.3 昆虫植食性分析方法 |
第四章 佛昙群植物化石系统描述和古环境分析 |
4.1 鼠李科(Rhamaceae Jussie)化石 |
4.2 枫香树属(Liquidambar L.)化石 |
4.3 榕属(Ficus Linn.)化石 |
4.4 蒲桃属(Syzygium Gaertn.)化石 |
4.5 菝葜属(Smilax Linnaeus)化石 |
4.6 千屈菜科(Lythraceae Jaume Saint-Hilaire)化石 |
4.7 莲属(Nelumbo Adans)化石 |
4.8 其他被子植物化石 |
4.9 福建漳浦中新世古环境分析 |
4.9.1 佛昙群植物组成 |
4.9.2 漳浦中新世古环境分析 |
第五章 福建漳浦中新世大气CO_2浓度 |
5.1 概述 |
5.2 Franks模型 |
5.3 Konrad模型(ROM模型) |
5.4 叶片材料 |
5.4.1 气孔参数及生化参数 |
5.4.2 碳同位素数据 |
5.5 气候参数 |
5.6 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福建漳浦中新世植物-昆虫关系 |
6.1 研究材料 |
6.2 昆虫损害类型与寄主植物 |
6.2.1 外部取食类型 |
6.2.2 刺吸式取食(Piercing and sucking) |
6.2.3 产卵(Oviposition) |
6.2.4 潜叶(Mining) |
6.2.5 造瘿(Galling) |
6.3 昆虫植食性分析 |
6.3.1 损害频率 |
6.3.2 损害多样性 |
6.3.3 寄主植物损害水平 |
6.3.4 昆虫植食性模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6.4 昆虫多样性分析 |
6.5 昆虫损害多样性的时间动态研究 |
6.6 总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传粉榕小蜂和线虫的鉴定及分子系统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榕属植物 |
1.2 传粉榕小蜂 |
1.3 榕属植物相关线虫 |
1.4 榕小蜂的鉴定 |
1.4.1 形态鉴定 |
1.4.2 分子鉴定 |
1.5 线虫的鉴定 |
1.5.1 形态鉴定 |
1.5.2 同工酶电泳技术 |
1.5.3 线虫的分子鉴定技术 |
1.6 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
1.6.1 榕小蜂 |
1.6.2 线虫 |
1.7 本研究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榕属植物及虫源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实验仪器 |
2.4 榕小蜂的形态鉴定 |
2.5 榕小蜂的分子特征 |
2.5.1 DNA的提取 |
2.5.2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
2.6 线虫的鉴定 |
2.6.1 形态鉴定 |
2.6.2 线虫的分子特征 |
2.7 PCR产物的凝胶电泳检测及纯化 |
2.8 序列分析及发育树构建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榕小蜂种类鉴定 |
3.1.1 Ceratosolen solmsi Mayr,1885 |
3.1.2 Ceratosolen fusciceps Mayr,1885 |
3.1.3 Ceratosolen emarginatus Mayr,1906 |
3.1.4 Ceratosolen sp.Mayr,1885 |
3.1.5 Ceratosolen armipes Widbes,1963 |
3.1.6 Eupristina altissima Widbes,1977 |
3.1.7 Eupristina verticillata Waterston,1921 |
3.1.8 Eupristina koningsbergeri Grandi,1916 |
3.1.9 Eupristina sp.Waterston,1921 |
3.1.10 Platyscapa quadraticeps Mayr,1885 |
3.2 线虫种类鉴定 |
3.2.1 Parasitodiplogaster religiosae n.sp |
3.2.2 Schistonchus superbus |
3.2.3 Schistonchus hirtus |
3.2.4 Ficophagus(Schistonchus)altissimus |
3.2.5 Ficophagus(Schistonchus)microcarpus |
3.2.6 Ficophagus(Schistonchus)centerae |
3.2.7 Martininema(Schistonchus)fistulosus |
3.3 Schistonchus sensu lato(s.l.)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3.3.1 基于rDNA SSU18S序列的线虫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3.3.2 基于rDNA LSU D2/D3区序列的线虫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3.3.3 基于mtDNA COI序列的线虫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3.4 基于mtDNA COI序列的榕小蜂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相关线虫的鉴定 |
4.2 传粉榕小蜂的鉴定 |
