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加强英语课实践性教学环节(论文文献综述)
宋金艳[1](2021)在《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研究》文中提出
李莹莹[2](2021)在《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旅游英语》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微[3](2020)在《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兴起是中国被迫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从改变政治外交的被动局面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主动诉求,英语凭借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藉以近代新学制被正式确立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本文以近代中国早期英语的传播为背景,从香港地区的英语教育着手,对近代中国本土英语学科的建立及教育发展进行全景式勾勒与历时性考察,研究内容既有对英语学科教育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也有对相应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梳理;既有对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整体描述,也有对个别地区、个别教学机构英语教育的深层剖析;既有以英语教育活动为对象的本体研究,也有对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互动关系的探讨;既有对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范式的归纳,也有对其社会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经验启示的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分述如下:文章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对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范围进行界定,通过对本选题相关的学术史进行回顾,总结了之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最后交待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英语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情况。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之间的矛盾催生了近代英语通事与中国洋泾浜英语。本章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梳理,论述了两者在扫除语言障碍、沟通中西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后急需开展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第二章分析了近代中国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笔者对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等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教会学校进行考察,揭示其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形及特点。此外,还分析了香港地区英语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该地区对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产生的影响。第三章探讨了处于起步阶段的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笔者除了对洋务运动时期外语学堂与军事技术学堂的英语教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对京沪粤三地的同文馆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通过回顾这一时期教会学校关于“英语教学”问题争论的整个过程,阐述了这次争论对本土英语教育产生的重要意义。第四章论述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制度化的过程。笔者讨论了从清末到民国几次重要学制变革以及不同学制下初等、中等、高等三个不同阶段英语学科教育的情况;分别以南开中学与北京大学为个案,从历史沿革、教学师资、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对这两所学校的英语学科教育进行微观层面分析及历史评价,揭示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水准与运行实态;最后,从经费的筹措与使用探究了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的关系。第五章分晚清时期与民国初中期两个时间段对近代中国的英语教育政策进行了历时梳理,展现其演变进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从教育目标、教材使用、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总结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第六章从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入手,揭示了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由改制传统书院再到创设新式学堂的发展路径,通过学制的更迭分析不同时期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格局归纳出近代武汉地区外语学科教育的特点。结语部分是对近代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包括英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启示。本文通过研究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程,藉以重新审视当下英语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以历史关照现实。笔者期望在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语境中,科学认识英语学科的地位,挖掘英语学科教育的内涵,通过深化英语学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以英语为通用语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
王晨[4](2019)在《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以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高等学校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创新成果产生的重要源泉。次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联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次月制定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推动各高校成立“2011协同创新中心”。本次研究依托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湖南农业大学牵头成立的“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对高校依托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首先确定各个核心概念的界定,然后对普通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研究,接着主要将湖南农业大学两个创新班与其对应专业的普通班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创新班与普通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差别;再通过对四个班级同学发放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学习参与、自我效能、创新思维和能力等各个方面实验班学生的表现都优于普通班,也发现了协同创新中心培养人才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不相对应,还需进一步提高实验班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最后针对高校依托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人才培养提出相关建议。
