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时管理交通的交通安全

浅谈临时管理交通的交通安全

一、临管运输行车安全的理性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邱铁鑫[1](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黎青川[2](2017)在《中铁二十局集团四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当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愈发的激烈,面临的各类风险也日趋复杂,在这种条件下,很多企业选择采取多元化战略,来应对风险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期保持企业的稳健发展。然而,多元化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药方”,相反部分企业恰恰是在实施多元化后,加速了衰败的过程。因此,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准确认知自我,并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基建市场整体呈现萎缩趋势,产能过剩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许多建筑企业选择了多元化发展道路,有相关多元,实行横向或纵向一体化的;也有非相关多元,利用投资杠杆进入新兴领域的,并由此产生了一批“巨无霸”企业。然而,繁华的背后也常常隐藏着“险滩”,如核心竞争力不强、产高利低、资产负债率高、巨额亏损等。总体来看,中国建筑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从体制、机制、立法、管理等各方面,下大力气去研究。中铁二十局集团四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三级子公司,也是其所属137家工程公司中员工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该公司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工程施工、铁路运输两大主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同时在铁路铺架、矿山开采、海外业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但受到发展思路,以及大环境、规模等影响,也存在管理粗放、产高利低、产业发展不均衡、精英人才流失严重、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正在努力寻找“破局”之路。可以说,这是一个优点与缺点兼具的企业,是一个不错的研究样本。本文结合中铁二十局集团四公司的发展实际,运用PEST、SWOT、波士顿矩阵等工具,对企业内外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现有产业布局进行了研究,得出企业发展虽遭遇一定瓶颈,但仍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优秀的文化基因、稳定的人才队伍、雄厚的财力支撑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劣势在于决策机制不够灵活、人员流转过快、执行力偏弱、盈利能力不足、激励机制发挥不充分等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和理性分析,最终做出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战略选择。中铁二十局集团四公司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主要措施为:精强主业,提高工程施工板块的竞争实力;用活投资杠杆,全力进军城市轨道运输及智慧停车领域;努力拓展海外市场,打造铁建品牌;延伸经营触角,促进试验检测板块持续发展;收缩规模,逐步退出铁路铺架及文化传媒领域。公司实施多元化战略的支撑体系是:加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打造满足各板块发展的优质团队;做好资金的协调与保障,用活资金杠杆促进良性发展;强化技术培育和设备升级,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企业发展软实力。本论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注重理论支持,又有实践基础。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案例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新思路,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和保障措施,使之成为该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参考,同时对其他同类企业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杨奎[3](2017)在《铁路列车调度员疲劳机理与发展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调度指挥体系是运输生产系统的神经中枢,列车调度员是铁路调度指挥体系的核心岗位,负责统筹指挥调度区段内列车运行和其他运输生产活动。疲劳问题在列车调度员群体广泛存在,密切关系着生产安全、调度质量和身心健康。围绕列车调度员疲劳问题,以调度指挥工作系统分析,阐释了列车调度员疲劳产生和发展机理,设计并实现了一系列疲劳监测数据处理算法,掌握了疲劳程度水平、发展过程和发展普遍规律,为列车调度员及类似人员疲劳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和实现技术途径。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列车调度员调度指挥工作系统分析基于我国铁路运输运营管理体系,分析调度指挥体系结构及控制结构,研究调度指挥工作机制,包括计划工作机制、分解协调机制,时间事件混合滚动机制。系统阐释列车调度员调度指挥工作的业务范畴、工作环境和调度指挥过程。比较研究列车调度员调度区段管辖模式和管辖规模分布规律,基于排班制度分析调度指挥时间工作时长和工作—休息规律,统计分析调度指挥主观负荷、疲劳程度及人员健康状况。(2)列车调度员疲劳生成与发展机理以既有研究分析界定列车调度员疲劳内涵和类型,根据工作特性和人体生理规律剖析疲劳影响因素,选择疲劳及其影响因素度量指标和方法。鉴于调度指挥工作的信息处理本质,构建单事件调度指挥通用模型描述调度指挥信息加工过程,构建全过程调度指挥综合模型描述调度指挥控制流程和不同工作序列间的逻辑关系。以疲劳物质积累论和中枢系统变化论为基础,综合考虑人体脑部新陈代谢特征、调度指挥信息处理与疲劳发生主观感受,基于自由基学说构建列车调度员疲劳生成模型。描述列车调度员疲劳程度动态发展过程和阶段,研究不同阶段的判定条件。以脑部氧自由基浓度为媒介构建列车调度员疲劳程度发展机理的通用递推模型,描述疲劳程度发展变化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动态关系。(3)列车调度员疲劳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系统分析列车调度员疲劳监测场景特征、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设计疲劳监测系统体系架构、物理结构与配置方案、功能结构和信息处理业务流程。以相邻帧图像间人脸和人眼尺度及位置变化幅度为基础,设计并实现自适应快速图像检测算法、智能推断校验算法和进程侦测控制算法,以此提升图像处理速率和数据质量。以图像处理数据结果为输入,设计并实现数据质量评估算法和眼睑距离交互校验算法。设计并实现基于帧间约束的眼睑距离自适应修正算法、眨眼事件自动侦测算法和自适应参数标定算法,提高数据处理准确性和鲁棒性。以眨眼事件平均时间间隔为媒介,基于分段组合策略设计并实现P80值的柔性组合计算算法,降低基础数据连续性需求。设计并实现基于生理节律的P80值自适应补全和修正技术,解决疲劳程度数据完备性和连续性问题。(4)列车调度员疲劳程度发展规律实证研究列车调度员疲劳监测数据不仅直接反映其疲劳程度,同时间接蕴含疲劳程度发展规律。根据调度指挥工作特点设计列车调度员工作视频采集方案,经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获得P80值时间序列。以P80值时间序列为基础,对比分析夜班和白班列车调度员疲劳程度概率分布和时间分布情况,利用P80值变化速率时间分布描述疲劳程度发展过程。