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船舶信息处理与显示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强,兰友国,阮强,郎姝燕,陈庆勇,石立坚,曾韬,崔利民[1](2021)在《“海洋卫星遥感实况”小程序功能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一、前言我国海洋遥感历经四十年发展,海洋遥感数据品种与数量不断增多,特别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发布以来,在"十三五"期间发射了海洋一号(HY-1C/1D)水色环境业务卫星、海洋二号(HY-2B/2C/2D)动力环境业务卫星、中法海洋卫星(CFOSAT),
易小兵,辛贵鹏[2](2021)在《海事船动态监控管理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是针对海事船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借助数据库存储与管理船舶信息,详细地探讨了船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整个过程。对数据收发模块依旧存在一定的突出问题,例如管理范围受到了AIS基站覆盖范围的约束、基站设备维修费用很高、难以保证做到直接双向的沟通、港内船舶AIS终端安装不是特别的规范等现象。本项目旨在构建一套功能相对比较齐全的海事船舶系统,促进船舶能够安全航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伟懿,李晓勇[3](2021)在《全球船舶时空大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球船舶航迹数据是一种典型的时空大数据,以全球AIS船舶时空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航迹数据的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研究了数据清洗转换、入库管理、航线提取与压缩,以及基于密度图的全球航线可视化方法。以2014年AIS全球数据为例,进行数据处理与可视化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彭真[4](2020)在《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平台设计与软件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海洋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四大威胁之一,船舶压载水为外来生物入侵提供了途径和载体。为防止压载水中外来生物入侵,提高压载水的风险防控,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04年2月制定了《国际船舶压载水及其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已于2019年1月22日起对我国正式生效,我国的船舶压载水经验积累期也随之开始。作为最大的压载水输出国和输入国,目前我国对海洋外来生物,特别是船舶压载水引入的外来生物入侵机理、灾害监测及风险评估预警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同时在压载水检测、岸基处理和防控管理方面处于空白,无法满足我国当前对于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的要求。基于此,本文设计了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平台和软件实现,对船舶压载水的信息申报、取样检测和岸基处理进行了业务化集成,为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及科学决策提供平台支持。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的压载水管理现状,结合我国的压载水需求对防控平台进行了业务需求分析和性能需求分析,并建立了防控平台业务流程模型。通过对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的每一个业务模块分析,完成了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平台总体设计。其次,本文将压载水防控平台设计为四个模块,分别是船舶信息申报模块、压载水现场快检模块、压载水标准检测模块和岸基处理模块。信息申报模块用于登记船舶压载水信息,并将船舶信息传递到现场快检部门;现场快检模块用于管理压载水快速检测的信息,并判断是否进行实验室标准检测;标准检测模块用于管理压载水标准检测的信息,并判断是否进行岸基处理;岸基处理模块用于管理压载水的处理信息,并允许压载水的排放。在对每一个模块进行数据分析、工作流程分析后,完成了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平台详细设计。再次,本文利用JSP技术进行编程完成了每一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实现,利用MySQL数据库系统建立了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平台数据库,并进一步完成了防控平台信息申报系统、压载水检测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最后,在完成平台软件设计后对软件功能进行测试,对平台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建立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平台,规范了监管流程、提高执法效率、减少执法成本,达到了对外来船舶检测“关口前移”的效果。在压载水履约的国际大背景下,为我国的压载水信息化综合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李琦[5](2020)在《基于机器翻译与知识图谱的船舶信息智能查询研究》文中指出船舶信息查询对于整个航运产业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许多船舶服务平台的基础功能。