刘金华[5](2019)在《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语课程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是,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因而研究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不但可以丰富中职英语教学的理论,还能为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参考,因而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围绕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以曲江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对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现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研究,发现中职学生评估的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均值低于中职教师评估的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均值,中职英语教师的有效性不高,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性不够、深度性不理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有机整合,教师的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与现实生活关系不紧密,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影响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原因来自教师、学校和学生三方面。教师和学校要采取提升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教师要有有效教学理念,增强教学责任意识,提升专业素养和教研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提问、教学和学习环境创设、教学评价机制运用的有效性。学校要为促进英语教师课堂有效性教学提供激励政策,加强英语教师培训,鼓励英语教师教学,倡导英语教师合作,支持英语教师研究。
赵琼[6](2018)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研究 ——基于吉安市的调查》文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的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一线的技能人才。市场经济地逐渐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地不断加快,外资、合资的生产加工型企业和服务类投资者选择到内陆城市发展。当我们的中职毕业生就业时,拥有比较好的英语水平的学生在进入一些外企或大型国企的时候显然享有优先权。因此,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很有必要,让学生拥有更好的职业前景。然而纵观当前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上课常常是教师唱独角戏,课后学生也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学生不愿学,教师找不到成就感,教学未能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探究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已经是必然趋势。本文第一章通过文献查找和整理的方法,对国内外关于英语教学的研究、中职教学的研究、中职英语教学内容的研究和中职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整理。国内外学者对英语教学已经研究得较为全面,包括英语教学政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于中职教学,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中职教育有其职业导向性的特殊性,应该区别于一般的普通中学或者高校的教育;在中职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较之国内对中职英语教学的研究,国外对中职英语教学的研究相对更领先和全面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借鉴:第一,在教学评价方式上可以借鉴国外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方式,评价方式不完全依赖于卷面测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第二,国外中职教育大力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第三,强调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第二章是中职英语教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包括:中职英语教学的应用性特点,中职英语与普通中学英语教学的比较,中职英语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中职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进一步理清了中职英语教学的特殊性,为接下来的发现问题和问题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调查研究了吉安市三所中职学校不同专业的英语教学的基本情况。这三所中职学校分别是吉安师范学校、井冈山应用科技学校、吉安市高级技工学校。通过对三所学校300名不同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对三所中职学校15名英语教师的个人访谈,还有结合本人从事中职英语一线教学以来的实际观察等三种方法,从中职英语教学六个方面: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教材的征订使用情况、课程的安排设置、教学方法的使用、学校对师生的评价机制以及学生英语学习的状态,调查分析,得出第一手数据或结果。第四章通过对数据及结果的归纳总结,客观分析并发现当前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师队伍数量、质量与结构调整问题,教材选用与使用问题,课程设置合理性的问题,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更新问题,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与针对性问题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问题。第五章根据以上中职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从六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首先,从宏观上来说,应该加大国家、社会、学校对基础文化课的支持力度;第二,要准确把握中职英语与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的异同点;第三,应该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中职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第四,建立中职英语教学的新模式;第五,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最后,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张建佳[7](2018)在《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英语,特指中国大多数高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是我国高校长期持续不变的一门本科阶段课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以及为顺应国际发展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我国高等院校主要承担起培育外语人才的重任,不仅数量需求大而且质量要求高,他们应当是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备懂科学、跨文化、善思辨,能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满足社会需要的英语应用型人才。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直面的核心问题是教学价值取向。它严重制约着大学英语教学成效。纵观当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研究现状,主要问题是:第一,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偏离教学目标,其教学强调的是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听、说、读、写、译的一般性能力,使得教学主要停留在打好语言基础上,仍然局限于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应试教育明显,偏重工具性教学,形成为考而考,为教而教的局面;第二,大学英语教学过于注重英语语法规则的学习积累与模仿操练,教学方式乏味,教学情境虚无,偏离了英语跨文化交际的特性,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成了空谈,使得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与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之间差距越来越明显;第三,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独唱会”倾向,缺乏与其他教学价值取向的融合,尤其是与大学英语教学人文性取向的融合,单一性教学价值取向占据大学英语教学支配地位,教学中以传授静态的工具性知识为主,忽略了充满活力的人文性价值取向,导致丰富的文化意蕴得不到挖掘,跨文化交际语境置诸脑后;第四,大学英语教学分离式、离合式教学价值取向比较盛行,抑或时不时偏重工具性或者人文性,而缺乏两者的融合。这些忽左忽右的教学价值取向导致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令人堪忧。可以说,围绕各种英语考试开展的教学,成了大学英语英语教学的一种怪象。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基本陷入考试学习化,学习考试化的泥潭。