针对P80值时间序列进行筛选、分组映射和智能拟合,确定疲劳程度发展递推模型函数形式和参数,揭示疲劳程度发展变化与其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马莹[4](2017)在《中国高铁技术创新中的合作与竞争 ——一个新制度主义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高铁何以凭借掌握领先世界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高铁是举国体制下合作创新的典范,也有些学者针锋相对地指出政府在创新中的过度干预会扼杀竞争从而导致内在创新动力的缺失。在笔者看来,中国高铁实现技术创新的奥秘恰恰在于行业主管部门通过产业政策同时促进了合作与竞争的深化,通过双轮驱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合作与竞争,在中国高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其表现形式和内涵并不一致,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本文致力于回答在中国高铁技术创新的不同时期,行业内外的合作与竞争呈现出何种特征?竞合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什么因素最终推动了创新模式的变迁?既有文献对创新模式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市场、网络和政府三种不同的理论视角。市场派将企业家精神作为创新的第一推动力,认为企业家从经济理性出发,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为了企业利润会主动抓住创新机遇,推动技术创新。网络派则更加关注由企业和相关教育及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组成的研究网络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政府派则强调在崇尚计划理性的发展型国家中,政府通过产业政策选定某一产业作为优先发展对象的形式直接干预经济,通过政府配置资源的非市场治理机制组织技术创新。三种理论视角虽然在创新主体、创新机制上各有侧重,但实际上它们共享着同一理论假设,即存在一种先验的理性。不管是企业家、教育科研机构还是政府,都是在趋利避害的先验理性的驱动下,选择相应的手段,竞争或者合作,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显然,理论预设的单一,决定了应用上述理论视角开展的研究,要么强调竞争,要么侧重合作,都不能对中国高铁技术创新的丰富实践,尤其是不同阶段合作与竞争的不同模式及内在原因,给予深入解读和分析。引入新的分析视角显得尤为必要。经济社会学长期以来致力于对经济理性进行反思和批判。尤其是其新制度主义学派,强调理性并非是先验的,它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理性只能是行动者在某一具体场域中的表现,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就技术创新而言,创新主体在场域中的理性是受到当时所处的制度环境和认知框架共同建构的。制度塑造了创新主体所要遵循的社会秩序,而认知提供了创新主体理解世界的图谱,在二者的交互作用下共同建构了场域中的行动理性。因此,本文将以中国高铁技术创新的实践为例,分析一种由政府主导的,既合作又竞争的技术创新模式的独特之处。笔者在原有发展型国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将新经济社会学制度和认知两大变量引入本文的分析框架,指出制度环境和认知框架建构出不同的产业政策范式从而影响创新模式的形成。笔者认为,在不同的制度环境和认知框架的作用下,高铁产业在技术创新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分别形成了独立自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全面自主创新三种不同的产业政策范式。正是在这些时代特色鲜明、形态各异的产业政策范式的指引下,以原铁道部和科技部为首的行业主管部门打造出一个集合作和竞争于一体、双轮驱动的高铁创新体系.其中,合作机制表现为政府通过对经济的强有力管控,尤其是凭借原铁道部特有的网运合一、政企不分的大一统体制,整合铁路系统内的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甚至吸纳必要的路外资源,为中国高铁的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全国之力实现技术赶超;竞争机制突出表现为政府管控下的寡占竞争,即一种既区别于自由竞争,又不同于完全垄断的中等竞争程度的市场结构。在这种竞争模式下,市场中只存在少数几家实力相当的大企业进行适度竞争,既维持了市场活力,又防止过度竞争造成资源分散和浪费。在高铁技术创新的三个不同时期,政府均借助大一统体制赋予的支配地位,通过技术发展政策、市场准入政策和促进竞争政策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发展政策确立不同时期技术创新的目标及创新路径;市场准入政策划定行动主体的创新职责与权限;竞争政策营造中等竞争程度市场。通过上述产业政策,行业主管部门一方面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平台为载体,整合创新力量,打造产学研合作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则有意识地打造寡占竞争格局,通过保持适度竞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从新制度主义视角看,中国高铁技术创新模式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时代特征。由此也意味着,中国高铁的这种创新模式并非普遍适用于所有产业或者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技术发展。运用这种模式推动技术创新需要符合特定的产业制度环境和技术特征:其一,技术特征表现为整体磨合型,这是因为相比于模块化生产的标准化零部件,这类型技术更加需要多行动主体的合作;其二,拥有相对集中的制度环境,这将为政府推行竞合机制提供制度保障,这并不是说大一统的体制优于其他体制,而是大一统体制作为一种结构性条件,在政府推行竞合机制过程中更有利,更有利于政府整合资源,制定市场准入政策,打造产业内部的竞合机制;其三是选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道路,这是因为相对集中体制环境下政府推行的竞合机制在保障全球化开放环境下核心技术的引进最有效。以上的三个要素构建起一个适用由政府主导通过竞合机制推动技术创新的模型。

杨泓[5](2016)在《神池南站运输组织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神池南站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境内,是衔接神朔线、朔黄线、准池线三条煤运专线的区段站。其中,神朔线、准池线衔接“三西”地区的各大煤田,每天有上百列的煤运专列到达神池南站;朔黄线是神池南站连接黄骅港的煤运专线,是我国西煤东运大通道的第二大重载铁路。为满足朔黄线巨大的运输量,神池南站需要进行大量列车中转、列车编组任务,并负责朔黄线机车的整备和乘务组换班作业,作业负担较大,车站能力比较紧张。本论文首先在第二章对神池南站现状做较详细的介绍,其中包括神池南站站场现状、车站各衔接方向情况、车站各种作业方式介绍、以及天窗维护安排。接着在第三章对神池南站到发线、咽喉设备适应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对2015年、2016年行车量计算到发线、咽喉占用率,得出神池南站重车场到发线能力紧张、重车场东咽喉能力紧张。在第四章对神池南站运输组织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分析了神池南站机车周转不畅、朔黄线重载列车开行比例较低、神池南站分线束作业灵活性较差、神池南站空车场到发线分工改进问题以及神池南站车站、咽喉、线路能力协同问题几个方面。第五章主要针对第三、四章提出的神池南站车站设备和运输组织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根据2015年上半年列车开行情况,有针对性的找出解决神池南站能力紧张的三个优化方法。第一个优化方案通过将需要占用机车走行线的作业集中在固定线束以解放剩余线束的中部到发线,通过这种方式增加神池南站可用到发线的数量,以提高神池南站到发线利用率。第二个优化方案是通过统一神朔线、朔黄线的机车交路,以减少机车使用台数,减小神池南站作业压力,优化神池南站作业方式。第三个优化方案是通过提高朔黄线开行列车的比例,以减小神池南站、朔黄线的作业压力,改善能力紧张的现状。上述方案均在2015年运行图的基础上分析计算各方案的优化效果,以寻找优化神池南站运输组织的最佳方法。