然而,传统的船舶信息查询往往只是机械地比对查询词和数据库数据之间的匹配关系,将结果直接罗列给用户,并不能智能地理解用户的真正意图,提供更精准和更具关联性的知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船舶信息智能查询技术,利用最新的深度学习和机器翻译方法构建AIS拼音到中文汉字的翻译模型,以解决船舶的多方式智能匹配问题,并在船舶、港口以及航线等数据的基础上构建船舶信息的中文知识图谱,最终实现船舶信息的智能查询。归纳起来,本文的工作主要包括:(1)分析船舶信息智能查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国内外机器翻译和知识图谱技术研究现状,提出可行的技术方案;(2)构建形式规范的船舶信息语料库,包括用于AIS拼音船名与中文汉字船名对应的语料库,以及船舶与港口、航线、贸易区等关联信息的知识图谱语料库;(3)构建基于Transformer与隐马尔可夫链(HMM)结合的智能船名翻译模型,实现了 AIS拼音船名到中文船名的精准翻译,解决了 AIS信息与其他船舶信息的智能匹配。在基于船讯网船舶库的语料库数据集上训练和测试,该模型最终准确率达到了98.92%,在相同数据集上明显优于基于SMT和Seq2Seq的船名翻译模型;(4)根据船舶相关信息之间的属性关联,将船舶、港口、航线、运营公司、贸易区和国家等信息实体化并连接形成知识图谱,进而构建船舶信息查询模型,实现船舶信息的智能查询,解决精准回答和高效多模态搜索问题。综上所述,本文利用最新的深度学习与机器翻译结合的方法,研究并构建AIS拼音船名到汉字船名的智能翻译模型,并进一步利用知识图谱研究和构建了船舶信息的智能查询模型,是人工智能在航运领域应用的有益尝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于提升航运信息的服务水平亦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邓翀翔[6](2020)在《内河船舶航行数据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飞速发展,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已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水上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卫星定位技术与船舶航行跟踪设备的进步,在水上运输中对船舶的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提升运输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在船舶航行数据日益丰富与多样化的趋势下,如何将海量船舶航行数据高效存储与直观展示,是目前船舶管理研究中的重点工作。在已有研究中,船舶航行数据大多存储于传统CSV表格及关系型数据库中,对数据的整理与管理十分困难。并且,将船舶航行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的系统相对较少。在已有研发成果中大多以C/S开发模式为主,系统扩展性与共享性较低且兼容性较差。此外,已有系统多服务于海洋运输,面向内河航运的可视化系统并不多。在此情况下,本论文以内河船舶航行数据为数据基础,设计并构建B/S模式下的内河船舶航行数据可视化系统,用以减少人为工作量并将船舶蕴含信息更为直观的展现。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完成工作如下:(1)内河船舶航行数据可视化系统研发技术研究与框架设计。在开发模式方面,针对用户查看设备多样的特点,采取B/S开发模式进行系统开发;在数据存储方面,针对船舶航行数据存储量大、管理低效的特点,系统采用Mongo DB分布式数据库对船舶航行数据进行存储;在服务器方面,采用Flask完成系统服务器框架的搭建;在前端展示方面,选取layui进行前端框架的设计与搭建。此外,为增强系统中对船舶航行数据的可视化效果,在地理底图方面,使用百度地图作为地理底图;在数据可视化方面,使用Echarts可视化图表库与Mapv可视化开源库对船舶航行数据中蕴含信息进行展示。(2)系统总体需求分析与各功能模块需求分析。结合目前内河船舶管理现况与已有相关研究,对内河船舶航行数据可视化系统总体需求进行设计。同时,针对船舶管理部门具体使用需求,对系统中各功能用户需求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用户对地理底图、船舶位置可视化、船舶轨迹可视化、船舶信息查询、船舶信息统计与分析、用户管理等功能模块的具体操作需求,为后续系统与各功能模块设计奠定基础。(3)系统数据库设计与系统功能设计。在系统数据库设计中,首先对存储在CSV表格中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先处理与筛选。其次构建系统中用于存储船舶航行数据的Mongo DB数据库,并将数据进行导入迁移。最后使用Mongo DB Compass软件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筛选与整理,为系统构建提供数据基础。在系统功能设计中,结合各功能具体需求分析结果,对系统功能模块中用户操作使用流程、数据流程图及功能预设结果等进行详细设计。(4)系统实现与系统测试。在对系统及各功能需求分析与设计的基础上,实现对内河船舶航行数据可视化系统的框架搭建与系统研发。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系统用户管理、船舶位置可视化、船舶轨迹可视化、船舶信息查询、船舶信息统计分析及其他辅助功能。在系统测试方面,为对研发完成的系统进行较为全面的测试,从系统功能与系统性能两个角度对系统进行测试。对系统各功能详细操作是否可顺利完成、系统使用过程中的兼容性、系统各功能在不同数据级别下的执行响应时间进行测试,完成对系统较为综合的测试与评定。
