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文化思想对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意义

论毛泽东文化思想对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意义

一、论毛泽东文化思想对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霜[1](202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是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入和展开。而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则需要从历史研究的视角出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论述。历史研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包括实践史和思想史研究两个方面。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史而言,它是从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就开始了艰辛漫长的建设实践,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起始却要远远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运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选择以思想史的视角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是通过思想的梳理为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梳理思想的过程中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想在思想梳理中对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做未来展望。为此,本研究在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中将其分为了七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现代化的一般解释,着重从现代化的产生和研究的提出、现代化的基本含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现代化多样性存在的影响因素、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意蕴及其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几个方面做现代化的基础认知和理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探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源起,主要基于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梳理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化理论的内容、现代化理论的流派和观点、现代化理论的存在价值和缺陷,阐述现代化理论的社会主义意义。第四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包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列宁斯大林苏联政权建设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思想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和拓展,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改革、东欧国家的本土化现代化探索以及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让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陷入了曲折发展。第五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早期的探索,包括早期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期望和认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六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即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七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丰富,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阐明中国新发展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指出中国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黄晶[2](2020)在《论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民族意识》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并依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经验,形成的关于如何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政策观点。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主要包括民族主体意识、民族历史意识以及民族价值意识。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民族历史意识;洋为中用,吸收和利用国外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表现了其强烈的民族主体意识;推陈出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强调了其深厚的民族价值意识。在筹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苏联社会主义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其思考主线呈现出民族意识与时代意识、阶级意识、创新意识、世界意识等多重意识错杂交织的图景,这凸显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鲜明特征。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为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仍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坚定文化自信自立,维护民族文化个性;坚持文化创新性发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郑俊珂[3](2020)在《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及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一直没有停止。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实行其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思想文化上的渗透,他们通过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冲击我国的意识形态,威胁我国文化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安全问题就成为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在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十分关注我国的思想文化安全问题,为维护新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国内外背景和深刻的理论渊源。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毛泽东提出了很多论述,其中包括防止西方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策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还有建立独立自主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大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思想等。这些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突出的人民性、明确的目标性与深远的战略性。毛泽东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实践活动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安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巩固与发展,而且对今天在新的时代条件与形势下维护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怎样保障新时期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从而更好地推动国内的文化建设,实现国家的整体繁荣,便是一个带有鲜明时代性的历史课题,有着不可替代的理论探究价值。

张启森[4](2020)在《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早年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熏陶,之后受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教育,在批判吸收中形成了自己的早期哲学思想。毛泽东并非一开始就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过程中,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二元论再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由于所处内忧外患的时代环境,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的发展便同他对救国救民道路探索紧密相联系起来。在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坚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对接触到的改造社会理论及时运用于实践进行试验,不断清除思想中一切不适宜改造中国的理论,逐步实现哲学立场的转变。但是,对于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的定位和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时间、阶段划分、影响因素、完成标准等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依据大量一手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究,把握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过程、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对当代的启示。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论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方法和创新等。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具体包括对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哲学立场和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时间等概念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包括家庭教育、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思想熏陶、西方近代哲学思想、近代仁人志士思想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第四部分对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揭示。第五部分对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基本过程进行探索,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唯心主义世界观(1916年以前)、由唯心主义向二元论的转变(1916年-1918年)和由二元论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变(1919年-1921年初)。第六部分对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特点与当代启示进行分析,认为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过程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二是在努力向人民群众学习中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对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启示,一是要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二是要坚持优良学风,发扬知行结合的实践精神,三是要勇于探索,坚持科学精神和革命精神。

