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专家质疑“雌激素替代疗法”(论文文献综述)
孙倩[1](2021)在《外源性激素和生殖因素对女性黑素瘤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流行病学研究都集中在女性内分泌状态特征与黑素瘤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上,但在激素对黑素瘤风险的潜在影响方面存在大量争论。因此,我们进行了一项Meta分析,以检验外源性激素和生殖因素与女性患黑素瘤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检索了Pub 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时间限制为从建库至2020年4月。我们纳入了报告口服避孕药(oral contraceptives,OC)、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和生殖因素(包括胎次、第一个孩子的年龄、月经初潮的年龄和绝经状态)与女性黑素瘤风险之间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s,95%CI)的相关风险的所有研究。根据预设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来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然后应用Revman5.3软件根据异质性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风险估计进行Meta分析。结果:我们最终确定了38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其中有20项病例对照研究,14项队列研究,3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还有1项同时包含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共涉及3571910名参与者。结果如下:1.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可能增加女性患黑素瘤的风险(使用时间≥5年[合并RR=1.18;95%CI:1.07-1.31;I2=0%]和使用时间≥10年[汇总RR=1.25;95%CI:1.06-1.48;I2=0%])。2.15-19年前首次使用OC的女性患黑素瘤的可能性更大(合并RR=1.52;95%CI:1.03-2.24;I2=0%),而最后一次使用OC后的时间和第一次使用OC的年龄与女性黑素瘤的发生没有关联。3.激素替代疗法增加了女性黑素瘤的发病率(合并RR=1.12;95%CI:1.02-1.24;I2=50%),尤其与浅表扩散性黑素瘤(superficial spreading melanoma,SSM)的风险升高相关(合并RR=1.26;95%CI:1.17-1.37;I2=0%)。雌激素和雌二醇可能是导致黑素瘤风险增加的主要活性因子,但该结果可能是受日光暴露因素的混杂所致。4.生殖因素方面,胎次少和初产年龄≥20岁可能与女性患黑素瘤的风险增加有关,而绝经状态和初潮年龄与女性患黑素瘤的风险无关。结论:1.长期使用OC可能会增加女性患黑素瘤的风险,而且可能需要15至19年的潜伏期才能增加风险。然而,首次使用OC时的年龄和最后一次使用OC后的时间与黑素瘤无关。2.激素替代疗法的使用与女性黑素瘤发病率的增加有关,尤其是SSM风险的增加,而雌激素和雌二醇可能是导致黑素瘤风险增加的主要活性药物。3.胎次少和初产年龄≥20岁与女性患黑素瘤的风险增加有关,而绝经状态和初潮年龄与女性患黑素瘤的风险没有关系。
李娜[2](2021)在《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以导师张涛静主任医师治疗本病多年的临床经验为基础,以双清固本汤治疗更年期患者立题进行研究。观察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服用双清固本汤后症状及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其治疗更年期的临床疗效,与坤泰胶囊组对照,以验证双清固本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上采用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提供新的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患者均来自符合纳入标准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的72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分别给予双清固本汤和坤泰胶囊治疗8周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国内改良Kuppen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围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HAMA评分及性激素(E2、FSH、LH)水平的变化情况。将量表评分及激素水平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对双清固本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有效性进行判定。研究结果:(1)本课题纳入72例患者,共脱落7例(试验组3例,对照组4例),共65例患者完成整个临床观察,总脱落率是9.72%。(2)治疗前患者的年龄、病程、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HAMA评分、MEN-QOL各维度评分、Kupperman各症状评分、中医单项症状评分及性激素水平(E 2、FSH、LH)进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总体疗效:双清固本汤组33例,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者分别为3例、22例、6例、2例,总有效率是93.94%;对照组32例,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者分别为1例、4例、18例、9例,总有效率是71.87%。双清固本汤组和坤泰胶囊组进行组间比较,χ2=5.626,P=0.018<0.05,说明双清固本汤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MEN-QOL各维度评分、HAMA评分均和本组治疗前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治疗在改善上述评分方面均有效;且双清固本汤组的降低程度优于坤泰胶囊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对更年期患者症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及焦虑状态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5)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改良Kupperman各症状评分均和本组治疗前进行比较,所得的结果表明两组各症状评分较均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双清固本汤组和坤泰胶囊组相比,双清固本汤组在潮热出汗、感觉异常、失眠多梦、激动易怒、性交痛、泌尿系症状、头晕、疲倦乏力、关节肌肉四肢痛、心悸各症状方面优于坤泰胶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忧郁、头痛、皮肤蚁行感各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候单一症状:治疗后双清固本汤组的中医证候单一症状和对照组相比,心悸、口干咽燥症状明显改善(P<0.01);心烦易怒、便秘的症状的改善程度也优于对照组(P<0.05);余症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7)两组经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可明显改善E2、FSH、L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双清固本汤组与坤泰胶囊组比较发现,双清固本汤组E2升高的程度较坤泰胶囊组明显(P<0.05),且FSH、LH显着降低(P<0.01)。(8)双清固本汤组33例,有1例复发,复发率是3.03%,坤泰胶囊组32例,有8例复发,复发率是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双清固本汤治疗更年期在降低复发率方面较坤泰胶囊有优势。(9)两组患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一般情况(呼吸、血压、体温、心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未出现任何躯体及心理不适症状,无药物相关过敏反应及副作用。结论:双清固本汤可显着改善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月经紊乱、潮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等临床症状,能明显缓解更年期症状引发的不适,临床疗效明显,在改善中医症状评分、HAMA评分、国内改良Kupperman评分及性激素三项(E 2、FSH、LH)方面比坤泰胶囊更具优势,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无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有较好的安全性,复发率低,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陶帅[3](2021)在《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与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对绝经后女性这一膝骨关节炎高发人群,寻找其与天癸理论的内在联系;基于天癸理论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优势,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丰富天癸理论的临床应用及科学内涵。方法:(1)通过Cochrance系统评价对中药汤剂内服对比西药口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研究,分别从不良反应、总有效率、WOMAC评分等方面进行论证。同时将筛选结果文献中的中药汤剂进行用药规律挖掘,并对补肾活血方进行组方解析。