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视腹腔镜下妇科手术108例临床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静[1](2020)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病灶切除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病灶切除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9年8月我院(鹤壁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Ⅱ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8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3至49岁,平均年龄为32.98±4.56岁,其中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清宫术为A组38例,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病灶切除术为B组42例。分析医疗记录包括年龄,胎龄,剖宫产的次数,上次妊娠与剖宫产瘢痕妊娠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等各项指标和预后情况。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A的手术时间(P<0.05)。A与B组相比,术中失血量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成功率为97.37%,B组的成功率为9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B组的术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血清β-HCG恢复正常时间和月经恢复时间均较A组的显着缩短,都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有术后发烧,栓塞后综合症,术后疼痛,术中邻近器官损伤,术后大出血和宫颈管粘连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的住院时间(P<0.05),总住院费用也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清宫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保留生育功能,术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血清β-HCG恢复正常时间和月经恢复时间短。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病灶切除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病灶切除术的应用进行总结和拓展,也进一步优化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压力。
刘晓萌[2](2020)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自上世纪70年代末腹腔镜技术进入我国,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步发展,目前腹腔镜手术已成为我国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如异位妊娠、卵巢囊肿或良性肿瘤扭转、子宫肌瘤切除等均可首先考虑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已在处理各种妇科疾病中变得日臻成熟。多项研究发现,接受腹腔镜手术的病人具有应激反应小、术后并发症较少、疼痛较轻、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等优点。甚至对于部分恶性肿瘤,有学者认为也可以首选腹腔镜手术。但是腹腔镜手术因为受到技术及器械的限制,手术医生可能无法对盆腹腔病灶进行触诊、分离、压迫止血等,同时腹腔镜手术有时无法完全达到开腹手术的全部范围,其手术适应证和禁忌症基于临床研究的大数据仍在不断的调整和修改,故腹腔镜手术目前仍需要以开腹手术做为备选手术方案,适时中转开腹,可以避免手术并发症及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中转开腹并非手术失败,只有适时把握中转开腹时机,才能将未预计的风险减少到最低,并最大限度保证病人的术中安全及远期预后。故加强术前评估、明确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并由此降低中转开腹率,避免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避免手术时间的延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每一位妇科医师应树立正确的微创手术观念,对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应有正确的认识。研究目的: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中转开腹的常见原因,探讨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有关的风险因素,以加强术前风险分层及充分评估,避免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以及因中转开腹引起的医疗纠纷;探讨避免中转开腹的措施,为选择适当术式、制定全面的手术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行腹腔镜妇科手术的1770例患者的病历,回顾性分析完成腹腔镜手术组与中转开腹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包括年龄、体重、身高、术前诊断、内科合并症、既往手术史、手术指征、术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中转开腹原因等,探讨影响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研究结果:177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中有23例转为开腹手术,完成腹腔镜手术组共计1747例,中转开腹率为1.3%。中转开腹组共23例,术前诊断依次为:盆腔包块6例、附件区良性肿瘤及囊肿6例、子宫肌瘤6例、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子宫内膜癌1例。中转开腹组有9例为Ⅳ级腹腔镜手术(39.1%)。完成腹腔镜手术组的中位手术时间为85分钟,明显小于中转开腹组(p<0.001)。完成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中位住院时间为8天,与中转开腹组患者相比明显减少(p<0.001)。中转开腹组中主要术式为子宫切除术占78.3%(18/23)。对于术前诊断为良性疾病的患者来说,中转开腹的原因及风险因素最常见的是各种疾病引起的盆腔严重粘连(60.9%),其次是术中快速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需扩大手术范围(34.8%)、解剖原因导致术野暴露困难(17.4%)、需同时行肠道手术(13.0%)、术中止血困难(4.3%)和患者生育要求(4.3%)。所有中转开腹的患者均无Ⅳ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结论:严重的盆腹腔粘连、盆腔恶性肿瘤是本组病例中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主要风险因素。术前评估应结合病史、仔细全面的盆腔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手术者经验,由此做出适当的术式选择。