本研究在梳理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分析入手,开展一定范围的资料查询与调查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定量与定性方式,深刻剖析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内涵及其内在机理,力图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系统设计,在强调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高度关注大学英语教学语言与文化的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特性,强调人文性教学与工具性教学价值取向的深度融合,促成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齐头并进的发展。本研究共有七个部分:导论阐述本研究的研究缘起、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研究创新。本研究的核心内容首先是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内涵入手。通过对大学英语、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涵义的正本清源,着力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其基本内涵是从单一(单向)、离合式价值取向转向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融合性价值取向。其研究的本质意义是提升学生英语综合素养,全面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价值的实现。提倡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必须厘清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表征。富含人文性与工具性本质的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去取向的基本表征是: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融合、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融合以及语言教学共性与个性的兼顾。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其价值取向偏向单一、或者左右摇摆,不利于教学要素与教学环节的融合,这样会造成教学目标与教学价值取向发生偏离。所以,我们主张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是教学各表征的深度融合性。在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引领下,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样态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融合性。这些真实存在的教学样态在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下有了科学合理的拓展,并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只有融合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正确把握并合理彰显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践品格,大学英语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本研究考察和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依据。主要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政策支撑、学科规律和理论基础。论述了单一性、相对独立性、融合性价值取向各阶段的政策支撑、阐释了大学英语课程特质和学科规律与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关系、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知识迁移、二语习得、视域融合的理论基础。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依据正是由于融合才得以实现的一种本质性要求。本研究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四个实现条件:(1)大学英语教学主体,(2)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3)大学英语教学环境,(4)大学英语教学管理。阐明了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是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的实践意义,也同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教学管理层面以及从生成性教学环境、实践性教学环境和生态性教学环境探索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条件。该研究还着力从四个层面合理呈现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载体。大学英语教学分层分级教学的实施正是融合性价值取向在大学英语教学上的本质反映,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开展更加适应学生进一步人文化、科学化、个性化和信息化的培养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特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而且还可以科学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为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服务。本研究的创新表现在研究的选题和研究视角上有些创新:第一,研究选题的创新本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及其实现为题,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理论框架。这在选题内容上有一定的新意。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本研究探索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的教学样态、教学表征以及实现的依据、条件和载体。这在研究视角上相对于已有较多聚焦在追求单一价值取向的研究来说有一定新意。
李胜利[8](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认为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邓懿[9](2016)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的涉外旅游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据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这个形势就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特别是对员工的旅游专业技能和旅游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向企业输送旅游专业人才的中职院校,既拥有发展机遇也同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目前,中职英语课程的设置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旅游产业对拥有良好英语能力的人才的需求。绝大部分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只停留在课本上,与实际应用结合的很少。这就造成了很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后无法跟外国游客进行最基本的沟通和交流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我国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也为了培养出更多的旅游应用型人才,中等职业院校的英语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中职英语课程应该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从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包括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界定了与本论文相关的一些概念,阐述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第二章,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针对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做了相关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找出了现行的英语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第三章,本文从课程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评价等方面对英语课程的问题进入了深入细致地分析。现存的第一个问题是现今中职院校英语课程目标与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相脱节,第二是课程内容未能体现专业应用型特色,然后是课程教学方式不合理,最后是课程评价体系不科学。文章第四章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对策。