4.3 传粉榕小蜂和线虫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攀缘榕亚属的系统发育研究及亚属下匍茎榕复合群的物种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榕属文献综述和科学问题 |
1.1 榕属简介 |
1.2 榕属系统学研究历史和存在的问题 |
1.2.1 无花果系统学研究历史 |
1.2.2 攀缘榕亚属是否成立以及和其他亚属的系统发育关系 |
1.2.3 攀缘习性在榕属植物的分布和起源 |
1.3 榕属分类学研究历史和存在的问题 |
1.3.1 榕属特有属性对分类学产生的影响 |
1.3.2 匍茎榕复合群分类学上存在的问题 |
1.3.3 整合分类学和复合群物种划分 |
第二章 攀缘榕亚属和无花果亚属的系统发育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DNA提取和片段扩增 |
2.1.2 系统发育重建方法 |
2.1.3 系统发育树可靠性评估 |
2.1.4 地理分布和生活型的祖先状态重建 |
2.2 结果 |
2.2.1 攀缘榕亚属和无花果亚属的系统发育研究 |
2.2.2 系统发育树可靠性评估结果 |
2.2.3 地理分布和生活型的祖先状态重建 |
2.3 讨论与结论 |
2.3.1 当前系统发育结果的稳健性和核-质不一致分析 |
2.3.2 攀缘习性的起源和演化 |
2.3.3 攀缘榕亚属和无花果亚属的重组和相关的分类问题 |
2.3.4 攀缘榕亚属新概念的确立和其组下划分 |
2.3.5 相关亚属的分类处理 |
第三章 匍茎榕复合群的物种划分和演化历史 |
3.1 复合群材料的鉴定原则 |
3.2 基于形态数据的复合群物种划分 |
3.2.1 基于形态数据的方法 |
3.2.1.1 实验材料和形态数据的获取 |
3.2.1.2 形态数据分析方法 |
3.2.2 基于形态数据的结果 |
3.2.2.1 形态特征与物种划分的相关性 |
3.2.2.2 形态数据的PCo A分析 |
3.2.2.3 形态数据的UPGMA聚类分析 |
3.3 基于DNA片段序列数据的复合群物种划分 |
3.3.1 基于DNA片段序列数据的方法 |
3.3.1.1 实验材料,DNA提取和片段扩增 |
3.3.1.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3.3.1.3 系统发生网络的构建 |
3.3.1.4 基于多物种溯祖模型的物种划分 |
3.3.2 基于DNA片段序列数据的结果 |
3.3.2.1 获得的序列信息 |
3.3.2.2 系统发育树重建结果 |
3.3.2.3 系统发育网络重建结果 |
3.3.2.4 贝叶斯物种划分结果 |
3.4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复合群物种划分 |
3.4.1 基于SSR分子标本的方法 |
3.4.1.1 实验材料和微卫星位点的选择 |
3.4.1.2 原始数据预处理 |
3.4.1.3 群体遗传学分析 |
3.4.1.4 遗传聚类分析 |
3.4.2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结果 |
3.4.2.1 获取的SSR数据以及经典遗传学分析结果 |
3.4.2.2 SSR数据的贝叶斯聚类结果 |
3.5 讨论与结论 |
3.5.1 匍茎榕复合群的形态多样化程度 |
3.5.2 匍茎榕复合群的遗传格局 |
3.5.3 匍茎榕复合群类群各论 |
3.5.3.1 薜荔的物种地位得到承认 |
3.5.3.2 褐叶榕和定安榕的物种地位以及二者存在近期基因流 |
3.5.3.3 尾尖爬藤榕和少脉爬藤榕应独立成种及其成种模式 |
3.5.3.4 物种地位不成立类群的综合讨论 |
3.5.4 不同数据源物种划分结果整合分析 |
3.6 复合群分类处理 |
3.6.1 物种检索表 |
3.6.2 匍茎榕复合群的分类处理 |
3.6.2.1 Ficus pumila L.薜荔 |
3.6.2.2 Ficus pubigera (Wall. ex Miq.) Brandis褐叶榕 |
3.6.2.3 Ficus verrucosa(Miq.) Zhen Zhang&Hongqing Li大果褐叶榕 |
3.6.2.4 Ficus dinganensis S. S. Chang定安榕 |
3.6.2.5 Ficus botryoides Lévl.&Vant.尾尖爬藤榕 |
3.6.2.6 Ficus thunbergii Maxim.少脉爬藤榕 |
3.6.2.7 Ficus sarmentosa Buch.-Ham. ex J. E. Sm.匍茎榕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附录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9)桑树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化感、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桑科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
2.桑科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
3.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桑树内生菌的分离与多样性分析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桑树内生真菌的化感作用研究 |
第一节 桑树内生真菌对稗草的化感作用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节 桑树内生真菌对蓝藻生长的影响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桑树内生真菌抗菌活性研究 |