胡士博[7](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研究》文中指出在航船舶的数据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是保证航运信息化和智能化顺利实施的基础。由于众多船用设备和系统产生的海量多源异构数据不能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使航运企业不能有效决策而造成损失;同时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特别是量大面广的内河老旧船舶,其数字化水平低下。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从在航船舶数据实时采集、船端数字化系统集成、关键数据压缩传输和云端船舶状态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基于云服务平台提出一套面向内河在航船舶的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的解决方案,并对其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在解决船端和云端数据互联互通问题的基础上,为实现在航船舶的运行状态分析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数据服务提供支撑。本文首先阐述了船舶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必然趋势和当前船舶行业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在航船舶运行数据的特点以及船舶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场数据信息的多源异构性和应用多样性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运行状态分析的技术框架,探索将量大面广的老旧船舶进行快速信息化改造的方法,通过云平台为用户提供数据服务实现资源共享。然后,根据该框架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从结构、原理和功能等方面进行技术方案的研究,主要包括:针对不同协议接口的在航船舶实时数据采集、基于动态适配的船舶运行信息语义集成、面向低带宽的相关性数据压缩及传输、基于Web Service的在航船舶信息集成和基于云平台的在航船舶状态分析等,对各自实现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整套解决方案。最后,在此框架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内河在航船舶现状,利用云平台对以上关键技术的原型验证,证明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可行的,从而为内河老旧船舶信息化改造以及未来船舶行业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应用提供基础平台、数据资源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保障。
于兆辉[8](2019)在《向家坝过机船舶吃水航速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向家坝升船机是继三峡升船机之后三峡集团修建的第二座巨型升船机。为保障向家坝升船机的通航安全,本文开发了一套船舶吃水及航速检测系统,以达到对通航船舶的吃水深度及进出升船机船厢的航速实时检测和预警的目的。本文首先设计了向家坝升船机过机船舶吃水航速检测系统的整体方案,系统包括船舶信息管理子系统、AIS船舶自动识别子系统、船舶吃水检测子系统、航速检测子系统和图像采集子系统,其中船舶吃水检测子系统分为上游仰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和下游侧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系统通过AIS船舶自动识别子系统确定目标船舶,通过上游仰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和下游侧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分别检测下行目标船舶和上行目标船舶的吃水深度,通过航速检测子系统检测目标船舶进出船厢的航速大小,通过图像采集子系统对目标船舶进行图像信息采集,最后由船舶信息控制管理子系统控制各子系统工作时序,将采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得到检测结果,并存入数据库中。本文详细介绍了各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组成,重点论述了船舶吃水检测子系统、航速检测子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各个子系统的数据融合。系统采用4G串口服务器模块完成RS-485串口数据与网络数据之间的转换,实现系统数据的无线远程通信,采用分布式数据融合技术对采集到的船舶信息进行数据融合,得到船舶的通航信息,判断其超吃水、超航速等违章行为并进行预警。最后给出了系统的实验室测试数据和现场测量数据,并对模拟测试结果和现场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目前,船舶吃水航速检测系统已经在向家坝升船机运行,实现了吃水检测子系统和航速检测子系统的远程控制和数据远程传输。系统的检测效果符合预期需求,检测精度达到项目要求。为项目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鞠桢[9](2019)在《营口港船舶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营口港发展规模的日益扩大,船舶进出港操作量的日益增加,传统的船舶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港口的生产需求。基于港口船舶运输频繁、操作流程复杂等业务特性,以及港口的船舶管理受限于人员、设备和环境诸多临时性因素等的问题,合理开发先进的港口船舶管理系统用以解决港口繁杂、低效的业务环境变得尤为重要。针对港口船舶管理的软件系统研发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应运而生,这对港口船舶管理机制的信息化改革也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港口船舶管理流程,分析营口港务集团港口船舶的各项业务特性和需求,通过合理的模块设计,最终完成一套便捷的、满足实际业务需求的港口船舶管理系统的设计。为了保证系统的整体性能并满足维护便捷、安全稳定等需求,本设计利用B/S架构,综合SSH开发框架的优势,完成了系统各层的搭建和实现,以及功能模块与控制模块的接口设计。