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波长火焰温度仪表系统的标定与实验研究

多波长火焰温度仪表系统的标定与实验研究

一、Calibr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a Multiple-wavelength Flame Temperature Instrumentation System(论文文献综述)

刘轩达[1](2021)在《基于元素自激辐射能量谱的温度场探测重构与实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军事和工业领域中对极端环境下温度场探测、重构与可视化的研究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元素自激辐射能量谱机理的温度场建模、探测与重构方法,分别使用元素掺杂法与细丝发射谱法对高温火焰表面与内部截面的二维能量光谱特性与温度分布情况进行了深入探究。以高精度s CMOS科学相机作为温度信息探测装置,以普通工业相机作为空间形貌信息探测装置,构建高温场环形阵列化投影探测系统,评估探测阵列的最优布点模式并设计多探测模块的时钟同步。以高温火焰为探测对象,为获取对象尺度信息,依据成像结果对其空间表面进行三维重建,体积重建相对误差优于8%。使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对几类产生高温的源物质含能材料的燃烧残留物进行光谱分析,筛选内禀特征元素、提取其特征能量光谱与波长,结合探测模块标定原理,以此建立温度场正向内禀热-光-电耦合辐射传输模型,并设计投影探测系统中的滤光模块。结果表明铝(Al)、钙(Ca)、镁(Mg)、钠(Na)、钾(K)等元素广泛存在于含能材料与生物质燃料中,其在特定波长附近(Al 395nm,Ca422.67nm,Mg 518nm,Na 589nm,K 768nm)具有较强光谱激发特性,最终挑选K元素为外部掺杂元素,验证了基于特征掺杂元素能量谱激发的窄波段温度场测量方法的可行性。以氧-乙醇预混火焰为待测对象,依据元素能量光谱激发模型设计材料光谱发射率标定实验,给出基于元素掺杂法的温度、光谱发射率分布测量与验证实验方案,测温相对误差小于5%。依据石墨纤维细丝特定光谱发射特性设计基于细丝发射谱法的截面温度测量实验,测温相对误差优于6%。以多管路喷射氧-乙炔高温火球为对象进行实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元素自激辐射能量谱的温度场探测重构方法可有效实现高温场测量。

娄春,张鲁栋,蒲旸,张仲侬,李智聪,陈鹏飞[2](2021)在《基于自发辐射分析的被动式燃烧诊断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被动式燃烧诊断技术是利用火焰自发射辐射信息进行燃烧诊断的一项技术,具有非接触、对环境要求不高、系统紧凑、易于实施等特点,在燃烧场在线测量及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首先,分析了各类燃烧诊断技术的优势及局限;其次,结合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的被动式燃烧测量诊断研究工作,从火焰发射光谱、火焰图像处理、热辐射成像技术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发辐射燃烧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现状,利用这三种技术,可实现燃烧状态定性分析以及燃烧流场中温度、组分体积分数等燃烧关键信息的定量计算;最后,指出了自发辐射燃烧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即:获得更丰富的检测信号、更高的检测分辨率和精度以及更多的检测结果。

刘煜东[3](2020)在《光场层析成像火焰三维温度场测量方法与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燃烧广泛存在于能源动力、航空航天、冶金和化工等领域。准确可靠的火焰温度监测有利于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污染排放、保证生产安全。同时,火焰三维温度分布的准确测量既是燃烧过程机理研究的基础,也是燃烧装置设计的重要依据。基于火焰辐射光场成像的火焰温度场测量方法具有非侵入、响应时间短、系统简单、不需要信号发射装置等优点,获得了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开展了基于光场层析成像的火焰三维温度场测量方法研究,为开发可靠的火焰三维温度场测量仪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首先,介绍了火焰辐射的光场成像基本过程,发展了火焰辐射逆向光线追迹模型。结合火焰的辐射传输特性,提出了光场采样方向和位置特性的定量评价指标。分析了探测器像素、微透镜位置以及光场成像系统光学参数对光场采样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火焰辐射光场采样的优化方案,采集了轴对称和非轴对称火焰的辐射信息,并利用光场体重建方法重建了火焰温度分布。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火焰辐射角度采样增大了23倍,非轴对称火焰的重建误差小于3%。针对光场体重建温度场空间分辨率低的问题,将光场重聚焦成像和光学分层成像技术相结合,开展了光场层析成像三维重建方法的研究。着重研究了光学分层重建断层辐射强度重建精度低的问题,分析了火焰发射率对温度重建精度的影响,进而提出了改进的光场层析成像温度场测量方法(Light Field Sectioning Pyrometry,LFSP)。发展了光场重聚焦图像的点扩散函数模型,据此分析了光场相机光学参数与深度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了对LFSP重建空间分辨率的定量评价与相机的参数优化。结果表明LFSP重建的横向分辨率和深度分别可以达到100μm和10mm,显着高于传统的光场体重建方法。在相机参数优化的基础上,设计并研制了光学参数可灵活调整的笼式光场相机,并对相机的装配精度、成像的渐晕与畸变、传感器的噪声与线性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开发了基于笼式光场相机的信息处理软件,具有相机拍摄参数控制、光场原始图像采集与解码、光场成像结果展示与存储等功能。在此基础上,对测量系统进行了参数标定与性能评估。结果表明:笼式光场相机的装配精度、成像特性及图像传感器性能均满足实验需求;LFSP测量系统的温度标定误差小于3%。为了验证LFSP的可行性,对乙烯扩散火焰和高温多相流进行了实验研究。