第一节 桑树内生真菌抗菌活性菌株筛选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第二节 抗菌菌株SZ-48 鉴定、代谢物GC-MS分析及抗菌机制初步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桑树内生菌多糖的抗氧化作用及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 |
第一节 桑树内生真菌SZ-2菌株鉴定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第二节 桑树内生真菌SZ-2的胞外多糖分离与纯化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第三节 桑树内生链格孢(Alternaria sp. SZ-2)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第四节 内生链格孢(Alternaria sp. SZ-2)菌丝多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基金资助 |
致谢 |
(10)中国榕属冠毛榕—异叶榕复合群的SSR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榕属植物研究综述 |
1.1 榕属植物简介 |
1.2 榕属经典分类研究概况 |
1.3 榕属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
1.4 榕属植物研究遇到的困难 |
2 SSR分子标记研究综述 |
2.1 DNA分子标记简介 |
2.2 SSR分子标记简介 |
2.2.1 SSR分子标记的概念 |
2.2.2 SSR分子标记的应用 |
3 中国榕属冠毛榕-异叶榕复合群的SSR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植物DNA提取与检测 |
3.2.1 实验器材 |
3.2.2 实验试剂 |
3.2.3 DNA的提取 |
3.2.4 DNA的检测 |
3.3 引物的筛选 |
3.3.1 SSR扩增 |
3.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3.3.3 银染 |
3.3.4 引物筛选结果 |
3.4 冠毛榕-异叶榕复合群的SSR扩增 |
3.4.1 冠毛榕-异叶榕复合群的SSR扩增方法 |
3.4.2 冠毛榕-异叶榕复合群的SSR扩增结果 |
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5.1 数据提取原则 |
3.5.2 数据可靠性分析 |
3.5.3 SSR位点多态性分析 |
3.5.4 聚类分析 |
3.6 结果与讨论 |
3.6.1 聚类结果 |
3.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样本采集信息 |
附录Ⅱ 本课题使用的引物信息 |
附录Ⅲ SSR分子标记统计数据 |
附录Ⅳ 图版(图9~22) |
附录Ⅴ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基于形态学特征探讨榕属(Ficus)部分植物的系统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宁市城市公园植物季相美景度研究[D]. 黄钰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2]海口城市绿地常用乔木生长模型研究[D]. 康梓杭. 海南大学, 2020(02)
- [3]湘西州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 吴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西双版纳榕树与榕小蜂共生体系中线虫的鉴定[D]. 张达源.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5]深圳滨海地区抗风性园林乔木的选择与应用研究[D]. 朱炫熹.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6]福建中新世植物化石、古大气CO2及植物—昆虫关系[D]. 董俊玲. 兰州大学, 2019
- [7]传粉榕小蜂和线虫的鉴定及分子系统发育[D]. 张源.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8]攀缘榕亚属的系统发育研究及亚属下匍茎榕复合群的物种划分[D]. 张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 [9]桑树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化感、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郑丽屏. 苏州大学, 2018(06)
- [10]中国榕属冠毛榕—异叶榕复合群的SSR研究[D]. 周青梅.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标签:植物论文;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论文; 景观植物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 形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