同时通过与港口业务部门人员的沟通,结合需求分析,决定采用Javascript语言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实现船舶管理系统,推进港务工作从纸质化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其中SQL Server数据库除了可以完成基本的数据处理操作,它还提供了诸多功能设置,方便于系统的开发和安装,港口数据量庞大,采用此系统开发平台,在辅助船舶管理系统设计的同时也优化了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章节中具体介绍了需求分析、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建模,系统采用自顶而下的方式进行功能模块设计,并对各个子模块进行分析和建模,给出系统设计的E-R图、数据表等。本系统具备交互界面友好、船舶管理子模块合理、业务内容覆盖面广和港务人员操作使用便捷等优势。同时,为了确保系统正确的实现对船只信息的录入、更新、查询和流转操作,以及生成工作日志、预配货通知单和调度安排等信息报表,进行了严格的性能和功能测试,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修改和递归测试,最终保证系统可以满足营口港务集团船舶管理的各项实际需求。
吕瑞[10](2018)在《基于OpenCPN的勘探船舶监控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等海洋事业蓬勃发展,海上勘探船舶航行作业安全需求日益增加。目前基于电子海图的船舶监控系统缺少对通用GIS技术的支持,建立一个支持国际海域电子海图数据和通用GIS技术的船舶监控系统更具现实意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开源电子海图平台OpenCPN、wxWidgets、Sqlite数据库、Socket等技术手段,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勘探船舶监控系统,实现了P190格式的勘探点位设计数据和船舶终端数据的可视化、船舶报警、作业工区加载、历史轨迹回放等功能,基于OpenCPN的海图符号渲染规则制订了一套自己的海图符号渲染规则,实现了海图符号的渲染显示。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船舶终端数据和JSON数据的实际格式,设计了船舶终端信息数据表,通过Socket技术实现了从船舶追踪系统获取船舶终端数据,并最终构建了基于Sqlite的船舶终端数据库。(2)研究了S-57电子海图数据传输标准和OpenCPN的电子海图显示实现过程,在此基础上整合了勘探点位设计数据和船舶终端设计数据,实现了可视化。(3)提出基于S-52标准的电子海图符号渲染规则,针对点、线、面分别制定相应的渲染规则,实现了海图符号的渲染显示。(4)设计了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勘探船舶监控系统,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二、综合船舶信息处理与显示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船舶信息处理与显示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海洋卫星遥感实况”小程序功能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海洋卫星遥感实况”小程序开发与功能 |
1.海洋遥感要素产品展示 |
2.历史台风与路径展示 |
3、卫星云图显示 |
4.极地遥感产品显示 |
5. 其他功能 |
三、“海洋卫星遥感实况”小程序特点与实际应用效果 |
1.小程序的主要特点 |
2.使用情况 |
四、“海洋卫星遥感实况”小程序效能 |
五、结束语 |
(2)海事船动态监控管理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1.1 设计思路 |
1.2 船舶动态监控管理功能介绍 |
1.2.1 驾驶室管理 |
1.2.2 集控室管理 |
2. 北斗系统应用技术研究 |
2.1 北斗系统概述 |
2.2 北斗卫星导航船载机信号处理过程 |
3. 结论 |
(3)全球船舶时空大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据处理与可视化方法 |
2.1 数据处理流程 |
2.2 数据清洗转换 |
2.3 数据入库存储 |
2.4 航线提取与压缩 |
2.5 密度图可视化 |
3 试验与分析 |
3.1 去除漂移点 |
3.2 数据处理 |
3.3 航线可视化 |
4 结语 |
(4)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平台设计与软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压载水管理现状 |
1.2.2 压载水管理相关国际公约 |
1.2.3 我国压载水管理现状 |
1.2.4 我国关于船舶压载水管理的法律法规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压载水防控平台需求分析及业务模块总体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1.1 业务需求分析 |
2.1.2 性能需求分析 |
2.2 业务流程设计 |
2.3 业务模块总体设计 |
2.3.1 船舶信息申报模块 |
2.3.2 压载水取样模块 |
2.3.3 压载水快检模块 |
2.3.4 压载水标准检测模块 |
2.3.5 压载水岸基处理模块 |
2.4 技术支撑 |
2.4.1 JSP技术 |
2.4.2 B/S架构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压载水防控平台的业务分模块设计 |
3.1 引言 |
3.2 信息申报模块设计 |
3.2.1 信息申报分析 |
3.2.2 信息申报流程 |
3.2.3 信息申报设计 |
3.3 现场快检模块设计 |
3.3.1 现场快检分析 |
3.3.2 现场快检工作流程 |
3.3.3 现场快检设计 |
3.4 实验室标准检测模块设计 |
3.4.1 实验室标准检测分析 |
3.4.2 实验室标准检测工作流程 |
3.4.3 实验室标准检测设计 |
3.5 岸基处理模块设计 |
3.5.1 岸基处理分析 |
3.5.2 岸基处理工作流程 |
3.5.3 岸基处理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压载水防控平台软件功能模块实现 |
4.1 引言 |