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其次要制订基础性与应用性相融合的课程内容,然后要深化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最后要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王亚玲[10](2014)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生活化向度研究 ——以渭南工业学校调研为例》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里,众所周知,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实用型技能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使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不断涌现,中等职业教育规模飞越式增长。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伐的加快,高中热也随之不断地升温,高校连年急剧扩招。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与总体素质较低,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怎样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劳动者,变成了职业学校教学改革面临的关键性问题。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职校学生在中学时已经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上课习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性、审美情趣和合作能力。对英语大多数学生已经没有兴趣,甚至于出现抵触情绪,认为学习英语没有什么用处。职校的英语教师课堂组织能力强,但是缺乏生活化知识。中职英语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课堂英语”为“生活化英语”,通过调查研究,寻找新的方法,探索新的道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求知,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的运用,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融入生活的教学,让学生对英语产生足够的兴趣。此课题的研究旨在使师生摆脱英语教学的形式主义。从教与学中自觉意识到:光靠书本知识远远不够,应扩大知识面,多搜集生活类英语资料,到生活的源头中去学英语。这就对中职英语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新观念,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虽然职校英语是基础课程,但是从学科、师生、学校、企业、社会的几个方面要求来看,本课题是可行的、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也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体现社会要求的。此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谈加强英语课实践性教学环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加强英语课实践性教学环节(论文提纲范文)
(3)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研究 |
(二)20世纪下半叶的相关研究 |
(三)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 |
三、相关界定 |
(一)选题研究的语言 |
(二)研究的时间跨度 |
(三)英语学科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英语在华早期传播的回溯 |
一、通事:早期英语的主要操持者 |
(一)明清两朝政府机构中的通事 |
(二)不同贸易体制下的通事:从澳门通事到广东通事 |
(三)从通事到买办:条约时期核心“中介”角色的转移 |
二、洋泾浜英语的发展:从“广州英语”到“上海洋泾浜英语” |
(一)中国别式英语:别琴(皮钦)英语、广州英语、上海洋泾浜英语 |
(二)洋泾浜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
三、洋泾浜英语的传播 |
(一)洋泾浜英语的传播途径 |
(二)洋泾浜英语的学习读物 |
四、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 |
(一)清政府政治外交的被动局势 |
(二)西学东渐、救国图存的外语需求 |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育的先声: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 |
一、以教会学校为中心的英语教育 |
(一)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 |
(二)香港政府对教会学校英语教育的政策 |
二、香港英语教育世俗化的转向 |
(一)政府对中文学校英语教育的资助 |
(二)理雅各计划:突出英语教育 |
三、香港早期英语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
(一)为内地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
(二)向内地输送外语人才 |
第三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正式起步 |
一、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之滥觞——京师同文馆 |
(一)创办的社会背景 |
(二)招生、办学及历史沿革 |
(三)课程、师资与教学 |
(四)办学成效及影响 |
二、京沪粤同文三馆之比较 |
(一)招生范围与条件 |
(二)学年制度 |
(三)课程设置 |
(四)英语教学 |
(五)实践教学 |
三、“西艺”学堂的英语教学: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 |
(一)教习与学员 |
(二)课程体系 |
(三)教学特色 |
四、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传教士关于英语教学的争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争论的全面爆发 |
(三)结果及其影响:“英语”地位的确立 |
第四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发展 |
一、清末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 |
(一)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 |
(二)各类学校英语教学概览 |
二、民国时期英语学科教育的调整与个案分析 |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的英语学科教育 |
(二)壬戌学制及之后的英语学科教育 |
(三)中学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南开中学 |
(四)高校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北京大学 |
三、英语学科教育经费 |
(一)教育经费的筹措与来源 |
(二)教育经费的使用与开支 |
第五章 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政策与范式 |
一、英语学科教育政策的演变 |
(一)晚清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
(二)民国初中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
二、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 |
(一)教育目标 |
(二)教材使用 |
(三)教育研究 |
(四)教学评价 |
第六章 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考察 |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与武汉地区英语学习的萌发 |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 |
(二)传统书院改制以及英语学习的萌发 |
二、新式学堂的创设及其英语学科教育 |
(一)外语学堂——从湖北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 |
(二)非外语类学堂 |
三、学制的更迭与英语学科教育:从本土学校到教会学校 |
(一)不同学制下本土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 |
(二)教会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演变 |
四、近代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特点 |
(一)地方决策者的引领作用突出 |
(二)教会教育与官办教育相互渗透、各具优势 |
(三)凸显本地“自强”文化特色 |
结语: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 |
一、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
二、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4)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以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概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2011计划 |
2.1.2 协同创新 |
2.1.3 高等农业院校 |
2.1.4 协同创新中心 |
2.1.5 创新人才 |
2.1.6 实验班 |
2.2 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概述 |
2.2.1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
2.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2.2.3 创新人才培养动力 |
2.2.4 高校培养人才依托主体 |
第三章 2011 计划实施背景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概况 |
3.1 国内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 |