毛明发[6](2012)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前期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项目前期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时期,在项目实施前期,将面临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其主要风险体现在为让项目尽快开展,前期论证时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实施过程中隐含的风险因素进行充分估计与预测,导致在项目后期实施的各个阶段,很多风险问题将不断暴露出来,可能造成项目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甚至失败。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进行前期风险管理,全面分析、评价与论证项目实施与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城市轨道交通能否顺利实施并获得良好的运营效益。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前期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寻求有效规避和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损失,以保障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顺利实施,取得预期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本文主要以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项目为例,对轨道交通项目前期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在相关文献回顾和理论方法分析基础上,借鉴已建成的国内外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经验,重点针对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项目前期的政策、经济、技术、组织管理、施工管理以及异常气候与不可抗力等方面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分析得到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项目前期风险主要是经济风险、技术风险、组织管理风险三个方面的风险。针对风险分析结果,根据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项目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情况和特征,本文提出了政策、经济、技术、组织管理、施工管理、不可抗力等方面的针对性风险防范对策,并制定推行风险管理的外部条件、建立风险管理方案、制定风险管理方案计划书、制定风险管理的综合性措施、实施风险监控和风险管理为具体风险管理实施措施,为保证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谢标[7](2012)在《船舶制造企业管子车间物流系统优化及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得以迅猛发展,造船产量持续增长,我国船舶业占世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管子加工车间是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网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艘大型船舶的制造需要上万根管子的配套生产量,管子加工车间生产的进度将影响到一艘船的生产周期。对管子车间生产物流的合理规划是实现其缩短造船时间的有效手段。本文以CQ企业管子车间为背景,提出从多角度、定量化地解决管子车间物流系统混乱、物流路线复杂、物流回流现象较多等问题,并运用仿真技术通过对物流系统构造,实时分析物流方案的性能,为生产物流系统构造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实际企业为调研背景,概括了船舶制造企业管子车间生产物流系统的概念,对该类物流系统的类型进行了分析,同时总结了管子车间物流系统的特点。通过分析船舶制造企业管子车间生产现状和物流现状,提出管子车间生产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的需求。在船舶制造企业管子车间物流系统优化中,分别从生产流程优化、空间布局规划、搬运系统优化三方面着手,分析了三类改善点的优化方法,并以CQ企业为背景,进行了物流优化。在生产流程优化方面:1)提出采用同规格管段大规模下料方法以提高原材料利用率,运用分支定界法优化一维下料原理对该下料方式进行了优化,并对该种下料方法下所应采用的具体流程进行了说明;2)研究了运用成组技术改进车间加工流程的方法,以CQ企业为背景,以企业车间实际需求为基础,提出按工艺分组的原理,将车间装配区分成单管装配线和多管装配线,以降低物料回流现象。在空间布局规划方面:分析了管子车间空间布局规划的方法和主要分析指标,并以CQ企业为背景,应用SLP法进行了空间布局规划设计,用物流矩指标选择最优方案。在物料搬运系统优化方面,提出应用基础IE方法和工具对管子车间物料搬运做出改善,并以CQ企业为背景,对车间装配区物料搬运系统做了优化。在船舶制造企业管子车间物流系统仿真研究中,首先对管子车间物流系统仿真方法做了研究,提出了构建管子车间物流系统仿真模型的方案设计方法,并运用Arena仿真软件建立了背景企业管子车间的物流系统改进前后的仿真模型。最后,在基于仿真的管子车间物流系统改善效果评价中,运用仿真模型对优化前后的管子车间物流系统的平均在制品量、资源利用率、物料搬运距离进行了统计监控,并对车间总产量、资源利用率、平均在制品量、物流矩、平均产品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说明管子车间优化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以上船舶制造企业管子车间物流系统优化及仿真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可以为车间的物流系统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也可为其他类似生产模型的车间物流系统规划及仿真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祝祖强[8](2011)在《基于网络型产业规制理论的中国铁路收入清算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网络型产业的铁路运输企业在我国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一方面,铁路运价是全国平均运价;另一方面,铁路局作为国有铁路的经营主体,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独立经营权,其产品生产和销售不能完全由本企业独立完成,铁路局之间实质上成为一种准同盟关系。基于上述因素,我国铁路运输收入的实现,一部分可以从市场直接取得,还有一部分则需要通过清算取得。所以,如何公平、合理、规范地确定收入清算办法,就成为铁路运输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网络型产业规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网络型产业放松规制的趋势及企业行为、重建规制的途径。其次,本文对价格规制的基本方法,我国铁路运价的规制的现状和特点,以及我国铁路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输企业的经营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我国铁路运输收入清算办法的制度变迁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同时,还对其他网络型产业和国外一些国家的收入清算办法作了介绍和评述。这是设计的新的清算办法须考虑的前提条件和影响因素。最后,本文在以上论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够实现客运、货运、路网分账核算的清算办法。本文提出的“客运、货运、路网分账核算”的清算办法,其主要内容是:客运和货运的营业收入直接从市场取得,并向路网支付相关费用;路网向客运和货运提供服务,并按服务内容清算,以此作为路网的营业收入。同时,论文还根据新的清算办法的内容,设计了如何计算铁路局营业收入的基本方法和指标体系。文中还同时分析了该办法中的关键和难点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和办法。“客运、货运、路网分账核算”清算办法的研究,其重要意义在于将解决铁路运输企业长期以来客运、货运、路网不能独立核算盈亏的局面,为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准备。本文创新点主要包括:首次用网络型产业规制理论来研究中国铁路运输收入清算问题;运用规制理论来解释铁路运输收入清算的必要性和前提条件;提出铁路运输收入清算办法是政府对铁路运输企业进行规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所确定的各种清算单价和服务付费标准也是一种价格规制;提出了能够实现客运、货运、路网分账核算的新清算办法,该办法解决了铁路运输企业长期以来客运、货运、路网不能独立核算盈亏的问题。