4.2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2.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与实现 |
4.2.2 数据库数据模型设计与实现 |
4.2.3 数据库物理模型设计与实现 |
4.3 船舶申报系统实现 |
4.4 检测信息录入系统实现 |
4.5 人员管理系统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软件平台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测试环境的搭建 |
5.3 软件平台功能测试 |
5.3.1 信息申报功能测试 |
5.3.2 快速检测功能测试 |
5.3.3 标准检测功能测试 |
5.3.4 岸基处理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基于机器翻译与知识图谱的船舶信息智能查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器翻译研究现状 |
1.2.2 知识图谱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 |
2.1 机器翻译 |
2.2 AIS拼音船名智能翻译技术路线 |
2.3 知识图谱 |
2.4 船舶信息智能查询技术路线 |
2.5 信息源适应性分析 |
2.6 关键技术 |
2.6.1 Python |
2.6.2 Anaconda |
2.6.3 TensorFlow |
2.6.4 Neo4j |
3 AIS拼音船名智能翻译技术 |
3.1 船名语料库的构建 |
3.2 AIS拼音船名到汉字船名的翻译模型 |
3.2.1 基于SMT的模型 |
3.2.2 基于Seq2Seq的模型 |
3.2.3 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 |
3.3 翻译模型的对比分析 |
3.3.1 基于SMT模型的测试实验 |
3.3.2 基于Seq2Seq模型的测试实验 |
3.3.3 基于Transformer模型的测试实验 |
3.3.4 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3.4 Transformer与HMM的联合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船舶信息智能查询技术 |
4.1 船舶信息语料库的构建 |
4.2 船舶信息知识图谱 |
4.2.1 知识图谱数据模型 |
4.2.2 知识图谱数据结构 |
4.2.3 知识图谱存储 |
4.3 船舶信息智能查询 |
4.3.1 查询处理流程实现 |
4.3.2 查询处理技术细节 |
4.4 智能查询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内河船舶航行数据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船舶航行数据研究现状 |
1.2.2 船舶航行数据可视化系统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与理论概述 |
2.1 B/S开发模式 |
2.2 地图API |
2.3 Flask框架 |
2.3.1 Flask框架概述 |
2.3.2 Flask扩展 |
2.4 Echarts可视化图表库 |
2.5 MongoDB数据库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总体需求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1 用户管理模块分析 |
3.2.2 地图基本操作模块分析 |
3.2.3 船舶位置可视化模块分析 |
3.2.4 船舶轨迹可视化模块分析 |
3.2.5 船舶信息查询模块分析 |
3.2.6 统计分析模块分析 |
3.3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目标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系统框架设计 |
4.2.2 系统功能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原始数据整理与特征分析 |
4.3.2 数据迁移 |
4.4 系统功能设计 |
4.4.1 地图基本操作模块 |
4.4.2 系统用户管理模块 |
4.4.3 船舶位置可视化模块 |
4.4.4 船舶轨迹可视化模块 |
4.4.5 船舶信息查询模块 |
4.4.6 船舶信息统计与分析模块 |
4.4.7 其他辅助功能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开发与实现 |
5.1 系统概述与开发环境 |
5.1.1 系统概述 |
5.1.2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5.2.1 系统用户管理模块 |
5.2.2 船舶位置可视化模块 |
5.2.3 船舶轨迹可视化模块 |
5.2.4 船舶信息查询模块 |
5.2.5 船舶信息统计与分析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功能测试 |
6.1.1 测试环境 |
6.1.2 主要功能测试 |
6.2 系统性能测试 |
6.2.1 系统兼容性测试 |
6.2.2 系统执行时间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云平台的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分析 |
1.2.1 多源异构数据采集相关研究 |
1.2.2 多源异构信息集成相关研究 |
1.2.3 船舶在航状态分析相关研究 |
1.2.4 云平台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在航运业的应用研究 |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的技术框架 |
2.1 在航船舶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
2.2 基于云平台的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技术框架 |
2.3 相关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