对于乙烯扩散火焰实验,主要重建了层流、湍流、双峰等不同结构和流动特性下火焰的三维温度场,并与热电偶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LFSP的测量结果与热电偶测温结果相吻合,具有较好的温度测量准确性;同时,LFSP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以及时间分辨率。对于高温多相流实验,根据对象特性改进了温度测量算法,将LFSP与粒子追踪测速技术相结合,同时测量了高温飞行颗粒的温度、速度参数,并与理论模型和实验现象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飞行颗粒的温度变化趋势与理论模型一致,大量颗粒温度高于铁及氧化亚铁的熔点,这与形态观察中发现大量颗粒出现熔化的现象相一致。总的来说,实验结果证明了LFSP测量技术的可行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杨介印[4](2020)在《固体推进剂燃烧过程动态温度场多点分布测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固体推进剂试样在密闭燃烧室的燃烧温度场分布为研究对象,基于推进剂燃烧机理中燃烧波结构的温度分布一维导热模型,运用多靶线燃速测试的设计思想,提出了热电偶在时域和空间域上的分布测温方法,建立了固体推进剂多功能燃烧诊断测试系统,在规范的实验流程前提下,完成了对推进剂试样的燃烧测试试验,并分析测试数据。主要内容包括:1.介绍了固体推进剂常见的类型和相关基础理论,深入研究了双基推进剂点火燃烧机理与燃烧时的稳燃模型。引入了燃烧温度场的相关概念,分析了热电偶测温法、结合彩色CCD相机的比色测温法、红外辐射测温法等工业常用测温方法的原理与适用局限性。2.根据推进剂燃烧波温度分布的一维导热模型,运用多靶线燃速测试法的思想,结合推进剂试样在燃烧室内燃烧的特点,在时域与空间域上,建立了对测试推进剂燃烧温度分布的热电偶空间分布测试模型,并分析了相关理论,考虑了热电偶温度采集过程中由于时滞性带来的误差影响。3.在多靶线燃速测试系统基础上,搭建了固体推进剂多功能燃烧诊断测试系统,提供对推进剂试样燃烧温度分布测试的实验环境和条件,并且集合了对推进剂其他形式的研究测试方法:利用带有可视窗口的燃烧室可观测燃烧火焰、集气系统可分段收集燃烧气体等。根据燃烧测试中关系到的参数设置、点火与状态检测、压强动态恒定控制及数据采集与处理等要求,设计了专用的数据采集卡及相应驱动程序,编写了具备实验配置设置、测试控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数据管理等的多功能测试系统的上位机软件。4.在搭建的测试系统下,遵循规范的实验流程,分别在两种模式下进行了推进剂试样燃烧试验,同时也借助了高速相机观测了推进剂燃烧火焰。验证了诊断系统扩展模块对推进剂燃烧温度分布测试的可行性,结合部分试验数据,重点分析了时域与空间域下,推进剂试样在燃烧室内的燃烧温度场分布,说明了推进剂燃烧温度分布对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推进剂燃烧机理及燃烧性能提供重要实验参考价值。

马召[5](2020)在《基于广义逆的多光谱辐射测温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光谱辐射测温技术是测量非灰体表面高温的有力工具,它通过多个光谱通道的辐射信息经数据处理后得到待测表面温度。基于约束优化的多光谱辐射温度数据处理算法解决了由未知发射率导致难以求解欠定方程组的问题,但是由于迭代初值选择的盲目性,反演精度和效率难以满足测量需求。本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o.61975028),旨在将广义逆理论应用于多光谱辐射测温反演过程,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基于广义逆的多光谱辐射测温技术进行研究,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首先,基于多光谱辐射测温原理构建了多光谱辐射测温反演欠定方程组模型,从而转化成矩阵方程的形式,利用四个M-P广义逆矩阵中的加号逆矩阵,直接计算出一个温度值和一组光谱发射率。然后,将这一组光谱发射率作为两种约束优化算法的初值,进行迭代计算,一种是传统的梯度投影法,另一种是外点罚函数法,通过6种典型材料在1800K下的发射率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广义逆结果作为初值后,传统的梯度投影算法的精度和效率均有提升,但运算效率仍比较低。为此引入广义逆-外点罚函数约束优化算法,并与广义逆-梯度投影算法相比,前者6种材料温度反演的平均相对误差在无噪声的情况下为1.6%,后者为5.0%,同时前者的运算效率高出约150倍;在加入5%随机噪声的情况下,广义逆-外点罚函数约束优化算法与广义逆-梯度投影算法相比,前者6种材料温度反演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7%,后者为3.0%,同时前者的运算效率高出约93倍,表明广义逆-外点罚函数法在反演精度和效率方面表现较好。为了验证广义逆-外点罚函数法的有效性,基于美国海洋光学的近红外光纤光谱仪和光学采集镜头,搭建了多光谱辐射测温实验装置,通过黑体炉标定后,对丁烷喷枪火焰的径向温度和轴向温度分布进行了测量,并与热电偶测量结果进行了比对。实验结果表明,当丁烷喷枪火焰实际温度值范围在500℃~680℃时,轴向温度测量实验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2.1%,径向温度测量实验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1.9%,最后对实验结果不确定度进行分析,总不确定度为3.0%,验证了广义逆-外点罚函数算法的有效性。基于广义逆-外点法的多光谱辐射约束优化算法,解决了约束优化算法中初值选择盲目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在无需假设发射率模型情况下的非灰体材料表面温度和光谱发射率的快速反演,从而为多光谱辐射测温技术实现多点分布式实时测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胡昂[6](2019)在《基于可见光传感器的温度测量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温度是衡量物质状态的重要依据,对温度的测量与控制在国防、军事、工农业生产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传统的高温测量大多使用接触式测量方法,存在测温效率低,不能全面对温度场的分布情况进行检测等问题。红外扫描仪使用面扫描技术可以对温度场整体显示,但由于高温物体的辐射波长较短,尤其对于发射波长集中在可见光区域的高温目标,红外扫描仪不再适用。