汪潜云[3](2018)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食管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使用率逐步提升,CO2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尤其是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首先在体外模拟纵隔CO2充气环境,利用细胞功能学实验手段,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接着,应用猪构建纵隔CO2气肿的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对相关生理参数的检测,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猪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最后,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中随机选择10例,进行纵隔CO2充气辅助经纵隔径路食管癌切除术,分别于CO2充气前,充气后30、60、90 min及放气后30 min监测HR、MAP、CVP,采集动脉血测PaCO2、血乳酸浓度、PaO2/FiO2、SaO2、pH值,利用食道超声测心输出量(CO)。结果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并能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凋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循环功能指标(CVP、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心率、心输出量)及呼吸功能指标(PaCO2、血乳酸浓度、PaO2、SaO2、Ph值)与充气前无明显差异;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CVP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PaCO2、血乳酸浓度升高,PaO2、SaO2、pH值下降。此外,10例接受纵隔CO2充气辅助纵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中,10mm Hg的CO2充气压力除使患者的心率轻度加快,对其他循环及呼吸功能指标并无明显影响。结论5mm Hg及10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及机体循环、呼吸系统功能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并损害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人体可以耐受10mm Hg纵隔CO2压力,但循环系统会受一定影响,手术中应注意维持平均循环充盈压(MCFP)与中心静脉压(CVP)之间的压力梯度。
祝博[4](2014)在《《医药论坛杂志》2014年第35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认为
朱世玲,姚红,章文,戚仁华,李建军[5](2014)在《腹腔镜下妇科手术联合胆囊切除术27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妇科子宫、卵巢良性疾病手术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有手术指征的同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5月该院妇产科收治的妇科良性疾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27例为观察组,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妇科手术联合胆囊切除术,选取同期因妇科良性疾病行单纯腹腔镜妇科手术2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腹腔镜下妇科手术联合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可一次麻醉解决两个部位疾病,效果良好,显示出腹腔镜微创手术的优越性,对合适的患者可以联合采用。
贺红英[6](2014)在《子宫肿瘤及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近、远期疗效的临床医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子宫良性肿瘤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H)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AH)治疗子宫良性肿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23家三甲医院收治的3895例子宫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LH组2539例,AH组135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问卷随访患者的盆底及性功能情况。结果:LH与AH相比,术中出血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少、术后肛门排气快、术后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半年发生排便异常(便秘)少以及发生性功能障碍少。两组之间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和术后发生尿失禁比较,两组之间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全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手术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术后远期生活质量。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1期)、MEDLINE、EMBASE、CNKI、Wan Fang、VIP、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未发表的灰色文献,查找腹腔镜与开腹子宫切除术比较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06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短,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值少,术后次要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疼痛评分值低的优势,同时具有术中泌尿道损伤发生率高,术后主要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及手术时间延长的劣势。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在缩短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降低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值、术后疼痛评分值及术后次要并发症发生率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但缺乏术后长期生活质量结局指标的结果,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1985-2011年广西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目的:了解广西区近27年间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构成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对1985-2011年度广西区23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612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顺位及构成比:顺位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宫颈癌的构成比呈上升的趋势,从1985-1989年度的17.48%上升到至2010-2011年度的56.74%,两者比较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呈下降的趋势,从30.69%下降到1.75%,两者比较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外阴阴道恶性肿瘤、子宫肉瘤等,比较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2)好发年龄:宫颈癌的好发年龄从≥60岁前移至<40岁,呈年轻化态势;子宫内膜癌<60岁的各年龄段患者构成比有所上升,也存在年轻化态势;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好发年龄无明显改变。(3)地域和职业分布:卵巢恶性肿瘤和子宫内膜癌等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发病地域城镇高于农村,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农村高于城镇;前10年宫颈癌患者主要集中于城镇,构成比67.1%,后10年却主要集中在农村,构成比52.6%。(4)手术病理分期或临床分期: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外阴阴道恶性肿瘤、子宫肉瘤和输卵管癌大部分为早期患者(I-II期),分别占66.3%、67.3%、51.4%、73.7%及67.9%;而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多数为中晚期(III-IV期)患者,分别占56.2%及53.1%。结论:(1)应重点加强对宫颈癌的普查防治工作,同时也要加大对其他妇科肿瘤的防治力度。(2)加大对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相应肿瘤标志物、新的诊治方法的发现和研究力度,提高早期诊治率。