李天赐[5](2020)在《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古至今,民生问题与人民生活幸福息息相关,历来是执政者所关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十分关心民生建设。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核心领导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毛泽东民生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核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支撑,在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民生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中国长期革命建设中的实践,不断孕育而生,形成了完整的民生思想体系。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湖湘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而革命实践则直接推动了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对民生问题的思考与认识逐步深化,其民生思想发展也日趋成熟。毛泽东民生思想具有时代性、人民性、创新性三大特征,而毛泽东民生建设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没有脱离时代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核心问题,片面空谈民生。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改善保障民生,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经济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毛泽东致力于反对一切官僚特权,惩治贪污腐败,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毛泽东民生思想实践取得的效果显着,首先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其次,巩固了新中国政权,维护了社会稳定。再次,毛泽东着眼于新中国民生建设的基础性和根基性工作,为中国当前民生事业取得重要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可否认,毛泽东在经济建设上忽视了生产力发展规律,在举国之力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偏重于积累,未能及时充分地改善人民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很多方面对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维护公平正义的民生价值标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地全面改善民生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不断拓展民生的新境界等。毛泽东主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强化人民监督、舆论监督的方法对当今社会党风廉政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褚贻炜[6](2020)在《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市场经济体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因此,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新时代,有必要深入历史,系统地和完整地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进行研究,揭示其对新时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启示。本文以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背景渊源进行分析,概括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进一步阐述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本文从四个部分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提出了本文的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并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详细的描述,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写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渊源。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中国优秀传统商品经济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党的商品经济理论。第三章主要写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内容。由于毛泽东对于商品生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一直在执着地进行探讨,初步创立了内容较为完整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性质;活动方式;方针;前途命运;以及发展关键这六个方面。第四章主要写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这主要包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防止两极分化;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进新型工业化,商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搞好商品经济建设要加强党的领导。

孙国栋[7](2020)在《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作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伟大领袖,列宁不仅使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了现实,而且也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先河。列宁国家治理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研究可谓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研究的一个新生长点。本文以列宁的经典文本和国家治理实践为基础梳理其治理内容和方法,不仅阐发其对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意义,而且更要考察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发展和创新。针对国内外学界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相关研究,结合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深度研究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必须追溯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是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经历了一个从萌芽、生长、完善到系统化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批判之上,科学阐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尤其是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形态和国家制度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辩证关系。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所创立的国家观在国家起源、本质、职能、消亡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上进行了系统化的完善,为列宁发展国家理论奠定了基础。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之上,深化了国家本质、职能、消亡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等相关研究,发掘了国家政体理论,以国家的本质和职能规定、引领了国家治理的本质和职能,为列宁以后探索国家治理准备了理论前提。十月革命后,列宁基于苏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严峻的国际背景和复杂的国内形势的客观情况,对苏维埃国家治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尤其是列宁在其晚年政治“遗嘱”中,以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整体和辩证的科学方法,在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和政党治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经济治理上,列宁推动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合作社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辩证统一;政治治理上,列宁实施以民主与法制为核心的机构改革与制度构建的有机统一;文化治理上,列宁开展以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建设意识形态与发展教育的有机统一;政党治理上,列宁构建以加强党的总领导、提升执政能力为核心的党建布局。在这一总体探索中,列宁国家治理思想为南斯拉夫、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道路的探索积累了经验,那就是突出共产党在国家治理的中轴作用,加强国家治理制度建设,引领文化治理的价值导向。在对苏维埃俄国国家——社会关系的整体把握中,列宁以国家为主导,加强国家在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列宁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在坚持符合时代特征与现实国情、以人民利益为价值趋向、以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治理目标等若干原则前提下来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在国家治理的内容方法以及规律经验上,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均对南斯拉夫、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即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的核心作用、注重政治制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以及运用整体辩证的科学方法论。由于列宁去世较早,中断了他继续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几乎都没有把列宁的国家治理思想延续下去,从真正意义上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共产党诞生起,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人坚持列宁苏维埃国家治理探索的经验、原则、内容和方法,并把它们运用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和建构之中,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发展和创新。毛泽东等人吸取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初步成果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施政经验,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和方法在社会主义中国艰辛探索实践中予以创造性运用,在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以及政党治理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思想宝库,虽然有些失误,但为以后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讨国家治理奠定了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这一历史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继承列宁对苏维埃国家治理初步探索的内容和方法,在毛泽东等人探索国家治理的经验和教训之上,立足于客观实际和发展实践,以整体和辩证的方法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相对于列宁的经济治理,这一时期的经济治理体系是重塑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改革与开放的有机统一,相对于列宁的政治治理,这一时期的政治治理体系是构建以人民民主为核心的法治与制度的辩证统一,相对于列宁的文化治理,这一时期的文化治理体系是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这一系统治理不仅继承了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内容和方法,而且还为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制度经验和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展列宁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的国家治理思想,针对西方治理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出现的问题,以及中国当前国家治理实践在多个领域和方面面临的若干挑战,科学赋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中国意蕴,在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治理以及政党治理、全球治理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诸多富有创见的新观点、新论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开启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阶段,取得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巨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在中国新时代视域中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篇章,深化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规律的科学认知和自觉运用。