基于可见光传感器的温度检测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测温技术,它具有非接触式测温的独特优势,能够对高温目标物体的整体温度场进行测量显示,实时快速,操作方便,性能可靠,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因而成为高温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基于可见光传感器测温技术的原理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辐射测温的原理,单色测温、比色测温、以及三色测温的理论方法,建立相应的测温模型。并设计一套基于可见光传感器的温度测量系统,完成对理论部分的实验验证,探究产生误差的根本原因,通过合理的选型和适当的控制完成温度的测试和标定实验。首先通过高温辐射图像中的RGB数据,利用测温模型建立起测温装置。其中包括成像系统,图像传感器的采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的设计与搭建。然后设计了图像采集和处理软件,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图像噪声处理模块,图像分割模块,温度场计算和显示模块。并对蜡烛火焰、酒精灯火焰以及市场上常用的喷枪火焰进行了温度仿真计算,利用采集到的图像灰度数据建立温度与比色值的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测温系统性能良好,具有较高的测温精度和可靠性。

黄兴[7](2019)在《基于主被动光学探测的发光火焰多物理量场重建》文中提出燃烧火焰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应用中,如燃气轮机、发动机燃烧室、电站锅炉等。而火焰的温度分布与燃烧反应的进行过程密切相关,直接体现了燃烧的状态。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燃烧机理,优化燃烧过程并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需要研究可有效测量火焰空间温度分布的燃烧诊断技术。然而由于硬件设备及相应重建算法的限制,以及多物理量场同时测量时相互耦合导致的严重病态性问题,准确的火焰温度测量技术仍然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火焰自身辐射光场成像的被动式探测技术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测温手段。因此本文将该技术引入到火焰空间温度分布测量中。针对发光火焰温度与光学参数空间分布重建问题,本文首先建立了火焰内辐射传输与光场成像模型,在此基础上,先后研究了基于被动光场探测的火焰温度重建模型以及温度与光学参数同时反演模型,最后将主动式层析探测技术与光场探测技术相结合,构造了温度与吸收系数协同重建模型,并开展了基于被动火焰光场探测的多物理量场测量试验研究对所提模型进行验证。主要开展的工作有:首先阐明了光场相机成像的原理与特点,建立了计算光场相机内辐射线坐标与空间方向的追踪方法;考虑到火焰类型的不同,分别利用视在光线法和广义源项多流法来求解纯吸收火焰和吸收散射性火焰的辐射强度;将火焰辐射传输模型与光场成像模型相结合,构造了适用于发光火焰的辐射光场成像模型,通过正向模拟获得了两种火焰的辐射光场图像。在火焰辐射光场模型基础上,在光学参数已知时单独对温度分布进行重建。分别建立了基于最小二乘QR分解算法、代数重建算法和Landweber算法的火焰温度分布重建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重建模型是准确可靠的,且Landweber算法具有最高的计算效率。分析了光学参数大小及散射相函数对于温度分布重建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学参数增大以及各向异性散射都会降低温度的重建精度。进一步考虑光学参数同样未知的情况,研究基于被动式光场探测技术的火焰温度与光学参数分布同时重建模型。将Landweber算法与序列二次规划算法相结合,在单光谱辐射光场信号下反演纯吸收火焰的温度与吸收系数分布;进而利用三个光谱通道下的火焰光场信号,来同时重建吸收散射性火焰的温度、吸收与散射系数分布。结果表明提出的同时重建模型对于两种类型的火焰均是可行的,与光学参数相比,温度分布的重建精度更高。为进一步提高同时重建过程的计算效率,将基于消光法的主动式激光层析探测技术与被动式光场探测技术相结合,建立基于主被动光学联合探测的火焰温度与吸收系数分布协同重建模型。利用激光消光信号来反演火焰的吸收系数分布,并代入前述的温度求解方程组中,实现温度与吸收系数分布的联合重建。模拟结果证明该协同重建模型是可行的,其计算效率要明显优于被动式光场探测技术,且对于不同的吸收系数大小均可取得准确的温度重建结果。最后,对不同类型的火焰开展了基于聚焦型光场相机成像探测的火焰多物理量场测量试验研究。分别采用被动式火焰光场测温平台、飞秒CARS测温系统和热电偶测温装置,对甲烷Hencken火焰的温度进行测量,三者结果偏差不大,平均相差不超过4%;利用拍摄的乙烯扩散火焰图像对其温度和吸收系数分布进行重建,与热电偶的对比结果说明重建的温度具有较好的精度,而吸收系数分布也可以很好地体现出火焰的形状特征;上述试验证明了基于被动式火焰光场探测的三维温度与光学参数分布测量技术和重建模型的可行性。

杨鹏[8](2019)在《基于图像处理的双色测温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度测量与国防、军事、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等活动密切相关,不同的测温场景,对测温精度和温度显示效果的要求也不一样。本文基于双色测温理论,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燃烧火焰温度的精确测量,进行以下工作:(1)设计并搭建双光路光学分光系统。双色法测温理论用两个波长的单色光光强的比值实现温度测量,而彩色CCD每一个通道采集的都是一段较宽光谱范围的光强,直接使用CCD拍摄会引入误差。本文设计的双光路光学分光系统中,使用两个中心波长为分别637nm和541nm的单色滤光片,使CCD接收到两个窄带单色光,更符合双色测温理论,提高测温精度。通过反光镜与分光镜的配合使用,实现将两路滤波后的单色光线汇聚为一路被一个CCD相机接收,避免了对两幅单色图像中高温目标的后期匹配工作。(2)设计单色灰度值补偿模型。由于637nm和541nm的单色光在CCD的R和G通道中是相互交织的,为了准确提取这两个波长的光强信号,采用实验方法,建立了两个通道信号的补偿模型,确定了补偿系数,使补偿后R和G通道的灰度值分别准确反映637nm和541nm的单色光光强,进一步提高了双色测温精度。(3)对搭建的测温系统中的白平衡、曝光时间等参数进行了测试和选择。利用黑体炉对温度进行了标定。提出了火焰温度迭代算法,以G通道的灰度值确定温度初值,然后利用测温系数和温度的关系模型进行迭代运算,实现温度的准确测量。和传统方法进行了实验对比,证明本方法提高了测温精度,测温相对误差为0.55%。利用不同曝光时间对同一火焰进行测量,采集多种曝光时间下的火焰图像,取灰度值在良好范围内的像素进行图像融合,得到更准确的火焰的温度分布图。