(2)纳入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患者67例,治疗组33例给予补肾活血方,对照组34例给予西乐葆,经治疗后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WOMAC评分、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和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并进行中医临床疗效评定。(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E2、MMP-13、CTX-Ⅱ、IL-1β、TNF-α各指标的变化,并通过WORMS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前后膝关节MRI中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髓水肿、关节面下囊肿、半月板及关节腔积液的影像学变化,并分析其关联性。(4)采用卵巢切除术+右膝关节腔注射MIA建立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模型,分为Control组、Model组、BSHXR-L组、BSHXR-M组、BSHXR-H组。分别运用大鼠最大跑步速度、肉眼观察评分、番红O-固绿染色、ELISA法、免疫组化等方法明确补肾活血方对大鼠关节软骨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运用Western-Blot检测凋亡、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qPCR检测Akt、mTOR及下游自噬基因的相对表达,并对miR-107与Akt、mTOR进行相关性分析。(5)建立体外软骨损伤模型,分为Control组、IL-1β组、BSHXR组、BSHXR+miR-107 inhibitor 组和 BSHXR+miR-107 inhibitor NC 组。ELISA 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上清液COL-Ⅱ、MMP-13、Aggrecan、TNF-α、IL-6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自噬小体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Akt、mTOR及下游自噬蛋白的表达,同时利用Targetscan 7.2软件预测miR-107的可能靶基因并采用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行验证。结果:(1)文献系统评价揭示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率低,在WOMAC评分、Lequesne-Mery关节炎指数改善明显,而在步行能力、KSS评分、VAS评分和Lysholms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中药组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最为常见,以归肝肾经、药性温平、药味甘苦辛为主,共发现54组常用药物组合,33条关联规则和16味核心药物,而补肾活血方主要组成药物均囊括其中,且各药物使用频次均≥10次。(2)治疗组补肾活血方治疗后VAS评分、WOMAC评分和中医证候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尤其对肝肾亏虚型患者的关节酸软乏力、关节冷痛喜暖恶寒、头晕耳鸣症状方面优势明显。同时补肾活血方可降低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并对女性绝经后出现的诸多不适有明显改善,其中医疗效评定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补肾活血方可提高血清中E2表达,抑制MMP-13、CTX-Ⅱ、IL-1β及TNF-α的表达。MRI观察发现早中期绝经后膝骨关节炎以关节软骨损伤最为常见,其首先病变区域以髌股关节和内侧胫股关节为主,同时内侧半月板变性损伤发生率较外侧半月板高且病变程度重。软骨损伤评分与E2呈强负相关,与MMP-13、CTX-Ⅱ、IL-1β呈良好正相关,与TNF-α呈弱正相关;与K-L分级、半月板变性损伤呈良好正相关,与软骨下骨髓水肿呈弱正相关。补肾活血方可明显降低软骨下骨髓水肿和关节腔积液评分,而对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面下囊肿、半月板变性损伤评分几乎无影响。(4)造模后BSHXR(L、M、H)各组均可提高大鼠最大跑步速度,减轻软骨损伤程度,抑制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免疫组化示其COL-Ⅱ、Aggrecan表达逐渐升高,MMP-13表达逐渐降低,呈剂量效应,与Mode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结果示BSHXR(L、M、H)各组凋亡蛋白Bcl-2逐渐升高,而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 逐渐降低;自噬通路蛋白 p-Akt/Akt、p-mTOR/mTOR 受到抑制,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逐渐升高,而p62逐渐降低,呈剂量效应,与Mode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PCR结果示BSHXR(L、M、H)各组均可促进Beclin-1、LC3Ⅱ mRNA的相对表达,抑制p62、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呈剂量效应;同时miR-107与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呈极强负相关。(5)诱导OA后软骨细胞上清液中COL-Ⅱ、Aggrecan降低,MMP-13、TNF-α、IL-6升高。透射电镜观察示BSHXR组软骨细胞的自噬小体数量较IL-1β组明显提升,且形态大自噬能力强;当转染miR-107 inhibitor时,软骨细胞的自噬小体受到抑制;当转染miR-107 inhibitor NC时,抑制现象则不明显。Western-Blot结果示BSHXR组自噬通路蛋白p-Akt/Akt、p-mTOR/mTOR受到抑制,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升高,而p62降低。qPCR结果示BSHXR组可促进软骨细胞中miR-107 mRNA的相对表达,抑制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Targetscan7.2预测miR-107的靶基因可能是TRAF3。Western-Blot和qPCR结果示BSHXR组可抑制TRAF3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证实miR-107靶向作用软骨细胞的TRAF3基因。结论:(1)文献研究证明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临床治疗主要以补益肝肾为本,配合活血化瘀、祛风湿等治标药物以标本同治,证实了补肾活血方组方的科学性、有效性。(2)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肝肾亏虚型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有临床优势,尤其对绝经后女性伴有全身不适症状者疗效更佳。(3)早中期绝经后膝骨关节炎MRI影像以髌股关节和内侧胫股关节损伤最为常见;补肾活血方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软骨下骨髓水肿和关节腔积液,发挥一定程度的类雌激素样作用,且炎性指标的降低程度并不能预测MRI影像的改善情况。(4)补肾活血方通过上调miR-107靶向TRAF3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表达,进而增强软骨细胞自噬反应起到保护软骨的作用。
许咏思[4](2020)在《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利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近10年有关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随机临床研究文献,寻找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代循证学依据。2:根据“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及Meta分析结果,以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妇女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浅刺头针配合体针、体针及中成药左归丸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中的差异,探讨适合治疗本病的方法、针刺穴位、手法及刺激量,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指导临床提出依据,评价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文献研究(1)文献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近10年(2009~2019年)的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国外数据库有Pub Med、Science Direct、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所有检索时间由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2)筛选及评估: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收集的文献进行阅读及筛选,并将经排除及最终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信息内容汇入至Excel软件中,建立数据库。根据Cochrane Handbook所推荐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Cochrane所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版统计软件。根据检索策略所搜集的文献,初检文献共有278篇,其中中文文献272篇,英文文献6篇;通过详细的阅读、筛选、回访等过程后,最终纳入有29篇,其中期刊临床文献有19篇,学位研究生论文10篇,当中28篇为中文文献,1篇为英文文献,共报告患者2238例。