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近、远期疗效,并探讨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6家三甲医院收治的56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266例,开腹组301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性功能障碍、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的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天数减少、术后尿潴留发生少以及术后腹部伤口愈合不良发生少,两组之间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并发症总例数、术后并发症总例数、术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性功能障碍、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两组相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示病理类型和手术病理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具有和开腹手术相似的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及肿瘤生存预后,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腹腔镜治疗的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目的:系统评价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1期)、MEDLINE, EMBASE,PUBMED, CNKI、Wan Fang、VIP、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未发表的灰色文献,查找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61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同时具有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术中并发症的劣势,两组在3年总生存率、3年无瘤生存率、3年复发率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在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开腹手术,但缺乏术后长期结局指标特别是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近、远期疗效,并探讨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6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091例临床分期IA1-II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455例,开腹组63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左右宫旁和阴道组织切除长度、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性功能障碍、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的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手术时间长,但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天数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少、术后腹部伤口愈合不良发生少、术中宫旁和阴道组织切除长度多、术后尿失禁发生少及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少,两组之间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并发症总例数、术后发生排便异常、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两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示宫颈间质侵润深度和淋巴结状态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能改善患者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具有和开腹手术相似的肿瘤生存预后,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腹腔镜治疗的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目的:系统评价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1期)、MEDLINE, EMBASE,PUBMED, CNKI、Wan Fang、VIP、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未发表的灰色文献,查找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对照临床试验(CCTs)。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和5个对照临床试验(CCTs),共32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的优势,同时具有手术时间延长的劣势,两组在3年总生存率、3年复发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在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方面优于开腹手术,但缺乏术后长期结局指标特别是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二、电视腹腔镜下妇科手术108例临床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腹腔镜下妇科手术108例临床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病灶切除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剖宫产瘢痕妊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研期间参与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2)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腹腔镜手术设备与器械 |
2.2.2 患者术前准备 |
2.2.3 麻醉方法 |
2.2.4 手术方法 |
2.2.5 腹腔镜手术分级 |
2.2.6 术后并发症分级 |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结果 |
3.1 腹腔镜手术指征及中转开腹 |
3.2 术前诊断及中转开腹术式 |
3.3 中转开腹的原因及风险因素 |
3.4 腹腔镜分级手术与中转开腹 |
3.5 中转开腹患者的术后转归及结局 |
讨论 |
4.1 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
4.2 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适应症及术前评估 |
4.2.1 妇科急腹症 |
4.2.2 妇科良性肿瘤 |
4.2.3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不孕症 |
4.2.4 妇科恶性肿瘤 |
4.3 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禁忌症 |
4.4 中转开腹的原因及风险因素 |
4.4.1 妇科手术中转开腹率及其影响因素 |
4.4.2 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与预防 |
4.5 中转开腹的时机 |
4.6 妇科腹腔镜手术医师培训的重要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体外模拟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猪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患者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一:食管癌的微创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中的安全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
致谢 |