傅峻涛[9](2019)在《准东煤燃烧火焰发射光谱检测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准东煤燃烧会释放大量的碱金属钠(Na)。释放的碱金属会引起结渣、腐蚀等问题,降低换热器的使用效率和减少锅炉的使用寿命。对准东煤燃烧过程中的碱金属释放进行在线检测,对准东煤的清洁利用,提高锅炉换热效率,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对准东煤的燃烧进行了在线检测分析。首先,设计并搭建了一个基于火焰发射光谱法的碱金属标定及煤颗粒燃烧实验检测台。对采集的光谱进行分析可以同时得到碱金属Na的特征谱线辐射强度、温度以及波段辐射能的变化规律。在589.04nm和589.64nm处,光谱出现两个明显的峰值,为碱金属Na的特征谱线;温度采用多波长法计算,计算的波长范围为700-850nm。波段辐射强度则为计算温度的波长范围内的单色辐射能对波长的积分。其次,利用已知浓度的含Na标准液进行标定实验,得到碱金属Na的谱线辐射强度与气相碱金属浓度之间的关系。在气相浓度为3ppm时,出现自吸收效应,通过对自吸收的修正,修正后数据拟合优度为0.98,检测极限为0.043ppm。最后,对两种高钠准东煤和一种低钠煤的燃烧开展了发射光谱实验检测,研究了不同煤种中碱金属Na的释放。结果表明:根据碱金属气相浓度和波段辐射能的变化规律,可以判断出准东煤中碱金属Na的释放存在着三个阶段:挥发分阶段、焦炭阶段和灰分阶段;利用FES可以定量分析出燃烧环境中Na的气相浓度,且准东煤中释放碱金属的量远高于低钠煤;准东煤中的五彩湾煤的释放浓度要高于天池能源煤的,五彩湾煤在焦炭阶段的持续时间要大于天池能源煤的,五彩湾煤和天池能源煤在焦炭阶段的释放比例均超45%;改变空气流量可以改变准东煤燃烧的环境,可以影响燃烧环境的温度、空气组分,从而影响碱金属Na的释放。增加空气流量后,燃烧温度降低,灰分阶段释放比例增加,但碱金属总的释放量变小,灰中残余的Na增多。

司梦婷[10](2019)在《火焰中碳黑形貌特征及其辐射特性检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提高化石燃料燃烧效率、减少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成为研究的热点。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碳黑不仅危害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还在其他污染物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碳黑的形成和演化进行研究有助于控制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而开发先进的碳黑形貌、浓度检测技术是揭示碳黑生成机理非常有效的途径。另外,辐射是高温燃烧系统中最主要的热量传递方式,辐射参与介质辐射特性的获取是求解辐射传递方程的关键。因为碳黑是燃烧系统中重要的辐射参与介质,所以火焰中碳黑辐射特性的检测对精确模拟燃烧系统内的辐射换热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有必要开展火焰中碳黑形貌特征和辐射特性等方面的检测研究。本文针对不同的火焰对象分别提出了有效的检测技术,对火焰中碳黑的形貌特征和辐射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一种能够检测碳氢火焰中碳黑团聚物形貌特征的有效反演方法。通过图像法测量了火焰中碳黑团聚物吸收系数的分布,紧接着,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从检测得到的吸收系数中反演出了碳黑团聚物的初始颗粒粒径、数目以及体积浓度。同时,采用热泳取样-透射电镜(Thermophoretic Sampling Particle Diagnostic-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SPD-TEM)分析技术验证了通过所提出的方法反演得到的碳黑团聚物的形貌参数。结果表明通过所提出的反演方法计算得到的碳黑团聚物的形貌参数与TSPD-TEM技术检测的结果吻合得很好,证明所提出的反演方法是可靠的,能够准确地反演碳黑形貌参数。然后,反演得到了两种不同气氛下产生的火焰中碳黑初始颗粒粒径、数目以及体积浓度的分布,并且探讨了燃烧条件和碳黑形成机理对这些形貌参数分布规律的影响。其次,提出了一种同时重建层流扩散乙烯/空气火焰中碳黑温度和辐射特性参数的反演算法。首先,验证了所提出的反演方法在考虑和不考虑散射的条件下均能同时重建碳黑的温度和非均匀辐射特性参数。此后,使用提出的反演方法从高光谱成像装置检测的辐射强度反演了三个常压乙烯/空气火焰中碳黑的温度、吸收和散射系数。结果表明:由于常压火焰中碳黑的散射能力较弱,忽略散射对反演的火焰辐射特性影响较小。另外,还同时重建了通过数值模拟生成的两个加压火焰中碳黑的温度和非均匀辐射特性参数。从结果发现:在加压火焰中,忽略散射会导致反演的温度被显着低估而反演的吸收系数出现明显的偏差。可见,在这些加压火焰中高浓度碳黑的散射作用是非常显着的,所以应该在碳黑辐射特性参数的反演(测量)中考虑散射的影响。最后,采用能够同时捕获光谱、空间和时间上的数据信息的高光谱成像装置实验研究了单颗粒煤粉的燃烧行为。选择了三种类型的单颗粒煤粉在Hencken平焰燃烧器上燃烧,并使用高速摄像仪和高光谱成像装置捕获它们的火焰图像。通过高速摄像仪的观察发现三种单颗粒煤粉在燃烧过程中主要经历了颗粒加热、挥发分释放和燃烧、挥发分和焦炭同时氧化。此外,由高光谱成像装置捕获的火焰图像记录了整个燃烧过程中单颗粒煤粉在光谱和空间上的强度信息。根据所获得的时间-空间分布的光谱辐射强度计算了单颗粒燃烧煤焦沿时间和空间分布的温度和表观光谱发射率,从中发现三种单颗粒燃烧煤焦在较长波长范围内表现出了灰色辐射,这证明了在该范围内使用双色法计算温度是可行的。此后,还获得了单颗粒煤粉包络火焰中碳黑温度和体积浓度的分布,结果表明:在燃烧过程中,两个单颗粒烟煤的周围形成了细长尾状的碳黑云,但在单颗粒褐煤附近形成了近似球形的碳黑云。

二、Calibr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a Multiple-wavelength Flame Temperature Instrumentation Syste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libr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a Multiple-wavelength Flame Temperature Instrumentation System(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元素自激辐射能量谱的温度场探测重构与实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度场测量与重建手段研究现状