3.2 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 |
3.2.1 实验班成立与发展 |
3.2.2 实验班人才培养目标 |
3.2.3 实验班人才培养机制 |
3.2.4 实验班课程设置 |
3.3 普通班人才培养模式 |
3.3.1 普通班成立与发展 |
3.3.2 普通班人才培养目标 |
3.3.3 普通班人才培养机制 |
3.3.4 普通班课程设置 |
3.4 实验班与普通班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
3.4.1 培养目标的比较 |
3.4.2 培养方式的比较 |
3.4.3 课程设置的比较 |
3.4.4 培养成效的比较 |
第四章 调查问卷设计及研究结果 |
4.1 调查问卷的选择及维度设置说明 |
4.1.1 调查问卷的选择 |
4.1.2 维度设置说明 |
4.2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
4.3 调查研究结果 |
4.3.1 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学习氛围 |
4.3.2 学生学习参与的差异 |
4.3.3 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差异 |
4.3.4 学生自我效能的差异 |
4.4 小结 |
第五章 2011 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分析讨论 |
5.1 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 |
5.1.1 各方资源深度融合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 |
5.1.2 完善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
5.1.3 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更加注重个性化培养 |
5.2 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2.1 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2.2 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5.3 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加快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
5.3.1 采取“结果+过程”的创新性评估方式 |
5.3.2 增加创新性“微课程”安排 |
5.3.3 构建以学生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
5.3.4 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现状与动态 |
1.2.2 国内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现状与动态 |
1.2.3 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有效 |
1.4.2 有效教学 |
1.4.3 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 |
第2章 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 |
2.1 教师调查结果反映的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现状 |
2.1.1 教师问卷调查的方法 |
2.1.2 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 |
2.1.3 教师问卷调查的结论 |
2.2 学生调查结果反映的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现状 |
2.2.1 学生问卷调查的方法 |
2.2.2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
2.2.3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论 |
第3章 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现状的原因 |
3.1 教师原因 |
3.1.1 教学理念 |
3.1.2 专业素养 |
3.1.3 教学能力 |
3.1.4 教学效能感 |
3.1.5 教学方法 |
3.1.6 科研能力 |
3.2 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现状的学校原因 |
3.2.1 重视程度 |
3.2.2 支持力度 |
3.3 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现状的学生原因 |
3.3.1 生源素质不高,英语基础薄弱 |
3.3.2 学习目标丧失,学习态度不端正 |
3.3.3 学习缺乏动力和信心,学习困难大 |
3.3.4 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动性大 |
第4章 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
4.1 中职英语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 |
4.1.1 有效备课 |
4.1.2 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
4.1.3 教学过程设计策略 |
4.1.4 教学导入策略 |
4.1.5 教学方法选用策略 |
4.1.6 提问策略 |
4.1.7 课堂环境创设策略 |
4.1.8 课堂练习策略 |
4.1.9 多元评估策略 |
4.1.10 教学反思策略 |
4.2 中职学校促进英语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 |
4.2.1 加强英语教师培训 |
4.2.2 鼓励英语教师教学 |
4.2.3 倡导英语教师合作 |
4.2.4 支持英语教师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B 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D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F 课堂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6)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研究 ——基于吉安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缘起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 |
1.3.1 关于英语教学的研究 |
1.3.2 关于中职教学的研究 |
1.3.3 关于中职英语教学内容的研究 |
1.3.4 关于中职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
1.3.5 小结与启示 |
1.4 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界定 |
1.4.1 职业学校 |
1.4.2 中等职业学校 |
1.4.3 教学 |
1.4.4 中职英语教学 |
1.5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职英语教学的理论分析 |
2.1 中职英语教学的应用性特点分析 |
2.2 中职与普通中学英语教学的比较分析 |
2.2.1 教学目标的比较 |
2.2.2 教学内容的比较 |
2.2.3 教学方法的比较 |
2.2.4 教学主体的比较 |
2.2.5 教学评价方式的比较 |
2.3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
2.4 中职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吉安市中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3.1 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
3.2 教材选用与使用情况 |
3.3 教学内容选择与课程结构布局 |
3.4 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应用 |
3.5 课程教学评价的状况 |
3.6 学生的学习状态 |
第4章 吉安市中职英语教学主要问题分析 |
4.1 教师队伍数量、质量与结构调整问题 |
4.2 教材选用及教学内容与专业的契合度问题 |
4.3 英语课程的合理设置问题 |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更新问题 |
4.5 教学评价的多样化与针对性问题 |
4.5.1 学生的评价 |
4.5.2 教师的评价 |
4.6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问题 |
第5章 吉安市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 |
5.1 加大国家、社会、学校对中职学校基础文化课的支持力度 |
5.1.1 教育管理机构在政策上、行动上支持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 |
5.1.2 学校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 |
5.2 准确把握中职与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的异同点 |
5.2.1 准确把握中职英语教育的教学目标 |
5.2.2 清醒认识英语教学应该服务于专业教学 |
5.3 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双师型中职英语教师队伍 |
5.3.1 开展中职英语教师教学方法培训 |
5.3.2 为英语教师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减轻不必要的负担 |
5.3.3 树立现代中职英语教学的新理论 |
5.3.4 加强培训“双师型”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
5.4 建立中职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