在列宁国家治理思想之上,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进行探索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观向前发展。国家治理观除了作为对国家治理的起源、本质、主体以及功能、一般规律等根本观点的把握之外,还包括对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体认。从历时性上看,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关系的体认经历了一个从政治导向型的全能治理、经济导向型的发展治理到共赢导向型的协同治理的嬗变过程。毛泽东时代是以国家统摄社会为特征的政治导向型的全能治理,改革开放以来到党的十八大之前,是以社会从国家中析出为特征的经济导向型的发展治理,新时代是以政党领导为内核的多元主体共治的协同治理。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整体性上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继承、创新和发展了列宁国家治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习近平推进国家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时空坐标和历史方位,无论是在整体维度还是在方法维度,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都是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创新。在整体维度上,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进一步拓展了党的全面领导的视域和范围,不断巩固、完善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政治意蕴;进一步健全了“中国之治”的国家治理体系,完善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制度载体和政权组织形式,实现了国家治理中国体和政体的辩证统一;进一步凸显了国家治理的民族化向度,强化了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历史记忆、传统基因与价值意蕴。在方法论维度上,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坚持矛盾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价值思维等科学方法论,并把矛盾思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辩证维度、系统思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总体维度、战略思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方向维度以及价值思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关系维度,以四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促使了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得到进一步地推进。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家治理是一个贯通历史——现实——未来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客观发展实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实现政党——国家——市场——社会的互动与共赢,达到国家富强民主、社会充满活力、个人素养提升的治理境界,进而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为人的解放、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精神支撑,从而彰显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和价值旨趣!

刘成喆[8](2020)在《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认同与历史性尊崇,并指出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对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纵观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党的传统文化观的变迁深刻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命运。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迁,总结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及启示,是极具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对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历史进程分置于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中进行考察和分析,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百年来的变迁历程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从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认识等维度分析和阐释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迁的表现及其深层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了客观的评述,阐明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意义及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经验启示,揭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本文除引言外,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对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为起始点,以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为阶段节点。选取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作为阶段节点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抗战开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从而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后经历了惨痛的大革命失败和艰难的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这两个时期虽然略有差异,但并未出现大幅度变化,因此将1921-1937年作为第一个考察阶段是比较科学的。第二章,对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起始于1937年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直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深入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抗日战争的新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重要历史节点。第三章,对建国以后的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起点,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为节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变迁过程,也正是这一曲折过程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化必然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重大影响,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的重要性。第四章,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深入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为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重新步入科学、理性的轨道,并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为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五章,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深入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为起点,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新时代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观予以深入解析,阐明其科学性、先进性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六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历史经验及启示。本章所总结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秉持“去粗取精”方针、坚持文化自信和与时俱进等经验启示,能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理性、客观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田李杰[9](2020)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指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化观在精准把握无产阶级强大革命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有生力量,将马列主义的文化观培植到了中国特殊时代的土壤中,是切实结合当时中国的现实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文化结晶。该文化观在历史的转折面前发挥了重要的文化指导作用,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保障,为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好了陈设和铺垫,其所升华的文化精神和实践方法在新时代的今天也显得历久弥香。毛泽东在这一特殊时期提出以“武力”和“文化”两条战线全面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于是在“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同时,充分以文化力量的现实功效和持久耐力开启了他特殊时期的文化观。对此,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概念的阐述出发,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基础等客观因素和他个人的家庭背景、理论储备、实践探索等主观条件论述了其思想的来源。其次,结合历史用时间纵向坐标从“初步”“进一步”“继续”论述他在不同时期为了发展形成其这一时期的文化观所进行的探索。再次,结合毛泽东对文化和其它层面的关系进行论述,包括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文化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文化与当时教育的关系以及文化发展方向的把握等,并在其关系的映射交融下探索出他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性质和内涵的界定、对中西文化的态度。最终,围绕其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积极作用、哲学特点和局限性多个维度分析该文化观的历史地位,继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当代价值进行分析。毛泽东这一时期的文化观作为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前言之作,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背景下散发着先进性的光芒。从理论意义看,它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路线,坚定社会主义文化方向;有助于丰富新时代文化内涵,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有助于增强国际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文化繁荣复兴。从实践意义看,它有助于理论指导实践,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助于运用正确方法,找出利于新时代发展的实践方法;有助于活化思想精髓,早日实现富国强国的“中国梦”。综合之,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观能活化精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彰显出属于我们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孙少寒[10](2020)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时期,亦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上不断成熟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和现实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化的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的初步认识为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历史积淀。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相对稳定的局部执政环境、青年知识分子的大量涌入、毛泽东自身的良好素质以及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为其提供了现实条件。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以进步知识分子为重要载体的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立足本国,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必须面向世界,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必须制定、执行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必须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间的关系。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不仅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成熟与完善、推进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提高了陕甘宁边区群众的思想觉悟,增进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而且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思想、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知识分子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吸收、借鉴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保党带领人民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