(5)腹腔镜下妇科手术联合胆囊切除术2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联合手术的方法和步骤 |
1.2.1 术前准备 |
1.2.2 手术遵循原则 |
1.2.3 操作步骤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腹腔镜下妇科手术联合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 |
3.2 腹腔镜下妇科手术联合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 |
3.3 腹腔镜下妇科手术联合胆囊切除术实施中的注意点 |
(6)子宫肿瘤及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近、远期疗效的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英文主要缩写略语列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腹腔镜在子宫肿瘤及宫颈癌治疗中应用进展 |
1.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史 |
1.1 腹腔镜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
1.2 国内外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和现状 |
2.腹腔镜在子宫肿瘤及宫颈癌治疗中应用进展 |
2.1 腹腔镜在子宫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2.1.1 子宫肌瘤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
2.1.1.1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
2.1.1.2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
2.1.2 子宫内膜癌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
2.2. 腹腔镜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2.2.1 手术适应症 |
2.2.2 手术方式 |
2.2.2.1 腹腔镜筋膜外子宫切除术(I 型) |
2.2.2.2 腹腔镜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II 型) |
2.2.2.3 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型(III 型) |
2.2.2.4 腹腔镜扩大根治性子宫切除术(IV 型) |
2.2.2.5 腹腔镜盆腔部分脏器切除术即盆腔廓清术(V 型) |
2.2.2.6 腹腔镜根治性宫颈切除术 |
2.2.2.7 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 |
2.2.2.8 腹腔镜卵巢活检移位术 |
2.2.2.9 腹腔镜前哨淋巴结采样 |
3.子宫肿瘤及宫颈癌腹腔镜手术存在的问题 |
3.1 子宫肿瘤及宫颈癌的腹腔镜手术近期并发症 |
3.1.1 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概况 |
3.1.2 子宫肌瘤的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
3.1.2.1 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手术并发症 |
3.1.2.2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手术并发症 |
3.1.3 子宫内膜癌的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
3.1.4 宫颈癌的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
3.2 子宫肿瘤及宫颈癌的腹腔镜术后远期疗效 |
3.2.1 子宫肌瘤腹腔镜治疗后的远期疗效 |
3.2.1.1 子宫肌瘤剥除术后复发及妊娠结局 |
3.2.1.2 子宫肌瘤的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研究 |
3.2.2 子宫内膜癌的腹腔镜术后肿瘤预后及远期生活质量研究 |
3.2.2.1 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率的研究进展 |
3.2.2.2 腹腔镜术后远期复发及生存预后的研究进展 |
3.2.2.3 腹腔镜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3.2.3 宫颈癌的腹腔镜术后肿瘤预后及远期生活质量研究 |
3.2.3.1 腹腔镜手术彻底性的研究进展 |
3.2.3.2 腹腔镜术后远期复发及生存预后的研究进展 |
3.2.3.3 腹腔镜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4.子宫肿瘤及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的循证医学评价 |
4.1 循证医学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
4.1.1 循证医学的几个基本概述 |
4.1.2 如何在外科领域应用循证医学 |
4.2 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的循证医学研究 |
4.3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
4.4 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
5.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治疗展望 |
5.1 无气腹腹腔镜手术 |
5.2 微型腹腔镜手术 |
5.3 手辅助腹腔镜手术 |
5.4 单孔腹腔镜手术 |
5.5 机器人腹腔镜手术 |
6.本研究目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子宫良性肿瘤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法 |
2.2.1 完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TLH) |
2.2.2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 |
2.2.3 开腹全子宫切除术(TAH) |
2.3 观察指标 |
2.4 随访情况 |
2.4.1 随访时间及方式 |
2.4.2 随访内容 |
2.4.2.1 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ICIQ-FLUTS) |
2.4.2.2 女性性功能量表 (FSFI) |
2.4.3 随访结果 |
2.5 临床资料数据库的实现 |
2.6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
3.2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及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
3.3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
3.4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
3.5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性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1 研究类型 |
2.1.2 研究对象 |
2.1.3 干预措施 |
2.1.4 结局指标 |
2.1.4.1 主要结局指标 |
2.1.4.2 次要结局指标 |
2.2 检索策略 |
2.3 资料提取与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
2.4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
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3.3 结局指标评价结果 |
3.3.1 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的天数 |
3.3.2 术中泌尿道损伤并发症 |
3.3.3 术后远期主要并发症 |
3.3.4 手术时间 |
3.3.5 血红蛋白变化值 |
3.3.6 术后近期次要并发症 |
3.3.7 术后疼痛评分 |
3.3.8 住院时间 |
3.3.9 住院费用和术后生活质量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1985-2011年广西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不同时期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顺位及构成比 |