        1.2.2 温度场热-光耦合辐射建模研究现状分析
        1.2.3 温度场的光电探测与验证实验现状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章节安排
2 温度场内禀热-光-电耦合建模技术研究
    2.1 温度场内禀高温节点元素能量光谱自激发机理
        2.1.1 温度场内禀节点能量光谱激发机理
        2.1.2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测量元素自激发能量谱
        2.1.3 高温场内禀节点热辐射激发机理
    2.2 温度场节点热-光辐射传输过程建模
        2.2.1 热-光辐射的场内传输
        2.2.2 热光辐射的场外传输
    2.3 温度场节点热-光辐射接收过程建模
        2.3.1 成像模块接收特性标定原理
        2.3.2 探测成像后处理与成像质量评估
    2.4 本章小结
3 高温场滤光投影探测技术研究
    3.1 整体实验装置与系统布设
        3.1.1 能量光谱探测与采集模块
        3.1.2 温度场探测成像模块
        3.1.3 成像标定模块
        3.1.4 验证实验模块
    3.2 高温场阵列化同步光电探测模块构建
        3.2.1 光电探测阵列的布点模式
        3.2.2 光电探测模块的构建
        3.2.3 多通道探测模块的时钟同步
    3.3 投影探测目标的表面形貌重建
        3.3.1 空间三维模型重构
        3.3.2 壳体重构效果评定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LIBS技术的元素能量光谱分析实验研究
    4.1 含能材料燃烧残留物能量光谱分析
        4.1.1 样品准备与制样
        4.1.2 金属基底下的含能材料残留物能量光谱分析
    4.2 元素掺杂法与外掺元素能量光谱分析
        4.2.1 元素外掺法及元素选取原则
        4.2.2 样品准备与制样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元素自激辐射能量谱的温度场实测实验研究
    5.1 元素自激光谱发射率及探测模块标定实验
        5.1.1 探测成像模块标定实验
        5.1.2 元素自激光谱发射率标定实验
    5.2 元素掺杂法测量火焰温度与光谱发射率分布
        5.2.1 实验方案及装置布设
        5.2.2 基于元素掺杂与能量光谱分析的火焰温度分布及光谱发射率测量
        5.2.3 实验结果分析与验证
    5.3 细丝发射谱法测量火焰内部截面温度分布
        5.3.1 实验方案与装置布设
        5.3.2 基于细丝发射光谱的半侵入式火焰温度分布测量
        5.3.3 实验结果分析与验证
    5.4 多管路喷射火球模拟装置的高温实测实验
        5.4.1 模拟装置结构与布设
        5.4.2 模拟火球温度区间测试与红外热成像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自发辐射分析的被动式燃烧诊断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火焰发射光谱技术
    1.1 火焰发射光谱原理
    1.2 定性分析
    1.3 定量计算
        1.3.1 温度
        1.3.2 组分体积分数
2 火焰图像处理技术
    2.1 火焰图像检测
    2.2 定性分析
        2.2.1 射流扩散火焰的火焰形状
        2.2.2 射流扩散火焰的脉动特性
        2.2.3 煤粉射流火焰的着火参数
    2.3 定量计算
        2.3.1 火焰图像的辐射标定
        2.3.2 火焰温度图像
3 热辐射成像技术
    3.1 基本原理
    3.2 三维温度场可视化重建
    3.3 温度分布与介质辐射参数(体积分数)同时重建
4 发展和应用
    4.1 自发辐射燃烧诊断技术的发展
        4.1.1 更丰富的检测信号
        4.1.2 更高的检测分辨率及精度
        4.1.3 更多的检测结果
    4.2 自发辐射燃烧诊断技术的应用
5 结论

(3)光场层析成像火焰三维温度场测量方法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火焰温度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接触式测温法
        1.2.2 非接触式测温法
    1.3 辐射法火焰温度测量技术
        1.3.1 火焰辐射测温原理
        1.3.2 辐射成像温度测量技术
        1.3.3 光场成像火焰温度测量技术
        1.3.4 光场成像火焰温度测量技术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火焰辐射光场成像原理与光线采样特性研究
    2.1 火焰辐射光场成像过程
        2.1.1 火焰辐射光场成像原理
        2.1.2 光场逆向追迹模型
    2.2 火焰辐射的光场采样特性
        2.2.1 表征光线
        2.2.2 方向采样
        2.2.3 空间采样
    2.3 光场采样特性的影响分析
        2.3.1 像素与火焰位置
        2.3.2 微透镜放大率
        2.3.3 微透镜焦距
        2.3.4 主镜头放大率
        2.3.5 主镜头焦距
    2.4 光场采样优化及火焰温度体重建
        2.4.1 光场相机辐射采样性能优化
        2.4.2 火焰温度场三维体重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场层析成像火焰三维温度场重建方法研究
    3.1 火焰三维温度场的光场层析成像原理
    3.2 光场重聚焦图像的等效性分析
        3.2.1 火焰辐射光线传输过程的数学模型
        3.2.2 光场重聚焦成像的数学模型
        3.2.3 传统相机成像过程的数学模型
        3.2.4 等效性分析
    3.3 光场层析成像三维温度场测量方法
        3.3.1 光场重聚焦方法
        3.3.2 光学分层成像算法