二、论毛泽东文化思想对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毛泽东文化思想对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现代化的基本逻辑
    2.1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2.1.1 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2.1.2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2.1.3 现代化的不同阶段
        2.1.4 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关联
    2.2 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现代化意蕴
        2.2.1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2.2 构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2.2.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3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研究的意义审视
        2.3.1 破解当前现代化发展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2.3.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理论支撑
        2.3.3 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
第3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源起:现代化理论的回顾
    3.1 现代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20 世纪60 年代)
        3.1.1 现代化研究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3.1.2 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
        3.1.3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
        3.1.4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分支理论
        3.1.5 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学派
        3.1.6 经典现代化理论存在的价值和弊端
    3.2 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20 世纪70 年代)
        3.2.1 现代化理论遭受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背景
        3.2.2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
        3.2.3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评析
    3.3 现代化理论的修正与重建(20 世纪80 年代)
        3.3.1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内容
        3.3.2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评析
第4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
    4.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早期萌芽
        4.1.1 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4.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
    4.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
        4.2.1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
        4.2.2 基于强大物质力量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4.2.3 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4.2.4 实行文化革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导向
        4.2.5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力量支撑
    4.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持续探讨
        4.3.1 高速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模式
        4.3.2 全盘集体化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
        4.3.3 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高度集权政治模式
    4.4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曲折发展
        4.4.1 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思想
        4.4.2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思想
        4.4.3 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思想
第5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探索
    5.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5.1.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
        5.1.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5.1.3 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中的人物现代化思想分析
    5.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开始提出
        5.2.1 建立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国家
        5.2.2 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思想
        5.2.3 土地革命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前提
    5.3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深入探索
        5.3.1 优先发展重工业,合理调整农重轻比例关系
        5.3.2 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
        5.3.3 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5.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初步构建
        5.4.1 农业现代化思想
        5.4.2 工业现代化思想
        5.4.3 国防现代化思想
        5.4.4 科学技术现代化思想
        5.4.5 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第6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发展
    6.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探索
        6.1.1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6.1.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1.3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6.1.4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持续发展
        6.2.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导向
        6.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6.2.3 新“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6.2.4 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战略设想与安排
        6.2.5 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部署
    6.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断深入
        6.3.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6.3.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3.3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6.3.4 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设想与战略安排
第7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创新
    7.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
        7.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底蕴来源
        7.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7.1.3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基本特征和建设方向
    7.2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7.2.1 更高质量的发展
        7.2.2 更高效率的发展
        7.2.3 更加公平的发展
        7.2.4 更可持续的发展
        7.2.5 更为安全的发展
    7.3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7.3.1 以创新引领高质量的发展
        7.3.2 以协调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
        7.3.3 以绿色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
        7.3.4 以开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3.5 以共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论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民族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1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内涵与基础
    1.1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基本内涵
        1.1.1 民族历史意识
        1.1.2 民族主体意识
        1.1.3 民族价值意识
    1.2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理论渊源
        1.2.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指导
        1.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源熏陶
        1.2.3 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直接继承
    1.3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实践基础