3.1 船舶运行状态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
3.1.1 基于设备通信协议的信息采集研究 |
3.1.2 基于现场总线的信息采集研究 |
3.1.3 第三方平台数据对接研究 |
3.2 基于领域本体和动态适配的船舶多源异构信息集成研究 |
3.2.1 船舶信息资源领域知识本体研究 |
3.2.2 基于动态适配模式的船舶信息语义集成研究 |
3.3 面向低带宽的相关性数据级联压缩及传输研究 |
3.3.1 数据压缩算法 |
3.3.2 船舶运行信息数据压缩算法及传输方法研究 |
3.4 基于Web服务的在航船舶信息集成研究 |
3.4.1 Web Service信息集成技术研究 |
3.4.2 基于Web Service和信息中间件的数据集成 |
3.5 基于云平台的在航船舶状态分析研究 |
3.5.1 在航船舶状态分析方法集成与服务发布研究 |
3.5.2 基于BP神经元网络的状态分析方法 |
3.5.3 基于参数优化BP神经网络的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分析 |
4.1 原型系统框架设计 |
4.2 船端各模块设计 |
4.2.1 船端信息采集系统方案的实现 |
4.2.2 船舶多源异构信息集成设计 |
4.2.3 面向低带宽的数据传输设计 |
4.3 云端各模块设计 |
4.3.1 云端数据存储与集成设计 |
4.3.2 云端数据信息的采集与监控 |
4.4 基于云平台的船舶柴油机燃油系统状态分析与实现 |
4.4.1 柴油主机燃油系统的样本数据处理及BP网络状态分析实现 |
4.4.2 遗传算法优化BP网络的实现过程及对比仿真结果 |
4.4.3 基于MATLAB工具的状态分析方法集成与服务发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向家坝过机船舶吃水航速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船舶吃水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船舶航速检测研究现状 |
1.2.3 船舶吃水航速检测系统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船舶吃水航速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
2.1 总体方案设计 |
2.1.1 系统概述 |
2.1.2 系统构成 |
2.2 上游仰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 |
2.2.1 仰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构成 |
2.2.2 仰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工作原理 |
2.2.3 超声波传感器串扰问题解决方案 |
2.3 下游侧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 |
2.3.1 侧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构成 |
2.3.2 侧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工作原理 |
2.3.3 超声波传感器串扰问题解决方案 |
2.4 航速检测子系统 |
2.4.1 航速检测子系统的构成 |
2.4.2 基于多普勒效应的雷达测速工作原理 |
2.5 AIS船舶自动识别子系统 |
2.5.1 AIS系统工作原理 |
2.5.2 AIS设备的选型 |
2.6 图像采集子系统 |
2.6.1 图像采集工作原理 |
2.6.2 图像采集设备的选型 |
2.7 船舶信息控制管理子系统 |
3 系统软件设计 |
3.1 检测系统的软件结构设计 |
3.2 船舶吃水检测子系统 |
3.2.1 上游仰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设计 |
3.2.2 下游侧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设计 |
3.3 航速检测子系统设计 |
3.3.1 航速检测子系统工作流程 |
3.3.2 测速雷达的数据解析 |
3.4 AIS船舶自动识别子程序设计 |
3.4.1 AIS船舶自动识别子系统工作流程 |
3.4.2 AIS数据解析 |
3.5 船舶信息控制管理子系统设计 |
3.5.1 软件开发环境 |
3.5.2 子系统设计 |
3.6 图像采集子系统设计 |
3.6.1 子系统工作流程 |
3.6.2 激光相机的工作参数配置 |
3.7 数据库设计 |
3.7.1 PostgreSQL数据库管理系统 |
3.7.2 数据库方案设计 |
4 系统的数据传输、处理及融合 |
4.1 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案设计 |
4.1.1 系统组网方案设计 |
4.1.2 无线传输模块选型与配置 |
4.1.3 4G传输模块工作原理 |
4.2 仰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的数据处理 |
4.2.1 环境参量的数据修正 |
4.2.2 系统噪声处理 |
4.3 侧扫式吃水检测系统的数据处理 |
4.3.1 系统噪声的处理 |
4.3.2 数据幅值标准化 |
4.3.3 信号幅值细分算法 |
4.4 航速检测子系统的数据处理 |
4.5 船舶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融合 |
4.5.1 数据融合理论 |
4.5.2 数据融合模型构建 |
5 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 仰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测试 |
5.1.1 模拟船标定测试 |
5.1.2 现场实船测试 |
5.2 侧扫式吃水检测子系统测试 |
5.2.1 实验室环境测试 |
5.2.2 向家坝现场测试 |
5.3 航速检测子系统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营口港船舶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2 系统相关理论基础及技术 |
2.1 B/S架构 |
2.1.1 B/S模式简介 |
2.1.2 B/S架构模式的特点 |
2.2 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 |