        3.3.3 辐射测温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火焰三维温度场光场层析重建的空间分辨率研究
    4.1 点扩散函数与重建空间分辨率
        4.1.1 点扩散函数
        4.1.2 深度分辨率
        4.1.3 横向分辨率
    4.2 火焰三维温度场光场层析重建
        4.2.1 模拟条件设置
        4.2.2 光场层析重建与点扩散函数的关系
    4.3 光场相机参数对重建空间分辨率的影响
        4.3.1 不同光场相机的重建空间分辨率分析
        4.3.2 重建空间分辨率的优化
    4.4 火焰重建的其他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场层析成像火焰三维温度场测量系统研究
    5.1 笼式光场相机设计
        5.1.1 总体设计
        5.1.2 结构设计
        5.1.3 组装与调试
        5.1.4 图像校正
    5.2 笼式光场相机成像性能评价
        5.2.1 装配精度检测
        5.2.2 笼式光场相机畸变特性
        5.2.3 图像传感器噪声
        5.2.4 图像传感器的线性度
    5.3 光场层析成像火焰三维温度场测量系统
        5.3.1 系统基本组件
        5.3.2 系统功能测试
    5.4 测量系统的实验标定
        5.4.1 重聚焦深度标定
        5.4.2 点扩散函数标定
        5.4.3 辐射强度标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光场层析成像火焰三维温度场测量实验研究
    6.1 乙烯扩散火焰温度测量实验系统及装置
        6.1.1 乙烯扩散燃烧实验装置
        6.1.2 热电偶火焰温度测量
    6.2 实验结果及讨论
        6.2.1 层流火焰
        6.2.2 双峰火焰
        6.2.3 湍流脉动火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光场层析成像的高温气固两相流温度、速度测量实验
    7.1 引言
    7.2 测量方法的改进与验证
        7.2.1 高温颗粒的温度测量
        7.2.2 飞行速度测量
        7.2.3 小球下落的验证实验
    7.3 实验系统及装置
    7.4 实验结果及讨论
        7.4.1 单个高温金属颗粒的温度变化
        7.4.2 高温金属颗粒的温度-速度分布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2 本文的创新点
    8.3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4)固体推进剂燃烧过程动态温度场多点分布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推进剂燃烧机理研究及测温技术基础
    2.1 固体推进剂燃烧机理
        2.1.1 固体推进剂分类
        2.1.2 双基推进剂燃烧机理
        2.1.3 双基推进剂稳燃模型
    2.2 燃烧温度场
    2.3 燃烧温度分布测量方法
        2.3.1 热电偶测温法
        2.3.2 比色测温法
        2.3.3 红外辐射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推进剂燃烧空间温度场分布测试模型
    3.1 燃烧温度敏感系数
    3.2 推进剂燃烧波温度导热分布模型
    3.3 空间温度分布模型
        3.3.1 多热电偶法的引入
        3.3.2 推进剂空间温度分布测试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测试系统设计
    4.1 测试系统设备整体架构
    4.2 上位机软件总体架构
        4.2.2 实验配置
        4.2.3 测试控制
        4.2.4 数据采集
        4.2.5 数据处理
        4.2.6 数据文件管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分析
    5.1 实验流程
        5.1.1 实验准备
        5.1.2 气路控制及充压
        5.1.3 点火及多次实验间的调节
        5.1.4 实验清理
    5.2 数据结果计算与分析
        5.2.1 靶线法测速试验
        5.2.2 视频采集试验
        5.2.3 热电偶组测温分析
        5.2.4 燃烧性能的计算
    5.3 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广义逆的多光谱辐射测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辐射测温原理及应用
    1.3 辐射测温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多光谱辐嘲铡温反演建模
    2.1 多光谱辐射测温原理
        2.1.1 基于检定常数的数学模型
        2.1.2 基于亮度温度的数学模型
        2.1.3 基于参考温度的数学模型
    2.2 多光谱辐射测温约束优化建模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广义逆的多光谱辐射测温反演算法
    3.1 广义逆矩阵原理
    3.2 基于广义逆的发射率及真实温度反演算法
        3.2.1 算法原理
        3.2.2 仿真实验
    3.3 广义逆-梯度投影法温度反演算法
        3.3.1 梯度投影法原理
        3.3.2 广义逆-梯度投影法仿真
    3.4 广义逆-外点罚函数法温度反演算法
        3.4.1 外点罚函数法原理
        3.4.2 算法流程
        3.4.3 参数选取
    3.5 算法比较
        3.5.1 无噪声情况下仿真比较
        3.5.2 加5%噪声情况下仿真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丁烷喷枪火焰温度测量实验
    4.1 实验方案
        4.1.1 总体设计
        4.1.2 设备参数
    4.2 丁烷喷枪火焰温度测量实验过程
        4.2.1 标定过程
        4.2.2 丁烷火焰温度测量
        4.2.3 温度反演结果