(4)纳入研究特点:(i)研究对象:为围绝经期妇女,年龄主要为45-55。(ii)干预措施:治疗的手法为针刺,被纳入的文献中有25篇是普通的针刺,4篇是加电针针刺,对照组主要为口服药物,有一例是采用心理干预。(iii)测量指标:纳入的29篇中,有4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抑郁症状,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症状结果。测量指标有Kupperman评分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量质量指数(PSQI)、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及植物神经平衡指数。2.临床研究(1)招募及分组:本研究的病人来自于康柏中医医疗中心,并通过中心的伦理审查(参考编号:2019FT01),本临床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信封法作随机分组。招募期由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利用SPSS24.0统计软件,将96例数字放入,产生试验的随机号和分组结果,分为3组:第1组为中成药组;第2组为体针组;第3组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共96人,每组33人。(2)干预方法:(i)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取穴:头针取百会,四神聪及额旁3线配合体针取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快速进针深度至帽状腱膜下,轻微刮动针柄,手法柔和,不让病人感到痛感或轻微的痛感为度,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体针组:取穴: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i)中成药组:口服中成药左归丸,5g/次,2次/d。(3)治疗疗程:针刺组每周治疗2次,8周为1个疗程。中成药组治疗疗程同样为8周,每天服药。(4)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观察项目有Kupperman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观察表及MENQOL观察表。Kupperman量表评分及中医症状观察表均由医师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1周后,第3次于治疗第5周后,第4次于治疗第8周后(即疗程结束时作评估);MENQOL观察表由病人自己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8周后。(5)疗效评定标准:参考Kupperman评分标准将各症状评分相加得出Kupperman指数,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指数,对比治疗前后指数以确定疗效标准。中医症状评分方面则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改良制定出计算公式对比治疗前后指数,疗程结束时填写安全性评价。(6)资料统计分析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4.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怖,均数加减标准差以表示,方差齐时采用F检验,当数据呈正态分布时,三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有效率等级数据用Ridit检验,定立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着性差异。结果1.文献研究: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共有29个,共治疗患者2238例,根据文献分析结果显示:(1)针刺对比其他的治疗手法(口服药物及心理宣教)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和抑郁症状,其有效率均有差异性的统计学意义;(2)除HAMA外,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论以那一种指标观察(Kupperman Index、HAMD、PSQI或内分泌激素),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3)针刺选穴方面,针刺包含头针及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单纯的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包含头针及体针的治疗手法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1,单纯的体针(不包含头针)统计学差异为P=0.0004;(4)针刺手法及刺激量方面,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来说普通的手法针刺是优于电针,体针的刺激量一般采取平补平泻的刺激量,但对头针刺激量并没有统一性;(5)三阴交为最常被选取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穴位,其次为百会、内关、神门、太冲、经外奇穴、四神聪穴、印堂、太溪、足三里、关元等;(6)针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不良反应比口服药物少。2.临床研究: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整体的有效率与系统评价分析的结果相当,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率较高。(1)根据Kupperman评分针刺包括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方法较单纯的体针高,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有效率为97%,体针组有效率为93.3%,中成药组有效率为87%;根据中医症状评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有效率为94%,体针组有效率为76.6%,中成药组有效率为67%。MENQOL评分中,血管及社会心理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或体针组;躯体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另外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相对体针组更加优胜;性维度结果3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2)总结本次的临床观察,潮热汗出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意义,而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易激动及眩晕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状,经1、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头痛症状,从第1周开始,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经5周及8周治疗后,其差异仍然有统计意义。心悸、失眠症状,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差异意义。骨关节肌肉痛、疲乏及肌肉抽搐症症状,经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均有统计学差异意义。(3)病程及病情对疗效影响方面,经过8周疗程后,病程≦3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低于病程为4-6个月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而且在治疗有效率方面,病程≦3个月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而病程≦3个月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侧需在第5周治疗后,才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此外,病程轻度及中度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情重度的病人。而病情轻度及中度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情重度的疗效虽然趋于向好,但并没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效果在病情轻度及中度组群中较为显着。结论:根据本次的Meta系统文献分析及临床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对于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提示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总有效率高于口服药品及心理宣教。头针配合体针的针刺治疗有效率亦优于单纯的体针治疗。(2)本研究以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对照组分别为体针组、中成药组。三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体针对照组及中成药组,尤其针对神志及镇痛方面的症状,如失眠、情绪病、头痛及肌肉关节痛等症状效果更为显着。