5.4.1 开发中职英语教材,严格规定教材 |
5.4.2 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
5.4.3 合理优化课程安排 |
5.4.4 建立有效的评价手段 |
5.5 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
5.5.1 培养良好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态度 |
5.5.2 实行任务型教学,激发自主学习热情 |
5.5.3 培养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提高英语学习的成效 |
5.5.4 进行层级化教学 |
5.5.5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
5.6 加强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
5.6.1 提高英语教师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水平 |
5.6.2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 |
5.6.3 加强中职英语教学第二课堂的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1:调查问卷(针对学生) |
附件2:教师访谈提纲 |
附件3:观察提纲 |
(7)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反思 |
(二)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研究不足 |
(三)来自教育规划纲要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启示 |
(四)迎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
二、概念界定 |
(一)大学英语教学 |
(二)教学价值取向 |
(三)融合性价值取向 |
三、文献综述 |
(一)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 |
(二)大学英语教学价值五个维度的研究凸显 |
(三)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研究呈现分散性状态 |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 |
(一)重点和难点 |
(二)研究创新 |
第一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内涵 |
一、大学英语性质和特点 |
(一)大学英语的性质 |
(二)大学英语的特点 |
二、大学英语教学价值 |
(一)促进学生的发展 |
(二)促进学校的提升 |
(三)促进社会的进步 |
(四)促进文化传承 |
三、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 |
(一)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内涵 |
(二)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形态 |
四、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 |
(一)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从单一向融合转换 |
(二)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释义 |
第二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表征 |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 |
(一)对大学英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解读 |
(二)大学英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融合方式 |
二、共性与个性兼顾 |
(一)大学英语教学兼顾共性与个性的原因 |
(二)大学英语教学兼顾共性与个性的方式 |
三、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融合 |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关系 |
(二)大学英语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
四、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融合 |
(一)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阐释 |
(二)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融合的实现方式 |
第三章 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样态 |
一、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
(一)制定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目标政策 |
(二)完善由融合性价值取向引领的教学目标系统 |
(三)建构落实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目标网格 |
二、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
(一)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课程设置 |
(二)强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价值取向 |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的教学内容 |
(四)教学内容凸显共性与个性的兼顾 |
(五)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融合呈现的教学内容 |
(六)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融合 |
三、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组织形式 |
(一)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班级授课制 |
(二)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活动教学 |
(三)彰显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现场教学 |
(四)突出融合性价值取向的互联网+教学 |
四、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
(一)构建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方法论 |
(二)选用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方法 |
五、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 |
(一)确立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评价理念 |
(二)形成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评价方式 |
(三)发挥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评价功能 |
第四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依据 |
一、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政策依据 |
(一)单一性教学价值取向阶段的政策文件 |
(二)相对独立性教学价值取向阶段政策文件 |
(三)融合性价值取向阶段的政策文件 |
二、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学科依据 |
(一)大学英语课程特质 |
(二)大学英语学科规律 |
三、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理论依据 |
(一)知识迁移理论 |
(二)二语习得理论 |
(三)视域融合理论 |
第五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条件 |
一、大学英语教学主体的必备条件 |
(一)教师应有的必备素养 |
(二)学生应有的基础条件 |
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必然选择 |
(一)实现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性的统一 |
(二)关注“听、说、读、写、译”技能综合性发展 |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与组织 |
(四)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运用 |
三、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的必需支持 |
(一)生成性教学环境 |
(二)实践性教学环境 |
(三)生态性教学环境 |
四、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的必要改革 |
(一)学校层面的教学监督管理 |
(二)教师层面的课堂教学管理 |
(三)学生层面的自我学习管理 |
第六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载体 |
一、大学英语分级分层教学 |
(一)以融合性价值取向作为分级分层教学展开的依据 |
(二)重视分级分层教学的顶层设计与管理 |
(三)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 |
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
(一)专门用途英语的含义 |
(二)重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内容的设计 |
(三)重视学生专门用途英语能力的培养 |
三、大学英语教学语料库 |