周勇[9](2010)在《铁路调度综合评价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铁路调度指挥工作与运营效益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对运输效益的追求可以说是铁路局作为运输企业的最终目的。从某种角度分析,在给定的运输资源、技术条件的前提下,铁路运输生产活动的水平事实上是由调度决策的水平决定的,调度决策的水平和质量将直接影响铁路部门的运营效益。因此,建立基于效益机制的调度决策评价体系,准确判断和评价调度决策质量和水平,对于铁路运输组织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论文将调度决策综合评价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系统的观点,结合调度指挥实际工作,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等手段,对该问题所涉及的调度决策的协调性、有效性、稳定性,以及预警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从铁路调度工作的特点和内涵出发,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整体考虑铁路运输调度决策行为,描述了铁路局各调度工种之间的协调关系;同时,阐明了调度指挥工作与运营效益之间的紧密关系,提出了调度决策评价的关键内容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2)针对调度货物运输日班计划的有效性评价问题,通过对主成分分析法、Bayes法、模糊聚类分析、DEA的各自特点与适用范围进行对比分析后,选取了DEA方法进行定量综合评价。该方法对评价时涉及的权重问题可通过求解参考集的一个分式规划问题来确定,从而可有效地解决人工赋权造成的评价结果偏差问题。同时,讨论了DEA以及C2R模型,论述了决策单元有效性与多目标规划问题中Pareto有效解与DEA有效性的等价关系。最后,以某独立核算运营区段实绩以及调度货运日计划实作,以运营收入为定量输出指标,构建了基于EDA的决策单元定量部分的相对有效性评价方法。对于调度决策与其他工作的协调一致性、机车车辆运用、施工天窗的配合及有效实施等方面不易量化,则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进行定性分析判断。并以一个评价期内的实际运输统计数据,给出了算例。(3)针对列车运行调整的有效性评价问题,由于不同类列车运行质量的评价含有一定偏好信息,在讨论含有偏好信息的DEA评价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各种列车运行的偏好序,构建了含有偏好信息的DEA评价模型。(4)综合以上两方面评价的内容和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方法,在给定一定参考集的基础上,依据评价指标,从作业情况、作业实施、作业计划、资源配置、与其他工种调度决策的协调性这5个方面,给出了某一时期内的调度决策优劣、有效性的综合评价方法。(5)通过对调度决策输入因素可变化范围内的灵敏度分析,讨论了调度决策单元的稳定性。研究得出,可以通过构造一个球面,当输入因素的变化在该球面内时,即可保证决策单元的有效性不变。(6)针对在现实中超过一定限度的调度不当行为的产生,论文设计了综合评价体系中的预警系统。该系统可以对不满足有效性的调度决策,能够给决策者提供预警以及决策引导。论文通过以上的研究工作以及相关内容的组合,试图构建包括指标体系、定量评价、定性评价、灵敏度分析、预警系统等方面内容的铁路局调度综合评价理论体系。并期望能以此来评价和提高实际工作中的调度决策质量,同时能够在易于发生调度不当时作出提前判断和预警提示,以便做出防范及修正措施。

贾卓文[10](2010)在《大同—包头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营业线施工计划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项目管理以目标规划和控制为手段,计划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计划编制是对工程进行详细的剖析、比选、合理安排的过程。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营业线的技术改造将全面展开,京包线大同-包头段电气化改造施工总量巨大,同时确保能源运输增量任务又日趋繁重,运输与施工矛盾非常突出。需要深入研究分析问题并找出根源,借鉴成功经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提高施工与运输的协调度,实现运输生产和安全施工管理水平的双跨越。本文首先对改造施工总量规模和运输能力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施工、运输目标,查找施工组织、施工方案、施工信息管理方面的因素,加大施工方案的多角度深入研究和协调力度,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工法、安全措施。改进运输组织方案,调整资源利用,应用目标管理、动态控制、网络优化、信息化管理、安全管理、界面管理、组织理论,促进运输及施工效率提高。使施工项目管理、运输管理的目标和手段,通过运输施工计划的具体编制过程完成角度变换、尺度把握、高度统一,让运输、施工的总体目标在时间、空间上达到同步实现。寻求、总结实现施工总量变化与运输增量发展的共赢规律。本文通过对大包电化改造项目营业线施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着重对运输施工计划管理的状态、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和改进进行分析,研究运输施工计划管理系统和相关的施工模式和运输组织方法,寻求适应发展的解决办法,体现项目目标计划管理的超前性、准确性、合理性,对营业线电化改造施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本文附图21幅,参考文献25篇

二、临管运输行车安全的理性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管运输行车安全的理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2)中铁二十局集团四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
    2.2 多元化战略管理理论
        2.2.1 多元化战略的概述
        2.2.2 多元化的层次
    2.3 施工企业多元化战略理论
        2.3.1 施工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动因
        2.3.2 施工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途径
        2.3.3 施工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风险
    2.4 简要评述
第3章 中铁二十局集团四公司多元化的内外环境分析
    3.1 内部条件分析
        3.1.1 中铁二十局集团四公司简介
        3.1.2 公司内部资源状况
        3.1.3 公司内部组织架构
        3.1.4 公司各业务板块发展现状
        3.1.5 波士顿矩阵分析各板块发展情况
        3.1.6 公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外部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
        3.2.2 行业前景分析
第4章 中铁二十局集团四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4.1 中铁二十局集团四公司SWOT分析
    4.2 公司的使命与愿景
    4.3 公司的发展目标
        4.3.1 公司长期发展目标
        4.3.2 公司未来5年主要经济指标规划目标值
        4.3.3 公司主要能力建设指标
    4.4 公司多元化战略选择原因