王文陶[5](2020)在《腰骶部“十字灸”治疗女性肾气不固型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腰骶部“十字灸”对女性肾气不固型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并初步探讨腰骶部“十字灸”对女性肾气不固型压力性尿失禁作用机制,以期为该病提供一种确切可行的灸疗治疗方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女性肾气不固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将患者按1: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腰骶部“十字灸”法,每周1次,6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隔天1次,6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的主观尿失禁评价、肾气不固中医症候评分、1h尿垫试验尿失禁量、I-QOL评分的变化,及两月后随访时的主观尿失禁评价、肾气不固中医症候评分变化,评价两组疗效,并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1.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主观尿失禁评价、肾气不固中医症候评分、1h尿垫试验尿失禁量、I-QOL评分均有显着差异(P<0.01)。在主观尿失禁评价、肾气不固中医症候评分方面,对照组2月后随访时与治疗6周后相比疗效差异较大(P<0.01),观察组则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观察组组远期疗效高于对照组。2.在主观尿失禁等级评分、肾气不固中医症候评分上,治疗6周后,两组在治疗效果上无明显差异(P>0.05);2月后随访,对照组疗效有所下降,观察组的疗效一直保持稳定。一小时尿垫试验比较分析,治疗后疗效具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疗法对漏尿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I-QOL评分比较分析,治疗6周后疗效差异不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种治疗方式均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观察组总有效率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腰骶部“十字灸”和单纯针刺疗法对女性肾气不固型压力性尿失禁均有效。2.腰骶部“十字灸法”在治疗肾气不固型压力性尿失禁方面总有效率优于单纯针刺疗法。3.腰骶部“十字灸”疗法疗效可靠,患者感觉舒适,免除患者对针刺的畏惧感,因此依从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唐碧玮[6](2020)在《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知识图谱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构建我国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六种主要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知识图谱,将目前国内外研究已发现的可能为六种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纳入图谱,为国家和地方对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专家咨询法对前期研究的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六种恶性肿瘤危险因素数据库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可直接用于构建肿瘤危险因素知识图谱,并构建六种恶性肿瘤知识图谱本体框架。采用文献检索法系统梳理知识图谱构建模型及相关实验验证方法,对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进行检索,筛选与六种恶性肿瘤及其危险因素相关的文献,为知识图谱的建立提供数据来源。利用人工智能法进行知识图谱构建,从筛选后的文献库中随机抽取部分文献,人工构建抽取规则并完成数据提取,对第一轮抽取结果进行标注并训练后,再次进行第二轮数据提取,最终对抽取的结果进行人工审核。将抽取的全部实体进行实体解析及分类,并依据危险因素分类完成知识图谱本体更新,进而构建知识图谱,并对该图谱进行平台测试及内容评估。结果通过对六种恶性肿瘤危险因素主题数据库进行评价,胃癌危险因素主题数据库构建过程及结果较为合理可靠,可直接用于构建知识图谱,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危险因素主题数据库的构建过程不够严谨,其结果中部分因素存在较大争议,不能直接用于构建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知识图谱。文献检索结果中最终用于数据抽取的文献共2030篇,其中肺癌460篇,结直肠癌388篇,食管癌410篇,乳腺癌685篇,卵巢癌87篇。第一轮共抽取到危险因素实体518个,保护因素实体121个,高危人群实体14个,疾病实体5个,三元组769个。第二轮抽取基于第一轮的基础,共抽取到1062个危险因素实体,174个保护因素实体及9个高危人群实体,共得到关系对6235个。经人工审核并完成实体解析后,最终共识别危险因素实体956个,保护因素实体241个,高危人群实体4个。根据各危险因素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共包含8个类别,分别为行为及生活方式因素、遗传因素、理化环境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生殖因素及其他因素。完成两轮抽取及人工审核后,对抽取结果进行精确率、召回率及F1值计算,其中,乳腺癌相关文献中抽取的所有实体结果精确率最低,为47.47%,卵巢癌相关结果精确率最高,为77.06%;分癌种F1值计算结果中,乳腺癌F1值最低,为57.44%,卵巢癌F1值最高,为82.85%。通过对该知识图谱进行应用评估,认为该知识图谱在知识检索方面效率较高,能够直观展示不同癌种间及其与危险因素的关联,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对现有监测系统与知识图谱进行对比,其中我国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内容主要包括饮食、吸烟、饮酒、身体活动、家族史、疾病因素等,我国消化道肿瘤高发地区监测内容类别与其基本类似,但在饮食、家族史、疾病史等方面存在差别,在饮食方面,其更关注于摄入食物的制作方法,家族史与疾病史方面也只限于调查与消化道有关的影响因素。此外,两个监测系统中均未涉及与理化环境因素有关的内容。结论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法、文献检索法和人工智能法构建针对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危险因素知识图谱。该图谱以权威专家的经验知识对恶性肿瘤数据库进行评估并建立知识图谱本体框架,为构建知识图谱的核心内容提供了合理可靠的有效保障。利用文献这一较能展现该领域研究现状的途径作为数据来源,通过机器学习这一智能高效的手段,实现肿瘤危险因素知识图谱的构建,并从其知识检索、与监测系统内容对比及应用拓展三个方面进行评估。该图谱能够实现对疾病、因素及其关系的快速检索,并且随着研究者对肿瘤认识的深入,还可以对其内容进行不断更新,保证知识的循环。通过对其进行拓展可用于不同的人群中,在未来恶性肿瘤防控领域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徐丽媛[7](2020)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疗效,探讨腹腔镜手术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1月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共188例,其中腹腔镜组92例,开腹组96例,统计并分析两组的年龄、BMI、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病理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清扫淋巴结总数、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手术费用、总住院费用、术后复发率等指标。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年龄、BMI、FIGO分期、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围手术期指标比较:(1)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61.92±110.69min)、(267.51±70.04min),无统计学差异(P=0.773)。(2)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73.04±91.85ml)、(259.39±124.18ml),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较开腹组少,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清扫淋巴结总数分别为(22.77±5.86枚)、(20.09±5.12枚),腹腔镜组较开腹组多,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86±1.00d)、(3.74±1.19d),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时间短,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各发生并发症11例(12.0%)、15例(15.6%),无统计学差异(P=0.861)。(6)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0.38±3.08d)、(11.71±5.69d),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时间短,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济学指标比较:(1)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手术费用分别为(5530.89±1510.69元)、(3245.88±1131.34元),腹腔镜组较开腹组高,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总住院费用分别为(37078.00±15721.38元)、(27106.65±8196.04元),腹腔镜组较开腹组高,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发率比较:术后随访13-42个月,两组均有复发,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分别有3例(3.3%)、2例(2.1%)复发,两组术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61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的术中失血量较少,切除淋巴结总数较多,肠道功能恢复较快,术后住院时间较短,但具有更高的经济学负担;在手术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复发率方面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无明显差异。在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治疗方面,腹腔镜手术可以作为一种优先选择的方案。