(一)科学设计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语料库 |
(二)精心选用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语料 |
(三)科学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
四、大学英语教学资源 |
(一)大学英语教学显性资源 |
(二)大学英语教学隐性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教育 |
二、应用型人才 |
三、课程 |
四、中职英语课程 |
五、旅游管理专业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应用型人才的研究 |
二、关于中职英语课程的研究 |
第二章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现状的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对象 |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样本的说明 |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二节 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
一、对调查样本旅游企业的统计 |
二、对调查样本学生的统计 |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课程目标与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相脱节 |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 |
二、中职英语课程目标脱离了企业需求 |
第二节 课程内容未能体现专业应用型特色 |
一、旅游英语课程教材内容陈旧,没有与专业相结合 |
二、旅游英语课程重理论,轻实践 |
第三节 课程教学方式不合理 |
一、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单调 |
二、英语课程教学手段落后 |
第四节 课程评价体系不科学 |
一、现行的课程评价未能体现出其作用 |
二、中职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
第四章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对策 |
第一节 明确课程目标 |
一、明确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
二、确立中职旅游英语课程目标 |
第二节 制订基础性与应用性相融合的课程内容 |
一、英语课程教材要新颖 |
二、英语课程教材要注重于实用性 |
第三节 深化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
一、运用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方法 |
二、优化课程教学设备 |
三、加强旅游英语的实践教学 |
第四节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
一、确立英语课程评价的原则 |
二、实现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10)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生活化向度研究 ——以渭南工业学校调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 |
1.1.3 选题的意义 |
1.1.3.1 中职英语生活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
1.1.3.2 中职英语教学生活化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和效率 |
1.1.3.3 中职英语教学生活化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热情 |
1.2 基本概念 |
1.2.1 生活化的概念 |
1.2.2 英语生活化的概念 |
1.2.3 中职英语生活化的概念 |
1.3 理论基础 |
1.3.1 斯宾塞的“生活预备说” |
1.3.2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 |
1.3.3 裴斯泰洛齐的“生活教育”原则 |
1.3.4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研究概况 |
1.4.2 国外研究概况 |
1.4.3 研究评述 |
1.5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1 案例法 |
1.5.2 问卷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
2.1 中职英语教学“非生活化” |
2.2 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2.3 对我校英语生活化教学的调查 |
2.3.1 调查的目的 |
2.3.2 调查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
2.3.2.1 调查的对象 |
2.3.2.2 调查的内容 |
2.3.3 问卷调查分析 |
2.4 分析调查结果暴露出的问题 |
2.5 分析主要问题的成因 |
第三章 开展中职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原则、策略与方式 |
3.1 中职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
3.1.1 实效性原则 |
3.1.2 主体性原则 |
3.1.2.1 如何理解主体性教学原则 |
3.1.2.2 主体性教学的特征 |
3.1.2.3 主体性教学的课堂特征 |
3.1.3 合作性原则 |
3.1.3.1 合作学习教学法的概念 |
3.1.3.2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特点、特质及功效 |
3.2 中职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
3.2.1 教学理念、内容、形式设计生活化 |
3.2.1.1 教学生活化理念的理论基础 |
3.2.1.2 生活化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
3.2.1.3 教学内容生活化 |
3.2.2 教学氛围和课堂语言生活化 |
3.2.2.1 课堂氛围生活化 |
3.2.2.2 课堂语言生活化 |
3.2.3 测试考评手段生活化 |
3.2.3.1 考核内容要多元化,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
3.2.3.2 考试形式要多样化,提高学习效果 |
3.2.4 利用校园设施,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 |
3.2.4.1 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几大优势: |
3.2.4.2 利用英文原声材料 |
3.2.4.3 选择英文原声材料 |
3.2.4.4 使用英语原声材料 |
3.2.5 以教材为依托,强化学生语言实践 |
3.2.5.1 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
3.2.5.2 部分集中,适应专业特点 |
3.2.6 探索生活化学习,构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 |
3.2.6.1 创设生活化课堂的必要性 |
3.2.6.2 如何创设充满生活情境的英语课堂 |
第四章 中职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对策建议 |
4.1 教学目标与内容要细化 |
4.2 树立学生信心 |
4.3 将生活活动设计在教学活动中 |
4.4 实践性教学效果 |
4.5 过程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 |
4.6 中职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反思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谈加强英语课实践性教学环节(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研究[D]. 宋金艳.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2]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旅游英语》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D]. 李莹莹.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D]. 刘微. 武汉大学, 2020(07)
- [4]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以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为例[D]. 王晨.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5]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 刘金华. 湖南大学, 2019(07)
- [6]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研究 ——基于吉安市的调查[D]. 赵琼.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7]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研究[D]. 张建佳. 西南大学, 2018(01)
- [8]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 [9]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D]. 邓懿.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10]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生活化向度研究 ——以渭南工业学校调研为例[D]. 王亚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