        1.3.1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实践
        1.3.2 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第2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主要表现
    2.1 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1.1 尊重中华民族历史,重视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
        2.1.2 发挥历史典籍的借鉴作用,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
        2.1.3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
    2.2 洋为中用:吸收和利用国外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2.2.1 坚持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2.2.2 坚持在文化交流和融通中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
        2.2.3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防止排外主义和全盘西化
    2.3 推陈出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2.3.1 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明确民族文化价值取向
        2.3.2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人民大众的爱国情怀
        2.3.3 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文化建设队伍素质
第3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鲜明特征
    3.1 民族意识与时代意识双重凸显
    3.2 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相互交织
    3.3 民族意识与创新意识相互作用
    3.4 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辩证统一
第4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重要意义及当代启示
    4.1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重要意义
        4.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4.1.2 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1.3 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实基础
    4.2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当代启示
        4.2.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4.2.2 坚定文化自信自立,维护民族文化个性
        4.2.3 坚持文化创新性发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4.2.4 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3)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及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文化安全
        1.5.2 国家文化安全
第2章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形成背景
    2.1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2.1.2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2.2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安全理论
        2.2.2 列宁的文化安全理论
        2.2.3 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安全理论
第3章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3.1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3.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3.1.2 贯彻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文化思想
    3.2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3.2.1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创新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3.2.2 积极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先进文明成果
    3.3 积极抵御外来思想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渗透
        3.3.1 警惕和防范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
        3.3.2 清除腐朽落后思想扞卫意识形态安全
    3.4 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
        3.4.1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
        3.4.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5 确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基本举措
        3.5.1 构建独立自主的国民教育体系
        3.5.2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优秀接班人
    3.6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特征
        3.6.1 鲜明的阶级性与突出的人民性
        3.6.2 明确的目标性与深远的战略性
第4章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历史地位
    4.1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安全理论
        4.1.1 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安全理论
        4.1.2 有利于深化国家文化安全领域的研究
    4.2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长期稳定发展
        4.2.1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4.2.2 防范了“和平演变”对思想文化的渗透侵蚀
    4.3 提供了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实践的基本思路
        4.3.1 探索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
        4.3.2 维护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安全
第5章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当代启示
    5.1 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确立国家文化安全观
        5.1.1 重视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地位
        5.1.2 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
    5.2 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教育和产业
        5.2.1 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5.2.2 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产业
    5.3 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5.3.1 落实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5.3.2 确保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5.4 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国家文化安全基础
        5.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5.4.2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筑牢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
    2.2 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2.3 哲学立场
    2.4 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时间
第三章 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3.1 家庭教育
    3.2 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思想熏陶
    3.3 西方近代哲学思想
    3.4 近代仁人志士思想的影响
第四章 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主客观条件
    4.1 客观条件
        4.1.1 中国近代革命需要有科学的哲学作为指导
        4.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和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4.1.3 陈独秀、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先驱的影响
    4.2 主观条件
        4.2.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4.2.2 批判性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结构
        4.2.3 重视哲学在救国救民与改造社会中的指导作用
第五章 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基本过程
    5.1 早期的唯心主义世界观(1916年以前)
        5.1.1 对佛教的信仰
        5.1.2 崇拜康梁,赞成君主立宪制
        5.1.3 “宇宙之我,精神之我也”
        5.1.4 崇尚英雄豪杰救世的唯心史观
    5.2 由唯心主义向二元论的转变(1916年-1918年)
        5.2.1 “精神不灭,物质不灭”的二元论
        5.2.2 “无我论”到“唯我论”的主体意识觉醒
        5.2.3 唯心主义历史观为主导,唯物史观思想因素开始萌芽
        5.2.4 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5.3 由二元论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变(1919年-1921年初)
        5.3.1 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5.3.2 唯物史观的初步确立
        5.3.3 对驱张和湖南自治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
        5.3.4 哲学立场的根本转变
第六章 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6.1 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的特点
        6.1.1 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
        6.1.2 在努力向人民群众学习中理解马克思主义
    6.2 对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启示
        6.2.1 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6.2.2 坚持优良学风,发扬知行结合的实践精神
        6.2.3 勇于探索,坚持科学精神和革命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 对现有成果的总结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一、 关于民生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 民生的内涵
        (二) 民生与民本、民主的区别
    二、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传统民本思想和大同思想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
        (三) 中国近代改革和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前提
    三、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及特征
        (一)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萌芽和形成
        (二)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三)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民生理念
        (二) 改善民生必须以制度建设为根基