王莹[8](2019)在《大豆异黄酮对绝经后妇女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 绝经期是女性生命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由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女性会出现一系列绝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这些症状对女性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大豆异黄酮是天然的植物雌激素,因其化学结构与雌激素相似,可以作用于雌激素受体,发挥弱雌激素样作用;同时在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时,由于与雌激素受体的竞争性结合而发挥抗雌激素效应。这种双向调节作用,使大豆异黄酮与雌激素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相比具有优势,特别是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大豆异黄酮的弱雌激素样作用,使其有可能保留雌激素的有利作用,而不至于引发较明显的雌激素相关的副反应。既往关于大豆异黄酮用于绝经后女性的系统评价多是关于大豆异黄酮优点方面的分析,如大豆异黄酮预防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调节绝经后女性的血脂水平等。但是大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在报道大豆异黄酮优点的同时,也有一些不良反应的报道,事关大豆异黄酮的使用安全性,然而目前临床对此并未足够重视,也缺乏系统的分析解读。目的 通过Meta分析,综合相关文献系统评价大豆异黄酮对绝经后妇女的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检索Pubmed、Science Direct、Google学术数据库,搜集关于大豆异黄酮用于绝经后妇女的文献,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各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利用RevMan5.3统计软件对纳入的文献数据进行综合和异质性检验。根据摄入大豆异黄酮的剂量和时间进行亚组分析。利用RevMan5.3统计软件制作漏斗图,观察对称性,并用Statal3.0软件,采用Egger和Begg法分别进行发表偏倚的检验。采用去除单项研究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应用GRADE系统对结果实施质量评价。结果 最终34篇文献被纳入,试验组病例数2133例,对照组病例数174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大豆异黄酮试验组出现不良反应数为1090,应用安慰剂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数为1017,合并的比值比(OR)统计学检验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分类中绝经后出血、乳房触痛、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脏不适,各统计学检验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胃肠道反应的统计学检验结果P<0.01,有统计学意义。以摄入大豆异黄酮时间6个月为界限,对各不良反应做亚组分析,各亚组分析中,只有摄入时间超过6个月时,胃肠道反应的统计学检验结果P<0.00001,有统计学意义。以每天摄入大豆异黄酮80mg为界限,对各不良反应做亚组分析,各亚组分析中,只有每天摄入量超过80mg时,胃肠道反应的统计学检验结果P<0.0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豆异黄酮用于绝经后妇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增加绝经后出血、乳房触痛、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心脏不适的不良反应,仅在摄入时间超过6个月,每天摄入剂量超过80mg时存在一定的胃肠道反应。
姚春莹[9](2019)在《三甲复脉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三甲复脉汤加减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的临床疗效,主要观察三甲复脉汤加减与坤泰胶囊分别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以验证三甲复脉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进一步探讨三甲复脉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其机理。方法:本课题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吉林省中医院妇科门诊或疗区就诊的肝肾阴虚证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共72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病程中脱落病例8例,治疗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4例,实际入组64例。治疗组采用口服三甲复脉汤加减,对照组口服坤泰胶囊,治疗1个月,以治疗前后病情程度改善情况、中医主症和次症改善情况及血清LH、FSH值变化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以及组间对照。结果:经过治疗后,中医主症证候总积分、单个中医次症证候积分、血清LH及FSH值均有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实验结果显示:治疗组32例,痊愈5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32例,痊愈5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38%,经统计学分析,两种疗法对本病的治疗作用差异不大(P>0.05),但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单个中医症候均较诊疗前明显减轻,差别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果表明:三甲复脉汤组对主症潮热汗出、烦躁易怒、次症皮肤瘙痒症状的诊疗效果比对照组强;诊治前后,两组患者的LH、FSH值均下降,但是治疗组更具有优势,差别均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三甲复脉汤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疗效显着,尤其是对主症烘热汗出、心烦易怒等方面的改善明显,三甲复脉汤加减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肝肾阴虚证)临床治疗效果显着,安全可靠,无任何副作用;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坤泰胶囊对照组,在症状缓解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可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及推广。
崔一冰[10](2019)在《20世纪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史的勃兴与全球癌症问题的日益突出,英国作为最早建成的“福利国家”,公共卫生政策和预防医学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医学、社会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视域研究英国的癌症问题变得尤为重要。论文选取20世纪英国癌症三级预防作为个案,将其置于政府、产业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人四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历史地“深描”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的形成、演进和特征。“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根据癌症病理发展的不同时期,将预防分为一级“病因学预防”、二级“临床前期预防”以及三级“临床预防”三种类型。这三级预防分别从狙击致癌因子、筛查诊断癌症临床前期表现以及控制术后复发等三方面实现对癌症的预防控制。三级预防是英国癌症预防控制的核心内容,其在降低英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和延长患者寿命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回顾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的演进历程,20世纪是癌症三级预防建设的关键时期。19世纪,受英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影响,人们在平均寿命、生活方式和疾病健康观念等方面均发生了显着地变化,癌症作为一种“文明病”逐渐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医学社会化的转型是癌症疾病观“现代化”的直接结果,使癌症的病因解释逐步摆脱了纯医学的解释路径,并让医学界开始重新思考外部环境与生活方式对癌症发病产生的影响。“公共卫生运动”和“妇幼保健运动”催生了通过阻断致癌因子来预防“生活方式癌”的癌症一级预防观念的形成。一级预防是真正符合“上医治未病”预防医学思想的预防策略。但是,随着“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和“大英帝国癌症运动”等癌症研究机构对癌症医学研究的深入,缺乏学理依据的病因学一级预防开始向临床预防过渡。医学界在癌症的临床前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预防方法来实现预防癌症的发展和恶化的目的。此外,针对癌症已患病人,医生则是通过手术、化疗、综合治疗方案以及姑息疗法等措施来实现对癌症复发和术后伤残的三级预防。本文通过对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的研究,希冀建构一幅20世纪以来英国癌症防控实践活动中的“临床医学模式”向“临床—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再由“临床—生物医学模式”向“临床—生物—社会医学模式”的二次转向的图景。其次,“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和“大英帝国癌症运动”作为英国最重要的癌症医学研究机构,其在癌症病因、病理结构、临床治疗等方向上的研究为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本文关注的重点。最后,健康教育特别是防癌教育贯穿了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的各阶段和各个层面,其主体涉及民众个体、社会组织和政府三方面,内容更是包括防癌意识的培养、建立在流行病学基础之上的癌症等登记制度以及控烟等多个方面,其开展的纵深直接影响着英国癌症预防体系建设的成败,也是本文重点着墨的内容。