    4.5 公司多元化战略的内容
第5章 中铁二十局集团四公司多元化战略实施措施
    5.1 做优做强工程施工业务
        5.1.1 聚焦做精做专铁路施工
        5.1.2 保持公路施工竞争实力
        5.1.3 快速补齐房建施工短板
        5.1.4 提升轨道施工专业实力
        5.1.5 整合优化或退出铁路铺架业务
        5.1.6 迅速扩大水利水电市场份额
        5.1.7 市政工程建设力争有所突破
    5.2 加快推进铁路运输业务的升级发展
        5.2.1 进一步巩固既有运输市场
        5.2.2 积极开辟城市轨道运输市场
        5.2.3 快速抢占地方铁路专用线市场
        5.2.4 努力开拓海外铁路运输市场
    5.3 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5.4 努力扩大城市驻车行业的市场份额
    5.5 快速提升试验检测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5.6 充分发挥投融资业务的市场撬动作用
    5.7 推动资产社会化管理
    5.8 退出文化传媒业务
第6章 中铁二十局集团四公司多元化的保障措施
    6.1 机构的调整与优化
    6.2 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6.3 资金的协调与保障
    6.4 技术的培育与储备
    6.5 设备的引进与应用
    6.6 文化的培育与传承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中铁二十局集团四公司董事长樊立跃采访笔录
    附录2: 中铁二十局集团四公司总经理秦浩贤采访笔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铁路列车调度员疲劳机理与发展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体疲劳定义与疲劳影响
        1.2.2 疲劳影响与危害
        1.2.3 人体疲劳产生机理研究进展
        1.2.4 人体疲劳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1.2.5 人体疲劳生物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1.2.6 列车调度员疲劳程度发展规律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列车调度员调度指挥工作系统分析
    2.1 我国铁路调度指挥体系与工作机制
        2.1.1 我国铁路调度指挥体系结构
        2.1.2 我国铁路调度指挥工作机制
    2.2 列车调度员的调度指挥工作
        2.2.1 列车调度员的业务范畴
        2.2.2 列车调度员的调度指挥环境
        2.2.3 列车调度员的调度指挥过程
    2.3 列车调度员工作负荷、疲劳与健康情况
        2.3.1 列车调度区段管辖模式与规模
        2.3.2 列车调度员工作时间与工作负荷
        2.3.3 列车调度员疲劳程度与健康状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列车调度员疲劳生成与发展机理模型
    3.1 列车调度员疲劳内涵及影响因素
        3.1.1 列车调度员疲劳内涵
        3.1.2 列车调度员疲劳影响因素
    3.2 列车调度员疲劳及影响因素度量方法
        3.2.1 列车调度员疲劳度量方法
        3.2.2 列车调度员疲劳影响因素度量方法
    3.3 列车调度员调度指挥工作模型
        3.3.1 单事件调度指挥通用模型
        3.3.2 全过程调度指挥综合模型
    3.4 列车调度员调度指挥疲劳生成模型
        3.4.1 列车调度员信息处理能量代谢过程
        3.4.2 列车调度员疲劳生成机理模型
    3.5 列车调度员调度指挥疲劳发展通用模型
        3.5.1 列车调度员疲劳发展变化过程
        3.5.2 列车调度员疲劳发展模型构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列车调度员疲劳监测方法研究
    4.1 列车调度员疲劳监测需求分析
        4.1.1 对象与场景特征分析
        4.1.2 疲劳监测功能需求分析
        4.1.3 疲劳监测性能需求分析
    4.2 列车调度员疲劳监测系统设计
        4.2.1 疲劳监测体系架构设计
        4.2.2 疲劳监测物理结构设计
        4.2.3 疲劳监测功能结构设计
        4.2.4 疲劳监测业务流程设计
    4.3 列车调度员疲劳监测图像自适应处理算法
        4.3.1 图像处理基本功能的技术实现
        4.3.2 基于帧间约束的自适应人脸检测算法
        4.3.3 自适应快速人眼检测及智能估算算法
        4.3.4 间隔人脸识别和跳帧快速处理算法
    4.4 列车调度员疲劳监测数据自适应智能处理算法
        4.4.1 数据质量智能评估算法
        4.4.2 眼睛闭合程度P80值自适应计算算法
        4.4.3 基于生理规律的PERCLOS值自适应修正算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列车调度员疲劳发展规律实证研究
    5.1 列车调度员疲劳程度数据采集与处理
    5.2 列车调度员疲劳程度及发展变化过程
        5.2.1 白班列车调度员疲劳程度及发展过程
        5.2.2 夜班列车调度员疲劳程度及发展过程
    5.3 列车调度员疲劳程度发展变化规律
        5.3.1 列车调度员疲劳程度影响因素量化评估
        5.3.2 列车调度员疲劳程度发展模型形式及参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4)中国高铁技术创新中的合作与竞争 ——一个新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创新点
    四 资料获取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 市场视角:经济人理性下的竞争机制
        二 网络视角:经济人理性下的合作机制
        三 政府视角:计划理性下的竞合机制
        四 经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视角:理性的社会建构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分析框架
        一 产业政策范式的社会建构
        二 政府职能的转变
第三章 中国高铁技术发展历程
    第一节 技术积累期
        一 技术线路发展滞后
        二 多元化的高速列车
    第二节 技术引进期
        一、技术线路跨越式发展
        二、高速列车逆向本土化
    第三节 自主创新期
        一、核心技术自主化
        二、跻身国际市场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产业政策范式的社会建构
    第一节 独立自主的产业政策范式
        一 市场化改革的制度环境
        二 自力更生的认知框架
        三 高铁独立自主的政策范式
    第二节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业政策范式
        一 抓大放小
        二 市场换技术
        三 高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范式
    第三节 全面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范式
        一 政府救市 扩大内需
        二 创新型国家
        三 高铁全面自主创新政策范式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高铁技术创新的竞合模式
    第一节 路局多元竞争下的系统内产学研合作模式
        一 系统内产学研合作网络
        二 路局多元化竞争格局
    第二节 寡占竞争格局下的中外联合产学研合作模式
        一 中外联合产学研合作网络
        二 四大中外联合体寡占竞争
    第三节 双寡头竞争格局下的国家级政产学研合作模式
        一 国家级政产学研合作网络
        二 政府调控下的双寡头竞争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 理性的社会建构
    二 竞合模式的普适性讨论