2.3 MVC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概述 |
3.2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3.2.1 船舶信息录入和更新模块 |
3.2.2 船舶调度模块 |
3.2.3 船舶动态查询模块 |
3.2.4 后台管理模块 |
3.3 系统接口需求 |
3.3.1 用户接口 |
3.3.2 外部数据接口 |
3.4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1 系统性能需求 |
3.4.2 系统安全需求 |
3.4.3 扩展性需求 |
3.4.4 可维护性需求 |
3.4.5 易用性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1.1 系统架构设计 |
4.1.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1.3 船舶管理系统流程设计 |
4.2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4.2.1 系统登入模块 |
4.2.2 船舶信息管理模块 |
4.2.3 船舶调度管理模块 |
4.2.4 船舶动态管理模块 |
4.2.5 系统管理模块 |
4.3 接口设计 |
4.3.1 MODEL层接口设计 |
4.3.2 CONTROL接口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 |
5.1 系统登录模块实现 |
5.2 船舶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5.3 船舶调度管理模块实现 |
5.4 船舶动态管理模块实现 |
5.5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测试概述及目的 |
6.2 测试环境 |
6.3 测试内容 |
6.3.1 用户界面测试 |
6.3.2 船舶信息管理功能 |
6.3.3 调度管理测试 |
6.3.4 压力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OpenCPN的勘探船舶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子海图系统研究现状 |
1.2.2 船舶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开发基础 |
2.1 跨平台wxWidgets技术 |
2.1.1 wxWidgets体系结构 |
2.1.2 wxWidgets界面设计方法 |
2.2 OpenCPN软件平台 |
2.2.1 OpenCPN软件模块 |
2.2.2 OpenCPN中电子海图显示实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键技术研究 |
3.1 S-57 电子海图数据传输标准 |
3.1.1 S-57 标准的数据模型 |
3.1.2 S-57 标准的数据结构 |
3.1.3 S-57 标准海图数据的封装 |
3.2 S-52 电子海图标准 |
3.2.1 S-52 常规符号库 |
3.2.2 S-52 颜色编码方案 |
3.2.3 S-52 对应表 |
3.3 S-52 海图符号渲染 |
3.3.1 点符号渲染方法 |
3.3.2 线符号渲染方法 |
3.3.3 面符号渲染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勘探船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设计 |
4.1.1 设计目标 |
4.1.2 系统架构 |
4.1.3 数据库设计 |
4.1.4 系统功能设计 |
4.2 系统实现 |
4.2.1 系统开发环境 |
4.2.2 系统关键功能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实例—船队生产进度监控系统 |
5.1 系统概述 |
5.2 功能介绍 |
5.2.1 工区加载 |
5.2.2 船舶历史轨迹的回放 |
5.2.3 船舶信息的显示 |
5.2.4 船舶报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综合船舶信息处理与显示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洋卫星遥感实况”小程序功能与应用[J]. 刘建强,兰友国,阮强,郎姝燕,陈庆勇,石立坚,曾韬,崔利民. 卫星应用, 2021(09)
- [2]海事船动态监控管理设计与研究[J]. 易小兵,辛贵鹏. 珠江水运, 2021(16)
- [3]全球船舶时空大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研究[J]. 王伟懿,李晓勇. 舰船电子工程, 2021(08)
- [4]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防控平台设计与软件实现[D]. 彭真.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基于机器翻译与知识图谱的船舶信息智能查询研究[D]. 李琦.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6]内河船舶航行数据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 邓翀翔. 东南大学, 2020(01)
- [7]基于云平台的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研究[D]. 胡士博.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向家坝过机船舶吃水航速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的研究[D]. 于兆辉.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9]营口港船舶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鞠桢.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10]基于OpenCPN的勘探船舶监控系统[D]. 吕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