二、国际专家质疑“雌激素替代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专家质疑“雌激素替代疗法”(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性激素和生殖因素对女性黑素瘤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参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外源性激素、生殖因素和黑素瘤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
2.1 雌激素 |
2.2 雌激素与黑素瘤的关系 |
2.3 口服避孕药与黑素瘤的关系 |
2.4 激素替代疗法与黑素瘤的关系 |
2.5 生殖因素与黑素瘤的关系 |
2.6 雌激素受体与黑素瘤 |
2.7 总结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文献检索 |
3.1.1 数据源 |
3.1.2 检索策略 |
3.1.3 文献筛选 |
3.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2.1 纳入标准 |
3.2.2 排除标准 |
3.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3.3.1 数据提取 |
3.3.2 质量评价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检索结果 |
4.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4.3 质量评价 |
4.4 结果分析 |
4.4.1 OC的使用 |
4.4.2 HRT的使用 |
4.4.3 生殖因素 |
4.5 异质性分析 |
4.6 敏感性分析 |
4.7 发表偏倚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综述 |
综述一、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文献综述 |
1、病名溯源 |
2、病因病机 |
3、中医治疗 |
4、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更年期综合征的西医文献综述 |
1、概念及流行病学 |
2、病因及发病机制 |
3、实验室检查 |
4、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研究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1、结果分析 |
2、双清固本汤临床应用的依据 |
3、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
4、患者治疗时间的选择 |
5、研究不足与展望 |
6、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病理机制探索 |
1 炎症反应 |
2 关节软骨退变 |
2.1 自噬简介 |
2.2 自噬参与软骨退变 |
2.3 软骨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关系 |
2.4 软骨细胞自噬的调控 |
2.5 中药汤剂对miRNAs表达的影响 |
3 小结 |
第二节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1 西药口服 |
1.1 非甾体类抗炎药 |
1.2 对症慢作用药物 |
1.3 雌激素类 |
2 关节腔药物注射 |
2.1 透明质酸 |
2.2 糖皮质激素 |
2.3 富血小板血浆 |
3 手术治疗 |
3.1 膝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术 |
3.2 膝关节周围截骨术 |
3.3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
3.4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
4 当前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治疗面临的困境 |
第三节 基于“天癸理论”论治绝经后膝骨关节炎 |
1 天癸的基本内涵 |
1.1 渊源 |
1.2 天癸的物质性 |
1.3 天癸的功能性 |
2 天癸与五脏 |
2.1 天癸的产生依赖五脏 |
2.2 天癸受五脏功能调控 |
2.3 天癸的病因病机及治则规律 |
3 天癸的现代研究 |
3.1 天癸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关 |
3.2 天癸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相关 |
3.3 天癸与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相关 |
3.4 天癸与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关系 |
4 天癸与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
4.1 肝肾亏虚天癸竭是绝经后膝OA的发病之本 |
4.2 补益肝肾调天癸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 |
1 资料和方法 |
1.1 检索数据库及时限 |
1.2 检索策略 |
1.3 纳入与排除 |
1.4 结局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入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偏倚风险评估 |
3 Meta分析结果 |
3.1 总有效率 |
3.2 不良反应 |
3.3 步行能力 |
3.4 VAS评分 |
3.5 WOMAC评分 |
3.6 Lequesne-Mery关节炎指数 |
3.7 KSS评分 |
3.8 Lysholms膝关节功能评分 |
4 讨论 |
4.1 中药汤剂内服在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地位 |
4.2 结果分析及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3 本系统评价的意义 |
第二节 膝骨关节炎用药规律挖掘及补肾活血方组方解析 |
1 研究方法 |
2 数据挖掘结果 |
2.1 单味中药频次分析 |
2.2 中药类别频次分析 |
2.3 归经 |
2.4 四气五味 |
2.5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3 讨论 |
3.1 药物分析 |
3.2 方剂分析 |
3.3 膝骨关节炎核心药物及补肾活血方组方解析 |
3.4 小结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病例选择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及治疗分组 |
2.2 治疗措施 |
2.3 患者依从性管理与评价 |
3 观察指标 |
3.1 视觉模拟评分 |
3.2 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 |
3.3 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 |
3.4 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 |
4 中医临床疗效评定 |
5 不良事件 |
6 统计分析 |
7 项目支持与伦理 |
8 结果 |
8.1 病例纳入情况及不良事件 |
8.2 依从性指标 |
8.3 一般资料 |
8.4 发病季节分布及各季节发病患者初诊WOMAC评分情况 |
8.5 VAS评分结果 |
8.6 WOMAC评分结果 |
8.7 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结果 |
8.8 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结果 |
8.9 中医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
9 讨论 |
9.1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药物治疗现状及难点 |
9.2 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现状及作用机制 |
9.3 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论治绝经后膝骨关节炎 |
9.4 小结 |
第二节 补肾活血方对绝经后膝骨关节炎血清学炎性指标及MRI半定量评分的影响 |
1 病例选择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
1.3 中止、剔除、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分组 |
2.2 治疗措施 |
3 临床血清学指标检测 |
4 膝关节核磁共振(MRI)半定量评分 |
4.1 设备及扫描序列 |
4.2 WORMS评分方法 |
5 统计分析 |
6 结果 |
6.1 两组治疗前后E2、MMP-13、CTX-Ⅱ、IL-1β、TNF-α血清学指标变化 |
6.2 两组患者膝关节MRI半定量评分结果分析 |
6.3 两组治疗前后MRI影像评分变化与血清学炎性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7 讨论 |
7.1 补肾活血方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延缓软骨退变 |
7.2 补肾活血方发挥类雌激素样作用保护关节软骨 |
7.3 补肾活血方对绝经后膝关节炎MRI半定量评分的影响 |
7.4 补肾活血方干预下的MRI影像学变化与血清学炎性指标关联性探讨 |