    三 后铁道部时期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5)神池南站运输组织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重载铁路发展现状
        1.2.1 国内发展现状
        1.2.2 国外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重载铁路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内容
        1.4.2 本文技术路线
第2章 神池南站现状
    2.1 神池南站站场现状
    2.2 神池南站各衔接方向简介
    2.3 神池南站车流分布
    2.4 神池南站到发线使用方案
    2.5 神池南站行车作业组织方法
        2.5.1 朔黄线机车车辆走行径路
        2.5.2 准池线机车车辆走行径路
        2.5.3 神朔线机车车辆走行径路
        2.5.4 神池南站编组解体方式
    2.6 天窗安排
第3章 神池南站到发线、咽喉适应性分析
    3.1 神池南站到发线适应性分析
        3.1.1 到发线能力计算综述
        3.1.2 神池南站2015年规划运量下到发线能力分析
        3.1.3 神池南站原定2016年规划运量下到发线能力分析
        3.1.4 神池南站到发线使用效率低问题分析
        3.1.5 小结
    3.2 神池南站咽喉适应性分析
        3.2.1 咽喉能力计算综述
        3.2.2 神池南站2015年规划运量下咽喉能力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神池南站运输组织现存问题分析
    4.1 神池南站机车周转分析
        4.1.1 机车周转情况介绍
        4.1.2 机车周转问题分析
    4.2 朔黄线重载列车开行比例问题
        4.2.1 对朔黄线区间能力的影响
        4.2.2 对神池南站2场到发线的影响
        4.2.3 对神池南站2场东部咽喉的影响
    4.3 神池南站作业组织方法分析
        4.3.1 神池南站分线束作业方法灵活性分析
        4.3.2 神池南站空车场分去向到发线分工问题分析
    4.4 神池南站车站、咽喉、线路能力协同问题分析
        4.4.1 神池南站现行车站、咽喉、线路能力使用情况分析
        4.4.2 车站、咽喉、线路办理各级别列车效率分析
        4.4.3 车站、咽喉、线路协同优化思路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神池南站运输组织优化方法
    5.1 优化方案综述及优化方法可行性分析
        5.1.1 神池南站2场到发线数量不足
        5.1.2 神池南站2场东部咽喉占用率过高
        5.1.3 到发线利用效率较低
        5.1.4 神池南站衔接线路的机车交路统一问题
        5.1.5 朔黄线重载列车开行比例较低问题
        5.1.6 神池南站分线束作业方法灵活性问题
        5.1.7 神池南站空车场分去向到发线分工问题
        5.1.8 神池南站车站、咽喉、线路能力协同问题
        5.1.9 优化方案分析总结
    5.2 到发线使用效率提升技术
        5.2.1 技术可行性分析
        5.2.2 到发线使用效率提升技术举例(2015年)
        5.2.3 到发线使用效率提升技术总结
        5.2.4 到发线使用效率提升技术适应范围分析
    5.3 机车运用优化方案
        5.3.1 机车运用综述
        5.3.2 现有机车运用方案分析
        5.3.3 机车运用方案优化(2015年举例)
        5.3.4 机车运用优化方案总结
    5.4 重载列车开行比例优化方法
        5.4.1 重载列车开行比例优化方法综述
        5.4.2 重载列车开行比例优化方法举例(2015年举例)
        5.4.3 重载列车开行比例优化方法总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神池南站平面布置示意图

(6)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前期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2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前期风险管理概述
    2.1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概述
        2.1.1 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
        2.1.2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特征
    2.2 风险管理概述
        2.2.1 风险的定义
        2.2.2 风险的种类
        2.2.3 风险管理的概念
    2.3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相关风险分类
    2.4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前期风险管理内容
        2.4.1 风险识别
        2.4.2 风险分析
        2.4.3 风险评佑
        2.4.4 风险应对
第三章 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项目概况
    3.1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3.1.1 长株潭一体化及实现中部崛起战略
        3.1.2 满足长株潭城市群未来客运需求
        3.1.3 建设两型社会及实现和谐发展
    3.2 项目基本概况
        3.2.1 主要技术标准
        3.2.2 建设规模及线路方案
        3.2.3 建设模式及资金筹措
        3.2.4 建设工期控制
        3.2.5 预估算总额及指标
        3.2.6 财务评价
        3.2.7 国民经济评价
        3.2.8 环保要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项目前期风险识别与分析
    4.1 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项目前期风险分析
        4.1.1 项目前期风险识别与分析过程
        4.1.2 项目前期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
    4.2 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项目前期风险识别
        4.2.1 政策风险
        4.2.2 经济风险
        4.2.3 技术风险
        4.2.4 组织管理风险
        4.2.5 施工管理风险
        4.2.6 异常气候和不可抗力风险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项目前期风险评价
    5.1 建设项目前期风险评价内容
    5.2 建设项目前期风险评价方法
        5.2.1 定性分析法
        5.2.2 定量分析法
    5.3 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前期风险评价
        5.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3.2 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5.3.3 评估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前期风险管理
    6.1 轨道交通项目前期风险防范的常见策略
        6.1.1 主动应对
        6.1.2 被动应对
    6.2 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前期风险应对措施
        6.2.1 长株潭城际铁路政策风险应对措施
        6.2.2 长株潭城际铁路经济风险防范对策
        6.2.3 长株潭城际铁路技术风险防范对策
        6.2.4 长株潭城际铁路组织与管理风险防范对策
        6.2.5 长株潭城际铁路施工过程的风险管理