3.2 不同时期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年龄分布及构成 |
3.3 不同时期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地域分布及构成 |
3.4 手术病理分期或临床分期分布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法 |
2.2.1 腹腔镜组 |
2.2.2 开腹组 |
2.2.3 术后辅助治疗 |
2.3 观察指标 |
2.4 随访 |
2.4.1 随访内容 |
2.4.2 随访结果 |
2.5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
3.2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
3.3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
3.4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
3.5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性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
3.6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生存复发情况比较 |
3.7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3.7.1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3.7.1.1 年龄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
3.7.1.2 绝经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
3.7.1.3 体重指数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
3.7.1.4 病理类型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
3.7.1.5 组织学分级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7.1.6 手术-病理分期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7.1.7 深肌层浸润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7.1.8 淋巴结转移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7.2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3.7.3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分层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1 研究类型 |
2.1.2 研究对象 |
2.1.3 干预措施 |
2.1.4 结局指标 |
2.1.4.1 主要结局指标 |
2.1.4.2 次要结局指标 |
2.2 检索策略 |
2.3 资料提取与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
2.4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
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3.3 主要结局指标 |
3.3.1 总生存率 |
3.3.2 无瘤生存率 |
3.4 次要结局指标 |
3.4.1 总复发率 |
3.4.2 手术时间 |
3.4.3 盆腔淋巴结切除计数 |
3.4.4 术中并发症 |
3.4.5 术后并发症 |
3.4.6 住院时间 |
3.4.7 生活质量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法 |
2.2.1 腹腔镜手术 |
2.2.2 开腹手术 |
2.2.3 术后辅助治疗 |
2.3 观察指标 |
2.4 随访 |
2.4.1 随访内容 |
2.4.2 随访结果 |
2.5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
3.2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
3.3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
3.4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彻底性对比分析 |
3.5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
3.6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性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
3.7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生存复发情况比较 |
3.8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3.8.1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3.8.1.1 年龄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
3.8.1.2 肿瘤直径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
3.8.1.3 病理类型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
3.8.1.4 组织学分级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8.1.5 临床分期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8.1.6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8.1.7 淋巴脉管侵润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8.1.8 淋巴结转移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8.2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3.8.3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分层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1 研究类型 |
2.1.2 研究对象 |
2.1.3 干预措施 |
2.1.4 结局指标 |
2.1.4.1 主要结局指标 |
2.1.4.2 次要结局指标 |
2.2 检索策略 |
2.3 资料提取与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
2.4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
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3.3 主要结局指标 |
3.3.1 总生存率 |
3.3.2 总复发率 |
3.4 次要结局指标 |
3.4.1 手术时间 |
3.4.2 术中失血量 |
3.4.3 盆腔淋巴结切除计数 |
3.4.4 术中并发症 |
3.4.5 术后并发症 |
3.4.6 住院时间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创新点 |
不足之处 |
四、电视腹腔镜下妇科手术108例临床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病灶切除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D]. 李静静. 郑州大学, 2020(02)
- [2]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分析[D]. 刘晓萌. 山东大学, 2020(09)
- [3]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D]. 汪潜云. 苏州大学, 2018(06)
- [4]《医药论坛杂志》2014年第35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J]. 祝博. 医药论坛杂志, 2014(12)
- [5]腹腔镜下妇科手术联合胆囊切除术27例临床分析[J]. 朱世玲,姚红,章文,戚仁华,李建军. 安徽医药, 2014(12)
- [6]子宫肿瘤及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近、远期疗效的临床医学研究[D]. 贺红英.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标签:腹腔镜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论文; 子宫内膜癌论文; 纵隔子宫论文; 健康论文;