7.5 小结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补肾活血方对去卵巢大鼠软骨组织病理形态学及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 |
2.2 疼痛行为学评估 |
2.3 处死大鼠及取材 |
2.4 肉眼观察膝关节软骨外观 |
2.5 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软骨组织病理形态改变 |
2.6 ELISA检测关节滑液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 |
2.7 免疫组化检测软骨组织COL-Ⅱ、Aggrecan、MMP-13的表达 |
2.8 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PARP、PARP的表达 |
2.9 Western-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 Ⅱ、p62、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 |
2.10 qPCR检测Beclin-1、LC3 Ⅱ、p62、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 |
2.11 qPCR检测miR-20、miR-27a、miR-107、miR-206的相对表达 |
2.1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跑步机最大跑步速度 |
3.2 肉眼观察下膝关节软骨损伤情况 |
3.3 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 |
3.4 关节滑液中IL-1β、IL-6、TNF-α炎症因子表达结果 |
3.5 免疫组化结果 |
3.6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PARP、PARP的表达结果 |
3.7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自噬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p62和通路蛋白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结果 |
3.8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Beclin-1、LC3Ⅱ、p62和Akt、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
3.9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miR-20、miR-27a、miR-107、miR-206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
3.10 miR-107与Akt、mTOR mRNA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OVX+MIA诱导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模型的科学性 |
4.2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组织形态学的保护作用 |
4.3 补肾活血方对细胞外基质代谢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组方药理的文献分析 |
4.4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影响 |
4.5 补肾活血方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软骨细胞自噬 |
4.6 补肾活血方调控关节软骨内miRNAs的表达 |
4.7 小结 |
第二节 补肾活血方上调miR-107靶向TRAF3抑制Akt/mTOR促进软骨细胞自噬反应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CCK-8 (Cell Counting Kit-8)检测软骨细胞增殖率 |
2.2 建模及处理 |
2.3 细胞转染及分组 |
2.4 ELISA法检测COL-Ⅱ、MMP-13、Aggrecan、TNF-α、IL-6的表达 |
2.5 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检测 |
2.6 WB检测各组自噬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p62的表达 |
2.7 WB检测各组自噬通路蛋白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 |
2.8 qPCR检测miR-107、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 |
2.9 miR-107靶基因的预测与验证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
3.2 补肾活血方对COL-Ⅱ、MMP-13、Aggrecan、TNF-α、IL-6的影响 |
3.3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 |
3.4 miR-107靶向TRAF3影响软骨细胞自噬 |
4 讨论 |
4.1 IL-1β诱导软骨损伤模型的科学性 |
4.2 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代谢参与软骨细胞自噬的调节 |
4.3 补肾活血方促进内源性miR-107高表达来抑制Akt/mTOR通路 |
4.4 补肾活血方调节下的miR-107靶向TRAF3促进软骨细胞自噬 |
4.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概况 |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定义 |
二、绝经期的分期 |
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四、围绝经期的临床症状 |
五、现代医学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 |
六、中医治疗绝经期综合征 |
七、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
八、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
九、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
十、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
十一、其他中医治疗 |
十二、围绝经期综合征评价量表 |
十三、小结 |
第二节 “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 |
一、“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基础 |
二、“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与经、带、胎、产的关系 |
三、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临床用药 |
四、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针灸临床 |
五、“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治疗妇科疾病 |
六、小结 |
第三节 头针及针刺量效研究概况 |
一、头针研究概况 |
二、针刺激量的研究 |
第二章 文献系统分析 近10 年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ta系统分析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文献检索结果 |
三、纳入研究特点 |
四、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五、有效率比较 |
六、纳入文献中有关针刺手法及刺激量的分析 |
七、辨证分型对针刺疗效分析 |
八、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穴位选择 |
九、针刺与对照组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良反应率 |
十、结果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设计类型及研究步骤 |
四、病例选择 |
五、研究方法 |
六、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 |
七、疗效评定标准 |
八、不良事件的观察及病例追踪 |
九、统计学处理 |
十、结果 |
(一)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潮热汗出症状的结果 |
(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失眠症状的结果 |
(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易激动症状的结果 |
(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抑郁症状的结果 |
(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眩晕症状的结果 |
(六)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头痛症状的结果 |
(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心悸症状的结果 |
(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症Kupperman Index骨关节及肌肉痛症状的结果 |
(九)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Kupperman Index征肌肉抽搐症状的结果 |
(十)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疲乏症状的结果 |
(十一)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症状评分结果 |
(十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血管维度评分结果 |
(十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社会心理维度评分结果 |
(十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躯体维度评分结果 |