        6.2.6 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异常气候与不可抗力风险防范对策
    6.3 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前期风险管理
        6.3.1 研究制定风险管理方案
        6.3.2 根据风险管理方案,制定相应的计划书
        6.3.3 实施风险管理的综合性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经历

(7)船舶制造企业管子车间物流系统优化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课题的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产物流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物流系统仿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3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 技术路线
2 船舶制造企业管子车间生产物流系统分析
    2.1 船舶制造企业管子车间物流系统
    2.2 管子车间生产物流系统现状分析
        2.2.1 生产现状分析
        2.2.2 物流现状及问题分析
    2.3 管子车间生产物流优化及仿真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船舶制造企业管子车间物流系统优化研究
    3.1 管子车间生产流程优化研究
        3.1.1 成组技术及其在管子车间的应用
        3.1.2 基于成组技术的下料方法优化
        3.1.3 基于成组技术的生产流程优化
    3.2 管子车间设施布置规划研究
        3.2.1 管子车间设施布置规划方法研究
        3.2.2 管子车间设施布置规划
    3.3 管子车间搬运系统优化研究
        3.3.1 管子车间物料搬运特点分析
        3.3.2 管子车间搬运系统优化方法及途径
        3.3.3 装配区搬运系统改善
    3.4 本章小结
4 船舶制造企业管子车间物流系统仿真研究
    4.1 管子车间物流系统仿真方案设计
        4.1.1 总体方案设计
        4.1.2 仿真目标
        4.1.3 构建步骤分析
        4.1.4 约束条件
    4.2 管子车间基础数据收集及整理
    4.3 建立优化前仿真模型
    4.4 建立优化后仿真模型
    4.5 仿真主要参数设定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仿真的管子车间物流系统改善效果评价
    5.1 仿真数据统计
    5.2 优化结果评比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课题

(8)基于网络型产业规制理论的中国铁路收入清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主要内容和逻辑框架
        1.2.1 本文主要内容
        1.2.2 本文逻辑框架
    1.3 本文的创新点
2 网络型产业规制理论综述
    2.1 网络型产业规制的基本理论
        2.1.1 规制及经济性规制概述
        2.1.2 网络型产业的基本特性分析
        2.1.3 网络型产业的政策选择:政府规制与市场竞争
    2.2 网络型产业规制的进一步探讨:放松规制与企业行为
        2.2.1 放松规制的原因
        2.2.2 放松规制中的企业非有效竞争行为
    2.3 网络型基础产业重建规制的途径和内容
        2.3.1 重建规制的必要性
        2.3.2 规制重建的基本途径
        2.3.3 重建规制的内容
    2.4 网络型产业价格规制的基本方法
        2.4.1 价格水平的规制
        2.4.2 价格结构的规制
3 中国铁路的基本经济特征及运价规制分析
    3.1 铁路运输产业的基本特性
        3.1.1 铁路运输产业是典型的网络型产业
        3.1.2 铁路运输产业的普遍服务性
        3.1.3 铁路运输产业具有复杂的属性
        3.1.4 铁路运输产业具有外部性
    3.2 中国铁路具有独特的经营管理体制
        3.2.1 中国铁路经营管理体制的独特性
        3.2.2 铁道部对铁路局的宏观调控与监督
    3.3 铁路运输企业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3.3.1 铁路局作为经营主体的经营责任和权利
        3.3.2 铁路运输企业之间是一种特殊的战略联盟关系
    3.4 我国铁路运价规制分析
        3.4.1 铁路运输价格管理权限
        3.4.2 铁路运价制度的基本内容
4 铁路运输收入清算办法变迁及分析
    4.1 铁路运输收入清算办法沿革
    4.2 现行收入清算办法:"收入来自市场,旅客运输、专业运输承运结算,普通货运分段计算,提供服务相互清算"
    4.3 对铁路运输收入清算办法的评价
5 其他网络型产业收入清算和国外铁路清算经验的借鉴
    5.1 我国国内民航、电信产业收入清算
        5.1.1 我国国内民航收入清算
        5.1.2 我国电信资费及网间清算
    5.2 国外铁路清算经验
        5.2.1 瑞典、芬兰铁路基础设施收费模式
        5.2.2 美国铁路运价划分及运输收入清算
        5.2.3 对我国铁路运价及清算改革的启示和借鉴
6 新铁路运输收入清算办法的构建
    6.1 铁路运输收入清算办法制定的基本前提和原则
    6.2 客运、货运、路网分账核算"清算办法
    6.3 "客运、货运、路网收入分账核算"新清算办法的预期效果
    6.4 新清算办法实施中将遇到的难点问题分析及建议
7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铁路调度综合评价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工作思路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评价对象描述
    2.1 铁路调度工作体系
        2.1.1 铁路调度分级职责
        2.1.2 铁路调度指挥逻辑关系
        2.1.3 调度工种间协调性分析
    2.2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2.2.1 评价目的
        2.2.2 指标体系的关联性
        2.2.3 指标的多样性
        2.2.4 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
        2.2.5 指标体系的可操性
    2.3 调度决策效果的输入指标
        2.3.1 列车运行时刻调整
        2.3.2 机车运用
        2.3.3 装卸车数量
        2.3.4 分界口交接
        2.3.5 运用车
    2.4 调度决策效果的输出指标
        2.4.1 周转量
        2.4.2 发送量
        2.4.3 运输收入
        2.4.4 机车运用效率
        2.4.5 列车正点率
        2.4.6 列车晚点时间
        2.4.7 调度决策的协调一致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货物运输调度决策评价
    3.1 评价方法选择
        3.1.1 常用评价方法
        3.1.2 DEA方法的特点
    3.2 问题边界假定
        3.2.1 边界假定
        3.2.2 边界假定说明
    3.3 数据包络分析
        3.3.1 有效生产前沿面
        3.3.2 DEA方法的基本模型
        3.3.3 DEA与多目标规划问题
    3.4 货物运输调度的评价模型
        3.4.1 指标选取
        3.4.2 货运调度优化
        3.4.3 评价模型构建
    3.5 算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列车运行调整综合评价
    4.1 问题的提出
        4.1.1 列车运行调整的作用及现状
        4.1.2 研究现状
    4.2 列车运行调整的偏好分析
        4.2.1 列车运行调整一般原则
        4.2.2 列车运行调整的一般手段
        4.2.3 列车运行调整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