        4.2.4 不确定度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可见光传感器的温度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基于可见光传感器测温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温度测量方法研究
    2.1 高温测量方法
        2.1.1 接触式测温
        2.1.2 非接触式测温
    2.2 辐射测温的原理
        2.2.1 辐射测温的基本概念
        2.2.2 热辐射定律
    2.3 CCD工作原理
    2.4 测温模型的建立
        2.4.1 单色测温模型
        2.4.2 比色测温模型
        2.4.3 三色测温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温度测量系统的硬件平台搭建
    3.1 系统构成
    3.2 图像采集模块
        3.2.1 镜头选择
        3.2.2 彩色CCD摄像机选择
    3.3 图像传输及处理设备
    3.4 CCD测温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度测量系统中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功能设计
    4.2 图像预处理
        4.2.1 图像滤波
        4.2.2 图像分割
    4.3 图像数据处理
        4.3.1 图像数据处理界面
        4.3.2 点温计算
        4.3.3 场温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温度测试与标定实验
    5.1 测试实验方法和步骤
    5.2 温度测量方法的拟合实验与结果分析
        5.2.1 单色测温法拟合实验
        5.2.2 比色测温法拟合实验
        5.2.3 三色测温法拟合实验
    5.3 标定原理
    5.4 标定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期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7)基于主被动光学探测的发光火焰多物理量场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火焰测温技术研究现状
        1.2.2 光场成像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
        1.2.3 温度及光学参数分布重建算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发光火焰辐射传输及光场成像模型
    2.1 引言
    2.2 光场成像理论基本原理
    2.3 发光火焰内辐射传输计算模型
        2.3.1 纯吸收火焰辐射传输模型及算法
        2.3.2 吸收散射性火焰辐射传输模型及算法
    2.4 火焰辐射光场成像模型及成像模拟
        2.4.1 火焰辐射光场成像模型
        2.4.2 火焰辐射光场成像模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被动光场探测的火焰三维温度分布重建
    3.1 引言
    3.2 温度分布重建模型及重建算法
        3.2.1 纯吸收性火焰温度分布重建模型
        3.2.2 吸收散射性火焰温度分布重建模型
        3.2.3 火焰温度分布重建算法
    3.3 纯吸收火焰三维温度分布重建
        3.3.1 三种算法重建结果对比
        3.3.2 非轴对称火焰温度分布重建
    3.4 吸收散射性火焰三维温度分布重建
        3.4.1 基于LSQR算法与Landweber算法的温度分布重建
        3.4.2 光学参数对重建结果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被动光场探测的火焰多物理量同时重建
    4.1 引言
    4.2 纯吸收火焰温度与吸收系数同时重建模型及重建算法
        4.2.1 吸收系数重建算法与模拟研究
        4.2.2 温度分布与吸收系数分布同时重建模型与模拟研究
    4.3 吸收散射性火焰温度与光学参数同时重建模型及重建算法
        4.3.1 温度场与光学参数分布同时重建理论
        4.3.2 吸收系数与散射系数重建模拟研究
        4.3.3 吸收散射性火焰温度场及光学参数分布同时重建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主被动光学探测的火焰多物理量场协同重建
    5.1 引言
    5.2 基于消光法与光场探测的火焰多物理量场协同重建模型
        5.2.1 消光法基本原理
        5.2.2 温度与吸收系数分布协同重建策略
    5.3 温度与吸收系数分布协同重建模拟研究
        5.3.1 基于消光法的吸收系数分布模拟重建结果与分析
        5.3.2 温度与吸收系数分布协同重建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光场探测的火焰多物理量测量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Hencken火焰光场试验及CARS温度测量
        6.2.1 Hencken火焰光场试验基本原理
        6.2.2 试验系统与设备
        6.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乙烯扩散火焰光场试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图像处理的双色测温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高温测量的主要方法
    1.3 双色测温法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2 双色法温度测量原理
    2.1 辐射测温原理
        2.1.1 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
        2.1.2 普朗克定律
        2.1.3 维恩位移定律
        2.1.4 史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2.2 双色测温原理
    2.3 CCD的工作原理