        (三) 保障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公平
    二、 毛泽东民生思想与实践的成就与局限
        (一) 毛泽东民生思想与实践的巨大成就
        (二) 毛泽东民生建设的局限性
第四章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执政党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
        (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二) 坚持维护公平正义的民生价值标准
    二、 民生建设既要全面推进也要与时俱进
        (一) 全方位地推进新时代的民生建设事业
        (二) 与时俱进地拓展民生工作的外延和内涵
    三、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民生建设的动力和基石
        (一)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二)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不断拓展民生的新境界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6)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2.2 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1.2.3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局限性及其原因
        1.2.4 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关系
        1.2.5 国外现状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渊源
    2.1 思想底色——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思想
    2.2 文化基因——中国优秀传统商品经济文化
        2.2.1 以农为基,工商并举
        2.2.2 以民为本,扬商富民
        2.2.3 以利和义,治商强国
    2.3 实践来源——新中国成立前党的商品经济理论
        2.3.1 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2.3.2 搞好内部商品交换和对外贸易
        2.3.3 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运行机制
        2.3.4 大力发展公营、合作社商业,鼓励发展私人商业
        2.3.5 处理好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关系
第三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很需要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
    3.2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性质:“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3.3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活动方式:要把商品经济“纳入计划的轨道”
    3.4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方针:“以农业为基础,工商并举”
    3.5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前途命运: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
    3.6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
第四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4.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4.2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防止两极分化
    4.3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4.4 推进新型工业化、商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4.5 搞好商品经济建设要加强党的领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7)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二、国外研究回顾及其发展动态
        三、研究趋势的研判
    第三节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特色
第二章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
    第一节 国内外学界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关系的解释
        一、西方“列宁学”的误读
        二、国内学界的相关评价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国家观的历史逻辑
        一、批判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
        二、科学国家观的萌生
        三、科学国家观的发展和完善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国家观的主要内容
        一、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二、国体与政体统一论
        三、真正共同体:以国家回归社会为特征的“自由人联合体”
    第四节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发展的主要体现
        一、深化国家本质与职能研究,以国家本质规定治理的本质
        二、发掘国家政体理论,以国家公共性体现治理的功能
        三、深化作为国家形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研究
        四、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国家消亡观,以国家发展引领治理的指向
    小结
第三章 列宁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的语境和历程
    第一节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对俄国“改良论”的批判和“革命式”的论证
        一、以“两种道路”解决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
        二、批判“改良论”以及论证“革命式”道路的可行性
    第二节 列宁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的时代语境
        一、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国际背景
        二、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国内形势
    第三节 列宁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的发展历程
        一、实施新经济政策前的国家治理
        二、实施新经济政策后的国家治理
    小结
第四章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第一节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丰富内容
        一、经济治理: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合作社经济与对外贸易的辩证统一
        二、政治治理:以民主与法制为核心的机构改革和制度构建的有机统一
        三、文化治理:以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建设意识形态和发展教育的有机统一
        四、政党治理:以加强党的总领导、提升执政能力为核心的党建布局
    第二节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基本经验
        一、组织与政党:以俄共(布)为中轴带动治理
        二、政治与制度:以国家制度保障、提升治理效率
        三、文化与价值:以马克思主义凝聚力量、整合社会思潮
    第三节 以国家为主导的国家——社会关系
    小结
第五章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列宁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
        一、以符合时代与现实国情为基础
        二、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导向
        三、以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治理目标
    第二节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科学方法论
        一、整体论:全球视野与系统诊疗
        二、辩证法:矛盾分析中的批判、超越与建构
        三、实践思维方式:把握“历史——现实”框架与实践逻辑
    第三节 列宁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的现实启示
        一、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民族化道路
        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必须加强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的核心作用
        三、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必须注重政治制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
        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必须运用整体辩证的科学方法论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国家治理的理论和实践
    第一节 新中国毛泽东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继承与运用
        一、毛泽东对国家治理的时代把握和艰辛探索
        二、毛泽东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创造性运用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推进与实践
        一、经济治理体系: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改革与开放的统一
        二、政治治理体系:以人民民主为核心的法治与制度的统一
        三、文化治理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的统一
    第三节 新时代习近平开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篇章
        一、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语境
        二、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从政治导向型的全能治理、经济导向型的发展治理到共赢导向型的协同治理
        一、政治导向型的全能治理:以国家统摄社会为特征的国家——社会关系
        二、经济导向型的发展治理:以社会从国家中析出为特征的国家——社会关系
        三、共赢导向型的协同治理:以政党领导为内核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
    小结
第七章 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视域下习近平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一、有机联系:“六个统一”
        二、主要区别:一致基础上的差异与习近平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创新
        三、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注重治理体系与能力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方法论视域下习近平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运用与创新
        一、矛盾思维: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辩证维度
        二、系统思维: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总体维度
        三、战略思维: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方向维度
        四、价值思维: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关系维度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 以专着形式所进行的相关研究
        2. 以期刊论文及学位论文形式进行的相关研究
        3. 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为线索的专题研究
        4. 相关纵向历史研究
        5.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的相关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 对中国革命实践的研究
        2. 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研究
        3. 对中华文化及其当代意义的研究
    三、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 主要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早期认识(1921-1937)