        4.2.4 运行调整的偏好
    4.3 含偏好信息的列车运行调整DEA评价模型
        4.3.1 含有偏好序的DEA模型
        4.3.2 含偏好的列车运行调整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铁路局调度决策综合评价
    5.1 调度决策DEA评价
        5.1.1 评价参考集
        5.1.2 综合评价模型
    5.2 效益机制下的DEA综合评价模型
        5.2.1 输出指标中的偏好信息
        5.2.2 效益偏好信息的评价
    5.3 调度决策综合评价
        5.3.1 运输收益综合评价
        5.3.2 机车运用综合评价
        5.3.3 车辆运用综合评价
        5.3.4 施工组织综合评价
        5.3.5 调度工种协调综合评价
    5.4 运营效益评价算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灵敏度分析
    6.1 输入向量变化的灵敏度分析
        6.1.1 有效性变化基本情况
        6.1.2 仅某一输入分量变化的情形
        6.1.3 仅输入变化的情形
    6.2 输出变化灵敏度分析
        6.2.1 仅某一项输出变化的情形
        6.2.2 仅输出变化的情形
    6.3 输入输出同时变化情形的灵敏度分析
    6.4 评价系统的预警功能分析
        6.4.1 预警系统的要求
        6.4.2 运输决策预警系统的内涵
    6.5 调度预警模型的构建
    6.6 灵敏度分析算例
    6.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10)大同—包头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营业线施工计划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目录安排
2 铁路建设项目运输施工计划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建设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2.1.1 建设项目管理内涵
        2.1.2 建设项目组织及目标动态控制
        2.1.3 项目界面管理和信息管理
    2.2 国内外建设项目管理概况
        2.2.1 国外建设项目管理及计划
        2.2.2 国内近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
    2.3 铁路建设项目概况
        2.3.1 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现状及特点
        2.3.2 铁路营业线电气化建设
        2.3.3 铁路运输能力及施工天窗
        2.3.4 铁路运输施工计划管理
3 大包电气化改造项目概述
    3.1 大包电气化改造项目背景
        3.1.1 所在区域经济及未来发展规划
        3.1.2 区域铁路发展现状及要求
    3.2 大包电气化改造工程
        3.2.1 大包电气化改造概况
        3.2.2 大包电气化工程规模及特点
4 大包电气化营业线运输和施工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铁路建设与营业线项目难点问题
        4.1.1 铁路建设问题表现
        4.1.2 改造施工与既有线运营的矛盾
        4.1.3 征地拆迁线位预留及变更设计问题
    4.2 领导组织协调问题
        4.2.1 机构界面问题
        4.2.2 组织及协调问题
    4.3 行车组织问题
        4.3.1 列车运行组织模式和效率问题
        4.3.2 天窗的实施及干扰
    4.4 施工组织问题
        4.4.1 施工组织水平
        4.4.2 报审计划的质量
    4.5 施工与运输矛盾的主要原因
        4.5.1 人员设备及环境因素
        4.5.2 施工技术管理因素
        4.5.3 运输技术管理因素
        4.5.4 信息粘滞沟通不足
5 改善营业线运输和施工计划相互协调的相关措施
    5.1 施工方案的综合优化措施
        5.1.1 加强领导和组织保证
        5.1.2 提前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5.1.3 严格技术管理及基础工作
        5.1.4 强化外部环境的控制
    5.2 完善专业施工方案
        5.2.1 提高施工强度减少区间拨线封锁次数
        5.2.2 精细组织站场延长改建过渡封锁
        5.2.3 采用便梁加固顶进桥梁保障线路恢复
        5.2.4 精确大型机械铺碴整道作业
        5.2.5 完善隧道改扩建施工组织
        5.2.6 保障联锁平稳过渡
    5.3 加强行车组织的措施
        5.3.1 完善行车规章制度
        5.3.2 优化行车组织机构
        5.3.3 加强行车技术组织
        5.3.4 加强慢行监控管理
        5.3.5 严格进行现场卡控
    5.4 规范项目参与各方管理
        5.4.1 规范业主方管理
        5.4.2 严格施工方管理
        5.4.3 促进施工配合监督
    5.5 加强运输与施工计划的组织协调
        5.5.1 加强组织和考核力度
        5.5.2 建立施工例会和沟通联系制度
    5.6 施工目标满足运输需求
        5.6.1 方案目标的配套与统筹
        5.6.2 施工的规模化组织
    5.7 运输组织创造施工条件
        5.7.1 运输政策及资源突破
        5.7.2 突破传统的运输组织
    5.8 规范计划编制审查执行流程
        5.8.1 严格计划编审程序
        5.8.2 充分研究落实技术手段
    5.9 加强日计划卡控管理
        5.9.1 规范施工例会
        5.9.2 强化施工纪律和天窗利用考核
        5.9.3 加强运输调度执行管理
    5.10 推行运输施工计划管理系统
        5.10.1 运输施工计划管理系统概述
        5.10.2 运输施工计划管理系统的研究内容
        5.10.3 运输施工计划管理系统的结构及构建
        5.10.4 运输施工计划上报流程及分工
        5.10.5 运输施工计划管理系统的目标
        5.10.6 运输施工计划管理系统推广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临管运输行车安全的理性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2]中铁二十局集团四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黎青川. 山东大学, 2017(04)
  • [3]铁路列车调度员疲劳机理与发展规律研究[D]. 杨奎.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4]中国高铁技术创新中的合作与竞争 ——一个新制度主义视角[D]. 马莹. 上海大学, 2017(02)
  • [5]神池南站运输组织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 杨泓.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5)
  • [6]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前期风险管理研究[D]. 毛明发. 中南大学, 2012(01)
  • [7]船舶制造企业管子车间物流系统优化及仿真研究[D]. 谢标. 重庆大学, 2012(03)
  • [8]基于网络型产业规制理论的中国铁路收入清算研究[D]. 祝祖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7)
  • [9]铁路调度综合评价相关问题研究[D]. 周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2)
  • [10]大同—包头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营业线施工计划管理研究[D]. 贾卓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10(08)

标签:;  ;  ;  ;  

浅谈临时管理交通的交通安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