(十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 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性维度评分结果 |
(十六) 不同治疗时间段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
(十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程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
(十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情轻重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
(十九) 安全性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一、 Meta文献分析 |
二、 临床疗效分析 |
三、 穴位作用分析 |
四、 中成药左归丸作用分析 |
五、 针刺刺激量分析 |
六、 副作用及安全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风险评价 |
附录:(二) 症状评估 |
附录:(三) 针刺安全性评价 |
附录:(四)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五) SPSS数字随机分组表 |
附录:(六) 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附件 |
(5)腰骶部“十字灸”治疗女性肾气不固型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注意事项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对照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3.1 器材 |
2.3.2 操作 |
2.3.3 意外情况与处理方法 |
2.4 临床观察指标 |
2.4.1 一般资料 |
2.4.2 疗效性指标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主观尿失禁等级评分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者肾气不固型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 1h尿垫试验漏尿量变化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I-QOL评分变化的比较 |
3.6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学对压力性尿失禁的认识 |
1.1 病名源流 |
1.2 病因病机 |
1.2.1 膀胱气化不利 |
1.2.2 脏腑因素 |
1.2.3 胎产所伤 |
1.3 中医学治疗方式 |
2 压力性尿失禁的现代研究进展 |
2.1 概述 |
2.2 流行病学研究 |
2.3 危险因素 |
2.3.1 年龄 |
2.3.2 肥胖 |
2.3.3 抑郁症 |
2.3.4 锻炼情况 |
2.3.5 其他 |
2.4 SUI的生理病理机制 |
2.4.1 膀胱颈及尿道的解剖关系 |
2.4.2 “吊床”理论(Hammock theory) |
2.4.3 盆底整体理论(the integral theory) |
2.4.4 尿道高活动性学说(utheral hypermobility) |
2.4.5 尿道内括约肌功能障碍(intrinsic sphincter defi-ciency, ISD) |
2.5 SUI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
2.5.1 SUI的非手术治疗 |
2.5.2 SUI的手术治疗 |
3 治疗方法的机制探讨 |
3.1 腰骶部“十字灸”的理论依据 |
3.1.1 人体脊柱连接多条经脉 |
3.1.2 神经节段理论 |
3.1.3“四关”理论 |
3.1.4 腧穴理论 |
3.2 药物作用 |
3.3 姜泥的作用依据 |
3.4 艾灸的作用机理 |
4 结果分析 |
4.1 组间比较 |
4.1.1 主观尿失禁等级评分比较分析 |
4.1.2 肾气不固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分析 |
4.1.3 一小时尿垫试验比较分析 |
4.1.4 I-QOL评分比较分析 |
4.1.5 总有效率比较分析 |
4.2 组内比较 |
4.2.1 观察组 |
4.2.2 对照组 |
5 不足 |
6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近5年中医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资料来源 |
2.4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主题数据库评估及预处理 |
3.2 知识图谱构建结果 |
3.3 知识图谱应用测试结果 |
3.4 知识图谱评估结果 |
4 讨论 |
4.1 肿瘤防控数据来源分析 |
4.2 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分析 |
4.3 知识图谱平台测试结果分析 |
4.4 知识图谱评估结果分析 |
4.5 知识图谱的应用及展望 |
5 结论 |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知识图谱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1 第二轮抽取危险因素实体及分类 |
附表 2 第二轮抽取保护因素及高危人群实体结果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随访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
3.2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
3.3 两组经济学指标比较 |
3.4 两组复发率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总样本资料分析 |
4.2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分析 |
4.3 经济学指标分析 |
4.4 结局分析 |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大豆异黄酮对绝经后妇女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附图附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三甲复脉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围绝经期综合征古今理论研究 |
2.西医发病机制 |
3.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
4.中西结合的治疗 |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实验病例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资料分析及结果 |
4.安全性评价和不良反应情况 |
讨论 |
1 中医理论依据 |
2 三甲复脉汤方解和现代药理 |
3 研究结果分析 |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10)20世纪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概念的厘定 |
二、学术史的梳理与研究 |
三、研究的思路与学术价值 |
四、研究的框架与内容 |
第一章 癌症控制的早期尝试 |
第一节 医学界对癌症的早期认识与诊疗实践 |
第二节 医学社会化转型与英国癌症预防的起步 |
第三节 “文明病”与癌症预防内涵的延展 |
小结 |
第二章 “新健康主义”与癌症病因学预防的建立 |
第一节 “生活方式癌”与“新健康主义”的诞生 |
第二节 “新健康主义”与社会健康提升计划 |
第三节 “新健康主义”的外延与病因学预防的新突破 |
小结 |
第三章 “三早”原则与癌症二级预防 |
第一节 “大英帝国癌症运动”的建立与癌症防控模式的转型 |
第二节 大众防癌教育与“三早”原则的推广 |
第三节 大众防癌教育、病灶自检与癌症二级预防的早期特点 |
第四节 高危筛查、社会普查与癌症二级预防的演进 |
小结 |
第四章 手术、化疗和综合疗法与癌症的三级预防 |
第一节 根治性乳房切除手术的式微与肿瘤外科手术的转型 |
第二节 化疗与第三级预防事业的发展 |
第三节 基因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姑息疗法 |
小结 |
第五章 三级预防视域下英国政府“控烟运动” |
第一节 吸烟致癌与“控烟运动”的兴起 |
第二节 “二手烟”问题与“控烟运动”的发展 |
第三节 地方“控烟运动”的复杂性与挑战 ——以北爱尔兰地区的控烟实践为例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国际专家质疑“雌激素替代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性激素和生殖因素对女性黑素瘤影响的Meta分析[D]. 孙倩.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李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与机制[D]. 陶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D]. 许咏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腰骶部“十字灸”治疗女性肾气不固型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D]. 王文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知识图谱研究[D]. 唐碧玮.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7]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对比研究[D]. 徐丽媛. 兰州大学, 2020(01)
- [8]大豆异黄酮对绝经后妇女安全性的Meta分析[D]. 王莹. 山东大学, 2019(03)
- [9]三甲复脉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D]. 姚春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20世纪英国癌症三级预防研究[D]. 崔一冰. 上海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