    2.4 CCD用于温度测量的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双光路测温系统设计
    3.1 双光路测温系统
    3.2 双光路光学分光系统
        3.2.1 双光路光学分光系统设计原理
        3.2.2 相关光学器件介绍
        3.2.3 系统所用光学器件选取
    3.3 成像系统
        3.3.1 镜头分类
        3.3.2 镜头选取
    3.4 图像采集系统
        3.4.1 CCD相机
        3.4.2 数据传输接口线
    3.5 本章小结
4 双色测温前的图像处理
    4.1 图像分割
        4.1.1 二值化掩膜矩阵的建立和数学形态学处理
        4.1.2 实验结果
    4.2 图像滤波
        4.2.1 一种双阈值滤波处理方法
        4.2.2 实验结果
    4.3 单色灰度值补偿模型
        4.3.1 补偿系数
        4.3.2 实验系统设计
        4.3.3 补偿系数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双光路测温系统的标定及测温实验
    5.1 测温系统的标定
        5.1.1 标定装置
        5.1.2 标定流程
        5.1.3 白平衡参数设置
        5.1.4 单色基量值和曝光时间的关系
        5.1.5 测温系数的标定
    5.2 温度计算
        5.2.1 火焰温度的迭代计算
        5.2.2 多种曝光时间火焰温度场融合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准东煤燃烧火焰发射光谱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碱金属检测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实验装置及原理
    2.1 光谱检测实验台
    2.2 实验设备介绍
    2.3 光谱分析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碱金属气相浓度标定实验
    3.1 光谱标定原理
    3.2 谱线分析与浓度换算
    3.3 碱金属标定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燃煤颗粒中碱金属释放分析
    4.1 煤颗粒制备及工况
    4.2 实验检测结果
    4.3 讨论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火焰中碳黑形貌特征及其辐射特性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与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热泳取样-透射电镜分析技术
    2.3 广义多粒子Mie理论
    2.4 粒子群反演算法
    2.5 CoFlame模拟程序
    2.6 光谱图像系统的标定方法
    2.7 本章小结
3 乙烯火焰中碳黑团聚物的形貌参数反演研究
    3.1 引言
    3.2图像法检测乙烯火焰吸收系数实验
    3.3 PSO算法反演碳黑团聚物形貌参数
    3.4 图像法及热泳取样分析的实验结果
    3.5 粒子群算法反演碳黑形貌参数的结果和讨论
    3.6 乙烯火焰中碳黑团聚物形貌参数的检测结果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乙烯火焰中碳黑非均匀光谱辐射特性检测
    4.1 引言
    4.2 温度和辐射特性参数同时重建的理论方法
    4.3 层流扩散乙烯火焰的实验和模拟条件
    4.4 温度和辐射特性同时重建程序的验证
    4.5 常压火焰中碳黑的温度和辐射特性同时重建结果
    4.6 加压火焰中碳黑的温度和辐射特性同时重建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单颗粒煤粉燃烧温度和碳黑生成检测
    5.1 引言
    5.2 单颗粒煤粉燃烧检测的实验条件和方法
    5.3 单颗粒煤粉燃烧检测中的理论方法
    5.4 单颗粒煤粉燃烧图像和辐射强度检测结果
    5.5 单颗粒焦炭的温度和表观光谱发射率检测结果
    5.6 包络火焰中碳黑的温度和体积浓度检测结果
    5.7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Calibr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a Multiple-wavelength Flame Temperature Instrumentation System(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元素自激辐射能量谱的温度场探测重构与实验技术研究[D]. 刘轩达. 中北大学, 2021(09)
  • [2]基于自发辐射分析的被动式燃烧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 娄春,张鲁栋,蒲旸,张仲侬,李智聪,陈鹏飞. 实验流体力学, 2021(01)
  • [3]光场层析成像火焰三维温度场测量方法与系统研究[D]. 刘煜东. 东南大学, 2020
  • [4]固体推进剂燃烧过程动态温度场多点分布测试研究[D]. 杨介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基于广义逆的多光谱辐射测温技术研究[D]. 马召.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可见光传感器的温度测量系统研究[D]. 胡昂.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7]基于主被动光学探测的发光火焰多物理量场重建[D]. 黄兴.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8]基于图像处理的双色测温方法研究[D]. 杨鹏.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9]准东煤燃烧火焰发射光谱检测与分析[D]. 傅峻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火焰中碳黑形貌特征及其辐射特性检测研究[D]. 司梦婷.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多波长火焰温度仪表系统的标定与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