    一、 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的批判
        (一) 对传统文化持激烈批判的态度
        1. 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2. 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3. 瞿秋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二) 文化政策对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的摒弃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初步认识
    二、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原因分析
        (一)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
        (二)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三) 国内复杂斗争形势的影响
        (四) 传统文化自身的保守性不适合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 中国共产党早期传统文化观评价
        (一)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进步性
        (二)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局限性
        (三)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批判与运用(1937-1949)
    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 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态度
        (二) 对传统文化政策上的转变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进一步认识
    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认识转变的原因分析
        (一) 土地革命经验的总结
        (二) 抗战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
        (三) 国共两党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需要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先进性
        (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局限性
        (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波折(1949-1978)
    一、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 对传统文化态度上的徘徊
        1.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时期
        3. 文化大革命时期
        4. 拨乱反正时期
        (二) 传统文化政策效果的反复
        1.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政策收效显着
        2. 文革期间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政策的严重波折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波折
    二、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波折的原因分析
        (一) 对国内外形势评估不当
        (二) 早期反传统思想的影响
        (三) 对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三、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积极作用
        (二)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局限性
        (三)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与发掘(1978-2012)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 对传统文化态度上的正视和明确化
        1.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2.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3.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二) 对传统文化在政策上的重视与扶持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发展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传统文化的原因分析
        (一) 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需要
        (二) 文化政策重新调整的需要
        (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需要
        (四) 应对改革开放后外来思想文化冲击的需要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创新发展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科学传承与创新(2012-至今)
    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新认识
        (一)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肯定与时代性推崇
        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地位的高度评价
        2.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冲击作用的高度评价
        3. 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二) 政策层面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升到治国理政高度
        1. “中国梦”执政理念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2.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要求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深化
    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创新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 实现民族复兴的应有之意
        (二) 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需要
        (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
    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重大意义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经验启示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 秉持“去粗取精”方针理性认识和运用传统文化
    三、 划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之间的界限
    四、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五、 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六、 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第一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的研究概述
    (一)毛泽东对文化概念的阐释
    (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的形成条件
        1.客观条件
        2.主观条件
第二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的发展历程
    (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的初步探索
    (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的进一步探索
    (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的继续探索
第三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一)对文化的见解
        1.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2.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3.文化与人民的关系
        4.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5.对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先进文化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对西方文化的取舍
    (四)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界定
        1.文化性质
        2.文化内涵
第四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地位及影响
        1.历史地位
        2.积极影响
        3.局限性
        4.哲学特点
    (二)当代价值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和现实条件
    一、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
        (二)历史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直接来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的初步认识
    二、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形成的现实条件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
        (二)相对稳定的局部执政环境
        (三)青年知识分子大量涌入延安
        (四)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
        (五)毛泽东个人的良好素质
第二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
    四、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进步知识分子
        (一)“知识分子并不是一个阶级或阶层”
        (二)“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三)知识分子必须“与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起”并坚持“为抗战服务,为工农服务”
        (四)中国共产党应“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第三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一、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一)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
        (二)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
        (三)提高了陕甘宁边区群众的思想觉悟,增进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
    二、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现实启示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四、论毛泽东文化思想对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D]. 张霜. 吉林大学, 2021(02)
  • [2]论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民族意识[D]. 黄晶. 湘潭大学, 2020(02)
  • [3]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及启示研究[D]. 郑俊珂. 湘潭大学, 2020(02)
  • [4]毛泽东早期哲学立场转变研究[D]. 张启森. 西北大学, 2020(07)
  • [5]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 李天赐.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6]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 褚贻炜.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 孙国栋. 安徽大学, 2020(07)
  • [8]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D]. 刘成喆.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D]. 田李杰. 鲁东大学, 2020(01)
  • [10]延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研究[D]. 孙少寒.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论毛泽东文化思想对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